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卦。乾上艮下。
宣圣講義
遯卦上乾下艮。天在山上。乾為純陽。艮為少陽。而合成上剛下止之象。剛宜進。在上則無可前。止宜守。在下則已難久。唯有順時自退。以達其隱遯之用。以卦爻四陽二陰。陽聚于上。陰并于下。上下不均。內(nèi)外異志。是不可為之時。不宜為之地。不得為之勢。不易為之情。故名曰遯。謂其宜及時勇退。如人之逃捕。唯恐不速也。卦名多指陽言。如剝與否。皆以陽在外。不得展其用。不能久于其位。則乘時之消。而辨其行止。以定君子之出或處也。故剝與否。皆不宜君子。君子自退以獨善其身。今遯亦然。遯以陽在外易消。雖較剝否為勝。而內(nèi)卦一陽不抵二陰之排擠。亦終隨上之三陽以同消。是以不宜君子。亦與剝否同。既不宜于行。復不宜于止于其所。則唯潛身引退。以孚于陽之消。見世運之在遯也。雖然乾純陽也。居上位。有其地。宜可為也。何以君子必退。則以艮之二陰在內(nèi)也。陰居內(nèi)正位。以應上之九五。陽不得與陰和。正如否之天地不通。生化隔絕。雖有其地。而無其時。雖有其君。而無其輔。雖有九五正位。而不得如乾之飛龍在天。則以下無九二之見龍在田。為之匹也。況初二均柔。重陰以壞其本。正如花木枝杪雖榮。根干先窳。欲其久茂。不可得矣。故君子于此。應自退以善其身。而任彼陰柔之漸進也。
夫遯以退為用。而不曰退者。蓋本天道消息。有進必有退。有往必有復。而進退非一時之事。往復非一舉之功。其來也以漸。其見也以徐。故謂之氣機。言氣動而自至也。遯者自退也。而外形不見其退。以所退者微也。日退日多。積而后見。正如月自望后。日減日虧。而初未見其減幾分。虧幾許。待至下弦。則余其半。晦則盡其全。如斯之退。是遯也。非退。而其終則退矣。氣之進退。亦猶月之圓缺。進而至于望則極。退而至于晦則窮。極則變。窮則復。此回圈之象。亦天道推遷之大則也。遯之為遯。正本此例。當遯之初。以陽將消。其氣已搖。其數(shù)已減。物隨之潛改。事隨之默易。此即遯也。雖屬退逃。而未著退逃之跡。故名遯。明其變有必至。其所由來者漸也。傳曰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蓋因恒之久。而非有形者所能終持。則必因極而變。因窮而復。則前之恒者。至此成遯矣。由卦爻言之。恒上震變而為乾。下巽變而為艮。一陰之進。一陽之升。恒乃為遯。震長男也。復則返于乾父。巽長女也。變則艮為少男。是消長之所推移。而升降之有變易也。天地不外此例。人物莫逃斯行。故遯之繼恒。時為之也。譬之人世。恒者無為之治。而遯則將亂之時。以靜極則動。動則將紛爭而難一。極則陰。陰盛則將推剛而自謀。遯者陰之得時。陽之失勢。正如小人漸進。君子且受傾軋排擠之虞。欲其不遯。不可得矣。故遯者。始于極盛之治。發(fā)于初亂之時。因于幸進之萌芽。瀕于相爭之境域。陽不得久與陰抗。剛不得再與柔諧。于是自退以全身。歸隱以善其道。故遯者隱也。退也。即本坤靜之德。而順成遯隱之道耳。
遯為六月卦。而其象正為陽盛將消。以六月夏季。陽已極盛。盛者必衰。極者必變。是遯之為卦。本陽德之初消。明時用之宜退。故遯為退。猶減也。褪也。言自此日漸退消耳。而君子因之以推其善讓之德。明其高蹈之志。則早為退休之圖。不使有將來欲走不能。欲留不可之慮。此遯之用乃在大用之余。而當至盛之后。人方流連而忘返。我則見幾而豫謀。蓋本于天道好還。往必有復。時令自轉(zhuǎn)。息必有消。正如六月之陽。因時之將秋。而先有引退之象。以伏其火。而伸其土。育其金。此夏秋間天道。歲歲可徵者也。至遯之為象。有最要者。人多未知。即乾艮二卦。原為先后天同位。后天之乾。居先天艮位。以純陽易稚陽。以老父加少男。是有自變而退之義。與地風升卦相類。以坤后天位。即巽先天位也。坤以代巽。母以替女。故陰自變而卦名升。今遯以乾替艮。而又與艮合。且居艮上。其例與升皆同。遂以老陽自休。比于艮之少男。是陽變而自退也。一升一遯。足見陰陽之換替。先后天德用之有殊也。故升遯二卦。關(guān)乎天道時令。系乎人物生化。行止進退。有別于他卦者也。升反為觀。遯反為大畜。亦先后同位。而以上下不同。德用亦異。蓋觀坤在下。大畜艮在上。其所居與先后天之次序相反。則其德用與升遯恰殊。升之于觀。為陽易陰。遯之于大畜。為退易進。大畜志在發(fā)展。遯則志于退藏。此因上下卦位之異也。然以乾艮本先后天同位。其致用必相恰。亦如同人。大有。師。比。有相聯(lián)系。相因應者也。雖艮巽為隅位卦。與離坎不同。而皆為陽或陰。則一也。則遯之取名。實由乾之自遯。而讓艮成其德也。艮止也。乾以大生大始。乘龍統(tǒng)天。而效艮之善止善藏。寂然不動。則可見其取名致用之由來矣。
遯四陽在上。陽升以迄乎盡。故有類否剝。前已言之矣。而其對為臨。其反為大壯。皆與遯有通用處。以臨為坤兌。與乾艮先天對位。大壯為震乾。恰為遯之倒置。陰陽位異。剛?cè)岬朗?。?nèi)外用分。升降數(shù)別。此中主客之志。人己之情。智者先辨焉。故遯者以陽言。在人事則明君子之行也。
宗主附注
恒卦之后繼之以遯。在序卦傳云。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此言天地之道能久。而物則否。物者隨形生滅。有一定之期。偕時消息。有必變之數(shù)。如花草以春而華。以秋而凋。如人畜由生而長。由老而衰。皆不得悖乎生化之例。違乎興衰之時。此所謂物不可久居其所者也。如人之高年。度盡百歲。即不能復留人世。唯修道者可以延年不老。長生久視。然此乃真人之倫。固已超物。而與道通用。與天同德。非物所能擬。則能悠久無疆。以益天地而共恒存者。乃先天之體也。唯至誠無息者至焉。常人則猶與物齊論。生死興衰。概隨數(shù)以行。偕時以化。此不能利用恒。而必因時以變。則不免由恒而遯矣。由恒而遯。正如花草由春而秋。由繁而謝。其間無一時不變。無一息不化。此變化無形。洎乎其成。方見其跡。此即遯之易恒也。又如人之生。一呼一吸。息息不停。舊者以新。來者以往。不見其變化之跡。而漸漸由壯而衰而老。豈非恒后為遯之象乎。故遯者變化之機。消歇之紐。不可見。而終有其形。不可知。而漸換其象。正如風雷之易為天山。陰陽自相乘除加減而已。則遯者化機之大例。與恒之為道體者。有形上下之別焉。讀易者。要從傳所釋恒久遯退之義。細推繹之。方知周易下經(jīng)。純本后天之序。人物生化之例者也。
遯。亨。小。利貞。
宣圣講義
此遯卦彖辭。明全卦德用也。遯以上乾下艮。外剛內(nèi)止。在卦為陽盛于外。陰長于內(nèi)。乾之德已老。不及艮之潛藏。剛之用且衰。不及陰之退守。在四德有乾之亨。而無其大。具利貞之用。而不克進展。故彖辭稱為亨小利貞。小字連上貫下。言亨不大。利亦不克宏遠也。蓋以乾始而亨。今以艮在內(nèi)。則不能大亨。謂所亨者有限。由艮止也。然艮固善退止。本坤之德。先利貞。而未能隨時利物。故為小利。而貞則其本德也。艮止之所宜者。唯此貞。為必先固其內(nèi)耳。內(nèi)有其貞。外不足以盡其利。此所以為止也。為有限也。德之貞者。恒得其利。遯既貞矣。自有所利。唯以不能推之至盡。乃稱小利焉。亨已小矣。利亦小利。是凡為外者皆不足。為己則有余。此遯之所以為退也。夫艮止之用。由內(nèi)言。固無不足。由外方。則有所不充。以其止則宜退。退則其用有所限。退字限字皆從艮??梢婔拗糜谕庵蛔阋?。況遯卦以艮在內(nèi)者乎。艮本少陽。今合乎乾之純陽。陽從而上。其下無以繼。是其德宜自反。道宜自潛。潛則有所蓄于中。反則有所存于己。此遯之大用。因陽之將消。而先求于退藏隱遯者也。故占亨小利貞焉。亨小小利。中略一小字。若分釋之。亨之小。為乾用已老。利之小。為艮用有限。而貞則求全德也。若合釋之。則遯之用。本乾艮之合德。而得此四字之占。是在讀者細玩味之。遯之亨。因用而亨。非時之亨。如君子因時而遯。則能亨其身。以及于道。此非乾之所謂亨也。故亨下小字。明亨之不大耳。而小利則以時言。時可小利。而不能大用。則由大道之所限也。利固與亨同稱。卻與亨不類。亨之小。以人言。利之小。以天言。故亨小與小利。當連續(xù)而分別讀之。一明天時。一時人道。合而觀之。則可以盡易辭之旨。明遯卦之用矣。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柔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小利貞下脫一柔字。應為柔浸而長也。遯以乘時自退。故亨。言亨由遯至。不遯則無亨。故釋之曰遯而亨也。明指亨之與他卦有別。然他卦之亨。亦由乾得。遯以乾艮合成。其亨雖同而實異。為乾不得勢。而從艮止之用。是遯之亨以善止也。止與行對。他卦之亨。必利于行。遯之亨。則利于止。此所以釋為遯而亨也。乾在上。得九五正位。是剛當位。以下有六二。是應也。乾順艮止之義。而志于遯。是與時行。此二句明釋遯亨之由來。謂遯本乾之得位。依艮之時行。故曰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應字有二義。一言卦爻之相應。以上下相得也。一言事勢之相宜。以時地相孚也。上下相得。剛以從柔。則乾下順艮以同止。時地相宜。勢必自退。則遯與時行以自藏。而皆不外乎時之用也。乾剛在上。不若艮之柔克。九五當位。不及六二之時中。此遯之大用。在于知止善退。先幾自潛。小利貞者。因亨之不宜于行。而宜于止。行為大亨。止則小利。亨利皆不大。是其所具四德。唯貞為備。以貞原無待于外也。則由柔之浸長。陽且失時。柔長則剛消。陰進則陽退。一消一長。行止別焉。一進一退。大小異焉。此遯之占小利貞。實由下卦柔浸長也。蓋遯為六月卦。六月雖盛暑。而令屬太陰。位乎戊己。德為濕土。介夏之末。居秋之先。其時暑已潛伏。陰已漸滋。稱為伏日。正猶遯之義。伏以暑氣之伏。遯以陽德之遯。皆時為之也。時若不伏。則陰無以育。時若不遯。則德無以成。此六月之令。恰與遯之用相應。而為時之所為。天道見于時。人道諧諸時。人順天以自退。乘時以自保。則遯之義也。故遯之用存乎時。而釋文稱其時義大矣哉者也。遯與臨對。臨為剛浸長。當十二月。為冬之將春。遯則柔浸長。當六月暑季。為夏之將秋。一由陰而陽。一由陽而陰。君子順時之令。因時之德。而定其行止。決其進退。此遯之關(guān)時義。實人道之所本。辭贊其大。正謂人道之應天時。有其豫為之計。不獨天時變易已也。
