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諸部大人詣陰館迎之酒酣帝仰視飛鳥謂諸大
人曰我為汝曹取之援彈飛丸應弦而落時國俗無
彈眾咸大驚乃相謂曰太子風采被服同于南夏兼
奇術絕世若繼國統(tǒng)變易舊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
在國諸子習本淳樸咸以為然且離間素行乃謀危
害并先馳還始祖問曰我子既歷他國進德何如皆
對曰太子才藝非常引空弓而落飛鳥是似得晉人
異法怪術亂國害民之兆惟愿察之自帝在晉之后
諸子愛寵日進始祖年逾期頤頗有所惑聞諸大人
之語意乃有疑因曰不可容者便當除之于是諸大
人乃馳詣塞南矯害帝既而始祖甚悔之帝身長八
尺英姿偉在晉之日朝士英俊多與親善雅為人
物歸仰后乃追謚焉其年始祖不豫烏丸王庫賢親
近任勢先受衛(wèi)瓘之貨故欲沮動諸部因在庭中礪
鉞斧諸大人問欲何為答曰上恨汝曹讒殺太子今
欲盡收諸大人長子殺之大人皆信各各散走始祖
尋崩凡饗國五十八年年一百四歲太祖即位尊為
始祖章皇帝諱悉鹿立始祖之子也諸部離叛國內(nèi)
紛擾饗國九年而崩平皇帝諱綽立章帝之少弟也
雄武有智略威德復舉七年匈奴宇文部大人莫槐
為其下所殺更立莫槐弟普撥為大人帝以女妻撥
子丘不勤帝饗國七年而崩思皇帝諱弗立文帝之
少子也聰哲有大度為諸父兄所重政崇寬簡百姓
懷服饗國一年而崩昭皇帝諱祿官立始祖之子也
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濡源之西
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長子桓皇帝諱猗統(tǒng)一部
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tǒng)
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自始祖以來與晉和好百
姓乂安財畜富實控弦騎士四十余萬是歲穆帝始
出并州遷雜胡北徙云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擊匈
奴烏桓諸部自杏城以北八十里迄長城原夾道立
碣與晉分界二年葬文帝及皇后封氏初思帝欲改
葬未果而崩至是述成前意焉晉成都王司馬穎遣
從事中郎田思河間王司馬颙遣司馬靳利并州刺
史司馬騰遣主簿梁天并來會葬遠近赴者二十萬
人二年桓帝度漠北巡因西略諸國四年東部未耐
婁大人倍斤入居遼東五年宇文莫廆之子遜昵延
朝貢帝嘉其誠款以長女妻焉七年桓帝至自西略
諸降附者二十余國凡積五歲今始東還十年晉惠
帝為成都王穎逼留在鄴匈奴別種劉淵反于離石
自號漢王并州刺史司馬騰來乞師桓帝率十余萬
騎帝亦同時大舉以助之大破淵眾于西河上黨會
惠帝還洛騰乃辭師桓帝與騰盟于汾東而還乃使
輔相衛(wèi)雄段繁于參合陂西累石為亭樹碑以記行
焉十一年劉淵攻司馬騰騰復乞師桓帝以輕騎數(shù)
千救之斬淵將綦毋腞淵南走蒲子晉假桓帝大單
于金印紫綬是歲桓帝崩帝英杰魁岸馬不能勝常
乘安車駕大牛牛角容一石帝曾中蠱嘔吐之地仍
生榆木參合陂土無榆樹故世人異之至今傳記帝
統(tǒng)部凡十一年后定襄侯衛(wèi)操樹碑于大邗城以頌
功德子普根代立十二年賨人李雄僣帝號于蜀自
稱大成十三年昭帝崩徒何大單于慕容廆遣使朝
貢是歲石勒與晉馬牧帥汲桑反穆皇帝天姿英特
勇略過人昭帝崩后遂總攝三部以為一統(tǒng)元年劉
淵僣帝號自稱大漢三年晉并州刺史劉琨遣使以
子遵為質(zhì)帝嘉其意厚報饋之白部大人叛入西河
鐵弗劉虎舉眾于雁門以應之攻琨新興雁門二部
琨來乞師帝使弟子平文皇帝將騎二萬助琨擊之
大破白部次攻劉虎屠其營落虎收其余燼西走渡
河竄居朔方晉懷帝進帝大單于封代公帝以封邑
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從琨求句主陘北之地琨自
以托附聞之大喜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畤五縣
之民于陘南更立城邑盡獻其地東接代部西連西
河朔方方數(shù)百里帝乃徙十萬家以充之劉琨又遣
使乞師救洛陽帝遣步騎二萬助之晉太傅東海王
司馬越辭以洛中饑饉師及還是年劉淵死子聰僣
立四年劉琨牙門將邪延據(jù)新興叛招引劉聰?shù)矍?br />軍討之聰退走五年劉琨遣使乞師以討劉聰石勒
帝以琨忠義矜而許之會聰遣其子粲襲晉陽害琨
父母而據(jù)其城琨來告難帝大怒遣長子六修桓帝
子普根及衛(wèi)雄范班姬淡等為前鋒帝躬統(tǒng)大眾二
十萬為后繼粲懼焚輜重突圍遁走縱騎追之斬其
將劉儒劉豐簡令張平邢延伏尸數(shù)百里琨來拜謝
帝以禮待之琨固請進軍帝曰吾不早來致卿父母
見害誠以相愧今卿已復州境然吾遠來士馬疲敝
且待終舉賊矣可盡乎饋琨馬牛羊各千余車令百
乘又面動銳戍之而還是年晉雍州刺史賈匹京兆
太守閻鼎以晉懷帝為劉聰所執(zhí)共立懷帝兄子秦
王業(yè)為太子于長安稱行臺帝復戒嚴與琨更克大
舉命琨自列晉行臺部分諸軍帝將遣十萬騎從西
河鑒谷南出晉軍從蒲□東度會于平陽就食聰粟
迎復晉帝事不果待六年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
城以為南都帝登平城西山觀望地勢乃更南百里
于灅水之陽黃瓜堆筑新平城晉人謂之小平城使
長子六修鎮(zhèn)之統(tǒng)領南部七年帝復與劉琨約期會
于平陽會石勒擒王浚國有匈奴雜部萬余家多勒
種類聞勒破幽州乃謀為亂欲以應勒發(fā)覺伏誅討
聰之計于是中止八年晉愍帝進帝為代王置官屬
食代常山二郡帝忿聰勒之亂志欲平之先是國俗
寬簡民未知禁至是明刑峻法諸部民多以違命得
罪凡后期者皆舉部戮之或有室家相攜而赴死所
人問何之答曰當往就誅其威嚴伏物皆此類也九
年帝召六修六修不至帝怒討之失利乃微服民間
遂崩普根先守外境聞難來赴攻六修滅之衛(wèi)雄姬
淡率晉人及烏丸三百余家隨劉遵南奔并州普根
立月余而薨普根子始生桓帝后立之其冬普根子
又薨是年李雄遣使朝貢平文皇帝諱郁律立思帝
之子也姿質(zhì)雄壯甚有威略元年歲在丁丑二年劉
虎據(jù)朔方來侵西部帝逆擊大破之虎單騎迸走其
從弟路孤率部落內(nèi)附帝以女妻之西兼烏孫故地
東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馬將有百萬劉聰死子粲僭
立為其將靳準所殺淵族子曜僣立帝聞晉愍帝為
曜所害顧謂大臣曰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劉曜
遣使請和帝不納是年司馬睿僣稱大位于江南三
年石勒自稱趙王遣使乞和請為兄弟帝斬其使以
絕之四年私署涼州刺史張茂遣使朝貢五年僣晉
司馬睿遣使韓暢加崇爵服帝絕之治兵講武有平
南夏之意桓帝后以帝得眾心恐不利于己子害帝
遂崩大人死者數(shù)十人天興初尊曰太祖惠皇帝諱
賀立桓帝之中子也以五年為元年未親政事太
后臨朝遣使與石勒通和時人謂之女國使二年司
馬睿死子紹僭立四年帝始臨朝以諸部人情未悉
款順乃筑城于東木根山徙都之是年張茂死兄實
子駿立遣使朝貢五年帝崩是年司馬紹死子衍僣
立煬皇帝諱紇那立惠帝之弟也以五年為元年三
年石勒遣石虎率騎五千來寇邊部帝御之于句注
陘北不利遷于大□時烈帝居于舅賀蘭部帝遣使
求之賀蘭部帥藹頭擁護不遣帝怒召宇文部并勢
擊藹頭宇文眾敗帝還大□四年石勒擒劉曜五年
帝出居于宇文部賀蘭及諸部大人共立烈帝烈皇
帝諱翳槐立平文之長子也以五年為元年石勒遣
使求和帝遣弟昭成皇帝如襄國從者五千余家二
年石勒僭立自稱大趙王五年勒死子大雅僭立慕
容廆死子元真代立六年石虎廢大雅僭立李雄死
兄子班立雄子期殺班自立七年藹頭不修臣職召
而戮之國人復貳煬帝自宇文部還入諸部大人復
奉之煬皇帝復立以七年為后元年烈帝出居于鄴
石虎奉第宅伎妾奴婢什物三年石虎遣將李穆率
騎五千納烈帝于大□國人六千余落叛煬帝煬帝
出居于慕容部烈皇帝復立以三年為后元年城新
盛樂城在故城東南十里一年而崩昭成皇帝諱什
翼犍立平文之次子也生而奇?zhèn)捜蚀蠖认才?br />形于色身長八尺隆準龍顏立發(fā)委地臥則乳垂至
席烈帝臨崩顧命曰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烈帝
崩帝弟孤乃自詣鄴奉迎與帝俱還十一月帝即位
于繁畤之北時年十九稱建國元年是年李雄從弟
殺期僭立自號曰漢二年春始置百官分掌眾職東
自濊貊西及破洛那莫不款附夏五月朝諸大人于
參合陂議欲定都灅源川連日不決乃從太后計而
止慕容元真妹為皇后三年春移都于云中之盛
樂宮四年秋九月筑盛樂城于故城南八里皇后慕
容氏崩冬十月劉虎寇西境帝遣軍逆討大破之虎
僅以身免虎死子務桓立始來歸順帝以女妻之十
二月慕容元真遣使朝貢并薦其宗女五年夏五月
幸參合陂秋七月七日諸部畢集設壇埒講武馳射
因以為常八月還云中是年秋司馬衍死弟岳僭立
六年秋八月慕容元真遣使請薦女是年李壽死子
勢僭立遣使朝貢七年春二月遣大人長孫秩迎后
慕容氏元真之女于境夏六月皇帝至自和龍秋七
月慕容元真遣使奉聘求交婚帝許之九月以烈帝
女妻之其年司馬岳死子僭立八年慕容元真遣
使朝貢是年張駿私署假涼王九年石虎遣使朝貢
是年張駿死子重華代立十年遣使詣鄴觀釁是年
司馬擒李勢張重華遣使朝貢十一年慕容元真
死子代立十二年西巡至河而還是年石虎死子
世立世兄遵殺世自立遵兄鑒殺遵自立十三年魏
郡人冉閔殺石鑒僭立十四年帝曰石胡衰滅冉閔
肆禍中州紛梗莫有匡救吾將親率六軍廓定四海
乃□諸部各率所統(tǒng)以俟大期諸大人諫曰今中州
大亂誠宜進取如聞豪強并起不可一舉而定若或
留連經(jīng)歷歲稔恐無永逸之利或有虧損之憂帝乃
止是歲氐苻健僭稱大位自號大秦十五年慕容
滅冉閔僭尊號十六年慕容遣使朝貢是年張重
華死子曜靈立重華庶兄祚殺曜靈而自立稱涼公
十七年遣使于慕容張祚復稱涼王置百官遣使
朝貢十八年太后王氏崩是年苻健死子生僭立羌
姚襄自稱大將軍大單于張瓘宋混殺張祚立重華
少子元靖稱涼王十九年春正月劉務桓死其弟閼
頭立潛謀反叛二月帝西巡因而臨河使人招諭閼
頭從命冬慕容來請婚許之二十年夏五月慕容
奉納禮幣是年苻堅殺苻生而僭立姚襄為苻眉
所殺二十一年閼頭部民多叛懼而東走渡河半濟
而冰陷后眾盡歸閼頭兄子悉勿祈初閼頭之叛悉
勿祈兄弟十二人在帝左右盡遣歸欲其自相猜離
至是悉勿祈奪其眾閼頭窮而歸命帝待之如初二
十二年春帝東巡至于桑干川三月慕容遣使朝
貢夏四月帝還云中悉勿祈死弟衛(wèi)辰立秋八月衛(wèi)
辰遣子朝貢二十三年夏六月皇后慕容氏崩秋七
月衛(wèi)辰來會葬因而求婚許之是歲慕容死子暐
立遣使致賻二十四年春衛(wèi)辰遣使朝聘是年司馬
死衍子千齡僭立二十五年帝南巡至君子津冬
十月行幸代十一月慕容暐薦女備后宮二十六年
冬十月帝討高車大破之獲萬口馬牛羊百余萬頭
是年張重華弟天錫殺元靖而自立二十七年春車
駕還云中冬十一月討沒歌部破之獲牛馬羊數(shù)百
萬頭二十八年春正月衛(wèi)辰謀反東渡河帝討之衛(wèi)
辰懼而遁走冬十二月苻堅遣使朝貢是歲司馬千
齡死弟奕僭立二十九年夏五月遣燕鳳使苻堅三
十年冬十月帝征衛(wèi)辰時河冰未成帝乃以葦□約
澌俄然冰合猶未能堅乃散葦于上冰草相結如浮
橋焉眾軍利涉出其不意衛(wèi)辰與宗族西走收其部
落而還俘獲生口及馬牛羊數(shù)十萬頭三十一年春
帝至自西伐班賞各有差三十二年正月帝南幸君
子津冬十月幸代三十三年冬十一月征高車大破
之是年苻堅擒慕容暐三十四年春長孫斤謀反伏
誅斤之反也拔刃向御座太子獻明皇帝諱實格之
傷□夏五月薨后追謚焉秋七月皇孫珪生大赦是
年司馬奕臣桓溫廢奕為海西公立睿子昱三十五
年司馬昱死子昌明僭立三十六年夏五月遣燕鳳
使苻堅三十七年帝征衛(wèi)辰衛(wèi)辰南走三十八年衛(wèi)
辰求援于苻堅三十九年苻堅遣其大司馬苻洛率
眾二十萬及朱彤張蠔鄧羌等諸道來寇侵逼南境
冬十一月白部獨孤部御之敗績南部大人劉庫仁
走云中帝復遣庫仁率騎十萬逆戰(zhàn)于石子領王師
不利帝時不豫群臣莫可任者乃率國人避于陰山
之北高車雜種盡叛四面寇鈔不得芻牧復渡漠南
堅軍稍退乃還十二月至云中旬有二日帝崩時年
五十七太祖即位尊曰高祖帝雅性寬厚智勇仁恕
時國中少繒帛代人許謙盜絹二匹守者以告帝匿
之謂燕鳳曰吾不忍視謙之面卿勿泄言謙或慚而
自殺為財辱士非也帝嘗擊西部叛賊流矢中目賊
破之后諸大臣執(zhí)射者各持錐刀欲屠割之帝曰彼
各為其主何罪也乃釋之是歲苻堅滅張?zhí)戾a 按
道武帝本紀太祖道武皇帝諱珪昭成皇帝之嫡孫
獻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獻明賀皇后初因遷徙游于
云澤既而寢息夢日出室內(nèi)寤而見光自牖屬天欻
然有感以建國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參合
陂北其夜復有光明昭成大悅群臣稱賀大赦告于
祖宗保者以帝體重倍于常兒竊獨奇怪明年有榆
生于埋胞之坎后遂成林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廣顙
大耳眾咸異之年六歲昭成崩苻堅遣將內(nèi)侮將遷
帝于長安既而獲免堅軍既還國眾離散堅使劉庫
仁劉衛(wèi)辰分攝國事南部大人長孫嵩及元他等盡
將故民南依庫仁帝于是轉(zhuǎn)幸獨孤部元年葬昭成
皇帝于金陵營梓宮木盡生成林帝雖沖幼而嶷
然不群庫仁常謂其子曰帝有高天下之志興復洪
業(yè)光揚祖宗者必此主也二年冬十月苻堅敗于淮
南是月慕容文等殺庫仁庫仁弟眷攝國部八年慕
容暐弟沖僭立姚萇自稱大單于萬年秦王慕容垂
僭稱燕王九年庫仁子顯殺眷而代之乃將謀逆商
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眾中帝乃馳還是時故大人
梁蓋盆子六眷為顯謀主盡知其計密使部人穆崇
馳告帝乃陰結舊臣長孫犍元他等秋八月乃幸賀
蘭部其日顯果使人求帝不及是歲鮮卑乞伏國仁
私署大單于苻堅為姚萇所殺子丕僭立登國元年
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大建元大會于牛川復
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班
爵敘勛各有差二月幸定襄之盛樂息眾課農(nóng)三月
劉顯自善無南走馬邑其族奴真率所部來降夏四
月改稱魏王五月車駕東幸陵石護佛侯部帥侯辰
乙弗部帥代題叛走諸將追之帝曰侯辰等世修職
役雖有小愆宜且忍之當今草創(chuàng)人情未一愚近者
固應趄不足追也秋七月己酉車駕還盛樂代題
復以部落來降旬有數(shù)日亡奔劉顯帝使其孫倍斤
代領部落是月劉顯弟亢泥率騎掠奴真部落既而
率以來降初帝叔父窟咄為苻堅徙于長安因隨慕
容永永以為新興太守八月劉顯遣弟亢泥迎窟咄
以兵隨之來逼南境于是諸部騷動人心顧望帝左
右于植等與諸部人謀為逆以應之事泄誅造謀者
五人余悉不問帝慮內(nèi)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阻
山為固遣行人安同長孫賀使于慕容垂以征師垂
遣使朝貢并令其子賀驎帥步騎以隨同等冬十月
賀驎軍未至而寇已前逼于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
等十三人及諸烏丸亡奔衛(wèi)辰帝自弩山遷幸牛川
屯于延水南出伐谷會賀驎于高柳大破窟咄窟咄
奔衛(wèi)辰衛(wèi)辰殺之帝悉收其眾十二月慕容垂遣使
朝貢奉帝西單于印綬封上谷王帝不納是歲慕容
垂僭稱皇帝于中山自號大燕苻丕死苻登自立于
隴東姚萇稱皇帝于長安自號大秦慕容沖為部下
所殺慕容永僭立二年春正月班賜功臣長孫嵩等
七十三人各有差二月帝幸□川夏五月遣行人安
同征兵于慕容垂垂使子賀驎率眾來會六月帝親
征劉顯于馬邑南追至彌澤大破之顯南奔慕容永
盡收其部落秋八月帝至自伐顯冬十月癸卯幸濡
源遣外朝大人王建使于慕容垂十一月幸遂赤城
十有二月巡松漢還幸牛川三年春二月帝東巡夏
四月幸東赤城五月癸亥北征庫莫奚六月大破之
獲其四部雜畜十余萬渡弱落水班賞將士各有差
秋七月庚申庫莫部帥鳩集遺散夜犯行宮縱騎撲
討盡殺之其月帝還赤城八月使九原公元儀使于
慕容垂冬十月慕容垂遣使朝貢十有二月辛卯車
駕西征至女水討解如部大破之獲男女雜畜十數(shù)
萬是歲乞伏國仁死弟干歸立私署河南王四年春
正月甲寅襲高車諸部落大破之二月癸巳至女水
討叱突鄰部大破之戊戌賀染干兄弟率諸部來救
與大軍相遇逆擊走之夏四月行還赤城五月陳留
公元虔使于慕容垂冬十月垂遣使朝貢是歲氐呂
光自稱三河王遣使朝貢五年春三月甲申帝西征
次鹿渾海襲高車袁紇部大破之擄獲生口馬牛羊
二十余萬慕容垂遣子賀驎率眾來會夏四月丙寅
行幸意辛山與賀驎討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落大
破之六月還幸牛川衛(wèi)辰遣子直力鞮寇賀蘭部圍
之賀訥等請降告困秋七月丙子帝引兵救之至羊
山直力鞮退走八月還幸牛川遣秦王觚使于慕容
垂九月壬申討叱奴部于囊曲河大破之冬十月遷
云中討高車豆陳部于狼山破之十有一月紇奚部
大人庫寒舉部內(nèi)屬十有二月紇突鄰大人屈地鞬
舉部內(nèi)屬帝還次白漠六年春二月幸紐垤川三月
遣九原公元儀陳留公元虔等西討黜弗部大破之
夏四月祠天六月慕容賀驎破賀訥于赤城帝引兵
救之驎退走秋七月壬申講武于牛川行還紐垤川
慕容垂止元觚而求名馬帝絕之乃遣使于慕容永
永使其大鴻臚慕容鈞奉表勸進尊號其月衛(wèi)辰遣
子直力鞮出棝陽塞侵及黑城九月帝襲五原屠之
收其積谷還紐垤川于棝陽塞北樹碑記功冬十月
戊戌北征蠕蠕追之及于大磧南□山下大破之班
賜從臣各有差其東西二部主匹候及缊紇提斬
別帥屋擊于十有一月戊辰還幸紐垤川戊寅衛(wèi)辰
遣子直力鞮寇南部己卯車駕出討壬午大破直力
鞮軍于鐵岐山南獲其器械輜重牛羊二十余萬戊
子自五原金津南渡河辛卯次其所居悅跋城衛(wèi)辰
父子奔遁壬辰詔諸將追之擒直力鞮十有二月獲
衛(wèi)辰尸斬以徇遂滅之衛(wèi)辰少子屈丐亡奔薛于部
車駕次于鹽池自河以南諸部悉平簿其珍寶畜產(chǎn)
名馬二十余萬匹牛羊四百余萬頭班賜大臣各有
差收衛(wèi)辰子弟宗黨無少長五千余人盡殺之山胡
酋大幡頹業(yè)易于等率三千余家降附出居于馬邑
是歲起河南宮七年春正月幸木根山遂次黑鹽池
饗宴群臣覲諸國貢使北之美水三月甲子宴群臣
于水濱還幸河南宮西部泣黎大人茂鮮判走遣南
部大人長孫嵩追討大破之夏五月班賜諸官馬牛
羊各有差秋八月行幸漢南仍筑巡臺冬十有二月
慕容永遣使朝貢是歲皇子嗣生八年春正月帝南
巡二月幸羖羊原赴白樓三月車駕西征侯呂鄰部
夏四月至苦水大破之五月還幸白樓慕容垂討慕
容永于長子六月車駕北巡永來告急遣陳留公元
虔將軍庾岳率騎五萬東渡河救之破類拔部帥劉
曜等徙其部落元虔等因屯秀容慕容垂遂圍長子
秋七月車駕臨幸新壇庚寅宴群臣仍講武先是衛(wèi)
辰子屈丐奔薛于部征之不送八月帝南征薛于部
帥太悉佛于三城會其先出擊曹覆帝乘虛屠其城
獲太悉佛子珍寶徙其民而還太悉佛聞之來赴不
及遂奔姚興九月還幸河南宮是歲姚萇死九年春
三月帝北巡使東平公元儀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
棝陽塞外夏五月田于河東秋七月還幸河南宮冬
十月蠕蠕社□等率部落西走是歲姚萇子興僭立
殺苻登慕容垂滅永十年春正月太悉佛自長安還
嶺北上郡以西皆應之夏五月幸鹽池六月還幸河
南宮秋七月慕容垂遣其子寶來寇五原造舟收谷
帝遣右司馬許謙征兵于姚興東平公元儀徙據(jù)朔
方八月帝親治兵于河南九月進師臨河筑臺告津
連旌沿河東西千里有余是時陳留公元虔五萬騎
在東以絕其左元儀五萬騎在河北以承其后略陽
公元遵七萬騎塞其中山之路冬十月辛未寶燒船
夜遁十一月己卯帝進軍濟河乙酉夕至參合陂丙
戌大破之語在寶傳生擒其陳留王紹魯陽王倭奴
桂林王道成濟陰公尹國北地王世子鍾葵安定王
世子羊兒以下文武將吏數(shù)千人器甲輜重軍資雜
財十余萬計于俘擄之中擢其才識者賈彝賈閏晁
崇等與參謀議憲章故實班賞大臣將校各有差十
有二月還幸云中之盛樂皇始元年春正月大搜于
定襄之虎山因東幸善無北陂三月慕容垂來寇桑
干川陳留公元虔先鎮(zhèn)平城時征兵未集虔率麾下
邀擊失利死之垂遂至平城西北逾山結營聞帝將
至乃筑城自守疾甚遂遁走死于上谷子寶匿喪而
還至中山乃僭立夏六月癸酉遣將軍王建等三軍
討寶廣□太守劉亢泥斬之徙其部落寶上谷太守
慕容普鄰捐郡奔走丁亥皇太后賀氏崩是月葬獻
明太后秋七月左司馬許謙上書勸進尊號帝始建
天子旌旗出入警蹕于是改元八月庚寅治兵于東
郊己亥大舉討慕容寶帝親勒六軍四十余萬南出
馬邑逾于句注旌旗駱驛二千余里鼓行而前民屋
皆震別詔將軍封真等三軍從東道出襲幽州圍薊
九月戊午次陽曲乘西山臨觀晉陽命諸將引騎圍
□已而罷還寶并州牧遼西王農(nóng)大懼將妻子棄城
夜出東遁并州平初建臺省置百官封公侯將軍刺
史太守尚書郎已下悉用文人帝初拓中原留心慰
納諸士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
悉人得自盡茍有微能咸蒙敘用己未詔輔國將軍
奚牧略地晉川獲慕容寶丹陽王買得等于平陶城
冬十月乙酉車駕出井陘使冠軍將軍王建左軍將
軍李栗五萬騎先驅(qū)啟行十有一月庚子朔帝至真
定自常山以東守宰或捐城奔竄或稽顙軍門唯中
山鄴信都三城不下別詔征東大將軍東平公儀五
萬騎南攻鄴冠軍將軍王建左軍將軍李栗等攻信
都軍之所行不得傷民桑棗戊午進軍中山己未引
騎圍之帝謂諸將曰朕量寶不能出戰(zhàn)必當憑城自
守偷延日月急攻則傷士久守則費糧不如先平鄴
信都然后還取中山于計為便若移軍遠去寶必散
眾求食民間如此則人心離阻攻之易克諸將稱善
丁卯車駕幸魯口城是歲司馬昌明死子德宗僭立
遣使朝貢呂光僭稱天王號大涼遣使朝貢二年春
正月己亥朔大饗群臣于魯口慕容寶遣其左衛(wèi)將
軍慕容騰寇博陵殺中山太守及高陽諸縣令長抄
掠租運是時信都未下庚申乃進軍壬戌引騎圍之
其夜寶冀州刺史宜都王慕容鳳逾城奔走歸于中
山癸亥寶輔國將軍張驤護軍將軍徐超率將吏已
下舉城降寶聞帝幸信都乃趣博陵之深澤屯滹
水遣弟賀驎寇楊城殺常山守兵三百余人寶悉出
珍寶及宮人招募郡縣群盜無賴者多應之二月己
巳帝進幸楊城丁丑軍于巨鹿之柏肆塢臨滹水
其夜寶悉眾犯營燎及行宮兵人駭散帝驚起不及
衣冠跣出擊鼓俄而左右及中軍將士稍稍來集帝
設奇陳列烽營外縱騎沖之寶眾大敗斬首萬余級
擒其將軍高長等四千余人戊寅寶走中山獲其器
仗輜重數(shù)十萬計寶尚書閔亮秘書監(jiān)崔逞太常孫
沂殿中侍御史孟輔等并降降者相屬賜拜職爵各
有差平原徐超聚眾反于畔城詔將軍奚辱捕斬之
并州守將封真率其種族與徒何為逆將攻刺史元
延延討平之是時柏肆之役遠近流言賀蘭部帥附
力眷紇突鄰部帥匿物尼紇奚部帥叱奴根聚黨反
于陰館南安公元順率軍討之不克死者數(shù)千詔安
遠將軍庾岳萬騎還討叱奴根等滅之三月己酉
車駕次于盧奴寶遣使求和請送元觚割常山以西
奉國乞守中山以東帝許之已而寶背約辛亥車駕
次中山命諸將圍之是夜寶弟賀驎將妻子出走西
山寶見賀驎走恐先據(jù)和龍壬子夜遂將其妻子及
兄弟宗族數(shù)千騎北遁寶將李沈王次多張超賈歸
等來降遣將軍長孫肥追之至范陽不及而還城內(nèi)
共立慕容普鄰為主夏四月帝以軍糧未繼乃詔征
東大將軍東平公元儀罷鄴圍徙屯巨鹿積租楊城
普鄰出步卒六千余人伺間犯諸屯兵詔將軍長孫
肥等輕騎挑之帝以虎隊五千橫截其后斬首五千
生擄七百人宥而遣之夏五月庚子大賞功臣帝以
中山城內(nèi)為普鄰所□而大軍迫之欲降無路乃密
招喻之甲辰曜兵揚威以示城內(nèi)命諸軍罷圍南徙
以待其變甲寅以東平公元儀為驃騎大將軍都督
中外諸軍事兗豫雍荊徐揚六州牧左丞相封衛(wèi)王
襄城公元題進封為王秋七月普鄰遣烏丸張驤率
五千余人出城求食寇常山之靈壽殺害吏民賀驎
自丁零中入于驤軍因其眾復入中山殺普鄰而自
立帝還幸魯口遣將軍長孫肥一千騎襲中山入其
郛而還八月丙寅朔帝自魯口進軍常山之九門時
大疫人馬牛多死帝問疫于諸將對曰在者纔十四
五是時中山猶拒守而饑疫并臻群下咸思還北帝
知其意因謂之曰斯固天命將若之何四海之人皆
可與為國在吾所以撫之耳何恤乎無民群臣乃不
敢復言遣撫軍大將軍略陽公元遵襲中山芟其禾
入郛而還九月賀驎饑窮率三萬余人出寇新市
甲子晦帝進軍討之太史令晁崇奏曰不吉帝曰其
義云何對曰昔紂以甲子亡兵家忌之帝曰紂以甲
子亡周武不以甲子勝乎崇無以對冬十月丙寅帝
進軍新市賀驎退阻泒水依漸洳澤以自固甲戌帝
臨其營戰(zhàn)于義臺塢大破之斬首九千余級賀驎單
馬走西山遂奔鄴慕容德殺之甲申其所署公卿尚
書將吏士卒降者二萬余人其將張驤李沈慕容文
等先來降尋皆亡還是日復獲之皆赦而不問獲其
所傳皇帝璽綬圖書府庫珍寶簿列數(shù)萬班賜功臣
及將士各有差中山平乙酉襄城王題薨丁亥遣三
萬騎赴衛(wèi)王儀將以攻鄴是歲鮮卑禿發(fā)烏孤私署
大單于西平王天興元年春正月慕容德走?;_
儀克鄴收其倉庫詔賞將士各有差儀追德至于河
不及而還庚子車駕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趙
郡之高邑遂幸于鄴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詔郡縣賑
恤之帝至鄴巡登臺榭遍覽宮城將有定都之意乃
置行臺以龍驤將軍日南公和跋為尚書與左丞賈
彝率郎吏及兵五千人鎮(zhèn)鄴車駕自鄴還中山所過
存問百姓詔大軍所經(jīng)州郡復貲租一年除山東民
租賦之半車駕將北還發(fā)卒萬人治直道自望都鐵
關鑿恒嶺至代五百余里帝慮還后山東有變乃置
行臺于中山詔左丞相守尚書令衛(wèi)王儀鎮(zhèn)中山撫
軍大將軍略陽公元遵鎮(zhèn)渤海之合口右軍將軍尹
國先督租于冀州聞帝將還謀反欲襲信都安南將
軍長孫嵩執(zhí)送斬之辛酉車駕發(fā)自中山至于望都
堯山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裔三十六萬
百工伎巧十萬余口以充京師車駕次于恒山之陽
博陵渤海章武群盜并起略陽公元遵等討平之廣
川太守賀盧殺冀州刺史王輔驅(qū)勒守兵抄掠陽平
頓丘諸郡遂南渡河奔慕容德二月車駕自中山幸
繁畤宮更選屯衛(wèi)詔給內(nèi)徙新民耕牛計口受田三
月離石胡帥呼延鐵西河胡帥張崇等聚黨數(shù)千人
叛詔安遠將軍庾岳討平之漁陽群盜庫官韜聚
眾反詔中堅將軍伊謂討之征左丞相衛(wèi)王儀還京
師詔略陽公遵代鎮(zhèn)中山夏四月壬戌進遵封常山
王南安公元順進封毗陵王征鹵將軍歷陽公穆崇
為太尉安南將軍巨鹿公長孫嵩為司徒帝祀天于
西郊旗幟有加焉廣平太守遼西公元意烈謀反于
郡賜死原其妻子鄜城屠各董羌杏城盧水郝奴河
東蜀薛榆氐帥苻興各率其種內(nèi)附六月丙子詔有
司議定國號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
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號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
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今國家萬
世相承啟基云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
詔曰昔朕遠祖總御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
九州逮于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之主民
俗雖殊撫之在德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兇逆蕩除
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
秋七月遷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漁陽烏
凡庫官韜復聚黨為寇詔冠軍將軍王建討平之
八月詔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徑術摽道里平五權
較五量定五度遣使循行郡國舉奏守宰不法者親
覽察黜陟之九月烏九張驤子超收合亡命聚黨二
千余家據(jù)渤海之南皮自號征東大將軍烏丸王抄
掠諸郡詔將軍庾岳討之冬十月起天文殿十有一
月辛亥詔尚書吏部郎中鄧淵典官制立爵品定律
呂協(xié)音樂儀曹郎中董謐撰郊廟社稷朝覲饗宴之
儀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崇造渾
儀考天象吏部尚書崔元伯總而裁之閏月左丞相
驃騎大將軍衛(wèi)王儀及諸王公卿士詣闕上書曰臣
等聞宸極居中則列宿齊其晷帝王順天則群后仰
其度伏惟陛下德協(xié)二儀道隆三五仁風被于四海
盛化塞于大區(qū)澤及昆蟲恩沾行葦謳歌所屬八表
歸心軍威所及如風靡草萬姓颙颙咸思系命而躬
履謙虛退身后己宸儀未彰袞服未御非所以上允
皇天之意下副樂推之心宜光崇圣烈示軌憲于萬
世臣等謹昧死以聞帝三讓乃許之十有二月己丑
帝臨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璽綬百官咸稱萬歲大赦
改年追尊成帝已下及后號謚樂用皇始之舞詔百
司議定行次尚書崔元伯等奏從土德服色尚黃數(shù)
用五未祖辰臘犧牲用白五郊立氣宣贊時令敬授
民時行夏之正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
千家于代都 按禮志太祖登國元年即代王位于
牛川西向設祭告天成禮天興元年定都平城即皇
帝位立壇兆告祭天地祝曰皇帝臣珪敢用元牡昭
告于皇天后土之靈上天降命乃眷我祖宗世王幽
都珪以不德纂戎前緒思寧黎元龔行天罰殪劉顯
屠衛(wèi)辰平慕容定中夏群下勸進謂宜正位居尊以
副天人之望珪以天時人謀不可久替謹命禮官擇
吉日受皇帝璽綬惟神祇其丕祚于魏室永綏四方
事畢詔有司定行次正服色群臣奏以國家繼黃帝
之后宜為土德故神獸如牛牛土畜又黃星顯曜其
符也于是始從土德數(shù)用五服尚黃犧牲用白祀天
之禮用周典以夏四月親祀于西郊徽幟有加焉
道武帝天賜六年冬十月壬申明元帝以齊王入即
皇帝位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太宗明元皇帝諱嗣太祖長子
也母曰劉貴人登國七年生于云中宮太祖晚有子
聞而大悅乃大赦天下帝明睿寬毅非禮不動太祖
甚奇之天興六年封齊王拜相國加車騎大將軍初
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
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后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
統(tǒng)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帝素純孝哀泣不能
自勝太祖怒之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號泣太祖知
而又召之帝欲入左右曰孝子事父小杖則受大杖
避之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測陷帝于不義不如且出
待怒解而進不晚也帝懼從之乃游行逃于外天賜
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紹作逆太祖崩帝入誅紹壬申
即皇帝位大赦改年為永興元年追尊皇妣為宣穆
皇后公卿大臣先罷歸第不與朝政者悉復登用之
詔南平公長孫嵩北新侯安同對理民訟簡賢任能
彝倫攸敘 按王洛兒傳洛兒少善騎射太宗在東
宮給事帳下侍從游獵夙夜無怠性謹愿未嘗有過
太宗嘗獵于灅南乘冰而濟冰沒馬洛兒投水奉
太宗出岸水沒洛兒殆將凍死太宗解衣以賜之自
是恩寵日隆天賜末太宗出居于外洛兒晨夜侍衛(wèi)
無須臾違離恭勤發(fā)于至誠元紹之逆太宗左右唯
洛兒與車路頭而已晝居山嶺夜還洛兒家洛兒鄰
人李道潛相奉給晨昏往復眾庶頗知喜而相告紹
聞收道斬之洛兒猶冒難往返京都通問于大臣大
臣遂出奉迎百姓奔赴太宗還宮社稷獲全洛兒有
功焉太宗即位拜散騎常侍 按清河王紹傳紹兇
狠險悖不遵教訓好輕游里巷劫剝行人斫射犬豕
以為戲樂太祖嘗怒之倒懸井中垂死乃出太宗常
以義方責之遂與不協(xié)恒懼其為變而紹母夫人賀
氏有譴太祖幽之于宮將殺之會日暮未決賀氏密
告紹曰汝將何以救吾紹乃夜與帳下及宦者數(shù)人
逾宮犯禁左右侍衛(wèi)呼曰賊至太祖驚起求弓刀不
獲遂暴崩明日宮門至日中不開紹稱詔召百寮于
西宮端門前北面而立紹從門扇間謂群臣曰我有
父亦有兄公卿欲從誰耶王公已下皆驚愕失色莫
有對者良久南平公長孫嵩曰從王群臣乃知宮車
晏駕而不審登遐之狀唯陰平公元烈哭泣而去于
是朝野兇兇人懷異志肥如侯賀護舉烽于安陽城
北故賀蘭部人皆往赴之其余舊部亦率子弟招集
族人往往相聚紹聞人情不安乃出布帛班賜王公
以下上者數(shù)百匹下者十匹先是太宗在外聞變乃
還潛于山中使人夜告北新侯安同眾皆響應太宗
至城西衛(wèi)士執(zhí)送紹于是賜紹母子死誅帳下閹官
宮人為內(nèi)應者十數(shù)人其先犯乘輿者群臣于城南
都街生臠割而食之紹時年十六紹母即獻明皇后
妹也美而麗初太祖如賀蘭部見而悅之告獻明后
請納焉后曰不可此過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
人殺其夫而納之生紹終致大逆焉
明元帝泰常八年冬十月壬申太武帝以泰平王即
皇帝位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世祖太武皇帝諱燾太宗明元
皇帝之長子也母曰杜貴嬪天賜五年生于東宮體
貌異太祖奇而悅之曰成吾業(yè)者必此子也泰常
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為監(jiān)國太宗有疾命帝總
攝百揆聰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月壬申即皇帝
位大赦天下 按長孫嵩傅嵩聽理萬幾太宗寢疾
問后事于嵩嵩曰立長則順以德則人服今長皇子
賢而世嫡天所命也請立乃定策禁中于是詔世祖
臨朝監(jiān)國嵩為佐輔世祖即位進爵北平王
太武帝正平二年冬十月戊申文成帝以皇孫即皇
帝位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高宗文成皇帝諱浚恭宗景穆
皇帝之長子也母曰閭氏真君元年六月生于東宮
帝少聰達世祖愛之常置左右號世嫡皇孫年五歲
世祖北巡帝從在后逢虜帥桎一奴欲加其罰帝謂
之曰奴今邁我汝宜釋之帥奉命解縛世祖聞之曰
此兒雖小欲以天子自處意奇之既長風格異常每
有大政常參決可否正平二年十月戊申即皇帝位
于永安前殿大赦改年 按源賀傳賀拜殿中尚書
南安王余為宗愛所殺也賀部勒禁兵靜遏外內(nèi)與
南部尚書陸麗決議定策翼戴高宗令麗與劉尼馳
詣苑中奉迎高宗賀守禁中為之內(nèi)應俄而麗抱高
宗單騎而至賀乃開門高宗即位社稷大安賀有力
焉轉(zhuǎn)征北將軍加給事中以定策之勛進爵西平王
按劉尼傳尼少壯健有膂力勇果善射世祖見而
善之拜羽林中郎賜爵昌國子加振威將軍宗愛既
殺南安王余于東廟秘之惟尼知狀尼勸愛立高宗
愛自以負罪于景穆聞而驚曰君大癡人皇孫若立
豈忘正平時事乎尼曰若爾今欲立誰愛曰待還宮
擢諸王子賢者而立之尼懼其有變密以狀告殿中
尚書源賀賀時與尼俱典兵宿衛(wèi)仍共南部尚書陸
麗謀曰宗愛既立南安還復殺之今不能奉戴皇孫
以順民望社稷危矣將欲如何麗曰唯有密奉皇孫
耳于是賀與尚書長孫曷侯嚴兵守衛(wèi)尼與麗迎高
宗于苑中麗抱高宗于馬上入京城尼馳還東廟大
呼曰宗愛殺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孫已登大位有詔
宿衛(wèi)之士皆可還宮眾咸唱萬歲賀及曷侯登執(zhí)宗
愛賈周等勒兵而入奉高宗于宮門外入登永安殿
以尼為內(nèi)行長進爵建昌侯 按宗愛傳宗愛不知
其所由來以罪為閹人歷碎職至中常侍正平元年
正月世祖大會于江上班賞群臣以愛為秦郡公恭
宗之監(jiān)國也每事精察愛天性險暴行多非法恭宗
每銜之給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東宮微
為權勢世祖頗聞之二人與愛□不睦為懼道盛等
案其事遂構告其罪詔斬道盛等于都街時世祖震
怒恭宗遂以憂薨是后世祖追悼恭宗愛懼誅遂謀
逆二年春世祖暴崩愛所為也尚書左仆射蘭延侍
中吳興公和匹侍中太原公薛提等秘不發(fā)喪延匹
二人議以高宗沖幼欲立長子征秦王翰置之秘室
提以高宗有世嫡之重不可廢所宜立而更求君延
等猶豫未決愛知其謀始愛負罪于東宮而與吳王
余素協(xié)乃密迎余自中宮便門入矯皇后令征延等
以愛素賤弗之疑皆隨之入愛先使閹豎三十人持
仗于宮內(nèi)及延等入以次收縛斬于殿堂執(zhí)秦王翰
殺之于永巷而立余余以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大師
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愛既立余位
居元輔錄三省兼總戎禁坐召公卿權恣日甚內(nèi)外
憚之群情咸以為愛必有趙高閻樂之禍余疑之遂
謀奪其權愛憤怒使小黃門賈周等夜殺余高宗立
誅愛周等皆具五刑夷三族 按陸麗傳麗少以忠
謹入侍左右太武特親昵之舉動審慎而無愆失賜
爵章安子稍遷南部尚書太武崩南安王余立既而
為中常侍宗愛等所殺百寮憂惶莫知所立麗以高
宗世嫡之重民望所系乃首建大義與殿中尚書長
孫渴侯尚書源賀羽林郎劉尼奉迎高宗以苑中立
之社稷獲安麗之謀矣由是受心膂之任在朝者無
出其右興安初封平原王加撫軍將軍
文成帝和平六年五月甲辰獻文帝以皇太子即皇
帝位
按魏書獻文帝本紀顯祖獻文皇帝諱弘高宗文成
皇帝之長子也母曰李貴人興光元年秋七月生于
陰山之北太安二年二月立為皇太子聰睿機悟幼
而有濟民神武之規(guī)仁孝純至禮敬師友和平六年
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尊皇后曰皇太后
按順陽公郁傳郁桓帝之后也少忠正亢直初以
羽林中郎內(nèi)侍勤干有稱高宗時位殿中尚書從高
宗東巡臨海以勞賜爵順陽公高宗崩乙渾專權隔
絕內(nèi)外百官震恐計無所出郁率殿中衛(wèi)士數(shù)百人
從順德門入欲誅渾渾懼逆出問郁曰君入何意郁
曰不見天子群臣憂懼求見主上渾窘怖謂郁曰今
大行在殯天子諒暗故未接百官諸君何疑遂奉顯
祖臨朝
獻文帝皇興五年八月丙午孝文帝以皇太子受內(nèi)
禪即皇帝位
按魏書獻文帝本紀皇興五年六月丁未行幸河西
秋七月丙寅遂至陰山八月丁亥車駕還宮帝雅薄
時務常有遺世之心欲禪位于叔父京兆王子推群
臣固請帝乃止丙午冊命太子曰昔堯舜之禪天下
也皆由其子不肖若丹朱商均能負荷者豈搜揚仄
陋而授之哉爾雖沖弱有君人之表必能恢隆王道
以濟兆民今使太保建安王陸太尉源賀持節(jié)奉
皇帝璽綬致位于爾躬其踐升帝位克廣洪業(yè)以光
祖宗之烈使朕優(yōu)游履道頤神養(yǎng)性可不善歟丁未
詔曰朕承洪業(yè)運屬太平淮岱率從四海清晏是以
希心元古志存淡泊躬覽萬務則損頤神之和一日
或曠政有淹滯之失但子有天下歸尊于父父有天
下傳之于子今稽協(xié)靈運考會群心爰命儲宮踐升
大位朕方優(yōu)游恭己棲心浩然社稷乂安克廣其業(yè)
不亦善乎百官有司其祗奉嗣子以答天休宣布
內(nèi)咸使聞悉于是群公奏曰昔三皇之世淡泊無為
故稱皇是以漢高祖既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
不統(tǒng)天下今皇帝幼沖萬幾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
上尊號太上皇帝乃從之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
宮采椽不斫土階而已國之大事咸以聞 按孝文
帝本紀高祖孝文皇帝諱宏顯祖獻文皇帝之長子
母曰李夫人皇興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宮神
光照于室內(nèi)天地氛氳和氣充塞帝生而潔白有異
姿襁褓岐嶷長而淵裕仁孝綽然有君人之表顯祖
尤愛異之三年夏六月辛未立為皇太子五年秋八
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華前殿大赦改元延興 按
任城王云傳云年五歲恭宗崩號哭不絕聲世祖聞
之而呼抱之泣曰汝何知而有成人之意也顯祖時
拜都督中外諸軍事延興中顯祖集群寮欲禪位于
京兆王子推王公卿士莫敢先言云進曰陛下方隆
太平臨覆四海豈得上違宗廟下棄兆民父子相傳
其來久矣皇魏之興未之有革皇儲正統(tǒng)圣德夙章
陛下必欲割捐塵務頤神清曠者冢副之寄宜紹寶
歷若欲舍儲輕移宸極恐非先圣之意駭動人情又
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輒改神器上乖七廟之
靈下長奸亂之道此是禍福所由愿深思慎之太尉
源賀又進曰陛下今欲外選諸王而禪位于皇叔者
臣恐春秋蒸嘗昭穆有亂脫萬世之后必有逆饗之
譏深愿思任城之言東陽公元丕等進曰皇太子雖
圣德夙彰然實沖幼陛下富于春秋始覽幾政普天
景仰率土傒心欲隆獨善不以萬物為意其若宗廟
何其若億兆何顯祖曰儲宮正統(tǒng)受終文祖群公相
之有何不可于是傳位于高祖 按陸俟傳俟長子
為選部尚書顯祖將禪位于京兆王子推任城王
云隴西王源賀等□皆固諫抗言曰皇太子圣德
承基四海屬望不可橫議干國之紀臣請刎頸殿庭
有死無貳久之帝意乃解詔曰真臣也其能保吾
子乎遂以為太保與太尉源賀持節(jié)奉皇帝璽綬
傳位于高祖 按源賀傳顯祖將傳位于京兆王子
推時賀都督諸軍屯漢南乃馳傳征賀賀既至乃命
公卿議之賀正色固執(zhí)不可即詔賀持節(jié)奉皇帝璽
綬以授高祖 按趙黑傳黑進爵河內(nèi)公顯祖將傳
位京兆王子推訪諸群臣百官唯唯莫敢先言者唯
源賀等詞義正直不肯奉詔顯祖怒變色復以問黑
黑曰臣愚無識信情率意伏惟陛下春秋始富如日
方中天下說其盛明萬物懷其光景元元之心愿終
萬歲若圣性淵遠欲頤神味道者臣黑以死奉戴皇
太子不知其佗顯祖默然良久遂傳祚于高祖 按
高允傳顯祖時有不豫以高祖沖幼欲立京兆王子
推集諸大臣以次召問允進跪上前涕泣曰臣不敢
多言以勞神聽愿陛下上思宗廟托付之重追念周
公抱成王之事顯祖于是傳位于高祖賜帛千匹以
標忠亮
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夏四月丁巳宣武帝以皇太
子即皇帝位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世宗宣武皇帝諱恪高祖孝文
皇帝第二子母曰高夫人初夢為日所逐避于林下
日化為龍繞己數(shù)匝寤而驚悸既而有娠太和七年
閏四月生帝于平城宮二十一年正月丙申立為皇
太子二十三年夏四月丁巳即皇帝位于魯陽大赦
天下帝居諒暗委政宰輔
宣武帝延昌四年春正月丁巳孝明帝以皇太子即
皇帝位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肅宗孝明皇帝諱詡世宗宣武
皇帝之第二子母曰胡充華永平三年三月丙戌帝
生于宣光殿之東北有光照于庭中延昌元年十月
乙亥立為皇太子四年春正月丁巳夜即皇帝位戊
午大赦天下 按禮志延昌四年春正月丁巳夜世
宗崩于式干殿侍中中書監(jiān)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領
軍將軍于忠與詹事王顯中庶子侯綱奉迎肅宗于
東宮入自萬歲門至顯揚殿哭踴久之乃復王顯欲
須明乃行即位之禮崔明謂顯曰天位不可暫曠何
待至明顯曰須奏中宮光曰帝崩而太子立國之常
典何須中宮令也光與于忠使小黃門曲集奏置兼
官行事于是光兼太尉黃門郎元昭兼侍中顯兼吏
部尚書中庶子裴兼吏部郎中書舍人穆□兼謁
者仆射光等請肅宗止哭立于東序于忠元昭扶肅
宗西向哭十數(shù)聲止服太子之服太尉光奉策進璽
綬肅宗跽受服皇帝用袞冕服御太極前殿太尉光
等降自西階夜直群官于庭中北面稽首稱萬歲
按崔光傳延昌二年世宗幸東宮召光與黃門甄琛
廣陽王淵等□賜坐詔光曰卿是朕西臺大臣今當
為太子師傅光起拜固辭詔不許即命肅宗出從者
十余人□以光為傅之意令肅宗拜光光又拜辭不
當受太子拜復不蒙許肅宗遂南面再拜詹事王顯
啟請從太子拜于是宮臣畢拜光北面立不敢答拜
唯西面拜謝而出于是賜光繡彩一百匹琛淵等各
有差尋授太子少傅三年遷右光祿大夫侍中監(jiān)如
故四年正月世宗夜崩光與侍中領軍將軍于忠迎
肅宗于東宮安撫內(nèi)外光有力焉帝崩后二日廣平
王懷扶疾入臨以母弟之親徑至太極西廡哀慟禁
內(nèi)呼侍中黃門領軍二衛(wèi)云身欲上殿哭大行又須
入見主上諸人皆愕然相視無敢抗對者光獨攘衰
振杖引漢光武初崩太尉趙□橫劍當□推下親王
故事辭色甚厲聞者莫不稱善壯光理義有據(jù)懷聲
淚俱止云侍中以古事裁我我不敢不服于是遂還
頻遣左右致謝
孝明帝武泰元年夏四月戊戌孝莊帝以長樂王入
即皇帝位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孝莊皇帝諱子攸彭城王勰之
第三子母曰李妃肅宗初以勰有魯陽翼衛(wèi)之勛封
武城縣開國公幼侍肅宗書于禁內(nèi)及長風神秀慧
姿貌甚美拜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
雅為肅宗所親待長直禁中遷散騎常侍御史中尉
孝昌二年八月進封長樂王轉(zhuǎn)侍中中軍將軍三年
十月以兄彭城王劭事轉(zhuǎn)為衛(wèi)將軍左光祿大夫中
書監(jiān)實見出也及武泰元年春二月肅宗崩大都督
爾朱榮將向京師謀欲廢立以帝家有忠勛且兼民
望陰與帝通榮乃率眾來赴夏四月丙申帝與兄弟
夜北渡河丁酉會榮于河陽戊戌南濟河即帝位以
兄彭城王劭為無上王弟霸城公子正為始平王以
榮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
領軍將軍領左右封太原王己亥百寮相率有司奉
璽紱備法駕奉迎于河梁庚子車駕巡河西至陶渚
榮以兵權在己遂有異志乃害靈太后及幼主次害
無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公
元欽儀同三司元恒芝儀同三司東平王略廣平王
悌常山王卲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趙郡王敏中山王
叔仁齊郡王溫公卿已下二千余人列騎衛(wèi)帝遷于
便幕既而榮悔稽顙謝罪辛丑車駕入宮御太極殿
詔曰太祖誕命應期龍飛燕代累世重光載隆帝緒
冀欲闡茲洪業(yè)永在無窮豈圖多難遘茲百六致使
妖悖四起內(nèi)外競侵朝無恤政之臣野多怨酷之士
實由女主專朝致茲顛覆孝明皇帝大情沖順深存
隱忍奄棄萬國眾用疑焉茍求胡出入守神器凡厥
有心莫不解體太原王榮世抱忠孝攻格古今赴義
晉陽大會河洛乃推翼朕躬應茲大命德謝少康道
愧前緒猥以眇身君臨萬國如涉淵海罔知所濟可
大赦天下改武泰為建義元年從太原王督將軍士
普加五階在京文官兩階武官三級復天下租役三
年 按爾朱榮傳榮進號征東將軍都督并肆汾廣
恒云六軍諸軍事進為大都督尋屬肅宗崩事出倉
卒榮聞之大怒謂鄭儼徐紇為之與元天穆等密敘
稱兵入匡朝廷討定之乃抗表曰伏承大行皇帝背
棄萬方奉諱號踴五內(nèi)摧剝仰尋詔旨實用驚惋今
海內(nèi)草草異口一言皆云大行皇帝鴆毒致禍臣等
外聽訟言內(nèi)自造測去月二十五日圣體康愈至于
二十六日奄忽升遐即事觀望實有所惑且天子寢
疾侍臣不離左右親貴名醫(yī)瞻仰患狀面奉音旨親
承顧托豈容不豫初不召醫(yī)崩棄曾無親奉欲使天
下不為怪愕四海不為喪氣豈可得乎復皇后女生
稱為儲兩疑惑朝野虛行慶宥宗廟之靈見欺兆民
之望已失使七百危于累卵社稷墜于一朝方選君
嬰孩之中寄治乳抱之日使奸豎專朝賊臣亂紀惟
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
鐘今秦隴塵飛趙魏霧合寶夤丑奴勢逼豳雍葛榮
就德憑陵河海楚兵吳卒密邇在郊古人有言邦之
不臧鄰之福也一旦聞此誰不窺竊惟大行皇帝
圣德馭宇繼體正君猶邊烽迭舉妖寇不滅況今從
佞臣之計隨親戚之談舉潘嬪之女以誑百姓奉未
言之兒而臨四海欲使海內(nèi)安乂愚臣所未聞也伏
愿留圣善之慈回須臾之慮照臣忠誠錄臣至款聽
臣赴闕預參大議問侍臣帝崩之由訪禁旅不知之
狀以徐鄭之徒付之司敗雪同天之恥謝遠近之怨
然后更召宗親推其年德聲逼遠邇改承寶祚則四
海更蘇百姓幸甚于是遂勒所統(tǒng)將赴京師靈太后
甚懼詔以李神軌為大都督將于大行杜防榮抗表
之始遣從子天光親信奚毅及倉頭王相入洛與從
弟世隆密議廢立天光乃見莊帝具論榮心帝許之
天光等還北榮發(fā)晉陽猶疑所立乃以銅鑄高祖及
咸陽王禧等六王子孫像成者當奉為主惟莊帝獨
就師次河內(nèi)重遣王相密來奉迎帝與兄彭城王劭
弟始平王子正于高渚潛渡以赴之榮軍將士咸稱
萬歲于時武泰元年四月九日也十一日榮奉帝為
主詔以榮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
開府兼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太原王食邑二萬
戶十二日百官皆朝于行宮十三日榮惑武衛(wèi)將軍
費穆之說乃引迎駕百官于行宮西北云欲祭天朝
士既集列騎圍繞責天下喪亂明帝卒崩之由云皆
緣此等貪虐不相匡弼所致因縱兵亂害王公卿士
皆斂手就戮死者千三百余人皇弟皇兄□亦見害
靈太后少主其日暴崩榮遂有大志令御史趙元則
造禪文遣數(shù)十人遷帝于河橋至夜四更中復奉帝
南還營幕帝憂憤無計乃令人喻旨于榮曰帝王迭
襲盛衰無常既屬屯運四方瓦解將軍仗義而起前
無橫陳此乃天意非人力也我本相投規(guī)存性命帝
王重位豈敢妄希直是將軍見逼權順所請耳今璽
運已移大命有在宜時即尊號將軍必若推而不居
存魏社稷亦任更擇親賢共相輔戴榮既有異圖遂
鑄金為己像數(shù)四不成時幽州人劉靈助善卜占為
榮所信言天時人事必不可爾榮亦精神恍惚不自
支持久而方悟遂便愧悔于是獻武王榮外兵參軍
司馬子如等切諫陳不可之理榮曰愆誤若是惟當
以死謝朝廷今日安危之機計將何出獻武王等曰
未若還奉長樂以安天下于是還奉莊帝十四日輿
駕入宮于時或云榮欲遷都晉陽或云欲肆兵大掠
迭相驚恐人情駭震京邑士子不一存率皆逃竄無
敢出者直衛(wèi)空虛官守廢曠榮聞之上書曰臣世荷
蕃寄征討累年奉忠王室存效死直以太后淫亂孝
明暴崩遂率義兵扶立社稷陛下登祚之始人情未
安大兵交際難可齊一諸王朝貴橫死者眾臣今粉
軀不足塞往責以謝亡者然追榮褒德謂之不朽乞
降天慈微申私責無上王請追尊帝號諸王刺史乞
贈三司其位班三品請贈令仆五品之官各贈方伯
六品已下及白民贈以鎮(zhèn)郡諸死者無后聽繼即授
封爵均其高下節(jié)級別科使恩洽存亡有慰生死詔
曰覽表不勝鯁塞朕德行無感致滋酷濫尋繹往事
實切于懷可如所表自茲已后贈終叨濫庸人賤品
動至大官為識者所不貴武定中齊文襄王始革其
失追褒有典焉榮啟帝遣使循城勞問于是人情遂
安朝士逃亡者亦稍來歸闕
孝莊帝建義三年冬十月爾朱世隆奉長廣王即皇
帝位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建義三年九月辛卯天柱大將
軍爾朱榮上黨王天穆自晉陽來朝戊戌帝殺榮天
穆于光極殿是夜仆射爾朱世隆榮妻鄉(xiāng)郡長公主
率榮部曲焚西陽門出屯河陰己亥攻河橋據(jù)北中
城南逼京邑冬十月癸卯朔封安南將軍大鴻臚卿
元寶炬為南陽王大宗正卿汝陽縣開國公元修為
平陽王通直散騎常侍龍驤將軍新陽縣開國伯元
誕為昌樂王復通直散騎常侍瑯邪縣開國公李叔
仁官爵仍為使持節(jié)大都督以討世隆乙卯通直散
騎常侍假平西將軍都督李苗以火船焚河橋爾朱
世隆退走壬申世隆停建興之高都爾朱兆自晉陽
來會之共推太原太守并州刺史長廣王為主大赦
所部號年建明普泛四汲 按東海王傳東海王字
華興小字盆子性輕躁有膂力起家秘書郎稍遷通
直散騎常侍莊帝初封長廣王邑一千戶出為太原
太守行并州事爾朱榮之死也世隆等奔還并州與
爾朱兆會于建興乃推為主大赦所部號年建明
按爾朱世隆傳世隆字榮宗肅宗末為直齋轉(zhuǎn)直寢
后兼直合加前將軍爾朱榮表請入朝靈太后惡之
令世隆詣晉陽慰喻榮榮因欲留之世隆曰朝廷疑
兄故令世隆來今若遂住便有內(nèi)備非計之善者榮
乃遣之榮舉兵南出世隆遂遁走會榮于上黨建義
初除給事黃門侍郎莊帝即位特除侍中加散騎常
侍莊帝之將圖爾朱榮也或有榜世隆門以陳其狀
者世隆封以呈榮勸其不入榮自恃威強不以為意
遂手毀密書唾地曰世隆無膽誰敢生心及榮死世
隆奉榮妻燒西陽門率眾夜走北攻河橋殺武衛(wèi)將
軍奚毅率眾還戰(zhàn)大夏門外朝野震懼憂在不測莊
帝遣前華陽太守段育慰喻世隆斬之以徇會李苗
燒絕河梁世隆乃北遁建州刺史陸希質(zhì)閉城拒守
世隆攻克33之盡殺城人以肆其忿及至長子與度律
等共推長廣王為主以世隆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
令樂平郡王
東海王建明二年春三月爾朱世隆奉廣陵王即皇
帝位
按魏書前廢帝本紀前廢帝諱恭字修業(yè)廣陵惠王
羽之子也母曰王氏少端謹有志度長而好學事祖
母嫡母以孝聞正始中襲爵延昌中拜通直散騎常
侍神龜中進兼散騎常侍正光二年正常侍領給事
黃門侍郎帝以元乂檀權遂稱疾不起久之因托喑
病五年執(zhí)除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建義元年
除儀同三司王既絕言垂將一紀居于龍花寺無所
交通永安末有白莊帝者言王不語將有異圖民間
游聲又云有天子之氣王懼禍逃匿上洛尋見追躡
執(zhí)送京師拘禁多日以無狀獲免及莊帝崩爾朱世
隆等以長廣王□遠又非人望所推以王潛嘿晦身
有過人之量將謀廢立恐實不語乃令王所親申其
意且兼迫脅王遂答曰天何言哉世隆等大悅春三
月己巳世隆等奉王東郭之外行禪讓之禮群臣上
表曰否泰沿時殷憂啟圣故六飛在御三石興符伏
惟陛下運屬千齡智周萬物獨昭系象妙極天人寶
歷有歸光宅攸屬而將安獨善不務兼濟靈命徘徊
幽明載佇伏愿時順謳謠念茲宗祏用舍勞疾允答
人神王答曰自量眇身是以讓執(zhí)然王公勤至不可
拒違今敬承所陳惟愧弗堪負荷耳太尉公爾朱度
律奉進璽綬袞冕之服乃就輅車百官侍衛(wèi)入自建
春云龍門升太極前殿群臣拜賀禮畢登閶闔門詔
曰朕以寡薄撫臨萬邦思與億兆同茲慶泰可大赦
天下以魏為大魏改建明二年為普泰元年其稅市
及稅鹽之官可悉廢之百雜之戶貸賜民名官任仍
舊天下調(diào)絹四百一匹內(nèi)外文武普泛四階合敘未
定第者亦沾級除名免官者特復本資品封依舊潁
川王爾朱兆彭城王爾朱仲遠隴西王爾朱天光樂
平王爾朱世隆常山王爾朱度律車騎大將軍儀同
三司齊獻武王都督斛斯樁下軍士普泛六級庚午
詔曰朕以眇身臨王公之上夕惕祗懷若履冰谷賴
七廟之靈百辟忠誠之舉庶免墜歿夫三皇稱皇五
帝云帝三代稱王迭沖挹也自秦之末競為皇帝忘
負乘之深殃垂貪鄙于萬葉予今稱帝已為褒矣可
普告令知
前廢帝普泰元年冬十月壬寅高歡奉安定王即皇
帝位
按魏書后廢帝本紀后廢帝諱朗字仲哲章武王融
第三子也母曰程氏少稱明悟永安二年為肆州魯
郡王后軍府錄事參軍儀同開府司馬元之建明
二年正月戊子為冀州渤海太守為齊獻武王起義
兵將誅暴逆乃推戴之冬十月壬寅即皇帝位于信
都城西升壇焚燎大赦稱中興元年
后廢帝中興二年夏四月戊子出帝以平陽王即皇
帝位
按魏書出帝本紀出帝諱修字孝則廣平武穆王懷
之第三子也母李氏性沉厚少言好武事始封汝陽
縣開國公拜通直散騎侍郎轉(zhuǎn)中書侍郎建義初除
散騎常侍尋遷平東將軍兼太常卿又為鎮(zhèn)東將軍
宗正卿永安三年封平陽王普泰初轉(zhuǎn)侍中鎮(zhèn)東將
軍儀同三司兼尚書右仆射又加侍中尚書左仆射
中興二年夏四月安定王自以□遠未允四海之心
請遜大位齊獻武王與百寮會議僉謂高祖不可無
后乃共奉王戊子即帝位于東郭之外入自東陽云
龍門御太極前殿群臣朝賀禮畢升閶闔門詔曰否
泰相沿廢興互有元天無所隱精靈弗能諭大魏統(tǒng)
干德漸區(qū)牢籠九服旁礡三光而上天降禍運踵
多難禮樂崩淪憲章漂沒赫赫宗周剪為戎寇肅肅
清廟將成茂草外寇乘機肆其昏虐殺君害王刳剔
海內(nèi)競其吞噬之意不識醉飽之心自書契以來未
有若斯者已大丞相渤海王忠存本朝精貫白日爰
舉義旗志雪國恥故廣阿之軍貔虎奪氣鄴下之師
金湯失險近者群兇相率實繁有徒驅(qū)天下之兵盡
華戎之銳桴鼓暫交一朝蕩滅元兇授首大憝斯擒
揚□濟河掃清伊洛士民安堵不失舊章社稷危而
復安洪基毀而還構朕以托體宸極猥當樂推祗握
寶圖承茲大業(yè)得以眇身托于王公之上若涉淵
罔識攸津思與兆民同茲嘉慶可大赦天下改中興
二年為太昌元年
出帝永熙三年冬十月丙寅高歡奉孝靜帝即皇帝
位于洛陽是為東魏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孝靜皇帝諱善見清河文宣王
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永熙三年拜通直散騎常侍
八月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帝既入關齊
獻武王奉迎不克乃與百寮會議推帝以奉肅宗之
后時年十一冬十月丙寅即位于城東北大赦天下
改永熙三年為天平元年
文帝大統(tǒng)元年春正月戊申宇文泰奉即皇帝位于
關中是為西魏
按魏書文帝本紀闕 按京兆王愉傳愉子寶炬輕
躁薄行耽□酒色孝莊時特封南陽王從出帝沒于
關西宇文黑獺害出帝寶炬乃僭大號
按周書文帝本紀魏永熙三年魏孝武帝崩太祖與
群公定策尊立魏南陽王寶炬為嗣是為文皇帝
按鄭樵通志文皇帝諱寶炬孝文皇帝之孫京兆王
愉之子也母曰楊氏帝正始初坐父愉罪兄弟皆幽
宗正寺及宣武崩乃得雪正光中拜直閣將軍時胡
太后多嬖寵帝與明帝謀誅之事泄免官武泰中封
邵縣侯永安三年進封南陽王孝武即位拜太尉加
侍中永熙二年進位太保開府尚書令三年孝武與
高歡構難以帝為中軍四面大都督及從入關拜太
宰錄尚書事孝武崩丞相略陽公宇文泰率群公卿
士奉表勸進三讓乃許焉大統(tǒng)元年春正月戊申皇
帝即位于城西大赦改元追尊皇考為文景皇帝皇
妣楊氏為皇后
大統(tǒng)十七年三月廢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魏書文帝本紀闕 按周書文帝本紀魏大統(tǒng)十
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攝
百揆
按鄭樵通志廢帝諱欽文皇帝之長子也母曰乙皇
后大統(tǒng)元年正月乙卯立為皇太子十七年三月即
皇帝位
廢帝三年宇文泰奉齊王即皇帝位
按魏書文帝本紀闕 按周書文帝本紀魏廢帝二
年冬十一月尚書元烈謀作亂事發(fā)伏誅三年元烈
誅后魏帝有怨言魏淮安王育廣平王贊等垂泣諫
之帝不聽于是太祖與公卿定議廢帝尊立齊王廓
是為恭帝
按鄭樵通志恭皇帝諱廓文皇帝之第四子也大統(tǒng)
十四年封為齊王廢帝三年正月即皇帝位
登極部匯考十四
北齊
文宣帝天保元年五月戊午以齊王受魏禪即皇帝
位
按北齊書神武帝本紀高祖神武皇帝姓高名歡字
賀六渾渤海蓨人也六世祖隱晉元菟太守隱生慶
慶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及慕容寶敗國亂湖
率眾歸魏為右將軍湖生四子第三子謐仕魏位侍
御史坐法徙居懷朔鎮(zhèn)謐生皇考樹性通率不事家
業(yè)住居白道南數(shù)有赤光紫氣之異鄰人以為怪勸
徙居以避之皇考曰安知非吉居之自若及神武生
而皇妣韓氏殂養(yǎng)于同產(chǎn)姊婿鎮(zhèn)獄隊尉景家長而
深沉有大度輕財重士為豪俠所宗目有精光長頭
高顴齒白如玉少有人杰表家貧及聘武明皇后始
有馬得給鎮(zhèn)為隊主鎮(zhèn)將遼西段長常奇神武貌謂
曰君有康濟才終不徒然便以子孫為托及貴擢其
子寧用之神武自隊主轉(zhuǎn)為函使嘗乘驛過建興云
霧晝晦雷聲隨之半日乃絕若有神應者每行道路
往來無風塵之色又嘗夢履眾星而行覺而內(nèi)喜為
函使六年每至洛陽給令史麻祥使祥嘗以肉啖神
武神武性不立食坐而進之祥以為慢己笞神武四
十及自洛陽還傾產(chǎn)以結客親故怪問之答曰吾至
洛陽宿衛(wèi)羽林相率焚領軍張彝宅朝廷懼其亂而
不問為政若此事可知也財物豈可常守邪自是乃
有澄清天下之志與懷朔省事云中司馬子如及秀
容人劉貴中山人賈顯智為奔走之友懷朔戶曹史
孫騰外兵史侯景亦相友結劉貴嘗得一白鷹與神
武及尉景蔡子如賈顯智等獵于沃野見一赤兔
每搏輒逸遂至回澤澤中有茆屋將奔入有狗自屋
中出噬之鷹兔俱死神武怒以鳴鏑射之狗斃屋中
有二人出持神武襟甚急其母兩目盲曳杖呵其二
子曰何故觸大家出甕中酒烹羊以飯客因自言善
暗相遍捫諸人皆貴而指麾俱由神武又曰子如歷
位顯智不善終飯竟出行數(shù)里還更訪之則本無人
居乃向非人也由是諸人益皆敬異孝昌元年柔元
鎮(zhèn)人杜洛周反于上谷神武乃與同志從之丑其行
事私與尉景段榮蔡圖之不果逃奔葛榮榮訪時
事神武曰方今天子愚弱太后淫亂孽寵擅命朝政
不行以明公雄武乘時奮發(fā)討鄭儼徐紇而清帝側
霸業(yè)可舉鞭而成榮大悅語自日中至夜半乃出自
是每參軍謀后從榮徙據(jù)并州抵揚州邑人龐蒼鷹
止團焦中每從外歸主人遙聞行響動地蒼鷹母數(shù)
見團焦赤氣赫然屬天又蒼鷹嘗夜欲入有青衣人
拔刀叱曰何故觸王言訖不見始以為異密覘之唯
見赤□蟠□上乃益驚異因殺牛分肉厚以相奉既
而榮以神武為親信都督孝莊帝立以定策勛封銅
鞮伯及爾朱榮擊葛榮乃以神武為晉州刺史及兆
入洛封神武為平陽郡公委統(tǒng)并州初魏真君內(nèi)學
者奏言上黨有天子氣云在壺關大王山武帝于是
南巡以厭當之累石為三封斬其北鳳凰山以毀兵
形后上黨人居晉陽者號上黨坊神武實居之及是
行舍大王山六旬而進將出滏口倍加約束纖毫之
物不聽侵犯將過麥地神武輒步牽馬遠近聞之益
歸心焉魏普泰元年二月神武軍次信都高干封隆
之開門以待遂據(jù)冀州是月爾朱度律立節(jié)閔帝欲
羈縻神武三月乃白節(jié)閔帝封神武為渤海王征使
入覲神武乃建義于信都奉章武王融子渤海太守
朗為皇帝是為廢帝永熙元年正月壬午拔鄴城據(jù)
之廢帝進神武大丞相柱國大將軍太師閏三月爾
朱天光自長安兆自并州度律自洛陽仲遠自東郡
同會鄴眾號二十萬挾洹水而軍神武合戰(zhàn)大破之
初普泰元年十月歲星熒惑鎮(zhèn)星太白聚于觜參色
甚明太史占云當有王者興是時神武起于信都至
是而破兆等既而神武至洛陽廢節(jié)閔及中興主而
立孝武孝武既即位授神武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
師世襲定州□史增封并前十五萬戶神武辭天柱
減戶五萬神武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
焉魏帝與神武隙魏帝遜于長安神武遂議立清河
王世子善見是為孝靜帝魏于是始分為二神武以
孝武既西恐逼崤陜洛陽復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
晉陽形勢不能相接乃議遷鄴詔下三日車駕便發(fā)
神武留洛陽部分事畢還晉陽自是軍國政務皆歸
相府先是童謠曰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里羽翮垂
欲成化作鸚鵡子好事者竊言雀子謂魏帝清河王
子鸚鵡謂神武也二年正月魏帝以神武為相國假
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神武固辭興和元年七月
丁丑魏帝進神武為相國錄尚書事固讓乃止武定
元年八月辛未魏帝詔神武為相國錄尚書事大行
臺余如故固辭乃止五年正月崩于晉陽 按文襄
帝本紀世宗文襄皇帝諱澄字子惠神武長子母曰
婁太后生而岐嶷神武異之魏中興元年立為渤海
王世子二年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尚孝靜帝妺馮
翊長公主天平元年加使持節(jié)尚書令大行臺并州
剌史三年入輔朝政加領軍左右京畿大都督元象
元年攝吏部尚書興和二年加大將軍令中書監(jiān)武
定五年七月魏帝詔以文襄為使持節(jié)大丞相都督
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渤海王文襄啟辭位顧
停王爵八月朝鄴固辭丞相魏帝詔曰既朝野攸憑
安危所系不得令遂本懷須有權奪可復前大將軍
余如故七月辛卯遇盜而殂 按文宣帝本紀顯祖
文宣皇帝諱洋字子進高祖第二子世宗之母弟后
初孕每夜有赤光照室后私嘗怪之初高祖之歸爾
朱榮時經(jīng)危亂家徒壁立后與親姻相對共憂寒餒
帝時尚未能言欻然應曰得活太后及左右大驚而
不敢言及長黑色大頰兌下鱗身重踝不好戲弄深
沉有大度晉陽有沙門乍愚乍智時人不測呼為阿
禿師帝曾與諸童共見之歷問祿位至帝舉手再三
指天而已口無所言見者異之高祖嘗試觀諸子意
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高祖是
之又各配兵四出而使甲騎偽攻之世宗等怖撓帝
乃勒眾與彭樂敵樂免冑言情猶擒之以獻后從世
宗行過遼陽山獨見天門開余人無見者內(nèi)雖明敏
貌若不足世宗每之云此人亦得富貴相法亦何
由可解唯高祖異之謂薛琡曰此兒意識過我幼時
師事范陽盧景裕默識過人景裕不能測也天平二
年授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左光祿大夫
太原郡開國公武定元年加侍中二年轉(zhuǎn)尚書左仆
射領軍將軍五年授尚書令中書監(jiān)京畿大都督武
定七年八月世宗遇害事出倉卒內(nèi)外震駭?shù)凵裆?br />不變指麾部分自臠斬群賊而漆其頭徐宣言曰奴
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當時內(nèi)外莫不驚異焉乃
赴晉陽親總庶政務從寬厚事有不便者咸蠲省焉
冬十月癸未朔以咸陽王坦為太傅潘相樂為司空
十一月戊午吐谷渾國遣使朝貢梁齊州刺史茅靈
斌德州刺史劉領隊南豫州刺史皇甫□等并以州
內(nèi)屬十二月己酉以并州刺史彭樂為司徒太保賀
拔仁為并州刺史八年春正月庚申梁楚州刺史宋
安顧以州內(nèi)屬辛酉魏帝為世宗舉哀于東堂梁定
州刺史田聰能洪州刺史張顯等以州內(nèi)屬戊辰魏
詔進帝位使持節(jié)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大行臺齊郡王食邑一萬戶甲戌地豆于國遣使朝
貢三月辛酉又進封齊王食冀州之渤海長樂安德
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萬戶自居晉陽寢室夜
有光如晝既為王夢人以筆點己額旦以告館客王
曇哲曰吾其退乎曇哲再拜賀曰王上加點便成主
字乃當進也夏五月辛亥帝如鄴甲寅進相國總百
揆封冀州之渤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陽
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邑二十萬戶加九
錫殊禮齊王如故魏帝遣兼太尉彭城王韶司空潘
相樂冊命曰于戲敬聽朕命夫惟天為大列晷宿而
垂象謂地蓋厚疏川岳以阜物所以四時代序萬類
并羅庶品得性群形不夭然則皇王統(tǒng)歷深視高居
拱默垂衣寄成師相此則夏伯殷尹竭其股肱周成
漢昭無為而治頃者天下多難國命如旒則我建國
之業(yè)將墜于地齊獻武王奮迅風云大濟艱危爰翼
朕躬國為再造經(jīng)營庶土以至勤憂及文襄承構愈
廣前業(yè)康邦夷難道格穹蒼王縱德應期千齡一出
惟幾惟深乃神乃圣大崇霸德實廣相猷雖冥功妙
實藐絕言象摽聲示跡典禮宜宣今申后命其敬虛
受王摶風初舉建旟上地庇民立政時雨滂流下識
廉恥仁加水陸移風易俗自齊變魯此王之功也仍
攝天臺總參戎律策出若神威行朔土引弓竄跡松
塞無煙此又王之功也逮光統(tǒng)前緒持衡匡合華戎
混一風海調(diào)夷日月光華天地清晏聲接響隨無思
不偃此又王之功也逖矣炎方逋違正朔懷文曜武
授略申規(guī)淮楚連城漼然桑落此又王之功也關峴
衿帶跨躡蕭條腸胃之地岳立跱偏師纔指渙同
冰散此又王之功也晉熙之所險薄江雷迥隔聲教
迷方未改命將鞠旅覆其巢穴威略風騰傾懾南海
此又王之功也群蠻跋扈世絕南疆搖蕩邊陲亟為
塵梗懷德畏威向風請順傾陬盡落其至如云此又
王之功也遠人別種延蔓山谷酋渠萬旅廣袤千里
憑險不恭恣其桀黠有樂淳風相攜叩款粟帛之調(diào)
王府充積此又王之功也茫茫涉海世敵諸華風行
鳥逝倏來忽往既飲醇醪附同膠漆氈裘委仞奇獸
銜尾此又王之功也秦川尚阻作我仇讎爰挹椒蘭
飛書請好天動其衷辭卑禮厚區(qū)宇乂寧遐邇畢至
此又王之功也江陰告禍民無適歸蕭宗子弟尚相
投庇如鳥還山猶川赴海荊江十部俄而獻割乘此
會也將混來方此又王之功也天平地成率土咸茂
禎符顯見史不停筆既連百木兼呈九尾素過秦雀
蒼比周烏此又王之功也搜揚管庫衣冠獲序禮云
樂云銷沉俱振輕徭徹賦矜獄寬刑大信外彰深仁
遠洽此又王之功也王有安日下之大勛加以表光
明之盛德宣贊洪猷以左右朕言昔旦奭外分毛畢
入佐出內(nèi)之任王宜總之人謀鬼謀兩儀協(xié)契錫命
之行義申公道以王踐律蹈禮軌物蒼生圓首安志
率心歸道是以錫王大路戎路各一元壯二駟王深
重民天唯本是務衣食之用榮辱所由是用錫王袞
冕之服赤舄副焉王深廣惠和易調(diào)風化神祗且格
功德可象是用錫王軒懸之樂六佾之舞王風聲振
赫九域咸綏遠人率俾奔走委贐是用錫王朱戶以
居王求賢選眾草萊以盡陳力就列罔非其人是用
錫王納陛以登王英圖猛概抑揚千品毅然之節(jié)肅
是非違是用錫王武賁之士三百人王興亡所系制
極幽顯□行天討罪人咸得是用錫王鈇鉞各一王
鷹揚豹變實扶下土狼顧張罔不彈射是用錫王
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王孝悌之至通于神
明率民興行感達區(qū)宇是用錫王秬一卣珪瓚副
焉往欽哉其祗順往冊保弼皇家用終爾休德對揚
我太祖之顯命魏帝以天人之望有歸景辰下詔曰
三才剖判百王代興治天靜地和神敬鬼庇民造物
咸自靈符非一人之大寶實有道之神器者我宗祖
應運奄一區(qū)宇歷圣重光暨于九葉德之不嗣仍離
屯圮盜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主殺
朝危人神靡系天下之大將非魏有賴齊獻武王奮
揚靈武□剪多難重懸日月更綴參辰廟以掃除國
由再造鴻勛巨業(yè)無得而稱逮文襄承構世業(yè)逾廣
邇安遠服海內(nèi)晏如國命已康生生得性迄相國齊
王緯文經(jīng)武統(tǒng)茲大業(yè)盡睿窮幾研深測化思隨冥
