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史) ※《晉書》一百三十卷 晁氏曰:唐房喬等撰。貞觀中,以何法盛等十八家《晉史》未善,詔喬與褚遂良、許敬宗再加撰次,乃據(jù)臧榮緒書增損之。後又命李淳風(fēng)、李義府、李延壽等十三人分掌著述,敬播等四人考其類例。西晉四帝五十四年,東晉十一帝一百二年,又胡、羯、氐、羌、鮮卑割據(jù)中原,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十六國,共成帝紀(jì)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例出於播?!短煳摹?、《律歷》,淳風(fēng)專之。喬以《宣》、《武紀(jì)》、《陸機(jī)》、《王羲之傳論》,上所自為,故曰制旨,又總題“御撰”焉。按:歷代之史,唯《晉》叢冗最甚,可以無譏。至於取沈約誕誣之說,采《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詭異謬妄之言,亦不可不辨。
夾氵祭鄭氏曰:古者修書,出於一人之手,成於一家之學(xué),班、馬之徒是也。
至唐始用眾手,《晉》、《隋》二書是矣。然亦隨其學(xué)術(shù)所長者而授之,未嘗奪人之所能而強(qiáng)人之所不及。如李淳風(fēng)、于志寧之徒則授之以志,如顏師古、孔穎達(dá)之徒則授之以紀(jì)傳,以顏、孔博通古今,于、李明天文、地理、圖籍之學(xué)。所以《晉》、《隋》二志高於古今,而《隋志》尤詳明。 ※《宋書》一百卷
晁氏曰:梁忱約撰。十本紀(jì),三十志,六十列傳。齊永明中,約奉詔為是書,以何承天書為本,旁采徐爰之說,頗為精詳。但本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又王劭謂其喜造奇說,以誣前代,如瑯琊王妃通小吏牛氏生中宗,孝武於路太后處寢息,時(shí)人多有異議之類是也。後梁武帝知而不以為非。嘉?中,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詔館職仇校。曾鞏等以秘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jiān)t天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梁》、《陳》二書上之,劉如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xué)官,民?傳者尚少。未幾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川漕,始檄諸州學(xué)官,求當(dāng)日所頒本。時(shí)四川五十馀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bǔ)綴,獨(dú)少《後魏書》計(jì)十卷,最後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焉?! £愂显唬罕竞纬刑?、山謙之、蘇寶生所撰,至徐爰勒為一史。起義熙,迄大明,自永光以來,闕而不錄。今新史始義熙,終?明三年,獨(dú)缺《到彥之傳》。
《館閣書目》謂其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揆以班、馬史體,未足為《廣此》。
至其所創(chuàng)《符瑞》一志,不經(jīng)且無益,其贅甚矣。
《崇文總目》:其書雖諸志失於限斷,然有博洽多聞之益。今世所傳,文多舛失,參補(bǔ)未獲?!囤w倫之傳》一卷,今闕,《謝靈運(yùn)傳》,文注訛?。
水心葉氏曰:遷、固為書、志,論述前代舊章以經(jīng)緯當(dāng)世,而漢事自多闕略。
蔡邕、胡廣始有纂輯,陳壽、范曄廢不復(fù)著。至沈約比次漢、魏以來,最為詳悉?! √迫巳≈?,以補(bǔ)晉記,然後歷代故實(shí),可得而推。雖去遷、固本意已遠(yuǎn),然古事既不能追,則所當(dāng)存者,隨世有無而已。但其體煩雜,非復(fù)前比,殆成會要矣。學(xué)者立乎千載之後,考見始末,當(dāng)使相承如一日,若姑競遷、固之華而不求其實(shí),則失之遠(yuǎn)矣。
※《南齊書》五十九卷
晁氏曰:梁蕭子顯撰。八紀(jì),十一志,四十列傳。初,江淹已作十志,沈約又有紀(jì),子顯自表別修。然《天文》但紀(jì)災(zāi)祥,《州郡》不著戶口,《祥瑞》多載圖讖。表云:天文事秘,戶口不知,不敢私載。
陳氏曰:子顯,齊豫章王嶷之孫,本傳稱六十卷。
南豐曾氏序曰:子顯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藻繢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豈非材固不可強(qiáng)而有邪!
