《豫劇大詞典》是經國家出版署批準的我國“八五”期間重點出版圖書之一。她是海峽兩岸學者合作的產物,由二十個?。▍^(qū)、市)的千余名豫劇工作者參加撰搞,總量11200余個詞條,170余萬字。這真是一項大工程。就我所知,中國的地方戲也編輯出版過不少詞書,但還沒有哪個劇種編纂出版過規(guī)模如此浩瀚、門類如此齊全的詞書,很使人振奮。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說明:戲曲,并非“黃昏藝術”,它還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不這樣看問題,就無法解釋其成書過程中的精神力源。如何看待戲曲現狀,一直是從說紛紜。在學術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原本是正常的情形。但我則始終認為:戲曲不會消亡。某個劇種因不能適應時代而可能被淘汰,但做為我國民族文化瑰寶的戲曲品類,則不會消亡。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有一些劇種(如河南的羅戲、卷戲)的確是衰落了,可是河南梆子戲卻興旺起來了,而且達到了在中國三百多個劇種中少有的興旺!遠的,如豫劇在臺灣、在新疆等地的發(fā)達情況,我沒到那里去,只是聽說;但豫劇在北京,我可是親見親聞。建國以來,外地劇種到首都演出的,不論就劇團、劇目、場次的數量,或受觀眾歡迎的程度看,豫劇都是很突出的,被學術界感興趣地稱之為“豫劇現象”,并認為這一“現象”非常值得加以探討。戲曲理論界一致認定,要使戲曲振興,必須以理論研究為基礎,并與實踐相結合方能見功。現在有了這部《中國豫劇大詞典》(河南還編纂并陸續(xù)出版了總量達136卷的《河南省戲曲志》及《戲曲史論文集》《豫劇藝術總匯》等大塊頭著作)。我想,有了這些理論建樹,那么豫劇振興的工作就好辦多了。還應指出的是:《中國豫劇大詞典》推出了很大一批中青年優(yōu)秀演員。這是很值得稱道的。因為老一代藝術家已先后謝世,當今活躍在豫劇舞臺上的骨干力量,主要是中青年演員。為了豫劇的發(fā)展繁榮,及早宣傳、介紹以提高她(他)們的知名度,確是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應時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