即以天時論。一年四時。周而復始。唯夏之于秋。交移代謝。有異于他季。蓋夏為火令。秋為金令。五行金火為仇。兩不相得。非秋與冬為金生水。冬與春為水生木。春與夏為木生火。皆相生相得者比也。茍六月若無伏日。則火徒灼金。秋安能承其令哉。故必有伏。以伏火之焰。而消陽之威。俾土德可以生金。暑后可以成秋。此天道之妙用。時令之神機也。而遯卦彖辭。遯以天在山上。剛外柔內(nèi)。剛自下順柔。則進者為退。行者為止。陽盛者漸為陰。剛甚者漸為柔。此遯卦之微義也。艮于后天為少陰。以陽自高。而陰日長。與兌成反對之象。陰日以盛。陽不克與爭。漸為陰所迫。以還于坤靜之象。此艮雖在先天為少男。而后天則隨坤母以變。正如兌以少女而隨乾父以成者相同。此消長之機。升降之道。各有自至也。天山遯。天不自主。乃順山之性。以同止于下。正如君子因時之非。不克自進。乃轉(zhuǎn)而退休于野。以遂其宜止之德。達其勇退之行。正法六月之陽。自潛伏以待秋也。讀者于此。宜細繹卦爻升降之數(shù)。陰陽消長之機。而鑒于夏秋交替之時。天人順變之道。方明于卦之名遯。彖辭占亨小利貞之由來也。
宗主附注
遯為乾艮合。以天加山上。為高出陵空之象。故比于人超然物表。獨往獨來。悠然世外。無牽無羐。此遯世之士。足與蠱上九爻辭所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相媲。蓋姤為乾巽。亦天在上也。而上九因極則變。陽日消而變?yōu)殛?。亦猶遯也。遯之下艮。一陽二陰。姤之下巽。二陽一陰。巽之陽多于艮。而其為消則同。以皆在陰之上也。陰先竊其根氣。奪其本位。雖欲不消。不可得也。故凡下爻為陽者。不問其上陰之多寡。皆為陰之消。若其下為陰者。不問其上陽之多寡。皆為陽之消。為已失其本根也。陽日消者。極于剝。陰日消者。極于夬。而陽之息。始于復。陰之息。始于姤。此二者消息之機。而人道應之。君子用陽。小人用陰。當陽之息。君子道長之時。當陽之消。君子道晦之日。此義已見剝復二卦。而姤與遯。亦由陽之消。而見君子之宜退隱也。故遯者自退以就于山林。自下以藏于草野。斯即天下有山之象所應也。天高而以山為基。則欲不自藏。將無地以側(cè)其身。此遯之大用。與時偕行者也。
又曰遯為四陽二陰卦之首。凡四陽二陰者。皆從遯變出。如臨為二陽四陰卦之首。凡二陽四陰者。皆從臨變來。以臨為十二月卦。主陽之長。繼復之后。遯則為六月卦。主陰之息。承姤之余。二者恰相對。猶復與姤。泰與否。相反相應。一則陽消陰息。一則陽長陰衰。天地之道。依是消息長衰。而分生殺榮枯之數(shù)。此凡習易者不可不知。故遯之為用。實與臨反。因臨而知歲之將春。因遯而知時之將冷。升降有度。往復有紀。不外由六爻剛?cè)岜嬷?。臨變?yōu)樘j栔?。遯變?yōu)榉瘛j幹M也。皆由少變而多。弱變而強。至泰否則皆平均矣。上下內(nèi)外。分明齊一。此陰陽各半之象。乾坤異用之時。泰為正月。春令初行。否為七月。秋風始至。是春與秋。為二氣中和之候。天地平調(diào)之時。而遯與臨發(fā)其端焉。故觀遯則知陰之必長。柔之必勝。生者必殺。繁者必凋。不待至霜雪寒冷之日。而已知冬景之且至矣。君子見幾而作。因陽衰而知正氣不長。生機將歇。早蓄其氣。豫保其真。以待春回。再圖進展。此遯之亨利。必本于貞。而彖辭以柔浸長釋之也。柔以育剛。陰以蓄陽。正君子之所務。乃明哲保身之道也。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宣圣講義
此遯卦象辭。申彖辭之義。明人道之應乎天時。而定其行止也。天在山上。本乾艮之合。而異于大畜之天在山中。則以艮在下。本先天之象。失交互之用。非后天所宜。不艮于行。故名曰遯。以天道言。陽在陰上。升降背馳。陽雖多而失勢。不得與陰爭。乃成退避之象。此遯之稱。由天時也。以人道言。陽正陰邪。陽善陰惡。陽秉于性。陰徇于情。陽為陰所排。而漸退。正如君子為小人所勝。而不可復留。是遯之稱。以人事也。因天人之宜于遯。故君子順時自退。避世自修。而不與小人競逐于名利之場??v橫于是非之地。是以君子獨善其道。無與世爭。以孚時宜。既不與爭。則唯求其勿溷。既不志用。則唯希夫自全。君子于此時。乃以遠小人為先。而不著于形色。故曰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遠者自離去之。非我斥人。我自遁也。惡指爭訐攻詆。或以惡聲?;蛞詯盒小V^相詬誶。相觸迕也。嚴者堅其畛域。明其壁壘。不與混同。不相隨和。而自求清靜。情甘退讓。俾人不我污。則雖欲浼我。亦不可得。是言邪正分明。善惡區(qū)別。不少假借。而各行其是也。為本卦象。四陽在上。二陰在內(nèi)。兩不交混。各成一系。如泰與否。大小往來。明辨不差。升降進退。各隨其類。即拔茅茹以其匯之喻也。然泰否三陰三陽。兩者平均。界限甚明。其得失亦易判。遯則四陽二陰。陽眾陰寡。而陰得勢。陽難與爭。唯連類自退。偕時自潛。故遠小人。而不為抵斥之謀。嚴壁壘。而不作攻擊之想。為陰正得時。小人方起。上且不能去之。天且不能違之。則自遠以全吾身。即足保道育德。自嚴以明吾行。即足以安善存良。故不惡者知其無益。不以賈禍耳。自來邪正水火。善惡冰炭。施之以甚。報之更厲。摧彼未克。害己尤速。是不惡者。正求自全之道。而嚴者。正期自保之行。無非順時體天。以立于不敗之地。因勢應變。以致其久亨之圖。此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而君子即以之行夫亨小利貞之道。而竟獲其亨小利貞之福也。
且遯卦象。以艮在內(nèi)。為全卦之本。艮者止也。傳稱為成終始。以其能全始全終也。乾主大始。艮全終始。今乾在外。不克大用。則唯順艮之德。以止于下。而成其退藏之用。艮在先天為少男。在后天則為陰卦。以八卦方位言。艮先天居坤之右。而在后天乃移坎之左。恰與坤對。且本先天震位也。震為后天之首。主東方木德。艮為土。與坤同屬中央。土在先天為生成之末。在后天反為五行之母。以一切皆生化于土。存托于地也。艮實主其全。故后天八卦。艮震相連。東北與東。地域接近。為其成用之相須也。以艮能代坤。司土政。則乾艮之合。猶先天之乾坤。而遯之象。乃有類于否。以時令言。遯為六月。否為七月。亦先后間耳。而其反復卦為大壯。則為乾震之合。震在乾上為大壯。于時為二月。恰與遯相對相應。一為夏令交秋之季。一為春風正盛之時。此二卦本一卦也。一反復而成二卦。如物之正反面耳。故大壯為盛。遯為衰。大壯為繁榮。遯為消歇。而遯以艮止。主全卦之用。大壯以震動隨乾剛之行。上下既殊。行止以別。此遯卦象。實由艮之二陰。主其大用也。陰既為主。陽乃不得不退聽其令。此遯之象辭。君子以遠小人為志也。遠者去之務遠。避之務速。更無暇以論是非。辨曲直。則所謂不惡而嚴者。正時勢之宜。恰如否之君子道消。而偕其同類以自退也。習易者宜合否卦辭參之。
宗主附注
天山遯與山天大畜。一正一反。即大畜乾在下。陽之極盛。遯則艮在下。陽之已衰。艮雖少男。而在后天為陰之長。陰在初二爻也。故大畜為進。遯為退。大畜為長。遯為消。大畜為君子及時成其德業(yè)。遯則為君子先時保其身名。大畜為小人隨世運以同化育。遯則小人乘世勢而躋顯榮。二者皆相反。不外陰與陽消長盛衰之別而已。且天之與山。一虛一實。一動一定。山在下而天在上。為先天之位。若依后天言。則虛者宜實其體。定者宜動其行。則天在山上。為無為之時。無可為之象。反之山在天上。而后陰陽乃交。剛?cè)崮随?。正如泰與否之異。天在地上。而卦反為否。地在天上。而卦斯名泰。可見后天之陰陽。與先天之行大異。先天無為。故貴定位。后天有行。故重互交。此遯以乾上于艮。為不可用之時。而君子知幾先退。以成其高尚之事。如蠱上九之所稱也。進退行藏之道。恰依夫時而人道應之。遯之為遯。亦以人道名。若非人道。則不得謂之遯。蓋陽雖退。陰固進。剛雖老。柔固興。不得以一而名其卦。周易本人道為主。故出處皆以君子為法。此遯專為君子稱也。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宣圣講義
此遯初六爻辭也。遯初六即艮初爻。位在下。地宜潛。如乾之潛龍勿用。艮雖二陰。而上承乾。且艮在先天為少男。以陽為用。而艮德為止。止則象用。況在遯之下位乎。故爻辭如此。遯尾厲三字三句。以爻秉卦德而用遯。因在下而象尾。遯而在下。其德必厲。如乾之若厲。言危厲須自勵也。全卦多剛。唯初二為柔。柔則弱。猶大過棟橈。以本末弱也。本弱如尾。猶根與末或梢也。故稱尾。且以卦陰陽言。陰行本降。自上而下。至初位為極。正如木之梢。物之尾。蓋陽以上為巔。陰以初為末。卦雖自下起。用仍從其行之次序數(shù)也。而此尾字。乃明初六之遯。猶極稚弱之時。細微之象。不足以大稱。遯卦與大壯往來。大壯以乾為始。故稱大壯。遯則以艮為初。故初六稱遯尾。尾與干別。尾垂于后。止于下。皆體初六地位為喻。既下位矣。其用又細微纖弱。則不得自用。則必勵其德。而戒其危。如履之履尾。其所處已危耳。因多危而自勵。難處而自礪。則孚遯尾之義。而后可免于災厲。故曰勿用有攸往。勿用作一句亦可。言初六柔弱危疑不可用。正如乾初九之辭。而所謂用。指行動言。有攸往者。行動之所著也。勿用有攸往。即不可以行之意。言背爻位之德也。爻位皆陰主降。今在極地。更何往乎。雖望上之四陽。冀其提挈。而以升降道異。剛?cè)岬率?。不得所合。則不得志于行動。故勿用有攸往。往字對來言。即往復也。往為進。來為退。遯者退也。既以遯稱。其不宜進可知。況所處者下。所憑者尾。所遵者降。所志者退。無一不與行進相悖。則唯有順艮止之義。依尾厲之戒。而法乾之勿用。以圖少安而已。此初六爻辭之旨。亦全卦見用之初也。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初六既本艮止之用而自遯。雖有危厲之害。而因自勵。以戒其行止。不求前進。既無災可言。以初六六二。本柔德而善順承。因靜止而自退避。既不志于進行。則雖履險不危。居下不辱。是所謂災危。實由進行召之。不進而退。不行而止。則災亦不加。厲亦自解。蓋卦外互無妄。初六正如無妄之災。必由妄致之。不妄則災亦不至。由是言之。天道吉兇。人道趨避。各有其用。非謂災害不易免。而時運不可回也。況遯以退止為本。退則與人無爭。止則與物無迕。依柔道以自保。順時義以自藏。則雖遇危難之時。逢是非之地。潔己有術(shù)。處世得宜。更何患乎窮。窮則生變。天之道也。變以求通。人之道也。自六二至九四又互巽卦。更有巽順之用。合上卦為姤。別有遇合之期。此六二以上爻辭漸為吉也。初二爻本屬地道。非關(guān)人事。而人處之宜。秉地之厚載。坤之靜順。無論何卦皆然。而為陰爻者。則更要。以陰爻原為坤體也。至遯初二爻尤昭著焉。則以全卦僅此二爻為柔也。地道無成代終。坤德順承有守。此為各柔爻同貴之義。而遯卦則愈覺其重要。遯之為遯。即由是成用也。君子因遯之柔。辨于勇退之方。明于知止之訓。則無時不賴坤靜艮止之用。以成其亨小利貞之占。則雖有遯尾厲災之嫌。而以止而不進。守而不行。終得免其害。而獲于安貞之吉矣。讀者宜細思之。
