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动漫,91亚洲午夜一区,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丶,久久九九国产精品自在现拍

正文

卷六十九

讀史方輿紀要 作者:(清)顧祖禹


  ◎四川四

  ◇夔州府東至湖廣歸州三百三十里,南至湖廣施州衛(wèi)五百里,西至重慶府忠州七百里,北至陜西平利縣八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五百三十里,至京師六千九百八十里。

  《禹貢》荊、梁二州之域。春秋為庸國地,后屬巴國。戰(zhàn)國時屬楚。秦屬巴郡。漢因之。后漢末,置固陵郡,又改為巴東郡。三國漢因之《晉志》:獻帝初平元年,劉璋分巴郡立永寧郡。建安六年,改永寧為巴東郡。二十一年,先主分巴東立固陵郡。章武元年,又改固陵為巴東郡,前巴東郡為巴郡。晉仍曰巴東郡。劉宋泰始五年,置三巴校尉,領巴東等郡。蕭齊兼置巴州,尋省。梁置信州皆治白帝城。后周因之。劉?句曰:巴東,周改永安郡。隋廢郡,仍曰信州《隋志》:后周置信州總管府。大業(yè)初,始廢。大業(yè)初,復曰巴東郡。唐武德初,仍曰信州。二年,改為夔州高祖母,獨孤信女也。諱信,改為夔州,尋置總管府,又改為都督府。天寶初,曰云安郡。乾元初復故劉禹錫曰:至德初,云安郡統(tǒng)峽中五郡軍事。乾元以后,始降為江陵支郡。五代時,亦曰夔州王建初置鎮(zhèn)江軍治此,兼領忠、萬二州。既而移治忠州。梁乾化四年,仍治夔州。后唐天成三年,升為寧江軍節(jié)度。孟蜀因之,仍治夔州。宋因之夔州路治此,亦曰云安郡寧江軍節(jié)度。南渡后,并置都督府于此。元曰夔州路。明洪武四年,仍曰夔州九年,州改隸重慶衛(wèi)。十四年,升為府,領州一、縣十二。今仍舊。

  府控帶二川,限隔五溪,據(jù)荊楚之上游,為巴蜀之喉吭。《史記》:楚肅王四年周安王二十五年,為?關以拒蜀?!栋嘀尽肤~復縣有江關,后《志》魚復有?關。蓋即以江關為?關也。《華陽國志》:巴楚相攻伐,故置江關、陽關陽關,見重慶府涪州。?關,見湖廣長陽縣。公孫述使將軍侯丹開白水關見漢中府寧羌州,北守南鄭,任滿下江州今重慶府巴縣,東據(jù)捍關。田戎出江關,拔巫及夷道、夷陵,據(jù)荊門、虎牙見湖廣重險。建武十一年,岑彭大破田戎于荊門,率諸軍長驅入江關。江關,蜀之東門也。入江關,則已過三峽之險,奪全蜀之口矣。公孫述之敗亡,始于失江關也。建安十九年,先主攻雒未下雒,今漢州,諸葛武侯與張飛、趙云自荊州將兵溯流,克巴東,至江州。章武三年,先主敗于夷陵,退屯白帝。其后吳將全琮來襲,不能克。終蜀漢之世,恒以白帝為重鎮(zhèn)。張氏曰:武侯治蜀,東屯白帝以備吳,南屯夜郎以備蠻,北屯漢中以備魏。是也。魏景曜六年取蜀,遂使王?守巴郡,謀以襲吳。晉咸寧五年,?帥樓船之師,東下白帝,于是丹陽、西陵所在崩潰。永和三年,桓溫西討李勢。義熙九年,劉裕使朱齡石平譙縱,皆由白帝而上。劉宋泰始二年,以三峽蠻獠歲為抄暴,因立三巴校尉府于白帝,兼領荊州之巴東、建平,益州之巴西、梓潼郡以鎮(zhèn)之。歷齊、梁之季,荊、益相持,輒以巴東為襟要。隋開皇八年伐陳,分遣楊素出永安,下三峽。陳人上流之師,悉為所敗。唐武德四年,李孝恭、李靖軍出夔州,而蕭銑喪亡。五季初,王建扼夔門,與荊南相距。其后孟蜀繼之,亦以夔為東面之防。宋乾德二年伐蜀,分遣劉光義等由歸州進克夔州,盡平峽中地。迨蒙古入蜀,往往欲從夔州逸出,東瞰荊、湖。明初,偽夏據(jù)蜀,亦固守瞿塘、湯和,廖永忠百計攻之乃下。蓋夔州憑高據(jù)深,實水陸之津要。丁謂曰:夔城,所以堅完兩川,間隔三楚。王氏應麟曰:夔州者,西南四道之咽喉,吳楚萬里之襟帶也。

  奉節(jié)縣附郭。秦置魚復縣,屬巴郡。漢因之,江關都尉治焉。后漢亦曰魚復縣。章武元年,先主改固陵郡為巴東郡,治魚復。是也。二年,又改縣曰永安。晉太康初,復曰魚復。宋齊因之。皆為巴東郡治。梁并置信州治此。西魏改縣曰人復。隋因之,亦為信州治。唐初亦曰人復縣,夔州治焉。貞觀二十三年,改曰奉節(jié)縣。宋因之。明洪武九年,省縣入州。十四年,復置。編戶四里。

  ○魚復城《志》云:舊治在赤甲山上。春秋時,庸國之魚邑也?!蹲髠鳌肺氖辏钟?,七遇皆北,惟礻卑、?魚人實逐之。礻卑、?二邑,與魚近也。《水經注》:江水東經魚復縣故城南,城故魚國。秦置魚復縣,漢因之,公孫述移于城之東南白帝山上。在今縣城東五里。《元和志》:白帝山,州城所據(jù),與赤甲山接。初,公孫述據(jù)蜀,殿前井有白龍出,自稱白帝,因更魚復城為白帝城。先主征吳,敗還,至白帝,改為永安。今臥龍山下有永安故宮。白帝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里,因江為池,東臨?溪,即以為隍,唯北一面山差逶迤,羊腸數(shù)轉,然后得上。吳朱績密書結蜀,使為兼并之慮,蜀遣閻宇將兵五千增白帝守。是也。晉元興三年,益州刺史毛璩以桓玄篡逆,帥眾屯白帝以討之。義熙初,譙縱據(jù)蜀,置巴州于白帝。二年,益州刺史司馬榮期擊譙明子于白帝,破之。宋泰始二年,益州刺史蕭惠開遣將費欣壽東下,應晉安王子勛于尋陽。至巴東,巴東人任叔兒據(jù)白帝,擊欣壽,斬之。五年,分荊、益二州置三巴校尉,治白帝。梁大寶初,益州刺史武陵王紀使世子圓照將兵援臺城,受湘東王節(jié)度,軍至巴水,繹授以信州刺史,令屯白帝。承圣二年,紀將兵出峽,敗死。明年,西魏將李遷哲南略地,時蠻酋向五子王據(jù)白帝,遷哲擊走之。宇文泰因以遷哲鎮(zhèn)白帝?!侗笔贰罚褐芴旌驮?,陸騰平信州諸蠻,州舊治白帝,騰更于劉備故宮城南八陣灘,北臨江岸筑城,移置信州。唐時仍治白帝城。自宋以后,益徙而西。董鉞曰:州舊治瞿峽口,景德中,始徙今治。距峽口才八里。熙寧十年,始城其地。陸游《入蜀記》:夔州在山麓沙上,所謂魚復永安宮也。宮今為學基,州治在宮西北。景德中,轉運使丁謂、薛顏所徙,比白帝頗平曠,然失關險,無復雄桀矣?!冻且乜肌罚嚎こ牵挝鯇幹兄?。元初毀。明初,樹柵為城。成化十年,始筑城浚池。正德初,又復營繕。有門五,城周八里有奇。

  水邏城在府東境。后周天和元年,信州蠻冉令賢等據(jù)巴峽反,攻陷白帝于江南,據(jù)險要置十城,自帥精銳固守水邏。水邏城在江北。周將陸騰進討,議先取江南,剪其毛羽,然后進攻水邏。乃遣別將王亮率眾渡江,拔其八城,因分道攻水邏,路經石壁城。其城險峻,四面壁立,惟有一小路,緣梯而上,蠻蛋以為峭絕,非兵眾所行,騰被甲先登,遂克之。水邏側有石勝城,亦是險要。令賢使其兄龍真據(jù)之,騰誘之來降,襲取其城,引兵向水邏,蠻眾大潰,斬獲無算。別將司馬裔又下其二十余城,盡俘黨類,因為京觀于水邏城側。

  石墨城在府東北境。冉令賢黨向五子王據(jù)此,其子寶勝據(jù)雙城。陸騰既平水邏,招之不從。因遣王亮屯牢坪,以圖石墨。司馬裔引兵圖雙城。騰慮雙城孤峭,攻未可拔,賊若委城遁散,又難追討,乃令諸軍周回立柵,遏其走路。賊大駭,遂縱兵擊之,悉平其黨。胡氏曰:今歸州巴東縣北臨江有鐵槍頭,長數(shù)丈,經數(shù)百年不損,目曰向王槍。疑即諸向所據(jù)處。又雙城,亦見湖廣巴東縣。

  ○白帝山府東十三里。峽中視之,孤特峭險,比緣馬嶺,接赤甲山。其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十丈。故巴東郡治此,即白帝城也,四面峭絕,惟馬嶺差逶迤可上。晉益州刺史鮑陋鎮(zhèn)此,為譙道福所圍,城中無泉,乃南開水門,鑿石為函道,設機取之。水門之西即滟?堆也?!鸪嗉咨?,在府東北十五里。不生草木,土石皆赤,如人袒胛。本名赤岬山?!痘茨献印纷ⅲ横?,山脅也。或曰:以漢時嘗取巴人為赤甲軍,故名。上有石城,《類要》云:即魚復縣故址也。一云公孫述所筑。

  白鹽山府東十七里。崖壁高峻,色若白鹽?!端涀ⅰ罚喊}崖高可千余丈,俯臨神淵。是也。明初伐蜀,湯和分軍出赤甲、白鹽兩山間,遂克夔州。又勝己山,在府東九里。峰巒疊秀,巍然獨出眾山之上,因名。宋乾道中,郡守王十朋錫以今名。又府東十余里有羊角山,下臨大江?!鹋P龍山,在府治東北五里,以有武侯祠而名??と艘詾橛钨p之勝,上有義泉,相傳武侯所鑿?!吨尽吩疲焊笔謇镉虚L松嶺,上多古松,因名。

  麥子山府北二百余里。山延袤四百余里,東抵湖廣之房竹,北接陜西之平利,西南則與奉云、開萬等縣相連,內有紅線崖、篩羅崖等處,原存古寨,可容數(shù)十萬人,上有壤田,可資餉給。正德嘉靖間,群賊皆嘯聚于此,副使張儉曾議設堡編夫,以嚴把守,尋復廢弛。

  瞿唐峽府東三里。兩崖對峙,中貫一江。滟?堆正當其口,為楚蜀之門戶。又有南鄉(xiāng)峽,在府西十五里。余詳見重險瞿唐關。

  ○大江在府城南。自重慶府忠州流入萬縣界,又東經云陽縣南,過府境,又東入巫山縣界。自瞿唐而下謂之峽江,夏秋水泛,兩崖扼東,數(shù)百里間,灘如竹節(jié),波濤洶涌,舟楫驚駭。李埴曰:江出?山,行二千余里,合蜀眾流,畢出瞿唐之口。山疏而?桀??,水激而奔汛,天下瑰瑋絕特之觀,至是殫矣。又《峽程記》:蜀中二百八十江,會于峽間,次于荊門,都四百五十灘,稱為至險。其在夔州府城西者,曰虎須灘。杜甫所云,瞿唐漫天虎須怒。府東三里又有龍脊灘,江中有石長百丈,狀若龍脊,夏沒冬見。余見大川岷江及川瀆異同。

  大?水在府城東。自達州萬頃池發(fā)源,經此流入大江。又東?水,在府東十里?!遁浀丶o勝》:公孫述于東?水濱墾稻田,因號東屯。東屯稻田,水畦延袤,可得百許頃。前帶清溪,后枕崇岡,樹林蔥?,氣象深秀,去白帝故城五里而近,稻米為蜀第一。郡給諸官俸廩,以高下為差。《夔門志》:東屯諸處,宜瓜疇芋區(qū),?西亦然。《入蜀記》:山間之流通江者,土人皆謂之曰?。

  湯溪府西百里。《水經注》:江水自朐貼縣東徑下瞿灘,左則湯溪水注之,謂之湯口。后周陸騰討冉令賢軍于湯口,遣軍渡江,拔令賢江南八城。是也?!瘕埗聪?,在府西九十里,下通大江?!吨尽吩疲合袭a靈壽木。又府東南六里舊有魚復陂,縣以此名。

  青苗陂在瞿唐東。蓄水溉田,民賴其利。又有天池,浸可千頃?!吨尽吩疲涸诜罟?jié)、巫山兩縣間?!瘥}泉,在府南?!肚G州圖副》:八陣圖下東西三里有一磧,東西百步,南北四十步,磧上有鹽泉井五口,以木為桶,昔嘗取鹽,即時沙壅,冬出夏沒云。

  ○永安宮在臥龍山下。一云今府學宮是其地。先主征吳敗還,至白帝,改魚復為永安而居之,后人因名其處曰永安宮。王十朋曰:永安宮,今為郡倉,據(jù)爽塏,狀如屏。宮之北有水曰清?,瀉出兩山間,東入于江,又東過滟?入于峽。峽口有山,束立群峰外,白鹽也。

  江關《括地志》:在魚復縣南二十里。巴楚相攻時置。章懷太子賢曰,舊關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對白帝故城基,即今瞿唐關之南岸矣?!逗鬂h·岑彭傳》:公孫述遣將乘枋?下江關,即此也。亦謂之?關?!逗鬂h志》:魚復縣有捍關?!遁浀貜V記》:赤甲城有古?關。蓋?關即江關之通稱矣。李埴曰:蜀之為境,北以劍門為根,東以魚復為首,此二物者,蜀之噤喉扃?也。戰(zhàn)國時,楚建?關于此。漢置江關都尉。后漢省尉而關如故?!睹麆僦尽罚航P,今謂之下關城。王氏曰:古之江關,即今之瞿唐關,又謂之鐵瑣關,大都以守峽口之險。今俱詳見重險瞿唐關。

