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濃郁的鄉(xiāng)土風味,首先體現(xiàn)在獨具匠心的裝幀設計上。中國地域遼闊,北方氣候干燥,南方則潮濕多雨,常見的膠訂圖書如果歷經遷徙,容易因空氣水分的變化導致松脫,不利久存。這本關注地域人情的書,居然連這方面問題都考慮周全了,特地在書脊上打了眼,讀者可自行穿針引線,把它加固成一本線裝書。這樣處理開本較大又以圖畫居多的書,既科學,又別具韻味,值得藏書者把玩。此書是作為《中華遺產?鄉(xiāng)土建筑》叢書一本,介紹的廣東梅縣南口鎮(zhèn)僑鄉(xiāng)村所轄的三個自然村,三村中建筑形制皆為“圍龍屋”式,逐棟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進了大自然之中,興起和諧、平安之感。龍屋是中國傳統(tǒng)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縣三村處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區(qū),留存有創(chuàng)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圍龍屋;加上19世紀后期以來,華僑開發(fā)南洋后回鄉(xiāng)所建的后期圍龍屋,因此成為認識傳統(tǒng)圍龍屋,以及其改進、發(fā)展的代表村落。本書客家文化的特征 “村落建筑”典型形制以及各種 “圖版”。梅縣三村是廣東省梅州市南口鎮(zhèn)僑鄉(xiāng)村所轄的三個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戶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為“圍龍屋”式,逐棟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進了大自然之中,興起和諧、平安之感。究竟這樣的宅院,是如何產生的呢?客家圍龍屋是中國傳統(tǒng)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縣三村處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區(qū),留存朽創(chuàng)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圍龍屋。加上重9世紀后期以來,華僑開發(fā)南洋后回鄉(xiāng)所建的后期圍龍屋,因此成為認識傳統(tǒng)圍龍屋,以及其改進、發(fā)展的代表村落。本書第一篇“人文歷史”,首先說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長期遷移過程中產生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以祖堂為中心,建構嚴謹?shù)拇笮图w住宅。接著溯本探源,說明潘姓家族的發(fā)展過程和宗族組織,圍龍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第二篇“村落建筑”,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后面的半圓形圍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風水意義和實用功能。接著比較早期。后期圍龍屋的演進和變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個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態(tài),轉變成一個家庭。幾代人居住的獨立宅院,家族凝聚力減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間和功能更為舒適。另外還記錄了圍龍屋構造,施工的特點和技術。第三篇“圖版”包括村落總圖、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業(yè)建筑。拓片五項內容,完整呈現(xiàn)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個別屋的不同特色,配合著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更能一窺堂奧?!叭朔A乾坤志四方,任君隨處立常綱。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入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边@首客家人傳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艱毅不屈。梅縣三村的圍龍屋正是見證了“發(fā)跡海外,心系故鄉(xiāng)”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