※《梁書》五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紀(jì),五十列傳。唐貞觀三年,詔思廉同魏徵撰。
思廉,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采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徵唯著《總論》而已,筆削次序,皆出思廉。思廉名簡,以字行。
※《陳書》三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紀(jì),三十列傳。其父察在陳嘗刪撰梁、陳事,未成,陳亡。隋文帝問之,察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上之,未訖而沒。察且死,屬思廉繼其業(yè)。貞觀中與《梁書》同時(shí)上之。其書世以罕傳,多脫誤。
陳氏曰:思廉采謝?、顧野王等諸書,綜括為二史,以卒父業(yè)。
南豐曾氏序曰:唐興,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來二百馀歲,世統(tǒng)數(shù)更,史氏放逸,乃詔論次。而思廉遂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撰於秘書內(nèi)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觀察等之為此書,歷三世,傳父子,更數(shù)十歲而後乃成,蓋其難如此。然及其既成,與《宋》、《魏》、《齊》、《梁》等書,世亦傳之者少。故學(xué)者於其行事之跡,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亦以罕傳,則自秘府所藏,往往脫誤。嘉?六年八月,始詔校仇,使可鏤板行之天下?! 《嫉妊裕骸读骸贰ⅰ蛾悺返葧?,獨(dú)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著,愿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之學(xué)者。其疑者亦不敢損益,時(shí)各疏於篇末。其書舊無目錄,列傳名氏多闕謬,因別為《目錄》一篇,使覽者得詳焉。夫陳之為陳,蓋為一切之計(jì),非有先王經(jīng)紀(jì)禮義風(fēng)俗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後世。然而,兼權(quán)尚計(jì),明於任使,恭儉愛人,則始之所以興;惑於邪臣,溺於嬖妾,妄患縱欲,則其終之所以亡。興亡之端,莫非巳致者。至於有所因造,以為號令、威刑、職官、州郡之制,雖有事已淺,然亦各施於一時(shí),皆學(xué)者之所不可考也。而當(dāng)時(shí)之事,爭奪詐偽,茍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為世戒;而況於壞亂之中,倉皇之際,士之安貧樂義,取舍去就不為患禍勢利動其心者,亦不絕於其?。若此人者,可為篤於善矣。蓋古人之所思見而不可得,《風(fēng)雨》之詩所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沒不少概見於天下哉!則陳之史,其可廢乎?蓋此書成之既難,其後有久不顯。及宋興巳百年,古文遺事,靡不畢講,而始得盛行於天下,列於學(xué)者,其傳之之難又如此,豈非遭遇固自有時(shí)也哉!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魏收本傳:收修《魏書》不甚能平,修史諸人、宗祖姻戚,多被書錄,飾以美言,夙有怨言,多沒其善。每云:“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初,收得楊休之助,因謝曰:“無以謝德,當(dāng)為卿作佳傳?!庇旨{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而增其善。時(shí)謂之“穢史”。
《崇文總目》:齊天保中,始詔收撰魏史。收博采諸家舊文,隨條甄舉,綴屬後事,成一代大典。追敘魏先祖二十八帝,下終孝靜,作十二紀(jì)、九十二列傳、十志,析之凡百三十篇,而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然收諂於齊氏,言魏室多所不平。至隋開皇中,敕魏澹更作魏史;唐李延壽作《北史》,并行於世,與收史相亂,因而卷第殊舛,今所存僅九十馀篇。
晁氏曰:北齊魏收撰。初,魏史官崔浩既誅,太和後,始有李彪、崔鴻等書。
魏末,山偉、綦雋更主國書,二十馀年,事跡蕩然,萬不紀(jì)一。文宣時(shí),始詔收撰次,成十二紀(jì)、十志、九十二列傳上之。悉焚舊書。多諂諱不平,受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夙有怨者,多沒其善;黨北朝,貶江左。時(shí)人疾之,號為“穢史”。
劉知幾謂其生絕允嗣,死逢剖斫,皆陰慝所致。後隋文帝命顏之推等別修,唐貞觀中,陳叔達(dá)亦作《五代史》,皆不傳,獨(dú)收書在?;食鼊⑺〉刃U?br />
陳氏曰:始,魏初鄧彥海撰《代記》十馀卷,其後崔浩興史,為編年體,李彪始分作紀(jì)、表、志、傳。收搜采遺亡,綴續(xù)後事,備一代史籍上之。時(shí)論言收著史不平,詔與諸家子孫共加討論。前後訴者百有馀人,眾口喧然,號為“穢史”。
仆射楊?、高德正與收皆親,抑塞訴辭,遂不復(fù)論。今紀(jì)闕二卷,傳闕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闕《天象》二卷。收既以史招怨,齊亡之歲,竟遭發(fā)冢棄骨之禍。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書》九十二卷,今皆不傳,而收書獨(dú)行。《中興書目》謂所闕《太宗紀(jì)》以澹補(bǔ)之,闕志以太素書補(bǔ)之。二書既亡,惟此紀(jì)、志獨(dú)存,不知何據(jù)也。 ※《後魏書紀(jì)》一卷
《崇文總目》:魏澹撰。初,高祖以魏收書褒貶失實(shí),平繪中興事,敘事不倫,詔澹別成魏史。澹斷自道武,下迄恭帝,為十二帝紀(jì)、七十八列傳,史論及例、目錄一篇,合九十二篇,退東魏孝靜帝稱傳,矯正收繪之失。收天子名則書,太子名則諱;澹諱皇帝名,書太子名。收諱太武、獻(xiàn)文之弒,使同善終天年;澹顯書之以懲逆。收書敵國皆曰死,澹書曰卒。體裁簡正,帝甚善之。然世以收史為主,故澹書亡闕,今才紀(jì)一卷存。
