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l(fā)明]此句乃一篇綱領(lǐng)。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儒不信因果,由于未能理會儒書耳。故論及余慶余殃之說則信,談及因果即不信,猶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為太陽也。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則不敢為惡。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蕩,蕩則無所忌憚。一人畏而行一善,萬人即增萬善。一人蕩而造一惡,萬人即增萬惡。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
福田心地圖
┌─┐ 報恩田──父母師長和尚─┐
│三│ │
│種│ 功德田──佛菩薩賢圣僧─┼ 之類
│福│ │
│田│ 貧窮田──饑餓困厄人畜─┘
└─┘
┌─┐ 佛──┐ ┌─廣置義井
│二│ 法──┤ 方便──┼─建造橋梁
│種│ 僧──┤ └─平治險路
│八│ 父母─┼──敬田──┬─孝養(yǎng)父母
│福│ 師僧─┘ └─恭敬三寶
│田│ 貧窮─┐ ┌─給事病人
└─┘ 疾病─┼──悲田──┼─救濟(jì)貧窮
畜生─┘ └─設(shè)無遮會
壽短──愿他身死,殺害眾生,建造淫祠 ┬─┐
┌─┐ 壽長──憐憫一切,戒殺放生,寧靜惜福 ┘ │
│世│ 多病──惱害眾生,不恤病苦 ┬──────┤
│間│ 少病──禮拜三寶,惠施醫(yī)藥 ┘ │
│七│ 丑陋──瞋恚斗諍,遮佛光明,笑人丑陋 ┬─┤
│事│ 端正──忍辱柔和,修造佛像,以食施人 ┘ │
│不│ 無威德──他物生妒,不能修福 ┬─────┼ 故
│齊│ 有威德──不懷嫉妒,誠信不欺 ┘ │
│皆│ 卑賤──驕己凌人,負(fù)他財物,薄視僧尼 ┬─┤
│由│ 尊貴──信奉三寶,力行善事,處己謙和 ┘ │
│心│ 貧窮──慳吝不施,常行竊盜 ┬──────┤
│造│ 富饒──性喜惠施,不負(fù)他財 ┘ │
└─┘ 惡智──親近惡人,贊揚(yáng)惡法,吝法不說 ┬─┘
善智──修習(xí)智慧,親近沙門,受持正法 ┘
┌───多病
├───短命
┌─殺─┘┌──貧窮
├─盜──┴──共財不得自在
┌─┐ ├─淫──┬──妻不貞良
│十│ │ └──得不隨意眷屬
│惡├────┐ 身三惡業(yè)─┘ ┌──多被誹謗
│所│十惡正報│ ├──為他所欺
│感│即是三途│ ┌─妄言─┘┌─言無人受
│正│若生在人│ 口四惡業(yè)─┼─綺語──┴─語不明了
│報│中則如下│ ├─兩舌──┬─眷屬乖離
│余│文所感二│ └─惡罵─┐└─親族弊惡
│報│種輕報耳│ 意三惡業(yè)─┐ ├──常聞惡聲
│圖├────┘ │ └──言多諍訟
└─┘ ├─貪───┬─心不知足
├─瞋──┐└─所求闕絕
└─癡─┐├──人求長短
│└──被他惱害
├───生邪見家
└───其心諂曲
二十七種善惡果報
 ̄ ̄ ̄ ̄ ̄ ̄ ̄ ̄
┌ 豪貴 ┐ ┌ 禮事三寶 ┐
│ 大富 │ │ 布施 │
│ 長壽 │ │ 持戒 │
│ 端正 │ │ 忍辱 │(八善)
│ 勤修 │ │ 精進(jìn) ├─┐
│ 明達(dá) │ │ 智慧 │ │
│ 聲清 │ │ 歌詠三寶 │ │
為人─┤ 潔凈 ├─從─┤ 慈心 ──┘ ├ 中來
│ 不凈 │ │ 豬 ─┐ │
│ 慳貪 │ │ 狗 │ │
│ 狠戾 │ │ 羊 │ │
│ 輕躁 │ │ 獼猴 ├───┘
│ 腥臭 │ │ 魚鱉 │ ?。ㄆ邜海?br />
│ 含毒 │ │ 蛇 │
└ 無慈 ┘ └ 虎狼 ┘
┌─顓愚──不教他────┐
├─喑痖──謗毀人 │
├─下使──負(fù)債不還 │
├─丑黑──遮佛光明 │(十一惡)
├─生獐鹿中──驚怖人 │
為人─┼─生在龍中──喜調(diào)戲 ├─ 故
├─身生惡瘡──鞭撻眾生 │
├─人見歡喜──見人歡喜 │(一善)
├─常遭縣官──籠系眾生 │
├─短小──輕蔑人 │
├─丑陋──喜瞋?! 々?br />
└─無知──不學(xué)問────┘
福田心地說
有果無用
錦繡滿箱,而所穿不過布素。金銀滿柜,而適口僅免糟糠。可以安閑矣,必欲勞筋疲骨??梢钥鞓芬?,但見終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生布施之時,不能發(fā)至誠心、歡喜心耳。否則或因人之勸,而勉強(qiáng)一施耳。不然,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彌勒所問經(jīng)》。
有用無果
蓽門圭竇之人,而常居人之華堂大廈。疏食菜羹之子,而輒啖人之海錯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勸人作福耳。否則或見人布施,為之歡喜贊嘆耳。
先富后貧
《業(yè)報差別經(jīng)》云: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后還追悔。以是因緣,先富后貧。
先貧后富
復(fù)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生在人間,先貧后富。
勞而致富
富有富之因,勞亦有勞之因。如經(jīng)言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使請僧到家,使僧奔走往來而后就食,則后世雖享大富,必以勞苦得之。
逸而得富
若其送食至庵院,使眾僧安然得食,則其福報,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樂。
