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向讀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檔案館非常珍貴的收藏資料,包括文件、各種設計成品、研究手繪以及建筑模型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精美地編排,本書從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發(fā)展生動并成體系地介紹了包豪斯運動對藝術和建筑深刻的影響力,并對整個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羅皮烏斯、馬塞爾·布勞耶、康定斯基和保羅·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詮釋。在魏瑪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為世界性的概念和標志。作為藝術設計的開創(chuàng)者,它所倡導的就是現(xiàn)在我們稱之為“包豪斯風格”的純粹的簡約主義。包豪斯的教師蜚聲世界,囊括了一個時代的藝術先驅,例如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奧尼·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保羅·克利(Paul Klee)和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學策略主要是由約翰·伊頓(Johannes Itten)、約瑟夫·阿爾博斯(Josef Albers)和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制定的,而后被全球的藝術課程和設計機構廣泛應用,時至今日依然勢頭不減。另一方面,包豪斯建筑先鋒派在20世紀得以發(fā)展,以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和路德維?!っ芩埂し病さ隆ち_(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為發(fā)端,其單調的盒狀結構和“沒有靈魂”的住宅因使城市變得丑陋且違背鄉(xiāng)村肌理,而在今天飽受爭議。瑪格達萊娜·德羅斯特(Magdalena Droste)已經(jīng)在包豪斯檔案館和包豪斯設計博物館從事研究多年,她致力于彌合該項研究的斷層。本書以近年來不斷修正的視角來描述包豪斯的歷史,從包豪斯的產(chǎn)生到最終解散,清晰而簡明地梳理了它的結構與發(fā)展歷程,適讀群體既包括一般讀者,也包括專家學者。本書沒有忽視與包豪斯的美學和社會目標相關的矛盾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