六二。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宣圣講義
此遯六二爻辭也。六二居內(nèi)卦正位。即坤之六二。而遯則以艮在下。坤艮在后天有同用。以五行皆屬土。而卦位成相對。是艮六二亦猶坤六二爻。不過艮用為止。止則有覊留之意。保持之情。故爻辭云執(zhí)之。詩所謂系之維之是也。言君子互相留止。不予放行。而與執(zhí)持之以共進退。正如隨卦辭拘系之之義。由爻言。則陰陽相牽引。如琥珀拾芥。磁石吸鐵。皆相吸引。而若挽牽。以六二得正位。志在于上九五協(xié)。乃有執(zhí)系之象。黃牛之革。本坤之用。黃為土色。牛為土畜。而用革者。陰柔在內(nèi)。欲得陽剛護其外。如女子在位。欲得杰士衛(wèi)其表。革者表也。靭而不剛。柔而有力。用以相維。明六二之用。非能剛也。而企于剛。非合于陽。而慕乎陽。此志之所存。意之所發(fā)也。且以革取澤火合。二卦皆女。合則變陽。亦猶皮革之靭。非真剛也。而革有改革之義。六二欲以陰變陽。不與從。則其合也。猶皮毛之表。非中誠相與。而以位正時宜。人莫之敢違。則相與面從以暫止。此下所謂莫之勝說也。說一作脫。以不得自脫離也。莫之勝說。即言六二勢盛。留者不克自遯。且莫勝。猶不克也。而說字亦作言說或悅懌解。謂陰柔相持。不可究詰。非比光明正大之挽留。則其設計必巧。用意必工。措施必委折。無非俠陰謀譎策之長。有不可勝言者也。若為悅懌。則陽剛不與陰柔和。君子不與小人近。雖有多方牽挽之力。不能動其樂易之心。雖處委曲求全之時。不得發(fā)其悅服之感。此謂以力屈人者。力不勝可也。心悅誠服。則不得也。故莫之勝說。猶莫勝。亦莫悅耳??傊q之為道。剛?cè)岣魇?。進退各別。六二以陰得位。雖志在挽留君子。君子不與茍同。而勢逼形禁。不許逕脫。則姑予委蛇。以待時而自退。此皆由志不能合也。
象曰。執(zhí)用黃牛。固志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遯卦之用。陽以退為志。陰以進為志。兩者不同。各有其志。六二陰得正位。志欲用陽以同進。故有執(zhí)用黃牛之革之喻。明其志之堅。而留之切也。而在被留之陽。則時不我與。地不我宜。彼雖有牛革之執(zhí)。我一時莫勝以自脫。而其志仍固去之必決也。是六二之象。實由二者志之不同。而得其辭。故釋曰固志也。言固其所志。而一則志進。一則志且退。且固有堅固之義。言留者志堅。去者志亦固焉。因牛革之執(zhí)。雖具禮而乖乎情。則六二之留。實憑勢而迫于力。勢力可用。而志不可奪。是固志者。正以明君子之志必固。而見旅進旅退之非。宜以遯本陽自遯為用。君子鑒于乘時自退。而于六二則欲退不能。欲留不可。則唯先順其勢以暫止。而更砥礪其志以求全。此一志字。實君子明時順變之所貴。不獨言六二在位者之志切牽挽也。蓋以遯當陽方盛之時。陰尚欲假以俱濟。志之相慕。固有必然。而陽則以時之已非。道之將晦。與其強止。而仍不克久存。與其待他日之驅(qū)逐。而終受其屈辱。不如及早退避。以保其清高。則所謂君子之志也。志既不移。則暫留毋礙于遯。此六二之莫脫。不足為君子之羞。而更因其維系之情。愈可以固我之志也。
九三。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宣圣講義
此遯九三爻辭也。九三艮之上爻。為人爻之一。而與九四相接。九五相比。皆剛也。是猶乾之九三重剛失中之象。而以下聯(lián)初六六二兩陰爻。則與乾九三不同。在艮上爻。以一陽覆二陰。如日月照臨。陽光下被。是為艮德所見。艮以止為用。如山之峙立。而巍峨可觀。如塔之凌空。而覆翼有物。而在遯者異是。以上有乾之陽也。在象言之。山上接天。則杳冥莫可究詰。塔高出云。則氤氳若不清明。此爻辭稱其為系遯。有疾厲也。系者連續(xù)不斷。而在高。則有輾轉(zhuǎn)下墜之虞。遯而曰系。則由喬木以入幽谷。連峰巒以傾深淵。其勢迫而情危。其行恠而變速。故有疾厲之占。為其不能和安也。疾病也。又速急也。又兼嫉妬之義。厲害也。又危迫也。又兼甚亟之意。而更有如乾九三之若厲。包勵或礪言。以有疾害危迫之虞。則當其砥礪或勉勵之志。為重剛固賅此數(shù)義也。陰陽不得其平。剛?cè)岵坏子诤汀t疾害自生。亦由乾九三原有咎戾。以乾惕乃免耳。既不和平。則難齊一。九三上剛下柔。各趨極端。不肯自協(xié)。雖志求諧合。而數(shù)難齊。情欲牽連。而道不一。此雖有合。非真合也。雖為眷屬。非能平也。故比于畜臣妾。臣妾乃備使令。供執(zhí)役者。九三以陽畜陰。亦如大小畜。而陰盛于下。陽強于上。遂成畜臣妾之象。以順乎情勢。得其時用。故占吉。謂九三之用止于此耳。雖若有畜。其德不大。若有合。其用不充。則以艮止之情。牽于乾健之勢。而加以陰柔浸長。剛不克與爭。故在爻為得時。在卦為失勢。合而論之。則雖有為亦小。有成亦微。總不外乎二者不能平和。徒茍合于一時。暫交于上下而已。此所以稱為系遯耳。系與六二之執(zhí)正相對。六二陰留陽。則為執(zhí)。九三陽留陰。則曰系。系而繼之以遯。明其留而不可久。合而不克齊。不過如臣妾之事主人。備一時之役使也。
象曰。系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系遯固欲止不可。欲離不能。或行或留。時迎時拒。則其所至。必有危災。而其所召。將成疾厲。為九三剛與柔難協(xié)。猶人身陰陽不調(diào)。氣血不暢。強弱相形。內(nèi)外失志。則在天為疾。在己為憊。疾指六淫言。以邪乘隙犯正也。憊指五志言。以精不勝其勞也。即猶外感與內(nèi)傷之意。氣之不固。則外邪易侵。血之不充。則內(nèi)體易困。正如九三上重剛而下重柔。陽上孚則下不充。陰內(nèi)襲則中易敗。而有類于系之與遯。一止一行。一留一逐。兩情不相得。兩志不相投。陰陽交爭。而先潰其本。升降悖道。而自撤其防。則危害之來無時。而疾憊之生有自。此象辭以遠小人不惡而嚴。示人道之宜先自保也。嚴則足衛(wèi)其身。不惡則足息其害。而九三以爻位之故。時勢之難。不克全依象辭之戒。遂旁徨于系與遯之間。去留皆不能決。而使外患以入。內(nèi)志以搖。此九三之所占。君子當鑒而早謀之也。畜臣妾吉。乃一時之合。細微之得。故曰不可大事。蓋以遯全卦。時已不固。無可作為。九三雖有姑與周旋之心。仍不能有始終和好之志。則其所得必僅。所成必微。乃喻以畜臣妾耳。然畜臣妾。亦本爻象。陰陽相慕。而情不齊。剛?cè)峤恍?。而志不一。艮以一陽覆二陰。本如主之俯其隨從。強之庇其卑弱。而更以乾乘其上。陽剛過多。兩者不平。則猶得臣妾之侍奉而已。以其時地所合。故占為吉。而不可推于大事也。則猶在宜遯之時。雖以眾人之牽挽。仍不可作久之計。此系遯二字連續(xù)各著其用也。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宣圣講義
此遯卦九四爻辭也。九四在外卦。與九三同屬中爻。人道所寄。遯本以遯為志。在下卦者。又因二陰得勢。欲遯不易。虛與周旋。神離貌合。是遯而不克遯。徒成不即不離之象。求遯而不能遯。乃見半推半就之情。雖為遯而非好遯也。唯九四則不然。既在外卦。秉乾之剛。無累于物。因陽之上。無系于陰。故曰好遯。猶曰最好遯之時。好善也??艘?。志所欲而得償也。心所求而自信其意也。好雖有上去二音。義原相似。蓋美好也。則行止自如。善欲也。則進退任意。言當九四之遯。為恰好之時。亦心好之也。因所好而進行之。則其恰好可知。因所好而果得之。則其得志可見。此好遯者。在己為愛欲。在事為美善。二者兼賅。故曰好遯。內(nèi)無所恡。外無所牽。安舒以行。樂易以去。皆君子之志也。故占曰君子吉也。小人否者。謂君子本志于遯。得其好遯之時。是猶求仁得仁之意。若小人則反是。以志于進。而不遑顧其后。希于用。而不知擇其宜。一味干祿。何以用遯之道哉。此君子克孚好遯之稱。而小人否也。小人因陰之漸長。方幸其志得意滿。寗思及時而遯乎。方企于乘時固位。寗知急流勇退乎。此小人不克孚好遯之吉。不獨時位使之。人之情志亦自殊也。易以君子為則。遯之為遯。實由君子所行得名。君子人道之大則。三四爻人道終始。而九四尤為人事根基。此好遯。唯君子占其吉也。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君子以遯為志。故孚好遯之吉也。小人不志于遯。故不得占其吉。此否字。一則明小人之不克遯。雖當好遯之時。而無好遯之志。一則以君子因好遯占吉。小人則不然。否有是否與否泰二義。否與泰反。天在地上為否。言其塞也。不亨也。小人否。正由其不能孚亨利之德。遯彖辭所謂亨小利貞者。皆指君子言。小人則不克也。故九四明指出小人否。以見小人不得有亨利之占。不獨九四一爻也。全卦皆然。然全卦以柔浸長。為小人得志之象。則小人亦有亨利。不過其亨利者。在物不在道。在人不在德。在一時不在久遠。而皆與君子反。君子雖吝于物。而豐于道。雖屈于勢。而申于德。雖滯于一時。而能通達于久遠。此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而九四有好遯之吉也。易辭爻與彖?;蛲虍?。而其利害。但視爻位之宜。全卦主爻外皆為客。以爻中有互卦。有變象。如九四以互卦否。為巽之上。乾之中。合則為姤。姤者遇也。剛遇柔也。剛?cè)嵯嘤霾幌嗟谩F湎聻殛?。陽失其本。不得不退。此所以稱為好遯也。以變象言。九四為外卦之始。變則反而居下。而其下復為上。則成大畜與大壯之象。大畜有畜以成其道。大壯有為以致其功。此皆九四因變而可冀者也。故有好遯之吉。吉即指其能畜且壯也。畜以育之。壯以大之。皆必先培其中。充實其內(nèi)。九四好遯。正為求其培而充之也。如冬月之陽。待春而后發(fā)。季夏之陰。待秋而后成。皆利用其遯于先也。遯以為退。止以為行。此九四之好遯。乃君子之所志。而終孚其吉占也。