  百牢關府東十里。王氏曰:關蓋古名,后人所增置,魏辛毗詩:夔州百牢門,兵馬不可越。唐杜甫詩:巴中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夔州險過百牢關。則百牢以喻夔險耳,非實有是關也,況辛毗時未有夔州之名乎。又石門關,在府東北六十里?!吨尽吩疲号f名鬼門關。蓋亦傳訛也。○鳳凰關,在府西五里,又府西二十里有閣溪關,三十里有鐵山關,府東北二里又有呂公關,東十里有石龍關,俱唐宋以后增置。

  三鉤鎮(zhèn)《寰宇記》:在城東三里。舊時鐵鎖斷江浮梁御敵處也。鎮(zhèn)居數(shù)溪之會,故曰三鉤。唐武德二年廢。或云,鎮(zhèn)在瞿唐峽口,即所謂鐵鎖關也。○西津口,在府西,或曰大江渡口也。宋淳化四年,蜀中賊李順余黨寇夔州,白繼?敗之于西津口。即此。今府西南有水磨渡,府東十里有東?渡,六十里有小江渡。

  永寧驛府西三里水驛也。又西六十里曰安平水驛,一百二十里曰南沱水驛,接云陽縣界,又府東南八十里有龍?zhí)了A,二百七十里有馬口水驛,俱為往來津要。

  八陣磧在府城南?!对椭尽罚涸诜罟?jié)縣西七里?!跺居钣洝罚涸诳h西南七里。《夔州圖副》云: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上,周回四百十八丈,中有諸葛武侯八陣圖,聚細石為之,各高五尺,廣十圍,歷然棋布,縱橫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驗槿松y,及為夏水所沒,冬水退,復依然如故?!端洝罚航畺|經諸葛亮圖壘南。《荊州記》:魚復縣西,聚細石為壘,方可數(shù)百步,壘西聚石為八行,行八聚,聚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八陣及壘,皆圖兵勢行藏之權也。薛氏曰:圖之可見者三,一在沔陽之高平舊壘,一在新都之八陣鄉(xiāng),一在魚復永安宮南江灘水上。蔡氏謂廣都亦有之,則八陣凡四。然廣都土壘,已殘破不可考。世傳風后《握機文》,則《魚復圖》之注;馬隆《八陣贊》,又《握機文》之注。又漢時都肄已有孫吳六十四陣。竇憲常勒八陣擊匈奴。晉馬隆用八陣以復涼州。陳?持白虎幡,以武侯遺法教五營士。后魏柔然犯塞,刁雍上表,采諸葛八陣之法,為平地御寇之方。李靖對太宗言,六花陣法,本于八陣。是則武侯之前,既有八陣,后亦未嘗亡也。嚴從曰:武侯所習,風后《五圖》?;笢卦剖浅I缴邉荩酵远?。常山蛇者,孫子所謂率然蓋高直陳也。杜牧曰:數(shù)起于五而終于八。武侯以石縱橫八行,布為方陣,奇正之法,皆生于此。又八陣圖后有二十四聚,作兩層,每層十二聚。洪氏曰:八陣魁六十有四,重易之卦也;卻月魁二十有四,作易之畫也。畫起于圓而神,故卻月之形圓;卦定于方以知,故八卦之體方。方居前而畫居后,卦自畫始,方自圓生也。壁門直袤曲折翼其旁,陰陽二物也。握奇則虛,一之象也。

  巫山縣府東百三十里。東至湖廣巴東縣百六十里。楚之巫郡也。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取巫郡,尋改置巫縣,屬南郡。漢因之。后漢建安中,先主改屬宜都郡。二十四年,孫權分宜都、巫、秭歸為固陵郡。章武元年,先主遣吳班、馮習等破權將李異等于巫,進兵秭歸,尋敗還。孫休改置建平郡,治信陵。魏滅蜀,亦置建平都尉治巫。晉咸寧元年,改都尉為郡,仍治巫。宋、齊亦曰建平郡。隋廢郡,改縣曰巫山,屬信州。大業(yè)初,屬巴東郡。唐屬夔州。宋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三里。

  ○巫城在縣東北?!端涀ⅰ罚撼蔷壣綖檐?,周十二里一百十步,東西北三面皆傍深谷,南臨大江。是也。隋移縣于今治?!鹉狭瓿?,在縣南大江南岸,北對陽臺山。晉南渡后,置縣,屬建平郡。劉宋初,廢。今縣南大江渡口猶曰南陵渡。又江陰城,在縣西六十里?!吨尽吩疲汉笾芴旌统?,置縣。建德中,廢。

  ○巫山縣東三十里。亦曰巫峽。有十二峰,蜀人謂之東峽,以在蜀境東也。晉咸和中,涼張駿欲通使建康,假道于成李雄,雄欲使盜覆其使者張淳于東峽,不果。余詳見名山巫山。

  陽臺山在縣治北,高百丈?!吨尽吩疲荷嫌性脐柵_遺址。又縣東北四里有女觀山。《志》云:女觀山西畔小山頂有楚故離宮遺址,俗名細腰宮,三面皆荒山,惟南望江山最為奇麗。又驅熊山,在縣東二里,下有石灘,四季湍急如熊聲。

  寒山縣東五十里。垂崖千層,絕壑萬丈,其勢高寒。《荊州記》:寒山九阪最為險峻。陸游云:縣隔江有南陵山,極高大,有路如線,盤屈至絕頂,謂之一百八盤。蓋施州正路也。舊南陵縣以此名。

  千丈山縣東北百里。山極秀異,高于眾山。又飛鳥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山高插云,鳥飛不能越,因名。又有烏飛巖,在縣西南四十里,與燕子坡相對?!端涀ⅰ罚簽躏w水自沙渠縣南,北徑巫縣,注于江,謂之烏飛口。沙渠今湖廣施州衛(wèi)?!鹋脥{,在縣治西,夾江兩岸相對,亦曰琵琶峰。

  ○大江在縣南。自奉節(jié)縣流入界,又東入湖廣巴東縣界。江行峽中,最為險?厄??h東舊有新崩灘?!端涀ⅰ罚航畾v峽東,徑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數(shù)十丈。今頹崖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東下十余里,即大巫山。范成大云:神女廟東二十里至東奔灘,高浪大渦,巨縆掀舞,不當一葉也。東奔,即新崩之訛矣。

  大寧河在縣治東。其上流即大寧縣之馬連溪也,經大昌縣流入境。下流入大江。《水經注》謂之巫溪。又縣東南百五十里有萬流溪,自湖廣施州衛(wèi)界流經此,合于大江?!鹎逑?,在縣東十里。陸游曰:縣有清水洞,極深幽,即此溪矣。又城北有茹溪,俗謂之小溪。

  ○跳石鎮(zhèn)在縣西北。唐雷萬春為縣之跳石人,亦曰跳石鄉(xiāng)?!鹑龝?,在縣東。宋乾德三年,劉光義等伐蜀,收復三會、巫山等寨,拔夔州,即此。

  高唐驛在縣治西水驛也?!遁洺逃洝罚航凶愿咛企A而東,九十里至萬流驛,入湖廣歸州境,又七十里,即巴東縣矣?!鸢椭畜A,在縣東八十里?!吨尽吩疲何咨疥懧分涟蜄|百八十里,鳥道崎嶇,行者苦之。萬歷三年,改小橋公館,建巴中驛,巴、巫二郡之民始免疲困。

  大昌縣府東北二百里。東北至湖廣竹山縣二百七十里。漢巫縣地。晉置泰昌縣,屬建平郡。宋、齊因之。后周以宇文泰諱,改曰大昌,置永昌郡,尋廢。隋縣屬信州。唐屬夔州。宋端拱初,改屬大寧監(jiān)。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大寧州。明洪武十四年,復置。今縣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二里??h今省。

  ○北井廢縣縣東南二十五里。晉泰始初置,屬巴東郡。五年,改屬建平郡。宋齊因之。后周天和中,省入大昌縣。又大昌廢城,在縣西?!侗彼沃尽罚嚎h舊在大寧監(jiān)南六十里,嘉定八年,移治水口,即今縣也。

  ○金頭山縣東北四十里。山勢高聳,冬月積雪不消。又縣西南三里有聚奎山,亦高峻。○九水坪,在縣東百二十里?!吨尽吩疲浩湎滤鳝h(huán)匯,因名。

  ○大寧河在縣南。自大寧縣流入境,亦謂之昌溪。又東南流入巫山縣界。

  千頃池縣西三十六里。波瀾浩渺,分為三道,一道東流,經縣西,為井源;一道西流,為云陽縣湯溪;一道南流,為奉節(jié)縣西?水。又縣南二十里有石柱潭,從巖岫間涌出,相傳為龍湫。

  ○當陽鎮(zhèn)在縣西四十里。有巡司戍守。

  大寧縣府東北三百二十里。北至湖廣竹?縣三百五十里。本太昌縣地。宋開寶六年,以縣之鹽井地置大寧監(jiān)。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大寧州。明洪武九年,降為縣。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三里??h今省。

  ○大寧城縣北八里。宋鹽監(jiān)初置于此。丁謂《夔州移城記》:乾德中,伐蜀,師分劍、巫而入。時滟?堆高,樓船難進,步騎自襄州西山裹糧兼行,林麓無際,澗壑相接,不知道路之所從,得蜀民詣王師獻書,由大寧路直趣夔州。平蜀之師,實取道于此。后移監(jiān)于今治?!鹩啦牵诳h東南?!吨尽吩疲汉笾芩糜啦どw治此。又永安城,在縣治西。或曰,東晉置永寧縣,屬建平郡。劉宋初,廢。即此城也。后訛為永安。

  ○鳳山縣治東。一名東山。木石蒼翠,景物幽絕。又石鐘山,在縣東北十五里,與二仙山相望。上有大石如鐘,因名?!吨尽吩疲憾缮皆诳h東北十七里鹽泉側,山高百余丈,上下皆峭壁,有二仙洞,一名王子洞,深不可測,洞前有池,雖旱不竭。○石柱山,在縣北二十里,一峰削成,與縣東剪刀峰、道士峰相連,皆為奇勝?!吨尽吩疲嚎h治東有道士峰,與東桂峰相近。又東南五里曰朝陽峰,北八里曰剪刀峰,以兩峰對峙,形如剪刀也。

  寶源山縣北二十五里。氣象盤蔚,大寧諸山,此獨雄峻。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鹽泉也?!鹄C墩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形如墩,頂平旁峻,惟一徑可通,昔人嘗避兵其上。

  ○馬連溪縣西五里。源自達州萬頃池流經縣治西,歷大昌縣,入巫山縣界,注岷江,即大寧河之上源也。溪中有大悲口?!吨尽吩疲捍蟊谠诳h治西,溪心兩巨石對峙,上廣下狹,旁有乞靈祠。諺云:船過大悲口,鹽始為吾有。亦名南淵。

  ○袁溪鎮(zhèn)縣東北二十里。有巡司戍守。又縣北二十里有大寧鹽課司,掌鹽稅?!鹚氖硕?,在縣東二百三十里。水流曲折,為行旅之阻,道出湖廣房山縣。

  云陽縣府西百七十里。西南至萬縣二百五十七里。漢朐忍縣地,屬巴郡。晉屬巴東郡。宋齊因之。后周改為云安縣。隋屬信州。唐屬夔州。宋開寶六年,置云安軍治焉。宋末,軍廢。元至元十五年,復隸云安軍。二十年,升云陽州,以云安縣省入。明洪武七年,改州為縣。城周八里有奇,編戶九里。

  ○朐忍城縣西四十里。漢縣。后漢興平元年,劉璋遣趙韙擊劉表,屯朐忍是也。晉改曰朐?忍縣,屬巴東郡。闞る曰:朐,音蠢;?忍,音閏;朐?忍,丘蚓也。土地下濕,多朐?忍蟲也。顏師古曰:朐,音劬。章懷太子賢曰:云安西萬戶故城,即漢之朐忍縣。后周改置云安縣,朐?忍并入焉?!吨尽吩疲号f城,宋為萬戶驛,今名萬戶壩。

  云安監(jiān)城縣西北三十里。劉?句曰:云安多有鹽利,自漢以來,皆置官司之。唐末置云安監(jiān)。五代唐長興初,時云安、大昌、南浦皆有鹽官,屬東川。孟知祥請割云安十三監(jiān)隸西川,以鹽直贍寧江軍屯兵。時西川分兵屯夔州,以拒荊南也。明年,知祥將李仁罕陷萬州及云安監(jiān)。宋亦置監(jiān)于此,屬云安軍。熙寧四年,以云安監(jiān)戶口析置安義縣。八年,戶還隸云安縣,復為監(jiān)。元并入云安軍。明置云安鹽課司,即故監(jiān)城矣。

  ○飛鳳山在縣南大江南岸,與縣對峙。以形似名。又石城山,在縣治北二里?!饾h成山,在縣北十五里?!吨尽芬詾橄烧鏃怪?。

  馬嶺山縣北二十九里,與三牛山相對。漢初扶嘉言:三牛對馬嶺,不出貴人出鹽井。今三牛山去馬嶺十里,皆近鹽井。又馬鞍山,在縣北三十里,亦與三牛山相連。○上下巖,在縣西百里,其下巖亦名燕子巖。

  ○大江縣治南。自萬縣流入界,江中有磧,矯如游龍,亦謂之龍脊。又東入奉節(jié)縣界。《志》云:大江經萬戶驛,旁有橫石灘,上有橫梁候館。又有寶子塔,在治東大江中。古人鑿石為塔,以為行舟之則。諺云,水浸寶塔腳,下舟休要錯,即此?!鹦〗诳h西六十里。源出新寧縣界,流經開縣,合清江入縣境,又西南注于大江。亦謂之開江。對大江而言,謂之小江。

