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古代政治文化的內在結構
節(jié) 君主政治作為矛盾統(tǒng)一體
一 專制與否的爭論
二 專制主義的濫用
三 專制之外的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政治公共性內涵辨析
一 公與政治公共性
二 家國間的公與私
三 政治公共性例說
(一)關于政權權威之來源
(二)關于國計民生之要務
(三)關于社會秩序之規(guī)范
(四)關于君臣吏民之共治
第二章 政治權威公共性的觀念
節(jié) 天命的重構
一 君權帝命與君職天命
(一)商人的帝命觀
(二)天命靡常與天命不易
(三)兩種政治原理的混合
二 國家祭祀的制度變遷
(一)樂舞:從通神到收族
(二)大典:從祭祖到祭天
三 湯武之事與再造革命
(一)湯武革命的限定性
(二)禪讓的公共性與私人性
第二節(jié) 合法性的新資源
一 帝制國家的合法性需求
二 數術之學與法天之政
(一)德運式正統(tǒng)
(二)時令式行政
(三)數列式官制
三 行禮如儀與復古政治
(一)儀式道德與學而時習
(二)古禮復興與圣王崇拜
四 述而不作與公共話語
(一)歷史即義理
(二)尊經即貴公
第三章 社會秩序公共性的觀念
節(jié) 宗教觀與宇宙論
一 從祖先崇拜到角色秩序
二 從觀乎人文到關聯(lián)宇宙
(一)中國神話的晚出
(二)中西哲學的不同底色
(三)陰陽五行的人文之本
第二節(jié) 正名與人倫秩序
一 禮俗的大眾化與名目化
(一)宗法制的家父長支配
(二)喪服制與大眾化倫理
(三)禮義:禮俗的名目化
二 倫理的前置性與內在化
(一)答案的預定與論證的角度
(二 )內化的階段與道德的屬性
三 儒家家國觀的三個層次
(一)化家為國的理念建構和歷史現實
(二)家國之間的主客關系與立國為家
(三)家的譬喻與家國同構的另一種情形
第三節(jié) 刑名與齊民秩序
一 身份責任下的編戶齊民
(一)四民之分與國野之別
(二)編戶齊民的公共身份與責任
(三)法家價值觀的是與非
二 從重刑主義到合理主義
三 內禮外法與禮法同歸
(一)禮儀的法典化
(二)禮義的法理化
(三)禮法同歸于平民社會
第四節(jié) 無名與交利秩序
(一)倫理之名的反對意見
(二)從兼愛到名辯與無名
第四章 政務職事公共性的觀念
節(jié) 宗教觀與共同體
一 從自然崇拜到社會團結
二 共同體中的公利與公事
(一)邑社共同體的生活
(二)國家共同體的擬制
第二節(jié) 經世的議題
一 仁政:王田與官社
(一)井田制的現實與理想
(二)公共性的經濟與資源管理
(三)公共性的民生與均平保障
二 德治:社會自律與國家教化
(一)德治的意義與形態(tài)
(二)教化的路徑選擇
三 強兵:用眾的方法
(一)國人的團結與尚武精神
(二)平民時代的軍政公共性
四 富國:崇本務實與輕重權衡
(一)國家與人民的財富來源
(二)分配與消費的公共性
(三)公私視角下的鹽鐵之爭
第三節(jié) 民本的辯證
一 民本是目的與工具的統(tǒng)一
二 民本作為民主的前提
第五章 政權組織公共性的觀念
節(jié) 政權集中性
一 尊君:忠道與尚同
(一)忠于事與忠于人
(二)同于上:專制還是集權?
二 一統(tǒng):封建與郡縣
(一)周代封建的政治統(tǒng)一性
(二)重建一統(tǒng)的思想探索與歷史路徑
三 規(guī)約集權的禮制之維
(一)禮為君長之曲防
(二)家產官僚之輕賤
(三)禮為士人之尊嚴
第二節(jié) 政治責任性
一 理性行政的理念設計
(一)理念的徹底性及其公共性前提
(二)官僚制“早熟”的思想史解釋
二 責任政治的價值之源
(一)政治職命中的責任傳導
(二)功績主義中的責任自覺
三 法家術論的公私之辨
(一)術的結構性意義
(二)術的理性化辨析
(三)比較中的權術論
第三節(jié) 政治開放性
一 選賢之法與士人之群
(一)選舉的公共依據
(二)士人的身份認同
二 君臣之契與士人之隱
三 公共性政治團體的探索
(一)任俠對宗法家族的突破
(二)墨家對任俠團體的改造
(三)宗教組織的政治意義
第六章 政治公共性觀念的凝結
節(jié) 天下作為意識形態(tài)
一 天下理想:諸子異同
(一)殊途同歸的天下愿景
(二)共同體政治的層級
(三)天下政治學的內在結構
二 人君無為則天下為公
三 天的政治理念之必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