※《後漢書·天文志》二卷
《崇文總目》:唐張?zhí)刈段簳贩舶倨?,今悉散亡,唯此二篇存焉?br />
※《北齊書》五十卷
晁氏曰:唐李百藥撰。本紀(jì)八,列傳四十二。百藥父德林,在齊嘗撰著紀(jì)傳。
貞觀初,詔分修諸史,百藥因父書續(xù)成以獻(xiàn)。諸史稱帝號,百藥避唐朝名諱,不書“世祖”、“世宗”之類,例既不一,議者少之。書今亡闕不完。
※《周書》五十卷 晁氏曰:唐令孤德?等撰。本紀(jì)八,列傳四十二。初,周有柳蚪,隋牛洪,各有撰次,率多?牾。貞觀中,德?請撰次,乃詔與陳叔達(dá)、唐儉共成之。先是蘇綽秉周政,軍國詞令,多準(zhǔn)《尚書》,牛弘為史,尤務(wù)清言,德?因之以成是書,故多非實(shí)錄。仁宗時(shí),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秘閣本,又募天下書,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館閣正是其文字,其後林希、王安國上之。
陳氏曰:初,德?武德中建言近代無正史,詔德?及諸臣論讠巽。歷年不能就,罷之。貞觀二年,復(fù)詔撰定。議者以魏有收、澹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dāng)立,德?與岑文本、崔仁師次周史,李百藥次齊史,姚思廉次梁、陳史,魏徵次隋史,房元齡總監(jiān)而修撰之。原自德?發(fā)之。
※《隋書》八十五卷
晁氏曰:唐魏徵等撰。紀(jì)五,列傳五十,五長孫無忌等撰志三十。初,詔顏師古、孔穎達(dá)修述,徵總其事,序、論皆徵自作。復(fù)又詔于志寧、李淳風(fēng)、韋安仁、李延壽同修《五代史志》。無忌上之,詔編第入《隋書》,人亦號“五代史志”。《天文》、《律歷》、《五行》三志,淳風(fēng)獨(dú)作。
陳氏曰:十志高宗時(shí)始成上,總梁、陳、齊、周之事,俗號“五代志”?! A氵祭鄭氏曰:按《隋志》極有倫理,而本末兼明,可以無憾,遷、固以來皆不及也。正為班、馬只事虛言,不求典故實(shí)跡,所以三代紀(jì)綱,至遷八書、固十志幾於絕緒。雖其文彩灑然可喜,求其實(shí)用則無有也。觀《隋志》所以該五代南、北兩朝,紛然淆亂,豈易貫穿?而讀其書,則了然如在目。良由當(dāng)時(shí)區(qū)處各當(dāng)其才。顏、孔通古今而不明天文地理之序,故只令修紀(jì)傳,而以十志付之志寧、淳風(fēng)輩,所以粲然具舉。
※《南史》八十卷,《北史》八十卷
晁氏曰:李延壽撰。延壽父太師,嘗謂宋、齊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欲改正,擬《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延壽後預(yù)修《晉》、《隋書》,因究悉舊事,更依馬遷體,總序八代,北起魏盡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百七十年,為二史。刪煩補(bǔ)闕,過本史遠(yuǎn)甚。今學(xué)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獨(dú)闕本志,而《隋書》有之,故《隋書》亦行於世。
《崇文總目》:唐高宗善其書,自為之序,序今闕。
Т齋陳氏曰:李延壽著《南》、《北史》,粗得作史之體。故《唐書》本傳亦謂其刪略穰辭,過本書遠(yuǎn)甚。然好述妖異兆祥謠讖,特為繁猥。 司馬公曰:光少時(shí),惟得高氏《小史》讀之,自宋迄隋并《南》、《北史》,或未嘗得見,或讀之不熟。今因修南北朝《通鑒》,方得細(xì)觀,乃知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於礻幾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然敘事簡徑,比於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竊謂陳壽之後,惟延壽可以亞之也。
※《唐書》一百三十卷 《崇文總目》:唐韋述撰。初,吳兢撰《唐史》,自創(chuàng)業(yè)訖於開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兢舊本,更加筆削,刊去《酷吏傳》,為紀(jì)、志、列傳一百一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後,史官于休烈又增《肅宗紀(jì)》二卷,而史官令狐?亙等復(fù)於紀(jì)、志、傳後隨篇增緝,而不知卷帙。今書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詳撰人名氏。
※《唐書》二百卷
晁氏曰:石晉宰相劉?句等撰。因韋述舊史增損以成,為帝紀(jì)二十、列傳一百五十。繁略不均,校之實(shí)錄,多所闕漏;又是非失實(shí),其甚至以韓愈文章為大紕繆,故仁宗時(shí)刪改焉。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嘉?中,曾公亮等被詔刪定,歐陽修撰紀(jì)、志,宋祁撰列傳。
《舊書》約一百九十卷,《新書》約一百七十四卷,而其中增表。故書成上於朝,自言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也。而議者頗謂永叔學(xué)《春秋》,每務(wù)褒貶,子京通小學(xué),唯刻意文章,采雜說既多,往往?牾,有失實(shí)之嘆焉。