  湯溪在縣東,接奉節(jié)縣界。常璩曰:水源出縣北六百余里上庸縣界,南流歷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傘,因名傘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于常鹽。王隱《晉書·地道記》: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鹽,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湯溪下與檀溪水合,上承巴渠水,巴渠南歷檀井溪,檀井入湯水,湯水又南入于江,所謂湯口也?!饢|?,在縣東北,流入云安場,下流入江。以水在縣東而名,非奉節(jié)之東?也。

  天師泉縣治西二里。每五月江水漲濁,一水自巖竇間溢出,甘潔清冽,一邑用之不竭,盡九月而止。又瀑布泉,在縣南飛鳳山之麓,下流入江。

  ○五溪鎮(zhèn)在縣西北。有巡司。舊《志》云:縣北三十里有鐵檠巡司,西北三十里則云安鹽課司也?!鸢完査A,在縣西二十里。又有五峰水驛在縣南?!遁洺逃洝罚鹤园完栿A至五峰驛,水道凡九十里。五峰驛西有橘官堂故址。《漢志》朐忍有橘官。《元和志》云安縣有橘官。此即其治所也。又百里而接于夔州之南沱驛。

  萬縣府西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忠州二百六十里,北至開縣二百三十二里。漢朐忍縣地。三國漢建興八年,置南浦縣,屬巴東郡。沈約曰,時益州牧閻宇表改羊渠立縣,是南浦本名羊渠,蜀前此所置縣也。晉仍屬巴東郡。宋、齊因之。后周置安鄉(xiāng)郡治焉,尋改縣曰安鄉(xiāng),郡曰萬川。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南浦,屬信州。大業(yè)初,屬巴東郡。唐武德初,仍屬信州。二年,置南浦州。八年,州廢,以南浦縣屬夔州。是年,復立浦州。貞觀八年,改為萬州。天寶元年,曰南浦郡。乾元初,復故。宋因之,亦曰南浦郡。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縣省入州。明洪武七年,改州為縣。今城周五里,編戶四里。

  ○南浦城今縣治。三國漢置縣于此。劉?句曰:后魏分朐貼縣置魚泉縣。后周改為萬川。今本志不載也。唐宋皆為州郡治。元省。今縣城成化末筑,正德初增修。

  武寧廢縣縣西百二十里。漢巴郡臨江縣地。晉、宋以后因之。后周析置源陽縣,并置南州及南都郡治焉,尋改郡曰懷德,縣曰武寧。隋開皇初,州郡俱廢,縣屬臨州。唐屬萬州。劉?句曰:縣治即巴子故城也。宋仍屬萬州。元因之。明初省。今武寧巡司置于此。

  ○都歷山在縣治北。一峰突出眾山之上,氵?礻卑為平阜,氣象融結,為縣之主山。又南山在縣治南,下瞰大江?!秷D經》云:面揖南山,背負都歷是也。○天城山,在縣西五里。四面峭立如堵,惟西北一徑可登。一名天生城。相傳漢昭烈嘗駐兵于此,常璩所云小石城也?!都o勝》云:天城山三面峻壁,惟山后長延一脊,容徑尺許,累石為門,俗亦謂之天子城,以昭烈名也。又縣西三里有西山,上有太白巖,以李白名,巖下有池,為登臨之勝。

  羊飛山縣西南五十里。《蜀鑒》云:三國時有羊渠縣。蓋置于山下。又人存山,在縣西四十里,一名萬戶山。又縣西十里有魚存山,下廣上銳,崖面有石,形如雙魚。又縣北八里有獅子山。《志》云:山形如狻猊,四面險絕,惟鼻尖可登。○木櫪山,在縣西百里。相傳洪水時,惟此山木櫪不動,因名。又西百二十里有黃蘆山,與忠州接界。

  岑公巖在縣南大江南岸。盤結如華。蓋左為方池,有泉涌出巖際,盛夏注水如簾,隋末有岑道愿者隱此,因名。又縣治西有古練巖,東二里有下巖,皆幽勝。○黃金島,在縣南三里,近江南岸,屹立江心,高數(shù)丈,土人淘金于此。

  ○大江縣治南。自忠州東北流入界,經縣治南,又東北入云陽縣界??h西六十里有湖灘,水勢險急,春夏泛溢,江面如湖。宋嘉熙中,蒙古渡湖灘,施、夔震動,即此。又有峨眉、盤龍諸磧,皆在縣西江中。

  ?溪縣西五里。自梁山縣流入界,春夏漲潦,則并舟為筏,濟往來者。溪之上流有天生橋,巨石成橋,長與溪等,平闊如履平地,溪流出其下,下流注于大江?!鹋硐?,在縣東八十里。《水經注》:彭溪經朐貼縣西六十里,南入于江,謂之彭溪口。即今開江之下流也。舊設小彭驛于此。

  北集渠在縣東?!端涀ⅰ罚涸闯龈吡荷?,徑新浦縣西,又南百里入朐貼縣,南入于江,謂之北集渠口,別名班口,又曰分水口。又有南集渠,出涪陵界,謂之于陽溪。至縣南,北流注江,曰南集渠口,亦曰于陽溪口。

  ○西柳關在縣西。北宋寶?元年,蒙古渡漢江,寇萬州,入西柳關,荊湖將高達拒卻之。關今廢。

  集賢驛在縣東五里,水驛也。又周溪水驛,在縣東五十里。?涂水驛,在縣西北百里?!遁洺逃洝罚鹤灾抑菟號|行,九十里至漕溪驛,又六十里至?途驛,又六十里至集賢驛,又六十里即周溪驛也。舊《志》以漕溪為巴郡、巴東之界。今屬忠州?!鸱炙^,在縣西百里?!吨尽吩疲汉胫文┙?。又遞運所,在縣東二十里??h治東又有鹽廠,商賈輳集處也。

  開縣府西北四百七十里。西北至達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梁山縣百五十三里。漢朐貼縣地。后漢建安末,析置漢豐縣。三國漢,屬巴東郡。晉廢,后復置,仍屬巴東郡。宋齊因之。梁仍曰漢豐縣。西魏改曰永寧。隋開皇末,又改縣曰盛山。大業(yè)初,屬巴東郡。義寧二年,析置萬州于此。唐武德初,改為開州。天寶初,曰盛山郡。乾元初,又為開州。廣德元年,又改縣曰開江縣。宋仍為開州治,亦曰盛山郡。元省縣入州。前朝洪武六年,改州為縣。今城周二里,編戶七里。

  ○開江城今縣治。《地志》:后漢末,劉璋所置漢豐縣也?!锻ǖ洹吩唬合戎魉?。隋曰盛山,唐曰開江,自唐以后皆為州郡治。元省開江縣,明又改州為縣。今縣城,成化二十二年修筑,周三里。

  清水廢縣縣東六十五里。漢朐忍縣地。劉宋置巴渠縣,并置巴渠郡治焉。齊、梁因之。后周改縣曰萬世縣,亦曰萬世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開州。大業(yè)初,改屬通川郡。唐初仍屬開州。貞觀二十三年,改曰萬歲縣。寶歷初,省,尋復置。宋初改縣曰清水,仍屬開州。元省?!鹦缕殖?,在縣西南四十里。本漢豐縣地。劉宋析置新浦縣,屬巴東郡。齊梁因之。后周置周安郡于此。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開州。大業(yè)中,屬巴東郡。唐屬開州。宋慶歷四年,并入開江縣。

  西流廢縣縣西北百五十里?!端逯尽罚汉笪褐脻h興縣。西魏改曰西流,兼置開州及萬安、江會二郡。后周省江會郡。隋開皇初,并廢萬安郡,而開州如故。大業(yè)初,州廢,縣屬通川郡。唐武德初,改屬開州。貞觀初,省入盛山縣。

  ○盛山縣北三里。突兀高聳,為縣主山,隋以此名縣。又縣治東有神仙山,東北五里有熊耳山,皆秀聳?!吨尽吩疲嚎h南隔江有瑞賢山,群峰秀矗,俗呼州面山。○九隴山,在縣西二十里。九峰連峙,勢相起伏。其相近又有九折山,山形九折,俗名觀音山?!吨尽吩疲嚎h南二十里有射洪山,上有舊城址。

  石門山縣北百里。山有石穴,名盤頭洞。洞有水,出嘉魚。又鯉城山在縣西百余里。四面懸絕,東面有城,城間有浦,多生鯉,因名。又有常渠水,流經山下。○崖飛山,《志》云:在縣東北百四十里。崖勢高懸,如飛鳥然。

  ○開江縣南一里?!吨尽吩疲涸闯鲂聦幙h之霧山坎,流入縣界,合于清江,又東南入云陽縣境,即《水經注》所謂彭溪也?!鹎褰?,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達州萬頃池,流入縣界,經縣治東合于開江,謂之疊江。《水經注》:清水至漢豐縣東,而西注彭溪,謂之清水口。是也。

  墊江縣南四十里。源出梁山縣之高梁山,春夏泛漲,人多墊溺,流經渠口浦,入于開江,亦謂之濁水。○三潮溪,在縣東北五十里溫湯井側?!吨尽吩疲壕腥?,曰杉木,曰柏木,曰龍馬,皆開湔鹽課。溪水經其旁,一日三潮,冬溫夏涼,頗為神異。又白水溪,在廢清水縣西南,下流亦注于開江。

  ○虎爪關縣北三里。又縣北五十里有金練關,百里有高橋關?!鹈┢玛P,在縣西九十里,又西三十里有豆山關,舊皆為戍守處。

  梁山縣府西六百里。東北至開縣百五十三里,西南至忠州墊江縣百六十里。漢朐忍縣地。西魏置梁山縣,屬萬川郡。隋屬信州。唐屬萬州。宋開寶二年,置梁山軍,以縣屬焉。元?初,還屬萬州,尋復故。元至元二十年,升為梁山州。明洪武七年,省州入梁山縣。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十里。

  ○高梁城在縣西?!端沃尽罚洪_寶二年,以萬州丕氏屯田務置梁山軍同下州,亦曰高梁郡,因割梁山縣隸焉。熙寧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益軍。元初亦曰梁山軍,尋升為州,皆治此。明初省入縣?!吨尽吩疲嚎h西有萬川城。西魏取蜀,嘗置萬川郡于此。萬川今見萬縣。《志》誤也。

  ○高梁山縣北二十里。《寰宇記》:山東尾跨江,西首劍閣,凡數(shù)千里。山長嶺峻,其峰崔嵬,蜀中望之,如長云垂天,登者窮日乃至其頂。俯視眾山,泯若平原矣。明正德中,賊方四等作亂,西攻重慶府之江津縣,官兵擊敗之,追至高梁山,賊據(jù)險拒戰(zhàn)。官軍分六哨,由大埡、小埡、月埡關并進,直沖其巢,六面皆合,賊大敗,潰走。又都梁山,在縣北十五里,亦曰高都山。舊有高都驛,乃天寶中進荔枝之路。山壤腴而黃,民以種姜為業(yè)?!??利山,在縣西北五十里,俗名狐貍山。正德中,撫臣林俊以其豐腴改今名。又西北一十里曰小碧山,孤峰峭直,色碧如玉。

  峰門山縣東十五里。山有兩崖對峙如門,頂有寒泉。又蟠龍山,在縣東三十里。孤峙秀杰,突出眾山之上,下有二石洞,洞有二石龍,首尾相蟠,旁有噴霧巖,洞中之泉下注,噴薄如霧。○七城山,在縣西三十里。山有七峰,壁立如城。又縣西百里有白云山,奇峰突出,勢如卓筆,一名筆山。又西二十里有瓦城山,一名石瓦山。山頂坦平,居民耕其上?!吨尽吩疲嚎h南百里有柏枝山,下有丙穴,出嘉魚。

  ○桂溪縣西南三十里。自忠州墊江縣流入界,兩岸多桂,因名。下流經萬縣境,入于大江。又蟠龍溪,在縣南三十里。源出蟠龍山,下流合于桂溪。

  ○牛頭寨在縣西二十里赤牛山上。亦名赤牛城。宋淳?二年筑,周三百六十步,敵樓百四十三座,四隅有門,蓋戍守之處。

  峽石市縣東五十里。其北有書院峽,市因以名。峽中又有夫子崖、子貢壩,皆傳訛也。《志》云:縣有太平驛。嘉靖三十六年,自定遠改屬此。

  新寧縣府西北六百四十里。西至廣安州大竹縣二百二十里,北至達州百八十里。漢宕渠縣地。梁置新安縣,并置新安郡。西魏郡、縣俱改曰新寧。隋初郡廢,并縣入三岡縣。唐武德二年,復置新寧縣,屬通州。太和三年,改屬開州。明年,還屬通州。宋屬達州。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省入梁山縣。十四年,復置縣,改今屬。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七里??h今省。

  ○三岡廢縣縣西北五十里。梁置,屬新安郡。西魏屬新寧郡。隋屬通州。唐因之。寶歷元年,廢。大中五年,復置。宋屬達州。熙寧三年,省入新寧縣。又新寧廢城,在縣西南十七里,故縣治此。唐貞觀八年,移治賨城,即今治也。賨,或作淙,誤。

  ○七峰山縣北五里。一峰突起,分為七支,秀列如戟?!吨尽吩疲嚎h治西有屏山,迤邐近城,平頂方麓,為邑巨鎮(zhèn),俗名臥牛山。近《志》:開江之源,蓋出于此?!鸲氤巧?,在縣西三十里。相傳漢樊噲嘗筑城駐兵于上,遺址猶存。

  雞足山縣東二十里。逶迤綿亙,麓分五支,如雞距然。亦曰雞山?!短浦尽罚弘u山接蓬、果二州界。大中五年,蓬果群盜依阻雞山,寇掠三川,果州刺史王贄弘討平之。三川,謂東、西兩川及山南西道也。其相連者曰八面山。山形秀整,望之八面皆方,因名?!鹞逭a山,在縣南五十里。五峰相連,如誥軸然。又南有百節(jié)山,峰巒綿延,分為百節(jié)?!吨尽吩疲嚎h南五十里又有聯(lián)珠峽,以眾山夾峙而名。又縣西四十里有七里峽,境內諸水多出于此。

