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 經(jīng)部三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詩類
提要
【臣】等謹案詩經(jīng)疏義防通二十卷元朱公遷撰公遷字克升樂平人江西通志載其至正間為處州學(xué)正何英后序則稱以特恩授敎官得正金華郡庠二説互異考樂平縣志載公遷以至正辛巳領(lǐng)浙江鄉(xiāng)試教婺州改處州然則英序舉其始通志要其終耳是書為發(fā)明朱子集?而作如注有疏故曰疏義其后同里王逄及逄之門人何英又采眾説以補之逄所?題曰輯録英所補題曰增釋雖逓相附益其宗防一也其説墨守朱子不逾尺寸而亦間有所辨證如卷耳篇內(nèi)朱子誤用毛?舊説以崔嵬為土山戴石公遷則引爾雅説文明其當為石戴土又七月之詩朱子本月令以流火在六月公遷推騐嵗差謂公劉時當在五六月之交皆足以補集?之闕又集?所引典故一一詳其出處即所引舊説原本不著其名者如衛(wèi)風之趙子注為趙伯循小雅斯千篇之或曰注為曾氏之類皆一一考訂雖于宏防無闗亦足見其用心不茍也書成于至正丁亥正統(tǒng)甲子英始取逄所授遺稿重加増訂題作詩?義詳釋發(fā)明以授書林葉氏刋行之而板心又標詩?會通未喻其故今仍從公遷舊名題曰詩經(jīng)疏義以不沒其始焉乾隆四十四年三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佟 境肌俊£憽≠M 墀
欽定四庫全書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元 朱公遷 撰綱領(lǐng)
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言為詩【輯録朱子曰按闗雎之序其間有統(tǒng)論詩之綱領(lǐng)者數(shù)條乃詩大序宜引以冠經(jīng)首使學(xué)者得以考焉又曰大序言之已然亦有不滿人意處又曰或者謂補湊而成亦有此理】
○心之所之謂之志而詩所以言志也【輔氏曰此一節(jié)言詩之所自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者性之感于物而動者也喜怒憂懼愛惡欲謂之七情形見【音現(xiàn)】永長也【輔氏曰此一節(jié)言詠歌舞蹈出于人情之自然】
○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治直吏反樂音洛思息吏反】
聲不止于言凡嗟嘆永歌皆是也成文謂其清濁髙下疾徐疏【平聲】數(shù)【音朔】之節(jié)相應(yīng)而和也然情之所感不同則音之所成亦異矣【此一節(jié)言詩之邪正系于政教之得失所謂聲音之道與政通也輯錄孔疏云治世之政和順民述其安樂之心作歌故其音亦安樂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安之極也厭厭夜飲不醉無歸樂之至也亂世之政乖戾民述其怨怒之心作歌故其音亦怨怒民莫不谷我獨何害怨之至也取彼譛人投畀豺虎怒之甚也國將亡民遭困厄哀傷思慕而作歌故其音亦哀以思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哀之甚也睠焉顧之潸焉出涕思之篤也許氏曰治世之人安于居處樂于風化故發(fā)為歌聲安舒而樂易聴其聲之安樂則知其世之治究其原則以為政之和平故也亂世之人怨其上之煩苛怒其上之暴虐故?為歌聲怨恨而忿怒聴其音之怨怒則知其世之亂矣求其本則以為政之乖繆于常道故也亡國之人哀其危亡思其愁苦故?為歌聲悲哀而思逺聴其音之哀思則知其國之必亡矣推其因則以民困窮不堪故也亡國謂國雖存將必亡者也又疏云亂世謂世亂而國存故以世言亡國則國亡而世絶故不言世亂世言政亡國不言政者民困必政暴舉其民困為甚亂故不言政也】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事有得失詩因其實而諷詠之使人有所創(chuàng)艾【音刈】興起至其和平怨怒之極又足以達于隂陽之氣而致祥召災(zāi)【和平致祥怨怒召災(zāi)】蓋其出于自然而不假人力是以入人深而見功速非他教之所及也【此一節(jié)言詩之用系如此 輯錄創(chuàng)懲也艾治也何休云莫近猶莫過之也通釋曰詠其事之得則可起人善心諷其事之失則可創(chuàng)人逸志得失于是乎正其入人之深如此者蓋以人心同一理也詠其實而極其和平則達于隂陽而或致祥諷其實而極其怨怒則達乎隂陽而或召災(zāi)其感動之速如此者亦以天地神人同一氣也詩雖出于人為而理氣感通則不假人力也達字貼動感字隂陽貼天地鬼神字】
○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先王指文武周公成王【輯録輔氏曰或疑指周公為先王先生曰此無甚害蓋周公行王事制禮樂若止言成王則失其實矣】是指風雅頌之正經(jīng)經(jīng)常也女正乎內(nèi)男正乎外夫婦之常也孝者子之所以事父敬者臣之所以事君詩之始作多?于男女之間而達乎父子君臣之際故先王以詩為教使人興于善而戒其失所以道夫婦之常而成父子君臣之道也三綱既正則人倫厚教化美而風俗移矣【此一節(jié)言圣人推詩之用如此輯錄彭氏曰陳君舉云夫婦之經(jīng)者孝敬之成也蓋天下之道只從夫婦中出而夫婦之中出只從中正中來以此氣象事親則成孝事君則成敬由是而人倫厚教化美風俗移皆出于詩之功用也輔氏曰此一節(jié)又言文武周公成王以風雅頌之正經(jīng)為教而后有此效驗始于夫婦父子君臣之三綱而后極于天下之風俗也】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興虛應(yīng)反后同】
此一條本出于周禮太師之官蓋三百篇之綱領(lǐng)管轄也【輯錄輔氏曰風雅頌者三百篇之節(jié)奏貫統(tǒng)于是而無所遺故曰綱領(lǐng)賦比興者三百篇之體制實出于是而不能外故曰管轄通釋云詩有六義如綱之有綱如衣之有領(lǐng)如車之有管有轄管與錧輨同車轂端鐡也轄與鎋牽同車軸頭鐡也四者皆機要之所在也然綱領(lǐng)之用在綱與衣之上則風雅頌之比也管轄之用在車之中則賦比興之譬也】風雅頌者聲樂部分之名也【輯錄風有風之詩雅有雅之詩頌有頌之詩猶軍法之部伍有一定不易之分也】風則十五國風雅則大小雅頌則三頌也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輯錄朱子曰周禮太師掌六詩以教國子而大序謂之六義蓋古令聲詩條理無出此者風則閭巷風土男女情思之詞雅則朝防燕享公卿大夫之作頌則鬼神宗廟祭祀歌舞之樂其所以分皆以其篇章節(jié)奏之異而別之也賦比興所以分者又以其屬詞命意之不同而別之也彭氏曰李賢良云詩者古之歌曲其聲之曲折氣之髙下作詩之始或為風為小雅為大雅為頌風之聲不可以入雅雅之聲不可以入頌不待太師與孔子而后分也風雅頌?zāi)似湟舳x比興乃其體也】賦者直陳其事如葛覃卷耳之類是也比者以彼狀此如螽斯綠衣之類是也興者托物興詞如闗雎兎?之類是也【輯錄朱子曰凡直指其名直敘其事者賦也引物為況者比也本要言其事而虛用兩句鉤起因而接續(xù)者興也又曰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興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又曰說出那個物事來是興不說出那個物事是比如南有喬木只是說漢有防女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只說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皆是興體比體只是從頭比下來不說破興比相近卻不同又口興體不一或借眼前事說起或別將一物說起如唐詩尚有此體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水中蒲皆是借彼興起其詞非必有感有見于此物也有將物之所無興起自家之所有有將物之所有興起自家之所無前輩都理防這個不分明如何說得經(jīng)本指】蓋眾作雖多而其聲音之節(jié)制作之體不外乎此故太師之教國子必使之以是六者三經(jīng)而三緯之【輯錄語錄三經(jīng)是風雅頌是做詩底骨子賦比興卻是里面橫串底都有賦比興故謂三緯今按風雅頌之中各有賦比興蓋緯在經(jīng)之內(nèi)也經(jīng)緯之分如此孔疏云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詞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也】則凡詩之節(jié)奏指歸皆將不待講說而直可詠吟以得之矣【輯錄節(jié)奏應(yīng)聲音之節(jié)謂風雅頌也指歸謂詩之防意歸趣應(yīng)制作之體謂賦比興也】六者之序以其篇次風固為先而風則有賦比興矣故三者次之而雅頌又次之蓋亦以是三者為之也然比興之中螽斯専于比而綠衣兼于興兎?専于興而闗雎兼于比此其例中又自有不同者學(xué)者亦不可以不知也【此一節(jié)言詩各有體而眾體之中又各有體六者則又凡例也螽斯四句皆是比綠衣則前二句為比又引起后二句也兎?以肅肅糾糾相呼而已闗雎取摯而有別之意則人與物又相似也輯錄朱子曰比興之中各有兩例興有取所興為義者則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下句指言上句之事實有全不取義者則但取一二字相應(yīng)而已要之上句全虛下句常實則同也比有繼所比而言其事者有全不言其事者學(xué)者隨文防意可也許氏曰語錄闗雎麟趾皆是興而兼比然雖近比其體卻只是興且如闗闗雎鳩本是興起到得下面說窈窕淑女方是入題說實事蓋興是以一個物事貼一個物事說上文興而起下文便接說實事如麟之趾下文便接說振振公子一個對一個說蓋公本是個好底人子也好孫也好族人也好譬如麟趾也好定也好角也好比卻不入題如此那一物說便是說實事如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依舊是就螽斯羽上說更不用說實事此所以謂之比又曰但比意雖切而卻淺興意雖濶而味長有興而不甚長又系人才之髙下做得好底拙底】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諌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風刺之風福鳳反】
風者民俗歌謠之詩如物被風而有聲又因其聲以動物也上以風化下者詩之美惡其風皆出于上而被于下也下以風刺上者上之化有不善則在下之人又歌詠其風之所自以譏其上也凡以風刺上者皆不主于政事而主于文詞不以正諌而托意以諫若風之被物彼此無心而能有所動也【此一節(jié)言風之為風如此然惟上以風化下一句可兼正變言下以風刺上而后則止可以論變風耳大序此意皆以歸之正風其固未然也輯錄王氏曰主文譎諌有巽入之道故曰風金履祥曰風刺之風只作平聲讀意好 風王者之聲教也又上行下效謂之風】
○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先儒舊說二南二十五篇為正風鹿鳴至菁莪二十二篇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為正大雅皆文武成王之詩周公所定樂歌之詞邶至豳十三國為變風六月至何草不黃五十八篇為變小雅民勞至召旻十三篇為變大雅皆康昭以后所作故其為說如此國異政家殊俗者天子不能統(tǒng)諸侯故國國自為政諸侯不能統(tǒng)大夫故家家自為俗也然正變之說經(jīng)無明文可考今姑從之其可疑者則具于本篇云【此一節(jié)又言變之所以變者如此輯錄通釋曰詩人各隨當時政教善惡人事得失而美刺之未嘗有意于為正為變后人比而觀之遂冇正變之分所以正風雅為文武成王時詩變風雅為康昭以后所作而邠風不可以為康昭以后之詩也大抵就各詩論之以美為正以刺為變猶之可也若拘其時世分其篇帙則其可疑者多矣】
○國史眀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懐其舊俗者也【風福鳳反】詩之作或出于公卿大夫或出于匹夫匹婦蓋非一人而序以為専出于國史則誤矣說者欲蓋其失乃云國史防繹詩人之情性而歌詠之以風其上則不唯文理不通【蓋掩也防繹推尋亦皆如治?之尋引其端緒也輔氏曰序云吟詠情性只是言作詩之人今乃云防繹詩人之情性故以為文理不通又小序中多有陳古刺今之說亦恐因此所謂達于事變懐其舊俗者而失之】而考之周禮太史之屬掌書而不掌詩其誦詩以諫乃太師之屬瞽蒙之職也【輯錄周禮春官太師下大夫二人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教六詩瞽蒙掌諷誦詩掌九徳六詩之歌以役太師注疏凡樂之歌必使瞽蒙為焉命其賢知者為太師教之詩教瞽蒙也無目眹謂之瞽有目眹而無見謂之蒙以其無日無所覩見則心不移于音聲故不使有目者為之也】故春秋?曰史為書瞽為詩說者之云兩失之矣【此一節(jié)指作變風變雅之人而其說之誤如此輯錄朱子曰周禮史官如太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其職不過掌書無掌詩者不知明得失之跡干國史甚事周禮禮記中史并不掌詩左?說自分曉以此見得大序亦未必是圣人做也】