九五。嘉遯。貞吉。
宣圣講義
此遯九五爻辭也。九五居外卦之中。系乾卦九五正位。位尊時宜。有如君王君臨天下之象。而其下卦為艮。六二為內(nèi)正位。陰內(nèi)陽外。有類于否。天地之德悖行。剛?cè)嶂槟孚?。遂成上下相違。內(nèi)外難一之象。是以仍不能免于遯耳。然其位正時宜。雖不克大行。而有所守。故稱嘉遯。而占貞吉。謂其內(nèi)與六二應。而自降心。以反求諸己。乘剛而不自恃。則能柔克。卒葆其貞。在上而能自卑。則可退休。以孚于吉。此嘉遯貞吉。實由九五之善審時也。嘉猶佳也。好也。悅也。喜慕也。發(fā)乎情者見其行。存乎中者徵諸表。九五得六二以為助。因柔以育剛。藉陰以涵陽。兩情相通。而不忍拂其下。居中為守。而終協(xié)濟于行。此所以稱嘉而卒成遯之道也。嘉則中心悅慕。而非面從之情。遯則終始退休。而有從容中道之象。蓋不外能貞為守耳。在卦德。乾健能行。而今則反求其止。在卦用。陽剛善進。而今則轉(zhuǎn)期于潛。故當在位乘時。不獨不希于升騰。且先志于下降。不獨不務于進取。且更蔪其退藏。斯以外卦而占貞吉也。內(nèi)貞外悔。卦之常例。陽本志于行。今則求其止。此所以外卦而用內(nèi)卦之德。且獲吉占焉。天道周行。終則有始。外轉(zhuǎn)而內(nèi)。是變遯而大壯。或大畜也。故遯之道以全。而卦之用且大。雖一時遂其退止之志。而將來能企于進展之功。則以九五善于用時。既明天道往復之幾。乃辨人事行藏之道。以乾而從艮。以九五而應六二之行。遯之大成。即于此爻足見之矣。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五以正位主外。而其志反求諸內(nèi)。故曰正志。言嘉遯貞吉。以九五志于得下之和。而后孚其占。則由卦爻陽升陽降。六二本陰。而九五則陽。升降背馳。內(nèi)外仍乖。今九五順以就下。是體天地之德。孚陰陽之道。上而自下。尊而自卑。剛而自柔。陽而自陰。則契夫道行。而應夫地天交泰之例。是故以正志稱之。謂能反于正。為其志也。貞正也。爻辭貞吉。釋文繹為正志。亦有數(shù)義。一則由九五陽以就陰。亨以成貞。自反于正也。一則九五順六二正位以為志。上下正位。合見于行。而成其貞正之志也。一則嘉遯。遯而不失所守。嘉而不乖其類。是因九五而正其志。志猶心思。心思不邪。則行止皆孚于道。故嘉遯而能不失九五之正位也。一則貞吉。以乾兼四德。元亨主外。今九五以外卦而用內(nèi)之貞利。是貞利即足成全卦之用。故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而其象征于九五。則以九五善于用時。不以亨而先貞。不企行而務止。此貞吉之稱。即九五之正志。亦遯卦之正志也。夫遯之大用。在乾能成艮之德。剛能伸柔。陽能育陰。俾內(nèi)卦初二兩爻之陰。不受上四爻陽迫脅。而更得其提攜成就。以達于坤。此艮之道。在因乾以紹坤。而乾之道。在藉艮以協(xié)坤。二者皆志于成坤。故有貞吉之稱。貞者坤之至德。遯本無坤。而賴二卦合德。以同化于坤。是即遯之大用。亦即九五之大用也。在時言。六月為遯。陰雖漸長。未至于秋。必歷七八九三月。方成坤令。陰道始全。母德始備。故在夏末。陽雖盛不足以傷陰。正以天道方滋育陰氣。成全陰用。此即乾艮合化。以培固下之二陰。亦遯卦之象也。而在他爻。尚不免有爭妬迫脅之嫌。唯至九五。則反棄升騰進取之本能。求合于退止?jié)摬刂畷r用。乃不以亨小之道。而蔑其利貞之占。斯九五反以貞稱。而釋文則指為正志。亦猶曰此正九五之志也。正遯卦之志也。其志維何。即自退休。以讓坤道之舒展人道。則象所謂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為乾不與坤爭。亦不與混同。退避之。即以成全之也。故曰嘉遯。謂心慕乎遯。而不戀于位。故曰貞吉。謂行志乎貞。而不希乎亨。此在己為有守。在物為知幾。有守則不困。知幾則不辱。不困不辱。君子之所志也。而不外乎自反焉。故九五之行。貴在能反以就于艮耳。
上九。肥遯。無不利。
宣圣講義
此遯上九爻辭也。上九居全卦之上。為六爻之極。亦即乾之上九。在乾為亢龍有悔。而遯則反占肥遯無不利。則以下為艮。天德從山。乾道就艮。上而能下。剛而能柔。故與乾上九異也。肥者豐裕寬厚之意。俗稱富厚曰肥。言如畜之肥壯也。在遯以豚豕奔突為象。肥遯即豚豕豢成肥美之時。亦即遯卦大用告終之日。人之養(yǎng)尊處優(yōu)。猶豕之豢育肥大。雖豕之肥為食肉。人之肥為食德。二者不同。而其志在肥。則一也。蓋位者為成其尊。祿者為遂其富。隱居則安逸快志。閑處則恬淡忘憂。心廣則體胖。身安則神悅。故養(yǎng)生有大小。育德有廣狹。安富尊榮。為有勢位者之所圖。輕清舒適。為無求嗜者之所樂。遯之上九。則兼有之。蓋言其位已極崇高。言其用已瀕虛幻。窮則必變。在廟廊者必趨山林。往則必復。離塵緣者必履曠遠。心無所系。身無所羐。來去自如。動定隨意。則焉得而有肥哉。肥遯者。遯之至快適而美滿者也。天下何思何慮。任所之而皆利。心志何欲何求。視所至而咸宜。故有無不利之占。謂上九之遯已極。且變而成大壯矣。肥與壯一義。在前數(shù)爻。時或有拘束之憂。地或逢難阻之苦。是雖遯而不獲自如。雖留而更多屈辱。皆不克如上九之自在自得。故不能以肥稱。肥猶瀗也。廣極天下。高窮天上。任居來去。無羐無礙。乃謂為肥。乃占無不利。與蠱之上九高尚其事者。又更進焉。與大畜之上九何天之衢者。乃相近也。皆以本乾健之德。合艮止之道。能行能止。可升可下。無不如意。艮以止稱。極則為行之利。乾以健言。極則成順之用。是遯之上九。反以遯而無不利也。
象曰。肥遯無不利。無所疑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疑字與坤卦陰疑于陽疑字同義。包有擬礙之意。言遯上九已臨極地。陽升陰降。兩不相涉。既無擬議之嫌。亦無滯礙之慮。而去往自然。行止自得。無疑于心。無憂于事。此所以占無不利也。蓋遯卦以退為志。以去為旨。在前各爻。尚難任意退休。隨心去住。乃有執(zhí)留之語。好否之辭。至上九則地位已高。時日已極。下卦兩陰。離以日遠。升降既別。遇合更難。故上九從容來去。毫無障礙。以遂成遯世之志。不復有憂疑于心身也。人之悠然無拘。夷然無患。則何求不得。何欲不遂。此上九之稱肥。謂其行止綽綽然有余裕也。心身安貼。外見于形。則肥之言體胖。正如豚豕之無思無為。更何疑哉。上九肥字與九四之疾憊恰相對。九四居中與兩陰近。牽系煩苦。如人之憂勞畏懼。形疲而神病。此爻辭稱其有疾也。上九則與之反。故爻辭稱為肥。肥則無病。且中心坦然。無所牽掛。自能行見其利。止見其安。安利寬舒。此所以為肥遯。而與大壯且相應也。初六遯尾。言其細也。稚也。狹也。不足也。上九肥遯。則言其大也。壯也。瀗也。豐余也。皆因爻象而定其辭。非偶爾用之也。讀者茍玩味之。則可知遯卦之用。宜于自外。利于自遠。不貪其位。不好其祿。則不與小人混。而后克稱肥遯之名。以免于尾厲疾憊之害也。
宗主附注
遯雖乾艮合。而中互巽震二卦。以二至四為巽。二反上為震。故包有姤及無妄二卦之義。且震巽合則為益與恒。而姤與無妄之反。則為小畜大壯。是遯卦與此數(shù)卦皆有關(guān)連也。在周易卦序。遯前為恒。遯后為大壯。則以恒大壯與遯更為近密也。以反覆卦為大壯。是未來也。前身卦為恒。是過去也。遯則現(xiàn)在之象。凡卦皆有此三世。不獨遯也。遯則尤著。以其卦爻原互見耳。故遯之體本于恒。恒則宜自守。遯之用推為大壯。大壯則宜自強。雖行止不同。而有為一也。為止則反其本。期于悠久不二。為行則達其德。志于行健無疆。斯皆乾固有之德也。乾兼四德。元亨主于外達。貞利主于內(nèi)持。如一歲之時。春夏則生長之功。秋冬則收藏之用。功用雖異。為乾者不殊。生殺雖分。為天者不二。寒暑雖別。為時者不差。此遯之象辭。包有亨利貞之占。謂其能得乾之一體。推乾之四德也。占易得遯。要當細繹此義。勿徒以退隱為遯之志也。且觀全卦爻辭。行止皆具。體用兼賅。亦足見夫遯之大用也歟。
又曰遯以肥遯為志。故人道以潛退自保為先。而在大過卦象辭。則有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之語。與遯卦之用相似。則大過陽被陰包。不克自申。正如遯之剛被柔迫。不能自留一意。大過以本末為陰。四陽拘守于內(nèi)。遯則以初二皆柔。四剛見擯于外。雖其上不同。其初皆柔。初者卦之根本。根本失固。莫與為守。則唯有見幾自退。離世獨立。不與時爭。不與眾迕。此即二卦人道之旨。皆以獨立遯世為先也。而遯由以初二同濟。本根與內(nèi)正位均為陰所據(jù)。如一國之政權(quán)。操諸女人宦者之手。積成朋黨之勢?;閮A軋之謀。則君子雖欲強留。亦不可得。是在遯之象。較大過為尤甚也。故卦名為遯。比大過象辭以遯世稱者。其緩急廣狹。自不同矣。讀者應互參之。