  ○開江在縣東??h境山溪諸水,多匯流于此。又東入開縣界,謂之開江。《志》云:今縣治西有澄清河,即開江之上游也。

  建始縣府南五百里。西南至湖廣施州衛(wèi)二百十里。漢巫縣地。晉泰始初,置建始縣,屬建平郡。太康初省,尋復置。劉宋初,廢。齊、梁時復置。后周置業(yè)州及軍屯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yè)初,州廢,縣屬清江郡。義寧二年,復置業(yè)州。唐初因之。貞觀八年,州廢,縣屬施州。宋、元因之。明初改今屬。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五里。

  ○連珠山縣西十里。五峰相連,如貫珠然。又縣西五十里有石乳山。山石層疊,多生石乳。《志》云:縣在萬山中,多產麩金,而產于石乳山者為最?!鸬撋?,在縣東二十里。《志》云:山多禽獸,洞蠻恃為廩祿,因名。又東十里有州基山,相傳業(yè)州舊基也。

  ○清江縣南一百五十里。自施州衛(wèi)東北流經縣界,又東北出湖廣宜都縣界,入大江縣境,諸小川皆流合焉。

  ○野廂關縣南百三十里。舊為戍守處。《志》云:縣西有石乳關,縣東南又有建陽關?!疬B天寨,在縣境。宋置,今廢。又縣有枝隴驛,今革。

  附見:

  瞿唐衛(wèi)在府治東北。明洪武四年,建瞿唐守御千戶所。十二年,改為衛(wèi),屬湖廣都司。

  達州府西北八百里。西至順慶府蓬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寧府巴州三百里,東北至陜西興安州一千一百里,北至陜西洋縣四百三十里。

  古巴國地。秦屬巴郡。兩漢因之。晉蜀巴西郡。宋屬巴渠郡。齊因之。梁置東關郡,兼置萬州杜佑曰:以州內地萬余頃而名。西魏改曰通州以居四達之路而名。隋初,郡廢,仍曰通州。大業(yè)初,曰通川郡。唐初,復為通州三年,置總管府。七年,改都督府。貞觀五年,府廢。天寶初,曰通川郡。乾元初,復故。宋乾德三年,改為達州亦曰通川郡。元因之。明洪武九年,以州治通川縣省入,又改州為縣。正德九年,復升為州編戶十三里,領縣二。今仍為達州。

  州聯(lián)絡金、房,翼帶漢、沔,西出渠、閬,東下夔、巫,地形四通,土田饒沃,峽右之名郡,沔南之奧區(qū)也。

  ○通川廢縣今州治。漢宕渠縣地。后漢為宣漢縣地。劉宋置始興縣,屬巴渠郡。齊因之。梁曰石城縣,置東關郡,兼置萬州治焉。西魏為通州治。隋初郡廢,又改縣曰通川。唐、宋以后,皆為州郡治。明初省?!兑唤y(tǒng)志》云:通川故縣在州西二十里,后移今治。似誤。《城邑考》:州舊有土城,成化初,始?磚石。正德初,增修。城周四里有奇,門五。

  石鼓廢縣州東北百五十里?;蛟唬瑒⑺嗡檬及部h也,屬巴渠郡。齊因之。梁曰石鼓縣。西魏置遷州治焉。后周廢州,置臨清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通州。唐因之。寶歷初省。大中元年,復置。宋初因之。熙寧七年省。又閬英廢縣,《志》云:在廢石鼓縣西二十里?!缎绿茣罚禾鞂毦泡d置,屬通川郡。宋乾德三年省。○巴渠廢縣,《志》云:在州東二百三十八里?!缎绿茣罚河捞┰辏鍪闹冒颓h,屬通州。太和三年,改隸開州。明年,復舊。宋屬達州。元省。

  永穆廢縣州西百里。漢宕渠縣地。梁置永康縣,并置萬榮郡。后周因之。天和初,郡民反,攻圍郡城,遏絕山路。辛昂募兵討平之。隋開皇初,郡廢,縣屬巴州。十八年,改曰永穆。唐武德二年,置萬州于此。貞觀初,州廢,縣屬通州。宗因之,改為永睦縣。元省?!鹛綇U縣,在縣西南。劉?句曰:唐武德初,割永穆縣地,置太平、恒豐二縣,屬萬州。貞觀初,州廢,二縣皆省入永穆。又思來廢縣,在州北。唐武德二年,析通川縣置,屬通州。貞觀元年,復廢。

  ○鳳凰山州西北五里。高聳舒展,形如飛鳳,掩映城郭,有梧桐坪、寶芝洞諸勝。又翠屏山在州治南,亦名真武山,以上有真武廟也。又州西北五里有龍爪山,圓聳懸絕,如龍擎珠。

  石城山州西三十里。四面峭絕,惟西南一徑可登。梁石城縣以此名?;蛑^之鐵山,以石色如鐵也?!吨尽吩疲褐菸鞫镉钟需F山。又銅缽山,亦在州西三十里,石壁圓峙,三面封固,惟南一徑可通。《志》云:州西四十里有金華山,與石城山相接,亦境內之名山也。○北巖,在州西五里。巖壁聳峭,下有平池。又州西北五里有垂虹巖,以水自巖而下,如垂虹也。又龍洞,在州東南五十里。高數(shù)丈,內有重門復洞,相傳龍窟其中。

  ○渠江州東三十五里。源出太平縣之萬頃池,西南流入州界,經廢石鼓縣而南,合群川之水,經州西南入廣安州渠縣界,會于巴江。有南昌灘,在州南江中?!鹈髟绿?,在州東七里;又有黑潭,在州之安居鎮(zhèn),俱有灌溉之利。

  ○鐵山關州西三十里。以鐵山而名。舊為戍守處?!瘕埓P,在州西北?!吨尽吩疲褐菥成较d亙,其西北尤為險僻。正德中,為盜賊淵藪。嘉靖初,以次討平。因即其險阻增置龍船諸關,與巴州黃城諸關相為形援。

  東鄉(xiāng)縣州東百二十里。漢宣漢縣地。劉宋屬巴渠郡。梁置東鄉(xiāng)縣。西魏置石州治此。后周廢州,置三巴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通州。唐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八年,州廢,仍屬通州。宋屬達州。元省。明正德九年,復置。今縣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五里。

  ○宣漢廢縣縣東北八十里?!栋蜐h記》:后漢桓帝分宕渠東界,置宣漢縣,仍屬巴郡。晉初省。惠帝復置,屬宕渠郡。劉宋屬巴渠郡。齊梁因之。西魏置井州及永昌郡。隋開皇三年,郡廢。五年,州廢,縣屬通州。唐武德初,置南井州。貞觀初,州廢,仍屬通州。劉?句曰:縣舊治和昌城,貞觀元年徙治新安城,諸城皆蕭梁時所置也。宋仍曰宣漢縣。乾德五年,廢?!鹣缕褟U縣,在縣西,劉宋置,屬巴渠郡。齊梁因之。后周廢。唐武德三年,析東鄉(xiāng)縣,置下蒲、昌樂二縣,屬南石州。八年,省昌樂入石鼓,下蒲入東鄉(xiāng)。昌樂廢縣蓋在下蒲西北。

  東關廢縣縣東百里。劉宋置,屬巴渠郡。齊梁因之。后周廢。唐武德元年,析宣漢縣地,置東關縣,屬南井州。貞觀初,仍省入宣漢縣。

  ○印石山在縣治西,以山形方整而名。又西有鼓樓山,峰巒層疊,形如鼓樓。

  ○長樂河在縣南。其源為白龍、赤甲二泉,會而為河,下流達于渠江。

  ○深溪關《志》云:在縣東北八百里。路出陜西興安州。又高橋關在縣東四百里。石門關在縣東十五里。又縣西北二百里有馬渡關,北六百里有鹽場關。

  太平縣州東北二百里。本東鄉(xiāng)縣地。正德十年,割東鄉(xiāng)之太平里置縣。舊土城周二里有奇,今圮。編戶二里。

  ○明通廢縣縣東北二百里。五代時為通明巡院。宋初因之。紹興中,改置通明縣,屬達州。元廢。今為明通巡司。

  ○天馬山在縣治東。山勢高騫,如天馬然。又縣北有峽口山,相近者曰城口山?!鸢伺_山,在縣北百里,山有八峰,頂皆高平。

  高眉山縣南百五十里。山高而長,兩峰相對,狀若列眉?!吨尽吩?,縣東百十里有銀盤山,又縣西三百里有三盤山,皆以形似名?!鹑龡l嶺,在縣治北二里,縣北十里又有火巖嶺?!吨尽吩疲h東北舊明通鄉(xiāng)有明通井,峽內有十穴,皆產嘉魚。

  ○后江縣北二百里?!吨尽吩疲涸闯鲫兾髋d安州萬山中,下流匯于萬頃池。

  萬頃池縣東北八十里。相傳為楚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萬頃,鄰邑之水多源于此?!锻ㄡ尅罚喝f頃池灑流有四,三入于夔,一入于渠。是也。○龍?zhí)?,《名勝志》:在縣東七里,群峰環(huán)拱,有七十二浦、四十八渚,匯而為潭,廣逾百畝,其深叵測。

  ○藍津關在縣東北?!吨尽吩疲嚎h境又有吊累關、鐵爐關。

  ◇重慶府東至夔州府一千一百里,南至遵義府六百九十里,西南至瀘州五百七十里,北至順慶府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六千五百里,至京師八千七百里。

  《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秦滅巴,置巴郡《巴記》:周慎王五年,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滅之。儀貪巴之富,因取巴墊江以歸,置巴郡,城江州。兩漢因之《晉志》:初平元年,劉璋分巴為永寧郡,治江州。建安六年,改永寧為巴東郡。章武元年,改巴東仍為巴郡。晉亦為巴郡。宋、齊仍舊。梁置楚州。西魏改為巴州。后周又改楚州。隋開皇初,廢郡,改州曰渝州。大業(yè)初,復曰巴郡。唐初,復曰渝州。天寶初,曰南平郡。乾元初,復為渝州。宋初因之亦曰巴郡。崇寧元年,改曰恭州。淳熙中,升為重慶府以光宗潛邸也。元置重慶路至正末,明玉珍都于此。明初,復為重慶府,領州三,縣十七。今因之。

  府會川蜀之眾水,控瞿唐之上游,臨馭蠻?,地形險要。春秋時,巴人據(jù)此,常與強楚爭衡。秦得其地,而謀楚之道愈多矣。公孫述之據(jù)蜀也,遣將從閬中下江州,東據(jù)?關,光武使岑彭討述,自江州而進。先主初入蜀,亦自江州而北建安十九年,諸葛武侯等由巴東至江州,破巴郡,乃分遣趙云從外水定江陽、犍為,張飛定巴西、德陽。蓋由江州道涪江,自合州上綿州者,謂之內水;由江州道大江,自瀘戎上蜀郡者,謂之外水。內、外二水,府扼其沖,從來由江道伐蜀者,未嘗不急圖江州。江州,咽侯重地也晉桓溫討李勢,朱齡石平譙縱,路皆由此。后唐長興二年,孟知祥遣將張武為峽路招討等使,武引軍至渝州,渝州降,遂進取瀘州,又分軍取黔涪。宋淳?初,余?帥蜀,兼知重慶府,時巴蜀殘破,?多方拮據(jù),力謀完復,西南半壁,倚以無恐。彭大雅代之,急城重慶,以御利、閬,蔽夔、峽,為蜀之根柢。狡悍如蒙古,旦夕不能以得志也,豈非地有所必爭歟!孫氏曰:重慶三面臨江,春水泛漲,一望彌漫,不可卒渡,其出入必經之要道,惟佛圖關至二郎關一路耳。萬歷中,永寧奢崇明作亂,據(jù)重慶,分兵扼夔州江口,陷遵義、瀘州,截川西棧道,全蜀震動。識者謂但守佛圖關,賊立可饑死。既而賊縱橫四出,直逼成都,官軍扼之,引還重慶,諸軍齊進,奪其佛圖關,而重慶遂下。蓋佛圖關者,又重慶之噤要也。

  巴縣附郭。古巴子國都也。秦置江州縣,巴郡治焉。漢以后因之。齊梁間改曰巴縣。隋唐以后因之。皆為州郡治。編戶九十二里。

  ○江州城在府治西。相傳秦張儀所筑,置縣于此。漢因之。后漢初,公孫述據(jù)蜀,遣將從閬中下江州是也。建武十一年,岑彭討述,述將田戎敗保江州。彭至城下,以城固糧多,難卒拔,留馮駿守之,即此。建安六年,趙韙叛劉璋,圍城都,敗走江州,被殺。十六年,先主入蜀,至巴郡,由江州而北。十九年,諸葛武侯等至江州,破巴郡。章武二年,東伐孫權,張飛自閬中發(fā)兵,會江州遇害。建興四年,丞相亮欲出軍漢中,李嚴當知后事,自永安移屯江州,因筑大城,即今郡城也。庾仲雍曰,江州縣對二水口,右則涪內水,左則蜀外水。《巴志》:漢世郡治巴水,北有甘橘宮,今北府城是;后徙南城,在江南,今南平城是?!冻且乜肌罚航窨こ菈q崖為壘,環(huán)江為池,相傳即李嚴故址。有門十七,九開八閉,俗以為九宮八卦之象。今城周十六里有奇。

  萬壽廢縣府西南九十里。唐江津縣地。武德三年,分置萬春縣,屬渝州。明年,改為萬壽縣。宋乾德五年廢。又東陽城,《志》云:在府西百里,蕭齊置東陽郡,治巴陽縣。梁因之。后周廢。今亦名東陽鎮(zhèn)?!鸲喙Τ?,在府西四十里?!吨尽吩疲核未?中筑,以拒蒙古。

