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三門塘村落空間為切入點,通過三門塘家族的譜系建構、宗教風水觀念、歷史記憶、村落組織、性別、儀式等多個方面探討了與空間的關系,呈現了不同類型的空間,不僅進行共時性的結構分析,同時也關注了在三門塘不同歷史時段,村落空間受社會政治經濟力量影響而發(fā)生的諸多變化。通過對不同類型空間的論述來呈現不同層面的歷史鏡像,不僅僅用留存的資料來書寫三門塘的歷史,而更注重他們自己如何看待他們的歷史,發(fā)現他們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本書對三門塘動態(tài)歷史過程的敘述和討論,不僅包括發(fā)生在過去村落物質空間的營造過程,也包括了現在人們利用這一空間進行的當下活動。村落空間是不同歷史階段人們意識的一種投射,它映照出某段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以及在此過程中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此同時,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則借由這些物質世界中可感知的符號載體,來理解與記憶意涵著村落權力象征秩序的家族故事、風水傳說,發(fā)展出區(qū)劃潔凈與危險的禁忌與儀式,建構“是侗非侗”的族群身份認同。所有這些,都構成了人們對村落文化的延續(xù)與記憶,從而衍生村落認同感的基礎。本書采用人類學的深度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解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地方志為主的官方歷史文獻,族譜、碑銘、土地契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民間文書,以及村民口述的家族故事、神鬼傳說、歌謠唱本等田野訪談所得資料作為文章的立論基礎。以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縱橫維度,采用人類學的整體觀、結構性的方法以村落去呈現歷史,將村落歷史解構于村落空間內,提供一個貼近村落文化本質的深描式的歷史民族志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