運智與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于萬物被
大道于八方故百僚師師朝無秕政網(wǎng)疏澤洽率主
歸心外盡江淮風靡屈膝辟地懷人百城奔走關隴
慕義而請好瀚漠仰德而致誠伊所謂命世應期實
撫千載禎符雜沓異物同途謳頌填委殊方一致代
終之跡斯表人靈之契已合天道不遠我不獨知朕
入纂鴻休將承世祀籍授立之厚延宗社之算靜言
大運欣于避賢遠惟唐虞禪代之典近想魏晉揖讓
之風其可昧興替之禮稽神祇之望今便遜于別宮
歸帝位于齊國推圣與能眇符前軌主者宣布天下
以時施行又使兼太尉彭城王韶兼司空敬顯奉
冊曰咨爾相國齊王夫氣分形化物系君長皇王遞
興人非一姓昔放勛馭世沉璧屬子重華握歷持衡
擁璇所以英賢茂實昭晰千古豈盛衰有運興廢在
時知命不得不授畏天不可不受是故漢劉告否當
涂順民曹歷不永金行納禪此皆重規(guī)襲矩率由舊
章者也我祖宗光宅混一萬迄于正光之末奸孽
乘權厥政多僻九域離蕩永安運窮人靈殄瘁群逆
淊天割裂四海國土臣民行非魏有齊獻武王應期
授手鳳舉龍驤舉廢極以立天扶傾柱而鎮(zhèn)地剪滅
黎毒匡我墜歷有大德于魏室被博利于蒼生及文
襄繼軌誕光前業(yè)內(nèi)剿兇權外摧侵叛遐邇肅晏功
格上元王神祇協(xié)德舟梁一世體文昭武追變窮微
自舉跡藩旟頌歌總集入統(tǒng)機衡風猷弘遠及大承
世業(yè)扶國昌家相德日躋霸風愈邈威靈斯暢則荒
遠奔馳聲略所播而鄰敵順款以富有之資運英特
之氣顧盼之間無思不服圖諜潛蘊千祀彰明嘉禎
幽秘一朝紛委以表代德之期用啟興拜之跡蒼蒼
在上照臨不遠朕以虛昧猶未逡巡靜言愧之坐而
待旦且時來運往媯舜不暇以當陽世革命改伯禹
不容于北面況于寡薄而可踟躕是以仰協(xié)穹昊俯
從百姓敬以帝位式授于王天祿永終大命格矣于
戲其祗承歷數(shù)允執(zhí)其中對揚天休斯年千萬豈不
盛歟又致璽書于帝遣兼太保彭城王韶兼司空敬
顯奉皇帝璽綬禪代之禮一依唐虞漢魏故事又
尚書令高隆之率百寮勸進戊午乃即皇帝位于南
郊升壇柴燎告天曰皇帝臣洋敢用元牡昭告于皇
皇后帝否泰相沿廢興迭用至道無親應運斯輔上
覽唐虞下稽魏晉莫不先天揖讓考歷歸終魏氏多
難年將三十孝昌已后內(nèi)外去之世道橫流蒼生涂
炭賴我獻武拯其將溺三建元首再立宗祧掃絕群
兇芟夷奸宄德被黔黎勛光宇宙文襄嗣武克構鴻
基功浹寰宇威棱海外窮發(fā)懷音西寇納款青丘保
候丹穴來庭扶翼危機重匡頹運是則有大造于魏
室也魏帝以卜世告終上靈厭德欽若昊天允歸大
命以禪于臣洋夫四海至公天下為一總民宰世樹
之以君既川岳啟符人神效祉群公卿士八方兆庶
僉曰皇極乃顧于上魏朝推進于下天位不可以暫
虛遂逼群議恭膺大典猥以寡薄托于兆民之上雖
天威在顏咫尺無遠循躬自省實懷祗惕敬簡元辰
升壇受禪肆類上帝以答萬國之心永隆嘉祚保佑
有齊以被于無窮之祚是日京師獲赤雀獻于南郊
事畢還宮御太極前殿詔曰無德而稱代刑以禮不
言而信先春后秋故知惻隱之化天人一揆弘宥之
道今古同風朕以虛薄功業(yè)無紀昔先獻武王值魏
世不造九鼎行出乃驅(qū)御侯伯大號燕趙拯厥顛墜
俾亡則存文襄王外挺武功內(nèi)資明德纂戎先業(yè)辟
土服遠年逾二紀世歷兩都獄訟有適謳歌斯在故
魏帝俯遵歷數(shù)爰念褰裳遠取唐虞終同脫屣實幽
憂未已志在陽城而群公卿士誠守愈切遂屬代終
居于民上如涉深水有眷終朝始發(fā)晉陽九尾呈瑞
外壇告天赤雀效祉惟爾文武不貳心之臣股肱爪
牙之將左右先王克隆大業(yè)永言誠節(jié)共斯休祉思
與億兆同始茲日其大赦天下改武定八年為天保
元年其百官進階男子賜爵鰥寡六疾義夫節(jié)婦旌
賞各有差己未詔封魏帝為中山王食邑萬戶上書
不稱臣答不稱詔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副
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一千戶奉絹萬匹錢千萬粟
二萬石奴婢二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詔追
尊皇祖文穆王為文穆皇帝妣為文穆皇后皇考獻
武王為獻武皇帝皇兄文襄王為文襄皇帝祖宗之
稱付外速議以聞辛酉尊王太后為皇太后乙丑詔
降魏朝封爵各有差 按高德政傳德政字士貞渤
海蓨人父顯魏滄州刺史德政幼而敏慧有風神儀
表顯祖引為開府參軍知管記事甚相親狎高祖又
擢為相府掾委以腹心遷黃門侍郎世宗嗣業(yè)如晉
陽顯祖在京居守令德政參掌機密彌見親重世宗
暴崩事出倉卒群情草草勛將等以纘戎事重勸帝
早赴晉陽帝亦回遑不能自決夜中召楊愔杜□崔
季舒及德政等始定策焉以楊愔居守德政與帝舊
相昵愛言無不盡散騎常侍徐之才館客宋景業(yè)先
為天文圖讖之學又陳山提家客楊子術有所援引
并因德政勸顯祖行禪代之事德政又披心固請帝
乃手書與楊愔具論諸人勸進意德政恐愔猶豫不
決自請馳驛赴京托以余事唯與楊愔言愔方相應
和德政還未至帝便發(fā)晉陽至平都城召諸勛將入
告以禪讓之事諸將等忽聞皆愕然莫敢答者時杜
□為長史密啟顯祖云關西是國家勍敵若今受魏
禪恐其稱兵挾天子而東向王將何以待之顯祖入
召□入與徐之才相告之才云今與王爭天下者彼
意亦欲為帝譬如逐兔滿市一人得之眾心皆定今
若先受魏禪關西自應息心縱欲屈強止當逐我稱
帝必宜知幾先覺無容后以人□無以答帝已遣
馳驛向鄴書與太尉高岳尚書令高隆之領軍婁睿
侍中張亮黃門趙彥深楊愔等岳等馳傳至高陽驛
帝使約曰知諸貴等意不須來唯楊愔見高岳等并
還帝以眾人意未協(xié)又先得太后旨云汝父如龍汝
兄如虎尚以人臣終汝何容欲行舜禹事此亦非汝
意正是高德政教汝又說者以為昔周武王再駕孟
津然始革命于是乃旋晉陽自是居常不悅徐之才
宋景業(yè)等每言卜筮雜占陰陽緯候必宜五月應天
順人德政亦敦勸不已仍白帝追魏收收至令撰禪
讓詔冊九錫建臺及勸進文表至五月初帝發(fā)晉陽
德政又錄在鄴諸事條進于帝帝令陳山提馳驛赍
事條并密書與楊愔大略令撰儀注防察魏室諸王
山提以五月至鄴楊愔即召太常卿邢邵七兵尚書
崔度支尚書陸操詹事王昕黃門侍郎楊休之中
書侍郎裴讓之等議撰儀注六日要魏太傅咸陽王
坦等總集引入北宮留于東齋受禪后乃放還宅帝
初發(fā)至亭前所乘馬忽倒意甚惡之大以沉吟至平
城都便不復肯進德政徐之才苦請帝曰山提先去
若為形容恐其漏泄不果即命司馬子如杜□馳驛
續(xù)入觀察物情七日子如等至鄴眾人以事勢已決
無敢異言八日楊愔書中旨以魏襄城王昶并司空
公潘相樂侍中張亮黃門趙彥深入通奏事魏孝靜
在昭陽殿引見昶云五行遞運有始有終齊王圣德
欽明萬方歸仰臣等昧死聞奏愿陛下則堯禪舜魏
帝便斂容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又道若爾須
作詔中書侍郎崔劼奏云詔已作訖即付楊愔進于
魏靜帝凡有十余條悉書魏靜帝云安置朕何所復
若為去楊愔對在北城別有館宇還備法駕依常仗
衛(wèi)而去魏靜帝于是下御座就東廊口詠范蔚宗后
漢書贊云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所司尋奏請發(fā)魏靜帝曰人念遺簪敝屨欲與六宮
別可乎乃入與夫人嬪御以下訣別莫不歔欷掩涕
嬪趙國李氏口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
發(fā)期魏靜帝登車出萬春門直長趙道德在車中陪
侍百官在門外拜辭遂入北城下司馬子如南宅帝
至城南頓所受禪之日除德政為侍中
天保十年十一月癸卯廢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北齊書廢帝本紀廢帝殷字正道文宣帝之長子
也母曰李皇后天保元年立為皇太子時年六歲性
敏慧初學反語于跡字下注云自反時侍者未達其
故太子曰跡字足傍亦為跡豈非自反耶嘗宴北宮
獨令河間王勿入左右問其故太子曰世宗遇賊處
河間王復何宜在此文宣每言太子得漢家性質(zhì)不
似我欲廢之立太原王初詔國子博士李寶鼎傅之
寶鼎卒復詔國子博士邢峙侍講太子雖富于春秋
而溫裕開朗有人君之度貫綜經(jīng)業(yè)省覽時政甚有
美名七年冬文宣召朝臣文學者及禮學官于宮宴
會令以經(jīng)義相質(zhì)親自臨聽太子手筆措問在坐莫
不嘆美九年文宣在晉陽太子監(jiān)國集諸儒講孝經(jīng)
令楊愔傳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
自資對曰散愁自少以來不登孌童之□不入季女
之室服膺簡策不知老之將至平生素懷若斯而已
太子曰顏子縮屋稱貞柳下嫗而不亂未若此翁白
首不娶者也乃賚絹百匹后文宣登鳳臺召太子使
手刃囚太子惻然有難色再三不斷其首文宣怒親
以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氣悸語吃精神時復□擾
十年十一月文宣崩癸卯太子即帝位于晉陽宣德
殿大赦內(nèi)外百官普加汛級亡官失爵聽復資品庚
戌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詔九州軍
人七十已上授以板職武官年六十已上及隆病不
堪驅(qū)使者□皆放免土木營造金銅鐵諸雜作工一
切停罷
廢帝干明元年八月壬午孝昭帝以常山王入即皇
帝位
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孝昭皇帝演字延安神武皇
帝第六子文宣皇帝之母弟也幼而英特早有大成
之量武明皇太后早所愛重魏元象元年封常山郡
公及文襄執(zhí)政遣中書侍郎李同軌就霸府為諸弟
師帝所覽文籍原其指歸而不好辭彩每嘆云雖盟
津之師左驂震而不□同軌以為能遂篤志讀漢書
至李陵傳恒壯其所為焉聰敏過人所與游處一知
其家諱終身未嘗誤犯同軌病卒又命開府長流參
軍刁柔代之性嚴褊不適誘訓之宜中被遣出帝送
出合慘然斂容淚數(shù)行下左右莫不欷歔其敬業(yè)重
舊也如此天保初進爵為王五年除并省尚書令帝
善斷割長于文理省內(nèi)畏服七年從文宣還鄴文宣
以尚書奏事多有異同令帝與朝臣先論定得失然
后敷奏帝長于政術剖斷咸盡其理文宣嘆重之八
年轉(zhuǎn)司空錄尚書事九年除大司馬仍錄尚書時文
宣溺于游宴帝憂憤表于神色文宣覺之謂帝曰但
令汝在我何為不縱樂帝唯啼泣拜伏竟無所言文
宣亦大悲抵杯于地曰汝以此嫌我自今敢進酒者
斬之因取所御杯盡皆壞棄后益沉湎或入諸貴戚
家角力批拉不限貴賤唯常山王至內(nèi)外肅然帝又
密撰事條將諫其友王晞以為不可帝不從因間極
言遂逢大怒順成后本魏朝宗室文宣欲帝離之陰
為帝廣求淑媛望移其寵帝雖承旨有納而情義彌
重帝性頗嚴尚書郎中剖斷有失輒加捶楚令史奸
慝便即考竟文宣乃立帝于前以刀環(huán)擬□召被帝
罰者臨以白刃求帝之短咸無所陳方見解釋自是
不許笞棰郎中后賜帝魏時宮人醒而忘之謂帝擅
取遂以刀環(huán)亂筑因此致困皇太后日夜啼泣文宣
不知所為先是禁友王晞乃舍之令侍帝帝月余漸
瘳不敢復諫及文宣崩帝居禁中護喪事幼主即位
乃即朝班除太傅錄尚書朝政皆決于帝月余乃居
藩邸自是詔□多不關帝客或言于帝曰鷙鳥舍巢
必有探卵之患今日之地何宜屢出干明元年從廢
帝赴鄴居于領軍府時楊愔燕子獻可朱渾天和宋
欽道鄭子默等以帝威望既重內(nèi)懼權逼請以帝為
太師司州牧錄尚書事張廣王湛為大司馬錄并省
尚書事解京畿大都督帝時以尊親而見猜斥乃與
長廣王期獵謀之于野三月甲戌帝初上省旦發(fā)領
軍府大風暴起壞所御車幔帝甚惡之及至省朝士
咸集坐定酒數(shù)行于坐執(zhí)尚書令楊愔右仆射燕子
獻領軍可朱渾天和侍中宋欽道等于坐帝戎服與
平原王段韶平秦王高歸彥領軍劉洪徽入自云龍
門于中書省前遇散騎常侍鄭子默又執(zhí)之同斬于
御府之內(nèi)帝至東合門都督成休寧抽刃呵帝帝令
高歸彥喻之休寧厲聲大呼不從歸彥既為領軍素
為兵士所服悉皆弛仗休寧嘆息而罷帝入至昭陽
殿幼主太皇太后皇太后□出臨御坐帝奏愔等罪
求伏專擅之辜時庭中及兩廊下衛(wèi)士二千余人皆
被甲待詔武衛(wèi)娥永樂武力絕倫又被文宣重遇撫
刃思效廢帝性吃訥兼?zhèn)}卒不知所言太皇太后又
為皇太后誓言帝無異志唯去逼而已高歸彥□勞
衛(wèi)士解嚴永樂乃內(nèi)刀而泣帝乃令歸彥引侍衛(wèi)之
士向華林園以京畿軍入守門合斬娥永樂于園詔
以帝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相府佐史
進位一等帝尋如晉陽有詔軍國大政咸諮決焉帝
既當大位知無不為擇其令典考綜名實廢帝恭己
以聽政太皇太后尋下令廢少主命帝統(tǒng)大業(yè)皇建
元年八月壬午皇帝即位于晉陽宣德殿大赦改干
明元年為皇建詔奉太皇太后還稱皇太后皇太后
稱文宣皇后宮曰昭信 按王晞傳文宣昏逸常山
王數(shù)諫帝疑王假辭于晞欲加大辟王私謂晞曰博
士明日當作一條事為欲相活亦圖自全宜深體勿
怪乃于眾中杖晞二十帝尋發(fā)怒聞晞得杖以故不
殺髡鞭鉗配甲方居三年王又固諫爭大被毆撻閉
口不食太后極憂之帝謂左右曰儻小兒死奈我老
母何于是每問王疾謂曰努力強食當以王晞還汝
乃釋晞令往王抱晞曰吾氣息惙然恐不復相見晞
流涕曰天道神明豈令殿下遂斃此舍至尊親為人
兄尊為人主安可與校計殿下不食太后亦不食殿
下縱不自惜不惜太后乎言未卒王強坐而飯晞由
是得免徒還為王友王復錄尚書事新除官者必詣
王謝職去必辭晞言于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
古以為干紀朝廷文武出入辭謝宜一約絕主上颙
颙賴殿下扶翼王納焉常從容謂晞曰主上起居不
恒卿耳目所具吾豈可以前逢一怒遂爾結舌卿宜
為撰諫草吾當伺便極諫晞遂條十余事以呈因切
諫王曰今朝廷乃爾欲學介子匹夫輕一朝之命狂
藥令人不自覺刀箭豈復識親□一旦禍出理外將
奈殿下家業(yè)何奈皇太后何乞且將順日慎一日王
歔欷不自勝曰乃至是乎明日見晞曰吾長夜九思
今便息意便命火對晞焚之后王承間苦諫遂至忤
旨帝使力士反接拔白刃注頸罵曰小子何知欲以
吏才非我是誰教汝王曰天下噤口除臣誰敢有言
帝催遣捶楚亂杖抶數(shù)十會醉臥得解爾后黷之
好遍于宗戚所往留連俾晝作夜唯常山邸多無適
而去及帝崩濟南嗣立王謂晞曰一人垂拱吾曹亦
保優(yōu)閑因言朝廷寬仁慈恕真守文良主晞曰天保
享祚東宮委一胡人今卒覽萬幾駕馭雄杰如圣德
幼沖未堪多難而使他姓出納詔命必權有所歸殿
下雖欲守藩職其可得也假令得遂沖退自審保家
祚得靈長不王默然思念久之曰何以處我晞曰周
公抱成王朝諸侯攝政七年然后復子明辟幸有故
事惟殿下慮之王曰我安敢自擬周公晞曰殿下今
日地望欲避周公得耶王不答帝臨發(fā)□王從駕除
晞并州長史及王至鄴誅楊燕等詔以王為大丞相
都督中外諸軍事都督攝文武還并州及至乃延晞
謂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權幾至傾覆今君側雖
獲暫清終當何以處我晞曰殿下將往時地位猶可
以名教出處今日事勢遂關天時非復人理所及有
頃奏趙郡王睿為左長史晞為司馬每夜載入晝則
不與語以晞懦緩恐不允武將之意后進晞密室曰
比王侯諸貴每見煎迫言我違天不祥恐當或有變
起吾正欲以法繩之晞曰朝廷比者□遠親戚寧思
骨血之重殿下倉卒所行非復人臣之事芒刺在背
交戟入頸上下相疑何由可久且天道不恒虧盈迭
至神幾變化蠁斯集雖執(zhí)謙挹□糠神器便是違
上元之意墜先帝之基王曰卿何敢發(fā)非所宜言須
致卿于法晞曰竊謂天時人事同無異揆是以冒犯
雷霆不憚斧鉞今日得披肝膽抑亦神明攸贊王曰
拯難匡時方俟圣哲吾何敢私議幸勿多言尋有詔
以丞相任重普進府僚一班晞以司馬領吏部郎中
丞相從事中郎陸杳將出使臨別握晞手曰相王功
格區(qū)宇天下樂推歌謠滿道物無異望杳等愿披赤
心而忽奉外使無由面盡短誠寸心謹以仰白晞尋
述杳言王曰若內(nèi)外咸有異望趙彥深朝夕左右何
因都無所論自以卿意試密與言之晞以事隙問彥
深彥深曰我比亦驚此音謠每欲陳問則口噤心戰(zhàn)
第既發(fā)論吾亦昧死一披肝膽因亦同勸是時諸王
公將校四方岳牧表陳符命干明元年八月昭帝踐
祚九月除晞散騎常侍仍領兼吏部郎中
孝昭帝皇建二年十一月癸丑武成帝以長廣王入
即皇帝位
按北齊書武成帝本紀世祖武成皇帝諱湛神武皇
帝第九子孝昭皇帝之母弟也儀表杰神武尤所
鐘愛神武方招懷荒遠乃為帝聘蠕蠕太子庵羅辰
女號鄰和公主帝時年八歲冠服端嚴神情閑遠華
戎嘆異元象中封長廣郡公天保初進爵為王拜尚
書令尋兼司徒遷太尉干明初楊愔等密相□忌以
帝為大司馬領并州刺史帝既與孝昭謀誅諸執(zhí)政
遷太傅錄尚書事領京畿大都督皇建初進位右丞
相孝昭幸晉陽帝以懿親居守鄴政事咸見委托二
年孝昭崩遺詔征帝入統(tǒng)大位及晉陽宮發(fā)喪于崇
德殿皇太后令所司宣遺詔左丞相斛律金率百僚
敦勸三奏乃許之大寧元年冬十一月癸丑即皇帝
位于南宮大赦改皇建二年為大寧 按上洛王思
宗傳思宗子元海除領軍器小志大頗以智謀自許
皇建末孝昭幸晉陽武成居守元海以散騎常侍留
典機密初孝昭之誅楊愔等謂武成云事成以爾為
皇太弟及踐祚乃使武成在鄴主兵立子百年為皇
太子武成甚不平先是恒留濟南于鄴除領軍厙狄
伏連為幽州刺史以斛律豐樂為領軍以分武成之
權武成留伏連而不聽豐樂視事乃與河陽王孝瑜
偽獵謀于野暗乃歸先是童謠云中興寺內(nèi)白鳧翁
四方側聽聲雍雍道人聞之夜打鐘時丞相府在北
城中即舊中興寺也鳧翁謂雄雞蓋指武成小字步
落稽也道人濟南王小名打鐘言將被擊也既而太
史奏言北城有天子氣昭帝以為濟南應之乃使平
泰王歸彥之鄴迎濟南赴并州武成王先咨元海并
問自安之計元海曰皇太后萬福至尊孝性非常殿
下不須別慮武成曰豈我推誠之意耶元海乞還省
一夜思之武成即留元海后堂元海達旦不眠唯繞
□徐步夜漏未曙武成遽出曰神策如何答云夜中
得三策恐不堪用耳因說梁孝王懼誅入關事請乘
數(shù)騎入晉陽先見太后求哀后見主上請去兵權以
死為限求不干朝政必保泰山之安此上策也若不
然當具表云威權太盛恐取謗眾口請青齊二州刺
史沈靜自居必不招物議此中策也更問下策曰發(fā)
言即恐族誅因逼之答曰濟南世嫡主上假太后令
而奪之今集文武示以此□執(zhí)豐樂斬歸彥尊濟南
號令天下以順討逆此萬世一時也武成大悅狐疑
竟未能用乃使鄭道謙卜之皆曰不利舉事靜則吉
又召曹魏祖問之國事對曰當有大兇又時有林慮
令姓潘知占候密謂武成曰宮車當晏駕殿下為天
下主武成拘之于內(nèi)以候之又令巫覡卜之多云不
須舉兵自有大慶武成乃奉詔令數(shù)百騎送濟南于
晉陽及孝昭崩武成即位除元海侍中開府儀同三
司太子詹事河清二年元海為和士開所譖被捶馬
鞭六十責云爾在鄴城說我以弟反兄幾許不義以
鄴城兵馬抗并州幾許無智不為可使出為兗州刺
史
武成帝河清四年夏四月丙子武成帝以皇太子即
皇帝位
按北齊書武成帝本紀河清四年三月彗星見物隕
于殿庭如赤漆鼓帶小鈴殿上石自起兩兩相對又
有神見于后園萬壽堂前山穴中其體壯大不辨其
面兩齒絕白長出于唇帝直宿嬪御已下七百人咸
見焉帝又夢之夏四月乙亥太史奏天文有變其占
當有易主景子乃使太宰段韶兼太尉持節(jié)奉皇帝
璽綬傳位于皇太子大赦改元為天統(tǒng)元年百官進
級降罪各有差又詔皇太子妃斛律氏為皇后于是
群公上尊號為太上皇帝軍國大事咸以奏聞始將
傳政使內(nèi)參乘子尚乘驲送詔書于鄴子尚出晉陽
城見人騎隨后忽失之尚未至鄴而其言已布矣
按后主本紀后主諱緯字仁綱武成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胡皇后夢于海上坐玉盆日入裙下遂有娠天
保七年五月五日生帝于并州邸帝少美容儀武成
特所愛寵拜王世子及武成入纂大業(yè)大寧二年正
月景戌立為皇太子河清四年武成禪位于帝天統(tǒng)
元年夏四月景子皇帝即位于晉陽宮大赦改河清
四年為天統(tǒng) 按祖珽傳珽為太常少卿散騎常侍
時皇后愛少子東平王儼愿以為嗣武成以后主體
正居長難于移易珽私于士開曰君之寵幸振古無
二宮車一日晚駕欲何以克終士開因求策焉珽曰
宜說主上云襄宣昭帝子俱不得立今宜命皇太子
早踐大位以定君臣若事成中宮少主皆德君此萬
全計也君且微說令主上粗解珽當自外上表論之
士開許諾因有彗星出太史奏云除舊布新之征珽
于是上書言陛下雖為天子未是極貴按春秋元命
苞云乙酉之歲除革舊政今年太歲乙酉宜傳位東
宮令君臣之分早定且以上應天道并上魏獻文禪
子故事帝從之由是拜秘書監(jiān)加儀同三司大被親
寵
后主隆化二年春正月乙亥幼主以皇太子受內(nèi)禪
即皇帝位
按北齊書后主本紀隆化元年穆提婆降周詔除安
德王延宗為相國委以備御延宗流涕受命帝乃夜
斬五龍門而出欲走突厥從官多散領軍梅勝郎叩
馬諫乃回之鄴時唯高阿那肱等十余騎廣寧王孝
珩襄城王彥道續(xù)至得數(shù)十人同行戊午延宗從眾
議即皇帝位于晉陽改隆化為德昌元年庚申帝入
鄴辛酉延宗與周師戰(zhàn)于晉陽大敗為周師所擄帝
遣募人重加官賞雖有此言而竟不出物廣寧王孝
珩奏請出宮人及珍寶班賜將士帝不悅斛律孝卿
居中受委帶甲以處分請帝親勞為帝撰辭且曰宜
慷慨流涕感激人心帝既出臨眾將令之不復記所
受言遂大笑左右亦群咍將士莫不解體于是自大
丞相已下太宰三師大司馬大將軍三公等官□增
員而授或三或四不可勝數(shù)甲子皇太后從北道至
引文武一品已上入朱華門賜酒食給紙筆問以御
周之方群臣各異議帝莫知所從又引高元海宋士
素盧思道李德林等欲議禪位皇太子先是望氣者
言當有革易于是依天統(tǒng)故事授位幼主 按幼主
本紀幼主名恒帝之長子也母曰穆皇后武平元年
六月生于鄴其年十月立為皇太子隆化二年春正
月乙亥即皇帝位時八歲改元為承光元年大赦尊
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帝為太上皇帝后為太上皇后
北周
孝閔帝元年春正月辛丑以周公受魏禪即皇帝位
按周書文帝本紀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
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nóng)氏為黃帝所滅
子孫遁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筭略鮮卑慕之
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其后曰普回因
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回心異之以為天
授其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并以為氏
焉普回子莫□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是曰獻侯為
魏舅生之國九世至侯豆歸為慕容晃所滅其子陵
仕燕拜駙馬都尉封元菟公魏道武將攻中山陵率
甲騎五百歸魏拜都牧主賜爵安定侯天興初遷武
川陵生系系生韜并以武略稱韜生肱肱任俠有氣
干武成初追尊曰德皇帝太祖德皇帝少子母曰王
氏孕五月夜夢抱子升天纔不至而止寤而告德皇
帝德皇帝喜曰雖不至天貴亦極矣生而有黑氣如
蓋下覆其身及長身長八尺方顙廣額美須髯發(fā)長
委地垂手過膝背有黑子宛轉(zhuǎn)若龍盤之形面有紫
光人望而敬畏之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業(yè)輕財好
施以交結賢士大夫爾朱榮定河北太祖隨例遷晉
陽孝昌二年燕州亂太祖以統(tǒng)軍從榮征之魏孝莊
帝出居河內(nèi)榮遣賀拔岳迎帝太祖以別將從岳孝
莊帝反正以功封寧都子邑三百戶遷鎮(zhèn)遠將軍步
兵校尉尋遷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增邑三百戶
加直閣將軍行原州事太昌元年岳為關西大行臺
以太祖為左丞領岳府司馬加散騎常侍事無巨細
皆委決焉齊神武既破爾朱遂專朝政太祖請往觀
之還謂岳曰高歡非人臣也逆謀所以未發(fā)者憚公
兄弟耳今若移軍近隴扼其要害示之以威服之以
德即可收其士馬以實吾軍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
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舉也岳大悅遣太祖詣闕
請事密陳其狀魏帝深納之加太祖武衛(wèi)將軍還令
報岳岳遂引軍西次平?jīng)霰硖鏋槭钩止?jié)武衛(wèi)將
軍夏州刺史魏永熙三年岳為侯莫陳悅所害大都
督趙貴率部曲還營命赫連達馳至夏州告太祖太
祖乃率帳下輕騎馳赴平?jīng)鰧⒁杂憪偱c諸將刑牲
盟誓同獎王室初賀拔岳營于河曲有軍吏獨行忽
見一老翁須眉皓素謂之曰賀拔岳雖復據(jù)有此眾
然終無所成當有一宇文家從東北來后必大盛言
訖不見此吏恒與所親言之至是方驗魏帝詔太祖
曰賀拔岳既殞士眾未有所歸卿可為大都督即相
統(tǒng)領三月太祖進軍至原州眾軍悉集夏四月引兵
上隴太祖軍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大悅識者知其
有成太祖知悅怯而多猜乃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趣
略陽以臨悅軍縱兵奮擊大破之悅與其子弟及麾
下數(shù)十騎遁走至牽屯山追及悅斬之太祖入上邽
收悅府庫財物山積皆以賞士卒毫厘無所取眾大
悅時齊神武已有異志故魏帝深仗太祖進太祖侍
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
公承制封拜使持節(jié)如故魏帝方圖齊神武征兵太
祖乃命前秦州刺史駱超為大都督率輕騎一千赴
洛進授太祖兼尚書仆射關西大行臺余官封如故
太祖乃傳檄方鎮(zhèn)秋七月太祖師眾發(fā)自高平前軍
至于弘農(nóng)而齊神武稍逼京邑魏帝率輕騎入關太
祖?zhèn)鋬x衛(wèi)奉迎謁見東陽驛奉帝都長安披草萊立
朝廷軍國之政咸取太祖決焉仍加授大將軍雍州
刺史兼尚書令進封略陽縣公拜駙馬都尉進位丞
相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立魏南陽王寶炬為嗣
是為文皇帝魏大統(tǒng)元年春正月進太祖督中外諸
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固讓及
錄尚書事魏帝許之乃改封安定郡公三月太祖以
戎役屢興民吏勞敝乃為十四條新制奏魏帝行之
三年東魏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州太祖
擊破之斬泰高敖曹陷洛州聞泰歿棄城走六月命
太祖受錄尚書事八月太祖率李□等十二將東伐
至沙苑齊神武引軍來會太祖召諸將進軍至渭曲
背水東西為陣齊神武至太祖奮擊大破之神武夜
遁獻俘長安還軍渭南進太祖柱國大將軍增邑并
前五千戶太祖進軍蒲□略定汾絳四年七月東魏
遣將圍獨孤信于洛陽太祖率軍救信大捷七年太
祖奏行十二條制恐百官不勉于職事又下令申明
之八年冬十月齊神武渡河據(jù)邙山為陣太祖擊之
大破齊神武軍齊神武復合太祖不利引還十四年
夏五月進授太祖太師十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
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總百揆魏廢帝二年詔太祖
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三年太祖廢帝立齊王廓是為
恭帝恭帝三年春正月以太祖為太師大冢宰柱國
冬十月太祖崩于云陽宮 按孝閔帝本紀孝閔皇
帝諱覺字□羅尼太祖第三子也母曰元皇后大統(tǒng)
八年生于同州官舍九歲封略陽郡公時有善相者
史元華見帝退謂所親曰此公子有至貴之相但恨
其壽不足以稱之耳魏恭帝三年三月命為安定公
世子四月拜大將軍十月乙亥太祖崩景子嗣位太
師大冢宰十二月丁亥魏帝詔以岐陽之地封帝為
周公庚子禪位于帝詔曰予聞皇天之命不于常惟
歸于德故堯授舜舜授禹時其宜也天厭我魏邦垂
變以告惟爾罔弗知予雖不明敢弗龔天命格有德
哉今踵唐虞舊典禪位于周庸布告遐邇焉使大宗
伯趙貴持節(jié)奉冊書曰咨爾周公帝王之位弗有常
有德者受命時乃天道予式時庸荒求于唐虞之彝
踵曰我魏德之終舊矣我邦小大罔弗知今其可久
怫于天道而不歸有德歟時用詢謀僉曰公昭考文
公格勛德于天地丕濟生民洎公躬又宣重光故元
象征見于上謳訟奔走于下天之歷數(shù)用實在焉予
安敢弗若是以欽祗圣典遜位于公公其享茲大命
保有萬國可不慎歟魏帝臨朝遣民部中大夫濟北
公元迪致皇帝璽綬固辭公卿百辟勸進太師陳祥
瑞乃從之是日魏帝遜于大司馬府元年春正月辛
丑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路門追尊皇考文
公為文王皇妣為文后大赦天下封魏帝為宋公
按李賢傳賢弟遠除尚書仆射時太祖嫡嗣未建明
帝居長已有成德孝閔處嫡年尚幼沖乃召群公謂
之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有疑大司馬即獨孤
信明帝敬后父也眾皆默未有言者遠曰夫立子以
嫡不以長禮經(jīng)明義略陽公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
信為嫌請即斬信便拔刀而起太祖亦起曰何事至
此信又自陳說遠乃止于是群公并從遠議出外拜
謝信曰臨大事不得不爾信亦謝遠曰今日賴公決
此大議 按晉蕩公護傳護太祖兄子也拜小司空
太祖西巡至牽屯山遇疾馳驛召護護至涇州見太
祖而太祖疾已綿篤謂護曰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濟
諸子幼小寇賊未寧天下之事屬之于汝宜勉力以
成吾志護涕泣奉命行至云陽而太祖崩護秘之至
長安乃發(fā)喪時嗣子沖弱強寇在近人情不安護綱
紀內(nèi)外撫循文武于是眾心乃定先是太祖常云我
得胡力當時莫曉其旨至是人以護字當之尋拜柱
國太祖山陵畢護以天命有歸遣人諷魏帝遂行禪
代之事孝閔帝踐阼拜大司馬封晉國公
孝閔帝元年九月甲子明帝以寧都郡公入即皇帝
位
按周書明帝本紀世宗明皇帝諱毓小名統(tǒng)萬突太
祖長子也母曰姚夫人永熙三年太祖臨夏州生帝
于統(tǒng)萬城因以名焉大統(tǒng)十四年封寧都郡公十六
年行華州事尋拜開府儀同三司宜州諸軍事宜州
刺史魏恭帝三年授大將軍鎮(zhèn)隴右孝閔帝踐祚進
位柱國轉(zhuǎn)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治有美政黎民懷
之及孝閔帝廢晉公護遣使迎帝于岐州秋九月癸
亥至京師止于舊邸甲子群臣上表勸進備法駕奉
迎帝固讓群臣固請是日即天王位大赦天下乙丑
朝群臣于延壽殿 按晉蕩公護傳孝閔帝踐阼護
拜大冢宰時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恒等在太祖之朝
允居權要見護執(zhí)政恐不見容乃密要宮伯乙弗鳳
張光洛賀拔提元進等為腹心說帝曰護誅朝貴以
來威權日盛謀臣宿將爭往附之大小政事皆決于
護以臣觀之將不守臣節(jié)恐其滋蔓愿早圖之帝然
其言鳳等又曰以先王之圣明猶委植恒以朝政今
若左提右挈何向不成且晉公常云我今夾輔陛下
欲行周公之事臣聞周公攝政七年然后復子明辟
陛下今日豈能七年若此乎深愿不疑帝愈信之數(shù)
將武士于后園講習為執(zhí)縛之勢護微知之乃出植
為梁州刺史恒為潼州刺史欲遏其謀后帝思植等
每欲召之護諫曰天下至親不過兄弟若兄弟自構
嫌隙他人何易可親太祖以陛下富于春秋顧命托
臣以后事臣既情兼家國實愿竭其股肱若使陛下
親覽萬幾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但恐除臣
之后奸回得逞其欲非唯不利陛下亦恐社稷危亡
臣所以勤勤懇懇干觸天威者但不負太祖之顧托
保安國家之鼎祚耳不意陛下不照愚臣款誠忽生
疑阻且臣既為天子兄復為國家宰輔知更何求而
懷冀望伏愿陛下有以明臣無惑讒人之口因泣涕
久之乃止帝猶猜之鳳等益懼密謀滋甚遂克日將
召群公入燕執(zhí)護誅之光洛具以其前后謀告護護
乃召柱國賀蘭祥小司馬尉遲綱等以鳳謀告之祥
等并勸護廢帝時綱總領禁兵護乃遣綱入宮召鳳
等議事及出以次執(zhí)送護第因罷散宿衛(wèi)兵遣祥逼
帝幽于舊邸于是召諸公卿畢集護流涕謂曰先王
起自布衣躬親行陣勤勞王業(yè)三十余年寇賊未平
奄棄萬國寡人地則猶子親受顧命以略陽公既居
正嫡與公等立而奉之革魏興周為四海主自即位
以來荒淫無度昵近群小□忌骨肉大臣重將咸欲
誅滅若此謀遂行社稷必致傾覆寡人若死將何面
目以見先王今日寧負略陽不負社稷角寧鄀公年
德兼茂仁孝圣慈四海歸心萬方注意今欲廢昏立
明公等以為何如群臣咸曰此公之家事敢不惟命
是聽于是斬鳳等于門外并誅植恒等尋亦弒帝迎
世宗于岐州而立之
明帝武成二年夏四月壬寅武帝以魯國公即皇帝
位
按周書武帝本紀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太祖
第四子也母曰此奴太后大統(tǒng)九年生于同州有神
光照室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zhì)太祖異之曰成吾志
者必此兒也年十二封輔城郡公孝閔帝踐祚拜大
將軍出鎮(zhèn)同州世宗即位遷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
州刺史武成元年入為大司空治御正進封魯國公
領宗師甚為世宗所親愛朝廷大事多共參議性沉
深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世宗每嘆曰夫人不
言言必有中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遺詔傳帝位
于高祖高祖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壬寅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 按崔猷傳猷深為晉公護所重世宗即
位征拜御正中大夫武成二年除司會中大夫御正
如故世宗崩遺詔立高祖晉公護謂猷曰魯國公稟
性寬仁太祖諸子之中年又居長今奉遵遺旨翊戴
為主君以為何如猷對曰殷道尊尊周道親親今朝
廷既遵周禮無容輒違此義護曰天下事大但恐畢
公沖幼耳猷曰昔周公輔成王以朝諸侯況明公親
賢莫二若行周公之事方為不負顧托事雖不行當
時稱其守正 按晉蕩公護傳世宗性聰睿有識量
護深憚之有李安者本以鼎俎得寵于護稍被升擢
位至膳部下大夫至是護乃密令安因進食于帝加
以毒藥帝遂寢疾而崩護立高祖百官總己以聽于
護
武帝宣政元年六月戊戌宣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周書宣帝本紀宣皇帝諱赟字干伯高祖長子也
母曰李太后武成元年生于同州保定元年五月丙
午封魯國公建德元年四月癸巳高祖親告廟冠于
阼階立為皇太子詔皇太子巡撫西土文宣皇后崩
高祖諒暗詔太子總朝政五旬而罷高祖每巡幸四
方太子當留監(jiān)國五年二月又詔皇太子巡西土因
討土谷渾宣政元年六月丁酉高祖崩戊戌皇太子
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
宣帝大象二年二月辛巳靜帝以皇太子受內(nèi)禪即
皇帝位
按周書靜帝本紀靜皇帝諱衍后改為闡宣帝長子
也母曰朱皇后建德二年六月生于東宮大象元年
正月癸卯封魯王戊午立為皇太子二月辛巳宣帝
于鄴宮傳位授帝居正陽宮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
寢疾詔帝入宿于露門學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臺
廢正陽宮大赦天下停洛陽宮作庚戌上天元上皇
太后尊號為太皇太后天元圣皇太后李氏為太帝
太后天元大皇后楊氏為皇太后天大皇后朱氏為
帝太后其天中大皇后陳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
大皇后尉遲氏并出俗為尼
按冊府元龜靜帝宣帝長子大象元年正月封魯王
是月立為皇太子二月宣帝詔曰有圣大寶實惟重
器元天表命人事與能幽顯同謀確乎不易域中之
大實懸定于杳冥天下為公蓋不避于內(nèi)舉我大周
感蒼昊之精受河雒之錫武功文德光格區(qū)宇創(chuàng)業(yè)
垂統(tǒng)永惟無窮朕以寡薄祗承洪緒上賴先朝得一
之跡下藉群后不貳之心職貢與云雨俱通憲章共
光華并旦圓首方足咸豋仁壽興隆國本用弘天歷
皇太子地居上嗣正統(tǒng)所歸遠惟積德之休允□無
疆之祚帝王之量未肅而成天祿之期不謀已至朕
今傳位于衍乃眷四海深合謳歌之望俾予一人高
蹈風塵之表萬方兆庶知朕意焉
登極部匯考十五
隋
文帝開皇元年春二月甲子以隋王受周禪即皇帝
位
按隋書文帝本紀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nóng)郡
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
生元壽后魏代為武川鎮(zhèn)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
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
禎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
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謚曰
桓皇妣呂氏以大統(tǒng)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馮
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
所從來甚異不可于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于別館
躬自撫養(yǎng)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
皇妣大駭墜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
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
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初入太學雖至
親昵不敢狎也年十四京兆尹薛善辟為功曹十五
以太祖勛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
紀縣公十六遷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周太祖見而嘆
曰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宮伯進
封大興郡公帝嘗遣善相者趙昭視之昭詭對曰不
過作柱國耳既而陰謂高祖曰公當為天下君必大
誅殺而后定善記鄙言武帝即位遷左小宮伯出為
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后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
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zhí)政尤忌高祖屢將
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后襲爵隋國
公武帝聘高祖長女為皇太子妃益加禮重齊王憲
言于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
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帝曰此止可為將耳內(nèi)史王軌
驟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帝不悅曰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
匿建德中率水軍三萬破齊師于河橋明年從帝平
齊進位柱國宇文憲破齊任城王高湝于冀州除定
州總管先是定州城西門久閉不行齊文宣帝時或
請開之以便行路帝不許曰當有圣人來啟之及高
祖至而開焉莫不驚異尋轉(zhuǎn)亳州總管宣帝即位以
后父征拜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遷大后丞右司武
俄轉(zhuǎn)大前疑每巡幸恒委居守時帝為刑經(jīng)圣制其
法深刻高祖以法令滋章非興化之道切諫不納高
祖位望益隆帝頗以為忌帝有四幸姬并為皇后諸
家爭寵數(shù)相毀譖帝每忿怒謂后曰必族滅爾家因
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高祖既至容色自
若乃止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為揚州總管將發(fā)暴
有足疾不果行乙未帝崩時靜帝幼沖未能親理政
事內(nèi)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
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都督內(nèi)外諸
軍事周氏諸王在藩者高祖悉恐其生變稱趙王招
將嫁女于突厥為詞以征之丁未發(fā)喪庚戌周帝拜
高祖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以正陽宮
為丞相府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具置寮佐宣
帝時刑政苛酷群心崩駭莫有固志至是高祖大崇
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jié)儉天下悅之六月趙王招陳
王純越王達代王盛滕王逌并至于長安相州總管
尉遲迥自以重臣宿將志不能平遂舉兵東夏趙魏
之士從者若流旬日之間眾至十余萬又宇文冑以
滎州石愻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羅以兗州皆
應于迥迥遣子質(zhì)于陳請援高祖命上柱國鄖國公
韋孝寬討之雍州牧畢王賢及趙陳等五王以天下
之望歸于高祖因謀作亂高祖執(zhí)賢斬之寢趙王等
之罪因詔五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用安其心七月
陳將陳紀蕭摩訶等寇廣陵吳州總管于顗轉(zhuǎn)擊破
之廣陵人杜喬生聚眾反刺史元義討平之韋孝寬
破尉遲迥于相州傳首闕下余黨悉平初迥之亂也
鄖州總管司馬消難據(jù)州響應淮南州縣多同之命
襄州總管王誼討之消難奔陳荊郢群蠻乘釁作亂
命亳州總管賀若誼討平之先是上柱國王謙為益
州總管既見幼主在位政由高祖遂起巴蜀之眾以
匡復為辭高祖方以東夏山南為事未遑致討謙進
兵屯劍閣陷始州至是乃命行軍元帥上柱國梁睿
討平之傳首闕下巴蜀阻險人好為亂于是更開平
道毀劍閣之路立銘垂誡焉五王陰謀滋甚高祖赍
酒肴以造趙王第欲觀所為趙王伏甲以宴高祖高
祖幾危賴元胄以濟于是誅趙王招越王盛九月以
世子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壬子周帝詔曰假
黃鉞使持節(jié)左大丞相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上柱國大
冢宰隋國公堅感山河之靈應星辰之氣道高雅俗
德協(xié)幽顯釋巾登仕搢紳傾屬開物成務朝野承風
受詔先皇弼諧寡薄合天地而生萬物順陰陽而撫
四裔近者內(nèi)有艱虞外聞妖寇以鷹鹯之志運帷帳
之謀行兩觀之誅掃萬里之外遐邇清肅實所賴焉
四海之廣百官之富俱稟大訓咸餐至道治定功成
棟梁斯托神猷盛德莫二于時可授大丞相罷左右
丞相之官余如故冬十月壬申詔贈高祖曾祖烈為
柱國太保都督徐兗等十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隋國
公謚曰康祖禎為柱國太傅都督陜蒲等十三州諸
軍事同州刺史隋國公謚曰獻考忠為上柱國太師
大冢宰都督冀定等十三州諸軍事雍州牧誅陳王
純癸酉上柱國勛國公韋孝寬卒十一月辛未誅伐
王達滕王逌十二月甲子周帝詔曰天大地大合其
德者圣人一陰一陽調(diào)其氣者上宰所以降神載挺
陶鑄群生代蒼蒼之工成巍巍之業(yè)假黃鉞使持節(jié)
大丞相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上柱國大冢宰隋國公應
百代之期當千齡之運家隆臺鼎之盛門有翊贊之
勤心同伊尹必致堯舜情類孔丘憲章文武爰初入
仕風流映世公卿仰其軌物搢紳謂為師表入處禁
闈出居藩政芳猷茂績問望彌遠往平東夏人情未
安燕南趙北實為天府擁節(jié)仗旄任當連率柔之以
德導之以禮畏之若神仰之若日芳風美跡歌頌獨
存淮海榛蕪多歷年代作鎮(zhèn)南鄙選眾惟賢威震殊
俗化行黔首任掌鉤陳職司邦政國之大事朝寄更
深鑾駕巡游留臺務廣周公陜西之任僅可為倫漢
臣關內(nèi)之重未足相況及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
眇年奄經(jīng)荼毒親受顧命保乂皇家奸人乘隙潛圖
宗社無君之意已成竊發(fā)之期有日英規(guī)潛運大略
川回匡國庇人罪人斯得兩河遘亂三魏稱兵半天
之下洶洶鼎沸祖宗之基已慮生人之命將怠安陸
作釁南通吳越蜂飛蠆聚江漢騷然巴蜀鴟張□將
問鼎秦涂更阻漢門重閉畫籌帷帳建出師車諸將
稟其謀壯士感其義不違時日咸得清蕩九功遠被
七德允諧百僚師師四門穆穆光景照臨之地風云
去來之所允武允文幽明同德驟山驟水遐邇歸心
使朕繼踵上皇無為以治聲高宇宙道格天壤伊尹
輔殷霍光佐漢方之蔑如也昔營丘曲阜地多諸國
重耳小白錫用殊禮蕭何優(yōu)贊拜之儀番君越公侯
之爵姬劉以降代有令謨宜崇典禮憲章自昔可授
相國總百揆去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大冢宰之號進公
爵為王以隋州之崇業(yè)鄖州之安陸城陽溫州之宜
人應州之平靖上明順州之淮南士州之永川昌州
之廣昌安昌申州之義陽淮安息州之新蔡建安豫
州之汝南臨潁廣寧初安蔡州之蔡陽郢州之漢東
二十郡為隋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備九
錫之禮加璽紱遠游冠相國印綠綟綬位在諸侯王
上隋國置丞相已下一依舊式高祖再讓不許乃受
王爵十郡而已詔進皇祖考爵并為王夫人為王妃
辛巳司馬消難以陳師寇江州刺史成休寧擊卻之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日已前賜姓皆復其舊是
日周帝詔曰伊周作輔不辭殊禮之錫桓文為霸允
應異物之典所以表格天之勛彰百代之業(yè)相國隋
王前加典策式昭大禮固守謙光絲言未綍宜申顯
命一如往旨王功必先人賞存后己退讓為本誠乖
朕意宜命百辟盡詣王宮眾心克感必令允納如有
表奏勿復以聞癸丑文武百官詣合敦勸高祖乃受
甲寅策曰咨爾假黃鉞使持節(jié)大丞相都督內(nèi)外諸
軍事上柱國大冢宰隋王天覆地載藉人事以財成
日往月來由王道而盈昃五氣陶鑄萬物流形誰代
上元之工斯則大圣而已曰惟先正翊亮皇朝種德
積善載誕上相精采不代風骨異人匡國濟時除兇
撥亂百神奉職萬國宅心殷相以先知悟人周輔乃
弘道于代方斯蔑如也今將授王典禮其敬聽朕命
朕以不德早承丕緒上靈降禍夙遭閔兇妖丑覬覦
密圖社稷宮省之內(nèi)疑慮驚心公受命先皇志在匡
弼輯諧內(nèi)外潛運機衡奸人懾憚謀用丕顯俾贅旒
之危為泰山之固是公重造王室作霸之基也伊我
祖考之代任寄已深入掌禁兵外司藩政文經(jīng)武略
久播朝野戎軒大舉長驅(qū)晉魏平陽震熊羆之熱冀
部耀貔豹之威初平東夏人情未一叢臺之北易水
之南西距井陘東至滄海比數(shù)千里舉袂如帷委以
連城建旌仗節(jié)教因其俗刑用輕典如泥從印猶草
隨風此又公之功也吳越不賓多歷年代淮海之外
時非國有爰整其旅出鎮(zhèn)于亳武以威物文以懷遠
群盜自奔外戶不閉人黎慕義襁負而歸自北之風
化行南國此又公之功也宣帝御任重宗臣入典
八屯外司九伐禁衛(wèi)勤巡警之務治兵得搜狩之禮
此又公之功也鑾駕游幸頻委留臺文武注意軍國
諮□萬事咸理反顧無憂此又公之功也朕在諒暗
公實總己盤石之宗奸回者眾招引無賴連結群小
往者國衰甫爾已創(chuàng)陰謀積惡數(shù)旬昆吾方稔泣誅
罄甸宗廟以寧此又公之功也尉迥猖狂稱兵鄴邑
欲長戟而指北闕強弩而圍南斗憑陵三魏之間震
驚九州之半聚徒百萬悉成蛇豕淇水洹水一飲而
竭人之死生翻系兇豎壽之長短不由司命公乃戒
彼鷹揚出車練卒誓蒼兕于河朔建瓴水于東山口
授兵書手畫行陣量敵制勝指日克期諸將遵其成
旨壯士感其大義輕死忘生轉(zhuǎn)斗千里旗鼓奮發(fā)如
火燎毛元黃變漳河之水京觀比爵臺之峻百城氛
祲一旦廓清此又公之功也青土連率跨據(jù)東秦藉
負海之饒倚連山之險望三輔而將逐鹿指六國而
愿連雞風雨之兵助鬼為虐本根既拔枝葉自殞屈
法申恩示以大信此又公之功也申部殘賊充斥一
隅蠅飛蟻聚攻州略地播以元澤迷更知反服而舍
之無費遺鏃此又公之功也宇文胄親則宗枝外藩
巖邑影響鄴賊有同就燥迫脅吏人叛換城戍偏師
討蹙遂入網(wǎng)羅束之武牢有同囹圄事窮將軍如伏
國刑此又公之功也檀讓席毗擁眾河外陳韓梁鄭
宋衛(wèi)鄒魯村落成梟獍之墟人庶為豺狼之餌強以
陵弱大則吞小城有晝閉巷無行人授律出師隨機
掃定讓既授首毗亦梟懸此又公之功也司馬消難
與國親姻作鎮(zhèn)安陸性多嗜欲意好貪聚屬城子女
劫掠靡余部入貨財多少具罄擅誅刺舉之使專殺
儀臺之臣懼罪畏威動而內(nèi)奰蠶食郡縣鴆毒華裔
聞有王師自投南裔帝唐崇山之罰僅可方此大漢
流御之刑是亦相匹逋逃入藪荊郢用安此又公之
功也王謙在蜀翻為厲階閉劍閣之門塞靈關之宇
自謂五丁復起萬夫莫向分閫推轂嘗不逾時風馳
席卷一舉大定擒斬兇惡掃地無遺此又公之功也
陳頊因循偽業(yè)自擅金陵屢遣丑徒趄江北公指
麾藩鎮(zhèn)無不摧殄方置文深之柱非止尉佗之拜此
又公之功也公有濟天下之勤重之以明德始于辟
命屈己登庸素業(yè)清徽聲掩廊廟雄規(guī)神略氣蓋朝
野序百揆而穆四門恥一匡之舉九合尊賢崇德尚
齒貴功錄舊旌善興亡繼絕寬猛相濟彝倫攸敘敦
睦帝親崇獎王室星象不拆陰陽自調(diào)元冥祝融如
奉太公之召雨師風伯似應成王之宰祥風嘉氣觸
石搖林瑞獸異禽游園鳴閣至功至德可大可久盡
品物之和究杳冥之極朕又聞之昔者明王設官胙
土營丘四履得征五侯參墟寵章異其禮物故藩屏
作固垂拱責成沉嘿巖廊不下堂席公道高往烈賞
薄前王朕以眇身托于兆人之上求諸故實甚用懼
焉往加大典憲章在昔謙以自牧未應朝禮日月不
居便已隔歲時談物議其謂朕何今進授相國總百
揆以申州之義陽等十二郡為隋國今命使持節(jié)太
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大宗伯大將軍金城公趙煚授
相國印綬相國禮絕百辟任總群官舊職常典宜與
事革昔堯臣大尉舜佐司空姬旦相周霍光輔漢不
居藩國唯在天朝其以相國總百揆去眾號焉上所
假節(jié)大丞相大冢宰印綬又加九錫其敬聽朕后命
以公執(zhí)律修德慎獄恤刑為其訓范人無異志是用
錫公大輅戎輅各一元牡二駟公勤心地利所寶人
天崇本務農(nóng)公私殷阜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副
焉公樂以移風雅以變俗遐邇胥悅天地咸和是用
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公仁風德教覃及海隅荒
忽幽遐回首內(nèi)向是用錫公朱戶以居公水鏡人倫
銓衡庶職能官流詠遺賢必舉是用錫公納陛以登
公執(zhí)鈞于內(nèi)正性率下犯義無禮罔不屏黜是用錫
公武賁之士三百人公
元
本闕
是用錫公鈇鉞各一公
威嚴夏日精厲秋霜猾夏必誅顧眄天壤掃清奸宄
折沖無外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
惟公孝通神明肅恭祀典尊嚴如在情切幽明是用
錫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隋國置丞相以下一遵舊
式往欽哉其敬循往策祗服大典簡恤爾庶功對揚
我太祖之休命于是建臺置官景長詔王冕十有二
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
副車置旄頭云樂舞八佾設鐘宮懸王妃為王
后長子為太子前后三讓乃受俄而周帝以眾望有
歸乃下詔曰元氣肇辟樹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輔惟
德天心人事選賢與能盡四海而樂推非一人而獨
有周德將盡妖孽遞生骨肉多虞藩維構釁影響同
惡過半?yún)^(qū)宇或小或大圖帝圖王則我祖宗之業(yè)不
絕如線相國隋王睿圣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
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
憂手運璣衡躬命將士芟夷奸宄刷蕩氛祲化通冠
帶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fā)之合
位三五豈可足論況木行已謝火運既興河洛出革
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煙云改色笙簧變音獄訟
咸歸謳歌盡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貞明故以稱大為
王照臨下土朕雖寡昧未達變通幽顯之情皎然易
識今使祗順天命出遜別宮禪位于隋一依唐虞漢
魏故事高祖三讓不許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
奉冊曰咨爾相國隋王粵若上古之初爰啟清濁降
符授圣為天下君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靈而利萬
物非以區(qū)宇之富未以宸極為尊大庭軒轅以前驪
連赫胥之日咸以無為無欲不將不迎遐哉其詳不
可聞已厥有載籍遺文可觀圣莫逾于堯美未過于
舜堯得太尉已作運衡之篇舜遇司空便敘精華之
竭彼褰裳脫屣貳宮設饗百辟歸禹若帝之初斯蓋
上則天時不敢不授下祗天命不可不受湯代于夏
武革于殷干戈揖讓雖復異揆應天順人其道靡異
自漢迄晉有魏至周天歷逐獄訟之歸神鼎隨謳歌
之去道高者稱帝祿盡者不王與夫文祖神宗無以
別也周德將盡禍難頻興宗戚奸回咸將竊發(fā)顧瞻
宮闕將圖宗社藩維連率逆亂相尋搖蕩三方不合
如礪蛇行鳥攫投足無所王受天明命睿德在躬救
頹運之艱匡墜地之業(yè)拯大川之溺撲燎原之火除
群兇于城社廓妖氛于遠服至德合于造化神用洽
于天壤八極九野萬方四裔圓首方足罔不樂推往
歲長星夜掃經(jīng)天晝見八風比夏后之作五緯同漢
帝之聚除舊之征昭然在上近者赤雀降祉元龜效
靈鐘石變音蛟魚出穴布新之貺煥焉在下九區(qū)歸
往百靈協(xié)贊人神屬望我不獨知仰祗皇靈俯順人
愿今敬以帝位禪于爾躬天祚告窮天祿永終于戲
王宜允執(zhí)厥和儀刑典訓升圜丘而敬蒼昊御皇極
而撫黔黎副率土之心恢無疆之祚可不盛歟遣大
宗伯大將軍金城公趙煚奉皇帝璽紱百官勸進高
祖乃受焉開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
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設壇于南郊遣使柴燎告
天是日告廟大赦改元乙丑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
廟號太祖皇妣為元明皇后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
邑五千戶為隋室賓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上書
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周氏諸王盡降為公 按禮儀
志周大定元年靜帝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大
宗伯大將軍金城公煚奉皇帝璽綬策書禪位于隋
司錄虞慶則白請設壇于東第博士何妥議以為受
禪登壇以告天也故魏受漢禪設壇于繁昌為在行
旅郊壇乃闕至如漢高在光武在鄗盡非京邑所
筑壇自晉宋揖讓皆在都下莫不并就南郊更無別
筑之義又后魏即位登朱雀觀周帝初立受朝于路
門雖自我作古皆非祖也今即府為壇恐招后誚議
者從之二月甲子椿等乘象輅備鹵簿持節(jié)率百官
至門下奉策入次百官文武朝服立于門南北面高
祖冠遠游冠府僚陪列記室入白禮曹導高祖府寮
從出大門東廂西向椿奉策書煚奉璽綬出次節(jié)導
而進高祖揖之入門而左椿等入門而右百官隨入
庭中椿南向讀冊書畢進授高祖高祖北面再拜辭
不奉詔上柱國李穆進喻朝旨又與百官勸進高祖
不納椿等又奉策書進而敦勸高祖再拜俯受策以
授高颎受璽以授虞慶則退就東階位使者與百官
皆北面再拜搢笏三稱萬歲有司請備法駕高祖不
許改服紗帽黃袍入幸臨光殿就閣內(nèi)服袞冕乘小
輿出自西序如元會儀禮部尚書以案承符命及祥
瑞牒進東階下納言跪御前以聞內(nèi)史令奉宣詔大
赦改元曰開皇是日命有司奉冊祀于南郊
仁壽四年七月煬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隋書煬帝本紀煬皇帝諱廣一名英小字阿高
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獻獨孤皇后上美姿儀少敏慧
高祖及后于諸子中特所鐘愛在周以高祖勛封雁
門郡公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
十三尋授武衛(wèi)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
書令大將軍如故高祖令項城公歆安道公才李徹
輔導之上好學善屬文沉深嚴重朝野屬望高祖密
令善相者來和遍視諸子和曰晉王眉上雙骨隆起
貴不可言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見樂器弦多斷絕
又有塵埃若不用者以為不好聲妓善之上尢自矯
飾當時稱為仁孝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
卒皆沾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六年轉(zhuǎn)淮南道行
臺尚書令其年征拜雍州牧內(nèi)史令八年冬大舉伐
陳以上為行軍元帥及陳平執(zhí)陳湘州刺史施文慶
散騎常侍沈客卿市令楊慧朗刑法監(jiān)徐析尚書都
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斬之右闕下以謝三
吳于是封府庫資財無所取天下稱賢進位太尉賜
輅車乘馬袞冕之服元珪白璧各一復拜并州總管
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亂徙上為揚州總管鎮(zhèn)
江都每歲一朝高祖之祠泰山也領武候大將軍明
年歸藩后數(shù)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
寇而還及太子勇廢立上為皇太子是月當受冊高
祖曰吾以大興公成帝業(yè)令上出舍大興縣其夜烈
風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壞壓死者百余口仁壽初
奉詔巡撫東南是后高祖每避暑仁壽宮恒令上監(jiān)
國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壽宮八月奉
梓宮還京師
按海山記隋煬帝生時有紅光燭天里中牛馬皆鳴
先是獨孤后夢龍出身中飛高十余里龍墮地尾輒
斷以告文帝帝沉吟默塞不答帝三歲戲于文帝前
文帝抱之玩視甚久曰是兒極貴恐破我家自茲雖
愛帝而亦不快于帝帝十歲好觀古今書傳至于方
藥天文地理伎藝術數(shù)無不通曉然而性褊急陰賊
刻忌好鉤索人情深淺時楊素有戰(zhàn)功方貴用事帝
傾意結之文帝得疾內(nèi)外莫有知者帝坐便室召素
謀曰君國之元老能了我家事者君也乃私執(zhí)素手
曰使我得志我亦終身報公素曰待之當自有計素
入問疾文帝見素起坐謂素曰吾常親鋒刃冒矢石
出入生死與子同之方享今日之貴吾自惟不免此
疾不能臨天下汝立吾族中人吾不諱汝立吾兒勇
為帝汝倍吾言吾去世亦殺汝此事吾不語人素曰
國本不可屢易臣不敢奉詔文帝忿懣乃大呼左右
曰召我兒勇來乃氣哽塞回面向之不言素乃出語
帝曰事未可更待之有頃左右出報素曰帝呼不應
喉中呦呦有聲帝拜素曰以終身累公素急入帝已
崩矣乃不發(fā)喪明日素袖遺詔立帝時百官猶未知
素執(zhí)圭謂百官曰大行遺詔立帝有不從者戮于此
左右扶帝上殿帝足弱欲倒者數(shù)四不能上素下去
左右以手扶接帝帝援之乃上百官莫不嗟嘆
煬帝大業(yè)十三年十一月壬戌恭帝以代王即皇帝
位尊煬帝為太上皇
按隋書恭帝本紀恭皇帝諱侑元德太子之子也母
曰韋妃性聰敏有氣度大業(yè)三年立為陳王后數(shù)載
徙為代王邑萬戶及煬帝親征遼東令于京師總留
事十一年從幸晉陽拜太原太守尋鎮(zhèn)京師義兵入
長安尊煬帝為太上皇奉帝纂業(yè)義寧元年十一月
壬戌上即皇帝位于大興殿詔曰王道喪亂天步不
康古往今來代有其事屬之于朕逢此百罹彼蒼者
天胡寧斯忍襁褓之歲夙遭閔兇孺子之辰太上播
越興言感動實疚于懷太尉唐公膺期作宰時稱舟
楫大拯橫流糾合義兵翼戴皇室與國休戚再匡區(qū)
夏爰奉明詔弼予幼沖顯命光臨天威咫尺對揚尊
號悼心失圖一人在遠三讓不遂僶俯南面厝身無
所茍利社稷莫敢或違俯從群議奉尊圣旨可大赦
天下改大業(yè)十三年為義寧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昧
爽以前大辟罪已下皆赦除之常赦所不免者不在
赦限甲子以光祿大夫大將軍太尉唐公為假黃鉞
使持節(jié)大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
王景寅詔曰朕惟孺子未出深宮太上遠巡追蹤穆
滿時逢多難委當尊極辭不獲免恭己臨朝若涉大
川罔知所濟撫躬永嘆憂心孔棘民之情偽曾未之
聞王業(yè)艱難載云其易賴股肱戮力上宰賢良匡佐
沖人輔其不逮軍國機務事無大小文武設官位無
貴賤憲章賞罰咸歸相府庶績其凝責成斯屬逖聽
前史茲為典故因循仍舊非曰徒言所存至公無為
讓德
登極部匯考十六
唐一
高祖武德元年五月甲子以唐王受隋禪即皇帝位
按唐書高祖本紀高祖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
紀人也其七世祖皓當晉末據(jù)秦涼以自王是為涼
武昭王皓生歆歆為沮渠蒙遜所滅歆生重耳魏弘
農(nóng)太守重耳生熙金門鎮(zhèn)將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
生天賜為幢主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
太尉與李□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
柱國家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
公謚曰襄襄公生□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
將軍卒謚曰仁仁公生高祖于長安體有三乳性寬
仁襲封唐公隋文帝獨孤皇后高祖之從母也以故
文帝與高祖相親愛文帝相用復高祖姓李氏以為
千牛備身事隋譙隴二州刺史大業(yè)中歷岐州刺史
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召為殿內(nèi)少監(jiān)衛(wèi)尉少卿煬帝
征遼東遣高祖督運糧于懷遠鎮(zhèn)楊元感將反其兄
弟從征遼者皆逃歸高祖先覺以聞煬帝遽班師以
高祖為弘化留守以御元感詔關右諸郡兵皆受高
祖節(jié)度是時隋政荒天下大亂煬帝多以猜忌殺戮
大臣嘗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時謁高祖有甥王
氏在后宮煬帝問之王氏對以疾煬帝曰可得死否
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納賂以自晦十一年拜山西
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馬端兒射七十發(fā)皆中賊
敗去而斂其尸以筑京觀盡得其箭于其尸又擊絳
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shù)萬人突厥犯塞高祖與馬邑
太守王仁恭擊之隋兵少不敵高祖選精騎二千為
游軍居處飲食隨水草如突厥而射獵馳騁示以閑
暇別選善射者伏為奇兵敵見高祖疑不敢戰(zhàn)高祖
乘而擊之突厥敗走十三年拜太原留守擊高陽歷
山飛賊甄翟兒于西河破之是時煬帝南游江都天
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杰招納亡命
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
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jiān)而
所善客裴寂為副監(jiān)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
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
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fā)當誅為此
耳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執(zhí)世民送
官已而許之曰吾愛汝豈忍告汝邪然未有以發(fā)而
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shù)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
使者執(zhí)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
事已而煬帝復馳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是時劉
武周起馬邑林士弘起豫章劉元進起晉安皆稱皇
帝朱粲起南陽號楚帝李子通起海陵號楚王邵江
海據(jù)岐州號新平王薛舉起金城號西秦霸王郭子
和起榆林號永樂王竇建德起河間號長樂王王須
拔起恒定號漫天王汪華起新安杜伏威起淮南皆
號吳王李密起鞏號魏公王德仁起鄴號太公左才
相起齊郡號博山公羅藝據(jù)幽州左難當據(jù)涇馮盎
據(jù)高羅皆號總管梁師都據(jù)朔方號大丞相孟海公
據(jù)曹州號錄事周文舉據(jù)淮揚號柳葉軍高開道據(jù)
北平張長愻據(jù)五原周洮據(jù)上洛楊士林據(jù)山南徐
圓朗據(jù)兗州楊仲達據(jù)豫州張善相據(jù)伊汝王要漢
據(jù)汴州時德睿據(jù)尉氏李義滿據(jù)平陵綦公順據(jù)青
萊淳于難據(jù)文登徐師順據(jù)任城蔣弘度據(jù)東海王
薄據(jù)齊郡蔣善合據(jù)鄆州田留安據(jù)章丘張青特據(jù)
濟北臧君相據(jù)海州殷恭邃據(jù)舒州周法明據(jù)永安
苗海潮據(jù)永嘉梅知巖據(jù)宣城鄧文進據(jù)廣州俚酋
楊世略據(jù)循潮冉安昌據(jù)巴東□長真據(jù)郁林其別
號諸盜往往屯聚山澤而劉武周攻汾陽宮高祖乃
集將吏告曰今吾為留守而賊據(jù)離宮縱賊不誅罪
當死然出兵必待報今江都隔遠后期奈何將吏皆
曰國家之利可專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間
得眾一萬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
見兵大集疑有變謀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高祖覺
之乃陰為備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視事開陽府
司馬劉政會告威君雅反即坐上執(zhí)之丙寅突厥犯
邊高祖令軍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
殺之以起兵遣劉文靜使突厥約連和六月己卯傳
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以子建成為隴
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軍隸焉世民為燉煌公右領
軍大都督右軍隸焉元吉為姑臧公中軍隸焉裴寂
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為掾劉政
會為屬長孫順德王長諧劉弘基竇琮為統(tǒng)軍開倉
庫賑窮乏七月壬子高祖杖白旗誓眾于野有兵三
萬以元吉為太原留守癸丑發(fā)太原甲寅遣將張綸
徇下離石龍泉文城三郡丙辰次靈石營于賈胡堡
隋虎牙郎將宋老生屯于霍邑以拒義師丙寅隋鷹
揚府司馬李軌起武威號大涼王八月辛巳敗宋老
生于霍邑丙戌下臨汾郡辛卯克絳郡癸巳次龍門
突厥來助隋驍衛(wèi)大將軍屈突通守河東絕津梁壬
寅馮翊賊孫華土門賊白元度皆具舟以來逆九月
戊午高祖領太尉加置僚佐以少牢祀河乃濟甲子
次長春宮丙寅隴西公建成劉文靜屯永豐倉守潼
關燉煌公世民自渭北徇三輔從父弟神通起兵于
鄠柴氏婦高祖女也亦起兵于司竹皆與世民會郿