  南平廢縣府東南二百三十里。本巴縣地。唐貞觀四年,分巴縣南界置,并置南平州,領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縣。八年,改州曰霸州。十三年,州廢,以清谷等縣俱省入南平,屬渝州。宋初仍曰南平縣。雍熙中廢?!犊ぶ尽罚喊灾莩窃诟畺|南二百六十五里。《舊唐書》:南平州本置于南平縣南也。○古灘城,《志》云:在府東八十里岷江岸,相傳巴子于此置津立城。

  ○涂山府東八里,岷江南岸。山之址有石中分,名曰龍門,其下有水,與江通。古《巴郡志》:山高七里,周圍二十里,尾接石洞峽,峽東西約長二里許。劉先主置關于此山之上,禹廟及涂后祠在焉。杜預曰:巴國有涂山,禹娶于涂山是矣。山足又有古黃葛樹,下有黃葛渡。酈道元云:江水東經黃葛峽。即此。

  昆螻山府東北七十里,據(jù)渠合之境。山高十里,林壑深翠,一名塔平山。又方山,在府東北三十里,一名凝脂山,以常有云氣若凝脂也。相傳堯時洪水不沒,亦名浮山?!鹗{埡山,在縣北九十里,二山峭峙,四壁絕險,中盤小徑,分渝合之界。

  瀛山府南百二十里。崖壁峭拔,有四十八面之險,四時青翠,宛若蓬瀛。唐貞觀中嘗于山下置瀛山縣。又南平山,在府南百五十里,一名青山?!鹩庠缴剑诟髌呤?。其峰峻拔,高出眾山,因名。又寨山,在府西九十里。上有古寨,兵亂時,昔人保聚于此。

  明月峽府東四十里?!吨尽吩疲褐螙|江滸有廣陽壩,亦曰廣陽洲,洲東七里水南有?追石,俗名遮夫?追,?追石東二里即明月峽,峽前南岸,壁高四十丈,有圓孔如滿月狀?!度A陽國志》:郡東有廣德嶼,有明月峽?!秿{程記》:明月、仙山、廣溪,所謂巴有三峽也。

  銅鑼峽府東二十里。懸崖臨江,下有圓石如銅鑼之狀。明初平蜀,廖永忠引舟師至銅鑼峽,明升出降處也?!饻厝獚{,在府西南百六十里。溫泉自懸崖下涌出,四時騰沸如湯。又魚鹿峽,在府西北百二十里,涪水自中流出,有石狀如魚鹿,因名?!吨尽吩疲焊魅镉钟泻檠露矗俨紤伊?。一名滴水巖。

  ○岷江在府城南。自瀘州流入境,歷壁山,江津縣,而東北流,又東經長壽縣及涪州、忠州境,而入夔州府界。遠近群川,多流會焉,灘峽曲折,波流浩瀚,為郡境之巨防。詳大川岷江及川瀆異同。

  涪江在府城西北。自潼川州東南流,經合州城南,而嘉陵水、渠水合焉,又東南流,徑府城北,又東而入于岷江。杜佑曰:巴江在府城東北,閬水與白水合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有三巴之稱。蓋即涪水合大江處矣。萬歷中,奢崇明陷重慶,攻合州。石?主宣撫女官秦良玉進營城下,遣兵襲兩江,燒其船以阻賊泛舟東下。二江,即涪、岷二江也。

  丹溪府東南二十八里。從群山中流出,水色如丹。又交龍溪,在府東北二百八十里。皆流合于岷江。○新井,在巴縣治南?!吨尽吩疲嚎ひ离U置城,高亢無水。蕭梁時,地忽自開成井,方六丈,深三十六丈。后涸。唐刺史皇甫?于縣南鑿石六丈得泉,號為新井。

  ○佛圖關府西十里?!吨尽吩疲豪顕莱墙荩彸呛笊?,知汶江通水入巴江而未果。今佛圖關左右顧巴、岷二江,是嚴欲鑿處,斧跡猶存。其西南又有二郎關,皆府之要津也。萬歷中,奢崇明作亂,據(jù)重慶,自城西通遠門城濠,至二郎關,連營十有七。官軍力攻,奪其佛圖、二郎兩關,進逼重慶,克之。

  銅鑼關府東二十里。據(jù)銅鑼峽之險。又石洞關,在涂山石洞峽口。相傳先主所置。又城南隔江有南坪關。萬歷中,奢崇明陷重慶,分兵四出,進攻合州,石?主宣撫女官秦良玉討之,卷甲疾趨,潛渡重慶,營于南平關,扼賊歸路。是也。

  扶桑壩在府東。宋景炎三年,元將不花等攻重慶,守將張玨與戰(zhàn)于扶桑壩。元兵從后合擊,玨潰走,城遂陷?!鸫蠛榻?zhèn),在府東百里,亦曰大洪江壁山鎮(zhèn),有巡司戍守。

  朝天驛府治東三里?!吨尽吩疲焊狭镉恤~洞水驛。萬歷元年,改魚洞為土鬧壩。府南百二十里,有銅罐溪水驛。又府東九十里有木洞水驛,北九十里有土沱水驛。隆慶六年,移土沱驛于鐵山公館?!鸢资袖侎R驛,在府西七十里。又百節(jié)馬驛。在府東南六十里。

  江津縣府南百八十里。西南至壁山縣八十里,南至綦江縣五十里。漢江州縣地。蕭齊自郡內移治?溪口,為今治。西魏改曰江陽縣,置七門郡治焉。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渝州。十八年,改縣曰江津。唐仍屬渝州。宋因之。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三十八里。

  ○江陽城在縣西,地名?口。有七門灘,西魏因置七門郡。舊《志》:灘在縣西七十里,有大石橫江中凡七處,望之如門,郡因以名。宋乾德五年,移縣治馬鬃鎮(zhèn),即今治也。今縣治北一里即馬鬃山鎮(zhèn),蓋因以名。

  ○鼎山在縣治南,有三峰鼎峙。《志》云:宋嘗置鼎山縣。今正史不載。又治北隔江一里有石佛山,與馬鬃山相連,又縣西北十五里有華蓋山,皆高聳。

  龍登山縣東百里。上有虎跳嶺,雙峰并峙,頂有井泉,四圍石壁嶄巖,有二路可升。正德八年,盜起,義兵屯此,為一方保障?!痃簏S山,在縣東六十里,下有珞黃鎮(zhèn)?!栋椭杏洝分^之東窮峽。

  ○大江在縣治北。自壁山縣流入界,又東北入巴縣境。舊《志》:江經縣治西有石門,曰龍門峽,亦曰龍門灘,流入巴縣界,接東陽鎮(zhèn)。

  ?溪縣東南三十里。本名夜郎溪。源出遵義府,自南川縣流經綦江縣入縣界,又西北注于大江,亦名南溪。唐《四夷縣道記》:自江津路南,循?溪水路往南平州。是也。又樂城溪,在縣西三十里,流入大江,有樂城灘。

  ○合小坪在縣南。正德中,賊方四等攻江津,官軍擊敗之,追至此。又山坪在縣西南。正德中,賊曹甫反,據(jù)江津,撫臣林俊攻敗之,又敗之于山坪、伏子岸諸處,盡殲其眾。

  茅壩驛在縣東。《唐志》:江津縣有茅壩驛,蜀人謂平川為壩。唐乾寧三年,荊南將許存為萬州刺史,不容于大帥,成?遣兵襲之,存走屯于茅壩,降于王建,即此。今廢?!?溪水驛,在縣治西。又西六十里有石羊水驛。百二十里有石門水驛,萬歷九年,改石門曰白沙驛。百八十里有漢東水驛。又白渡水驛,在縣南百二十里。嘉靖中,石門、白渡二驛廢,余仍舊。

  壁山縣府西南百八十里。西北至永川縣七十里。本巴縣地。唐至德二載,析巴縣及江津、萬壽縣地置壁山縣,屬渝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縣。明成化十九年,復置。城不及四里,編戶十二里??h今省。

  ○壁山縣西南十五里。一名巴山,亦曰重壁山。四面高峻,中央平田,周圍約二百余里。唐天寶中,諸州逃戶多投此營種。川中有一孤山,西北兩面皆險絕,東南稍平,因名重壁。《郡志》:山亦名茅萊山?!鹂N云山,在縣北二十里。茂林高峰,勢若飛鳳,一名鳳凰山,有泉出焉,溫涼各異?!吨尽吩疲嚎h北三里又有龍梭山,擁蔽縣后,南十里有龍?山,倚障縣南。

  ○大江在縣治南。自瀘州合江縣流入界,又東入江津縣境?!鸶⒔?,在縣北六十里。自合州而南,繞流經此,東入巴縣界。

  來鳳驛縣東南五十里馬驛也。東去府城百五十里。舊屬巴縣,成化以后,改今屬?!吨尽吩疲嚎h境有壁巡司。今革。

  永川縣府西南二百十里。南至瀘州合江縣二百里。本壁山縣地。唐乾元二年,分置永川縣,屬昌州。宋因之。元省入大足縣。明初,復置,改今屬。城北為石壘,南臨溪樹木柵,周五里有奇。編戶二十五里。

  ○鐵山縣東二十里。舊有鐵山鋪,今為鐵山鎮(zhèn),以山石如鐵色而名。隆慶六年,移巴縣土沱水驛于此。其相近者,有同心山,以與石筍、二郎兩山相連也?!瘕埗瓷剑诳h西北二十里,一名英山,上有龍湫。

  ○侯溪在縣北?!吨尽吩疲嚎h北枕侯溪,波流闊遠,縣因以名。○松子溉,在縣南百里。源出龍洞山,別流東注,下入大江。

  ○東皋驛縣東十里。

  榮昌縣府西南三百十里。西北至成都府內江縣百二十里,西南至敘州府隆昌縣百十里。本內江縣地,唐乾元二年,析置昌元縣,并置昌州治此。大歷六年,州廢,縣屬資州。十年,復置昌州治此。光啟初,州徙治大足縣屬焉。宋仍屬昌州。元改為昌寧縣,尋廢。明初復置,改曰榮昌。城周不及六里,編戶二十一里。

  ○昌元城在縣西南??h舊治此,宋咸平四年,移治羅市,即今治也。

  ○寶蓋山縣南一里。為邑中之勝?!吨尽吩疲嚎h西三十里有磁窯山,一名老雅山。又縣東十五里有葛仙山,縣南三十里有馬面山,縣北百里有銅鼓山,皆高聳。

  ○雒江在縣西北,亦謂之中江。自內江縣流入境,又東南流入敘州府富順縣界。今治北二里有觀音灘,稍東為小灘。小灘下四里為馬灘,水流湍急,勢如奔馬,皆雒江所經也。

  ○峰高驛在治東馬驛也。又縣西百十里舊有隆橋馬驛。今為敘州府隆昌縣。

  大足縣府西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合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潼川州安岳縣百七十五里。本合州巴川縣地。唐乾元二年,置大足縣,屬昌州。光啟初,移昌州治此。宋因之。元廢州,并廢縣入合州。明初復置。今城周不及五里,編戶三十七里??h今省。

  ○靜南廢縣在縣東南。唐乾元中置,屬昌州。五代初,廢入大足縣。

  ○石龍岡山縣西十里。其山回環(huán)聳秀,岡脊折紋,若龍鱗然。又縣西三里有三華山,三峰屹立,因名?!吨尽吩疲嚎h東三里有北山,唐時州城置于山上。又有白塔山在縣北三里。

  回萬山縣東三十里。山勢高聳,諸山回顧。又東三十里有雙山,以兩峰并峙也。其相近者曰??谏?,亦高聳?!鹩窨谏?,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余人。

  ○赤水溪縣東六十里。源出安岳縣界,流入縣境,又東入于涪江。《圖經》:縣東臨赤水,西枕營山,北倚長巖,最為險固。營山即石龍岡山矣。又寶珠溪在縣南四十里。《志》云:唐貞觀中,漁人郭福得大珠于此,因名。

  ○米糧關縣東二十五里。又縣北三十里有化龍關?!鹩啦?,在縣西北。唐乾寧二年,昌州守韋君靖所建。靜南令胡密作碑以紀其事,略云:景福元年,韋公卜筑,當鎮(zhèn)之西北,維沿岡建寨,上摩掩靄,下抗平原,矗似長云,?如斷岸,崖?重疊,磴道崎嶇,一夫荷戈,萬人失據(jù),崢嶸一十二峰,周回二十八里云。

  安居縣府西北二百里。東南至合州銅梁縣七十里,西至潼川州安岳縣九十里。漢資中縣地。后周置柔剛縣,并置安居郡治焉。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普州。十三年,改曰安居縣。大業(yè)初,屬資陽郡。唐武德二年,仍屬普州。大歷二年,改隸遂州,尋復故。宋仍屬普州。元廢入銅梁縣。明成化十七年,析銅梁、遂寧二縣地復置。今縣城周不及四里,編戶十三里??h今省。

  ○崇龕廢縣在縣西。劉?句曰:后周置隆龕城。隋為隆龕縣,尋廢。唐武德三年,復置龍龕縣,屬普州,舊治整瀨川。久視元年,移治波羅川。先天元年,改曰崇龕縣,仍屬普州。宋乾德五年廢。《唐志》:縣西三里有龍龕山,后周因以名城。

  ○鳳凰山在縣東?!吨尽吩疲嚎h理在波羅川東里許,又東去為鳳凰山,山頂巨石平正,曰鳳凰臺。其西南對峙者,曰龍歸山。山形盤旋如龍,亦一方之勝也。正南曰龍門山,有兩峰壁立如門。○柔剛山,劉?句曰:在縣東二十步,舊縣治此。天授二年,移理張柵。《郡志》:今縣治東有飛鳳山,當即桑剛山,又訛為鳳凰山也。

  ○安居溪在縣東。亦名瓊江。平灘一帶,流入涪江。相傳曾有瓊花浮水面而出。又兜溪,在縣西北三里,以水流回曲而名,下流合于安居溪。或謂之波羅川,恐誤。

  綦江縣府南二百里。北至江津縣五十里。本曰綦市,宋屬南平軍。元置綦江長官司,屬播州。明玉珍據(jù)蜀,始置縣。明初因之??h舊為土城,周不及三里,今圮。編戶四里。

