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部匯考一
商
商制始以太宰為天官之首
按禮記曲禮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
太祝太士太卜典司六典
陳
注
此六太者天官之屬也以其所掌重于他職故
曰先舊說為殷制
周
周制以天官冢宰統(tǒng)六官而以夏官之司士掌群臣
之版
按書經(jīng)周官冢宰掌邦治統(tǒng)百官均四海
注
冢大宰治也天官卿治官之長是為冢宰內(nèi)統(tǒng)
百官外均四海蓋天子之相也百官異職管攝使
歸于一是之謂統(tǒng)四海異宜調(diào)劑使得其平是之
謂均
大
全
鄭氏曰山頂曰冢復齋董氏曰周禮太宰
掌建邦之六典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
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六典太宰兼掌此言
掌邦治者教禮政刑之屬莫非治也陳氏雅言曰
冢宰與六卿雖分掌一職而其官則尊于眾卿故
以冢言六卿之事雖各列一職而冢宰得以兼之
故以宰言
按古之冢宰即相也與今銓部
不同然后世六部實仿周之六官
按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設(shè)官分
職以為民極
注
鄭司農(nóng)云置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各
有所職而百事舉
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注
邦治王所以治邦國也鄭司農(nóng)云邦治謂總六
官之職也故太宰職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
邦國六官皆總屬于冢宰
治官之屬太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
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
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太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
以經(jīng)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
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tǒng)百官
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
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
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
注
鄭司農(nóng)云治典冢宰之職故立其官曰使帥其
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教典司徒之職故立
其官曰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禮
典宗伯之職故立其官曰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
佐王和邦國政典司馬之職故立其官曰使帥其
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刑典司寇之職故立
其官曰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此三
時皆有官唯冬無官又無司空以三隅反之則事
典司空之職也司空之篇亡小宰職曰六曰冬官
其屬六十掌邦事
以八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辨
邦治三曰官聯(lián)以會官治四曰官常以聽官治五曰
官成以經(jīng)邦治六曰官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
邦治八曰官計以弊邦治
注
百官所居曰府弊斷也鄭司農(nóng)云官屬謂六官
其屬各六十官職謂六官之職官聯(lián)謂國有大事
一官不能獨共則六官共舉之連事通職相佐助
也官常謂各自領(lǐng)其官之常職非連事通職所共
也官成謂官府之成事品式也官謂職所主之
度官職主祭祀朝覲會同賓客者則皆自有其
度官刑謂司刑所掌墨□劓□宮□刖□殺□
也官計謂三年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鄭元
謂官刑司寇之職五刑其四曰官刑上能糾職官
計謂小宰之六計所以斷群吏之治
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二曰則以馭
其官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四曰祿位以馭其士五曰
賦貢以馭其用六曰禮俗以馭其民七曰刑賞以馭
其威八曰田役以馭其眾
注
都之所居曰鄙則亦也典則所用異異其
名也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
毛聃畢原之屬在畿內(nèi)者祭祀其先君社稷五祀
則其官之制度廢猶退也退其不能者舉賢而
置之祿若今月奉也位爵次也賦口率出泉也貢
功也九職之功所稅也禮俗昏姻喪紀舊所行也
鄭司農(nóng)云士謂學士
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
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
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
以馭其過
注
柄所秉執(zhí)以起事者也詔告也助也爵謂公侯
伯子男卿大夫士也班祿所以富臣下幸謂言行
偶合于善則有以賜予之以勸后也生猶養(yǎng)也賢
臣之老者王有以養(yǎng)之成王封伯禽于魯曰生以
養(yǎng)周公死以為周公后是也五福一曰壽奪謂臣
有大罪沒入家財者六極四曰貧廢猶放也凡言
馭者所以驅(qū)之內(nèi)之于善
以八統(tǒng)詔王馭萬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三曰進賢
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貴七曰達吏八曰禮賓
注
統(tǒng)所以合率以等物也保庸安有功者達吏察
舉勤勞之小吏也禮賓賓客諸侯所以示民親仁
善鄰
又
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
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
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
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注
兩猶耦也所以協(xié)耦萬民系聯(lián)綴也牧州長也
九州各有封域以居民也長諸侯也一邦之貴民
所仰也師諸侯師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諸侯保
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宗繼別為大宗收族者鄭司
農(nóng)云主謂公卿大夫世世食采不絕民稅薄利之
鄭元謂利謂以政教利之吏小吏在鄉(xiāng)邑者友謂
同井相合耦鋤作者
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于
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
注
正月周之正月吉謂朔日太宰以正月朔日布
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歲又書而縣于象魏振木
鐸以徇之使萬民觀焉小宰亦率其屬而往皆所
以重治法新王事也凡治有故言始和者若改造
云爾鄭司農(nóng)云象魏闕也故魯災季桓子御公立
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忘從甲至申
謂之挾日凡十日
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jiān)設(shè)其參傅其伍陳
其殷置其輔
注
乃者更申敕之以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作州長
謂之牧所謂八命作牧者監(jiān)謂公侯伯子男各監(jiān)
一國書曰王啟監(jiān)厥亂為民參謂卿三人伍謂大
夫五人鄭司農(nóng)云殷治律輔為民之平也鄭元謂
殷眾也謂眾士也王制諸侯上士二十七人其中
士下士各居其上之三分輔府史庶人在官者
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立其兩設(shè)其伍陳其殷置
其輔
注
長謂公卿大夫王子弟食采邑者兩謂兩卿不
言三卿者不足于諸侯鄭司農(nóng)云兩謂兩丞
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設(shè)其考陳其殷置
其輔
注
正謂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也貳謂小
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馬小司寇小司空也考成
也佐成事者謂宰夫鄉(xiāng)師肆師軍司馬士師也司
空亡未聞其名
凡治以典待邦國之治以則待都鄙之治以待官
府之治以官成待萬民之治以禮待賓客之治
注
成八成禮賓禮也
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修
注
祀五帝謂四郊及明堂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禮
也明堂位所謂各揚其職百官廢職服大刑是其
辭之略也具所當共修掃除糞灑
前期十日帥執(zhí)事而卜日遂戒
注
前期前所諏之日也十日容散齊七日致齊三
日執(zhí)事宗伯太卜之屬既卜又戒百官以始齊
及執(zhí)事□滌濯
注
執(zhí)事初為祭事前祭日之夕滌濯謂溉祭器及
甑甗之屬
及納亨贊王牲事
注
納亨納牲將告殺謂鄉(xiāng)祭之晨既殺以授亨人
凡大祭祀君親牽牲大夫贊之
及祀之日贊玉幣爵之事
注
日旦明也玉幣所以禮神玉與幣各如其方之
色爵所以獻齊酒不用玉爵尚質(zhì)也三者執(zhí)以從
王至而授之
祀大神示亦如之
注
大神祇謂天地示本又作祇
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幾玉爵
注
玉幾所以依神天子左右玉幾宗廟獻用玉爵
大朝覲會同贊玉幣玉獻玉幾玉爵
注
助王受此四者時見曰會殷見曰同大會同或
于春朝或于秋覲舉春秋則冬夏可知玉幣諸侯
享幣也玉獻獻國珍異執(zhí)玉以致之玉幾王所依
也立而設(shè)幾優(yōu)尊者玉爵王禮諸侯之酢爵王朝
諸侯立依前南面其禮之于阼階上
作大事則戒于百官贊王命
注
助王為教令
王□治朝則贊聽治
注
治朝在路門外群臣治事之朝王視之則助王
平斷
□四方之聽朝亦如之
注
謂王巡狩在外時
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待四方之賓客之小治
注
大事決于王小事冢宰傳平
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
注
正正處也會大計也
聽其致事而詔王廢置
注
平其事來至者之功狀而奏白王
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
注
事夕則聽之大無功不徒廢必罪之大有功不
徒置必賞之鄭司農(nóng)云三載考績
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凡宮之
糾禁
注
杜子春云宮皆當為官鄭元謂宮刑在王宮中
者之刑建明布告之糾猶割也察也若今御史中
丞
掌邦之六典八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
治
注
逆迎受之鄭司農(nóng)云貳副也
又
以官府之六敘正群吏一曰以敘正其位二曰以敘
進其治三曰以敘作其事四曰以敘制其食五曰以
敘受其會六曰以敘聽其情
注
敘秩次也謂先尊后卑也治功狀也食祿之多
少情爭訟之辭
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一曰天官其屬六十掌邦治
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二曰地官其屬六十掌
邦教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三曰春官其屬六
十掌邦禮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四曰夏官其
屬六十掌邦政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五曰秋
官其屬六十掌邦刑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六
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
達
注
大事從其長若庖人內(nèi)外饔與膳夫共王之食
小事專達若宮人掌舍各為一官六官之屬三百
六十象天地四時日月星辰之度數(shù)天道備焉前
此者成王作周官其志有述天授位之義故周公
設(shè)官分職以之
以官府之六職辨邦治一曰治職以平邦國以均萬
民以節(jié)財用二曰教職以安邦國以寧萬民以懷賓
客三曰禮職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事鬼神四曰政
職以服邦國以正萬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職以詰邦
國以糾萬民以除盜賊六曰事職以富邦國以養(yǎng)萬
民以生百物
注
懷亦安也賓客來共其委積所以安之聚百物
者司馬主九畿職方制其貢各以其所有
以官府之六聯(lián)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聯(lián)事二曰賓客
之聯(lián)事三曰喪荒之聯(lián)事四曰軍旅之聯(lián)事五曰田
役之聯(lián)事六曰斂之聯(lián)事凡小事皆有聯(lián)
注
杜子春讀為施鄭元謂荒政弛力役及國中
貴者賢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不以力役之
事
以官府之八成經(jīng)邦治一曰聽政役以比居二曰聽
師田以簡稽三曰聽閭里以版圖四曰聽稱責以傅
別五曰聽祿位以禮命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
賣買以質(zhì)劑八曰聽出入以要會
注
鄭司農(nóng)云政謂軍政也役謂發(fā)兵起徒役也比
居謂伍籍也比地為伍因內(nèi)政寄軍令以伍籍發(fā)
軍起役者平而無遺脫也簡稽士卒兵器簿書簡
猶閱也稽猶計也合也合計其士之卒伍閱其兵
器為之要簿也故遂人職曰稽其人民簡其兵器
版戶籍圖地圖也聽人訟地者以版圖決稱責謂
貸予傅別謂券書也聽訟責者以券書之傅傅著
約束于文書別別為兩兩家各得一也禮命謂九
賜也書契符書也質(zhì)劑謂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
也要會謂計最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故宰
夫職曰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月終則令正月要
傅別故書作傅辨鄭大夫讀為符別杜子春讀為
傅別鄭元謂政謂賦也凡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
作征以多言之宜從征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六曰廉辨
注
聽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既斷
以六事又以廉為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能政令
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無傾邪也守不失
也辨辨然不疑惑也杜子春曰廉辨或為廉端
以掌祭祀朝覲會同賓客之戒具軍旅田役喪荒
亦如之
注
謂其禮也戒具戒官有事者所當共
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財用治其施舍聽其治訟
注
七事謂先四如之者三也施舍不給役者
凡祭祀贊王幣爵之事祼將之事凡賓客贊祼凡受
爵之事凡受幣之事月終則以官府之敘受群吏之
要
注
主每月之小計
贊冢宰受歲會歲終則令群吏致事
注
使赍歲盡文書來至若今上計
正歲帥治官之屬而觀治象之徇以木鐸曰不用
者國有常刑
注
正歲謂夏之正月得四時之正以出教令者審
也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木
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乃退以宮刑憲禁于王宮
注
憲謂表縣之若今新有法令云
令于百官府曰各修乃職考乃待乃事以聽王命
其有不共則國有大刑
注
乃猶女也
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
吏之位掌其禁令
注
治朝在路門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
如儀
敘群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
注
恒次敘諸吏之職事三者之來則應使辨理之
鄭司農(nóng)云復請也逆迎受王命者宰夫主諸臣萬
民之復逆故詩人重之曰家伯冢宰鄭元謂復之
言報也反也反報于王謂于朝廷奏事自下而上
曰逆逆謂上書
掌百官府之征令辨其八職一曰正掌官以治要
二曰師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以治目四曰
旅掌官常以治數(shù)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
官書以贊治七曰胥掌官敘以治敘八曰徒掌官令
以征令
注
別異諸官之八職以備王之征召所為正辟于
治官則冢宰也治要若歲計也師辟小宰宰夫也
治凡若月計也司辟上士中士治目若今日計也
旅辟下士也治數(shù)每事多少異也治藏藏文書及
器物贊治若今起文書草也治敘次序官中如今
侍曹伍伯傳吏朝也征令趨走給召呼
掌治以考百官府群都縣鄙之治乘其財用之出
入凡失財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詔冢宰而誅之其足
用長財善物者賞之
注
群都諸采邑也六遂五百家為鄙五鄙為縣言
縣鄙而六鄉(xiāng)州黨亦存焉乘猶計也財泉谷也用
貨賄也物畜獸也辟名詐為書以空作見文書與
實不相應也官刑謂司寇五刑第四者
以式掌祭祀之戒具與其薦羞從大宰而□滌濯
注
薦脯醢也羞庶羞內(nèi)羞
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
注
比校次之
凡朝覲會同賓客以牢禮之掌其牢禮委積膳獻
飲食賓賜之□牽與其陳數(shù)
又
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月終則令正月要旬終則令
正日成而以考其治治不以時舉者以告而誅之
注
歲終自周季冬正猶定也旬十日也治不時舉
者謂違時令失期會
正歲則以警戒群吏令修宮中之職事
注
警□戒之言鄭司農(nóng)云正歲之正月以戒敕
群吏
書其能者與其良者而以告于上
注
良猶善也上謂小宰大宰也鄭司農(nóng)云若今時
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
夏官司馬政官之屬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
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群
臣之版以治其政令歲登下其損益之數(shù)辨其年歲
與其貴賤周知邦國都家縣鄙之數(shù)卿大夫士庶子
之數(shù)
注
損益謂用功過黜陟者縣鄙鄉(xiāng)遂之屬故書版
為班鄭司農(nóng)云班書或為版版名籍
以詔王治
注
告王所當進退
以德詔爵以功詔祿以能詔事以久奠食
注
德謂賢者食稍食也賢者既爵乃祿之能者事
成乃食之王制曰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
以告于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
之位定然后祿之
惟賜無常
注
賜多少由王不如祿食有常品
漢
漢承秦置尚書令掌凡選署屬于少府而選舉無專
曹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
給共養(yǎng)有六丞屬官有尚書令丞中書謁者令丞成
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初置尚
書員五人有四丞
按后漢書百官志尚書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
置
注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唐虞官也詩云仲山甫王
之喉舌蓋謂此人
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用士人復故掌
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眾事
注
蔡質(zhì)漢儀曰故公為之者朝會不陛奏事增秩
二千石故自佩銅印墨綬
后漢
后漢始改常侍曹尚書為吏曹尚書典選舉后改為
選部有侍郎六人令史三人仍屬于少府
按后漢書百官志尚書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
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
注
韋昭曰尚奉也漢舊儀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
主斷獄蔡質(zhì)漢儀曰典天下歲盡集課事三公尚
書二人典三公文書吏曹尚書典選舉齋祀屬三
公曹靈帝末梁鵠為選部尚書
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
注
蔡質(zhì)漢儀曰主常侍黃門御史事世祖改曰吏
曹
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民曹尚書主凡吏
上書事客曹尚書主外國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
千石曹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侍
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
起草
注
蔡質(zhì)漢儀曰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
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書后增劇曹
三人合二十一人
注
古今注曰永元三年七月增尚書令史員功滿
未嘗犯禁者以補小縣墨綬蔡質(zhì)曰皆選蘭臺符
節(jié)上稱簡精練有吏能為之決錄注曰故事尚書
郎以令史久缺補之世祖始改用孝廉為郎
魏
魏始改選部為吏部主選部事而曹郎有吏部考功
定課之屬
按晉書職官志魏改選部為吏部主選部事又有左
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魏尚書郎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
祠部度支庫部農(nóng)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
石中兵外兵都兵別兵考功定課凡二十三郎青龍
二年尚書陳矯奏置都官騎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
郎缺白試諸孝廉能結(jié)文案者五人謹封奏其姓名
以補之
按宋百官志
定課作定科
按續(xù)文獻通考魏更漢命又改為吏部專主選事拜
陳群為吏部尚書建九品官人之法其制益詳
晉
晉承魏制設(shè)吏部尚書而以左丞及郎官佐之
按晉書職官志晉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
六曹而無五兵咸寧二年省駕部尚書四年省一仆
射又置駕部尚書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
度支左民為六曹尚書又無駕部三公客曹惠帝世
又有右民尚書止于六曹不知此時省何曹也及渡
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書
左右丞自漢武帝建始四年置尚書而便置丞四人
及光武始減其二惟置左右丞左右丞蓋自此始也
自此至晉不改晉左丞主臺內(nèi)禁令宗廟祠祀朝儀
禮制選用署吏急假
晉受命武帝罷農(nóng)部定課置直事殿中祠部儀曹吏
部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
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駕部車部庫部左右
中兵左右外兵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運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
十三人更相統(tǒng)攝及江左無直事右民屯田車部別
兵都兵騎兵左右士運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無虞
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
金部倉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駕部庫部
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
曹云
宋
宋承晉設(shè)吏部尚書既又增為兩尚書后仍存一尚
書領(lǐng)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按宋書百官志晉江左則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
兵合為五曹尚書宋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書
五兵尚書后還置一吏部尚書
尚書令任總機衡仆射尚書分領(lǐng)諸曹吏部尚書領(lǐng)
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南齊
南齊以左仆射主舉補滿敘銓選除署功論封爵而
左丞亦掌之其吏部尚書領(lǐng)四曹而功論曹又領(lǐng)于
都官尚書
按南齊書百官志左仆射領(lǐng)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
郊廟園陵車駕行幸朝儀臺內(nèi)非違文官舉補滿敘
疾假事其諸吉慶瑞應眾賀災異賊發(fā)眾變臨軒崇
拜改號格制□官銓選凡諸除署功論封爵貶黜八
議疑讞通關(guān)案則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經(jīng)維是黃案
左仆射右仆射署朱符見字經(jīng)都丞竟右仆射橫畫
成目左仆射畫令畫右官闕則以次并畫若無左右
則直置仆射在其中間總左右事
吏部尚書領(lǐng)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都官尚書領(lǐng)都官水部庫部功論四曹
左丞一人掌宗廟郊祠吉慶瑞應災異立作格制諸
案彈選用除置吏補滿除遣注職
梁
梁尚書省仍置吏部尚書領(lǐng)吏部諸曹又增置吏部
都令史
按隋書百官志梁尚書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
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左右丞
各一人吏部刪定三公比部祠部儀曹虞曹主客度
支殿中金部倉部左戶駕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庫
部功論中兵外兵騎兵等郎二十二人令史百二十
人書令史百三十人 天監(jiān)九年詔曰尚書五都職
參政要非但總領(lǐng)眾局亦乃方軌二丞頃雖求才未
臻妙簡可革用士流每盡時彥庶同持領(lǐng)秉此群目
于是五都令史視奉朝請其年以太學博士劉納兼
殿中都司空法曹參軍劉顯兼吏部都太學博士孔
虔孫兼金部都司空法曹參軍蕭軌兼左戶都宣毅
墨曹參軍王颙兼中兵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
茲選矣
陳
陳承梁置吏部尚書侍郎郎中
按隋書百官志陳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吏
部尚書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尚書吏部侍郎郎中六
百石尚書郎共吏部郎同列今品同品第四
北魏
道武帝天興元年十一月詔吏部郎鄧淵典官制立
爵品
按魏書太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云云
明元帝泰常二年置天部大人官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泰常二年夏置
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東西南北部皆以諸公為
之大人置三屬官
孝文帝太和 年詔議官制定吏部尚書以下階
品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內(nèi)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舊
令亡失無所依據(jù)太和中高祖詔群寮議定百官著
于令吏部尚書從一品下尚書吏部郎中從第四品
上主事郎第六品上都令史主書令史第七品上
按杜佑通典后魏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考功主爵三曹
孝文帝征崔亮為吏部郎參選事又考功郎中掌考
第孝秀尚書諸司置主事令史
太和二十三年復次吏部尚書以下職令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吏部尚
書第三品尚書吏部侍郎第四品上階尚書都令史
主書令史從第八品上階
北齊
北齊尚書省設(shè)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考功主爵三曹統(tǒng)
于尚書令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尚書省置吏部殿中祠部五兵
都官度支等六尚書六尚書分統(tǒng)列曹吏部統(tǒng)吏部
考功主爵三曹吏部掌褒崇選補等事考功掌考第
及秀孝貢士等事主爵掌封爵等事
吏部郎中二人余一人量事置掌故主事員
北周
北周依周禮建六官天官府管冢宰眾職置吏部中
大夫小吏部下大夫領(lǐng)司勛上士等官而屬于大司
馬
按周書盧辯傳太祖欲行周官命蘇綽專掌其事未
幾而綽卒乃令辯成之于是依周禮建六官置公卿
大夫士天官府管冢宰等眾職以魏恭帝三年始命
行之
按杜佑通典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
注
掌群臣及諸子之簿辨其貴賤與其年歲歲登
下其損益之數(shù)依六勛之賞頒祿之差
小吏部下大夫一人
注
掌貳吏部之事
領(lǐng)司勛上士等官屬大司馬按周禮夏官有司勛上
士掌六卿賞地之法歷代無聞至后周吏部有司勛
上士一人掌六卿之賞以等其功如古之主爵
隋
隋設(shè)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主爵司勛考功四侍郎
按隋書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尚書省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侍郎二
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勛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
吏部尚書為正二品吏部侍郎主爵侍郎司勛侍郎
考功侍郎為正六品
文帝開皇三年吏部等曹侍郎加為從五品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開皇三年諸曹
侍郎加為從五品
開皇六年置吏部等員外郎又別置八郎八尉以隸
吏部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開皇六年尚書
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帳侍郎
闕則厘其曹事吏部又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
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騎屯騎驍騎游騎飛騎
旅騎云騎羽騎八尉其品則正六品以下從九品以
上上階為郎下階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監(jiān)檢
開皇十四年置吏部主事令史員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十四年諸省各
置主事令史員
煬帝大業(yè)三年更置曹郎改吏部郎為選部郎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尚書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貳尚書
之職正四品諸曹侍郎并改為郎又改吏部為選部
郎戶部為人部郎禮部為儀曹郎兵部為兵曹郎刑
部為憲部郎工部為起部郎以異六侍郎之名廢諸
司員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為二員都司郎各一
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職以都事為正八品分隸六
尚書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史隨曹閑劇而
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滿十者亦置一尋又每減
一郎置承務(wù)郎一人同員外之職
唐
唐仍設(shè)吏部尚書始以侍郎二人佐之屬分吏部司
封司勛考功有郎中員外郎主事諸員
按唐書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
而大抵皆沿隋故尚書省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
吏部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
人正五品上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掌文選勛封考
課之政以三銓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書判德行
才用勞效較其優(yōu)劣而定其留放為之注擬五品以
上以名上而聽制授六品以下量資而任之其屬有
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勛四曰考功
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其告身假使一
人掌選補流外官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一人判南
曹皆為尚書侍郎之貳凡文官九品有正有從自正
四品以下有上下為三十等凡文散階二十九從一
品曰開府儀同三司正二品曰特進從二品曰光祿
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祿大夫從三品曰銀青光祿
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
從四品上曰太中大夫從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
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議大夫從五品上曰
朝請大夫從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議
郎正六品下曰承議郎從六品上曰奉議郎從六品
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請郎正七品下曰宣德
郎從七品上曰朝散郎從七品下曰宣義郎正八品
上曰給事郎正八品下曰征事郎從八品上曰承奉
郎從八品下曰承務(wù)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
下曰登仕郎從九品上曰文林郎從九品下曰將仕
郎自四品皆番上于吏部不上者歲輸資錢三品以
上六百六品以下一千水旱蟲霜減半資有文藝樂
京上者每州七人六十不樂簡選者罷輸勛官亦如
之以征鎮(zhèn)功得護軍以上者納資減三之一凡流外
九品取其書計時務(wù)其校試銓注與流內(nèi)略同謂之
小選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勛主事四人
考功主事三人以主事令史書令史署覆文案出符
目以亭長啟閉傳禁約以掌固守當倉庫及陳設(shè)吏
部考功主書從八品下諸司主事從九品上
注
武德五年改選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貞觀二
年復置龍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
功曰司績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
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寶十一載改吏部曰文部至
德二載復舊有吏部令吏三十人書令史六十人
制書令史十四人甲庫令史十一人亭長八人掌
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司勛令史三十三人書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
考功令史十五人書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司封郎中一人從五品上員外郎一人從六品上諸
郎中員外郎品皆如之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凡爵
五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
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曰
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邑
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
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
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百
戶從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
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
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皇姑為大長公
主正一品姊為長公主女為公主皆視一品皇太子
女為郡主從一品親王女為縣主從二品凡王公十
五以上預朝集宗親女婦諸王長女月二參內(nèi)命婦
一品母為正四品郡君二品母為從四品郡君三品
四品母為正五品縣君凡諸王公主外戚之家卜祝
占相不入門王妃公主郡縣主嫠居有子者不再嫁
凡外命婦有六王嗣王郡王之母妻為妃文武官一
品國公之母妻為國夫人三品以上母妻為郡夫人
四品母妻為郡君五品母妻為縣君勛官四品有封
者母妻為鄉(xiāng)君凡外命婦朝參視夫子之品諸蕃三
品以上母妻授封以制流外技術(shù)官不封母妻親王
孺人二人視正五品媵十人視從六品二品媵八人
視正七品國公及三品媵六人視從七品四品媵四
人視正八品五品媵三人視從八品凡置媵上其數(shù)
補以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凡封戶三丁以上
為率歲租三之一入干朝廷食實封者得真戶分食
諸州皇后諸王公主食邑皆有課戶名山大川畿內(nèi)
之地皆不以封
司勛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掌官吏勛級凡十有二
轉(zhuǎn)為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zhuǎn)為柱國視從二品
十轉(zhuǎn)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zhuǎn)為護軍視從三品八
轉(zhuǎn)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zhuǎn)為輕車都尉視從