賊丘師利李仲文盩厔賊何潘仁向善思宜君賊劉
炅等皆來降因略定鄠杜壬申高祖次馮翊乙亥燉
煌公世民屯阿城隴西公建成自新豐趨霸上丙子
高祖自下邽以西所經(jīng)隋行宮苑□悉罷之出宮女
還其家十月辛巳次長樂宮有眾二十萬隋留守衛(wèi)
文升等奉代王侑守京城高祖遣使諭之不報乃圍
城下令曰犯隋七廟及宗室者罪三族丙申隋羅山
令蕭銑自號梁公十一月丙辰克京城命主符郎宋
公□收圖籍約法十二條殺人劫盜背軍叛者死癸
亥遙尊隋帝為太上皇立代王為皇帝大赦改元義
寧甲子高祖入京師至朝堂望闕而拜隋帝授高祖
假黃鉞使持節(jié)大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
事進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下教曰令視事于
虔化門十二月癸未隋帝贈唐襄公為景王仁公為
元王夫人竇氏為唐國妃謚曰穆以建成為唐國世
子世民為唐國內(nèi)史徙封秦國公元吉為齊國公丞
相府置長史司錄以下官趙郡公孝恭徇山南甲辰
云陽令詹俊徇巴蜀二年正月丁未隋帝詔唐王劍
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后羽葆鼓吹戊午
周洮降戊辰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國公世民為右
元帥徇地東都二月己卯太常卿鄭元定樊鄧使
者馬元規(guī)循荊襄三月己酉齊國公元吉為太原道
行軍元帥乙卯世民徙封趙國公丙辰隋右屯衛(wèi)將
軍宇文化及弒太上皇于江都立秦王浩為皇帝吳
興郡守沈法興據(jù)丹陽自稱江南道總管樂安人盧
祖尚據(jù)光州自稱刺史戊辰隋帝進唐王位相國總
百揆備九錫唐國置丞相等官立四廟四月己卯張
長愻降五月乙巳隋帝命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
旌旗出警入蹕甲寅王德仁降戊午隋帝遜于位以
刑部尚書蕭造司農(nóng)少卿裴之隱奉皇帝璽紱于唐
王三讓乃受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極
殿命蕭造兼太尉告于南郊大赦改元賜百官庶人
爵一級義師所過給復三年其余給復一年
按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初帝自衛(wèi)尉卿轉(zhuǎn)右驍衛(wèi)將軍奉詔
為太原道安撫大使郡文武官治能不稱職者并委
帝黜陟選補焉河東已來兵馬仍令帝征發(fā)討捕所
部盜賊隋大業(yè)十二年煬帝之幸樓煩時也帝以太
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
以為天授所經(jīng)之處示以寬仁賢智歸心有如影響
煬帝自樓煩遠至雁門為突厥始畢所圍事甚平城
之急賴太原兵馬及帝所征兵聲勢繼進故得解圍
僅而獲免遂向東都仍幸江都宮以帝地居外戚赴
難應機乃詔帝率太原部兵馬與馬邑郡守王仁恭
北備邊朔嘗與突厥相遇帝擊大破之突厥收其所
部不敢南入時有賊帥王漫天別黨眾逾數(shù)萬自號
歷山飛結營于太原之南境上黨西河京都道路斷
絕煬帝后十三年□帝為太原留守仍遣獸賁郎將
王威獸牙郎將高君雅為副帝遂私竊喜甚而謂第
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
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歷山飛不破突厥
不和無以經(jīng)邦濟時也既而歷山飛眾數(shù)不少劫掠
多年巧于攻城勇于力戰(zhàn)南侵上黨已破將軍慕容
將軍羅侯之兵北寇太原又斬將軍潘長文首頻勝
兩將所向無前于是帝率王威等及河東太原兵馬
往討之于河西雀鼠谷口與賊相遇帝所向摧陷斬
級獲生不可勝數(shù)而余賊黨老幼男女數(shù)萬人并來
降附于是郡境無虞年谷豐稔感帝恩德若亢陽之
逢膏雨焉后突厥知帝已還太原仁恭獨留無援數(shù)
侵馬邑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將兵與仁恭并力拒之
仁恭等違帝指蹤遂為突厥所敗既而隋主遠聞以
帝與仁恭不時捕寇縱為邊患遂遣司直馳驛系帝
而斬仁恭帝自以姓名著于圖箓太原王者所在慮
被猜忌因而禍及頗有所晦時皇太子在河東獨有
秦王侍側耳謂王曰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
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
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
王泣而啟帝曰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
時變帝曰今遇時來逢茲錮縶雖□機變何能為也
然天命有在吾應會昌未必不以此相啟今吾勵謹
當敬天之誡以卜興亡自天佑吾彼焉能害天必亡
我何所逃刑爾后數(shù)日果有詔使馳驛而至釋帝而
免仁恭各依舊檢校所部煬帝之幸江都也所在路
絕兵馬討掩來往不通信使行人無能自達惟有使
自江都至于太原不逢劫掠依程而至眾咸異焉初
使以夜至太原溫顏將宿于城西門樓上首先見之
喜其靈速報兄彥弘馳以啟帝帝時方臥聞而驚起
執(zhí)彥弘手而笑曰此后余年實為天假退謂秦王曰
吾聞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此使之行可謂神
也天其以此使促吾當見機而作雄斷英從此遂
定帝素懷濟世之略有經(jīng)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
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shù)年不忘山川沖要一覽便憶
遠近承風咸思托附仍命皇太子于河東潛結英俊
秦王于晉陽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稟圣略傾財賑
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jiān)門□養(yǎng)一技可稱一
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云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
者十三年歲在丁亥正月丙子夜晉陽宮西北有光
夜明自地屬天若大燒火飛焰炎赫正當城西龍山
上直指西南極望竟天俄而山上當童子寺左右有
紫氣如虹橫絕火中上沖北斗自一更至三更而滅
城上守更人咸見而莫能辨之皆不敢道大業(yè)初帝
為樓煩郡守時有望氣者云西北干門有天子氣連
太原甚盛故隋主于樓煩置宮以其地當東都西北
因過太原取道龍山觀風俗行幸以厭之云后又拜
代王為郡守以厭之二月己丑馬邑軍人劉武周殺
太守王仁恭據(jù)其郡而自稱天子國號定楊帝聞而
嘆曰頃來群盜遍于天下攻略郡縣未有自謂王侯
者焉而武周豎子生于塞上一朝□起輕竊大名可
謂陳涉狐鳴為沛公驅(qū)除者也三月丁卯武周南破
樓煩郡進據(jù)汾源宮帝謂官僚曰兵可戒嚴城可守
備糧可賑給三者當今廢一不可乃以王威兼任太
原郡丞為人清恕令與晉陽宮監(jiān)裴寂相知檢校倉
糧賑給軍戶口高君雅當守高陽得無失脫遣巡行
城池及捍御器械以兵馬鎧仗戰(zhàn)守事機召募勸賞
軍民征發(fā)皆須決于帝太原左近聞帝部分募兵備
邊所在影赴旬日之頃少長得數(shù)千人兵司總帳以
聞請安營處帝指興國寺曰勤王之師不謀而至此
其興國者焉宜于此寺安處恐威雅猜覺亦不之閱
問私謂秦王等曰紀綱三千足成霸業(yè)處之興國可
謂嘉名仍遣密使往蒲州催追皇太子等是月也朔
方郡人梁師都又殺郡官而稱天子初帝遣獸牙郎
將高君雅與馬邑守王仁恭防遏突厥雅違帝旨失
利而還帝恐煬帝有責便欲據(jù)法繩雅雅是煬帝舊
左右慮被猜嫌忍而弗問雅性庸佷不知慚屈帝甚
得太原內(nèi)外人心瞻仰龍顏疑有異志每與王威密
伺帝□有鄉(xiāng)長劉龍者晉陽之富人也先與宮監(jiān)裴
寂引之謁帝帝雖知其微細亦接待之以招客君雅
又與龍相善龍感帝恩眄竊知雅等密意具以啟聞
帝謂龍曰此輩下愚暗于時事同惡違眾必自斃也
然卿能相報深有至誠幸勿有多言我為之所夏五
月癸亥夜帝遣長孫順德趙文恪等率興國寺所集
兵五百人總取秦王部分伏于晉陽宮城東門之左
以自備甲子旦命晉陽縣令劉文靜導開陽府司馬
劉正會辭告高君雅王威等與北蕃私通引突厥南
寇帝集文武官僚收威等系獄丙寅而突厥數(shù)萬騎
抄逼太原入自羅郭北門取東門而出帝分命裴寂
文靜等守備諸門并令大開不得輒閉而城上不張
旗幟守城之人不許一人外看亦不得高聲示以不
測突厥夜遁帝手疏與突厥書曰何所聞而來何所
見而去自去自來豈非天所為也我知天意故不遣
追汝知天意亦須同我當今隋國喪亂蒼生困窮若
不救濟總為上天所責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
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
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
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和通坐受寶玩不勞兵馬
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遣使者馳驛送啟始
畢得書大喜其部達官等曰唐公自作天子我則從
行覓大勛賞不避時熱即以此意作書報帝帝開書
嘆息久之曰非有天命寧豈如此但孤為人臣須盡
節(jié)主憂臣辱當未立功欲舉義兵欲戴王室大名自
署長惡無君可謂階亂之人非復尊隋之事本慮兵
行以后突厥南侵屈節(jié)連和以安居者不謂今日所
報更相要逼乍可絕好無從所勸突厥之報帝書也
謂使人曰唐公若從我語即宜急報我遣大達官往
取進止官僚等以帝辭色懔然莫敢咨諫興國寺兵
知帝未從突厥所請往往偶語曰公若更不從突厥
我亦不能從公裴寂劉文靜等知此議以狀啟聞帝
作色曰公等并是隋臣方來共事以此勸孤臣節(jié)安
在裴寂等對曰儻使伊呂得盡誠于桀紂即不為湯
武之臣寂等改以事君不敢拘于小節(jié)帝曰事不師
古鮮能克成諸賢宜更三思以謀其次六月己卯太
子與齊王至自河東帝歡甚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
等入啟請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故事廢皇帝
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
有名以輯中外帝曰如此所作可謂掩耳盜鐘事機
相迫不得不爾雖失意于后主幸未負于先帝眾議
既同孤何能易所恨元首叢脞股肱墮哉欷歔不得
已裴寂等曰文皇傳嗣后主假權楊素亡國喪家其
來漸矣民怨神怒降茲禍亂致天之罰理亦其宜于
是遣使以眾議馳報突厥始畢依旨即遣其柱國康
鞘利級失熱寒特勤達官等送馬千匹來太原交市
仍許遣兵送帝往西京多少惟命康鞘利將至軍司
以兵起甲子之日又符讖尚白請建武王所執(zhí)白旗
以示突厥帝曰誅紂之旗牧野臨時所仗未入西郊
無容預執(zhí)宜兼以絳雜半續(xù)之諸軍□旛皆放此營
壁城壘幡旗四合赤白相映若花園開皇初太原童
謠云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東海常亦云白衣
天子故隋主恒服白衣每向江都擬于東海常修律
令筆削不停并以彩畫五級木壇自隨以事道又有
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zhuǎn)花園
里案李為國姓桃當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
云桃花園宛轉(zhuǎn)屬旌幡汾晉老幼謳在耳忽□靈
驗不勝歡躍帝每顧旗幡笑而言曰花園可爾不知
黃鵠如何吾當一舉千里以符冥讖自爾已后義兵
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間眾得數(shù)萬裴寂等啟曰義
軍漸大宜有司存官僚所統(tǒng)須有肄屬帝曰布衣之
士或假名竊位孤實將軍居唐大宇近舍于此更欲
何求裴寂等請進位大將軍以隆府號不乖古今權
藉威名帝曰卿以二立相期欲孤為霍光之任威在
將軍何關大也必須仍舊亦任加之署置府僚長史
已下功次取之量能受職裴寂等又請置諸軍并兵
士等總號帝曰諸侯三軍春秋所許孤今霸業(yè)差擬
晉文可作三軍分置左右謀簡統(tǒng)帥妙選其人諸軍
既是義兵還可呼為義士昔周武克殷義士非其薄
德況今未有所克敢忘義士者乎太原遼山縣令高
斌廉拒不從命仍遣使間行往江都奏帝舉兵煬帝
惡李氏據(jù)有太原聞而甚懼乃□東都西京嚴為備
御西河不時送款帝曰遼山守株未足為慮西河繞
山之路當吾行道不得留之六月甲申乃命大郎二
郎率眾取之除程命赍三日之糧時文武官人并未
署置軍中以次第呼太子秦王為大郎二郎焉臨行
帝語二兒曰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觀爾所
為人具爾瞻咸宜勉力大郎二郎跪而對曰兒等早
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家國之事忠
孝在焉故從嚴令事須稱旨如或有違請先軍法帝
曰爾曹能爾吾復何憂于時義師初會未經(jīng)講閱大
郎等慮其不攻以軍法為言三軍聞者人皆自肅兵
向西河大郎二郎在路一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
息風塵警急身即前行民間近道果菜已上非買不
食義士有竊取者即遣求主為還價亦不詰所竊之
人路左有長老或進蔬食壺漿者重傷其意非其所
見軍人等同分未嘗獨受如有牛酒饋遺案輿來者
勞而遣之曰此隋法也吾不敢頗慮前人有限遂為
終日不食以謝之于是將士見而感悅人百其勇至
西河城下大郎二郎不甲親往喻之城外欲入城人
無問男女小大并皆放入城內(nèi)既見義軍寬容至此
咸思奔赴唯有郡丞高德儒執(zhí)迷不反己丑以兵臨
之飛梯纔進眾皆爭上郡司法書佐朱知瑾等從城
上引兵而入執(zhí)德儒以送軍門德儒即隋之見鸞人
也大郎二郎等數(shù)之曰卿逢野鳥謬道見鸞佞惑隋
侯以為祥瑞趙高指鹿為馬何相似哉義兵今獎王
室理無不殺趙高之輩仍命斬焉自外不戮一人秋
毫不犯往還九日西河遂定師歸帝聞喜曰以此用
兵天下橫行可也是日即定入關之策癸巳以世子
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左三統(tǒng)軍等隸焉二郎
為燉煌公為右領軍大都督右三統(tǒng)軍等隸焉世子
乃為太原郡守命裴寂劉文靜為大將軍府長史司
馬以殷開山劉正會溫大雅唐儉權弘壽盧階思德
平武士等為掾?qū)儆浭覅⒆蟮裙僖扎棑P王長階
姜寶誼揚毛京兆長孫順德竇琮劉弘基等分為左
右統(tǒng)軍副統(tǒng)軍自外文武職員隨才銓用其平旦有
僧俗姓李氏獲白雀而獻之至日未時又有白雀來
止帝牙前樹上左右復捕獲焉明旦有紫云見于天
當?shù)鬯幰茣r不去既而欲散變?yōu)槲迳匀酏?br />獸之象如此三朝百姓咸見文武謁賀帝皆抑而不
受丙申突厥柱國康鞘利等并馬而至舍之于城東
興國元壇丁酉帝引康鞘利等禮見于晉陽宮東門
之側舍受始畢所送書信帝為貌恭厚加饗賄鞘利
等大悅退相謂曰唐公見我能屈意敬人者人皆敬
愛天下敬愛必為人主我等見之人不覺自敬從此
以后帝每見鞘利等愈加敬畏其馬千匹唯市好者
而取其半已而高陽郡靈壽賊帥□士陵以其黨數(shù)
千人款附即授鎮(zhèn)東將軍封燕郡公仍置鎮(zhèn)東府具
補僚屬以招撫山東郡縣乙巳康鞘利等還蕃乃命
司馬劉文靜報使并取其兵秋七月壬子以四郎元
吉為太原郡守留守晉陽宮文武后事并委焉義師
欲西入關移營于武德南癸丑將引帝立軍門仗白
旗大號誓眾帝性簡質(zhì)大度豁如前代自矜遠嫌之
事皆以恕實行之不為欺紿自然反經(jīng)合義妙盡機
權其義士等各以名到先后為次第泛加宣惠綏德
二尉官帝謂行之等曰吾未特為此官示宣行惠知
綏撫以德使遠者知有征無戰(zhàn)見我心焉是夕次于
清源牧馬置營皆據(jù)高險老弱樵采丁壯休息虞候
覘守之地飛鳥不通勿論人也帝乃將世子及敦煌
公等率家僮十數(shù)巡行營幕次比器仗精粗坐臥飲
食糧稟升斗馬驢饑飽逮乎仆隸皆親閱之如有不
周即令從人借助亦不責所屬典司顧謂二兒曰天
下神器圣人大寶非符命所屬大功濟世不可妄居
所以納揆試艱虞登帝位櫛風沐雨夏會諸侯自時
厥后膺圖甚眾啟基創(chuàng)業(yè)未有無功而得帝王者也
吾生自公宮長于貴戚牧州典郡少年所為晏樂從
容歡娛事極饑寒賤役見而未經(jīng)險阻艱難聞而不
冒在茲行也并欲備嘗如弗躬親恐違天旨爾等從
吾勿欲懈怠今欲不言而治故無所尤庶愚者悅我
寬容智者慚而改過世子及敦煌公請曰經(jīng)綸機務
一日萬端取決英四方輻輳麾下驅(qū)馳兒等承之
自余常事請付司存巨細以聞恐疲神思又慮將佐
等不被委任頗以自疑帝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遠
近不附爵賞不行吾之責也摧鋒蹈刃斬將搴旗爾
之務也深溝高壘談笑從容將吏之逸也吾憂責爾
急于務逸樂推下功名與之賢自當內(nèi)省不賢吾無
所愧然晉陽從我可謂同心之人俱非致命之士漢
初有蕭曹而無爾輩今我有爾輩而無蕭曹天道平
分乃復如是行矣自愛吾知爾懷自是以后記室奉
命宣旨稱教部伍間事給付一物軍書羽檄賞罰科
條接撫初附慰悅遠近帝或口陳事緒手疏意謂發(fā)
言折中下筆當理非奉進旨所司莫能裁答義旗之
下每日千有余人請賞論勛告□申屈附文希旨百
計千端來眾如云觀者如堵帝處斷若流嘗無疑滯
人人得所咸盡歡心皆嘆神明謂為天下主也壬寅
遣通議大夫張綸等率師經(jīng)略離石龍泉文成等諸
郡丙辰至于西河引見民庶等禮敬耆老哀撫煢獨
賑貸窮困擢任賢能平章獄訟日昃而罷罔有所遺
顧謂左右曰向之五條惟皇要道聰明文思以之建
極孤所以自強不息為義兵之先聲也仍自注授老
人七十已上通議朝請朝散三大夫等官教曰乞言
將智事屬高年耄耋杖鄉(xiāng)禮宜優(yōu)異老人等年余七
十匍匐壘壁見我義旗歡逾擊壤筋力之禮知不可
為肉帛之資慮其多闕式如榮秩以赒其養(yǎng)節(jié)級并
如前授自外當土豪雋以資除授各有差官之大小
并帝自手注量才敘效咸得厥宜口問功能筆不停
輟所司唯給告身面已爾后遂為恒式帝特善書工
而且疾真草不拘常體而草跡韶媚可愛嘗一日注
授千許人官更案遇得好紙走筆若飛食頃而訖得
官人等不敢取告符乞?qū)毶窆P之跡遂各分所授官
名而去乙丑張綸等下離石郡其太守楊子崇為亂
兵所害崇即后主從弟也頗有學識性理帝甚惜之
崇性怯而無謨故及于難入自雀鼠谷次于靈石縣
壬戌霖雨甚頓營于賈湖堡去霍邑五十余里此縣
西北抗汾水東拒霍太山守險之沖是為襟帶西京
留守代王遣驍將獸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拒
守又遣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將遼東兵及驍果等
數(shù)萬余人據(jù)河東與老生相影響仍命臨汾以東諸
郡所在軍民城守并隨便受老生屈突等征發(fā)帝聞
而笑曰億兆離心此何為也老生乳臭未知師老之
謀屈突膽薄嘗無曲突之慮自防輕敵二子有之閫
外相時俱非其事且屈突嘗破元感時人謂其能兵
老生數(shù)勝群盜自許堪當勍敵無識之徒因相附
謂其必能制我不遣援兵我若緩以持之彼必以吾
為怯出其不意不過一兩月間并當擒之吾無憂也
于時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
為等間遣羸兵往太原更運一月糧以待開霽甲子
有白衣野老自云霍太山遣來詣帝請謁帝弘達至
理不語神怪逮乎佛道亦以致疑未之深信門人不
敢以聞此老乃伺帝行營路左拜見帝戲謂之曰神
本不測卿何得見卿非神類豈共神言野老對曰某
事山祠山中聞語遣語大唐皇帝云若往霍邑宜東
南傍山取路八月初雨止我當為帝破之可為吾立
祠廣也帝試遣案行傍山向霍邑道路雖峻兵枉行
而城中不見若取大路去縣十里城上人即遙見兵
來帝曰行逢滯雨人多疲濕甲仗非精何可令人遠
見且欲用權譎難為之朽山神示吾此路可謂指蹤
雨霽有征吾從神也然此神不欺趙襄子亦應無負
于孤顧左右笑以為樂丙寅突厥始畢使達官級失
特勤等先報已遣兵馬上道計日當至己巳滎陽賊
帥李密遣使送款致書請與帝合從帝大悅謂大郎
二郎等曰桀賊南柔強寇北附所憂此輩今并歸心
主上志在過江京都憂死不暇天下可傳檄而定何
樂如之初李密與楊元感同逆感誅而密亡命投東
郡賊帥翟讓讓知密是蒲山公之子頗讀漢書納而
禮之推為謀主密以百姓饑敝說來據(jù)洛口倉屯守
武牢之險密自復舊封為魏公號翟讓為司徒公讓
所部兵并齊濟間漁獵之手善用長槍華騶龍□細
馬所向江都者多為讓所劫故其兵銳于他賊加以
密是逃刑之人同守沖要隋主以李氏當王又有桃
李之歌謂密應于符讖故不敢西顧尤加憚之密雖
為讓所推恐其圖己恭儉自勵布衣蔬食所居之室
積書而已子女珍玩一無所取賬貸貧乏敬禮賓客
故河汴間絕糧之士多往依之密又形儀眇小讓弗
之忌遂謀殺讓而并其眾密以煬帝不來翟讓已死
坐對敖倉便有自矜之志作書與帝以天下為己任
屢有大言其書多不錄大略云欲帝為盟津之會殪
商辛于牧野執(zhí)子嬰于咸陽其旨以殺后主執(zhí)代王
為意帝覽書抵掌謂所親曰密夸誕不達天命適所
以為吾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厄更□韓彭莫如用
密宜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關據(jù)
蒲津而屯永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群賊鷸蚌之
勢吾然后為秦人之漁父矣記室承旨報密書曰頃
者□山火烈海水群飛赤縣丘墟黔黎涂炭布衣戍
卒耰鋤棘矜爭帝圖王狐鳴□起翼翼京洛強弩圍
城膴膴周原僵尸滿路主上南巡泛膠舟而忘返匈
奴北熾將被發(fā)于伊川輦上無虞群下結舌大盜移
國莫之敢指忽焉至此自貽伊戚七百年之基窮于
二世周齊以往書契以還邦國淪胥未有如斯之酷
者也則我高祖之業(yè)幾墜于地吾雖庸劣幸承余緒
出為八使入典八屯位未為高足成非賤素當世
僶俯叨榮從容平勃之間誰云不可但顛而不扶通
賢所責主憂臣辱無義徒然等袁公而流涕極賈生
之慟哭所以仗旗投袂大會義兵綏撫河朔和親蕃
塞共匡天下志在尊隋以弟見機而作一日千里雞
鳴起舞豹變先鞭御宇當涂聿來中土兵臨郟鄏將
觀周鼎營屯敖倉酷似漢王前遣簡書屈為唇齒今
辱來旨莫我肯顧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
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
翼惟冀早膺圖箓以寧兆庶宗盟之長屬籍見容復
封于唐斯足榮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執(zhí)子嬰
于咸陽非敢聞命汾晉左右尚須安輯盟津之會未
暇卜期今日鑾輿南幸恐同永嘉之勢顧此中原鞠
為茂草興言感嘆實疚于懷脫知動靜遲數(shù)貽報未
面虛襟用增勞軫名利之地鋒鏑縱橫深慎垂堂勉
茲鴻業(yè)密得帝書甚悅示其部下曰唐公見推天下
不足定也遂注意東都無心外略劉文靜之使蕃也
來遲而突厥兵馬未至時有流言者云突厥欲與武
周南入乘虛掩襲太原帝集文武官人及大郎二郎
等而謂之曰以天贊我而言應無此勢以人事見機
而發(fā)無有不為此行遣吾當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
來之理諸公意謂何議者以老生突厥相去不遙李
密譎誑奸謀難測突厥見利則行武周事胡者也太
原一都之會義兵家屬在焉愚夫所慮伏聽教旨帝
顧謂大郎二郎等曰爾輩如何對曰武周位極而志
滿突厥少信而貪利外雖相附內(nèi)實相猜突厥必欲
遠離太原寧肯近亡馬邑武周悉其此勢必未同謀
又朝廷既聞唐國舉兵憂虞不暇京都留守特畏義
旗所以驍將精兵鱗次在近今若卻還諸軍不知其
故更相恐動必有變生營之內(nèi)外皆為勍敵于是突
厥武周不謀同至老生屈突追奔競來進闕圖南退
窮自北還無所入往無所之畏溺先沉近于斯矣且
今來禾菽被野人馬無憂坐足有糧行即得眾李密
戀于倉米未遑遠略老生輕躁破之不疑定業(yè)取威
在茲一決諸人保家愛命所謂言之者也兒等捐軀
力戰(zhàn)可謂行之者也耕織自有其人請無他問雨罷
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帝喜曰
爾謀得之吾其決矣三占從二何藉輿言懦夫之徒
幾敗乃公事耳丙子太原運糧人等至八月己卯霖
止帝指霍太山而言曰此神之語信而有征封內(nèi)名
山禮許諸侯有事乃命所部鄉(xiāng)人設祠致祭焉庚辰
命諸軍曝行裝整鎧仗辛巳且發(fā)引取傍山道而趨
霍邑七十余里初行霧甚俄而秋景澄明帝謂大郎
二郎曰今日之行在卿兩將景色如此天似為人唯
恐老生怯而不戰(zhàn)閉門城守其若之何大郎二郎啟
帝曰老生出自寒微勇而無智討捕小盜頗有聲名
今來居此必當大蒙賞勞若不出戰(zhàn)死在不疑輕騎
挑之無憂不出如其固守便可誣其相引謬為誠節(jié)
彼無識解不知遠大為其左右體悉凡庸群小相猜
自成疑阻無妨密相表奏不廢傳首京都小慧之人
思此解事以此量之來戰(zhàn)不惑帝曰老生不能逆戰(zhàn)
賈胡吾知無能為也爾等籌之妙盡其實是日未時
帝將麾下左右輕騎數(shù)百先到霍邑城東去五六里
以待步兵至方欲下營且遣大郎二郎各將數(shù)十騎
逼其城行視戰(zhàn)地帝分所將人為十數(shù)隊巡其城東
南而向西南往往指麾似若安營而攻城者仍遣殷
開山急追馬步等后軍老生在城上遙見后軍欲來
真謂逼其城置營乃從南門東門兩道引兵而出眾
將三萬許人帝慮其背城不肯遠斗乃部勒所將騎
兵馬左右軍大郎領左軍擬屯其東門二郎將右軍
擬斷其南門之路仍命小縮偽若避之既而老生見
帝兵卻謂為畏己果引兵更前去城里余而陣殷開
山等所追步兵前軍統(tǒng)到方陣以當老生中軍后軍
相續(xù)而至未及戰(zhàn)帝命大郎二郎依前部分馳而向
門義兵齊乎而前紅塵暗合鼓未及動鋒刃已交響
若山崩城樓皆振帝乃傳言已斬宋老生所部眾聞
而大亂舍仗而走爭奔所出之門門已大郎二郎先
所屯守懸門不發(fā)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繩引之
老生攀繩欲上去地丈余軍頭盧君諤所部人等跳
躍及而斬之傳首詣帝于是兵隨所向奮擊禁不可
止數(shù)里之間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日欲將落帝見戰(zhàn)
士心銳仍命登城時無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
平霍邑帝視戰(zhàn)地愴然謂左右曰河東已來孤之所
使百姓見義旗有誠節(jié)老生所逼至于涂炭亂兵之
下善惡不分火燒昆山誰論玉石無妨死人之內(nèi)大
有赤心于我者也取來不得及此戰(zhàn)亡生未被知沒
有余恨靜而思之良深痛惜從今已去當以文德來
之不復用兵戈矣其破霍邑攻戰(zhàn)人等有勛者并依
格賞受事不逾日惟有徒隸一色勛司疑請教曰義
兵取人山藏海納逮乎徒隸亦無棄者及著勛績所
司致疑覽其所請可為太息豈有矢石之間不辯貴
賤庸勛之次便有等差以此論功將何以勸黥而為
王亦何妨也賞宜從重吾其與之諸部曲及徒隸征
戰(zhàn)有功勛者并從本色勛授壬午帝引霍邑城內(nèi)老
生文武長幼見而勞之曰老生之外孤無所咎縱卿
不誠于孤亦當以赤心相仰乃節(jié)級授官與元從人
齊等其丁壯勝兵者即遣從軍配左右領軍大都督
還取其同邑同黨自相統(tǒng)處之不為疑異俘降之徒
不勝喜躍欣若再生其有關中人欲還者即授五品
散官放還內(nèi)外咸悅咸思報□仍命葬宋老生以本
官之禮自是以后未歸附者無問鄉(xiāng)村堡塢賢愚貴
賤咸遺書招慰之無有不至其來詣軍者帝并節(jié)級
授朝散大夫以上官至于逸民道士亦請□力教曰
義旗撥亂庶品來蘇類聚群分無思不至乃有出自
青溪遠辭丹就人間而齊物從戎馬以同塵咸愿
解巾負茲羈鞢雖欲勿用重違其請逸民道士等誠
有可嘉并依前授人或以授官太高諫帝者帝曰不
□爵賞漢氏以興比屋可封唐之盛德吾方稽古敢
不遵行天下之利義無獨饗率土皆貴于我豈不益
尊乎且皇隋敗壞各歸于此雁門解圍之□東都援
臺之勛在難即許授大夫免禍則惟加小尉所以士
無斗志將有墮心版蕩分崩至于今日覆車明鑒誰
敢□尤然亦使外寇覬覦之徒嘗授無過此也又加
官慰撫何如用兵殺戮好生任賞吾覺其優(yōu)當以不
日而定天下非卿等小見所及丙戌入臨汾郡勞撫
任用郡內(nèi)官民一如霍邑庚寅宿于絳郡西北之鼓
山此山帝為討捕大使時舊停營所故逗而宿焉去
絳十余里絳城不下是日曉鼓山西北有大浮云色
或紫或赤似華蓋樓闕之形須臾有暴風吹來向營
而臨帝所居帳上帝指絳城而謂傍侍曰風云如此
見從彼何不達之甚仍命廚人明日下城而后進食
辛卯帝觀兵于絳城將士等爭欲先登因而縱上自
卯及巳遂取之而食于正平縣令李安遠之宅通守
陳叔達已下面縛請罪并舍而不問待之如初余依
臨汾郡部分癸巳至于龍門縣劉文靜康鞘利等來
自北蕃突厥五百人馬二千匹從鞘利等至帝喜其
兵少而來遲藉之以關隴謂劉文靜曰吾巳及河突
厥始至馬多人少甚愜本懷先是帝使時于此縣界
見河水清皇太子又于此界獲元狐于往縣西南宴
見鞘利并與縣內(nèi)道俗等敘舊極歡丙申至汾陰遺
書招馮翊賊帥孫華華所部強兵至余數(shù)千積年劫
掠非常富實濼水以北莫敢當之帝書到華喜而從
命己亥進營停于壺口分遣諸軍問津水濱之人具
舟爭進日有數(shù)百仍署水軍焉辛丑太原獲青石龜
形文有丹書四字曰李治萬世齊王遣使獻之翠石
丹文天然映徹上方下銳宛若龜形神工器物見者
咸驚奇異帝初弗之信也乃令水漬磨以驗之所司
浸而經(jīng)宿久磨其字愈更鮮明于是內(nèi)外畢賀帝曰
上天明命貺以萬吉恭承休祉須安萬方孤以寡德
寧堪預此既為人下不容以之頒告宜以少牢祀石
龜而爵送龜人用彰休慶是日又有獲嘉禾而獻者
教曰嘉禾為瑞聞諸往策逮乎唐氏世有茲祥放勛
獲之于前叔虞得之于后孤今糾合復逢靈貺出自
興平來因善樂休征偉兆何其美與顧循虛薄未堪
當此呈形之處須表天休送嘉禾人興平孔善樂宜
授朝散大夫以旌嘉應壬寅孫華率其腹心輕騎數(shù)
十至自合陽華年余弱冠言容質(zhì)直帝見而輕之華
每殷勤誠款請先立□帝乃厚加撫遇甚得其情謂
華曰卿能渡河遠來相見吾當貴卿不減鄧仲華也
關中卿輩不少名并劣卿卿今率先從我群雄當相
繼而至于是拜華左光祿大夫封武鄉(xiāng)縣公加馮翊
郡守從其來者仍委華以次授官頒賜各有差仍命
華先濟為西道主人華大悅而去仍命左右統(tǒng)軍王
長諧劉弘基并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等率
師次華而渡據(jù)河西岸以待大兵九月乙卯張綸自
離石道下龍泉文城等郡獲文城太守莘公鄭元
送焉帝見元釋而遣之初王長諧劉弘基陳演壽
之濟河也帝誡之曰屈突通今在河東精兵不少相
去五十余里而不敢來足驗人情不為之用然通雖
不武久在戎行守法懼罪終無坐位不妨伺便時相
邀襲宜為之備以折要沖通若不入關河東自然歸
我分兵向彼我即擊其河東通若全兵守城卿其絕
其橋道可謂前扼其喉后撫其背首尾相救非通所
堪若不走之必成擒矣吾且按兵觀其進退至是通
聞孫華導長諧等渡河果遣獸牙郎將桑顯和率驍
果精騎數(shù)千人夜馳掩襲長諧等軍營諧及孫華等
奉教備預故并覺之伺和赴營設伏分擊應時摧散
追奔至于飲馬泉斬首獲生略以千計顯和走入河
東城僅以身免仍撤斷蒲津橋帝聞而謂官屬曰屈
突遣兵此行事不獲已今若進逼圍之必不敢出使
劉弘基孫華等至關門斷其行路然后吾于壺口朝
服濟河利涉大川斯之謂矣戊午帝親率諸軍圍河
東郡分遣大郎二郎長史裴寂勒兵各守一面帝登
城東原上西望城內(nèi)所為屈突果不敢出兵閉門自
守城高甚峻不易可攻帝觀義士等志試遣登之南
面千余人應時而上時值雨甚帝命旋師軍人既得
上城遂不時速下帝曰屈突宿衛(wèi)舊人解安陣隊野
戰(zhàn)非其所長嬰城善為捍御我?guī)煶偃吮剌p之驍
銳先登恐無還路今且示威而已未是攻城之時殺
人得城如何可用乃還命諸將移營河渚文武將佐
等已下定河北眾余十數(shù)萬今欲入關請兼置公府
觀領太尉增選僚屬帝曰兵臨蒲□諸君欲以舜職
見推此意可知未煩如此必為僚屬增府任從便宜
加置于是復領太尉丙辰馮翊太守蕭造率官屬舉
郡歸義相繼有華陰縣令李孝常據(jù)永豐倉遣子弟
妹夫竇軌等送款仍便應接河西關上兵馬又京兆
萬年醴泉等諸縣皆遣使至帝曰吾未濟者正須此
耳今既事辦可以濟乎乃命所司以少牢祀河庚申
率諸軍以次而渡甲子舍于朝邑長春宮三秦士庶
衣冠子弟郡縣長吏豪族弟兄老幼相來者如市
帝皆引見親勞問仍節(jié)級授官教曰義旗濟河關中
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杰三輔冠蓋公卿
將相之緒余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后時
扼腕連爭求立效縻之好爵以永今朝于是秦人
大悅更相語曰真吾主也來何晚哉咸愿前驅(qū)以死
自效丙寅遣世子隴西公將司馬劉文靜統(tǒng)軍王長
諧姜寶誼寶琮諸軍數(shù)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備他
盜慰撫使人竇軌等受節(jié)度焉遣敦煌公率統(tǒng)軍劉
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shù)萬人往高陵道定涇
陽云陽武功盩厔鄠諸縣等慰撫使人掾殷開山等
受節(jié)度焉先是帝從弟趙興公神通起兵鄠縣有眾
數(shù)千聞義旗渡河遣使迎帝又賊帥李仲文遣兄仲
威送款仲文則魏密之從父也以密反于滎陽緣坐
亡命招集無賴抄劫郿縣之間眾將四五千盩厔賊
帥何潘兒向善志等亦各率眾數(shù)千歸附宜君賊帥
劉旻又率其黨數(shù)千人降帝并以不次封遺書勞之
仍令各于當界率眾便受敦煌公部署旬日間京兆
諸賊四面而至相繼歸義罔有所遺商農(nóng)工賈各安
其業(yè)京城留守代王及尚書衛(wèi)文升將軍陰世師京
兆丞骨儀等以帝威德遐振民愿所從恐京邑之人
一旦去盡乃閉門拒守運糧入宮帝聞而嘆曰吾既
平戎于王翼尊隋室欲立孺子以報高皇今被見疑
拒不相納方知邵奭不悅于周旦非徒言耳陰衛(wèi)群
小負我之深己巳帝之蒲津觀河東城庚午南過永
豐倉是夜宿于臨晉濼渭合流之處將渡渭津人以
見船朽破不堪帝渡及于濼水上流數(shù)十里更取好
船苦于水淺沙磧相次船行不進憂怖不知所為其
夜三更天甚晴霽忽然覺水暴長數(shù)尺逆流而上船
泛深波得達津次及明帝登船欲渡乃見逆流不已
津司以聞眾咸駭異以為光武滹沱之冰無以異此
并于舟中拜賀帝曰此偶然耳吾何德以堪之乃命
所司以少牢祀濼渭并有事于華山帝至倉所勞軍
見箱廩填實銘題數(shù)多喜謂從者曰千里遠來急于
此耳此既入手余復何論食之與兵今時且足信出
于己久行諸將俱謹備守無為他慮未下馬仍開倉
大賑饑民辛未還宮壬申進屯馮翊郡過舊宅饗告
五廟禮也初周齊戰(zhàn)爭之始周太祖數(shù)往同州侍從
達官隋便各給田宅景皇帝與隋太祖并家于州治
隋太祖宅在州城東南西臨大路景皇帝宅居州城
西北而面濼水東西相望二里之間數(shù)十年中兩宅
俱出受命之主相繼代興時人所見開辟已來未之
有也乙亥敦煌公至盩厔所過諸縣及諸賊界莫不
風馳草靡裹糧卷甲唯命是從遣使啟帝請期日赴
京帝曰屈突東行不可西歸無路觀吾成敗方有所
之不可為虞矣乃命隴西公量簡倉上精兵自新豐
道趨長樂離宮令敦煌公率新附諸軍自鄠縣道屯
長安故城至并各聽教迨上郡睢陰以北咸遣使歸
款丙子大軍西引歷下邽過櫟陽路左所有煬帝行
宮園苑及宮人等并罷之教曰大業(yè)已來巡幸過度
宿止之處好依山水經(jīng)茲勝地每起離宮峻宇雕墻
亟成壯麗良家子女充牣其間怨曠感于幽明縻費
極于民產(chǎn)替否迭進將何□逖馳道所有宮室悉宜
罷之其宮人等并放還親屬冬十月辛巳帝至灞上
仍進營停于大興城春明門之西北與隴西敦煌等
二公諸軍二十余萬眾會焉帝勒諸軍各依壘壁勿
入村居無為侵暴若無兵者恭以俟命代王與留守
衛(wèi)文升陰世卿等以義兵多而且肅不令而齊門防
轉(zhuǎn)嚴拒守愈固信使不通告喻事絕帝雖每遣使至
城下申以尊隋夾輔之意愚人俗吏不達變通暗于
事機往而無報如此向經(jīng)旬日諸將相率啟帝曰京
城不啟此是隋運其亡天既亡之非人能復違天棄
日勞師費糧坐守愚夫恐非長策請進圍之以觀其
意帝曰兵纏象魏矢及黃屋人其謂我何哉諸將對
曰無成王之主不得行周公之事又恐巨猾之徒知
義兵已定關中來爭形勝請更思之帝乃逡巡未有
報京兆舊賊帥等并以家近帝城不預元從恥無功
乃各率所部兵分地逼城而上帝慮其輕脫失利辛
卯命二公各將所統(tǒng)兵往為之援京城東面南面隴
西公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主之城中見而失色更
無他計惟冀屈突及東都救援而已甲午關中群帥
等各請率驍銳登城二公莫之能止時帝在春明門
外聞而馳入舍于羅郭安興坊以鎮(zhèn)之甲辰諸軍各
競造攻具以臨城帝又未之許二公及文武所司等
固請曰太原以來所過未嘗經(jīng)宿長驅(qū)四塞罕有不
克之城今至京師不時早定玩敵致寇以挫兵鋒又
慮初附之人私輕太原之兵無能為也此機不小請
速部分帝曰弘弩長戟吾豈不許用之所冀內(nèi)外共
知以安天下斯志不果此外任諸公從民所欲然七
廟及代王并宗室支戚不得有一驚犯乃下教有違
此者罪及三族于是諸軍各于所部營分角修攻戰(zhàn)
之具云梯競聳樓橦爭高百道齊來千里并進繞京
竹木殲于斯矣十一日丙辰昧爽咸自逼城帝聞而
馳往欲止之而弗及纔至景風門東面軍頭雷永吉
等巳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帝乃遣二公率所統(tǒng)
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軍人勿雜勿
相驚恐太倉之外他無所干吏民安堵一如漢初入
關故事代王先在東宮乃奉迎居于大興后殿是日
帝還移營舍于長樂宮浐川上先是隋主以梟滅作
逆掘其墳壟而洿其室陰世師骨儀等遂以為恒準
乃令京兆郡訪帝之五廟塋域所在并發(fā)掘焉帝以
此憾之言必流涕戊午收陰世師骨儀崔毗伽李仁
政等并命隴西公斬于朱雀街道以不從義而又愎
焉余無所問京邑士女歡娛道路華夷觀聽相顧欣
欣乃命太常促擇吉日告高廟定尊位立代王之禮
文武將佐等議請曰天厭隋德歷數(shù)在唐謳歌在路
被于遐邇兵起晉陽遠定秦雍百余日間廓清帝宅
神武之速此謂若飛非天啟圣孰能如是昔漢高入
關不即自王項羽后至悔無所及公雖卑以自牧須
安天下僉議請依符讖上尊號帝愀然改容曰舉兵
之始本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劉季不立子嬰
所以屈于項羽孤今尊奉世嫡復何憂哉壬戌乃率
百僚備羽儀法物具法駕迎代王即位大赦天下改
大業(yè)十二年為義寧元年復天下勿出今年租賦賜
民子孫承后者爵一級是日仍遙尊后主為太上皇
以少帝在不言廢也義寧元年冬十一月甲子少帝
以帝為丞相進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為丞
相府改教稱令萬幾百度禮樂征伐兵馬糧仗庶績
群官并責成于相府惟郊祀天地四時禘祫奏聞帝
固辭不拜公卿將佐等請曰公負孺子當朝豈得辭
乎攝政公不入相王室何依臨茲大節(jié)義無小讓帝
嘆曰王家失鹿遂使狐同老狼乃奉詔受冊乙丑榆
林靈武五原平源安定諸郡并舉城降并遣使詣義
軍請命于是遣書發(fā)使慰喻巴蜀丙寅置丞相府長
史已下屬官還以大將軍府僚裴寂等依次為之己
卯以隴西公為唐王世子改封敦煌公為秦國公四
郎元吉為齊國公仍改太原留守為鎮(zhèn)北府總統(tǒng)山
東諸郡十二月隴西金城郡奴賊薛舉等破賊率唐
□于扶風自稱天子初□遣使詣帝歸款投狀扶風
郡而為薛舉所圍帝遣援兵往扶風未至□黨在郡
城外為舉所圖□遂被郡守竇琎所殺俄而琎及河
池郡守蕭瑀相繼歸京師于是拜琎為戶部尚書上
柱國封燕國公瑀拜禮部尚書封宋公是月也屈突
通自潼關都尉府欲奔東都關上劉文靜等諸軍追
而獲焉送之相府帝見通舍而禮之謂曰公以清貞
奉上臣道不虧孤所翹心惟恨得卿之晚通拜款劉
文靜等仍定弘農(nóng)郡及佐諸縣義寧二年春正月蜀
漢及氐羌所在諸郡雄豪并守長等奉帝書感悅競
遣子弟獻款絡繹而至所司報答日有百余梁益之
間宴如也承詔封丞相長史裴寂為魏國公司馬劉
文靜為魯國公趙興公神通為鄭國公永安公孝基
為蜀國公自余將佐殷開山劉弘基已下并以次封
開國郡公縣公焉其日令曰李密趄鞏洛自許當
涂王城如毀憂心孔棘東都危逼有若倒懸西人之
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統(tǒng)諸軍并宜誡嚴
以時式遏有征無戰(zhàn)是謂義師招諭不從勿難還也
初年孟月春作方興不奪農(nóng)時宜知其速于是以世
子為左元帥秦王為右元帥左右二府諸軍十余萬
眾引于浐水之北仍以尚書蕭瑀為相府司馬劉文
靜為左元帥府長史尚書竇琎為掾殷開山為右元
帥府長史司馬又拜屈突通為上柱國封蔣國公檢
校行軍左右虞候事軍士以下僚佐等皆選知名者
為之帝親詣軍勞而誓遣之二月涿郡太守
缺
藝與
漁陽上谷北平柳城等郡諸官民遣使送款先是平
原賊竇建德聚眾數(shù)萬人充斥河右渤海高陽等郡
大將軍府使人張道源所定趙郡襄國武安清河等
郡至是并陷于賊道源亦隨而沒焉建德遂僣稱王
自號夏國又南陽朱祭眾有所望并好食人自稱可
達汗莫知可達汗之名有何義理酷害異常又有賊
蕭銑起兵于江陵于是以華陽公鄭元為太常卿
封沛國公遣將兵出商山上洛道定南陽以東諸郡
并遣使人左領軍大都督府司兵馬元規(guī)慰撫安陸
及荊襄間三月左右二元帥軍招諭東都城門不啟
李密又不敢西寇時逼農(nóng)月遂奉令旋師宜陽新安
二郡而還留行軍總管史萬寶盛彥師鎮(zhèn)宜陽呂紹
宗任懷鎮(zhèn)新安少帝以帝功德日懋天歷有歸欲行
禪讓之禮乃進帝為相國加九錫賜殊物加殊禮焉
冊曰于戲維爾假黃鉞使持節(jié)大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
錄尚書大丞相新除相國總百揆唐王夫干道貞觀
四象所以運行坤德含弘萬有馮其載育是以天地
交泰資始由乎圣人陰陽順成總己歸其元輔故能
陶甄品物代彼天工息四海之群飛回三靈之掩耀
百揆時序五典克從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
表方斯蔑如也今將受王典冊其敬聽朕命上天不
造降禍于我國家高祖棄盛業(yè)而升龍?zhí)厢寣殘D
以委御王室如毀喪亂弘多數(shù)屬道消時鍾代季郊
廟絕主有若綴旒則我祖宗之業(yè)已墜于地矣王應
休明之運從兆人之欲奉七璽于代邸飛六轡于周
京此乃綱我絕維有大造于皇家者也曩者塞表省
方群兇反噬矢流君側圍甚平城淪陷指期阽危莫
恤王釋位同謀總伐千里晨炊蓐食倍道兼行匈奴
遠跡乘輿反正此則王之功也歷山飛稱兵燕趙妄
假名號河朔響應山西屯結王首啟戎行大殲丑類
此又王之功也邊寇犯關驅(qū)迫良善王鞠旅理兵卷
甲長駕追奔逐北掃地無遺此又王之功也王威徒
黨潛謀逆亂外交適裔內(nèi)騁奸回實繁有徒傾覆宗
社王收戮兇渠罪人斯得此又王之功也四郊多壘
三輔倒懸黃巾示宮闕之名赤眉為園陵之禍兇荒
仍歲荊棘旅庭王投袂義舉星言電邁取霍邑如摧
枯舉秦關如反掌克清河渭志存匡復此又王之功
也北荒獯鬻事藉羈縻比者中原多故龍堆道絕王
式遏有方款關請吏更敦鄰睦復我舊藩此又王之
功也汾晉地險逋逃攸聚山藏川量負罪稽誅類馬
騰之乞活同嚴尤之盡赦王懷柔伏叛杖信示威交
臂屈膝申其向化此又王之功也河潼轉(zhuǎn)漕密邇關
畿京坻委積由來尚矣群兇據(jù)竊一鼓而崩此又王
之功也京師危迫奸臣放命異一相之居內(nèi)同四兇
之扇禍王大誓師旅興言感慨蕩清上國拯厥贅旒
暴市焚尸并梟元惡此又王之功也上天貽愛莫甚
乎人爰祚圣哲弼予沖幼官守司存社稷有奉濟方
割于下墊爍員光于上參此又王之功也唐弼兇豎
草竊岐陽吞噬舊邦侵逼都鄙王制以□策觀其攜
貳親離眾叛我盡收之此又王之功也華陽黑水控
接岷嶓山川阻深盡為逋藪義風所靡化行江漢此
又王之功也薛舉崇奸同惡相濟僭擬輿服滔天泯
夏西土游魂秦山肆毒赫斯授律咸俘丑類岐隴齊
筑京觀汧渭為之不流此又王之功也三蜀奧區(qū)一
都之會裔民紛雜蠻陬荒梗王發(fā)一介之使降咫尺
之書而靈關洞開劍閣無隘此又王之功也弘農(nóng)甸
服襟帶河陜鞠為寇場連城阻亂長策遠振不征而
服此又王之功也王有濟天下之勛重之以明德爰
初發(fā)跡肇自鴻階峻極比于嵩華清瀾運于溟渤體
茲將圣道被如仁在物不失其宜含靈咸安其所春
生夏長信及四時地平天成義兼得一總萬幾之務
因百姓之心保乂我皇家弘濟乎多難者也是以濟
濟多士庶政緝熙穆穆四時要荒式序激清風以厲
俗暢和氣以調(diào)時神功侔于造化積德高于垂象朕
又聞之先王之宰物也尊賢尚德茂賞疇庸五侯專
征九命作伯周襄光錫桓文是膺大啟南陽以表東
海況乃道冠伊稷功高晉鄭酬勛蔑爾朕甚懼焉今
晉授相國以河內(nèi)汲郡清河武安魏郡信都高陽平
原趙郡襄國通前三十郡增封唐國錫茲黑土苴以
白茅爰定爾邦用建冢社昔周邵分陜咸為保傅毛
畢諸侯入作卿士內(nèi)外之任禮實攸宜今授相國印
綬唐王璽紱茅土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
至第十相國禮絕群后任總所司朝班彝數(shù)宜以事
革其以相國總百揆去錄尚書之號上所假黃鉞內(nèi)
外都督丞相印綬又加王九錫其敬聽后命以王繩
紀禮度哀矜折獄罔不用情無或遷志是用錫王大
輅戎輅各一元牡二駟以王分地敦本人天是賴疏
爵務農(nóng)所寶惟谷是用錫王袞冕之服赤舄副焉以
王風雅所被獯戎咸格陰陽順理遐邇宅心是用錫
王軒懸之樂六佾之舞以王翼宣皇道義聲遐暢三
才所運四海攸歸是用錫王朱戶以居以王登賢命
秩裒德升朝思帝所難能官流詠是用錫王納陛以
登以王正色持衡镕范御下式遏奸宄蕩清華夏是
用錫王武賁之士三百人以王威同夏日志厲秋霜
刑厝有期寬而不漏是用錫王鈇鉞各一彤弓一彤
矢百玈弓十玈矢千以王霜露履踐禋祀恭嚴天地
幽通孝思至感是用錫王秬一逌珪瓚副焉唐國
宜置丞相已下一遵舊式往欽哉祗奉大禮用膺多
福以光我高祖之休命可不慎歟
侍中陳叔
達之詞也
帝私謂
元從府僚曰少帝今時可謂吾家所立本謂社稷上
報高祖冀終隋氏不失人臣豈期孺子尚幼未復明
辟僥幸之徒諷其假孤名器安有至尊羽儀天子之
禮假諸臣下何以為國孤總朝政此事不得不知政
由己出還自錫進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孤不欺人敢
欺天也群僚等固請曰蕭何為相國魯公用王禮前
賢不讓請以為不疑帝曰兩賢遇周漢之初興有大
勛于二代孤屬亂離之季世值隋運之將盡昏明時
異授受事殊擬于其倫實多慚德然諸公欲孤行魏
晉之故事為豹變之鴻漸聊為吾子揚榷而陳之曹
馬之興不以義舉英雄鼎峙角逐爭衡無君之人欲
速大位逼脅孤寡假詔自媒因九錫而論功矜百辟
于殊禮示難進于謙退思厭塞于群情故路人咸見
其心有識呼為狐媚斯皆兆庶不推謳歌不屬者也
宋齊蕞爾處于江湖地當漢之一郡自稱尊號可知
必以魏晉為??曈菹亩U讓功微五伯禮盛二
王于是阿諛希旨之儔申敦勸于抗矯飾非輕薄之
子騁讓辭而偉畢未聞桀紂之裔禪于殷周之初從
此而言斷可知矣何輕易天命以自厚誣孤每觀前
史見斯事跡未嘗不撫掌而笑嗤彼群迷明賢所棄
見賢思齊勿循前弊時有啟帝者以為即真之漸舊
事因循相承作故帝曰孤聞升天無階于何為漸必
如來旨事轉(zhuǎn)成疑至若河濱仄陋泗上亭長令其位
次受終未易享國所問功德何如誰云位之大小以
孤堪守關中能負孺子見推相國作鎮(zhèn)假王漢有前
蹤不能違眾欲以曹操司馬炎為例九錫殊物賜加
非宜不愿擬議亦恥老瞞同傳公卿聞帝此旨寤而
厚顏詣府陳謝帝又謂之曰魏氏以來革命不少鴻
儒碩學世有名臣佐命興皇皆行禪代不量功業(yè)之
本惟存揖讓之容上下相蒙遂為故實寧有湯武接
于夏殷不憲章于堯舜晉魏隔于周漢翻祖述于勛
華且堯之禪舜二圣繼踵舜因讓禹以明堯哲示天
下為至公不私己于尊位故賓虞以后若脫屣焉是
知非堯不能讓舜非舜不能命禹商周德所不逮有
撥亂反正之功順天行誅逆取順守咸以至誠兼濟
無隱神祇三五帝王稱茲四圣英聲茂實飛騰萬古
堯舜不及于子讓德而稱帝湯武不私于后裔力取
而為王故道有降差名有優(yōu)劣然立功立德亦各一
時末葉后來功德無紀時逢屯否擁兵竊命托云輔
政擇立余孽頑嚚支庶先被推崇睿哲英宗密加夷
戮專權任己逼令讓位雖欲己同于舜不覺禪者非
堯貶德于唐虞見過于湯武豈不悖哉魏晉宋齊為
惑已甚托言之士須知得失群公退而悅服私相謂
曰相王格論絕后光前發(fā)明典謨申理誓誥可謂君
子一言定八代之榮辱矣帝又謂所親曰諸人雖復
見吾言論仍自不知至理吾今一匡天下三分有二
入關形勢頗似漢高祖且起軍甲子旗幟已革如何
更于少帝之處卻受九錫而求殊禮孺子有知不容
肯行此事既成無識此乃吾自為之立身以來不欺
暗室如何今日誣罔天聽所區(qū)別帝王激揚名理以
懲是古非今之輩謬相勸逼于是惟改丞相府為相
府國而九錫殊禮并屬諸有司是月也宇文化及兼
弟智及等并驍果武賁司馬龕監(jiān)門郎將裴干通等
謀同逆因驍果等欲還精銳遂夜率之而圍江都宮
殺后主于彭城閣初驍果兵等苦于久在江都咸思
歸叛至是煬帝知唐據(jù)有西京過江計定仍先分驍
果往守會稽誑之云往東吳催米故化及等因之而
作難于是隋主崩問至帝乃率文武群賢僚佐從少
帝舉哀于大興后殿帝哭哀甚有諫止帝者帝曰吾
為人下喪君何可不哀然亦恨后主不亡于開皇之
末以延鼎祚耳化及等本自因思歸之眾而行殺逆
及以許公之子為眾所推至是遂僭稱尊號率其同
惡欲入關以李密斷成皋據(jù)洛口乃圖北取黎陽倉
從白馬津而渡帝乃遣統(tǒng)軍張倫將蒲津以東從兵
往魏郡道招慰化及等繼遣淮安王神通往定山東
諸郡又募犯罪者數(shù)千人聽□力贖罪并張倫等并
是淮安王節(jié)度焉李密聞化及之趣河北乃分兵遣
別將徐世績等屯黎陽拒守化及從宛道渡河絕糧
遂屯于聊城縣淮安王等率眾圖城部分失機行兵
不利退保魏郡化及眾聚聊城糧無所出竇建德知
其窮蹙遂攻破之獲化及兼弟智及賁以弒逆并斬
之而徇眾煬帝蕭皇后亦沒于賊庭于是江都宮人
美女珍寶金帛及乎玉璽并建德有之不逞之徒因
說建德送蕭皇后及宮人等多赍金帛重賂突厥市
馬而求援少帝年未勝衣不經(jīng)師傅長于婦人之手
時事茫然既知煬帝不存惟求潛遜夏四月詔曰天
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
憫予小子奄紹丕愆哀號永感五情糜潰仰惟荼毒
仇復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啟處相國唐王膺期命世
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伐總九合于一匡決百
勝于千里糾率華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賴
德侔造化功格蒼旻兆庶歸心歷數(shù)斯在屈為人臣
載違天命昔在虞夏揖讓相推茍非重華誰堪命禹
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兆謀
布德顧己莫能私僮命駕須歸藩國予本代王及予
而代天之所廢豈其如是庶憑稽古之圣以誅四兇
幸值惟新之恩預充三恪雪恥怨于皇祖守禋祀為
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于舊邸庶官
群后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
兼懷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濟濟多士明知朕意仍□
有司凡是表奏皆不得以聞章表不通理難再請欲
召公卿議之漸以啟諭于是文武將佐裴寂等二千
人不謀同辭并不肯奉詔乃相率上疏勸進曰臣聞
天下至公非一姓之獨有圣人達節(jié)與萬物而推移
故五運遞興百王更王春蘭秋菊無絕終古玉疏石
記筆舌紛綸垂統(tǒng)有光煥乎寶箓伏惟陛下資靈種
德稟慶至真固縱惟神生知乃圣量包乎宇宙智周
乎品物群生涂炭躋之仁壽逢百六之厄創(chuàng)業(yè)云雷
追三五之蹤財成天地仲夏之半龍躍晉陽孟冬伊
始鳳翔灞上鴻志猬毛之反者霧委來庭觸柱拔山
之大盜風馳獻款三晉子弟共獯獫而陪麾咸秦豪
杰連巴蜀而響應英聲西被懋德東漸南諧交址北
變幽都躬未戎衣手不提劍機務成于雄斷人杰得
于才子威加四海功出一門計極萬安戰(zhàn)窮百勝小
往大來算無遺策時未期月業(yè)倍前王今古代興膺
斯撥亂若茲之舉如茲之速載籍以來未之前聞也
臣等誠歡誠喜頓首頓首死罪竊以陛下承家開國
積德累功世濟擬于高陽纘緒盛于周武載誕燭神
光之異儀形表玉勝之奇白雀呈祥丹書授歷名合
天淵姓符桃李君堯之國靡不則天星紀云周奉時
圖始甲子之旦不俟而脫起兵西北勢合乘干我來
自東位當出震至八井深水之圖讖唐唐李樹之驍
歌固以備在人謠無德而稱者也且夫體非常之道
立非常之功實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事不時正位人
神佇式天命不常惟德是與遷虞事夏抑有前規(guī)臣
等敢錄舊典奉上尊號當今萬幾曠主九有困窮伏
愿降鑒回慮憂世外己上順天心祗膺允執(zhí)俯從人
愿屈就樂推變黎庶于時雍配上帝于宗祀勿以王
者兼濟之功而為匹夫獨美之操昔之堯佐咸大天
工績尤著者嗣饗稷播谷之都余慶商周皋陶好
生洽人今興陛下盛德有后其若是乎四相三王齊
名踵武千年得一相繼風聲符命所鍾有自來矣愿
納縉紳慺慺之情允副億兆颙颙之望率土更生含
靈幸甚臣等誠惶誠恐昧死以聞頓首頓首死罪死
罪所司以表意奏聞帝退所奏表謂奏者曰吾固知
如是拒而不答裴寂等進見曰昔桀紂雖復不賢亦
各有子未聞湯武臣輔之龜鏡已見茲無所疑也先
人有言曰功蓋天下者不賞陛下欲讓至尊而為臣
下恐隋朝不然此事且臣等唐之將佐茅土大位受
之唐國陛下不為唐帝臣等應須去官伏愿深思容
臣等有地帝笑曰裴公何相逼之深當為審思亦未
之許裴寂等又依光武長安同舍人強華奉赤伏符
故事言之甚切帝曰所以逡巡至于再三者非徒推
讓亦恐群公面諛退為口實然漢高云諸侯王推高
于寡人以為皇帝位甚便宜于天下之民則可矣孤
亦何能有異之哉于是寂等再拜舞蹈稱萬歲而出
遂與國子博士丁孝烏等數(shù)百人具禮儀擇良日以
武德元年歲在戊寅五月甲子皇帝即位于太極前
殿設壇于長安城南柴燎告天備羽儀法物臨軒大
赦天下改義寧二年為武德元年
登極部匯考十七
唐二
高祖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太宗以皇太子受內(nèi)禪即
皇帝位
按唐書太宗本紀太宗諱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
穆皇后寶氏生而不驚方四歲有書生謁高祖曰公
在相法貴人也然必有貴子及見太宗曰龍鳳之姿
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書生已辭去高
祖懼其語泄使人追殺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為神
乃采其語名之曰世民大業(yè)中突厥圍煬帝雁門煬
帝從圍中以木系詔書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
時年十六往應募隸將軍云定興謂定興曰彼敢圍
吾天子者以為無援故也今宜先后吾軍為數(shù)十里
使其晝見旌旗夜聞鉦鼓以為大至則可不擊而走
之不然知我虛實則勝敗未可知也定興從之軍至
崞縣突厥候騎見其軍來不絕果馳告始畢可汗曰
救兵大至矣遂引去高祖擊歷山飛陷其圍中太宗
馳輕騎取之而出遂奮擊大破之太宗為人聰明英
武有大志而能屈節(jié)下士時天下已亂盜賊起知隋
必亡乃推財養(yǎng)士結納豪杰長孫順德劉弘基等皆
因事亡命匿之又與晉陽令劉文靜尤善文靜坐李
密事系獄太宗夜就獄中見之與圖大事時百姓避
賊多入城城中幾萬人文靜為令久知其豪杰因共
部署計已定乃因裴寂告高祖高祖初不許已而許
之高祖已起兵建大將軍府太宗率兵徇西河斬其
郡丞高德儒拜右領軍大都督封燉煌郡公唐兵西
將至霍邑會天久雨糧且盡高祖謀欲還兵太原太
宗諫曰義師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陽號令天下今
還守一城是為賊爾高祖不納太宗哭于軍門高祖
驚召問之對曰還則眾散于前而敵乘于后死亡須
臾所以悲爾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敗惟汝時左
軍已先返即與隴西公建成分追之夜半太宗失道
入山谷棄其馬步而及其兵與俱還高祖乃將而前
遲明至霍邑宋老生不出太宗從數(shù)騎傅其城舉鞭
指麾若將圍之者老生怒出背城陣高祖率建成居
其東太宗及柴紹居其南老生兵薄東陣建成墜馬
老生乘之高祖軍卻太宗自南原馳下□分兵斷其
軍為二而出其陣后老生兵敗走遂斬之進次涇陽
擊胡賊劉鷂子破之唐兵攻長安太宗屯金城坊攻
其西北遂克之義寧元年為光祿大夫唐國內(nèi)史徙
封秦國公食邑萬戶薛舉攻扶風太宗擊敗之斬首
萬余級遂略地至隴右二年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
率兵十萬攻東都不克而還設三伏于三王陵敗隋
將段達兵萬人武德元年為尚書令右翊衛(wèi)大將軍
進封秦王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
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八月太宗疾間復
屯于高□城相持六十余日巳而舉死其子仁杲率
其眾求戰(zhàn)太宗按軍不動久之仁杲糧盡眾稍離叛
太宗曰可矣乃遣行軍總管梁實柵淺水原仁杲將
宗羅□擊實太宗遣將軍龐玉救實玉軍幾敗太宗
率兵出其后羅□敗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
出降師還高祖遣李密馳傳勞之于豳州密見太宗
不敢仰視退而嘆曰真英主也獻捷太廟拜右武候
大將軍太尉使持節(jié)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詔蒲陜
河北諸總管兵皆受其節(jié)度二年正月鎮(zhèn)長春宮進
拜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是時劉武周據(jù)并州宋
金剛陷滄州王行本據(jù)蒲州而夏縣人呂崇茂殺縣
令以應武周高祖懼詔諸將棄河東以守關中太宗
以為不可棄愿得兵三萬可以破賊高祖于是悉發(fā)
關中兵益之十一月出龍門關屯于柏壁三年四月
擊敗宋金剛于柏壁金剛走介州太宗追之一日夜
馳二百里宿于雀鼠谷之西原軍士皆饑太宗不食
者二日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剛將尉遲敬德尋相
等皆來降劉武周懼奔于突厥其將楊伏念舉并州
降高祖遣蕭瑀即軍中拜太宗益州道行臺尚書令
七月討王世充敗之于北邙四年二月竇建德率兵
十萬以援世充太宗敗建德于虎牢執(zhí)之世充乃降
六月凱旋太宗被金甲陳鐵騎一萬介士三萬前后
鼓吹獻俘于太廟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
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
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戶至三萬賜袞冕金輅雙璧黃
金六千斤前后鼓吹九部之樂班□四十人五年正
月討劉黑闥于洺州敗之黑闥既降已而復反高祖
怒命太子建成取山東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驅(qū)其
小弱婦女以實關中太宗切諫以為不可遂已加拜
左右十二衛(wèi)大將軍七年突厥寇邊太宗與遇于豳
州從百騎與其可汗語乃盟而去八年進位中書令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
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功益高而高祖屢許
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
發(fā)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元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
王元吉高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
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遣裴寂告于南郊大赦武德
流人還之賜文武官勛爵免關內(nèi)及蒲芮虞泰陜鼎
六州二歲租給復天下一年民八十以上賜粟帛百
歲加版授廢潼關以東瀕河諸關癸酉放宮女三千
余人丙子立妃長孫氏為皇后
按聞見后錄唐高祖之起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
高祖謂世民曰若事成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
子將佐亦以為請世民屢辭太子建成喜酒色游畋
齊王元吉多過失世民功名日盛建成內(nèi)不自安乃
與元吉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高祖晚多內(nèi)寵小王
且二十人其母競交結諸長子以自固建成元吉曲
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于高祖或
云烝于張婕妤尹德妃世民獨不然故妃嬪等爭譽
建成元吉而短世民世民平洛陽妃嬪等私求寶貨
并為親屬求官世民曰寶貨皆以籍奏官當授賢才
有功者不許淮南安王神通有功世民給田數(shù)十頃
張婕妤之父因婕妤欲奪之神通執(zhí)秦王令不可俱
以為怨尹德妃父阿鼠強橫毆秦王府屬杜如晦折
一指曰汝何人過我門不下德妃反奏家為秦王左
右陵暴高祖積怒數(shù)責世民世民深自辯終不信又
世民每侍宴宮中對諸妃嬪思太穆皇后早世不得
見上有天下或欷歔流涕高祖顧之不樂諸妃嬪因
密共譖世民曰海內(nèi)幸無事陛下春秋高唯宜相娛
樂秦王獨泣涕正是憎疾妾等陛下萬歲后妾等母
子決不為秦王所容因相與泣且曰皇太子仁孝陛
下以妾母子屬之必能保全高祖為之愴然由是待
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親矣元吉勸建成除世民
俟入朝因而刃之世民從高祖幸元吉第元吉伏護
軍宇文寶于寢內(nèi)欲刺世民不果高祖幸仁智宮建
成居守世民元吉從建成令元吉就刺世民曰安危
之計決在今歲建成又使郎將朱煥校尉橋公山
以甲遺慶州都督楊文干使之舉兵欲表里相應
朱煥橋公山告其事文干遂反高祖怒甚囚建成于
幕下飼以麥飯高祖謂世民曰楊文干反事連建成
恐應之者眾汝應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
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屬兵脆弱他日不
能事汝取之易耳元吉與妃嬪更迭為建成請封德
彝亦為之營解高祖意遂變唯責以兄弟不睦歸罪
太子中允王珪右衛(wèi)率韋
闕
天策兵參軍杜淹并流
于巂州高祖校獵城南命建成世民元吉馳射角勝
建成有胡馬肥壯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馬甚駿能
超數(shù)丈澗弟善騎試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馬蹶世民
蹋立于數(shù)步之外馬起復乘之如是者三顧宇文士
及曰彼欲以此見殺死生豈不有命建成聞知反令
妃嬪譖于高祖曰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為天下主
豈有浪死高祖大怒先召建成元吉后召世民入責
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速耶
世民免冠頓首請下法司按驗高祖怒不解忽有司
奏突厥入寇高祖乃改容勞勉世民命之冠帶與謀
突厥高祖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后猜嫌
益甚建成夜召世民飲酒因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
數(shù)升淮南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高祖問世民疾敕
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復夜飲因謂世民曰首建
大謀削平海內(nèi)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
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
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建行臺居洛陽自陜
以東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世民涕泣辭建成元吉相與謀秦王若至洛陽有土
地甲兵不可復制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取之易
耳乃密令數(shù)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聞往洛陽無不
喜躍觀其志趣恐不復來又近幸之人各以利害說
高祖事復中止建成元吉與后宮日夜譖世民高祖
信之將加罪陳叔達力諫乃止元吉請殺世民高祖
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秦府幕屬
皆憂懼不知所出房元齡謂長孫無忌曰隙已成一
旦禍機竊發(fā)豈惟府朝涂地實社稷之憂也莫若勸
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國家存亡之機間不容發(fā)正在
今日無忌曰吾懷此已久未敢言今當白之乃入言
于世民世民召元齡謀之元齡曰大王功在天下當
承大業(yè)今日憂危乃天贊之也其勿疑又與府屬杜
如晦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元吉以秦府多驍將乃
譖尉遲敬德下詔獄世民為之分辨僅免又譖程知
節(jié)出為康州刺史知節(jié)謂世民曰大王股肱羽翼盡
矣身何能久建成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懼者獨
房元齡杜如晦耳皆譖逐之會元吉當北伐時尉遲
敬德程知節(jié)段志元秦叔寶等又簡閱秦王帳下精
銳之士王晊密告世民曰建成語元吉吾與秦王餞
汝于昆明池使壯士刺殺秦王于幕下以暴卒聞敬
德等汝悉坑之世民以晊言告長孫無忌等長孫無
忌等勸世民先事圖之世民嘆曰骨肉相殘古今大
惡吾誠知禍在旦夕欲俟其發(fā)然后以義討之不亦
可乎敬德曰人情誰不愛死今眾人以秦王乃天授
也禍機垂發(fā)而王猶晏然不以為憂王縱自輕如社
稷宗廟何王如不用敬德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
留王左右交手受戮也無忌曰不從敬德之言事今
敗矣敬德必不為王有無忌亦當相隨而去世民曰
吾言亦未可全棄公更圖之府僚又曰元吉之兇終
不肯事建成聞薛實言元吉之名合成唐字當主唐
祀元吉喜曰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彼與建成
謀未成已有取建成之心亂心無厭何所不為若使
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復唐有奈何徇匹夫之節(jié)忘社
稷之計乎會太白經(jīng)天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
當有天下高祖以其狀授世民世民乃密奏建成元
吉淫亂后宮曰臣于兄弟無絲毫之負今欲殺臣似
為世充建德報讎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
恥見諸賊高祖省之愕然報曰明當鞫問汝宜早參
明日世民遂誅建成元吉云
太宗貞元二十三年六月甲戌高宗以皇太子即皇
帝位
按唐書高宗本紀高宗諱治字為善太宗第九子也
母曰文德皇后長孫氏始封晉王貞觀七年遙領并
州都督十七年太子承干廢而魏王泰次當立亦以
罪黜乃立子治為皇太子太宗嘗命皇太子游觀習
射太子辭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太宗大喜
乃營寢殿側為別院使太子居之太宗每視朝皇太
子常侍觀決庶政二十三年太宗有疾詔皇太子聽
政于金液門四月從幸翠微宮太宗崩以羽檄發(fā)六
府甲士四十衛(wèi)皇太子入于京師六月甲戌即皇帝
位于柩前大赦賜文武官勛一轉(zhuǎn)民八十以上粟帛
給復雍州及比歲供軍所一年
按通鑒紀事本末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即皇
帝位冬十月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干為太子生八
年矣太宗貞觀七年帝謂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杜
正倫曰朕年十八猶在民間民之疾苦情偽無不知
之及居大位區(qū)處世務猶有差失況太子生長深宮
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
諫十六年秋八月丁酉上曰當今國家何事為急諫
議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無虞唯太子諸王宜有定
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時太子承干失德魏王泰有
寵群臣日有疑議上聞而惡之謂侍臣曰方今群臣