又曰遯卦在昔名(不知何字,打不出。31左起6)卦。以字形近似。亦含碌碌之意。謂人事紛紜勞碌。急待休止。故卦取艮止之用。而(不知何字,打不出。31左起5)字上亦猶月之變形。下仍豕字。蓋本于豕突之象。有奔走至急。不遑他顧之情。周易作遯。亦不外此意。以豚為小豬。行走迅速。往來奔突。其性然也。正如將亂之世。多事之秋。內(nèi)外交爭。上下相害。則奔逃急急。情勢迫切。有如豚豕奔突。故字形取象也。顧遯者退而不進。艮者止而不行。而又反取豚豕奔突之義。則似與卦用不孚。不知卦雖以艮止為用。而上卦乾健之快于行。遯雖遯退為本。而外有大壯之互與呼應。是其止而有行。退而有進。正如人之避亂。不得獨求其安閑。時之將危。尤必先善其趨避。則其止也。仍不離于行。其退也。仍有需于進。不過行者不悖其止。進者終成其退。亦如由朝而適野。由都城而之山林。雖覺漸遠于煩囂。終仍難免夫跋涉。此所以有豕突豚奔之象。而爻辭更有執(zhí)拘維系之情。以見君子雖欲止而未能即止。雖求退而弗克遽退。此事勢所迫。非旅進旅退之為。而終始周回。則不免且行且止之象。是易之遯。有異于否與剝者也。乾剛在上。而能附順乎艮。四陽連居。而克諧協(xié)于兩陰。此六爻三極。固備具進退行藏之用者矣。唯君子志退。則以遯稱耳。
宣圣講義
遯卦上乾下艮。天在山上。乾為純陽。艮為少陽。而合成上剛下止之象。剛宜進。在上則無可前。止宜守。在下則已難久。唯有順時自退。以達其隱遯之用。以卦爻四陽二陰。陽聚于上。陰并于下。上下不均。內(nèi)外異志。是不可為之時。不宜為之地。不得為之勢。不易為之情。故名曰遯。謂其宜及時勇退。如人之逃捕。唯恐不速也。卦名多指陽言。如剝與否。皆以陽在外。不得展其用。不能久于其位。則乘時之消。而辨其行止。以定君子之出或處也。故剝與否。皆不宜君子。君子自退以獨善其身。今遯亦然。遯以陽在外易消。雖較剝否為勝。而內(nèi)卦一陽不抵二陰之排擠。亦終隨上之三陽以同消。是以不宜君子。亦與剝否同。既不宜于行。復不宜于止于其所。則唯潛身引退。以孚于陽之消。見世運之在遯也。雖然乾純陽也。居上位。有其地。宜可為也。何以君子必退。則以艮之二陰在內(nèi)也。陰居內(nèi)正位。以應上之九五。陽不得與陰和。正如否之天地不通。生化隔絕。雖有其地。而無其時。雖有其君。而無其輔。雖有九五正位。而不得如乾之飛龍在天。則以下無九二之見龍在田。為之匹也。況初二均柔。重陰以壞其本。正如花木枝杪雖榮。根干先窳。欲其久茂。不可得矣。故君子于此。應自退以善其身。而任彼陰柔之漸進也。
夫遯以退為用。而不曰退者。蓋本天道消息。有進必有退。有往必有復。而進退非一時之事。往復非一舉之功。其來也以漸。其見也以徐。故謂之氣機。言氣動而自至也。遯者自退也。而外形不見其退。以所退者微也。日退日多。積而后見。正如月自望后。日減日虧。而初未見其減幾分。虧幾許。待至下弦。則余其半。晦則盡其全。如斯之退。是遯也。非退。而其終則退矣。氣之進退。亦猶月之圓缺。進而至于望則極。退而至于晦則窮。極則變。窮則復。此回圈之象。亦天道推遷之大則也。遯之為遯。正本此例。當遯之初。以陽將消。其氣已搖。其數(shù)已減。物隨之潛改。事隨之默易。此即遯也。雖屬退逃。而未著退逃之跡。故名遯。明其變有必至。其所由來者漸也。傳曰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蓋因恒之久。而非有形者所能終持。則必因極而變。因窮而復。則前之恒者。至此成遯矣。由卦爻言之。恒上震變而為乾。下巽變而為艮。一陰之進。一陽之升。恒乃為遯。震長男也。復則返于乾父。巽長女也。變則艮為少男。是消長之所推移。而升降之有變易也。天地不外此例。人物莫逃斯行。故遯之繼恒。時為之也。譬之人世。恒者無為之治。而遯則將亂之時。以靜極則動。動則將紛爭而難一。極則陰。陰盛則將推剛而自謀。遯者陰之得時。陽之失勢。正如小人漸進。君子且受傾軋排擠之虞。欲其不遯。不可得矣。故遯者。始于極盛之治。發(fā)于初亂之時。因于幸進之萌芽。瀕于相爭之境域。陽不得久與陰抗。剛不得再與柔諧。于是自退以全身。歸隱以善其道。故遯者隱也。退也。即本坤靜之德。而順成遯隱之道耳。
遯為六月卦。而其象正為陽盛將消。以六月夏季。陽已極盛。盛者必衰。極者必變。是遯之為卦。本陽德之初消。明時用之宜退。故遯為退。猶減也。褪也。言自此日漸退消耳。而君子因之以推其善讓之德。明其高蹈之志。則早為退休之圖。不使有將來欲走不能。欲留不可之慮。此遯之用乃在大用之余。而當至盛之后。人方流連而忘返。我則見幾而豫謀。蓋本于天道好還。往必有復。時令自轉(zhuǎn)。息必有消。正如六月之陽。因時之將秋。而先有引退之象。以伏其火。而伸其土。育其金。此夏秋間天道。歲歲可徵者也。至遯之為象。有最要者。人多未知。即乾艮二卦。原為先后天同位。后天之乾。居先天艮位。以純陽易稚陽。以老父加少男。是有自變而退之義。與地風升卦相類。以坤后天位。即巽先天位也。坤以代巽。母以替女。故陰自變而卦名升。今遯以乾替艮。而又與艮合。且居艮上。其例與升皆同。遂以老陽自休。比于艮之少男。是陽變而自退也。一升一遯。足見陰陽之換替。先后天德用之有殊也。故升遯二卦。關(guān)乎天道時令。系乎人物生化。行止進退。有別于他卦者也。升反為觀。遯反為大畜。亦先后同位。而以上下不同。德用亦異。蓋觀坤在下。大畜艮在上。其所居與先后天之次序相反。則其德用與升遯恰殊。升之于觀。為陽易陰。遯之于大畜。為退易進。大畜志在發(fā)展。遯則志于退藏。此因上下卦位之異也。然以乾艮本先后天同位。其致用必相恰。亦如同人。大有。師。比。有相聯(lián)系。相因應者也。雖艮巽為隅位卦。與離坎不同。而皆為陽或陰。則一也。則遯之取名。實由乾之自遯。而讓艮成其德也。艮止也。乾以大生大始。乘龍統(tǒng)天。而效艮之善止善藏。寂然不動。則可見其取名致用之由來矣。
遯四陽在上。陽升以迄乎盡。故有類否剝。前已言之矣。而其對為臨。其反為大壯。皆與遯有通用處。以臨為坤兌。與乾艮先天對位。大壯為震乾。恰為遯之倒置。陰陽位異。剛?cè)岬朗?。?nèi)外用分。升降數(shù)別。此中主客之志。人己之情。智者先辨焉。故遯者以陽言。在人事則明君子之行也。
宗主附注
恒卦之后繼之以遯。在序卦傳云。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此言天地之道能久。而物則否。物者隨形生滅。有一定之期。偕時消息。有必變之數(shù)。如花草以春而華。以秋而凋。如人畜由生而長。由老而衰。皆不得悖乎生化之例。違乎興衰之時。此所謂物不可久居其所者也。如人之高年。度盡百歲。即不能復留人世。唯修道者可以延年不老。長生久視。然此乃真人之倫。固已超物。而與道通用。與天同德。非物所能擬。則能悠久無疆。以益天地而共恒存者。乃先天之體也。唯至誠無息者至焉。常人則猶與物齊論。生死興衰。概隨數(shù)以行。偕時以化。此不能利用恒。而必因時以變。則不免由恒而遯矣。由恒而遯。正如花草由春而秋。由繁而謝。其間無一時不變。無一息不化。此變化無形。洎乎其成。方見其跡。此即遯之易恒也。又如人之生。一呼一吸。息息不停。舊者以新。來者以往。不見其變化之跡。而漸漸由壯而衰而老。豈非恒后為遯之象乎。故遯者變化之機。消歇之紐。不可見。而終有其形。不可知。而漸換其象。正如風雷之易為天山。陰陽自相乘除加減而已。則遯者化機之大例。與恒之為道體者。有形上下之別焉。讀易者。要從傳所釋恒久遯退之義。細推繹之。方知周易下經(jīng)。純本后天之序。人物生化之例者也。
遯。亨。小。利貞。
宣圣講義
此遯卦彖辭。明全卦德用也。遯以上乾下艮。外剛內(nèi)止。在卦為陽盛于外。陰長于內(nèi)。乾之德已老。不及艮之潛藏。剛之用且衰。不及陰之退守。在四德有乾之亨。而無其大。具利貞之用。而不克進展。故彖辭稱為亨小利貞。小字連上貫下。言亨不大。利亦不克宏遠也。蓋以乾始而亨。今以艮在內(nèi)。則不能大亨。謂所亨者有限。由艮止也。然艮固善退止。本坤之德。先利貞。而未能隨時利物。故為小利。而貞則其本德也。艮止之所宜者。唯此貞。為必先固其內(nèi)耳。內(nèi)有其貞。外不足以盡其利。此所以為止也。為有限也。德之貞者。恒得其利。遯既貞矣。自有所利。唯以不能推之至盡。乃稱小利焉。亨已小矣。利亦小利。是凡為外者皆不足。為己則有余。此遯之所以為退也。夫艮止之用。由內(nèi)言。固無不足。由外方。則有所不充。以其止則宜退。退則其用有所限。退字限字皆從艮??梢婔拗糜谕庵蛔阋?。況遯卦以艮在內(nèi)者乎。艮本少陽。今合乎乾之純陽。陽從而上。其下無以繼。是其德宜自反。道宜自潛。潛則有所蓄于中。反則有所存于己。此遯之大用。因陽之將消。而先求于退藏隱遯者也。故占亨小利貞焉。亨小小利。中略一小字。若分釋之。亨之小。為乾用已老。利之小。為艮用有限。而貞則求全德也。若合釋之。則遯之用。本乾艮之合德。而得此四字之占。是在讀者細玩味之。遯之亨。因用而亨。非時之亨。如君子因時而遯。則能亨其身。以及于道。此非乾之所謂亨也。故亨下小字。明亨之不大耳。而小利則以時言。時可小利。而不能大用。則由大道之所限也。利固與亨同稱。卻與亨不類。亨之小。以人言。利之小。以天言。故亨小與小利。當連續(xù)而分別讀之。一明天時。一時人道。合而觀之。則可以盡易辭之旨。明遯卦之用矣。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柔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小利貞下脫一柔字。應為柔浸而長也。遯以乘時自退。故亨。言亨由遯至。不遯則無亨。故釋之曰遯而亨也。明指亨之與他卦有別。然他卦之亨。亦由乾得。遯以乾艮合成。其亨雖同而實異。為乾不得勢。而從艮止之用。是遯之亨以善止也。止與行對。他卦之亨。必利于行。遯之亨。則利于止。此所以釋為遯而亨也。乾在上。得九五正位。是剛當位。以下有六二。是應也。乾順艮止之義。而志于遯。是與時行。此二句明釋遯亨之由來。謂遯本乾之得位。依艮之時行。故曰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應字有二義。一言卦爻之相應。以上下相得也。一言事勢之相宜。以時地相孚也。上下相得。剛以從柔。則乾下順艮以同止。時地相宜。勢必自退。則遯與時行以自藏。而皆不外乎時之用也。乾剛在上。不若艮之柔克。九五當位。不及六二之時中。此遯之大用。在于知止善退。先幾自潛。小利貞者。因亨之不宜于行。而宜于止。行為大亨。止則小利。亨利皆不大。是其所具四德。唯貞為備。以貞原無待于外也。則由柔之浸長。陽且失時。柔長則剛消。陰進則陽退。一消一長。行止別焉。一進一退。大小異焉。此遯之占小利貞。實由下卦柔浸長也。蓋遯為六月卦。六月雖盛暑。而令屬太陰。位乎戊己。德為濕土。介夏之末。居秋之先。其時暑已潛伏。陰已漸滋。稱為伏日。正猶遯之義。伏以暑氣之伏。遯以陽德之遯。皆時為之也。時若不伏。則陰無以育。時若不遯。則德無以成。此六月之令。恰與遯之用相應。而為時之所為。天道見于時。人道諧諸時。人順天以自退。乘時以自保。則遯之義也。故遯之用存乎時。而釋文稱其時義大矣哉者也。遯與臨對。臨為剛浸長。當十二月。為冬之將春。遯則柔浸長。當六月暑季。為夏之將秋。一由陰而陽。一由陽而陰。君子順時之令。因時之德。而定其行止。決其進退。此遯之關(guān)時義。實人道之所本。辭贊其大。正謂人道之應天時。有其豫為之計。不獨天時變易已也。