貧而能施
經(jīng)又云:復(fù)有眾生(必言眾生,不言人者,人止說得一件,眾生則該舉六道矣),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xí)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
富而不施
復(fù)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xí)故,雖富而慳。
施多福少
《菩薩本行經(jīng)》云: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譬如耕于薄地,下種雖多,所收甚少。
施少福多
又云: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凈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圣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同憂異果
《法苑珠林》云:如有二人,一貧一富,見乞者來,俱懷憂悶。其有財者,懼有求索。其無財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憂惱。后來貧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餓鬼中。愁悶雖同,受報則異。
異壽同果
人壽數(shù)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與人壽數(shù)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其福等無有異。
為惡善終
為惡而得善終者,今生之惡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殺羊,而不墮三途。過是以后,所殺之罪,一一償之(見《大藏一覽》)。凡惡人得福,皆作是觀。
為善惡終
為善而或惡終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惡果先熟也。然又有見為惡終,而實(shí)非惡終者。如牧牛小兒,采華供佛,中路被牛觸死,其神即生忉利天(出《譬喻經(jīng)》);獼猴見僧而喜,戲披袈裟,失足墜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見《經(jīng)律異相》)??傊蜃魃贫?,未有不得善報,特一時肉眼不識耳。
身樂心不樂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謂身樂矣。然不知出世,未脫輪回,終不免三惡道之憂。
心樂身不樂
羅漢已斷后有,可以永別三途,長辭六趣,心甚樂矣。若使未嘗修福,則其一切供養(yǎng),亦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經(jīng)》云:若菩薩但舍財寶七珍,不發(fā)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雖經(jīng)恒河沙劫,得福猶少(非真少也,特較之發(fā)心成佛,則為少耳)。
小施大福
經(jīng)又云:若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二則與前"施少福多",各自一意。)
心地至成佛,無以復(fù)加矣。福田至成佛,亦無以復(fù)加矣。
吾遇順境正當(dāng)修福
人遇順境,當(dāng)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從布施中來,今世愈當(dāng)濟(jì)人利物。吾身無病,宿生定從慈悲中來,今世愈當(dāng)戒殺放生。譬諸燈焰明時,即當(dāng)繼以膏油也。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若遇逆境,當(dāng)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業(yè)所招,若能順受,債斯償矣。不特此也,吾若貧窮,常愿天下皆富饒;吾若多病,常愿天下皆康強(qiáng);吾遇斗諍,常愿天下皆和諧;吾若昏愚,常愿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愿天下皆得相好。每逢一種患難,即愿未來之世,救度此種患難之人。豈非煩惱即是菩提,毒藥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彼善未成,從而勸勉,是以勸導(dǎo)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歡樂,是以隨喜生福也。揄揚(yáng)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贊嘆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來之善,無不可為吾造福者。所以普賢菩薩發(fā)十大愿,其第五愿則云"隨喜功德"。上而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無不贊嘆隨喜,夫然后盡虛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斯以為普賢大士也!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惡事未成,力能勸止,福在吾矣。惡事既成,愁憂不樂,福在吾矣。惡未播揚(yáng),多方隱諱,福在吾矣。惡既播揚(yáng),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惡及于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惡及于人,勸人忍受,福在吾矣。