四品六轉(zhuǎn)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zhuǎn)為騎都尉視
從五品四轉(zhuǎn)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zhuǎn)為飛騎尉視
從六品二轉(zhuǎn)為云騎尉視正七品一轉(zhuǎn)為武騎尉視
從七品凡以功授者覆實然后奏擬戰(zhàn)功則計殺獲
之數(shù)堅城苦戰(zhàn)功第一者三轉(zhuǎn)出少擊多曰上陣兵
數(shù)相當曰中陣出多擊少曰下陣矢石未交陷堅突
眾敵因而敗者曰跳蕩殺獲十之四曰上獲十之二
曰中獲十之一曰下獲凡酬功之等見任前資常選
曰上資文武散官衛(wèi)官勛官五品以上曰次資五品
以上子孫上柱國柱國子勛官六品以下曰下資白
丁衛(wèi)士曰無資跳蕩人上資加二階次資下資無資
以次降凡上陣上獲五轉(zhuǎn)中獲四轉(zhuǎn)下獲三轉(zhuǎn)第二
第三等遞降焉中陣之上獲□上陣之中獲中獲□
上陣之下獲下獲兩轉(zhuǎn)下陣之上獲□中陣之中獲
中獲□中陣之下獲下獲一轉(zhuǎn)破蠻獠上陣上獲比
兩番降二轉(zhuǎn)凡勛官九百人無職任者番上于兵部
□遠近為十二番以強干者為番頭留宿衛(wèi)者為番
月上外州分五番主城門倉庫執(zhí)刀上柱國以下番
上四年驍騎尉以下番上五年簡于兵部授散官不
第者五品以上復番上四年六品以下五年簡如初
再不中者十二年則番上六年八年則番上四年勛
至上柱國有余則授周以上親無者賜物太常音聲
人得五品以上勛非征討功不除簿諸州授勛人歲
第勛之高下三月一報戶部有蠲免必驗
考功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
考法及其行狀若死而傳于史官謚于太常則以其
行狀質(zhì)其當不其欲銘于碑者則會百官議其宜述
者以聞報其家其考法凡百官之長歲較其屬功過
差以九等大合眾而讀之流內(nèi)之官敘以四善一曰
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
匪懈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獻可替否拾遺補
闕為近侍之最二曰銓衡人物擢盡才良為選司之
最三曰揚清激濁褒貶必當為考校之最四曰禮制
儀式動合經(jīng)典為禮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諧不失節(jié)
奏為樂官之最六曰決斷不滯與奪合理為判事之
最七曰部統(tǒng)有方警守無失為宿衛(wèi)之最八曰兵士
調(diào)習戎裝克備為督領(lǐng)之最九曰推鞫得情處斷平
允為法官之最十曰讎校精審明于刊定為校正之
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納明敏為宣納之最十二曰
訓導有方生徒克業(yè)為學官之最十三曰賞罰嚴明
攻戰(zhàn)必勝為軍將之最十四曰禮義興行肅清所部
為政教之最十五曰詳錄典正詞理兼舉為文史之
最十六曰訪察精審彈舉必當為糾正之最十七曰
明于勘覆稽失無隱為勾檢之最十八曰職事修理
供承強濟為監(jiān)掌之最十九曰功課皆充丁匠無怨
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時收獲成課為屯官之
最二十一曰謹于蓋藏明于出納為倉庫之最二十
二曰推步盈虛究理精密為歷官之最二十三曰占
候醫(yī)卜效驗多者為方術(shù)之最二十四曰檢察有方
行旅無壅為關(guān)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擾奸濫不
行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養(yǎng)肥碩蕃息孳多為牧
官之最二十七曰邊境清肅城隍修理為鎮(zhèn)防之最
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
下無最而有二善為中上無最而有一善為中中職
事粗理善最不聞為中下愛憎任情處斷乖理為下
上背公向私職務(wù)廢闕為下中居官飾詐貪濁有狀
為下下凡定考皆集于尚書省唱第然后奏親王及
中書門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護節(jié)度觀察
使則奏功過狀以核考行之上下每歲尚書省諸司
具州牧刺史縣令殊功異行災蝗祥瑞戶口賦役增
減盜賊多少皆上于考司監(jiān)領(lǐng)之官以能撫養(yǎng)役使
者為功有耗亡者以十分為率一分為一殿博士助
教計講授多少為差親勛翊衛(wèi)以行能功過為三等
親勛翊衛(wèi)備身東宮親勛翊衛(wèi)備身王府執(zhí)仗親事
執(zhí)乘親事及親勛翊衛(wèi)主帥校尉直長品子雜任飛
騎皆上中下考有二上第者加階番考別為簿以侍
郎顓掌之流外官以行能功過為四等清謹勤公為
上執(zhí)事無私為中不勤其職為下貪濁有狀為下下
凡考中上以上每進一等加祿一季中中守本祿中
下以下每退一等奪祿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
者進一階一中上考復進一階一上下考進二階計
當進而參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
覆二中下上中以上雖有下考從上第有下下考者
解任凡制敕不便有執(zhí)奏者進其考貞觀初歲定京
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給事中中書舍人
各一人蒞之號監(jiān)中外官考使考功郎中判京官考
員外郎判外官考其后屢置監(jiān)考??贾际构适?br />考簿朱書吏緣為奸咸通十四年始以墨
遼
遼制南樞密院掌文銓之政后設(shè)南面朝官而尚書
省始具吏部長貳曹郎之職
按遼史百官志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
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初太祖分樞密為北南院其實所治皆北
面之事南樞密視吏部
契丹南樞密院掌文銓部族丁賦之政凡契丹人民
皆屬焉以其牙帳居大內(nèi)之南故名南院元好問所
謂南衙不主兵是也
南院樞密使
知南院樞密使事
知南院樞密事
南院樞密副使
知南院樞密副使事
同知南院樞密使事
簽書南樞密院事
南院都承旨
南院副承旨
南院林牙
知南院貼黃
給事南院知圣旨頭子事
掌南院頭子
南樞密院敞史
南院郎君
南樞密院通事
南院掾史
南樞密院中丞司
北南樞密院點檢中丞司事
總知中丞司事
南院左中丞
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南院侍御
南面朝官 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因唐制復設(shè)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jiān)諸衛(wèi)東宮
之官尚書省吏部職名總目
尚書圣宗開泰元年見吏部尚書劉績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吏部部匯考二
宋
宋以吏部掌文武官吏選試擬注資任遷敘蔭補考
課之政令封爵策勛賞罰殿最之法尚書侍郎各一
其屬有司封司勛考功皆有郎中員外郎等員
按宋史職官志吏部掌文武官吏選試擬注資任遷
敘蔭補考課之政令封爵策勛賞罰殿最之法凡文
階官之等二十武選官之等五十有六幕職州縣官
之等七散官之等九皆以左右高下分屬于四選曰
尚書左選文臣京朝官以上及職任非中書省除授
者悉掌之曰尚書右選武臣升朝官以上及職任非
樞密院除授者悉掌之自初任至幕職州縣官侍郎
左選掌之自副尉以上至從義郎侍郎右選掌之若
文武官雖不隸左右選而職任系中書省樞密院除
授者其制命誥敕皆本部奉行凡應注擬升移敘復
蔭補及酬賞封贈者所隸審驗格法上尚書省法例
可否不決應取裁者亦如之若中散大夫左右武大
夫以上合命詞者列其遷敘資級歲月功過上中書
省樞密院畫旨給告通書本部長貳及所隸郎官其
屬三曰司封曰司勛曰考功凡官十有三尚書一人
侍郎一人郎中員外郎尚書選二人侍郎選各一人
司封司勛考功各一人舊制有三司尚書主其一侍
郎二員各主其一分銓注擬事其后但存尚書銓余
東西銓印存而事廢淳化中又置考課院磨勘幕府
州縣功過引對黜陟至道二年以其事歸流內(nèi)銓判
流內(nèi)銓事二人以御史知雜以上充掌節(jié)度判官以
下州府判司諸縣令佐擬注對揚磨勘功過之事判
部事二人以帶職京朝官或無職事朝官充凡文吏
班秩品命令一出于中書而小選院既不復置本曹
但掌京朝官敘服章申請攝官訃吊祠祭及幕府州
縣官格式闕部辭謝拔萃舉人兼南曹甲庫之事流
外銓掌考試附奏諸司人吏而已南曹掌考驗選人
殿最成狀而送流內(nèi)銓關(guān)試勾黃給歷之事甲庫掌
受制敕黃關(guān)給簽符優(yōu)牒選人改名廢置之事初淳
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四年改太平興國中置差
遣院至是并入審官院置知院二人以御史知雜以
上充
舊以
朝官充
掌考校京朝官殿最敘其爵秩而詔于
朝分擬內(nèi)外任使而奏之元豐官制行六曹尚書侍
郎為長貳郎官理郡守以上資任者為郎中通判以
下資序者為員外郎除授皆視寄祿官高一品以上
者為行下一品者為守下二品以下者為試品同者
不用行守試余職準此元佑初置權(quán)尚書奉賜依守
侍郎班序在試尚書之下雜壓在左右常侍之下又
置權(quán)侍郎如未歷給事中中書舍人及待制以上者
并帶權(quán)字祿賜比諫議大夫郎官雖理知州資序未
曾實歷知州及監(jiān)司開封府推官者止除員外郎又
詔職事官除去行字一等又以六曹職事閑劇不等
減定員數(shù)事簡者他司兼領(lǐng)司封司勛各減郎官一
員紹圣初詔元豐法以行守試制祿三等元符元年
吏部言元佑法小使臣只降宣札但務(wù)從簡于理未
安請自借職而上依元豐法給告從之崇寧元年詔
大宗正丞大理正諸寺監(jiān)丞太學武學律學博士太
學正錄諸宮院諸州教授堂除外其吏部闕不許占
差已授未赴及初到任人二年詔十年不到部者依
長定格與降一官二十年以上則除其籍靖康元年
七月詔以吏部四選逐曹條例編集板行八月臣僚
言祖宗時未有宗室參部之法神宗時始選擇差注
一二崇寧初立法太優(yōu)宗室參選之日在本部名次
之上既壓年月深遠勞效顯著之人復著名州大郡
優(yōu)便豐厚之處議者頗欲懲革不注郡守縣令與在
部人通理名次從之
尚書掌文武二選之法而奉行其制命凡序位有品
寓祿有階列爵有等賜勛有給分任有職選官有格
考其功過計其歲月辨其位秩而以序進之凡文臣
自京朝官武臣自大使臣以上
舊內(nèi)殿
崇班以上
選授封爵
功賞課最之事所隸官分掌其事兼總于尚書驗實
而后判成以天下職事員闕具注于籍月取其應選
者揭而書之集官注擬考閥閱以定其可否若有疑
不能決小事則申請大事則稟議于尚書省應論奏
者與郎官同請對大祭祀則奉玉帛以授左仆射執(zhí)
爵以授左丞舊尚書為所遷官名班左丞上自厘正
百司吏部以金紫光祿大夫戶禮兵刑工部以銀青
光祿大夫換授任六曹尚書者始實領(lǐng)職事左選分
案八置吏三十右選分案六置吏十有六曰主事令
史曰書令史曰守當官二十四司亦如之南渡初諸
曹長貳互置惟吏部備官紹興八年依元佑制六曹
皆置權(quán)尚書以處未應資格之人其屬有侍郎二人
分左右選尚書左右選各置郎中一人侍郎左右選
各置郎中一人司封司勛考功各一人郎官分掌其
事而兼總于尚書左選掌考校京朝官以上殿最敘
其爵秩擬內(nèi)外任使而奏授之分案十二曰六品曰
七品曰八品曰九品曰注擬曰名籍曰掌闕曰催驅(qū)
曰甲庫曰檢法曰知雜曰奏薦賞功司吏額主事一
人令史二人書令史九人守當官一十一人正貼司
一十六人私名一十二人楷書二人法司一人官告
院六部監(jiān)門隸焉右選掌大使臣以上差注材武人
有格二十一及破格出闕較量功過奏薦諸軍賞功
分案十曰大夫曰副使曰修武曰注擬掌闕曰奏薦
賞功曰開拆曰名籍曰甲庫曰法司曰知雜吏額主
事一人令史二人書令史九人守當官十二人正貼
司八人私名一十人法司一人紹熙三年左司諫謝
源明言干道九年詔旨兵部應承三省密院批送勘
當文字并令本部郎官長貳按法裁決可否申上朝
廷施行即不得持兩端如或事有疑難及生刱無條
例者令長貳據(jù)所見申明將上取旨乞明詔六曹遵
守從之
侍郎分左右選左選掌文臣之未改官者凡始命而
未應參部者皆試而后選若應格則具歲月歷任功
罪及所舉官員數(shù)同郎官引見于便殿稟奏改官右
選掌武臣之未升朝者
舊自供
奉官以上
其職任自親民官
至部隊將監(jiān)當官皆掌其選授注擬之法凡初仕而
試不中等及已入官而未應選者皆勿注正闕官制
行尚書侍郎通治曹事奏事則同班惟吏部分領(lǐng)四
選大祭祀則舉玉幣置諸案薦饌則進摶黍進熟則
執(zhí)匏爵以授右丞飲福則奉爵視朝則執(zhí)文武班簿
對立以待顧問左選分案十五置吏四十有三右選
分案八置吏四十有七
注
紹興四年吏部侍郎葉祖洽言侍郎左選準元
豐朝旨類姓置簿左右選理宜一體右選亦乞置
簿拘轄功過從之
建炎四年五月詔六曹復置權(quán)侍郎如元佑故事滿
二年為真
注
補外者除待制未滿除修撰
左選掌承直郎以下擬注州府判司諸縣令佐監(jiān)當
及磨勘功過之事分案十三干道裁減吏額共置三
十五人右選掌校副尉以上較試擬官行賞換官考
其殿最分案十五干道裁減吏額共置四十八人舊
制吏部除侍郎二員分典左右選總稱吏部侍郎間
命官兼攝惟稱三選侍郎或右選而已紹興三年謝
深甫張叔椿兼攝始有侍左侍郎侍右侍郎之稱既
而林大中沈揆擢貳尚書則侍左侍右徑入除目相
承不改
郎中 員外郎
尚左 尚右
侍左 侍右
舊主判二人以朝官
充元豐官制行置吏部郎中主管尚書左右選及侍
郎左右選各一員參掌選事而分治之凡郎官并用
知府資序以上人充未及者為員外郎建炎四年詔
權(quán)攝添差郎官并罷初進擬第云吏部郎官及擬告
身細銜始直書尚書吏部郎中或員外郎主管尚書
某選主管侍郎某選紹興八年呂希常以監(jiān)六部門
兼權(quán)侍右郎官紹興三十一年李端明正除尚右郎
官既而何楊倓費行之除吏部郎官皆有侍左侍
右尚左尚右之稱自此相承不改淳熙十六年光宗
即位詔四選通差用尚書顏師魯之請也先是干道
元年詔今后非曾任監(jiān)司守臣不除郎官著為令自
是館學寺監(jiān)臣拘礙資格遷除不行郎曹闕員但得
兼攝旋即外補間有不次擢用者則自二著躐升二
史以至從列其自外召至為郎則資級已高曾不數(shù)
月必序進卿少而郎有正員者益少矣
司封郎中 員外郎 掌官封敘贈承襲之事凡三
師三公以下至升朝官褒贈祖考母妻親王郡王內(nèi)
外命婦以下保任宗屬封爵諸親皆因其位敘而為
之等凡宗室當賜名訓具抄擬官凡庶姓孔氏柴氏
折氏之后應承襲者辨其嫡庶列爵九等曰王曰郡
王曰國公曰郡公曰縣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分國
三等大國二十七次國二十小國二百二十內(nèi)命婦
之品五曰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曰大儀貴儀淑儀淑
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
媛充儀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貴人外內(nèi)
命婦之號十有四曰大長公主曰長公主曰公主曰
郡主曰縣主曰國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碩人曰
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敘贈之制三公
宰臣執(zhí)政節(jié)度使三代金紫銀青光祿大夫二代余
官一代皆辨其位序以進之加食邑實封則視其品
之高下以為戶數(shù)多寡之節(jié)凡事之可否與司勛通
決于長貳分案三設(shè)吏六元佑元年中書后省言臣
僚封贈父母依舊制命詞大中大夫觀察使以上用
專詞余用海詞二年詔父及嫡母存不得請所生母
封贈所生母未封亦不許先及其妻紹圣元年詔宗
室換授文官身亡者通直郎以上贈三官
注
元符元年以元佑間封贈紊前制詔并依元豐
法
二年詔寺監(jiān)官雜壓在通直郎之上者雖系宣教郎
遇大禮封贈政和二年詔封母則隨所封五等
注
謂如封南陽縣開國男則隨其爵稱南陽縣男
令人封魏國公則稱魏國公夫人之類
應婦人不因夫子得封號
注
謂命官非升朝而母年九十以上或士庶人婦
人年百歲并特旨若回授者
或因子孫得封贈其夫至升朝或非升朝應封贈者
并孺人宣和二年臣僚言近年有京官任校書郎正
字者得封贈今則監(jiān)丞未升朝者亦乞依例蓋緣監(jiān)
丞雜壓在校書郎之上故因以為請甚無謂也不獨
此爾又有小使臣偶因薄勞或磨勘轉(zhuǎn)官遂乞回授
封贈父母實為太濫望降旨今后封贈并依舊法敢
有擅更陳乞紊亂典章者置之典刑庶幾僥幸者息
而名分正矣從之建炎以后并同
司勛郎中 員外郎 參掌勛賞之事凡勛級十有
二曰上柱國正二品曰柱國從二品曰上護軍正三
品曰護軍從三品曰上輕車都尉正四品曰輕車都
尉從四品曰上騎都尉正五品曰騎都尉從五品曰
驍騎尉正六品曰飛騎尉從六品曰云騎尉正七品
曰武騎尉從七品率三歲一遷必因其除授以加之
凡賞有格若事應賞從其所隸之司考實以報審核
其狀以格覆之謂之有法酬賞非格所載參酌輕重
擬定以上尚書省謂之無法酬賞若功賞未酬而賞
格改易者輕從舊格重從新格錄用前代帝系及勛
臣之后則考其族系而奉行其制命分案四置吏十
有九元佑元年吏部言諸色人援引僥求入流太冗
應工置伎藝之屬無法入官者雖有勞績并止比類
支賜未經(jīng)酬獎?wù)咭嗳缰B圣二年戶部言元豐官
制司勛覆有法式酬賞無法式者定之元佑中有法
式者止令所屬勘驗自后應干錢谷本部指定關(guān)司
勛則是戶部兼司勛之職請依舊制從之四年應川
陜?nèi)巳伪韭凡钋舱叱戟劀p半政和四年詔司勛行
下所屬將一可一路條制參照酬獎格法類集參用
又詔以詳定國朝勛德臣僚職位姓名送吏部用工
部尚書鄭允中所編傳也隆興元年省并以司封郎
官兼領(lǐng)淳熙元年復以司農(nóng)寺丞范仲兼司勛未
幾改除復省裁減吏額主事一人令史一人書令史
四人守當官三人正貼司四人私名三人
考功郎中 員外郎 掌文武官選敘磨勘資任考
課之政令凡命官隨所隸遷以其職事其法于歷給
之于其屬州若司歲書其功過應升遷授者驗歷按
法而敘進之有負殿則正其罪罰以七事考監(jiān)司一
曰舉官當否二曰勸課農(nóng)桑增墾田疇三曰戶口增
損四曰興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較正刑獄七
曰盜賊多寡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德義有聞清謹明
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為四善獄訟無冤催科不擾
為治事之最農(nóng)桑墾殖水利興修為勸課之最屏除
奸盜人獲安處振恤困窮不致流移為撫養(yǎng)之最通
善最分三等五事為上二事為中余為下若能否尤
著則別為優(yōu)劣以詔黜陟凡內(nèi)外官計在官之日滿
一歲為一考三考為一任磨勘之法文選官之等四
銀青光祿大夫至朝議大夫進士理八年非進士理
十年通直郎至大中大夫充諫議大夫待制以上職
任者理三年朝散大夫至承務(wù)郎理四年武選官之
等六遙郡團練使刺史合門舍人轉(zhuǎn)左武右武郎理
十年武功大夫以下理七年橫行武德大夫以下至
校尉理五年合門祇候初補從義郎以下至承節(jié)郎
承信郎充隨行指使理四年承信郎以功補授及宗
室觀察使以下祗應校尉理三年宗室承宣使以下
祇應校尉理二年幕職州縣官之等三進士第一第
二第三名及第者一任回改京官自留守府判官至
縣令理六考自軍巡判官至縣尉理七考率以法計
其歷任歲月功過而序遷之凡改服色者以勞年計
之執(zhí)政官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以上應謚者覆太
常所定行狀報尚書省官集議以聞
注
紹圣四年河東提刑司徐君平奏乞凡將集議
前期三日持考功狀遍示當議之官使先綢繹而
后集于都堂以詢之庶幾有所見者得以自申以
稱朝廷博謀盡下之意從之
凡立碑碣名額之事掌之舊制考課院其定殿最皆
有考辭元豐官制行悉罷分案十有七置吏六十有
八元佑三年詔知州考課法吏部上其事于尚書省
送中書省取旨賞罰劣等應罰而已沖降者仍從沖
降法縣令以下本部專行六年樞密院言元豐末堂
除知州軍三年為任武任依此元佑初以成資為任
武臣未曾立法詔武臣任六等差遣川廣成資余并
三十個月為任建炎以后并同應文武臣磨勘關(guān)升
資任較考定其殿最別其優(yōu)劣以詔黜陟予奪沒則
謚審覆而參定之凡特恩賜謚命詞給告除給敕分
案十一曰六品曰七品曰八品曰曹掾曰令丞曰從
義曰成忠曰資任曰檢法曰知雜曰開拆裁減吏額
主事二人令史四人書令史八人守當官十三人正
貼司三人私名一十人淳熙十三年再共減三人
官告院主管官一員以京朝官充
注
舊制提舉一人以知制誥充判院一人以帶職
京朝官充
掌吏兵勛封官告以給妃嬪王公文武品官內(nèi)外命
婦及封贈者各以本司告身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
臣用兵部王公及命婦用司封加勛用司勛官制行
四選皆用吏部印惟蕃官則用兵部印記凡綾紙幅
數(shù)褾軸名色皆視其品之高下應奏鈔畫聞?wù)呓o之
令史十五人元豐五年官制所重定制授敕授奏授
告身式從之紹圣元年吏部言元豐法凡入品者給
告身無品者給黃牒元佑中以內(nèi)外差遣并職事官
本等內(nèi)改易或再任者并給黃牒乃與無品人等詔
今后帥臣監(jiān)司待制以上知州并給告余依舊三年
詔職事官監(jiān)察御史以上因事罷并給告元符元年
吏部言元佑法小使臣只降宣札乞自承信郎而上
依舊給告宣和元年詔官告院立條凡制造告身法
物應用綾錦私輒放效織造及貿(mào)販服用者立賞許
告大抵官告之制自干德四年詔定告身綾紙褾軸
其制闕略咸平景德中兩加潤澤至皇佑始備神宗
即位循用皇佑舊格逮元豐改制名號雖異品秩則
同故亦未遑別定徽宗大觀初乃著為新格凡褾帶
網(wǎng)軸等飾始加詳矣大觀并歸尚書省政和仍歸吏
部
注
差主管官
裁減吏額共置二十九人
注
淳熙十三年又減五人
太祖干德四年秋八月壬寅詔吏刑部官三周歲滿
日即轉(zhuǎn)授加恩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太宗淳化四年春二月丙戌置審官院考課院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金
金制尚書省設(shè)吏部尚書一員侍郎佐之統(tǒng)郎中員
外郎掌文武選授勛封考課出給制誥之政
按金史百官志六部國初與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
始分治吏部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
中二員從五品
注
天德二年郎中增四員后省
員外郎從六品
注
天德二年增作四員后省
掌文武選授勛封考課出給制誥之政以才行勞效
比仕者之賢否以行止文冊貼黃簿制各闕之機要
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聽制授從七品以下每至季
月則循資格而擬注自八品以上則奏以下則否侍
郎以下皆為尚書之貳郎中掌文武選流外遷用官
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誥一員掌勛級酬賞承襲
用蔭循遷致仕考課議謚之事員外郎分判曹務(wù)及
參議事所掌與郎中同
凡內(nèi)外官之政績所歷之資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
秩滿皆備陳于解由吏部據(jù)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
要于銓擬時讀之謂之銓頭又會歷任銓頭而書于
行止簿行止簿者以姓為類而書各人平日所歷之
資考功過者也又為簿列百司官名有所更代則以
小黃綾書更代之期及所以去就之故而制其銓擬
之要領(lǐng)焉凡縣令則省除部除者通書而各疏之
主事四員從七品掌知管差除??毙兄狗终品鈩?br />資考之事惟選事則通署及掌受事付事檢勾稽失
省署文牘兼知本部宿直檢校架閣
注
皇統(tǒng)四年六部主事始用漢士人大定三年用
進士非特旨不得擬吏人如宰執(zhí)保奏人材不入
常例承安五年增女直主事一員令史六十九人
內(nèi)女直二十九人譯史五人通事二人與令史同
泰和八年令史增十人
架閣庫
注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shè)仍以主事提控之
管勾正八品掌吏兵兩部架閣兼檢校吏部行止
注
以識女直契丹漢字人充如無擬識女直漢字
人充
同管勾一員官告院提舉二員掌署院事
注
以吏部郎中翰林修撰各一人充
審官院
注
承安四年設(shè)大安二年罷之若注擬失當上令
御史臺官論列
知院一員從三品掌奏駁除授失當事
注
隨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除授并送本院審
之補闕拾遺監(jiān)察雖七品亦送本院或御批亦送
□惟部除不送
同知審官院事一員從四品掌書四人
注
女直漢人各二人以御史臺終場舉人擇充
元
元設(shè)吏部掌天下官吏授之政令以尚書侍郎統(tǒng)郎
中員外之屬
按元史百官志吏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
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
官選吏選授之政令凡職官銓綜之典吏員調(diào)補之
格封勛爵邑之制考課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
統(tǒng)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
中四員員外郎六員至元元年以吏禮自為一部尚
書三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仍四員員外郎三員三年
復為左三部五年又合為吏禮部尚書仍二員侍郎
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七年始列尚書六部吏部尚書
一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二員八年仍為吏
禮部尚書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仍二員十三年
分置吏部尚書增置七員侍郎三員郎中二員員外
郎四員十九年尚書裁為二員侍郎一員郎中一員
員外郎二員二十一年尚書三員侍郎一員郎中員
外郎如故二十三年定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
員額各二員二十八年增尚書為三員主事三員蒙
古必阇赤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
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蒙古書寫二人銓寫
五人典吏十九人
順帝至元元年十一月吏部兵刑分為二庫各設(shè)管
勾一員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顏太師等奏準吏部考功郎中
員外郎主事各設(shè)一員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至正元年四月吏部置司績一員正七品掌百官行
止以憑敘用蔭襲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明
明吏部設(shè)尚書左右侍郎統(tǒng)文選驗封稽勛考功四
司掌官吏選授勛封考課之政
按明會典吏部尚書左右侍郎掌天下官吏選授勛
封考課之政令其屬初有四子部曰總部曰司封曰
司勛曰考功后改總部為選部又改選部為文選司
封為驗封司勛為稽勛考功仍舊俱稱清吏司
正官尚書一員左右侍郎各一員
首領(lǐng)官司務(wù)二員
注
國初設(shè)主事司務(wù)各四員為首領(lǐng)官有主事印
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為司官革主事印而司務(wù)
亦止設(shè)一員各部皆同
屬官文選司考功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主事各二
員驗封司稽勛司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員
注
國初設(shè)子部四曰總部司封司勛考功設(shè)郎中
員外郎各一員洪武二十九年改四部為文選驗
封稽勛考功四清吏司以主事為司官三十一年
添設(shè)文選司主事一員正統(tǒng)十一年添設(shè)考功司
主事一員
文選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天下官吏班秩品命凡
銓綜選授之典注擬黜陟之法各參伍而分理之
驗封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封爵誥敕與夫
置吏訓官給符考成之事咸綜理之
稽勛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國官人之勛級及名
籍喪制歸寧之事皆核實然后定擬
考功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文職官吏之考課及內(nèi)
外官之考察凡旌別訪舉及諸事故皆得稽之
南京吏部尚書一員右侍郎一員
注
萬歷三年革十一年復設(shè)
司務(wù)一員
文選司郎中主事各一員
驗封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主事一員隆慶四年革
稽勛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主事一員后革
考功司郎中主事各一員
太祖洪武十三年始改吏部尚書為正二品
按春明夢余錄洪武元年設(shè)六部以滕毅為吏部尚
書正三品屬中書令十三年罷省以山西參政偰斯
為吏部尚書改正二品中書省既罷以五府九卿分
理庶務(wù)翰林春坊官看詳諸司啟奏
皇清
大清會典吏部
國初設(shè)六部各以貝勒總理部務(wù)后俱撤順治八
年各部復令親王郡王兼攝九年亦撤 漢銜
初稱承政者后改為尚書參政改為侍郎理事
官改為郎中副理事官改為員外郎額者庫改
為主事又初設(shè)滿洲漢軍啟心郎后俱裁又初
設(shè)他赤哈哈番筆帖式哈番后改設(shè)六品七品
八品無頂帶筆帖式各部院衙門同
吏部尚書左右侍郎掌滿洲蒙古漢軍漢人文
職選補考課封授襲勛之政其屬有四清吏司
曰文選曰考功曰驗封曰稽勛其首領(lǐng)則有司
務(wù)
正官
滿漢尚書各一員初制增減不一順治五年定
滿漢各一員七年增滿洲一員十年裁
滿漢左右侍郎各一員初制增減不一順治十
五年定滿漢左右各一員
首領(lǐng)官
滿漢司務(wù)各一員初設(shè)漢司務(wù)二員順治四年
裁一員十五年定滿漢各一員
屬官
滿洲蒙古漢軍司官筆帖式不論司分悉聽堂
官調(diào)撥漢司官仍論司分
滿洲郎中八員初設(shè)四員順治十二年增四員
漢軍郎中二員
滿員外郎八員初定不分滿洲蒙古升補順治
十二年止設(shè)滿洲八員十八年復設(shè)蒙古八員
康熙元年蒙古缺裁
漢軍員外郎六員
滿主事八員堂主事滿文二員滿漢文二員司
主事四員
漢軍主事一員系堂主事
文選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二員
考功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驗封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稽勛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滿筆帖式六十五員內(nèi)滿文三十二員滿漢文
三十三員蒙古筆帖式二員漢軍筆帖式十六
員
文選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官吏班秩品
級及選授推升之典
國初創(chuàng)建八旗各設(shè)貝勒大臣專司政事繼置吏
戶禮兵刑工六部及理藩院都察院復置內(nèi)三
院曰國史曰秘書曰弘文
順治元年定鼎
京師各部院府司寺監(jiān)等衙門設(shè)官分職莫不體
統(tǒng)相維品式具備
考功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內(nèi)外文職官
吏考察之典凡論劾釋免及引年稱疾諸事皆
得稽之
驗封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封爵
誥敕贈蔭敘功置吏之事真人土司咸綜理之
稽勛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喪制
終養(yǎng)及復姓更名之事而八旗世職繼絕爭襲
亦兼理焉
康熙三十八年
上諭吏部凡奉差遣官員理宜恪慎潔己辦理公務(wù)
事竣即遄旋復命庶不負委任之意嗣后如巡
鹽榷稅審事察荒及一應差遣并部委各項官
員倘有沿途騷擾需索繞道妄行或公務(wù)已畢
仍逗留地方借端生事恣意亂行或?qū)⑺鶐ЧP
帖式撥什庫人等私自遣往他處督撫系簡任
封疆大臣著即指名參奏以憑究治如督撫瞻
徇容隱不行糾參事情發(fā)覺將督撫一并議處
爾部即遵諭行特諭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初
九日
吏部部總論
文中子
天地篇
叔恬曰山濤為吏部拔賢進善時無知者身歿之后
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后知群才皆濤所進如何子曰
密矣曰仁乎子曰吾不知也
吏部部名臣列傳一
魏
盧毓
按三國魏志本傳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
于世毓十歲而孤遇本州亂二兄死難當袁紹公孫
瓚交兵幽冀饑荒養(yǎng)寡嫂孤兄子以學行見稱文帝
為五官將召毓署門下賊曹崔琰舉為冀州主簿時
天下草創(chuàng)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亡士妻白
等始適夫家數(shù)日未與夫相見大理奏棄市毓駁之
曰夫女子之情以接見而恩生成婦而義重禮未廟
見之婦而死歸葬女氏之黨以未成婦也今白等生
有未見之悲死有非婦之痛而吏議欲肆之大辟則
若同牢合□之后罪何所加且記曰附從輕言附人
之罪以輕者為比也又書云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
恐過重也茍以白等皆受禮聘已入門庭刑之為可
殺之為重太祖曰毓執(zhí)之是也又引經(jīng)典有意使孤
嘆息由是為丞相法曹議令史轉(zhuǎn)西曹議令史魏國
既建為吏部郎文帝踐阼徙黃門侍郎出為濟陰相
梁譙二郡太守帝以譙舊鄉(xiāng)故大徙民充之以為屯
田而譙土地磽瘠百姓窮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
國就沃衍失帝意雖聽毓所奏心猶恨之遂左遷毓
使將徙民為睢陽典農(nóng)校尉毓心在利民躬自臨視
擇居美田百姓賴之遷安平廣平太守所在有惠化
青龍二年入為侍中先是散騎常侍劉劭受詔定律
未就毓上論古今科律之意以為法宜一正不宜有
兩端使奸吏得容情及侍中高堂隆數(shù)以宮室事切
諫帝不悅毓進曰臣聞君明則臣直古之圣王恐不
聞其過故有敢諫之鼓近臣盡規(guī)此乃臣等所以不
及隆隆諸生名為狂直陛下宜容之在職三年多所
駁爭詔曰官人秩才圣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
侍中毓□性貞固心平體正可謂明試有功不懈于
位者也其以毓為吏部尚書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
者乃可毓舉常侍鄭沖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
所未聞?wù)吣伺e阮武孫邕帝于是用邕前此諸葛誕
鄧揚等馳名譽有四窗八達之誚帝疾之時舉中書
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
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
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愚
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為職但
當有以驗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
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zhèn)螠嗠s虛實相蒙帝
納其言即詔作考課法會司徒缺毓舉處士管寧帝
不能用更問其次毓對曰敦篤至行則太中大夫韓
暨亮直清方則司隸校尉崔林貞固純粹則太常常
林帝乃用暨毓于人及選舉先舉性行而后言才黃
門李豐嘗以問毓毓曰才所以為善也故大才成大
善小才成小善今稱之有才而不能為善是才不中
器也豐等服其言齊王即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時曹秉
權(quán)將樹其黨徙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頃之出毓
為廷尉司隸畢軌又枉奏免官眾論多訟之乃以毓
為光祿勛爽等見收太傅司馬宣王使毓行司隸校
尉治其獄復為吏部尚書加奉車都尉封高樂亭侯
轉(zhuǎn)為仆射故典選舉加光祿大夫高貴鄉(xiāng)公即位進
封大梁鄉(xiāng)侯封一子高亭侯毋丘儉作亂大將軍司
馬景王出征毓綱紀后事加侍中正元三年疾病遜
位遷為司空固推驃騎將軍王昶光祿大夫王觀司
□校尉王祥詔使使者即授印綬進爵封容城侯邑
二千三百戶甘露二年薨謚曰成侯孫藩嗣毓子欽
珽咸熙中欽為尚書珽泰山太守
晉
山濤
按晉書本傳濤字巨源河內(nèi)懷人也父曜宛句令濤
早孤居貧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莊老每隱身自
晦與嵇康呂安善后遇阮籍便為竹林之游著忘言
之契康后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濤
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擬舉孝廉州辟部河
南從事與石鑒共宿濤夜起蹴鑒曰今為何等時而
眠邪知太傅臥何意鑒曰宰相三不朝與尺一令歸
第卿何慮也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邪投傳而去
未二年果有曹之事遂隱身不交世務(wù)與宣穆后
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帝曰呂望欲仕邪命司隸舉
秀才除郎中轉(zhuǎn)驃騎將軍王昶從事中郎久之拜趙
國相遷尚書吏部郎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
雅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榖二百斛魏帝
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又以母老并贈藜杖一枚
晚與尚書和逌交又與鍾會裴秀□申款昵以二人
居勢爭權(quán)濤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俱無恨焉遷大
將軍從事中郎鍾會作亂于蜀而文帝將西征時魏
氏諸王公□在鄴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
以委卿以本官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zhèn)鄴咸熙
初封新沓子轉(zhuǎn)相國左長史典統(tǒng)別營時帝以濤鄉(xiāng)
閭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齊王攸繼景帝后素又重
攸嘗問裴秀曰大將軍開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
故立攸將歸功于兄何如秀以為不可又以問濤對
曰廢長立少違禮不祥國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
于是乃定太子親拜謝濤及武帝受禪以濤守大鴻
臚護送陳留王詣鄴泰始初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
伯及羊祜執(zhí)政時人欲危裴秀濤正色保持之由是
失權(quán)臣意出為冀州刺史加寧遠將軍冀州俗薄無
相推轂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旌命三十余入皆顯
名當時人懷慕尚風俗頗革轉(zhuǎn)北中郎將督鄴城守
事入為侍中遷尚書以母老辭職詔曰君雖乃心在
于色養(yǎng)然職有上下旦夕不廢醫(yī)藥且當割情以隆
在公濤心求退表疏數(shù)十上久乃見聽除議郎帝以
濤清儉無以供養(yǎng)特給日契加賜□帳茵褥禮秩崇
重時莫為比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會遭母喪歸鄉(xiāng)
里濤年逾耳順居喪過禮負土成墳手植松柏詔曰
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職是也方今風俗陵遲人心
進動宜崇明好惡鎮(zhèn)以退讓山太常雖尚居諒暗情
在難奪萬今務(wù)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濤為吏部尚
書濤辭以喪病章奏懇切會元皇后崩遂扶輿還洛
逼迫詔命自力就職前后選舉周遍內(nèi)外而□得其
才咸寧初轉(zhuǎn)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除尚書仆射加
侍中領(lǐng)吏部固辭以老疾上表陳情章表數(shù)十上久
不攝職為左丞白裒所奏帝曰濤以病自聞但不聽
之耳使?jié)鴪?zhí)銓衡則可何必上下邪不得有所問
濤不自安表謝曰古之王道正直而已陛下不可以
一老臣為加曲私臣亦何心屢塵日月乞如所表以
章典刑帝再手詔曰白裒奏君甚妄所以不即推直
不喜兇赫耳君之明度豈當介意邪便當攝職令斷
章表也濤志必欲退因發(fā)從弟婦喪輒還外舍詔曰
山仆射近日暫出遂以微苦未還豈吾側(cè)席之意其
遣丞掾奉詔喻旨若體力故未平康者便以輿車輿
還寺舍濤辭不獲已乃起視事濤再居選職十有余
年每一官缺輒啟擬數(shù)人詔旨有所向然后顯奏隨
帝意所欲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舉首眾情不察以
濤輕重任意或譖之于帝故帝手詔戒濤曰夫用人
惟才不遺□遠卑賤天下便化矣而濤行之自若一
年之后眾情乃寢濤所奏甄拔人物各為題目時稱
山公啟事濤中立于朝晚值后黨專權(quán)不欲任楊氏
多有諷諫帝雖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篤上疏告
退曰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豈遺力
于圣時迫于老耄不復任事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
從而靜之百姓自正但當崇風尚教以敦之耳陛下
亦復何事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君臣父子其間無