即以天時論。一年四時。周而復始。唯夏之于秋。交移代謝。有異于他季。蓋夏為火令。秋為金令。五行金火為仇。兩不相得。非秋與冬為金生水。冬與春為水生木。春與夏為木生火。皆相生相得者比也。茍六月若無伏日。則火徒灼金。秋安能承其令哉。故必有伏。以伏火之焰。而消陽之威。俾土德可以生金。暑后可以成秋。此天道之妙用。時令之神機也。而遯卦彖辭。遯以天在山上。剛外柔內(nèi)。剛自下順柔。則進者為退。行者為止。陽盛者漸為陰。剛甚者漸為柔。此遯卦之微義也。艮于后天為少陰。以陽自高。而陰日長。與兌成反對之象。陰日以盛。陽不克與爭。漸為陰所迫。以還于坤靜之象。此艮雖在先天為少男。而后天則隨坤母以變。正如兌以少女而隨乾父以成者相同。此消長之機。升降之道。各有自至也。天山遯。天不自主。乃順山之性。以同止于下。正如君子因時之非。不克自進。乃轉(zhuǎn)而退休于野。以遂其宜止之德。達其勇退之行。正法六月之陽。自潛伏以待秋也。讀者于此。宜細繹卦爻升降之數(shù)。陰陽消長之機。而鑒于夏秋交替之時。天人順變之道。方明于卦之名遯。彖辭占亨小利貞之由來也。
宗主附注
遯為乾艮合。以天加山上。為高出陵空之象。故比于人超然物表。獨往獨來。悠然世外。無牽無羐。此遯世之士。足與蠱上九爻辭所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相媲。蓋姤為乾巽。亦天在上也。而上九因極則變。陽日消而變?yōu)殛?。亦猶遯也。遯之下艮。一陽二陰。姤之下巽。二陽一陰。巽之陽多于艮。而其為消則同。以皆在陰之上也。陰先竊其根氣。奪其本位。雖欲不消。不可得也。故凡下爻為陽者。不問其上陰之多寡。皆為陰之消。若其下為陰者。不問其上陽之多寡。皆為陽之消。為已失其本根也。陽日消者。極于剝。陰日消者。極于夬。而陽之息。始于復。陰之息。始于姤。此二者消息之機。而人道應之。君子用陽。小人用陰。當陽之息。君子道長之時。當陽之消。君子道晦之日。此義已見剝復二卦。而姤與遯。亦由陽之消。而見君子之宜退隱也。故遯者自退以就于山林。自下以藏于草野。斯即天下有山之象所應也。天高而以山為基。則欲不自藏。將無地以側(cè)其身。此遯之大用。與時偕行者也。
又曰遯為四陽二陰卦之首。凡四陽二陰者。皆從遯變出。如臨為二陽四陰卦之首。凡二陽四陰者。皆從臨變來。以臨為十二月卦。主陽之長。繼復之后。遯則為六月卦。主陰之息。承姤之余。二者恰相對。猶復與姤。泰與否。相反相應。一則陽消陰息。一則陽長陰衰。天地之道。依是消息長衰。而分生殺榮枯之數(shù)。此凡習易者不可不知。故遯之為用。實與臨反。因臨而知歲之將春。因遯而知時之將冷。升降有度。往復有紀。不外由六爻剛?cè)岜嬷?。臨變?yōu)樘j栔?。遯變?yōu)榉瘛j幹M也。皆由少變而多。弱變而強。至泰否則皆平均矣。上下內(nèi)外。分明齊一。此陰陽各半之象。乾坤異用之時。泰為正月。春令初行。否為七月。秋風始至。是春與秋。為二氣中和之候。天地平調(diào)之時。而遯與臨發(fā)其端焉。故觀遯則知陰之必長。柔之必勝。生者必殺。繁者必凋。不待至霜雪寒冷之日。而已知冬景之且至矣。君子見幾而作。因陽衰而知正氣不長。生機將歇。早蓄其氣。豫保其真。以待春回。再圖進展。此遯之亨利。必本于貞。而彖辭以柔浸長釋之也。柔以育剛。陰以蓄陽。正君子之所務。乃明哲保身之道也。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宣圣講義
此遯卦象辭。申彖辭之義。明人道之應乎天時。而定其行止也。天在山上。本乾艮之合。而異于大畜之天在山中。則以艮在下。本先天之象。失交互之用。非后天所宜。不艮于行。故名曰遯。以天道言。陽在陰上。升降背馳。陽雖多而失勢。不得與陰爭。乃成退避之象。此遯之稱。由天時也。以人道言。陽正陰邪。陽善陰惡。陽秉于性。陰徇于情。陽為陰所排。而漸退。正如君子為小人所勝。而不可復留。是遯之稱。以人事也。因天人之宜于遯。故君子順時自退。避世自修。而不與小人競逐于名利之場??v橫于是非之地。是以君子獨善其道。無與世爭。以孚時宜。既不與爭。則唯求其勿溷。既不志用。則唯希夫自全。君子于此時。乃以遠小人為先。而不著于形色。故曰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遠者自離去之。非我斥人。我自遁也。惡指爭訐攻詆。或以惡聲?;蛞詯盒小V^相詬誶。相觸迕也。嚴者堅其畛域。明其壁壘。不與混同。不相隨和。而自求清靜。情甘退讓。俾人不我污。則雖欲浼我。亦不可得。是言邪正分明。善惡區(qū)別。不少假借。而各行其是也。為本卦象。四陽在上。二陰在內(nèi)。兩不交混。各成一系。如泰與否。大小往來。明辨不差。升降進退。各隨其類。即拔茅茹以其匯之喻也。然泰否三陰三陽。兩者平均。界限甚明。其得失亦易判。遯則四陽二陰。陽眾陰寡。而陰得勢。陽難與爭。唯連類自退。偕時自潛。故遠小人。而不為抵斥之謀。嚴壁壘。而不作攻擊之想。為陰正得時。小人方起。上且不能去之。天且不能違之。則自遠以全吾身。即足保道育德。自嚴以明吾行。即足以安善存良。故不惡者知其無益。不以賈禍耳。自來邪正水火。善惡冰炭。施之以甚。報之更厲。摧彼未克。害己尤速。是不惡者。正求自全之道。而嚴者。正期自保之行。無非順時體天。以立于不敗之地。因勢應變。以致其久亨之圖。此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而君子即以之行夫亨小利貞之道。而竟獲其亨小利貞之福也。
且遯卦象。以艮在內(nèi)。為全卦之本。艮者止也。傳稱為成終始。以其能全始全終也。乾主大始。艮全終始。今乾在外。不克大用。則唯順艮之德。以止于下。而成其退藏之用。艮在先天為少男。在后天則為陰卦。以八卦方位言。艮先天居坤之右。而在后天乃移坎之左。恰與坤對。且本先天震位也。震為后天之首。主東方木德。艮為土。與坤同屬中央。土在先天為生成之末。在后天反為五行之母。以一切皆生化于土。存托于地也。艮實主其全。故后天八卦。艮震相連。東北與東。地域接近。為其成用之相須也。以艮能代坤。司土政。則乾艮之合。猶先天之乾坤。而遯之象。乃有類于否。以時令言。遯為六月。否為七月。亦先后間耳。而其反復卦為大壯。則為乾震之合。震在乾上為大壯。于時為二月。恰與遯相對相應。一為夏令交秋之季。一為春風正盛之時。此二卦本一卦也。一反復而成二卦。如物之正反面耳。故大壯為盛。遯為衰。大壯為繁榮。遯為消歇。而遯以艮止。主全卦之用。大壯以震動隨乾剛之行。上下既殊。行止以別。此遯卦象。實由艮之二陰。主其大用也。陰既為主。陽乃不得不退聽其令。此遯之象辭。君子以遠小人為志也。遠者去之務遠。避之務速。更無暇以論是非。辨曲直。則所謂不惡而嚴者。正時勢之宜。恰如否之君子道消。而偕其同類以自退也。習易者宜合否卦辭參之。
宗主附注
天山遯與山天大畜。一正一反。即大畜乾在下。陽之極盛。遯則艮在下。陽之已衰。艮雖少男。而在后天為陰之長。陰在初二爻也。故大畜為進。遯為退。大畜為長。遯為消。大畜為君子及時成其德業(yè)。遯則為君子先時保其身名。大畜為小人隨世運以同化育。遯則小人乘世勢而躋顯榮。二者皆相反。不外陰與陽消長盛衰之別而已。且天之與山。一虛一實。一動一定。山在下而天在上。為先天之位。若依后天言。則虛者宜實其體。定者宜動其行。則天在山上。為無為之時。無可為之象。反之山在天上。而后陰陽乃交。剛?cè)崮随?。正如泰與否之異。天在地上。而卦反為否。地在天上。而卦斯名泰。可見后天之陰陽。與先天之行大異。先天無為。故貴定位。后天有行。故重互交。此遯以乾上于艮。為不可用之時。而君子知幾先退。以成其高尚之事。如蠱上九之所稱也。進退行藏之道。恰依夫時而人道應之。遯之為遯。亦以人道名。若非人道。則不得謂之遯。蓋陽雖退。陰固進。剛雖老。柔固興。不得以一而名其卦。周易本人道為主。故出處皆以君子為法。此遯專為君子稱也。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宣圣講義