下附征事(五則)
五里銅盆(《雜寶藏經(jīng)》)
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見一金貓從園堂東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銅盆三重,滿中貯錢,五里內(nèi)皆如是。王甚疑怪,問尊者迦旃延。答曰:"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即莊嚴(yán)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置缽于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財,置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一貧人,聞而踴躍,適有賣薪錢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步步發(fā)歡喜心,到門欲入,復(fù)遙向僧頂禮發(fā)愿。時貧人者,今王是也。"
?。郯矗莘鹪谏嵝l(wèi)國,有一婦人,至心施一缽飯,佛記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為豈有一飯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問曰:"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里,每歲下實(shí)數(shù)萬斛。"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僅如芥子。"(此樹天竺國有。)佛言:"地是無心之物,下一芥子種,尚能每歲收數(shù)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誠奉一缽飯與如來耶?"夫婦二人,遂心開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聞五里銅盆之說,安知不作缽飯之疑耶?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舍衛(wèi)國有一貧家,施一穗蒲萄于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貧人曰:"吾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蒲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念念不斷,非一月何?"
[按]布施之事,或可偶斷。布施之心,不可暫斷。必其念念相續(xù),方能培植菩提種子。
庵院盞飯,利人最多。使彼不覺不知,日日供養(yǎng)三寶。
指上植福(《譬喻經(jīng)》)
昔有長者,名阿鳩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經(jīng)過險道,三四日不見水草,適欲餓死,遇一樹神,告之饑渴。樹神即于指端,化出飲食,濟(jì)其同伴。長者即問:"尊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于迦葉佛時,本一貧人,恒于城門磨鏡。見沙門乞食,必舉右指,示其有齋之處,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賴此指。"長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飯多僧。后生第二天,為散華天人。
[按]無智之人,有財不能作福。有智之人,無財亦能作福。能學(xué)樹神之指,則他人之財,皆可為吾用矣。指示于人,福田從手而廣。贊嘆勸勉,福田從口而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而廣。自顧吾之耳目手足,無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豈有此智慧乎?
身小聲宏(《賢愚因緣經(jīng)》)
波斯匿王,引兵過祇洹,聞一比丘誦經(jīng),其音甚妙。稽首白佛,愿得相見,施十萬錢。佛言:"當(dāng)先與錢,然后可見。王若先見,決不施錢。"王遂施之。見此比丘,形極丑惡,倍復(fù)短小,果生悔心。問佛因緣。佛言:"迦葉佛涅槃后,爾時有王,起一塔廟。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國王責(zé)之。臣遂憤曰:'此塔太大,何時當(dāng)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極短小。工既成后,隨施一寶鈴于塔,故五百世音聲極妙。"
?。郯矗萘熘?,善惡迭用,故其所受之果,苦樂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內(nèi),見一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樂自娛,獨(dú)其口似豬口。問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過,常言穢褻語耳。吁,可畏哉!