文是以直陳愚情乞聽所請乃免冠徒跣上還印綬
詔曰天下事廣加吳土初平凡百草創(chuàng)當共盡意化
之君不深識往心而以小疾求退豈所望于君邪朕
猶側(cè)席未得垂拱君亦何得高尚其事乎當崇至公
勿復為虛飾之煩濤苦表請退詔又不許尚書令衛(wèi)
瓘奏濤以微苦久不視職手詔頻煩猶未順旨參議
以為無專節(jié)之尚違至公之義若實沈篤亦不宜居
位可免濤官中詔瓘曰濤以德素為朝之望而常深
退讓至于懇切故比有詔欲必奪其志以匡輔不逮
主者既不思明詔旨而反深加詆案虧崇賢之風以
重吾不德何以示遠近邪濤不得已又起視事太康
初遷右仆射加光祿大夫侍中掌選如故濤以老疾
固辭手詔曰君以道德為世模表況自先帝識君遠
意吾將倚君以穆風俗何乃欲舍遠朝政獨高其志
耶吾之至懷果不足以喻乎何來言至懇切也且當
以時自力深副至望君不降志朕不安席濤又上表
固讓不許吳平之后帝詔天下罷軍役示海內(nèi)大安
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嘗講
武于宣武場濤時有疾詔乘步輦從因與盧欽論用
兵之本以為不宜去州郡武備其論甚精于時咸以
濤不學孫吳而暗與之合帝稱之曰天下名言也而
不能用及永寧之后屢有變難寇賊焱起郡國皆以
無備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亂如濤言焉后拜司徒濤
復固讓詔曰君年耆德茂朝之碩老是以授君臺輔
之位而遠崇克讓至于反復良用于邑君當終始朝
政翼輔朕躬濤又表曰臣事天朝三十余年卒無毫
厘以崇大化陛下私臣無已猥授三司臣聞德薄位
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兇下有廟門之咎愿陛下
垂累世之恩乞臣骸骨詔曰君翼□朝政保乂皇家
匡佐之勛朕所倚賴司徒之職實掌邦教故用敬授
以答群望豈宜沖讓以自抑損邪已敕斷章表使者
乃臥加章綬濤曰垂沒之人豈可污官府乎輿疾歸
家以太康四年薨時年七十九詔賜東國秘器朝服
一具衣一襲錢五十萬布百匹以供喪事策贈司徒
蜜印紫綬侍中貂蟬新沓伯蜜印青朱綬祭以大牢
謚曰康將葬賜錢四十萬布百匹左長史范晷等上
言濤舊第屋十間子孫不相容帝為之立室初濤布
衣家貧謂妻韓氏曰忍饑寒我后當作三公但不知
卿堪作夫人不耳及居榮貴貞慎儉約雖爵同千乘
而無嬪媵祿賜俸秩散之親故初陳郡袁毅嘗為鬲
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虛譽亦遺濤絲百斤濤不
欲異于時受而藏于閣上后毅事露檻車送廷尉凡
所受賂皆見推檢濤乃取絲付吏積年塵埃印封如
初濤飲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試之乃以酒八斗飲濤
而密益其酒濤極本量而止有五子該淳允謨
崔洪
按晉書本傳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高祖實著名
漢代父贊魏吏部尚書左仆射以雅量見稱洪少以
清厲顯名骨鯁不同于物人之有過輒面折之而退
無后言武帝世為御史治書時長樂馮恢父為弘農(nóng)
太守愛少子淑欲以爵傳之恢父終服闋乃還鄉(xiāng)里
結(jié)草為廬陽喑不能言淑得襲爵恢始仕為博士祭
酒散騎常侍翟嬰薦恢高行邁俗侔繼古烈洪奏恢
不敦儒素令學生番直左右雖有讓侯微善不得稱
無倫輩嬰為浮華之目遂免嬰官朝廷憚之尋為尚
書左丞時人為之語曰叢生棘刺來自博陵在南為
鷂在北為鷹遷吏部尚書舉用甄明門無私謁薦雍
州刺史□詵代己為左丞詵后糾洪洪謂人曰我舉
□丞而還奏我是挽弩自射也詵聞曰昔趙宣子任
韓厥為司馬以軍法戮宣子之仆宣子謂諸大夫曰
可賀我矣我選厥也任其事崔侯為國舉才我以才
見用惟官是視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聞其
言而重之洪口不言貨財手不執(zhí)珠玉汝南王亮常
燕公卿以琉璃鍾行酒酒及洪洪不執(zhí)亮問其故對
曰慮有執(zhí)玉不趨之義故爾然實乖其常性故為詭
說楊駿誅洪與都水使者王佑親坐見黜后為大司
農(nóng)卒于官子廓散騎常侍郎亦以正直稱
徐寧
按晉書本傳寧東海郯人也少知名為輿縣令時廷
尉桓彝稱有人倫鑒識彝嘗去職至廣陵尋親舊還
遇風停浦中累日憂悒因上岸見一室宇有似廨署
訪之云是輿縣彝乃造之寧清惠博涉相遇欣然因
留數(shù)夕彝大賞之結(jié)交而別至都謂庾亮曰吾為卿
得一佳吏部郎語在彝傳即遷吏部郎左將軍江州
刺史卒官
宋
王惠
按宋書本傳惠字令明瑯邪臨沂人太保弘從祖也
祖劭車騎將軍父默左光祿大夫惠幼而夷簡為叔
父司徒謐所知恬靜不交游未嘗有雜事陳郡謝瞻
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群從造惠談?wù)撲h起文史間
發(fā)惠時相酬應言清理遠瞻等慚而退高祖聞其名
以問從兄誕誕曰惠后來秀令鄙宗之美也即以為
行太尉參軍事府主簿從事中郎世子建府以為征
虜長史仍轉(zhuǎn)中軍長史時會稽內(nèi)史劉懷敬之郡送
者傾京師惠亦造別還過從弟球球問向何所見惠
曰惟覺即時逢人耳嘗臨曲水風雨暴至座者皆馳
散惠徐起姿貌不異常日世子為荊州惠長史如故
領(lǐng)南郡太守不拜宋國初建當置郎中令高祖難其
人謂傅亮曰今用郎中令不可令減袁曜卿也既而
曰吾得其人矣乃以惠居之遷世子詹事轉(zhuǎn)尚書吳
興太守少帝即位以蔡廓為吏部尚書不肯拜乃以
惠代焉惠被召即拜未嘗接客人有與書求官者得
輒聚置閣上及去職印封如初時談?wù)咭岳话?br />惠之即拜雖事異而意同也兄鑒頗好聚斂廣營田
業(yè)惠意甚不同謂鑒曰何用田為鑒怒曰無田何由
得食惠又曰亦復何用食為其標寄如此元嘉三年
卒時年四十二追贈太常無子
南齊
褚炫
按南齊書本傳炫字彥緒河南陽翟人也祖秀之宋
太常父法顯鄱陽太守兄照字彥宣少秉高節(jié)一目
眇官至國子博士不拜常非從兄淵身事二代聞淵
拜司徒嘆曰使淵作中書郎而死不當是一名士邪
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頤之壽炫少清簡為從舅王景
文所知從兄淵謂人曰從弟廉勝獨立乃十倍于我
也宋義陽王昶為太常板炫補五官累遷太子舍人
撫軍車騎記室正員郎從宋明帝射雉至日中無所
得帝甚猜羞召問侍臣曰吾旦來如□遂空行可笑
座者莫荅炫獨曰今節(jié)候雖適而云露尚凝故斯
之禽驕心未警但得神駕游豫群情便為載歡帝意
解乃于雉場置酒遷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升明初
炫以清尚與劉俁謝胐江入殿侍文義號為四友
遷黃門郎太祖驃騎長史遷侍中復為長史齊臺建
復為侍中領(lǐng)步兵校尉以家貧建元初出補東陽太
守加秩中二千石還復為侍中領(lǐng)步兵凡三為侍中
出為竟陵王征北長史加輔國將軍尋徙為冠軍長
史江夏內(nèi)史將軍如故永明元年為吏部尚書炫居
身清立非吊問不雜交游論者以為美及在選部門
庭蕭索賓客罕至出行左右捧黃紙帽箱風吹紙剝
殆盡罷江夏還得錢十七萬于石頭并分與親族病
無以市藥表自陳解改授散騎常侍領(lǐng)安成王師國
學建以本官領(lǐng)博士未拜卒無以殯殮時年四十一
贈太常謚曰貞子
梁
謝覽
按梁書謝朏傳覽字景滌胐弟之子也選尚齊錢
唐公主拜駙馬都尉秘書郎太子舍人高祖為大司
馬召補東合祭酒遷相國戶曹天監(jiān)元年為中書侍
郎掌吏部事頃之即真覽為人美風神善辭令高祖
深器之嘗侍坐受敕與侍中王暕為詩答贈其文甚
工高祖善之仍使重作復合旨乃賜詩云雙文既后
進二少實名家豈伊爾棟隆信乃俱國華以母憂去
職服闋除中庶子又掌吏部郎事尋除吏部郎遷侍
中覽頗樂酒因燕席與散騎常侍蕭琛辭相詆毀為
有司所奏高祖以覽年少不直出為中權(quán)長史頃之
敕掌東宮管記遷明威將軍新安太守九年夏山賊
吳承伯破宣城郡余黨散入新安叛吏鮑敘等與合
攻沒黟歙諸縣進兵擊覽覽遣郡丞周興嗣于錦沙
立塢拒戰(zhàn)不敵遂棄郡奔會稽臺軍平山寇覽復還
郡左遷司徒諮議參軍仁威長史行南徐州事五兵
尚書尋遷吏部尚書覽自祖至孫三世居選部當世
以為榮十二年春出為吳興太守中書舍人黃睦之
家居烏程子弟專橫前太守皆折節(jié)事之覽未到郡
睦之子弟來迎覽逐去其船杖吏為通者自是睦之
家杜門不出不敢與公私門通郡邑多劫為東道患
覽下車肅然一境清謐初齊明帝及覽父東海徐
孝嗣并為吳興號為明守覽皆欲過之昔覽在新安
頗聚斂至是遂稱廉潔時人方之王懷祖卒于官時
年三十七詔贈中書令子罕早卒
王暕
按梁書本傳暕字思晦瑯邪臨沂人父儉齊太尉南
昌文憲公暕年數(shù)歲而風神警拔有成人之度時文
憲作宰賓客盈門見暕相謂曰公才公望復在此矣
弱冠選尚淮南長公主拜駙馬都尉除員外散騎侍
郎不拜改授晉安王文學遷廬陵王友秘書丞明帝
詔求異士始安王遙光表薦暕及東海王僧孺曰臣
聞求賢暫勞垂拱永逸方之疏壤取類導川伏惟陛
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白駒空谷振鷺在庭猶懼隱
鱗卜祝藏器屠保物色關(guān)下委裘河上非取制于一
狐諒求味于兼采而五聲倦響九工是詢寢議廟堂
借聽輿皂臣位任隆重義兼邦家實欲使名實不違
僥幸路絕勢門上品猶當格以清談英俊下僚不可
限以位貌竊見秘書丞瑯邪王暕年二十一七葉重
光海內(nèi)冠冕神清氣茂允迪中和叔寶理遣之談彥
輔名教之樂故以暉映先達領(lǐng)袖后進居無塵雜家
有賜書辭賦清新屬言元遠室邇?nèi)藭缥铩醯烙H養(yǎng)
素丘園臺階虛位庠序公朝萬夫傾首豈徒荀令可
想李公不亡而已哉乃東序之秘寶瑚璉之茂器除
驃騎從事中郎高祖霸府開引為戶曹屬遷司徒左
長史天監(jiān)元年除太子中庶子領(lǐng)驍騎將軍入為侍
中出為寧朔將軍中軍長史又為侍中領(lǐng)射聲校尉
遷五兵尚書加給事中出為晉陵太守征為吏部尚
書俄領(lǐng)國子祭酒暕名公子少致美稱及居選曹職
事修理然世貴顯與物多隔不能留心寒素眾頗謂
為刻薄遷尚書右仆射尋加侍中復遷右仆射以母
憂去官起為云麾將軍吳郡太守遷為侍中尚書左
仆射領(lǐng)國子祭酒普通四年冬暴疾卒時年四十七
詔贈侍中中書令中軍將軍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
衣一襲錢十萬布百匹謚曰靖有四子訓承吁并
通顯
王峻
按梁書本傳峻字茂遠瑯邪臨沂人曾祖敬弘有重
名于宋世位至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祖瓚之
金紫光祿大夫父秀之吳興太守峻少美風姿善舉
止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累遷中軍廬陵王法曹行參
軍太子舍人邵陵王文學太傅主簿府主齊竟陵王
子良甚相賞遇遷司徒主簿以父憂去職服闋除太
子洗馬建安王友出為寧遠將軍桂陽內(nèi)史會義師
起上流諸郡多相驚擾峻閉門靜坐一郡帖然百姓
賴之天監(jiān)初還除中書侍郎高祖甚悅其風采與陳
郡謝覽同見賞擢俄遷吏部當官不稱職轉(zhuǎn)征虜安
成王長史又為太子中庶子游擊將軍出為宣城太
守為政清和吏民安之視事三年征拜侍中遷度支
尚書又以本官兼起部尚書監(jiān)起太極殿事畢出為
征遠將軍平西長史南郡太守尋為智武將軍鎮(zhèn)西
長史蜀郡太守還為左民尚書領(lǐng)步兵校尉遷吏部
尚書處選甚得名譽峻性詳雅無趨競心嘗與謝覽
約官至侍中不復謀進仕覽自吏部尚書出為吳興
郡平心不畏強御亦由處世之情既薄故也峻為侍
中以后雖不退身亦淡然自守無所營務(wù)久之以疾
表解職遷金紫光祿大夫未拜普通二年卒時年五
十六謚惠子子琮玩琮為國子生尚始興王女繁昌
縣主不惠為學生所嗤遂離婚峻謝王王曰此自上
意仆極不愿如此峻曰臣太祖是謝仁祖外孫亦不
藉殿下姻媾為門戶
王泰
按梁書本傳泰字仲通志長兄慈之子也慈齊時歷
侍中吳郡知名在志右泰幼敏悟年數(shù)歲時祖母集
諸孫侄散棗栗于□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問其
故對曰不取自當?shù)觅n由是中表異之既長通和溫
雅人不見其喜慍之色起家為著作郎不拜改除秘
書郎遷前將軍法曹行參軍司徒東閣祭酒車騎主
簿高祖霸府建以泰為驃騎功曹史天監(jiān)元年遷秘
書丞齊永元末后宮火延燒秘書圖書散亂殆盡泰
為丞表校定繕寫高祖從之頃之遷中書侍郎出為
南徐州別駕從事史居職有能名復征中書侍郎敕
掌吏部郎事累遷給事黃門侍郎員外散騎常侍并
掌吏部如故俄即真自過江吏部郎不復典大選令
史以下小人求競者輻湊前后少能稱職泰為之不
通關(guān)求吏先至者即補不為貴賤請囑易意天下稱
平累遷為廷尉司徒左長史出為明威將軍新安太
守在郡和理得民心征為寧遠將軍安右長史俄遷
侍中尋為太子庶子領(lǐng)步兵校尉復為侍中仍遷仁
威長史南蘭陵太守行南康王府州國事王遷職復
為北中郎長史行豫章王府州國事太守如故入為
都官尚書泰能接人士士多懷泰每愿其居選官頃
之為吏部尚書衣冠屬望未及選舉仍疾改除散騎
常侍左驍騎將軍未拜卒時年四十五謚夷子初泰
無子養(yǎng)兄子祁晚有子廓
陳
袁樞
按陳書袁敬傳敬兄子樞字踐言梁吳郡太守君正
之子也美容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家世顯貴
貲產(chǎn)充積而樞獨居處率素傍無交往端坐一室非
公事未嘗出游榮利之懷淡如也起家梁秘書郎歷
太子舍人輕車河東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軍宣城
王二府功曹史侯景之亂樞往吳郡省父因丁父憂
時四方擾亂人求茍免樞居喪以至孝聞王僧辯平
侯景鎮(zhèn)京城衣冠爭往造請樞獨杜門靜居不求聞
達紹泰元年征為給事黃門侍郎未拜除員外散騎
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書其年出為吳興太守
永定二年征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
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樞博聞強識明悉舊章初
高祖長女永世公主先適陳留太守錢蕆生子岊主
及岊并卒于梁世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至是將葬
尚書主客請詳議欲加蕆駙馬都尉并贈岊官樞議
曰昔王姬下嫁必適諸侯同姓為主聞于公羊之說
車服不系顯于詩人之篇漢氏初興列侯尚主自斯
以后降嬪素族駙馬都尉置由漢武或以假諸功臣
或以加于戚屬是以魏曹植表駙馬奉車趣為一號
齊職儀曰凡尚公主必拜駙馬都尉魏晉以來因為
瞻準蓋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輕若不加其等級寧可
合□而酳所以假駙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今公主
早薨伉儷已絕既無禮數(shù)致疑何須駙馬之授案杜
預尚晉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晉武踐祚而主已
亡泰始中追贈公主元凱無復駙馬之號梁之帝女
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監(jiān)初王氏無追拜之事遠近二
例足以據(jù)明公主所生既未及成人之禮無勞此授
今宜追贈亭侯時以樞議為長天嘉元年守吏部尚
書三年即真尋領(lǐng)右軍將軍又領(lǐng)丹陽尹本官如故
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詔賜絹布五十匹錢十萬令
葬訖停宅視郡事葬服闋還復本職其年秩滿解尹
加散騎常侍將軍尚書并如故是時仆射到仲舉雖
參掌選事銓衡汲引并出于樞其所舉薦多會上旨
謹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職司鮮有游其門者廢帝
即位遷尚書左仆射光大元年卒時年五十一贈侍
中左光祿大夫謚曰簡懿有集十卷行于世弟憲自
有傳
北魏
郭祚
按魏書本傳祚字季佑太原晉陽人魏車騎郭淮弟
亮后也祖逸州別駕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一女
妻浩弟上黨太守恬世祖時浩親寵用事拜逸徐州
刺史假榆次侯終贈光祿大夫父洪之坐浩事誅祚
亡竄得免少而孤貧姿貌不偉鄉(xiāng)人莫之識也有女
巫相祚后當富貴祚涉歷經(jīng)史習崔浩之書尺牘文
章見稱于世弱冠州主簿刺史孫小委之書記又太
原王希彥逸妻之侄共相赒恤得以饒振高祖初舉
秀才對策上第拜中書博士轉(zhuǎn)中書侍郎遷尚書左
丞長兼給事黃門侍郎祚清勤在公夙夜匪懈高祖
甚知賞之從高祖南征及還正黃門車駕幸長安行
經(jīng)渭橋過郭淮廟問祚曰是卿祖宗所承邪祚曰是
臣七世伯祖高祖曰先賢后哲頓在一門祚對曰昔
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微臣虛薄遭奉明圣
自唯幸甚因敕以太牢祭淮廟令祚自撰祭文以贊
遷洛之規(guī)賜爵東光子高祖曾幸華林園因觀故景
陽山祚曰山以仁靜水以智流愿陛下修之高祖曰
魏明以奢失于前朕何為襲之于后祚曰高山仰止
高祖曰得非景行之謂遷散騎常侍仍領(lǐng)黃門是時
高祖銳意典禮兼銓鏡九流又遷都草創(chuàng)征討不息
內(nèi)外規(guī)略號為多事祚與黃門宋弁參謀幃幄隨其
才用各有委寄祚承稟注疏特成勤劇嘗以立馮昭
儀百官夕飲清徽后園高祖舉觴賜祚及崔光曰郭
祚憂勞庶事獨不欺我崔光溫良博物朝之儒秀不
勸此兩人當勸誰也其見知若此初高祖以李彪為
散騎常侍祚因入見高祖謂祚曰朕昨誤授一人官
祚對曰陛下圣鏡照臨論才授職進退可否黜陟幽
明品物既彰人倫有序豈容圣詔一行而有差異高
祖沈吟曰此自應有讓因讓朕欲別授一官須臾彪
有啟云伯石辭卿子產(chǎn)所惡臣欲之已久不敢辭讓
高祖嘆謂祚曰卿之忠諫李彪正辭使朕遲回不能
復決遂不換彪官也乘輿南討祚以兼侍中從拜尚
書進爵為伯高祖崩咸陽王禧等奏祚兼吏部尚書
尋除長兼吏部尚書并州大中正世宗詔以奸吏逃
刑懸配遠戍若永避不出兄弟代之祚奏曰慎獄審
刑道煥先古垂憲設(shè)禁義纂惟今是以先王沿物之
情為之軌法故八刑備于昔典奸律炳于來制皆所
以謀其始跡訪厥成罪敦風厲俗永資世范者也伏
惟旨義博遠理絕近情既懷愚異不容不述誠以敗
法之原起于奸吏奸吏雖微敗法實甚伏尋詔旨信
亦斷其逋逃之路為治之要實在于斯然法貴止奸
不在過酷立制施禁為可傳之于后若法猛而奸不
息禁過不可永傳將何以載之刑書垂之百代若以
奸吏逃竄徙其兄弟罪人妻子復應徙之此則一人
之罪禍傾二室愚謂罪人既逃止徙妻子走者之身
懸名永配于眚不免奸途自塞詔從之尋正吏部祚
持身潔清重惜官位至于銓授假令得人必徘徊久
之然后下筆下筆即云此人便以貴矣由是事頗稽
滯當時每招怨讟然所拔用者皆量才稱職時又以
此歸之出為使持節(jié)鎮(zhèn)北將軍瀛州刺史及太極殿
成祚朝于京師轉(zhuǎn)鎮(zhèn)東將軍青州刺史祚值歲不稔
闔境饑敝矜?zhèn)麗巯露嗨c恤雖斷決淹留號為煩
緩然士女懷其德澤于今思之入為侍中金紫光祿
大夫并州大中正遷尚書右仆射時議定新令詔祚
與侍中黃門參議刊正故事令仆中丞騶唱而入宮
門至于馬道及祚為仆射以為非盡敬之宜言于世
宗帝納之下詔御在太極騶唱至止車門御在朝堂
至司馬門騶唱不入宮自此始也詔祚本官領(lǐng)太子
少師祚曾從世宗幸東宮肅宗幼弱祚懷一黃出
奉肅宗時應詔左右趙桃弓與御史中尉王顯迭相
唇齒深為世宗所信祚私事之時人謗祚者號為桃
弓仆射黃少師祚奏曰謹案前后考格雖班天下
如臣愚短猶有未悟今須定職人遷轉(zhuǎn)由狀超越階
級者即須量折景明初考格五年者得一階半正始
中故尚書中山王英奏考格被旨但可正滿三周為
限不得計殘年之勤又去年中以前二制不同奏請
裁決旨云黜陟之體自依舊來斷今未審從舊來
之旨為從景明之斷為從正始為限景明考法東西
省文武閑官悉為三等考同任事而前尚書盧昶奏
上第之人三年轉(zhuǎn)半階今之考格復分為九等前后
不同參差無準詔曰考在上中者得泛以前有六年
以上遷一階三年以上遷半階殘年悉除考在上下
者得泛以前六年以上遷半階不滿者除其得泛以
后考在上下者三年遷一階散官從盧昶所奏祚又
奏言考察令公清獨著德績超倫而無負殿者為上
上一殿為上中二殿為上下累計八殿品降至九未
審今諸曹府寺凡考在事公清然才非獨著績行稱
務(wù)而德非超倫干能粗可而守平堪任或人用小劣
處官濟事并全無負殿之徒為依何第景明三年以
來至今十有一載準限而判三應升退今既通考未
審為十年之中通其殿最積以為第隨前后年斷各
自除其善惡而為升降且負注之章數(shù)成殿為差此
條以寡愆為最多戾為殿未審取何行是寡愆何坐
為多戾結(jié)累品次復有幾等諸文案失衷應杖十者
為一負罪依律次過隨負記十年之中三經(jīng)肆眚赦
前之罪不問輕重皆蒙宥免或為御史所彈案驗未
周遇赦復任者未審記殿得除以不詔曰獨著超倫
及才備寡咎皆謂文武兼上上之極言耳自此以降
猶有八等隨才為次令文已具其積負累殿及守平
得濟皆含在其中何容別疑也所云通考者據(jù)多
年之言至于黜陟之體自依舊來年斷何足復請其
罰贖已決之殿固非免限遇赦免罪惟記其殿除之
尋加散騎常侍時詔營明堂國學祚奏曰今云羅西
舉開納岷蜀戎旗東指鎮(zhèn)靖淮荊漢沔之間復須防
捍征兵發(fā)眾所在殷廣邊郊多壘烽驛未息不可于
師旅之際興板筑之功且獻歲云暨東作將始臣愚
量謂宜待豐靖之年因子來之力可不時而就從之
世宗末年每引祚入東宮密受賞賚多至百余萬雜
以錦繡又特賜以劍杖恩寵甚深遷左仆射先是蕭
衍遣將康絢遏淮將灌揚徐祚表曰蕭衍狂悖擅斷
川瀆役苦民勞危亡巳兆然古諺有之敵不可縱夫
以一酌之水或為不測之淵如不時滅恐同原草宜
命一重將率統(tǒng)軍三十人領(lǐng)羽林一萬五千人并科
京東七州虎旅九萬長驅(qū)電邁遄令撲討擒斬之勛
一如常制賊資雜物悉入軍人如此則鯨鯢之首可
不日而懸誠知農(nóng)桑之時非發(fā)眾之日茍事理宜然
亦不得不爾昔韋顧跋扈殷后起昆吾之師玁狁孔
熾周王興六月之伐臣職忝樞衡獻納是主心之所
懷寧敢自嘿并宜敕揚州選一猛將遣當州之兵令
赴浮山表里夾攻朝議從之出除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
都督雍岐華三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雍州刺史太和
以前朝法尢峻貴臣蹉跌便致誅夷李沖之用事也
欽祚識干薦為左丞又兼黃門意便滿足每以孤門
往經(jīng)崔氏之禍常慮危亡苦自陳挹辭色懇然發(fā)于
誠至沖謂之曰人生有運非可避也但當明白當官
何所顧畏自是積二十余年位秩隆重而進趨之心
更復不息又以東宮師傅之資列辭尚書志在封侯
儀同之位尚書令任城王澄為之奏聞及為征西雍
州雖喜于外撫尚以府號不優(yōu)心望加大執(zhí)政者頗
怪之于時領(lǐng)軍于忠恃寵驕恣崔光之徒曲躬承奉
祚心惡之乃遣子太尉從事中郎景尚說高陽王雍
令出忠為州忠聞而大怒矯詔殺祚時年六十七祚
達于政事凡所經(jīng)履咸為稱職每有斷決多為故事
名器既重時望亦深一朝非罪見害遠近莫不惋惜
靈太后臨朝遣使吊慰追復伯爵正光中贈使持節(jié)
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謚文貞公初高祖之
置中正從容謂祚曰并州中正卿家故應推王瓊也
祚退謂寮友曰瓊真?zhèn)谓褡晕幢嫖壹液螢闇p之然
主上直信李沖吹噓之說耳祚死后三歲而于忠死
咸以祚為祟
賈秀
按魏書賈彝傳彝子秀歷中書博士遷中書侍郎太
子中庶子揚烈將軍賜爵陽都男本州大中正恭宗
崩以爵還第既而掌吏曹事高宗以秀東宮舊臣進
爵陽都子加振威將軍時丞相乙渾擅作威福多所
殺害渾妻庶姓而求公主之號屢言于秀秀默然渾
曰公事無所不從我請公主不應何意秀慷慨大言
對曰公主之稱王姬之號尊寵之極非庶族所宜若
假竊此號當必自咎秀寧死于今朝不取笑于后日
渾左右莫不失色為之震懼而秀神色自若渾夫妻
默然含忿他日乃書太醫(yī)給事楊惠富臂作老奴官
慳字令以示秀渾每欲伺隙陷之會渾伏誅遂得免
難秀執(zhí)正守志皆此類也時秀與中書令渤海高允
俱以儒舊見重于時皆選擬方岳以詢訪見留各聽
長子出為郡守秀辭曰爰自愚微承乏累紀少而受
恩老無成效恐先草露無報殊私豈直無功之子超
齊先達雖仰感圣慈而俯深驚懼乞收成命以安微
臣遂固讓不受自始及終歷奉五帝雖不至大官常
掌機要而廉清儉約不營資產(chǎn)年七十三遇疾給醫(yī)
藥賜幾杖時朝廷舉動及大事不決每遣尚書高平
公李敷就第詔決皇興三年卒贈本將軍冀州刺史
武邑公謚曰簡
吏部部名臣列傳二
隋
盧愷
按隋書本傳愷字長仁涿郡范陽人也父柔終于魏
中書監(jiān)愷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書記頗解屬文周
齊王憲引為記室其后襲爵容城伯邑千一百戶從
憲伐齊愷說柏杜鎮(zhèn)下之遷小吏部大夫增邑七百
戶染工上士王神歡者嘗以賂自進冢宰宇文護擢
為計部下大夫愷諫曰古者登高能賦可為大夫求
賢審官理須詳慎今神歡出自染工更無殊異徒以
家富自通遂與搢紳并列實恐惟鵜之刺問之外境
護竟寢其事建德中增邑二百戶歲余轉(zhuǎn)內(nèi)史下大
夫武帝在云陽宮□諸屯老牛欲以享士愷進諫
曰昔田子方贖老馬君子以為美談向奉明□欲以
老牛享士有虧仁政帝美其言而止轉(zhuǎn)禮部大夫為
聘陳使副先是行人多從其國禮及愷為使一依本
朝陳人莫能屈四年秋李穆攻拔軹關(guān)柏崖二鎮(zhèn)命
愷作露布帝讀之大悅曰盧愷文章大進荀景倩故
是令君之子尋授襄州總管司錄轉(zhuǎn)治中大象元年
征拜東京吏部大夫開皇初加上儀同三司除尚書
吏部侍郎進爵為侯仍攝尚書左丞每有敷奏侃然
正色雖逢喜怒不改其常帝嘉愷有吏干賜錢二十
萬并賚雜彩三百匹加散騎常侍八年上親考百寮
以愷為上愷固讓不敢受高祖曰吏部勤干舊所聞
悉今者上考僉議攸同當仁不讓何愧之有皆在朕
心無勞飾讓歲余拜禮部尚書攝吏部尚書事會國
子博士何妥與右仆射蘇威不平奏威陰事愷坐與
相連上以愷屬吏憲司奏愷曰房恭懿者尉遲迥之
黨不當仕進威愷二人曲相薦達累轉(zhuǎn)為海州刺史
又吏部預選者甚多愷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威之
從父弟徹肅二人并以鄉(xiāng)正征詣吏部徹文狀后至
而先任用肅左足孿蹇才用無算愷以威故授期請
郎愷之朋黨事甚明白上大怒曰愷敢將天官以為
私惠愷免冠頓首曰皇太子將以通事舍人蘇夔為
舍人夔即蘇威之子臣以夔未當遷固啟而止臣若
與威有私豈當如此上曰蘇威之子朝廷共知卿乃
固執(zhí)以僥身幸至所不知者便行朋附奸臣之行也
于是除名為百姓未幾卒于家自周氏以降選無清
濁及愷攝吏部與薛道衡陸彥師等甄別士流故涉
黨固之譖遂及于此子義恭嗣
牛弘
按隋書本傳弘字里仁安定鶉觚人也本姓□氏祖
熾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部尚書臨涇公賜姓為牛
氏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見之謂其父曰此兒當貴善
愛養(yǎng)之及長須貌甚偉性寬裕好學博聞在周起家
中外府記室內(nèi)史上士俄轉(zhuǎn)納言上士專掌文翰甚
有美稱加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其后
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轉(zhuǎn)內(nèi)史下大夫進位使持節(jié)
大將軍儀同三司開皇初遷授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弘
以典籍遺逸上表請開獻書之路曰經(jīng)籍所興由來
尚矣爻畫肇于庖羲文字生于蒼頡圣人所以弘宣
教導博通古今揚于王庭肆于時夏故堯稱至圣猶
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觀古人之象周官外史掌
三皇五帝之書及四方之志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
太公曰在丹書是知握符御歷有國有家者曷嘗不
以詩書而為教因禮樂而成功也昔周德既衰舊經(jīng)
紊棄孔子以大圣之才開素王之業(yè)憲章祖述制禮
刊詩正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弘易道治國立身
作范垂法及秦皇馭吞滅諸侯任用威力事不師
古始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先王墳籍掃地皆盡
本既先亡從而顛覆臣以圖讖言之經(jīng)典盛衰信有
征數(shù)此則書之一厄也漢興改秦之弊敦尚儒術(shù)建
藏書之策置校書之官屋壁山巖往往間出外有太
常太史之藏內(nèi)有延閣秘書之府至孝成之世亡逸
尚多遣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詔劉向父子讎校
篇籍漢之典文于斯為盛及王莽之末長安兵起宮
室圖書并從焚燼此則書之二厄也光武嗣興尤重
經(jīng)誥未及下車先求文雅于是鴻生巨儒繼踵而集
懷經(jīng)負帙不遠斯至肅宗親臨講肄和帝數(shù)幸書林
其蘭臺石室鴻都東觀秘牒填委更倍于前及孝獻
移都吏民擾亂圖書縑帛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裁
七十余乘屬西京大亂一時燔蕩此則書之三厄也
魏文代漢更集經(jīng)典皆藏在秘書內(nèi)外三合遣秘書
郎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美其朱紫有別晉氏承
之文籍尤廣晉秘書監(jiān)荀勖定魏內(nèi)經(jīng)更著新簿雖
古文舊猶云有新章后錄鳩集已多足得恢弘
正道訓范當世屬劉石憑陵京華覆滅朝章國典從
而失墜此則書之四厄也永嘉之后寇竊競興因河
據(jù)洛跨秦帶趙論其建國立家雖傳名號憲章禮樂
寂滅無聞劉裕平姚收其圖籍五經(jīng)子史纔四千卷
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僭偽之盛莫過二秦以此而
論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軌物圖書記注播遷之余皆
歸江左晉宋之際學藝為多齊梁之間經(jīng)史彌盛宋
秘書丞王儉依劉氏七略撰為七志梁人阮孝緒亦
為七錄總其書數(shù)三萬余卷及侯景渡江破滅梁室
秘省經(jīng)籍雖從兵火其文德殿內(nèi)書史宛然猶存蕭
繹據(jù)有江陵遣將破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典
籍重本七萬余卷悉送荊州故江表圖書因斯盡萃
于繹矣及周師入郢繹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纔一
二此則書之五厄也后魏爰自幽方遷宅伊洛日不
暇給經(jīng)籍闕如周氏創(chuàng)基關(guān)右戎車未息保定之始
書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萬卷高氏據(jù)有山東初亦
采訪驗其本目殘缺猶多及東夏初平獲其經(jīng)史四
部重雜三萬余卷所益舊書五千而已今御書單本
合一萬五千余卷部帙之間仍有殘缺比梁之舊目
止有其半至于陰陽河洛之篇醫(yī)方圖譜之說彌復
為少臣以經(jīng)書自仲尼已后迄于當今年逾千載數(shù)
遭五厄興集之期屬膺圣世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君
臨區(qū)宇功無與二德冠往初自華夏分離彝倫攸斁
其間雖霸王遞起而世難未夷欲崇儒業(yè)時或未可
今土宇邁于三王民黎盛于兩漢有人有時正在今
日方當大弘文教納俗升平而天下圖書尚有遺逸
非所以仰協(xié)圣情流訓無窮者也臣史籍是司寢興
懷懼昔陸賈奏漢祖云天下不可馬上治之故知經(jīng)
邦立政在于典謨矣為國之本莫此攸先今秘藏見
書亦足披覽但一時載籍須令大備不可王府所無
私家乃有然士民殷雜求訪難知縱有知者多懷□
惜必須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發(fā)明詔兼開
購賞則異典必臻觀閣斯積重道之風超于前世不
亦善乎伏愿天監(jiān)少垂照察上納之于是下詔獻書
一卷賚縑一匹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進爵奇章郡公
邑千五百戶三年拜禮部尚書奉□修撰五禮勒成
百卷行于當世弘請依古制修立明堂上議曰竊謂
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出教化崇有德孝經(jīng)曰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祭義云祀于明堂教諸
侯孝也黃帝曰合宮堯曰五府舜曰總章布政興治
由來尚矣周官考工記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
四修一鄭元注云修十四步其廣益以四分修之一
則堂廣十七步半也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四阿重屋
鄭云其修七尋廣九尋也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
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鄭云此三者或舉宗廟或舉
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明其同制也馬融王肅干寶
所注與鄭亦異今不具出漢司徒馬宮議云夏后氏
世室室顯于堂故命以室殷人重屋屋顯于堂故命
以屋周人明堂堂大于夏室故命以堂夏后氏益其
堂之廣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為兩序間大夏后
氏七十二尺若據(jù)鄭元之說則夏室大于周堂如依
馬宮之言則周堂大于夏室后王轉(zhuǎn)文周大為是但
宮之所言未詳其義此皆去圣久遠禮文殘缺先儒
解說家異人殊鄭注玉藻亦云宗廟路寢與明堂同
制王制曰寢不逾廟明大小是同今依鄭元注每室
及堂止有一丈八尺四壁之外四尺有余若以宗廟
論之祫享之時周人旅酬六尸并后稷為七先公昭
穆二尸先王昭穆二尸合十二尸三十六王及君北
面行事于二丈之堂愚不及此若以正寢論之便須
朝宴據(jù)燕禮諸侯宴則賓及卿大夫脫履升坐是知
天子宴則三公九卿并須升堂燕義又云席小卿次
上卿言皆侍席止于二筵之間豈得行禮若以明堂
論之總享之時五帝各于其室設(shè)青帝之位須于太
室之內(nèi)少北西面太昊從食坐于其西近南北面祖
宗配享者又于青帝之南稍退西面丈八之室神位
有三加以簠簋籩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咸設(shè)
復須席工升歌出□反坫揖讓升降亦以隘矣據(jù)茲
而說近是不然按劉向別錄及馬宮蔡邕等所見當
時有古文明堂禮王居明堂禮明堂圖明堂大圖明
堂陰陽太山通義魏文侯孝經(jīng)傳等并說古明堂之
事其書皆亡莫得而正今明堂月令者鄭元云是呂
不韋著春秋十二紀之首章禮家鈔合為記蔡邕王
肅云周公所作周書內(nèi)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
有證明文多不載束□以為夏時之書劉瓛云不韋
鳩集儒者尋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記之不韋安能獨
為此記令案不得全稱周書亦未可即為秦典其內(nèi)
雜有虞夏殷周之法皆圣王仁恕之政也蔡邕具為
章句又論之曰明堂者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也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曰青陽
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元堂內(nèi)曰太室圣人南面
而聽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不正焉故雖有五名而
主以明堂也制度之數(shù)各有所依堂方一百四十四
尺□之策也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干之策也太
廟明堂方六丈通天屋徑九丈陰陽九六之變且圓
蓋方覆九六之道也八闥以象卦九室以象州十二
宮以應日辰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四戶八牖乘九
宮之數(shù)也戶皆外設(shè)而不閉示天下以不藏也通天
屋高八十一尺黃鍾九九之實也二十八柱布四方
四方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應三統(tǒng)四向五色各
象其行水闊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氣于外以象四海
王者之大禮也觀其模范天地則象陰陽必據(jù)古文
義不虛出今若直取考工不參月令青陽總章之號
不得而稱九月享帝之禮不得而用漢代二京所建
與此說悉同建安之后海內(nèi)大亂京邑焚燒憲章泯
絕魏氏三方未平無聞興造晉則侍中裴頠議曰尊
祖配天其義明著而廟宇之制理據(jù)未分宜可直為
一殿以崇嚴父之祀其余雜碎一皆除之宋齊已還
咸率茲禮此乃世乏通儒時無思術(shù)前王盛事于是
不行后魏代都所造出自李沖三三相重合為九室
檐不覆基房間通街穿鑿處多迄無可取及遷宅洛
陽更加營構(gòu)五鬼紛競遂至不成宗配之事于焉靡
托今皇猷遐闡化覃海外方建大禮垂之無窮弘等
不以庸虛謬當議限今檢明堂必須五室者何尚書
帝命驗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黃曰神升白
曰顯紀黑曰元矩蒼曰靈府鄭元注云五府與周之
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損益至于五室確然不
變夫室以祭天天實有五若立九室四無所用布政
視朔自依其辰鄭司農(nóng)云十二月分在青陽等左右
之位不云居室鄭元亦言每月于其時之堂而聽政
焉禮圖畫皆在堂偏是以須為五室明堂必須上
圓下方者何孝經(jīng)援神契曰明堂者上圓下方八窗
四達布政之宮禮記盛德篇曰明堂四戶八牖上圓
下方五經(jīng)異義稱講學大夫淳于登亦云上圓下方
鄭元同之是以須為圓方明堂必須重屋者何案考
工記夏言九階四旁兩夾窗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周不言者明一同夏制殷言四阿重屋周承其后
不言屋制亦盡同可知也其殷人重屋之下本無五
室之文鄭注云五室者亦據(jù)夏以知之明周不云重
屋因殷則有灼然可見禮記明堂位曰太廟天子明
堂言魯為周公之故得用天子禮樂魯之太廟與周
之明堂同又曰復廟重檐刮楹達向天子之廟飾鄭
注復廟重屋也據(jù)廟既重屋明堂亦不宜矣春秋文
公十三年太室屋壞五行志曰前堂曰太廟中央曰
太室屋其上重者也服虔亦云太室太廟太室之上
屋也周書作洛篇曰乃立太廟宗宮路寢明堂咸有
四阿反坫重亢重廊孔晁注曰重亢累棟重廊累屋
也依黃圖所載漢之宗廟皆為重屋此去古猶近遺
法尚在是以須為重屋明堂必須為辟廱者何禮記
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諸侯尊卑也外水曰辟廱明堂
陰陽錄曰明堂之制周園行水左旋以象天內(nèi)有太
室以象紫宮此明堂有水之明文也然馬宮王肅以
為明堂辟廱太學同處蔡邕盧植亦以為明堂靈臺
辟廱太學同實異名邕云明堂者取其宗祀之清貌
則謂之清廟取其正室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周水圜如璧則曰璧
廱其實一也其言別者五經(jīng)通義曰靈臺以望氣明
堂以布政辟廱以養(yǎng)老教學三者不同袁準鄭元亦
以為別歷代所疑豈能輒定今據(jù)郊祀志云欲治明
堂未曉其制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一殿
無壁蓋之以茅水圜宮垣天子從之以此而言其來
則久漢中元二牛起明堂辟廱靈臺于洛陽并別處
然明堂亦有壁水李尤明堂銘云流水洋洋是也以
此須有辟廱夫帝王作事必師古昔今造明堂須以
禮經(jīng)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數(shù)取于月令遺闕之處
參以余書庶使該詳沿革之理其五室九階上圓下
方四阿重屋四旁兩門依考工記孝經(jīng)說堂方一百
四十四尺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太室方六丈通
天屋徑九丈八闥二十八柱堂高三尺四向五色依
周書月令論殿垣方在內(nèi)水周如外水內(nèi)徑三百步
依太山盛德記覲禮經(jīng)仰觀俯察皆有則象足以盡
誠上帝祗配祖宗弘風布教作范于后矣弘等學不
稽古輒申所見可否之宜伏聽裁擇上以時事草創(chuàng)
未遑制作竟寢不行六年除太常卿九年詔改定雅
樂又作樂府歌詞撰定圓丘五帝凱樂并議樂事弘
上議云謹案禮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周禮奏
黃鍾歌大呂奏太簇歌應鍾皆是旋相為宮之義蔡
邕明堂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則太簇為宮姑洗為商
蕤賓為角南呂為征應鍾為羽大呂為變宮夷則為
變征他月仿此故先王之作律呂也所以辯天地四
方陰陽之聲揚子云曰聲生于律律生于辰故律呂
配五行通八風歷十二辰行十二月循環(huán)轉(zhuǎn)運義無
停止譬如立春木王火相立夏火王土相季夏余分
土王金相立秋金王水相立冬水王木相還相為宮
者謂當其王月名之為宮今若十一月不以黃鍾為
宮十二月不以太簇為宮便是春木不王夏王不相
豈不陰陽失度天地不通哉劉歆鍾律書云春宮秋
律百卉必雕秋宮春律萬物必榮夏宮冬律雨雹必
降冬宮夏律雷必發(fā)聲以斯而論誠為不易且律十
二今直為黃鍾一均唯用七律以外五律竟復何施
恐失圣人制作本意故須依禮作還相為宮之法上
曰不須作旋相為宮且作黃鍾一均也弘又論六十
律不可行謹案續(xù)漢書律歷志元帝遣韋元成問京
房于樂府房對受學故小黃令焦延壽六十律相生
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
生陰陰上生陽終于中呂而十二律畢矣中呂上生
執(zhí)始執(zhí)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于南事六十律畢
矣十二律之變至于六十猶八卦之變至于六十四
也冬至之聲以黃鍾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鍾
為征南呂為羽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征此聲氣之
元五音之正也故各統(tǒng)一日其余以次運行宮日者
各自為宮而商征以類從焉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
調(diào)故作準以定數(shù)準之狀如瑟長一丈而十三弦隱
間九尺以應黃鍾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畫分寸以
為六十律清濁之節(jié)執(zhí)始之類皆房自造房云受法
于焦延壽未知延壽所承也至元和年待詔候鍾殷
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diào)音者故待詔嚴嵩具
以準法教其子宣愿召宣補學官主調(diào)樂器大史丞
弘試宣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
遂罷自此律家莫能為準施弦嘉平年東觀召典律
者太子舍人張光問準意光等不知歸閱舊藏乃得
其器形制如房書猶不能定其弦緩急故史官能辯
清濁者遂絕其可以相傳者唯大榷常數(shù)及候氣而
已據(jù)此而論京房之法漢世已不能行沈約宋志曰
詳案古典及今音家六十律無施于樂禮云十二管
還相為宮不言六十封禪書云大帝使素女鼓五十
弦瑟而悲破為二十五弦假令六十律為樂得成亦
所不用取大樂必易大禮必簡之意也又議曰案周
官云大司樂掌成均之法鄭眾注云均調(diào)也樂師主
調(diào)其音三禮義宗稱周官奏黃鍾者用黃鍾為調(diào)歌