  ○石筍山縣西二十里。又縣北二十里有牛岡山,皆以形似名。○龍登山,在縣西七十里。山勢如龍,一名石磴山。又朽石、埡山,在縣南百二十里,山多碎石,有虛崖峭壁之勝。

  ○綦江在縣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縣流入,亦曰南江,至縣,色如蒼帛,因名綦江。亦曰東溪。萬歷中,楊應龍作亂,分兵犯南川、江津、綦江諸縣,官軍與戰(zhàn)于東溪,賊少卻。是也。西北流入江津縣,謂之?溪?!吨尽吩疲嚎h東有珍珠灘,又有碼腦灘,北三十里又有砂溪灘,西北三十里又有白渡灘,皆綦江所經矣。近《志》:珍珠、白渡二灘,皆在縣西二十里。似誤。

  三溪在縣南,流合綦江,有三溪渡。楊應龍作亂時,以此為播界,應龍陷綦江,退屯三溪,即此。

  ○三舍溪關在縣治南。又南為綦市關,皆有事時戍守處也?!饢|溪馬驛,在縣南六十里,有東溪巡司。嘉靖中,移趕水鎮(zhèn)??h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安穩(wěn)馬驛,舊有寨亦曰安穩(wěn)寨。楊應龍作亂,綦江募兵扼安穩(wěn)以拒之。既而應龍來犯,分兵屯趕水鎮(zhèn)、貓兒岡諸隘,縣尋為所陷。

  南川縣府東南三百十里。南至遵義府真安州百五十里。本漢江州縣及涪陵縣地。唐武德二年,開南蠻置南州,治隆陽縣。三年,改為?州。明年,復為南州。先天初,改縣曰南川。天寶初,又改州為南川郡。乾元初,復故。宋皇?五年,州廢,仍曰南川縣,屬恭州。熙寧七年,改隸南平軍。八年,廢入隆化縣。元豐中復置。元至元二十三年,廢南平軍入南川縣,屬重慶路。明因之。舊有土城,今圮。樹木為柵,編戶四里。

  ○南州城今縣治。唐置州治隆陽縣,后改曰南川。宋州省而縣如故。熙寧八年,熊本擊渝州南川叛獠,進營銅佛壩,破其黨南川酋木斗,舉溱州地五百里來歸,為四寨,九堡,建銅佛壩為南平軍?!吨尽吩疲杭窗?七蠻故地也。山高谷深,熊本因建為軍治,在南川南七十里,因割南川縣屬焉。元廢。《一統(tǒng)志》:綦江縣南九十里,即廢南平軍。似誤。

  隆化廢縣縣東南百三十里。本漢涪陵縣地。唐貞觀十一年,置隆化縣,屬涪州。先天初,更名賓化縣。宋初復為隆化縣,仍屬涪州。熙寧八年,改隸南平軍。元省入南川縣。

  三溪廢縣在縣東。唐貞觀五年置縣,屬南州。祝穆曰:縣有?溪、東溪、葛溪,合流于縣之西北,唐因置三溪縣,其所理名為石城,甚險峻。宋廢。○丹溪廢縣,《志》云:在縣東南三十里。唐武德二年置,屬南州?!跺居钣洝罚耗掀轿魉睦镉谐嗨?,亦曰丹水,唐置丹溪縣以此,其水流合于?溪。劉?句曰:唐初,置南州,領隆陽、扶化、隆巫、丹溪、靈水、南川六縣。貞觀十一年,省扶化、龍巫、靈水三縣,尋又并丹溪、南川二縣人隆陽。又當山廢縣,亦在縣東南。唐貞觀五年置當山、嵐山、歸德、汶溪四縣,屬南州。八年,皆省。

  ○九盤山縣東十二里。峰巒高遠,九折而上??h東六十里又有九遞山,亦高峻,其絕壁色白如銀。上有水,潴而為池。又最高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形勢聳拔,千仞干霄,俯視眾山,皆如培??!鹦芫?,在縣南三里。上有井水,清而味咸。又來游山,在縣西七里。山臨道旁,行者多憩息于此。

  狼?山在縣西。一名犭巢崖。山中人巢樹而居,風俗迥別,謂之狼?鄉(xiāng)。舊產茶,黃黑色,渝人重之。

  ○南江縣西四里。發(fā)源夷獠之界,自遵義府流入境,眾流會合,經縣西,又北至三溪口,始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謂之綦江。又西北流至江津縣,入大江,謂之南江口,即?溪之上源也。《志》云:縣北五十里有龍床灘,即南江所經。諺云:龍床如拭,濟舟必吉;龍床仿佛,濟舟必沒。舟人每以為驗。

  四十八渡水縣東三十里。兩山壁立,一水回環(huán)其中,凡四十八渡,有門穴如戶牖然。又流金水,在舊龍化縣南五里。水色如金,泥之沉下者,與硫黃無異,俗傳水之發(fā)源乃硫黃所出處也。又奉恩溪,在縣西十余里,其下流皆入于南江。

  ○馬頸關在縣界。又有雀子岡關。正德中,賊方四等攻南川、馬頸、雀子岡等關,又攻東鄉(xiāng)、永澄諸處。其地蓋相近云。○東鄉(xiāng)壩,在縣南。萬歷中,楊應龍作亂,以此為播州界。又東有永澄堡。

  鹿洞堡縣南四十里。又南三十里為溱溪堡,亦曰溱溪寨,其相近有吹角壩。蓋與古溱州相近。《宋志》:南川境內有榮懿、開邊、通安、安穩(wěn)、歸平等寨。又隆化境內有七渡水寨,大觀四年,寨廢?!鸢族\堡在縣南八十里,南去遵義府三百里?!兑唤y(tǒng)志》:昔楊光榮子孫世守其地,宋端平中,嘗移置播州于此。播州舊《志》云:堡在司東二十里。

  長壽縣府東三百三十里,東南至涪州百十里。漢江州、枳二縣地。唐武德二年,置樂溫縣,屬南涪州。九年,改屬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明玉珍時,改置長壽縣,仍屬涪州。明洪武六年,改今屬??h舊有土城,今圮。編戶二十七里。

  ○永安廢縣在縣南。唐武德二年置,屬涪州。開元二十二年,省入樂溫縣。又溫山廢縣在縣西。唐初置,屬南?州,尋改屬涪州。宋初因之。熙寧三年,省為溫山鎮(zhèn),屬樂溫縣。

  ○樂溫山縣西南四十八里。山下有樂溫灘,大江所經也。地氣常溫,禾稼早熟,因名。《志》云:此山人多耆?,亦名長壽山。《郡志》:長壽山在縣東北七十里?!鹑迳剑诳h西十里,有三峰高聳。又縣治西一里有鳳山,其形似鳳也。一名白虎山。

  漏明寨山縣北四十里。山皆石壁,中有洞,石光穿漏,如屋室然。又北八十里有云陽山,山高聳。舊有云臺觀在其上。

  ○大江縣南六里。自巴縣流入界,又東入涪州境?!吨尽吩疲嚎h南江中有龍舌灘,水落石出,狀如龍舌。其西六里曰三江灘,水分二支,三灘相接。縣東六里又有不語灘,俗傳舟行過此,聞人語聲,則江流?涌。

  桃花溪在縣治東。上有桃花洞,或謂之龍溪。又縣西北七十里有玉溪。杜佑曰:樂溫縣有容溪,下流皆注于江。

  ○龍溪驛在縣南,水驛也?!稌洹罚号f屬巴縣,嘉靖十三年,改今屬。又縣北二十里有黔南驛。

  黔江縣府東八百三十里。東至湖廣施州衛(wèi)二百六十里。漢臨江、涪陵二縣地,屬巴郡。晉以后為黔陽縣地,屬武陵郡。宋、齊因之。隋開皇初,置石城縣,屬庸州。大業(yè)初,改屬巴東郡。唐武德初,改屬黔州。天寶初,改曰黔江縣。宋因之,仍屬黔州。元屬紹慶府。明初,改今屬??h舊有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二里。

  ○石城廢縣《志》云:在縣東南二十里。隋縣治此,今縣治。漢建安中,劉璋分涪陵所置丹興縣也。晉太康初,縣省。隋改置石城縣。

  ○八面山縣西二里。山分八面,上有池,周回百頃,四時不竭。又縣南三里有三臺山,三峰并峙??h東二里又有狼山,山多狼。○酉陽山,在縣東五里,以地近酉陽境而名。又縣西九十里有武陵山,唐天寶中,以縣地舊屬武陵郡,因賜今名。

  柵山縣西三十五里。兩山壁立若門,中寬衍,有平陸數(shù)頃,可以耕屯?!鸫蟾枇_山,在縣東百九十里。舊置歌羅驛于此。又小歌羅山,在縣東北五十二里。其相近有黃連大埡、黃連小埡二山,皆紆回綿亙。又有羽人山,在縣東四百三十里,一名神仙山,以山徑幽深而名?!吨尽吩疲嚎h境有青巖,又有二十五巖,俱藏蜂產蜜,居人取以為利。

  ○黔江縣南七十里?!秳儆[》云:自思州之上費溪發(fā)源,經五十八節(jié)名灘,至黔州境,分流入縣界,為施州江,入湖廣施州衛(wèi),謂之清江。是也。舊《志》:源出蠻中南流,名柘林溪,經天池、洛浦,名黔黎溪,南至金洞、唐崖,入黔江縣,名黔江,下流會思州水德江。誤。

  四十八渡水縣西二十里。源出柵山,曲折流四十八彎,灘磧鱗比,舟楫不通。又西三十里峭壁中有水柜,人跡不到,曰柜子崖?!吨尽吩疲嚎h境有大木溪,又有七十八溪,皆灌溉田禾,民以為利。

  ○石勝關縣東五十里。又老鷹關在縣東南七十里?!吨尽吩疲嚎h與施州衛(wèi)散毛宣撫司接境。正德以后,施州諸土司往往與川蜀諸土蠻表里奸宄。嘉靖十年,于黔江千戶所散毛宣撫司中界,設立老鷹等三關、五堡,以控扼之。

  白石寨在縣境。《宋志》:縣有白石、雙洪、鹿角、白水、石柱、高望、茆田、石門、虎眼、木柵等寨,凡二十有七,皆置兵以控馭蠻獠。

  附見:

  重慶衛(wèi)在府治西。洪武六年建,領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隸四川都司?!鹎赜羲诳h治東。洪武十一年建,隸重慶衛(wèi)。

  合州府北百五十里。東北至順慶府廣安州三百里,北至順慶府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潼川州遂寧縣三百三十里。

  古巴國。秦屬巴郡。兩漢因之。晉、宋亦屬巴郡。齊改置東宕渠郡杜佑曰:劉宋置東宕渠郡。今《沈志》不載?!洱R志》梁州有東宕渠荒郡,益州有東宕渠獠郡。梁曰宕渠郡。西魏改曰墊江郡,兼置合州以涪、漢二水合流而名。隋開皇初廢郡。十八年,改合州曰涪州。大業(yè)初,又改州為涪陵郡。唐初復為合州。天寶初,曰巴川郡。乾元初,復舊。宋仍曰合州亦曰巴川郡。元因之。明仍曰合州,以州治石照縣省入編戶四十一里,領縣二。今因之。

  州枕二江之口,當眾水之湊,憑高據(jù)深,屹為險要。岑彭之討公孫述也,留將守江州,而自引兵乘利直指墊江。先主詣劉璋,取道墊江入涪。自是有事于蜀者,從內水即涪江必出墊江。墊江實控扼之所矣。胡氏曰:李雄、譙縱取蜀,東不能過墊江,以苻秦兵力之盛,取梁益如反掌,墊江以東,不能有也。北魏邢巒圖蜀,所規(guī)者亦止墊江以西。蓋地利足恃矣。宋自紹定失蜀,彭大雅城渝為制府,支持西蜀,且四十年。渝之所恃者,亦在墊江也。

  ○石照廢縣今州治。《華陽國志》曰:巴子嘗治此。秦滅巴,置墊江縣,屬巴郡。兩漢因之。墊,顏師古曰,讀若疊。建安六年,改屬巴西郡。三國漢建興十五年,還屬巴郡。晉宋因之。齊置東宕渠郡。梁曰宕渠郡,治墊江。敬帝初時,益州境內皆屬西魏,惟前梁州刺史譙淹屯于東遂寧不附。魏宇文貴攻之,淹徙屯墊江,尋為魏將賀若敦等所敗沒。西魏改宕渠郡曰墊江,因改縣曰石鏡縣。隋唐以來,皆為州郡治。宋乾德三年,改為石照縣,仍屬合州。淳?三年,徙州治釣魚山,縣亦徙治焉。景炎三年,州將王立以城降元。元至元二十二年,州縣復還故治。明初省。今州城,明天順中,因舊址修筑。萬歷三年,增修,門十一,城周十六里有奇。

  赤水廢縣州西北百三十里。本墊江縣地。隋開皇八年置赤水縣,屬合州。唐因之。宋熙寧四年,省入銅梁縣。七年,復置,仍屬合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石照縣。又巴川城在州南七十五里。唐開元二十三年,析石鏡、銅梁二縣地,置巴川縣,屬合州。宋因之。元省入銅梁縣。

  漢初廢縣州西北百九十里。漢墊江縣地。蕭齊置漢初縣,屬宕渠郡。梁置新興郡治焉。西魏改郡曰清居。隋郡廢,縣屬合州。唐仍曰漢初縣。宋因之,皆屬合州。寶?中,兵亂,縣廢?!吨尽吩疲褐菽衔謇镉邪妥庸食?,東北又有什邡侯城。相傳漢初雍齒嘗筑城于此。

  ○釣魚山州東十二里。涪江在其南,嘉陵江徑其北,東西南三面皆據(jù)江,峭壁懸崖。山南有大石,平如砥。山上有天池,周五百余步,大旱不涸。宋淳?三年,余?帥蜀,兼知重慶府,時蜀已為蒙古所殘破,?力謀完復。冉?謂?曰:為今日守蜀計,其在徙合州城乎。蜀口形勝之地,莫如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勝于十萬師遠矣。?從之。遂城釣魚以備內水。又于利、閬諸州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列,為諸郡治所。凡筑十余城,而蜀始可守?!吨尽吩疲航裆皆谥葜螙|,隔江五里,屹然形勝。