陳氏曰:初,慶歷中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別修,久而未就。至和初,乃命修為紀(jì)、志,祁為列傳,范鎮(zhèn)、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羲叟同編修。嘉?五年上之。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進(jìn)書上表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第賞增秩訓(xùn)詞,劉敞原文所行,最為古雅。曰: “古之為國者法後王,為其近於己,制度文物可觀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賢臣相與經(jīng)營扶持之,其盛德顯功、美政善謀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記述失序,使興敗成壞之跡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擇廷臣,筆削《舊書》,勒成一家。具官歐陽修、宋祁,創(chuàng)立統(tǒng)紀(jì)。裁成大體,范鎮(zhèn)等綱羅遺逸,厥協(xié)異同。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閎富精?,度越諸子矣。校讎有功。朕將據(jù)古鑒今,以立時(shí)治,為朕得法,其勞不可忘也。皆增秩一等,布書於天下,使學(xué)者咸觀焉。”舊例,修書止著官高一人名銜。歐公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於此書用力久且深,何可沒也!”遂於紀(jì)、傳各著之,宋公感其退遜。今按《舊書》成於五代文氣卑陋之時(shí),紀(jì)次無法,詳略失中,論贊多用儷語,固不足傳世。而《新書》不出一手,亦未得為全善。本紀(jì)用《春秋》法,削去詔令,雖大略,猶不失簡古;至列傳用字多奇澀,殆類虬戶銑?體,識者病之。歐公嘗臥聽《藩鎮(zhèn)傳序》,曰:
“使筆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比黄湫蛉枚拍痢蹲镅浴?,實(shí)無宋公一語。然則歐公殆不滿於宋,名銜之著,固惡夫爭名,抑亦以自表異邪?溫公《通鑒》多據(jù)舊史,而唐庚子西直謂《新唐書》“敢亂道而不好”,雖過甚,亦不為亡謂也。
劉元城亦謂“事增文省,正《新書》之失處”云。
《宋氏筆記》曰:文有屬對平側(cè)用事者,供公家一時(shí)宣讀施行似快便,然不可施於史傳。余修《唐書》,未能得唐人一詔一令可載於傳者,惟拾對偶之文近高古者,乃可著於篇。大抵史近古,對偶非宜。今以對偶之文人史策,如黛粉飾壯士,笙匏佐鼓聲,非所宜云。
《高氏緯略》曰:仁宗詔重修《唐書》,十年而歐陽公至,分撰帝紀(jì)、表、志,七年書成。韓魏公素不悅宋景文公,以所上列傳文采太過,又一書出兩手,詔歐公看詳,改歸一體。公受命,嘆曰:“宋公於我前輩人,所見不同,詎能盡如己意?”竟不易一字。又故事,修書進(jìn)御,惟書署官崇者。是時(shí)宋公守鄭州,歐公位在上,公曰:“宋公於此日久功深,吾可掩其長哉!”遂各列其姓名。宋公聞之曰:“自昔文人相凌掩,斯善古未有也!”然宋公?曾自撰紀(jì)、表、志,今其家猶有此本,世人固未嘗見之耳?! ∑綀@周氏曰:景文之於唐史,刪煩為簡,變今以古,用功既至,尤宜不茍也。 如《吳競》一傳,具藁不知其幾。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開寶中,詔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蒙、張澹、李?、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宰相薛居正監(jiān)修。 ※《新五代史記》七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歐陽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實(shí),重加修定,藏於家。永叔沒後,朝廷聞之,取以付國子監(jiān)刊行?!秶贰贩Q其可繼班固、劉向,人不以為過,特恨其《晉出帝論》,以為因濮園議而發(fā)云?! £愂显唬簹W陽子之說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法;余為本紀(jì),以治法而正亂君?!卑l(fā)論必以“鳴呼”,曰:“此亂世之書也?!敝T臣止事一朝曰“某臣傳”,其更事歷代者曰“雜傳”,尤足以為世訓(xùn)。然不為韓瞠眼立傳,識者有以見作史之難。按韓通之死,太祖猶未踐極也,其當(dāng)在《周臣傳》明矣。
李方叔《師友談記》:歐陽公《五代史》最得《春秋》之法。蓋文忠公學(xué)《春秋》於胡瑗、孫復(fù),故褒貶謹(jǐn)嚴(yán),雖司馬子長無以復(fù)加。不幸五十二年之?,皆戎狄亂華,君臣之際無赫赫可道之功業(yè)也。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國史。紀(jì)十卷,志六十卷,列傳八十卷,呂夷簡等撰。初,景德中,詔王旦、先文元、楊億等九人撰太祖、太宗兩朝史。至天圣五年,詔夷簡、宋綬、劉筠、陳堯佐、王居正、李淑、黃鑒、謝絳、馮元加入真宗朝史、王曾監(jiān)修。曾罷,夷簡代。八年書成,計(jì)七百馀傳。比之《三朝實(shí)錄》,增者太半,事?文贍,褒貶得,宜百世之所考信云。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晁氏曰:仁宗、英宗兩朝國史也,王?等撰。元豐五年六月奏御,監(jiān)修王?,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趙彥若、曾肇,賜銀絹有差;蘇頌、黃履、林希、蔡卞、劉奉世以他職罷去,吳充、宋敏求前死,皆有錫賚。紀(jì)五卷、志四十五卷,比之《實(shí)錄》,事跡頗多。但非寇準(zhǔn)而是丁謂,?之神宗詔旨。
※《四朝國史》二百五十卷 陳氏曰:紹興二十八年,置修國史院,修《三朝正史》。三十一年,提舉陳康伯奏紀(jì)成,乞選日進(jìn)呈。至乾道二年閏九月,始與《太上圣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燾言修《四朝正史》開院巳十七年,乞責(zé)以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呂奏志成,十二月進(jìn)呈。至十三年,修史洪邁奏;昨得旨,限十年內(nèi)修成列傳,今已書。十一月,與《會要》同進(jìn)。蓋首尾三十年,所歷史官不知其幾矣。
《中興藝文志》:紹興末,始修神、哲、徽《三朝正史》,越三年紀(jì)成,乾德初進(jìn)。時(shí)洪邁巳出,李燾未入館,史官遷易無常,莫知誰筆。後又進(jìn)《欽宗本紀(jì)》,詔通為《四朝國史》。乃修諸志,未進(jìn)而燾去國。淳熙初志成,燾之力為多。召修列傳,垂成而燾卒,上命洪邁專典之。初,邁以孫覿熟宣靖事,乃奏令撰蔡京、王黼、童貫、蔡攸、梁師成、譚稹、朱π、種師道、何?、劉延慶、聶昌、譚世?等列傳。覿頗徇愛憎,邁多采之。邁又奏四朝諸臣有雖顯貴而無事跡可書者,用遷、固史劉舍、薛澤、許昌例,不為立傳。逾年,書成,為列傳八百七十。邁又嘗欲合九朝三史為一書,而不及成。