大呂者用大呂為調(diào)奏者謂堂下四懸歌者謂堂上
所歌但一祭之間皆用二調(diào)是知據(jù)宮稱調(diào)其義一
也明六律六呂迭相為宮各自為調(diào)今見行之樂用
黃鍾之宮乃以林鍾為調(diào)與古典有違晉內(nèi)書監(jiān)荀
勖依典記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法制十二笛
黃鍾之笛正聲應黃鍾下征應林鍾以姑洗為清角
大呂之笛正聲應大呂下征應夷則以外諸均例皆
如是然今所用林鍾是勖下征之調(diào)不取其正先用
其下于理未通故須改之上甚善其議詔弘與姚察
許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定新樂事在音律志是后
議置明堂詔弘條上故事議其得失事在禮志上甚
敬重之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唯見弘未嘗不
改容自肅素將擊突厥詣太常與弘言別弘送素至
中門而止素謂弘曰大將出征故來敘別何相送之
近也弘遂揖而退素笑曰奇章公可謂其智可及其
愚不可及也亦不以屑懷尋授大將軍拜吏部尚書
時高祖又令弘與楊素蘇威薛道衡許善心虞世基
崔子發(fā)等并召諸儒論新禮降殺輕重弘所立議眾
咸推服之仁壽二年獻皇后崩王公已下不能定其
儀注楊素謂弘曰公舊學時賢所仰今日之事決在
于公弘了不辭讓斯須之間儀注悉備皆有故實素
嘆曰衣冠禮樂盡在此矣非吾所及也弘以三年之
喪祥禫具有降殺□服十一月而練者無所象法以
聞于高祖高祖納焉下詔除□練之禮自弘始也弘
在吏部其選舉先德行而后文才務(wù)在審慎雖致停
緩所有進用并多稱職吏部侍郎高孝基鑒賞機晤
清慎絕倫然爽俊有余跡似輕薄時宰多以此疑之
唯弘深識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選舉于斯為最時論
彌服弘識度之遠煬帝之在東宮也數(shù)有詩書遺弘
弘亦有答及嗣位之后嘗賜弘詩曰晉家山吏部魏
世盧尚書莫言先哲異奇才并佐余學行敦時俗道
素乃沖虛納言云閣上禮儀皇運初彝倫欣有敘垂
拱事端居其同被賜詩者至于文詞贊揚無如弘美
大業(yè)二年進位上大將軍三年改為右光祿大夫從
拜恒岳壇場珪幣墠畤牲牢并弘所定還下太行煬
帝嘗引入內(nèi)帳對皇后賜以同席飲食其禮遇親重
如此弘謂其諸子曰吾受非常之遇荷恩深重汝等
子孫宜以誠敬自立以答恩遇之隆也六年從幸江
都其年十一月卒于江都郡時年六十六帝傷惜之
赗贈甚厚歸葬安定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
安侯謚曰憲弘榮寵當世而車服卑儉事上盡禮待
下以仁訥于言而敏于行上嘗令其宣敕弘至階下
不能言退還拜謝云并忘之上曰傳語小辯故非宰
臣任也愈稱其質(zhì)直大業(yè)之世委遇彌隆性寬厚篤
志于學雖職務(wù)繁雜書不釋手隋室舊臣始終信任
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好酒而酗嘗因
醉射殺弘駕車牛弘來還宅其妻迎謂之曰叔射殺
牛矣弘聞之以無所怪問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
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之矣顏色自若
讀書不輟其寬和如此有文集十二卷行于世
高構(gòu)
按隋書本傳構(gòu)字孝基北海人也性滑稽多智辯給
過人好讀書工吏事弱冠州補主簿仕齊河南王參
軍事歷徐州司馬蘭陵平原二郡太守齊滅后周武
帝以為許州司馬高祖受禪轉(zhuǎn)冀州司馬甚有能名
征拜比部侍郎尋轉(zhuǎn)民部時內(nèi)史侍郎晉平東與兄
子長茂爭嫡尚書省不能斷朝臣三議不決構(gòu)斷而
合理上以為能召入內(nèi)殿勞之曰我聞尚書郎上應
列宿觀卿才識方知古人之言信矣嫡庶者禮教之
所重我讀卿判數(shù)遍詞理愜當意所不能及賜米百
石由是知名尋遷雍州司馬以明斷見稱歲余轉(zhuǎn)吏
部侍郎號為稱職復徙雍州司馬坐事左轉(zhuǎn)盩厔令
甚有治名上善之復拜雍州司馬又為吏部侍郎以
公事免煬帝立召令復位時為吏部者多以不稱職
去官唯構(gòu)最有能名前后典選之官皆出其下時人
以構(gòu)好劇談頗謂輕薄然其內(nèi)懷方雅特為吏部尚
書牛弘所重后以老病解職弘時典選凡將有所擢
用輒遣人就第問其可否河東薛道衡才高當世每
稱構(gòu)有清鑒所為文筆必先以草呈構(gòu)而后出之構(gòu)
有所詆訶道衡未嘗不嘆伏大業(yè)七年終于家時年
七十二所舉杜如誨房元齡等后皆自致公輔論者
稱構(gòu)有知人之鑒開元中昌豆盧實為黃門侍郎
稱為慎密河東裴術(shù)為右丞多所糾正河內(nèi)士平
原東方舉定皇甫聿道俱為刑部并執(zhí)法平允弘農(nóng)
劉士龍清河房山基為考功河東裴鏡民為兵部并
稱明干京兆韋焜為民曹屢進讜言南陽韓則為延
州長史甚有惠政此等事行遺闕皆有吏干為當時
所稱
唐
姜晦
按唐書姜傳子確確子晦起家蒲州參軍累為
高陵令治有聲遷長安令人畏愛之開元初擢御史
中丞先是永徽顯慶時御史不拜宰相□命使四方
者廷中揖見后稍屈下至晦獨循舊體謂御史曰不
如故事且奏譴公等由是臺儀復振轉(zhuǎn)太常少卿時
國馬之晦請以詔書市馬六胡州率得馬三十署游
擊將軍詔可閑廄乃稍備除黃門侍郎辭不拜改兵
部滿歲為吏部侍郎主選曹史嘗請托為奸前領(lǐng)選
者周棘扈藩檢窒內(nèi)外猶不禁至晦悉除之示無防
限然處事精明私相屬諉罪輒得皆以為神始晦革
舊示簡廷議恐必敗既而贓賕路塞而流品有敘眾
乃伏兄□被放晦亦左除中正卿貶春州司馬徙海
州刺史卒
韋陟
按唐書韋安石傳安石子陟字殷卿與弟斌俱秀敏
異常童安石晚有子愛之神龍二年安石為中書令
陟甫十歲授溫王府東閣祭酒朝散大夫風格方整
善文辭書有楷法一時知名士皆與游開元中居喪
以父不得志歿乃興斌杜門不出八年親友更往敦
曉乃強調(diào)為洛陽令宋璟見陟嘆曰盛德遺范盡在
是矣累除吏部郎中中書令張九齡引為舍人與孫
逖梁涉并司書命時號得才遷禮部侍郎陟于鑒裁
尤長故事取人以一日試為高下陟許自通所工先
就其能試之已乃程考由是無遺材遷吏部侍郎選
人多偽集與正調(diào)相冒陟有風采擿辯無不伏者黜
正數(shù)百員詮綜號為公平然任威嚴或至詈詰議者
訾其峻又自以門品可坐階三公居常貴視僚黨
謷然其以道誼合雖后進布衣與均禮李林甫惡其
名高恐逼己出為襄陽太守徙河南采訪使以判官
員錫善訊覆支使韋元甫工書奏時號員推韋狀陟
皆倚任之俄襲郇國公坐事貶守鍾離義陽后為河
東太守以失職內(nèi)怏怏乃毀廉隅頗餉謝權(quán)幸欲自
結(jié)天寶十二載入考華清宮楊國忠忌其才謂拾遺
吳豸之曰子能發(fā)陟罪乎吾以御史相處豸之乃劾
陟饋遺事國忠又使甥□韋元志左驗陟惶悸賂吉
溫求救由是俱得罪陟貶桂嶺尉坐不行徙平樂會
安祿山陷洛陽弟斌沒賊國忠欲構(gòu)陟與賊通密諭
守吏令脅陟使憂死州豪杰共說曰昔張說被竄匿
陳氏以免今若詔書下誰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
事寧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當爾其敢□刑因
謝遣堅臥不出歲余肅宗即位起為吳郡太守使者
趣追未至會永王兵起委陟招諭乃授御史大夫江
東節(jié)度使與高適來瑱會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江
淮騷離若不齊盟質(zhì)信以示四方知我等協(xié)心戮力
則無以成功乃推瑱為地主為載書登壇曰淮西節(jié)
度使瑱江東節(jié)度使陟淮南節(jié)度使適□國威命糾
合三垂剪除兇慝好惡同之毋有異志有渝此盟墜
命亡族罔克生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神實鑒斯言辭
旨慷慨士皆隕泣永王敗帝趣陟赴鳳翔初季廣琛
從永王亂非其本謀陟表廣琛為歷陽太守尉安之
至是恐廣琛有后變乃馳往諭詔恩釋其疑而后趣
召帝雅聞陟名欲倚以相及是遷延疑有顧望意止
除御史大夫會杜甫論房管詞意迂慢帝令陟與崔
光遠顏真卿按之陟奏甫言雖狂不失諫臣體帝由
是疏之富平人將軍王去榮殺其縣令帝將宥之陟
曰昔漢高帝約法殺人者死今陛下殺人者生恐非
所宜時朝廷尚新群臣班殿中有相吊哭者帝以陟
不任職用顏真卿代之更拜吏部尚書久之宗人伐
墓柏坐不相教貶絲州刺史還授太常卿呂絪入輔
薦為禮部尚書東宮留守史思明逼伊洛李光□議
守河陽陟率東京官屬入關(guān)避之詔授吏部尚書令
就保永樂以圖收復卒年六十五贈荊州大都督陟
早有名而為林甫國忠擯廢及肅宗擇相自謂必得
以后至不用任事者皆新進望風憚之多言其驕倨
及入關(guān)又不許至京師郁郁不得志成疾且卒嘆曰
吾道窮于此乎性侈縱喜飾服馬侍兒閹童列左右
常數(shù)十侔于王宮主第窮治饌羞擇膏腴地藝榖麥
以鳥羽擇米每食視庖中所棄其直猶不減萬錢宴
公侯家雖極水陸曾不下筋常以五采箋為書記使
侍妾主之以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惟署名自
謂所書陟字若五朵云時人慕之號郇公五云體然
家法修整敕子允就學夜分視之見其勤旦日問安
色必怡稍怠則立堂下不與語雖家僮數(shù)十然應門
賓客必允主之永泰元年贈尚書左仆射太常博士
程皓議謚忠孝顏真卿以為許國養(yǎng)親不兩立不當
合二行為謚主客員外郎歸崇敬亦駁正之右仆射
郭英又無學術(shù)卒用太常議云
吏部部名臣列傳三
明一
詹同
按明外史本傳同字同文初名書婺源人四世祖青
從宋高宗南渡官殿前統(tǒng)制后脫尺籍齒編氓曰吾
子孫當有以文學興者同幼□異受易于甘楚材春
秋于劉彭壽二人皆元季名士學由此大進學士虞
集見之曰才子也以其弟盤子妻之至正中與茂才
異等除郴州學正遇亂家黃州仕陳友諒為翰林學
士承旨兼御史太祖下武昌召為國子博士易名同
時功臣子弟教習內(nèi)府諸博士治一經(jīng)不盡通同淹
貫群籍講易春秋最善應教為文才思泉涌太祖善
之遷考功郎中直起居注諭曰史貴直筆唐太宗命
直書建成事以公天下予言行汝當直書俾后世征
實同再拜受旨洪武元年與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
魏觀等循行天下訪求賢才還進翰林直學士稍遷
侍讀學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劉基曰古者公卿有
罪盤水加劍詣?wù)埵易圆盟詣盍異u存國體也同
侍側(cè)取戴記及賈誼疏以進因剴切言之帝嘗謂同
聲色之害甚于鴆毒前代率以此敗亡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之
君為子孫所承式尤不可不謹同因舉成湯不邇聲
色垂裕后昆以對其納誨多類此四年進吏部尚書
六年為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同雖任吏部國家文
章制作之事仍屬裁定為承旨復與學士樂韶鳳定
釋奠先師樂章又上言陛下渡江已來征討平定之
跡禮樂治道之詳雖有紀載尚未成書乞編日歷以
傳后世帝從之命同與宋濂為總裁官吳伯宗等為
纂修官逾年大明日歷成自起兵臨濠至洪武六年
征伐次第禮樂刑政群臣功過四夷朝貢之類共一
百卷藏之金匱副在秘書監(jiān)同等又言日歷秘天府
人不得見請訪唐貞觀政要分輯圣政宣示天下帝
從之同等乃分四十類自敬天至制蠻夷凡五卷名
曰皇明寶訓嗣后凡有政跡史官日記錄之隨類增
入焉七年賜□致仕語極褒美后復起承旨卒同以
文章結(jié)主知應制占對靡弗敏贍帝嘗言文章宜明
白顯易通道術(shù)達時務(wù)無取浮薄同所為多稱旨而
操行特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福王時追贈禮部左
侍郎謚文憲
陳修
按明外史本傳修字伯昂上饒人從平浙東授理官
援引律令悉本寬厚盡改元季苛政擢兵部郎中遷
濟南知府濟南屢經(jīng)兵燹比戶雕殘且多衛(wèi)將練兵
屯田其間修至調(diào)劑有方兵民相安流亡復業(yè)帝嘉
之洪武四年拜吏部尚書六部之設(shè)自洪武元年鎮(zhèn)
江滕毅首長吏部一切選除考課佐省臺裁定然法
制猶未畫一修乃偕侍郎李仁詳考舊典參以時宜
按地劇僻為設(shè)官煩簡凡庶司黜陟及課功核實之
法皆精心籌畫銓法秩然未幾卒官
滕毅
按明外史陳修傳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吳以儒士見
留徐達幕下尋除起居注命與楊訓文集古無道之
君若桀紂秦始皇隋煬帝行事以進曰吾欲觀喪亂
之由以為炯戒耳毅與宋濂等日侍左右甚見寵遇
吳元年出為湖廣按察使尋召還擢居吏部一月改
江西行省參政卒官
李仁
按明外史陳修傳李仁唐縣人為陳友諒招討使王
師克武昌來歸以常遇春薦代陶安知黃州府事由
給事中擢吏部侍郎修卒仁進尚書謫青州政最擢
戶部侍郎尋致仕
趙好德
按明外史陳修傳趙好德字秉彝汝陽人由戶部尚
書改官帝嘉其典銓平明嘗召與四輔官坐論治道
于內(nèi)殿命畫史圖像禁中終陜西參政初元末時汝
潁兵起好德謂妻李曰元運將終東南當有真主欲
往從之汝孕生男可名太平他日求我灑泣而別謁
太祖金陵歷官有政績遂至六卿長其子長名毅事
太祖成祖官亦至工部侍郎兼少詹事
翟善
按明外史陳修傳翟善字敬夫洪武中貢入太學授
吏部文選司主事歷員外郎二十六年尚書詹徽侍
郎傅友文誅命善署部事旋進侍郎署尚書事逾年
實授尚書明于經(jīng)術(shù)奏對合帝意帝曰善雖年少宇
量恢廓他人莫及也欲為營第于泰興以善不忍奪
人自益而止欲除其家戍籍善曰戍卒宜增豈可以
臣破例帝益以為賢坐法當刑父為陳乞降宣化知
縣以終
吳琳
按明外史陳修傳吳琳黃岡人太祖下武昌求荊楚
名儒以詹同薦召為國子助教與同并教胄子文采
不如同而經(jīng)術(shù)過之吳元年除浙江按察司僉事復
入為起居注命赍幣帛求書于四方洪武四年遷太
常卿進兵部尚書典京闈鄉(xiāng)試六年改吏部尚書又
與同迭主部事逾年乞歸帝嘗遣使察之使者潛至
旁舍一農(nóng)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謹使者
前曰此有吳尚書者在否農(nóng)人斂手對曰琳是也使
者以狀聞帝為嘉嘆
王克己
按明外史吳琳傳繼琳為尚書者王克己壽陽人洪
武初以文學征除戶部主事潔己不緇出納詳慎擢
吏部尚書未幾致仕
蹇義
按明外史本傳義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
進士授中書舍人奏事輒稱旨帝問汝蹇叔后乎瑢
頓首不敢對帝嘉其篤誠為更名義手書賜之一考
當選特命滿九載朕且用義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
敬慎未嘗忤色建文帝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
侍郎是時齊黃等用事外興大師內(nèi)改制度義無所
建明充位而已國子博士王紳遺書責之義不能答
燕師入率先迎附遷左侍郎數(shù)月進尚書時方務(wù)反
建文之政所更易者悉罷之義從容言于帝曰損益
貴適時宜前改者過今必欲盡復者亦過因舉數(shù)事
陳說本末帝稱善從其言永樂二年兼太子詹事帝
有所傳諭太子輒遣義能委曲導意帝與太子俱愛
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輔皇太子監(jiān)國義熟典故達
治體軍國事皆倚辦舊臣見親用者戶部尚書夏原
吉與義齊名中外稱曰蹇夏滿九載帝親宴之便殿
褒揚甚至數(shù)奉命兼理他部事職務(wù)填委處之裕如
十七年以父喪歸帝及太子皆遣官賜祭有詔起復
十九年三殿災時□廷臣二十六人巡行天下義及
給事中馬俊分巡應天諸府問軍民疾苦黜陟文武
長吏義以國家多事盡法繩吏將不勝斥太甚者數(shù)
人余多寬假條興革數(shù)十事奏行之還治部事如故
二十年成祖北征還入間者言怒太子逮義系錦衣
衛(wèi)獄明年得釋仁宗即位義原吉皆以元老為中外
所信而帝顧念義監(jiān)國舊勞尤厚倚之首進義少保
賜冠服象笏玉帶兼食二祿尋進少傅少師賜銀章
一文曰繩愆糾繆已復賜璽書曰曩朕監(jiān)國卿以先
朝舊臣擢兼詹事日侍左右兩京肇建政務(wù)方殷卿
勞心焦思不恤身家二十余年夷險一節(jié)朕承大統(tǒng)
贊襄治理不懈益恭朕篤念不忘茲以己意創(chuàng)制蹇
忠貞印賜卿俾藏于家傳之后世知朕君臣共濟艱
難相與有成也尋命監(jiān)修太宗實錄義視原吉尤重
厚慎擇郡守考察明恕號為稱職然不敢專斷每承
顧問持兩端使人主自擇楊士奇于帝前詰義曰何
過慮義應曰恐鹵莽為后憂耳帝笑曰二卿言皆是
楊榮或詆義帝不直榮義頓首言榮無他即左右有
讒榮者愿陛下慎察帝復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
位召義原吉嘉勞之委寄如仁宗時從征樂安還
予甚厚時議棄交址義與原吉力爭而帝方用士奇
言二人亦不敢堅執(zhí)尋命擇使交址者義薦伏伯安
口辨原吉士奇俱曰使臣奉命以忠信恃口辨必辱
國帝竟罷伯安弗遣義亦弗復言已而從北巡還帝
以義原吉士奇榮四人者皆已老賜璽書曰卿等皆
祖宗遺老輔朕躬今黃發(fā)危齒不宜復典冗劇傷
朝廷優(yōu)老待賢之禮可輟所務(wù)朝夕在朕左右討論
至理共寧邦家其專精神審思慮益致嘉謨嘉猷寅
亮弼直稱朕意焉明年郭琎代為尚書理部務(wù)復賜
義銀章文曰忠厚寬宏尋賜新第于文明門內(nèi)英宗
即位齋宿得疾遣醫(yī)視問所欲言對曰陛下初嗣太
寶望敬守祖宗成憲始終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贈
太師謚忠定官二子英荃皆尚寶司丞英有詩名歷
官太常少卿仍掌司事子霖中書舍人
張紞
按明外史本傳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中舉明經(jīng)為
東宮侍書遷通政司左參議試左通政云南平出為
右參政陛辭帝賦詩二章賜之歷左布政使二十六
年入覲治行為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賜璽書曰
曩者討平西南命官撫守爾紞實先往于今五年諸
蠻聽服誠信相孚克共乃職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
天下十二牧上故嘉爾績命爾仍治滇南汝往欽哉
紞為布政使凡十三年朝士董倫王景韓宜可輩遷
謫其地紞皆接以禮意或相薦引凡土地貢賦法令
條格皆紞所裁定民間喪祭冠婚咸有定制務(wù)變其
俗滇人遵用之建文帝立召為吏部尚書詔征遺逸
士集闕下紞所選用皆當其才會修太祖實錄被旨
試翰林編纂官奏楊士奇第一士奇由是知名燕師
入錄中朝奸臣二十九人紞與焉成祖既即位以茹
□言宥仍故職無何帝臨朝而嘆咎建文時之改官
制者乃令紞及戶部尚書王鈍解職務(wù)月給尚書半
俸居京師紞懼自經(jīng)于吏部后堂妻子相率投池中
死紞在吏部值變官制小吏張祖言曰高皇帝起布
衣有天下立法創(chuàng)制規(guī)模甚遠今更之未必勝徒滋
人口愿公力持之紞然其言而不能爭也時添設(shè)京
衛(wèi)知事紞即奏授祖后紞自經(jīng)死舁尸歸屬吏無敢
視者惟祖經(jīng)紀其喪乃去
毛泰亨
按明外史張紞傳時有毛泰亨者建文朝為吏部侍
郎與紞同事紞死泰亨亦死
師逵
按明外史本傳逵字九達東阿人少孤事母至孝年
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出城南二十余里求得之及
歸夜二鼓道遇虎逵驚呼天虎舍之去持還奉母母
疾遂愈洪武中以國子生從御史馮彬刷卷江西為
彬所劾逮至闕下囚服見帝偉其貌釋之謫御史臺
書案牘家至京自陳母老乞一官以養(yǎng)帝憐之以
為御史超遷陜西按察使獄囚系千人浹旬盡決遣
悉當其罪母憂去官廬墓側(cè)不飲酒食肉者三年成
祖即位召為兵部右侍郎轉(zhuǎn)吏部右侍郎永樂四年
營建北京宮殿遣逵采木湖湘以十萬眾入窮山賈
販不通軍夫艱食辟道路召商賈事以辦然頗嚴刻
帝念民勞欲罷役逵言民樂趍事遂不罷督之益嚴
民不堪多從李法良為亂后有詔罷采所在存貯散
遣役夫逵又言岸高水急勢不可止宜順流輸之于
是左中允周干劾逵方命虐民請罪之皇太子以帝
所特遣置不問八年帝北征命總督饋餉逵請均量
其程設(shè)頓置堡更遞轉(zhuǎn)輸從之逵佐蹇義在吏部二
十年人不敢干以私仁宗嗣位進南京戶部尚書兼
掌吏部宣德二年卒官逵廉不殖生產(chǎn)祿賜皆分宗
黨有子八人無以自贍成祖嘗語左右曰六部扈從
臣不貪者惟逵而已宣宗亦稱其廉正云
魏驥
按明外史本傳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
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
成就者召修永樂大典書成還任用師逵薦遷太常
博士帝謂曰劉履節(jié)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
不輕予人也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歷南京太
常寺少卿正統(tǒng)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為
真畿甸蝗奉詔巡視問民疾苦尋以老辭不允調(diào)禮
部改南京吏部十三年滿九載入見乞致仕不允就
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wù)多施行景泰
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驥居官務(wù)大體在太常山川壇
獲雙白兔圻內(nèi)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
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
有王綱者惡逆當辟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
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正統(tǒng)中王振怙
籠陵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
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冢宰未嘗立
朝愿少待事在循輩而已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
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
為一己事安得善終竟致仕去驥端厚祗慎顧勁直
好別白君子小人恒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
國及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有宋時縣令楊時
湖堤遺跡驥倡修螺山石巖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
湖利鄉(xiāng)人賴之居恒布衣糲食不殖生產(chǎn)事兄教諭
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唐主簿隸訶之
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遣之成化七年
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蕭山縣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
居與里人稠處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災
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后進雖在林野有補治
化驥生平學行醇篤心術(shù)正大諳世事瞭國體致仕
二十余年年九十八歲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
育滋此人瑞臣讀前史有以歸老賜祿畢其身者有
尊養(yǎng)三老五更者有安車蒲輪召者有賜幾杖者上
齒德也驥齒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稱達尊乞下所司
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遣行人存問賜羊酒
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
謚文靖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營葬乞以其金賑
饑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
許之蕭山民德驥不巳詣闕請祀于德惠祠以配楊
時制曰可
黃宗載
按明外史本傳宗載一名垕字厚夫豐城人洪武三
十年進士授行人奉使四方未嘗受饋遺累遷司正
永樂初以薦為湖廣按察司僉事巨奸宿猾多謫戍
銅鼓五開間陰持官吏短長宗載榜數(shù)其罪曰不改
必置之法眾莫敢犯征詣文淵閣修永樂大典書成
受賜歸任董造海運巨艦數(shù)十艘事辦而民不擾車
駕北征征兵湖廣使者貪暴失期宗載不舉劾謫楊
青驛驛夫起山東道御史彈劾不少避巡按交址及
歸無私□尚書黃福語人曰吾居此久所接御史多
矣惟宗載知大體丁祖母憂起復改詹事府丞洪熙
元年進行在吏部左侍郎往浙理軍政督采木湖湘
英宗初被劾下獄未幾復職遷南京吏部尚書居九
年乞休章四上乃許歸數(shù)年卒年七十九宗載持廉
守正不矯不隨學問文章俱負時望公卿大夫齒德
之盛推宗載云
王直
按明外史本傳直字行儉泰和人父伯貞以經(jīng)術(shù)顯
洪武十五年聘至京師應詔者五百余人帝親御奉
天門試之伯貞對第一與論太極復稱旨授試僉事
分巡廣東雷州復呂塘廢渠清鹽法會罷分巡官召
還為戶部主事命尚書趙俊受學以父喪服闋不時
起謫居安慶者數(shù)年建文初復以薦知瓊州府崖州
黎相仇殺以反聞且用兵伯貞捕其首惡數(shù)人復于
朝兵遂罷瓊田歲常三獲以賦軍軍不時受俟民乏
而斂急則因之以要利伯貞為立期三輸之而弊絕
居數(shù)年大治流民來歸者萬三千余口憂歸補肇慶
未之官卒直幼而端重家貧力學永樂二年舉進士
改庶吉士帝善其文召入內(nèi)閣俾屬草尋授修撰北
巡留侍皇太子已復從帝居北京遷侍讀歷事仁宗
宣宗累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tǒng)初進禮部右侍
郎學士如故久之出蒞部事尚書胡悉以部政付
直直處之若素習者八年代郭琎為吏部尚書戶部
侍郎奈亨附王振構(gòu)郎中趙敏詞連直及侍郎曹義
趙新□下獄三法司廷鞫論亨斬直等贖徒帝宥直
義奪亨新俸帝將親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諫曰國家
備邊最得上策謀臣猛將堅甲利兵星羅棋布且耕
且守敵亦不敢深入今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
蓄銳以待之彼疲走耳何必親御六師遠臨塞下以
僥幸不可知之勝乎況秋暑未退旱氣蘊隆青草不
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未充兵兇戰(zhàn)危臣誠未見其
可帝不從命直留守京師王師覆于土木率群臣請
太后立皇太子奉郕王攝國政已勸即真以安反側(cè)
議上皆直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謙每事推下之雍
容鎮(zhèn)率而已加太子太保景泰元年進少傅也先使
使議和且請還上皇下禮部議未決直率群臣上言
曰太上皇惑細人言輕身一出至于蒙塵陛下宵衣
旰食征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
以雪不共戴天之恥乃者天誘其衷也先有悔心之
萌而來求成于我請還乘輿此轉(zhuǎn)禍為福之機也望
陛下俯從其請遣使往報因察其誠偽而撫納之奉
太上皇以歸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
還不復蒞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則天倫厚而天眷
益隆誠古今盛事也帝曰卿等言良然但前后使者
五輩往終不得要領(lǐng)今復遣使設(shè)彼假送駕為名來
犯京師豈不為蒼生患賊詐難信其更議之已而阿
剌使復至胡等復以為言于是帝御文華殿門召
諸大臣及言官諭以宜絕狀直對曰必遣使毋貽后
悔帝不悅于謙前為解帝意釋乃曲聽之群臣既退
太監(jiān)興安匍匐出呼曰若等固欲遣使有文天祥富
弼其人乎直大言曰廷臣惟天子使既食其祿敢辭
難乎言之再聲色愈厲安語塞乃議遣使命李實羅
綺往既行而瓦剌可汗使復來直等固請乃遣楊善
等報之比實還以也先使至直與實語具知也先欲
和上疏請更遣使赍禮幣往迎上皇不許復上疏曰
臣等與李實語具得彼中情事其所需衣物資斧者
上皇言也而奉迎車駕也先意也昨者脫脫不花及
阿剌知院來皆有報使今也先使以迎請為辭乃不
遣使與偕是疑敵而召兵也遣使與和迎上皇便又
不許已而實自言于帝帝第報也先書就令楊善迎
歸而已直等復上言今北使已發(fā)愿本上皇之心順
臣民之愿因彼悔心遣使往報以圖迎復此不待計
而決者也不然眾志難犯違天不祥彼將執(zhí)為兵端
邊事益棘京師亦不得高枕臥矣帝乃命群臣擇使
直與寧陽侯陳懋等請仍遣實報曰俟善歸議之已
而善竟奉上皇還二年也先遣使入貢且請答使直
屢疏言邊備未修芻糧未積瘡痍未復宜如其請遣
使往以觀虛實開導其善不許無何也先遣騎入塞
以報使為辭直與群臣復請之卒不許直等乃上疏
言陛下銳意治兵為戰(zhàn)守計真大有為之主然使命
不通難保其不為寇宜□沿邊守臣發(fā)兵游僥有警
則入保無事則力耕陛下于幾務(wù)之暇時召京營總
督總兵詢以方略誠接而禮貌之信賞罰以持其后
斯戰(zhàn)守可言也帝曰善中書舍人何觀劾直等在先
朝阿附權(quán)奸今老猾不宜置左右帝怒下觀獄杖而
貶之其明年帝欲易太子未發(fā)會思明土知府黃
以為請帝喜下禮部議胡唯唯文武諸臣議者九
十一人當署名直有難色陳循濡筆強之乃署竟易
皇太子直進兼太子太師賜金幣加等頓足嘆曰此
何等大事乃為一蠻酋所壞吾輩愧死矣景帝疾亟
直等會諸大臣臺諫請復立沂王為皇太子推大
學士商輅草疏未上而石亨徐有貞等奪門迎上皇
復位殺王文等疏草留姚夔所嘗出以示郎中陸昶
嘆曰是疏不及進天也直遂乞休賜璽書金綺楮幣
給驛歸直為人方面修髯儀觀甚偉性嚴重不茍言
笑及與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
編纂記注之事多出其手與金溪王英齊名人稱二
王以居地目直曰東王英曰西王為侍郎次當入閣
楊士奇不欲也及長吏部益廉慎時初罷廷臣薦舉
方面大吏專屬吏部直委任曹郎嚴抑奔競凡御史
巡方歸者必令具所屬賢否以備選擢稱得人其子
為南國子博士考績至部文選郎欲留侍直直不
可曰是亂法自我始也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淵為尚
書佐之文淵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書直為尚書
十四年年益高名德日益重帝優(yōu)禮之免其常朝比
家居嘗從諸佃仆耕蒔擊鼓歌唱諸子孫更迭舉觴
上壽直嘆曰曩者西楊抑我令不得共事然使我在
閣今上復辟當不免遼陽之行安得與汝曹為樂哉
天順六年卒年八十四贈太保謚文端仕至翰林
檢討亦以學行稱曾孫思自有傳
崔恭
按明外史本傳恭字克讓廣宗人正統(tǒng)元年進士除
戶部主事督餉延綏有能聲以楊溥薦擢萊州知府
內(nèi)地輸遼東布悉貯郡庫歲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
別構(gòu)屋三十楹貯之請約計歲輸外余以充本府軍
餉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師遣民兵數(shù)千入
援廷議城臨清檄發(fā)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請俟秋
成居府六年萊人以比漢楊震景泰中超遷湖廣右
布政使諸司供給率取之民恭與僚佐約悉罷之公
安監(jiān)利流民擅相殺恭下令愿附籍者聽否則迨秋
遣歸眾遂定尋遷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廣濟庫官吏
干沒五十萬恭白于巡撫韓雍典守者咸獲罪定均
徭法酌輕重十年一役遂為定例寧王奠培不法恭
劾之削其護衛(wèi)王稍戢天順二年遷右副都御史代
李秉巡撫蘇松諸府按部進耆老各言利病為興革
與都督徐恭浚儀真漕河又浚常鎮(zhèn)河避江險已大
治吳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鶴江又自白鶴
江至嘉定卞家渡迄莊家涇凡浚萬四千二百余丈
又浚曹家港蒲匯塘新涇諸水民賴其利目曹家港
為都堂浦初周忱奏定耗羨則例李秉改定以賦輕
重遞盈縮其例甚平而難于稽算吏不勝煩擾恭乃
罷去悉如忱舊吏部缺右侍郎李賢王翱舉恭遂召
用置勸懲簿有聞皆識之翱甚倚恭轉(zhuǎn)左父憂起復
成化五年尚書李秉罷商輅欲用姚夔彭時欲用王
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謂時實逐秉喧謗于朝時稱病
不出侍讀尹直以時概皆己鄉(xiāng)人恐因此得罪急言
于輅以恭代秉為尚書五月以母喪歸喪畢起南京
吏部劾罷諸司不職者數(shù)人尋奉□參贊機務(wù)居三
年致仕又二年卒贈太子少保謚莊敏
陳俊
按明外史本傳俊字時英莆田人舉鄉(xiāng)試第一登正
統(tǒng)十三年進士除戶部主事督天津諸衛(wèi)軍采草奏
減新增額三十五萬束豪猾侵蘇松改折銀七十余
萬兩俊往督不數(shù)月畢輸尚書金以為能俾典諸
曹章奏歷郎中天順五年兩廣用兵俊督餉時州縣
殘破帑藏殫虛弛鹽商越境令引加米二斗軍興賴
以無乏母喪不聽歸蠻平始還初俊為主事奔父喪
賻者皆卻之至是文武將吏醵金賻亦不納成化初
擢南京太常少卿四年召拜戶部右侍郎俊練習錢
谷四方災傷邊鎮(zhèn)急芻餉奏請沓至裁決咸當尚書
楊鼎深倚之京師大饑先后發(fā)太倉粟八十萬石平
糶石值六錢豪猾乘時射利俊請糴以升斗為率過
一石勿與饑民獲濟尋議用兵河套□俊赴河南山
陜會巡撫諸臣畫芻餉發(fā)帑金二十萬助之俊以邊
庾空竭歲又不登而榆林道險遠轉(zhuǎn)輸難乃發(fā)金于
內(nèi)地市易修西安韓城同官徑道以利飛挽還朝進
俸一級歷吏部左右侍郎三品九載滿拜南京尚書
尋改兵部參贊機務(wù)先是參贊之任不專屬兵部自
薛遠后繼以俊遂為定制久之就改吏部二十一年
星變率九卿陳時弊二十事皆極痛切帝多采納而
權(quán)幸所不便者終格不行明年乞致仕詔加太子少
保賜馳驛傳還卒謚康懿
王翱
按明外史本傳翱字九皋鹽山人永樂十三年初試
貢士于北京帝思得北士用之而北人登第率后翱
兩試皆上第大喜特召賜食改庶吉士授大理左寺
正左遷行人宣德元年以楊士奇薦擢御史時官吏
有罪不問重輕許運磚還職翱請贓吏坐死但許贖
罪不得復官帝從之巡按四川松潘蠻竊發(fā)都督陳
懷駐成都相去八百余里不能制翱奏移懷松潘而
州縣及土司□設(shè)社學以興教化英宗嗣位廷議遣
文武大臣出鎮(zhèn)守擢翱右僉都御史偕都督武興鎮(zhèn)
江西懲貪抑奸吏民畏愛正統(tǒng)二年召還院處州賊
流廣信命翱往捕盡俘以還松潘國師商巴與都
指揮趙諒有隙諒誘執(zhí)巴掠其財與同官趙得誣以
叛其弟小商巴怒聚眾剽掠得請濟師命翱及都督
李安軍二萬征之而巡按御史白其枉詔審機進止
翱至出商巴于獄遣人招其弟因撫定其余黨而劾
誅諒戍得復商巴國師松潘遂平六年代陳鎰鎮(zhèn)陜
西遼東將屢失機詔翱往督軍務(wù)翱以軍令久弛寇
至不力戰(zhàn)因諸將庭謁責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斬
之皆惶恐叩頭愿效死贖翱乃躬行邊自山海關(guān)抵
開原繕城垣浚溝塹五里為堡十里為屯使烽燧相
接練將士室鰥寡軍民大悅又以邊塞孤遠軍餉匱
緣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贖指揮孫璟鞭殺戍卒其妻
女哭之亦死他卒訴璟殺一家三人翱曰卒死法妻
死夫女死父非殺也命璟償其家葬薶費璟感激后
參將遼東追敵三百里事李秉為名將九載滿進右
副都御史與總兵曹義等出塞擊兀良哈擒斬百余
人獲畜產(chǎn)四千六百進右都御史諸將破敵廣平山
進左脫脫不花大舉犯廣寧殺掠萬三千余人會乘
輿北狩方用兵止停俸半載景泰三年召還掌院事
易儲加太子太保潯梧猺亂總兵董興武毅推委不
任事于謙請以翁信陳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軍
務(wù)乃以命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翱至鎮(zhèn)將吏詟服
推誠撫諭猺人向化部內(nèi)無事明年入為吏部尚書
初何文淵協(xié)王直掌銓多私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
成憲天順改元加宮保直致仕翱始專部事石亨欲
去翱翱乞致仕已得請李賢力爭乃留及賢為亨所
逐亦以翱言留兩人相得歡甚帝每用人必咨賢賢
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帝眷翱厚時召對便殿稱
先生不名而翱年幾八十多忘嘗令郎談倫隨入帝
問故翱頓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諭恐遺□令此郎代
識之其人誠謹可信也帝喜吏部主事曹恂已遷江
西參議遇疾復入都翱以聞命以主事回籍恂怒伺
翱入朝捽翱胸摑其面大聲詬詈事聞下詔獄翱具
言恂實病得斥歸時服其量五年加太子少保憲宗
立進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參屢疏乞歸輒慰留數(shù)遣
醫(yī)視疾疾甚乃許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贈太
保謚忠肅翱在銓部謝絕請謁公余恒宿直廬非歲
時朔望謁先祠未嘗歸私第論薦不使人知曰吏部
豈快恩怨地耶自奉儉素景帝知其貧為治第鹽山
孫以蔭入太學不使應舉曰勿妨寒士路□賈杰官
近畿翱夫人數(shù)迎女杰恚曰若翁典銓移我官京師
反手爾何往來不憚煩也夫人聞之乘間請翱翱怒
推案擊夫人傷面其自遼東還朝也中官同事者重
翱贐明珠數(shù)顆翱固辭其人曰此先朝賜也公得毋
以贓郄我乎不得已納而藏焉中官死召其從子還
之為都御史時夫人為娶一妾逾半歲語翱翱怒曰
汝何破我家法即日具金幣返之妾終不嫁曰豈有
大臣妾嫁他人者翱卒妾往奔喪其子養(yǎng)之終身李
賢嘗語人曰皋陶言九德王公有其五亂而敬擾而
毅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也然性頗執(zhí)嘗有詔舉賢
良方正經(jīng)明行修及山林隱逸士至者率下部試翱
黜落百不取一二性不喜南士英宗嘗言北人文雅
不及南人顧質(zhì)直雄偉緩急當?shù)昧Π坑墒且娑嘁?br />北人晚年徇中官郭聰囑為都御史李秉所劾翱自
引伏蓋不無小損云子孫世官錦衣千戶
李秉
按明外史本傳秉字執(zhí)中曹縣人少孤力學舉正統(tǒng)
元年進士授延平推官沙縣豪誣良民為盜而淫其
室秉捕抵罪豪誣秉坐下獄副使侯輒論豪如法由
是知名征入都察院理刑將授御史都御史王文薦
為本院經(jīng)歷改戶部主事宣府屯田為豪占秉往視
歸田于軍而請罷科率邊人賴之兩淮鹽課弊覺逮
系數(shù)百人秉往核疑印有詐搜得偽印逮者得白景
帝立進郎中景泰二年宣府督餉侍郎劉璉病命秉
往佐之至則發(fā)璉侵牟狀即擢秉右僉都御史代璉
兼參贊軍務(wù)宣府數(shù)遭寇軍民牛具悉被掠朝廷遣
官市牛萬五千分給屯卒人予市谷種直璉盡以
京軍出守者一不及屯卒顧停其月餉征屯糧甚急
秉盡反璉政厚恤屯軍發(fā)帑市牛種士卒自城守外
悉令屯作凡使者至及宦官鎮(zhèn)守供億科斂者皆奏
罷之以官錢給費故事軍有家者月餉一石無者減
十四軍妻死雖有父母兄弟概以無家論秉力言其
非請優(yōu)給之帝方加意邊軍覽宣府億萬庫所上財
物數(shù)悉命秉給諸軍軍愈感悅?cè)甓胬硌矒?br />事頃之又命提督軍務(wù)秉益盡心邊計不恤嫌怨都
指揮楊文楊鑒都督江福貪縱劾罪之守獨石內(nèi)官
弓勝田獵擾民請征還又劾總兵官紀廣副總兵楊
能罪廣訐秉自解帝召秉還而言官交章言秉不當
去乃復命科道二人往廉之卒留秉先是寇亂邊地
民悉流移內(nèi)郡秉廣行招徠奏給月廩瘞土木鷂兒
嶺暴骸萬五千乞推行于諸塞軍為寇殺掠家無依
者官為養(yǎng)贍或資遣還鄉(xiāng)所條奏百十章帝及大臣
知其賢朝奏夕下弊政悉厘諜報寇牧近邊廷議遣
楊俊會宣府兵剿之秉曰塞外故諸部牧地非犯邊
也掩殺幸功非臣敢聞乃止諸部質(zhì)所掠男婦求易
米朝議成丁予一石幼者半之諸部概乞一石鎮(zhèn)將
不可秉曰是重粟而輕人也如其言予之而自請專
擅罪帝以秉為識體都督過興代紀廣令每所出滑
車三兩諸城門積磚五千寇至則磚塞門車綆人上
秉論興恇怯詔切責之巡按賈恪奏秉興不協(xié)秉亦
訐恪縱傲勘至置秉不問召恪還論罪天順初罷巡
撫官改督江南糧儲初陳泰為巡撫以蘇松賦額不
均令民田五升者倍征官田重者無增耗賦均而額
不虧秉至一守其法秉之巡撫宣府也巡按張鵬以
事相忤至是鵬與御史楊瑄俱言事得罪戍嶺表梏
甚嚴過南畿秉聞之出迎急問兩御史舟安在見兩
人持之哭錦衣林千戶者監(jiān)行為感動釋兩人梏安
行至戍所無恙坐舉知府違例被逮帝念秉過微令
復任請滸墅關(guān)稅悉征米備荒內(nèi)官金保監(jiān)淮安倉
秉發(fā)其科索罪御史李周等左遷秉疏救之帝怒將
議罪會廷議復設(shè)巡撫大臣薦秉才遂命撫大同而
都指揮孫英先以罪貶秩還衛(wèi)總兵李文妄引詔書
令復職秉至即斥之裨將徐旺領(lǐng)騎卒操練秉以旺
不勝任解其官謗議紛起會天城守備中官陳例久
病秉請易以羅付帝遂責秉專擅征下詔獄指揮門
達并以前舉知府救御史及斥孫英等為秉罪法司
希旨斥為民居三年用閣臣薦起故官□南京都察
院憲宗立進右副都御史復撫宣府甫數(shù)月召拜左
都御史成化改元掌大計黜罷貪殘倍于其舊明年
秋命秉自遼東抵大同整飭邊備至即劾鎮(zhèn)守中官
李良總兵官武安侯鄭宏失律罪出都指揮裴顯于
獄及舉指揮崔勝傅海等擊敵鳳凰山軍稍卻秉欲
斬指揮徐英英躍馬前眾遂爭上山走敵捷聞璽書
嘉勞秉遂往巡宣府大同更將帥申軍令而還未幾
命為總督數(shù)破敵帝勞以羊酒賜麒麟服加太子少
保吏部尚書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留待秉至是擢
任之銳意澄仕路監(jiān)生需次八千余人請分別考核
黜庸劣數(shù)百人咸怨秉左侍郎崔恭以久次當?shù)蒙?br />書而秉得之右侍郎尹旻嘗學于秉秉初屈意從兩
人既而不聽兩人言兩人亦頗秉侍讀彭華者大
學士時從弟也與中貴數(shù)千秉秉不聽胥怨秉御史
戴用請兩京堂上官及方面正佐如正統(tǒng)間例會廷
臣保舉帝納其言且令兩京四品以上吏部具缺取
上裁御史劉璧吳遠馮徽爭之請仍歸吏部語頗侵
內(nèi)閣帝怒方詰責言者會朝覲考察斥退者眾又多
大臣鄉(xiāng)故眾怨交集而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
位乃與華謀嗾同鄉(xiāng)給事中蕭彥莊劾秉言秉子為
令不職不能黜而私布政丘陵孫遇參政張穆僉事
李齡陰結(jié)年深御史助己并羅織其十二罪帝怒下
廷議恭旻助彥莊言吾兩人諫之不聽刑部尚書陸
瑜等遂奏秉衒直沽名顛倒銓政乃落秉太子少保
致仕罷陵等四人官而命彥莊指秉所結(jié)御史久之
不能對則以璧等三人名上遂俱下詔獄出之外陵
等實良吏有名以讒黜眾議不平陵尤不服連章訐
彥莊廷訊陵詞直帝惡彥莊誣罔謫大寧驛丞方秉
被劾勢洶洶且逮秉秉謂人曰為我謝彭先生秉罪
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獄入則秉必不出恐傷國體因
具疏引咎略不自辨時天下舉子方會試集都下奮
罵曰李公天下正人為奸邪所誣若罪李公愿罷我
等試以贖及見帝薄責秉乃已秉行官屬餞送皆欷
歔有泣下者秉慷慨揖諸人立登車去秉去恭遂為
尚書秉誠心直道夷險一節(jié)與王竑□負重望林居
二十年中外薦疏十余上竟不起弘治初卒贈太子