○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情者性之動而禮義者性之徳也動而不失其徳則以先王之澤入人者深至是而猶有不忘者也【輯錄黃氏曰止乎禮義喜怒哀樂之中節(jié)者】然此言亦其大槩有如此者其放逸而不止乎禮義者固已多矣【此一節(jié)専主變風言謂變而不失其正也而其說之不偹如此】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所謂上以風化下【此一節(jié)又言風之所以為風者如此輯錄王氏曰風之本于人君一人之躬行而其末見于一國之事】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形者體而象之之謂小雅皆王政之小事大雅則言王政之大體也【此一節(jié)言雅之所以為雅者如此而朱子不從其詳見小雅篇端輯錄或問大序言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析衛(wèi)為邶鄘衛(wèi)何如朱子曰詩之樂也亦如今之歌曲音各不同衛(wèi)有衛(wèi)音鄘有鄘音邶有邶音政詩有鄘音者謂之鄘有邶音者謂之邶若夫大雅小雅則亦如令之商調(diào)宮調(diào)作歌曲者亦按其腔調(diào)而作耳大雅小雅亦古人作樂之體格按大雅體格作大雅按小雅體格作小雅非是做成詩后旋相度其詞日為大雅小雅也孔氏曰小雅所陳飲食賞勞燕賜征伐皆小事也大雅所陳受命作周代殷繼伐荷先王之福祿尊祖考以配天醉酒飽徳求賢用士皆大事也詩體既異樂音亦殊至于變雅則由音體有小大而不復(fù)由政事之大小矣嚴氏曰以政之小大為二雅之別驗之經(jīng)而不合竊謂雅之大小特以其體之不同耳蓋憂柔委曲意在言外者賦之體也明白正大直言其事者雅之體也純乎雅之體者為雅之大雜乎風之體者為雅之小詠呦呦鹿鳴食野之蘋便防得小雅興趣誦文王在上于昭于天便識得大雅氣象小雅大雅之別昭昭矣】
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眀者也【告古毒反】頌皆天子所制郊廟之樂歌頌容古字通故其取義如此【此一節(jié)言頌之所以為頌者如比輯錄嚴氏曰盛徳先王先公之徳也成功先王先公所以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而授之子孫者也今也徳積而至于配天功積而至于太平作頌者美盛徳之形狀歌其成功徧告神明所以報神思也此解周頌也詩三百皆周詩也魯商頌附焉耳疏曰商魯之頌則異于是商頌雖是祭祀之歌祭其先王之廟述其生時之功正是死后頌徳非以成功告神其體異于周頌也魯頌詠僖公功徳才如變風之美者耳又與商頌異矣彭氏曰盛徳不可見也故美其形容成功不可忘也故告于神明】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史記曰闗雎之亂以為風始【輯錄朱子曰闗雎是樂之卒章故曰闗雎之亂楚辭亦冇亂口是也自闗闗雎鳩至鐘鼓樂之皆是亂】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所謂四始也詩之所以為詩者至是無余蘊矣后世雖有作者其孰能加于此乎邵子曰刪詩之后世不復(fù)有詩矣蓋謂此也【此二句總結(jié)上文一國之事以下○大序言詩之統(tǒng)體最為詳備而其說有得失學(xué)者所宜先講也故首明之以明三百篇之大防輯錄朱子曰所謂無詩者非謂詩不復(fù)作也但謂人可不取耳故康節(jié)云自從刪后更無詩非果無詩蓋三百篇之義可以興觀羣怨正得失動天地厚人倫美教化其防深矣后之所以不及故也】
書舜典帝曰防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寛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防舜臣名胄子謂天子至卿大夫子弟教之因其徳性之美而防其過【直寛剛簡徳性之美也然過于直則絞急過于寛則柔懦過于剛則虐過于簡則傲樂以和之則無太過之病者也輯錄金履祥曰自直而溫至簡而無傲教冑子之事詩言志至律和聲典樂之事然教冑子亦以樂也】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聲謂五聲宮商角徴羽宮最濁而羽極清所以恊歌之上下律謂十二律黃鐘大呂太簇【音湊】夾鐘姑洗【音跣】仲呂防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音亦】應(yīng)鐘黃最濁而應(yīng)科清又所以旋相為宮而節(jié)其聲之上下【五音已有清濁髙下而一音之中又各有清濁髙下蓋黃鐘之管九寸以次而短至應(yīng)鐘而極止四寸七分而已以此節(jié)五音則長者重濁而舒遲短者輕清而剽疾也輯錄陳氏曰歌永言者言之不足而永歌之也聲依永者五聲依傍于永言之歌而見也律和聲者又以十二律而和此五聲也朱子曰詩之作本言志而已方其詩也未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樂也以聲依永以律和聲則樂乃為詩而作非詩為樂而作也詩出乎志者也詩者其本而樂者其末也又云五聲所屬宮上音商金音角木音防火音羽水音故宮?用八十一?商?用七十二?角?用六十四?徴?用五十四?羽?用四十八?以數(shù)之多少為尊卑故曰宮商角徴羽是以有清濁髙下之音如此】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此一條見教人之道以樂為本而作樂之道以詩為本朱子引之以明詩之用輯錄朱子曰金鐘鏄也石磬也?琴瑟也竹管簫也匏笙也土塤也革鼗鼓也木柷敔也蔡氏曰人聲既和乃以其聲被之八音而為樂則無不諧葉而不相侵亂失其倫次可以奏之朝廷郊廟而神人以和】
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說見大序
以六徳為之本
中和祗庸孝友【輯錄此六者本大司樂掌成均之法方樂徳教國子而言也輔氏曰中和性情之正也祗敬庸常又所以存守其中和而孝友則為仁之本根也】
以六律為之音
六律謂黃鐘至無射六陽律也大呂至應(yīng)鐘為六隂律與之相間故曰六間又曰六呂【輯錄周禮六隂律為六同不言六隂律者陽統(tǒng)隂也】其為教之本末猶舜之意也【徳立于中為之本律和于外謂之末太師以詩為教而必本諸六徳猶后防以樂為教而全其直寛剛簡四徳也朱子引之亦以明詩之用也】
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廵狩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以觀民風成周時也而邶鄘以下無正風焉意當時未或有之但善可為法者無過二南矣十二國經(jīng)有正變詩有不必存也至若變風中有美者則又可喜而不容刪去矣詩足以觀民風則可因其俗而施政教朱子引之亦以明詩之用也 以上三條見上之人所以用詩者如此自唐虞而成周由朝廷而天下則三條次第當然輯錄鄭氏曰五年者虞夏殷之制也周則十二年一廵狩見前序】
論語孔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前漢禮樂志云王官失業(yè)雅頌相錯【王官失業(yè)謂天子之樂官不能掌其樂也】孔子論而定之故其言如此【輯錄朱子曰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衛(wèi)反魯是時周禮在魯然詩樂亦頗殘缺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叅互考訂以知其說晚知道終不行故歸而正之】史記云古者詩本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禮義者三百五篇孔頴達曰按書?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之言未可信也愚按三百五篇其間亦未必皆可施于禮義但存其實以為鑒戒耳【孔子自言其正樂如此朱子引之以見圣人論定之功蓋禮記所言乃成周時詩此條以后則自三百五篇言之矣輯錄程子曰虞之君臣迭相賡和始見于書夏殷之世雖有作者其?鮮矣至周而益文人之怨樂必形于言政之美惡必有刺美至夫子時所?者多矣夫子刪之得三百篇可以垂世立教】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弟子記孔子雅素之言如此朱子引之以見詩為教人之常法輯錄朱子曰雅常也詩以理情性書以道政事禮以謹節(jié)文皆切于日用之實故常言之禮獨言執(zhí)者以人所執(zhí)守而言非徒誦說而已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子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孔子之教伯魚如此朱子引之以見詩為為學(xué)之先務(wù)輯錄朱子曰鯉孔子之子伯魚也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輔氏曰詩本人情該物理故學(xué)之者事理通達其為教溫柔敦厚使人不狡不詐故學(xué)之者心氣和平事理通達則無昏塞之患心氣和平則無躁急之失此所以能言也】
○子曰興于詩
興起也詩本人情其言易曉而諷詠之間優(yōu)柔浸漬又有以感人而入于其心故誦而習焉則其或邪或正或勸或懲皆有以使人志意油然興起于善而自不能已也【孔子本言為學(xué)成功之序而此一節(jié)言學(xué)之有得于詩者如此朱子引之以見學(xué)詩之效驗輯錄防氏曰學(xué)詩者可以感?人之善心如觀天保之詩則君臣之義修矣觀棠棣之詩則兄弟之愛篤矣觀伐木之詩則朋友之交親矣觀闗雎鵲巢之風則夫婦之經(jīng)正矣昔王裒有至性而弟子至于廢講蓼莪則詩之興?善心于此可見矣】
○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逺之事君【輯錄朱子曰人倫之道詩無不備二者舉重而言】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勉人學(xué)詩如此朱子引之既足以見詩之用又足以見詩為為學(xué)之先務(wù)輯錄語錄問詩可以觀論語集注考見得失是自己得失否曰是考見事跡之得失因以警自己之得失又問可以怨集注云怨而不怒是如何曰詩人怨詞委曲柔順不恁地増釋輔氏曰論語之論及詩者多矣而惟此章為備反覆周悉無一或遺學(xué)者茍于此而盡心焉則有以感?其志意而為善不懈有以考見其得失而于事無惑和而不流則得羣居之道怨而不怒則盡人情之微以至事父事君則于人倫之際各盡其道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則可以為博物洽聞之君子也矣】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人之善心【輯錄如正風雅頌等詩】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輯錄如變風等詩極有不好者】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輯錄情性是貼思正是貼無邪思無邪是心正意誠】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求其直指全體而言則未有若思無邪之切者【輯錄黃氏曰直指非微婉全體非一事就人心之思而言其無邪故曰直指全體】故夫子言詩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孔子舉詩中之一句以蓋三百篇之義朱子引之以明學(xué)詩之要輯錄思無邪者非謂作詩之人所思皆無邪也亦謂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而讀之則彼之自狀其丑者乃所以為警懼懲創(chuàng)之資也大序所謂變風?乎情止乎禮義者是則不能無病也】
南容三【去聲】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去聲】之
白圭大雅抑之五章也【學(xué)者有得于詩之一節(jié)亦圣人所取朱子引之以明詩之用但綱領(lǐng)所載皆論三百篇之全體如闗雎樂而不滛與女為周南二章皆不與故輔氏以為此條當去今從之】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専對雖多亦奚以為【學(xué)詩者不能推而用之則學(xué)之雖博亦非圣人所取朱子引之亦以明詩之用也】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樂音洛好去聲】
子貢蓋自謂能無諂無驕者【輯録朱子曰子貢姓端本名賜諂卑屈也驕矜肆也常人溺于貧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冇二者之病無諂無驕則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貧富之外也】故以二者質(zhì)之夫子夫子以為二者特隨處用力而免于顯過耳【諂與驕在外而可見故口顯過】故但以為可蓋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也又言必其理義渾然全體貫徹貧則心廣體胖而忘其貧富則安處善樂循理而不自知其富然后乃可為至爾【樂與好禮是圣人之正矣輯録輔氏曰心廣體胖者指其樂之之象安處善樂循理者論其好禮之實通釋曰隨貧富而用力自守則不能全體貫徹也無諂無驕免于顯過則不能理義渾然也是蓋為貧富而自守囿于貧富之中者也彼樂與好禮者則中禮義渾然根于其心流行?見于日用之間其貧也但知自樂而不知今之為貧其富也但知好禮而不知今之為富所謂全體貫徹也是其自始至終此心之理不為貧富而增損存亡乃超乎貧富之外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fù)【浮去聲】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fù)磨之治之之功不已而益精也子貢因夫子告以無諂無驕不如樂與好禮而知凡學(xué)之不可少得而自足必當因其所至而益加勉焉故引此詩以眀之【輯録朱子曰子貢舉詩之意不是専以此為貧而樂富而好禮底工夫蓋見得一切事皆合如此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也】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此章因論處貧富之道而知其為學(xué)之皆然是子貢善于學(xué)詩如此朱子引之以明學(xué)詩之法】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倩七練反盼普覧反絢呼縣反】
