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學由于意義深遠,二百年來,一直是西方的顯學。自西學東漸,國人對康德哲學鉆研者,亦不乏名家。其中王國維或屬早,其后的張東蓀,每語及康德,亦見不凡功力。再而有張頤、鄭昕等成為國人習知的康德學者。而當代新儒學如唐君毅、牟宗三等前賢,對康德亦研究有素。然而,就對康德文本的深入疏解,和重點理論的全盤闡釋而言,勞思光先生《康德知識論要義》一書,直至今日,還是無法取代的。對勞先生來說,康德知識論,并不只有孤立的意義,而與一些更普遍的哲學問題和更廣面的文化關懷相通。康德對人類認知的分析,補足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缺乏的一面,因而是國人應首先吸取的;但康德于嚴格劃出知識限界之余,卻不囿于認知的格局,而能借著主體問題的揭示,一方面對人類心靈的理性幻相予以解釋,另一方面又對人類作為道德主體所應享有的自由予以安頓。讀者研讀本書,如能循此角度察看,則其于勞先生整體著作中的理論地位,當更能顯出。本書架構清晰,講解分明,論證嚴密,關心哲學與文化者,特別對康德哲學研究有興趣者,不可不讀。本書于一九五七年初版,現依今日國際征引規(guī)格重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