商
商制始以太宰為天官之首
按禮記曲禮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
太祝太士太卜典司六典
陳
注
此六太者天官之屬也以其所掌重于他職故
曰先舊說為殷制
周
周制以天官冢宰統(tǒng)六官而以夏官之司士掌群臣
之版
按書經(jīng)周官冢宰掌邦治統(tǒng)百官均四海
注
冢大宰治也天官卿治官之長是為冢宰內(nèi)統(tǒng)
百官外均四海蓋天子之相也百官異職管攝使
歸于一是之謂統(tǒng)四海異宜調(diào)劑使得其平是之
謂均
大
全
鄭氏曰山頂曰冢復齋董氏曰周禮太宰
掌建邦之六典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
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六典太宰兼掌此言
掌邦治者教禮政刑之屬莫非治也陳氏雅言曰
冢宰與六卿雖分掌一職而其官則尊于眾卿故
以冢言六卿之事雖各列一職而冢宰得以兼之
故以宰言
按古之冢宰即相也與今銓部
不同然后世六部實仿周之六官
按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設(shè)官分
職以為民極
注
鄭司農(nóng)云置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各
有所職而百事舉
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注
邦治王所以治邦國也鄭司農(nóng)云邦治謂總六
官之職也故太宰職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
邦國六官皆總屬于冢宰
治官之屬太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
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
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太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
以經(jīng)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
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tǒng)百官
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
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
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
注
鄭司農(nóng)云治典冢宰之職故立其官曰使帥其
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教典司徒之職故立
其官曰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禮
典宗伯之職故立其官曰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
佐王和邦國政典司馬之職故立其官曰使帥其
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刑典司寇之職故立
其官曰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此三
時皆有官唯冬無官又無司空以三隅反之則事
典司空之職也司空之篇亡小宰職曰六曰冬官
其屬六十掌邦事
以八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辨
邦治三曰官聯(lián)以會官治四曰官常以聽官治五曰
官成以經(jīng)邦治六曰官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
邦治八曰官計以弊邦治
注
百官所居曰府弊斷也鄭司農(nóng)云官屬謂六官
其屬各六十官職謂六官之職官聯(lián)謂國有大事
一官不能獨共則六官共舉之連事通職相佐助
也官常謂各自領(lǐng)其官之常職非連事通職所共
也官成謂官府之成事品式也官謂職所主之
度官職主祭祀朝覲會同賓客者則皆自有其
度官刑謂司刑所掌墨□劓□宮□刖□殺□
也官計謂三年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鄭元
謂官刑司寇之職五刑其四曰官刑上能糾職官
計謂小宰之六計所以斷群吏之治
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二曰則以馭
其官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四曰祿位以馭其士五曰
賦貢以馭其用六曰禮俗以馭其民七曰刑賞以馭
其威八曰田役以馭其眾
注
都之所居曰鄙則亦也典則所用異異其
名也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
毛聃畢原之屬在畿內(nèi)者祭祀其先君社稷五祀
則其官之制度廢猶退也退其不能者舉賢而
置之祿若今月奉也位爵次也賦口率出泉也貢
功也九職之功所稅也禮俗昏姻喪紀舊所行也
鄭司農(nóng)云士謂學士
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
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
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
以馭其過
注
柄所秉執(zhí)以起事者也詔告也助也爵謂公侯
伯子男卿大夫士也班祿所以富臣下幸謂言行
偶合于善則有以賜予之以勸后也生猶養(yǎng)也賢
臣之老者王有以養(yǎng)之成王封伯禽于魯曰生以
養(yǎng)周公死以為周公后是也五福一曰壽奪謂臣
有大罪沒入家財者六極四曰貧廢猶放也凡言
馭者所以驅(qū)之內(nèi)之于善
以八統(tǒng)詔王馭萬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三曰進賢
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貴七曰達吏八曰禮賓
注
統(tǒng)所以合率以等物也保庸安有功者達吏察
舉勤勞之小吏也禮賓賓客諸侯所以示民親仁
善鄰
又
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
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
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
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注
兩猶耦也所以協(xié)耦萬民系聯(lián)綴也牧州長也
九州各有封域以居民也長諸侯也一邦之貴民
所仰也師諸侯師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諸侯保
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宗繼別為大宗收族者鄭司
農(nóng)云主謂公卿大夫世世食采不絕民稅薄利之
鄭元謂利謂以政教利之吏小吏在鄉(xiāng)邑者友謂
同井相合耦鋤作者
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于
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
注
正月周之正月吉謂朔日太宰以正月朔日布
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歲又書而縣于象魏振木
鐸以徇之使萬民觀焉小宰亦率其屬而往皆所
以重治法新王事也凡治有故言始和者若改造
云爾鄭司農(nóng)云象魏闕也故魯災季桓子御公立
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忘從甲至申
謂之挾日凡十日
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jiān)設(shè)其參傅其伍陳
其殷置其輔
注
乃者更申敕之以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作州長
謂之牧所謂八命作牧者監(jiān)謂公侯伯子男各監(jiān)
一國書曰王啟監(jiān)厥亂為民參謂卿三人伍謂大
夫五人鄭司農(nóng)云殷治律輔為民之平也鄭元謂
殷眾也謂眾士也王制諸侯上士二十七人其中
士下士各居其上之三分輔府史庶人在官者
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立其兩設(shè)其伍陳其殷置
其輔
注
長謂公卿大夫王子弟食采邑者兩謂兩卿不
言三卿者不足于諸侯鄭司農(nóng)云兩謂兩丞
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設(shè)其考陳其殷置
其輔
注
正謂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也貳謂小
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馬小司寇小司空也考成
也佐成事者謂宰夫鄉(xiāng)師肆師軍司馬士師也司
空亡未聞其名
凡治以典待邦國之治以則待都鄙之治以待官
府之治以官成待萬民之治以禮待賓客之治
注
成八成禮賓禮也
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修
注
祀五帝謂四郊及明堂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禮
也明堂位所謂各揚其職百官廢職服大刑是其
辭之略也具所當共修掃除糞灑
前期十日帥執(zhí)事而卜日遂戒
注
前期前所諏之日也十日容散齊七日致齊三
日執(zhí)事宗伯太卜之屬既卜又戒百官以始齊
及執(zhí)事□滌濯
注
執(zhí)事初為祭事前祭日之夕滌濯謂溉祭器及
甑甗之屬
及納亨贊王牲事
注
納亨納牲將告殺謂鄉(xiāng)祭之晨既殺以授亨人
凡大祭祀君親牽牲大夫贊之
及祀之日贊玉幣爵之事
注
日旦明也玉幣所以禮神玉與幣各如其方之
色爵所以獻齊酒不用玉爵尚質(zhì)也三者執(zhí)以從
王至而授之
祀大神示亦如之
注
大神祇謂天地示本又作祇
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幾玉爵
注
玉幾所以依神天子左右玉幾宗廟獻用玉爵
大朝覲會同贊玉幣玉獻玉幾玉爵
注
助王受此四者時見曰會殷見曰同大會同或
于春朝或于秋覲舉春秋則冬夏可知玉幣諸侯
享幣也玉獻獻國珍異執(zhí)玉以致之玉幾王所依
也立而設(shè)幾優(yōu)尊者玉爵王禮諸侯之酢爵王朝
諸侯立依前南面其禮之于阼階上
作大事則戒于百官贊王命
注
助王為教令
王□治朝則贊聽治
注
治朝在路門外群臣治事之朝王視之則助王
平斷
□四方之聽朝亦如之
注
謂王巡狩在外時
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待四方之賓客之小治
注
大事決于王小事冢宰傳平
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
注
正正處也會大計也
聽其致事而詔王廢置
注
平其事來至者之功狀而奏白王
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
注
事夕則聽之大無功不徒廢必罪之大有功不
徒置必賞之鄭司農(nóng)云三載考績
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凡宮之
糾禁
注
杜子春云宮皆當為官鄭元謂宮刑在王宮中
者之刑建明布告之糾猶割也察也若今御史中
丞
掌邦之六典八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
治
注
逆迎受之鄭司農(nóng)云貳副也
又
以官府之六敘正群吏一曰以敘正其位二曰以敘
進其治三曰以敘作其事四曰以敘制其食五曰以
敘受其會六曰以敘聽其情
注
敘秩次也謂先尊后卑也治功狀也食祿之多
少情爭訟之辭
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一曰天官其屬六十掌邦治
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二曰地官其屬六十掌
邦教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三曰春官其屬六
十掌邦禮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四曰夏官其
屬六十掌邦政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五曰秋
官其屬六十掌邦刑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六
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
達
注
大事從其長若庖人內(nèi)外饔與膳夫共王之食
小事專達若宮人掌舍各為一官六官之屬三百
六十象天地四時日月星辰之度數(shù)天道備焉前
此者成王作周官其志有述天授位之義故周公
設(shè)官分職以之
以官府之六職辨邦治一曰治職以平邦國以均萬
民以節(jié)財用二曰教職以安邦國以寧萬民以懷賓
客三曰禮職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事鬼神四曰政
職以服邦國以正萬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職以詰邦
國以糾萬民以除盜賊六曰事職以富邦國以養(yǎng)萬
民以生百物
注
懷亦安也賓客來共其委積所以安之聚百物
者司馬主九畿職方制其貢各以其所有
以官府之六聯(lián)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聯(lián)事二曰賓客
之聯(lián)事三曰喪荒之聯(lián)事四曰軍旅之聯(lián)事五曰田
役之聯(lián)事六曰斂之聯(lián)事凡小事皆有聯(lián)
注
杜子春讀為施鄭元謂荒政弛力役及國中
貴者賢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不以力役之
事
以官府之八成經(jīng)邦治一曰聽政役以比居二曰聽
師田以簡稽三曰聽閭里以版圖四曰聽稱責以傅
別五曰聽祿位以禮命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
賣買以質(zhì)劑八曰聽出入以要會
注
鄭司農(nóng)云政謂軍政也役謂發(fā)兵起徒役也比
居謂伍籍也比地為伍因內(nèi)政寄軍令以伍籍發(fā)
軍起役者平而無遺脫也簡稽士卒兵器簿書簡
猶閱也稽猶計也合也合計其士之卒伍閱其兵
器為之要簿也故遂人職曰稽其人民簡其兵器
版戶籍圖地圖也聽人訟地者以版圖決稱責謂
貸予傅別謂券書也聽訟責者以券書之傅傅著
約束于文書別別為兩兩家各得一也禮命謂九
賜也書契符書也質(zhì)劑謂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
也要會謂計最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故宰
夫職曰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月終則令正月要
傅別故書作傅辨鄭大夫讀為符別杜子春讀為
傅別鄭元謂政謂賦也凡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
作征以多言之宜從征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六曰廉辨
注
聽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既斷
以六事又以廉為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能政令
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無傾邪也守不失
也辨辨然不疑惑也杜子春曰廉辨或為廉端
以掌祭祀朝覲會同賓客之戒具軍旅田役喪荒
亦如之
注
謂其禮也戒具戒官有事者所當共
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財用治其施舍聽其治訟
注
七事謂先四如之者三也施舍不給役者
凡祭祀贊王幣爵之事祼將之事凡賓客贊祼凡受
爵之事凡受幣之事月終則以官府之敘受群吏之
要
注
主每月之小計
贊冢宰受歲會歲終則令群吏致事
注
使赍歲盡文書來至若今上計
正歲帥治官之屬而觀治象之徇以木鐸曰不用
者國有常刑
注
正歲謂夏之正月得四時之正以出教令者審
也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木
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乃退以宮刑憲禁于王宮
注
憲謂表縣之若今新有法令云
令于百官府曰各修乃職考乃待乃事以聽王命
其有不共則國有大刑
注
乃猶女也
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
吏之位掌其禁令
注
治朝在路門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
如儀
敘群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
注
恒次敘諸吏之職事三者之來則應使辨理之
鄭司農(nóng)云復請也逆迎受王命者宰夫主諸臣萬
民之復逆故詩人重之曰家伯冢宰鄭元謂復之
言報也反也反報于王謂于朝廷奏事自下而上
曰逆逆謂上書
掌百官府之征令辨其八職一曰正掌官以治要
二曰師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以治目四曰
旅掌官常以治數(shù)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
官書以贊治七曰胥掌官敘以治敘八曰徒掌官令
以征令
注
別異諸官之八職以備王之征召所為正辟于
治官則冢宰也治要若歲計也師辟小宰宰夫也
治凡若月計也司辟上士中士治目若今日計也
旅辟下士也治數(shù)每事多少異也治藏藏文書及
器物贊治若今起文書草也治敘次序官中如今
侍曹伍伯傳吏朝也征令趨走給召呼
掌治以考百官府群都縣鄙之治乘其財用之出
入凡失財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詔冢宰而誅之其足
用長財善物者賞之
注
群都諸采邑也六遂五百家為鄙五鄙為縣言
縣鄙而六鄉(xiāng)州黨亦存焉乘猶計也財泉谷也用
貨賄也物畜獸也辟名詐為書以空作見文書與
實不相應也官刑謂司寇五刑第四者
以式掌祭祀之戒具與其薦羞從大宰而□滌濯
注
薦脯醢也羞庶羞內(nèi)羞
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
注
比校次之
凡朝覲會同賓客以牢禮之掌其牢禮委積膳獻
飲食賓賜之□牽與其陳數(shù)
又
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月終則令正月要旬終則令
正日成而以考其治治不以時舉者以告而誅之
注
歲終自周季冬正猶定也旬十日也治不時舉
者謂違時令失期會
正歲則以警戒群吏令修宮中之職事
注
警□戒之言鄭司農(nóng)云正歲之正月以戒敕
群吏
書其能者與其良者而以告于上
注
良猶善也上謂小宰大宰也鄭司農(nóng)云若今時
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
夏官司馬政官之屬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
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群
臣之版以治其政令歲登下其損益之數(shù)辨其年歲
與其貴賤周知邦國都家縣鄙之數(shù)卿大夫士庶子
之數(shù)
注
損益謂用功過黜陟者縣鄙鄉(xiāng)遂之屬故書版
為班鄭司農(nóng)云班書或為版版名籍
以詔王治
注
告王所當進退
以德詔爵以功詔祿以能詔事以久奠食
注
德謂賢者食稍食也賢者既爵乃祿之能者事
成乃食之王制曰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
以告于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
之位定然后祿之
惟賜無常
注
賜多少由王不如祿食有常品
漢
漢承秦置尚書令掌凡選署屬于少府而選舉無專
曹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
給共養(yǎng)有六丞屬官有尚書令丞中書謁者令丞成
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初置尚
書員五人有四丞
按后漢書百官志尚書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
置
注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唐虞官也詩云仲山甫王
之喉舌蓋謂此人
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用士人復故掌
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眾事
注
蔡質(zhì)漢儀曰故公為之者朝會不陛奏事增秩
二千石故自佩銅印墨綬
后漢
后漢始改常侍曹尚書為吏曹尚書典選舉后改為
選部有侍郎六人令史三人仍屬于少府
按后漢書百官志尚書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
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
注
韋昭曰尚奉也漢舊儀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
主斷獄蔡質(zhì)漢儀曰典天下歲盡集課事三公尚
書二人典三公文書吏曹尚書典選舉齋祀屬三
公曹靈帝末梁鵠為選部尚書
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
注
蔡質(zhì)漢儀曰主常侍黃門御史事世祖改曰吏
曹
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民曹尚書主凡吏
上書事客曹尚書主外國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
千石曹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侍
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
起草
注
蔡質(zhì)漢儀曰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
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書后增劇曹
三人合二十一人
注
古今注曰永元三年七月增尚書令史員功滿
未嘗犯禁者以補小縣墨綬蔡質(zhì)曰皆選蘭臺符
節(jié)上稱簡精練有吏能為之決錄注曰故事尚書
郎以令史久缺補之世祖始改用孝廉為郎
魏
魏始改選部為吏部主選部事而曹郎有吏部考功
定課之屬
按晉書職官志魏改選部為吏部主選部事又有左
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魏尚書郎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
祠部度支庫部農(nóng)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
石中兵外兵都兵別兵考功定課凡二十三郎青龍
二年尚書陳矯奏置都官騎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
郎缺白試諸孝廉能結(jié)文案者五人謹封奏其姓名
以補之
按宋百官志
定課作定科
按續(xù)文獻通考魏更漢命又改為吏部專主選事拜
陳群為吏部尚書建九品官人之法其制益詳
晉
晉承魏制設(shè)吏部尚書而以左丞及郎官佐之
按晉書職官志晉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
六曹而無五兵咸寧二年省駕部尚書四年省一仆
射又置駕部尚書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
度支左民為六曹尚書又無駕部三公客曹惠帝世
又有右民尚書止于六曹不知此時省何曹也及渡
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書
左右丞自漢武帝建始四年置尚書而便置丞四人
及光武始減其二惟置左右丞左右丞蓋自此始也
自此至晉不改晉左丞主臺內(nèi)禁令宗廟祠祀朝儀
禮制選用署吏急假
晉受命武帝罷農(nóng)部定課置直事殿中祠部儀曹吏
部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
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駕部車部庫部左右
中兵左右外兵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運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
十三人更相統(tǒng)攝及江左無直事右民屯田車部別
兵都兵騎兵左右士運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無虞
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
金部倉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駕部庫部
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
曹云
宋
宋承晉設(shè)吏部尚書既又增為兩尚書后仍存一尚
書領(lǐng)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按宋書百官志晉江左則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
兵合為五曹尚書宋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書
五兵尚書后還置一吏部尚書
尚書令任總機衡仆射尚書分領(lǐng)諸曹吏部尚書領(lǐng)
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南齊
南齊以左仆射主舉補滿敘銓選除署功論封爵而
左丞亦掌之其吏部尚書領(lǐng)四曹而功論曹又領(lǐng)于
都官尚書
按南齊書百官志左仆射領(lǐng)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
郊廟園陵車駕行幸朝儀臺內(nèi)非違文官舉補滿敘
疾假事其諸吉慶瑞應眾賀災異賊發(fā)眾變臨軒崇
拜改號格制□官銓選凡諸除署功論封爵貶黜八
議疑讞通關(guān)案則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經(jīng)維是黃案
左仆射右仆射署朱符見字經(jīng)都丞竟右仆射橫畫
成目左仆射畫令畫右官闕則以次并畫若無左右
則直置仆射在其中間總左右事
吏部尚書領(lǐng)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都官尚書領(lǐng)都官水部庫部功論四曹
左丞一人掌宗廟郊祠吉慶瑞應災異立作格制諸
案彈選用除置吏補滿除遣注職
梁
梁尚書省仍置吏部尚書領(lǐng)吏部諸曹又增置吏部
都令史
按隋書百官志梁尚書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
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左右丞
各一人吏部刪定三公比部祠部儀曹虞曹主客度
支殿中金部倉部左戶駕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庫
部功論中兵外兵騎兵等郎二十二人令史百二十
人書令史百三十人 天監(jiān)九年詔曰尚書五都職
參政要非但總領(lǐng)眾局亦乃方軌二丞頃雖求才未
臻妙簡可革用士流每盡時彥庶同持領(lǐng)秉此群目
于是五都令史視奉朝請其年以太學博士劉納兼
殿中都司空法曹參軍劉顯兼吏部都太學博士孔
虔孫兼金部都司空法曹參軍蕭軌兼左戶都宣毅
墨曹參軍王颙兼中兵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
茲選矣
陳
陳承梁置吏部尚書侍郎郎中
按隋書百官志陳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吏
部尚書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尚書吏部侍郎郎中六
百石尚書郎共吏部郎同列今品同品第四
北魏
道武帝天興元年十一月詔吏部郎鄧淵典官制立
爵品
按魏書太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云云
明元帝泰常二年置天部大人官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泰常二年夏置
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東西南北部皆以諸公為
之大人置三屬官
孝文帝太和 年詔議官制定吏部尚書以下階
品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內(nèi)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舊
令亡失無所依據(jù)太和中高祖詔群寮議定百官著
于令吏部尚書從一品下尚書吏部郎中從第四品
上主事郎第六品上都令史主書令史第七品上
按杜佑通典后魏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考功主爵三曹
孝文帝征崔亮為吏部郎參選事又考功郎中掌考
第孝秀尚書諸司置主事令史
太和二十三年復次吏部尚書以下職令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吏部尚
書第三品尚書吏部侍郎第四品上階尚書都令史
主書令史從第八品上階
北齊
北齊尚書省設(shè)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考功主爵三曹統(tǒng)
于尚書令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尚書省置吏部殿中祠部五兵
都官度支等六尚書六尚書分統(tǒng)列曹吏部統(tǒng)吏部
考功主爵三曹吏部掌褒崇選補等事考功掌考第
及秀孝貢士等事主爵掌封爵等事
吏部郎中二人余一人量事置掌故主事員
北周
北周依周禮建六官天官府管冢宰眾職置吏部中
大夫小吏部下大夫領(lǐng)司勛上士等官而屬于大司
馬
按周書盧辯傳太祖欲行周官命蘇綽專掌其事未
幾而綽卒乃令辯成之于是依周禮建六官置公卿
大夫士天官府管冢宰等眾職以魏恭帝三年始命
行之
按杜佑通典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
注
掌群臣及諸子之簿辨其貴賤與其年歲歲登
下其損益之數(shù)依六勛之賞頒祿之差
小吏部下大夫一人
注
掌貳吏部之事
領(lǐng)司勛上士等官屬大司馬按周禮夏官有司勛上
士掌六卿賞地之法歷代無聞至后周吏部有司勛
上士一人掌六卿之賞以等其功如古之主爵
隋
隋設(shè)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主爵司勛考功四侍郎
按隋書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尚書省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侍郎二
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勛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
吏部尚書為正二品吏部侍郎主爵侍郎司勛侍郎
考功侍郎為正六品
文帝開皇三年吏部等曹侍郎加為從五品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開皇三年諸曹
侍郎加為從五品
開皇六年置吏部等員外郎又別置八郎八尉以隸
吏部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開皇六年尚書
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帳侍郎
闕則厘其曹事吏部又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
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騎屯騎驍騎游騎飛騎
旅騎云騎羽騎八尉其品則正六品以下從九品以
上上階為郎下階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監(jiān)檢
開皇十四年置吏部主事令史員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十四年諸省各
置主事令史員
煬帝大業(yè)三年更置曹郎改吏部郎為選部郎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尚書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貳尚書
之職正四品諸曹侍郎并改為郎又改吏部為選部
郎戶部為人部郎禮部為儀曹郎兵部為兵曹郎刑
部為憲部郎工部為起部郎以異六侍郎之名廢諸
司員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為二員都司郎各一
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職以都事為正八品分隸六
尚書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史隨曹閑劇而
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滿十者亦置一尋又每減
一郎置承務(wù)郎一人同員外之職
唐
唐仍設(shè)吏部尚書始以侍郎二人佐之屬分吏部司
封司勛考功有郎中員外郎主事諸員
按唐書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
而大抵皆沿隋故尚書省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
吏部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
人正五品上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掌文選勛封考
課之政以三銓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書判德行
才用勞效較其優(yōu)劣而定其留放為之注擬五品以
上以名上而聽制授六品以下量資而任之其屬有
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勛四曰考功
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其告身假使一
人掌選補流外官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一人判南
曹皆為尚書侍郎之貳凡文官九品有正有從自正
四品以下有上下為三十等凡文散階二十九從一
品曰開府儀同三司正二品曰特進從二品曰光祿
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祿大夫從三品曰銀青光祿
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
從四品上曰太中大夫從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
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議大夫從五品上曰
朝請大夫從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議
郎正六品下曰承議郎從六品上曰奉議郎從六品
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請郎正七品下曰宣德
郎從七品上曰朝散郎從七品下曰宣義郎正八品
上曰給事郎正八品下曰征事郎從八品上曰承奉
郎從八品下曰承務(wù)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
下曰登仕郎從九品上曰文林郎從九品下曰將仕
郎自四品皆番上于吏部不上者歲輸資錢三品以
上六百六品以下一千水旱蟲霜減半資有文藝樂
京上者每州七人六十不樂簡選者罷輸勛官亦如
之以征鎮(zhèn)功得護軍以上者納資減三之一凡流外
九品取其書計時務(wù)其校試銓注與流內(nèi)略同謂之
小選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勛主事四人
考功主事三人以主事令史書令史署覆文案出符
目以亭長啟閉傳禁約以掌固守當倉庫及陳設(shè)吏
部考功主書從八品下諸司主事從九品上
注
武德五年改選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貞觀二
年復置龍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
功曰司績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
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寶十一載改吏部曰文部至
德二載復舊有吏部令吏三十人書令史六十人
制書令史十四人甲庫令史十一人亭長八人掌
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司勛令史三十三人書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
考功令史十五人書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司封郎中一人從五品上員外郎一人從六品上諸
郎中員外郎品皆如之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凡爵
五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
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曰
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邑
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
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
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百
戶從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
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
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皇姑為大長公
主正一品姊為長公主女為公主皆視一品皇太子
女為郡主從一品親王女為縣主從二品凡王公十
五以上預朝集宗親女婦諸王長女月二參內(nèi)命婦
一品母為正四品郡君二品母為從四品郡君三品
四品母為正五品縣君凡諸王公主外戚之家卜祝
占相不入門王妃公主郡縣主嫠居有子者不再嫁
凡外命婦有六王嗣王郡王之母妻為妃文武官一
品國公之母妻為國夫人三品以上母妻為郡夫人
四品母妻為郡君五品母妻為縣君勛官四品有封
者母妻為鄉(xiāng)君凡外命婦朝參視夫子之品諸蕃三
品以上母妻授封以制流外技術(shù)官不封母妻親王
孺人二人視正五品媵十人視從六品二品媵八人
視正七品國公及三品媵六人視從七品四品媵四
人視正八品五品媵三人視從八品凡置媵上其數(shù)
補以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凡封戶三丁以上
為率歲租三之一入干朝廷食實封者得真戶分食
諸州皇后諸王公主食邑皆有課戶名山大川畿內(nèi)
之地皆不以封
司勛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掌官吏勛級凡十有二
轉(zhuǎn)為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zhuǎn)為柱國視從二品
十轉(zhuǎn)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zhuǎn)為護軍視從三品八
轉(zhuǎn)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zhuǎn)為輕車都尉視從
四品六轉(zhuǎn)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zhuǎn)為騎都尉視