此逸詩也倩好口輔也盼目黒白分也素粉地畫之質(zhì)也絢采色畫之飾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zhì)而又加以華采之飾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謂以素為飾故問之
子曰繪事后素【繪胡對反】
繪事繪畫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后素功是也蓋先以粉地為質(zhì)而后可施以五采猶人有美質(zhì)然后可加以文飾
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禮必以忠信為質(zhì)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起猶?也起予言能起?我之志意【此章因論詩而知文質(zhì)之先后又為學(xué)之木末見子夏善于學(xué)詩如此朱子引之亦以明學(xué)詩之法蓋學(xué)詩者不可泥于章句而不知言外之意也輯録子貢因論學(xué)而知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xué)此所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是也夫子皆言始可與言詩已矣是亦進而教之之道也通釋曰此引論語言詩凡十章而皆不仍其先后之次朱子于此得無意乎切以淺見推之雅頌各得其所一章首明三百篇之定體也詩體之音節(jié)既定則可學(xué)矣故次兩章記夫子常以詩為教也既學(xué)則必有成效如所謂興觀羣怨之類是也故以此二章次之然學(xué)貴乎知要善讀詩而有得雖思無邪之一言白圭之一章用之有余不善者雖三百其篇而無用也故此三章又次之若子貢子夏之問荅又皆得詩人意外意者故以此二章終焉但未知朱子之意然否】
咸丘防問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孟子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程子曰舉一字是文成句是辭愚謂意謂已意志謂詩人之志逆迎之也其至否遲速不敢自必而聴于彼也【此言詩當求大意而不當況于文辭朱子引之以明說詩之法輯録朱子曰普徧也率循也乃作詩者自言天下皆王臣何獨使我以賢才而勞苦乎非謂天子可臣其父也蓋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shè)辭之志當以已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辭而已則如云漢所言是周之民而無遺種矣惟以意迎之則知作詩者之志在于憂旱而非真無遺民也又曰逆是說詩要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逆者等待之意謂如前途等待一人未來時且須耐心等待自有來時候也未來其心急切又要進前尋求卻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牽率古人言語入自家意之中來終無益張子曰知詩莫如孟子以意逆志讀詩之法也】
程子曰【顥字伯淳頥字正叔】詩者言之述也言之不足而長言之詠歌之所由興也其?于誠感之深至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故其入于人也亦深古之人幼而聞歌誦之聲長而識美刺之意故人之學(xué)由詩而興后世老師宿儒尚不知詩之義后學(xué)豈能興起乎【此言詩之為詩自然感人情性如此而詩學(xué)之興廢乃善心興起與否之由也朱子引之以明學(xué)詩之效】○又曰興于詩者吟詠情性涵暢道徳之中而歆動之有吾與點也之氣象【此言學(xué)詩而得其道則自可見詩之能感乎人朱子引之亦以明學(xué)詩之效輯録輔氏曰讀詩者吟詠其情性使人意沉浸紓快于道徳之中有所慕樂而動蕩鼓舞之直與曾防浴沂風雩之氣象一般方能有益】○又曰學(xué)者不可不看詩便使人長一格【此専勉人學(xué)詩朱子引之既足以見學(xué)詩之功效又足以見詩為為學(xué)之先務(wù)輯録輔氏曰讀詩則能興起自家本然之情性自然便使人長進得一格格猶様也○以上三條又見詩之功用如此】
張子曰【名載字子厚】置心平易然后可以言詩涵詠從容則忽不自知而自解頥矣若以文害辭以辭害志則防何而不為髙叟之固哉【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輯録從容舒緩貌解頥笑也語出匡衡?】○又曰求詩者貴平易不要﨑嶇求合蓋詩人之情性溫厚平易老成今以﨑嶇求之其心先狹隘無由可見【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輯録葉氏曰詩人情性溫厚而無刻薄平易而無艱險老成而無輕躁若以﨑嶇狹隘之心安能見得詩人寛平廣大之意】○又曰詩人之志至平易故無艱險之言大率所言皆目前事而義理存乎其中以平易求之則思逺以廣愈艱險則愈淺近矣【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也輯録橫渠云置心平易始知詩然解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卻不平易黃氏曰橫渠數(shù)說此知味之學(xué)觀詩之法也】上蔡謝氏曰【名良佐字顯道】學(xué)詩須先識得六義體面而諷詠以得之
愚按六義之說見于周禮大序其辨甚明其用可識而自鄭氏以來諸儒相襲【輯録襲因也簒緖曰襲】不惟不能知其所用反引異說而汨陳之【輯録汨音骨亂也】惟謝氏此說為庶防得其用耳【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輯録所謂讀之百遍其義自見之意】
古詩即今之歌曲往往能使人感動至學(xué)詩卻無感動興起處只為泥【并去聲為縁也泥滯也】章句故也明道先生善說詩未嘗章解句釋但優(yōu)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處如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逺曷云能來思之切矣百爾君子不知徳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歸于正也【輯録輔氏曰思之切而不歸于正便入哀傷淫佚去也】○又曰明道先生談詩并不曾下一字訓(xùn)詁只轉(zhuǎn)卻一兩字防【平聲】掇【都括反】地念過便教人省悟【教平聲○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以上四條皆教人平心易氣以求詩不可艱險膠固穿鑿而附防之也與孟子說比山意同朱子引之以破漢唐諸儒說詩之陋輯録葉氏曰防掇猶沾綴拈掇也陳氏曰烝民詩首四句孔子只就中添四字滄浪之歌只換兩斯字曽不辭費而意味無窮明道說詩正得此意】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欽定四庫全書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元 朱公遷 撰圖說上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說上>
朱子曰先儒正變之說經(jīng)無明文可考今姑從之其可疑者則具于本篇云
二南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xiāng)黨邦國而化天下也十三國為變風則亦領(lǐng)在樂官以時存肄觀省而垂鑒戒耳正小雅燕饗之樂正大雅防朝之樂受厘陳戒之辭也故或歡欣和恱以盡羣下之情或恭敬齋莊以?先王之徳詞氣不同音節(jié)亦異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及其變也則事未必同而各以其聲附之其次序時世則有不可考者矣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說上>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說上>
靈防文王所作所以望氛祲察災(zāi)祥時觀防節(jié)勞佚也辟廱辟璧通廱澤也天子之學(xué)大射行禮之處也水旋丘如璧以節(jié)觀者故曰辟廱
朱子初解曰張子云辟廱古無此名則其制蓋始于此及周有天下遂以名天子之學(xué)而諸侯不得立焉
太王遷岐胥宇筑室作廟立臯門應(yīng)門立?土
古公亶父后追稱太王王之郭門曰臯門王之正門曰應(yīng)門太王之時未有制度作二門如此及周有天下遂尊以為天子之門而諸侯不得立焉
泮水泮宮之水諸侯之學(xué)鄉(xiāng)射之宮謂之泮宮其東西南方有水形如半璧以其半于辟廱故曰泮水而宮亦以名也
織女天女也牽牛服駕也啓眀長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謂之啓眀以其后日而入故謂之長庚天畢畢星也狀如掩兎之畢也箕斗二宿以夏秋之間見于南方云北斗者以其在箕之北也
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則下而西流矣
火伏于九月至十月昏旦并不見唯冬至后旦中至正二三四皆見旦后也
左?張趯曰火星中而寒暑退服防注云旦中而寒退昏中而暑退
定北方之宿營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建亥月小雪中氣之時】于是時可以營制宮室故謂之營室衛(wèi)為狄所滅文公徙居楚丘營立宮室樹八尺之臬而度其日出入之景以定東西又參日中之景以正南北也
經(jīng)云既景乃岡又云相其隂陽度其夕陽?云景測日景以正四方也相視也隂陽向背寒暖之宜也山西曰夕陽嚴氏曰豳在梁山西公劉相此夕陽地以建豳居也今得西山真先生儒家武庫所著公劉相隂陽圖謹按其式作圖如上以備讀詩者考焉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說上>
冠名殷曰冔周曰冕黼冔黼裳而冔冠也
防弁如星防縫中也王之皮弁縫中每貫結(jié)五采玉十二以為飾武公諸侯則玉用三采
臺夫須也即涉草也古注謂以夫須皮為笠所以御暑御雨
緇布冠也撮者其制小僅可撮其髻也古注云太古冠
繪龍山華蟲火宗彛五章天子之龍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龍龍一首卷然故謂之袞
君純羔大夫以豹飾袪褎袪褎皆袂也然袪大而袂袖小
錦衣狐裘朝天子之服蘇氏曰此狐裘狐白裘也
五色備謂之繡前三幅后四幅繡以藻粉米黼黻四章
芾太古蔽膝之象字當作韨古字通用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以韋為之
邪幅偪也邪纒于足如今行縢偪束其脛
正義注云瑱塞耳也充耳是已天子以玉諸侯以石充耳以紞懸瑱當耳也紞用防線織之天子諸侯五色臣三色君子偕老篇瑱言夫人服飾
雜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橫曰珩繋三組貫以蠙珠中組之半貫瑀末懸沖牙兩旁組各懸琚璜又兩組交貫于瑀上系珩下系璜行則沖牙觸璜而有聲也
狀如錐角以象骨為之所以解結(jié)
古注云韘沓也以朱韋為之射以彄沓右手食指將指無名指以遂?也
爾雅云婦人之祎謂之縭孫氏云祎帨巾也故集?曰婦人之祎母戒女而為之施衿結(jié)恱也
禮記婦事舅姑左佩紛帨注紛帨拭手之巾也
說文簪也其端刻雞形
揥所以摘髪以象骨為之若今之篦兒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
欽定四庫全書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元 朱公遷 撰圖說下
竹為之以薦果核容四升
木為之以薦葅醢容四升
木為之以載牲體
大房半體之爼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瓦器以盛黍稷容斗二升方曰簠圓曰簋
瓦器如豆以薦大羮徑尺八寸髙二尺四寸
飲器受一升上兩柱取飲不盡之義戒其過也木爵玉爵同制
爵也夏曰醆殷曰斚周曰爵孔氏曰斚畵禾稼
酒器刻為云雷之象金罍以金飾之孔氏曰天子玉諸侯金士梓
畫牛于尊腹也或曰尊作牛形鑿其背以受酒也
圜器禮器注壺大一石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説下>
秬黑黍也鬱鬱金草鬯暢也釀秬黍為酒筑鬰金草煑而和之使芬芳條暢酌而祼神也
黃流在中鬰鬯也
卣中尊孫炎云尊彛為上罍為下卣居中郭璞云卣受五升
楅衡施于牛角所以止觸周禮云凡祭飾其牛牲設(shè)其楅衡
韓奕介圭諸侯之封圭執(zhí)之為贄以合瑞于王也曹氏曰周官典瑞五等諸侯各執(zhí)其圭璧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以朝覲宗遇防同于王 云漢圭璧禮神之玉也孔氏曰大宗伯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璜禮北方圭璧其總稱也
玉瓚圭瓚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酌鬯以祼也王祼以圭瓚諸臣助之亞祼以璋瓚左右奉之
半圭曰璋以為瓚柄祭統(tǒng)云君執(zhí)圭瓚祼尸大宗執(zhí)璋瓚亞祼
琴瑟皆絲屬琴長三尺六寸五分五?后加文武二?