十粒除貧(《法苑珠林》)
隋終南山釋普安,圣僧也,所至輻輳〖輻(fú)輳(còu),車輪的輻條紛紛向其中心集聚,形容備受眾人擁戴〗,競欲設(shè)齋。一日至大萬村,有田遺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長女名華嚴(yán),年已二十,自顧毫無他物,止有粗布二尺。痛念赤貧,無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見梁上孔隙中,有亂禾一團(tuán),取下視之,得黃粟十粒,磨去粃糠,并前粗布,擬欲施僧。而又自顧無衣,不能出門,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遙擲僧房,而以十粒粟親手放飯桶內(nèi)。默祝云:"吾以前世慳貪,乃受苦報。今于佛前,求哀懺悔,以此微物,供養(yǎng)眾僧。若吾貧窮業(yè)報,從今已盡,愿甑〖甑(zèng),古時蒸食炊器〗中所炊之飯,皆變黃色。"乃掩淚而返。明晨見甑中所炊五石米飯,其色盡黃,既而察知其故,眾共嗟嘆。于是好義者,各以財物濟(jì)之,而是女遂出家學(xué)道。
[按]雖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則為竭盡施矣。宿生之業(yè),安得不從此而亦竭耶?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則不敢為惡。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蕩,蕩則無所忌憚。一人畏而行一善,萬人即增萬善。一人蕩而造一惡,萬人即增萬惡。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
福田心地圖
┌─┐ 報恩田──父母師長和尚─┐
│三│ │
│種│ 功德田──佛菩薩賢圣僧─┼ 之類
│福│ │
│田│ 貧窮田──饑餓困厄人畜─┘
└─┘
┌─┐ 佛──┐ ┌─廣置義井
│二│ 法──┤ 方便──┼─建造橋梁
│種│ 僧──┤ └─平治險路
│八│ 父母─┼──敬田──┬─孝養(yǎng)父母
│福│ 師僧─┘ └─恭敬三寶
│田│ 貧窮─┐ ┌─給事病人
└─┘ 疾病─┼──悲田──┼─救濟(jì)貧窮
畜生─┘ └─設(shè)無遮會
壽短──愿他身死,殺害眾生,建造淫祠 ┬─┐
┌─┐ 壽長──憐憫一切,戒殺放生,寧靜惜福 ┘ │
│世│ 多病──惱害眾生,不恤病苦 ┬──────┤
│間│ 少病──禮拜三寶,惠施醫(yī)藥 ┘ │
│七│ 丑陋──瞋恚斗諍,遮佛光明,笑人丑陋 ┬─┤
│事│ 端正──忍辱柔和,修造佛像,以食施人 ┘ │
│不│ 無威德──他物生妒,不能修福 ┬─────┼ 故
│齊│ 有威德──不懷嫉妒,誠信不欺 ┘ │
│皆│ 卑賤──驕己凌人,負(fù)他財物,薄視僧尼 ┬─┤
│由│ 尊貴──信奉三寶,力行善事,處己謙和 ┘ │
│心│ 貧窮──慳吝不施,常行竊盜 ┬──────┤
│造│ 富饒──性喜惠施,不負(fù)他財 ┘ │
└─┘ 惡智──親近惡人,贊揚(yáng)惡法,吝法不說 ┬─┘
善智──修習(xí)智慧,親近沙門,受持正法 ┘
┌───多病
├───短命
┌─殺─┘┌──貧窮
├─盜──┴──共財不得自在
┌─┐ ├─淫──┬──妻不貞良
│十│ │ └──得不隨意眷屬
│惡├────┐ 身三惡業(yè)─┘ ┌──多被誹謗
│所│十惡正報│ ├──為他所欺
│感│即是三途│ ┌─妄言─┘┌─言無人受
│正│若生在人│ 口四惡業(yè)─┼─綺語──┴─語不明了
│報│中則如下│ ├─兩舌──┬─眷屬乖離
│余│文所感二│ └─惡罵─┐└─親族弊惡
│報│種輕報耳│ 意三惡業(yè)─┐ ├──常聞惡聲
│圖├────┘ │ └──言多諍訟
└─┘ ├─貪───┬─心不知足
├─瞋──┐└─所求闕絕
└─癡─┐├──人求長短
│└──被他惱害
├───生邪見家
└───其心諂曲
二十七種善惡果報
 ̄ ̄ ̄ ̄ ̄ ̄ ̄ ̄
┌ 豪貴 ┐ ┌ 禮事三寶 ┐
│ 大富 │ │ 布施 │
│ 長壽 │ │ 持戒 │
│ 端正 │ │ 忍辱 │(八善)
│ 勤修 │ │ 精進(jìn) ├─┐
│ 明達(dá) │ │ 智慧 │ │
│ 聲清 │ │ 歌詠三寶 │ │
為人─┤ 潔凈 ├─從─┤ 慈心 ──┘ ├ 中來
│ 不凈 │ │ 豬 ─┐ │
│ 慳貪 │ │ 狗 │ │
│ 狠戾 │ │ 羊 │ │
│ 輕躁 │ │ 獼猴 ├───┘
│ 腥臭 │ │ 魚鱉 │ ?。ㄆ邜海?br />
│ 含毒 │ │ 蛇 │
└ 無慈 ┘ └ 虎狼 ┘
┌─顓愚──不教他────┐
├─喑痖──謗毀人 │
├─下使──負(fù)債不還 │
├─丑黑──遮佛光明 │(十一惡)
├─生獐鹿中──驚怖人 │
為人─┼─生在龍中──喜調(diào)戲 ├─ 故
├─身生惡瘡──鞭撻眾生 │
├─人見歡喜──見人歡喜 │(一善)
├─常遭縣官──籠系眾生 │
├─短小──輕蔑人 │
├─丑陋──喜瞋?! 々?br />
└─無知──不學(xué)問────┘
福田心地說
有果無用
錦繡滿箱,而所穿不過布素。金銀滿柜,而適口僅免糟糠。可以安閑矣,必欲勞筋疲骨??梢钥鞓芬?,但見終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生布施之時,不能發(fā)至誠心、歡喜心耳。否則或因人之勸,而勉強(qiáng)一施耳。不然,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彌勒所問經(jīng)》。
有用無果
蓽門圭竇之人,而常居人之華堂大廈。疏食菜羹之子,而輒啖人之海錯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勸人作福耳。否則或見人布施,為之歡喜贊嘆耳。
先富后貧
《業(yè)報差別經(jīng)》云: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后還追悔。以是因緣,先富后貧。
先貧后富
復(fù)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生在人間,先貧后富。
勞而致富
富有富之因,勞亦有勞之因。如經(jīng)言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使請僧到家,使僧奔走往來而后就食,則后世雖享大富,必以勞苦得之。
逸而得富