容齋洪氏《隨筆》曰:本朝國史凡三書,太祖、太宗、真宗曰《三朝》,仁宗、英宗曰《兩朝》,神宗、哲宗、徽宗、欽宗曰《四朝》,各自記事。至於諸志,若《天文》、《地理》、《五行》之類,不免煩衤復(fù)。元豐中,《三朝》已就,《兩朝》且成,神宗專以付曾鞏,使合之。鞏奏言:“五朝舊史皆累世公卿、道德文學(xué)、朝廷宗工所共準(zhǔn)裁,既巳勒成大典,豈宜輒議損益?”詔不許。始謀纂成,會以憂去,不克成。其後神、哲各自為一史,紹興初,以其是非褒貶皆失實(shí),廢而不用。淳熙乙巳,邁承乏修史,丙午之冬,成書進(jìn)御。遂請合九朝為一,壽皇即以見屬。嘗奏云:“臣所為區(qū)區(qū)有請者,蓋以二百年?典章文物之盛,分見三書,倉卒討究,不相貫屬。及累代臣僚,名聲相繼,當(dāng)如前史以子系父之體,類聚歸一。若夫制作之事,則巳經(jīng)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貶,皆有所據(jù)依,不容妄加筆削。乞以此奏下之史院,俾後來史官知所以編纘之意,無或輒將成書擅行刪改。”上曰:“如有未穩(wěn)處,改削無害。”邁既奉詔開院,亦修成三十馀卷矣,而有永思攢宮之役,才歸即去國,尤袤以《高宗皇帝實(shí)錄》為辭,請權(quán)罷史院,於是遂已。祥符中,王旦亦曾修撰《兩朝史》,今不傳。
夾氵祭鄭氏曰:古者修書,出於一人之手,成於一家之學(xué),班、馬之徒是也。
至唐始用眾手,《晉》、《隋》二書是矣。然亦隨其學(xué)術(shù)所長者而授之,未嘗奪人之所能而強(qiáng)人之所不及。如李淳風(fēng)、于志寧之徒則授之以志,如顏師古、孔穎達(dá)之徒則授之以紀(jì)傳,以顏、孔博通古今,于、李明天文、地理、圖籍之學(xué)。所以《晉》、《隋》二志高於古今,而《隋志》尤詳明。 ※《宋書》一百卷
晁氏曰:梁忱約撰。十本紀(jì),三十志,六十列傳。齊永明中,約奉詔為是書,以何承天書為本,旁采徐爰之說,頗為精詳。但本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又王劭謂其喜造奇說,以誣前代,如瑯琊王妃通小吏牛氏生中宗,孝武於路太后處寢息,時(shí)人多有異議之類是也。後梁武帝知而不以為非。嘉?中,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詔館職仇校。曾鞏等以秘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jiān)t天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梁》、《陳》二書上之,劉如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xué)官,民?傳者尚少。未幾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川漕,始檄諸州學(xué)官,求當(dāng)日所頒本。時(shí)四川五十馀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bǔ)綴,獨(dú)少《後魏書》計(jì)十卷,最後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焉?! £愂显唬罕竞纬刑?、山謙之、蘇寶生所撰,至徐爰勒為一史。起義熙,迄大明,自永光以來,闕而不錄。今新史始義熙,終?明三年,獨(dú)缺《到彥之傳》。
《館閣書目》謂其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揆以班、馬史體,未足為《廣此》。
至其所創(chuàng)《符瑞》一志,不經(jīng)且無益,其贅甚矣。
《崇文總目》:其書雖諸志失於限斷,然有博洽多聞之益。今世所傳,文多舛失,參補(bǔ)未獲?!囤w倫之傳》一卷,今闕,《謝靈運(yùn)傳》,文注訛?。
水心葉氏曰:遷、固為書、志,論述前代舊章以經(jīng)緯當(dāng)世,而漢事自多闕略。
蔡邕、胡廣始有纂輯,陳壽、范曄廢不復(fù)著。至沈約比次漢、魏以來,最為詳悉?! √迫巳≈?,以補(bǔ)晉記,然後歷代故實(shí),可得而推。雖去遷、固本意已遠(yuǎn),然古事既不能追,則所當(dāng)存者,隨世有無而已。但其體煩雜,非復(fù)前比,殆成會要矣。學(xué)者立乎千載之後,考見始末,當(dāng)使相承如一日,若姑競遷、固之華而不求其實(shí),則失之遠(yuǎn)矣。
※《南齊書》五十九卷
晁氏曰:梁蕭子顯撰。八紀(jì),十一志,四十列傳。初,江淹已作十志,沈約又有紀(jì),子顯自表別修。然《天文》但紀(jì)災(zāi)祥,《州郡》不著戶口,《祥瑞》多載圖讖。表云:天文事秘,戶口不知,不敢私載。
陳氏曰:子顯,齊豫章王嶷之孫,本傳稱六十卷。
南豐曾氏序曰:子顯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藻繢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豈非材固不可強(qiáng)而有邪!
※《梁書》五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紀(jì),五十列傳。唐貞觀三年,詔思廉同魏徵撰。
思廉,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采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徵唯著《總論》而已,筆削次序,皆出思廉。思廉名簡,以字行。
※《陳書》三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紀(jì),三十列傳。其父察在陳嘗刪撰梁、陳事,未成,陳亡。隋文帝問之,察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上之,未訖而沒。察且死,屬思廉繼其業(yè)。貞觀中與《梁書》同時(shí)上之。其書世以罕傳,多脫誤。
陳氏曰:思廉采謝?、顧野王等諸書,綜括為二史,以卒父業(yè)。