嚴氏曰笙以匏為之十三管列匏中而施簧管端吹笙則鼓動其簧而?聲
禮書云三十六簧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
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五?其常用者十九?頌瑟長七尺二寸廣一尺八寸廿五?并用
簫編小竹管為之
王氏曰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參差象風翼
管六孔如篴并兩而吹之者也篴今之笛也
籥如笛而六孔或曰三孔而短主中聲而上下之
柷狀如漆桶以木為之中有椎連底撞令左右擊以起樂者
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長尺櫟之以止樂者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説下>
塤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似稱錘六孔
箎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七孔一孔上出徑三分凡八孔橫吹之
塤箎其竅盡合則為黃鐘其竅盡開則為應(yīng)鐘蓋相應(yīng)和也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説下>
鐘金屬鏞大鐘也
磬石為之
鼓革屬賁鼓大鼓也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田亦大鼓也懸鼓周制也夏后氏足鼓殷防鼓周懸鼓鞉如鼓小有柄兩耳持其柄搖之則傍耳還自擊何善伯注華黍下魯鼓薛鼓禮投壺篇鄭氏注魯鼓薛鼓其節(jié)不同 □ □□ □ □半 □□ □□ □ 魯鼓 □ □□
□ □□ □ □□半 □ □□ 薛鼓 此魯鼓薛鼓之節(jié)也贠者擊鼙方者擊鼓古
者舉事鼓必有節(jié)聞其節(jié)則知其事矣 取半以下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又一說魯鼓 □ □
□ 半 □ □ □ □ 薛鼓 □□ □ □ □ □ □半
□ □ □ 此二者記兩家之異故兼列之
植木以懸鐘磬其橫者曰栒業(yè)有瞽篇孔氏曰植者為虡橫者為栒大板謂之業(yè)所以飾此栒而為崇牙刻之如鋸齒防業(yè)然故曰業(yè)其形卷然可以懸鼓磬樹五采之羽以為文畫繒為翣載以璧樹翣于栒之角也
鼎有牛羊豕三鼎皆以銅為之三足有?
釡屬李解云上大下小曰?孫炎曰甑者非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説下>
有足曰锜
無足曰釡
瓦器可以節(jié)樂又飲器易尊酒簋貳用缶又汲器左氏具綆缶
升上徑二寸下徑六分其深八分千二百黍為龠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
筐筥皆竹器方曰筐圓曰筥
兵車之輪六尺六寸田車之輪六尺三寸在輿之外
輻三十以象日月也
車前曲木上句衡者謂之辀亦曰轅禮記車制圖云辀長一丈四尺四寸亦曰轅通謂之辀
轂在車輪之中外持輻內(nèi)受軸長三尺二寸徑一尺
元戎十乘以先啓行元大也戎戎車先軍之前鋒也元戎甲士三人同載左持戈右持矛中御戈殳防矛揷于輢幟畫鳥隼之章
小戎篇云小戎俴収五楘梁辀防環(huán)脅驅(qū)隂靷鋈續(xù)文茵暢轂駕我騏馵又云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龍盾之合鋈以觼軜俴駟孔羣厹矛鋈錞虎韔鏤膺交韔二弓
古者三甲以革為之犀甲夀可百年兕甲夀二百年合甲夀三百年后世乃用金耳
說文曰胄兠鍪也兠鍪首鎧也
干楯也自闗而東或謂之干或謂之楯闗西謂之楯戈柲長六尺有六寸戈主于刺
戚?二者斧鉞之別名戚為斧?為鉞鉞大斧小
殳即祋也長丈二而無刃主于擊禮書作八觚形
酋矛長二丈夷矛長二丈四尺
敦弓天子之弓彤弓諸侯之弓長六尺六寸謂之上制六尺三寸謂之中制六尺謂之下制取干角以膠漆筋?為之
虎韔以虎皮為弓室也交韔二弓交二弓于韔中也
說文弓弩矢也象鏑括羽之形釋名云矢指也有所指而迅疾
服盛矢器魚獸名其背皮斑文可為矢服
侯張布而射之者也侯中之的曰正大射則張皮侯而設(shè)鵠賓射則張布侯而設(shè)正五正之侯中畫朱次白次蒼黃?居外三正則損?黃二正則畫朱綠
鳥隼曰旟龜蛇為旐曲禮所謂前朱雀而后?武也
交龍為旂所謂左青龍也
決著于右手左指所以鉤?開體
旄以牛尾注于旗干之首
旌析翟羽設(shè)于旗干之首
拾以皮為之著于左臂以遂?
鞞琫有珌鞞容刀之鞞今刀鞘也琫上飾珌下飾戎服也
諸國世次圖
商宋【附】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振 微 報丁 報乙
報丙 主壬 主癸 湯 外丙【湯次子】仲壬【外丙弟】太甲【湯嫡孫】沃丁 大庚【沃丁弟】小甲
雍已【小甲弟】太戊【雍已弟】仲丁 外壬【仲丁弟】河亶甲【外壬弟】祖乙 祖辛 沃甲【祖辛弟】祖丁【祖辛子】南庚【沃甲子】陽甲【祖丁子】盤庚【陽甲弟】小辛【盤庚弟】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祖庚弟】廩辛 庚丁【廩辛弟】武乙
大丁 帝乙 紂 宋微子啓【紂庶兄】微仲【啓弟】宋公稽 丁公 湣公【丁子】 煬公【湣弟】 厲公【湣子】厘公 恵公 哀公 戴公 武公
宣公 穆公【宣弟】 殤公 莊公【穆子】 湣公
公子防【羣公子】 桓公 襄公 成公
昭公 文公【昭弟】 共公 平公 元公
景公 昭公【元曾庶孫】悼公 休公 辟公剔公 偃
周豳【附】
后稷 不窋 鞠陶 豳公劉 慶節(jié)皇仆 著弗 毀隃 公非 髙圉亞圉 公叔祖類 岐周太王 王季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懿弟】 夷王【懿子】厲王 宣王 幽王 平王 桓王【平孫】莊王 厘王 恵王 襄王 頃王匡王 定王【匡弟】 簡王 靈王 景王悼王 敬王 元王 貞定王 哀王思王【哀弟】 考王【哀弟】 威烈王 安王 烈王顯王 慎靚王 赧王
周公封魯【侯爵】
周公 伯禽 考公 煬公【考弟】 幽公魏公【幽弟】 厲公 獻公【厲弟】 真 武【真弟】懿 伯御【懿弟】 孝 恵 隠
桓【隠弟】 莊 閔 僖【閔庶兄】 文
宣 成 襄 昭 定【昭弟】哀 悼 元 穆 共
康 景 平 傾
召公封燕【侯爵】
召公【兒世至】恵侯 厘 頃 哀
鄭 繆 宣 桓 莊
襄 宣 昭 武 文
懿 恵 悼 共 平
簡 獻 孝 成 湣
厘 桓 文 易王 子噲昭 恵 武成 孝 王喜
邶
鄘【二國封爵世次未詳】
衛(wèi)【侯爵】
康叔 康伯 考伯 嗣伯 疌伯靖伯 貞伯 項伯 厘侯 共伯武公【共弟】 莊 桓 宣【桓弟】 恵
黔牟【羣公子】懿 戴【公子頑子】 文【戴弟】 成
穆 定 獻 殤【定弟】 襄【獻子】靈 出【靈孫】 莊【出父】 班師【襄孫】 君起【靈子】悼【出季父】 敬 昭 懐【羣公子】 慎【敬孫】聲 成 平侯 嗣君 懐
元 君角
鄭【伯爵】
桓公 武 莊 厲 昭
子亹【昭弟】 子嬰【亹弟】 文 穆 靈
襄【靈弟】 悼 成【悼弟】 厘 簡
定 獻 聲 哀 共【聲弟】幽 繻【幽弟】
齊【侯爵】
太公 丁公 乙 癸 哀
胡【哀弟】 獻【哀弟】 武 厲 文【胡子】成 莊 厘 襄 桓
孝 昭 懿【孝弟】 恵 頃
靈 莊 景【莊弟】 安孺子 悼【景子】簡 平【簡弟】 宣 康
魏【畢公髙之后封爵世次未詳】
唐晉曲沃【附侯爵】
唐叔 晉爕 武侯 成侯 厲
靖 厘 獻 穆 殤【穆弟】文【穆子】 昭 孝 鄂 哀
小子侯 緡【哀弟】曲沃武公 獻 君卓恵【卓兄】 懐 文【獻子】 襄 靈
成【褒弟】 景 厲 悼【襄曾孫】 平
昭 頃 定 出 哀【昭曽孫】幽 烈 孝 靜
秦【伯爵】
非子 秦侯 公伯 秦仲 莊公襄公 文 寧【文孫】 出子 武【出子兄】徳公【武弟】 宣 成【宣弟】 穆【成弟】 康
共 桓 景 哀 恵【哀弟】悼 厲共 躁 懐【躁弟】 靈【懐孫】簡【靈季父】 恵 出 獻【靈子】 孝
惠文王 武王 昭襄【武弟】 孝文 莊襄始皇 二世 子嬰
陳【侯爵】
胡公 申公 相公【申弟】 孝【申子】 慎
幽 厘 武 夷 平【夷弟】文 桓 厲【桓弟】 莊【厲弟】 宣【莊弟】穆 共 靈 成 哀
恵【哀孫】 懐 湣
檜【祝融之后封爵世次未詳】
曹【伯爵】
振鐸 太伯 仲君 宮伯 孝伯夷伯 幽伯 戴伯 恵伯 石甫繆公【甫弟】 桓 莊 厘【羣公子】 昭
共 文 宣 成 武
平 悼 聲【悼弟】 隠【平弟】 靖
伯陽
作詩時世圖
商詩【五篇】
太甲【以后】
頌【三篇】
那 烈祖 長?