若其送食至庵院,使眾僧安然得食,則其福報,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樂。
貧而能施
經(jīng)又云:復(fù)有眾生(必言眾生,不言人者,人止說得一件,眾生則該舉六道矣),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xí)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
富而不施
復(fù)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xí)故,雖富而慳。
施多福少
《菩薩本行經(jīng)》云: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譬如耕于薄地,下種雖多,所收甚少。
施少福多
又云: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凈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圣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同憂異果
《法苑珠林》云:如有二人,一貧一富,見乞者來,俱懷憂悶。其有財者,懼有求索。其無財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憂惱。后來貧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餓鬼中。愁悶雖同,受報則異。
異壽同果
人壽數(shù)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與人壽數(shù)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其福等無有異。
為惡善終
為惡而得善終者,今生之惡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殺羊,而不墮三途。過是以后,所殺之罪,一一償之(見《大藏一覽》)。凡惡人得福,皆作是觀。
為善惡終
為善而或惡終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惡果先熟也。然又有見為惡終,而實(shí)非惡終者。如牧牛小兒,采華供佛,中路被牛觸死,其神即生忉利天(出《譬喻經(jīng)》);獼猴見僧而喜,戲披袈裟,失足墜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見《經(jīng)律異相》)??傊蜃魃贫?,未有不得善報,特一時肉眼不識耳。
身樂心不樂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謂身樂矣。然不知出世,未脫輪回,終不免三惡道之憂。
心樂身不樂
羅漢已斷后有,可以永別三途,長辭六趣,心甚樂矣。若使未嘗修福,則其一切供養(yǎng),亦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經(jīng)》云:若菩薩但舍財寶七珍,不發(fā)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雖經(jīng)恒河沙劫,得福猶少(非真少也,特較之發(fā)心成佛,則為少耳)。
小施大福
經(jīng)又云:若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二則與前"施少福多",各自一意。)
心地至成佛,無以復(fù)加矣。福田至成佛,亦無以復(fù)加矣。
吾遇順境正當(dāng)修福
人遇順境,當(dāng)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從布施中來,今世愈當(dāng)濟(jì)人利物。吾身無病,宿生定從慈悲中來,今世愈當(dāng)戒殺放生。譬諸燈焰明時,即當(dāng)繼以膏油也。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若遇逆境,當(dāng)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業(yè)所招,若能順受,債斯償矣。不特此也,吾若貧窮,常愿天下皆富饒;吾若多病,常愿天下皆康強(qiáng);吾遇斗諍,常愿天下皆和諧;吾若昏愚,常愿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愿天下皆得相好。每逢一種患難,即愿未來之世,救度此種患難之人。豈非煩惱即是菩提,毒藥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彼善未成,從而勸勉,是以勸導(dǎo)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歡樂,是以隨喜生福也。揄揚(yáng)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贊嘆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來之善,無不可為吾造福者。所以普賢菩薩發(fā)十大愿,其第五愿則云"隨喜功德"。上而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無不贊嘆隨喜,夫然后盡虛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斯以為普賢大士也!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惡事未成,力能勸止,福在吾矣。惡事既成,愁憂不樂,福在吾矣。惡未播揚(yáng),多方隱諱,福在吾矣。惡既播揚(yáng),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惡及于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惡及于人,勸人忍受,福在吾矣。
下附征事(五則)
五里銅盆(《雜寶藏經(jīng)》)