  銅梁山州南五里。東西連亙二十余里,巔平整,環(huán)合諸峰,此為獨秀。有石梁橫亙,色如銅,《蜀都賦》所云外負銅梁者是也。又州東五里有學士山,山聳秀而圓潤?!瘕埗嗌?,在州西北百里。涪江經其下,山遠且高,逶迤如龍蟠。《志》曰:銅梁龍多,州境之大山也。

  寨山州西二十里,峭壁如削。昔人避亂,保聚于此。又青石山,在州西二百二十里涪水之南。李膺《益州記》:昔巴蜀爭界,久而不決,漢高八年,一朝密霧山為之裂,自上及下,破處直若引繩,于是州界始判。○斜崖山,在州東北八十里。崖石奇勝,崖下有洞,內有龍湫。

  馬騌山州東北百五十里。宋咸淳九年,叛將劉整獻計于蒙古,欲自青居進筑馬騌、虎頭二山,扼三江口,以圖合州。蒙古遣統(tǒng)軍合剌筑之。合州將張玨聞之,乃張疑兵于嘉渠口,潛師渡平陽灘,火其資糧器械,越寨七十里,焚船場,由是馬騌城筑卒不就。既而玨言于朝,請城馬鬃、虎頭二山,或先城其一,以據(jù)險要。不果?!鸨睅r,在州北五里,亦曰北崖,又名濮巖。或以為古濮國,即所謂巴、盧、彭、濮者也。

  ○嘉陵江州北五里。自順慶府流入州界,經州治東北,而渠江合焉,謂之嘉渠口,亦謂之渠口。又經州東南,而涪江合焉,并流至府城北,亦謂之渝水?!吨尽吩疲杭瘟晁显丛晃鳚h水,至閬中曰閬水,至渝州曰渝水。又有雞爪灘,在州東北江中。宋開慶元年,蒙古主蒙哥攻合州,引兵自雞爪灘直抵城下,力攻不能克。是也。余詳大川嘉陵江。

  涪江在州城南。自潼川州遂寧縣入州界,至州東南,而嘉陵江合渠江來會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至府城東,而合于岷江,所謂內水也。詳見大川涪水。

  宕渠江亦曰渠江。自順慶府廣安州西南流經州界,至州治東北而合于嘉陵江,曰渠口。詳見大川渠水。

  ○合陽驛在州治東。水驛也。舟楫往來,此為必經之地。

  銅梁縣州西南九十里。西至大足縣百里。本墊江縣地,唐長安三年,析置銅梁縣,屬合州。今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四十一里。

  ○銅梁城舊在縣西北。劉?句曰:縣初治奴侖山南,開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王象之曰:舊治在縣北列宿壩,后移治涪江南岸,宋又移治于東溪壩。蓋遷徙不一也。元時始移今治。

  ○六贏山縣西三十五里。唐合州刺史趙延之集義兵于此,六戰(zhàn)六贏,因名。又龍透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壁絕峭,中有穴,望之通明。縣西南十里又有鐘山。有池,大旱不涸?!鸢驮郎?,在縣南十五里,巖洞幽勝。

  新開山縣東六十里。山有道直走巴縣?!吨尽吩疲嚎h東七十里有南峰,高五里,為峽山之勝。兩山復出對峙,中廣十里,涂左有穴,謂之仙洞。深五里,水伏流其中,出為大澗。又中峰,在縣東南九十里。山環(huán)如盤,周二十里。民居如畫,有泉冬夏不減,俗名天池。

  ○涪江在縣北境。自潼川州遂寧縣流入界,又東接定遠縣境,至合州會于嘉陵江?!瘃R灘河,在縣南五十里。源出大足縣界,東流經合灘,有樓灘河來會焉,經縣南,而東注于涪江。又巴川河,在縣治南,水流曲折如巴字。又有東淮遠洞河,在縣北四十里,小安溪,在縣北二十里,皆東流入于涪江。

  定遠縣州北百五十里。東北至廣安州岳池縣百三十里。宋石鏡縣地,名女箐平。開禧間,嘗置和溪縣,尋廢。元至元四年,置武勝軍,行和溪安撫司事,尋改為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屬合州。明因之。今縣城周七里,編戶十四里。

  ○平曲城在縣西。后漢初,公孫述置城于此,貯兵積粟以御漢,建武十一年,岑彭自墊江而進,攻破平曲,收其米數(shù)十萬石,既又命臧宮溯涪水上平曲,拒延岑于廣漢。平曲,蓋在涪水濱,以波平水曲為名也。或曰,平曲在射洪縣東界。酈道元云:即潼川州之平陽鄉(xiāng)。誤?!鸲ㄟh故城,在縣北。《志》云:舊治女箐平,涪江漲溢城壞。嘉靖三十年,移治江岸南十里,地名廟兒壩,筑城環(huán)之。即今治也。

  ○武勝山縣治東一里。舊名飛龍峰。蒙古主蒙哥攻釣魚城,屯兵于此,因改今名。又焦石山,在縣北四十里。山高聳,石色焦赤。又縣南六十里有麻油山,土黑而潤,因名。

  ○嘉陵江舊在縣治南,今在縣北十里。自順慶府南流入縣境,又南入合州界,注于渠江。○涪江在縣西南。自銅梁縣流入縣界,又東南流至合州,合于嘉陵江。

  花石溪縣東三十里,下流合于嘉陵江。又苦竹溪,在縣南二十里,兩岸多苦竹。又鹽灘溪,在縣南十五里,舊有鹽泉,其下流皆注于涪江。

  ○太平驛在縣治南?!遁洺逃洝罚鹤泽A至岳池縣之平灘驛,凡百六十里。

  忠州府東六百四十里。東至夔州府萬縣二百六十里,南至涪州彭水縣五百九十里,西北至順慶府廣安州三百四十里。

  古巴國地。秦屬巴郡。兩漢因之。后漢末,屬永寧郡《晉志》:漢獻帝初平六年,以臨江縣屬永寧郡。晉仍屬巴郡。宋齊因之。梁置臨江郡。西魏廢帝二年,兼置臨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yè)初,州廢,屬巴東郡。義寧初,復置臨州。唐初因之。貞觀八年,改曰忠州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嚴顏并著忠烈而名。天寶初,曰南賓郡。乾元初,復曰忠州。五代因之唐末,王建移鎮(zhèn)江軍于此,兼領夔、萬二州,朱梁乾化四年,軍還治夔州。宋仍曰忠州亦曰南賓郡。咸淳初,升為咸淳府以度宗潛邸也。元復曰忠州。明因之,以州治臨江縣省入編戶七里,領縣二。今仍舊。

  州東通巴峽,西達涪、渝,山險水深,介乎往來之沖,居然形要。萬歷中,奢崇明陷重慶,石?主女官秦良玉趣援,留兵守忠州,以為犄角之勢。兼令夔州設兵防瞿唐,為上下聲援云。

  ○臨江廢縣今州治。漢縣,屬巴郡。王莽改曰監(jiān)江。后漢復曰臨江縣。晉、宋皆屬巴郡。梁為臨江郡治。西魏為臨州治。隋大業(yè)中,屬巴東郡。唐為忠州治。宋以后因之。明初省。今州城,洪武中,調長沙衛(wèi)官軍修筑,?以磚石,為門五,城周四里有奇。

  龍渠廢縣州東南百八十里。《宋志》:南渡后增置,屬忠州。元初省?!鹗牵诳h東。《水經》:江水又東得黃華水口,左徑石城南?!跺居钣洝罚菏窃谂R江縣東百里岷江北岸。李雄之亂,巴西郡嘗寄理于此。其城四面懸絕,亦謂之巴子城,又或謂之臨江城,漢縣蓋治此云。

  ○屏風山在州城南隔江一里。一名翠屏山。一名夏祠山,以上有禹廟也。亦曰南山。又引藤山,在州南四里。山出引藤,可以吸酒。又州東南六十里有倚天山,山高聳,勢若倚天。

  涂山州東南八十里。亦曰方斗山,以形似名也。山有龍洞,亦曰蟠龍洞?!度A陽記》:臨江縣有鹽官,在監(jiān)、涂二溪,一郡所仰。今涂溪發(fā)源蟠龍洞,來經涂井,在州東八十里。

  ○大江在州城南。自涪州流經酆都縣南,又東入州界。今州東五十里有黃華洲,亦曰皇華洲,江浦周回可二十里。又州西二里有石梁,亙三十余丈,橫截江中,俗呼倒須灘?!端涀ⅰ罚航畯交㈨殲瑸┧畯V大,夏斷行旅。即此灘也。《郡志》:州東二里江中有猴子灘,西三十里有白馬灘,皆以形似名。州東三十里又有折魚灘,石觜入江,水勢沖激,魚不能上,往往折回。舟行至此,水漲則平,水落則兇。

  鳴玉溪州西北十里。上有懸崖瀑布,高五十余丈,潭洞幽邃,古木蒼然。亦名西溪。流經州治西二里,入于岷江。

  ○臨江鎮(zhèn)州西一里。有巡司戍守。又州東一里有云根遞運所?!吨尽吩疲褐菖f有云根水驛,在治南。嘉靖中革?!鸹炙A,在州西八十里。又有曹溪水驛,在州東百二十里。皆江行者必經之道。

  酆都縣州西二百里。西南至涪州百四十里,西至廣安州鄰水縣百八十里。漢巴郡枳縣地。和帝永元二年,分置平都縣。三國漢并入臨江縣。隋義寧二年,分臨江,置豐都縣,屬臨州。唐屬忠州。乾寧二年,荊南帥成?與其將許存溯江略地,黔中帥王建肇棄黔州,收余眾保豐都,?將趙武自黔中數(shù)攻豐都,建肇不能守,降于王建。又后唐長興初,孟知祥將朱?侵涪州,武泰帥楊漢賓棄黔南奔忠州,?追至豐都,還取涪州。是也。宋初廢。紹興元年復置,仍屬忠州。元因之。明初,改豐曰酆。今縣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四里。

  ○南賓廢縣縣東北七十里?!短浦尽罚何涞露?,析萬州之武寧縣地置,屬臨州,尋屬忠州。宋、元因之。明初,省入酆都縣。

  ○平都山縣東北三里。《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也。漢以此名縣。下有豐民洲,洲臨江。今亦名酆都山。又白鹿山,在縣北一里,與平都山峰巒相接。又金盤山,在縣北三十里,巖石回環(huán),如金盤然。○雞公觜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又東北二十里有石龜山,山皆臨江為險。

  尖峰山縣東五十里。山峰矗起,如卓劍然。亦曰尖鋒山。又大峰門山,在縣東七十里。峰頂二石并峙,如門之辟。又周城山,在縣南七十里,石壁四周,儼若城壁。

  ○大江縣城南。自涪州流入境縣。西南二里有礬石灘,又西有觀音灘,皆江流所經也。○南賓河,在縣治南二里。又縣西三里有石板溪,其下石平如板,縣東二里有龍停溪,中有龍?zhí)丁!兑刂尽罚嚎h治西南有葫蘆溪,治東有狼溪,下流俱入于大江。

  ○沙子關縣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嘉靖二十七年,添土副巡司。又酆陵驛,在縣東北三里。水驛也。東去忠州之花林驛百十里。

  墊江縣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夔州府梁山縣百六十里,西北至廣安州梁縣百二十里。漢臨江縣地。西魏分置墊江縣,屬容山郡。后周改為魏安縣。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渠州。十八年,復改縣曰墊江。唐武德初,屬?州。九年,改屬臨州,尋屬忠州。宋因之。元至元中,省入豐都縣。至正末,明玉珍復置縣。明因之。今縣城周七里,編戶十二里。

  ○桂溪廢縣縣東六十里。本臨江縣地,唐武德二年析置清水縣,屬臨州。天寶初,改為桂溪縣。宋初仍屬忠州。熙寧五年,省入墊江縣。○容山廢縣,在縣西南?!端逯尽罚何魑褐萌萆娇h,并置容山郡治焉。隋開皇初,郡縣俱廢。

  ○將軍崖山縣東南十里。山形陡峻,因名。《志》云:有二石柱,形若將軍也。又壁斗山,在縣北三十里,峰巖環(huán)列,如北斗然。又曲尾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岡隴延袤,如獸環(huán)尾?!吨尽吩疲嚎h東北二十里又有峰頂山,亦高聳。

  ○高灘溪縣東南五十里。其水險惡,自達州界流入縣境,下流入長壽縣,達龍溪,注于大江?!鸸鹣诳h東。溪旁多桂,下流入梁山縣界。《志》云:縣東三十里有三河口,有三水相合,亦入梁山縣,合于桂溪。

  ○白渡驛在縣治東。馬驛也。道出廣安達州之界。白渡水驛,見江津縣。

  附見:

  忠州守御千戶所在州治東。洪武十二年建,隸湖廣瞿唐衛(wèi)。

  涪州府東三百四十里。東至忠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順慶府廣安州渠縣二百七十里。

  春秋巴國地。秦屬巴郡。兩漢因之。蜀漢置涪陵郡《華陽國志》:漢建安中,涪陵令謝本以涪陵廣大,白州牧劉璋分置丹興、漢葭二縣以為郡,璋乃分涪陵,立永寧、丹興、漢葭,合四縣,置巴東屬國都尉,理涪陵。蜀先主改為郡。宋白曰:先主以地控涪江,于此立郡,領漢平、漢葭二縣。丹興,見黔江縣。晉因之。宋、齊亦曰涪陵郡。隋初郡廢,屬渝州。大業(yè)初,屬巴郡。唐武德初,置涪州劉?句曰:于涪州涪陵鎮(zhèn)置。天寶初,曰涪陵郡。乾元初,復曰涪州。宋因之亦曰涪陵郡。元至元二十年,以州治涪陵縣省入。明仍曰涪州編戶十里,領縣二。今因之。