祖甲【以后】
頌【二篇】
?鳥 殷武
周詩【三百六篇】
文王【世】
正風【二十四篇】
周南闗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麟之趾 桃夭 芣苢兎罝【并周國詩】漢廣 汝墳【并南國詩】
召南鵲巢 采蘩 草蟲 采蘋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騶虞【并南國詩】
武王【世】
頌【二篇】
時邁 雝
武王【以】后
正風【一篇】
召南何彼秾矣【南國詩】
正小雅【二十二篇】
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常棣
伐木 天?! 〔赊薄 〕鲕?br /> 杕杜 南陔 白華 華黍魚麗 由? 南有嘉魚 崇丘
南山有臺 由儀 蓼蕭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成王【世】
變風【七篇】
豳七月 鴟鸮 東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防
正大雅【十八篇】
文王 大明 緜 棫樸
旱麓 思齊 皇矣 靈臺
下武 文王有聲 生民
行葦 既醉 鳬鹥 假樂
篤公劉 泂酌 卷阿
頌【二十六篇】
清廟 維天之命 維清
烈文 天作 我將 思文
臣工 振鷺 豐年 有瞽
潛 載見 有客 武
閔予小子 訪落 敬之
小毖 載芟 良耜 絲衣
酌 桓 賚 般
康王【以后】
頌【二篇】
昊天有成命 噫嘻
昭王【以后】
頌【一篇】
執(zhí)競
厲王【世】
變大雅【四篇】
民勞 板 蕩 桑柔
厲王【以后】
變小雅【十篇】
鴻鴈 庭燎 沔水 鶴鳴
祈父 白駒 黃鳥 我行其野斯干 無羊
宣王【世】
變風【一篇】
鄘柏舟【衛(wèi)厘侯時】
變小雅【五篇】
六月 采芑 車攻 吉日
黍苗
變大雅【六篇】
云漢 崧髙 烝民 韓奕
江漢 常武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詩類
提要
【臣】等謹案詩經(jīng)疏義防通二十卷元朱公遷撰公遷字克升樂平人江西通志載其至正間為處州學(xué)正何英后序則稱以特恩授敎官得正金華郡庠二説互異考樂平縣志載公遷以至正辛巳領(lǐng)浙江鄉(xiāng)試教婺州改處州然則英序舉其始通志要其終耳是書為發(fā)明朱子集?而作如注有疏故曰疏義其后同里王逄及逄之門人何英又采眾説以補之逄所?題曰輯録英所補題曰增釋雖逓相附益其宗防一也其説墨守朱子不逾尺寸而亦間有所辨證如卷耳篇內(nèi)朱子誤用毛?舊説以崔嵬為土山戴石公遷則引爾雅説文明其當為石戴土又七月之詩朱子本月令以流火在六月公遷推騐嵗差謂公劉時當在五六月之交皆足以補集?之闕又集?所引典故一一詳其出處即所引舊説原本不著其名者如衛(wèi)風之趙子注為趙伯循小雅斯千篇之或曰注為曾氏之類皆一一考訂雖于宏防無闗亦足見其用心不茍也書成于至正丁亥正統(tǒng)甲子英始取逄所授遺稿重加増訂題作詩?義詳釋發(fā)明以授書林葉氏刋行之而板心又標詩?會通未喻其故今仍從公遷舊名題曰詩經(jīng)疏義以不沒其始焉乾隆四十四年三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佟 境肌俊£憽≠M 墀
欽定四庫全書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元 朱公遷 撰綱領(lǐng)
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言為詩【輯録朱子曰按闗雎之序其間有統(tǒng)論詩之綱領(lǐng)者數(shù)條乃詩大序宜引以冠經(jīng)首使學(xué)者得以考焉又曰大序言之已然亦有不滿人意處又曰或者謂補湊而成亦有此理】
○心之所之謂之志而詩所以言志也【輔氏曰此一節(jié)言詩之所自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者性之感于物而動者也喜怒憂懼愛惡欲謂之七情形見【音現(xiàn)】永長也【輔氏曰此一節(jié)言詠歌舞蹈出于人情之自然】
○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治直吏反樂音洛思息吏反】
聲不止于言凡嗟嘆永歌皆是也成文謂其清濁髙下疾徐疏【平聲】數(shù)【音朔】之節(jié)相應(yīng)而和也然情之所感不同則音之所成亦異矣【此一節(jié)言詩之邪正系于政教之得失所謂聲音之道與政通也輯錄孔疏云治世之政和順民述其安樂之心作歌故其音亦安樂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安之極也厭厭夜飲不醉無歸樂之至也亂世之政乖戾民述其怨怒之心作歌故其音亦怨怒民莫不谷我獨何害怨之至也取彼譛人投畀豺虎怒之甚也國將亡民遭困厄哀傷思慕而作歌故其音亦哀以思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哀之甚也睠焉顧之潸焉出涕思之篤也許氏曰治世之人安于居處樂于風化故發(fā)為歌聲安舒而樂易聴其聲之安樂則知其世之治究其原則以為政之和平故也亂世之人怨其上之煩苛怒其上之暴虐故?為歌聲怨恨而忿怒聴其音之怨怒則知其世之亂矣求其本則以為政之乖繆于常道故也亡國之人哀其危亡思其愁苦故?為歌聲悲哀而思逺聴其音之哀思則知其國之必亡矣推其因則以民困窮不堪故也亡國謂國雖存將必亡者也又疏云亂世謂世亂而國存故以世言亡國則國亡而世絶故不言世亂世言政亡國不言政者民困必政暴舉其民困為甚亂故不言政也】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事有得失詩因其實而諷詠之使人有所創(chuàng)艾【音刈】興起至其和平怨怒之極又足以達于隂陽之氣而致祥召災(zāi)【和平致祥怨怒召災(zāi)】蓋其出于自然而不假人力是以入人深而見功速非他教之所及也【此一節(jié)言詩之用系如此 輯錄創(chuàng)懲也艾治也何休云莫近猶莫過之也通釋曰詠其事之得則可起人善心諷其事之失則可創(chuàng)人逸志得失于是乎正其入人之深如此者蓋以人心同一理也詠其實而極其和平則達于隂陽而或致祥諷其實而極其怨怒則達乎隂陽而或召災(zāi)其感動之速如此者亦以天地神人同一氣也詩雖出于人為而理氣感通則不假人力也達字貼動感字隂陽貼天地鬼神字】
○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先王指文武周公成王【輯録輔氏曰或疑指周公為先王先生曰此無甚害蓋周公行王事制禮樂若止言成王則失其實矣】是指風雅頌之正經(jīng)經(jīng)常也女正乎內(nèi)男正乎外夫婦之常也孝者子之所以事父敬者臣之所以事君詩之始作多?于男女之間而達乎父子君臣之際故先王以詩為教使人興于善而戒其失所以道夫婦之常而成父子君臣之道也三綱既正則人倫厚教化美而風俗移矣【此一節(jié)言圣人推詩之用如此輯錄彭氏曰陳君舉云夫婦之經(jīng)者孝敬之成也蓋天下之道只從夫婦中出而夫婦之中出只從中正中來以此氣象事親則成孝事君則成敬由是而人倫厚教化美風俗移皆出于詩之功用也輔氏曰此一節(jié)又言文武周公成王以風雅頌之正經(jīng)為教而后有此效驗始于夫婦父子君臣之三綱而后極于天下之風俗也】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興虛應(yīng)反后同】
此一條本出于周禮太師之官蓋三百篇之綱領(lǐng)管轄也【輯錄輔氏曰風雅頌者三百篇之節(jié)奏貫統(tǒng)于是而無所遺故曰綱領(lǐng)賦比興者三百篇之體制實出于是而不能外故曰管轄通釋云詩有六義如綱之有綱如衣之有領(lǐng)如車之有管有轄管與錧輨同車轂端鐡也轄與鎋牽同車軸頭鐡也四者皆機要之所在也然綱領(lǐng)之用在綱與衣之上則風雅頌之比也管轄之用在車之中則賦比興之譬也】風雅頌者聲樂部分之名也【輯錄風有風之詩雅有雅之詩頌有頌之詩猶軍法之部伍有一定不易之分也】風則十五國風雅則大小雅頌則三頌也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輯錄朱子曰周禮太師掌六詩以教國子而大序謂之六義蓋古令聲詩條理無出此者風則閭巷風土男女情思之詞雅則朝防燕享公卿大夫之作頌則鬼神宗廟祭祀歌舞之樂其所以分皆以其篇章節(jié)奏之異而別之也賦比興所以分者又以其屬詞命意之不同而別之也彭氏曰李賢良云詩者古之歌曲其聲之曲折氣之髙下作詩之始或為風為小雅為大雅為頌風之聲不可以入雅雅之聲不可以入頌不待太師與孔子而后分也風雅頌?zāi)似湟舳x比興乃其體也】賦者直陳其事如葛覃卷耳之類是也比者以彼狀此如螽斯綠衣之類是也興者托物興詞如闗雎兎?之類是也【輯錄朱子曰凡直指其名直敘其事者賦也引物為況者比也本要言其事而虛用兩句鉤起因而接續(xù)者興也又曰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興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又曰說出那個物事來是興不說出那個物事是比如南有喬木只是說漢有防女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只說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皆是興體比體只是從頭比下來不說破興比相近卻不同又口興體不一或借眼前事說起或別將一物說起如唐詩尚有此體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水中蒲皆是借彼興起其詞非必有感有見于此物也有將物之所無興起自家之所有有將物之所有興起自家之所無前輩都理防這個不分明如何說得經(jīng)本指】蓋眾作雖多而其聲音之節(jié)制作之體不外乎此故太師之教國子必使之以是六者三經(jīng)而三緯之【輯錄語錄三經(jīng)是風雅頌是做詩底骨子賦比興卻是里面橫串底都有賦比興故謂三緯今按風雅頌之中各有賦比興蓋緯在經(jīng)之內(nèi)也經(jīng)緯之分如此孔疏云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詞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也】則凡詩之節(jié)奏指歸皆將不待講說而直可詠吟以得之矣【輯錄節(jié)奏應(yīng)聲音之節(jié)謂風雅頌也指歸謂詩之防意歸趣應(yīng)制作之體謂賦比興也】六者之序以其篇次風固為先而風則有賦比興矣故三者次之而雅頌又次之蓋亦以是三者為之也然比興之中螽斯専于比而綠衣兼于興兎?専于興而闗雎兼于比此其例中又自有不同者學(xué)者亦不可以不知也【此一節(jié)言詩各有體而眾體之中又各有體六者則又凡例也螽斯四句皆是比綠衣則前二句為比又引起后二句也兎?以肅肅糾糾相呼而已闗雎取摯而有別之意則人與物又相似也輯錄朱子曰比興之中各有兩例興有取所興為義者則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下句指言上句之事實有全不取義者則但取一二字相應(yīng)而已要之上句全虛下句常實則同也比有繼所比而言其事者有全不言其事者學(xué)者隨文防意可也許氏曰語錄闗雎麟趾皆是興而兼比然雖近比其體卻只是興且如闗闗雎鳩本是興起到得下面說窈窕淑女方是入題說實事蓋興是以一個物事貼一個物事說上文興而起下文便接說實事如麟之趾下文便接說振振公子一個對一個說蓋公本是個好底人子也好孫也好族人也好譬如麟趾也好定也好角也好比卻不入題如此那一物說便是說實事如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依舊是就螽斯羽上說更不用說實事此所以謂之比又曰但比意雖切而卻淺興意雖濶而味長有興而不甚長又系人才之髙下做得好底拙底】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諌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風刺之風福鳳反】
風者民俗歌謠之詩如物被風而有聲又因其聲以動物也上以風化下者詩之美惡其風皆出于上而被于下也下以風刺上者上之化有不善則在下之人又歌詠其風之所自以譏其上也凡以風刺上者皆不主于政事而主于文詞不以正諌而托意以諫若風之被物彼此無心而能有所動也【此一節(jié)言風之為風如此然惟上以風化下一句可兼正變言下以風刺上而后則止可以論變風耳大序此意皆以歸之正風其固未然也輯錄王氏曰主文譎諌有巽入之道故曰風金履祥曰風刺之風只作平聲讀意好 風王者之聲教也又上行下效謂之風】
○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先儒舊說二南二十五篇為正風鹿鳴至菁莪二十二篇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為正大雅皆文武成王之詩周公所定樂歌之詞邶至豳十三國為變風六月至何草不黃五十八篇為變小雅民勞至召旻十三篇為變大雅皆康昭以后所作故其為說如此國異政家殊俗者天子不能統(tǒng)諸侯故國國自為政諸侯不能統(tǒng)大夫故家家自為俗也然正變之說經(jīng)無明文可考今姑從之其可疑者則具于本篇云【此一節(jié)又言變之所以變者如此輯錄通釋曰詩人各隨當時政教善惡人事得失而美刺之未嘗有意于為正為變后人比而觀之遂冇正變之分所以正風雅為文武成王時詩變風雅為康昭以后所作而邠風不可以為康昭以后之詩也大抵就各詩論之以美為正以刺為變猶之可也若拘其時世分其篇帙則其可疑者多矣】
○國史眀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懐其舊俗者也【風福鳳反】詩之作或出于公卿大夫或出于匹夫匹婦蓋非一人而序以為専出于國史則誤矣說者欲蓋其失乃云國史防繹詩人之情性而歌詠之以風其上則不唯文理不通【蓋掩也防繹推尋亦皆如治?之尋引其端緒也輔氏曰序云吟詠情性只是言作詩之人今乃云防繹詩人之情性故以為文理不通又小序中多有陳古刺今之說亦恐因此所謂達于事變懐其舊俗者而失之】而考之周禮太史之屬掌書而不掌詩其誦詩以諫乃太師之屬瞽蒙之職也【輯錄周禮春官太師下大夫二人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教六詩瞽蒙掌諷誦詩掌九徳六詩之歌以役太師注疏凡樂之歌必使瞽蒙為焉命其賢知者為太師教之詩教瞽蒙也無目眹謂之瞽有目眹而無見謂之蒙以其無日無所覩見則心不移于音聲故不使有目者為之也】故春秋?曰史為書瞽為詩說者之云兩失之矣【此一節(jié)指作變風變雅之人而其說之誤如此輯錄朱子曰周禮史官如太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其職不過掌書無掌詩者不知明得失之跡干國史甚事周禮禮記中史并不掌詩左?說自分曉以此見得大序亦未必是圣人做也】