此遯初六爻辭也。遯初六即艮初爻。位在下。地宜潛。如乾之潛龍勿用。艮雖二陰。而上承乾。且艮在先天為少男。以陽為用。而艮德為止。止則象用。況在遯之下位乎。故爻辭如此。遯尾厲三字三句。以爻秉卦德而用遯。因在下而象尾。遯而在下。其德必厲。如乾之若厲。言危厲須自勵也。全卦多剛。唯初二為柔。柔則弱。猶大過棟橈。以本末弱也。本弱如尾。猶根與末或梢也。故稱尾。且以卦陰陽言。陰行本降。自上而下。至初位為極。正如木之梢。物之尾。蓋陽以上為巔。陰以初為末。卦雖自下起。用仍從其行之次序數(shù)也。而此尾字。乃明初六之遯。猶極稚弱之時。細微之象。不足以大稱。遯卦與大壯往來。大壯以乾為始。故稱大壯。遯則以艮為初。故初六稱遯尾。尾與干別。尾垂于后。止于下。皆體初六地位為喻。既下位矣。其用又細微纖弱。則不得自用。則必勵其德。而戒其危。如履之履尾。其所處已危耳。因多危而自勵。難處而自礪。則孚遯尾之義。而后可免于災厲。故曰勿用有攸往。勿用作一句亦可。言初六柔弱危疑不可用。正如乾初九之辭。而所謂用。指行動言。有攸往者。行動之所著也。勿用有攸往。即不可以行之意。言背爻位之德也。爻位皆陰主降。今在極地。更何往乎。雖望上之四陽。冀其提挈。而以升降道異。剛?cè)岬率?。不得所合。則不得志于行動。故勿用有攸往。往字對來言。即往復也。往為進。來為退。遯者退也。既以遯稱。其不宜進可知。況所處者下。所憑者尾。所遵者降。所志者退。無一不與行進相悖。則唯有順艮止之義。依尾厲之戒。而法乾之勿用。以圖少安而已。此初六爻辭之旨。亦全卦見用之初也。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初六既本艮止之用而自遯。雖有危厲之害。而因自勵。以戒其行止。不求前進。既無災可言。以初六六二。本柔德而善順承。因靜止而自退避。既不志于進行。則雖履險不危。居下不辱。是所謂災危。實由進行召之。不進而退。不行而止。則災亦不加。厲亦自解。蓋卦外互無妄。初六正如無妄之災。必由妄致之。不妄則災亦不至。由是言之。天道吉兇。人道趨避。各有其用。非謂災害不易免。而時運不可回也。況遯以退止為本。退則與人無爭。止則與物無迕。依柔道以自保。順時義以自藏。則雖遇危難之時。逢是非之地。潔己有術(shù)。處世得宜。更何患乎窮。窮則生變。天之道也。變以求通。人之道也。自六二至九四又互巽卦。更有巽順之用。合上卦為姤。別有遇合之期。此六二以上爻辭漸為吉也。初二爻本屬地道。非關(guān)人事。而人處之宜。秉地之厚載。坤之靜順。無論何卦皆然。而為陰爻者。則更要。以陰爻原為坤體也。至遯初二爻尤昭著焉。則以全卦僅此二爻為柔也。地道無成代終。坤德順承有守。此為各柔爻同貴之義。而遯卦則愈覺其重要。遯之為遯。即由是成用也。君子因遯之柔。辨于勇退之方。明于知止之訓。則無時不賴坤靜艮止之用。以成其亨小利貞之占。則雖有遯尾厲災之嫌。而以止而不進。守而不行。終得免其害。而獲于安貞之吉矣。讀者宜細思之。
六二。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宣圣講義
此遯六二爻辭也。六二居內(nèi)卦正位。即坤之六二。而遯則以艮在下。坤艮在后天有同用。以五行皆屬土。而卦位成相對。是艮六二亦猶坤六二爻。不過艮用為止。止則有覊留之意。保持之情。故爻辭云執(zhí)之。詩所謂系之維之是也。言君子互相留止。不予放行。而與執(zhí)持之以共進退。正如隨卦辭拘系之之義。由爻言。則陰陽相牽引。如琥珀拾芥。磁石吸鐵。皆相吸引。而若挽牽。以六二得正位。志在于上九五協(xié)。乃有執(zhí)系之象。黃牛之革。本坤之用。黃為土色。牛為土畜。而用革者。陰柔在內(nèi)。欲得陽剛護其外。如女子在位。欲得杰士衛(wèi)其表。革者表也。靭而不剛。柔而有力。用以相維。明六二之用。非能剛也。而企于剛。非合于陽。而慕乎陽。此志之所存。意之所發(fā)也。且以革取澤火合。二卦皆女。合則變陽。亦猶皮革之靭。非真剛也。而革有改革之義。六二欲以陰變陽。不與從。則其合也。猶皮毛之表。非中誠相與。而以位正時宜。人莫之敢違。則相與面從以暫止。此下所謂莫之勝說也。說一作脫。以不得自脫離也。莫之勝說。即言六二勢盛。留者不克自遯。且莫勝。猶不克也。而說字亦作言說或悅懌解。謂陰柔相持。不可究詰。非比光明正大之挽留。則其設計必巧。用意必工。措施必委折。無非俠陰謀譎策之長。有不可勝言者也。若為悅懌。則陽剛不與陰柔和。君子不與小人近。雖有多方牽挽之力。不能動其樂易之心。雖處委曲求全之時。不得發(fā)其悅服之感。此謂以力屈人者。力不勝可也。心悅誠服。則不得也。故莫之勝說。猶莫勝。亦莫悅耳??傊q之為道。剛?cè)岣魇?。進退各別。六二以陰得位。雖志在挽留君子。君子不與茍同。而勢逼形禁。不許逕脫。則姑予委蛇。以待時而自退。此皆由志不能合也。
象曰。執(zhí)用黃牛。固志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遯卦之用。陽以退為志。陰以進為志。兩者不同。各有其志。六二陰得正位。志欲用陽以同進。故有執(zhí)用黃牛之革之喻。明其志之堅。而留之切也。而在被留之陽。則時不我與。地不我宜。彼雖有牛革之執(zhí)。我一時莫勝以自脫。而其志仍固去之必決也。是六二之象。實由二者志之不同。而得其辭。故釋曰固志也。言固其所志。而一則志進。一則志且退。且固有堅固之義。言留者志堅。去者志亦固焉。因牛革之執(zhí)。雖具禮而乖乎情。則六二之留。實憑勢而迫于力。勢力可用。而志不可奪。是固志者。正以明君子之志必固。而見旅進旅退之非。宜以遯本陽自遯為用。君子鑒于乘時自退。而于六二則欲退不能。欲留不可。則唯先順其勢以暫止。而更砥礪其志以求全。此一志字。實君子明時順變之所貴。不獨言六二在位者之志切牽挽也。蓋以遯當陽方盛之時。陰尚欲假以俱濟。志之相慕。固有必然。而陽則以時之已非。道之將晦。與其強止。而仍不克久存。與其待他日之驅(qū)逐。而終受其屈辱。不如及早退避。以保其清高。則所謂君子之志也。志既不移。則暫留毋礙于遯。此六二之莫脫。不足為君子之羞。而更因其維系之情。愈可以固我之志也。
九三。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宣圣講義
此遯九三爻辭也。九三艮之上爻。為人爻之一。而與九四相接。九五相比。皆剛也。是猶乾之九三重剛失中之象。而以下聯(lián)初六六二兩陰爻。則與乾九三不同。在艮上爻。以一陽覆二陰。如日月照臨。陽光下被。是為艮德所見。艮以止為用。如山之峙立。而巍峨可觀。如塔之凌空。而覆翼有物。而在遯者異是。以上有乾之陽也。在象言之。山上接天。則杳冥莫可究詰。塔高出云。則氤氳若不清明。此爻辭稱其為系遯。有疾厲也。系者連續(xù)不斷。而在高。則有輾轉(zhuǎn)下墜之虞。遯而曰系。則由喬木以入幽谷。連峰巒以傾深淵。其勢迫而情危。其行恠而變速。故有疾厲之占。為其不能和安也。疾病也。又速急也。又兼嫉妬之義。厲害也。又危迫也。又兼甚亟之意。而更有如乾九三之若厲。包勵或礪言。以有疾害危迫之虞。則當其砥礪或勉勵之志。為重剛固賅此數(shù)義也。陰陽不得其平。剛?cè)岵坏子诤汀t疾害自生。亦由乾九三原有咎戾。以乾惕乃免耳。既不和平。則難齊一。九三上剛下柔。各趨極端。不肯自協(xié)。雖志求諧合。而數(shù)難齊。情欲牽連。而道不一。此雖有合。非真合也。雖為眷屬。非能平也。故比于畜臣妾。臣妾乃備使令。供執(zhí)役者。九三以陽畜陰。亦如大小畜。而陰盛于下。陽強于上。遂成畜臣妾之象。以順乎情勢。得其時用。故占吉。謂九三之用止于此耳。雖若有畜。其德不大。若有合。其用不充。則以艮止之情。牽于乾健之勢。而加以陰柔浸長。剛不克與爭。故在爻為得時。在卦為失勢。合而論之。則雖有為亦小。有成亦微。總不外乎二者不能平和。徒茍合于一時。暫交于上下而已。此所以稱為系遯耳。系與六二之執(zhí)正相對。六二陰留陽。則為執(zhí)。九三陽留陰。則曰系。系而繼之以遯。明其留而不可久。合而不克齊。不過如臣妾之事主人。備一時之役使也。
象曰。系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系遯固欲止不可。欲離不能。或行或留。時迎時拒。則其所至。必有危災。而其所召。將成疾厲。為九三剛與柔難協(xié)。猶人身陰陽不調(diào)。氣血不暢。強弱相形。內(nèi)外失志。則在天為疾。在己為憊。疾指六淫言。以邪乘隙犯正也。憊指五志言。以精不勝其勞也。即猶外感與內(nèi)傷之意。氣之不固。則外邪易侵。血之不充。則內(nèi)體易困。正如九三上重剛而下重柔。陽上孚則下不充。陰內(nèi)襲則中易敗。而有類于系之與遯。一止一行。一留一逐。兩情不相得。兩志不相投。陰陽交爭。而先潰其本。升降悖道。而自撤其防。則危害之來無時。而疾憊之生有自。此象辭以遠小人不惡而嚴。示人道之宜先自保也。嚴則足衛(wèi)其身。不惡則足息其害。而九三以爻位之故。時勢之難。不克全依象辭之戒。遂旁徨于系與遯之間。去留皆不能決。而使外患以入。內(nèi)志以搖。此九三之所占。君子當鑒而早謀之也。畜臣妾吉。乃一時之合。細微之得。故曰不可大事。蓋以遯全卦。時已不固。無可作為。九三雖有姑與周旋之心。仍不能有始終和好之志。則其所得必僅。所成必微。乃喻以畜臣妾耳。然畜臣妾。亦本爻象。陰陽相慕。而情不齊。剛?cè)峤恍?。而志不一。艮以一陽覆二陰。本如主之俯其隨從。強之庇其卑弱。而更以乾乘其上。陽剛過多。兩者不平。則猶得臣妾之侍奉而已。以其時地所合。故占為吉。而不可推于大事也。則猶在宜遯之時。雖以眾人之牽挽。仍不可作久之計。此系遯二字連續(xù)各著其用也。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宣圣講義
