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
舊本題漢高誘注。今考其書,實宋姚宏校本也。
文獻通考引崇文總目曰:「戰(zhàn)國策篇卷亡闕,第二至第十、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闕。又有後漢高誘注本二十卷,今闕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乖栃6ㄐ蛟唬骸复藭懈哒T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勾藶槊珪x汲古閣影宋鈔本。雖三十三卷皆題曰高誘注,而有誘注者僅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與崇文總目八篇數(shù)合。又最末三十二、三十三兩卷,合前八卷,與曾鞏序十篇數(shù)合。而其餘二十三卷,則但有考異而無注。其有注者多冠以「續(xù)」字。其偶遺「續(xù)」字者,如趙策一「郤疵」注、「雒陽」注,皆引唐林寶元和姓篡;趙策二「甌越」注,引魏孔衍春秋後語;魏策三「芒卯」注,引淮南子注。衍與寶在誘後,而淮南子注即誘所自作,其非誘注,可無庸置辨。蓋鞏校書之時,官本所少之十二篇,誘書適有其十,惟闕第五、第三十一。誘書所闕,則官書悉有之,亦惟闕第五、第三十一。意必以誘書足官書,而又於他家書內(nèi)摭二卷補之。此官書、誘書合為一本之由。
然鞏不言校誘注,則所取惟正文也。迨姚宏重校之時,乃併所存誘注入之。故其自序稱,「不題校人并題續(xù)注者,皆余所益」。知為先載誘注,故以「續(xù)」為別。且凡有誘注復加校正者,并於夾行之中又為夾行,與無注之卷不同。知校正之時,注已與正文并列矣。
卷端曾鞏、李格、王覺、孫樸諸序跋,皆前列標題,各題其字。而宏序獨空一行,列於末,前無標題。序中所言體例,又一一與書合。其為宏校本無疑。其卷卷題高誘名者,殆傳寫所增,以膺古書耳。
書中校正稱曾者,曾鞏本也;稱錢者,錢藻本也;稱劉者,劉敞本也;稱集者,集賢院本也;無姓名者,即宏序所謂不題校人為所加入者也。其點勘頗為精密。吳師道作戰(zhàn)國策鮑注補正,亦稱為善本。是元時猶知注出於宏。不知毛氏宋本,何以全題高誘?考周密癸辛雜識,稱賈似道嘗刊是書。豈其門客廖瑩中等皆媟褻下流,昧於檢校,一時誤題,毛氏適從其本影鈔歟?近時揚州所刊,即從此本錄出,而仍題誘名,殊為沿誤。今於原有注之卷題高誘注,姚宏校正續(xù)注原注已佚之卷,則惟題姚宏校正續(xù)注,而不列誘名。庶幾各存其真。
宏字令聲,一曰伯聲,剡川人。嘗為刪定官,以伉直忤秦檜,瘐死大理獄中。蓋亦志節(jié)之士,不但其書足重也。
案漢藝文志,戰(zhàn)國策與史記為一類,歷代史志因之。晁公武讀書志始改入子部縱橫家,文獻通考因之。案班固稱司馬遷作史記,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天漢。則戰(zhàn)國策當為史類,更無疑義。且子之為名,本以稱人,因以稱其所著,必為一家之言,乃當此目。戰(zhàn)國策乃劉向裒合諸記併為一編,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謂子者安指乎?公武改隸子部,是以記事之書為立言之書,以雜編之書為一家之書,殊為未允。今仍歸之史部中。
舊本題漢高誘注。今考其書,實宋姚宏校本也。
文獻通考引崇文總目曰:「戰(zhàn)國策篇卷亡闕,第二至第十、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闕。又有後漢高誘注本二十卷,今闕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乖栃6ㄐ蛟唬骸复藭懈哒T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勾藶槊珪x汲古閣影宋鈔本。雖三十三卷皆題曰高誘注,而有誘注者僅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與崇文總目八篇數(shù)合。又最末三十二、三十三兩卷,合前八卷,與曾鞏序十篇數(shù)合。而其餘二十三卷,則但有考異而無注。其有注者多冠以「續(xù)」字。其偶遺「續(xù)」字者,如趙策一「郤疵」注、「雒陽」注,皆引唐林寶元和姓篡;趙策二「甌越」注,引魏孔衍春秋後語;魏策三「芒卯」注,引淮南子注。衍與寶在誘後,而淮南子注即誘所自作,其非誘注,可無庸置辨。蓋鞏校書之時,官本所少之十二篇,誘書適有其十,惟闕第五、第三十一。誘書所闕,則官書悉有之,亦惟闕第五、第三十一。意必以誘書足官書,而又於他家書內(nèi)摭二卷補之。此官書、誘書合為一本之由。
然鞏不言校誘注,則所取惟正文也。迨姚宏重校之時,乃併所存誘注入之。故其自序稱,「不題校人并題續(xù)注者,皆余所益」。知為先載誘注,故以「續(xù)」為別。且凡有誘注復加校正者,并於夾行之中又為夾行,與無注之卷不同。知校正之時,注已與正文并列矣。
卷端曾鞏、李格、王覺、孫樸諸序跋,皆前列標題,各題其字。而宏序獨空一行,列於末,前無標題。序中所言體例,又一一與書合。其為宏校本無疑。其卷卷題高誘名者,殆傳寫所增,以膺古書耳。
書中校正稱曾者,曾鞏本也;稱錢者,錢藻本也;稱劉者,劉敞本也;稱集者,集賢院本也;無姓名者,即宏序所謂不題校人為所加入者也。其點勘頗為精密。吳師道作戰(zhàn)國策鮑注補正,亦稱為善本。是元時猶知注出於宏。不知毛氏宋本,何以全題高誘?考周密癸辛雜識,稱賈似道嘗刊是書。豈其門客廖瑩中等皆媟褻下流,昧於檢校,一時誤題,毛氏適從其本影鈔歟?近時揚州所刊,即從此本錄出,而仍題誘名,殊為沿誤。今於原有注之卷題高誘注,姚宏校正續(xù)注原注已佚之卷,則惟題姚宏校正續(xù)注,而不列誘名。庶幾各存其真。
宏字令聲,一曰伯聲,剡川人。嘗為刪定官,以伉直忤秦檜,瘐死大理獄中。蓋亦志節(jié)之士,不但其書足重也。
案漢藝文志,戰(zhàn)國策與史記為一類,歷代史志因之。晁公武讀書志始改入子部縱橫家,文獻通考因之。案班固稱司馬遷作史記,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天漢。則戰(zhàn)國策當為史類,更無疑義。且子之為名,本以稱人,因以稱其所著,必為一家之言,乃當此目。戰(zhàn)國策乃劉向裒合諸記併為一編,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謂子者安指乎?公武改隸子部,是以記事之書為立言之書,以雜編之書為一家之書,殊為未允。今仍歸之史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