忠直無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之疑九月丁
巳以魏征為太子太師征疾小愈詣朝堂表辭上手
詔諭以周幽晉獻廢嫡立庶危國亡家漢高祖幾廢
太子賴四皓然后安我今賴公即其義也知公疾病
可臥護之征乃受詔十七年春正月丙寅上謂群臣
曰聞外間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悟多從游幸
遽生異議僥幸之徒已有附會者太子雖病足不廢
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朕終不以
孽代宗啟窺窬之源尋太子承干獲罪魏王泰自入
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
忌固請立晉王治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云臣
今日始得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
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人誰不愛其子朕見
如此甚憐之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審
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后魏王據(jù)天下肯殺其愛
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干為太子復寵
魏王禮秩過于承干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
為鑒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上
流涕曰我不能爾因起入宮魏王泰恐上立晉王治
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治由是憂
形于色上怪屢問其故治乃以狀告上憮然始悔立
泰之言矣承干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
孫無忌房元齡李世績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
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于□無忌等爭前扶
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無忌
等請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有異
議者臣請斬之上謂治曰汝舅許汝矣宜拜謝治因
拜之上謂無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議如何
對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陛下試召問百官
有不同者臣負陛下萬死上乃御太極殿召文武六
品以上謂曰承干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
諸子為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眾皆歡呼曰晉王仁
孝當為嗣上悅是日泰從百余騎至永安門敕門司
盡辟其騎引泰入肅章門幽于北苑丙戌詔立晉王
治為皇太子御承天門樓赦天下酺三日上謂侍臣
曰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jīng)營而得自今太子
失道藩王窺伺者兩皆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后法且
泰立則承干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干與泰皆無恙
矣
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中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唐書中宗本紀中宗諱顯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則
天順圣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
太后臨朝稱制 按則天本紀弘道元年十二月高
宗崩遺詔皇太子即皇帝位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
天后進止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后為皇太后
按裴炎傳炎拜侍中高宗幸東都留皇太子京師以
炎調(diào)護帝不豫太子監(jiān)國詔炎與劉齊賢郭正一于
東宮平章政事及大漸受遺詔輔太子是為中宗
中宗嗣圣元年二月戊午太后廢帝為廬陵王臨朝
稱制
即武后
光宅元年
按唐書則天本紀則天皇后武氏諱并州文水人
也父士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后年
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后削發(fā)為比
丘尼居于感業(yè)寺高宗幸感業(yè)寺見而悅之復召入
宮久之立為昭儀進號宸妃永徽六年高宗廢皇后
王氏立宸妃為皇后高宗自顯慶后多苦風疾百司
奏事時時令后決之常稱旨由是參豫國政后既專
寵與政乃數(shù)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而高宗春
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陰欲廢之而
謀泄不果上元元年高宗號天皇皇后亦號天后天
下之人謂之二圣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遺詔皇
太子即皇帝位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甲
子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后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大赦
賜九品以下勛官一級庚午韓王元嘉為太尉霍王
元軌為司徒舒王元名為司空甲戌劉仁軌為尚書
左仆射裴炎為中書令劉齊賢為侍中同中書門下
三品戊寅郭待舉魏元同岑長倩同中書門下三品
癸未郭正一罷光宅元年正月癸未改元嗣圣癸巳
左散騎常侍韋弘敏為太府卿同中書門下三品二
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之己未立豫王旦為皇
帝妃劉氏為皇后立永平郡王成器為皇太子大赦
改元為文明賜文武官五品以上爵一等九品以上
勛兩轉(zhuǎn)老人版授官賜粟帛職官五品以上舉所知
一人皇太后仍臨朝稱制庚申廢皇太孫重照為庶
人殺庶人賢于巴州甲子皇帝率群臣上尊號于武
成殿丁卯冊皇帝丁丑太常卿王德真為侍中中書
侍郎劉袆之同中書門下三品庚辰贈玉清觀道士
太中大夫王遠知金紫光祿大夫三月丁亥徙封上
金為畢王素節(jié)葛王四月辛酉徙封上金為澤王素
節(jié)許王癸酉遷廬陵王于房州丁丑又遷于均州五
月癸巳以大喪禁射獵閏月甲子禮部尚書武承嗣
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七月辛未有彗星出于
西方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于干陵丙午武承嗣罷
九月甲寅大赦改元旗幟尚白易內(nèi)外官服青者以
碧大易官名改東都為神都追尊老子母為先天太
后丙辰左威衛(wèi)大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
以備突厥己巳追尊武氏五代祖克己為魯國公妣
裴氏為魯國夫人高祖居當為太尉北平郡王妣劉
氏為王妣曾祖儉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為王妃
祖華為太尉太原郡王妣趙氏為王妃考士為太
師魏王妣楊氏為王妃丁丑柳州司馬李敬業(yè)舉兵
于揚州以討亂貶韋弘敏為汾州刺史十月癸未楚
州司馬李崇福以山陽安宜鹽城三縣歸于敬業(yè)甲
申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梁郡公孝逸為揚州道行軍大
總管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李知十為副率兵三十萬以
拒李敬業(yè)丁亥左肅政臺御史大夫騫味道檢校內(nèi)
史同鳳閣鸞臺三品鳳閣舍人李景諶同鳳閣鸞臺
平章事壬辰李敬業(yè)克潤州丙申殺裴炎追謚五代
祖魯國公曰靖高祖北平郡王曰恭肅曾祖金城郡
王曰義康祖太原郡王曰安成考魏王曰忠孝丁酉
曲赦揚楚二州復敬業(yè)姓徐氏貶劉齊賢為辰州刺
史李景諶罷右史沈君諒著作郎崔□為正諫大夫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十一月辛亥左鷹揚衛(wèi)大將軍
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庚申右監(jiān)門衛(wèi)將
軍蘇孝祥及徐敬業(yè)戰(zhàn)于阿溪死之乙丑徐敬業(yè)將
王那相殺敬業(yè)降丁卯郭待舉罷鸞臺侍郎韋方質(zhì)
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十二月戊子遣御
史察風俗癸卯殺程務挺垂拱元年正月丁未大赦
改元庚戌騫味道守內(nèi)史戊辰劉仁軌薨二月乙巳
春官尚書武承嗣秋官尚書裴居道右肅政臺御史
大夫韋思謙同鳳閣鸞臺三品突厥寇邊左玉鈐衛(wèi)
中郎將淳于處平為陽曲道行軍總管以擊之沈君
諒罷三月崔□罷丙辰遷廬陵王于房州辛酉武承
嗣罷辛未頒垂拱格四月丙子貶騫味道為青州刺
史癸未淳于處平及突厥戰(zhàn)于忻州敗績五月丙午
裴居道為納言丁未流王德真于象州己酉冬官尚
書蘇良嗣守納言封皇帝子成義為恒王壬戌以旱
慮囚壬申韋方質(zhì)同鳳合鸞臺三品六月天官尚書
韋待價同鳳閣鸞臺三品九月丁卯揚州地生毛十
一月癸卯韋待價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以擊突厥
二年正月辛酉大赦賜酺三日內(nèi)外官勛一轉(zhuǎn)二月
辛未朔日有蝕之三月戊申作銅匭四月庚辰岑長
倩為內(nèi)史五月丙午裴居道為內(nèi)史六月辛未蘇良
嗣同鳳閣鸞臺三品己卯韋思謙守納言十月己巳
有山出于新豐縣改新豐為慶山赦囚給復一年賜
酺三日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調(diào)終其身是冬無雪
三年閏正月丁卯封皇帝子隆基為楚王隆范衛(wèi)王
隆業(yè)趙王二月己亥以旱避正殿減膳三月乙丑韋
思謙罷四月辛丑追號孝敬皇帝妃裴氏曰哀皇后
葬于恭陵癸丑以旱慮囚命京官九品以上言事壬
戌裴居道為納言五月丙寅夏官侍郎張光輔為鳳
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庚午殺劉袆之七月丁
卯冀州雌雞化為雄乙亥京師地震雨金于廣州八
月壬子魏元同兼檢校納言九月己卯虢州人楊初
成自稱郎將募州人迎廬陵王于房州不果見殺十
二月壬辰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安西大都
護閻溫古副之以擊吐蕃是歲大饑四年正月甲子
增七廟立高祖太宗高宗廟于神都庚午毀干元殿
作明堂三月壬戌殺麟臺少監(jiān)周思茂四月戊戌殺
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五月庚申得寶圖于洛水乙
亥加尊號為圣母神皇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得瑞
石于汜水七月丁巳大赦改寶圖為天授圣圖洛水
為永昌洛水封其神為顯圣侯加特進禁漁釣改嵩
山為神岳封其神為天中王太師使持節(jié)大都督賜
酺五日戊午京師地震八月戊戌神都地震丙午博
州刺史瑯邪郡王沖舉兵以討亂遣左金吾衛(wèi)大將
軍丘神績拒之戊申沖死之庚戌越王貞舉兵于豫
州以討亂辛亥曲赦博州九月丙辰左豹韜衛(wèi)大將
軍曲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后軍大總管以
拒越王貞張光輔為諸軍節(jié)度削越王貞及瑯邪郡
王沖屬籍改其姓為虺氏貞死之丙寅赦豫州殺韓
王元嘉魯王靈夔范陽郡王靄黃國公撰東莞郡公
融及常樂公主皆改其姓為虺氏丁卯左肅政臺御
史大夫騫味道夏官侍郎王本立同鳳閣鸞臺平章
事十月辛亥大風拔木十一月辛酉殺濟州刺史薛
顗及其弟駙馬都尉紹十二月乙酉殺霍王元軌江
都郡王緒及殿中監(jiān)裴承光大殺唐宗室流其幼者
于嶺南己亥殺騫味道乙酉拜洛受圖辛亥改明堂
為萬象神宮大赦永昌元年正月乙卯享于萬象神
宮大赦改元賜酺七日丁巳舒王元名為司徒戊午
布政于萬象神宮頒九條以訓百官己未朗州雌雞
化為雄二月丁酉尊考太師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
皇置崇先府官戊戌追謚妣楊氏曰周忠孝太后太
原郡王曰周安成王妃趙氏為王妃金城郡王曰魏
義康王妃宋氏為王妃北平郡王曰趙肅恭王妃劉
氏為王妃五代祖魯國公曰太原靖王夫人裴氏為
王妃三月甲子張光輔守納言癸酉天官尚書武承
嗣為納言張光輔守內(nèi)史四月甲辰殺汝南郡王瑋
鄱陽郡公諲廣漢郡公謐汶山郡公蓁零陵郡王俊
廣都郡公徙其家于巂州己酉殺天官侍郎鄧元
挺五月丙辰韋待價及吐番戰(zhàn)于寅識迦河敗績己
巳白馬寺僧薛懷義為新平道行軍大總管以擊突
厥七月丁巳流紀王慎于巴州改其姓為虺氏丙子
流韋待價于繡州殺閻溫古戊寅王本立同鳳閣鸞
臺三品八月癸未薛懷義為新平道中軍大總管以
擊突厥甲申殺張光輔洛州司馬弓嗣業(yè)洛陽令弓
嗣明陜州參軍弓嗣古流人徐敬真乙未松州雌雞
化為雄辛丑殺陜州刺史郭正一丁未殺相州刺史
弓志元蒲州刺史弓彭祖尚方監(jiān)王令基九月庚戌
殺恒山郡王承干之子厥閏月甲午殺魏元同夏官
侍郎崔□戊申殺彭州長史劉易從十月癸丑殺梁
州都督李光誼丁巳殺陜州刺史劉廷景戊午殺右
武威衛(wèi)大將軍黑齒常之右鷹揚衛(wèi)將軍趙懷節(jié)己
未殺嗣鄭王璥丁卯春官尚書范履冰鳳閣侍郎邢
文偉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
改元曰載初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來歲
正月為一月以周漢之后為二王后封舜禹湯之裔
為三恪周隋同列國封其嗣乙未除唐宗室屬籍臘
月丙寅殺劉齊賢一月戊子王本立罷邢文偉為內(nèi)
史岑長倩武承嗣同鳳閣鸞臺三品鳳閣侍郎武攸
寧為納言甲午流韋方質(zhì)于儋州二月丁卯殺地官
尚書王本立三月乙酉以旱減膳丁亥蘇良嗣薨五
月戊子殺范履冰己亥殺梁郡公孝逸六月戊申殺
汴州刺史柳明肅七月辛巳流舒王元名于和州頒
大云經(jīng)于天下壬午殺豫章郡王亶丁亥殺澤王上
金許王素節(jié)甲午赦永昌縣癸卯殺太常丞蘇踐言
八月辛亥殺許王素節(jié)之子璟曾江縣令白令言甲
寅殺裴居道壬戌殺將軍阿史那惠右司郎中喬知
之癸亥殺尚書右丞張行廉泰州刺史杜儒童甲子
殺流人張楚金戊辰殺流人元萬頃苗神客辛未殺
南安郡王潁鄅國公昭及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
勛李策李越李黯李元李英李志業(yè)李知言李元貞
九月乙亥殺巨鹿郡公晃麟臺郎裴望及其弟司膳
丞璉壬午改國號周大赦改元賜酺七日乙酉加尊
號曰圣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為
皇孫丙戌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
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
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嚴
祖成皇帝妣曰成莊皇后趙肅恭王曰肅祖章敬皇
帝妣曰章敬皇后魏義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妣曰
昭安皇后周安成王曰顯祖文穆皇帝妣曰文穆皇
后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曰孝明高皇后
追封伯父及兄弟之子為王堂兄為郡王諸姑姊為
長公主堂姊妹為郡主
神龍元年正月丙午張柬之等奉帝復即皇帝位
按唐書中宗本紀中宗即皇帝位皇太后臨朝稱制
嗣圣元年正月廢居于均州又遷于房州圣歷二年
復為皇太子太后老且病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等
以羽林兵討亂甲辰皇太子監(jiān)國大赦改元丙午復
于位大赦賜文武官階爵民酺五日免今歲租賦給
復房州三年放宮女三千人相王旦為安國相王太
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庚戌張柬之袁恕己同鳳閣鸞
臺三品崔元暐守內(nèi)史敬暉為納言桓彥范守納言
二月甲寅復國號唐 按王同皎傳同皎相州安陽
人陳駙馬都尉寬曾孫也陳亡徙河北長安中尚太
子女安定郡主拜典膳郎太子中宗也桓彥范等誅
二張遣同皎與李湛李多祚即東宮迎太子請至元
武門指授諸將太子拒不許同皎進曰逆豎反道顯
肆不軌諸將與南衙執(zhí)事刻期誅之須殿下到以系
眾望太子曰上方不豫得無不可乎同皎曰將相毀
家族以安社稷奈何欲納之鼎鑊乎太子能自出諭
之眾乃止太子猶豫同皎即扶上馬從至元武門斬
關入兵趨長生殿太后所環(huán)侍嚴定因奏誅易之等
狀帝復位 按李多祚傳多祚以勞改右羽林大將
軍遂領北門衛(wèi)兵張柬之將誅二張以多祚素感概
可動以義乃從容謂曰將軍居北門幾何曰三十年
矣將軍擊鐘鼎食貴重當世非大帝恩乎多祚泣數(shù)
行下曰死且不忘柬之曰將軍知感恩則知所以報
今在東宮乃大帝子而嬖豎擅朝危逼宗社國家廢
興在將軍將軍誠有意乎舍今日尚何在答曰茍緣
王室惟公所使乃引天地以自誓辭氣毅然柬之遂
定謀以敬暉李湛為右羽林將軍命總禁兵與多祚
王同皎請?zhí)又猎溟T斬關入及長生殿白武后
曰諸將誅逆臣易之昌宗恐漏大謀不敢豫奏頓首
請歸死后病臥顧湛曰我于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中宗復位封多祚遼陽郡王
按大唐新語則天朝默啜陷趙定等州詔天官侍郎
吉頊為相州刺史發(fā)諸州兵以討之略無應募者中
宗時在春宮則天制皇太子為元帥親征之吏人應
募者日以數(shù)千賊既退頊征還以狀聞則天曰人心
如是耶因謂頊曰卿可于眾中說之頊于朝堂昌言
朝士聞者喜說諸武患之乃發(fā)頊弟兄贓狀貶為安
固尉頊辭日得召見涕淚曰臣辭闕庭無復再謁請
言事臣疾亟矣請坐籌之則天曰可頊曰水土各一
盆有競乎則天曰無頊曰和之為泥競乎則天曰無
頊曰分泥為佛為天尊有競乎則天曰有頊曰臣亦
以為有竊以皇族外戚各有區(qū)分豈不兩安全耶今
陛下貴賤是非于其間則居必競之地今皇太子萬
福而三思等久已封建陛下何以和之臣知兩不安
矣則天曰朕深知之然事至是頊與張昌宗同供奉
控鶴府昌宗以貴寵懼不全計于頊頊曰公兄弟承
恩澤深矣非有大功必無全理唯一策若能行之豈
唯全家當享茅土之封除此外非頊所謀昌宗涕泣
請聞之頊曰天下思唐德久矣主上春秋高武氏諸
王殊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請復相王廬陵以慰生
人之望昌宗乃乘間屢言之幾一歲則天意乃易既
知頊之謀乃召頊問頊對曰廬陵相王皆陛下子高
宗初顧托于陛下當有所注意乃迎中宗其興復唐
室頊有力焉睿宗登極下詔曰曩時王命中圯人謀
未輯首陳反正之議克創(chuàng)祈天之業(yè)永懷忠烈寧忘
厥勛可贈御史大夫
按通鑒紀事本末中宗神龍元年春正月太后疾甚
麟臺監(jiān)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
崔元暐與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
司馬袁恕己謀誅之初柬之與荊府長史鄉(xiāng)楊元
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
有匡復之志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謂
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柬之又用彥
范暉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左右羽林將軍委以
禁兵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為右羽林大
將軍易之等乃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都柬之彥
范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彥范以事白其母
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后家可也時太子于北門起
居彥范暉謁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癸卯柬之元暐
彥范與左威衛(wèi)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
余人至元武門遣多祚湛及內(nèi)直郎駙馬都尉安陽
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
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
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xié)力以今日誅兇豎復李氏
社稷愿殿下蹔至元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兇豎誠
當誅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后圖李湛
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
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同皎扶抱太子上
馬從至元武門斬關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
易之昌宗于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huán)繞侍衛(wèi)
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宗謀反臣
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
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
宮彥范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
今年齒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
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愿陛下傳位太
子以順天人之望李湛義府之子也太后見之謂曰
汝亦為誅易之將軍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
湛□不能對又謂崔元暐曰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
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于是收張昌期同休昌儀等皆斬之與易之昌宗梟
首天津南是日袁恕己從相王統(tǒng)南牙兵以備非常
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系獄皆易之之黨
也甲辰制太子監(jiān)國赦天下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
同平章事分遣十使赍璽書宣慰諸州乙巳太后傳
位于太子丙午中宗即位赦天下惟張易之黨不原
其為周興等所枉者咸令清雪
景龍四年六月甲辰睿宗以相王即皇帝位
按唐書睿宗本紀睿宗諱旦高宗第八子也始封殷
王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長而溫恭好學通詁
訓工草隸書徙封豫王又封冀王累遷右金吾衛(wèi)大
將軍洛州牧徙封相王復封豫王武后廢中宗立為
皇帝其改國號周以為皇嗣居于東宮中宗自房州
還復為皇太子武后封皇嗣為相王授太子右衛(wèi)率
累遷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并州牧安北大都護諸道元
帥中宗復位進號安國相王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韋
皇后弒中宗矯詔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以刑部尚
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尚書
張嘉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發(fā)諸府兵五萬屯京師以韋溫總知內(nèi)外兵
馬甲申乃發(fā)喪又矯遺詔自立為皇太后皇太子即
皇帝位以睿宗參謀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太后臨
朝攝政罷睿宗參謀政事以為太尉封嗣雍王守禮
為邠王壽春郡王成器宋王丁亥溫王妃陸氏為皇
后壬辰紀處納張嘉福岑羲持節(jié)巡撫關內(nèi)河南北
庚子臨淄郡王隆基率萬騎兵入北軍討亂誅韋氏
安樂公主及韋巨源馬秦客駙馬都尉武延秀光祿
少卿楊均辛丑睿宗奉皇帝御安福門大赦賜文武
官階勛爵免天下歲租之半進封隆基為平王朝邑
尉劉幽求為中書舍人苑總監(jiān)鍾紹京為中書侍郎
參知機務壬寅紹京及黃門侍郎李日知同中書門
下三品紀處訥韋溫宗楚客將作大匠宗晉卿司農(nóng)
卿趙履溫伏誅貶汴王邕為沁州刺史蕭志忠許州
刺史韋嗣立宋州刺史趙彥昭絳州刺史崔湜華州
刺史癸卯太白晝見平王隆基同中書門下三品鍾
紹京行中書令張嘉福伏誅甲辰安國相王即皇帝
位于承天門大赦長流長任及流人未達者還之賜
內(nèi)外官階爵復重茂為溫王立平王隆基為皇太子
復則天大圣皇后號曰天后
按冊府元龜睿宗中宗母弟龍朔二年封殷王干封
元年改豫王總章二年徙冀王上元三年改相王嗣
圣元年皇太后武氏廢中宗為廬陵王文明元年二
月立為皇帝太后臨朝天授元年降為皇嗣圣歷元
年讓位于中宗復降為相王景龍四年六月少帝即
位年十六韋庶人專政庚子帝第三子臨淄王隆基
率朝邑縣尉劉幽求長上折沖麻嗣宗內(nèi)苑總監(jiān)鍾
紹京等討捕韋氏并其黨與誅之辛丑奉少主御安
福門樓大赦天下癸卯王公卿士咸以王室多故義
擇長君以帝眾望所歸固請即尊位是日少帝讓于
叔父甲辰帝自兩儀殿出于太極殿少帝于殿東隅
次幕內(nèi)西面帝于梓宮側東向太平公主曰少帝欲
以此位讓叔父合否幽求跪曰少帝仁孝追蹤舜禹
大王恩慈倍過之矣今家國事重有此推讓誠為至
公也是日少帝制曰有古帝王必有符命兄弟相及
存諸典禮朕以孤藐遭家多難顧茲蒙識不曉政途
茫茫四海將何所屬累圣丕業(yè)各墜于地王室多故
義擇長君思與群公推崇明圣叔父相王高宗之子
昔以天下讓于先帝孝友寬簡彰信兆人神龍之初
巳有明旨將立太弟以為嗣君因王懇辭未行冊命
所以東宮曠位于今歷年綴衣在辰禍變倉卒后掖
稱制計立沖人欽奉前懷愿遵理命上申平昔之文
仰復祖宗之烈起今日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
守舊藩歸于外邸凡百卿士敬承朕意贊我天人之
休期光我有唐之洪業(yè)帝固讓有制不許是日即皇
帝位大赦天下于是降少帝為溫王丙午帝縞服于
太極東廊引群公卿士謂曰朕與蒼生有幸且得社
稷安寧自大行晏駕韋氏篡逆元惡大憝并從誅剪
嗣皇年幼未曉政途推讓朕躬事非獲已今與卿等
相見不勝悲感甲戌命溫王重茂于內(nèi)宅安厝明年
正月以溫王重茂為襄王食巴集等州實封二千戶
于集州安置
登極部匯考十八
唐三
睿宗太極元年八月庚子皇太子隆基受內(nèi)禪即皇
帝位
按唐書元宗本紀元宗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
昭成皇后竇氏性英武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始
封楚王后為臨淄郡王累遷衛(wèi)尉少卿潞州別駕景
龍四年朝于京師遂留不遣庶人韋氏已弒中宗矯
詔稱制元宗乃與太平公主子薛崇簡尚衣奉御王
崇曄公主府典簽王師虔朝邑尉劉幽求苑總監(jiān)鍾
紹京長上折沖麻嗣宗押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
道士馮處澄僧普潤定策討亂或請先啟相王元宗
曰請而從是王與危事不從則吾計失矣乃夜率幽
求等入苑中福順仙鳧以萬騎兵攻元武門斬左羽
林將軍韋播中郎將高嵩以徇左萬騎由左入右萬
騎由右入元宗率總監(jiān)羽林兵會兩儀殿梓宮宿衛(wèi)
兵皆起應之遂誅韋氏黎明馳謁相王謝不先啟相
王泣曰賴汝以免不然吾且及難乃拜元宗殿中監(jiān)
兼知內(nèi)外閑□檢校隴右群牧大使押左右萬騎進
封平王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即位立為皇太子景
云二年監(jiān)國聽除六品以下官延和元年星官言帝
坐前星有變睿宗曰傳德避災吾意決矣七月壬辰
制皇太子宜即皇帝位太子惶懼入請睿宗曰此吾
所以答天戒也皇太子乃御武德殿除三品以下官
八月庚子即皇帝位先天元年十月庚子享于太廟
大赦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神龍元年上遷衛(wèi)尉少卿景龍
二年四月兼潞州別駕州境有黃龍白日升天嘗出
畋有紫云在其上后從者望而得之前后符瑞凡一
十九事四年中宗將祀南郊來朝京師將行使術士
韓禮筮之蓍一莖孑然獨立禮驚曰蓍立奇瑞非常
也不可言屬中宗末年王室多故上常陽引材力之
士以自助上所居宅外有水池浸溢頃余望氣者以
為龍氣四年四月中宗幸其第因游其池結彩為樓
船令巨象踏之至六月中宗暴崩韋后臨朝稱制韋
溫宗楚客紀處訥等謀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
謀不利道士馮道力處士劉承祖皆善于占兆詣上
布誠款上所居里名隆慶時人語訛隆以為龍韋庶
人稱制改元又為唐隆皆符御名上益自負乃與太
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上乃定策誅之睿
宗即位與侍臣議立皇太子僉曰除天下之禍者享
天下之福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平王有圣德
定天下又聞成器以下皆有推讓宜膺主鬯以副群
心睿宗從之丙午制曰舜去四兇而功格天地武有
七德而戡定黎人故知有大勛者必受神明之福仗
高義者必為匕鬯之主朕恭臨寶位亭育寰區(qū)以萬
物之心為心以兆人之命為命雖承繼之道咸以冢
嫡居尊而無私之懷必推功業(yè)為首然后可保安社
稷永奉宗祧第三子平王基孝而克忠義而能勇比
以朕居藩邸虔守國彝貴戚中人都無引接群邪害
正兇黨實繁利口巧言讒說罔極韋溫延秀朋黨競
起晉卿楚客交構其間潛結回邪排擠端善潛貯兵
甲將害朕躬基密聞其期先難奮發(fā)推身鞠弭眾應
如歸呼吸之間兇渠殄滅安七廟于幾墜拯群臣于
將殞方舜之功過四比武之德逾七靈祗望在昆弟
樂推一人元良萬邦以定為副君者非此而誰可立
為皇太子有司擇日備禮冊命七月己巳睿宗御承
天門皇太子詣朝堂受冊是日有景云之瑞改元為
景云大赦天下二月又制曰惟天生烝人牧以元后
維皇立國副以儲君將以保綏家邦安固后嗣者也
朕纂承洪業(yè)欽奉寶圖夜分不寢日昃忘倦茫茫四
海懼一人之未周烝烝萬姓恐一物之失所雖卿士
竭誠守宰宣化緬懷庶域仍未小康是以求下人之
變風遵先朝之故事皇太子基仁孝因心溫恭成德
深達禮體能辨皇宜令監(jiān)國俾爾為政其六品已
下除授及徒罪已下并取基處分延和元年六月兇
黨因術人聞睿宗曰據(jù)元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
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睿宗曰傳德避災吾
意決矣七月壬午制曰朕以寡昧虔奉鴻休本殊王
季之賢早達延陵之節(jié)昔在圣歷已讓皇嗣之尊爰
暨神龍終辭太弟之授豈惟衣冠所都抑亦兆庶咸
知頃屬國步不夷時艱主幼大業(yè)有綴旒之懼寶位
深墜地之憂議迫公卿遂司契篆日慎一日以至于
今一紀之勞勤亦至矣萬方之俗化漸行矣將成宿
愿脫屣寰區(qū)昔堯之禪舜唯能是與禹以命啟匪私
其親神器之重允歸公授皇太子基有大功于天地
定阽危于社稷溫文既習圣敬克躋委之監(jiān)國已移
歲年時政益明庶工惟序朕之知子庶不負時歷數(shù)
在躬宜陟元后可令即皇帝位有司擇日授冊朕方
比跡洪古希風太皇神與化游思與道合無為無事
豈不美與王公百寮宜識朕意上意惶懼馳見叩頭
請所以傳位之旨睿宗曰吾因汝功業(yè)得宗社今帝
座有眚思欲遜避唯圣德大勛始轉(zhuǎn)禍為福易位于
汝吾知晚矣上始居武德殿視事三品已下除授及
徒罪皆自決之
按冊府元龜延和元年七月壬辰睿宗傳位于皇太
子先是彗星從西方經(jīng)軒轅入太微至于大角數(shù)日
乃滅睿宗以為革舊布新之政又太子仁愛日聞故
順天傳位乃謂太平公主曰昔中宗之朝悖逆驕縱
擅權侈靡天變屢臻我當時極諫請擇賢子立之以
應災異中宗不悅我憂惶數(shù)日不食豈在彼能諫于
己不行是日將軍龐承宗左拾遺韓朝宗諫曰自頃
國家多難賴陛下圣德保存社稷綏撫四方今日忽
有此讓臣等不知所出皇太子雖圣明且應養(yǎng)德春
宮依前監(jiān)撫未宜即位睿宗不聽皇太子自東宮馳
入請見自投于地叩頭曰臣以微功非次見擢偏守
儲貳日夜兢惶不知陛下何以傳位于臣睿宗曰往
以韋氏弒逆社稷危殆汝以弱年夷兇靜亂安我宗
廟爾之力也今天意人事汝合當之太子固辭睿宗
曰不有此讓何以禳災汝若行孝豈宜于柩前即位
耶于是太子流涕而出丙申皇太子讓表曰神器者
天下之大寶與受者帝王之大節(jié)臣義兼隱犯誠深
愛敬凡所上陳理無茍免國家盛德創(chuàng)物垂范雖時
始百年而運經(jīng)厄會陛下振清廟之徽光蕩欃槍之
氛慝紹膺永命導揚洪休千載一期實仰元造便欲
抗心太素獨善鴻元登平之俗未躋于下武卜代之
期取虧于一簣伏愿霈然易慮俯順群心則區(qū)宇永
寧人神胥悅若命在必遂誠無所感必將殞越為期
竄伏無地書奏不許皇太子累讓睿宗答曰汝為孝
友須遵朕命用陟元后無宜固辭汝為季俗多虞淳
風未洽欲朕回慮兼理萬幾昔舜之禪禹猶躬行巡
狩況朕授汝豈忘家國其軍國大務及授三品已上
并重刑獄當兼省之八月庚子冊太子為皇帝受冊
悲涕左右莫不感動又奉冊睿宗為太上皇命皇帝
聽朝于武德殿上皇稱朕有命稱誥皇帝稱予有命
稱制□五日一受朝于太極殿
元宗天寶十五載秋七月甲子肅宗以皇太子即皇
帝位
按唐書肅宗本紀肅宗諱亨元宗第三子也母曰元
獻皇后楊氏初名嗣升封陜王開元四年為安西大
都護性仁孝好學元宗尤愛之遣賀知章潘肅呂向
皇甫彬邢等侍讀左右十五年更名浚徙封忠王
為朔方節(jié)度大使單于大都護十八年奚契丹寇邊
乃以肅宗為河北道行軍元帥遣御史大夫李朝隱
等八總管兵十萬以伐之居二歲朝隱等敗奚契丹
于范陽北肅宗以統(tǒng)帥功遷司徒二十三年又更名
玙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廢死明年立為皇太子有司
行冊禮其儀有中嚴外辦其服絳紗太子曰此天子
禮也乃下公卿議太師蕭嵩左丞相裴耀卿請改外
辦為外備絳紗衣為朱明服乃從之二十八年又更
名紹天寶三載又更名亨安祿山來朝太子識其有
反相請以罪誅之元宗不聽祿山反十五載元宗避
賊行至馬嵬父老遮道請留太子討賊元宗許之遣
壽王瑁及內(nèi)侍高力士諭太子太子乃還六月丁酉
至渭北便橋橋絕募水濱居民得三千余人涉而濟
遇潼關散卒以為賊與戰(zhàn)多傷既而覺之收其余以
涉后軍多沒者夕次永壽縣吏民稍持牛酒來獻新
平郡太守薛羽保定郡太守徐□聞賊且至皆棄城
走己亥太子次保定捕得羽□斬之辛丑次平□郡
得牧馬牛羊兵始振朔方留后支度副使杜鴻漸六
城水陸運使魏少游節(jié)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崔簡
金關內(nèi)鹽池判官李涵河西行軍司馬裴冕迎太子
治兵于朔方庚戌次豐寧見大河之險將保之會天
大風回趨靈武七月辛酉至于靈武壬戌裴冕等請
皇太子即皇帝位甲子即皇帝位于靈武尊皇帝曰
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 按杜鴻漸傳鴻漸第進
士解褐延王府參軍安思順表為朔方判官祿山亂
皇太子按軍平□未知所適議出蕭關趣豐安鴻漸
與六城水運使魏少游節(jié)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
簡金關內(nèi)鹽池判官李涵謀曰二京覆沒太子治兵
平□然散地難恃也今朔方制勝之會若奉迎太子
西詔河隴北結回紇回紇固與國收其勁騎與大兵
合鼓而南雪社稷之恥不亦易乎即具上兵馬招輯
之勢且錄軍資器械儲廥凡最使涵詣平□見太子
太子大悅會裴冕至自河西亦勸之朔方而鴻漸與
漪至白草頓迎謁說曰朔方天下勁兵靈州用武地
今回紇請和吐蕃結附天下列城堅守以待王命縱
為賊據(jù)日夜望官軍以圖收復殿下治兵長驅(qū)逆寇
不足滅也太子喜曰靈武我之關中卿乃吾蕭何也
既至靈武鴻漸即與冕等勸即皇帝位以系中外望
六請見聽鴻漸明習朝章采舊儀設壇壝城南先一
日草其儀上之太子曰圣皇在遠寇逆方結宜罷壇
場它如奏太子即位是為肅宗 按裴冕傳河西節(jié)
度使哥舒翰辟行軍司馬元宗入蜀詔皇太子為天
下兵馬元帥拜冕御史中丞兼左庶子副之初冕在
河西方召還而道遇太子平□遂從至靈武與杜鴻
漸崔漪同辭進曰主上厭于勤且南狩蜀宗社神器
要須有歸今天意人事屬在殿下宜正位號有如逡
巡失億兆心則大事去矣太子曰我平寇逆奉迎乘
輿還京師退居儲貳以侍膳左右豈不樂哉公等何
言之過對曰殿下居東宮二十年今多難啟圣以安
社稷而所從將士皆關輔人日夜思歸大眾一騷不
可復集不如因而撫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請?zhí)?br />固讓凡五請卒見聽太子即位進冕中書侍郎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
按冊府元龜肅宗開元二十六年立為皇太子天寶
十五載六月安祿山犯長安元宗幸蜀將發(fā)馬嵬百
姓數(shù)百人遮道攀附元宗遲留久之乃令皇太子后
殿宣慰百姓因請皇太子留曰愿得戮力以從卻收
長安今者主上殿下皆入蜀川則宗社誰主萬姓何
歸殿下不納臣言臣等皆死于此矣宦者高力士馳
以告元宗元宗曰是天啟也乃命后軍及飛龍□馬
與東宮內(nèi)人等留太子因宣口□謂將士曰太子仁
孝可奉宗廟汝等善輔導之又語太子曰汝好去百
姓屬望慎勿違之莫以吾為意又西戎北狄吾昔厚
之今聞難必得其用汝勉之哉皇太子既至靈武群
臣稱馬嵬傳言之命勸進以七月甲子即位改元為
至德元年道路險澀表疏未達八月丁亥北使至蜀
具陳群臣懇請?zhí)愚o避之旨元宗乃下詔曰元子
亨睿哲聰明恪慎克孝才備文武量吞海岳付之神
器不曰宜然今宗社未安國家多難宜令即皇帝位
朕稱太上皇且天下兵權宜制在中夏朕據(jù)巴蜀應
卒則難其四海軍權先取皇帝處分然后奏朕知待
克復上京朕將凝神靜慮偃息大庭也是月命宰相
韋見素崔渙房管持節(jié)赍玉冊赴靈武宣傳位之命
親語見素等曰皇帝自幼聰明與諸子有異朕豈不
知大限往十三載冬已有傳位之意屬水旱年饑左
右勸朕且俟豐歲二載便屬祿山構逆方隅震擾未
遂此心昨者馬嵬亦潛有處分今皇帝受命慰朕之
心如釋負擔勞卿等去以輔佐之多難興王自古皆
有卿等乃心在王室以宗社為念早定中原朕之望
也九月丙子見素等至順化郡奉冊書及傳國寶帝
不敢受二年十月平西京車駕發(fā)鳳翔還京丁卯入
長安道俗士女百姓萬眾出國門二十里路傍不斷
持幡花鼓車歌舞音樂望車趨拜抃躍蹈舞呼萬歲
歡叫聲振原野長老皆悲喜涕泣曰不圖今日復見
我圣君帝亦感惻而勞徠之關內(nèi)夾路縛柵幕青
翠相連亙于子城帝自朱雀門入居大明宮十二月
元宗至自蜀都甲子元宗御宣政殿羽儀容衛(wèi)陳九
賓于庭授傳國璽于殿上帝于殿下涕泣拜受入幕
次百僚稱賀蹈舞呼萬歲
肅宗寶應元年夏四月己巳代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唐書代宗本紀代宗諱豫肅宗長子也母曰章敬
皇后吳氏元宗諸孫百余人代宗最長為嫡皇孫聰
明寬厚喜慍不形于色而好學強記通易象初名俶
封廣平郡王安祿山反元宗幸蜀肅宗留討賊代宗
常從于兵間肅宗已即位郭子儀等兵討安慶緒未
克肅宗在岐至德二載九月以廣平郡王為天下兵
馬元帥率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等兵二十萬以
進討百官送于朝堂過闕而下步出木馬門然后復
騎以安西北庭行營節(jié)度使李嗣業(yè)為前軍朔方河
西隴右節(jié)度使郭子儀為中軍關內(nèi)行營節(jié)度使王
思禮為后軍屯于香積寺敗賊將安守忠斬首六萬
級賊將張通儒守長安聞守忠敗棄城走遂克京城
乃留思禮屯于苑中代宗率大軍以東安慶緒遣其
將嚴莊拒于陜州代宗及子儀嗣業(yè)戰(zhàn)陜西大敗之
慶緒奔于河北遂克東都肅宗還京師十二月進封
楚王干元元年三月徙封成王四月立為皇太子初
太子生之歲豫州獻嘉禾于是以為祥乃更名豫肅
宗去上元三年號止稱元年月以斗所建辰為名元
年建巳月肅宗寢疾乃詔皇太子監(jiān)國而楚州獻定
國寶十有三因曰楚者太子之所封今天降寶于楚
宜以建元乃以元年為寶應元年肅宗張皇后惡李
輔國欲圖之召問太子太子不許乃與越王系謀之
肅宗疾革四月丁卯皇后與系將召太子入宮飛龍
副使程元振得其謀以告輔國輔國止太子無入率
兵入殺系及兗王僩幽皇后于別殿是夕肅宗崩乃
迎太子見群臣于九仙門明日發(fā)喪己巳即皇帝位
于柩前癸酉始聽政 按張皇后傳肅宗廢后庶人
張氏鄧州向城人家徙新豐祖母竇昭成皇后女弟
也干元初立為皇后帝不豫后自針血寫佛書以示
誠初建寧王倓數(shù)短后于帝上皇在蜀以七寶鞍賜
后而李泌請分以賞戰(zhàn)士倓助泌請故后怨卒被譖
死繇是太子深畏事后謹甚后猶欲危之然以子
早世而侗幼故太子得無患寶應元年帝大漸后與
內(nèi)官朱輝光等謀立越王系而李輔國程元振以兵
衛(wèi)太子幽后別殿代宗已立群臣白帝請廢為庶人
按程元振傳元振少以宦人直內(nèi)侍省遷內(nèi)射生
使飛龍□副使張皇后謀立越王元振見太子發(fā)其
奸與李輔國助討難立太子是為代宗
按冊府元龜代宗肅宗長子也開元二十八年封為
廣平郡王肅宗即位改封楚王徙代王干元元年四
月立為皇太子元年建巳月肅宗寢疾時皇后張氏
有寵無子慮宮車晏駕失權勢結少子越王系密構
異謀將圖廢立乙丑皇后矯詔召太子會宦官程元
振知之潛發(fā)于李輔國輔國久掌禁兵素與皇后嫌
隙又聞元振言有自得色乃與元振定策伏兵于凌
霄門擁太子請不赴召以兵翼太子入飛龍□俟變
而動既夜輔國元振乃勒兵會于三殿收捕越王系
及同謀中宮朱光輝馬英俊等百余人禁錮之逼皇
后幽于別殿丁卯肅宗崩元振等始迎太子于九仙
門見群臣行監(jiān)國之禮翌日宣制太子擗踴盡哀群
臣勸進太子益哀號群臣又陳顧命大旨祖宗洪業(yè)
未宜以情自私己巳即皇帝位于兩儀殿初有司陳
御座于殿之中間帝號泣遜不敢當哀感左右有司
乃徙座于殿之左然后從之百辟卿士洎南北軍
仗衛(wèi)萬余人咸呼萬歲左仆射攝太尉裴冕升殿跪
上誡曰我國家奄有四海惟天下君伏惟皇帝陛下
敬之以揚累圣之丕烈群臣再拜呼萬歲庚午群臣
等上表請聽政帝不答以侍中苗晉卿攝冢宰于太
極殿鐘樓之東張幄視事百官以聽辛未晉卿固辭
上言曰伏奉今月二十一日恩敕令臣攝冢宰臣以
昔者天子居喪之時百官聽于冢宰蓋君幼小御極
事殷理眾然沿革不一今古異宜而周武漢文合于
通變垂范作則可舉而行又事或墨缞時遇金革豈
哀非銜恤而義在于斯且百善之至無以加于孝也
其有容累心絕指景悼生此匹夫守節(jié)之常情殊非
王者嗣續(xù)之大計昨二十日陛下即位是承先帝遺
顧之言亦前代不易之典則知所略不為害所存是
適權防微滅端所利者大陛下因此純至天地明察
伏以報劬勞之恩申罔極之思終身之痛豈計朝夕
以一日之內(nèi)萬務在中須達宸聰始成國政今百寮
萬姓及僧道耆壽相顧聚言以臣老且無能愚豈測
圣況久無居攝臣不敢奉詔特乞陛下遵遺命三日
而聽政眾情不勝懇愿伏望割痛抑哀為天下幸又
不答宰臣及文武百官表三上從之
代宗大歷十四年五月癸亥德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唐書德宗本紀德宗諱適代宗長子也母曰睿真
皇太后沈氏初沈氏以開元末選入代宗宮安祿山
之亂元宗避賊于蜀諸王妃妾不及從者皆為賊所
得拘之東都之掖庭代宗克東都得沈氏留之宮中
史思明再陷東都遂失所在肅宗元年建丑月封德
宗奉節(jié)郡王代宗即位史朝義據(jù)東都乃以德宗為
天下兵馬元帥進封魯王八月徙封雍王寶應元年
十月屯于陜州諸將進擊史朝義敗之朝義走河北
遂克東都十一月史朝義死幽州守將李懷仙斬其
首來獻河北平以功兼尚書令與功臣郭子儀李光
弼等皆賜鐵券圖形凌煙閣廣德二年二月立為皇
太子大歷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崩癸亥即皇帝位
于太極殿
德宗貞元二十一年春正月丙申順宗以皇太子即
皇帝位
按唐書順宗本紀順宗諱誦德宗長子也母曰昭德
皇后王氏始封宣城郡王大歷十四年六月進封宣
王十二月乙卯立為皇太子為人寬仁喜學藝善隸
書禮重師傅見□先拜從德宗幸奉天常執(zhí)弓矢居
左右郜國公主以蠱事得罪太子妃其女也德宗疑
之幾廢者屢矣賴李泌保護乃免后侍宴魚藻宮張
水嬉彩艦宮人為棹歌眾樂間發(fā)德宗歡甚顧太子
曰今日何如太子誦詩好樂無荒以為對及裴延齡
韋渠牟用事世皆畏其為相太子每候顏色陳其不
可故二人者卒不得用貞元二十年太子病風且喑
二十一年正月不能朝是時德宗不豫諸王皆侍左
右惟太子臥病不能得見德宗悲傷涕泣疾有加癸
巳德宗崩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極殿二月癸卯朝群
臣于紫宸門 按衛(wèi)次公傳次公擢左補闕翰林學
士德宗崩與鄭絪皆召至金鑾殿時皇太子久疾禁
中或傳更議所立眾失色次公曰太子雖久疾冢嫡
也內(nèi)外系心久矣必不得已宜立廣陵王絪隨贊之
議乃定 按李泌傳貞元三年泌拜中書侍郎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妃蕭母郜國公主也坐蠱媚幽
禁中帝怒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泌入帝數(shù)稱舒王
賢泌揣帝有廢立意因曰陛下有一子而疑之乃欲
立弟之子臣不敢以古事爭且十宅諸叔陛下奉之
若何帝赫然曰卿何知舒王非朕子對曰陛下昔為
臣言之陛下有嫡子以為疑弟之子敢自信于陛下
乎帝曰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對曰臣衰老位宰相
以諫而誅分也使太子廢他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
殺之泌不我諫我亦殺爾子則臣絕祀矣雖有兄弟
子非所歆也即噫嗚流涕因稱昔太宗詔太子不道
藩王窺伺者兩廢之陛下疑東宮而稱舒王賢得無
窺伺乎若太子得罪請亦廢之而立皇孫千秋萬歲
后天下猶陛下子孫有也且郜國為其女□忌而蠱
惑東宮豈可以妻母累太子乎執(zhí)爭數(shù)十意益堅帝
寤太子乃得安
按冊府元龜順宗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
丙申即位于太極殿冊曰維貞元二十一年歲次乙
酉正月辛未朔二十三日癸巳皇帝若曰于戲天下
之大實惟重器祖宗之業(yè)允為元良咨爾皇太子誦
睿哲溫恭寬仁慈惠文武之道□自生知孝友之誠
發(fā)于天性自膺上嗣毓德春闈恪慎于厥躬祗勤于
大訓必能誕敷至化安勸庶邦朕寢疾彌留弗興弗
寤是用命爾繼統(tǒng)俾紹前烈宜陟元后永綏兆人其
令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高郢奉冊即皇帝位爾惟奉
若天道以康四海懋建皇極以熙庶工無我高祖
太宗之休命初帝自二十年九月得風疾因不能言
使四面出求醫(yī)藥海內(nèi)皆聞知德宗憂戚形于顏色
數(shù)自臨視二十一年正月朔含元殿受朝賀還至別
殿諸王親戚進賀獨皇太子疾不能朝德宗為之涕
泣悲傷嘆息因感疾恍惚益甚二十余日中外不通
不知兩宮安否朝臣咸懼莫知所為雖翰林內(nèi)臣亦
無知者二十三日帝知內(nèi)外憂疑紫衣麻鞋不俟正
冠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京師稍安二十四日宣遺
詔帝缞服見百寮二十六日即位軍士尚疑皆企足
引頸瞻視既而曰真太子也喜且泣內(nèi)外遂安以檢
校司空平章事杜佑攝冢宰
順宗永貞元年八月乙巳憲宗以皇太子受內(nèi)禪即
皇帝位
按唐書憲宗本紀憲宗諱純順宗長子也母曰莊憲
皇太后王氏貞元四年六月己亥封廣陵郡王二十
一年三月立為皇太子永貞元年八月順宗詔立為
皇帝乙巳即皇帝位于太極殿丁未始聽政
按舊唐書順宗本紀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皇帝位
三月詔冊廣陵郡王淳為皇太子改名純七月乙未
詔軍國政事令皇太子勾當八月庚子詔曰惟皇天
佑命烈祖誕受方國九圣儲祉萬邦咸休肆予一人
獲纘至業(yè)嚴恭守位不遑暇逸而天佑不降疾恙弗
瘳將何以奉宗廟之靈展郊禋之禮疇咨庶尹對越
上元內(nèi)愧于朕心上畏于天命夙夜祗栗深惟永圖
一日萬幾不可以久曠天工人代不可以久違皇太
子純睿哲溫文寬和仁惠孝友之德愛敬之誠通乎
神明格于上下是用皇王至公之道遵父子傳歸之
制付之重器以撫兆人必能宣祖宗之重光荷天地
之休命奉若成憲撫綏四方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
朕稱太上皇居興慶宮制稱誥辛丑誥有天下傳歸
于子前王之制也欽若大典斯為至公式揚耿光用
休文德朕獲奉宗廟臨御萬方降疾不瘳庶政多闕
乃命元子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冊禮宜以今月
九日冊皇帝于宣政殿國有大命恩俾惟新宜因紀
元之慶用覃在宥之澤宜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
元年自貞元二十一年八月五日已前天下死罪降
從流流以下遞減一等
憲宗元和十五年閏正月丙午穆宗以皇太子即皇
帝位
按唐書穆宗本紀穆宗諱恒憲宗第三子也母曰懿
安皇太后郭氏始封建安郡王進封遂王遙領彰義
軍節(jié)度使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左神策軍中尉吐
突承璀欲立澧王惲而惲母賤不當立乃立遂王為
皇太子十五年正月庚子憲宗崩陳弘志殺吐突承
璀及澧王辛丑遺詔皇太子即皇帝位于柩前司空
兼中書令韓弘攝冢宰閏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
于太極殿
穆宗長慶四年春正月丙子敬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唐書敬宗本紀敬宗諱湛穆宗長子也母曰恭僖
皇太后王氏始封鄂王徙封景王長慶二年十二月
穆宗因擊球暴得疾不見群臣者三日左仆射裴度
三上疏請立皇太子而翰林學士兩省官相次皆以
為言居數(shù)日穆宗疾少間宰相李逢吉請立景王為
皇太子四年正月穆宗崩癸酉門下侍郎平章事李
逢吉攝冢宰丙子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極殿二月
辛巳始聽政癸未尊母為皇太后皇太后為太皇太
后
按冊府元龜敬宗穆宗長子長慶二年十二月立為
皇太子四年正月癸酉即帝位時年十六以門下侍
郎平章事李逢吉攝冢宰其日移仗西宮發(fā)哀于太
極殿分命攝太尉告天地社稷太清宮太廟丙子帝
即位于太極殿東序冊曰維長慶四年歲次甲辰正
月辛亥朔二十六日丙子皇帝若曰惟天輔唐德我
祖宗克答天意邁德勤道紹休大業(yè)予一人嗣守四
海祗事天地愛育萬物罔或怠惰于茲五年今寢疾
彌留不興不寤獲以重器付之元良咨爾皇太子湛
列祖儲愛自天生德孝友慈惠溫良肅恭必能輯寧
邦家輝光緒業(yè)是用命爾陟于元后宜令中書侍郎
平章事牛僧孺奉冊即皇帝位爾有孝敬之志可以
奉宗廟爾有廣厚之量可以奉神祇和惠可以撫萬
邦仁愛可以親九族任賢尚德遠去邪爾惟欽承
無忝我祖宗之休烈于是中書侍郎平章事牛僧孺
讀冊進冊門下侍郎平章事李逢吉宣制進寶太常
少卿馮宿導引乘輿刑部尚書段文昌率百寮奉誡
辭
敬宗寶歷二年十二月乙巳文宗以江王即皇帝位
按唐書文宗本紀文宗諱昂穆宗第二子也母曰貞
獻皇太后蕭氏始封江王寶歷二年十二月敬宗崩
劉克明等矯詔以絳王悟句當軍國事壬寅內(nèi)樞密
使王守澄楊承和神策護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奉
江王而立之率神策六軍飛龍兵誅克明殺絳王乙
巳江王即皇帝位于宣政殿戊申始聽政尊母為皇
太后
按冊府元龜文宗敬宗弟初封江王寶歷二年十二
月辛丑敬宗夜獵還宮遇中官劉克明之逆壬寅樞
密使王守澄以兵衛(wèi)迎江王入宮癸卯教曰大行皇
帝聰斷英明臨下以法方將致理以一區(qū)夏而妖兇
構禍矯宣遺言不詢?nèi)撼紝嗌衿魇呀缺娨?br />兵而取威謂天地可欺神明可罔既而奸謀發(fā)泄兇
黨彰聞寡人義重君臣毒甚手足拊膺號惋誓清兇
徒果有義烈副此誠志遂以宰相定議乃親率左右
神策護軍中尉心腹近臣及諸職事官并左右神策
六軍使兼諸軍使及飛龍將士等搜摘伏匿大擒諸
妖或血刃當辜或赴井自斃其劉克明田務澄蘇佐
明王嘉憲石定寬等二十八人并正刑書罔有漏逸
歡呼震地忭快聞天此皆宗社威靈文武協(xié)力剪蕩
兇寇克有成算豈伊菲薄敢貪天功想于群公多士
中外藩岳皆累朝勛績先圣寵任致茲刷憤哀慶當
同大行皇帝正柩于太極殿前率依光陵故事有司
條上務盡誠信其冢宰司空平章事裴度當攝立功
將士節(jié)級各有優(yōu)賞布告遐邇咸使聞知宣訖宰臣
裴度竇易直率百寮于紫宸外廊上謁江王王以素
服見度等再拜慰賀訖退又率百寮上勸進表三甲
辰江王于少陽院對六軍使段嶷左右神策軍使何
少哲等一十六人命移仗西內(nèi)以太子太保趙宗儒
為大明宮留后乙巳帝御宣政殿即位諸衛(wèi)各勒兵
屯諸門黃麾大仗陳于殿庭押冊寶自西階下文武
群官入就位侍中板奏請中外嚴辨帝出自序門服
具服遠游冠絳紗袍執(zhí)笏就中間南向位立定冊使
宣云伏奉太皇太后令江王即皇帝位禮儀使奉請
再拜舉冊官奉冊就皇帝前攝中書令司空兼門下
侍郎平章事裴度進讀曰維寶歷二年歲次庚午十
二月甲午朔十二日乙巳太皇太后若曰大行皇帝
睿哲英能對天明命方夏底緝夷蠻貢庭宜荷九廟
之靈永饗億年之祿豈虞奸妖竊發(fā)矯專神器蠱惑
中外扇誘群萌駭動神人釁深梟獍咨爾江王昂聰
哲孕粹清明敏和智算機閑謀元電發(fā)躬率義勇太
清兇徒且膺當璧之符爰攄枕戈之憤既殲巨害當
饗豐福是用命爾陟于元后宜令司空平章事裴度
奉冊即皇帝位永惟高祖太宗之剪定隋亂元宗之
寖漬利澤憲宗之堅拔蠹孽艱勤險阻勖乃負荷小
心以事上帝恭儉以勤邦家懋于令聞持久如始敬
之哉讀冊稱賀帝受冊以授左右侍中進寶帝受寶
以授左右又奏請改服袞冕即御座受萬方朝賀殿
中監(jiān)進鎮(zhèn)珪內(nèi)高品承旨索扇開帝正袞冕負扆南
面侍中就升御座之右西面立符寶置于御座前群
官在位者皆再拜攝太尉兵部尚書段文昌進當香
案前跪奏曰我國家奄宅萬方光被四表大行皇帝
丕承祖業(yè)嗣唐配天伏惟皇帝陛下敬之哉百僚皆
再拜攝侍中門下侍郎平章事竇易直承旨臨階西
向稱有制在位者皆再拜宣云顧以薄德嗣守鴻業(yè)
祇奉詔命感懼良深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奏禮畢帝
降座御輦還宮
文宗開成五年春正月辛巳武宗以皇太弟即皇帝
位
按唐書武宗本紀武宗諱炎穆宗第五子也母曰宣
懿皇太后韋氏始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
吏部尚書開成五年正月文宗疾大漸神策軍護軍
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成美復為陳王
立潁王為皇太弟辛巳即皇帝位于柩前辛卯殺陳
王成美安王溶賢妃楊氏甲午始聽政追尊母為皇
太后
按冊府元龜武宗皇帝穆宗第五子文宗之弟也初
封潁王本名瀍初文宗追悔莊恪太子殂不繇道乃
以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開成四年冬十月宣
制未遑冊禮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玨知
樞密劉弘季奉密旨以皇太子監(jiān)國兩軍中尉仇士
良魚弘志矯詔迎潁王于十六宅曰朕自嬰疾疢有
加無瘳懼不能躬總萬幾日厘庶政稽于古訓謀及
大臣用建親賢以貳神器親弟潁王瀍昔在藩邸與
朕嘗同師訓動成儀矩性□寬仁俾奉昌圖必諧人
欲可立為皇太弟一應軍國政事便令權勾當百辟
卿士中外庶臣宜竭乃心輔成予志陳王成美先立
為皇太子以其年尚沖幼未漸師資比日重難不行
冊命回踐朱邸式□至公可復封陳王是夜士良統(tǒng)
兵士于十六宅迎太弟赴少陽院百官謁見于東宮
思賢殿四日宣詔皇太弟宜即皇帝位宰相楊嗣復
攝冢宰十四日受冊于正殿時年二十
武宗會昌六年三月甲子宣宗以皇太叔即皇帝位
按唐書宣宗本紀宣宗諱忱憲宗第十三子也母曰
孝明皇太后鄭氏始封光王性嚴重寡言宮中或以
為不惠會昌六年武宗疾大漸左神策軍護軍中尉
馬元贄立光王為皇太叔三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柩
前四月乙亥始聽政尊母為皇太后
宣宗大中十三年八月癸巳懿宗以鄆王即皇帝位
按唐書懿宗本紀懿宗諱漼宣宗長子也母曰元昭
皇太后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
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
漸以夔王屬內(nèi)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
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
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宗
實殺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庚子始聽政癸卯令狐
绹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九月庚申追尊母
為皇太后十月辛卯大赦賜文武官階勛爵耆老粟
帛
按東觀奏記宣宗大漸顧命內(nèi)樞密使王歸長馬公
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以夔王當璧為托三內(nèi)臣皆
上素所恩信者泣而受命時右軍中尉王茂元心亦
感上左軍中尉王宗實素不同歸長公儒居方患之
乃矯詔出宗實為淮南監(jiān)軍使宣化門受命將由右
銀臺出焉左軍副使刑元實謂宗實曰圣人不豫逾
月中尉止隔門起居今日除改未可辨也請一面圣
人而出宗實始悟卻入即諸門已踵故事添人守捉
矣邢元實翼導宗實直至寢殿上已晏駕束頭環(huán)泣
宗實叱居方下責以矯宣皆捧足乞命遣宣徽北院
使齊元簡迎鄆王于藩邸即位是為懿宗歸長公儒
居方皆誅死籍沒其家
懿宗咸通十四年秋七月辛巳僖宗以普王即皇帝
位
按唐書僖宗本紀僖宗諱儇懿宗第五子也母曰惠
安皇太后王氏始封普王名儼咸通十四年七月懿
宗疾大漸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劉行深韓文約立普
王為皇太子辛巳即皇帝位于柩前八月癸巳始聽
政丁未追尊母為皇太后
按冊府元龜僖宗皇帝懿宗第五子初封普王咸通
十四年七月十八日制曰朕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
上日慎一日如履如臨旰昃勞懷寢興思理涉道猶
淺德化未孚而攝養(yǎng)乖方寒暑成癘實有慮于闕政
且無暇于怡神竟未少瘳日加寖劇萬務繁總須有
主張考思舊章謀于卿士思闡鴻業(yè)式建皇儲第五
男普王儼改名儇孝恭溫敬寬和博厚日新令德天
假英姿言皆中規(guī)動必繇禮俾祟邦本允□人心宜
立為皇太子權勾當軍國政事咨爾中外卿士洎于
腹心之臣敬保裔子輔成予志各竭乃心以安黎元
告布中外知朕意焉二十日皇帝即位時年十二左
軍中尉劉行深右軍中尉韓文約居中執(zhí)軍政
僖宗文德元年三月乙巳昭宗以皇太弟即皇帝位
按唐書昭宗本紀昭宗諱曄懿宗第七子也母曰恭
憲皇太后王氏始封壽王干符三年領幽州盧龍軍
節(jié)度使僖宗遇亂再出奔壽王握兵侍左右尢見倚
信文德元年三月僖宗疾大漸群臣以吉王長且欲
立之觀軍容使楊復恭率兵迎壽王立為皇太弟改
名敏乙巳即皇帝位于柩前
按冊府元龜昭宗皇帝懿宗第七子咸通十三年四
月封壽王干符四年授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
幽州盧龍等軍節(jié)度押奚契丹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
帝于僖宗母弟也尤相親睦自艱難播越嘗隨侍左
右握兵中要皆奇而愛之文德元年二月僖宗暴不
豫時初復宮闈元心傾矚遽聞被疾軍民駭愕及大
漸之夕未知所立群臣以吉王最賢又在壽王之上
將立之唯軍容使楊復恭請以壽王監(jiān)國三月六日
宣詔立為皇太弟八日即位時年二十二
昭宗天佑元年八月丙午昭宣帝以輝王即皇帝位
按唐書昭宣帝本紀昭宣帝諱祝昭宗第九子也母
曰皇太后何氏始封輝王朱全忠已弒昭宗矯詔立
為皇太子監(jiān)軍國事天佑元年八月丙午即皇帝位
于柩前
按舊唐書哀帝本紀哀皇帝景福元年九月三日生
于大內(nèi)干寧四年二月封輝王名祚天復三年二月
拜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佑元年秋八
月十二日昭宗遇弒翌日蔣元暉矯宣遺詔曰我國
家化隋為唐奄有天下三百年之盛業(yè)十八葉之耿
光朕自纘丕圖垂將二紀雖恭勤無怠屬運數(shù)多艱
致寰宇之未寧睹兵戈之屢起賴勛賢協(xié)力宗社再
安豈意宮闈之間禍亂忽作昭儀李漸榮河東夫人
裴貞一潛懷逆節(jié)輒肆狂謀傷疻既深已及危革萬
幾不可以久曠四海不可以乏君神鼎所歸須有纘
繼輝王祚幼彰岐嶷長實端良褒然不群予所鐘愛
必能克奉丕訓以安兆人宜立為皇太子仍改名柷
監(jiān)軍國事于戲孝愛可以承九廟恭儉可以安萬邦
無樂逸游志康寰宇百辟卿士佑茲沖人載揚我高
祖太宗之休烈是日遷神柩于西宮文武百僚班慰
于延和門外其日午時又矯宣皇太后令曰予遭家
不造急變爰臻禍生女職之徒事起官奚之輩皇帝
自罹鋒刃已至彌留不及顧遺號慟徒切定大計者
安社稷纂丕圖者擇賢明議屬未亡人須示建長策
承高祖之寶運繄元勛之忠規(guī)伏示股肱以匡沖昧
皇太子柷宜于柩前即皇帝位其哀制并依祖宗故
事中書門下準前處分于戲送往事居古人令范行
今報舊前哲格言抆淚敷宣言不能喻帝時年十三
乞且監(jiān)國柩前即位宜差太常卿王溥充禮儀使又
令太子家令李能告哀于十六宅丙午大行皇帝大
殮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己酉矯制曰昭儀李漸榮
河東夫人裴貞一今月十一日夜持刃謀逆懼罪投
井而死宜追削為悖逆庶人蔣元暉夜既□逆詰旦
宣言于外曰夜來帝與昭儀博戲帝醉為昭儀所害
歸罪宮人以掩弒逆之跡然龍武軍官健備傳二夫
人之言于市人尋用史太為棣州刺史以酬弒逆之
功庚戌群臣上表請聽政
登極部匯考十九
后梁
太祖開平元年夏四月奉唐哀帝為濟陰王即皇帝
位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太祖姓朱氏宋州碭山午溝
里人也其父誠以五經(jīng)教授鄉(xiāng)里生三子曰全昱存
溫誠卒三子貧不能為生與其母傭食蕭縣人劉崇
家全昱無他材能然為人頗長者存溫勇有力而溫
尢兇悍唐僖宗干符四年黃巢起曹濮存溫亡入賊
中巢攻嶺南存戰(zhàn)死巢陷京師以溫為東南面行營
先鋒使攻同州以為同州防御使是時天子在蜀
諸鎮(zhèn)會兵討賊溫數(shù)為河中王重榮所敗屢請益兵
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溫客謝曈說溫曰黃家
起于草莽幸唐衰亂直投其隙而取之爾非有功德
興王之業(yè)也此豈足與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諸鎮(zhèn)
之兵日集以謀興復是唐德未厭于人也且將軍力
戰(zhàn)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內(nèi)此章邯所以背秦而歸楚
也溫以為然乃殺其監(jiān)軍嚴實自歸于河中因王重
榮以降都統(tǒng)王鐸承制拜溫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河中
行營招討副使天子賜溫名全忠中和三年三月拜
全忠汴州刺史宣武軍節(jié)度使四月諸鎮(zhèn)兵破巢復
京師巢走藍田七月丁卯全忠歸于宣武是歲黃巢
出藍田關蔡州節(jié)度使秦宗權叛附于巢遂圍陳
州徐州時溥為東南面行營兵馬都統(tǒng)會東諸鎮(zhèn)兵
以救陳陳州刺史趙犨亦乞兵于全忠溥雖為都統(tǒng)
而不親兵四年全忠乃自將救犨率諸鎮(zhèn)兵擊敗巢
將黃鄴尚讓等犨以全忠為德始附屬焉是時河東
李克用下兵太行渡河出洛陽與東兵會擊巢巢已
敗去全忠及克用追敗之于郾城巢走中牟又敗之
于王滿巢走封丘又大敗之巢挺身東走至泰山狼
虎谷為時溥追兵所殺九月天子以全忠為檢校司
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沛郡侯光啟二年三月進
爵王義成軍亂逐其節(jié)度使安師儒推牙將張驍為
留后師儒來奔殺之遣朱珍李唐賓陷滑州以胡真
為留后十二月封吳興郡王自黃巢死秦宗權稱帝
陷陜洺懷孟唐許汝鄭州遣其將秦賢盧瑭張晊攻
汴賢軍板橋晊軍北郊瑭軍萬勝環(huán)汴為三十六柵
王顧兵少不敢出乃遣朱珍募兵于東方而求救于
兗鄆三年春珍得兵萬人馬數(shù)百匹以歸乃擊賢板
橋拔其四柵又擊瑭萬勝瑭敗投水死宗權聞瑭等
敗乃自將精兵數(shù)千柵北郊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
宣來赴援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起如□以輕兵出
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輟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
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余級宗權與晊夜
走過鄭屠其城而去宗權至蔡復遣張晊攻汴王聞
晊復來登封禪寺后岡望晊兵過遣朱珍躡之戒曰
晊見吾兵必止望其止當速返毋與之斗也已而晊
見珍在后果止珍即馳還王令珍引兵蔽大林而自
率精騎出其東伏大冢間晊止而食食畢拔旗幟馳
擊珍珍兵小卻王引伏兵橫出斷晊軍為三而擊之
晊大敗脫身走宗權怒斬晊而河陽陜洺之兵為宗
權守者聞蔡精兵皆已殲于汴因各潰去故諸葛爽
將李罕之取河陽張全義取洛陽以來附十月天子
使來賜王紀功碑朱宣朱瑾兵助汴已破宗權東歸
王移檄兗鄆誣其誘汴亡卒以東乃發(fā)兵攻之取其
曹州濮州遂遣朱珍攻鄆州大敗而還十二月天子
使來賜王鐵券及德政碑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死楊行
密入揚州天子以王兼淮南節(jié)度使王乃表行密為
副使以行軍司馬李璠為留后璠之揚州行密不納
文德元年正月王如淮南至宋州而還是時秦宗權
襄州以趟德諲為節(jié)度使德諲叛于宗權以來附
天子因以王為蔡州四面行營都統(tǒng)以德諲為副三
月庚子僖宗崩天雄軍亂囚其節(jié)度使樂彥貞其子
相州刺史從訓攻魏來乞兵遣朱珍助從訓攻魏而
魏軍殺彥貞從訓戰(zhàn)死魏人立羅弘信珍乃還張全
義取河陽逐李罕之罕之奔于河東李克用遣兵圍
河陽全義來求救遣丁會牛存節(jié)救之擊敗河東兵
于沇河五月行營討蔡州圍之百余日不克是時時
溥已為東南面都統(tǒng)又以王統(tǒng)行營而溥猶稱都統(tǒng)
王乃上書論溥討蔡無功而不落都統(tǒng)且欲激怒溥