南豐曾氏序曰:唐興,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來二百馀歲,世統(tǒng)數(shù)更,史氏放逸,乃詔論次。而思廉遂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撰於秘書內(nèi)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觀察等之為此書,歷三世,傳父子,更數(shù)十歲而後乃成,蓋其難如此。然及其既成,與《宋》、《魏》、《齊》、《梁》等書,世亦傳之者少。故學(xué)者於其行事之跡,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亦以罕傳,則自秘府所藏,往往脫誤。嘉?六年八月,始詔校仇,使可鏤板行之天下?! 《嫉妊裕骸读骸贰ⅰ蛾悺返葧?,獨(dú)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著,愿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之學(xué)者。其疑者亦不敢損益,時(shí)各疏於篇末。其書舊無目錄,列傳名氏多闕謬,因別為《目錄》一篇,使覽者得詳焉。夫陳之為陳,蓋為一切之計(jì),非有先王經(jīng)紀(jì)禮義風(fēng)俗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後世。然而,兼權(quán)尚計(jì),明於任使,恭儉愛人,則始之所以興;惑於邪臣,溺於嬖妾,妄患縱欲,則其終之所以亡。興亡之端,莫非巳致者。至於有所因造,以為號令、威刑、職官、州郡之制,雖有事已淺,然亦各施於一時(shí),皆學(xué)者之所不可考也。而當(dāng)時(shí)之事,爭奪詐偽,茍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為世戒;而況於壞亂之中,倉皇之際,士之安貧樂義,取舍去就不為患禍勢利動其心者,亦不絕於其?。若此人者,可為篤於善矣。蓋古人之所思見而不可得,《風(fēng)雨》之詩所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沒不少概見於天下哉!則陳之史,其可廢乎?蓋此書成之既難,其後有久不顯。及宋興巳百年,古文遺事,靡不畢講,而始得盛行於天下,列於學(xué)者,其傳之之難又如此,豈非遭遇固自有時(shí)也哉!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魏收本傳:收修《魏書》不甚能平,修史諸人、宗祖姻戚,多被書錄,飾以美言,夙有怨言,多沒其善。每云:“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初,收得楊休之助,因謝曰:“無以謝德,當(dāng)為卿作佳傳?!庇旨{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而增其善。時(shí)謂之“穢史”。
《崇文總目》:齊天保中,始詔收撰魏史。收博采諸家舊文,隨條甄舉,綴屬後事,成一代大典。追敘魏先祖二十八帝,下終孝靜,作十二紀(jì)、九十二列傳、十志,析之凡百三十篇,而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然收諂於齊氏,言魏室多所不平。至隋開皇中,敕魏澹更作魏史;唐李延壽作《北史》,并行於世,與收史相亂,因而卷第殊舛,今所存僅九十馀篇。
晁氏曰:北齊魏收撰。初,魏史官崔浩既誅,太和後,始有李彪、崔鴻等書。
魏末,山偉、綦雋更主國書,二十馀年,事跡蕩然,萬不紀(jì)一。文宣時(shí),始詔收撰次,成十二紀(jì)、十志、九十二列傳上之。悉焚舊書。多諂諱不平,受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夙有怨者,多沒其善;黨北朝,貶江左。時(shí)人疾之,號為“穢史”。
劉知幾謂其生絕允嗣,死逢剖斫,皆陰慝所致。後隋文帝命顏之推等別修,唐貞觀中,陳叔達(dá)亦作《五代史》,皆不傳,獨(dú)收書在?;食鼊⑺〉刃U?br />
陳氏曰:始,魏初鄧彥海撰《代記》十馀卷,其後崔浩興史,為編年體,李彪始分作紀(jì)、表、志、傳。收搜采遺亡,綴續(xù)後事,備一代史籍上之。時(shí)論言收著史不平,詔與諸家子孫共加討論。前後訴者百有馀人,眾口喧然,號為“穢史”。
仆射楊?、高德正與收皆親,抑塞訴辭,遂不復(fù)論。今紀(jì)闕二卷,傳闕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闕《天象》二卷。收既以史招怨,齊亡之歲,竟遭發(fā)冢棄骨之禍。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書》九十二卷,今皆不傳,而收書獨(dú)行。《中興書目》謂所闕《太宗紀(jì)》以澹補(bǔ)之,闕志以太素書補(bǔ)之。二書既亡,惟此紀(jì)、志獨(dú)存,不知何據(jù)也。 ※《後魏書紀(jì)》一卷
《崇文總目》:魏澹撰。初,高祖以魏收書褒貶失實(shí),平繪中興事,敘事不倫,詔澹別成魏史。澹斷自道武,下迄恭帝,為十二帝紀(jì)、七十八列傳,史論及例、目錄一篇,合九十二篇,退東魏孝靜帝稱傳,矯正收繪之失。收天子名則書,太子名則諱;澹諱皇帝名,書太子名。收諱太武、獻(xiàn)文之弒,使同善終天年;澹顯書之以懲逆。收書敵國皆曰死,澹書曰卒。體裁簡正,帝甚善之。然世以收史為主,故澹書亡闕,今才紀(jì)一卷存。
※《後漢書·天文志》二卷
《崇文總目》:唐張?zhí)刈段簳贩舶倨?,今悉散亡,唯此二篇存焉?br />
※《北齊書》五十卷
晁氏曰:唐李百藥撰。本紀(jì)八,列傳四十二。百藥父德林,在齊嘗撰著紀(jì)傳。
貞觀初,詔分修諸史,百藥因父書續(xù)成以獻(xiàn)。諸史稱帝號,百藥避唐朝名諱,不書“世祖”、“世宗”之類,例既不一,議者少之。書今亡闕不完。
※《周書》五十卷 晁氏曰:唐令孤德?等撰。本紀(jì)八,列傳四十二。初,周有柳蚪,隋牛洪,各有撰次,率多?牾。貞觀中,德?請撰次,乃詔與陳叔達(dá)、唐儉共成之。先是蘇綽秉周政,軍國詞令,多準(zhǔn)《尚書》,牛弘為史,尤務(wù)清言,德?因之以成是書,故多非實(shí)錄。仁宗時(shí),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秘閣本,又募天下書,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館閣正是其文字,其後林希、王安國上之。
陳氏曰:初,德?武德中建言近代無正史,詔德?及諸臣論讠巽。歷年不能就,罷之。貞觀二年,復(fù)詔撰定。議者以魏有收、澹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dāng)立,德?與岑文本、崔仁師次周史,李百藥次齊史,姚思廉次梁、陳史,魏徵次隋史,房元齡總監(jiān)而修撰之。原自德?發(fā)之。