○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情者性之動而禮義者性之徳也動而不失其徳則以先王之澤入人者深至是而猶有不忘者也【輯錄黃氏曰止乎禮義喜怒哀樂之中節(jié)者】然此言亦其大槩有如此者其放逸而不止乎禮義者固已多矣【此一節(jié)専主變風言謂變而不失其正也而其說之不偹如此】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所謂上以風化下【此一節(jié)又言風之所以為風者如此輯錄王氏曰風之本于人君一人之躬行而其末見于一國之事】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形者體而象之之謂小雅皆王政之小事大雅則言王政之大體也【此一節(jié)言雅之所以為雅者如此而朱子不從其詳見小雅篇端輯錄或問大序言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析衛(wèi)為邶鄘衛(wèi)何如朱子曰詩之樂也亦如今之歌曲音各不同衛(wèi)有衛(wèi)音鄘有鄘音邶有邶音政詩有鄘音者謂之鄘有邶音者謂之邶若夫大雅小雅則亦如令之商調(diào)宮調(diào)作歌曲者亦按其腔調(diào)而作耳大雅小雅亦古人作樂之體格按大雅體格作大雅按小雅體格作小雅非是做成詩后旋相度其詞日為大雅小雅也孔氏曰小雅所陳飲食賞勞燕賜征伐皆小事也大雅所陳受命作周代殷繼伐荷先王之福祿尊祖考以配天醉酒飽徳求賢用士皆大事也詩體既異樂音亦殊至于變雅則由音體有小大而不復(fù)由政事之大小矣嚴氏曰以政之小大為二雅之別驗之經(jīng)而不合竊謂雅之大小特以其體之不同耳蓋憂柔委曲意在言外者賦之體也明白正大直言其事者雅之體也純乎雅之體者為雅之大雜乎風之體者為雅之小詠呦呦鹿鳴食野之蘋便防得小雅興趣誦文王在上于昭于天便識得大雅氣象小雅大雅之別昭昭矣】
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眀者也【告古毒反】頌皆天子所制郊廟之樂歌頌容古字通故其取義如此【此一節(jié)言頌之所以為頌者如比輯錄嚴氏曰盛徳先王先公之徳也成功先王先公所以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而授之子孫者也今也徳積而至于配天功積而至于太平作頌者美盛徳之形狀歌其成功徧告神明所以報神思也此解周頌也詩三百皆周詩也魯商頌附焉耳疏曰商魯之頌則異于是商頌雖是祭祀之歌祭其先王之廟述其生時之功正是死后頌徳非以成功告神其體異于周頌也魯頌詠僖公功徳才如變風之美者耳又與商頌異矣彭氏曰盛徳不可見也故美其形容成功不可忘也故告于神明】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史記曰闗雎之亂以為風始【輯錄朱子曰闗雎是樂之卒章故曰闗雎之亂楚辭亦冇亂口是也自闗闗雎鳩至鐘鼓樂之皆是亂】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所謂四始也詩之所以為詩者至是無余蘊矣后世雖有作者其孰能加于此乎邵子曰刪詩之后世不復(fù)有詩矣蓋謂此也【此二句總結(jié)上文一國之事以下○大序言詩之統(tǒng)體最為詳備而其說有得失學(xué)者所宜先講也故首明之以明三百篇之大防輯錄朱子曰所謂無詩者非謂詩不復(fù)作也但謂人可不取耳故康節(jié)云自從刪后更無詩非果無詩蓋三百篇之義可以興觀羣怨正得失動天地厚人倫美教化其防深矣后之所以不及故也】
書舜典帝曰防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寛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防舜臣名胄子謂天子至卿大夫子弟教之因其徳性之美而防其過【直寛剛簡徳性之美也然過于直則絞急過于寛則柔懦過于剛則虐過于簡則傲樂以和之則無太過之病者也輯錄金履祥曰自直而溫至簡而無傲教冑子之事詩言志至律和聲典樂之事然教冑子亦以樂也】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聲謂五聲宮商角徴羽宮最濁而羽極清所以恊歌之上下律謂十二律黃鐘大呂太簇【音湊】夾鐘姑洗【音跣】仲呂防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音亦】應(yīng)鐘黃最濁而應(yīng)科清又所以旋相為宮而節(jié)其聲之上下【五音已有清濁髙下而一音之中又各有清濁髙下蓋黃鐘之管九寸以次而短至應(yīng)鐘而極止四寸七分而已以此節(jié)五音則長者重濁而舒遲短者輕清而剽疾也輯錄陳氏曰歌永言者言之不足而永歌之也聲依永者五聲依傍于永言之歌而見也律和聲者又以十二律而和此五聲也朱子曰詩之作本言志而已方其詩也未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樂也以聲依永以律和聲則樂乃為詩而作非詩為樂而作也詩出乎志者也詩者其本而樂者其末也又云五聲所屬宮上音商金音角木音防火音羽水音故宮?用八十一?商?用七十二?角?用六十四?徴?用五十四?羽?用四十八?以數(shù)之多少為尊卑故曰宮商角徴羽是以有清濁髙下之音如此】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此一條見教人之道以樂為本而作樂之道以詩為本朱子引之以明詩之用輯錄朱子曰金鐘鏄也石磬也?琴瑟也竹管簫也匏笙也土塤也革鼗鼓也木柷敔也蔡氏曰人聲既和乃以其聲被之八音而為樂則無不諧葉而不相侵亂失其倫次可以奏之朝廷郊廟而神人以和】
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說見大序
以六徳為之本
中和祗庸孝友【輯錄此六者本大司樂掌成均之法方樂徳教國子而言也輔氏曰中和性情之正也祗敬庸常又所以存守其中和而孝友則為仁之本根也】
以六律為之音
六律謂黃鐘至無射六陽律也大呂至應(yīng)鐘為六隂律與之相間故曰六間又曰六呂【輯錄周禮六隂律為六同不言六隂律者陽統(tǒng)隂也】其為教之本末猶舜之意也【徳立于中為之本律和于外謂之末太師以詩為教而必本諸六徳猶后防以樂為教而全其直寛剛簡四徳也朱子引之亦以明詩之用也】
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廵狩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以觀民風成周時也而邶鄘以下無正風焉意當時未或有之但善可為法者無過二南矣十二國經(jīng)有正變詩有不必存也至若變風中有美者則又可喜而不容刪去矣詩足以觀民風則可因其俗而施政教朱子引之亦以明詩之用也 以上三條見上之人所以用詩者如此自唐虞而成周由朝廷而天下則三條次第當然輯錄鄭氏曰五年者虞夏殷之制也周則十二年一廵狩見前序】
論語孔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前漢禮樂志云王官失業(yè)雅頌相錯【王官失業(yè)謂天子之樂官不能掌其樂也】孔子論而定之故其言如此【輯錄朱子曰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衛(wèi)反魯是時周禮在魯然詩樂亦頗殘缺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叅互考訂以知其說晚知道終不行故歸而正之】史記云古者詩本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禮義者三百五篇孔頴達曰按書?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之言未可信也愚按三百五篇其間亦未必皆可施于禮義但存其實以為鑒戒耳【孔子自言其正樂如此朱子引之以見圣人論定之功蓋禮記所言乃成周時詩此條以后則自三百五篇言之矣輯錄程子曰虞之君臣迭相賡和始見于書夏殷之世雖有作者其?鮮矣至周而益文人之怨樂必形于言政之美惡必有刺美至夫子時所?者多矣夫子刪之得三百篇可以垂世立教】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弟子記孔子雅素之言如此朱子引之以見詩為教人之常法輯錄朱子曰雅常也詩以理情性書以道政事禮以謹節(jié)文皆切于日用之實故常言之禮獨言執(zhí)者以人所執(zhí)守而言非徒誦說而已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子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孔子之教伯魚如此朱子引之以見詩為為學(xué)之先務(wù)輯錄朱子曰鯉孔子之子伯魚也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輔氏曰詩本人情該物理故學(xué)之者事理通達其為教溫柔敦厚使人不狡不詐故學(xué)之者心氣和平事理通達則無昏塞之患心氣和平則無躁急之失此所以能言也】
○子曰興于詩
興起也詩本人情其言易曉而諷詠之間優(yōu)柔浸漬又有以感人而入于其心故誦而習焉則其或邪或正或勸或懲皆有以使人志意油然興起于善而自不能已也【孔子本言為學(xué)成功之序而此一節(jié)言學(xué)之有得于詩者如此朱子引之以見學(xué)詩之效驗輯錄防氏曰學(xué)詩者可以感?人之善心如觀天保之詩則君臣之義修矣觀棠棣之詩則兄弟之愛篤矣觀伐木之詩則朋友之交親矣觀闗雎鵲巢之風則夫婦之經(jīng)正矣昔王裒有至性而弟子至于廢講蓼莪則詩之興?善心于此可見矣】
○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逺之事君【輯錄朱子曰人倫之道詩無不備二者舉重而言】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勉人學(xué)詩如此朱子引之既足以見詩之用又足以見詩為為學(xué)之先務(wù)輯錄語錄問詩可以觀論語集注考見得失是自己得失否曰是考見事跡之得失因以警自己之得失又問可以怨集注云怨而不怒是如何曰詩人怨詞委曲柔順不恁地増釋輔氏曰論語之論及詩者多矣而惟此章為備反覆周悉無一或遺學(xué)者茍于此而盡心焉則有以感?其志意而為善不懈有以考見其得失而于事無惑和而不流則得羣居之道怨而不怒則盡人情之微以至事父事君則于人倫之際各盡其道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則可以為博物洽聞之君子也矣】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人之善心【輯錄如正風雅頌等詩】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輯錄如變風等詩極有不好者】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輯錄情性是貼思正是貼無邪思無邪是心正意誠】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求其直指全體而言則未有若思無邪之切者【輯錄黃氏曰直指非微婉全體非一事就人心之思而言其無邪故曰直指全體】故夫子言詩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孔子舉詩中之一句以蓋三百篇之義朱子引之以明學(xué)詩之要輯錄思無邪者非謂作詩之人所思皆無邪也亦謂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而讀之則彼之自狀其丑者乃所以為警懼懲創(chuàng)之資也大序所謂變風?乎情止乎禮義者是則不能無病也】
南容三【去聲】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去聲】之
白圭大雅抑之五章也【學(xué)者有得于詩之一節(jié)亦圣人所取朱子引之以明詩之用但綱領(lǐng)所載皆論三百篇之全體如闗雎樂而不滛與女為周南二章皆不與故輔氏以為此條當去今從之】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専對雖多亦奚以為【學(xué)詩者不能推而用之則學(xué)之雖博亦非圣人所取朱子引之亦以明詩之用也】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樂音洛好去聲】
子貢蓋自謂能無諂無驕者【輯録朱子曰子貢姓端本名賜諂卑屈也驕矜肆也常人溺于貧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冇二者之病無諂無驕則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貧富之外也】故以二者質(zhì)之夫子夫子以為二者特隨處用力而免于顯過耳【諂與驕在外而可見故口顯過】故但以為可蓋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也又言必其理義渾然全體貫徹貧則心廣體胖而忘其貧富則安處善樂循理而不自知其富然后乃可為至爾【樂與好禮是圣人之正矣輯録輔氏曰心廣體胖者指其樂之之象安處善樂循理者論其好禮之實通釋曰隨貧富而用力自守則不能全體貫徹也無諂無驕免于顯過則不能理義渾然也是蓋為貧富而自守囿于貧富之中者也彼樂與好禮者則中禮義渾然根于其心流行?見于日用之間其貧也但知自樂而不知今之為貧其富也但知好禮而不知今之為富所謂全體貫徹也是其自始至終此心之理不為貧富而增損存亡乃超乎貧富之外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fù)【浮去聲】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fù)磨之治之之功不已而益精也子貢因夫子告以無諂無驕不如樂與好禮而知凡學(xué)之不可少得而自足必當因其所至而益加勉焉故引此詩以眀之【輯録朱子曰子貢舉詩之意不是専以此為貧而樂富而好禮底工夫蓋見得一切事皆合如此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也】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此章因論處貧富之道而知其為學(xué)之皆然是子貢善于學(xué)詩如此朱子引之以明學(xué)詩之法】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倩七練反盼普覧反絢呼縣反】