從五品四轉(zhuǎn)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zhuǎn)為飛騎尉視
從六品二轉(zhuǎn)為云騎尉視正七品一轉(zhuǎn)為武騎尉視
從七品凡以功授者覆實然后奏擬戰(zhàn)功則計殺獲
之數(shù)堅城苦戰(zhàn)功第一者三轉(zhuǎn)出少擊多曰上陣兵
數(shù)相當曰中陣出多擊少曰下陣矢石未交陷堅突
眾敵因而敗者曰跳蕩殺獲十之四曰上獲十之二
曰中獲十之一曰下獲凡酬功之等見任前資常選
曰上資文武散官衛(wèi)官勛官五品以上曰次資五品
以上子孫上柱國柱國子勛官六品以下曰下資白
丁衛(wèi)士曰無資跳蕩人上資加二階次資下資無資
以次降凡上陣上獲五轉(zhuǎn)中獲四轉(zhuǎn)下獲三轉(zhuǎn)第二
第三等遞降焉中陣之上獲□上陣之中獲中獲□
上陣之下獲下獲兩轉(zhuǎn)下陣之上獲□中陣之中獲
中獲□中陣之下獲下獲一轉(zhuǎn)破蠻獠上陣上獲比
兩番降二轉(zhuǎn)凡勛官九百人無職任者番上于兵部
□遠近為十二番以強干者為番頭留宿衛(wèi)者為番
月上外州分五番主城門倉庫執(zhí)刀上柱國以下番
上四年驍騎尉以下番上五年簡于兵部授散官不
第者五品以上復番上四年六品以下五年簡如初
再不中者十二年則番上六年八年則番上四年勛
至上柱國有余則授周以上親無者賜物太常音聲
人得五品以上勛非征討功不除簿諸州授勛人歲
第勛之高下三月一報戶部有蠲免必驗
考功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
考法及其行狀若死而傳于史官謚于太常則以其
行狀質(zhì)其當不其欲銘于碑者則會百官議其宜述
者以聞報其家其考法凡百官之長歲較其屬功過
差以九等大合眾而讀之流內(nèi)之官敘以四善一曰
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
匪懈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獻可替否拾遺補
闕為近侍之最二曰銓衡人物擢盡才良為選司之
最三曰揚清激濁褒貶必當為考校之最四曰禮制
儀式動合經(jīng)典為禮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諧不失節(jié)
奏為樂官之最六曰決斷不滯與奪合理為判事之
最七曰部統(tǒng)有方警守無失為宿衛(wèi)之最八曰兵士
調(diào)習戎裝克備為督領(lǐng)之最九曰推鞫得情處斷平
允為法官之最十曰讎校精審明于刊定為校正之
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納明敏為宣納之最十二曰
訓導有方生徒克業(yè)為學官之最十三曰賞罰嚴明
攻戰(zhàn)必勝為軍將之最十四曰禮義興行肅清所部
為政教之最十五曰詳錄典正詞理兼舉為文史之
最十六曰訪察精審彈舉必當為糾正之最十七曰
明于勘覆稽失無隱為勾檢之最十八曰職事修理
供承強濟為監(jiān)掌之最十九曰功課皆充丁匠無怨
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時收獲成課為屯官之
最二十一曰謹于蓋藏明于出納為倉庫之最二十
二曰推步盈虛究理精密為歷官之最二十三曰占
候醫(yī)卜效驗多者為方術(shù)之最二十四曰檢察有方
行旅無壅為關(guān)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擾奸濫不
行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養(yǎng)肥碩蕃息孳多為牧
官之最二十七曰邊境清肅城隍修理為鎮(zhèn)防之最
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
下無最而有二善為中上無最而有一善為中中職
事粗理善最不聞為中下愛憎任情處斷乖理為下
上背公向私職務(wù)廢闕為下中居官飾詐貪濁有狀
為下下凡定考皆集于尚書省唱第然后奏親王及
中書門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護節(jié)度觀察
使則奏功過狀以核考行之上下每歲尚書省諸司
具州牧刺史縣令殊功異行災蝗祥瑞戶口賦役增
減盜賊多少皆上于考司監(jiān)領(lǐng)之官以能撫養(yǎng)役使
者為功有耗亡者以十分為率一分為一殿博士助
教計講授多少為差親勛翊衛(wèi)以行能功過為三等
親勛翊衛(wèi)備身東宮親勛翊衛(wèi)備身王府執(zhí)仗親事
執(zhí)乘親事及親勛翊衛(wèi)主帥校尉直長品子雜任飛
騎皆上中下考有二上第者加階番考別為簿以侍
郎顓掌之流外官以行能功過為四等清謹勤公為
上執(zhí)事無私為中不勤其職為下貪濁有狀為下下
凡考中上以上每進一等加祿一季中中守本祿中
下以下每退一等奪祿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
者進一階一中上考復進一階一上下考進二階計
當進而參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
覆二中下上中以上雖有下考從上第有下下考者
解任凡制敕不便有執(zhí)奏者進其考貞觀初歲定京
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給事中中書舍人
各一人蒞之號監(jiān)中外官考使考功郎中判京官考
員外郎判外官考其后屢置監(jiān)考??贾际构适?br />考簿朱書吏緣為奸咸通十四年始以墨
遼
遼制南樞密院掌文銓之政后設(shè)南面朝官而尚書
省始具吏部長貳曹郎之職
按遼史百官志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
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初太祖分樞密為北南院其實所治皆北
面之事南樞密視吏部
契丹南樞密院掌文銓部族丁賦之政凡契丹人民
皆屬焉以其牙帳居大內(nèi)之南故名南院元好問所
謂南衙不主兵是也
南院樞密使
知南院樞密使事
知南院樞密事
南院樞密副使
知南院樞密副使事
同知南院樞密使事
簽書南樞密院事
南院都承旨
南院副承旨
南院林牙
知南院貼黃
給事南院知圣旨頭子事
掌南院頭子
南樞密院敞史
南院郎君
南樞密院通事
南院掾史
南樞密院中丞司
北南樞密院點檢中丞司事
總知中丞司事
南院左中丞
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南院侍御
南面朝官 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因唐制復設(shè)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jiān)諸衛(wèi)東宮
之官尚書省吏部職名總目
尚書圣宗開泰元年見吏部尚書劉績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吏部部匯考二
宋
宋以吏部掌文武官吏選試擬注資任遷敘蔭補考
課之政令封爵策勛賞罰殿最之法尚書侍郎各一
其屬有司封司勛考功皆有郎中員外郎等員
按宋史職官志吏部掌文武官吏選試擬注資任遷
敘蔭補考課之政令封爵策勛賞罰殿最之法凡文
階官之等二十武選官之等五十有六幕職州縣官
之等七散官之等九皆以左右高下分屬于四選曰
尚書左選文臣京朝官以上及職任非中書省除授
者悉掌之曰尚書右選武臣升朝官以上及職任非
樞密院除授者悉掌之自初任至幕職州縣官侍郎
左選掌之自副尉以上至從義郎侍郎右選掌之若
文武官雖不隸左右選而職任系中書省樞密院除
授者其制命誥敕皆本部奉行凡應注擬升移敘復
蔭補及酬賞封贈者所隸審驗格法上尚書省法例
可否不決應取裁者亦如之若中散大夫左右武大
夫以上合命詞者列其遷敘資級歲月功過上中書
省樞密院畫旨給告通書本部長貳及所隸郎官其
屬三曰司封曰司勛曰考功凡官十有三尚書一人
侍郎一人郎中員外郎尚書選二人侍郎選各一人
司封司勛考功各一人舊制有三司尚書主其一侍
郎二員各主其一分銓注擬事其后但存尚書銓余
東西銓印存而事廢淳化中又置考課院磨勘幕府
州縣功過引對黜陟至道二年以其事歸流內(nèi)銓判
流內(nèi)銓事二人以御史知雜以上充掌節(jié)度判官以
下州府判司諸縣令佐擬注對揚磨勘功過之事判
部事二人以帶職京朝官或無職事朝官充凡文吏
班秩品命令一出于中書而小選院既不復置本曹
但掌京朝官敘服章申請攝官訃吊祠祭及幕府州
縣官格式闕部辭謝拔萃舉人兼南曹甲庫之事流
外銓掌考試附奏諸司人吏而已南曹掌考驗選人
殿最成狀而送流內(nèi)銓關(guān)試勾黃給歷之事甲庫掌
受制敕黃關(guān)給簽符優(yōu)牒選人改名廢置之事初淳
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四年改太平興國中置差
遣院至是并入審官院置知院二人以御史知雜以
上充
舊以
朝官充
掌考校京朝官殿最敘其爵秩而詔于
朝分擬內(nèi)外任使而奏之元豐官制行六曹尚書侍
郎為長貳郎官理郡守以上資任者為郎中通判以
下資序者為員外郎除授皆視寄祿官高一品以上
者為行下一品者為守下二品以下者為試品同者
不用行守試余職準此元佑初置權(quán)尚書奉賜依守
侍郎班序在試尚書之下雜壓在左右常侍之下又
置權(quán)侍郎如未歷給事中中書舍人及待制以上者
并帶權(quán)字祿賜比諫議大夫郎官雖理知州資序未
曾實歷知州及監(jiān)司開封府推官者止除員外郎又
詔職事官除去行字一等又以六曹職事閑劇不等
減定員數(shù)事簡者他司兼領(lǐng)司封司勛各減郎官一
員紹圣初詔元豐法以行守試制祿三等元符元年
吏部言元佑法小使臣只降宣札但務(wù)從簡于理未
安請自借職而上依元豐法給告從之崇寧元年詔
大宗正丞大理正諸寺監(jiān)丞太學武學律學博士太
學正錄諸宮院諸州教授堂除外其吏部闕不許占
差已授未赴及初到任人二年詔十年不到部者依
長定格與降一官二十年以上則除其籍靖康元年
七月詔以吏部四選逐曹條例編集板行八月臣僚
言祖宗時未有宗室參部之法神宗時始選擇差注
一二崇寧初立法太優(yōu)宗室參選之日在本部名次
之上既壓年月深遠勞效顯著之人復著名州大郡
優(yōu)便豐厚之處議者頗欲懲革不注郡守縣令與在
部人通理名次從之
尚書掌文武二選之法而奉行其制命凡序位有品
寓祿有階列爵有等賜勛有給分任有職選官有格
考其功過計其歲月辨其位秩而以序進之凡文臣
自京朝官武臣自大使臣以上
舊內(nèi)殿
崇班以上
選授封爵
功賞課最之事所隸官分掌其事兼總于尚書驗實
而后判成以天下職事員闕具注于籍月取其應選
者揭而書之集官注擬考閥閱以定其可否若有疑
不能決小事則申請大事則稟議于尚書省應論奏
者與郎官同請對大祭祀則奉玉帛以授左仆射執(zhí)
爵以授左丞舊尚書為所遷官名班左丞上自厘正
百司吏部以金紫光祿大夫戶禮兵刑工部以銀青
光祿大夫換授任六曹尚書者始實領(lǐng)職事左選分
案八置吏三十右選分案六置吏十有六曰主事令
史曰書令史曰守當官二十四司亦如之南渡初諸
曹長貳互置惟吏部備官紹興八年依元佑制六曹
皆置權(quán)尚書以處未應資格之人其屬有侍郎二人
分左右選尚書左右選各置郎中一人侍郎左右選
各置郎中一人司封司勛考功各一人郎官分掌其
事而兼總于尚書左選掌考校京朝官以上殿最敘
其爵秩擬內(nèi)外任使而奏授之分案十二曰六品曰
七品曰八品曰九品曰注擬曰名籍曰掌闕曰催驅(qū)
曰甲庫曰檢法曰知雜曰奏薦賞功司吏額主事一
人令史二人書令史九人守當官一十一人正貼司
一十六人私名一十二人楷書二人法司一人官告
院六部監(jiān)門隸焉右選掌大使臣以上差注材武人
有格二十一及破格出闕較量功過奏薦諸軍賞功
分案十曰大夫曰副使曰修武曰注擬掌闕曰奏薦
賞功曰開拆曰名籍曰甲庫曰法司曰知雜吏額主
事一人令史二人書令史九人守當官十二人正貼
司八人私名一十人法司一人紹熙三年左司諫謝
源明言干道九年詔旨兵部應承三省密院批送勘
當文字并令本部郎官長貳按法裁決可否申上朝
廷施行即不得持兩端如或事有疑難及生刱無條
例者令長貳據(jù)所見申明將上取旨乞明詔六曹遵
守從之
侍郎分左右選左選掌文臣之未改官者凡始命而
未應參部者皆試而后選若應格則具歲月歷任功
罪及所舉官員數(shù)同郎官引見于便殿稟奏改官右
選掌武臣之未升朝者
舊自供
奉官以上
其職任自親民官
至部隊將監(jiān)當官皆掌其選授注擬之法凡初仕而
試不中等及已入官而未應選者皆勿注正闕官制
行尚書侍郎通治曹事奏事則同班惟吏部分領(lǐng)四
選大祭祀則舉玉幣置諸案薦饌則進摶黍進熟則
執(zhí)匏爵以授右丞飲福則奉爵視朝則執(zhí)文武班簿
對立以待顧問左選分案十五置吏四十有三右選
分案八置吏四十有七
注
紹興四年吏部侍郎葉祖洽言侍郎左選準元
豐朝旨類姓置簿左右選理宜一體右選亦乞置
簿拘轄功過從之
建炎四年五月詔六曹復置權(quán)侍郎如元佑故事滿
二年為真
注
補外者除待制未滿除修撰
左選掌承直郎以下擬注州府判司諸縣令佐監(jiān)當
及磨勘功過之事分案十三干道裁減吏額共置三
十五人右選掌校副尉以上較試擬官行賞換官考
其殿最分案十五干道裁減吏額共置四十八人舊
制吏部除侍郎二員分典左右選總稱吏部侍郎間
命官兼攝惟稱三選侍郎或右選而已紹興三年謝
深甫張叔椿兼攝始有侍左侍郎侍右侍郎之稱既
而林大中沈揆擢貳尚書則侍左侍右徑入除目相
承不改
郎中 員外郎
尚左 尚右
侍左 侍右
舊主判二人以朝官
充元豐官制行置吏部郎中主管尚書左右選及侍
郎左右選各一員參掌選事而分治之凡郎官并用
知府資序以上人充未及者為員外郎建炎四年詔
權(quán)攝添差郎官并罷初進擬第云吏部郎官及擬告
身細銜始直書尚書吏部郎中或員外郎主管尚書
某選主管侍郎某選紹興八年呂希常以監(jiān)六部門
兼權(quán)侍右郎官紹興三十一年李端明正除尚右郎
官既而何楊倓費行之除吏部郎官皆有侍左侍
右尚左尚右之稱自此相承不改淳熙十六年光宗
即位詔四選通差用尚書顏師魯之請也先是干道
元年詔今后非曾任監(jiān)司守臣不除郎官著為令自
是館學寺監(jiān)臣拘礙資格遷除不行郎曹闕員但得
兼攝旋即外補間有不次擢用者則自二著躐升二
史以至從列其自外召至為郎則資級已高曾不數(shù)
月必序進卿少而郎有正員者益少矣
司封郎中 員外郎 掌官封敘贈承襲之事凡三
師三公以下至升朝官褒贈祖考母妻親王郡王內(nèi)
外命婦以下保任宗屬封爵諸親皆因其位敘而為
之等凡宗室當賜名訓具抄擬官凡庶姓孔氏柴氏
折氏之后應承襲者辨其嫡庶列爵九等曰王曰郡
王曰國公曰郡公曰縣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分國
三等大國二十七次國二十小國二百二十內(nèi)命婦
之品五曰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曰大儀貴儀淑儀淑
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
媛充儀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貴人外內(nèi)
命婦之號十有四曰大長公主曰長公主曰公主曰
郡主曰縣主曰國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碩人曰
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敘贈之制三公
宰臣執(zhí)政節(jié)度使三代金紫銀青光祿大夫二代余
官一代皆辨其位序以進之加食邑實封則視其品
之高下以為戶數(shù)多寡之節(jié)凡事之可否與司勛通
決于長貳分案三設(shè)吏六元佑元年中書后省言臣
僚封贈父母依舊制命詞大中大夫觀察使以上用
專詞余用海詞二年詔父及嫡母存不得請所生母
封贈所生母未封亦不許先及其妻紹圣元年詔宗
室換授文官身亡者通直郎以上贈三官
注
元符元年以元佑間封贈紊前制詔并依元豐
法
二年詔寺監(jiān)官雜壓在通直郎之上者雖系宣教郎
遇大禮封贈政和二年詔封母則隨所封五等
注
謂如封南陽縣開國男則隨其爵稱南陽縣男
令人封魏國公則稱魏國公夫人之類
應婦人不因夫子得封號
注
謂命官非升朝而母年九十以上或士庶人婦
人年百歲并特旨若回授者
或因子孫得封贈其夫至升朝或非升朝應封贈者
并孺人宣和二年臣僚言近年有京官任校書郎正
字者得封贈今則監(jiān)丞未升朝者亦乞依例蓋緣監(jiān)
丞雜壓在校書郎之上故因以為請甚無謂也不獨
此爾又有小使臣偶因薄勞或磨勘轉(zhuǎn)官遂乞回授
封贈父母實為太濫望降旨今后封贈并依舊法敢
有擅更陳乞紊亂典章者置之典刑庶幾僥幸者息
而名分正矣從之建炎以后并同
司勛郎中 員外郎 參掌勛賞之事凡勛級十有
二曰上柱國正二品曰柱國從二品曰上護軍正三
品曰護軍從三品曰上輕車都尉正四品曰輕車都
尉從四品曰上騎都尉正五品曰騎都尉從五品曰
驍騎尉正六品曰飛騎尉從六品曰云騎尉正七品
曰武騎尉從七品率三歲一遷必因其除授以加之
凡賞有格若事應賞從其所隸之司考實以報審核
其狀以格覆之謂之有法酬賞非格所載參酌輕重
擬定以上尚書省謂之無法酬賞若功賞未酬而賞
格改易者輕從舊格重從新格錄用前代帝系及勛
臣之后則考其族系而奉行其制命分案四置吏十
有九元佑元年吏部言諸色人援引僥求入流太冗
應工置伎藝之屬無法入官者雖有勞績并止比類
支賜未經(jīng)酬獎?wù)咭嗳缰B圣二年戶部言元豐官
制司勛覆有法式酬賞無法式者定之元佑中有法
式者止令所屬勘驗自后應干錢谷本部指定關(guān)司
勛則是戶部兼司勛之職請依舊制從之四年應川
陜?nèi)巳伪韭凡钋舱叱戟劀p半政和四年詔司勛行
下所屬將一可一路條制參照酬獎格法類集參用
又詔以詳定國朝勛德臣僚職位姓名送吏部用工
部尚書鄭允中所編傳也隆興元年省并以司封郎
官兼領(lǐng)淳熙元年復以司農(nóng)寺丞范仲兼司勛未
幾改除復省裁減吏額主事一人令史一人書令史
四人守當官三人正貼司四人私名三人
考功郎中 員外郎 掌文武官選敘磨勘資任考
課之政令凡命官隨所隸遷以其職事其法于歷給
之于其屬州若司歲書其功過應升遷授者驗歷按
法而敘進之有負殿則正其罪罰以七事考監(jiān)司一
曰舉官當否二曰勸課農(nóng)桑增墾田疇三曰戶口增
損四曰興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較正刑獄七
曰盜賊多寡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德義有聞清謹明
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為四善獄訟無冤催科不擾
為治事之最農(nóng)桑墾殖水利興修為勸課之最屏除
奸盜人獲安處振恤困窮不致流移為撫養(yǎng)之最通
善最分三等五事為上二事為中余為下若能否尤
著則別為優(yōu)劣以詔黜陟凡內(nèi)外官計在官之日滿
一歲為一考三考為一任磨勘之法文選官之等四
銀青光祿大夫至朝議大夫進士理八年非進士理
十年通直郎至大中大夫充諫議大夫待制以上職
任者理三年朝散大夫至承務(wù)郎理四年武選官之
等六遙郡團練使刺史合門舍人轉(zhuǎn)左武右武郎理
十年武功大夫以下理七年橫行武德大夫以下至
校尉理五年合門祇候初補從義郎以下至承節(jié)郎
承信郎充隨行指使理四年承信郎以功補授及宗
室觀察使以下祗應校尉理三年宗室承宣使以下
祇應校尉理二年幕職州縣官之等三進士第一第
二第三名及第者一任回改京官自留守府判官至
縣令理六考自軍巡判官至縣尉理七考率以法計
其歷任歲月功過而序遷之凡改服色者以勞年計
之執(zhí)政官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以上應謚者覆太
常所定行狀報尚書省官集議以聞
注
紹圣四年河東提刑司徐君平奏乞凡將集議
前期三日持考功狀遍示當議之官使先綢繹而
后集于都堂以詢之庶幾有所見者得以自申以
稱朝廷博謀盡下之意從之
凡立碑碣名額之事掌之舊制考課院其定殿最皆
有考辭元豐官制行悉罷分案十有七置吏六十有
八元佑三年詔知州考課法吏部上其事于尚書省
送中書省取旨賞罰劣等應罰而已沖降者仍從沖
降法縣令以下本部專行六年樞密院言元豐末堂
除知州軍三年為任武任依此元佑初以成資為任
武臣未曾立法詔武臣任六等差遣川廣成資余并
三十個月為任建炎以后并同應文武臣磨勘關(guān)升
資任較考定其殿最別其優(yōu)劣以詔黜陟予奪沒則
謚審覆而參定之凡特恩賜謚命詞給告除給敕分
案十一曰六品曰七品曰八品曰曹掾曰令丞曰從
義曰成忠曰資任曰檢法曰知雜曰開拆裁減吏額
主事二人令史四人書令史八人守當官十三人正
貼司三人私名一十人淳熙十三年再共減三人
官告院主管官一員以京朝官充
注
舊制提舉一人以知制誥充判院一人以帶職
京朝官充
掌吏兵勛封官告以給妃嬪王公文武品官內(nèi)外命
婦及封贈者各以本司告身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
臣用兵部王公及命婦用司封加勛用司勛官制行
四選皆用吏部印惟蕃官則用兵部印記凡綾紙幅
數(shù)褾軸名色皆視其品之高下應奏鈔畫聞?wù)呓o之
令史十五人元豐五年官制所重定制授敕授奏授
告身式從之紹圣元年吏部言元豐法凡入品者給
告身無品者給黃牒元佑中以內(nèi)外差遣并職事官
本等內(nèi)改易或再任者并給黃牒乃與無品人等詔
今后帥臣監(jiān)司待制以上知州并給告余依舊三年
詔職事官監(jiān)察御史以上因事罷并給告元符元年
吏部言元佑法小使臣只降宣札乞自承信郎而上
依舊給告宣和元年詔官告院立條凡制造告身法
物應用綾錦私輒放效織造及貿(mào)販服用者立賞許
告大抵官告之制自干德四年詔定告身綾紙褾軸
其制闕略咸平景德中兩加潤澤至皇佑始備神宗
即位循用皇佑舊格逮元豐改制名號雖異品秩則
同故亦未遑別定徽宗大觀初乃著為新格凡褾帶
網(wǎng)軸等飾始加詳矣大觀并歸尚書省政和仍歸吏
部
注
差主管官
裁減吏額共置二十九人
注
淳熙十三年又減五人
太祖干德四年秋八月壬寅詔吏刑部官三周歲滿
日即轉(zhuǎn)授加恩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太宗淳化四年春二月丙戌置審官院考課院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金
金制尚書省設(shè)吏部尚書一員侍郎佐之統(tǒng)郎中員
外郎掌文武選授勛封考課出給制誥之政
按金史百官志六部國初與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
始分治吏部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
中二員從五品
注
天德二年郎中增四員后省
員外郎從六品
注
天德二年增作四員后省
掌文武選授勛封考課出給制誥之政以才行勞效
比仕者之賢否以行止文冊貼黃簿制各闕之機要
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聽制授從七品以下每至季
月則循資格而擬注自八品以上則奏以下則否侍
郎以下皆為尚書之貳郎中掌文武選流外遷用官
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誥一員掌勛級酬賞承襲
用蔭循遷致仕考課議謚之事員外郎分判曹務(wù)及
參議事所掌與郎中同
凡內(nèi)外官之政績所歷之資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
秩滿皆備陳于解由吏部據(jù)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
要于銓擬時讀之謂之銓頭又會歷任銓頭而書于
行止簿行止簿者以姓為類而書各人平日所歷之
資考功過者也又為簿列百司官名有所更代則以
小黃綾書更代之期及所以去就之故而制其銓擬
之要領(lǐng)焉凡縣令則省除部除者通書而各疏之
主事四員從七品掌知管差除??毙兄狗终品鈩?br />資考之事惟選事則通署及掌受事付事檢勾稽失
省署文牘兼知本部宿直檢校架閣
注
皇統(tǒng)四年六部主事始用漢士人大定三年用
進士非特旨不得擬吏人如宰執(zhí)保奏人材不入
常例承安五年增女直主事一員令史六十九人
內(nèi)女直二十九人譯史五人通事二人與令史同
泰和八年令史增十人
架閣庫
注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shè)仍以主事提控之
管勾正八品掌吏兵兩部架閣兼檢校吏部行止
注
以識女直契丹漢字人充如無擬識女直漢字
人充
同管勾一員官告院提舉二員掌署院事
注
以吏部郎中翰林修撰各一人充
審官院
注
承安四年設(shè)大安二年罷之若注擬失當上令
御史臺官論列
知院一員從三品掌奏駁除授失當事
注
隨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除授并送本院審
之補闕拾遺監(jiān)察雖七品亦送本院或御批亦送
□惟部除不送
同知審官院事一員從四品掌書四人
注
女直漢人各二人以御史臺終場舉人擇充
元
元設(shè)吏部掌天下官吏授之政令以尚書侍郎統(tǒng)郎
中員外之屬
按元史百官志吏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
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
官選吏選授之政令凡職官銓綜之典吏員調(diào)補之
格封勛爵邑之制考課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
統(tǒng)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
中四員員外郎六員至元元年以吏禮自為一部尚
書三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仍四員員外郎三員三年
復為左三部五年又合為吏禮部尚書仍二員侍郎
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七年始列尚書六部吏部尚書
一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二員八年仍為吏
禮部尚書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仍二員十三年
分置吏部尚書增置七員侍郎三員郎中二員員外
郎四員十九年尚書裁為二員侍郎一員郎中一員
員外郎二員二十一年尚書三員侍郎一員郎中員
外郎如故二十三年定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
員額各二員二十八年增尚書為三員主事三員蒙
古必阇赤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
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蒙古書寫二人銓寫
五人典吏十九人
順帝至元元年十一月吏部兵刑分為二庫各設(shè)管
勾一員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顏太師等奏準吏部考功郎中
員外郎主事各設(shè)一員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至正元年四月吏部置司績一員正七品掌百官行
止以憑敘用蔭襲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明
明吏部設(shè)尚書左右侍郎統(tǒng)文選驗封稽勛考功四
司掌官吏選授勛封考課之政
按明會典吏部尚書左右侍郎掌天下官吏選授勛
封考課之政令其屬初有四子部曰總部曰司封曰
司勛曰考功后改總部為選部又改選部為文選司
封為驗封司勛為稽勛考功仍舊俱稱清吏司
正官尚書一員左右侍郎各一員
首領(lǐng)官司務(wù)二員
注
國初設(shè)主事司務(wù)各四員為首領(lǐng)官有主事印
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為司官革主事印而司務(wù)
亦止設(shè)一員各部皆同
屬官文選司考功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主事各二
員驗封司稽勛司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員
注
國初設(shè)子部四曰總部司封司勛考功設(shè)郎中
員外郎各一員洪武二十九年改四部為文選驗
封稽勛考功四清吏司以主事為司官三十一年
添設(shè)文選司主事一員正統(tǒng)十一年添設(shè)考功司
主事一員
文選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天下官吏班秩品命凡
銓綜選授之典注擬黜陟之法各參伍而分理之
驗封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封爵誥敕與夫
置吏訓官給符考成之事咸綜理之
稽勛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國官人之勛級及名
籍喪制歸寧之事皆核實然后定擬
考功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文職官吏之考課及內(nèi)
外官之考察凡旌別訪舉及諸事故皆得稽之
南京吏部尚書一員右侍郎一員
注
萬歷三年革十一年復設(shè)
司務(wù)一員
文選司郎中主事各一員
驗封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主事一員隆慶四年革
稽勛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主事一員后革
考功司郎中主事各一員
太祖洪武十三年始改吏部尚書為正二品
按春明夢余錄洪武元年設(shè)六部以滕毅為吏部尚
書正三品屬中書令十三年罷省以山西參政偰斯
為吏部尚書改正二品中書省既罷以五府九卿分
理庶務(wù)翰林春坊官看詳諸司啟奏
皇清
大清會典吏部
國初設(shè)六部各以貝勒總理部務(wù)后俱撤順治八
年各部復令親王郡王兼攝九年亦撤 漢銜
初稱承政者后改為尚書參政改為侍郎理事
官改為郎中副理事官改為員外郎額者庫改
為主事又初設(shè)滿洲漢軍啟心郎后俱裁又初
設(shè)他赤哈哈番筆帖式哈番后改設(shè)六品七品
八品無頂帶筆帖式各部院衙門同
吏部尚書左右侍郎掌滿洲蒙古漢軍漢人文
職選補考課封授襲勛之政其屬有四清吏司
曰文選曰考功曰驗封曰稽勛其首領(lǐng)則有司
務(wù)
正官
滿漢尚書各一員初制增減不一順治五年定
滿漢各一員七年增滿洲一員十年裁
滿漢左右侍郎各一員初制增減不一順治十
五年定滿漢左右各一員
首領(lǐng)官
滿漢司務(wù)各一員初設(shè)漢司務(wù)二員順治四年
裁一員十五年定滿漢各一員
屬官
滿洲蒙古漢軍司官筆帖式不論司分悉聽堂
官調(diào)撥漢司官仍論司分
滿洲郎中八員初設(shè)四員順治十二年增四員
漢軍郎中二員
滿員外郎八員初定不分滿洲蒙古升補順治
十二年止設(shè)滿洲八員十八年復設(shè)蒙古八員
康熙元年蒙古缺裁
漢軍員外郎六員
滿主事八員堂主事滿文二員滿漢文二員司
主事四員
漢軍主事一員系堂主事
文選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二員
考功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驗封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稽勛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滿筆帖式六十五員內(nèi)滿文三十二員滿漢文
三十三員蒙古筆帖式二員漢軍筆帖式十六
員
文選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官吏班秩品
級及選授推升之典
國初創(chuàng)建八旗各設(shè)貝勒大臣專司政事繼置吏
戶禮兵刑工六部及理藩院都察院復置內(nèi)三
院曰國史曰秘書曰弘文
順治元年定鼎
京師各部院府司寺監(jiān)等衙門設(shè)官分職莫不體
統(tǒng)相維品式具備
考功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內(nèi)外文職官
吏考察之典凡論劾釋免及引年稱疾諸事皆
得稽之
驗封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封爵
誥敕贈蔭敘功置吏之事真人土司咸綜理之
稽勛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喪制
終養(yǎng)及復姓更名之事而八旗世職繼絕爭襲
亦兼理焉
康熙三十八年
上諭吏部凡奉差遣官員理宜恪慎潔己辦理公務(wù)
事竣即遄旋復命庶不負委任之意嗣后如巡
鹽榷稅審事察荒及一應差遣并部委各項官
員倘有沿途騷擾需索繞道妄行或公務(wù)已畢
仍逗留地方借端生事恣意亂行或?qū)⑺鶐ЧP
帖式撥什庫人等私自遣往他處督撫系簡任
封疆大臣著即指名參奏以憑究治如督撫瞻
徇容隱不行糾參事情發(fā)覺將督撫一并議處
爾部即遵諭行特諭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初
九日
吏部部總論
文中子
天地篇
叔恬曰山濤為吏部拔賢進善時無知者身歿之后
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后知群才皆濤所進如何子曰
密矣曰仁乎子曰吾不知也
吏部部名臣列傳一
魏
盧毓
按三國魏志本傳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
于世毓十歲而孤遇本州亂二兄死難當袁紹公孫
瓚交兵幽冀饑荒養(yǎng)寡嫂孤兄子以學行見稱文帝
為五官將召毓署門下賊曹崔琰舉為冀州主簿時
天下草創(chuàng)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亡士妻白
等始適夫家數(shù)日未與夫相見大理奏棄市毓駁之
曰夫女子之情以接見而恩生成婦而義重禮未廟
見之婦而死歸葬女氏之黨以未成婦也今白等生
有未見之悲死有非婦之痛而吏議欲肆之大辟則
若同牢合□之后罪何所加且記曰附從輕言附人
之罪以輕者為比也又書云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
恐過重也茍以白等皆受禮聘已入門庭刑之為可
殺之為重太祖曰毓執(zhí)之是也又引經(jīng)典有意使孤
嘆息由是為丞相法曹議令史轉(zhuǎn)西曹議令史魏國
既建為吏部郎文帝踐阼徙黃門侍郎出為濟陰相
梁譙二郡太守帝以譙舊鄉(xiāng)故大徙民充之以為屯
田而譙土地磽瘠百姓窮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
國就沃衍失帝意雖聽毓所奏心猶恨之遂左遷毓
使將徙民為睢陽典農(nóng)校尉毓心在利民躬自臨視
擇居美田百姓賴之遷安平廣平太守所在有惠化
青龍二年入為侍中先是散騎常侍劉劭受詔定律
未就毓上論古今科律之意以為法宜一正不宜有
兩端使奸吏得容情及侍中高堂隆數(shù)以宮室事切
諫帝不悅毓進曰臣聞君明則臣直古之圣王恐不
聞其過故有敢諫之鼓近臣盡規(guī)此乃臣等所以不
及隆隆諸生名為狂直陛下宜容之在職三年多所
駁爭詔曰官人秩才圣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
侍中毓□性貞固心平體正可謂明試有功不懈于
位者也其以毓為吏部尚書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
者乃可毓舉常侍鄭沖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
所未聞?wù)吣伺e阮武孫邕帝于是用邕前此諸葛誕
鄧揚等馳名譽有四窗八達之誚帝疾之時舉中書
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
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
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愚
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為職但
當有以驗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
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zhèn)螠嗠s虛實相蒙帝
納其言即詔作考課法會司徒缺毓舉處士管寧帝
不能用更問其次毓對曰敦篤至行則太中大夫韓
暨亮直清方則司隸校尉崔林貞固純粹則太常常
林帝乃用暨毓于人及選舉先舉性行而后言才黃
門李豐嘗以問毓毓曰才所以為善也故大才成大
善小才成小善今稱之有才而不能為善是才不中
器也豐等服其言齊王即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時曹秉
權(quán)將樹其黨徙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頃之出毓
為廷尉司隸畢軌又枉奏免官眾論多訟之乃以毓
為光祿勛爽等見收太傅司馬宣王使毓行司隸校
尉治其獄復為吏部尚書加奉車都尉封高樂亭侯
轉(zhuǎn)為仆射故典選舉加光祿大夫高貴鄉(xiāng)公即位進
封大梁鄉(xiāng)侯封一子高亭侯毋丘儉作亂大將軍司
馬景王出征毓綱紀后事加侍中正元三年疾病遜
位遷為司空固推驃騎將軍王昶光祿大夫王觀司
□校尉王祥詔使使者即授印綬進爵封容城侯邑
二千三百戶甘露二年薨謚曰成侯孫藩嗣毓子欽
珽咸熙中欽為尚書珽泰山太守
晉
山濤
按晉書本傳濤字巨源河內(nèi)懷人也父曜宛句令濤
早孤居貧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莊老每隱身自
晦與嵇康呂安善后遇阮籍便為竹林之游著忘言
之契康后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濤
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擬舉孝廉州辟部河
南從事與石鑒共宿濤夜起蹴鑒曰今為何等時而
眠邪知太傅臥何意鑒曰宰相三不朝與尺一令歸
第卿何慮也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邪投傳而去
未二年果有曹之事遂隱身不交世務(wù)與宣穆后
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帝曰呂望欲仕邪命司隸舉
秀才除郎中轉(zhuǎn)驃騎將軍王昶從事中郎久之拜趙
國相遷尚書吏部郎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
雅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榖二百斛魏帝
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又以母老并贈藜杖一枚
晚與尚書和逌交又與鍾會裴秀□申款昵以二人
居勢爭權(quán)濤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俱無恨焉遷大
將軍從事中郎鍾會作亂于蜀而文帝將西征時魏
氏諸王公□在鄴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
以委卿以本官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zhèn)鄴咸熙
初封新沓子轉(zhuǎn)相國左長史典統(tǒng)別營時帝以濤鄉(xiāng)
閭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齊王攸繼景帝后素又重
攸嘗問裴秀曰大將軍開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
故立攸將歸功于兄何如秀以為不可又以問濤對
曰廢長立少違禮不祥國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
于是乃定太子親拜謝濤及武帝受禪以濤守大鴻
臚護送陳留王詣鄴泰始初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
伯及羊祜執(zhí)政時人欲危裴秀濤正色保持之由是
失權(quán)臣意出為冀州刺史加寧遠將軍冀州俗薄無
相推轂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旌命三十余入皆顯
名當時人懷慕尚風俗頗革轉(zhuǎn)北中郎將督鄴城守
事入為侍中遷尚書以母老辭職詔曰君雖乃心在
于色養(yǎng)然職有上下旦夕不廢醫(yī)藥且當割情以隆
在公濤心求退表疏數(shù)十上久乃見聽除議郎帝以
濤清儉無以供養(yǎng)特給日契加賜□帳茵褥禮秩崇
重時莫為比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會遭母喪歸鄉(xiāng)
里濤年逾耳順居喪過禮負土成墳手植松柏詔曰
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職是也方今風俗陵遲人心
進動宜崇明好惡鎮(zhèn)以退讓山太常雖尚居諒暗情
在難奪萬今務(wù)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濤為吏部尚
書濤辭以喪病章奏懇切會元皇后崩遂扶輿還洛
逼迫詔命自力就職前后選舉周遍內(nèi)外而□得其
才咸寧初轉(zhuǎn)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除尚書仆射加
侍中領(lǐng)吏部固辭以老疾上表陳情章表數(shù)十上久
不攝職為左丞白裒所奏帝曰濤以病自聞但不聽
之耳使?jié)鴪?zhí)銓衡則可何必上下邪不得有所問
濤不自安表謝曰古之王道正直而已陛下不可以
一老臣為加曲私臣亦何心屢塵日月乞如所表以
章典刑帝再手詔曰白裒奏君甚妄所以不即推直
不喜兇赫耳君之明度豈當介意邪便當攝職令斷
章表也濤志必欲退因發(fā)從弟婦喪輒還外舍詔曰
山仆射近日暫出遂以微苦未還豈吾側(cè)席之意其
遣丞掾奉詔喻旨若體力故未平康者便以輿車輿
還寺舍濤辭不獲已乃起視事濤再居選職十有余
年每一官缺輒啟擬數(shù)人詔旨有所向然后顯奏隨
帝意所欲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舉首眾情不察以
濤輕重任意或譖之于帝故帝手詔戒濤曰夫用人
惟才不遺□遠卑賤天下便化矣而濤行之自若一
年之后眾情乃寢濤所奏甄拔人物各為題目時稱
山公啟事濤中立于朝晚值后黨專權(quán)不欲任楊氏
多有諷諫帝雖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篤上疏告
退曰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豈遺力
于圣時迫于老耄不復任事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
從而靜之百姓自正但當崇風尚教以敦之耳陛下
亦復何事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君臣父子其間無
文是以直陳愚情乞聽所請乃免冠徒跣上還印綬
詔曰天下事廣加吳土初平凡百草創(chuàng)當共盡意化