※《隋書》八十五卷
晁氏曰:唐魏徵等撰。紀(jì)五,列傳五十,五長孫無忌等撰志三十。初,詔顏師古、孔穎達(dá)修述,徵總其事,序、論皆徵自作。復(fù)又詔于志寧、李淳風(fēng)、韋安仁、李延壽同修《五代史志》。無忌上之,詔編第入《隋書》,人亦號“五代史志”。《天文》、《律歷》、《五行》三志,淳風(fēng)獨(dú)作。
陳氏曰:十志高宗時(shí)始成上,總梁、陳、齊、周之事,俗號“五代志”?! A氵祭鄭氏曰:按《隋志》極有倫理,而本末兼明,可以無憾,遷、固以來皆不及也。正為班、馬只事虛言,不求典故實(shí)跡,所以三代紀(jì)綱,至遷八書、固十志幾於絕緒。雖其文彩灑然可喜,求其實(shí)用則無有也。觀《隋志》所以該五代南、北兩朝,紛然淆亂,豈易貫穿?而讀其書,則了然如在目。良由當(dāng)時(shí)區(qū)處各當(dāng)其才。顏、孔通古今而不明天文地理之序,故只令修紀(jì)傳,而以十志付之志寧、淳風(fēng)輩,所以粲然具舉。
※《南史》八十卷,《北史》八十卷
晁氏曰:李延壽撰。延壽父太師,嘗謂宋、齊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欲改正,擬《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延壽後預(yù)修《晉》、《隋書》,因究悉舊事,更依馬遷體,總序八代,北起魏盡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百七十年,為二史。刪煩補(bǔ)闕,過本史遠(yuǎn)甚。今學(xué)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獨(dú)闕本志,而《隋書》有之,故《隋書》亦行於世。
《崇文總目》:唐高宗善其書,自為之序,序今闕。
Т齋陳氏曰:李延壽著《南》、《北史》,粗得作史之體。故《唐書》本傳亦謂其刪略穰辭,過本書遠(yuǎn)甚。然好述妖異兆祥謠讖,特為繁猥。 司馬公曰:光少時(shí),惟得高氏《小史》讀之,自宋迄隋并《南》、《北史》,或未嘗得見,或讀之不熟。今因修南北朝《通鑒》,方得細(xì)觀,乃知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於礻幾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然敘事簡徑,比於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竊謂陳壽之後,惟延壽可以亞之也。
※《唐書》一百三十卷 《崇文總目》:唐韋述撰。初,吳兢撰《唐史》,自創(chuàng)業(yè)訖於開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兢舊本,更加筆削,刊去《酷吏傳》,為紀(jì)、志、列傳一百一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後,史官于休烈又增《肅宗紀(jì)》二卷,而史官令狐?亙等復(fù)於紀(jì)、志、傳後隨篇增緝,而不知卷帙。今書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詳撰人名氏。
※《唐書》二百卷
晁氏曰:石晉宰相劉?句等撰。因韋述舊史增損以成,為帝紀(jì)二十、列傳一百五十。繁略不均,校之實(shí)錄,多所闕漏;又是非失實(shí),其甚至以韓愈文章為大紕繆,故仁宗時(shí)刪改焉。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嘉?中,曾公亮等被詔刪定,歐陽修撰紀(jì)、志,宋祁撰列傳。
《舊書》約一百九十卷,《新書》約一百七十四卷,而其中增表。故書成上於朝,自言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也。而議者頗謂永叔學(xué)《春秋》,每務(wù)褒貶,子京通小學(xué),唯刻意文章,采雜說既多,往往?牾,有失實(shí)之嘆焉。
陳氏曰:初,慶歷中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別修,久而未就。至和初,乃命修為紀(jì)、志,祁為列傳,范鎮(zhèn)、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羲叟同編修。嘉?五年上之。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進(jìn)書上表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第賞增秩訓(xùn)詞,劉敞原文所行,最為古雅。曰: “古之為國者法後王,為其近於己,制度文物可觀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賢臣相與經(jīng)營扶持之,其盛德顯功、美政善謀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記述失序,使興敗成壞之跡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擇廷臣,筆削《舊書》,勒成一家。具官歐陽修、宋祁,創(chuàng)立統(tǒng)紀(jì)。裁成大體,范鎮(zhèn)等綱羅遺逸,厥協(xié)異同。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閎富精?,度越諸子矣。校讎有功。朕將據(jù)古鑒今,以立時(shí)治,為朕得法,其勞不可忘也。皆增秩一等,布書於天下,使學(xué)者咸觀焉。”舊例,修書止著官高一人名銜。歐公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於此書用力久且深,何可沒也!”遂於紀(jì)、傳各著之,宋公感其退遜。今按《舊書》成於五代文氣卑陋之時(shí),紀(jì)次無法,詳略失中,論贊多用儷語,固不足傳世。而《新書》不出一手,亦未得為全善。本紀(jì)用《春秋》法,削去詔令,雖大略,猶不失簡古;至列傳用字多奇澀,殆類虬戶銑?體,識者病之。歐公嘗臥聽《藩鎮(zhèn)傳序》,曰:
“使筆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比黄湫蛉枚拍痢蹲镅浴?,實(shí)無宋公一語。然則歐公殆不滿於宋,名銜之著,固惡夫爭名,抑亦以自表異邪?溫公《通鑒》多據(jù)舊史,而唐庚子西直謂《新唐書》“敢亂道而不好”,雖過甚,亦不為亡謂也。