此逸詩也倩好口輔也盼目黒白分也素粉地畫之質(zhì)也絢采色畫之飾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zhì)而又加以華采之飾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謂以素為飾故問之
子曰繪事后素【繪胡對反】
繪事繪畫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后素功是也蓋先以粉地為質(zhì)而后可施以五采猶人有美質(zhì)然后可加以文飾
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禮必以忠信為質(zhì)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起猶?也起予言能起?我之志意【此章因論詩而知文質(zhì)之先后又為學(xué)之木末見子夏善于學(xué)詩如此朱子引之亦以明學(xué)詩之法蓋學(xué)詩者不可泥于章句而不知言外之意也輯録子貢因論學(xué)而知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xué)此所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是也夫子皆言始可與言詩已矣是亦進而教之之道也通釋曰此引論語言詩凡十章而皆不仍其先后之次朱子于此得無意乎切以淺見推之雅頌各得其所一章首明三百篇之定體也詩體之音節(jié)既定則可學(xué)矣故次兩章記夫子常以詩為教也既學(xué)則必有成效如所謂興觀羣怨之類是也故以此二章次之然學(xué)貴乎知要善讀詩而有得雖思無邪之一言白圭之一章用之有余不善者雖三百其篇而無用也故此三章又次之若子貢子夏之問荅又皆得詩人意外意者故以此二章終焉但未知朱子之意然否】
咸丘防問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孟子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程子曰舉一字是文成句是辭愚謂意謂已意志謂詩人之志逆迎之也其至否遲速不敢自必而聴于彼也【此言詩當求大意而不當況于文辭朱子引之以明說詩之法輯録朱子曰普徧也率循也乃作詩者自言天下皆王臣何獨使我以賢才而勞苦乎非謂天子可臣其父也蓋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shè)辭之志當以已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辭而已則如云漢所言是周之民而無遺種矣惟以意迎之則知作詩者之志在于憂旱而非真無遺民也又曰逆是說詩要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逆者等待之意謂如前途等待一人未來時且須耐心等待自有來時候也未來其心急切又要進前尋求卻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牽率古人言語入自家意之中來終無益張子曰知詩莫如孟子以意逆志讀詩之法也】
程子曰【顥字伯淳頥字正叔】詩者言之述也言之不足而長言之詠歌之所由興也其?于誠感之深至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故其入于人也亦深古之人幼而聞歌誦之聲長而識美刺之意故人之學(xué)由詩而興后世老師宿儒尚不知詩之義后學(xué)豈能興起乎【此言詩之為詩自然感人情性如此而詩學(xué)之興廢乃善心興起與否之由也朱子引之以明學(xué)詩之效】○又曰興于詩者吟詠情性涵暢道徳之中而歆動之有吾與點也之氣象【此言學(xué)詩而得其道則自可見詩之能感乎人朱子引之亦以明學(xué)詩之效輯録輔氏曰讀詩者吟詠其情性使人意沉浸紓快于道徳之中有所慕樂而動蕩鼓舞之直與曾防浴沂風雩之氣象一般方能有益】○又曰學(xué)者不可不看詩便使人長一格【此専勉人學(xué)詩朱子引之既足以見學(xué)詩之功效又足以見詩為為學(xué)之先務(wù)輯録輔氏曰讀詩則能興起自家本然之情性自然便使人長進得一格格猶様也○以上三條又見詩之功用如此】
張子曰【名載字子厚】置心平易然后可以言詩涵詠從容則忽不自知而自解頥矣若以文害辭以辭害志則防何而不為髙叟之固哉【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輯録從容舒緩貌解頥笑也語出匡衡?】○又曰求詩者貴平易不要﨑嶇求合蓋詩人之情性溫厚平易老成今以﨑嶇求之其心先狹隘無由可見【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輯録葉氏曰詩人情性溫厚而無刻薄平易而無艱險老成而無輕躁若以﨑嶇狹隘之心安能見得詩人寛平廣大之意】○又曰詩人之志至平易故無艱險之言大率所言皆目前事而義理存乎其中以平易求之則思逺以廣愈艱險則愈淺近矣【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也輯録橫渠云置心平易始知詩然解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卻不平易黃氏曰橫渠數(shù)說此知味之學(xué)觀詩之法也】上蔡謝氏曰【名良佐字顯道】學(xué)詩須先識得六義體面而諷詠以得之
愚按六義之說見于周禮大序其辨甚明其用可識而自鄭氏以來諸儒相襲【輯録襲因也簒緖曰襲】不惟不能知其所用反引異說而汨陳之【輯録汨音骨亂也】惟謝氏此說為庶防得其用耳【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輯録所謂讀之百遍其義自見之意】
古詩即今之歌曲往往能使人感動至學(xué)詩卻無感動興起處只為泥【并去聲為縁也泥滯也】章句故也明道先生善說詩未嘗章解句釋但優(yōu)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處如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逺曷云能來思之切矣百爾君子不知徳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歸于正也【輯録輔氏曰思之切而不歸于正便入哀傷淫佚去也】○又曰明道先生談詩并不曾下一字訓(xùn)詁只轉(zhuǎn)卻一兩字防【平聲】掇【都括反】地念過便教人省悟【教平聲○此一條亦言學(xué)詩之法○以上四條皆教人平心易氣以求詩不可艱險膠固穿鑿而附防之也與孟子說比山意同朱子引之以破漢唐諸儒說詩之陋輯録葉氏曰防掇猶沾綴拈掇也陳氏曰烝民詩首四句孔子只就中添四字滄浪之歌只換兩斯字曽不辭費而意味無窮明道說詩正得此意】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欽定四庫全書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元 朱公遷 撰圖說上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說上>
朱子曰先儒正變之說經(jīng)無明文可考今姑從之其可疑者則具于本篇云
二南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xiāng)黨邦國而化天下也十三國為變風則亦領(lǐng)在樂官以時存肄觀省而垂鑒戒耳正小雅燕饗之樂正大雅防朝之樂受厘陳戒之辭也故或歡欣和恱以盡羣下之情或恭敬齋莊以?先王之徳詞氣不同音節(jié)亦異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及其變也則事未必同而各以其聲附之其次序時世則有不可考者矣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說上>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說上>
靈防文王所作所以望氛祲察災(zāi)祥時觀防節(jié)勞佚也辟廱辟璧通廱澤也天子之學(xué)大射行禮之處也水旋丘如璧以節(jié)觀者故曰辟廱
朱子初解曰張子云辟廱古無此名則其制蓋始于此及周有天下遂以名天子之學(xué)而諸侯不得立焉
太王遷岐胥宇筑室作廟立臯門應(yīng)門立?土
古公亶父后追稱太王王之郭門曰臯門王之正門曰應(yīng)門太王之時未有制度作二門如此及周有天下遂尊以為天子之門而諸侯不得立焉
泮水泮宮之水諸侯之學(xué)鄉(xiāng)射之宮謂之泮宮其東西南方有水形如半璧以其半于辟廱故曰泮水而宮亦以名也
織女天女也牽牛服駕也啓眀長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謂之啓眀以其后日而入故謂之長庚天畢畢星也狀如掩兎之畢也箕斗二宿以夏秋之間見于南方云北斗者以其在箕之北也
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則下而西流矣
火伏于九月至十月昏旦并不見唯冬至后旦中至正二三四皆見旦后也
左?張趯曰火星中而寒暑退服防注云旦中而寒退昏中而暑退
定北方之宿營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建亥月小雪中氣之時】于是時可以營制宮室故謂之營室衛(wèi)為狄所滅文公徙居楚丘營立宮室樹八尺之臬而度其日出入之景以定東西又參日中之景以正南北也
經(jīng)云既景乃岡又云相其隂陽度其夕陽?云景測日景以正四方也相視也隂陽向背寒暖之宜也山西曰夕陽嚴氏曰豳在梁山西公劉相此夕陽地以建豳居也今得西山真先生儒家武庫所著公劉相隂陽圖謹按其式作圖如上以備讀詩者考焉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說上>
冠名殷曰冔周曰冕黼冔黼裳而冔冠也
防弁如星防縫中也王之皮弁縫中每貫結(jié)五采玉十二以為飾武公諸侯則玉用三采
臺夫須也即涉草也古注謂以夫須皮為笠所以御暑御雨
緇布冠也撮者其制小僅可撮其髻也古注云太古冠
繪龍山華蟲火宗彛五章天子之龍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龍龍一首卷然故謂之袞
君純羔大夫以豹飾袪褎袪褎皆袂也然袪大而袂袖小
錦衣狐裘朝天子之服蘇氏曰此狐裘狐白裘也
五色備謂之繡前三幅后四幅繡以藻粉米黼黻四章
芾太古蔽膝之象字當作韨古字通用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以韋為之
邪幅偪也邪纒于足如今行縢偪束其脛
正義注云瑱塞耳也充耳是已天子以玉諸侯以石充耳以紞懸瑱當耳也紞用防線織之天子諸侯五色臣三色君子偕老篇瑱言夫人服飾
雜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橫曰珩繋三組貫以蠙珠中組之半貫瑀末懸沖牙兩旁組各懸琚璜又兩組交貫于瑀上系珩下系璜行則沖牙觸璜而有聲也
狀如錐角以象骨為之所以解結(jié)
古注云韘沓也以朱韋為之射以彄沓右手食指將指無名指以遂?也
爾雅云婦人之祎謂之縭孫氏云祎帨巾也故集?曰婦人之祎母戒女而為之施衿結(jié)恱也
禮記婦事舅姑左佩紛帨注紛帨拭手之巾也
說文簪也其端刻雞形
揥所以摘髪以象骨為之若今之篦兒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
欽定四庫全書
詩經(jīng)疏義防通 元 朱公遷 撰圖說下
竹為之以薦果核容四升
木為之以薦葅醢容四升
木為之以載牲體
大房半體之爼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瓦器以盛黍稷容斗二升方曰簠圓曰簋
瓦器如豆以薦大羮徑尺八寸髙二尺四寸
飲器受一升上兩柱取飲不盡之義戒其過也木爵玉爵同制
爵也夏曰醆殷曰斚周曰爵孔氏曰斚畵禾稼
酒器刻為云雷之象金罍以金飾之孔氏曰天子玉諸侯金士梓
畫牛于尊腹也或曰尊作牛形鑿其背以受酒也
圜器禮器注壺大一石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説下>
秬黑黍也鬱鬱金草鬯暢也釀秬黍為酒筑鬰金草煑而和之使芬芳條暢酌而祼神也
黃流在中鬰鬯也
卣中尊孫炎云尊彛為上罍為下卣居中郭璞云卣受五升
楅衡施于牛角所以止觸周禮云凡祭飾其牛牲設(shè)其楅衡
韓奕介圭諸侯之封圭執(zhí)之為贄以合瑞于王也曹氏曰周官典瑞五等諸侯各執(zhí)其圭璧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以朝覲宗遇防同于王 云漢圭璧禮神之玉也孔氏曰大宗伯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璜禮北方圭璧其總稱也
玉瓚圭瓚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酌鬯以祼也王祼以圭瓚諸臣助之亞祼以璋瓚左右奉之
半圭曰璋以為瓚柄祭統(tǒng)云君執(zhí)圭瓚祼尸大宗執(zhí)璋瓚亞祼
琴瑟皆絲屬琴長三尺六寸五分五?后加文武二?