以起兵端初高駢死淮南亂楚州刺史劉瓚來奔納
人曰我為汝曹取之援彈飛丸應弦而落時國俗無
彈眾咸大驚乃相謂曰太子風采被服同于南夏兼
奇術絕世若繼國統(tǒng)變易舊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
在國諸子習本淳樸咸以為然且離間素行乃謀危
害并先馳還始祖問曰我子既歷他國進德何如皆
對曰太子才藝非常引空弓而落飛鳥是似得晉人
異法怪術亂國害民之兆惟愿察之自帝在晉之后
諸子愛寵日進始祖年逾期頤頗有所惑聞諸大人
之語意乃有疑因曰不可容者便當除之于是諸大
人乃馳詣塞南矯害帝既而始祖甚悔之帝身長八
尺英姿偉在晉之日朝士英俊多與親善雅為人
物歸仰后乃追謚焉其年始祖不豫烏丸王庫賢親
近任勢先受衛(wèi)瓘之貨故欲沮動諸部因在庭中礪
鉞斧諸大人問欲何為答曰上恨汝曹讒殺太子今
欲盡收諸大人長子殺之大人皆信各各散走始祖
尋崩凡饗國五十八年年一百四歲太祖即位尊為
始祖章皇帝諱悉鹿立始祖之子也諸部離叛國內(nèi)
紛擾饗國九年而崩平皇帝諱綽立章帝之少弟也
雄武有智略威德復舉七年匈奴宇文部大人莫槐
為其下所殺更立莫槐弟普撥為大人帝以女妻撥
子丘不勤帝饗國七年而崩思皇帝諱弗立文帝之
少子也聰哲有大度為諸父兄所重政崇寬簡百姓
懷服饗國一年而崩昭皇帝諱祿官立始祖之子也
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濡源之西
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長子桓皇帝諱猗統(tǒng)一部
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tǒng)
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自始祖以來與晉和好百
姓乂安財畜富實控弦騎士四十余萬是歲穆帝始
出并州遷雜胡北徙云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擊匈
奴烏桓諸部自杏城以北八十里迄長城原夾道立
碣與晉分界二年葬文帝及皇后封氏初思帝欲改
葬未果而崩至是述成前意焉晉成都王司馬穎遣
從事中郎田思河間王司馬颙遣司馬靳利并州刺
史司馬騰遣主簿梁天并來會葬遠近赴者二十萬
人二年桓帝度漠北巡因西略諸國四年東部未耐
婁大人倍斤入居遼東五年宇文莫廆之子遜昵延
朝貢帝嘉其誠款以長女妻焉七年桓帝至自西略
諸降附者二十余國凡積五歲今始東還十年晉惠
帝為成都王穎逼留在鄴匈奴別種劉淵反于離石
自號漢王并州刺史司馬騰來乞師桓帝率十余萬
騎帝亦同時大舉以助之大破淵眾于西河上黨會
惠帝還洛騰乃辭師桓帝與騰盟于汾東而還乃使
輔相衛(wèi)雄段繁于參合陂西累石為亭樹碑以記行
焉十一年劉淵攻司馬騰騰復乞師桓帝以輕騎數(shù)
千救之斬淵將綦毋腞淵南走蒲子晉假桓帝大單
于金印紫綬是歲桓帝崩帝英杰魁岸馬不能勝常
乘安車駕大牛牛角容一石帝曾中蠱嘔吐之地仍
生榆木參合陂土無榆樹故世人異之至今傳記帝
統(tǒng)部凡十一年后定襄侯衛(wèi)操樹碑于大邗城以頌
功德子普根代立十二年賨人李雄僣帝號于蜀自
稱大成十三年昭帝崩徒何大單于慕容廆遣使朝
貢是歲石勒與晉馬牧帥汲桑反穆皇帝天姿英特
勇略過人昭帝崩后遂總攝三部以為一統(tǒng)元年劉
淵僣帝號自稱大漢三年晉并州刺史劉琨遣使以
子遵為質(zhì)帝嘉其意厚報饋之白部大人叛入西河
鐵弗劉虎舉眾于雁門以應之攻琨新興雁門二部
琨來乞師帝使弟子平文皇帝將騎二萬助琨擊之
大破白部次攻劉虎屠其營落虎收其余燼西走渡
河竄居朔方晉懷帝進帝大單于封代公帝以封邑
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從琨求句主陘北之地琨自
以托附聞之大喜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畤五縣
之民于陘南更立城邑盡獻其地東接代部西連西
河朔方方數(shù)百里帝乃徙十萬家以充之劉琨又遣
使乞師救洛陽帝遣步騎二萬助之晉太傅東海王
司馬越辭以洛中饑饉師及還是年劉淵死子聰僣
立四年劉琨牙門將邪延據(jù)新興叛招引劉聰?shù)矍?br />軍討之聰退走五年劉琨遣使乞師以討劉聰石勒
帝以琨忠義矜而許之會聰遣其子粲襲晉陽害琨
父母而據(jù)其城琨來告難帝大怒遣長子六修桓帝
子普根及衛(wèi)雄范班姬淡等為前鋒帝躬統(tǒng)大眾二
十萬為后繼粲懼焚輜重突圍遁走縱騎追之斬其
將劉儒劉豐簡令張平邢延伏尸數(shù)百里琨來拜謝
帝以禮待之琨固請進軍帝曰吾不早來致卿父母
見害誠以相愧今卿已復州境然吾遠來士馬疲敝
且待終舉賊矣可盡乎饋琨馬牛羊各千余車令百
乘又面動銳戍之而還是年晉雍州刺史賈匹京兆
太守閻鼎以晉懷帝為劉聰所執(zhí)共立懷帝兄子秦
王業(yè)為太子于長安稱行臺帝復戒嚴與琨更克大
舉命琨自列晉行臺部分諸軍帝將遣十萬騎從西
河鑒谷南出晉軍從蒲□東度會于平陽就食聰粟
迎復晉帝事不果待六年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
城以為南都帝登平城西山觀望地勢乃更南百里
于灅水之陽黃瓜堆筑新平城晉人謂之小平城使
長子六修鎮(zhèn)之統(tǒng)領南部七年帝復與劉琨約期會
于平陽會石勒擒王浚國有匈奴雜部萬余家多勒
種類聞勒破幽州乃謀為亂欲以應勒發(fā)覺伏誅討
聰之計于是中止八年晉愍帝進帝為代王置官屬
食代常山二郡帝忿聰勒之亂志欲平之先是國俗
寬簡民未知禁至是明刑峻法諸部民多以違命得
罪凡后期者皆舉部戮之或有室家相攜而赴死所
人問何之答曰當往就誅其威嚴伏物皆此類也九
年帝召六修六修不至帝怒討之失利乃微服民間
遂崩普根先守外境聞難來赴攻六修滅之衛(wèi)雄姬
淡率晉人及烏丸三百余家隨劉遵南奔并州普根
立月余而薨普根子始生桓帝后立之其冬普根子
又薨是年李雄遣使朝貢平文皇帝諱郁律立思帝
之子也姿質(zhì)雄壯甚有威略元年歲在丁丑二年劉
虎據(jù)朔方來侵西部帝逆擊大破之虎單騎迸走其
從弟路孤率部落內(nèi)附帝以女妻之西兼烏孫故地
東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馬將有百萬劉聰死子粲僭
立為其將靳準所殺淵族子曜僣立帝聞晉愍帝為
曜所害顧謂大臣曰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劉曜
遣使請和帝不納是年司馬睿僣稱大位于江南三
年石勒自稱趙王遣使乞和請為兄弟帝斬其使以
絕之四年私署涼州刺史張茂遣使朝貢五年僣晉
司馬睿遣使韓暢加崇爵服帝絕之治兵講武有平
南夏之意桓帝后以帝得眾心恐不利于己子害帝
遂崩大人死者數(shù)十人天興初尊曰太祖惠皇帝諱
賀立桓帝之中子也以五年為元年未親政事太
后臨朝遣使與石勒通和時人謂之女國使二年司
馬睿死子紹僭立四年帝始臨朝以諸部人情未悉
款順乃筑城于東木根山徙都之是年張茂死兄實
子駿立遣使朝貢五年帝崩是年司馬紹死子衍僣
立煬皇帝諱紇那立惠帝之弟也以五年為元年三
年石勒遣石虎率騎五千來寇邊部帝御之于句注
陘北不利遷于大□時烈帝居于舅賀蘭部帝遣使
求之賀蘭部帥藹頭擁護不遣帝怒召宇文部并勢
擊藹頭宇文眾敗帝還大□四年石勒擒劉曜五年
帝出居于宇文部賀蘭及諸部大人共立烈帝烈皇
帝諱翳槐立平文之長子也以五年為元年石勒遣
使求和帝遣弟昭成皇帝如襄國從者五千余家二
年石勒僭立自稱大趙王五年勒死子大雅僭立慕
容廆死子元真代立六年石虎廢大雅僭立李雄死
兄子班立雄子期殺班自立七年藹頭不修臣職召
而戮之國人復貳煬帝自宇文部還入諸部大人復
奉之煬皇帝復立以七年為后元年烈帝出居于鄴
石虎奉第宅伎妾奴婢什物三年石虎遣將李穆率
騎五千納烈帝于大□國人六千余落叛煬帝煬帝
出居于慕容部烈皇帝復立以三年為后元年城新
盛樂城在故城東南十里一年而崩昭成皇帝諱什
翼犍立平文之次子也生而奇?zhèn)捜蚀蠖认才?br />形于色身長八尺隆準龍顏立發(fā)委地臥則乳垂至
席烈帝臨崩顧命曰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烈帝
崩帝弟孤乃自詣鄴奉迎與帝俱還十一月帝即位
于繁畤之北時年十九稱建國元年是年李雄從弟
殺期僭立自號曰漢二年春始置百官分掌眾職東
自濊貊西及破洛那莫不款附夏五月朝諸大人于
參合陂議欲定都灅源川連日不決乃從太后計而
止慕容元真妹為皇后三年春移都于云中之盛
樂宮四年秋九月筑盛樂城于故城南八里皇后慕
容氏崩冬十月劉虎寇西境帝遣軍逆討大破之虎
僅以身免虎死子務桓立始來歸順帝以女妻之十
二月慕容元真遣使朝貢并薦其宗女五年夏五月
幸參合陂秋七月七日諸部畢集設壇埒講武馳射
因以為常八月還云中是年秋司馬衍死弟岳僭立
六年秋八月慕容元真遣使請薦女是年李壽死子
勢僭立遣使朝貢七年春二月遣大人長孫秩迎后
慕容氏元真之女于境夏六月皇帝至自和龍秋七
月慕容元真遣使奉聘求交婚帝許之九月以烈帝
女妻之其年司馬岳死子僭立八年慕容元真遣
使朝貢是年張駿私署假涼王九年石虎遣使朝貢
是年張駿死子重華代立十年遣使詣鄴觀釁是年
司馬擒李勢張重華遣使朝貢十一年慕容元真
死子代立十二年西巡至河而還是年石虎死子
世立世兄遵殺世自立遵兄鑒殺遵自立十三年魏
郡人冉閔殺石鑒僭立十四年帝曰石胡衰滅冉閔
肆禍中州紛梗莫有匡救吾將親率六軍廓定四海
乃□諸部各率所統(tǒng)以俟大期諸大人諫曰今中州
大亂誠宜進取如聞豪強并起不可一舉而定若或
留連經(jīng)歷歲稔恐無永逸之利或有虧損之憂帝乃
止是歲氐苻健僭稱大位自號大秦十五年慕容
滅冉閔僭尊號十六年慕容遣使朝貢是年張重
華死子曜靈立重華庶兄祚殺曜靈而自立稱涼公
十七年遣使于慕容張祚復稱涼王置百官遣使
朝貢十八年太后王氏崩是年苻健死子生僭立羌
姚襄自稱大將軍大單于張瓘宋混殺張祚立重華
少子元靖稱涼王十九年春正月劉務桓死其弟閼
頭立潛謀反叛二月帝西巡因而臨河使人招諭閼
頭從命冬慕容來請婚許之二十年夏五月慕容
奉納禮幣是年苻堅殺苻生而僭立姚襄為苻眉
所殺二十一年閼頭部民多叛懼而東走渡河半濟
而冰陷后眾盡歸閼頭兄子悉勿祈初閼頭之叛悉
勿祈兄弟十二人在帝左右盡遣歸欲其自相猜離
至是悉勿祈奪其眾閼頭窮而歸命帝待之如初二
十二年春帝東巡至于桑干川三月慕容遣使朝
貢夏四月帝還云中悉勿祈死弟衛(wèi)辰立秋八月衛(wèi)
辰遣子朝貢二十三年夏六月皇后慕容氏崩秋七
月衛(wèi)辰來會葬因而求婚許之是歲慕容死子暐
立遣使致賻二十四年春衛(wèi)辰遣使朝聘是年司馬
死衍子千齡僭立二十五年帝南巡至君子津冬
十月行幸代十一月慕容暐薦女備后宮二十六年
冬十月帝討高車大破之獲萬口馬牛羊百余萬頭
是年張重華弟天錫殺元靖而自立二十七年春車
駕還云中冬十一月討沒歌部破之獲牛馬羊數(shù)百
萬頭二十八年春正月衛(wèi)辰謀反東渡河帝討之衛(wèi)
辰懼而遁走冬十二月苻堅遣使朝貢是歲司馬千
齡死弟奕僭立二十九年夏五月遣燕鳳使苻堅三
十年冬十月帝征衛(wèi)辰時河冰未成帝乃以葦□約
澌俄然冰合猶未能堅乃散葦于上冰草相結如浮
橋焉眾軍利涉出其不意衛(wèi)辰與宗族西走收其部
落而還俘獲生口及馬牛羊數(shù)十萬頭三十一年春
帝至自西伐班賞各有差三十二年正月帝南幸君
子津冬十月幸代三十三年冬十一月征高車大破
之是年苻堅擒慕容暐三十四年春長孫斤謀反伏
誅斤之反也拔刃向御座太子獻明皇帝諱實格之
傷□夏五月薨后追謚焉秋七月皇孫珪生大赦是
年司馬奕臣桓溫廢奕為海西公立睿子昱三十五
年司馬昱死子昌明僭立三十六年夏五月遣燕鳳
使苻堅三十七年帝征衛(wèi)辰衛(wèi)辰南走三十八年衛(wèi)
辰求援于苻堅三十九年苻堅遣其大司馬苻洛率
眾二十萬及朱彤張蠔鄧羌等諸道來寇侵逼南境
冬十一月白部獨孤部御之敗績南部大人劉庫仁
走云中帝復遣庫仁率騎十萬逆戰(zhàn)于石子領王師
不利帝時不豫群臣莫可任者乃率國人避于陰山
之北高車雜種盡叛四面寇鈔不得芻牧復渡漠南
堅軍稍退乃還十二月至云中旬有二日帝崩時年
五十七太祖即位尊曰高祖帝雅性寬厚智勇仁恕
時國中少繒帛代人許謙盜絹二匹守者以告帝匿
之謂燕鳳曰吾不忍視謙之面卿勿泄言謙或慚而
自殺為財辱士非也帝嘗擊西部叛賊流矢中目賊
破之后諸大臣執(zhí)射者各持錐刀欲屠割之帝曰彼
各為其主何罪也乃釋之是歲苻堅滅張?zhí)戾a 按
道武帝本紀太祖道武皇帝諱珪昭成皇帝之嫡孫
獻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獻明賀皇后初因遷徙游于
云澤既而寢息夢日出室內(nèi)寤而見光自牖屬天欻
然有感以建國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參合
陂北其夜復有光明昭成大悅群臣稱賀大赦告于
祖宗保者以帝體重倍于常兒竊獨奇怪明年有榆
生于埋胞之坎后遂成林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廣顙
大耳眾咸異之年六歲昭成崩苻堅遣將內(nèi)侮將遷
帝于長安既而獲免堅軍既還國眾離散堅使劉庫
仁劉衛(wèi)辰分攝國事南部大人長孫嵩及元他等盡
將故民南依庫仁帝于是轉(zhuǎn)幸獨孤部元年葬昭成
皇帝于金陵營梓宮木盡生成林帝雖沖幼而嶷
然不群庫仁常謂其子曰帝有高天下之志興復洪
業(yè)光揚祖宗者必此主也二年冬十月苻堅敗于淮
南是月慕容文等殺庫仁庫仁弟眷攝國部八年慕
容暐弟沖僭立姚萇自稱大單于萬年秦王慕容垂
僭稱燕王九年庫仁子顯殺眷而代之乃將謀逆商
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眾中帝乃馳還是時故大人
梁蓋盆子六眷為顯謀主盡知其計密使部人穆崇
馳告帝乃陰結舊臣長孫犍元他等秋八月乃幸賀
蘭部其日顯果使人求帝不及是歲鮮卑乞伏國仁
私署大單于苻堅為姚萇所殺子丕僭立登國元年
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大建元大會于牛川復
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班
爵敘勛各有差二月幸定襄之盛樂息眾課農(nóng)三月
劉顯自善無南走馬邑其族奴真率所部來降夏四
月改稱魏王五月車駕東幸陵石護佛侯部帥侯辰
乙弗部帥代題叛走諸將追之帝曰侯辰等世修職
役雖有小愆宜且忍之當今草創(chuàng)人情未一愚近者
固應趄不足追也秋七月己酉車駕還盛樂代題
復以部落來降旬有數(shù)日亡奔劉顯帝使其孫倍斤
代領部落是月劉顯弟亢泥率騎掠奴真部落既而
率以來降初帝叔父窟咄為苻堅徙于長安因隨慕
容永永以為新興太守八月劉顯遣弟亢泥迎窟咄
以兵隨之來逼南境于是諸部騷動人心顧望帝左
右于植等與諸部人謀為逆以應之事泄誅造謀者
五人余悉不問帝慮內(nèi)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阻
山為固遣行人安同長孫賀使于慕容垂以征師垂
遣使朝貢并令其子賀驎帥步騎以隨同等冬十月
賀驎軍未至而寇已前逼于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
等十三人及諸烏丸亡奔衛(wèi)辰帝自弩山遷幸牛川
屯于延水南出伐谷會賀驎于高柳大破窟咄窟咄
奔衛(wèi)辰衛(wèi)辰殺之帝悉收其眾十二月慕容垂遣使
朝貢奉帝西單于印綬封上谷王帝不納是歲慕容
垂僭稱皇帝于中山自號大燕苻丕死苻登自立于
隴東姚萇稱皇帝于長安自號大秦慕容沖為部下
所殺慕容永僭立二年春正月班賜功臣長孫嵩等
七十三人各有差二月帝幸□川夏五月遣行人安
同征兵于慕容垂垂使子賀驎率眾來會六月帝親
征劉顯于馬邑南追至彌澤大破之顯南奔慕容永
盡收其部落秋八月帝至自伐顯冬十月癸卯幸濡
源遣外朝大人王建使于慕容垂十一月幸遂赤城
十有二月巡松漢還幸牛川三年春二月帝東巡夏
四月幸東赤城五月癸亥北征庫莫奚六月大破之
獲其四部雜畜十余萬渡弱落水班賞將士各有差
秋七月庚申庫莫部帥鳩集遺散夜犯行宮縱騎撲
討盡殺之其月帝還赤城八月使九原公元儀使于
慕容垂冬十月慕容垂遣使朝貢十有二月辛卯車
駕西征至女水討解如部大破之獲男女雜畜十數(shù)
萬是歲乞伏國仁死弟干歸立私署河南王四年春
正月甲寅襲高車諸部落大破之二月癸巳至女水
討叱突鄰部大破之戊戌賀染干兄弟率諸部來救
與大軍相遇逆擊走之夏四月行還赤城五月陳留
公元虔使于慕容垂冬十月垂遣使朝貢是歲氐呂
光自稱三河王遣使朝貢五年春三月甲申帝西征
次鹿渾海襲高車袁紇部大破之擄獲生口馬牛羊
二十余萬慕容垂遣子賀驎率眾來會夏四月丙寅
行幸意辛山與賀驎討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落大
破之六月還幸牛川衛(wèi)辰遣子直力鞮寇賀蘭部圍
之賀訥等請降告困秋七月丙子帝引兵救之至羊
山直力鞮退走八月還幸牛川遣秦王觚使于慕容
垂九月壬申討叱奴部于囊曲河大破之冬十月遷
云中討高車豆陳部于狼山破之十有一月紇奚部
大人庫寒舉部內(nèi)屬十有二月紇突鄰大人屈地鞬
舉部內(nèi)屬帝還次白漠六年春二月幸紐垤川三月
遣九原公元儀陳留公元虔等西討黜弗部大破之
夏四月祠天六月慕容賀驎破賀訥于赤城帝引兵
救之驎退走秋七月壬申講武于牛川行還紐垤川
慕容垂止元觚而求名馬帝絕之乃遣使于慕容永
永使其大鴻臚慕容鈞奉表勸進尊號其月衛(wèi)辰遣
子直力鞮出棝陽塞侵及黑城九月帝襲五原屠之
收其積谷還紐垤川于棝陽塞北樹碑記功冬十月
戊戌北征蠕蠕追之及于大磧南□山下大破之班
賜從臣各有差其東西二部主匹候及缊紇提斬
別帥屋擊于十有一月戊辰還幸紐垤川戊寅衛(wèi)辰
遣子直力鞮寇南部己卯車駕出討壬午大破直力
鞮軍于鐵岐山南獲其器械輜重牛羊二十余萬戊
子自五原金津南渡河辛卯次其所居悅跋城衛(wèi)辰
父子奔遁壬辰詔諸將追之擒直力鞮十有二月獲
衛(wèi)辰尸斬以徇遂滅之衛(wèi)辰少子屈丐亡奔薛于部
車駕次于鹽池自河以南諸部悉平簿其珍寶畜產(chǎn)
名馬二十余萬匹牛羊四百余萬頭班賜大臣各有
差收衛(wèi)辰子弟宗黨無少長五千余人盡殺之山胡
酋大幡頹業(yè)易于等率三千余家降附出居于馬邑
是歲起河南宮七年春正月幸木根山遂次黑鹽池
饗宴群臣覲諸國貢使北之美水三月甲子宴群臣
于水濱還幸河南宮西部泣黎大人茂鮮判走遣南
部大人長孫嵩追討大破之夏五月班賜諸官馬牛
羊各有差秋八月行幸漢南仍筑巡臺冬十有二月
慕容永遣使朝貢是歲皇子嗣生八年春正月帝南
巡二月幸羖羊原赴白樓三月車駕西征侯呂鄰部
夏四月至苦水大破之五月還幸白樓慕容垂討慕
容永于長子六月車駕北巡永來告急遣陳留公元
虔將軍庾岳率騎五萬東渡河救之破類拔部帥劉
曜等徙其部落元虔等因屯秀容慕容垂遂圍長子
秋七月車駕臨幸新壇庚寅宴群臣仍講武先是衛(wèi)
辰子屈丐奔薛于部征之不送八月帝南征薛于部
帥太悉佛于三城會其先出擊曹覆帝乘虛屠其城
獲太悉佛子珍寶徙其民而還太悉佛聞之來赴不
及遂奔姚興九月還幸河南宮是歲姚萇死九年春
三月帝北巡使東平公元儀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
棝陽塞外夏五月田于河東秋七月還幸河南宮冬
十月蠕蠕社□等率部落西走是歲姚萇子興僭立
殺苻登慕容垂滅永十年春正月太悉佛自長安還
嶺北上郡以西皆應之夏五月幸鹽池六月還幸河
南宮秋七月慕容垂遣其子寶來寇五原造舟收谷
帝遣右司馬許謙征兵于姚興東平公元儀徙據(jù)朔
方八月帝親治兵于河南九月進師臨河筑臺告津
連旌沿河東西千里有余是時陳留公元虔五萬騎
在東以絕其左元儀五萬騎在河北以承其后略陽
公元遵七萬騎塞其中山之路冬十月辛未寶燒船
夜遁十一月己卯帝進軍濟河乙酉夕至參合陂丙
戌大破之語在寶傳生擒其陳留王紹魯陽王倭奴
桂林王道成濟陰公尹國北地王世子鍾葵安定王
世子羊兒以下文武將吏數(shù)千人器甲輜重軍資雜
財十余萬計于俘擄之中擢其才識者賈彝賈閏晁
崇等與參謀議憲章故實班賞大臣將校各有差十
有二月還幸云中之盛樂皇始元年春正月大搜于
定襄之虎山因東幸善無北陂三月慕容垂來寇桑
干川陳留公元虔先鎮(zhèn)平城時征兵未集虔率麾下
邀擊失利死之垂遂至平城西北逾山結營聞帝將
至乃筑城自守疾甚遂遁走死于上谷子寶匿喪而
還至中山乃僭立夏六月癸酉遣將軍王建等三軍
討寶廣□太守劉亢泥斬之徙其部落寶上谷太守
慕容普鄰捐郡奔走丁亥皇太后賀氏崩是月葬獻
明太后秋七月左司馬許謙上書勸進尊號帝始建
天子旌旗出入警蹕于是改元八月庚寅治兵于東
郊己亥大舉討慕容寶帝親勒六軍四十余萬南出
馬邑逾于句注旌旗駱驛二千余里鼓行而前民屋
皆震別詔將軍封真等三軍從東道出襲幽州圍薊
九月戊午次陽曲乘西山臨觀晉陽命諸將引騎圍
□已而罷還寶并州牧遼西王農(nóng)大懼將妻子棄城
夜出東遁并州平初建臺省置百官封公侯將軍刺
史太守尚書郎已下悉用文人帝初拓中原留心慰
納諸士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
悉人得自盡茍有微能咸蒙敘用己未詔輔國將軍
奚牧略地晉川獲慕容寶丹陽王買得等于平陶城
冬十月乙酉車駕出井陘使冠軍將軍王建左軍將
軍李栗五萬騎先驅(qū)啟行十有一月庚子朔帝至真
定自常山以東守宰或捐城奔竄或稽顙軍門唯中
山鄴信都三城不下別詔征東大將軍東平公儀五
萬騎南攻鄴冠軍將軍王建左軍將軍李栗等攻信
都軍之所行不得傷民桑棗戊午進軍中山己未引
騎圍之帝謂諸將曰朕量寶不能出戰(zhàn)必當憑城自
守偷延日月急攻則傷士久守則費糧不如先平鄴
信都然后還取中山于計為便若移軍遠去寶必散
眾求食民間如此則人心離阻攻之易克諸將稱善
丁卯車駕幸魯口城是歲司馬昌明死子德宗僭立
遣使朝貢呂光僭稱天王號大涼遣使朝貢二年春
正月己亥朔大饗群臣于魯口慕容寶遣其左衛(wèi)將
軍慕容騰寇博陵殺中山太守及高陽諸縣令長抄
掠租運是時信都未下庚申乃進軍壬戌引騎圍之
其夜寶冀州刺史宜都王慕容鳳逾城奔走歸于中
山癸亥寶輔國將軍張驤護軍將軍徐超率將吏已
下舉城降寶聞帝幸信都乃趣博陵之深澤屯滹
水遣弟賀驎寇楊城殺常山守兵三百余人寶悉出
珍寶及宮人招募郡縣群盜無賴者多應之二月己
巳帝進幸楊城丁丑軍于巨鹿之柏肆塢臨滹水
其夜寶悉眾犯營燎及行宮兵人駭散帝驚起不及
衣冠跣出擊鼓俄而左右及中軍將士稍稍來集帝
設奇陳列烽營外縱騎沖之寶眾大敗斬首萬余級
擒其將軍高長等四千余人戊寅寶走中山獲其器
仗輜重數(shù)十萬計寶尚書閔亮秘書監(jiān)崔逞太常孫
沂殿中侍御史孟輔等并降降者相屬賜拜職爵各
有差平原徐超聚眾反于畔城詔將軍奚辱捕斬之
并州守將封真率其種族與徒何為逆將攻刺史元
延延討平之是時柏肆之役遠近流言賀蘭部帥附
力眷紇突鄰部帥匿物尼紇奚部帥叱奴根聚黨反
于陰館南安公元順率軍討之不克死者數(shù)千詔安
遠將軍庾岳萬騎還討叱奴根等滅之三月己酉
車駕次于盧奴寶遣使求和請送元觚割常山以西
奉國乞守中山以東帝許之已而寶背約辛亥車駕
次中山命諸將圍之是夜寶弟賀驎將妻子出走西
山寶見賀驎走恐先據(jù)和龍壬子夜遂將其妻子及
兄弟宗族數(shù)千騎北遁寶將李沈王次多張超賈歸
等來降遣將軍長孫肥追之至范陽不及而還城內(nèi)
共立慕容普鄰為主夏四月帝以軍糧未繼乃詔征
東大將軍東平公元儀罷鄴圍徙屯巨鹿積租楊城
普鄰出步卒六千余人伺間犯諸屯兵詔將軍長孫
肥等輕騎挑之帝以虎隊五千橫截其后斬首五千
生擄七百人宥而遣之夏五月庚子大賞功臣帝以
中山城內(nèi)為普鄰所□而大軍迫之欲降無路乃密
招喻之甲辰曜兵揚威以示城內(nèi)命諸軍罷圍南徙
以待其變甲寅以東平公元儀為驃騎大將軍都督
中外諸軍事兗豫雍荊徐揚六州牧左丞相封衛(wèi)王
襄城公元題進封為王秋七月普鄰遣烏丸張驤率
五千余人出城求食寇常山之靈壽殺害吏民賀驎
自丁零中入于驤軍因其眾復入中山殺普鄰而自
立帝還幸魯口遣將軍長孫肥一千騎襲中山入其
郛而還八月丙寅朔帝自魯口進軍常山之九門時
大疫人馬牛多死帝問疫于諸將對曰在者纔十四
五是時中山猶拒守而饑疫并臻群下咸思還北帝
知其意因謂之曰斯固天命將若之何四海之人皆
可與為國在吾所以撫之耳何恤乎無民群臣乃不
敢復言遣撫軍大將軍略陽公元遵襲中山芟其禾
入郛而還九月賀驎饑窮率三萬余人出寇新市
甲子晦帝進軍討之太史令晁崇奏曰不吉帝曰其
義云何對曰昔紂以甲子亡兵家忌之帝曰紂以甲
子亡周武不以甲子勝乎崇無以對冬十月丙寅帝
進軍新市賀驎退阻泒水依漸洳澤以自固甲戌帝
臨其營戰(zhàn)于義臺塢大破之斬首九千余級賀驎單
馬走西山遂奔鄴慕容德殺之甲申其所署公卿尚
書將吏士卒降者二萬余人其將張驤李沈慕容文
等先來降尋皆亡還是日復獲之皆赦而不問獲其
所傳皇帝璽綬圖書府庫珍寶簿列數(shù)萬班賜功臣
及將士各有差中山平乙酉襄城王題薨丁亥遣三
萬騎赴衛(wèi)王儀將以攻鄴是歲鮮卑禿發(fā)烏孤私署
大單于西平王天興元年春正月慕容德走?;_
儀克鄴收其倉庫詔賞將士各有差儀追德至于河
不及而還庚子車駕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趙
郡之高邑遂幸于鄴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詔郡縣賑
恤之帝至鄴巡登臺榭遍覽宮城將有定都之意乃
置行臺以龍驤將軍日南公和跋為尚書與左丞賈
彝率郎吏及兵五千人鎮(zhèn)鄴車駕自鄴還中山所過
存問百姓詔大軍所經(jīng)州郡復貲租一年除山東民
租賦之半車駕將北還發(fā)卒萬人治直道自望都鐵
關鑿恒嶺至代五百余里帝慮還后山東有變乃置
行臺于中山詔左丞相守尚書令衛(wèi)王儀鎮(zhèn)中山撫
軍大將軍略陽公元遵鎮(zhèn)渤海之合口右軍將軍尹
國先督租于冀州聞帝將還謀反欲襲信都安南將
軍長孫嵩執(zhí)送斬之辛酉車駕發(fā)自中山至于望都
堯山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裔三十六萬
百工伎巧十萬余口以充京師車駕次于恒山之陽
博陵渤海章武群盜并起略陽公元遵等討平之廣
川太守賀盧殺冀州刺史王輔驅(qū)勒守兵抄掠陽平
頓丘諸郡遂南渡河奔慕容德二月車駕自中山幸
繁畤宮更選屯衛(wèi)詔給內(nèi)徙新民耕牛計口受田三
月離石胡帥呼延鐵西河胡帥張崇等聚黨數(shù)千人
叛詔安遠將軍庾岳討平之漁陽群盜庫官韜聚
眾反詔中堅將軍伊謂討之征左丞相衛(wèi)王儀還京
師詔略陽公遵代鎮(zhèn)中山夏四月壬戌進遵封常山
王南安公元順進封毗陵王征鹵將軍歷陽公穆崇
為太尉安南將軍巨鹿公長孫嵩為司徒帝祀天于
西郊旗幟有加焉廣平太守遼西公元意烈謀反于
郡賜死原其妻子鄜城屠各董羌杏城盧水郝奴河
東蜀薛榆氐帥苻興各率其種內(nèi)附六月丙子詔有
司議定國號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
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號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
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今國家萬
世相承啟基云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
詔曰昔朕遠祖總御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
九州逮于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之主民
俗雖殊撫之在德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兇逆蕩除
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
秋七月遷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漁陽烏
凡庫官韜復聚黨為寇詔冠軍將軍王建討平之
八月詔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徑術摽道里平五權
較五量定五度遣使循行郡國舉奏守宰不法者親
覽察黜陟之九月烏九張驤子超收合亡命聚黨二
千余家據(jù)渤海之南皮自號征東大將軍烏丸王抄
掠諸郡詔將軍庾岳討之冬十月起天文殿十有一
月辛亥詔尚書吏部郎中鄧淵典官制立爵品定律
呂協(xié)音樂儀曹郎中董謐撰郊廟社稷朝覲饗宴之
儀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崇造渾
儀考天象吏部尚書崔元伯總而裁之閏月左丞相
驃騎大將軍衛(wèi)王儀及諸王公卿士詣闕上書曰臣
等聞宸極居中則列宿齊其晷帝王順天則群后仰
其度伏惟陛下德協(xié)二儀道隆三五仁風被于四海
盛化塞于大區(qū)澤及昆蟲恩沾行葦謳歌所屬八表
歸心軍威所及如風靡草萬姓颙颙咸思系命而躬
履謙虛退身后己宸儀未彰袞服未御非所以上允
皇天之意下副樂推之心宜光崇圣烈示軌憲于萬
世臣等謹昧死以聞帝三讓乃許之十有二月己丑
帝臨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璽綬百官咸稱萬歲大赦
改年追尊成帝已下及后號謚樂用皇始之舞詔百
司議定行次尚書崔元伯等奏從土德服色尚黃數(shù)
用五未祖辰臘犧牲用白五郊立氣宣贊時令敬授
民時行夏之正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
千家于代都 按禮志太祖登國元年即代王位于
牛川西向設祭告天成禮天興元年定都平城即皇
帝位立壇兆告祭天地祝曰皇帝臣珪敢用元牡昭
告于皇天后土之靈上天降命乃眷我祖宗世王幽
都珪以不德纂戎前緒思寧黎元龔行天罰殪劉顯
屠衛(wèi)辰平慕容定中夏群下勸進謂宜正位居尊以
副天人之望珪以天時人謀不可久替謹命禮官擇
吉日受皇帝璽綬惟神祇其丕祚于魏室永綏四方
事畢詔有司定行次正服色群臣奏以國家繼黃帝
之后宜為土德故神獸如牛牛土畜又黃星顯曜其
符也于是始從土德數(shù)用五服尚黃犧牲用白祀天
之禮用周典以夏四月親祀于西郊徽幟有加焉
道武帝天賜六年冬十月壬申明元帝以齊王入即
皇帝位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太宗明元皇帝諱嗣太祖長子
也母曰劉貴人登國七年生于云中宮太祖晚有子
聞而大悅乃大赦天下帝明睿寬毅非禮不動太祖
甚奇之天興六年封齊王拜相國加車騎大將軍初
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
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后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
統(tǒng)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帝素純孝哀泣不能
自勝太祖怒之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號泣太祖知
而又召之帝欲入左右曰孝子事父小杖則受大杖
避之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測陷帝于不義不如且出
待怒解而進不晚也帝懼從之乃游行逃于外天賜
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紹作逆太祖崩帝入誅紹壬申
即皇帝位大赦改年為永興元年追尊皇妣為宣穆
皇后公卿大臣先罷歸第不與朝政者悉復登用之
詔南平公長孫嵩北新侯安同對理民訟簡賢任能
彝倫攸敘 按王洛兒傳洛兒少善騎射太宗在東
宮給事帳下侍從游獵夙夜無怠性謹愿未嘗有過
太宗嘗獵于灅南乘冰而濟冰沒馬洛兒投水奉
太宗出岸水沒洛兒殆將凍死太宗解衣以賜之自
是恩寵日隆天賜末太宗出居于外洛兒晨夜侍衛(wèi)
無須臾違離恭勤發(fā)于至誠元紹之逆太宗左右唯
洛兒與車路頭而已晝居山嶺夜還洛兒家洛兒鄰
人李道潛相奉給晨昏往復眾庶頗知喜而相告紹
聞收道斬之洛兒猶冒難往返京都通問于大臣大
臣遂出奉迎百姓奔赴太宗還宮社稷獲全洛兒有
功焉太宗即位拜散騎常侍 按清河王紹傳紹兇
狠險悖不遵教訓好輕游里巷劫剝行人斫射犬豕
以為戲樂太祖嘗怒之倒懸井中垂死乃出太宗常
以義方責之遂與不協(xié)恒懼其為變而紹母夫人賀
氏有譴太祖幽之于宮將殺之會日暮未決賀氏密
告紹曰汝將何以救吾紹乃夜與帳下及宦者數(shù)人
逾宮犯禁左右侍衛(wèi)呼曰賊至太祖驚起求弓刀不
獲遂暴崩明日宮門至日中不開紹稱詔召百寮于
西宮端門前北面而立紹從門扇間謂群臣曰我有
父亦有兄公卿欲從誰耶王公已下皆驚愕失色莫
有對者良久南平公長孫嵩曰從王群臣乃知宮車
晏駕而不審登遐之狀唯陰平公元烈哭泣而去于
是朝野兇兇人懷異志肥如侯賀護舉烽于安陽城
北故賀蘭部人皆往赴之其余舊部亦率子弟招集
族人往往相聚紹聞人情不安乃出布帛班賜王公
以下上者數(shù)百匹下者十匹先是太宗在外聞變乃
還潛于山中使人夜告北新侯安同眾皆響應太宗
至城西衛(wèi)士執(zhí)送紹于是賜紹母子死誅帳下閹官
宮人為內(nèi)應者十數(shù)人其先犯乘輿者群臣于城南
都街生臠割而食之紹時年十六紹母即獻明皇后
妹也美而麗初太祖如賀蘭部見而悅之告獻明后
請納焉后曰不可此過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
人殺其夫而納之生紹終致大逆焉
明元帝泰常八年冬十月壬申太武帝以泰平王即
皇帝位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世祖太武皇帝諱燾太宗明元
皇帝之長子也母曰杜貴嬪天賜五年生于東宮體
貌異太祖奇而悅之曰成吾業(yè)者必此子也泰常
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為監(jiān)國太宗有疾命帝總
攝百揆聰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月壬申即皇帝
位大赦天下 按長孫嵩傅嵩聽理萬幾太宗寢疾
問后事于嵩嵩曰立長則順以德則人服今長皇子
賢而世嫡天所命也請立乃定策禁中于是詔世祖
臨朝監(jiān)國嵩為佐輔世祖即位進爵北平王
太武帝正平二年冬十月戊申文成帝以皇孫即皇
帝位
按魏書文成帝本紀高宗文成皇帝諱浚恭宗景穆
皇帝之長子也母曰閭氏真君元年六月生于東宮
帝少聰達世祖愛之常置左右號世嫡皇孫年五歲
世祖北巡帝從在后逢虜帥桎一奴欲加其罰帝謂
之曰奴今邁我汝宜釋之帥奉命解縛世祖聞之曰
此兒雖小欲以天子自處意奇之既長風格異常每
有大政常參決可否正平二年十月戊申即皇帝位
于永安前殿大赦改年 按源賀傳賀拜殿中尚書
南安王余為宗愛所殺也賀部勒禁兵靜遏外內(nèi)與
南部尚書陸麗決議定策翼戴高宗令麗與劉尼馳
詣苑中奉迎高宗賀守禁中為之內(nèi)應俄而麗抱高
宗單騎而至賀乃開門高宗即位社稷大安賀有力
焉轉(zhuǎn)征北將軍加給事中以定策之勛進爵西平王
按劉尼傳尼少壯健有膂力勇果善射世祖見而
善之拜羽林中郎賜爵昌國子加振威將軍宗愛既
殺南安王余于東廟秘之惟尼知狀尼勸愛立高宗
愛自以負罪于景穆聞而驚曰君大癡人皇孫若立
豈忘正平時事乎尼曰若爾今欲立誰愛曰待還宮
擢諸王子賢者而立之尼懼其有變密以狀告殿中
尚書源賀賀時與尼俱典兵宿衛(wèi)仍共南部尚書陸
麗謀曰宗愛既立南安還復殺之今不能奉戴皇孫
以順民望社稷危矣將欲如何麗曰唯有密奉皇孫
耳于是賀與尚書長孫曷侯嚴兵守衛(wèi)尼與麗迎高
宗于苑中麗抱高宗于馬上入京城尼馳還東廟大
呼曰宗愛殺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孫已登大位有詔
宿衛(wèi)之士皆可還宮眾咸唱萬歲賀及曷侯登執(zhí)宗
愛賈周等勒兵而入奉高宗于宮門外入登永安殿
以尼為內(nèi)行長進爵建昌侯 按宗愛傳宗愛不知
其所由來以罪為閹人歷碎職至中常侍正平元年
正月世祖大會于江上班賞群臣以愛為秦郡公恭
宗之監(jiān)國也每事精察愛天性險暴行多非法恭宗
每銜之給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東宮微
為權勢世祖頗聞之二人與愛□不睦為懼道盛等
案其事遂構告其罪詔斬道盛等于都街時世祖震
怒恭宗遂以憂薨是后世祖追悼恭宗愛懼誅遂謀
逆二年春世祖暴崩愛所為也尚書左仆射蘭延侍
中吳興公和匹侍中太原公薛提等秘不發(fā)喪延匹
二人議以高宗沖幼欲立長子征秦王翰置之秘室
提以高宗有世嫡之重不可廢所宜立而更求君延
等猶豫未決愛知其謀始愛負罪于東宮而與吳王
余素協(xié)乃密迎余自中宮便門入矯皇后令征延等
以愛素賤弗之疑皆隨之入愛先使閹豎三十人持
仗于宮內(nèi)及延等入以次收縛斬于殿堂執(zhí)秦王翰
殺之于永巷而立余余以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大師
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愛既立余位
居元輔錄三省兼總戎禁坐召公卿權恣日甚內(nèi)外
憚之群情咸以為愛必有趙高閻樂之禍余疑之遂
謀奪其權愛憤怒使小黃門賈周等夜殺余高宗立
誅愛周等皆具五刑夷三族 按陸麗傳麗少以忠
謹入侍左右太武特親昵之舉動審慎而無愆失賜
爵章安子稍遷南部尚書太武崩南安王余立既而
為中常侍宗愛等所殺百寮憂惶莫知所立麗以高
宗世嫡之重民望所系乃首建大義與殿中尚書長
孫渴侯尚書源賀羽林郎劉尼奉迎高宗以苑中立
之社稷獲安麗之謀矣由是受心膂之任在朝者無
出其右興安初封平原王加撫軍將軍
文成帝和平六年五月甲辰獻文帝以皇太子即皇
帝位
按魏書獻文帝本紀顯祖獻文皇帝諱弘高宗文成
皇帝之長子也母曰李貴人興光元年秋七月生于
陰山之北太安二年二月立為皇太子聰睿機悟幼
而有濟民神武之規(guī)仁孝純至禮敬師友和平六年
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尊皇后曰皇太后
按順陽公郁傳郁桓帝之后也少忠正亢直初以
羽林中郎內(nèi)侍勤干有稱高宗時位殿中尚書從高
宗東巡臨海以勞賜爵順陽公高宗崩乙渾專權隔
絕內(nèi)外百官震恐計無所出郁率殿中衛(wèi)士數(shù)百人
從順德門入欲誅渾渾懼逆出問郁曰君入何意郁
曰不見天子群臣憂懼求見主上渾窘怖謂郁曰今
大行在殯天子諒暗故未接百官諸君何疑遂奉顯
祖臨朝
獻文帝皇興五年八月丙午孝文帝以皇太子受內(nèi)
禪即皇帝位
按魏書獻文帝本紀皇興五年六月丁未行幸河西
秋七月丙寅遂至陰山八月丁亥車駕還宮帝雅薄
時務常有遺世之心欲禪位于叔父京兆王子推群
臣固請帝乃止丙午冊命太子曰昔堯舜之禪天下
也皆由其子不肖若丹朱商均能負荷者豈搜揚仄
陋而授之哉爾雖沖弱有君人之表必能恢隆王道
以濟兆民今使太保建安王陸太尉源賀持節(jié)奉
皇帝璽綬致位于爾躬其踐升帝位克廣洪業(yè)以光
祖宗之烈使朕優(yōu)游履道頤神養(yǎng)性可不善歟丁未
詔曰朕承洪業(yè)運屬太平淮岱率從四海清晏是以
希心元古志存淡泊躬覽萬務則損頤神之和一日
或曠政有淹滯之失但子有天下歸尊于父父有天
下傳之于子今稽協(xié)靈運考會群心爰命儲宮踐升
大位朕方優(yōu)游恭己棲心浩然社稷乂安克廣其業(yè)
不亦善乎百官有司其祗奉嗣子以答天休宣布
內(nèi)咸使聞悉于是群公奏曰昔三皇之世淡泊無為
故稱皇是以漢高祖既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
不統(tǒng)天下今皇帝幼沖萬幾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
上尊號太上皇帝乃從之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
宮采椽不斫土階而已國之大事咸以聞 按孝文
帝本紀高祖孝文皇帝諱宏顯祖獻文皇帝之長子
母曰李夫人皇興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宮神
光照于室內(nèi)天地氛氳和氣充塞帝生而潔白有異
姿襁褓岐嶷長而淵裕仁孝綽然有君人之表顯祖
尤愛異之三年夏六月辛未立為皇太子五年秋八
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華前殿大赦改元延興 按
任城王云傳云年五歲恭宗崩號哭不絕聲世祖聞
之而呼抱之泣曰汝何知而有成人之意也顯祖時
拜都督中外諸軍事延興中顯祖集群寮欲禪位于
京兆王子推王公卿士莫敢先言云進曰陛下方隆
太平臨覆四海豈得上違宗廟下棄兆民父子相傳
其來久矣皇魏之興未之有革皇儲正統(tǒng)圣德夙章
陛下必欲割捐塵務頤神清曠者冢副之寄宜紹寶
歷若欲舍儲輕移宸極恐非先圣之意駭動人情又
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輒改神器上乖七廟之
靈下長奸亂之道此是禍福所由愿深思慎之太尉
源賀又進曰陛下今欲外選諸王而禪位于皇叔者
臣恐春秋蒸嘗昭穆有亂脫萬世之后必有逆饗之
譏深愿思任城之言東陽公元丕等進曰皇太子雖
圣德夙彰然實沖幼陛下富于春秋始覽幾政普天
景仰率土傒心欲隆獨善不以萬物為意其若宗廟
何其若億兆何顯祖曰儲宮正統(tǒng)受終文祖群公相
之有何不可于是傳位于高祖 按陸俟傳俟長子
為選部尚書顯祖將禪位于京兆王子推任城王
云隴西王源賀等□皆固諫抗言曰皇太子圣德
承基四海屬望不可橫議干國之紀臣請刎頸殿庭
有死無貳久之帝意乃解詔曰真臣也其能保吾
子乎遂以為太保與太尉源賀持節(jié)奉皇帝璽綬
傳位于高祖 按源賀傳顯祖將傳位于京兆王子
推時賀都督諸軍屯漢南乃馳傳征賀賀既至乃命
公卿議之賀正色固執(zhí)不可即詔賀持節(jié)奉皇帝璽
綬以授高祖 按趙黑傳黑進爵河內(nèi)公顯祖將傳
位京兆王子推訪諸群臣百官唯唯莫敢先言者唯
源賀等詞義正直不肯奉詔顯祖怒變色復以問黑
黑曰臣愚無識信情率意伏惟陛下春秋始富如日
方中天下說其盛明萬物懷其光景元元之心愿終
萬歲若圣性淵遠欲頤神味道者臣黑以死奉戴皇
太子不知其佗顯祖默然良久遂傳祚于高祖 按
高允傳顯祖時有不豫以高祖沖幼欲立京兆王子
推集諸大臣以次召問允進跪上前涕泣曰臣不敢
多言以勞神聽愿陛下上思宗廟托付之重追念周
公抱成王之事顯祖于是傳位于高祖賜帛千匹以
標忠亮
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夏四月丁巳宣武帝以皇太
子即皇帝位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世宗宣武皇帝諱恪高祖孝文
皇帝第二子母曰高夫人初夢為日所逐避于林下
日化為龍繞己數(shù)匝寤而驚悸既而有娠太和七年
閏四月生帝于平城宮二十一年正月丙申立為皇
太子二十三年夏四月丁巳即皇帝位于魯陽大赦
天下帝居諒暗委政宰輔
宣武帝延昌四年春正月丁巳孝明帝以皇太子即
皇帝位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肅宗孝明皇帝諱詡世宗宣武
皇帝之第二子母曰胡充華永平三年三月丙戌帝
生于宣光殿之東北有光照于庭中延昌元年十月
乙亥立為皇太子四年春正月丁巳夜即皇帝位戊
午大赦天下 按禮志延昌四年春正月丁巳夜世
宗崩于式干殿侍中中書監(jiān)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領
軍將軍于忠與詹事王顯中庶子侯綱奉迎肅宗于
東宮入自萬歲門至顯揚殿哭踴久之乃復王顯欲
須明乃行即位之禮崔明謂顯曰天位不可暫曠何
待至明顯曰須奏中宮光曰帝崩而太子立國之常
典何須中宮令也光與于忠使小黃門曲集奏置兼
官行事于是光兼太尉黃門郎元昭兼侍中顯兼吏
部尚書中庶子裴兼吏部郎中書舍人穆□兼謁
者仆射光等請肅宗止哭立于東序于忠元昭扶肅
宗西向哭十數(shù)聲止服太子之服太尉光奉策進璽
綬肅宗跽受服皇帝用袞冕服御太極前殿太尉光
等降自西階夜直群官于庭中北面稽首稱萬歲
按崔光傳延昌二年世宗幸東宮召光與黃門甄琛
廣陽王淵等□賜坐詔光曰卿是朕西臺大臣今當
為太子師傅光起拜固辭詔不許即命肅宗出從者
十余人□以光為傅之意令肅宗拜光光又拜辭不
當受太子拜復不蒙許肅宗遂南面再拜詹事王顯
啟請從太子拜于是宮臣畢拜光北面立不敢答拜
唯西面拜謝而出于是賜光繡彩一百匹琛淵等各
有差尋授太子少傅三年遷右光祿大夫侍中監(jiān)如
故四年正月世宗夜崩光與侍中領軍將軍于忠迎
肅宗于東宮安撫內(nèi)外光有力焉帝崩后二日廣平
王懷扶疾入臨以母弟之親徑至太極西廡哀慟禁
內(nèi)呼侍中黃門領軍二衛(wèi)云身欲上殿哭大行又須
入見主上諸人皆愕然相視無敢抗對者光獨攘衰
振杖引漢光武初崩太尉趙□橫劍當□推下親王
故事辭色甚厲聞者莫不稱善壯光理義有據(jù)懷聲
淚俱止云侍中以古事裁我我不敢不服于是遂還
頻遣左右致謝
孝明帝武泰元年夏四月戊戌孝莊帝以長樂王入
即皇帝位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孝莊皇帝諱子攸彭城王勰之
第三子母曰李妃肅宗初以勰有魯陽翼衛(wèi)之勛封
武城縣開國公幼侍肅宗書于禁內(nèi)及長風神秀慧
姿貌甚美拜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
雅為肅宗所親待長直禁中遷散騎常侍御史中尉
孝昌二年八月進封長樂王轉(zhuǎn)侍中中軍將軍三年
十月以兄彭城王劭事轉(zhuǎn)為衛(wèi)將軍左光祿大夫中
書監(jiān)實見出也及武泰元年春二月肅宗崩大都督
爾朱榮將向京師謀欲廢立以帝家有忠勛且兼民
望陰與帝通榮乃率眾來赴夏四月丙申帝與兄弟
夜北渡河丁酉會榮于河陽戊戌南濟河即帝位以
兄彭城王劭為無上王弟霸城公子正為始平王以
榮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
領軍將軍領左右封太原王己亥百寮相率有司奉
璽紱備法駕奉迎于河梁庚子車駕巡河西至陶渚
榮以兵權在己遂有異志乃害靈太后及幼主次害
無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公
元欽儀同三司元恒芝儀同三司東平王略廣平王
悌常山王卲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趙郡王敏中山王
叔仁齊郡王溫公卿已下二千余人列騎衛(wèi)帝遷于
便幕既而榮悔稽顙謝罪辛丑車駕入宮御太極殿
詔曰太祖誕命應期龍飛燕代累世重光載隆帝緒
冀欲闡茲洪業(yè)永在無窮豈圖多難遘茲百六致使
妖悖四起內(nèi)外競侵朝無恤政之臣野多怨酷之士
實由女主專朝致茲顛覆孝明皇帝大情沖順深存
隱忍奄棄萬國眾用疑焉茍求胡出入守神器凡厥
有心莫不解體太原王榮世抱忠孝攻格古今赴義
晉陽大會河洛乃推翼朕躬應茲大命德謝少康道
愧前緒猥以眇身君臨萬國如涉淵海罔知所濟可
大赦天下改武泰為建義元年從太原王督將軍士
普加五階在京文官兩階武官三級復天下租役三
年 按爾朱榮傳榮進號征東將軍都督并肆汾廣
恒云六軍諸軍事進為大都督尋屬肅宗崩事出倉
卒榮聞之大怒謂鄭儼徐紇為之與元天穆等密敘
稱兵入匡朝廷討定之乃抗表曰伏承大行皇帝背
棄萬方奉諱號踴五內(nèi)摧剝仰尋詔旨實用驚惋今
海內(nèi)草草異口一言皆云大行皇帝鴆毒致禍臣等
外聽訟言內(nèi)自造測去月二十五日圣體康愈至于
二十六日奄忽升遐即事觀望實有所惑且天子寢
疾侍臣不離左右親貴名醫(yī)瞻仰患狀面奉音旨親
承顧托豈容不豫初不召醫(yī)崩棄曾無親奉欲使天
下不為怪愕四海不為喪氣豈可得乎復皇后女生
稱為儲兩疑惑朝野虛行慶宥宗廟之靈見欺兆民
之望已失使七百危于累卵社稷墜于一朝方選君
嬰孩之中寄治乳抱之日使奸豎專朝賊臣亂紀惟
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
鐘今秦隴塵飛趙魏霧合寶夤丑奴勢逼豳雍葛榮
就德憑陵河海楚兵吳卒密邇在郊古人有言邦之
不臧鄰之福也一旦聞此誰不窺竊惟大行皇帝
圣德馭宇繼體正君猶邊烽迭舉妖寇不滅況今從
佞臣之計隨親戚之談舉潘嬪之女以誑百姓奉未
言之兒而臨四海欲使海內(nèi)安乂愚臣所未聞也伏
愿留圣善之慈回須臾之慮照臣忠誠錄臣至款聽
臣赴闕預參大議問侍臣帝崩之由訪禁旅不知之
狀以徐鄭之徒付之司敗雪同天之恥謝遠近之怨
然后更召宗親推其年德聲逼遠邇改承寶祚則四
海更蘇百姓幸甚于是遂勒所統(tǒng)將赴京師靈太后
甚懼詔以李神軌為大都督將于大行杜防榮抗表
之始遣從子天光親信奚毅及倉頭王相入洛與從
弟世隆密議廢立天光乃見莊帝具論榮心帝許之
天光等還北榮發(fā)晉陽猶疑所立乃以銅鑄高祖及
咸陽王禧等六王子孫像成者當奉為主惟莊帝獨
就師次河內(nèi)重遣王相密來奉迎帝與兄彭城王劭
弟始平王子正于高渚潛渡以赴之榮軍將士咸稱
萬歲于時武泰元年四月九日也十一日榮奉帝為
主詔以榮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
開府兼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太原王食邑二萬
戶十二日百官皆朝于行宮十三日榮惑武衛(wèi)將軍
費穆之說乃引迎駕百官于行宮西北云欲祭天朝
士既集列騎圍繞責天下喪亂明帝卒崩之由云皆
緣此等貪虐不相匡弼所致因縱兵亂害王公卿士
皆斂手就戮死者千三百余人皇弟皇兄□亦見害
靈太后少主其日暴崩榮遂有大志令御史趙元則
造禪文遣數(shù)十人遷帝于河橋至夜四更中復奉帝
南還營幕帝憂憤無計乃令人喻旨于榮曰帝王迭
襲盛衰無常既屬屯運四方瓦解將軍仗義而起前
無橫陳此乃天意非人力也我本相投規(guī)存性命帝
王重位豈敢妄希直是將軍見逼權順所請耳今璽
運已移大命有在宜時即尊號將軍必若推而不居
存魏社稷亦任更擇親賢共相輔戴榮既有異圖遂
鑄金為己像數(shù)四不成時幽州人劉靈助善卜占為
榮所信言天時人事必不可爾榮亦精神恍惚不自
支持久而方悟遂便愧悔于是獻武王榮外兵參軍
司馬子如等切諫陳不可之理榮曰愆誤若是惟當
以死謝朝廷今日安危之機計將何出獻武王等曰
未若還奉長樂以安天下于是還奉莊帝十四日輿
駕入宮于時或云榮欲遷都晉陽或云欲肆兵大掠
迭相驚恐人情駭震京邑士子不一存率皆逃竄無
敢出者直衛(wèi)空虛官守廢曠榮聞之上書曰臣世荷
蕃寄征討累年奉忠王室存效死直以太后淫亂孝
明暴崩遂率義兵扶立社稷陛下登祚之始人情未
安大兵交際難可齊一諸王朝貴橫死者眾臣今粉
軀不足塞往責以謝亡者然追榮褒德謂之不朽乞
降天慈微申私責無上王請追尊帝號諸王刺史乞
贈三司其位班三品請贈令仆五品之官各贈方伯
六品已下及白民贈以鎮(zhèn)郡諸死者無后聽繼即授
封爵均其高下節(jié)級別科使恩洽存亡有慰生死詔
曰覽表不勝鯁塞朕德行無感致滋酷濫尋繹往事
實切于懷可如所表自茲已后贈終叨濫庸人賤品
動至大官為識者所不貴武定中齊文襄王始革其
失追褒有典焉榮啟帝遣使循城勞問于是人情遂
安朝士逃亡者亦稍來歸闕
孝莊帝建義三年冬十月爾朱世隆奉長廣王即皇
帝位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建義三年九月辛卯天柱大將
軍爾朱榮上黨王天穆自晉陽來朝戊戌帝殺榮天
穆于光極殿是夜仆射爾朱世隆榮妻鄉(xiāng)郡長公主
率榮部曲焚西陽門出屯河陰己亥攻河橋據(jù)北中
城南逼京邑冬十月癸卯朔封安南將軍大鴻臚卿
元寶炬為南陽王大宗正卿汝陽縣開國公元修為
平陽王通直散騎常侍龍驤將軍新陽縣開國伯元
誕為昌樂王復通直散騎常侍瑯邪縣開國公李叔
仁官爵仍為使持節(jié)大都督以討世隆乙卯通直散
騎常侍假平西將軍都督李苗以火船焚河橋爾朱
世隆退走壬申世隆停建興之高都爾朱兆自晉陽
來會之共推太原太守并州刺史長廣王為主大赦
所部號年建明普泛四汲 按東海王傳東海王字
華興小字盆子性輕躁有膂力起家秘書郎稍遷通
直散騎常侍莊帝初封長廣王邑一千戶出為太原
太守行并州事爾朱榮之死也世隆等奔還并州與
爾朱兆會于建興乃推為主大赦所部號年建明
按爾朱世隆傳世隆字榮宗肅宗末為直齋轉(zhuǎn)直寢
后兼直合加前將軍爾朱榮表請入朝靈太后惡之
令世隆詣晉陽慰喻榮榮因欲留之世隆曰朝廷疑
兄故令世隆來今若遂住便有內(nèi)備非計之善者榮
乃遣之榮舉兵南出世隆遂遁走會榮于上黨建義
初除給事黃門侍郎莊帝即位特除侍中加散騎常
侍莊帝之將圖爾朱榮也或有榜世隆門以陳其狀
者世隆封以呈榮勸其不入榮自恃威強不以為意
遂手毀密書唾地曰世隆無膽誰敢生心及榮死世
隆奉榮妻燒西陽門率眾夜走北攻河橋殺武衛(wèi)將
軍奚毅率眾還戰(zhàn)大夏門外朝野震懼憂在不測莊
帝遣前華陽太守段育慰喻世隆斬之以徇會李苗
燒絕河梁世隆乃北遁建州刺史陸希質(zhì)閉城拒守
世隆攻克33之盡殺城人以肆其忿及至長子與度律
等共推長廣王為主以世隆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
令樂平郡王
東海王建明二年春三月爾朱世隆奉廣陵王即皇
帝位
按魏書前廢帝本紀前廢帝諱恭字修業(yè)廣陵惠王
羽之子也母曰王氏少端謹有志度長而好學事祖
母嫡母以孝聞正始中襲爵延昌中拜通直散騎常
侍神龜中進兼散騎常侍正光二年正常侍領給事
黃門侍郎帝以元乂檀權遂稱疾不起久之因托喑
病五年執(zhí)除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建義元年
除儀同三司王既絕言垂將一紀居于龍花寺無所
交通永安末有白莊帝者言王不語將有異圖民間
游聲又云有天子之氣王懼禍逃匿上洛尋見追躡
執(zhí)送京師拘禁多日以無狀獲免及莊帝崩爾朱世
隆等以長廣王□遠又非人望所推以王潛嘿晦身
有過人之量將謀廢立恐實不語乃令王所親申其
意且兼迫脅王遂答曰天何言哉世隆等大悅春三
月己巳世隆等奉王東郭之外行禪讓之禮群臣上
表曰否泰沿時殷憂啟圣故六飛在御三石興符伏
惟陛下運屬千齡智周萬物獨昭系象妙極天人寶
歷有歸光宅攸屬而將安獨善不務兼濟靈命徘徊
幽明載佇伏愿時順謳謠念茲宗祏用舍勞疾允答
人神王答曰自量眇身是以讓執(zhí)然王公勤至不可
拒違今敬承所陳惟愧弗堪負荷耳太尉公爾朱度
律奉進璽綬袞冕之服乃就輅車百官侍衛(wèi)入自建
春云龍門升太極前殿群臣拜賀禮畢登閶闔門詔
曰朕以寡薄撫臨萬邦思與億兆同茲慶泰可大赦
天下以魏為大魏改建明二年為普泰元年其稅市
及稅鹽之官可悉廢之百雜之戶貸賜民名官任仍
舊天下調(diào)絹四百一匹內(nèi)外文武普泛四階合敘未
定第者亦沾級除名免官者特復本資品封依舊潁
川王爾朱兆彭城王爾朱仲遠隴西王爾朱天光樂
平王爾朱世隆常山王爾朱度律車騎大將軍儀同
三司齊獻武王都督斛斯樁下軍士普泛六級庚午
詔曰朕以眇身臨王公之上夕惕祗懷若履冰谷賴
七廟之靈百辟忠誠之舉庶免墜歿夫三皇稱皇五
帝云帝三代稱王迭沖挹也自秦之末競為皇帝忘
負乘之深殃垂貪鄙于萬葉予今稱帝已為褒矣可
普告令知
前廢帝普泰元年冬十月壬寅高歡奉安定王即皇
帝位
按魏書后廢帝本紀后廢帝諱朗字仲哲章武王融
第三子也母曰程氏少稱明悟永安二年為肆州魯
郡王后軍府錄事參軍儀同開府司馬元之建明
二年正月戊子為冀州渤海太守為齊獻武王起義
兵將誅暴逆乃推戴之冬十月壬寅即皇帝位于信
都城西升壇焚燎大赦稱中興元年
后廢帝中興二年夏四月戊子出帝以平陽王即皇
帝位
按魏書出帝本紀出帝諱修字孝則廣平武穆王懷
之第三子也母李氏性沉厚少言好武事始封汝陽
縣開國公拜通直散騎侍郎轉(zhuǎn)中書侍郎建義初除
散騎常侍尋遷平東將軍兼太常卿又為鎮(zhèn)東將軍
宗正卿永安三年封平陽王普泰初轉(zhuǎn)侍中鎮(zhèn)東將
軍儀同三司兼尚書右仆射又加侍中尚書左仆射
中興二年夏四月安定王自以□遠未允四海之心
請遜大位齊獻武王與百寮會議僉謂高祖不可無
后乃共奉王戊子即帝位于東郭之外入自東陽云
龍門御太極前殿群臣朝賀禮畢升閶闔門詔曰否
泰相沿廢興互有元天無所隱精靈弗能諭大魏統(tǒng)
干德漸區(qū)牢籠九服旁礡三光而上天降禍運踵
多難禮樂崩淪憲章漂沒赫赫宗周剪為戎寇肅肅
清廟將成茂草外寇乘機肆其昏虐殺君害王刳剔
海內(nèi)競其吞噬之意不識醉飽之心自書契以來未
有若斯者已大丞相渤海王忠存本朝精貫白日爰
舉義旗志雪國恥故廣阿之軍貔虎奪氣鄴下之師
金湯失險近者群兇相率實繁有徒驅(qū)天下之兵盡
華戎之銳桴鼓暫交一朝蕩滅元兇授首大憝斯擒
揚□濟河掃清伊洛士民安堵不失舊章社稷危而
復安洪基毀而還構朕以托體宸極猥當樂推祗握
寶圖承茲大業(yè)得以眇身托于王公之上若涉淵
罔識攸津思與兆民同茲嘉慶可大赦天下改中興
二年為太昌元年
出帝永熙三年冬十月丙寅高歡奉孝靜帝即皇帝
位于洛陽是為東魏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孝靜皇帝諱善見清河文宣王
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永熙三年拜通直散騎常侍
八月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帝既入關齊
獻武王奉迎不克乃與百寮會議推帝以奉肅宗之
后時年十一冬十月丙寅即位于城東北大赦天下
改永熙三年為天平元年
文帝大統(tǒng)元年春正月戊申宇文泰奉即皇帝位于
關中是為西魏
按魏書文帝本紀闕 按京兆王愉傳愉子寶炬輕
躁薄行耽□酒色孝莊時特封南陽王從出帝沒于
關西宇文黑獺害出帝寶炬乃僭大號
按周書文帝本紀魏永熙三年魏孝武帝崩太祖與
群公定策尊立魏南陽王寶炬為嗣是為文皇帝
按鄭樵通志文皇帝諱寶炬孝文皇帝之孫京兆王
愉之子也母曰楊氏帝正始初坐父愉罪兄弟皆幽
宗正寺及宣武崩乃得雪正光中拜直閣將軍時胡
太后多嬖寵帝與明帝謀誅之事泄免官武泰中封
邵縣侯永安三年進封南陽王孝武即位拜太尉加
侍中永熙二年進位太保開府尚書令三年孝武與
高歡構難以帝為中軍四面大都督及從入關拜太
宰錄尚書事孝武崩丞相略陽公宇文泰率群公卿
士奉表勸進三讓乃許焉大統(tǒng)元年春正月戊申皇
帝即位于城西大赦改元追尊皇考為文景皇帝皇
妣楊氏為皇后
大統(tǒng)十七年三月廢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魏書文帝本紀闕 按周書文帝本紀魏大統(tǒng)十
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攝
百揆
按鄭樵通志廢帝諱欽文皇帝之長子也母曰乙皇
后大統(tǒng)元年正月乙卯立為皇太子十七年三月即
皇帝位
廢帝三年宇文泰奉齊王即皇帝位
按魏書文帝本紀闕 按周書文帝本紀魏廢帝二
年冬十一月尚書元烈謀作亂事發(fā)伏誅三年元烈
誅后魏帝有怨言魏淮安王育廣平王贊等垂泣諫
之帝不聽于是太祖與公卿定議廢帝尊立齊王廓
是為恭帝
按鄭樵通志恭皇帝諱廓文皇帝之第四子也大統(tǒng)
十四年封為齊王廢帝三年正月即皇帝位
登極部匯考十四
北齊
文宣帝天保元年五月戊午以齊王受魏禪即皇帝
位
按北齊書神武帝本紀高祖神武皇帝姓高名歡字
賀六渾渤海蓨人也六世祖隱晉元菟太守隱生慶
慶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及慕容寶敗國亂湖
率眾歸魏為右將軍湖生四子第三子謐仕魏位侍
御史坐法徙居懷朔鎮(zhèn)謐生皇考樹性通率不事家
業(yè)住居白道南數(shù)有赤光紫氣之異鄰人以為怪勸
徙居以避之皇考曰安知非吉居之自若及神武生
而皇妣韓氏殂養(yǎng)于同產(chǎn)姊婿鎮(zhèn)獄隊尉景家長而
深沉有大度輕財重士為豪俠所宗目有精光長頭
高顴齒白如玉少有人杰表家貧及聘武明皇后始
有馬得給鎮(zhèn)為隊主鎮(zhèn)將遼西段長常奇神武貌謂
曰君有康濟才終不徒然便以子孫為托及貴擢其
子寧用之神武自隊主轉(zhuǎn)為函使嘗乘驛過建興云
霧晝晦雷聲隨之半日乃絕若有神應者每行道路
往來無風塵之色又嘗夢履眾星而行覺而內(nèi)喜為
函使六年每至洛陽給令史麻祥使祥嘗以肉啖神
武神武性不立食坐而進之祥以為慢己笞神武四
十及自洛陽還傾產(chǎn)以結客親故怪問之答曰吾至
洛陽宿衛(wèi)羽林相率焚領軍張彝宅朝廷懼其亂而
不問為政若此事可知也財物豈可常守邪自是乃
有澄清天下之志與懷朔省事云中司馬子如及秀
容人劉貴中山人賈顯智為奔走之友懷朔戶曹史
孫騰外兵史侯景亦相友結劉貴嘗得一白鷹與神
武及尉景蔡子如賈顯智等獵于沃野見一赤兔
每搏輒逸遂至回澤澤中有茆屋將奔入有狗自屋
中出噬之鷹兔俱死神武怒以鳴鏑射之狗斃屋中
有二人出持神武襟甚急其母兩目盲曳杖呵其二
子曰何故觸大家出甕中酒烹羊以飯客因自言善
暗相遍捫諸人皆貴而指麾俱由神武又曰子如歷
位顯智不善終飯竟出行數(shù)里還更訪之則本無人
居乃向非人也由是諸人益皆敬異孝昌元年柔元
鎮(zhèn)人杜洛周反于上谷神武乃與同志從之丑其行
事私與尉景段榮蔡圖之不果逃奔葛榮榮訪時
事神武曰方今天子愚弱太后淫亂孽寵擅命朝政
不行以明公雄武乘時奮發(fā)討鄭儼徐紇而清帝側
霸業(yè)可舉鞭而成榮大悅語自日中至夜半乃出自
是每參軍謀后從榮徙據(jù)并州抵揚州邑人龐蒼鷹
止團焦中每從外歸主人遙聞行響動地蒼鷹母數(shù)
見團焦赤氣赫然屬天又蒼鷹嘗夜欲入有青衣人
拔刀叱曰何故觸王言訖不見始以為異密覘之唯
見赤□蟠□上乃益驚異因殺牛分肉厚以相奉既
而榮以神武為親信都督孝莊帝立以定策勛封銅
鞮伯及爾朱榮擊葛榮乃以神武為晉州刺史及兆
入洛封神武為平陽郡公委統(tǒng)并州初魏真君內(nèi)學
者奏言上黨有天子氣云在壺關大王山武帝于是
南巡以厭當之累石為三封斬其北鳳凰山以毀兵
形后上黨人居晉陽者號上黨坊神武實居之及是
行舍大王山六旬而進將出滏口倍加約束纖毫之
物不聽侵犯將過麥地神武輒步牽馬遠近聞之益
歸心焉魏普泰元年二月神武軍次信都高干封隆
之開門以待遂據(jù)冀州是月爾朱度律立節(jié)閔帝欲
羈縻神武三月乃白節(jié)閔帝封神武為渤海王征使
入覲神武乃建義于信都奉章武王融子渤海太守
朗為皇帝是為廢帝永熙元年正月壬午拔鄴城據(jù)
之廢帝進神武大丞相柱國大將軍太師閏三月爾
朱天光自長安兆自并州度律自洛陽仲遠自東郡
同會鄴眾號二十萬挾洹水而軍神武合戰(zhàn)大破之
初普泰元年十月歲星熒惑鎮(zhèn)星太白聚于觜參色
甚明太史占云當有王者興是時神武起于信都至
是而破兆等既而神武至洛陽廢節(jié)閔及中興主而
立孝武孝武既即位授神武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
師世襲定州□史增封并前十五萬戶神武辭天柱
減戶五萬神武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
焉魏帝與神武隙魏帝遜于長安神武遂議立清河
王世子善見是為孝靜帝魏于是始分為二神武以
孝武既西恐逼崤陜洛陽復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
晉陽形勢不能相接乃議遷鄴詔下三日車駕便發(fā)
神武留洛陽部分事畢還晉陽自是軍國政務皆歸
相府先是童謠曰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里羽翮垂
欲成化作鸚鵡子好事者竊言雀子謂魏帝清河王
子鸚鵡謂神武也二年正月魏帝以神武為相國假
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神武固辭興和元年七月
丁丑魏帝進神武為相國錄尚書事固讓乃止武定
元年八月辛未魏帝詔神武為相國錄尚書事大行
臺余如故固辭乃止五年正月崩于晉陽 按文襄
帝本紀世宗文襄皇帝諱澄字子惠神武長子母曰
婁太后生而岐嶷神武異之魏中興元年立為渤海
王世子二年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尚孝靜帝妺馮
翊長公主天平元年加使持節(jié)尚書令大行臺并州
剌史三年入輔朝政加領軍左右京畿大都督元象
元年攝吏部尚書興和二年加大將軍令中書監(jiān)武
定五年七月魏帝詔以文襄為使持節(jié)大丞相都督
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渤海王文襄啟辭位顧
停王爵八月朝鄴固辭丞相魏帝詔曰既朝野攸憑
安危所系不得令遂本懷須有權奪可復前大將軍
余如故七月辛卯遇盜而殂 按文宣帝本紀顯祖
文宣皇帝諱洋字子進高祖第二子世宗之母弟后
初孕每夜有赤光照室后私嘗怪之初高祖之歸爾
朱榮時經(jīng)危亂家徒壁立后與親姻相對共憂寒餒
帝時尚未能言欻然應曰得活太后及左右大驚而
不敢言及長黑色大頰兌下鱗身重踝不好戲弄深
沉有大度晉陽有沙門乍愚乍智時人不測呼為阿
禿師帝曾與諸童共見之歷問祿位至帝舉手再三
指天而已口無所言見者異之高祖嘗試觀諸子意
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高祖是
之又各配兵四出而使甲騎偽攻之世宗等怖撓帝
乃勒眾與彭樂敵樂免冑言情猶擒之以獻后從世
宗行過遼陽山獨見天門開余人無見者內(nèi)雖明敏
貌若不足世宗每之云此人亦得富貴相法亦何
由可解唯高祖異之謂薛琡曰此兒意識過我幼時
師事范陽盧景裕默識過人景裕不能測也天平二
年授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左光祿大夫
太原郡開國公武定元年加侍中二年轉(zhuǎn)尚書左仆
射領軍將軍五年授尚書令中書監(jiān)京畿大都督武
定七年八月世宗遇害事出倉卒內(nèi)外震駭?shù)凵裆?br />不變指麾部分自臠斬群賊而漆其頭徐宣言曰奴
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當時內(nèi)外莫不驚異焉乃
赴晉陽親總庶政務從寬厚事有不便者咸蠲省焉
冬十月癸未朔以咸陽王坦為太傅潘相樂為司空
十一月戊午吐谷渾國遣使朝貢梁齊州刺史茅靈
斌德州刺史劉領隊南豫州刺史皇甫□等并以州
內(nèi)屬十二月己酉以并州刺史彭樂為司徒太保賀
拔仁為并州刺史八年春正月庚申梁楚州刺史宋
安顧以州內(nèi)屬辛酉魏帝為世宗舉哀于東堂梁定
州刺史田聰能洪州刺史張顯等以州內(nèi)屬戊辰魏
詔進帝位使持節(jié)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大行臺齊郡王食邑一萬戶甲戌地豆于國遣使朝
貢三月辛酉又進封齊王食冀州之渤海長樂安德
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萬戶自居晉陽寢室夜
有光如晝既為王夢人以筆點己額旦以告館客王
曇哲曰吾其退乎曇哲再拜賀曰王上加點便成主
字乃當進也夏五月辛亥帝如鄴甲寅進相國總百
揆封冀州之渤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陽
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邑二十萬戶加九
錫殊禮齊王如故魏帝遣兼太尉彭城王韶司空潘
相樂冊命曰于戲敬聽朕命夫惟天為大列晷宿而
垂象謂地蓋厚疏川岳以阜物所以四時代序萬類
并羅庶品得性群形不夭然則皇王統(tǒng)歷深視高居
拱默垂衣寄成師相此則夏伯殷尹竭其股肱周成
漢昭無為而治頃者天下多難國命如旒則我建國
之業(yè)將墜于地齊獻武王奮迅風云大濟艱危爰翼
朕躬國為再造經(jīng)營庶土以至勤憂及文襄承構愈
廣前業(yè)康邦夷難道格穹蒼王縱德應期千齡一出
惟幾惟深乃神乃圣大崇霸德實廣相猷雖冥功妙
實藐絕言象摽聲示跡典禮宜宣今申后命其敬虛
受王摶風初舉建旟上地庇民立政時雨滂流下識
廉恥仁加水陸移風易俗自齊變魯此王之功也仍
攝天臺總參戎律策出若神威行朔土引弓竄跡松
塞無煙此又王之功也逮光統(tǒng)前緒持衡匡合華戎
混一風海調(diào)夷日月光華天地清晏聲接響隨無思
不偃此又王之功也逖矣炎方逋違正朔懷文曜武
授略申規(guī)淮楚連城漼然桑落此又王之功也關峴
衿帶跨躡蕭條腸胃之地岳立跱偏師纔指渙同
冰散此又王之功也晉熙之所險薄江雷迥隔聲教
迷方未改命將鞠旅覆其巢穴威略風騰傾懾南海
此又王之功也群蠻跋扈世絕南疆搖蕩邊陲亟為
塵梗懷德畏威向風請順傾陬盡落其至如云此又
王之功也遠人別種延蔓山谷酋渠萬旅廣袤千里
憑險不恭恣其桀黠有樂淳風相攜叩款粟帛之調(diào)
王府充積此又王之功也茫茫涉海世敵諸華風行
鳥逝倏來忽往既飲醇醪附同膠漆氈裘委仞奇獸
銜尾此又王之功也秦川尚阻作我仇讎爰挹椒蘭
飛書請好天動其衷辭卑禮厚區(qū)宇乂寧遐邇畢至
此又王之功也江陰告禍民無適歸蕭宗子弟尚相
投庇如鳥還山猶川赴海荊江十部俄而獻割乘此
會也將混來方此又王之功也天平地成率土咸茂
禎符顯見史不停筆既連百木兼呈九尾素過秦雀
蒼比周烏此又王之功也搜揚管庫衣冠獲序禮云
樂云銷沉俱振輕徭徹賦矜獄寬刑大信外彰深仁
遠洽此又王之功也王有安日下之大勛加以表光
明之盛德宣贊洪猷以左右朕言昔旦奭外分毛畢
入佐出內(nèi)之任王宜總之人謀鬼謀兩儀協(xié)契錫命
之行義申公道以王踐律蹈禮軌物蒼生圓首安志
率心歸道是以錫王大路戎路各一元壯二駟王深
重民天唯本是務衣食之用榮辱所由是用錫王袞
冕之服赤舄副焉王深廣惠和易調(diào)風化神祗且格
功德可象是用錫王軒懸之樂六佾之舞王風聲振
赫九域咸綏遠人率俾奔走委贐是用錫王朱戶以
居王求賢選眾草萊以盡陳力就列罔非其人是用
錫王納陛以登王英圖猛概抑揚千品毅然之節(jié)肅
是非違是用錫王武賁之士三百人王興亡所系制
極幽顯□行天討罪人咸得是用錫王鈇鉞各一王
鷹揚豹變實扶下土狼顧張罔不彈射是用錫王
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王孝悌之至通于神
明率民興行感達區(qū)宇是用錫王秬一卣珪瓚副
焉往欽哉其祗順往冊保弼皇家用終爾休德對揚
我太祖之顯命魏帝以天人之望有歸景辰下詔曰
三才剖判百王代興治天靜地和神敬鬼庇民造物
咸自靈符非一人之大寶實有道之神器者我宗祖
應運奄一區(qū)宇歷圣重光暨于九葉德之不嗣仍離
屯圮盜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主殺
朝危人神靡系天下之大將非魏有賴齊獻武王奮
揚靈武□剪多難重懸日月更綴參辰廟以掃除國
由再造鴻勛巨業(yè)無得而稱逮文襄承構世業(yè)逾廣
邇安遠服海內(nèi)晏如國命已康生生得性迄相國齊
王緯文經(jīng)武統(tǒng)茲大業(yè)盡睿窮幾研深測化思隨冥
運智與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于萬物被