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見一金貓從園堂東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銅盆三重,滿中貯錢,五里內(nèi)皆如是。王甚疑怪,問尊者迦旃延。答曰:"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即莊嚴(yán)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置缽于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財,置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一貧人,聞而踴躍,適有賣薪錢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步步發(fā)歡喜心,到門欲入,復(fù)遙向僧頂禮發(fā)愿。時貧人者,今王是也。"
?。郯矗莘鹪谏嵝l(wèi)國,有一婦人,至心施一缽飯,佛記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為豈有一飯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問曰:"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里,每歲下實(shí)數(shù)萬斛。"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僅如芥子。"(此樹天竺國有。)佛言:"地是無心之物,下一芥子種,尚能每歲收數(shù)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誠奉一缽飯與如來耶?"夫婦二人,遂心開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聞五里銅盆之說,安知不作缽飯之疑耶?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舍衛(wèi)國有一貧家,施一穗蒲萄于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貧人曰:"吾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蒲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念念不斷,非一月何?"
[按]布施之事,或可偶斷。布施之心,不可暫斷。必其念念相續(xù),方能培植菩提種子。
庵院盞飯,利人最多。使彼不覺不知,日日供養(yǎng)三寶。
指上植福(《譬喻經(jīng)》)
昔有長者,名阿鳩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經(jīng)過險道,三四日不見水草,適欲餓死,遇一樹神,告之饑渴。樹神即于指端,化出飲食,濟(jì)其同伴。長者即問:"尊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于迦葉佛時,本一貧人,恒于城門磨鏡。見沙門乞食,必舉右指,示其有齋之處,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賴此指。"長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飯多僧。后生第二天,為散華天人。
[按]無智之人,有財不能作福。有智之人,無財亦能作福。能學(xué)樹神之指,則他人之財,皆可為吾用矣。指示于人,福田從手而廣。贊嘆勸勉,福田從口而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而廣。自顧吾之耳目手足,無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豈有此智慧乎?
身小聲宏(《賢愚因緣經(jīng)》)
波斯匿王,引兵過祇洹,聞一比丘誦經(jīng),其音甚妙。稽首白佛,愿得相見,施十萬錢。佛言:"當(dāng)先與錢,然后可見。王若先見,決不施錢。"王遂施之。見此比丘,形極丑惡,倍復(fù)短小,果生悔心。問佛因緣。佛言:"迦葉佛涅槃后,爾時有王,起一塔廟。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國王責(zé)之。臣遂憤曰:'此塔太大,何時當(dāng)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極短小。工既成后,隨施一寶鈴于塔,故五百世音聲極妙。"
?。郯矗萘熘?,善惡迭用,故其所受之果,苦樂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內(nèi),見一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樂自娛,獨(dú)其口似豬口。問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過,常言穢褻語耳。吁,可畏哉!
十粒除貧(《法苑珠林》)
隋終南山釋普安,圣僧也,所至輻輳〖輻(fú)輳(còu),車輪的輻條紛紛向其中心集聚,形容備受眾人擁戴〗,競欲設(shè)齋。一日至大萬村,有田遺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長女名華嚴(yán),年已二十,自顧毫無他物,止有粗布二尺。痛念赤貧,無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見梁上孔隙中,有亂禾一團(tuán),取下視之,得黃粟十粒,磨去粃糠,并前粗布,擬欲施僧。而又自顧無衣,不能出門,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遙擲僧房,而以十粒粟親手放飯桶內(nèi)。默祝云:"吾以前世慳貪,乃受苦報。今于佛前,求哀懺悔,以此微物,供養(yǎng)眾僧。若吾貧窮業(yè)報,從今已盡,愿甑〖甑(zèng),古時蒸食炊器〗中所炊之飯,皆變黃色。"乃掩淚而返。明晨見甑中所炊五石米飯,其色盡黃,既而察知其故,眾共嗟嘆。于是好義者,各以財物濟(jì)之,而是女遂出家學(xué)道。
[按]雖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則為竭盡施矣。宿生之業(yè),安得不從此而亦竭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