嚴氏曰笙以匏為之十三管列匏中而施簧管端吹笙則鼓動其簧而?聲
禮書云三十六簧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
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五?其常用者十九?頌瑟長七尺二寸廣一尺八寸廿五?并用
簫編小竹管為之
王氏曰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參差象風翼
管六孔如篴并兩而吹之者也篴今之笛也
籥如笛而六孔或曰三孔而短主中聲而上下之
柷狀如漆桶以木為之中有椎連底撞令左右擊以起樂者
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長尺櫟之以止樂者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説下>
塤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似稱錘六孔
箎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七孔一孔上出徑三分凡八孔橫吹之
塤箎其竅盡合則為黃鐘其竅盡開則為應(yīng)鐘蓋相應(yīng)和也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説下>
鐘金屬鏞大鐘也
磬石為之
鼓革屬賁鼓大鼓也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田亦大鼓也懸鼓周制也夏后氏足鼓殷防鼓周懸鼓鞉如鼓小有柄兩耳持其柄搖之則傍耳還自擊何善伯注華黍下魯鼓薛鼓禮投壺篇鄭氏注魯鼓薛鼓其節(jié)不同 □ □□ □ □半 □□ □□ □ 魯鼓 □ □□
□ □□ □ □□半 □ □□ 薛鼓 此魯鼓薛鼓之節(jié)也贠者擊鼙方者擊鼓古
者舉事鼓必有節(jié)聞其節(jié)則知其事矣 取半以下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又一說魯鼓 □ □
□ 半 □ □ □ □ 薛鼓 □□ □ □ □ □ □半
□ □ □ 此二者記兩家之異故兼列之
植木以懸鐘磬其橫者曰栒業(yè)有瞽篇孔氏曰植者為虡橫者為栒大板謂之業(yè)所以飾此栒而為崇牙刻之如鋸齒防業(yè)然故曰業(yè)其形卷然可以懸鼓磬樹五采之羽以為文畫繒為翣載以璧樹翣于栒之角也
鼎有牛羊豕三鼎皆以銅為之三足有?
釡屬李解云上大下小曰?孫炎曰甑者非
<經(jīng)部,詩類,詩經(jīng)疏義會通,圖説下>
有足曰锜
無足曰釡
瓦器可以節(jié)樂又飲器易尊酒簋貳用缶又汲器左氏具綆缶
升上徑二寸下徑六分其深八分千二百黍為龠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
筐筥皆竹器方曰筐圓曰筥
兵車之輪六尺六寸田車之輪六尺三寸在輿之外
輻三十以象日月也
車前曲木上句衡者謂之辀亦曰轅禮記車制圖云辀長一丈四尺四寸亦曰轅通謂之辀
轂在車輪之中外持輻內(nèi)受軸長三尺二寸徑一尺
元戎十乘以先啓行元大也戎戎車先軍之前鋒也元戎甲士三人同載左持戈右持矛中御戈殳防矛揷于輢幟畫鳥隼之章
小戎篇云小戎俴収五楘梁辀防環(huán)脅驅(qū)隂靷鋈續(xù)文茵暢轂駕我騏馵又云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龍盾之合鋈以觼軜俴駟孔羣厹矛鋈錞虎韔鏤膺交韔二弓
古者三甲以革為之犀甲夀可百年兕甲夀二百年合甲夀三百年后世乃用金耳
說文曰胄兠鍪也兠鍪首鎧也
干楯也自闗而東或謂之干或謂之楯闗西謂之楯戈柲長六尺有六寸戈主于刺
戚?二者斧鉞之別名戚為斧?為鉞鉞大斧小
殳即祋也長丈二而無刃主于擊禮書作八觚形
酋矛長二丈夷矛長二丈四尺
敦弓天子之弓彤弓諸侯之弓長六尺六寸謂之上制六尺三寸謂之中制六尺謂之下制取干角以膠漆筋?為之
虎韔以虎皮為弓室也交韔二弓交二弓于韔中也
說文弓弩矢也象鏑括羽之形釋名云矢指也有所指而迅疾
服盛矢器魚獸名其背皮斑文可為矢服
侯張布而射之者也侯中之的曰正大射則張皮侯而設(shè)鵠賓射則張布侯而設(shè)正五正之侯中畫朱次白次蒼黃?居外三正則損?黃二正則畫朱綠
鳥隼曰旟龜蛇為旐曲禮所謂前朱雀而后?武也
交龍為旂所謂左青龍也
決著于右手左指所以鉤?開體
旄以牛尾注于旗干之首
旌析翟羽設(shè)于旗干之首
拾以皮為之著于左臂以遂?
鞞琫有珌鞞容刀之鞞今刀鞘也琫上飾珌下飾戎服也
諸國世次圖
商宋【附】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振 微 報丁 報乙
報丙 主壬 主癸 湯 外丙【湯次子】仲壬【外丙弟】太甲【湯嫡孫】沃丁 大庚【沃丁弟】小甲
雍已【小甲弟】太戊【雍已弟】仲丁 外壬【仲丁弟】河亶甲【外壬弟】祖乙 祖辛 沃甲【祖辛弟】祖丁【祖辛子】南庚【沃甲子】陽甲【祖丁子】盤庚【陽甲弟】小辛【盤庚弟】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祖庚弟】廩辛 庚丁【廩辛弟】武乙
大丁 帝乙 紂 宋微子啓【紂庶兄】微仲【啓弟】宋公稽 丁公 湣公【丁子】 煬公【湣弟】 厲公【湣子】厘公 恵公 哀公 戴公 武公
宣公 穆公【宣弟】 殤公 莊公【穆子】 湣公
公子防【羣公子】 桓公 襄公 成公
昭公 文公【昭弟】 共公 平公 元公
景公 昭公【元曾庶孫】悼公 休公 辟公剔公 偃
周豳【附】
后稷 不窋 鞠陶 豳公劉 慶節(jié)皇仆 著弗 毀隃 公非 髙圉亞圉 公叔祖類 岐周太王 王季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懿弟】 夷王【懿子】厲王 宣王 幽王 平王 桓王【平孫】莊王 厘王 恵王 襄王 頃王匡王 定王【匡弟】 簡王 靈王 景王悼王 敬王 元王 貞定王 哀王思王【哀弟】 考王【哀弟】 威烈王 安王 烈王顯王 慎靚王 赧王
周公封魯【侯爵】
周公 伯禽 考公 煬公【考弟】 幽公魏公【幽弟】 厲公 獻公【厲弟】 真 武【真弟】懿 伯御【懿弟】 孝 恵 隠
桓【隠弟】 莊 閔 僖【閔庶兄】 文
宣 成 襄 昭 定【昭弟】哀 悼 元 穆 共
康 景 平 傾
召公封燕【侯爵】
召公【兒世至】恵侯 厘 頃 哀
鄭 繆 宣 桓 莊
襄 宣 昭 武 文
懿 恵 悼 共 平
簡 獻 孝 成 湣
厘 桓 文 易王 子噲昭 恵 武成 孝 王喜
邶
鄘【二國封爵世次未詳】
衛(wèi)【侯爵】
康叔 康伯 考伯 嗣伯 疌伯靖伯 貞伯 項伯 厘侯 共伯武公【共弟】 莊 桓 宣【桓弟】 恵
黔牟【羣公子】懿 戴【公子頑子】 文【戴弟】 成
穆 定 獻 殤【定弟】 襄【獻子】靈 出【靈孫】 莊【出父】 班師【襄孫】 君起【靈子】悼【出季父】 敬 昭 懐【羣公子】 慎【敬孫】聲 成 平侯 嗣君 懐
元 君角
鄭【伯爵】
桓公 武 莊 厲 昭
子亹【昭弟】 子嬰【亹弟】 文 穆 靈
襄【靈弟】 悼 成【悼弟】 厘 簡
定 獻 聲 哀 共【聲弟】幽 繻【幽弟】
齊【侯爵】
太公 丁公 乙 癸 哀
胡【哀弟】 獻【哀弟】 武 厲 文【胡子】成 莊 厘 襄 桓
孝 昭 懿【孝弟】 恵 頃
靈 莊 景【莊弟】 安孺子 悼【景子】簡 平【簡弟】 宣 康
魏【畢公髙之后封爵世次未詳】
唐晉曲沃【附侯爵】
唐叔 晉爕 武侯 成侯 厲
靖 厘 獻 穆 殤【穆弟】文【穆子】 昭 孝 鄂 哀
小子侯 緡【哀弟】曲沃武公 獻 君卓恵【卓兄】 懐 文【獻子】 襄 靈
成【褒弟】 景 厲 悼【襄曾孫】 平
昭 頃 定 出 哀【昭曽孫】幽 烈 孝 靜
秦【伯爵】
非子 秦侯 公伯 秦仲 莊公襄公 文 寧【文孫】 出子 武【出子兄】徳公【武弟】 宣 成【宣弟】 穆【成弟】 康
共 桓 景 哀 恵【哀弟】悼 厲共 躁 懐【躁弟】 靈【懐孫】簡【靈季父】 恵 出 獻【靈子】 孝
惠文王 武王 昭襄【武弟】 孝文 莊襄始皇 二世 子嬰
陳【侯爵】
胡公 申公 相公【申弟】 孝【申子】 慎
幽 厘 武 夷 平【夷弟】文 桓 厲【桓弟】 莊【厲弟】 宣【莊弟】穆 共 靈 成 哀
恵【哀孫】 懐 湣
檜【祝融之后封爵世次未詳】
曹【伯爵】
振鐸 太伯 仲君 宮伯 孝伯夷伯 幽伯 戴伯 恵伯 石甫繆公【甫弟】 桓 莊 厘【羣公子】 昭
共 文 宣 成 武
平 悼 聲【悼弟】 隠【平弟】 靖
伯陽
作詩時世圖
商詩【五篇】
太甲【以后】
頌【三篇】
那 烈祖 長?
祖甲【以后】
頌【二篇】
?鳥 殷武
周詩【三百六篇】
文王【世】
正風【二十四篇】
周南闗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麟之趾 桃夭 芣苢兎罝【并周國詩】漢廣 汝墳【并南國詩】
召南鵲巢 采蘩 草蟲 采蘋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騶虞【并南國詩】
武王【世】
頌【二篇】
時邁 雝
武王【以】后
正風【一篇】
召南何彼秾矣【南國詩】
正小雅【二十二篇】
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常棣
伐木 天?! 〔赊薄 〕鲕?br /> 杕杜 南陔 白華 華黍魚麗 由? 南有嘉魚 崇丘
南山有臺 由儀 蓼蕭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成王【世】
變風【七篇】
豳七月 鴟鸮 東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防
正大雅【十八篇】
文王 大明 緜 棫樸
旱麓 思齊 皇矣 靈臺
下武 文王有聲 生民
行葦 既醉 鳬鹥 假樂
篤公劉 泂酌 卷阿
頌【二十六篇】
清廟 維天之命 維清
烈文 天作 我將 思文
臣工 振鷺 豐年 有瞽
潛 載見 有客 武
閔予小子 訪落 敬之
小毖 載芟 良耜 絲衣
酌 桓 賚 般
康王【以后】
頌【二篇】
昊天有成命 噫嘻
昭王【以后】
頌【一篇】
執(zhí)競
厲王【世】
變大雅【四篇】
民勞 板 蕩 桑柔
厲王【以后】
變小雅【十篇】
鴻鴈 庭燎 沔水 鶴鳴
祈父 白駒 黃鳥 我行其野斯干 無羊
宣王【世】
變風【一篇】
鄘柏舟【衛(wèi)厘侯時】
變小雅【五篇】
六月 采芑 車攻 吉日
黍苗
變大雅【六篇】
云漢 崧髙 烝民 韓奕
江漢 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