劉元城亦謂“事增文省,正《新書》之失處”云。
《宋氏筆記》曰:文有屬對平側(cè)用事者,供公家一時(shí)宣讀施行似快便,然不可施於史傳。余修《唐書》,未能得唐人一詔一令可載於傳者,惟拾對偶之文近高古者,乃可著於篇。大抵史近古,對偶非宜。今以對偶之文人史策,如黛粉飾壯士,笙匏佐鼓聲,非所宜云。
《高氏緯略》曰:仁宗詔重修《唐書》,十年而歐陽公至,分撰帝紀(jì)、表、志,七年書成。韓魏公素不悅宋景文公,以所上列傳文采太過,又一書出兩手,詔歐公看詳,改歸一體。公受命,嘆曰:“宋公於我前輩人,所見不同,詎能盡如己意?”竟不易一字。又故事,修書進(jìn)御,惟書署官崇者。是時(shí)宋公守鄭州,歐公位在上,公曰:“宋公於此日久功深,吾可掩其長哉!”遂各列其姓名。宋公聞之曰:“自昔文人相凌掩,斯善古未有也!”然宋公?曾自撰紀(jì)、表、志,今其家猶有此本,世人固未嘗見之耳?! ∑綀@周氏曰:景文之於唐史,刪煩為簡,變今以古,用功既至,尤宜不茍也。 如《吳競》一傳,具藁不知其幾。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開寶中,詔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蒙、張澹、李?、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宰相薛居正監(jiān)修。 ※《新五代史記》七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歐陽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實(shí),重加修定,藏於家。永叔沒後,朝廷聞之,取以付國子監(jiān)刊行?!秶贰贩Q其可繼班固、劉向,人不以為過,特恨其《晉出帝論》,以為因濮園議而發(fā)云?! £愂显唬簹W陽子之說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法;余為本紀(jì),以治法而正亂君?!卑l(fā)論必以“鳴呼”,曰:“此亂世之書也?!敝T臣止事一朝曰“某臣傳”,其更事歷代者曰“雜傳”,尤足以為世訓(xùn)。然不為韓瞠眼立傳,識者有以見作史之難。按韓通之死,太祖猶未踐極也,其當(dāng)在《周臣傳》明矣。
李方叔《師友談記》:歐陽公《五代史》最得《春秋》之法。蓋文忠公學(xué)《春秋》於胡瑗、孫復(fù),故褒貶謹(jǐn)嚴(yán),雖司馬子長無以復(fù)加。不幸五十二年之?,皆戎狄亂華,君臣之際無赫赫可道之功業(yè)也。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國史。紀(jì)十卷,志六十卷,列傳八十卷,呂夷簡等撰。初,景德中,詔王旦、先文元、楊億等九人撰太祖、太宗兩朝史。至天圣五年,詔夷簡、宋綬、劉筠、陳堯佐、王居正、李淑、黃鑒、謝絳、馮元加入真宗朝史、王曾監(jiān)修。曾罷,夷簡代。八年書成,計(jì)七百馀傳。比之《三朝實(shí)錄》,增者太半,事?文贍,褒貶得,宜百世之所考信云。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晁氏曰:仁宗、英宗兩朝國史也,王?等撰。元豐五年六月奏御,監(jiān)修王?,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趙彥若、曾肇,賜銀絹有差;蘇頌、黃履、林希、蔡卞、劉奉世以他職罷去,吳充、宋敏求前死,皆有錫賚。紀(jì)五卷、志四十五卷,比之《實(shí)錄》,事跡頗多。但非寇準(zhǔn)而是丁謂,?之神宗詔旨。
※《四朝國史》二百五十卷 陳氏曰:紹興二十八年,置修國史院,修《三朝正史》。三十一年,提舉陳康伯奏紀(jì)成,乞選日進(jìn)呈。至乾道二年閏九月,始與《太上圣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燾言修《四朝正史》開院巳十七年,乞責(zé)以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呂奏志成,十二月進(jìn)呈。至十三年,修史洪邁奏;昨得旨,限十年內(nèi)修成列傳,今已書。十一月,與《會要》同進(jìn)。蓋首尾三十年,所歷史官不知其幾矣。
《中興藝文志》:紹興末,始修神、哲、徽《三朝正史》,越三年紀(jì)成,乾德初進(jìn)。時(shí)洪邁巳出,李燾未入館,史官遷易無常,莫知誰筆。後又進(jìn)《欽宗本紀(jì)》,詔通為《四朝國史》。乃修諸志,未進(jìn)而燾去國。淳熙初志成,燾之力為多。召修列傳,垂成而燾卒,上命洪邁專典之。初,邁以孫覿熟宣靖事,乃奏令撰蔡京、王黼、童貫、蔡攸、梁師成、譚稹、朱π、種師道、何?、劉延慶、聶昌、譚世?等列傳。覿頗徇愛憎,邁多采之。邁又奏四朝諸臣有雖顯貴而無事跡可書者,用遷、固史劉舍、薛澤、許昌例,不為立傳。逾年,書成,為列傳八百七十。邁又嘗欲合九朝三史為一書,而不及成。
容齋洪氏《隨筆》曰:本朝國史凡三書,太祖、太宗、真宗曰《三朝》,仁宗、英宗曰《兩朝》,神宗、哲宗、徽宗、欽宗曰《四朝》,各自記事。至於諸志,若《天文》、《地理》、《五行》之類,不免煩衤復(fù)。元豐中,《三朝》已就,《兩朝》且成,神宗專以付曾鞏,使合之。鞏奏言:“五朝舊史皆累世公卿、道德文學(xué)、朝廷宗工所共準(zhǔn)裁,既巳勒成大典,豈宜輒議損益?”詔不許。始謀纂成,會以憂去,不克成。其後神、哲各自為一史,紹興初,以其是非褒貶皆失實(shí),廢而不用。淳熙乙巳,邁承乏修史,丙午之冬,成書進(jìn)御。遂請合九朝為一,壽皇即以見屬。嘗奏云:“臣所為區(qū)區(qū)有請者,蓋以二百年?典章文物之盛,分見三書,倉卒討究,不相貫屬。及累代臣僚,名聲相繼,當(dāng)如前史以子系父之體,類聚歸一。若夫制作之事,則巳經(jīng)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貶,皆有所據(jù)依,不容妄加筆削。乞以此奏下之史院,俾後來史官知所以編纘之意,無或輒將成書擅行刪改。”上曰:“如有未穩(wěn)處,改削無害。”邁既奉詔開院,亦修成三十馀卷矣,而有永思攢宮之役,才歸即去國,尤袤以《高宗皇帝實(shí)錄》為辭,請權(quán)罷史院,於是遂已。祥符中,王旦亦曾修撰《兩朝史》,今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