  州南通武陵,西接?柯,地勢險遠,人兼犭襄?。《華陽國志》曰:涪陵,巴之南鄙也。從枳縣入溯涪水,秦司馬錯由之取楚黔中地此涪水,蓋指黔江。今自州以南,山川回環(huán),幾及千里。唐、宋時,嘗以黔州控扼形要即今彭水縣,往往置鎮(zhèn)設兵,以兼總羈縻州郡唐以黔州為都督府,督思、辰、施、播等州,兼領羈縻數(shù)十州。宋亦置軍鎮(zhèn),領羈縻州至五十有六。明初以黔并入于涪,州之險實倍于前代?!端囊目肌吩疲何渎∫豢h,為州之要地。?柯、黔、楚,指臂東西,北枕巴江,南通貴竹,三面皆界于土司。所謂酉陽之咽喉,石?主之項背,而真州則尤胸腹之患也。南蠻有事,全蜀之患,武隆實先當之《志》云:武隆難先全蜀,險扼諸蠻。然則州之形勝,益可知矣。

  ○廢枳縣今州治。漢縣,屬巴郡。胡三省曰:漢之涪陵,今彭水縣也;今之涪陵,乃漢枳縣也?!妒酚洝罚禾K代曰:楚得枳而國亡。即此。漢因置枳縣。后漢因之。晉亦屬巴郡。宋、齊仍舊。后周廢。賈耽《四夷縣道記》:涪陵故城,在蜀江南,涪江西,其涪江南自黔中來。由城之西溯蜀江十五里,有雞鳴峽,上有枳城,即漢枳縣。李雄據(jù)蜀后,枳縣荒廢。桓溫定蜀,別立枳縣于今郡東北十里。周武帝保定四年,涪陵首領田思鶴歸化,于故枳城立涪陵鎮(zhèn)。隋開皇十三年,移漢平縣于鎮(zhèn)城,仍改漢平為涪陵縣,因鎮(zhèn)為名。唐涪州治涪陵,實漢之枳縣?!跺居钣洝罚鸿卓h城在巴縣北百十五里。誤也?!冻且乜肌罚褐莩?,明初因舊址修筑。成化初,?以石。有門五,城周四里。

  漢平廢縣州東百二十里。漢枳縣地。三國漢建興中置縣,屬涪陵郡。晉因之。宋、齊仍舊。后周涪陵郡治焉。隋開皇初,廢郡,仍移縣于涪陵鎮(zhèn)。十三年,改為涪陵縣,即今州治也。胡氏曰,漢平故城在羅浮山北,岷江之南,白水入江處側近云。

  漢復城州南九十里。蜀先主置縣,屬涪陵郡。晉徙涪陵郡治此。宋、齊因之。后周移郡治漢平縣省入焉?!饾h葭廢縣,在州東百里。后漢建安中,劉璋置漢葭縣,屬巴郡。三國漢改屬涪陵郡。晉、宋因之。后周廢。

  ○鐵柜山州北五里。橫亙江北,與州治相望,俯臨長江,屹立如柜。相傳諸葛武侯曾屯兵于此,舊城猶存。一名石甕磧。山下為北巖山,即程伊川先生注《易》之所?!瘕斏?,在州東北?!吨尽吩疲荷揭幻_山,在黔江東岸。宋咸淳三年,嘗移州治于三臺山。即此。

  五花山州西二十里。五山排列,宛然如花。又合掌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二山對合如掌,下有毛家泉,一日三潮。

  黃草峽在州西。唐大歷四年,瀘州刺史楊子琳作亂,沿江東下涪州。守捉使王守仙伏兵黃草峽,為子琳所擒?!端涀ⅰ罚焊⒅菸饔悬S葛峽,山高險絕,無人居。即黃草峽也。杜甫詩:黃草峽西船不歸。注亦曰,峽在涪州西。

  ○大江在州城北。自長壽縣流入界,至城東涪陵江水合焉,又東北入酆都縣境。

  涪陵江在州城東?!吨尽吩疲鹤运贾菥沉魅肭萁?,分流為施州江,其正流經彭水、武隆二縣,凡五百余里,與蜀江會于州之東。以來自黔中,亦名黔江。其水淵澄清徹,可鑒毛發(fā),蓋即烏江下流矣。庾中雍云:別江出自武陵?!端洝罚貉咏畯谋锟h東屈北流,至巴郡涪陵縣,注更始水。酈道元曰: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蓋皆涪陵江矣。

  橫石灘在州西大江中。本名黃石灘?!逗鬂h紀》:建武十一年,岑彭等討公孫述,破述將侯丹將于黃石。章懷太子賢曰:即黃石灘也。杜佑曰:今謂之橫石灘,亦謂之石梁?!端涀ⅰ罚航愿⒘陽|出百里,而屆于黃石。今黃石在涪陵西。據(jù)《岑彭傳》:長驅入江關,至江州,留馮駿攻圍,自引兵直指墊江。述別遣侯丹拒黃石,彭乃自墊江還江州,溯都江而上,襲擊侯丹,大破之。則黃石應在江津、壁山以上,不在涪州明矣。姑存以俟考?!疸~柱灘,在涪陵江口,最峻急。昔人維舟于此,見水底有銅柱,因名。下有沙洲,水落則露,一名錦繡洲。又有百牽灘,在州東五十里大江中,以舟行至此,牽挽為艱也?!吨尽吩疲褐葜伪庇行駷?。相傳張桓侯被刺,其首曾漂泊于此。又州東十里有群豬灘,水落見群石如豬。

  ○陽關在州城西?!度A陽國志》巴子所置三關之一也。漢時恒有都尉守之。蜀漢延熙中,車騎將軍鄧芝以江州都督治陽關。是也。《水經注》:江水東徑陽關巴子梁。巴子梁即橫石灘矣?!独ǖ刂尽罚焊⒅葜栮P,夔州魚復縣之江關,峽州巴山縣之捍關,此三關也?!鹎逑P,在州東南,亦曰清溪鎮(zhèn)。唐開成三年,?柯蠻寇涪州之清溪鎮(zhèn),鎮(zhèn)兵擊卻之,即此。

  安西寨在州西。宋末張玨守重慶,城陷,順流走至涪,元人以舟師邀之,遂被執(zhí),至安西死之。又白馬寨,在州南,宋置,旁有白馬鹽場。大觀四年,寨廢。

  藺市在州西六十里。宋開慶元年,蒙古主蒙哥攻合州,命其將紐?造浮橋于涪州之藺市,以杜援兵。呂文德攻浮梁,力戰(zhàn)得入重慶。是也。今為藺市水驛?!吨尽吩疲褐葜文纤睦镉旭R援壩,為伏波征武陵蠻時駐兵處。蓋傳訛也?!鸶⒘牦A,在州治東濱江,水驛也。又東六十里至東青水驛,又東北八十里至酆都縣之酆陵驛。

  武隆縣州東南百七十里。東至黔江縣二百三十里。漢涪陵、枳二縣地,屬巴郡。唐武德二年,析置武龍縣,屬涪州。宋因之。宣和初,改為枳縣。紹興元年,復故。元仍曰武龍。明初,改龍為隆,仍屬涪州??h無城,編戶二里。縣今省。

  ○信寧廢縣縣西百里。劉?句曰:隋置信安縣,以境內有信安山而名。唐武德二年,改曰信寧,屬義州。貞觀十一年,州廢,來屬黔州。宋因之。嘉?八年,省入彭水縣。今屬縣界有巡司戍守。

  ○龍橋山縣東五十里。逶迤如龍,下有空洞,一名武龍山,唐以此名縣?!鹌啐惿剑诳h北二里。山高大,上有七穴。又青云山,在縣東北五里。縣北三十里又有鉆天山。皆以高聳得名也。

  ○黔江在縣治南。自彭水縣東北流入境,又折而西北流入涪州界??h西三十里有白馬灘,西五里有石床灘,皆以形似名。又有關灘,在縣東五里。兩山排列,中多巨石,江經其間,飛湍激怒,聲震如雷。舊《志》:縣前江中有蜀江門灘,即關灘矣。今有關灘公館。○龍寶潭,在縣東北七十里。林箐幽絕,入可十里,平沙曠野,自為一境。

  ○信寧鎮(zhèn)即縣西廢信寧縣,有巡司戍守。又縣東百五十里有郁山鹽課司。

  彭水縣州東南三百四十里。北至忠州五百九十里,東北至湖廣施州衛(wèi)六百里。漢涪陵縣地,屬巴郡。晉屬涪陵郡。永嘉以后,沒于蠻獠。后周武帝保定四年,得其地,置羈縻奉州,尋改黔州。隋開皇十三年,置彭水縣,為黔州治。大業(yè)初,改州為黔安郡。唐武德初,復曰黔州。四年,置都督府于此。十一年,罷都督府。先天二年,復為都督府。天寶初,曰黔中郡,兼督羈縻五十州。十五載,又置黔中節(jié)度使。乾元初,復為黔州都督府如故。大歷以后,又改節(jié)度為團練觀察等使。元和三年,復為節(jié)度使。光啟三年,曰武泰軍節(jié)度。天復三年,王建移軍于涪州,黔州屬焉。宋仍曰黔州,亦曰黔中郡。武泰軍領羈縻州四十九,紹興以后,領五十六州。紹定元年,升為紹慶府。元因之。皆治彭水縣。明初,省府存縣,改屬涪州??h無城,編戶八里。

  ○廢黔州即今縣治。本漢之涪陵縣也。《華陽國志》:涪陵,巴之南鄙。漢興,置涪陵縣,常為都尉理。山險水灘,人多犭襄?。蜀漢置涪陵郡于此。延熙十一年,涪陵大姓徐巨反,鄧芝討平之。晉仍屬涪陵郡?!短档赜洝罚焊⒘暝诮畺|。是也。永嘉以后,沒于蠻獠。后周保定四年,蠻帥首領田思鶴歸化,因以涪陵地置奉州,尋改為黔州。說者遂以黔州為秦之黔中,非也。胡三省曰:漢涪陵地大而遠,唐之夷、費、思、播及黔府五州,悉涪陵地。晉季多故,涪陵陷于蠻獠。延至西魏,《圖記》不傳。后周始置奉州,授蠻帥田思鶴,尋曰黔州。隋人因之。大業(yè)中,又改黔安郡。因周、隋州、郡,遂與秦、漢黔中郡交互難辨。今湖廣之辰、獎、錦、敘、溪、澧、朗、施八州,是秦漢黔中地,與涪陵隔越峻嶺。嶺之東,有沅江,與諸溪并會,而東注于洞庭湖。嶺之西,有巴江水,亦名涪陵江,自?柯北歷播、費、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涪陵與黔中炳然自分也。唐、宋皆置都督節(jié)度于此,至明降為屬州之邑,蓋因革不同矣。又《讀書雜記》、杜氏《通典》云:黔州治彭水縣,即秦之黔中、漢之武陵地。權載之《觀察使廳壁記》有云:黔州地近荊楚,候如巴蜀,五溪襟帶,蠻?聚落?!跺居钣洝吩唬簞⑾戎饔谖逑U地置黔安郡,即今黔州。《一統(tǒng)志》則云:自孫吳至梁,皆為黔陽地。皆未考黔州之為涪陵也。今黔中節(jié)鎮(zhèn),詳州域形勢。

  盈川廢縣在縣西南。劉?句曰:唐武德二年,分彭水地于巴江西置盈隆縣,屬黔州。先天元年,避太子諱,改曰盈川。天寶初,改曰洋水。宋因之。嘉?八年,省入彭水縣。又都濡廢縣在縣南。唐貞觀二十年,分盈隆縣,置都濡縣,屬黔州。宋因之。嘉?八年,亦省入彭水縣。

  洪杜廢縣在縣東。劉?句曰:唐武德二年,分彭水置洪杜縣,治洪杜溪,屬黔州。麟德二年,移治龔湍。宋仍屬黔州。嘉?八年,廢為洪杜寨,屬彭水縣?!鹑f寧廢縣,在縣南境。本涪陵地,劉璋分立永寧縣。蜀先主改曰萬寧。晉因之,屬涪陵郡?!短档刂尽罚喝f寧,在涪陵郡南,水道九百里。胡三省曰:今費州是其地。費州,見貴州思南府。

  ○老鷹寨山在縣治東。山形若鷹。宋元豐間,屯兵于此,以御蠻寇。又壺頭山在治西二里,亦高聳,以形似名?!吨尽吩疲嚎h治東又有甘山,峰嶺奇秀,泉石清幽?!鹉?,在縣西隔江二里。道家以為洞天福地,上有石泉,下有五龍室。蠻人呼天為圍,以山高極天,因名。又十二盤山,在縣西二十里,山高險,盤折十二始至其巔。

  獨勇寨山縣東二十里。山險峻,昔人避亂居此,蠻獠不敢攻。又歌羅山,在縣東北四十九里?;匦鸱?,如歌羅然。蠻獠多倚阻于此??h東二百四十里又有伏牛山,左右皆有鹽井?!饜貉?,在縣西八里。高峻險惡,有小徑路出思州?!吨尽吩疲嚎h北五十里有側坡,崎嶇險側,有小路可通夔州??h東百七十里又有梅子坡,路通湖廣之散毛、盤順、思南諸土司,為襟要處。

  ○涪陵江在縣城西。亦曰黔江,亦曰巴江。自貴州思南府流入境,東北入武隆縣界。《志》云:縣北有木梭灘、上新灘、鹿角灘、石蛇灘,黔江經此,水勢最險,舟行必出所載,然后可行。又有曲尺、下巖、下新、替蛇、土腦五灘,水勢略平,舟過此入武隆境,始為安流。

  水德江在縣東南。其上源即烏江也。自貴州思南府流入界,入于涪陵江。

  ○界山寨在縣境?!端沃尽放硭h有洪杜、小洞、界山、難溪四寨?!鸢捕ǘ?,在縣東南,接湖廣施州衛(wèi)界。《宋志》施州南六百八十里至安定洞。嘉?三年,詔以施州蠻向永勝所領州為安定州,即安定洞矣。其相近者,又有安遠洞,亦曰安遠州。宋天圣二年,詔安遠等州蠻道遠,聽以方物留施州。蓋皆宋時羈縻蠻酋屯聚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gspecialtie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