大道于八方故百僚師師朝無秕政網(wǎng)疏澤洽率主
歸心外盡江淮風靡屈膝辟地懷人百城奔走關隴
慕義而請好瀚漠仰德而致誠伊所謂命世應期實
撫千載禎符雜沓異物同途謳頌填委殊方一致代
終之跡斯表人靈之契已合天道不遠我不獨知朕
入纂鴻休將承世祀籍授立之厚延宗社之算靜言
大運欣于避賢遠惟唐虞禪代之典近想魏晉揖讓
之風其可昧興替之禮稽神祇之望今便遜于別宮
歸帝位于齊國推圣與能眇符前軌主者宣布天下
以時施行又使兼太尉彭城王韶兼司空敬顯奉
冊曰咨爾相國齊王夫氣分形化物系君長皇王遞
興人非一姓昔放勛馭世沉璧屬子重華握歷持衡
擁璇所以英賢茂實昭晰千古豈盛衰有運興廢在
時知命不得不授畏天不可不受是故漢劉告否當
涂順民曹歷不永金行納禪此皆重規(guī)襲矩率由舊
章者也我祖宗光宅混一萬迄于正光之末奸孽
乘權厥政多僻九域離蕩永安運窮人靈殄瘁群逆
淊天割裂四海國土臣民行非魏有齊獻武王應期
授手鳳舉龍驤舉廢極以立天扶傾柱而鎮(zhèn)地剪滅
黎毒匡我墜歷有大德于魏室被博利于蒼生及文
襄繼軌誕光前業(yè)內(nèi)剿兇權外摧侵叛遐邇肅晏功
格上元王神祇協(xié)德舟梁一世體文昭武追變窮微
自舉跡藩旟頌歌總集入統(tǒng)機衡風猷弘遠及大承
世業(yè)扶國昌家相德日躋霸風愈邈威靈斯暢則荒
遠奔馳聲略所播而鄰敵順款以富有之資運英特
之氣顧盼之間無思不服圖諜潛蘊千祀彰明嘉禎
幽秘一朝紛委以表代德之期用啟興拜之跡蒼蒼
在上照臨不遠朕以虛昧猶未逡巡靜言愧之坐而
待旦且時來運往媯舜不暇以當陽世革命改伯禹
不容于北面況于寡薄而可踟躕是以仰協(xié)穹昊俯
從百姓敬以帝位式授于王天祿永終大命格矣于
戲其祗承歷數(shù)允執(zhí)其中對揚天休斯年千萬豈不
盛歟又致璽書于帝遣兼太保彭城王韶兼司空敬
顯奉皇帝璽綬禪代之禮一依唐虞漢魏故事又
尚書令高隆之率百寮勸進戊午乃即皇帝位于南
郊升壇柴燎告天曰皇帝臣洋敢用元牡昭告于皇
皇后帝否泰相沿廢興迭用至道無親應運斯輔上
覽唐虞下稽魏晉莫不先天揖讓考歷歸終魏氏多
難年將三十孝昌已后內(nèi)外去之世道橫流蒼生涂
炭賴我獻武拯其將溺三建元首再立宗祧掃絕群
兇芟夷奸宄德被黔黎勛光宇宙文襄嗣武克構鴻
基功浹寰宇威棱海外窮發(fā)懷音西寇納款青丘保
候丹穴來庭扶翼危機重匡頹運是則有大造于魏
室也魏帝以卜世告終上靈厭德欽若昊天允歸大
命以禪于臣洋夫四海至公天下為一總民宰世樹
之以君既川岳啟符人神效祉群公卿士八方兆庶
僉曰皇極乃顧于上魏朝推進于下天位不可以暫
虛遂逼群議恭膺大典猥以寡薄托于兆民之上雖
天威在顏咫尺無遠循躬自省實懷祗惕敬簡元辰
升壇受禪肆類上帝以答萬國之心永隆嘉祚保佑
有齊以被于無窮之祚是日京師獲赤雀獻于南郊
事畢還宮御太極前殿詔曰無德而稱代刑以禮不
言而信先春后秋故知惻隱之化天人一揆弘宥之
道今古同風朕以虛薄功業(yè)無紀昔先獻武王值魏
世不造九鼎行出乃驅(qū)御侯伯大號燕趙拯厥顛墜
俾亡則存文襄王外挺武功內(nèi)資明德纂戎先業(yè)辟
土服遠年逾二紀世歷兩都獄訟有適謳歌斯在故
魏帝俯遵歷數(shù)爰念褰裳遠取唐虞終同脫屣實幽
憂未已志在陽城而群公卿士誠守愈切遂屬代終
居于民上如涉深水有眷終朝始發(fā)晉陽九尾呈瑞
外壇告天赤雀效祉惟爾文武不貳心之臣股肱爪
牙之將左右先王克隆大業(yè)永言誠節(jié)共斯休祉思
與億兆同始茲日其大赦天下改武定八年為天保
元年其百官進階男子賜爵鰥寡六疾義夫節(jié)婦旌
賞各有差己未詔封魏帝為中山王食邑萬戶上書
不稱臣答不稱詔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副
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一千戶奉絹萬匹錢千萬粟
二萬石奴婢二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詔追
尊皇祖文穆王為文穆皇帝妣為文穆皇后皇考獻
武王為獻武皇帝皇兄文襄王為文襄皇帝祖宗之
稱付外速議以聞辛酉尊王太后為皇太后乙丑詔
降魏朝封爵各有差 按高德政傳德政字士貞渤
海蓨人父顯魏滄州刺史德政幼而敏慧有風神儀
表顯祖引為開府參軍知管記事甚相親狎高祖又
擢為相府掾委以腹心遷黃門侍郎世宗嗣業(yè)如晉
陽顯祖在京居守令德政參掌機密彌見親重世宗
暴崩事出倉卒群情草草勛將等以纘戎事重勸帝
早赴晉陽帝亦回遑不能自決夜中召楊愔杜□崔
季舒及德政等始定策焉以楊愔居守德政與帝舊
相昵愛言無不盡散騎常侍徐之才館客宋景業(yè)先
為天文圖讖之學又陳山提家客楊子術有所援引
并因德政勸顯祖行禪代之事德政又披心固請帝
乃手書與楊愔具論諸人勸進意德政恐愔猶豫不
決自請馳驛赴京托以余事唯與楊愔言愔方相應
和德政還未至帝便發(fā)晉陽至平都城召諸勛將入
告以禪讓之事諸將等忽聞皆愕然莫敢答者時杜
□為長史密啟顯祖云關西是國家勍敵若今受魏
禪恐其稱兵挾天子而東向王將何以待之顯祖入
召□入與徐之才相告之才云今與王爭天下者彼
意亦欲為帝譬如逐兔滿市一人得之眾心皆定今
若先受魏禪關西自應息心縱欲屈強止當逐我稱
帝必宜知幾先覺無容后以人□無以答帝已遣
馳驛向鄴書與太尉高岳尚書令高隆之領軍婁睿
侍中張亮黃門趙彥深楊愔等岳等馳傳至高陽驛
帝使約曰知諸貴等意不須來唯楊愔見高岳等并
還帝以眾人意未協(xié)又先得太后旨云汝父如龍汝
兄如虎尚以人臣終汝何容欲行舜禹事此亦非汝
意正是高德政教汝又說者以為昔周武王再駕孟
津然始革命于是乃旋晉陽自是居常不悅徐之才
宋景業(yè)等每言卜筮雜占陰陽緯候必宜五月應天
順人德政亦敦勸不已仍白帝追魏收收至令撰禪
讓詔冊九錫建臺及勸進文表至五月初帝發(fā)晉陽
德政又錄在鄴諸事條進于帝帝令陳山提馳驛赍
事條并密書與楊愔大略令撰儀注防察魏室諸王
山提以五月至鄴楊愔即召太常卿邢邵七兵尚書
崔度支尚書陸操詹事王昕黃門侍郎楊休之中
書侍郎裴讓之等議撰儀注六日要魏太傅咸陽王
坦等總集引入北宮留于東齋受禪后乃放還宅帝
初發(fā)至亭前所乘馬忽倒意甚惡之大以沉吟至平
城都便不復肯進德政徐之才苦請帝曰山提先去
若為形容恐其漏泄不果即命司馬子如杜□馳驛
續(xù)入觀察物情七日子如等至鄴眾人以事勢已決
無敢異言八日楊愔書中旨以魏襄城王昶并司空
公潘相樂侍中張亮黃門趙彥深入通奏事魏孝靜
在昭陽殿引見昶云五行遞運有始有終齊王圣德
欽明萬方歸仰臣等昧死聞奏愿陛下則堯禪舜魏
帝便斂容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又道若爾須
作詔中書侍郎崔劼奏云詔已作訖即付楊愔進于
魏靜帝凡有十余條悉書魏靜帝云安置朕何所復
若為去楊愔對在北城別有館宇還備法駕依常仗
衛(wèi)而去魏靜帝于是下御座就東廊口詠范蔚宗后
漢書贊云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所司尋奏請發(fā)魏靜帝曰人念遺簪敝屨欲與六宮
別可乎乃入與夫人嬪御以下訣別莫不歔欷掩涕
嬪趙國李氏口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
發(fā)期魏靜帝登車出萬春門直長趙道德在車中陪
侍百官在門外拜辭遂入北城下司馬子如南宅帝
至城南頓所受禪之日除德政為侍中
天保十年十一月癸卯廢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北齊書廢帝本紀廢帝殷字正道文宣帝之長子
也母曰李皇后天保元年立為皇太子時年六歲性
敏慧初學反語于跡字下注云自反時侍者未達其
故太子曰跡字足傍亦為跡豈非自反耶嘗宴北宮
獨令河間王勿入左右問其故太子曰世宗遇賊處
河間王復何宜在此文宣每言太子得漢家性質(zhì)不
似我欲廢之立太原王初詔國子博士李寶鼎傅之
寶鼎卒復詔國子博士邢峙侍講太子雖富于春秋
而溫裕開朗有人君之度貫綜經(jīng)業(yè)省覽時政甚有
美名七年冬文宣召朝臣文學者及禮學官于宮宴
會令以經(jīng)義相質(zhì)親自臨聽太子手筆措問在坐莫
不嘆美九年文宣在晉陽太子監(jiān)國集諸儒講孝經(jīng)
令楊愔傳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
自資對曰散愁自少以來不登孌童之□不入季女
之室服膺簡策不知老之將至平生素懷若斯而已
太子曰顏子縮屋稱貞柳下嫗而不亂未若此翁白
首不娶者也乃賚絹百匹后文宣登鳳臺召太子使
手刃囚太子惻然有難色再三不斷其首文宣怒親
以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氣悸語吃精神時復□擾
十年十一月文宣崩癸卯太子即帝位于晉陽宣德
殿大赦內(nèi)外百官普加汛級亡官失爵聽復資品庚
戌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詔九州軍
人七十已上授以板職武官年六十已上及隆病不
堪驅(qū)使者□皆放免土木營造金銅鐵諸雜作工一
切停罷
廢帝干明元年八月壬午孝昭帝以常山王入即皇
帝位
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孝昭皇帝演字延安神武皇
帝第六子文宣皇帝之母弟也幼而英特早有大成
之量武明皇太后早所愛重魏元象元年封常山郡
公及文襄執(zhí)政遣中書侍郎李同軌就霸府為諸弟
師帝所覽文籍原其指歸而不好辭彩每嘆云雖盟
津之師左驂震而不□同軌以為能遂篤志讀漢書
至李陵傳恒壯其所為焉聰敏過人所與游處一知
其家諱終身未嘗誤犯同軌病卒又命開府長流參
軍刁柔代之性嚴褊不適誘訓之宜中被遣出帝送
出合慘然斂容淚數(shù)行下左右莫不欷歔其敬業(yè)重
舊也如此天保初進爵為王五年除并省尚書令帝
善斷割長于文理省內(nèi)畏服七年從文宣還鄴文宣
以尚書奏事多有異同令帝與朝臣先論定得失然
后敷奏帝長于政術剖斷咸盡其理文宣嘆重之八
年轉(zhuǎn)司空錄尚書事九年除大司馬仍錄尚書時文
宣溺于游宴帝憂憤表于神色文宣覺之謂帝曰但
令汝在我何為不縱樂帝唯啼泣拜伏竟無所言文
宣亦大悲抵杯于地曰汝以此嫌我自今敢進酒者
斬之因取所御杯盡皆壞棄后益沉湎或入諸貴戚
家角力批拉不限貴賤唯常山王至內(nèi)外肅然帝又
密撰事條將諫其友王晞以為不可帝不從因間極
言遂逢大怒順成后本魏朝宗室文宣欲帝離之陰
為帝廣求淑媛望移其寵帝雖承旨有納而情義彌
重帝性頗嚴尚書郎中剖斷有失輒加捶楚令史奸
慝便即考竟文宣乃立帝于前以刀環(huán)擬□召被帝
罰者臨以白刃求帝之短咸無所陳方見解釋自是
不許笞棰郎中后賜帝魏時宮人醒而忘之謂帝擅
取遂以刀環(huán)亂筑因此致困皇太后日夜啼泣文宣
不知所為先是禁友王晞乃舍之令侍帝帝月余漸
瘳不敢復諫及文宣崩帝居禁中護喪事幼主即位
乃即朝班除太傅錄尚書朝政皆決于帝月余乃居
藩邸自是詔□多不關帝客或言于帝曰鷙鳥舍巢
必有探卵之患今日之地何宜屢出干明元年從廢
帝赴鄴居于領軍府時楊愔燕子獻可朱渾天和宋
欽道鄭子默等以帝威望既重內(nèi)懼權逼請以帝為
太師司州牧錄尚書事張廣王湛為大司馬錄并省
尚書事解京畿大都督帝時以尊親而見猜斥乃與
長廣王期獵謀之于野三月甲戌帝初上省旦發(fā)領
軍府大風暴起壞所御車幔帝甚惡之及至省朝士
咸集坐定酒數(shù)行于坐執(zhí)尚書令楊愔右仆射燕子
獻領軍可朱渾天和侍中宋欽道等于坐帝戎服與
平原王段韶平秦王高歸彥領軍劉洪徽入自云龍
門于中書省前遇散騎常侍鄭子默又執(zhí)之同斬于
御府之內(nèi)帝至東合門都督成休寧抽刃呵帝帝令
高歸彥喻之休寧厲聲大呼不從歸彥既為領軍素
為兵士所服悉皆弛仗休寧嘆息而罷帝入至昭陽
殿幼主太皇太后皇太后□出臨御坐帝奏愔等罪
求伏專擅之辜時庭中及兩廊下衛(wèi)士二千余人皆
被甲待詔武衛(wèi)娥永樂武力絕倫又被文宣重遇撫
刃思效廢帝性吃訥兼?zhèn)}卒不知所言太皇太后又
為皇太后誓言帝無異志唯去逼而已高歸彥□勞
衛(wèi)士解嚴永樂乃內(nèi)刀而泣帝乃令歸彥引侍衛(wèi)之
士向華林園以京畿軍入守門合斬娥永樂于園詔
以帝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相府佐史
進位一等帝尋如晉陽有詔軍國大政咸諮決焉帝
既當大位知無不為擇其令典考綜名實廢帝恭己
以聽政太皇太后尋下令廢少主命帝統(tǒng)大業(yè)皇建
元年八月壬午皇帝即位于晉陽宣德殿大赦改干
明元年為皇建詔奉太皇太后還稱皇太后皇太后
稱文宣皇后宮曰昭信 按王晞傳文宣昏逸常山
王數(shù)諫帝疑王假辭于晞欲加大辟王私謂晞曰博
士明日當作一條事為欲相活亦圖自全宜深體勿
怪乃于眾中杖晞二十帝尋發(fā)怒聞晞得杖以故不
殺髡鞭鉗配甲方居三年王又固諫爭大被毆撻閉
口不食太后極憂之帝謂左右曰儻小兒死奈我老
母何于是每問王疾謂曰努力強食當以王晞還汝
乃釋晞令往王抱晞曰吾氣息惙然恐不復相見晞
流涕曰天道神明豈令殿下遂斃此舍至尊親為人
兄尊為人主安可與校計殿下不食太后亦不食殿
下縱不自惜不惜太后乎言未卒王強坐而飯晞由
是得免徒還為王友王復錄尚書事新除官者必詣
王謝職去必辭晞言于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
古以為干紀朝廷文武出入辭謝宜一約絕主上颙
颙賴殿下扶翼王納焉常從容謂晞曰主上起居不
恒卿耳目所具吾豈可以前逢一怒遂爾結舌卿宜
為撰諫草吾當伺便極諫晞遂條十余事以呈因切
諫王曰今朝廷乃爾欲學介子匹夫輕一朝之命狂
藥令人不自覺刀箭豈復識親□一旦禍出理外將
奈殿下家業(yè)何奈皇太后何乞且將順日慎一日王
歔欷不自勝曰乃至是乎明日見晞曰吾長夜九思
今便息意便命火對晞焚之后王承間苦諫遂至忤
旨帝使力士反接拔白刃注頸罵曰小子何知欲以
吏才非我是誰教汝王曰天下噤口除臣誰敢有言
帝催遣捶楚亂杖抶數(shù)十會醉臥得解爾后黷之
好遍于宗戚所往留連俾晝作夜唯常山邸多無適
而去及帝崩濟南嗣立王謂晞曰一人垂拱吾曹亦
保優(yōu)閑因言朝廷寬仁慈恕真守文良主晞曰天保
享祚東宮委一胡人今卒覽萬幾駕馭雄杰如圣德
幼沖未堪多難而使他姓出納詔命必權有所歸殿
下雖欲守藩職其可得也假令得遂沖退自審保家
祚得靈長不王默然思念久之曰何以處我晞曰周
公抱成王朝諸侯攝政七年然后復子明辟幸有故
事惟殿下慮之王曰我安敢自擬周公晞曰殿下今
日地望欲避周公得耶王不答帝臨發(fā)□王從駕除
晞并州長史及王至鄴誅楊燕等詔以王為大丞相
都督中外諸軍事都督攝文武還并州及至乃延晞
謂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權幾至傾覆今君側雖
獲暫清終當何以處我晞曰殿下將往時地位猶可
以名教出處今日事勢遂關天時非復人理所及有
頃奏趙郡王睿為左長史晞為司馬每夜載入晝則
不與語以晞懦緩恐不允武將之意后進晞密室曰
比王侯諸貴每見煎迫言我違天不祥恐當或有變
起吾正欲以法繩之晞曰朝廷比者□遠親戚寧思
骨血之重殿下倉卒所行非復人臣之事芒刺在背
交戟入頸上下相疑何由可久且天道不恒虧盈迭
至神幾變化蠁斯集雖執(zhí)謙挹□糠神器便是違
上元之意墜先帝之基王曰卿何敢發(fā)非所宜言須
致卿于法晞曰竊謂天時人事同無異揆是以冒犯
雷霆不憚斧鉞今日得披肝膽抑亦神明攸贊王曰
拯難匡時方俟圣哲吾何敢私議幸勿多言尋有詔
以丞相任重普進府僚一班晞以司馬領吏部郎中
丞相從事中郎陸杳將出使臨別握晞手曰相王功
格區(qū)宇天下樂推歌謠滿道物無異望杳等愿披赤
心而忽奉外使無由面盡短誠寸心謹以仰白晞尋
述杳言王曰若內(nèi)外咸有異望趙彥深朝夕左右何
因都無所論自以卿意試密與言之晞以事隙問彥
深彥深曰我比亦驚此音謠每欲陳問則口噤心戰(zhàn)
第既發(fā)論吾亦昧死一披肝膽因亦同勸是時諸王
公將校四方岳牧表陳符命干明元年八月昭帝踐
祚九月除晞散騎常侍仍領兼吏部郎中
孝昭帝皇建二年十一月癸丑武成帝以長廣王入
即皇帝位
按北齊書武成帝本紀世祖武成皇帝諱湛神武皇
帝第九子孝昭皇帝之母弟也儀表杰神武尤所
鐘愛神武方招懷荒遠乃為帝聘蠕蠕太子庵羅辰
女號鄰和公主帝時年八歲冠服端嚴神情閑遠華
戎嘆異元象中封長廣郡公天保初進爵為王拜尚
書令尋兼司徒遷太尉干明初楊愔等密相□忌以
帝為大司馬領并州刺史帝既與孝昭謀誅諸執(zhí)政
遷太傅錄尚書事領京畿大都督皇建初進位右丞
相孝昭幸晉陽帝以懿親居守鄴政事咸見委托二
年孝昭崩遺詔征帝入統(tǒng)大位及晉陽宮發(fā)喪于崇
德殿皇太后令所司宣遺詔左丞相斛律金率百僚
敦勸三奏乃許之大寧元年冬十一月癸丑即皇帝
位于南宮大赦改皇建二年為大寧 按上洛王思
宗傳思宗子元海除領軍器小志大頗以智謀自許
皇建末孝昭幸晉陽武成居守元海以散騎常侍留
典機密初孝昭之誅楊愔等謂武成云事成以爾為
皇太弟及踐祚乃使武成在鄴主兵立子百年為皇
太子武成甚不平先是恒留濟南于鄴除領軍厙狄
伏連為幽州刺史以斛律豐樂為領軍以分武成之
權武成留伏連而不聽豐樂視事乃與河陽王孝瑜
偽獵謀于野暗乃歸先是童謠云中興寺內(nèi)白鳧翁
四方側聽聲雍雍道人聞之夜打鐘時丞相府在北
城中即舊中興寺也鳧翁謂雄雞蓋指武成小字步
落稽也道人濟南王小名打鐘言將被擊也既而太
史奏言北城有天子氣昭帝以為濟南應之乃使平
泰王歸彥之鄴迎濟南赴并州武成王先咨元海并
問自安之計元海曰皇太后萬福至尊孝性非常殿
下不須別慮武成曰豈我推誠之意耶元海乞還省
一夜思之武成即留元海后堂元海達旦不眠唯繞
□徐步夜漏未曙武成遽出曰神策如何答云夜中
得三策恐不堪用耳因說梁孝王懼誅入關事請乘
數(shù)騎入晉陽先見太后求哀后見主上請去兵權以
死為限求不干朝政必保泰山之安此上策也若不
然當具表云威權太盛恐取謗眾口請青齊二州刺
史沈靜自居必不招物議此中策也更問下策曰發(fā)
言即恐族誅因逼之答曰濟南世嫡主上假太后令
而奪之今集文武示以此□執(zhí)豐樂斬歸彥尊濟南
號令天下以順討逆此萬世一時也武成大悅狐疑
竟未能用乃使鄭道謙卜之皆曰不利舉事靜則吉
又召曹魏祖問之國事對曰當有大兇又時有林慮
令姓潘知占候密謂武成曰宮車當晏駕殿下為天
下主武成拘之于內(nèi)以候之又令巫覡卜之多云不
須舉兵自有大慶武成乃奉詔令數(shù)百騎送濟南于
晉陽及孝昭崩武成即位除元海侍中開府儀同三
司太子詹事河清二年元海為和士開所譖被捶馬
鞭六十責云爾在鄴城說我以弟反兄幾許不義以
鄴城兵馬抗并州幾許無智不為可使出為兗州刺
史
武成帝河清四年夏四月丙子武成帝以皇太子即
皇帝位
按北齊書武成帝本紀河清四年三月彗星見物隕
于殿庭如赤漆鼓帶小鈴殿上石自起兩兩相對又
有神見于后園萬壽堂前山穴中其體壯大不辨其
面兩齒絕白長出于唇帝直宿嬪御已下七百人咸
見焉帝又夢之夏四月乙亥太史奏天文有變其占
當有易主景子乃使太宰段韶兼太尉持節(jié)奉皇帝
璽綬傳位于皇太子大赦改元為天統(tǒng)元年百官進
級降罪各有差又詔皇太子妃斛律氏為皇后于是
群公上尊號為太上皇帝軍國大事咸以奏聞始將
傳政使內(nèi)參乘子尚乘驲送詔書于鄴子尚出晉陽
城見人騎隨后忽失之尚未至鄴而其言已布矣
按后主本紀后主諱緯字仁綱武成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胡皇后夢于海上坐玉盆日入裙下遂有娠天
保七年五月五日生帝于并州邸帝少美容儀武成
特所愛寵拜王世子及武成入纂大業(yè)大寧二年正
月景戌立為皇太子河清四年武成禪位于帝天統(tǒng)
元年夏四月景子皇帝即位于晉陽宮大赦改河清
四年為天統(tǒng) 按祖珽傳珽為太常少卿散騎常侍
時皇后愛少子東平王儼愿以為嗣武成以后主體
正居長難于移易珽私于士開曰君之寵幸振古無
二宮車一日晚駕欲何以克終士開因求策焉珽曰
宜說主上云襄宣昭帝子俱不得立今宜命皇太子
早踐大位以定君臣若事成中宮少主皆德君此萬
全計也君且微說令主上粗解珽當自外上表論之
士開許諾因有彗星出太史奏云除舊布新之征珽
于是上書言陛下雖為天子未是極貴按春秋元命
苞云乙酉之歲除革舊政今年太歲乙酉宜傳位東
宮令君臣之分早定且以上應天道并上魏獻文禪
子故事帝從之由是拜秘書監(jiān)加儀同三司大被親
寵
后主隆化二年春正月乙亥幼主以皇太子受內(nèi)禪
即皇帝位
按北齊書后主本紀隆化元年穆提婆降周詔除安
德王延宗為相國委以備御延宗流涕受命帝乃夜
斬五龍門而出欲走突厥從官多散領軍梅勝郎叩
馬諫乃回之鄴時唯高阿那肱等十余騎廣寧王孝
珩襄城王彥道續(xù)至得數(shù)十人同行戊午延宗從眾
議即皇帝位于晉陽改隆化為德昌元年庚申帝入
鄴辛酉延宗與周師戰(zhàn)于晉陽大敗為周師所擄帝
遣募人重加官賞雖有此言而竟不出物廣寧王孝
珩奏請出宮人及珍寶班賜將士帝不悅斛律孝卿
居中受委帶甲以處分請帝親勞為帝撰辭且曰宜
慷慨流涕感激人心帝既出臨眾將令之不復記所
受言遂大笑左右亦群咍將士莫不解體于是自大
丞相已下太宰三師大司馬大將軍三公等官□增
員而授或三或四不可勝數(shù)甲子皇太后從北道至
引文武一品已上入朱華門賜酒食給紙筆問以御
周之方群臣各異議帝莫知所從又引高元海宋士
素盧思道李德林等欲議禪位皇太子先是望氣者
言當有革易于是依天統(tǒng)故事授位幼主 按幼主
本紀幼主名恒帝之長子也母曰穆皇后武平元年
六月生于鄴其年十月立為皇太子隆化二年春正
月乙亥即皇帝位時八歲改元為承光元年大赦尊
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帝為太上皇帝后為太上皇后
北周
孝閔帝元年春正月辛丑以周公受魏禪即皇帝位
按周書文帝本紀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
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nóng)氏為黃帝所滅
子孫遁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筭略鮮卑慕之
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其后曰普回因
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回心異之以為天
授其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并以為氏
焉普回子莫□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是曰獻侯為
魏舅生之國九世至侯豆歸為慕容晃所滅其子陵
仕燕拜駙馬都尉封元菟公魏道武將攻中山陵率
甲騎五百歸魏拜都牧主賜爵安定侯天興初遷武
川陵生系系生韜并以武略稱韜生肱肱任俠有氣
干武成初追尊曰德皇帝太祖德皇帝少子母曰王
氏孕五月夜夢抱子升天纔不至而止寤而告德皇
帝德皇帝喜曰雖不至天貴亦極矣生而有黑氣如
蓋下覆其身及長身長八尺方顙廣額美須髯發(fā)長
委地垂手過膝背有黑子宛轉(zhuǎn)若龍盤之形面有紫
光人望而敬畏之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業(yè)輕財好
施以交結賢士大夫爾朱榮定河北太祖隨例遷晉
陽孝昌二年燕州亂太祖以統(tǒng)軍從榮征之魏孝莊
帝出居河內(nèi)榮遣賀拔岳迎帝太祖以別將從岳孝
莊帝反正以功封寧都子邑三百戶遷鎮(zhèn)遠將軍步
兵校尉尋遷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增邑三百戶
加直閣將軍行原州事太昌元年岳為關西大行臺
以太祖為左丞領岳府司馬加散騎常侍事無巨細
皆委決焉齊神武既破爾朱遂專朝政太祖請往觀
之還謂岳曰高歡非人臣也逆謀所以未發(fā)者憚公
兄弟耳今若移軍近隴扼其要害示之以威服之以
德即可收其士馬以實吾軍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
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舉也岳大悅遣太祖詣闕
請事密陳其狀魏帝深納之加太祖武衛(wèi)將軍還令
報岳岳遂引軍西次平?jīng)霰硖鏋槭钩止?jié)武衛(wèi)將
軍夏州刺史魏永熙三年岳為侯莫陳悅所害大都
督趙貴率部曲還營命赫連達馳至夏州告太祖太
祖乃率帳下輕騎馳赴平?jīng)鰧⒁杂憪偱c諸將刑牲
盟誓同獎王室初賀拔岳營于河曲有軍吏獨行忽
見一老翁須眉皓素謂之曰賀拔岳雖復據(jù)有此眾
然終無所成當有一宇文家從東北來后必大盛言
訖不見此吏恒與所親言之至是方驗魏帝詔太祖
曰賀拔岳既殞士眾未有所歸卿可為大都督即相
統(tǒng)領三月太祖進軍至原州眾軍悉集夏四月引兵
上隴太祖軍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大悅識者知其
有成太祖知悅怯而多猜乃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趣
略陽以臨悅軍縱兵奮擊大破之悅與其子弟及麾
下數(shù)十騎遁走至牽屯山追及悅斬之太祖入上邽
收悅府庫財物山積皆以賞士卒毫厘無所取眾大
悅時齊神武已有異志故魏帝深仗太祖進太祖侍
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
公承制封拜使持節(jié)如故魏帝方圖齊神武征兵太
祖乃命前秦州刺史駱超為大都督率輕騎一千赴
洛進授太祖兼尚書仆射關西大行臺余官封如故
太祖乃傳檄方鎮(zhèn)秋七月太祖師眾發(fā)自高平前軍
至于弘農(nóng)而齊神武稍逼京邑魏帝率輕騎入關太
祖?zhèn)鋬x衛(wèi)奉迎謁見東陽驛奉帝都長安披草萊立
朝廷軍國之政咸取太祖決焉仍加授大將軍雍州
刺史兼尚書令進封略陽縣公拜駙馬都尉進位丞
相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立魏南陽王寶炬為嗣
是為文皇帝魏大統(tǒng)元年春正月進太祖督中外諸
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固讓及
錄尚書事魏帝許之乃改封安定郡公三月太祖以
戎役屢興民吏勞敝乃為十四條新制奏魏帝行之
三年東魏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州太祖
擊破之斬泰高敖曹陷洛州聞泰歿棄城走六月命
太祖受錄尚書事八月太祖率李□等十二將東伐
至沙苑齊神武引軍來會太祖召諸將進軍至渭曲
背水東西為陣齊神武至太祖奮擊大破之神武夜
遁獻俘長安還軍渭南進太祖柱國大將軍增邑并
前五千戶太祖進軍蒲□略定汾絳四年七月東魏
遣將圍獨孤信于洛陽太祖率軍救信大捷七年太
祖奏行十二條制恐百官不勉于職事又下令申明
之八年冬十月齊神武渡河據(jù)邙山為陣太祖擊之
大破齊神武軍齊神武復合太祖不利引還十四年
夏五月進授太祖太師十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
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總百揆魏廢帝二年詔太祖
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三年太祖廢帝立齊王廓是為
恭帝恭帝三年春正月以太祖為太師大冢宰柱國
冬十月太祖崩于云陽宮 按孝閔帝本紀孝閔皇
帝諱覺字□羅尼太祖第三子也母曰元皇后大統(tǒng)
八年生于同州官舍九歲封略陽郡公時有善相者
史元華見帝退謂所親曰此公子有至貴之相但恨
其壽不足以稱之耳魏恭帝三年三月命為安定公
世子四月拜大將軍十月乙亥太祖崩景子嗣位太
師大冢宰十二月丁亥魏帝詔以岐陽之地封帝為
周公庚子禪位于帝詔曰予聞皇天之命不于常惟
歸于德故堯授舜舜授禹時其宜也天厭我魏邦垂
變以告惟爾罔弗知予雖不明敢弗龔天命格有德
哉今踵唐虞舊典禪位于周庸布告遐邇焉使大宗
伯趙貴持節(jié)奉冊書曰咨爾周公帝王之位弗有常
有德者受命時乃天道予式時庸荒求于唐虞之彝
踵曰我魏德之終舊矣我邦小大罔弗知今其可久
怫于天道而不歸有德歟時用詢謀僉曰公昭考文
公格勛德于天地丕濟生民洎公躬又宣重光故元
象征見于上謳訟奔走于下天之歷數(shù)用實在焉予
安敢弗若是以欽祗圣典遜位于公公其享茲大命
保有萬國可不慎歟魏帝臨朝遣民部中大夫濟北
公元迪致皇帝璽綬固辭公卿百辟勸進太師陳祥
瑞乃從之是日魏帝遜于大司馬府元年春正月辛
丑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路門追尊皇考文
公為文王皇妣為文后大赦天下封魏帝為宋公
按李賢傳賢弟遠除尚書仆射時太祖嫡嗣未建明
帝居長已有成德孝閔處嫡年尚幼沖乃召群公謂
之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有疑大司馬即獨孤
信明帝敬后父也眾皆默未有言者遠曰夫立子以
嫡不以長禮經(jīng)明義略陽公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
信為嫌請即斬信便拔刀而起太祖亦起曰何事至
此信又自陳說遠乃止于是群公并從遠議出外拜
謝信曰臨大事不得不爾信亦謝遠曰今日賴公決
此大議 按晉蕩公護傳護太祖兄子也拜小司空
太祖西巡至牽屯山遇疾馳驛召護護至涇州見太
祖而太祖疾已綿篤謂護曰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濟
諸子幼小寇賊未寧天下之事屬之于汝宜勉力以
成吾志護涕泣奉命行至云陽而太祖崩護秘之至
長安乃發(fā)喪時嗣子沖弱強寇在近人情不安護綱
紀內(nèi)外撫循文武于是眾心乃定先是太祖常云我
得胡力當時莫曉其旨至是人以護字當之尋拜柱
國太祖山陵畢護以天命有歸遣人諷魏帝遂行禪
代之事孝閔帝踐阼拜大司馬封晉國公
孝閔帝元年九月甲子明帝以寧都郡公入即皇帝
位
按周書明帝本紀世宗明皇帝諱毓小名統(tǒng)萬突太
祖長子也母曰姚夫人永熙三年太祖臨夏州生帝
于統(tǒng)萬城因以名焉大統(tǒng)十四年封寧都郡公十六
年行華州事尋拜開府儀同三司宜州諸軍事宜州
刺史魏恭帝三年授大將軍鎮(zhèn)隴右孝閔帝踐祚進
位柱國轉(zhuǎn)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治有美政黎民懷
之及孝閔帝廢晉公護遣使迎帝于岐州秋九月癸
亥至京師止于舊邸甲子群臣上表勸進備法駕奉
迎帝固讓群臣固請是日即天王位大赦天下乙丑
朝群臣于延壽殿 按晉蕩公護傳孝閔帝踐阼護
拜大冢宰時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恒等在太祖之朝
允居權要見護執(zhí)政恐不見容乃密要宮伯乙弗鳳
張光洛賀拔提元進等為腹心說帝曰護誅朝貴以
來威權日盛謀臣宿將爭往附之大小政事皆決于
護以臣觀之將不守臣節(jié)恐其滋蔓愿早圖之帝然
其言鳳等又曰以先王之圣明猶委植恒以朝政今
若左提右挈何向不成且晉公常云我今夾輔陛下
欲行周公之事臣聞周公攝政七年然后復子明辟
陛下今日豈能七年若此乎深愿不疑帝愈信之數(shù)
將武士于后園講習為執(zhí)縛之勢護微知之乃出植
為梁州刺史恒為潼州刺史欲遏其謀后帝思植等
每欲召之護諫曰天下至親不過兄弟若兄弟自構
嫌隙他人何易可親太祖以陛下富于春秋顧命托
臣以后事臣既情兼家國實愿竭其股肱若使陛下
親覽萬幾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但恐除臣
之后奸回得逞其欲非唯不利陛下亦恐社稷危亡
臣所以勤勤懇懇干觸天威者但不負太祖之顧托
保安國家之鼎祚耳不意陛下不照愚臣款誠忽生
疑阻且臣既為天子兄復為國家宰輔知更何求而
懷冀望伏愿陛下有以明臣無惑讒人之口因泣涕
久之乃止帝猶猜之鳳等益懼密謀滋甚遂克日將
召群公入燕執(zhí)護誅之光洛具以其前后謀告護護
乃召柱國賀蘭祥小司馬尉遲綱等以鳳謀告之祥
等并勸護廢帝時綱總領禁兵護乃遣綱入宮召鳳
等議事及出以次執(zhí)送護第因罷散宿衛(wèi)兵遣祥逼
帝幽于舊邸于是召諸公卿畢集護流涕謂曰先王
起自布衣躬親行陣勤勞王業(yè)三十余年寇賊未平
奄棄萬國寡人地則猶子親受顧命以略陽公既居
正嫡與公等立而奉之革魏興周為四海主自即位
以來荒淫無度昵近群小□忌骨肉大臣重將咸欲
誅滅若此謀遂行社稷必致傾覆寡人若死將何面
目以見先王今日寧負略陽不負社稷角寧鄀公年
德兼茂仁孝圣慈四海歸心萬方注意今欲廢昏立
明公等以為何如群臣咸曰此公之家事敢不惟命
是聽于是斬鳳等于門外并誅植恒等尋亦弒帝迎
世宗于岐州而立之
明帝武成二年夏四月壬寅武帝以魯國公即皇帝
位
按周書武帝本紀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太祖
第四子也母曰此奴太后大統(tǒng)九年生于同州有神
光照室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zhì)太祖異之曰成吾志
者必此兒也年十二封輔城郡公孝閔帝踐祚拜大
將軍出鎮(zhèn)同州世宗即位遷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
州刺史武成元年入為大司空治御正進封魯國公
領宗師甚為世宗所親愛朝廷大事多共參議性沉
深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世宗每嘆曰夫人不
言言必有中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遺詔傳帝位
于高祖高祖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壬寅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 按崔猷傳猷深為晉公護所重世宗即
位征拜御正中大夫武成二年除司會中大夫御正
如故世宗崩遺詔立高祖晉公護謂猷曰魯國公稟
性寬仁太祖諸子之中年又居長今奉遵遺旨翊戴
為主君以為何如猷對曰殷道尊尊周道親親今朝
廷既遵周禮無容輒違此義護曰天下事大但恐畢
公沖幼耳猷曰昔周公輔成王以朝諸侯況明公親
賢莫二若行周公之事方為不負顧托事雖不行當
時稱其守正 按晉蕩公護傳世宗性聰睿有識量
護深憚之有李安者本以鼎俎得寵于護稍被升擢
位至膳部下大夫至是護乃密令安因進食于帝加
以毒藥帝遂寢疾而崩護立高祖百官總己以聽于
護
武帝宣政元年六月戊戌宣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周書宣帝本紀宣皇帝諱赟字干伯高祖長子也
母曰李太后武成元年生于同州保定元年五月丙
午封魯國公建德元年四月癸巳高祖親告廟冠于
阼階立為皇太子詔皇太子巡撫西土文宣皇后崩
高祖諒暗詔太子總朝政五旬而罷高祖每巡幸四
方太子當留監(jiān)國五年二月又詔皇太子巡西土因
討土谷渾宣政元年六月丁酉高祖崩戊戌皇太子
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
宣帝大象二年二月辛巳靜帝以皇太子受內(nèi)禪即
皇帝位
按周書靜帝本紀靜皇帝諱衍后改為闡宣帝長子
也母曰朱皇后建德二年六月生于東宮大象元年
正月癸卯封魯王戊午立為皇太子二月辛巳宣帝
于鄴宮傳位授帝居正陽宮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
寢疾詔帝入宿于露門學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臺
廢正陽宮大赦天下停洛陽宮作庚戌上天元上皇
太后尊號為太皇太后天元圣皇太后李氏為太帝
太后天元大皇后楊氏為皇太后天大皇后朱氏為
帝太后其天中大皇后陳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
大皇后尉遲氏并出俗為尼
按冊府元龜靜帝宣帝長子大象元年正月封魯王
是月立為皇太子二月宣帝詔曰有圣大寶實惟重
器元天表命人事與能幽顯同謀確乎不易域中之
大實懸定于杳冥天下為公蓋不避于內(nèi)舉我大周
感蒼昊之精受河雒之錫武功文德光格區(qū)宇創(chuàng)業(yè)
垂統(tǒng)永惟無窮朕以寡薄祗承洪緒上賴先朝得一
之跡下藉群后不貳之心職貢與云雨俱通憲章共
光華并旦圓首方足咸豋仁壽興隆國本用弘天歷
皇太子地居上嗣正統(tǒng)所歸遠惟積德之休允□無
疆之祚帝王之量未肅而成天祿之期不謀已至朕
今傳位于衍乃眷四海深合謳歌之望俾予一人高
蹈風塵之表萬方兆庶知朕意焉
登極部匯考十五
隋
文帝開皇元年春二月甲子以隋王受周禪即皇帝
位
按隋書文帝本紀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nóng)郡
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
生元壽后魏代為武川鎮(zhèn)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
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
禎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
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謚曰
桓皇妣呂氏以大統(tǒng)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馮
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
所從來甚異不可于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于別館
躬自撫養(yǎng)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
皇妣大駭墜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
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
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初入太學雖至
親昵不敢狎也年十四京兆尹薛善辟為功曹十五
以太祖勛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
紀縣公十六遷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周太祖見而嘆
曰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宮伯進
封大興郡公帝嘗遣善相者趙昭視之昭詭對曰不
過作柱國耳既而陰謂高祖曰公當為天下君必大
誅殺而后定善記鄙言武帝即位遷左小宮伯出為
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后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
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zhí)政尤忌高祖屢將
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后襲爵隋國
公武帝聘高祖長女為皇太子妃益加禮重齊王憲
言于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
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帝曰此止可為將耳內(nèi)史王軌
驟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帝不悅曰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
匿建德中率水軍三萬破齊師于河橋明年從帝平
齊進位柱國宇文憲破齊任城王高湝于冀州除定
州總管先是定州城西門久閉不行齊文宣帝時或
請開之以便行路帝不許曰當有圣人來啟之及高
祖至而開焉莫不驚異尋轉(zhuǎn)亳州總管宣帝即位以
后父征拜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遷大后丞右司武
俄轉(zhuǎn)大前疑每巡幸恒委居守時帝為刑經(jīng)圣制其
法深刻高祖以法令滋章非興化之道切諫不納高
祖位望益隆帝頗以為忌帝有四幸姬并為皇后諸
家爭寵數(shù)相毀譖帝每忿怒謂后曰必族滅爾家因
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高祖既至容色自
若乃止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為揚州總管將發(fā)暴
有足疾不果行乙未帝崩時靜帝幼沖未能親理政
事內(nèi)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
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都督內(nèi)外諸
軍事周氏諸王在藩者高祖悉恐其生變稱趙王招
將嫁女于突厥為詞以征之丁未發(fā)喪庚戌周帝拜
高祖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以正陽宮
為丞相府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具置寮佐宣
帝時刑政苛酷群心崩駭莫有固志至是高祖大崇
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jié)儉天下悅之六月趙王招陳
王純越王達代王盛滕王逌并至于長安相州總管
尉遲迥自以重臣宿將志不能平遂舉兵東夏趙魏
之士從者若流旬日之間眾至十余萬又宇文冑以
滎州石愻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羅以兗州皆
應于迥迥遣子質(zhì)于陳請援高祖命上柱國鄖國公
韋孝寬討之雍州牧畢王賢及趙陳等五王以天下
之望歸于高祖因謀作亂高祖執(zhí)賢斬之寢趙王等
之罪因詔五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用安其心七月
陳將陳紀蕭摩訶等寇廣陵吳州總管于顗轉(zhuǎn)擊破
之廣陵人杜喬生聚眾反刺史元義討平之韋孝寬
破尉遲迥于相州傳首闕下余黨悉平初迥之亂也
鄖州總管司馬消難據(jù)州響應淮南州縣多同之命
襄州總管王誼討之消難奔陳荊郢群蠻乘釁作亂
命亳州總管賀若誼討平之先是上柱國王謙為益
州總管既見幼主在位政由高祖遂起巴蜀之眾以
匡復為辭高祖方以東夏山南為事未遑致討謙進
兵屯劍閣陷始州至是乃命行軍元帥上柱國梁睿
討平之傳首闕下巴蜀阻險人好為亂于是更開平
道毀劍閣之路立銘垂誡焉五王陰謀滋甚高祖赍
酒肴以造趙王第欲觀所為趙王伏甲以宴高祖高
祖幾危賴元胄以濟于是誅趙王招越王盛九月以
世子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壬子周帝詔曰假
黃鉞使持節(jié)左大丞相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上柱國大
冢宰隋國公堅感山河之靈應星辰之氣道高雅俗
德協(xié)幽顯釋巾登仕搢紳傾屬開物成務朝野承風
受詔先皇弼諧寡薄合天地而生萬物順陰陽而撫
四裔近者內(nèi)有艱虞外聞妖寇以鷹鹯之志運帷帳
之謀行兩觀之誅掃萬里之外遐邇清肅實所賴焉
四海之廣百官之富俱稟大訓咸餐至道治定功成
棟梁斯托神猷盛德莫二于時可授大丞相罷左右
丞相之官余如故冬十月壬申詔贈高祖曾祖烈為
柱國太保都督徐兗等十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隋國
公謚曰康祖禎為柱國太傅都督陜蒲等十三州諸
軍事同州刺史隋國公謚曰獻考忠為上柱國太師
大冢宰都督冀定等十三州諸軍事雍州牧誅陳王
純癸酉上柱國勛國公韋孝寬卒十一月辛未誅伐
王達滕王逌十二月甲子周帝詔曰天大地大合其
德者圣人一陰一陽調(diào)其氣者上宰所以降神載挺
陶鑄群生代蒼蒼之工成巍巍之業(yè)假黃鉞使持節(jié)
大丞相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上柱國大冢宰隋國公應
百代之期當千齡之運家隆臺鼎之盛門有翊贊之
勤心同伊尹必致堯舜情類孔丘憲章文武爰初入
仕風流映世公卿仰其軌物搢紳謂為師表入處禁
闈出居藩政芳猷茂績問望彌遠往平東夏人情未
安燕南趙北實為天府擁節(jié)仗旄任當連率柔之以
德導之以禮畏之若神仰之若日芳風美跡歌頌獨
存淮海榛蕪多歷年代作鎮(zhèn)南鄙選眾惟賢威震殊
俗化行黔首任掌鉤陳職司邦政國之大事朝寄更
深鑾駕巡游留臺務廣周公陜西之任僅可為倫漢
臣關內(nèi)之重未足相況及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
眇年奄經(jīng)荼毒親受顧命保乂皇家奸人乘隙潛圖
宗社無君之意已成竊發(fā)之期有日英規(guī)潛運大略
川回匡國庇人罪人斯得兩河遘亂三魏稱兵半天
之下洶洶鼎沸祖宗之基已慮生人之命將怠安陸
作釁南通吳越蜂飛蠆聚江漢騷然巴蜀鴟張□將
問鼎秦涂更阻漢門重閉畫籌帷帳建出師車諸將
稟其謀壯士感其義不違時日咸得清蕩九功遠被
七德允諧百僚師師四門穆穆光景照臨之地風云
去來之所允武允文幽明同德驟山驟水遐邇歸心
使朕繼踵上皇無為以治聲高宇宙道格天壤伊尹
輔殷霍光佐漢方之蔑如也昔營丘曲阜地多諸國
重耳小白錫用殊禮蕭何優(yōu)贊拜之儀番君越公侯
之爵姬劉以降代有令謨宜崇典禮憲章自昔可授
相國總百揆去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大冢宰之號進公
爵為王以隋州之崇業(yè)鄖州之安陸城陽溫州之宜
人應州之平靖上明順州之淮南士州之永川昌州
之廣昌安昌申州之義陽淮安息州之新蔡建安豫
州之汝南臨潁廣寧初安蔡州之蔡陽郢州之漢東
二十郡為隋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備九
錫之禮加璽紱遠游冠相國印綠綟綬位在諸侯王
上隋國置丞相已下一依舊式高祖再讓不許乃受
王爵十郡而已詔進皇祖考爵并為王夫人為王妃
辛巳司馬消難以陳師寇江州刺史成休寧擊卻之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日已前賜姓皆復其舊是
日周帝詔曰伊周作輔不辭殊禮之錫桓文為霸允
應異物之典所以表格天之勛彰百代之業(yè)相國隋
王前加典策式昭大禮固守謙光絲言未綍宜申顯
命一如往旨王功必先人賞存后己退讓為本誠乖
朕意宜命百辟盡詣王宮眾心克感必令允納如有
表奏勿復以聞癸丑文武百官詣合敦勸高祖乃受
甲寅策曰咨爾假黃鉞使持節(jié)大丞相都督內(nèi)外諸
軍事上柱國大冢宰隋王天覆地載藉人事以財成
日往月來由王道而盈昃五氣陶鑄萬物流形誰代
上元之工斯則大圣而已曰惟先正翊亮皇朝種德
積善載誕上相精采不代風骨異人匡國濟時除兇
撥亂百神奉職萬國宅心殷相以先知悟人周輔乃
弘道于代方斯蔑如也今將授王典禮其敬聽朕命
朕以不德早承丕緒上靈降禍夙遭閔兇妖丑覬覦
密圖社稷宮省之內(nèi)疑慮驚心公受命先皇志在匡
弼輯諧內(nèi)外潛運機衡奸人懾憚謀用丕顯俾贅旒
之危為泰山之固是公重造王室作霸之基也伊我
祖考之代任寄已深入掌禁兵外司藩政文經(jīng)武略
久播朝野戎軒大舉長驅(qū)晉魏平陽震熊羆之熱冀
部耀貔豹之威初平東夏人情未一叢臺之北易水
之南西距井陘東至滄海比數(shù)千里舉袂如帷委以
連城建旌仗節(jié)教因其俗刑用輕典如泥從印猶草
隨風此又公之功也吳越不賓多歷年代淮海之外
時非國有爰整其旅出鎮(zhèn)于亳武以威物文以懷遠
群盜自奔外戶不閉人黎慕義襁負而歸自北之風
化行南國此又公之功也宣帝御任重宗臣入典
八屯外司九伐禁衛(wèi)勤巡警之務治兵得搜狩之禮
此又公之功也鑾駕游幸頻委留臺文武注意軍國
諮□萬事咸理反顧無憂此又公之功也朕在諒暗
公實總己盤石之宗奸回者眾招引無賴連結群小
往者國衰甫爾已創(chuàng)陰謀積惡數(shù)旬昆吾方稔泣誅
罄甸宗廟以寧此又公之功也尉迥猖狂稱兵鄴邑
欲長戟而指北闕強弩而圍南斗憑陵三魏之間震
驚九州之半聚徒百萬悉成蛇豕淇水洹水一飲而
竭人之死生翻系兇豎壽之長短不由司命公乃戒
彼鷹揚出車練卒誓蒼兕于河朔建瓴水于東山口
授兵書手畫行陣量敵制勝指日克期諸將遵其成
旨壯士感其大義輕死忘生轉(zhuǎn)斗千里旗鼓奮發(fā)如
火燎毛元黃變漳河之水京觀比爵臺之峻百城氛
祲一旦廓清此又公之功也青土連率跨據(jù)東秦藉
負海之饒倚連山之險望三輔而將逐鹿指六國而
愿連雞風雨之兵助鬼為虐本根既拔枝葉自殞屈
法申恩示以大信此又公之功也申部殘賊充斥一
隅蠅飛蟻聚攻州略地播以元澤迷更知反服而舍
之無費遺鏃此又公之功也宇文胄親則宗枝外藩
巖邑影響鄴賊有同就燥迫脅吏人叛換城戍偏師
討蹙遂入網(wǎng)羅束之武牢有同囹圄事窮將軍如伏
國刑此又公之功也檀讓席毗擁眾河外陳韓梁鄭
宋衛(wèi)鄒魯村落成梟獍之墟人庶為豺狼之餌強以
陵弱大則吞小城有晝閉巷無行人授律出師隨機
掃定讓既授首毗亦梟懸此又公之功也司馬消難
與國親姻作鎮(zhèn)安陸性多嗜欲意好貪聚屬城子女
劫掠靡余部入貨財多少具罄擅誅刺舉之使專殺
儀臺之臣懼罪畏威動而內(nèi)奰蠶食郡縣鴆毒華裔
聞有王師自投南裔帝唐崇山之罰僅可方此大漢
流御之刑是亦相匹逋逃入藪荊郢用安此又公之
功也王謙在蜀翻為厲階閉劍閣之門塞靈關之宇
自謂五丁復起萬夫莫向分閫推轂嘗不逾時風馳
席卷一舉大定擒斬兇惡掃地無遺此又公之功也
陳頊因循偽業(yè)自擅金陵屢遣丑徒趄江北公指
麾藩鎮(zhèn)無不摧殄方置文深之柱非止尉佗之拜此
又公之功也公有濟天下之勤重之以明德始于辟
命屈己登庸素業(yè)清徽聲掩廊廟雄規(guī)神略氣蓋朝
野序百揆而穆四門恥一匡之舉九合尊賢崇德尚
齒貴功錄舊旌善興亡繼絕寬猛相濟彝倫攸敘敦
睦帝親崇獎王室星象不拆陰陽自調(diào)元冥祝融如
奉太公之召雨師風伯似應成王之宰祥風嘉氣觸
石搖林瑞獸異禽游園鳴閣至功至德可大可久盡
品物之和究杳冥之極朕又聞之昔者明王設官胙
土營丘四履得征五侯參墟寵章異其禮物故藩屏
作固垂拱責成沉嘿巖廊不下堂席公道高往烈賞
薄前王朕以眇身托于兆人之上求諸故實甚用懼
焉往加大典憲章在昔謙以自牧未應朝禮日月不
居便已隔歲時談物議其謂朕何今進授相國總百
揆以申州之義陽等十二郡為隋國今命使持節(jié)太
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大宗伯大將軍金城公趙煚授
相國印綬相國禮絕百辟任總群官舊職常典宜與
事革昔堯臣大尉舜佐司空姬旦相周霍光輔漢不
居藩國唯在天朝其以相國總百揆去眾號焉上所
假節(jié)大丞相大冢宰印綬又加九錫其敬聽朕后命
以公執(zhí)律修德慎獄恤刑為其訓范人無異志是用
錫公大輅戎輅各一元牡二駟公勤心地利所寶人
天崇本務農(nóng)公私殷阜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副
焉公樂以移風雅以變俗遐邇胥悅天地咸和是用
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公仁風德教覃及海隅荒
忽幽遐回首內(nèi)向是用錫公朱戶以居公水鏡人倫
銓衡庶職能官流詠遺賢必舉是用錫公納陛以登
公執(zhí)鈞于內(nèi)正性率下犯義無禮罔不屏黜是用錫
公武賁之士三百人公
元
本闕
是用錫公鈇鉞各一公
威嚴夏日精厲秋霜猾夏必誅顧眄天壤掃清奸宄
折沖無外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
惟公孝通神明肅恭祀典尊嚴如在情切幽明是用
錫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隋國置丞相以下一遵舊
式往欽哉其敬循往策祗服大典簡恤爾庶功對揚
我太祖之休命于是建臺置官景長詔王冕十有二
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
副車置旄頭云樂舞八佾設鐘宮懸王妃為王
后長子為太子前后三讓乃受俄而周帝以眾望有
歸乃下詔曰元氣肇辟樹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輔惟
德天心人事選賢與能盡四海而樂推非一人而獨
有周德將盡妖孽遞生骨肉多虞藩維構釁影響同
惡過半?yún)^(qū)宇或小或大圖帝圖王則我祖宗之業(yè)不
絕如線相國隋王睿圣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
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
憂手運璣衡躬命將士芟夷奸宄刷蕩氛祲化通冠
帶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fā)之合
位三五豈可足論況木行已謝火運既興河洛出革
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煙云改色笙簧變音獄訟
咸歸謳歌盡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貞明故以稱大為
王照臨下土朕雖寡昧未達變通幽顯之情皎然易
識今使祗順天命出遜別宮禪位于隋一依唐虞漢
魏故事高祖三讓不許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
奉冊曰咨爾相國隋王粵若上古之初爰啟清濁降
符授圣為天下君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靈而利萬
物非以區(qū)宇之富未以宸極為尊大庭軒轅以前驪
連赫胥之日咸以無為無欲不將不迎遐哉其詳不
可聞已厥有載籍遺文可觀圣莫逾于堯美未過于
舜堯得太尉已作運衡之篇舜遇司空便敘精華之
竭彼褰裳脫屣貳宮設饗百辟歸禹若帝之初斯蓋
上則天時不敢不授下祗天命不可不受湯代于夏
武革于殷干戈揖讓雖復異揆應天順人其道靡異
自漢迄晉有魏至周天歷逐獄訟之歸神鼎隨謳歌
之去道高者稱帝祿盡者不王與夫文祖神宗無以
別也周德將盡禍難頻興宗戚奸回咸將竊發(fā)顧瞻
宮闕將圖宗社藩維連率逆亂相尋搖蕩三方不合
如礪蛇行鳥攫投足無所王受天明命睿德在躬救
頹運之艱匡墜地之業(yè)拯大川之溺撲燎原之火除
群兇于城社廓妖氛于遠服至德合于造化神用洽
于天壤八極九野萬方四裔圓首方足罔不樂推往
歲長星夜掃經(jīng)天晝見八風比夏后之作五緯同漢
帝之聚除舊之征昭然在上近者赤雀降祉元龜效
靈鐘石變音蛟魚出穴布新之貺煥焉在下九區(qū)歸
往百靈協(xié)贊人神屬望我不獨知仰祗皇靈俯順人
愿今敬以帝位禪于爾躬天祚告窮天祿永終于戲
王宜允執(zhí)厥和儀刑典訓升圜丘而敬蒼昊御皇極
而撫黔黎副率土之心恢無疆之祚可不盛歟遣大
宗伯大將軍金城公趙煚奉皇帝璽紱百官勸進高
祖乃受焉開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
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設壇于南郊遣使柴燎告
天是日告廟大赦改元乙丑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
廟號太祖皇妣為元明皇后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
邑五千戶為隋室賓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上書
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周氏諸王盡降為公 按禮儀
志周大定元年靜帝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大
宗伯大將軍金城公煚奉皇帝璽綬策書禪位于隋
司錄虞慶則白請設壇于東第博士何妥議以為受
禪登壇以告天也故魏受漢禪設壇于繁昌為在行
旅郊壇乃闕至如漢高在光武在鄗盡非京邑所
筑壇自晉宋揖讓皆在都下莫不并就南郊更無別
筑之義又后魏即位登朱雀觀周帝初立受朝于路
門雖自我作古皆非祖也今即府為壇恐招后誚議
者從之二月甲子椿等乘象輅備鹵簿持節(jié)率百官
至門下奉策入次百官文武朝服立于門南北面高
祖冠遠游冠府僚陪列記室入白禮曹導高祖府寮
從出大門東廂西向椿奉策書煚奉璽綬出次節(jié)導
而進高祖揖之入門而左椿等入門而右百官隨入
庭中椿南向讀冊書畢進授高祖高祖北面再拜辭
不奉詔上柱國李穆進喻朝旨又與百官勸進高祖
不納椿等又奉策書進而敦勸高祖再拜俯受策以
授高颎受璽以授虞慶則退就東階位使者與百官
皆北面再拜搢笏三稱萬歲有司請備法駕高祖不
許改服紗帽黃袍入幸臨光殿就閣內(nèi)服袞冕乘小
輿出自西序如元會儀禮部尚書以案承符命及祥
瑞牒進東階下納言跪御前以聞內(nèi)史令奉宣詔大
赦改元曰開皇是日命有司奉冊祀于南郊
仁壽四年七月煬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隋書煬帝本紀煬皇帝諱廣一名英小字阿高
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獻獨孤皇后上美姿儀少敏慧
高祖及后于諸子中特所鐘愛在周以高祖勛封雁
門郡公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
十三尋授武衛(wèi)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
書令大將軍如故高祖令項城公歆安道公才李徹
輔導之上好學善屬文沉深嚴重朝野屬望高祖密
令善相者來和遍視諸子和曰晉王眉上雙骨隆起
貴不可言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見樂器弦多斷絕
又有塵埃若不用者以為不好聲妓善之上尢自矯
飾當時稱為仁孝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
卒皆沾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六年轉(zhuǎn)淮南道行
臺尚書令其年征拜雍州牧內(nèi)史令八年冬大舉伐
陳以上為行軍元帥及陳平執(zhí)陳湘州刺史施文慶
散騎常侍沈客卿市令楊慧朗刑法監(jiān)徐析尚書都
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斬之右闕下以謝三
吳于是封府庫資財無所取天下稱賢進位太尉賜
輅車乘馬袞冕之服元珪白璧各一復拜并州總管
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亂徙上為揚州總管鎮(zhèn)
江都每歲一朝高祖之祠泰山也領武候大將軍明
年歸藩后數(shù)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
寇而還及太子勇廢立上為皇太子是月當受冊高
祖曰吾以大興公成帝業(yè)令上出舍大興縣其夜烈
風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壞壓死者百余口仁壽初
奉詔巡撫東南是后高祖每避暑仁壽宮恒令上監(jiān)
國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壽宮八月奉
梓宮還京師
按海山記隋煬帝生時有紅光燭天里中牛馬皆鳴
先是獨孤后夢龍出身中飛高十余里龍墮地尾輒
斷以告文帝帝沉吟默塞不答帝三歲戲于文帝前
文帝抱之玩視甚久曰是兒極貴恐破我家自茲雖
愛帝而亦不快于帝帝十歲好觀古今書傳至于方
藥天文地理伎藝術數(shù)無不通曉然而性褊急陰賊
刻忌好鉤索人情深淺時楊素有戰(zhàn)功方貴用事帝
傾意結之文帝得疾內(nèi)外莫有知者帝坐便室召素
謀曰君國之元老能了我家事者君也乃私執(zhí)素手
曰使我得志我亦終身報公素曰待之當自有計素
入問疾文帝見素起坐謂素曰吾常親鋒刃冒矢石
出入生死與子同之方享今日之貴吾自惟不免此
疾不能臨天下汝立吾族中人吾不諱汝立吾兒勇
為帝汝倍吾言吾去世亦殺汝此事吾不語人素曰
國本不可屢易臣不敢奉詔文帝忿懣乃大呼左右
曰召我兒勇來乃氣哽塞回面向之不言素乃出語
帝曰事未可更待之有頃左右出報素曰帝呼不應
喉中呦呦有聲帝拜素曰以終身累公素急入帝已
崩矣乃不發(fā)喪明日素袖遺詔立帝時百官猶未知
素執(zhí)圭謂百官曰大行遺詔立帝有不從者戮于此
左右扶帝上殿帝足弱欲倒者數(shù)四不能上素下去
左右以手扶接帝帝援之乃上百官莫不嗟嘆
煬帝大業(yè)十三年十一月壬戌恭帝以代王即皇帝
位尊煬帝為太上皇
按隋書恭帝本紀恭皇帝諱侑元德太子之子也母
曰韋妃性聰敏有氣度大業(yè)三年立為陳王后數(shù)載
徙為代王邑萬戶及煬帝親征遼東令于京師總留
事十一年從幸晉陽拜太原太守尋鎮(zhèn)京師義兵入
長安尊煬帝為太上皇奉帝纂業(yè)義寧元年十一月
壬戌上即皇帝位于大興殿詔曰王道喪亂天步不
康古往今來代有其事屬之于朕逢此百罹彼蒼者
天胡寧斯忍襁褓之歲夙遭閔兇孺子之辰太上播
越興言感動實疚于懷太尉唐公膺期作宰時稱舟
楫大拯橫流糾合義兵翼戴皇室與國休戚再匡區(qū)
夏爰奉明詔弼予幼沖顯命光臨天威咫尺對揚尊
號悼心失圖一人在遠三讓不遂僶俯南面厝身無
所茍利社稷莫敢或違俯從群議奉尊圣旨可大赦
天下改大業(yè)十三年為義寧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昧
爽以前大辟罪已下皆赦除之常赦所不免者不在
赦限甲子以光祿大夫大將軍太尉唐公為假黃鉞
使持節(jié)大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
王景寅詔曰朕惟孺子未出深宮太上遠巡追蹤穆
滿時逢多難委當尊極辭不獲免恭己臨朝若涉大
川罔知所濟撫躬永嘆憂心孔棘民之情偽曾未之
聞王業(yè)艱難載云其易賴股肱戮力上宰賢良匡佐
沖人輔其不逮軍國機務事無大小文武設官位無
貴賤憲章賞罰咸歸相府庶績其凝責成斯屬逖聽
前史茲為典故因循仍舊非曰徒言所存至公無為
讓德
登極部匯考十六
唐一
高祖武德元年五月甲子以唐王受隋禪即皇帝位
按唐書高祖本紀高祖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
紀人也其七世祖皓當晉末據(jù)秦涼以自王是為涼
武昭王皓生歆歆為沮渠蒙遜所滅歆生重耳魏弘
農(nóng)太守重耳生熙金門鎮(zhèn)將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
生天賜為幢主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
太尉與李□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
柱國家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
公謚曰襄襄公生□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
將軍卒謚曰仁仁公生高祖于長安體有三乳性寬
仁襲封唐公隋文帝獨孤皇后高祖之從母也以故
文帝與高祖相親愛文帝相用復高祖姓李氏以為
千牛備身事隋譙隴二州刺史大業(yè)中歷岐州刺史
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召為殿內(nèi)少監(jiān)衛(wèi)尉少卿煬帝
征遼東遣高祖督運糧于懷遠鎮(zhèn)楊元感將反其兄
弟從征遼者皆逃歸高祖先覺以聞煬帝遽班師以
高祖為弘化留守以御元感詔關右諸郡兵皆受高
祖節(jié)度是時隋政荒天下大亂煬帝多以猜忌殺戮
大臣嘗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時謁高祖有甥王
氏在后宮煬帝問之王氏對以疾煬帝曰可得死否
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納賂以自晦十一年拜山西
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馬端兒射七十發(fā)皆中賊
敗去而斂其尸以筑京觀盡得其箭于其尸又擊絳
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shù)萬人突厥犯塞高祖與馬邑
太守王仁恭擊之隋兵少不敵高祖選精騎二千為
游軍居處飲食隨水草如突厥而射獵馳騁示以閑
暇別選善射者伏為奇兵敵見高祖疑不敢戰(zhàn)高祖
乘而擊之突厥敗走十三年拜太原留守擊高陽歷
山飛賊甄翟兒于西河破之是時煬帝南游江都天
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杰招納亡命
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
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jiān)而
所善客裴寂為副監(jiān)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
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
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fā)當誅為此
耳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執(zhí)世民送
官已而許之曰吾愛汝豈忍告汝邪然未有以發(fā)而
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shù)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
使者執(zhí)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
事已而煬帝復馳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是時劉
武周起馬邑林士弘起豫章劉元進起晉安皆稱皇
帝朱粲起南陽號楚帝李子通起海陵號楚王邵江
海據(jù)岐州號新平王薛舉起金城號西秦霸王郭子
和起榆林號永樂王竇建德起河間號長樂王王須
拔起恒定號漫天王汪華起新安杜伏威起淮南皆
號吳王李密起鞏號魏公王德仁起鄴號太公左才
相起齊郡號博山公羅藝據(jù)幽州左難當據(jù)涇馮盎
據(jù)高羅皆號總管梁師都據(jù)朔方號大丞相孟海公
據(jù)曹州號錄事周文舉據(jù)淮揚號柳葉軍高開道據(jù)
北平張長愻據(jù)五原周洮據(jù)上洛楊士林據(jù)山南徐
圓朗據(jù)兗州楊仲達據(jù)豫州張善相據(jù)伊汝王要漢
據(jù)汴州時德睿據(jù)尉氏李義滿據(jù)平陵綦公順據(jù)青
萊淳于難據(jù)文登徐師順據(jù)任城蔣弘度據(jù)東海王
薄據(jù)齊郡蔣善合據(jù)鄆州田留安據(jù)章丘張青特據(jù)
濟北臧君相據(jù)海州殷恭邃據(jù)舒州周法明據(jù)永安
苗海潮據(jù)永嘉梅知巖據(jù)宣城鄧文進據(jù)廣州俚酋
楊世略據(jù)循潮冉安昌據(jù)巴東□長真據(jù)郁林其別
號諸盜往往屯聚山澤而劉武周攻汾陽宮高祖乃
集將吏告曰今吾為留守而賊據(jù)離宮縱賊不誅罪
當死然出兵必待報今江都隔遠后期奈何將吏皆
曰國家之利可專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間
得眾一萬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
見兵大集疑有變謀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高祖覺
之乃陰為備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視事開陽府
司馬劉政會告威君雅反即坐上執(zhí)之丙寅突厥犯
邊高祖令軍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
殺之以起兵遣劉文靜使突厥約連和六月己卯傳
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以子建成為隴
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軍隸焉世民為燉煌公右領
軍大都督右軍隸焉元吉為姑臧公中軍隸焉裴寂
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為掾劉政
會為屬長孫順德王長諧劉弘基竇琮為統(tǒng)軍開倉
庫賑窮乏七月壬子高祖杖白旗誓眾于野有兵三
萬以元吉為太原留守癸丑發(fā)太原甲寅遣將張綸
徇下離石龍泉文城三郡丙辰次靈石營于賈胡堡
隋虎牙郎將宋老生屯于霍邑以拒義師丙寅隋鷹
揚府司馬李軌起武威號大涼王八月辛巳敗宋老
生于霍邑丙戌下臨汾郡辛卯克絳郡癸巳次龍門
突厥來助隋驍衛(wèi)大將軍屈突通守河東絕津梁壬
寅馮翊賊孫華土門賊白元度皆具舟以來逆九月
戊午高祖領太尉加置僚佐以少牢祀河乃濟甲子
次長春宮丙寅隴西公建成劉文靜屯永豐倉守潼
關燉煌公世民自渭北徇三輔從父弟神通起兵于
鄠柴氏婦高祖女也亦起兵于司竹皆與世民會郿
賊丘師利李仲文盩厔賊何潘仁向善思宜君賊劉
炅等皆來降因略定鄠杜壬申高祖次馮翊乙亥燉
煌公世民屯阿城隴西公建成自新豐趨霸上丙子
高祖自下邽以西所經(jīng)隋行宮苑□悉罷之出宮女