之君不深識往心而以小疾求退豈所望于君邪朕
猶側(cè)席未得垂拱君亦何得高尚其事乎當崇至公
勿復為虛飾之煩濤苦表請退詔又不許尚書令衛(wèi)
瓘奏濤以微苦久不視職手詔頻煩猶未順旨參議
以為無專節(jié)之尚違至公之義若實沈篤亦不宜居
位可免濤官中詔瓘曰濤以德素為朝之望而常深
退讓至于懇切故比有詔欲必奪其志以匡輔不逮
主者既不思明詔旨而反深加詆案虧崇賢之風以
重吾不德何以示遠近邪濤不得已又起視事太康
初遷右仆射加光祿大夫侍中掌選如故濤以老疾
固辭手詔曰君以道德為世模表況自先帝識君遠
意吾將倚君以穆風俗何乃欲舍遠朝政獨高其志
耶吾之至懷果不足以喻乎何來言至懇切也且當
以時自力深副至望君不降志朕不安席濤又上表
固讓不許吳平之后帝詔天下罷軍役示海內(nèi)大安
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嘗講
武于宣武場濤時有疾詔乘步輦從因與盧欽論用
兵之本以為不宜去州郡武備其論甚精于時咸以
濤不學孫吳而暗與之合帝稱之曰天下名言也而
不能用及永寧之后屢有變難寇賊焱起郡國皆以
無備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亂如濤言焉后拜司徒濤
復固讓詔曰君年耆德茂朝之碩老是以授君臺輔
之位而遠崇克讓至于反復良用于邑君當終始朝
政翼輔朕躬濤又表曰臣事天朝三十余年卒無毫
厘以崇大化陛下私臣無已猥授三司臣聞德薄位
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兇下有廟門之咎愿陛下
垂累世之恩乞臣骸骨詔曰君翼□朝政保乂皇家
匡佐之勛朕所倚賴司徒之職實掌邦教故用敬授
以答群望豈宜沖讓以自抑損邪已敕斷章表使者
乃臥加章綬濤曰垂沒之人豈可污官府乎輿疾歸
家以太康四年薨時年七十九詔賜東國秘器朝服
一具衣一襲錢五十萬布百匹以供喪事策贈司徒
蜜印紫綬侍中貂蟬新沓伯蜜印青朱綬祭以大牢
謚曰康將葬賜錢四十萬布百匹左長史范晷等上
言濤舊第屋十間子孫不相容帝為之立室初濤布
衣家貧謂妻韓氏曰忍饑寒我后當作三公但不知
卿堪作夫人不耳及居榮貴貞慎儉約雖爵同千乘
而無嬪媵祿賜俸秩散之親故初陳郡袁毅嘗為鬲
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虛譽亦遺濤絲百斤濤不
欲異于時受而藏于閣上后毅事露檻車送廷尉凡
所受賂皆見推檢濤乃取絲付吏積年塵埃印封如
初濤飲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試之乃以酒八斗飲濤
而密益其酒濤極本量而止有五子該淳允謨
崔洪
按晉書本傳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高祖實著名
漢代父贊魏吏部尚書左仆射以雅量見稱洪少以
清厲顯名骨鯁不同于物人之有過輒面折之而退
無后言武帝世為御史治書時長樂馮恢父為弘農(nóng)
太守愛少子淑欲以爵傳之恢父終服闋乃還鄉(xiāng)里
結(jié)草為廬陽喑不能言淑得襲爵恢始仕為博士祭
酒散騎常侍翟嬰薦恢高行邁俗侔繼古烈洪奏恢
不敦儒素令學生番直左右雖有讓侯微善不得稱
無倫輩嬰為浮華之目遂免嬰官朝廷憚之尋為尚
書左丞時人為之語曰叢生棘刺來自博陵在南為
鷂在北為鷹遷吏部尚書舉用甄明門無私謁薦雍
州刺史□詵代己為左丞詵后糾洪洪謂人曰我舉
□丞而還奏我是挽弩自射也詵聞曰昔趙宣子任
韓厥為司馬以軍法戮宣子之仆宣子謂諸大夫曰
可賀我矣我選厥也任其事崔侯為國舉才我以才
見用惟官是視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聞其
言而重之洪口不言貨財手不執(zhí)珠玉汝南王亮常
燕公卿以琉璃鍾行酒酒及洪洪不執(zhí)亮問其故對
曰慮有執(zhí)玉不趨之義故爾然實乖其常性故為詭
說楊駿誅洪與都水使者王佑親坐見黜后為大司
農(nóng)卒于官子廓散騎常侍郎亦以正直稱
徐寧
按晉書本傳寧東海郯人也少知名為輿縣令時廷
尉桓彝稱有人倫鑒識彝嘗去職至廣陵尋親舊還
遇風停浦中累日憂悒因上岸見一室宇有似廨署
訪之云是輿縣彝乃造之寧清惠博涉相遇欣然因
留數(shù)夕彝大賞之結(jié)交而別至都謂庾亮曰吾為卿
得一佳吏部郎語在彝傳即遷吏部郎左將軍江州
刺史卒官
宋
王惠
按宋書本傳惠字令明瑯邪臨沂人太保弘從祖也
祖劭車騎將軍父默左光祿大夫惠幼而夷簡為叔
父司徒謐所知恬靜不交游未嘗有雜事陳郡謝瞻
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群從造惠談?wù)撲h起文史間
發(fā)惠時相酬應言清理遠瞻等慚而退高祖聞其名
以問從兄誕誕曰惠后來秀令鄙宗之美也即以為
行太尉參軍事府主簿從事中郎世子建府以為征
虜長史仍轉(zhuǎn)中軍長史時會稽內(nèi)史劉懷敬之郡送
者傾京師惠亦造別還過從弟球球問向何所見惠
曰惟覺即時逢人耳嘗臨曲水風雨暴至座者皆馳
散惠徐起姿貌不異常日世子為荊州惠長史如故
領(lǐng)南郡太守不拜宋國初建當置郎中令高祖難其
人謂傅亮曰今用郎中令不可令減袁曜卿也既而
曰吾得其人矣乃以惠居之遷世子詹事轉(zhuǎn)尚書吳
興太守少帝即位以蔡廓為吏部尚書不肯拜乃以
惠代焉惠被召即拜未嘗接客人有與書求官者得
輒聚置閣上及去職印封如初時談?wù)咭岳话?br />惠之即拜雖事異而意同也兄鑒頗好聚斂廣營田
業(yè)惠意甚不同謂鑒曰何用田為鑒怒曰無田何由
得食惠又曰亦復何用食為其標寄如此元嘉三年
卒時年四十二追贈太常無子
南齊
褚炫
按南齊書本傳炫字彥緒河南陽翟人也祖秀之宋
太常父法顯鄱陽太守兄照字彥宣少秉高節(jié)一目
眇官至國子博士不拜常非從兄淵身事二代聞淵
拜司徒嘆曰使淵作中書郎而死不當是一名士邪
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頤之壽炫少清簡為從舅王景
文所知從兄淵謂人曰從弟廉勝獨立乃十倍于我
也宋義陽王昶為太常板炫補五官累遷太子舍人
撫軍車騎記室正員郎從宋明帝射雉至日中無所
得帝甚猜羞召問侍臣曰吾旦來如□遂空行可笑
座者莫荅炫獨曰今節(jié)候雖適而云露尚凝故斯
之禽驕心未警但得神駕游豫群情便為載歡帝意
解乃于雉場置酒遷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升明初
炫以清尚與劉俁謝胐江入殿侍文義號為四友
遷黃門郎太祖驃騎長史遷侍中復為長史齊臺建
復為侍中領(lǐng)步兵校尉以家貧建元初出補東陽太
守加秩中二千石還復為侍中領(lǐng)步兵凡三為侍中
出為竟陵王征北長史加輔國將軍尋徙為冠軍長
史江夏內(nèi)史將軍如故永明元年為吏部尚書炫居
身清立非吊問不雜交游論者以為美及在選部門
庭蕭索賓客罕至出行左右捧黃紙帽箱風吹紙剝
殆盡罷江夏還得錢十七萬于石頭并分與親族病
無以市藥表自陳解改授散騎常侍領(lǐng)安成王師國
學建以本官領(lǐng)博士未拜卒無以殯殮時年四十一
贈太常謚曰貞子
梁
謝覽
按梁書謝朏傳覽字景滌胐弟之子也選尚齊錢
唐公主拜駙馬都尉秘書郎太子舍人高祖為大司
馬召補東合祭酒遷相國戶曹天監(jiān)元年為中書侍
郎掌吏部事頃之即真覽為人美風神善辭令高祖
深器之嘗侍坐受敕與侍中王暕為詩答贈其文甚
工高祖善之仍使重作復合旨乃賜詩云雙文既后
進二少實名家豈伊爾棟隆信乃俱國華以母憂去
職服闋除中庶子又掌吏部郎事尋除吏部郎遷侍
中覽頗樂酒因燕席與散騎常侍蕭琛辭相詆毀為
有司所奏高祖以覽年少不直出為中權(quán)長史頃之
敕掌東宮管記遷明威將軍新安太守九年夏山賊
吳承伯破宣城郡余黨散入新安叛吏鮑敘等與合
攻沒黟歙諸縣進兵擊覽覽遣郡丞周興嗣于錦沙
立塢拒戰(zhàn)不敵遂棄郡奔會稽臺軍平山寇覽復還
郡左遷司徒諮議參軍仁威長史行南徐州事五兵
尚書尋遷吏部尚書覽自祖至孫三世居選部當世
以為榮十二年春出為吳興太守中書舍人黃睦之
家居烏程子弟專橫前太守皆折節(jié)事之覽未到郡
睦之子弟來迎覽逐去其船杖吏為通者自是睦之
家杜門不出不敢與公私門通郡邑多劫為東道患
覽下車肅然一境清謐初齊明帝及覽父東海徐
孝嗣并為吳興號為明守覽皆欲過之昔覽在新安
頗聚斂至是遂稱廉潔時人方之王懷祖卒于官時
年三十七詔贈中書令子罕早卒
王暕
按梁書本傳暕字思晦瑯邪臨沂人父儉齊太尉南
昌文憲公暕年數(shù)歲而風神警拔有成人之度時文
憲作宰賓客盈門見暕相謂曰公才公望復在此矣
弱冠選尚淮南長公主拜駙馬都尉除員外散騎侍
郎不拜改授晉安王文學遷廬陵王友秘書丞明帝
詔求異士始安王遙光表薦暕及東海王僧孺曰臣
聞求賢暫勞垂拱永逸方之疏壤取類導川伏惟陛
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白駒空谷振鷺在庭猶懼隱
鱗卜祝藏器屠保物色關(guān)下委裘河上非取制于一
狐諒求味于兼采而五聲倦響九工是詢寢議廟堂
借聽輿皂臣位任隆重義兼邦家實欲使名實不違
僥幸路絕勢門上品猶當格以清談英俊下僚不可
限以位貌竊見秘書丞瑯邪王暕年二十一七葉重
光海內(nèi)冠冕神清氣茂允迪中和叔寶理遣之談彥
輔名教之樂故以暉映先達領(lǐng)袖后進居無塵雜家
有賜書辭賦清新屬言元遠室邇?nèi)藭缥铩醯烙H養(yǎng)
素丘園臺階虛位庠序公朝萬夫傾首豈徒荀令可
想李公不亡而已哉乃東序之秘寶瑚璉之茂器除
驃騎從事中郎高祖霸府開引為戶曹屬遷司徒左
長史天監(jiān)元年除太子中庶子領(lǐng)驍騎將軍入為侍
中出為寧朔將軍中軍長史又為侍中領(lǐng)射聲校尉
遷五兵尚書加給事中出為晉陵太守征為吏部尚
書俄領(lǐng)國子祭酒暕名公子少致美稱及居選曹職
事修理然世貴顯與物多隔不能留心寒素眾頗謂
為刻薄遷尚書右仆射尋加侍中復遷右仆射以母
憂去官起為云麾將軍吳郡太守遷為侍中尚書左
仆射領(lǐng)國子祭酒普通四年冬暴疾卒時年四十七
詔贈侍中中書令中軍將軍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
衣一襲錢十萬布百匹謚曰靖有四子訓承吁并
通顯
王峻
按梁書本傳峻字茂遠瑯邪臨沂人曾祖敬弘有重
名于宋世位至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祖瓚之
金紫光祿大夫父秀之吳興太守峻少美風姿善舉
止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累遷中軍廬陵王法曹行參
軍太子舍人邵陵王文學太傅主簿府主齊竟陵王
子良甚相賞遇遷司徒主簿以父憂去職服闋除太
子洗馬建安王友出為寧遠將軍桂陽內(nèi)史會義師
起上流諸郡多相驚擾峻閉門靜坐一郡帖然百姓
賴之天監(jiān)初還除中書侍郎高祖甚悅其風采與陳
郡謝覽同見賞擢俄遷吏部當官不稱職轉(zhuǎn)征虜安
成王長史又為太子中庶子游擊將軍出為宣城太
守為政清和吏民安之視事三年征拜侍中遷度支
尚書又以本官兼起部尚書監(jiān)起太極殿事畢出為
征遠將軍平西長史南郡太守尋為智武將軍鎮(zhèn)西
長史蜀郡太守還為左民尚書領(lǐng)步兵校尉遷吏部
尚書處選甚得名譽峻性詳雅無趨競心嘗與謝覽
約官至侍中不復謀進仕覽自吏部尚書出為吳興
郡平心不畏強御亦由處世之情既薄故也峻為侍
中以后雖不退身亦淡然自守無所營務(wù)久之以疾
表解職遷金紫光祿大夫未拜普通二年卒時年五
十六謚惠子子琮玩琮為國子生尚始興王女繁昌
縣主不惠為學生所嗤遂離婚峻謝王王曰此自上
意仆極不愿如此峻曰臣太祖是謝仁祖外孫亦不
藉殿下姻媾為門戶
王泰
按梁書本傳泰字仲通志長兄慈之子也慈齊時歷
侍中吳郡知名在志右泰幼敏悟年數(shù)歲時祖母集
諸孫侄散棗栗于□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問其
故對曰不取自當?shù)觅n由是中表異之既長通和溫
雅人不見其喜慍之色起家為著作郎不拜改除秘
書郎遷前將軍法曹行參軍司徒東閣祭酒車騎主
簿高祖霸府建以泰為驃騎功曹史天監(jiān)元年遷秘
書丞齊永元末后宮火延燒秘書圖書散亂殆盡泰
為丞表校定繕寫高祖從之頃之遷中書侍郎出為
南徐州別駕從事史居職有能名復征中書侍郎敕
掌吏部郎事累遷給事黃門侍郎員外散騎常侍并
掌吏部如故俄即真自過江吏部郎不復典大選令
史以下小人求競者輻湊前后少能稱職泰為之不
通關(guān)求吏先至者即補不為貴賤請囑易意天下稱
平累遷為廷尉司徒左長史出為明威將軍新安太
守在郡和理得民心征為寧遠將軍安右長史俄遷
侍中尋為太子庶子領(lǐng)步兵校尉復為侍中仍遷仁
威長史南蘭陵太守行南康王府州國事王遷職復
為北中郎長史行豫章王府州國事太守如故入為
都官尚書泰能接人士士多懷泰每愿其居選官頃
之為吏部尚書衣冠屬望未及選舉仍疾改除散騎
常侍左驍騎將軍未拜卒時年四十五謚夷子初泰
無子養(yǎng)兄子祁晚有子廓
陳
袁樞
按陳書袁敬傳敬兄子樞字踐言梁吳郡太守君正
之子也美容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家世顯貴
貲產(chǎn)充積而樞獨居處率素傍無交往端坐一室非
公事未嘗出游榮利之懷淡如也起家梁秘書郎歷
太子舍人輕車河東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軍宣城
王二府功曹史侯景之亂樞往吳郡省父因丁父憂
時四方擾亂人求茍免樞居喪以至孝聞王僧辯平
侯景鎮(zhèn)京城衣冠爭往造請樞獨杜門靜居不求聞
達紹泰元年征為給事黃門侍郎未拜除員外散騎
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書其年出為吳興太守
永定二年征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
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樞博聞強識明悉舊章初
高祖長女永世公主先適陳留太守錢蕆生子岊主
及岊并卒于梁世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至是將葬
尚書主客請詳議欲加蕆駙馬都尉并贈岊官樞議
曰昔王姬下嫁必適諸侯同姓為主聞于公羊之說
車服不系顯于詩人之篇漢氏初興列侯尚主自斯
以后降嬪素族駙馬都尉置由漢武或以假諸功臣
或以加于戚屬是以魏曹植表駙馬奉車趣為一號
齊職儀曰凡尚公主必拜駙馬都尉魏晉以來因為
瞻準蓋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輕若不加其等級寧可
合□而酳所以假駙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今公主
早薨伉儷已絕既無禮數(shù)致疑何須駙馬之授案杜
預尚晉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晉武踐祚而主已
亡泰始中追贈公主元凱無復駙馬之號梁之帝女
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監(jiān)初王氏無追拜之事遠近二
例足以據(jù)明公主所生既未及成人之禮無勞此授
今宜追贈亭侯時以樞議為長天嘉元年守吏部尚
書三年即真尋領(lǐng)右軍將軍又領(lǐng)丹陽尹本官如故
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詔賜絹布五十匹錢十萬令
葬訖停宅視郡事葬服闋還復本職其年秩滿解尹
加散騎常侍將軍尚書并如故是時仆射到仲舉雖
參掌選事銓衡汲引并出于樞其所舉薦多會上旨
謹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職司鮮有游其門者廢帝
即位遷尚書左仆射光大元年卒時年五十一贈侍
中左光祿大夫謚曰簡懿有集十卷行于世弟憲自
有傳
北魏
郭祚
按魏書本傳祚字季佑太原晉陽人魏車騎郭淮弟
亮后也祖逸州別駕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一女
妻浩弟上黨太守恬世祖時浩親寵用事拜逸徐州
刺史假榆次侯終贈光祿大夫父洪之坐浩事誅祚
亡竄得免少而孤貧姿貌不偉鄉(xiāng)人莫之識也有女
巫相祚后當富貴祚涉歷經(jīng)史習崔浩之書尺牘文
章見稱于世弱冠州主簿刺史孫小委之書記又太
原王希彥逸妻之侄共相赒恤得以饒振高祖初舉
秀才對策上第拜中書博士轉(zhuǎn)中書侍郎遷尚書左
丞長兼給事黃門侍郎祚清勤在公夙夜匪懈高祖
甚知賞之從高祖南征及還正黃門車駕幸長安行
經(jīng)渭橋過郭淮廟問祚曰是卿祖宗所承邪祚曰是
臣七世伯祖高祖曰先賢后哲頓在一門祚對曰昔
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微臣虛薄遭奉明圣
自唯幸甚因敕以太牢祭淮廟令祚自撰祭文以贊
遷洛之規(guī)賜爵東光子高祖曾幸華林園因觀故景
陽山祚曰山以仁靜水以智流愿陛下修之高祖曰
魏明以奢失于前朕何為襲之于后祚曰高山仰止
高祖曰得非景行之謂遷散騎常侍仍領(lǐng)黃門是時
高祖銳意典禮兼銓鏡九流又遷都草創(chuàng)征討不息
內(nèi)外規(guī)略號為多事祚與黃門宋弁參謀幃幄隨其
才用各有委寄祚承稟注疏特成勤劇嘗以立馮昭
儀百官夕飲清徽后園高祖舉觴賜祚及崔光曰郭
祚憂勞庶事獨不欺我崔光溫良博物朝之儒秀不
勸此兩人當勸誰也其見知若此初高祖以李彪為
散騎常侍祚因入見高祖謂祚曰朕昨誤授一人官
祚對曰陛下圣鏡照臨論才授職進退可否黜陟幽
明品物既彰人倫有序豈容圣詔一行而有差異高
祖沈吟曰此自應有讓因讓朕欲別授一官須臾彪
有啟云伯石辭卿子產(chǎn)所惡臣欲之已久不敢辭讓
高祖嘆謂祚曰卿之忠諫李彪正辭使朕遲回不能
復決遂不換彪官也乘輿南討祚以兼侍中從拜尚
書進爵為伯高祖崩咸陽王禧等奏祚兼吏部尚書
尋除長兼吏部尚書并州大中正世宗詔以奸吏逃
刑懸配遠戍若永避不出兄弟代之祚奏曰慎獄審
刑道煥先古垂憲設(shè)禁義纂惟今是以先王沿物之
情為之軌法故八刑備于昔典奸律炳于來制皆所
以謀其始跡訪厥成罪敦風厲俗永資世范者也伏
惟旨義博遠理絕近情既懷愚異不容不述誠以敗
法之原起于奸吏奸吏雖微敗法實甚伏尋詔旨信
亦斷其逋逃之路為治之要實在于斯然法貴止奸
不在過酷立制施禁為可傳之于后若法猛而奸不
息禁過不可永傳將何以載之刑書垂之百代若以
奸吏逃竄徙其兄弟罪人妻子復應徙之此則一人
之罪禍傾二室愚謂罪人既逃止徙妻子走者之身
懸名永配于眚不免奸途自塞詔從之尋正吏部祚
持身潔清重惜官位至于銓授假令得人必徘徊久
之然后下筆下筆即云此人便以貴矣由是事頗稽
滯當時每招怨讟然所拔用者皆量才稱職時又以
此歸之出為使持節(jié)鎮(zhèn)北將軍瀛州刺史及太極殿
成祚朝于京師轉(zhuǎn)鎮(zhèn)東將軍青州刺史祚值歲不稔
闔境饑敝矜?zhèn)麗巯露嗨c恤雖斷決淹留號為煩
緩然士女懷其德澤于今思之入為侍中金紫光祿
大夫并州大中正遷尚書右仆射時議定新令詔祚
與侍中黃門參議刊正故事令仆中丞騶唱而入宮
門至于馬道及祚為仆射以為非盡敬之宜言于世
宗帝納之下詔御在太極騶唱至止車門御在朝堂
至司馬門騶唱不入宮自此始也詔祚本官領(lǐng)太子
少師祚曾從世宗幸東宮肅宗幼弱祚懷一黃出
奉肅宗時應詔左右趙桃弓與御史中尉王顯迭相
唇齒深為世宗所信祚私事之時人謗祚者號為桃
弓仆射黃少師祚奏曰謹案前后考格雖班天下
如臣愚短猶有未悟今須定職人遷轉(zhuǎn)由狀超越階
級者即須量折景明初考格五年者得一階半正始
中故尚書中山王英奏考格被旨但可正滿三周為
限不得計殘年之勤又去年中以前二制不同奏請
裁決旨云黜陟之體自依舊來斷今未審從舊來
之旨為從景明之斷為從正始為限景明考法東西
省文武閑官悉為三等考同任事而前尚書盧昶奏
上第之人三年轉(zhuǎn)半階今之考格復分為九等前后
不同參差無準詔曰考在上中者得泛以前有六年
以上遷一階三年以上遷半階殘年悉除考在上下
者得泛以前六年以上遷半階不滿者除其得泛以
后考在上下者三年遷一階散官從盧昶所奏祚又
奏言考察令公清獨著德績超倫而無負殿者為上
上一殿為上中二殿為上下累計八殿品降至九未
審今諸曹府寺凡考在事公清然才非獨著績行稱
務(wù)而德非超倫干能粗可而守平堪任或人用小劣
處官濟事并全無負殿之徒為依何第景明三年以
來至今十有一載準限而判三應升退今既通考未
審為十年之中通其殿最積以為第隨前后年斷各
自除其善惡而為升降且負注之章數(shù)成殿為差此
條以寡愆為最多戾為殿未審取何行是寡愆何坐
為多戾結(jié)累品次復有幾等諸文案失衷應杖十者
為一負罪依律次過隨負記十年之中三經(jīng)肆眚赦
前之罪不問輕重皆蒙宥免或為御史所彈案驗未
周遇赦復任者未審記殿得除以不詔曰獨著超倫
及才備寡咎皆謂文武兼上上之極言耳自此以降
猶有八等隨才為次令文已具其積負累殿及守平
得濟皆含在其中何容別疑也所云通考者據(jù)多
年之言至于黜陟之體自依舊來年斷何足復請其
罰贖已決之殿固非免限遇赦免罪惟記其殿除之
尋加散騎常侍時詔營明堂國學祚奏曰今云羅西
舉開納岷蜀戎旗東指鎮(zhèn)靖淮荊漢沔之間復須防
捍征兵發(fā)眾所在殷廣邊郊多壘烽驛未息不可于
師旅之際興板筑之功且獻歲云暨東作將始臣愚
量謂宜待豐靖之年因子來之力可不時而就從之
世宗末年每引祚入東宮密受賞賚多至百余萬雜
以錦繡又特賜以劍杖恩寵甚深遷左仆射先是蕭
衍遣將康絢遏淮將灌揚徐祚表曰蕭衍狂悖擅斷
川瀆役苦民勞危亡巳兆然古諺有之敵不可縱夫
以一酌之水或為不測之淵如不時滅恐同原草宜
命一重將率統(tǒng)軍三十人領(lǐng)羽林一萬五千人并科
京東七州虎旅九萬長驅(qū)電邁遄令撲討擒斬之勛
一如常制賊資雜物悉入軍人如此則鯨鯢之首可
不日而懸誠知農(nóng)桑之時非發(fā)眾之日茍事理宜然
亦不得不爾昔韋顧跋扈殷后起昆吾之師玁狁孔
熾周王興六月之伐臣職忝樞衡獻納是主心之所
懷寧敢自嘿并宜敕揚州選一猛將遣當州之兵令
赴浮山表里夾攻朝議從之出除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
都督雍岐華三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雍州刺史太和
以前朝法尢峻貴臣蹉跌便致誅夷李沖之用事也
欽祚識干薦為左丞又兼黃門意便滿足每以孤門
往經(jīng)崔氏之禍常慮危亡苦自陳挹辭色懇然發(fā)于
誠至沖謂之曰人生有運非可避也但當明白當官
何所顧畏自是積二十余年位秩隆重而進趨之心
更復不息又以東宮師傅之資列辭尚書志在封侯
儀同之位尚書令任城王澄為之奏聞及為征西雍
州雖喜于外撫尚以府號不優(yōu)心望加大執(zhí)政者頗
怪之于時領(lǐng)軍于忠恃寵驕恣崔光之徒曲躬承奉
祚心惡之乃遣子太尉從事中郎景尚說高陽王雍
令出忠為州忠聞而大怒矯詔殺祚時年六十七祚
達于政事凡所經(jīng)履咸為稱職每有斷決多為故事
名器既重時望亦深一朝非罪見害遠近莫不惋惜
靈太后臨朝遣使吊慰追復伯爵正光中贈使持節(jié)
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謚文貞公初高祖之
置中正從容謂祚曰并州中正卿家故應推王瓊也
祚退謂寮友曰瓊真?zhèn)谓褡晕幢嫖壹液螢闇p之然
主上直信李沖吹噓之說耳祚死后三歲而于忠死
咸以祚為祟
賈秀
按魏書賈彝傳彝子秀歷中書博士遷中書侍郎太
子中庶子揚烈將軍賜爵陽都男本州大中正恭宗
崩以爵還第既而掌吏曹事高宗以秀東宮舊臣進
爵陽都子加振威將軍時丞相乙渾擅作威福多所
殺害渾妻庶姓而求公主之號屢言于秀秀默然渾
曰公事無所不從我請公主不應何意秀慷慨大言
對曰公主之稱王姬之號尊寵之極非庶族所宜若
假竊此號當必自咎秀寧死于今朝不取笑于后日
渾左右莫不失色為之震懼而秀神色自若渾夫妻
默然含忿他日乃書太醫(yī)給事楊惠富臂作老奴官
慳字令以示秀渾每欲伺隙陷之會渾伏誅遂得免
難秀執(zhí)正守志皆此類也時秀與中書令渤海高允
俱以儒舊見重于時皆選擬方岳以詢訪見留各聽
長子出為郡守秀辭曰爰自愚微承乏累紀少而受
恩老無成效恐先草露無報殊私豈直無功之子超
齊先達雖仰感圣慈而俯深驚懼乞收成命以安微
臣遂固讓不受自始及終歷奉五帝雖不至大官常
掌機要而廉清儉約不營資產(chǎn)年七十三遇疾給醫(yī)
藥賜幾杖時朝廷舉動及大事不決每遣尚書高平
公李敷就第詔決皇興三年卒贈本將軍冀州刺史
武邑公謚曰簡
吏部部名臣列傳二
隋
盧愷
按隋書本傳愷字長仁涿郡范陽人也父柔終于魏
中書監(jiān)愷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書記頗解屬文周
齊王憲引為記室其后襲爵容城伯邑千一百戶從
憲伐齊愷說柏杜鎮(zhèn)下之遷小吏部大夫增邑七百
戶染工上士王神歡者嘗以賂自進冢宰宇文護擢
為計部下大夫愷諫曰古者登高能賦可為大夫求
賢審官理須詳慎今神歡出自染工更無殊異徒以
家富自通遂與搢紳并列實恐惟鵜之刺問之外境
護竟寢其事建德中增邑二百戶歲余轉(zhuǎn)內(nèi)史下大
夫武帝在云陽宮□諸屯老牛欲以享士愷進諫
曰昔田子方贖老馬君子以為美談向奉明□欲以
老牛享士有虧仁政帝美其言而止轉(zhuǎn)禮部大夫為
聘陳使副先是行人多從其國禮及愷為使一依本
朝陳人莫能屈四年秋李穆攻拔軹關(guān)柏崖二鎮(zhèn)命
愷作露布帝讀之大悅曰盧愷文章大進荀景倩故
是令君之子尋授襄州總管司錄轉(zhuǎn)治中大象元年
征拜東京吏部大夫開皇初加上儀同三司除尚書
吏部侍郎進爵為侯仍攝尚書左丞每有敷奏侃然
正色雖逢喜怒不改其常帝嘉愷有吏干賜錢二十
萬并賚雜彩三百匹加散騎常侍八年上親考百寮
以愷為上愷固讓不敢受高祖曰吏部勤干舊所聞
悉今者上考僉議攸同當仁不讓何愧之有皆在朕
心無勞飾讓歲余拜禮部尚書攝吏部尚書事會國
子博士何妥與右仆射蘇威不平奏威陰事愷坐與
相連上以愷屬吏憲司奏愷曰房恭懿者尉遲迥之
黨不當仕進威愷二人曲相薦達累轉(zhuǎn)為海州刺史
又吏部預選者甚多愷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威之
從父弟徹肅二人并以鄉(xiāng)正征詣吏部徹文狀后至
而先任用肅左足孿蹇才用無算愷以威故授期請
郎愷之朋黨事甚明白上大怒曰愷敢將天官以為
私惠愷免冠頓首曰皇太子將以通事舍人蘇夔為
舍人夔即蘇威之子臣以夔未當遷固啟而止臣若
與威有私豈當如此上曰蘇威之子朝廷共知卿乃
固執(zhí)以僥身幸至所不知者便行朋附奸臣之行也
于是除名為百姓未幾卒于家自周氏以降選無清
濁及愷攝吏部與薛道衡陸彥師等甄別士流故涉
黨固之譖遂及于此子義恭嗣
牛弘
按隋書本傳弘字里仁安定鶉觚人也本姓□氏祖
熾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部尚書臨涇公賜姓為牛
氏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見之謂其父曰此兒當貴善
愛養(yǎng)之及長須貌甚偉性寬裕好學博聞在周起家
中外府記室內(nèi)史上士俄轉(zhuǎn)納言上士專掌文翰甚
有美稱加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其后
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轉(zhuǎn)內(nèi)史下大夫進位使持節(jié)
大將軍儀同三司開皇初遷授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弘
以典籍遺逸上表請開獻書之路曰經(jīng)籍所興由來
尚矣爻畫肇于庖羲文字生于蒼頡圣人所以弘宣
教導博通古今揚于王庭肆于時夏故堯稱至圣猶
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觀古人之象周官外史掌
三皇五帝之書及四方之志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
太公曰在丹書是知握符御歷有國有家者曷嘗不
以詩書而為教因禮樂而成功也昔周德既衰舊經(jīng)
紊棄孔子以大圣之才開素王之業(yè)憲章祖述制禮
刊詩正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弘易道治國立身
作范垂法及秦皇馭吞滅諸侯任用威力事不師
古始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先王墳籍掃地皆盡
本既先亡從而顛覆臣以圖讖言之經(jīng)典盛衰信有
征數(shù)此則書之一厄也漢興改秦之弊敦尚儒術(shù)建
藏書之策置校書之官屋壁山巖往往間出外有太
常太史之藏內(nèi)有延閣秘書之府至孝成之世亡逸
尚多遣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詔劉向父子讎校
篇籍漢之典文于斯為盛及王莽之末長安兵起宮
室圖書并從焚燼此則書之二厄也光武嗣興尤重
經(jīng)誥未及下車先求文雅于是鴻生巨儒繼踵而集
懷經(jīng)負帙不遠斯至肅宗親臨講肄和帝數(shù)幸書林
其蘭臺石室鴻都東觀秘牒填委更倍于前及孝獻
移都吏民擾亂圖書縑帛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裁
七十余乘屬西京大亂一時燔蕩此則書之三厄也
魏文代漢更集經(jīng)典皆藏在秘書內(nèi)外三合遣秘書
郎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美其朱紫有別晉氏承
之文籍尤廣晉秘書監(jiān)荀勖定魏內(nèi)經(jīng)更著新簿雖
古文舊猶云有新章后錄鳩集已多足得恢弘
正道訓范當世屬劉石憑陵京華覆滅朝章國典從
而失墜此則書之四厄也永嘉之后寇竊競興因河
據(jù)洛跨秦帶趙論其建國立家雖傳名號憲章禮樂
寂滅無聞劉裕平姚收其圖籍五經(jīng)子史纔四千卷
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僭偽之盛莫過二秦以此而
論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軌物圖書記注播遷之余皆
歸江左晉宋之際學藝為多齊梁之間經(jīng)史彌盛宋
秘書丞王儉依劉氏七略撰為七志梁人阮孝緒亦
為七錄總其書數(shù)三萬余卷及侯景渡江破滅梁室
秘省經(jīng)籍雖從兵火其文德殿內(nèi)書史宛然猶存蕭
繹據(jù)有江陵遣將破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典
籍重本七萬余卷悉送荊州故江表圖書因斯盡萃
于繹矣及周師入郢繹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纔一
二此則書之五厄也后魏爰自幽方遷宅伊洛日不
暇給經(jīng)籍闕如周氏創(chuàng)基關(guān)右戎車未息保定之始
書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萬卷高氏據(jù)有山東初亦
采訪驗其本目殘缺猶多及東夏初平獲其經(jīng)史四
部重雜三萬余卷所益舊書五千而已今御書單本
合一萬五千余卷部帙之間仍有殘缺比梁之舊目
止有其半至于陰陽河洛之篇醫(yī)方圖譜之說彌復
為少臣以經(jīng)書自仲尼已后迄于當今年逾千載數(shù)
遭五厄興集之期屬膺圣世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君
臨區(qū)宇功無與二德冠往初自華夏分離彝倫攸斁
其間雖霸王遞起而世難未夷欲崇儒業(yè)時或未可
今土宇邁于三王民黎盛于兩漢有人有時正在今
日方當大弘文教納俗升平而天下圖書尚有遺逸
非所以仰協(xié)圣情流訓無窮者也臣史籍是司寢興
懷懼昔陸賈奏漢祖云天下不可馬上治之故知經(jīng)
邦立政在于典謨矣為國之本莫此攸先今秘藏見
書亦足披覽但一時載籍須令大備不可王府所無
私家乃有然士民殷雜求訪難知縱有知者多懷□
惜必須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發(fā)明詔兼開
購賞則異典必臻觀閣斯積重道之風超于前世不
亦善乎伏愿天監(jiān)少垂照察上納之于是下詔獻書
一卷賚縑一匹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進爵奇章郡公
邑千五百戶三年拜禮部尚書奉□修撰五禮勒成
百卷行于當世弘請依古制修立明堂上議曰竊謂
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出教化崇有德孝經(jīng)曰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祭義云祀于明堂教諸
侯孝也黃帝曰合宮堯曰五府舜曰總章布政興治
由來尚矣周官考工記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
四修一鄭元注云修十四步其廣益以四分修之一
則堂廣十七步半也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四阿重屋
鄭云其修七尋廣九尋也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
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鄭云此三者或舉宗廟或舉
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明其同制也馬融王肅干寶
所注與鄭亦異今不具出漢司徒馬宮議云夏后氏
世室室顯于堂故命以室殷人重屋屋顯于堂故命
以屋周人明堂堂大于夏室故命以堂夏后氏益其
堂之廣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為兩序間大夏后
氏七十二尺若據(jù)鄭元之說則夏室大于周堂如依
馬宮之言則周堂大于夏室后王轉(zhuǎn)文周大為是但
宮之所言未詳其義此皆去圣久遠禮文殘缺先儒
解說家異人殊鄭注玉藻亦云宗廟路寢與明堂同
制王制曰寢不逾廟明大小是同今依鄭元注每室
及堂止有一丈八尺四壁之外四尺有余若以宗廟
論之祫享之時周人旅酬六尸并后稷為七先公昭
穆二尸先王昭穆二尸合十二尸三十六王及君北
面行事于二丈之堂愚不及此若以正寢論之便須
朝宴據(jù)燕禮諸侯宴則賓及卿大夫脫履升坐是知
天子宴則三公九卿并須升堂燕義又云席小卿次
上卿言皆侍席止于二筵之間豈得行禮若以明堂
論之總享之時五帝各于其室設(shè)青帝之位須于太
室之內(nèi)少北西面太昊從食坐于其西近南北面祖
宗配享者又于青帝之南稍退西面丈八之室神位
有三加以簠簋籩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咸設(shè)
復須席工升歌出□反坫揖讓升降亦以隘矣據(jù)茲
而說近是不然按劉向別錄及馬宮蔡邕等所見當
時有古文明堂禮王居明堂禮明堂圖明堂大圖明
堂陰陽太山通義魏文侯孝經(jīng)傳等并說古明堂之
事其書皆亡莫得而正今明堂月令者鄭元云是呂
不韋著春秋十二紀之首章禮家鈔合為記蔡邕王
肅云周公所作周書內(nèi)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
有證明文多不載束□以為夏時之書劉瓛云不韋
鳩集儒者尋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記之不韋安能獨
為此記令案不得全稱周書亦未可即為秦典其內(nèi)
雜有虞夏殷周之法皆圣王仁恕之政也蔡邕具為
章句又論之曰明堂者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也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曰青陽
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元堂內(nèi)曰太室圣人南面
而聽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不正焉故雖有五名而
主以明堂也制度之數(shù)各有所依堂方一百四十四
尺□之策也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干之策也太
廟明堂方六丈通天屋徑九丈陰陽九六之變且圓
蓋方覆九六之道也八闥以象卦九室以象州十二
宮以應日辰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四戶八牖乘九
宮之數(shù)也戶皆外設(shè)而不閉示天下以不藏也通天
屋高八十一尺黃鍾九九之實也二十八柱布四方
四方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應三統(tǒng)四向五色各
象其行水闊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氣于外以象四海
王者之大禮也觀其模范天地則象陰陽必據(jù)古文
義不虛出今若直取考工不參月令青陽總章之號
不得而稱九月享帝之禮不得而用漢代二京所建
與此說悉同建安之后海內(nèi)大亂京邑焚燒憲章泯
絕魏氏三方未平無聞興造晉則侍中裴頠議曰尊
祖配天其義明著而廟宇之制理據(jù)未分宜可直為
一殿以崇嚴父之祀其余雜碎一皆除之宋齊已還
咸率茲禮此乃世乏通儒時無思術(shù)前王盛事于是
不行后魏代都所造出自李沖三三相重合為九室
檐不覆基房間通街穿鑿處多迄無可取及遷宅洛
陽更加營構(gòu)五鬼紛競遂至不成宗配之事于焉靡
托今皇猷遐闡化覃海外方建大禮垂之無窮弘等
不以庸虛謬當議限今檢明堂必須五室者何尚書
帝命驗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黃曰神升白
曰顯紀黑曰元矩蒼曰靈府鄭元注云五府與周之
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損益至于五室確然不
變夫室以祭天天實有五若立九室四無所用布政
視朔自依其辰鄭司農(nóng)云十二月分在青陽等左右
之位不云居室鄭元亦言每月于其時之堂而聽政
焉禮圖畫皆在堂偏是以須為五室明堂必須上
圓下方者何孝經(jīng)援神契曰明堂者上圓下方八窗
四達布政之宮禮記盛德篇曰明堂四戶八牖上圓
下方五經(jīng)異義稱講學大夫淳于登亦云上圓下方
鄭元同之是以須為圓方明堂必須重屋者何案考
工記夏言九階四旁兩夾窗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周不言者明一同夏制殷言四阿重屋周承其后
不言屋制亦盡同可知也其殷人重屋之下本無五
室之文鄭注云五室者亦據(jù)夏以知之明周不云重
屋因殷則有灼然可見禮記明堂位曰太廟天子明
堂言魯為周公之故得用天子禮樂魯之太廟與周
之明堂同又曰復廟重檐刮楹達向天子之廟飾鄭
注復廟重屋也據(jù)廟既重屋明堂亦不宜矣春秋文
公十三年太室屋壞五行志曰前堂曰太廟中央曰
太室屋其上重者也服虔亦云太室太廟太室之上
屋也周書作洛篇曰乃立太廟宗宮路寢明堂咸有
四阿反坫重亢重廊孔晁注曰重亢累棟重廊累屋
也依黃圖所載漢之宗廟皆為重屋此去古猶近遺
法尚在是以須為重屋明堂必須為辟廱者何禮記
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諸侯尊卑也外水曰辟廱明堂
陰陽錄曰明堂之制周園行水左旋以象天內(nèi)有太
室以象紫宮此明堂有水之明文也然馬宮王肅以
為明堂辟廱太學同處蔡邕盧植亦以為明堂靈臺
辟廱太學同實異名邕云明堂者取其宗祀之清貌
則謂之清廟取其正室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周水圜如璧則曰璧
廱其實一也其言別者五經(jīng)通義曰靈臺以望氣明
堂以布政辟廱以養(yǎng)老教學三者不同袁準鄭元亦
以為別歷代所疑豈能輒定今據(jù)郊祀志云欲治明
堂未曉其制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一殿
無壁蓋之以茅水圜宮垣天子從之以此而言其來
則久漢中元二牛起明堂辟廱靈臺于洛陽并別處
然明堂亦有壁水李尤明堂銘云流水洋洋是也以
此須有辟廱夫帝王作事必師古昔今造明堂須以
禮經(jīng)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數(shù)取于月令遺闕之處
參以余書庶使該詳沿革之理其五室九階上圓下
方四阿重屋四旁兩門依考工記孝經(jīng)說堂方一百
四十四尺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太室方六丈通
天屋徑九丈八闥二十八柱堂高三尺四向五色依
周書月令論殿垣方在內(nèi)水周如外水內(nèi)徑三百步
依太山盛德記覲禮經(jīng)仰觀俯察皆有則象足以盡
誠上帝祗配祖宗弘風布教作范于后矣弘等學不
稽古輒申所見可否之宜伏聽裁擇上以時事草創(chuàng)
未遑制作竟寢不行六年除太常卿九年詔改定雅
樂又作樂府歌詞撰定圓丘五帝凱樂并議樂事弘
上議云謹案禮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周禮奏
黃鍾歌大呂奏太簇歌應鍾皆是旋相為宮之義蔡
邕明堂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則太簇為宮姑洗為商
蕤賓為角南呂為征應鍾為羽大呂為變宮夷則為
變征他月仿此故先王之作律呂也所以辯天地四
方陰陽之聲揚子云曰聲生于律律生于辰故律呂
配五行通八風歷十二辰行十二月循環(huán)轉(zhuǎn)運義無
停止譬如立春木王火相立夏火王土相季夏余分
土王金相立秋金王水相立冬水王木相還相為宮
者謂當其王月名之為宮今若十一月不以黃鍾為
宮十二月不以太簇為宮便是春木不王夏王不相
豈不陰陽失度天地不通哉劉歆鍾律書云春宮秋
律百卉必雕秋宮春律萬物必榮夏宮冬律雨雹必
降冬宮夏律雷必發(fā)聲以斯而論誠為不易且律十
二今直為黃鍾一均唯用七律以外五律竟復何施
恐失圣人制作本意故須依禮作還相為宮之法上
曰不須作旋相為宮且作黃鍾一均也弘又論六十
律不可行謹案續(xù)漢書律歷志元帝遣韋元成問京
房于樂府房對受學故小黃令焦延壽六十律相生
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
生陰陰上生陽終于中呂而十二律畢矣中呂上生
執(zhí)始執(zhí)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于南事六十律畢
矣十二律之變至于六十猶八卦之變至于六十四
也冬至之聲以黃鍾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鍾
為征南呂為羽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征此聲氣之
元五音之正也故各統(tǒng)一日其余以次運行宮日者
各自為宮而商征以類從焉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
調(diào)故作準以定數(shù)準之狀如瑟長一丈而十三弦隱
間九尺以應黃鍾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畫分寸以
為六十律清濁之節(jié)執(zhí)始之類皆房自造房云受法
于焦延壽未知延壽所承也至元和年待詔候鍾殷
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diào)音者故待詔嚴嵩具
以準法教其子宣愿召宣補學官主調(diào)樂器大史丞
弘試宣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
遂罷自此律家莫能為準施弦嘉平年東觀召典律
者太子舍人張光問準意光等不知歸閱舊藏乃得
其器形制如房書猶不能定其弦緩急故史官能辯
清濁者遂絕其可以相傳者唯大榷常數(shù)及候氣而
已據(jù)此而論京房之法漢世已不能行沈約宋志曰
詳案古典及今音家六十律無施于樂禮云十二管
還相為宮不言六十封禪書云大帝使素女鼓五十
弦瑟而悲破為二十五弦假令六十律為樂得成亦
所不用取大樂必易大禮必簡之意也又議曰案周
官云大司樂掌成均之法鄭眾注云均調(diào)也樂師主
調(diào)其音三禮義宗稱周官奏黃鍾者用黃鍾為調(diào)歌
大呂者用大呂為調(diào)奏者謂堂下四懸歌者謂堂上
所歌但一祭之間皆用二調(diào)是知據(jù)宮稱調(diào)其義一