還其家十月辛巳次長樂宮有眾二十萬隋留守衛(wèi)
文升等奉代王侑守京城高祖遣使諭之不報乃圍
城下令曰犯隋七廟及宗室者罪三族丙申隋羅山
令蕭銑自號梁公十一月丙辰克京城命主符郎宋
公□收圖籍約法十二條殺人劫盜背軍叛者死癸
亥遙尊隋帝為太上皇立代王為皇帝大赦改元義
寧甲子高祖入京師至朝堂望闕而拜隋帝授高祖
假黃鉞使持節(jié)大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
事進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下教曰令視事于
虔化門十二月癸未隋帝贈唐襄公為景王仁公為
元王夫人竇氏為唐國妃謚曰穆以建成為唐國世
子世民為唐國內(nèi)史徙封秦國公元吉為齊國公丞
相府置長史司錄以下官趙郡公孝恭徇山南甲辰
云陽令詹俊徇巴蜀二年正月丁未隋帝詔唐王劍
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后羽葆鼓吹戊午
周洮降戊辰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國公世民為右
元帥徇地東都二月己卯太常卿鄭元定樊鄧使
者馬元規(guī)循荊襄三月己酉齊國公元吉為太原道
行軍元帥乙卯世民徙封趙國公丙辰隋右屯衛(wèi)將
軍宇文化及弒太上皇于江都立秦王浩為皇帝吳
興郡守沈法興據(jù)丹陽自稱江南道總管樂安人盧
祖尚據(jù)光州自稱刺史戊辰隋帝進唐王位相國總
百揆備九錫唐國置丞相等官立四廟四月己卯張
長愻降五月乙巳隋帝命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
旌旗出警入蹕甲寅王德仁降戊午隋帝遜于位以
刑部尚書蕭造司農(nóng)少卿裴之隱奉皇帝璽紱于唐
王三讓乃受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極
殿命蕭造兼太尉告于南郊大赦改元賜百官庶人
爵一級義師所過給復三年其余給復一年
按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初帝自衛(wèi)尉卿轉(zhuǎn)右驍衛(wèi)將軍奉詔
為太原道安撫大使郡文武官治能不稱職者并委
帝黜陟選補焉河東已來兵馬仍令帝征發(fā)討捕所
部盜賊隋大業(yè)十二年煬帝之幸樓煩時也帝以太
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
以為天授所經(jīng)之處示以寬仁賢智歸心有如影響
煬帝自樓煩遠至雁門為突厥始畢所圍事甚平城
之急賴太原兵馬及帝所征兵聲勢繼進故得解圍
僅而獲免遂向東都仍幸江都宮以帝地居外戚赴
難應機乃詔帝率太原部兵馬與馬邑郡守王仁恭
北備邊朔嘗與突厥相遇帝擊大破之突厥收其所
部不敢南入時有賊帥王漫天別黨眾逾數(shù)萬自號
歷山飛結營于太原之南境上黨西河京都道路斷
絕煬帝后十三年□帝為太原留守仍遣獸賁郎將
王威獸牙郎將高君雅為副帝遂私竊喜甚而謂第
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
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歷山飛不破突厥
不和無以經(jīng)邦濟時也既而歷山飛眾數(shù)不少劫掠
多年巧于攻城勇于力戰(zhàn)南侵上黨已破將軍慕容
將軍羅侯之兵北寇太原又斬將軍潘長文首頻勝
兩將所向無前于是帝率王威等及河東太原兵馬
往討之于河西雀鼠谷口與賊相遇帝所向摧陷斬
級獲生不可勝數(shù)而余賊黨老幼男女數(shù)萬人并來
降附于是郡境無虞年谷豐稔感帝恩德若亢陽之
逢膏雨焉后突厥知帝已還太原仁恭獨留無援數(shù)
侵馬邑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將兵與仁恭并力拒之
仁恭等違帝指蹤遂為突厥所敗既而隋主遠聞以
帝與仁恭不時捕寇縱為邊患遂遣司直馳驛系帝
而斬仁恭帝自以姓名著于圖箓太原王者所在慮
被猜忌因而禍及頗有所晦時皇太子在河東獨有
秦王侍側耳謂王曰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
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
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
王泣而啟帝曰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
時變帝曰今遇時來逢茲錮縶雖□機變何能為也
然天命有在吾應會昌未必不以此相啟今吾勵謹
當敬天之誡以卜興亡自天佑吾彼焉能害天必亡
我何所逃刑爾后數(shù)日果有詔使馳驛而至釋帝而
免仁恭各依舊檢校所部煬帝之幸江都也所在路
絕兵馬討掩來往不通信使行人無能自達惟有使
自江都至于太原不逢劫掠依程而至眾咸異焉初
使以夜至太原溫顏將宿于城西門樓上首先見之
喜其靈速報兄彥弘馳以啟帝帝時方臥聞而驚起
執(zhí)彥弘手而笑曰此后余年實為天假退謂秦王曰
吾聞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此使之行可謂神
也天其以此使促吾當見機而作雄斷英從此遂
定帝素懷濟世之略有經(jīng)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
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shù)年不忘山川沖要一覽便憶
遠近承風咸思托附仍命皇太子于河東潛結英俊
秦王于晉陽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稟圣略傾財賑
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jiān)門□養(yǎng)一技可稱一
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云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
者十三年歲在丁亥正月丙子夜晉陽宮西北有光
夜明自地屬天若大燒火飛焰炎赫正當城西龍山
上直指西南極望竟天俄而山上當童子寺左右有
紫氣如虹橫絕火中上沖北斗自一更至三更而滅
城上守更人咸見而莫能辨之皆不敢道大業(yè)初帝
為樓煩郡守時有望氣者云西北干門有天子氣連
太原甚盛故隋主于樓煩置宮以其地當東都西北
因過太原取道龍山觀風俗行幸以厭之云后又拜
代王為郡守以厭之二月己丑馬邑軍人劉武周殺
太守王仁恭據(jù)其郡而自稱天子國號定楊帝聞而
嘆曰頃來群盜遍于天下攻略郡縣未有自謂王侯
者焉而武周豎子生于塞上一朝□起輕竊大名可
謂陳涉狐鳴為沛公驅(qū)除者也三月丁卯武周南破
樓煩郡進據(jù)汾源宮帝謂官僚曰兵可戒嚴城可守
備糧可賑給三者當今廢一不可乃以王威兼任太
原郡丞為人清恕令與晉陽宮監(jiān)裴寂相知檢校倉
糧賑給軍戶口高君雅當守高陽得無失脫遣巡行
城池及捍御器械以兵馬鎧仗戰(zhàn)守事機召募勸賞
軍民征發(fā)皆須決于帝太原左近聞帝部分募兵備
邊所在影赴旬日之頃少長得數(shù)千人兵司總帳以
聞請安營處帝指興國寺曰勤王之師不謀而至此
其興國者焉宜于此寺安處恐威雅猜覺亦不之閱
問私謂秦王等曰紀綱三千足成霸業(yè)處之興國可
謂嘉名仍遣密使往蒲州催追皇太子等是月也朔
方郡人梁師都又殺郡官而稱天子初帝遣獸牙郎
將高君雅與馬邑守王仁恭防遏突厥雅違帝旨失
利而還帝恐煬帝有責便欲據(jù)法繩雅雅是煬帝舊
左右慮被猜嫌忍而弗問雅性庸佷不知慚屈帝甚
得太原內(nèi)外人心瞻仰龍顏疑有異志每與王威密
伺帝□有鄉(xiāng)長劉龍者晉陽之富人也先與宮監(jiān)裴
寂引之謁帝帝雖知其微細亦接待之以招客君雅
又與龍相善龍感帝恩眄竊知雅等密意具以啟聞
帝謂龍曰此輩下愚暗于時事同惡違眾必自斃也
然卿能相報深有至誠幸勿有多言我為之所夏五
月癸亥夜帝遣長孫順德趙文恪等率興國寺所集
兵五百人總取秦王部分伏于晉陽宮城東門之左
以自備甲子旦命晉陽縣令劉文靜導開陽府司馬
劉正會辭告高君雅王威等與北蕃私通引突厥南
寇帝集文武官僚收威等系獄丙寅而突厥數(shù)萬騎
抄逼太原入自羅郭北門取東門而出帝分命裴寂
文靜等守備諸門并令大開不得輒閉而城上不張
旗幟守城之人不許一人外看亦不得高聲示以不
測突厥夜遁帝手疏與突厥書曰何所聞而來何所
見而去自去自來豈非天所為也我知天意故不遣
追汝知天意亦須同我當今隋國喪亂蒼生困窮若
不救濟總為上天所責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
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
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
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和通坐受寶玩不勞兵馬
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遣使者馳驛送啟始
畢得書大喜其部達官等曰唐公自作天子我則從
行覓大勛賞不避時熱即以此意作書報帝帝開書
嘆息久之曰非有天命寧豈如此但孤為人臣須盡
節(jié)主憂臣辱當未立功欲舉義兵欲戴王室大名自
署長惡無君可謂階亂之人非復尊隋之事本慮兵
行以后突厥南侵屈節(jié)連和以安居者不謂今日所
報更相要逼乍可絕好無從所勸突厥之報帝書也
謂使人曰唐公若從我語即宜急報我遣大達官往
取進止官僚等以帝辭色懔然莫敢咨諫興國寺兵
知帝未從突厥所請往往偶語曰公若更不從突厥
我亦不能從公裴寂劉文靜等知此議以狀啟聞帝
作色曰公等并是隋臣方來共事以此勸孤臣節(jié)安
在裴寂等對曰儻使伊呂得盡誠于桀紂即不為湯
武之臣寂等改以事君不敢拘于小節(jié)帝曰事不師
古鮮能克成諸賢宜更三思以謀其次六月己卯太
子與齊王至自河東帝歡甚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
等入啟請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故事廢皇帝
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
有名以輯中外帝曰如此所作可謂掩耳盜鐘事機
相迫不得不爾雖失意于后主幸未負于先帝眾議
既同孤何能易所恨元首叢脞股肱墮哉欷歔不得
已裴寂等曰文皇傳嗣后主假權楊素亡國喪家其
來漸矣民怨神怒降茲禍亂致天之罰理亦其宜于
是遣使以眾議馳報突厥始畢依旨即遣其柱國康
鞘利級失熱寒特勤達官等送馬千匹來太原交市
仍許遣兵送帝往西京多少惟命康鞘利將至軍司
以兵起甲子之日又符讖尚白請建武王所執(zhí)白旗
以示突厥帝曰誅紂之旗牧野臨時所仗未入西郊
無容預執(zhí)宜兼以絳雜半續(xù)之諸軍□旛皆放此營
壁城壘幡旗四合赤白相映若花園開皇初太原童
謠云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東海常亦云白衣
天子故隋主恒服白衣每向江都擬于東海常修律
令筆削不停并以彩畫五級木壇自隨以事道又有
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zhuǎn)花園
里案李為國姓桃當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
云桃花園宛轉(zhuǎn)屬旌幡汾晉老幼謳在耳忽□靈
驗不勝歡躍帝每顧旗幡笑而言曰花園可爾不知
黃鵠如何吾當一舉千里以符冥讖自爾已后義兵
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間眾得數(shù)萬裴寂等啟曰義
軍漸大宜有司存官僚所統(tǒng)須有肄屬帝曰布衣之
士或假名竊位孤實將軍居唐大宇近舍于此更欲
何求裴寂等請進位大將軍以隆府號不乖古今權
藉威名帝曰卿以二立相期欲孤為霍光之任威在
將軍何關大也必須仍舊亦任加之署置府僚長史
已下功次取之量能受職裴寂等又請置諸軍并兵
士等總號帝曰諸侯三軍春秋所許孤今霸業(yè)差擬
晉文可作三軍分置左右謀簡統(tǒng)帥妙選其人諸軍
既是義兵還可呼為義士昔周武克殷義士非其薄
德況今未有所克敢忘義士者乎太原遼山縣令高
斌廉拒不從命仍遣使間行往江都奏帝舉兵煬帝
惡李氏據(jù)有太原聞而甚懼乃□東都西京嚴為備
御西河不時送款帝曰遼山守株未足為慮西河繞
山之路當吾行道不得留之六月甲申乃命大郎二
郎率眾取之除程命赍三日之糧時文武官人并未
署置軍中以次第呼太子秦王為大郎二郎焉臨行
帝語二兒曰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觀爾所
為人具爾瞻咸宜勉力大郎二郎跪而對曰兒等早
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家國之事忠
孝在焉故從嚴令事須稱旨如或有違請先軍法帝
曰爾曹能爾吾復何憂于時義師初會未經(jīng)講閱大
郎等慮其不攻以軍法為言三軍聞者人皆自肅兵
向西河大郎二郎在路一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
息風塵警急身即前行民間近道果菜已上非買不
食義士有竊取者即遣求主為還價亦不詰所竊之
人路左有長老或進蔬食壺漿者重傷其意非其所
見軍人等同分未嘗獨受如有牛酒饋遺案輿來者
勞而遣之曰此隋法也吾不敢頗慮前人有限遂為
終日不食以謝之于是將士見而感悅人百其勇至
西河城下大郎二郎不甲親往喻之城外欲入城人
無問男女小大并皆放入城內(nèi)既見義軍寬容至此
咸思奔赴唯有郡丞高德儒執(zhí)迷不反己丑以兵臨
之飛梯纔進眾皆爭上郡司法書佐朱知瑾等從城
上引兵而入執(zhí)德儒以送軍門德儒即隋之見鸞人
也大郎二郎等數(shù)之曰卿逢野鳥謬道見鸞佞惑隋
侯以為祥瑞趙高指鹿為馬何相似哉義兵今獎王
室理無不殺趙高之輩仍命斬焉自外不戮一人秋
毫不犯往還九日西河遂定師歸帝聞喜曰以此用
兵天下橫行可也是日即定入關之策癸巳以世子
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左三統(tǒng)軍等隸焉二郎
為燉煌公為右領軍大都督右三統(tǒng)軍等隸焉世子
乃為太原郡守命裴寂劉文靜為大將軍府長史司
馬以殷開山劉正會溫大雅唐儉權弘壽盧階思德
平武士等為掾?qū)儆浭覅⒆蟮裙僖扎棑P王長階
姜寶誼揚毛京兆長孫順德竇琮劉弘基等分為左
右統(tǒng)軍副統(tǒng)軍自外文武職員隨才銓用其平旦有
僧俗姓李氏獲白雀而獻之至日未時又有白雀來
止帝牙前樹上左右復捕獲焉明旦有紫云見于天
當?shù)鬯幰茣r不去既而欲散變?yōu)槲迳匀酏?br />獸之象如此三朝百姓咸見文武謁賀帝皆抑而不
受丙申突厥柱國康鞘利等并馬而至舍之于城東
興國元壇丁酉帝引康鞘利等禮見于晉陽宮東門
之側舍受始畢所送書信帝為貌恭厚加饗賄鞘利
等大悅退相謂曰唐公見我能屈意敬人者人皆敬
愛天下敬愛必為人主我等見之人不覺自敬從此
以后帝每見鞘利等愈加敬畏其馬千匹唯市好者
而取其半已而高陽郡靈壽賊帥□士陵以其黨數(shù)
千人款附即授鎮(zhèn)東將軍封燕郡公仍置鎮(zhèn)東府具
補僚屬以招撫山東郡縣乙巳康鞘利等還蕃乃命
司馬劉文靜報使并取其兵秋七月壬子以四郎元
吉為太原郡守留守晉陽宮文武后事并委焉義師
欲西入關移營于武德南癸丑將引帝立軍門仗白
旗大號誓眾帝性簡質(zhì)大度豁如前代自矜遠嫌之
事皆以恕實行之不為欺紿自然反經(jīng)合義妙盡機
權其義士等各以名到先后為次第泛加宣惠綏德
二尉官帝謂行之等曰吾未特為此官示宣行惠知
綏撫以德使遠者知有征無戰(zhàn)見我心焉是夕次于
清源牧馬置營皆據(jù)高險老弱樵采丁壯休息虞候
覘守之地飛鳥不通勿論人也帝乃將世子及敦煌
公等率家僮十數(shù)巡行營幕次比器仗精粗坐臥飲
食糧稟升斗馬驢饑飽逮乎仆隸皆親閱之如有不
周即令從人借助亦不責所屬典司顧謂二兒曰天
下神器圣人大寶非符命所屬大功濟世不可妄居
所以納揆試艱虞登帝位櫛風沐雨夏會諸侯自時
厥后膺圖甚眾啟基創(chuàng)業(yè)未有無功而得帝王者也
吾生自公宮長于貴戚牧州典郡少年所為晏樂從
容歡娛事極饑寒賤役見而未經(jīng)險阻艱難聞而不
冒在茲行也并欲備嘗如弗躬親恐違天旨爾等從
吾勿欲懈怠今欲不言而治故無所尤庶愚者悅我
寬容智者慚而改過世子及敦煌公請曰經(jīng)綸機務
一日萬端取決英四方輻輳麾下驅(qū)馳兒等承之
自余常事請付司存巨細以聞恐疲神思又慮將佐
等不被委任頗以自疑帝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遠
近不附爵賞不行吾之責也摧鋒蹈刃斬將搴旗爾
之務也深溝高壘談笑從容將吏之逸也吾憂責爾
急于務逸樂推下功名與之賢自當內(nèi)省不賢吾無
所愧然晉陽從我可謂同心之人俱非致命之士漢
初有蕭曹而無爾輩今我有爾輩而無蕭曹天道平
分乃復如是行矣自愛吾知爾懷自是以后記室奉
命宣旨稱教部伍間事給付一物軍書羽檄賞罰科
條接撫初附慰悅遠近帝或口陳事緒手疏意謂發(fā)
言折中下筆當理非奉進旨所司莫能裁答義旗之
下每日千有余人請賞論勛告□申屈附文希旨百
計千端來眾如云觀者如堵帝處斷若流嘗無疑滯
人人得所咸盡歡心皆嘆神明謂為天下主也壬寅
遣通議大夫張綸等率師經(jīng)略離石龍泉文成等諸
郡丙辰至于西河引見民庶等禮敬耆老哀撫煢獨
賑貸窮困擢任賢能平章獄訟日昃而罷罔有所遺
顧謂左右曰向之五條惟皇要道聰明文思以之建
極孤所以自強不息為義兵之先聲也仍自注授老
人七十已上通議朝請朝散三大夫等官教曰乞言
將智事屬高年耄耋杖鄉(xiāng)禮宜優(yōu)異老人等年余七
十匍匐壘壁見我義旗歡逾擊壤筋力之禮知不可
為肉帛之資慮其多闕式如榮秩以赒其養(yǎng)節(jié)級并
如前授自外當土豪雋以資除授各有差官之大小
并帝自手注量才敘效咸得厥宜口問功能筆不停
輟所司唯給告身面已爾后遂為恒式帝特善書工
而且疾真草不拘常體而草跡韶媚可愛嘗一日注
授千許人官更案遇得好紙走筆若飛食頃而訖得
官人等不敢取告符乞?qū)毶窆P之跡遂各分所授官
名而去乙丑張綸等下離石郡其太守楊子崇為亂
兵所害崇即后主從弟也頗有學識性理帝甚惜之
崇性怯而無謨故及于難入自雀鼠谷次于靈石縣
壬戌霖雨甚頓營于賈湖堡去霍邑五十余里此縣
西北抗汾水東拒霍太山守險之沖是為襟帶西京
留守代王遣驍將獸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拒
守又遣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將遼東兵及驍果等
數(shù)萬余人據(jù)河東與老生相影響仍命臨汾以東諸
郡所在軍民城守并隨便受老生屈突等征發(fā)帝聞
而笑曰億兆離心此何為也老生乳臭未知師老之
謀屈突膽薄嘗無曲突之慮自防輕敵二子有之閫
外相時俱非其事且屈突嘗破元感時人謂其能兵
老生數(shù)勝群盜自許堪當勍敵無識之徒因相附
謂其必能制我不遣援兵我若緩以持之彼必以吾
為怯出其不意不過一兩月間并當擒之吾無憂也
于時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
為等間遣羸兵往太原更運一月糧以待開霽甲子
有白衣野老自云霍太山遣來詣帝請謁帝弘達至
理不語神怪逮乎佛道亦以致疑未之深信門人不
敢以聞此老乃伺帝行營路左拜見帝戲謂之曰神
本不測卿何得見卿非神類豈共神言野老對曰某
事山祠山中聞語遣語大唐皇帝云若往霍邑宜東
南傍山取路八月初雨止我當為帝破之可為吾立
祠廣也帝試遣案行傍山向霍邑道路雖峻兵枉行
而城中不見若取大路去縣十里城上人即遙見兵
來帝曰行逢滯雨人多疲濕甲仗非精何可令人遠
見且欲用權譎難為之朽山神示吾此路可謂指蹤
雨霽有征吾從神也然此神不欺趙襄子亦應無負
于孤顧左右笑以為樂丙寅突厥始畢使達官級失
特勤等先報已遣兵馬上道計日當至己巳滎陽賊
帥李密遣使送款致書請與帝合從帝大悅謂大郎
二郎等曰桀賊南柔強寇北附所憂此輩今并歸心
主上志在過江京都憂死不暇天下可傳檄而定何
樂如之初李密與楊元感同逆感誅而密亡命投東
郡賊帥翟讓讓知密是蒲山公之子頗讀漢書納而
禮之推為謀主密以百姓饑敝說來據(jù)洛口倉屯守
武牢之險密自復舊封為魏公號翟讓為司徒公讓
所部兵并齊濟間漁獵之手善用長槍華騶龍□細
馬所向江都者多為讓所劫故其兵銳于他賊加以
密是逃刑之人同守沖要隋主以李氏當王又有桃
李之歌謂密應于符讖故不敢西顧尤加憚之密雖
為讓所推恐其圖己恭儉自勵布衣蔬食所居之室
積書而已子女珍玩一無所取賬貸貧乏敬禮賓客
故河汴間絕糧之士多往依之密又形儀眇小讓弗
之忌遂謀殺讓而并其眾密以煬帝不來翟讓已死
坐對敖倉便有自矜之志作書與帝以天下為己任
屢有大言其書多不錄大略云欲帝為盟津之會殪
商辛于牧野執(zhí)子嬰于咸陽其旨以殺后主執(zhí)代王
為意帝覽書抵掌謂所親曰密夸誕不達天命適所
以為吾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厄更□韓彭莫如用
密宜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關據(jù)
蒲津而屯永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群賊鷸蚌之
勢吾然后為秦人之漁父矣記室承旨報密書曰頃
者□山火烈海水群飛赤縣丘墟黔黎涂炭布衣戍
卒耰鋤棘矜爭帝圖王狐鳴□起翼翼京洛強弩圍
城膴膴周原僵尸滿路主上南巡泛膠舟而忘返匈
奴北熾將被發(fā)于伊川輦上無虞群下結舌大盜移
國莫之敢指忽焉至此自貽伊戚七百年之基窮于
二世周齊以往書契以還邦國淪胥未有如斯之酷
者也則我高祖之業(yè)幾墜于地吾雖庸劣幸承余緒
出為八使入典八屯位未為高足成非賤素當世
僶俯叨榮從容平勃之間誰云不可但顛而不扶通
賢所責主憂臣辱無義徒然等袁公而流涕極賈生
之慟哭所以仗旗投袂大會義兵綏撫河朔和親蕃
塞共匡天下志在尊隋以弟見機而作一日千里雞
鳴起舞豹變先鞭御宇當涂聿來中土兵臨郟鄏將
觀周鼎營屯敖倉酷似漢王前遣簡書屈為唇齒今
辱來旨莫我肯顧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
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
翼惟冀早膺圖箓以寧兆庶宗盟之長屬籍見容復
封于唐斯足榮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執(zhí)子嬰
于咸陽非敢聞命汾晉左右尚須安輯盟津之會未
暇卜期今日鑾輿南幸恐同永嘉之勢顧此中原鞠
為茂草興言感嘆實疚于懷脫知動靜遲數(shù)貽報未
面虛襟用增勞軫名利之地鋒鏑縱橫深慎垂堂勉
茲鴻業(yè)密得帝書甚悅示其部下曰唐公見推天下
不足定也遂注意東都無心外略劉文靜之使蕃也
來遲而突厥兵馬未至時有流言者云突厥欲與武
周南入乘虛掩襲太原帝集文武官人及大郎二郎
等而謂之曰以天贊我而言應無此勢以人事見機
而發(fā)無有不為此行遣吾當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
來之理諸公意謂何議者以老生突厥相去不遙李
密譎誑奸謀難測突厥見利則行武周事胡者也太
原一都之會義兵家屬在焉愚夫所慮伏聽教旨帝
顧謂大郎二郎等曰爾輩如何對曰武周位極而志
滿突厥少信而貪利外雖相附內(nèi)實相猜突厥必欲
遠離太原寧肯近亡馬邑武周悉其此勢必未同謀
又朝廷既聞唐國舉兵憂虞不暇京都留守特畏義
旗所以驍將精兵鱗次在近今若卻還諸軍不知其
故更相恐動必有變生營之內(nèi)外皆為勍敵于是突
厥武周不謀同至老生屈突追奔競來進闕圖南退
窮自北還無所入往無所之畏溺先沉近于斯矣且
今來禾菽被野人馬無憂坐足有糧行即得眾李密
戀于倉米未遑遠略老生輕躁破之不疑定業(yè)取威
在茲一決諸人保家愛命所謂言之者也兒等捐軀
力戰(zhàn)可謂行之者也耕織自有其人請無他問雨罷
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帝喜曰
爾謀得之吾其決矣三占從二何藉輿言懦夫之徒
幾敗乃公事耳丙子太原運糧人等至八月己卯霖
止帝指霍太山而言曰此神之語信而有征封內(nèi)名
山禮許諸侯有事乃命所部鄉(xiāng)人設祠致祭焉庚辰
命諸軍曝行裝整鎧仗辛巳且發(fā)引取傍山道而趨
霍邑七十余里初行霧甚俄而秋景澄明帝謂大郎
二郎曰今日之行在卿兩將景色如此天似為人唯
恐老生怯而不戰(zhàn)閉門城守其若之何大郎二郎啟
帝曰老生出自寒微勇而無智討捕小盜頗有聲名
今來居此必當大蒙賞勞若不出戰(zhàn)死在不疑輕騎
挑之無憂不出如其固守便可誣其相引謬為誠節(jié)
彼無識解不知遠大為其左右體悉凡庸群小相猜
自成疑阻無妨密相表奏不廢傳首京都小慧之人
思此解事以此量之來戰(zhàn)不惑帝曰老生不能逆戰(zhàn)
賈胡吾知無能為也爾等籌之妙盡其實是日未時
帝將麾下左右輕騎數(shù)百先到霍邑城東去五六里
以待步兵至方欲下營且遣大郎二郎各將數(shù)十騎
逼其城行視戰(zhàn)地帝分所將人為十數(shù)隊巡其城東
南而向西南往往指麾似若安營而攻城者仍遣殷
開山急追馬步等后軍老生在城上遙見后軍欲來
真謂逼其城置營乃從南門東門兩道引兵而出眾
將三萬許人帝慮其背城不肯遠斗乃部勒所將騎
兵馬左右軍大郎領左軍擬屯其東門二郎將右軍
擬斷其南門之路仍命小縮偽若避之既而老生見
帝兵卻謂為畏己果引兵更前去城里余而陣殷開
山等所追步兵前軍統(tǒng)到方陣以當老生中軍后軍
相續(xù)而至未及戰(zhàn)帝命大郎二郎依前部分馳而向
門義兵齊乎而前紅塵暗合鼓未及動鋒刃已交響
若山崩城樓皆振帝乃傳言已斬宋老生所部眾聞
而大亂舍仗而走爭奔所出之門門已大郎二郎先
所屯守懸門不發(fā)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繩引之
老生攀繩欲上去地丈余軍頭盧君諤所部人等跳
躍及而斬之傳首詣帝于是兵隨所向奮擊禁不可
止數(shù)里之間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日欲將落帝見戰(zhàn)
士心銳仍命登城時無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
平霍邑帝視戰(zhàn)地愴然謂左右曰河東已來孤之所
使百姓見義旗有誠節(jié)老生所逼至于涂炭亂兵之
下善惡不分火燒昆山誰論玉石無妨死人之內(nèi)大
有赤心于我者也取來不得及此戰(zhàn)亡生未被知沒
有余恨靜而思之良深痛惜從今已去當以文德來
之不復用兵戈矣其破霍邑攻戰(zhàn)人等有勛者并依
格賞受事不逾日惟有徒隸一色勛司疑請教曰義
兵取人山藏海納逮乎徒隸亦無棄者及著勛績所
司致疑覽其所請可為太息豈有矢石之間不辯貴
賤庸勛之次便有等差以此論功將何以勸黥而為
王亦何妨也賞宜從重吾其與之諸部曲及徒隸征
戰(zhàn)有功勛者并從本色勛授壬午帝引霍邑城內(nèi)老
生文武長幼見而勞之曰老生之外孤無所咎縱卿
不誠于孤亦當以赤心相仰乃節(jié)級授官與元從人
齊等其丁壯勝兵者即遣從軍配左右領軍大都督
還取其同邑同黨自相統(tǒng)處之不為疑異俘降之徒
不勝喜躍欣若再生其有關中人欲還者即授五品
散官放還內(nèi)外咸悅咸思報□仍命葬宋老生以本
官之禮自是以后未歸附者無問鄉(xiāng)村堡塢賢愚貴
賤咸遺書招慰之無有不至其來詣軍者帝并節(jié)級
授朝散大夫以上官至于逸民道士亦請□力教曰
義旗撥亂庶品來蘇類聚群分無思不至乃有出自
青溪遠辭丹就人間而齊物從戎馬以同塵咸愿
解巾負茲羈鞢雖欲勿用重違其請逸民道士等誠
有可嘉并依前授人或以授官太高諫帝者帝曰不
□爵賞漢氏以興比屋可封唐之盛德吾方稽古敢
不遵行天下之利義無獨饗率土皆貴于我豈不益
尊乎且皇隋敗壞各歸于此雁門解圍之□東都援
臺之勛在難即許授大夫免禍則惟加小尉所以士
無斗志將有墮心版蕩分崩至于今日覆車明鑒誰
敢□尤然亦使外寇覬覦之徒嘗授無過此也又加
官慰撫何如用兵殺戮好生任賞吾覺其優(yōu)當以不
日而定天下非卿等小見所及丙戌入臨汾郡勞撫
任用郡內(nèi)官民一如霍邑庚寅宿于絳郡西北之鼓
山此山帝為討捕大使時舊停營所故逗而宿焉去
絳十余里絳城不下是日曉鼓山西北有大浮云色
或紫或赤似華蓋樓闕之形須臾有暴風吹來向營
而臨帝所居帳上帝指絳城而謂傍侍曰風云如此
見從彼何不達之甚仍命廚人明日下城而后進食
辛卯帝觀兵于絳城將士等爭欲先登因而縱上自
卯及巳遂取之而食于正平縣令李安遠之宅通守
陳叔達已下面縛請罪并舍而不問待之如初余依
臨汾郡部分癸巳至于龍門縣劉文靜康鞘利等來
自北蕃突厥五百人馬二千匹從鞘利等至帝喜其
兵少而來遲藉之以關隴謂劉文靜曰吾巳及河突
厥始至馬多人少甚愜本懷先是帝使時于此縣界
見河水清皇太子又于此界獲元狐于往縣西南宴
見鞘利并與縣內(nèi)道俗等敘舊極歡丙申至汾陰遺
書招馮翊賊帥孫華華所部強兵至余數(shù)千積年劫
掠非常富實濼水以北莫敢當之帝書到華喜而從
命己亥進營停于壺口分遣諸軍問津水濱之人具
舟爭進日有數(shù)百仍署水軍焉辛丑太原獲青石龜
形文有丹書四字曰李治萬世齊王遣使獻之翠石
丹文天然映徹上方下銳宛若龜形神工器物見者
咸驚奇異帝初弗之信也乃令水漬磨以驗之所司
浸而經(jīng)宿久磨其字愈更鮮明于是內(nèi)外畢賀帝曰
上天明命貺以萬吉恭承休祉須安萬方孤以寡德
寧堪預此既為人下不容以之頒告宜以少牢祀石
龜而爵送龜人用彰休慶是日又有獲嘉禾而獻者
教曰嘉禾為瑞聞諸往策逮乎唐氏世有茲祥放勛
獲之于前叔虞得之于后孤今糾合復逢靈貺出自
興平來因善樂休征偉兆何其美與顧循虛薄未堪
當此呈形之處須表天休送嘉禾人興平孔善樂宜
授朝散大夫以旌嘉應壬寅孫華率其腹心輕騎數(shù)
十至自合陽華年余弱冠言容質(zhì)直帝見而輕之華
每殷勤誠款請先立□帝乃厚加撫遇甚得其情謂
華曰卿能渡河遠來相見吾當貴卿不減鄧仲華也
關中卿輩不少名并劣卿卿今率先從我群雄當相
繼而至于是拜華左光祿大夫封武鄉(xiāng)縣公加馮翊
郡守從其來者仍委華以次授官頒賜各有差仍命
華先濟為西道主人華大悅而去仍命左右統(tǒng)軍王
長諧劉弘基并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等率
師次華而渡據(jù)河西岸以待大兵九月乙卯張綸自
離石道下龍泉文城等郡獲文城太守莘公鄭元
送焉帝見元釋而遣之初王長諧劉弘基陳演壽
之濟河也帝誡之曰屈突通今在河東精兵不少相
去五十余里而不敢來足驗人情不為之用然通雖
不武久在戎行守法懼罪終無坐位不妨伺便時相
邀襲宜為之備以折要沖通若不入關河東自然歸
我分兵向彼我即擊其河東通若全兵守城卿其絕
其橋道可謂前扼其喉后撫其背首尾相救非通所
堪若不走之必成擒矣吾且按兵觀其進退至是通
聞孫華導長諧等渡河果遣獸牙郎將桑顯和率驍
果精騎數(shù)千人夜馳掩襲長諧等軍營諧及孫華等
奉教備預故并覺之伺和赴營設伏分擊應時摧散
追奔至于飲馬泉斬首獲生略以千計顯和走入河
東城僅以身免仍撤斷蒲津橋帝聞而謂官屬曰屈
突遣兵此行事不獲已今若進逼圍之必不敢出使
劉弘基孫華等至關門斷其行路然后吾于壺口朝
服濟河利涉大川斯之謂矣戊午帝親率諸軍圍河
東郡分遣大郎二郎長史裴寂勒兵各守一面帝登
城東原上西望城內(nèi)所為屈突果不敢出兵閉門自
守城高甚峻不易可攻帝觀義士等志試遣登之南
面千余人應時而上時值雨甚帝命旋師軍人既得
上城遂不時速下帝曰屈突宿衛(wèi)舊人解安陣隊野
戰(zhàn)非其所長嬰城善為捍御我?guī)煶偃吮剌p之驍
銳先登恐無還路今且示威而已未是攻城之時殺
人得城如何可用乃還命諸將移營河渚文武將佐
等已下定河北眾余十數(shù)萬今欲入關請兼置公府
觀領太尉增選僚屬帝曰兵臨蒲□諸君欲以舜職
見推此意可知未煩如此必為僚屬增府任從便宜
加置于是復領太尉丙辰馮翊太守蕭造率官屬舉
郡歸義相繼有華陰縣令李孝常據(jù)永豐倉遣子弟
妹夫竇軌等送款仍便應接河西關上兵馬又京兆
萬年醴泉等諸縣皆遣使至帝曰吾未濟者正須此
耳今既事辦可以濟乎乃命所司以少牢祀河庚申
率諸軍以次而渡甲子舍于朝邑長春宮三秦士庶
衣冠子弟郡縣長吏豪族弟兄老幼相來者如市
帝皆引見親勞問仍節(jié)級授官教曰義旗濟河關中
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杰三輔冠蓋公卿
將相之緒余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后時
扼腕連爭求立效縻之好爵以永今朝于是秦人
大悅更相語曰真吾主也來何晚哉咸愿前驅(qū)以死
自效丙寅遣世子隴西公將司馬劉文靜統(tǒng)軍王長
諧姜寶誼寶琮諸軍數(shù)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備他
盜慰撫使人竇軌等受節(jié)度焉遣敦煌公率統(tǒng)軍劉
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shù)萬人往高陵道定涇
陽云陽武功盩厔鄠諸縣等慰撫使人掾殷開山等
受節(jié)度焉先是帝從弟趙興公神通起兵鄠縣有眾
數(shù)千聞義旗渡河遣使迎帝又賊帥李仲文遣兄仲
威送款仲文則魏密之從父也以密反于滎陽緣坐
亡命招集無賴抄劫郿縣之間眾將四五千盩厔賊
帥何潘兒向善志等亦各率眾數(shù)千歸附宜君賊帥
劉旻又率其黨數(shù)千人降帝并以不次封遺書勞之
仍令各于當界率眾便受敦煌公部署旬日間京兆
諸賊四面而至相繼歸義罔有所遺商農(nóng)工賈各安
其業(yè)京城留守代王及尚書衛(wèi)文升將軍陰世師京
兆丞骨儀等以帝威德遐振民愿所從恐京邑之人
一旦去盡乃閉門拒守運糧入宮帝聞而嘆曰吾既
平戎于王翼尊隋室欲立孺子以報高皇今被見疑
拒不相納方知邵奭不悅于周旦非徒言耳陰衛(wèi)群
小負我之深己巳帝之蒲津觀河東城庚午南過永
豐倉是夜宿于臨晉濼渭合流之處將渡渭津人以
見船朽破不堪帝渡及于濼水上流數(shù)十里更取好
船苦于水淺沙磧相次船行不進憂怖不知所為其
夜三更天甚晴霽忽然覺水暴長數(shù)尺逆流而上船
泛深波得達津次及明帝登船欲渡乃見逆流不已
津司以聞眾咸駭異以為光武滹沱之冰無以異此
并于舟中拜賀帝曰此偶然耳吾何德以堪之乃命
所司以少牢祀濼渭并有事于華山帝至倉所勞軍
見箱廩填實銘題數(shù)多喜謂從者曰千里遠來急于
此耳此既入手余復何論食之與兵今時且足信出
于己久行諸將俱謹備守無為他慮未下馬仍開倉
大賑饑民辛未還宮壬申進屯馮翊郡過舊宅饗告
五廟禮也初周齊戰(zhàn)爭之始周太祖數(shù)往同州侍從
達官隋便各給田宅景皇帝與隋太祖并家于州治
隋太祖宅在州城東南西臨大路景皇帝宅居州城
西北而面濼水東西相望二里之間數(shù)十年中兩宅
俱出受命之主相繼代興時人所見開辟已來未之
有也乙亥敦煌公至盩厔所過諸縣及諸賊界莫不
風馳草靡裹糧卷甲唯命是從遣使啟帝請期日赴
京帝曰屈突東行不可西歸無路觀吾成敗方有所
之不可為虞矣乃命隴西公量簡倉上精兵自新豐
道趨長樂離宮令敦煌公率新附諸軍自鄠縣道屯
長安故城至并各聽教迨上郡睢陰以北咸遣使歸
款丙子大軍西引歷下邽過櫟陽路左所有煬帝行
宮園苑及宮人等并罷之教曰大業(yè)已來巡幸過度
宿止之處好依山水經(jīng)茲勝地每起離宮峻宇雕墻
亟成壯麗良家子女充牣其間怨曠感于幽明縻費
極于民產(chǎn)替否迭進將何□逖馳道所有宮室悉宜
罷之其宮人等并放還親屬冬十月辛巳帝至灞上
仍進營停于大興城春明門之西北與隴西敦煌等
二公諸軍二十余萬眾會焉帝勒諸軍各依壘壁勿
入村居無為侵暴若無兵者恭以俟命代王與留守
衛(wèi)文升陰世卿等以義兵多而且肅不令而齊門防
轉(zhuǎn)嚴拒守愈固信使不通告喻事絕帝雖每遣使至
城下申以尊隋夾輔之意愚人俗吏不達變通暗于
事機往而無報如此向經(jīng)旬日諸將相率啟帝曰京
城不啟此是隋運其亡天既亡之非人能復違天棄
日勞師費糧坐守愚夫恐非長策請進圍之以觀其
意帝曰兵纏象魏矢及黃屋人其謂我何哉諸將對
曰無成王之主不得行周公之事又恐巨猾之徒知
義兵已定關中來爭形勝請更思之帝乃逡巡未有
報京兆舊賊帥等并以家近帝城不預元從恥無功
乃各率所部兵分地逼城而上帝慮其輕脫失利辛
卯命二公各將所統(tǒng)兵往為之援京城東面南面隴
西公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主之城中見而失色更
無他計惟冀屈突及東都救援而已甲午關中群帥
等各請率驍銳登城二公莫之能止時帝在春明門
外聞而馳入舍于羅郭安興坊以鎮(zhèn)之甲辰諸軍各
競造攻具以臨城帝又未之許二公及文武所司等
固請曰太原以來所過未嘗經(jīng)宿長驅(qū)四塞罕有不
克之城今至京師不時早定玩敵致寇以挫兵鋒又
慮初附之人私輕太原之兵無能為也此機不小請
速部分帝曰弘弩長戟吾豈不許用之所冀內(nèi)外共
知以安天下斯志不果此外任諸公從民所欲然七
廟及代王并宗室支戚不得有一驚犯乃下教有違
此者罪及三族于是諸軍各于所部營分角修攻戰(zhàn)
之具云梯競聳樓橦爭高百道齊來千里并進繞京
竹木殲于斯矣十一日丙辰昧爽咸自逼城帝聞而
馳往欲止之而弗及纔至景風門東面軍頭雷永吉
等巳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帝乃遣二公率所統(tǒng)
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軍人勿雜勿
相驚恐太倉之外他無所干吏民安堵一如漢初入
關故事代王先在東宮乃奉迎居于大興后殿是日
帝還移營舍于長樂宮浐川上先是隋主以梟滅作
逆掘其墳壟而洿其室陰世師骨儀等遂以為恒準
乃令京兆郡訪帝之五廟塋域所在并發(fā)掘焉帝以
此憾之言必流涕戊午收陰世師骨儀崔毗伽李仁
政等并命隴西公斬于朱雀街道以不從義而又愎
焉余無所問京邑士女歡娛道路華夷觀聽相顧欣
欣乃命太常促擇吉日告高廟定尊位立代王之禮
文武將佐等議請曰天厭隋德歷數(shù)在唐謳歌在路
被于遐邇兵起晉陽遠定秦雍百余日間廓清帝宅
神武之速此謂若飛非天啟圣孰能如是昔漢高入
關不即自王項羽后至悔無所及公雖卑以自牧須
安天下僉議請依符讖上尊號帝愀然改容曰舉兵
之始本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劉季不立子嬰
所以屈于項羽孤今尊奉世嫡復何憂哉壬戌乃率
百僚備羽儀法物具法駕迎代王即位大赦天下改
大業(yè)十二年為義寧元年復天下勿出今年租賦賜
民子孫承后者爵一級是日仍遙尊后主為太上皇
以少帝在不言廢也義寧元年冬十一月甲子少帝
以帝為丞相進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為丞
相府改教稱令萬幾百度禮樂征伐兵馬糧仗庶績
群官并責成于相府惟郊祀天地四時禘祫奏聞帝
固辭不拜公卿將佐等請曰公負孺子當朝豈得辭
乎攝政公不入相王室何依臨茲大節(jié)義無小讓帝
嘆曰王家失鹿遂使狐同老狼乃奉詔受冊乙丑榆
林靈武五原平源安定諸郡并舉城降并遣使詣義
軍請命于是遣書發(fā)使慰喻巴蜀丙寅置丞相府長
史已下屬官還以大將軍府僚裴寂等依次為之己
卯以隴西公為唐王世子改封敦煌公為秦國公四
郎元吉為齊國公仍改太原留守為鎮(zhèn)北府總統(tǒng)山
東諸郡十二月隴西金城郡奴賊薛舉等破賊率唐
□于扶風自稱天子初□遣使詣帝歸款投狀扶風
郡而為薛舉所圍帝遣援兵往扶風未至□黨在郡
城外為舉所圖□遂被郡守竇琎所殺俄而琎及河
池郡守蕭瑀相繼歸京師于是拜琎為戶部尚書上
柱國封燕國公瑀拜禮部尚書封宋公是月也屈突
通自潼關都尉府欲奔東都關上劉文靜等諸軍追
而獲焉送之相府帝見通舍而禮之謂曰公以清貞
奉上臣道不虧孤所翹心惟恨得卿之晚通拜款劉
文靜等仍定弘農(nóng)郡及佐諸縣義寧二年春正月蜀
漢及氐羌所在諸郡雄豪并守長等奉帝書感悅競
遣子弟獻款絡繹而至所司報答日有百余梁益之
間宴如也承詔封丞相長史裴寂為魏國公司馬劉
文靜為魯國公趙興公神通為鄭國公永安公孝基
為蜀國公自余將佐殷開山劉弘基已下并以次封
開國郡公縣公焉其日令曰李密趄鞏洛自許當
涂王城如毀憂心孔棘東都危逼有若倒懸西人之
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統(tǒng)諸軍并宜誡嚴
以時式遏有征無戰(zhàn)是謂義師招諭不從勿難還也
初年孟月春作方興不奪農(nóng)時宜知其速于是以世
子為左元帥秦王為右元帥左右二府諸軍十余萬
眾引于浐水之北仍以尚書蕭瑀為相府司馬劉文
靜為左元帥府長史尚書竇琎為掾殷開山為右元
帥府長史司馬又拜屈突通為上柱國封蔣國公檢
校行軍左右虞候事軍士以下僚佐等皆選知名者
為之帝親詣軍勞而誓遣之二月涿郡太守
缺
藝與
漁陽上谷北平柳城等郡諸官民遣使送款先是平
原賊竇建德聚眾數(shù)萬人充斥河右渤海高陽等郡
大將軍府使人張道源所定趙郡襄國武安清河等
郡至是并陷于賊道源亦隨而沒焉建德遂僣稱王
自號夏國又南陽朱祭眾有所望并好食人自稱可
達汗莫知可達汗之名有何義理酷害異常又有賊
蕭銑起兵于江陵于是以華陽公鄭元為太常卿
封沛國公遣將兵出商山上洛道定南陽以東諸郡
并遣使人左領軍大都督府司兵馬元規(guī)慰撫安陸
及荊襄間三月左右二元帥軍招諭東都城門不啟
李密又不敢西寇時逼農(nóng)月遂奉令旋師宜陽新安
二郡而還留行軍總管史萬寶盛彥師鎮(zhèn)宜陽呂紹
宗任懷鎮(zhèn)新安少帝以帝功德日懋天歷有歸欲行
禪讓之禮乃進帝為相國加九錫賜殊物加殊禮焉
冊曰于戲維爾假黃鉞使持節(jié)大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
錄尚書大丞相新除相國總百揆唐王夫干道貞觀
四象所以運行坤德含弘萬有馮其載育是以天地
交泰資始由乎圣人陰陽順成總己歸其元輔故能
陶甄品物代彼天工息四海之群飛回三靈之掩耀
百揆時序五典克從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
表方斯蔑如也今將受王典冊其敬聽朕命上天不
造降禍于我國家高祖棄盛業(yè)而升龍?zhí)厢寣殘D
以委御王室如毀喪亂弘多數(shù)屬道消時鍾代季郊
廟絕主有若綴旒則我祖宗之業(yè)已墜于地矣王應
休明之運從兆人之欲奉七璽于代邸飛六轡于周
京此乃綱我絕維有大造于皇家者也曩者塞表省
方群兇反噬矢流君側圍甚平城淪陷指期阽危莫
恤王釋位同謀總伐千里晨炊蓐食倍道兼行匈奴
遠跡乘輿反正此則王之功也歷山飛稱兵燕趙妄
假名號河朔響應山西屯結王首啟戎行大殲丑類
此又王之功也邊寇犯關驅(qū)迫良善王鞠旅理兵卷
甲長駕追奔逐北掃地無遺此又王之功也王威徒
黨潛謀逆亂外交適裔內(nèi)騁奸回實繁有徒傾覆宗
社王收戮兇渠罪人斯得此又王之功也四郊多壘
三輔倒懸黃巾示宮闕之名赤眉為園陵之禍兇荒
仍歲荊棘旅庭王投袂義舉星言電邁取霍邑如摧
枯舉秦關如反掌克清河渭志存匡復此又王之功
也北荒獯鬻事藉羈縻比者中原多故龍堆道絕王
式遏有方款關請吏更敦鄰睦復我舊藩此又王之
功也汾晉地險逋逃攸聚山藏川量負罪稽誅類馬
騰之乞活同嚴尤之盡赦王懷柔伏叛杖信示威交
臂屈膝申其向化此又王之功也河潼轉(zhuǎn)漕密邇關
畿京坻委積由來尚矣群兇據(jù)竊一鼓而崩此又王
之功也京師危迫奸臣放命異一相之居內(nèi)同四兇
之扇禍王大誓師旅興言感慨蕩清上國拯厥贅旒
暴市焚尸并梟元惡此又王之功也上天貽愛莫甚
乎人爰祚圣哲弼予沖幼官守司存社稷有奉濟方
割于下墊爍員光于上參此又王之功也唐弼兇豎
草竊岐陽吞噬舊邦侵逼都鄙王制以□策觀其攜
貳親離眾叛我盡收之此又王之功也華陽黑水控
接岷嶓山川阻深盡為逋藪義風所靡化行江漢此
又王之功也薛舉崇奸同惡相濟僭擬輿服滔天泯
夏西土游魂秦山肆毒赫斯授律咸俘丑類岐隴齊
筑京觀汧渭為之不流此又王之功也三蜀奧區(qū)一
都之會裔民紛雜蠻陬荒梗王發(fā)一介之使降咫尺
之書而靈關洞開劍閣無隘此又王之功也弘農(nóng)甸
服襟帶河陜鞠為寇場連城阻亂長策遠振不征而
服此又王之功也王有濟天下之勛重之以明德爰
初發(fā)跡肇自鴻階峻極比于嵩華清瀾運于溟渤體
茲將圣道被如仁在物不失其宜含靈咸安其所春
生夏長信及四時地平天成義兼得一總萬幾之務
因百姓之心保乂我皇家弘濟乎多難者也是以濟
濟多士庶政緝熙穆穆四時要荒式序激清風以厲
俗暢和氣以調(diào)時神功侔于造化積德高于垂象朕
又聞之先王之宰物也尊賢尚德茂賞疇庸五侯專
征九命作伯周襄光錫桓文是膺大啟南陽以表東
海況乃道冠伊稷功高晉鄭酬勛蔑爾朕甚懼焉今
晉授相國以河內(nèi)汲郡清河武安魏郡信都高陽平
原趙郡襄國通前三十郡增封唐國錫茲黑土苴以
白茅爰定爾邦用建冢社昔周邵分陜咸為保傅毛
畢諸侯入作卿士內(nèi)外之任禮實攸宜今授相國印
綬唐王璽紱茅土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
至第十相國禮絕群后任總所司朝班彝數(shù)宜以事
革其以相國總百揆去錄尚書之號上所假黃鉞內(nèi)
外都督丞相印綬又加王九錫其敬聽后命以王繩
紀禮度哀矜折獄罔不用情無或遷志是用錫王大
輅戎輅各一元牡二駟以王分地敦本人天是賴疏
爵務農(nóng)所寶惟谷是用錫王袞冕之服赤舄副焉以
王風雅所被獯戎咸格陰陽順理遐邇宅心是用錫
王軒懸之樂六佾之舞以王翼宣皇道義聲遐暢三
才所運四海攸歸是用錫王朱戶以居以王登賢命
秩裒德升朝思帝所難能官流詠是用錫王納陛以
登以王正色持衡镕范御下式遏奸宄蕩清華夏是
用錫王武賁之士三百人以王威同夏日志厲秋霜
刑厝有期寬而不漏是用錫王鈇鉞各一彤弓一彤
矢百玈弓十玈矢千以王霜露履踐禋祀恭嚴天地
幽通孝思至感是用錫王秬一逌珪瓚副焉唐國
宜置丞相已下一遵舊式往欽哉祗奉大禮用膺多
福以光我高祖之休命可不慎歟
侍中陳叔
達之詞也
帝私謂
元從府僚曰少帝今時可謂吾家所立本謂社稷上
報高祖冀終隋氏不失人臣豈期孺子尚幼未復明
辟僥幸之徒諷其假孤名器安有至尊羽儀天子之
禮假諸臣下何以為國孤總朝政此事不得不知政
由己出還自錫進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孤不欺人敢
欺天也群僚等固請曰蕭何為相國魯公用王禮前
賢不讓請以為不疑帝曰兩賢遇周漢之初興有大
勛于二代孤屬亂離之季世值隋運之將盡昏明時
異授受事殊擬于其倫實多慚德然諸公欲孤行魏
晉之故事為豹變之鴻漸聊為吾子揚榷而陳之曹
馬之興不以義舉英雄鼎峙角逐爭衡無君之人欲
速大位逼脅孤寡假詔自媒因九錫而論功矜百辟
于殊禮示難進于謙退思厭塞于群情故路人咸見
其心有識呼為狐媚斯皆兆庶不推謳歌不屬者也
宋齊蕞爾處于江湖地當漢之一郡自稱尊號可知
必以魏晉為??曈菹亩U讓功微五伯禮盛二
王于是阿諛希旨之儔申敦勸于抗矯飾非輕薄之
子騁讓辭而偉畢未聞桀紂之裔禪于殷周之初從
此而言斷可知矣何輕易天命以自厚誣孤每觀前
史見斯事跡未嘗不撫掌而笑嗤彼群迷明賢所棄
見賢思齊勿循前弊時有啟帝者以為即真之漸舊
事因循相承作故帝曰孤聞升天無階于何為漸必
如來旨事轉(zhuǎn)成疑至若河濱仄陋泗上亭長令其位
次受終未易享國所問功德何如誰云位之大小以
孤堪守關中能負孺子見推相國作鎮(zhèn)假王漢有前
蹤不能違眾欲以曹操司馬炎為例九錫殊物賜加
非宜不愿擬議亦恥老瞞同傳公卿聞帝此旨寤而
厚顏詣府陳謝帝又謂之曰魏氏以來革命不少鴻
儒碩學世有名臣佐命興皇皆行禪代不量功業(yè)之
本惟存揖讓之容上下相蒙遂為故實寧有湯武接
于夏殷不憲章于堯舜晉魏隔于周漢翻祖述于勛
華且堯之禪舜二圣繼踵舜因讓禹以明堯哲示天
下為至公不私己于尊位故賓虞以后若脫屣焉是
知非堯不能讓舜非舜不能命禹商周德所不逮有
撥亂反正之功順天行誅逆取順守咸以至誠兼濟
無隱神祇三五帝王稱茲四圣英聲茂實飛騰萬古
堯舜不及于子讓德而稱帝湯武不私于后裔力取
而為王故道有降差名有優(yōu)劣然立功立德亦各一
時末葉后來功德無紀時逢屯否擁兵竊命托云輔
政擇立余孽頑嚚支庶先被推崇睿哲英宗密加夷
戮專權任己逼令讓位雖欲己同于舜不覺禪者非
堯貶德于唐虞見過于湯武豈不悖哉魏晉宋齊為
惑已甚托言之士須知得失群公退而悅服私相謂
曰相王格論絕后光前發(fā)明典謨申理誓誥可謂君
子一言定八代之榮辱矣帝又謂所親曰諸人雖復
見吾言論仍自不知至理吾今一匡天下三分有二
入關形勢頗似漢高祖且起軍甲子旗幟已革如何
更于少帝之處卻受九錫而求殊禮孺子有知不容
肯行此事既成無識此乃吾自為之立身以來不欺
暗室如何今日誣罔天聽所區(qū)別帝王激揚名理以
懲是古非今之輩謬相勸逼于是惟改丞相府為相
府國而九錫殊禮并屬諸有司是月也宇文化及兼
弟智及等并驍果武賁司馬龕監(jiān)門郎將裴干通等
謀同逆因驍果等欲還精銳遂夜率之而圍江都宮
殺后主于彭城閣初驍果兵等苦于久在江都咸思
歸叛至是煬帝知唐據(jù)有西京過江計定仍先分驍
果往守會稽誑之云往東吳催米故化及等因之而
作難于是隋主崩問至帝乃率文武群賢僚佐從少
帝舉哀于大興后殿帝哭哀甚有諫止帝者帝曰吾
為人下喪君何可不哀然亦恨后主不亡于開皇之
末以延鼎祚耳化及等本自因思歸之眾而行殺逆
及以許公之子為眾所推至是遂僭稱尊號率其同
惡欲入關以李密斷成皋據(jù)洛口乃圖北取黎陽倉
從白馬津而渡帝乃遣統(tǒng)軍張倫將蒲津以東從兵
往魏郡道招慰化及等繼遣淮安王神通往定山東
諸郡又募犯罪者數(shù)千人聽□力贖罪并張倫等并
是淮安王節(jié)度焉李密聞化及之趣河北乃分兵遣
別將徐世績等屯黎陽拒守化及從宛道渡河絕糧
遂屯于聊城縣淮安王等率眾圖城部分失機行兵
不利退保魏郡化及眾聚聊城糧無所出竇建德知
其窮蹙遂攻破之獲化及兼弟智及賁以弒逆并斬
之而徇眾煬帝蕭皇后亦沒于賊庭于是江都宮人
美女珍寶金帛及乎玉璽并建德有之不逞之徒因
說建德送蕭皇后及宮人等多赍金帛重賂突厥市
馬而求援少帝年未勝衣不經(jīng)師傅長于婦人之手
時事茫然既知煬帝不存惟求潛遜夏四月詔曰天
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
憫予小子奄紹丕愆哀號永感五情糜潰仰惟荼毒
仇復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啟處相國唐王膺期命世
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伐總九合于一匡決百
勝于千里糾率華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賴
德侔造化功格蒼旻兆庶歸心歷數(shù)斯在屈為人臣
載違天命昔在虞夏揖讓相推茍非重華誰堪命禹
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兆謀
布德顧己莫能私僮命駕須歸藩國予本代王及予
而代天之所廢豈其如是庶憑稽古之圣以誅四兇
幸值惟新之恩預充三恪雪恥怨于皇祖守禋祀為
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于舊邸庶官
群后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
兼懷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濟濟多士明知朕意仍□
有司凡是表奏皆不得以聞章表不通理難再請欲
召公卿議之漸以啟諭于是文武將佐裴寂等二千
人不謀同辭并不肯奉詔乃相率上疏勸進曰臣聞
天下至公非一姓之獨有圣人達節(jié)與萬物而推移
故五運遞興百王更王春蘭秋菊無絕終古玉疏石
記筆舌紛綸垂統(tǒng)有光煥乎寶箓伏惟陛下資靈種
德稟慶至真固縱惟神生知乃圣量包乎宇宙智周
乎品物群生涂炭躋之仁壽逢百六之厄創(chuàng)業(yè)云雷
追三五之蹤財成天地仲夏之半龍躍晉陽孟冬伊
始鳳翔灞上鴻志猬毛之反者霧委來庭觸柱拔山
之大盜風馳獻款三晉子弟共獯獫而陪麾咸秦豪
杰連巴蜀而響應英聲西被懋德東漸南諧交址北
變幽都躬未戎衣手不提劍機務成于雄斷人杰得
于才子威加四海功出一門計極萬安戰(zhàn)窮百勝小
往大來算無遺策時未期月業(yè)倍前王今古代興膺
斯撥亂若茲之舉如茲之速載籍以來未之前聞也
臣等誠歡誠喜頓首頓首死罪竊以陛下承家開國
積德累功世濟擬于高陽纘緒盛于周武載誕燭神
光之異儀形表玉勝之奇白雀呈祥丹書授歷名合
天淵姓符桃李君堯之國靡不則天星紀云周奉時
圖始甲子之旦不俟而脫起兵西北勢合乘干我來
自東位當出震至八井深水之圖讖唐唐李樹之驍
歌固以備在人謠無德而稱者也且夫體非常之道
立非常之功實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事不時正位人
神佇式天命不常惟德是與遷虞事夏抑有前規(guī)臣
等敢錄舊典奉上尊號當今萬幾曠主九有困窮伏
愿降鑒回慮憂世外己上順天心祗膺允執(zhí)俯從人
愿屈就樂推變黎庶于時雍配上帝于宗祀勿以王
者兼濟之功而為匹夫獨美之操昔之堯佐咸大天
工績尤著者嗣饗稷播谷之都余慶商周皋陶好
生洽人今興陛下盛德有后其若是乎四相三王齊
名踵武千年得一相繼風聲符命所鍾有自來矣愿
納縉紳慺慺之情允副億兆颙颙之望率土更生含
靈幸甚臣等誠惶誠恐昧死以聞頓首頓首死罪死
罪所司以表意奏聞帝退所奏表謂奏者曰吾固知
如是拒而不答裴寂等進見曰昔桀紂雖復不賢亦
各有子未聞湯武臣輔之龜鏡已見茲無所疑也先
人有言曰功蓋天下者不賞陛下欲讓至尊而為臣
下恐隋朝不然此事且臣等唐之將佐茅土大位受
之唐國陛下不為唐帝臣等應須去官伏愿深思容
臣等有地帝笑曰裴公何相逼之深當為審思亦未
之許裴寂等又依光武長安同舍人強華奉赤伏符
故事言之甚切帝曰所以逡巡至于再三者非徒推
讓亦恐群公面諛退為口實然漢高云諸侯王推高
于寡人以為皇帝位甚便宜于天下之民則可矣孤
亦何能有異之哉于是寂等再拜舞蹈稱萬歲而出
遂與國子博士丁孝烏等數(shù)百人具禮儀擇良日以
武德元年歲在戊寅五月甲子皇帝即位于太極前
殿設壇于長安城南柴燎告天備羽儀法物臨軒大
赦天下改義寧二年為武德元年
登極部匯考十七
唐二
高祖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太宗以皇太子受內(nèi)禪即
皇帝位
按唐書太宗本紀太宗諱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
穆皇后寶氏生而不驚方四歲有書生謁高祖曰公
在相法貴人也然必有貴子及見太宗曰龍鳳之姿
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書生已辭去高
祖懼其語泄使人追殺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為神
乃采其語名之曰世民大業(yè)中突厥圍煬帝雁門煬
帝從圍中以木系詔書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
時年十六往應募隸將軍云定興謂定興曰彼敢圍
吾天子者以為無援故也今宜先后吾軍為數(shù)十里
使其晝見旌旗夜聞鉦鼓以為大至則可不擊而走
之不然知我虛實則勝敗未可知也定興從之軍至
崞縣突厥候騎見其軍來不絕果馳告始畢可汗曰
救兵大至矣遂引去高祖擊歷山飛陷其圍中太宗
馳輕騎取之而出遂奮擊大破之太宗為人聰明英
武有大志而能屈節(jié)下士時天下已亂盜賊起知隋
必亡乃推財養(yǎng)士結納豪杰長孫順德劉弘基等皆
因事亡命匿之又與晉陽令劉文靜尤善文靜坐李
密事系獄太宗夜就獄中見之與圖大事時百姓避
賊多入城城中幾萬人文靜為令久知其豪杰因共
部署計已定乃因裴寂告高祖高祖初不許已而許
之高祖已起兵建大將軍府太宗率兵徇西河斬其
郡丞高德儒拜右領軍大都督封燉煌郡公唐兵西
將至霍邑會天久雨糧且盡高祖謀欲還兵太原太
宗諫曰義師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陽號令天下今
還守一城是為賊爾高祖不納太宗哭于軍門高祖
驚召問之對曰還則眾散于前而敵乘于后死亡須
臾所以悲爾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敗惟汝時左
軍已先返即與隴西公建成分追之夜半太宗失道
入山谷棄其馬步而及其兵與俱還高祖乃將而前
遲明至霍邑宋老生不出太宗從數(shù)騎傅其城舉鞭
指麾若將圍之者老生怒出背城陣高祖率建成居
其東太宗及柴紹居其南老生兵薄東陣建成墜馬
老生乘之高祖軍卻太宗自南原馳下□分兵斷其
軍為二而出其陣后老生兵敗走遂斬之進次涇陽
擊胡賊劉鷂子破之唐兵攻長安太宗屯金城坊攻
其西北遂克之義寧元年為光祿大夫唐國內(nèi)史徙
封秦國公食邑萬戶薛舉攻扶風太宗擊敗之斬首
萬余級遂略地至隴右二年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
率兵十萬攻東都不克而還設三伏于三王陵敗隋
將段達兵萬人武德元年為尚書令右翊衛(wèi)大將軍
進封秦王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
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八月太宗疾間復
屯于高□城相持六十余日巳而舉死其子仁杲率
其眾求戰(zhàn)太宗按軍不動久之仁杲糧盡眾稍離叛
太宗曰可矣乃遣行軍總管梁實柵淺水原仁杲將
宗羅□擊實太宗遣將軍龐玉救實玉軍幾敗太宗
率兵出其后羅□敗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
出降師還高祖遣李密馳傳勞之于豳州密見太宗
不敢仰視退而嘆曰真英主也獻捷太廟拜右武候
大將軍太尉使持節(jié)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詔蒲陜
河北諸總管兵皆受其節(jié)度二年正月鎮(zhèn)長春宮進
拜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是時劉武周據(jù)并州宋
金剛陷滄州王行本據(jù)蒲州而夏縣人呂崇茂殺縣
令以應武周高祖懼詔諸將棄河東以守關中太宗
以為不可棄愿得兵三萬可以破賊高祖于是悉發(fā)
關中兵益之十一月出龍門關屯于柏壁三年四月
擊敗宋金剛于柏壁金剛走介州太宗追之一日夜
馳二百里宿于雀鼠谷之西原軍士皆饑太宗不食
者二日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剛將尉遲敬德尋相
等皆來降劉武周懼奔于突厥其將楊伏念舉并州
降高祖遣蕭瑀即軍中拜太宗益州道行臺尚書令
七月討王世充敗之于北邙四年二月竇建德率兵
十萬以援世充太宗敗建德于虎牢執(zhí)之世充乃降
六月凱旋太宗被金甲陳鐵騎一萬介士三萬前后
鼓吹獻俘于太廟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
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
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戶至三萬賜袞冕金輅雙璧黃
金六千斤前后鼓吹九部之樂班□四十人五年正
月討劉黑闥于洺州敗之黑闥既降已而復反高祖
怒命太子建成取山東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驅(qū)其
小弱婦女以實關中太宗切諫以為不可遂已加拜
左右十二衛(wèi)大將軍七年突厥寇邊太宗與遇于豳
州從百騎與其可汗語乃盟而去八年進位中書令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
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功益高而高祖屢許
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
發(fā)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元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
王元吉高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
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遣裴寂告于南郊大赦武德
流人還之賜文武官勛爵免關內(nèi)及蒲芮虞泰陜鼎
六州二歲租給復天下一年民八十以上賜粟帛百
歲加版授廢潼關以東瀕河諸關癸酉放宮女三千
余人丙子立妃長孫氏為皇后
按聞見后錄唐高祖之起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
高祖謂世民曰若事成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
子將佐亦以為請世民屢辭太子建成喜酒色游畋
齊王元吉多過失世民功名日盛建成內(nèi)不自安乃
與元吉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高祖晚多內(nèi)寵小王
且二十人其母競交結諸長子以自固建成元吉曲
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于高祖或
云烝于張婕妤尹德妃世民獨不然故妃嬪等爭譽
建成元吉而短世民世民平洛陽妃嬪等私求寶貨
并為親屬求官世民曰寶貨皆以籍奏官當授賢才
有功者不許淮南安王神通有功世民給田數(shù)十頃
張婕妤之父因婕妤欲奪之神通執(zhí)秦王令不可俱
以為怨尹德妃父阿鼠強橫毆秦王府屬杜如晦折
一指曰汝何人過我門不下德妃反奏家為秦王左
右陵暴高祖積怒數(shù)責世民世民深自辯終不信又
世民每侍宴宮中對諸妃嬪思太穆皇后早世不得
見上有天下或欷歔流涕高祖顧之不樂諸妃嬪因
密共譖世民曰海內(nèi)幸無事陛下春秋高唯宜相娛
樂秦王獨泣涕正是憎疾妾等陛下萬歲后妾等母
子決不為秦王所容因相與泣且曰皇太子仁孝陛
下以妾母子屬之必能保全高祖為之愴然由是待
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親矣元吉勸建成除世民
俟入朝因而刃之世民從高祖幸元吉第元吉伏護
軍宇文寶于寢內(nèi)欲刺世民不果高祖幸仁智宮建
成居守世民元吉從建成令元吉就刺世民曰安危
之計決在今歲建成又使郎將朱煥校尉橋公山
以甲遺慶州都督楊文干使之舉兵欲表里相應
朱煥橋公山告其事文干遂反高祖怒甚囚建成于
幕下飼以麥飯高祖謂世民曰楊文干反事連建成
恐應之者眾汝應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
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屬兵脆弱他日不
能事汝取之易耳元吉與妃嬪更迭為建成請封德
彝亦為之營解高祖意遂變唯責以兄弟不睦歸罪
太子中允王珪右衛(wèi)率韋
闕
天策兵參軍杜淹并流
于巂州高祖校獵城南命建成世民元吉馳射角勝
建成有胡馬肥壯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馬甚駿能
超數(shù)丈澗弟善騎試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馬蹶世民
蹋立于數(shù)步之外馬起復乘之如是者三顧宇文士
及曰彼欲以此見殺死生豈不有命建成聞知反令
妃嬪譖于高祖曰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為天下主
豈有浪死高祖大怒先召建成元吉后召世民入責
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速耶
世民免冠頓首請下法司按驗高祖怒不解忽有司
奏突厥入寇高祖乃改容勞勉世民命之冠帶與謀
突厥高祖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后猜嫌
益甚建成夜召世民飲酒因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
數(shù)升淮南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高祖問世民疾敕
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復夜飲因謂世民曰首建
大謀削平海內(nèi)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
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
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建行臺居洛陽自陜
以東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世民涕泣辭建成元吉相與謀秦王若至洛陽有土
地甲兵不可復制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取之易
耳乃密令數(shù)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聞往洛陽無不
喜躍觀其志趣恐不復來又近幸之人各以利害說
高祖事復中止建成元吉與后宮日夜譖世民高祖
信之將加罪陳叔達力諫乃止元吉請殺世民高祖
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秦府幕屬
皆憂懼不知所出房元齡謂長孫無忌曰隙已成一
旦禍機竊發(fā)豈惟府朝涂地實社稷之憂也莫若勸
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國家存亡之機間不容發(fā)正在
今日無忌曰吾懷此已久未敢言今當白之乃入言
于世民世民召元齡謀之元齡曰大王功在天下當
承大業(yè)今日憂危乃天贊之也其勿疑又與府屬杜
如晦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元吉以秦府多驍將乃
譖尉遲敬德下詔獄世民為之分辨僅免又譖程知
節(jié)出為康州刺史知節(jié)謂世民曰大王股肱羽翼盡
矣身何能久建成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懼者獨
房元齡杜如晦耳皆譖逐之會元吉當北伐時尉遲
敬德程知節(jié)段志元秦叔寶等又簡閱秦王帳下精
銳之士王晊密告世民曰建成語元吉吾與秦王餞
汝于昆明池使壯士刺殺秦王于幕下以暴卒聞敬
德等汝悉坑之世民以晊言告長孫無忌等長孫無
忌等勸世民先事圖之世民嘆曰骨肉相殘古今大
惡吾誠知禍在旦夕欲俟其發(fā)然后以義討之不亦
可乎敬德曰人情誰不愛死今眾人以秦王乃天授
也禍機垂發(fā)而王猶晏然不以為憂王縱自輕如社
稷宗廟何王如不用敬德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
留王左右交手受戮也無忌曰不從敬德之言事今
敗矣敬德必不為王有無忌亦當相隨而去世民曰
吾言亦未可全棄公更圖之府僚又曰元吉之兇終
不肯事建成聞薛實言元吉之名合成唐字當主唐
祀元吉喜曰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彼與建成
謀未成已有取建成之心亂心無厭何所不為若使
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復唐有奈何徇匹夫之節(jié)忘社
稷之計乎會太白經(jīng)天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
當有天下高祖以其狀授世民世民乃密奏建成元
吉淫亂后宮曰臣于兄弟無絲毫之負今欲殺臣似
為世充建德報讎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
恥見諸賊高祖省之愕然報曰明當鞫問汝宜早參
明日世民遂誅建成元吉云
太宗貞元二十三年六月甲戌高宗以皇太子即皇
帝位
按唐書高宗本紀高宗諱治字為善太宗第九子也
母曰文德皇后長孫氏始封晉王貞觀七年遙領并
州都督十七年太子承干廢而魏王泰次當立亦以
罪黜乃立子治為皇太子太宗嘗命皇太子游觀習
射太子辭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太宗大喜
乃營寢殿側為別院使太子居之太宗每視朝皇太
子常侍觀決庶政二十三年太宗有疾詔皇太子聽
政于金液門四月從幸翠微宮太宗崩以羽檄發(fā)六
府甲士四十衛(wèi)皇太子入于京師六月甲戌即皇帝
位于柩前大赦賜文武官勛一轉(zhuǎn)民八十以上粟帛
給復雍州及比歲供軍所一年
按通鑒紀事本末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即皇
帝位冬十月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干為太子生八
年矣太宗貞觀七年帝謂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杜
正倫曰朕年十八猶在民間民之疾苦情偽無不知
之及居大位區(qū)處世務猶有差失況太子生長深宮
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
諫十六年秋八月丁酉上曰當今國家何事為急諫
議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無虞唯太子諸王宜有定
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時太子承干失德魏王泰有
寵群臣日有疑議上聞而惡之謂侍臣曰方今群臣
忠直無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之疑九月丁
巳以魏征為太子太師征疾小愈詣朝堂表辭上手
詔諭以周幽晉獻廢嫡立庶危國亡家漢高祖幾廢
太子賴四皓然后安我今賴公即其義也知公疾病
可臥護之征乃受詔十七年春正月丙寅上謂群臣
曰聞外間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悟多從游幸
遽生異議僥幸之徒已有附會者太子雖病足不廢
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朕終不以
孽代宗啟窺窬之源尋太子承干獲罪魏王泰自入
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
忌固請立晉王治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云臣
今日始得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
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人誰不愛其子朕見
如此甚憐之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審
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后魏王據(jù)天下肯殺其愛
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干為太子復寵
魏王禮秩過于承干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
為鑒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上
流涕曰我不能爾因起入宮魏王泰恐上立晉王治
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治由是憂
形于色上怪屢問其故治乃以狀告上憮然始悔立
泰之言矣承干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
孫無忌房元齡李世績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
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于□無忌等爭前扶
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無忌
等請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有異
議者臣請斬之上謂治曰汝舅許汝矣宜拜謝治因
拜之上謂無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議如何
對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陛下試召問百官
有不同者臣負陛下萬死上乃御太極殿召文武六
品以上謂曰承干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
諸子為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眾皆歡呼曰晉王仁
孝當為嗣上悅是日泰從百余騎至永安門敕門司
盡辟其騎引泰入肅章門幽于北苑丙戌詔立晉王
治為皇太子御承天門樓赦天下酺三日上謂侍臣
曰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jīng)營而得自今太子
失道藩王窺伺者兩皆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后法且
泰立則承干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干與泰皆無恙
矣
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中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唐書中宗本紀中宗諱顯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則
天順圣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
太后臨朝稱制 按則天本紀弘道元年十二月高
宗崩遺詔皇太子即皇帝位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
天后進止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后為皇太后
按裴炎傳炎拜侍中高宗幸東都留皇太子京師以
炎調(diào)護帝不豫太子監(jiān)國詔炎與劉齊賢郭正一于
東宮平章政事及大漸受遺詔輔太子是為中宗
中宗嗣圣元年二月戊午太后廢帝為廬陵王臨朝
稱制
即武后
光宅元年
按唐書則天本紀則天皇后武氏諱并州文水人
也父士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后年
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后削發(fā)為比
丘尼居于感業(yè)寺高宗幸感業(yè)寺見而悅之復召入
宮久之立為昭儀進號宸妃永徽六年高宗廢皇后
王氏立宸妃為皇后高宗自顯慶后多苦風疾百司
奏事時時令后決之常稱旨由是參豫國政后既專
寵與政乃數(shù)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而高宗春
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陰欲廢之而
謀泄不果上元元年高宗號天皇皇后亦號天后天
下之人謂之二圣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遺詔皇
太子即皇帝位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甲
子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后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大赦
賜九品以下勛官一級庚午韓王元嘉為太尉霍王
元軌為司徒舒王元名為司空甲戌劉仁軌為尚書
左仆射裴炎為中書令劉齊賢為侍中同中書門下
三品戊寅郭待舉魏元同岑長倩同中書門下三品
癸未郭正一罷光宅元年正月癸未改元嗣圣癸巳
左散騎常侍韋弘敏為太府卿同中書門下三品二
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之己未立豫王旦為皇
帝妃劉氏為皇后立永平郡王成器為皇太子大赦
改元為文明賜文武官五品以上爵一等九品以上
勛兩轉(zhuǎn)老人版授官賜粟帛職官五品以上舉所知
一人皇太后仍臨朝稱制庚申廢皇太孫重照為庶
人殺庶人賢于巴州甲子皇帝率群臣上尊號于武
成殿丁卯冊皇帝丁丑太常卿王德真為侍中中書
侍郎劉袆之同中書門下三品庚辰贈玉清觀道士
太中大夫王遠知金紫光祿大夫三月丁亥徙封上
金為畢王素節(jié)葛王四月辛酉徙封上金為澤王素
節(jié)許王癸酉遷廬陵王于房州丁丑又遷于均州五
月癸巳以大喪禁射獵閏月甲子禮部尚書武承嗣
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七月辛未有彗星出于
西方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于干陵丙午武承嗣罷
九月甲寅大赦改元旗幟尚白易內(nèi)外官服青者以
碧大易官名改東都為神都追尊老子母為先天太
后丙辰左威衛(wèi)大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
以備突厥己巳追尊武氏五代祖克己為魯國公妣
裴氏為魯國夫人高祖居當為太尉北平郡王妣劉
氏為王妣曾祖儉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為王妃
祖華為太尉太原郡王妣趙氏為王妃考士為太
師魏王妣楊氏為王妃丁丑柳州司馬李敬業(yè)舉兵
于揚州以討亂貶韋弘敏為汾州刺史十月癸未楚
州司馬李崇福以山陽安宜鹽城三縣歸于敬業(yè)甲
申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梁郡公孝逸為揚州道行軍大
總管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李知十為副率兵三十萬以
拒李敬業(yè)丁亥左肅政臺御史大夫騫味道檢校內(nèi)
史同鳳閣鸞臺三品鳳閣舍人李景諶同鳳閣鸞臺
平章事壬辰李敬業(yè)克潤州丙申殺裴炎追謚五代
祖魯國公曰靖高祖北平郡王曰恭肅曾祖金城郡
王曰義康祖太原郡王曰安成考魏王曰忠孝丁酉
曲赦揚楚二州復敬業(yè)姓徐氏貶劉齊賢為辰州刺
史李景諶罷右史沈君諒著作郎崔□為正諫大夫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十一月辛亥左鷹揚衛(wèi)大將軍
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庚申右監(jiān)門衛(wèi)將
軍蘇孝祥及徐敬業(yè)戰(zhàn)于阿溪死之乙丑徐敬業(yè)將
王那相殺敬業(yè)降丁卯郭待舉罷鸞臺侍郎韋方質(zhì)
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十二月戊子遣御
史察風俗癸卯殺程務挺垂拱元年正月丁未大赦
改元庚戌騫味道守內(nèi)史戊辰劉仁軌薨二月乙巳
春官尚書武承嗣秋官尚書裴居道右肅政臺御史
大夫韋思謙同鳳閣鸞臺三品突厥寇邊左玉鈐衛(wèi)
中郎將淳于處平為陽曲道行軍總管以擊之沈君
諒罷三月崔□罷丙辰遷廬陵王于房州辛酉武承
嗣罷辛未頒垂拱格四月丙子貶騫味道為青州刺
史癸未淳于處平及突厥戰(zhàn)于忻州敗績五月丙午
裴居道為納言丁未流王德真于象州己酉冬官尚
書蘇良嗣守納言封皇帝子成義為恒王壬戌以旱
慮囚壬申韋方質(zhì)同鳳合鸞臺三品六月天官尚書
韋待價同鳳閣鸞臺三品九月丁卯揚州地生毛十
一月癸卯韋待價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以擊突厥
二年正月辛酉大赦賜酺三日內(nèi)外官勛一轉(zhuǎn)二月
辛未朔日有蝕之三月戊申作銅匭四月庚辰岑長
倩為內(nèi)史五月丙午裴居道為內(nèi)史六月辛未蘇良
嗣同鳳閣鸞臺三品己卯韋思謙守納言十月己巳
有山出于新豐縣改新豐為慶山赦囚給復一年賜
酺三日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調(diào)終其身是冬無雪
三年閏正月丁卯封皇帝子隆基為楚王隆范衛(wèi)王
隆業(yè)趙王二月己亥以旱避正殿減膳三月乙丑韋
思謙罷四月辛丑追號孝敬皇帝妃裴氏曰哀皇后
葬于恭陵癸丑以旱慮囚命京官九品以上言事壬
戌裴居道為納言五月丙寅夏官侍郎張光輔為鳳
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庚午殺劉袆之七月丁
卯冀州雌雞化為雄乙亥京師地震雨金于廣州八
月壬子魏元同兼檢校納言九月己卯虢州人楊初
成自稱郎將募州人迎廬陵王于房州不果見殺十
二月壬辰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安西大都
護閻溫古副之以擊吐蕃是歲大饑四年正月甲子
增七廟立高祖太宗高宗廟于神都庚午毀干元殿
作明堂三月壬戌殺麟臺少監(jiān)周思茂四月戊戌殺
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五月庚申得寶圖于洛水乙
亥加尊號為圣母神皇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得瑞
石于汜水七月丁巳大赦改寶圖為天授圣圖洛水
為永昌洛水封其神為顯圣侯加特進禁漁釣改嵩
山為神岳封其神為天中王太師使持節(jié)大都督賜
酺五日戊午京師地震八月戊戌神都地震丙午博
州刺史瑯邪郡王沖舉兵以討亂遣左金吾衛(wèi)大將
軍丘神績拒之戊申沖死之庚戌越王貞舉兵于豫
州以討亂辛亥曲赦博州九月丙辰左豹韜衛(wèi)大將
軍曲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后軍大總管以
拒越王貞張光輔為諸軍節(jié)度削越王貞及瑯邪郡
王沖屬籍改其姓為虺氏貞死之丙寅赦豫州殺韓
王元嘉魯王靈夔范陽郡王靄黃國公撰東莞郡公
融及常樂公主皆改其姓為虺氏丁卯左肅政臺御
史大夫騫味道夏官侍郎王本立同鳳閣鸞臺平章
事十月辛亥大風拔木十一月辛酉殺濟州刺史薛
顗及其弟駙馬都尉紹十二月乙酉殺霍王元軌江
都郡王緒及殿中監(jiān)裴承光大殺唐宗室流其幼者
于嶺南己亥殺騫味道乙酉拜洛受圖辛亥改明堂
為萬象神宮大赦永昌元年正月乙卯享于萬象神
宮大赦改元賜酺七日丁巳舒王元名為司徒戊午
布政于萬象神宮頒九條以訓百官己未朗州雌雞
化為雄二月丁酉尊考太師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
皇置崇先府官戊戌追謚妣楊氏曰周忠孝太后太
原郡王曰周安成王妃趙氏為王妃金城郡王曰魏
義康王妃宋氏為王妃北平郡王曰趙肅恭王妃劉
氏為王妃五代祖魯國公曰太原靖王夫人裴氏為
王妃三月甲子張光輔守納言癸酉天官尚書武承
嗣為納言張光輔守內(nèi)史四月甲辰殺汝南郡王瑋
鄱陽郡公諲廣漢郡公謐汶山郡公蓁零陵郡王俊
廣都郡公徙其家于巂州己酉殺天官侍郎鄧元
挺五月丙辰韋待價及吐番戰(zhàn)于寅識迦河敗績己
巳白馬寺僧薛懷義為新平道行軍大總管以擊突
厥七月丁巳流紀王慎于巴州改其姓為虺氏丙子
流韋待價于繡州殺閻溫古戊寅王本立同鳳閣鸞
臺三品八月癸未薛懷義為新平道中軍大總管以
擊突厥甲申殺張光輔洛州司馬弓嗣業(yè)洛陽令弓
嗣明陜州參軍弓嗣古流人徐敬真乙未松州雌雞
化為雄辛丑殺陜州刺史郭正一丁未殺相州刺史
弓志元蒲州刺史弓彭祖尚方監(jiān)王令基九月庚戌
殺恒山郡王承干之子厥閏月甲午殺魏元同夏官
侍郎崔□戊申殺彭州長史劉易從十月癸丑殺梁
州都督李光誼丁巳殺陜州刺史劉廷景戊午殺右
武威衛(wèi)大將軍黑齒常之右鷹揚衛(wèi)將軍趙懷節(jié)己
未殺嗣鄭王璥丁卯春官尚書范履冰鳳閣侍郎邢
文偉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
改元曰載初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來歲
正月為一月以周漢之后為二王后封舜禹湯之裔
為三恪周隋同列國封其嗣乙未除唐宗室屬籍臘
月丙寅殺劉齊賢一月戊子王本立罷邢文偉為內(nèi)
史岑長倩武承嗣同鳳閣鸞臺三品鳳閣侍郎武攸
寧為納言甲午流韋方質(zhì)于儋州二月丁卯殺地官
尚書王本立三月乙酉以旱減膳丁亥蘇良嗣薨五
月戊子殺范履冰己亥殺梁郡公孝逸六月戊申殺
汴州刺史柳明肅七月辛巳流舒王元名于和州頒
大云經(jīng)于天下壬午殺豫章郡王亶丁亥殺澤王上
金許王素節(jié)甲午赦永昌縣癸卯殺太常丞蘇踐言
八月辛亥殺許王素節(jié)之子璟曾江縣令白令言甲
寅殺裴居道壬戌殺將軍阿史那惠右司郎中喬知
之癸亥殺尚書右丞張行廉泰州刺史杜儒童甲子
殺流人張楚金戊辰殺流人元萬頃苗神客辛未殺
南安郡王潁鄅國公昭及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
勛李策李越李黯李元李英李志業(yè)李知言李元貞
九月乙亥殺巨鹿郡公晃麟臺郎裴望及其弟司膳
丞璉壬午改國號周大赦改元賜酺七日乙酉加尊
號曰圣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為
皇孫丙戌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
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
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嚴
祖成皇帝妣曰成莊皇后趙肅恭王曰肅祖章敬皇
帝妣曰章敬皇后魏義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妣曰
昭安皇后周安成王曰顯祖文穆皇帝妣曰文穆皇
后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曰孝明高皇后
追封伯父及兄弟之子為王堂兄為郡王諸姑姊為
長公主堂姊妹為郡主
神龍元年正月丙午張柬之等奉帝復即皇帝位
按唐書中宗本紀中宗即皇帝位皇太后臨朝稱制
嗣圣元年正月廢居于均州又遷于房州圣歷二年
復為皇太子太后老且病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等
以羽林兵討亂甲辰皇太子監(jiān)國大赦改元丙午復
于位大赦賜文武官階爵民酺五日免今歲租賦給
復房州三年放宮女三千人相王旦為安國相王太
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庚戌張柬之袁恕己同鳳閣鸞
臺三品崔元暐守內(nèi)史敬暉為納言桓彥范守納言
二月甲寅復國號唐 按王同皎傳同皎相州安陽
人陳駙馬都尉寬曾孫也陳亡徙河北長安中尚太
子女安定郡主拜典膳郎太子中宗也桓彥范等誅
二張遣同皎與李湛李多祚即東宮迎太子請至元
武門指授諸將太子拒不許同皎進曰逆豎反道顯
肆不軌諸將與南衙執(zhí)事刻期誅之須殿下到以系
眾望太子曰上方不豫得無不可乎同皎曰將相毀
家族以安社稷奈何欲納之鼎鑊乎太子能自出諭
之眾乃止太子猶豫同皎即扶上馬從至元武門斬
關入兵趨長生殿太后所環(huán)侍嚴定因奏誅易之等
狀帝復位 按李多祚傳多祚以勞改右羽林大將
軍遂領北門衛(wèi)兵張柬之將誅二張以多祚素感概
可動以義乃從容謂曰將軍居北門幾何曰三十年
矣將軍擊鐘鼎食貴重當世非大帝恩乎多祚泣數(shù)
行下曰死且不忘柬之曰將軍知感恩則知所以報
今在東宮乃大帝子而嬖豎擅朝危逼宗社國家廢
興在將軍將軍誠有意乎舍今日尚何在答曰茍緣
王室惟公所使乃引天地以自誓辭氣毅然柬之遂
定謀以敬暉李湛為右羽林將軍命總禁兵與多祚
王同皎請?zhí)又猎溟T斬關入及長生殿白武后
曰諸將誅逆臣易之昌宗恐漏大謀不敢豫奏頓首
請歸死后病臥顧湛曰我于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中宗復位封多祚遼陽郡王
按大唐新語則天朝默啜陷趙定等州詔天官侍郎
吉頊為相州刺史發(fā)諸州兵以討之略無應募者中
宗時在春宮則天制皇太子為元帥親征之吏人應
募者日以數(shù)千賊既退頊征還以狀聞則天曰人心
如是耶因謂頊曰卿可于眾中說之頊于朝堂昌言
朝士聞者喜說諸武患之乃發(fā)頊弟兄贓狀貶為安
固尉頊辭日得召見涕淚曰臣辭闕庭無復再謁請
言事臣疾亟矣請坐籌之則天曰可頊曰水土各一
盆有競乎則天曰無頊曰和之為泥競乎則天曰無
頊曰分泥為佛為天尊有競乎則天曰有頊曰臣亦
以為有竊以皇族外戚各有區(qū)分豈不兩安全耶今
陛下貴賤是非于其間則居必競之地今皇太子萬
福而三思等久已封建陛下何以和之臣知兩不安
矣則天曰朕深知之然事至是頊與張昌宗同供奉
控鶴府昌宗以貴寵懼不全計于頊頊曰公兄弟承
恩澤深矣非有大功必無全理唯一策若能行之豈
唯全家當享茅土之封除此外非頊所謀昌宗涕泣
請聞之頊曰天下思唐德久矣主上春秋高武氏諸
王殊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請復相王廬陵以慰生
人之望昌宗乃乘間屢言之幾一歲則天意乃易既
知頊之謀乃召頊問頊對曰廬陵相王皆陛下子高
宗初顧托于陛下當有所注意乃迎中宗其興復唐
室頊有力焉睿宗登極下詔曰曩時王命中圯人謀
未輯首陳反正之議克創(chuàng)祈天之業(yè)永懷忠烈寧忘
厥勛可贈御史大夫
按通鑒紀事本末中宗神龍元年春正月太后疾甚
麟臺監(jiān)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
崔元暐與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
司馬袁恕己謀誅之初柬之與荊府長史鄉(xiāng)楊元
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
有匡復之志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謂
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柬之又用彥
范暉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左右羽林將軍委以
禁兵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為右羽林大
將軍易之等乃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都柬之彥
范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彥范以事白其母
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后家可也時太子于北門起
居彥范暉謁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癸卯柬之元暐
彥范與左威衛(wèi)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
余人至元武門遣多祚湛及內(nèi)直郎駙馬都尉安陽
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
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
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xié)力以今日誅兇豎復李氏
社稷愿殿下蹔至元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兇豎誠
當誅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后圖李湛
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
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同皎扶抱太子上
馬從至元武門斬關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
易之昌宗于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huán)繞侍衛(wèi)
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宗謀反臣
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
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
宮彥范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
今年齒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
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愿陛下傳位太
子以順天人之望李湛義府之子也太后見之謂曰
汝亦為誅易之將軍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
湛□不能對又謂崔元暐曰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
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于是收張昌期同休昌儀等皆斬之與易之昌宗梟
首天津南是日袁恕己從相王統(tǒng)南牙兵以備非常
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系獄皆易之之黨
也甲辰制太子監(jiān)國赦天下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
同平章事分遣十使赍璽書宣慰諸州乙巳太后傳
位于太子丙午中宗即位赦天下惟張易之黨不原
其為周興等所枉者咸令清雪
景龍四年六月甲辰睿宗以相王即皇帝位
按唐書睿宗本紀睿宗諱旦高宗第八子也始封殷
王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長而溫恭好學通詁
訓工草隸書徙封豫王又封冀王累遷右金吾衛(wèi)大
將軍洛州牧徙封相王復封豫王武后廢中宗立為
皇帝其改國號周以為皇嗣居于東宮中宗自房州
還復為皇太子武后封皇嗣為相王授太子右衛(wèi)率
累遷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并州牧安北大都護諸道元
帥中宗復位進號安國相王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韋
皇后弒中宗矯詔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以刑部尚
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尚書
張嘉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發(fā)諸府兵五萬屯京師以韋溫總知內(nèi)外兵
馬甲申乃發(fā)喪又矯遺詔自立為皇太后皇太子即
皇帝位以睿宗參謀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太后臨
朝攝政罷睿宗參謀政事以為太尉封嗣雍王守禮
為邠王壽春郡王成器宋王丁亥溫王妃陸氏為皇
后壬辰紀處納張嘉福岑羲持節(jié)巡撫關內(nèi)河南北
庚子臨淄郡王隆基率萬騎兵入北軍討亂誅韋氏
安樂公主及韋巨源馬秦客駙馬都尉武延秀光祿
少卿楊均辛丑睿宗奉皇帝御安福門大赦賜文武
官階勛爵免天下歲租之半進封隆基為平王朝邑
尉劉幽求為中書舍人苑總監(jiān)鍾紹京為中書侍郎
參知機務壬寅紹京及黃門侍郎李日知同中書門
下三品紀處訥韋溫宗楚客將作大匠宗晉卿司農(nóng)
卿趙履溫伏誅貶汴王邕為沁州刺史蕭志忠許州
刺史韋嗣立宋州刺史趙彥昭絳州刺史崔湜華州
刺史癸卯太白晝見平王隆基同中書門下三品鍾
紹京行中書令張嘉福伏誅甲辰安國相王即皇帝
位于承天門大赦長流長任及流人未達者還之賜
內(nèi)外官階爵復重茂為溫王立平王隆基為皇太子
復則天大圣皇后號曰天后
按冊府元龜睿宗中宗母弟龍朔二年封殷王干封
元年改豫王總章二年徙冀王上元三年改相王嗣
圣元年皇太后武氏廢中宗為廬陵王文明元年二
月立為皇帝太后臨朝天授元年降為皇嗣圣歷元
年讓位于中宗復降為相王景龍四年六月少帝即
位年十六韋庶人專政庚子帝第三子臨淄王隆基
率朝邑縣尉劉幽求長上折沖麻嗣宗內(nèi)苑總監(jiān)鍾
紹京等討捕韋氏并其黨與誅之辛丑奉少主御安
福門樓大赦天下癸卯王公卿士咸以王室多故義
擇長君以帝眾望所歸固請即尊位是日少帝讓于
叔父甲辰帝自兩儀殿出于太極殿少帝于殿東隅
次幕內(nèi)西面帝于梓宮側東向太平公主曰少帝欲
以此位讓叔父合否幽求跪曰少帝仁孝追蹤舜禹
大王恩慈倍過之矣今家國事重有此推讓誠為至
公也是日少帝制曰有古帝王必有符命兄弟相及
存諸典禮朕以孤藐遭家多難顧茲蒙識不曉政途
茫茫四海將何所屬累圣丕業(yè)各墜于地王室多故
義擇長君思與群公推崇明圣叔父相王高宗之子
昔以天下讓于先帝孝友寬簡彰信兆人神龍之初
巳有明旨將立太弟以為嗣君因王懇辭未行冊命
所以東宮曠位于今歷年綴衣在辰禍變倉卒后掖
稱制計立沖人欽奉前懷愿遵理命上申平昔之文
仰復祖宗之烈起今日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
守舊藩歸于外邸凡百卿士敬承朕意贊我天人之
休期光我有唐之洪業(yè)帝固讓有制不許是日即皇
帝位大赦天下于是降少帝為溫王丙午帝縞服于
太極東廊引群公卿士謂曰朕與蒼生有幸且得社
稷安寧自大行晏駕韋氏篡逆元惡大憝并從誅剪
嗣皇年幼未曉政途推讓朕躬事非獲已今與卿等
相見不勝悲感甲戌命溫王重茂于內(nèi)宅安厝明年
正月以溫王重茂為襄王食巴集等州實封二千戶
于集州安置
登極部匯考十八
唐三
睿宗太極元年八月庚子皇太子隆基受內(nèi)禪即皇
帝位
按唐書元宗本紀元宗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
昭成皇后竇氏性英武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始
封楚王后為臨淄郡王累遷衛(wèi)尉少卿潞州別駕景
龍四年朝于京師遂留不遣庶人韋氏已弒中宗矯
詔稱制元宗乃與太平公主子薛崇簡尚衣奉御王
崇曄公主府典簽王師虔朝邑尉劉幽求苑總監(jiān)鍾
紹京長上折沖麻嗣宗押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
道士馮處澄僧普潤定策討亂或請先啟相王元宗
曰請而從是王與危事不從則吾計失矣乃夜率幽
求等入苑中福順仙鳧以萬騎兵攻元武門斬左羽
林將軍韋播中郎將高嵩以徇左萬騎由左入右萬
騎由右入元宗率總監(jiān)羽林兵會兩儀殿梓宮宿衛(wèi)
兵皆起應之遂誅韋氏黎明馳謁相王謝不先啟相
王泣曰賴汝以免不然吾且及難乃拜元宗殿中監(jiān)
兼知內(nèi)外閑□檢校隴右群牧大使押左右萬騎進
封平王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即位立為皇太子景
云二年監(jiān)國聽除六品以下官延和元年星官言帝
坐前星有變睿宗曰傳德避災吾意決矣七月壬辰
制皇太子宜即皇帝位太子惶懼入請睿宗曰此吾
所以答天戒也皇太子乃御武德殿除三品以下官
八月庚子即皇帝位先天元年十月庚子享于太廟
大赦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神龍元年上遷衛(wèi)尉少卿景龍
二年四月兼潞州別駕州境有黃龍白日升天嘗出
畋有紫云在其上后從者望而得之前后符瑞凡一
十九事四年中宗將祀南郊來朝京師將行使術士
韓禮筮之蓍一莖孑然獨立禮驚曰蓍立奇瑞非常
也不可言屬中宗末年王室多故上常陽引材力之
士以自助上所居宅外有水池浸溢頃余望氣者以
為龍氣四年四月中宗幸其第因游其池結彩為樓
船令巨象踏之至六月中宗暴崩韋后臨朝稱制韋
溫宗楚客紀處訥等謀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
謀不利道士馮道力處士劉承祖皆善于占兆詣上
布誠款上所居里名隆慶時人語訛隆以為龍韋庶
人稱制改元又為唐隆皆符御名上益自負乃與太
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上乃定策誅之睿
宗即位與侍臣議立皇太子僉曰除天下之禍者享
天下之福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平王有圣德
定天下又聞成器以下皆有推讓宜膺主鬯以副群
心睿宗從之丙午制曰舜去四兇而功格天地武有
七德而戡定黎人故知有大勛者必受神明之福仗
高義者必為匕鬯之主朕恭臨寶位亭育寰區(qū)以萬
物之心為心以兆人之命為命雖承繼之道咸以冢
嫡居尊而無私之懷必推功業(yè)為首然后可保安社
稷永奉宗祧第三子平王基孝而克忠義而能勇比
以朕居藩邸虔守國彝貴戚中人都無引接群邪害
正兇黨實繁利口巧言讒說罔極韋溫延秀朋黨競
起晉卿楚客交構其間潛結回邪排擠端善潛貯兵
甲將害朕躬基密聞其期先難奮發(fā)推身鞠弭眾應
如歸呼吸之間兇渠殄滅安七廟于幾墜拯群臣于
將殞方舜之功過四比武之德逾七靈祗望在昆弟
樂推一人元良萬邦以定為副君者非此而誰可立
為皇太子有司擇日備禮冊命七月己巳睿宗御承
天門皇太子詣朝堂受冊是日有景云之瑞改元為
景云大赦天下二月又制曰惟天生烝人牧以元后
維皇立國副以儲君將以保綏家邦安固后嗣者也
朕纂承洪業(yè)欽奉寶圖夜分不寢日昃忘倦茫茫四
海懼一人之未周烝烝萬姓恐一物之失所雖卿士
竭誠守宰宣化緬懷庶域仍未小康是以求下人之
變風遵先朝之故事皇太子基仁孝因心溫恭成德
深達禮體能辨皇宜令監(jiān)國俾爾為政其六品已
下除授及徒罪已下并取基處分延和元年六月兇
黨因術人聞睿宗曰據(jù)元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
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睿宗曰傳德避災吾
意決矣七月壬午制曰朕以寡昧虔奉鴻休本殊王
季之賢早達延陵之節(jié)昔在圣歷已讓皇嗣之尊爰
暨神龍終辭太弟之授豈惟衣冠所都抑亦兆庶咸
知頃屬國步不夷時艱主幼大業(yè)有綴旒之懼寶位
深墜地之憂議迫公卿遂司契篆日慎一日以至于
今一紀之勞勤亦至矣萬方之俗化漸行矣將成宿
愿脫屣寰區(qū)昔堯之禪舜唯能是與禹以命啟匪私
其親神器之重允歸公授皇太子基有大功于天地
定阽危于社稷溫文既習圣敬克躋委之監(jiān)國已移
歲年時政益明庶工惟序朕之知子庶不負時歷數(shù)
在躬宜陟元后可令即皇帝位有司擇日授冊朕方
比跡洪古希風太皇神與化游思與道合無為無事
豈不美與王公百寮宜識朕意上意惶懼馳見叩頭
請所以傳位之旨睿宗曰吾因汝功業(yè)得宗社今帝
座有眚思欲遜避唯圣德大勛始轉(zhuǎn)禍為福易位于
汝吾知晚矣上始居武德殿視事三品已下除授及
徒罪皆自決之
按冊府元龜延和元年七月壬辰睿宗傳位于皇太
子先是彗星從西方經(jīng)軒轅入太微至于大角數(shù)日
乃滅睿宗以為革舊布新之政又太子仁愛日聞故
順天傳位乃謂太平公主曰昔中宗之朝悖逆驕縱
擅權侈靡天變屢臻我當時極諫請擇賢子立之以
應災異中宗不悅我憂惶數(shù)日不食豈在彼能諫于
己不行是日將軍龐承宗左拾遺韓朝宗諫曰自頃
國家多難賴陛下圣德保存社稷綏撫四方今日忽
有此讓臣等不知所出皇太子雖圣明且應養(yǎng)德春
宮依前監(jiān)撫未宜即位睿宗不聽皇太子自東宮馳
入請見自投于地叩頭曰臣以微功非次見擢偏守
儲貳日夜兢惶不知陛下何以傳位于臣睿宗曰往
以韋氏弒逆社稷危殆汝以弱年夷兇靜亂安我宗
廟爾之力也今天意人事汝合當之太子固辭睿宗
曰不有此讓何以禳災汝若行孝豈宜于柩前即位
耶于是太子流涕而出丙申皇太子讓表曰神器者
天下之大寶與受者帝王之大節(jié)臣義兼隱犯誠深
愛敬凡所上陳理無茍免國家盛德創(chuàng)物垂范雖時
始百年而運經(jīng)厄會陛下振清廟之徽光蕩欃槍之
氛慝紹膺永命導揚洪休千載一期實仰元造便欲
抗心太素獨善鴻元登平之俗未躋于下武卜代之
期取虧于一簣伏愿霈然易慮俯順群心則區(qū)宇永
寧人神胥悅若命在必遂誠無所感必將殞越為期
竄伏無地書奏不許皇太子累讓睿宗答曰汝為孝
友須遵朕命用陟元后無宜固辭汝為季俗多虞淳
風未洽欲朕回慮兼理萬幾昔舜之禪禹猶躬行巡
狩況朕授汝豈忘家國其軍國大務及授三品已上
并重刑獄當兼省之八月庚子冊太子為皇帝受冊
悲涕左右莫不感動又奉冊睿宗為太上皇命皇帝
聽朝于武德殿上皇稱朕有命稱誥皇帝稱予有命
稱制□五日一受朝于太極殿
元宗天寶十五載秋七月甲子肅宗以皇太子即皇
帝位
按唐書肅宗本紀肅宗諱亨元宗第三子也母曰元
獻皇后楊氏初名嗣升封陜王開元四年為安西大
都護性仁孝好學元宗尤愛之遣賀知章潘肅呂向
皇甫彬邢等侍讀左右十五年更名浚徙封忠王
為朔方節(jié)度大使單于大都護十八年奚契丹寇邊
乃以肅宗為河北道行軍元帥遣御史大夫李朝隱
等八總管兵十萬以伐之居二歲朝隱等敗奚契丹
于范陽北肅宗以統(tǒng)帥功遷司徒二十三年又更名
玙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廢死明年立為皇太子有司
行冊禮其儀有中嚴外辦其服絳紗太子曰此天子
禮也乃下公卿議太師蕭嵩左丞相裴耀卿請改外
辦為外備絳紗衣為朱明服乃從之二十八年又更
名紹天寶三載又更名亨安祿山來朝太子識其有
反相請以罪誅之元宗不聽祿山反十五載元宗避
賊行至馬嵬父老遮道請留太子討賊元宗許之遣
壽王瑁及內(nèi)侍高力士諭太子太子乃還六月丁酉
至渭北便橋橋絕募水濱居民得三千余人涉而濟
遇潼關散卒以為賊與戰(zhàn)多傷既而覺之收其余以
涉后軍多沒者夕次永壽縣吏民稍持牛酒來獻新
平郡太守薛羽保定郡太守徐□聞賊且至皆棄城
走己亥太子次保定捕得羽□斬之辛丑次平□郡
得牧馬牛羊兵始振朔方留后支度副使杜鴻漸六
城水陸運使魏少游節(jié)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崔簡
金關內(nèi)鹽池判官李涵河西行軍司馬裴冕迎太子
治兵于朔方庚戌次豐寧見大河之險將保之會天
大風回趨靈武七月辛酉至于靈武壬戌裴冕等請
皇太子即皇帝位甲子即皇帝位于靈武尊皇帝曰
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 按杜鴻漸傳鴻漸第進
士解褐延王府參軍安思順表為朔方判官祿山亂
皇太子按軍平□未知所適議出蕭關趣豐安鴻漸
與六城水運使魏少游節(jié)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
簡金關內(nèi)鹽池判官李涵謀曰二京覆沒太子治兵
平□然散地難恃也今朔方制勝之會若奉迎太子
西詔河隴北結回紇回紇固與國收其勁騎與大兵
合鼓而南雪社稷之恥不亦易乎即具上兵馬招輯
之勢且錄軍資器械儲廥凡最使涵詣平□見太子
太子大悅會裴冕至自河西亦勸之朔方而鴻漸與
漪至白草頓迎謁說曰朔方天下勁兵靈州用武地
今回紇請和吐蕃結附天下列城堅守以待王命縱
為賊據(jù)日夜望官軍以圖收復殿下治兵長驅(qū)逆寇
不足滅也太子喜曰靈武我之關中卿乃吾蕭何也
既至靈武鴻漸即與冕等勸即皇帝位以系中外望
六請見聽鴻漸明習朝章采舊儀設壇壝城南先一
日草其儀上之太子曰圣皇在遠寇逆方結宜罷壇
場它如奏太子即位是為肅宗 按裴冕傳河西節(jié)
度使哥舒翰辟行軍司馬元宗入蜀詔皇太子為天
下兵馬元帥拜冕御史中丞兼左庶子副之初冕在
河西方召還而道遇太子平□遂從至靈武與杜鴻
漸崔漪同辭進曰主上厭于勤且南狩蜀宗社神器
要須有歸今天意人事屬在殿下宜正位號有如逡
巡失億兆心則大事去矣太子曰我平寇逆奉迎乘
輿還京師退居儲貳以侍膳左右豈不樂哉公等何
言之過對曰殿下居東宮二十年今多難啟圣以安
社稷而所從將士皆關輔人日夜思歸大眾一騷不
可復集不如因而撫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請?zhí)?br />固讓凡五請卒見聽太子即位進冕中書侍郎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
按冊府元龜肅宗開元二十六年立為皇太子天寶
十五載六月安祿山犯長安元宗幸蜀將發(fā)馬嵬百
姓數(shù)百人遮道攀附元宗遲留久之乃令皇太子后
殿宣慰百姓因請皇太子留曰愿得戮力以從卻收
長安今者主上殿下皆入蜀川則宗社誰主萬姓何
歸殿下不納臣言臣等皆死于此矣宦者高力士馳
以告元宗元宗曰是天啟也乃命后軍及飛龍□馬
與東宮內(nèi)人等留太子因宣口□謂將士曰太子仁
孝可奉宗廟汝等善輔導之又語太子曰汝好去百
姓屬望慎勿違之莫以吾為意又西戎北狄吾昔厚
之今聞難必得其用汝勉之哉皇太子既至靈武群
臣稱馬嵬傳言之命勸進以七月甲子即位改元為
至德元年道路險澀表疏未達八月丁亥北使至蜀
具陳群臣懇請?zhí)愚o避之旨元宗乃下詔曰元子
亨睿哲聰明恪慎克孝才備文武量吞海岳付之神
器不曰宜然今宗社未安國家多難宜令即皇帝位
朕稱太上皇且天下兵權宜制在中夏朕據(jù)巴蜀應
卒則難其四海軍權先取皇帝處分然后奏朕知待
克復上京朕將凝神靜慮偃息大庭也是月命宰相
韋見素崔渙房管持節(jié)赍玉冊赴靈武宣傳位之命
親語見素等曰皇帝自幼聰明與諸子有異朕豈不
知大限往十三載冬已有傳位之意屬水旱年饑左
右勸朕且俟豐歲二載便屬祿山構逆方隅震擾未
遂此心昨者馬嵬亦潛有處分今皇帝受命慰朕之
心如釋負擔勞卿等去以輔佐之多難興王自古皆
有卿等乃心在王室以宗社為念早定中原朕之望
也九月丙子見素等至順化郡奉冊書及傳國寶帝
不敢受二年十月平西京車駕發(fā)鳳翔還京丁卯入
長安道俗士女百姓萬眾出國門二十里路傍不斷
持幡花鼓車歌舞音樂望車趨拜抃躍蹈舞呼萬歲
歡叫聲振原野長老皆悲喜涕泣曰不圖今日復見
我圣君帝亦感惻而勞徠之關內(nèi)夾路縛柵幕青
翠相連亙于子城帝自朱雀門入居大明宮十二月
元宗至自蜀都甲子元宗御宣政殿羽儀容衛(wèi)陳九
賓于庭授傳國璽于殿上帝于殿下涕泣拜受入幕
次百僚稱賀蹈舞呼萬歲
肅宗寶應元年夏四月己巳代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唐書代宗本紀代宗諱豫肅宗長子也母曰章敬
皇后吳氏元宗諸孫百余人代宗最長為嫡皇孫聰
明寬厚喜慍不形于色而好學強記通易象初名俶
封廣平郡王安祿山反元宗幸蜀肅宗留討賊代宗
常從于兵間肅宗已即位郭子儀等兵討安慶緒未
克肅宗在岐至德二載九月以廣平郡王為天下兵
馬元帥率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等兵二十萬以
進討百官送于朝堂過闕而下步出木馬門然后復
騎以安西北庭行營節(jié)度使李嗣業(yè)為前軍朔方河
西隴右節(jié)度使郭子儀為中軍關內(nèi)行營節(jié)度使王
思禮為后軍屯于香積寺敗賊將安守忠斬首六萬
級賊將張通儒守長安聞守忠敗棄城走遂克京城
乃留思禮屯于苑中代宗率大軍以東安慶緒遣其
將嚴莊拒于陜州代宗及子儀嗣業(yè)戰(zhàn)陜西大敗之
慶緒奔于河北遂克東都肅宗還京師十二月進封
楚王干元元年三月徙封成王四月立為皇太子初
太子生之歲豫州獻嘉禾于是以為祥乃更名豫肅
宗去上元三年號止稱元年月以斗所建辰為名元
年建巳月肅宗寢疾乃詔皇太子監(jiān)國而楚州獻定
國寶十有三因曰楚者太子之所封今天降寶于楚
宜以建元乃以元年為寶應元年肅宗張皇后惡李
輔國欲圖之召問太子太子不許乃與越王系謀之
肅宗疾革四月丁卯皇后與系將召太子入宮飛龍
副使程元振得其謀以告輔國輔國止太子無入率
兵入殺系及兗王僩幽皇后于別殿是夕肅宗崩乃
迎太子見群臣于九仙門明日發(fā)喪己巳即皇帝位
于柩前癸酉始聽政 按張皇后傳肅宗廢后庶人
張氏鄧州向城人家徙新豐祖母竇昭成皇后女弟
也干元初立為皇后帝不豫后自針血寫佛書以示
誠初建寧王倓數(shù)短后于帝上皇在蜀以七寶鞍賜
后而李泌請分以賞戰(zhàn)士倓助泌請故后怨卒被譖
死繇是太子深畏事后謹甚后猶欲危之然以子
早世而侗幼故太子得無患寶應元年帝大漸后與
內(nèi)官朱輝光等謀立越王系而李輔國程元振以兵
衛(wèi)太子幽后別殿代宗已立群臣白帝請廢為庶人
按程元振傳元振少以宦人直內(nèi)侍省遷內(nèi)射生
使飛龍□副使張皇后謀立越王元振見太子發(fā)其
奸與李輔國助討難立太子是為代宗
按冊府元龜代宗肅宗長子也開元二十八年封為
廣平郡王肅宗即位改封楚王徙代王干元元年四
月立為皇太子元年建巳月肅宗寢疾時皇后張氏
有寵無子慮宮車晏駕失權勢結少子越王系密構
異謀將圖廢立乙丑皇后矯詔召太子會宦官程元
振知之潛發(fā)于李輔國輔國久掌禁兵素與皇后嫌
隙又聞元振言有自得色乃與元振定策伏兵于凌
霄門擁太子請不赴召以兵翼太子入飛龍□俟變
而動既夜輔國元振乃勒兵會于三殿收捕越王系
及同謀中宮朱光輝馬英俊等百余人禁錮之逼皇
后幽于別殿丁卯肅宗崩元振等始迎太子于九仙
門見群臣行監(jiān)國之禮翌日宣制太子擗踴盡哀群
臣勸進太子益哀號群臣又陳顧命大旨祖宗洪業(yè)
未宜以情自私己巳即皇帝位于兩儀殿初有司陳
御座于殿之中間帝號泣遜不敢當哀感左右有司
乃徙座于殿之左然后從之百辟卿士洎南北軍
仗衛(wèi)萬余人咸呼萬歲左仆射攝太尉裴冕升殿跪
上誡曰我國家奄有四海惟天下君伏惟皇帝陛下
敬之以揚累圣之丕烈群臣再拜呼萬歲庚午群臣
等上表請聽政帝不答以侍中苗晉卿攝冢宰于太
極殿鐘樓之東張幄視事百官以聽辛未晉卿固辭
上言曰伏奉今月二十一日恩敕令臣攝冢宰臣以
昔者天子居喪之時百官聽于冢宰蓋君幼小御極
事殷理眾然沿革不一今古異宜而周武漢文合于
通變垂范作則可舉而行又事或墨缞時遇金革豈
哀非銜恤而義在于斯且百善之至無以加于孝也
其有容累心絕指景悼生此匹夫守節(jié)之常情殊非
王者嗣續(xù)之大計昨二十日陛下即位是承先帝遺
顧之言亦前代不易之典則知所略不為害所存是
適權防微滅端所利者大陛下因此純至天地明察
伏以報劬勞之恩申罔極之思終身之痛豈計朝夕
以一日之內(nèi)萬務在中須達宸聰始成國政今百寮
萬姓及僧道耆壽相顧聚言以臣老且無能愚豈測
圣況久無居攝臣不敢奉詔特乞陛下遵遺命三日
而聽政眾情不勝懇愿伏望割痛抑哀為天下幸又
不答宰臣及文武百官表三上從之
代宗大歷十四年五月癸亥德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唐書德宗本紀德宗諱適代宗長子也母曰睿真
皇太后沈氏初沈氏以開元末選入代宗宮安祿山
之亂元宗避賊于蜀諸王妃妾不及從者皆為賊所
得拘之東都之掖庭代宗克東都得沈氏留之宮中
史思明再陷東都遂失所在肅宗元年建丑月封德
宗奉節(jié)郡王代宗即位史朝義據(jù)東都乃以德宗為
天下兵馬元帥進封魯王八月徙封雍王寶應元年
十月屯于陜州諸將進擊史朝義敗之朝義走河北
遂克東都十一月史朝義死幽州守將李懷仙斬其
首來獻河北平以功兼尚書令與功臣郭子儀李光
弼等皆賜鐵券圖形凌煙閣廣德二年二月立為皇
太子大歷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崩癸亥即皇帝位
于太極殿
德宗貞元二十一年春正月丙申順宗以皇太子即
皇帝位
按唐書順宗本紀順宗諱誦德宗長子也母曰昭德
皇后王氏始封宣城郡王大歷十四年六月進封宣
王十二月乙卯立為皇太子為人寬仁喜學藝善隸
書禮重師傅見□先拜從德宗幸奉天常執(zhí)弓矢居
左右郜國公主以蠱事得罪太子妃其女也德宗疑
之幾廢者屢矣賴李泌保護乃免后侍宴魚藻宮張
水嬉彩艦宮人為棹歌眾樂間發(fā)德宗歡甚顧太子
曰今日何如太子誦詩好樂無荒以為對及裴延齡
韋渠牟用事世皆畏其為相太子每候顏色陳其不
可故二人者卒不得用貞元二十年太子病風且喑
二十一年正月不能朝是時德宗不豫諸王皆侍左
右惟太子臥病不能得見德宗悲傷涕泣疾有加癸
巳德宗崩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極殿二月癸卯朝群
臣于紫宸門 按衛(wèi)次公傳次公擢左補闕翰林學
士德宗崩與鄭絪皆召至金鑾殿時皇太子久疾禁
中或傳更議所立眾失色次公曰太子雖久疾冢嫡
也內(nèi)外系心久矣必不得已宜立廣陵王絪隨贊之
議乃定 按李泌傳貞元三年泌拜中書侍郎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妃蕭母郜國公主也坐蠱媚幽
禁中帝怒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泌入帝數(shù)稱舒王
賢泌揣帝有廢立意因曰陛下有一子而疑之乃欲
立弟之子臣不敢以古事爭且十宅諸叔陛下奉之
若何帝赫然曰卿何知舒王非朕子對曰陛下昔為
臣言之陛下有嫡子以為疑弟之子敢自信于陛下
乎帝曰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對曰臣衰老位宰相
以諫而誅分也使太子廢他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
殺之泌不我諫我亦殺爾子則臣絕祀矣雖有兄弟
子非所歆也即噫嗚流涕因稱昔太宗詔太子不道
藩王窺伺者兩廢之陛下疑東宮而稱舒王賢得無
窺伺乎若太子得罪請亦廢之而立皇孫千秋萬歲
后天下猶陛下子孫有也且郜國為其女□忌而蠱
惑東宮豈可以妻母累太子乎執(zhí)爭數(shù)十意益堅帝
寤太子乃得安
按冊府元龜順宗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
丙申即位于太極殿冊曰維貞元二十一年歲次乙
酉正月辛未朔二十三日癸巳皇帝若曰于戲天下
之大實惟重器祖宗之業(yè)允為元良咨爾皇太子誦
睿哲溫恭寬仁慈惠文武之道□自生知孝友之誠
發(fā)于天性自膺上嗣毓德春闈恪慎于厥躬祗勤于
大訓必能誕敷至化安勸庶邦朕寢疾彌留弗興弗
寤是用命爾繼統(tǒng)俾紹前烈宜陟元后永綏兆人其
令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高郢奉冊即皇帝位爾惟奉
若天道以康四海懋建皇極以熙庶工無我高祖
太宗之休命初帝自二十年九月得風疾因不能言
使四面出求醫(yī)藥海內(nèi)皆聞知德宗憂戚形于顏色
數(shù)自臨視二十一年正月朔含元殿受朝賀還至別
殿諸王親戚進賀獨皇太子疾不能朝德宗為之涕
泣悲傷嘆息因感疾恍惚益甚二十余日中外不通
不知兩宮安否朝臣咸懼莫知所為雖翰林內(nèi)臣亦
無知者二十三日帝知內(nèi)外憂疑紫衣麻鞋不俟正
冠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京師稍安二十四日宣遺
詔帝缞服見百寮二十六日即位軍士尚疑皆企足
引頸瞻視既而曰真太子也喜且泣內(nèi)外遂安以檢
校司空平章事杜佑攝冢宰
順宗永貞元年八月乙巳憲宗以皇太子受內(nèi)禪即
皇帝位
按唐書憲宗本紀憲宗諱純順宗長子也母曰莊憲
皇太后王氏貞元四年六月己亥封廣陵郡王二十
一年三月立為皇太子永貞元年八月順宗詔立為
皇帝乙巳即皇帝位于太極殿丁未始聽政
按舊唐書順宗本紀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皇帝位
三月詔冊廣陵郡王淳為皇太子改名純七月乙未
詔軍國政事令皇太子勾當八月庚子詔曰惟皇天
佑命烈祖誕受方國九圣儲祉萬邦咸休肆予一人
獲纘至業(yè)嚴恭守位不遑暇逸而天佑不降疾恙弗
瘳將何以奉宗廟之靈展郊禋之禮疇咨庶尹對越
上元內(nèi)愧于朕心上畏于天命夙夜祗栗深惟永圖
一日萬幾不可以久曠天工人代不可以久違皇太
子純睿哲溫文寬和仁惠孝友之德愛敬之誠通乎
神明格于上下是用皇王至公之道遵父子傳歸之
制付之重器以撫兆人必能宣祖宗之重光荷天地
之休命奉若成憲撫綏四方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
朕稱太上皇居興慶宮制稱誥辛丑誥有天下傳歸
于子前王之制也欽若大典斯為至公式揚耿光用
休文德朕獲奉宗廟臨御萬方降疾不瘳庶政多闕
乃命元子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冊禮宜以今月
九日冊皇帝于宣政殿國有大命恩俾惟新宜因紀
元之慶用覃在宥之澤宜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
元年自貞元二十一年八月五日已前天下死罪降
從流流以下遞減一等
憲宗元和十五年閏正月丙午穆宗以皇太子即皇
帝位
按唐書穆宗本紀穆宗諱恒憲宗第三子也母曰懿
安皇太后郭氏始封建安郡王進封遂王遙領彰義
軍節(jié)度使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左神策軍中尉吐
突承璀欲立澧王惲而惲母賤不當立乃立遂王為
皇太子十五年正月庚子憲宗崩陳弘志殺吐突承
璀及澧王辛丑遺詔皇太子即皇帝位于柩前司空
兼中書令韓弘攝冢宰閏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
于太極殿
穆宗長慶四年春正月丙子敬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唐書敬宗本紀敬宗諱湛穆宗長子也母曰恭僖
皇太后王氏始封鄂王徙封景王長慶二年十二月
穆宗因擊球暴得疾不見群臣者三日左仆射裴度
三上疏請立皇太子而翰林學士兩省官相次皆以
為言居數(shù)日穆宗疾少間宰相李逢吉請立景王為
皇太子四年正月穆宗崩癸酉門下侍郎平章事李
逢吉攝冢宰丙子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極殿二月
辛巳始聽政癸未尊母為皇太后皇太后為太皇太
后
按冊府元龜敬宗穆宗長子長慶二年十二月立為
皇太子四年正月癸酉即帝位時年十六以門下侍
郎平章事李逢吉攝冢宰其日移仗西宮發(fā)哀于太
極殿分命攝太尉告天地社稷太清宮太廟丙子帝
即位于太極殿東序冊曰維長慶四年歲次甲辰正
月辛亥朔二十六日丙子皇帝若曰惟天輔唐德我
祖宗克答天意邁德勤道紹休大業(yè)予一人嗣守四
海祗事天地愛育萬物罔或怠惰于茲五年今寢疾
彌留不興不寤獲以重器付之元良咨爾皇太子湛
列祖儲愛自天生德孝友慈惠溫良肅恭必能輯寧
邦家輝光緒業(yè)是用命爾陟于元后宜令中書侍郎
平章事牛僧孺奉冊即皇帝位爾有孝敬之志可以
奉宗廟爾有廣厚之量可以奉神祇和惠可以撫萬
邦仁愛可以親九族任賢尚德遠去邪爾惟欽承
無忝我祖宗之休烈于是中書侍郎平章事牛僧孺
讀冊進冊門下侍郎平章事李逢吉宣制進寶太常
少卿馮宿導引乘輿刑部尚書段文昌率百寮奉誡
辭
敬宗寶歷二年十二月乙巳文宗以江王即皇帝位
按唐書文宗本紀文宗諱昂穆宗第二子也母曰貞
獻皇太后蕭氏始封江王寶歷二年十二月敬宗崩
劉克明等矯詔以絳王悟句當軍國事壬寅內(nèi)樞密
使王守澄楊承和神策護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奉
江王而立之率神策六軍飛龍兵誅克明殺絳王乙
巳江王即皇帝位于宣政殿戊申始聽政尊母為皇
太后
按冊府元龜文宗敬宗弟初封江王寶歷二年十二
月辛丑敬宗夜獵還宮遇中官劉克明之逆壬寅樞
密使王守澄以兵衛(wèi)迎江王入宮癸卯教曰大行皇
帝聰斷英明臨下以法方將致理以一區(qū)夏而妖兇
構禍矯宣遺言不詢?nèi)撼紝嗌衿魇呀缺娨?br />兵而取威謂天地可欺神明可罔既而奸謀發(fā)泄兇
黨彰聞寡人義重君臣毒甚手足拊膺號惋誓清兇
徒果有義烈副此誠志遂以宰相定議乃親率左右
神策護軍中尉心腹近臣及諸職事官并左右神策
六軍使兼諸軍使及飛龍將士等搜摘伏匿大擒諸
妖或血刃當辜或赴井自斃其劉克明田務澄蘇佐
明王嘉憲石定寬等二十八人并正刑書罔有漏逸
歡呼震地忭快聞天此皆宗社威靈文武協(xié)力剪蕩
兇寇克有成算豈伊菲薄敢貪天功想于群公多士
中外藩岳皆累朝勛績先圣寵任致茲刷憤哀慶當
同大行皇帝正柩于太極殿前率依光陵故事有司
條上務盡誠信其冢宰司空平章事裴度當攝立功
將士節(jié)級各有優(yōu)賞布告遐邇咸使聞知宣訖宰臣
裴度竇易直率百寮于紫宸外廊上謁江王王以素
服見度等再拜慰賀訖退又率百寮上勸進表三甲
辰江王于少陽院對六軍使段嶷左右神策軍使何
少哲等一十六人命移仗西內(nèi)以太子太保趙宗儒
為大明宮留后乙巳帝御宣政殿即位諸衛(wèi)各勒兵
屯諸門黃麾大仗陳于殿庭押冊寶自西階下文武
群官入就位侍中板奏請中外嚴辨帝出自序門服
具服遠游冠絳紗袍執(zhí)笏就中間南向位立定冊使
宣云伏奉太皇太后令江王即皇帝位禮儀使奉請
再拜舉冊官奉冊就皇帝前攝中書令司空兼門下
侍郎平章事裴度進讀曰維寶歷二年歲次庚午十
二月甲午朔十二日乙巳太皇太后若曰大行皇帝
睿哲英能對天明命方夏底緝夷蠻貢庭宜荷九廟
之靈永饗億年之祿豈虞奸妖竊發(fā)矯專神器蠱惑
中外扇誘群萌駭動神人釁深梟獍咨爾江王昂聰
哲孕粹清明敏和智算機閑謀元電發(fā)躬率義勇太
清兇徒且膺當璧之符爰攄枕戈之憤既殲巨害當
饗豐福是用命爾陟于元后宜令司空平章事裴度
奉冊即皇帝位永惟高祖太宗之剪定隋亂元宗之
寖漬利澤憲宗之堅拔蠹孽艱勤險阻勖乃負荷小
心以事上帝恭儉以勤邦家懋于令聞持久如始敬
之哉讀冊稱賀帝受冊以授左右侍中進寶帝受寶
以授左右又奏請改服袞冕即御座受萬方朝賀殿
中監(jiān)進鎮(zhèn)珪內(nèi)高品承旨索扇開帝正袞冕負扆南
面侍中就升御座之右西面立符寶置于御座前群
官在位者皆再拜攝太尉兵部尚書段文昌進當香
案前跪奏曰我國家奄宅萬方光被四表大行皇帝
丕承祖業(yè)嗣唐配天伏惟皇帝陛下敬之哉百僚皆
再拜攝侍中門下侍郎平章事竇易直承旨臨階西
向稱有制在位者皆再拜宣云顧以薄德嗣守鴻業(yè)
祇奉詔命感懼良深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奏禮畢帝
降座御輦還宮
文宗開成五年春正月辛巳武宗以皇太弟即皇帝
位
按唐書武宗本紀武宗諱炎穆宗第五子也母曰宣
懿皇太后韋氏始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
吏部尚書開成五年正月文宗疾大漸神策軍護軍
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成美復為陳王
立潁王為皇太弟辛巳即皇帝位于柩前辛卯殺陳
王成美安王溶賢妃楊氏甲午始聽政追尊母為皇
太后
按冊府元龜武宗皇帝穆宗第五子文宗之弟也初
封潁王本名瀍初文宗追悔莊恪太子殂不繇道乃
以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開成四年冬十月宣
制未遑冊禮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玨知
樞密劉弘季奉密旨以皇太子監(jiān)國兩軍中尉仇士
良魚弘志矯詔迎潁王于十六宅曰朕自嬰疾疢有
加無瘳懼不能躬總萬幾日厘庶政稽于古訓謀及
大臣用建親賢以貳神器親弟潁王瀍昔在藩邸與
朕嘗同師訓動成儀矩性□寬仁俾奉昌圖必諧人
欲可立為皇太弟一應軍國政事便令權勾當百辟
卿士中外庶臣宜竭乃心輔成予志陳王成美先立
為皇太子以其年尚沖幼未漸師資比日重難不行
冊命回踐朱邸式□至公可復封陳王是夜士良統(tǒng)
兵士于十六宅迎太弟赴少陽院百官謁見于東宮
思賢殿四日宣詔皇太弟宜即皇帝位宰相楊嗣復
攝冢宰十四日受冊于正殿時年二十
武宗會昌六年三月甲子宣宗以皇太叔即皇帝位
按唐書宣宗本紀宣宗諱忱憲宗第十三子也母曰
孝明皇太后鄭氏始封光王性嚴重寡言宮中或以
為不惠會昌六年武宗疾大漸左神策軍護軍中尉
馬元贄立光王為皇太叔三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柩
前四月乙亥始聽政尊母為皇太后
宣宗大中十三年八月癸巳懿宗以鄆王即皇帝位
按唐書懿宗本紀懿宗諱漼宣宗長子也母曰元昭
皇太后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
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
漸以夔王屬內(nèi)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
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
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宗
實殺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庚子始聽政癸卯令狐
绹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九月庚申追尊母
為皇太后十月辛卯大赦賜文武官階勛爵耆老粟
帛
按東觀奏記宣宗大漸顧命內(nèi)樞密使王歸長馬公
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以夔王當璧為托三內(nèi)臣皆
上素所恩信者泣而受命時右軍中尉王茂元心亦
感上左軍中尉王宗實素不同歸長公儒居方患之
乃矯詔出宗實為淮南監(jiān)軍使宣化門受命將由右
銀臺出焉左軍副使刑元實謂宗實曰圣人不豫逾
月中尉止隔門起居今日除改未可辨也請一面圣
人而出宗實始悟卻入即諸門已踵故事添人守捉
矣邢元實翼導宗實直至寢殿上已晏駕束頭環(huán)泣
宗實叱居方下責以矯宣皆捧足乞命遣宣徽北院
使齊元簡迎鄆王于藩邸即位是為懿宗歸長公儒
居方皆誅死籍沒其家
懿宗咸通十四年秋七月辛巳僖宗以普王即皇帝
位
按唐書僖宗本紀僖宗諱儇懿宗第五子也母曰惠
安皇太后王氏始封普王名儼咸通十四年七月懿
宗疾大漸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劉行深韓文約立普
王為皇太子辛巳即皇帝位于柩前八月癸巳始聽
政丁未追尊母為皇太后
按冊府元龜僖宗皇帝懿宗第五子初封普王咸通
十四年七月十八日制曰朕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
上日慎一日如履如臨旰昃勞懷寢興思理涉道猶
淺德化未孚而攝養(yǎng)乖方寒暑成癘實有慮于闕政
且無暇于怡神竟未少瘳日加寖劇萬務繁總須有
主張考思舊章謀于卿士思闡鴻業(yè)式建皇儲第五
男普王儼改名儇孝恭溫敬寬和博厚日新令德天
假英姿言皆中規(guī)動必繇禮俾祟邦本允□人心宜
立為皇太子權勾當軍國政事咨爾中外卿士洎于
腹心之臣敬保裔子輔成予志各竭乃心以安黎元
告布中外知朕意焉二十日皇帝即位時年十二左
軍中尉劉行深右軍中尉韓文約居中執(zhí)軍政
僖宗文德元年三月乙巳昭宗以皇太弟即皇帝位
按唐書昭宗本紀昭宗諱曄懿宗第七子也母曰恭
憲皇太后王氏始封壽王干符三年領幽州盧龍軍
節(jié)度使僖宗遇亂再出奔壽王握兵侍左右尢見倚
信文德元年三月僖宗疾大漸群臣以吉王長且欲
立之觀軍容使楊復恭率兵迎壽王立為皇太弟改
名敏乙巳即皇帝位于柩前
按冊府元龜昭宗皇帝懿宗第七子咸通十三年四
月封壽王干符四年授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
幽州盧龍等軍節(jié)度押奚契丹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
帝于僖宗母弟也尤相親睦自艱難播越嘗隨侍左
右握兵中要皆奇而愛之文德元年二月僖宗暴不
豫時初復宮闈元心傾矚遽聞被疾軍民駭愕及大
漸之夕未知所立群臣以吉王最賢又在壽王之上
將立之唯軍容使楊復恭請以壽王監(jiān)國三月六日
宣詔立為皇太弟八日即位時年二十二
昭宗天佑元年八月丙午昭宣帝以輝王即皇帝位
按唐書昭宣帝本紀昭宣帝諱祝昭宗第九子也母
曰皇太后何氏始封輝王朱全忠已弒昭宗矯詔立
為皇太子監(jiān)軍國事天佑元年八月丙午即皇帝位
于柩前
按舊唐書哀帝本紀哀皇帝景福元年九月三日生
于大內(nèi)干寧四年二月封輝王名祚天復三年二月
拜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佑元年秋八
月十二日昭宗遇弒翌日蔣元暉矯宣遺詔曰我國
家化隋為唐奄有天下三百年之盛業(yè)十八葉之耿
光朕自纘丕圖垂將二紀雖恭勤無怠屬運數(shù)多艱
致寰宇之未寧睹兵戈之屢起賴勛賢協(xié)力宗社再
安豈意宮闈之間禍亂忽作昭儀李漸榮河東夫人
裴貞一潛懷逆節(jié)輒肆狂謀傷疻既深已及危革萬
幾不可以久曠四海不可以乏君神鼎所歸須有纘
繼輝王祚幼彰岐嶷長實端良褒然不群予所鐘愛
必能克奉丕訓以安兆人宜立為皇太子仍改名柷
監(jiān)軍國事于戲孝愛可以承九廟恭儉可以安萬邦
無樂逸游志康寰宇百辟卿士佑茲沖人載揚我高
祖太宗之休烈是日遷神柩于西宮文武百僚班慰
于延和門外其日午時又矯宣皇太后令曰予遭家
不造急變爰臻禍生女職之徒事起官奚之輩皇帝
自罹鋒刃已至彌留不及顧遺號慟徒切定大計者
安社稷纂丕圖者擇賢明議屬未亡人須示建長策
承高祖之寶運繄元勛之忠規(guī)伏示股肱以匡沖昧
皇太子柷宜于柩前即皇帝位其哀制并依祖宗故
事中書門下準前處分于戲送往事居古人令范行
今報舊前哲格言抆淚敷宣言不能喻帝時年十三
乞且監(jiān)國柩前即位宜差太常卿王溥充禮儀使又
令太子家令李能告哀于十六宅丙午大行皇帝大
殮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己酉矯制曰昭儀李漸榮
河東夫人裴貞一今月十一日夜持刃謀逆懼罪投
井而死宜追削為悖逆庶人蔣元暉夜既□逆詰旦
宣言于外曰夜來帝與昭儀博戲帝醉為昭儀所害
歸罪宮人以掩弒逆之跡然龍武軍官健備傳二夫
人之言于市人尋用史太為棣州刺史以酬弒逆之
功庚戌群臣上表請聽政
登極部匯考十九
后梁
太祖開平元年夏四月奉唐哀帝為濟陰王即皇帝
位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太祖姓朱氏宋州碭山午溝
里人也其父誠以五經(jīng)教授鄉(xiāng)里生三子曰全昱存
溫誠卒三子貧不能為生與其母傭食蕭縣人劉崇
家全昱無他材能然為人頗長者存溫勇有力而溫
尢兇悍唐僖宗干符四年黃巢起曹濮存溫亡入賊
中巢攻嶺南存戰(zhàn)死巢陷京師以溫為東南面行營
先鋒使攻同州以為同州防御使是時天子在蜀
諸鎮(zhèn)會兵討賊溫數(shù)為河中王重榮所敗屢請益兵
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溫客謝曈說溫曰黃家
起于草莽幸唐衰亂直投其隙而取之爾非有功德
興王之業(yè)也此豈足與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諸鎮(zhèn)
之兵日集以謀興復是唐德未厭于人也且將軍力
戰(zhàn)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內(nèi)此章邯所以背秦而歸楚
也溫以為然乃殺其監(jiān)軍嚴實自歸于河中因王重
榮以降都統(tǒng)王鐸承制拜溫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河中
行營招討副使天子賜溫名全忠中和三年三月拜
全忠汴州刺史宣武軍節(jié)度使四月諸鎮(zhèn)兵破巢復
京師巢走藍田七月丁卯全忠歸于宣武是歲黃巢
出藍田關蔡州節(jié)度使秦宗權叛附于巢遂圍陳
州徐州時溥為東南面行營兵馬都統(tǒng)會東諸鎮(zhèn)兵
以救陳陳州刺史趙犨亦乞兵于全忠溥雖為都統(tǒng)
而不親兵四年全忠乃自將救犨率諸鎮(zhèn)兵擊敗巢
將黃鄴尚讓等犨以全忠為德始附屬焉是時河東
李克用下兵太行渡河出洛陽與東兵會擊巢巢已
敗去全忠及克用追敗之于郾城巢走中牟又敗之
于王滿巢走封丘又大敗之巢挺身東走至泰山狼
虎谷為時溥追兵所殺九月天子以全忠為檢校司
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沛郡侯光啟二年三月進
爵王義成軍亂逐其節(jié)度使安師儒推牙將張驍為
留后師儒來奔殺之遣朱珍李唐賓陷滑州以胡真
為留后十二月封吳興郡王自黃巢死秦宗權稱帝
陷陜洺懷孟唐許汝鄭州遣其將秦賢盧瑭張晊攻
汴賢軍板橋晊軍北郊瑭軍萬勝環(huán)汴為三十六柵
王顧兵少不敢出乃遣朱珍募兵于東方而求救于
兗鄆三年春珍得兵萬人馬數(shù)百匹以歸乃擊賢板
橋拔其四柵又擊瑭萬勝瑭敗投水死宗權聞瑭等
敗乃自將精兵數(shù)千柵北郊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
宣來赴援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起如□以輕兵出
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輟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
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余級宗權與晊夜
走過鄭屠其城而去宗權至蔡復遣張晊攻汴王聞
晊復來登封禪寺后岡望晊兵過遣朱珍躡之戒曰
晊見吾兵必止望其止當速返毋與之斗也已而晊
見珍在后果止珍即馳還王令珍引兵蔽大林而自
率精騎出其東伏大冢間晊止而食食畢拔旗幟馳
擊珍珍兵小卻王引伏兵橫出斷晊軍為三而擊之
晊大敗脫身走宗權怒斬晊而河陽陜洺之兵為宗
權守者聞蔡精兵皆已殲于汴因各潰去故諸葛爽
將李罕之取河陽張全義取洛陽以來附十月天子
使來賜王紀功碑朱宣朱瑾兵助汴已破宗權東歸
王移檄兗鄆誣其誘汴亡卒以東乃發(fā)兵攻之取其
曹州濮州遂遣朱珍攻鄆州大敗而還十二月天子
使來賜王鐵券及德政碑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死楊行
密入揚州天子以王兼淮南節(jié)度使王乃表行密為
副使以行軍司馬李璠為留后璠之揚州行密不納
文德元年正月王如淮南至宋州而還是時秦宗權
襄州以趟德諲為節(jié)度使德諲叛于宗權以來附
天子因以王為蔡州四面行營都統(tǒng)以德諲為副三
月庚子僖宗崩天雄軍亂囚其節(jié)度使樂彥貞其子
相州刺史從訓攻魏來乞兵遣朱珍助從訓攻魏而
魏軍殺彥貞從訓戰(zhàn)死魏人立羅弘信珍乃還張全
義取河陽逐李罕之罕之奔于河東李克用遣兵圍
河陽全義來求救遣丁會牛存節(jié)救之擊敗河東兵
于沇河五月行營討蔡州圍之百余日不克是時時
溥已為東南面都統(tǒng)又以王統(tǒng)行營而溥猶稱都統(tǒng)
王乃上書論溥討蔡無功而不落都統(tǒng)且欲激怒溥
以起兵端初高駢死淮南亂楚州刺史劉瓚來奔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