也明六律六呂迭相為宮各自為調(diào)今見行之樂用
黃鍾之宮乃以林鍾為調(diào)與古典有違晉內(nèi)書監(jiān)荀
勖依典記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法制十二笛
黃鍾之笛正聲應黃鍾下征應林鍾以姑洗為清角
大呂之笛正聲應大呂下征應夷則以外諸均例皆
如是然今所用林鍾是勖下征之調(diào)不取其正先用
其下于理未通故須改之上甚善其議詔弘與姚察
許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定新樂事在音律志是后
議置明堂詔弘條上故事議其得失事在禮志上甚
敬重之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唯見弘未嘗不
改容自肅素將擊突厥詣太常與弘言別弘送素至
中門而止素謂弘曰大將出征故來敘別何相送之
近也弘遂揖而退素笑曰奇章公可謂其智可及其
愚不可及也亦不以屑懷尋授大將軍拜吏部尚書
時高祖又令弘與楊素蘇威薛道衡許善心虞世基
崔子發(fā)等并召諸儒論新禮降殺輕重弘所立議眾
咸推服之仁壽二年獻皇后崩王公已下不能定其
儀注楊素謂弘曰公舊學時賢所仰今日之事決在
于公弘了不辭讓斯須之間儀注悉備皆有故實素
嘆曰衣冠禮樂盡在此矣非吾所及也弘以三年之
喪祥禫具有降殺□服十一月而練者無所象法以
聞于高祖高祖納焉下詔除□練之禮自弘始也弘
在吏部其選舉先德行而后文才務(wù)在審慎雖致停
緩所有進用并多稱職吏部侍郎高孝基鑒賞機晤
清慎絕倫然爽俊有余跡似輕薄時宰多以此疑之
唯弘深識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選舉于斯為最時論
彌服弘識度之遠煬帝之在東宮也數(shù)有詩書遺弘
弘亦有答及嗣位之后嘗賜弘詩曰晉家山吏部魏
世盧尚書莫言先哲異奇才并佐余學行敦時俗道
素乃沖虛納言云閣上禮儀皇運初彝倫欣有敘垂
拱事端居其同被賜詩者至于文詞贊揚無如弘美
大業(yè)二年進位上大將軍三年改為右光祿大夫從
拜恒岳壇場珪幣墠畤牲牢并弘所定還下太行煬
帝嘗引入內(nèi)帳對皇后賜以同席飲食其禮遇親重
如此弘謂其諸子曰吾受非常之遇荷恩深重汝等
子孫宜以誠敬自立以答恩遇之隆也六年從幸江
都其年十一月卒于江都郡時年六十六帝傷惜之
赗贈甚厚歸葬安定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
安侯謚曰憲弘榮寵當世而車服卑儉事上盡禮待
下以仁訥于言而敏于行上嘗令其宣敕弘至階下
不能言退還拜謝云并忘之上曰傳語小辯故非宰
臣任也愈稱其質(zhì)直大業(yè)之世委遇彌隆性寬厚篤
志于學雖職務(wù)繁雜書不釋手隋室舊臣始終信任
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好酒而酗嘗因
醉射殺弘駕車牛弘來還宅其妻迎謂之曰叔射殺
牛矣弘聞之以無所怪問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
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之矣顏色自若
讀書不輟其寬和如此有文集十二卷行于世
高構(gòu)
按隋書本傳構(gòu)字孝基北海人也性滑稽多智辯給
過人好讀書工吏事弱冠州補主簿仕齊河南王參
軍事歷徐州司馬蘭陵平原二郡太守齊滅后周武
帝以為許州司馬高祖受禪轉(zhuǎn)冀州司馬甚有能名
征拜比部侍郎尋轉(zhuǎn)民部時內(nèi)史侍郎晉平東與兄
子長茂爭嫡尚書省不能斷朝臣三議不決構(gòu)斷而
合理上以為能召入內(nèi)殿勞之曰我聞尚書郎上應
列宿觀卿才識方知古人之言信矣嫡庶者禮教之
所重我讀卿判數(shù)遍詞理愜當意所不能及賜米百
石由是知名尋遷雍州司馬以明斷見稱歲余轉(zhuǎn)吏
部侍郎號為稱職復徙雍州司馬坐事左轉(zhuǎn)盩厔令
甚有治名上善之復拜雍州司馬又為吏部侍郎以
公事免煬帝立召令復位時為吏部者多以不稱職
去官唯構(gòu)最有能名前后典選之官皆出其下時人
以構(gòu)好劇談頗謂輕薄然其內(nèi)懷方雅特為吏部尚
書牛弘所重后以老病解職弘時典選凡將有所擢
用輒遣人就第問其可否河東薛道衡才高當世每
稱構(gòu)有清鑒所為文筆必先以草呈構(gòu)而后出之構(gòu)
有所詆訶道衡未嘗不嘆伏大業(yè)七年終于家時年
七十二所舉杜如誨房元齡等后皆自致公輔論者
稱構(gòu)有知人之鑒開元中昌豆盧實為黃門侍郎
稱為慎密河東裴術(shù)為右丞多所糾正河內(nèi)士平
原東方舉定皇甫聿道俱為刑部并執(zhí)法平允弘農(nóng)
劉士龍清河房山基為考功河東裴鏡民為兵部并
稱明干京兆韋焜為民曹屢進讜言南陽韓則為延
州長史甚有惠政此等事行遺闕皆有吏干為當時
所稱
唐
姜晦
按唐書姜傳子確確子晦起家蒲州參軍累為
高陵令治有聲遷長安令人畏愛之開元初擢御史
中丞先是永徽顯慶時御史不拜宰相□命使四方
者廷中揖見后稍屈下至晦獨循舊體謂御史曰不
如故事且奏譴公等由是臺儀復振轉(zhuǎn)太常少卿時
國馬之晦請以詔書市馬六胡州率得馬三十署游
擊將軍詔可閑廄乃稍備除黃門侍郎辭不拜改兵
部滿歲為吏部侍郎主選曹史嘗請托為奸前領(lǐng)選
者周棘扈藩檢窒內(nèi)外猶不禁至晦悉除之示無防
限然處事精明私相屬諉罪輒得皆以為神始晦革
舊示簡廷議恐必敗既而贓賕路塞而流品有敘眾
乃伏兄□被放晦亦左除中正卿貶春州司馬徙海
州刺史卒
韋陟
按唐書韋安石傳安石子陟字殷卿與弟斌俱秀敏
異常童安石晚有子愛之神龍二年安石為中書令
陟甫十歲授溫王府東閣祭酒朝散大夫風格方整
善文辭書有楷法一時知名士皆與游開元中居喪
以父不得志歿乃興斌杜門不出八年親友更往敦
曉乃強調(diào)為洛陽令宋璟見陟嘆曰盛德遺范盡在
是矣累除吏部郎中中書令張九齡引為舍人與孫
逖梁涉并司書命時號得才遷禮部侍郎陟于鑒裁
尤長故事取人以一日試為高下陟許自通所工先
就其能試之已乃程考由是無遺材遷吏部侍郎選
人多偽集與正調(diào)相冒陟有風采擿辯無不伏者黜
正數(shù)百員詮綜號為公平然任威嚴或至詈詰議者
訾其峻又自以門品可坐階三公居常貴視僚黨
謷然其以道誼合雖后進布衣與均禮李林甫惡其
名高恐逼己出為襄陽太守徙河南采訪使以判官
員錫善訊覆支使韋元甫工書奏時號員推韋狀陟
皆倚任之俄襲郇國公坐事貶守鍾離義陽后為河
東太守以失職內(nèi)怏怏乃毀廉隅頗餉謝權(quán)幸欲自
結(jié)天寶十二載入考華清宮楊國忠忌其才謂拾遺
吳豸之曰子能發(fā)陟罪乎吾以御史相處豸之乃劾
陟饋遺事國忠又使甥□韋元志左驗陟惶悸賂吉
溫求救由是俱得罪陟貶桂嶺尉坐不行徙平樂會
安祿山陷洛陽弟斌沒賊國忠欲構(gòu)陟與賊通密諭
守吏令脅陟使憂死州豪杰共說曰昔張說被竄匿
陳氏以免今若詔書下誰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
事寧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當爾其敢□刑因
謝遣堅臥不出歲余肅宗即位起為吳郡太守使者
趣追未至會永王兵起委陟招諭乃授御史大夫江
東節(jié)度使與高適來瑱會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江
淮騷離若不齊盟質(zhì)信以示四方知我等協(xié)心戮力
則無以成功乃推瑱為地主為載書登壇曰淮西節(jié)
度使瑱江東節(jié)度使陟淮南節(jié)度使適□國威命糾
合三垂剪除兇慝好惡同之毋有異志有渝此盟墜
命亡族罔克生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神實鑒斯言辭
旨慷慨士皆隕泣永王敗帝趣陟赴鳳翔初季廣琛
從永王亂非其本謀陟表廣琛為歷陽太守尉安之
至是恐廣琛有后變乃馳往諭詔恩釋其疑而后趣
召帝雅聞陟名欲倚以相及是遷延疑有顧望意止
除御史大夫會杜甫論房管詞意迂慢帝令陟與崔
光遠顏真卿按之陟奏甫言雖狂不失諫臣體帝由
是疏之富平人將軍王去榮殺其縣令帝將宥之陟
曰昔漢高帝約法殺人者死今陛下殺人者生恐非
所宜時朝廷尚新群臣班殿中有相吊哭者帝以陟
不任職用顏真卿代之更拜吏部尚書久之宗人伐
墓柏坐不相教貶絲州刺史還授太常卿呂絪入輔
薦為禮部尚書東宮留守史思明逼伊洛李光□議
守河陽陟率東京官屬入關(guān)避之詔授吏部尚書令
就保永樂以圖收復卒年六十五贈荊州大都督陟
早有名而為林甫國忠擯廢及肅宗擇相自謂必得
以后至不用任事者皆新進望風憚之多言其驕倨
及入關(guān)又不許至京師郁郁不得志成疾且卒嘆曰
吾道窮于此乎性侈縱喜飾服馬侍兒閹童列左右
常數(shù)十侔于王宮主第窮治饌羞擇膏腴地藝榖麥
以鳥羽擇米每食視庖中所棄其直猶不減萬錢宴
公侯家雖極水陸曾不下筋常以五采箋為書記使
侍妾主之以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惟署名自
謂所書陟字若五朵云時人慕之號郇公五云體然
家法修整敕子允就學夜分視之見其勤旦日問安
色必怡稍怠則立堂下不與語雖家僮數(shù)十然應門
賓客必允主之永泰元年贈尚書左仆射太常博士
程皓議謚忠孝顏真卿以為許國養(yǎng)親不兩立不當
合二行為謚主客員外郎歸崇敬亦駁正之右仆射
郭英又無學術(shù)卒用太常議云
吏部部名臣列傳三
明一
詹同
按明外史本傳同字同文初名書婺源人四世祖青
從宋高宗南渡官殿前統(tǒng)制后脫尺籍齒編氓曰吾
子孫當有以文學興者同幼□異受易于甘楚材春
秋于劉彭壽二人皆元季名士學由此大進學士虞
集見之曰才子也以其弟盤子妻之至正中與茂才
異等除郴州學正遇亂家黃州仕陳友諒為翰林學
士承旨兼御史太祖下武昌召為國子博士易名同
時功臣子弟教習內(nèi)府諸博士治一經(jīng)不盡通同淹
貫群籍講易春秋最善應教為文才思泉涌太祖善
之遷考功郎中直起居注諭曰史貴直筆唐太宗命
直書建成事以公天下予言行汝當直書俾后世征
實同再拜受旨洪武元年與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
魏觀等循行天下訪求賢才還進翰林直學士稍遷
侍讀學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劉基曰古者公卿有
罪盤水加劍詣?wù)埵易圆盟詣盍異u存國體也同
侍側(cè)取戴記及賈誼疏以進因剴切言之帝嘗謂同
聲色之害甚于鴆毒前代率以此敗亡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之
君為子孫所承式尤不可不謹同因舉成湯不邇聲
色垂裕后昆以對其納誨多類此四年進吏部尚書
六年為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同雖任吏部國家文
章制作之事仍屬裁定為承旨復與學士樂韶鳳定
釋奠先師樂章又上言陛下渡江已來征討平定之
跡禮樂治道之詳雖有紀載尚未成書乞編日歷以
傳后世帝從之命同與宋濂為總裁官吳伯宗等為
纂修官逾年大明日歷成自起兵臨濠至洪武六年
征伐次第禮樂刑政群臣功過四夷朝貢之類共一
百卷藏之金匱副在秘書監(jiān)同等又言日歷秘天府
人不得見請訪唐貞觀政要分輯圣政宣示天下帝
從之同等乃分四十類自敬天至制蠻夷凡五卷名
曰皇明寶訓嗣后凡有政跡史官日記錄之隨類增
入焉七年賜□致仕語極褒美后復起承旨卒同以
文章結(jié)主知應制占對靡弗敏贍帝嘗言文章宜明
白顯易通道術(shù)達時務(wù)無取浮薄同所為多稱旨而
操行特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福王時追贈禮部左
侍郎謚文憲
陳修
按明外史本傳修字伯昂上饒人從平浙東授理官
援引律令悉本寬厚盡改元季苛政擢兵部郎中遷
濟南知府濟南屢經(jīng)兵燹比戶雕殘且多衛(wèi)將練兵
屯田其間修至調(diào)劑有方兵民相安流亡復業(yè)帝嘉
之洪武四年拜吏部尚書六部之設(shè)自洪武元年鎮(zhèn)
江滕毅首長吏部一切選除考課佐省臺裁定然法
制猶未畫一修乃偕侍郎李仁詳考舊典參以時宜
按地劇僻為設(shè)官煩簡凡庶司黜陟及課功核實之
法皆精心籌畫銓法秩然未幾卒官
滕毅
按明外史陳修傳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吳以儒士見
留徐達幕下尋除起居注命與楊訓文集古無道之
君若桀紂秦始皇隋煬帝行事以進曰吾欲觀喪亂
之由以為炯戒耳毅與宋濂等日侍左右甚見寵遇
吳元年出為湖廣按察使尋召還擢居吏部一月改
江西行省參政卒官
李仁
按明外史陳修傳李仁唐縣人為陳友諒招討使王
師克武昌來歸以常遇春薦代陶安知黃州府事由
給事中擢吏部侍郎修卒仁進尚書謫青州政最擢
戶部侍郎尋致仕
趙好德
按明外史陳修傳趙好德字秉彝汝陽人由戶部尚
書改官帝嘉其典銓平明嘗召與四輔官坐論治道
于內(nèi)殿命畫史圖像禁中終陜西參政初元末時汝
潁兵起好德謂妻李曰元運將終東南當有真主欲
往從之汝孕生男可名太平他日求我灑泣而別謁
太祖金陵歷官有政績遂至六卿長其子長名毅事
太祖成祖官亦至工部侍郎兼少詹事
翟善
按明外史陳修傳翟善字敬夫洪武中貢入太學授
吏部文選司主事歷員外郎二十六年尚書詹徽侍
郎傅友文誅命善署部事旋進侍郎署尚書事逾年
實授尚書明于經(jīng)術(shù)奏對合帝意帝曰善雖年少宇
量恢廓他人莫及也欲為營第于泰興以善不忍奪
人自益而止欲除其家戍籍善曰戍卒宜增豈可以
臣破例帝益以為賢坐法當刑父為陳乞降宣化知
縣以終
吳琳
按明外史陳修傳吳琳黃岡人太祖下武昌求荊楚
名儒以詹同薦召為國子助教與同并教胄子文采
不如同而經(jīng)術(shù)過之吳元年除浙江按察司僉事復
入為起居注命赍幣帛求書于四方洪武四年遷太
常卿進兵部尚書典京闈鄉(xiāng)試六年改吏部尚書又
與同迭主部事逾年乞歸帝嘗遣使察之使者潛至
旁舍一農(nóng)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謹使者
前曰此有吳尚書者在否農(nóng)人斂手對曰琳是也使
者以狀聞帝為嘉嘆
王克己
按明外史吳琳傳繼琳為尚書者王克己壽陽人洪
武初以文學征除戶部主事潔己不緇出納詳慎擢
吏部尚書未幾致仕
蹇義
按明外史本傳義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
進士授中書舍人奏事輒稱旨帝問汝蹇叔后乎瑢
頓首不敢對帝嘉其篤誠為更名義手書賜之一考
當選特命滿九載朕且用義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
敬慎未嘗忤色建文帝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
侍郎是時齊黃等用事外興大師內(nèi)改制度義無所
建明充位而已國子博士王紳遺書責之義不能答
燕師入率先迎附遷左侍郎數(shù)月進尚書時方務(wù)反
建文之政所更易者悉罷之義從容言于帝曰損益
貴適時宜前改者過今必欲盡復者亦過因舉數(shù)事
陳說本末帝稱善從其言永樂二年兼太子詹事帝
有所傳諭太子輒遣義能委曲導意帝與太子俱愛
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輔皇太子監(jiān)國義熟典故達
治體軍國事皆倚辦舊臣見親用者戶部尚書夏原
吉與義齊名中外稱曰蹇夏滿九載帝親宴之便殿
褒揚甚至數(shù)奉命兼理他部事職務(wù)填委處之裕如
十七年以父喪歸帝及太子皆遣官賜祭有詔起復
十九年三殿災時□廷臣二十六人巡行天下義及
給事中馬俊分巡應天諸府問軍民疾苦黜陟文武
長吏義以國家多事盡法繩吏將不勝斥太甚者數(shù)
人余多寬假條興革數(shù)十事奏行之還治部事如故
二十年成祖北征還入間者言怒太子逮義系錦衣
衛(wèi)獄明年得釋仁宗即位義原吉皆以元老為中外
所信而帝顧念義監(jiān)國舊勞尤厚倚之首進義少保
賜冠服象笏玉帶兼食二祿尋進少傅少師賜銀章
一文曰繩愆糾繆已復賜璽書曰曩朕監(jiān)國卿以先
朝舊臣擢兼詹事日侍左右兩京肇建政務(wù)方殷卿
勞心焦思不恤身家二十余年夷險一節(jié)朕承大統(tǒng)
贊襄治理不懈益恭朕篤念不忘茲以己意創(chuàng)制蹇
忠貞印賜卿俾藏于家傳之后世知朕君臣共濟艱
難相與有成也尋命監(jiān)修太宗實錄義視原吉尤重
厚慎擇郡守考察明恕號為稱職然不敢專斷每承
顧問持兩端使人主自擇楊士奇于帝前詰義曰何
過慮義應曰恐鹵莽為后憂耳帝笑曰二卿言皆是
楊榮或詆義帝不直榮義頓首言榮無他即左右有
讒榮者愿陛下慎察帝復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
位召義原吉嘉勞之委寄如仁宗時從征樂安還
予甚厚時議棄交址義與原吉力爭而帝方用士奇
言二人亦不敢堅執(zhí)尋命擇使交址者義薦伏伯安
口辨原吉士奇俱曰使臣奉命以忠信恃口辨必辱
國帝竟罷伯安弗遣義亦弗復言已而從北巡還帝
以義原吉士奇榮四人者皆已老賜璽書曰卿等皆
祖宗遺老輔朕躬今黃發(fā)危齒不宜復典冗劇傷
朝廷優(yōu)老待賢之禮可輟所務(wù)朝夕在朕左右討論
至理共寧邦家其專精神審思慮益致嘉謨嘉猷寅
亮弼直稱朕意焉明年郭琎代為尚書理部務(wù)復賜
義銀章文曰忠厚寬宏尋賜新第于文明門內(nèi)英宗
即位齋宿得疾遣醫(yī)視問所欲言對曰陛下初嗣太
寶望敬守祖宗成憲始終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贈
太師謚忠定官二子英荃皆尚寶司丞英有詩名歷
官太常少卿仍掌司事子霖中書舍人
張紞
按明外史本傳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中舉明經(jīng)為
東宮侍書遷通政司左參議試左通政云南平出為
右參政陛辭帝賦詩二章賜之歷左布政使二十六
年入覲治行為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賜璽書曰
曩者討平西南命官撫守爾紞實先往于今五年諸
蠻聽服誠信相孚克共乃職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
天下十二牧上故嘉爾績命爾仍治滇南汝往欽哉
紞為布政使凡十三年朝士董倫王景韓宜可輩遷
謫其地紞皆接以禮意或相薦引凡土地貢賦法令
條格皆紞所裁定民間喪祭冠婚咸有定制務(wù)變其
俗滇人遵用之建文帝立召為吏部尚書詔征遺逸
士集闕下紞所選用皆當其才會修太祖實錄被旨
試翰林編纂官奏楊士奇第一士奇由是知名燕師
入錄中朝奸臣二十九人紞與焉成祖既即位以茹
□言宥仍故職無何帝臨朝而嘆咎建文時之改官
制者乃令紞及戶部尚書王鈍解職務(wù)月給尚書半
俸居京師紞懼自經(jīng)于吏部后堂妻子相率投池中
死紞在吏部值變官制小吏張祖言曰高皇帝起布
衣有天下立法創(chuàng)制規(guī)模甚遠今更之未必勝徒滋
人口愿公力持之紞然其言而不能爭也時添設(shè)京
衛(wèi)知事紞即奏授祖后紞自經(jīng)死舁尸歸屬吏無敢
視者惟祖經(jīng)紀其喪乃去
毛泰亨
按明外史張紞傳時有毛泰亨者建文朝為吏部侍
郎與紞同事紞死泰亨亦死
師逵
按明外史本傳逵字九達東阿人少孤事母至孝年
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出城南二十余里求得之及
歸夜二鼓道遇虎逵驚呼天虎舍之去持還奉母母
疾遂愈洪武中以國子生從御史馮彬刷卷江西為
彬所劾逮至闕下囚服見帝偉其貌釋之謫御史臺
書案牘家至京自陳母老乞一官以養(yǎng)帝憐之以
為御史超遷陜西按察使獄囚系千人浹旬盡決遣
悉當其罪母憂去官廬墓側(cè)不飲酒食肉者三年成
祖即位召為兵部右侍郎轉(zhuǎn)吏部右侍郎永樂四年
營建北京宮殿遣逵采木湖湘以十萬眾入窮山賈
販不通軍夫艱食辟道路召商賈事以辦然頗嚴刻
帝念民勞欲罷役逵言民樂趍事遂不罷督之益嚴
民不堪多從李法良為亂后有詔罷采所在存貯散
遣役夫逵又言岸高水急勢不可止宜順流輸之于
是左中允周干劾逵方命虐民請罪之皇太子以帝
所特遣置不問八年帝北征命總督饋餉逵請均量
其程設(shè)頓置堡更遞轉(zhuǎn)輸從之逵佐蹇義在吏部二
十年人不敢干以私仁宗嗣位進南京戶部尚書兼
掌吏部宣德二年卒官逵廉不殖生產(chǎn)祿賜皆分宗
黨有子八人無以自贍成祖嘗語左右曰六部扈從
臣不貪者惟逵而已宣宗亦稱其廉正云
魏驥
按明外史本傳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
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
成就者召修永樂大典書成還任用師逵薦遷太常
博士帝謂曰劉履節(jié)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
不輕予人也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歷南京太
常寺少卿正統(tǒng)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為
真畿甸蝗奉詔巡視問民疾苦尋以老辭不允調(diào)禮
部改南京吏部十三年滿九載入見乞致仕不允就
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wù)多施行景泰
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驥居官務(wù)大體在太常山川壇
獲雙白兔圻內(nèi)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
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
有王綱者惡逆當辟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
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正統(tǒng)中王振怙
籠陵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
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冢宰未嘗立
朝愿少待事在循輩而已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
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
為一己事安得善終竟致仕去驥端厚祗慎顧勁直
好別白君子小人恒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
國及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有宋時縣令楊時
湖堤遺跡驥倡修螺山石巖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
湖利鄉(xiāng)人賴之居恒布衣糲食不殖生產(chǎn)事兄教諭
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唐主簿隸訶之
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遣之成化七年
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蕭山縣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
居與里人稠處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災
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后進雖在林野有補治
化驥生平學行醇篤心術(shù)正大諳世事瞭國體致仕
二十余年年九十八歲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
育滋此人瑞臣讀前史有以歸老賜祿畢其身者有
尊養(yǎng)三老五更者有安車蒲輪召者有賜幾杖者上
齒德也驥齒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稱達尊乞下所司
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遣行人存問賜羊酒
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
謚文靖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營葬乞以其金賑
饑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
許之蕭山民德驥不巳詣闕請祀于德惠祠以配楊
時制曰可
黃宗載
按明外史本傳宗載一名垕字厚夫豐城人洪武三
十年進士授行人奉使四方未嘗受饋遺累遷司正
永樂初以薦為湖廣按察司僉事巨奸宿猾多謫戍
銅鼓五開間陰持官吏短長宗載榜數(shù)其罪曰不改
必置之法眾莫敢犯征詣文淵閣修永樂大典書成
受賜歸任董造海運巨艦數(shù)十艘事辦而民不擾車
駕北征征兵湖廣使者貪暴失期宗載不舉劾謫楊
青驛驛夫起山東道御史彈劾不少避巡按交址及
歸無私□尚書黃福語人曰吾居此久所接御史多
矣惟宗載知大體丁祖母憂起復改詹事府丞洪熙
元年進行在吏部左侍郎往浙理軍政督采木湖湘
英宗初被劾下獄未幾復職遷南京吏部尚書居九
年乞休章四上乃許歸數(shù)年卒年七十九宗載持廉
守正不矯不隨學問文章俱負時望公卿大夫齒德
之盛推宗載云
王直
按明外史本傳直字行儉泰和人父伯貞以經(jīng)術(shù)顯
洪武十五年聘至京師應詔者五百余人帝親御奉
天門試之伯貞對第一與論太極復稱旨授試僉事
分巡廣東雷州復呂塘廢渠清鹽法會罷分巡官召
還為戶部主事命尚書趙俊受學以父喪服闋不時
起謫居安慶者數(shù)年建文初復以薦知瓊州府崖州
黎相仇殺以反聞且用兵伯貞捕其首惡數(shù)人復于
朝兵遂罷瓊田歲常三獲以賦軍軍不時受俟民乏
而斂急則因之以要利伯貞為立期三輸之而弊絕
居數(shù)年大治流民來歸者萬三千余口憂歸補肇慶
未之官卒直幼而端重家貧力學永樂二年舉進士
改庶吉士帝善其文召入內(nèi)閣俾屬草尋授修撰北
巡留侍皇太子已復從帝居北京遷侍讀歷事仁宗
宣宗累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tǒng)初進禮部右侍
郎學士如故久之出蒞部事尚書胡悉以部政付
直直處之若素習者八年代郭琎為吏部尚書戶部
侍郎奈亨附王振構(gòu)郎中趙敏詞連直及侍郎曹義
趙新□下獄三法司廷鞫論亨斬直等贖徒帝宥直
義奪亨新俸帝將親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諫曰國家
備邊最得上策謀臣猛將堅甲利兵星羅棋布且耕
且守敵亦不敢深入今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
蓄銳以待之彼疲走耳何必親御六師遠臨塞下以
僥幸不可知之勝乎況秋暑未退旱氣蘊隆青草不
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未充兵兇戰(zhàn)危臣誠未見其
可帝不從命直留守京師王師覆于土木率群臣請
太后立皇太子奉郕王攝國政已勸即真以安反側(cè)
議上皆直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謙每事推下之雍
容鎮(zhèn)率而已加太子太保景泰元年進少傅也先使
使議和且請還上皇下禮部議未決直率群臣上言
曰太上皇惑細人言輕身一出至于蒙塵陛下宵衣
旰食征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
以雪不共戴天之恥乃者天誘其衷也先有悔心之
萌而來求成于我請還乘輿此轉(zhuǎn)禍為福之機也望
陛下俯從其請遣使往報因察其誠偽而撫納之奉
太上皇以歸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
還不復蒞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則天倫厚而天眷
益隆誠古今盛事也帝曰卿等言良然但前后使者
五輩往終不得要領(lǐng)今復遣使設(shè)彼假送駕為名來
犯京師豈不為蒼生患賊詐難信其更議之已而阿
剌使復至胡等復以為言于是帝御文華殿門召
諸大臣及言官諭以宜絕狀直對曰必遣使毋貽后
悔帝不悅于謙前為解帝意釋乃曲聽之群臣既退
太監(jiān)興安匍匐出呼曰若等固欲遣使有文天祥富
弼其人乎直大言曰廷臣惟天子使既食其祿敢辭
難乎言之再聲色愈厲安語塞乃議遣使命李實羅
綺往既行而瓦剌可汗使復來直等固請乃遣楊善
等報之比實還以也先使至直與實語具知也先欲
和上疏請更遣使赍禮幣往迎上皇不許復上疏曰
臣等與李實語具得彼中情事其所需衣物資斧者
上皇言也而奉迎車駕也先意也昨者脫脫不花及
阿剌知院來皆有報使今也先使以迎請為辭乃不
遣使與偕是疑敵而召兵也遣使與和迎上皇便又
不許已而實自言于帝帝第報也先書就令楊善迎
歸而已直等復上言今北使已發(fā)愿本上皇之心順
臣民之愿因彼悔心遣使往報以圖迎復此不待計
而決者也不然眾志難犯違天不祥彼將執(zhí)為兵端
邊事益棘京師亦不得高枕臥矣帝乃命群臣擇使
直與寧陽侯陳懋等請仍遣實報曰俟善歸議之已
而善竟奉上皇還二年也先遣使入貢且請答使直
屢疏言邊備未修芻糧未積瘡痍未復宜如其請遣
使往以觀虛實開導其善不許無何也先遣騎入塞
以報使為辭直與群臣復請之卒不許直等乃上疏
言陛下銳意治兵為戰(zhàn)守計真大有為之主然使命
不通難保其不為寇宜□沿邊守臣發(fā)兵游僥有警
則入保無事則力耕陛下于幾務(wù)之暇時召京營總
督總兵詢以方略誠接而禮貌之信賞罰以持其后
斯戰(zhàn)守可言也帝曰善中書舍人何觀劾直等在先
朝阿附權(quán)奸今老猾不宜置左右帝怒下觀獄杖而
貶之其明年帝欲易太子未發(fā)會思明土知府黃
以為請帝喜下禮部議胡唯唯文武諸臣議者九
十一人當署名直有難色陳循濡筆強之乃署竟易
皇太子直進兼太子太師賜金幣加等頓足嘆曰此
何等大事乃為一蠻酋所壞吾輩愧死矣景帝疾亟
直等會諸大臣臺諫請復立沂王為皇太子推大
學士商輅草疏未上而石亨徐有貞等奪門迎上皇
復位殺王文等疏草留姚夔所嘗出以示郎中陸昶
嘆曰是疏不及進天也直遂乞休賜璽書金綺楮幣
給驛歸直為人方面修髯儀觀甚偉性嚴重不茍言
笑及與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
編纂記注之事多出其手與金溪王英齊名人稱二
王以居地目直曰東王英曰西王為侍郎次當入閣
楊士奇不欲也及長吏部益廉慎時初罷廷臣薦舉
方面大吏專屬吏部直委任曹郎嚴抑奔競凡御史
巡方歸者必令具所屬賢否以備選擢稱得人其子
為南國子博士考績至部文選郎欲留侍直直不
可曰是亂法自我始也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淵為尚
書佐之文淵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書直為尚書
十四年年益高名德日益重帝優(yōu)禮之免其常朝比
家居嘗從諸佃仆耕蒔擊鼓歌唱諸子孫更迭舉觴
上壽直嘆曰曩者西楊抑我令不得共事然使我在
閣今上復辟當不免遼陽之行安得與汝曹為樂哉
天順六年卒年八十四贈太保謚文端仕至翰林
檢討亦以學行稱曾孫思自有傳
崔恭
按明外史本傳恭字克讓廣宗人正統(tǒng)元年進士除
戶部主事督餉延綏有能聲以楊溥薦擢萊州知府
內(nèi)地輸遼東布悉貯郡庫歲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
別構(gòu)屋三十楹貯之請約計歲輸外余以充本府軍
餉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師遣民兵數(shù)千入
援廷議城臨清檄發(fā)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請俟秋
成居府六年萊人以比漢楊震景泰中超遷湖廣右
布政使諸司供給率取之民恭與僚佐約悉罷之公
安監(jiān)利流民擅相殺恭下令愿附籍者聽否則迨秋
遣歸眾遂定尋遷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廣濟庫官吏
干沒五十萬恭白于巡撫韓雍典守者咸獲罪定均
徭法酌輕重十年一役遂為定例寧王奠培不法恭
劾之削其護衛(wèi)王稍戢天順二年遷右副都御史代
李秉巡撫蘇松諸府按部進耆老各言利病為興革
與都督徐恭浚儀真漕河又浚常鎮(zhèn)河避江險已大
治吳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鶴江又自白鶴
江至嘉定卞家渡迄莊家涇凡浚萬四千二百余丈
又浚曹家港蒲匯塘新涇諸水民賴其利目曹家港
為都堂浦初周忱奏定耗羨則例李秉改定以賦輕
重遞盈縮其例甚平而難于稽算吏不勝煩擾恭乃
罷去悉如忱舊吏部缺右侍郎李賢王翱舉恭遂召
用置勸懲簿有聞皆識之翱甚倚恭轉(zhuǎn)左父憂起復
成化五年尚書李秉罷商輅欲用姚夔彭時欲用王
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謂時實逐秉喧謗于朝時稱病
不出侍讀尹直以時概皆己鄉(xiāng)人恐因此得罪急言
于輅以恭代秉為尚書五月以母喪歸喪畢起南京
吏部劾罷諸司不職者數(shù)人尋奉□參贊機務(wù)居三
年致仕又二年卒贈太子少保謚莊敏
陳俊
按明外史本傳俊字時英莆田人舉鄉(xiāng)試第一登正
統(tǒng)十三年進士除戶部主事督天津諸衛(wèi)軍采草奏
減新增額三十五萬束豪猾侵蘇松改折銀七十余
萬兩俊往督不數(shù)月畢輸尚書金以為能俾典諸
曹章奏歷郎中天順五年兩廣用兵俊督餉時州縣
殘破帑藏殫虛弛鹽商越境令引加米二斗軍興賴
以無乏母喪不聽歸蠻平始還初俊為主事奔父喪
賻者皆卻之至是文武將吏醵金賻亦不納成化初
擢南京太常少卿四年召拜戶部右侍郎俊練習錢
谷四方災傷邊鎮(zhèn)急芻餉奏請沓至裁決咸當尚書
楊鼎深倚之京師大饑先后發(fā)太倉粟八十萬石平
糶石值六錢豪猾乘時射利俊請糴以升斗為率過
一石勿與饑民獲濟尋議用兵河套□俊赴河南山
陜會巡撫諸臣畫芻餉發(fā)帑金二十萬助之俊以邊
庾空竭歲又不登而榆林道險遠轉(zhuǎn)輸難乃發(fā)金于
內(nèi)地市易修西安韓城同官徑道以利飛挽還朝進
俸一級歷吏部左右侍郎三品九載滿拜南京尚書
尋改兵部參贊機務(wù)先是參贊之任不專屬兵部自
薛遠后繼以俊遂為定制久之就改吏部二十一年
星變率九卿陳時弊二十事皆極痛切帝多采納而
權(quán)幸所不便者終格不行明年乞致仕詔加太子少
保賜馳驛傳還卒謚康懿
王翱
按明外史本傳翱字九皋鹽山人永樂十三年初試
貢士于北京帝思得北士用之而北人登第率后翱
兩試皆上第大喜特召賜食改庶吉士授大理左寺
正左遷行人宣德元年以楊士奇薦擢御史時官吏
有罪不問重輕許運磚還職翱請贓吏坐死但許贖
罪不得復官帝從之巡按四川松潘蠻竊發(fā)都督陳
懷駐成都相去八百余里不能制翱奏移懷松潘而
州縣及土司□設(shè)社學以興教化英宗嗣位廷議遣
文武大臣出鎮(zhèn)守擢翱右僉都御史偕都督武興鎮(zhèn)
江西懲貪抑奸吏民畏愛正統(tǒng)二年召還院處州賊
流廣信命翱往捕盡俘以還松潘國師商巴與都
指揮趙諒有隙諒誘執(zhí)巴掠其財與同官趙得誣以
叛其弟小商巴怒聚眾剽掠得請濟師命翱及都督
李安軍二萬征之而巡按御史白其枉詔審機進止
翱至出商巴于獄遣人招其弟因撫定其余黨而劾
誅諒戍得復商巴國師松潘遂平六年代陳鎰鎮(zhèn)陜
西遼東將屢失機詔翱往督軍務(wù)翱以軍令久弛寇
至不力戰(zhàn)因諸將庭謁責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斬
之皆惶恐叩頭愿效死贖翱乃躬行邊自山海關(guān)抵
開原繕城垣浚溝塹五里為堡十里為屯使烽燧相
接練將士室鰥寡軍民大悅又以邊塞孤遠軍餉匱
緣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贖指揮孫璟鞭殺戍卒其妻
女哭之亦死他卒訴璟殺一家三人翱曰卒死法妻
死夫女死父非殺也命璟償其家葬薶費璟感激后
參將遼東追敵三百里事李秉為名將九載滿進右
副都御史與總兵曹義等出塞擊兀良哈擒斬百余
人獲畜產(chǎn)四千六百進右都御史諸將破敵廣平山
進左脫脫不花大舉犯廣寧殺掠萬三千余人會乘
輿北狩方用兵止停俸半載景泰三年召還掌院事
易儲加太子太保潯梧猺亂總兵董興武毅推委不
任事于謙請以翁信陳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軍
務(wù)乃以命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翱至鎮(zhèn)將吏詟服
推誠撫諭猺人向化部內(nèi)無事明年入為吏部尚書
初何文淵協(xié)王直掌銓多私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
成憲天順改元加宮保直致仕翱始專部事石亨欲
去翱翱乞致仕已得請李賢力爭乃留及賢為亨所
逐亦以翱言留兩人相得歡甚帝每用人必咨賢賢
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帝眷翱厚時召對便殿稱
先生不名而翱年幾八十多忘嘗令郎談倫隨入帝
問故翱頓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諭恐遺□令此郎代
識之其人誠謹可信也帝喜吏部主事曹恂已遷江
西參議遇疾復入都翱以聞命以主事回籍恂怒伺
翱入朝捽翱胸摑其面大聲詬詈事聞下詔獄翱具
言恂實病得斥歸時服其量五年加太子少保憲宗
立進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參屢疏乞歸輒慰留數(shù)遣
醫(yī)視疾疾甚乃許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贈太
保謚忠肅翱在銓部謝絕請謁公余恒宿直廬非歲
時朔望謁先祠未嘗歸私第論薦不使人知曰吏部
豈快恩怨地耶自奉儉素景帝知其貧為治第鹽山
孫以蔭入太學不使應舉曰勿妨寒士路□賈杰官
近畿翱夫人數(shù)迎女杰恚曰若翁典銓移我官京師
反手爾何往來不憚煩也夫人聞之乘間請翱翱怒
推案擊夫人傷面其自遼東還朝也中官同事者重
翱贐明珠數(shù)顆翱固辭其人曰此先朝賜也公得毋
以贓郄我乎不得已納而藏焉中官死召其從子還
之為都御史時夫人為娶一妾逾半歲語翱翱怒曰
汝何破我家法即日具金幣返之妾終不嫁曰豈有
大臣妾嫁他人者翱卒妾往奔喪其子養(yǎng)之終身李
賢嘗語人曰皋陶言九德王公有其五亂而敬擾而
毅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也然性頗執(zhí)嘗有詔舉賢
良方正經(jīng)明行修及山林隱逸士至者率下部試翱
黜落百不取一二性不喜南士英宗嘗言北人文雅
不及南人顧質(zhì)直雄偉緩急當?shù)昧Π坑墒且娑嘁?br />北人晚年徇中官郭聰囑為都御史李秉所劾翱自
引伏蓋不無小損云子孫世官錦衣千戶
李秉
按明外史本傳秉字執(zhí)中曹縣人少孤力學舉正統(tǒng)
元年進士授延平推官沙縣豪誣良民為盜而淫其
室秉捕抵罪豪誣秉坐下獄副使侯輒論豪如法由
是知名征入都察院理刑將授御史都御史王文薦
為本院經(jīng)歷改戶部主事宣府屯田為豪占秉往視
歸田于軍而請罷科率邊人賴之兩淮鹽課弊覺逮
系數(shù)百人秉往核疑印有詐搜得偽印逮者得白景
帝立進郎中景泰二年宣府督餉侍郎劉璉病命秉
往佐之至則發(fā)璉侵牟狀即擢秉右僉都御史代璉
兼參贊軍務(wù)宣府數(shù)遭寇軍民牛具悉被掠朝廷遣
官市牛萬五千分給屯卒人予市谷種直璉盡以
京軍出守者一不及屯卒顧停其月餉征屯糧甚急
秉盡反璉政厚恤屯軍發(fā)帑市牛種士卒自城守外
悉令屯作凡使者至及宦官鎮(zhèn)守供億科斂者皆奏
罷之以官錢給費故事軍有家者月餉一石無者減
十四軍妻死雖有父母兄弟概以無家論秉力言其
非請優(yōu)給之帝方加意邊軍覽宣府億萬庫所上財
物數(shù)悉命秉給諸軍軍愈感悅?cè)甓胬硌矒?br />事頃之又命提督軍務(wù)秉益盡心邊計不恤嫌怨都
指揮楊文楊鑒都督江福貪縱劾罪之守獨石內(nèi)官
弓勝田獵擾民請征還又劾總兵官紀廣副總兵楊
能罪廣訐秉自解帝召秉還而言官交章言秉不當
去乃復命科道二人往廉之卒留秉先是寇亂邊地
民悉流移內(nèi)郡秉廣行招徠奏給月廩瘞土木鷂兒
嶺暴骸萬五千乞推行于諸塞軍為寇殺掠家無依
者官為養(yǎng)贍或資遣還鄉(xiāng)所條奏百十章帝及大臣
知其賢朝奏夕下弊政悉厘諜報寇牧近邊廷議遣
楊俊會宣府兵剿之秉曰塞外故諸部牧地非犯邊
也掩殺幸功非臣敢聞乃止諸部質(zhì)所掠男婦求易
米朝議成丁予一石幼者半之諸部概乞一石鎮(zhèn)將
不可秉曰是重粟而輕人也如其言予之而自請專
擅罪帝以秉為識體都督過興代紀廣令每所出滑
車三兩諸城門積磚五千寇至則磚塞門車綆人上
秉論興恇怯詔切責之巡按賈恪奏秉興不協(xié)秉亦
訐恪縱傲勘至置秉不問召恪還論罪天順初罷巡
撫官改督江南糧儲初陳泰為巡撫以蘇松賦額不
均令民田五升者倍征官田重者無增耗賦均而額
不虧秉至一守其法秉之巡撫宣府也巡按張鵬以
事相忤至是鵬與御史楊瑄俱言事得罪戍嶺表梏
甚嚴過南畿秉聞之出迎急問兩御史舟安在見兩
人持之哭錦衣林千戶者監(jiān)行為感動釋兩人梏安
行至戍所無恙坐舉知府違例被逮帝念秉過微令
復任請滸墅關(guān)稅悉征米備荒內(nèi)官金保監(jiān)淮安倉
秉發(fā)其科索罪御史李周等左遷秉疏救之帝怒將
議罪會廷議復設(shè)巡撫大臣薦秉才遂命撫大同而
都指揮孫英先以罪貶秩還衛(wèi)總兵李文妄引詔書
令復職秉至即斥之裨將徐旺領(lǐng)騎卒操練秉以旺
不勝任解其官謗議紛起會天城守備中官陳例久
病秉請易以羅付帝遂責秉專擅征下詔獄指揮門
達并以前舉知府救御史及斥孫英等為秉罪法司
希旨斥為民居三年用閣臣薦起故官□南京都察
院憲宗立進右副都御史復撫宣府甫數(shù)月召拜左
都御史成化改元掌大計黜罷貪殘倍于其舊明年
秋命秉自遼東抵大同整飭邊備至即劾鎮(zhèn)守中官
李良總兵官武安侯鄭宏失律罪出都指揮裴顯于
獄及舉指揮崔勝傅海等擊敵鳳凰山軍稍卻秉欲
斬指揮徐英英躍馬前眾遂爭上山走敵捷聞璽書
嘉勞秉遂往巡宣府大同更將帥申軍令而還未幾
命為總督數(shù)破敵帝勞以羊酒賜麒麟服加太子少
保吏部尚書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留待秉至是擢
任之銳意澄仕路監(jiān)生需次八千余人請分別考核
黜庸劣數(shù)百人咸怨秉左侍郎崔恭以久次當?shù)蒙?br />書而秉得之右侍郎尹旻嘗學于秉秉初屈意從兩
人既而不聽兩人言兩人亦頗秉侍讀彭華者大
學士時從弟也與中貴數(shù)千秉秉不聽胥怨秉御史
戴用請兩京堂上官及方面正佐如正統(tǒng)間例會廷
臣保舉帝納其言且令兩京四品以上吏部具缺取
上裁御史劉璧吳遠馮徽爭之請仍歸吏部語頗侵
內(nèi)閣帝怒方詰責言者會朝覲考察斥退者眾又多
大臣鄉(xiāng)故眾怨交集而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
位乃與華謀嗾同鄉(xiāng)給事中蕭彥莊劾秉言秉子為
令不職不能黜而私布政丘陵孫遇參政張穆僉事
李齡陰結(jié)年深御史助己并羅織其十二罪帝怒下
廷議恭旻助彥莊言吾兩人諫之不聽刑部尚書陸
瑜等遂奏秉衒直沽名顛倒銓政乃落秉太子少保
致仕罷陵等四人官而命彥莊指秉所結(jié)御史久之
不能對則以璧等三人名上遂俱下詔獄出之外陵
等實良吏有名以讒黜眾議不平陵尤不服連章訐
彥莊廷訊陵詞直帝惡彥莊誣罔謫大寧驛丞方秉
被劾勢洶洶且逮秉秉謂人曰為我謝彭先生秉罪
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獄入則秉必不出恐傷國體因
具疏引咎略不自辨時天下舉子方會試集都下奮
罵曰李公天下正人為奸邪所誣若罪李公愿罷我
等試以贖及見帝薄責秉乃已秉行官屬餞送皆欷
歔有泣下者秉慷慨揖諸人立登車去秉去恭遂為
尚書秉誠心直道夷險一節(jié)與王竑□負重望林居
二十年中外薦疏十余上竟不起弘治初卒贈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