此遯卦九四爻辭也。九四在外卦。與九三同屬中爻。人道所寄。遯本以遯為志。在下卦者。又因二陰得勢。欲遯不易。虛與周旋。神離貌合。是遯而不克遯。徒成不即不離之象。求遯而不能遯。乃見半推半就之情。雖為遯而非好遯也。唯九四則不然。既在外卦。秉乾之剛。無累于物。因陽之上。無系于陰。故曰好遯。猶曰最好遯之時。好善也??艘?。志所欲而得償也。心所求而自信其意也。好雖有上去二音。義原相似。蓋美好也。則行止自如。善欲也。則進退任意。言當九四之遯。為恰好之時。亦心好之也。因所好而進行之。則其恰好可知。因所好而果得之。則其得志可見。此好遯者。在己為愛欲。在事為美善。二者兼賅。故曰好遯。內(nèi)無所恡。外無所牽。安舒以行。樂易以去。皆君子之志也。故占曰君子吉也。小人否者。謂君子本志于遯。得其好遯之時。是猶求仁得仁之意。若小人則反是。以志于進。而不遑顧其后。希于用。而不知擇其宜。一味干祿。何以用遯之道哉。此君子克孚好遯之稱。而小人否也。小人因陰之漸長。方幸其志得意滿。寗思及時而遯乎。方企于乘時固位。寗知急流勇退乎。此小人不克孚好遯之吉。不獨時位使之。人之情志亦自殊也。易以君子為則。遯之為遯。實由君子所行得名。君子人道之大則。三四爻人道終始。而九四尤為人事根基。此好遯。唯君子占其吉也。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君子以遯為志。故孚好遯之吉也。小人不志于遯。故不得占其吉。此否字。一則明小人之不克遯。雖當好遯之時。而無好遯之志。一則以君子因好遯占吉。小人則不然。否有是否與否泰二義。否與泰反。天在地上為否。言其塞也。不亨也。小人否。正由其不能孚亨利之德。遯彖辭所謂亨小利貞者。皆指君子言。小人則不克也。故九四明指出小人否。以見小人不得有亨利之占。不獨九四一爻也。全卦皆然。然全卦以柔浸長。為小人得志之象。則小人亦有亨利。不過其亨利者。在物不在道。在人不在德。在一時不在久遠。而皆與君子反。君子雖吝于物。而豐于道。雖屈于勢。而申于德。雖滯于一時。而能通達于久遠。此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而九四有好遯之吉也。易辭爻與彖?;蛲虍?。而其利害。但視爻位之宜。全卦主爻外皆為客。以爻中有互卦。有變象。如九四以互卦否。為巽之上。乾之中。合則為姤。姤者遇也。剛遇柔也。剛?cè)嵯嘤霾幌嗟谩F湎聻殛?。陽失其本。不得不退。此所以稱為好遯也。以變象言。九四為外卦之始。變則反而居下。而其下復為上。則成大畜與大壯之象。大畜有畜以成其道。大壯有為以致其功。此皆九四因變而可冀者也。故有好遯之吉。吉即指其能畜且壯也。畜以育之。壯以大之。皆必先培其中。充實其內(nèi)。九四好遯。正為求其培而充之也。如冬月之陽。待春而后發(fā)。季夏之陰。待秋而后成。皆利用其遯于先也。遯以為退。止以為行。此九四之好遯。乃君子之所志。而終孚其吉占也。
九五。嘉遯。貞吉。
宣圣講義
此遯九五爻辭也。九五居外卦之中。系乾卦九五正位。位尊時宜。有如君王君臨天下之象。而其下卦為艮。六二為內(nèi)正位。陰內(nèi)陽外。有類于否。天地之德悖行。剛?cè)嶂槟孚?。遂成上下相違。內(nèi)外難一之象。是以仍不能免于遯耳。然其位正時宜。雖不克大行。而有所守。故稱嘉遯。而占貞吉。謂其內(nèi)與六二應。而自降心。以反求諸己。乘剛而不自恃。則能柔克。卒葆其貞。在上而能自卑。則可退休。以孚于吉。此嘉遯貞吉。實由九五之善審時也。嘉猶佳也。好也。悅也。喜慕也。發(fā)乎情者見其行。存乎中者徵諸表。九五得六二以為助。因柔以育剛。藉陰以涵陽。兩情相通。而不忍拂其下。居中為守。而終協(xié)濟于行。此所以稱嘉而卒成遯之道也。嘉則中心悅慕。而非面從之情。遯則終始退休。而有從容中道之象。蓋不外能貞為守耳。在卦德。乾健能行。而今則反求其止。在卦用。陽剛善進。而今則轉(zhuǎn)期于潛。故當在位乘時。不獨不希于升騰。且先志于下降。不獨不務于進取。且更蔪其退藏。斯以外卦而占貞吉也。內(nèi)貞外悔。卦之常例。陽本志于行。今則求其止。此所以外卦而用內(nèi)卦之德。且獲吉占焉。天道周行。終則有始。外轉(zhuǎn)而內(nèi)。是變遯而大壯。或大畜也。故遯之道以全。而卦之用且大。雖一時遂其退止之志。而將來能企于進展之功。則以九五善于用時。既明天道往復之幾。乃辨人事行藏之道。以乾而從艮。以九五而應六二之行。遯之大成。即于此爻足見之矣。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五以正位主外。而其志反求諸內(nèi)。故曰正志。言嘉遯貞吉。以九五志于得下之和。而后孚其占。則由卦爻陽升陽降。六二本陰。而九五則陽。升降背馳。內(nèi)外仍乖。今九五順以就下。是體天地之德。孚陰陽之道。上而自下。尊而自卑。剛而自柔。陽而自陰。則契夫道行。而應夫地天交泰之例。是故以正志稱之。謂能反于正。為其志也。貞正也。爻辭貞吉。釋文繹為正志。亦有數(shù)義。一則由九五陽以就陰。亨以成貞。自反于正也。一則九五順六二正位以為志。上下正位。合見于行。而成其貞正之志也。一則嘉遯。遯而不失所守。嘉而不乖其類。是因九五而正其志。志猶心思。心思不邪。則行止皆孚于道。故嘉遯而能不失九五之正位也。一則貞吉。以乾兼四德。元亨主外。今九五以外卦而用內(nèi)之貞利。是貞利即足成全卦之用。故彖辭有亨小利貞之占。而其象征于九五。則以九五善于用時。不以亨而先貞。不企行而務止。此貞吉之稱。即九五之正志。亦遯卦之正志也。夫遯之大用。在乾能成艮之德。剛能伸柔。陽能育陰。俾內(nèi)卦初二兩爻之陰。不受上四爻陽迫脅。而更得其提攜成就。以達于坤。此艮之道。在因乾以紹坤。而乾之道。在藉艮以協(xié)坤。二者皆志于成坤。故有貞吉之稱。貞者坤之至德。遯本無坤。而賴二卦合德。以同化于坤。是即遯之大用。亦即九五之大用也。在時言。六月為遯。陰雖漸長。未至于秋。必歷七八九三月。方成坤令。陰道始全。母德始備。故在夏末。陽雖盛不足以傷陰。正以天道方滋育陰氣。成全陰用。此即乾艮合化。以培固下之二陰。亦遯卦之象也。而在他爻。尚不免有爭妬迫脅之嫌。唯至九五。則反棄升騰進取之本能。求合于退止?jié)摬刂畷r用。乃不以亨小之道。而蔑其利貞之占。斯九五反以貞稱。而釋文則指為正志。亦猶曰此正九五之志也。正遯卦之志也。其志維何。即自退休。以讓坤道之舒展人道。則象所謂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為乾不與坤爭。亦不與混同。退避之。即以成全之也。故曰嘉遯。謂心慕乎遯。而不戀于位。故曰貞吉。謂行志乎貞。而不希乎亨。此在己為有守。在物為知幾。有守則不困。知幾則不辱。不困不辱。君子之所志也。而不外乎自反焉。故九五之行。貴在能反以就于艮耳。
上九。肥遯。無不利。
宣圣講義
此遯上九爻辭也。上九居全卦之上。為六爻之極。亦即乾之上九。在乾為亢龍有悔。而遯則反占肥遯無不利。則以下為艮。天德從山。乾道就艮。上而能下。剛而能柔。故與乾上九異也。肥者豐裕寬厚之意。俗稱富厚曰肥。言如畜之肥壯也。在遯以豚豕奔突為象。肥遯即豚豕豢成肥美之時。亦即遯卦大用告終之日。人之養(yǎng)尊處優(yōu)。猶豕之豢育肥大。雖豕之肥為食肉。人之肥為食德。二者不同。而其志在肥。則一也。蓋位者為成其尊。祿者為遂其富。隱居則安逸快志。閑處則恬淡忘憂。心廣則體胖。身安則神悅。故養(yǎng)生有大小。育德有廣狹。安富尊榮。為有勢位者之所圖。輕清舒適。為無求嗜者之所樂。遯之上九。則兼有之。蓋言其位已極崇高。言其用已瀕虛幻。窮則必變。在廟廊者必趨山林。往則必復。離塵緣者必履曠遠。心無所系。身無所羐。來去自如。動定隨意。則焉得而有肥哉。肥遯者。遯之至快適而美滿者也。天下何思何慮。任所之而皆利。心志何欲何求。視所至而咸宜。故有無不利之占。謂上九之遯已極。且變而成大壯矣。肥與壯一義。在前數(shù)爻。時或有拘束之憂。地或逢難阻之苦。是雖遯而不獲自如。雖留而更多屈辱。皆不克如上九之自在自得。故不能以肥稱。肥猶瀗也。廣極天下。高窮天上。任居來去。無羐無礙。乃謂為肥。乃占無不利。與蠱之上九高尚其事者。又更進焉。與大畜之上九何天之衢者。乃相近也。皆以本乾健之德。合艮止之道。能行能止。可升可下。無不如意。艮以止稱。極則為行之利。乾以健言。極則成順之用。是遯之上九。反以遯而無不利也。
象曰。肥遯無不利。無所疑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疑字與坤卦陰疑于陽疑字同義。包有擬礙之意。言遯上九已臨極地。陽升陰降。兩不相涉。既無擬議之嫌。亦無滯礙之慮。而去往自然。行止自得。無疑于心。無憂于事。此所以占無不利也。蓋遯卦以退為志。以去為旨。在前各爻。尚難任意退休。隨心去住。乃有執(zhí)留之語。好否之辭。至上九則地位已高。時日已極。下卦兩陰。離以日遠。升降既別。遇合更難。故上九從容來去。毫無障礙。以遂成遯世之志。不復有憂疑于心身也。人之悠然無拘。夷然無患。則何求不得。何欲不遂。此上九之稱肥。謂其行止綽綽然有余裕也。心身安貼。外見于形。則肥之言體胖。正如豚豕之無思無為。更何疑哉。上九肥字與九四之疾憊恰相對。九四居中與兩陰近。牽系煩苦。如人之憂勞畏懼。形疲而神病。此爻辭稱其有疾也。上九則與之反。故爻辭稱為肥。肥則無病。且中心坦然。無所牽掛。自能行見其利。止見其安。安利寬舒。此所以為肥遯。而與大壯且相應也。初六遯尾。言其細也。稚也。狹也。不足也。上九肥遯。則言其大也。壯也。瀗也。豐余也。皆因爻象而定其辭。非偶爾用之也。讀者茍玩味之。則可知遯卦之用。宜于自外。利于自遠。不貪其位。不好其祿。則不與小人混。而后克稱肥遯之名。以免于尾厲疾憊之害也。
宗主附注
遯雖乾艮合。而中互巽震二卦。以二至四為巽。二反上為震。故包有姤及無妄二卦之義。且震巽合則為益與恒。而姤與無妄之反。則為小畜大壯。是遯卦與此數(shù)卦皆有關(guān)連也。在周易卦序。遯前為恒。遯后為大壯。則以恒大壯與遯更為近密也。以反覆卦為大壯。是未來也。前身卦為恒。是過去也。遯則現(xiàn)在之象。凡卦皆有此三世。不獨遯也。遯則尤著。以其卦爻原互見耳。故遯之體本于恒。恒則宜自守。遯之用推為大壯。大壯則宜自強。雖行止不同。而有為一也。為止則反其本。期于悠久不二。為行則達其德。志于行健無疆。斯皆乾固有之德也。乾兼四德。元亨主于外達。貞利主于內(nèi)持。如一歲之時。春夏則生長之功。秋冬則收藏之用。功用雖異。為乾者不殊。生殺雖分。為天者不二。寒暑雖別。為時者不差。此遯之象辭。包有亨利貞之占。謂其能得乾之一體。推乾之四德也。占易得遯。要當細繹此義。勿徒以退隱為遯之志也。且觀全卦爻辭。行止皆具。體用兼賅。亦足見夫遯之大用也歟。
又曰遯以肥遯為志。故人道以潛退自保為先。而在大過卦象辭。則有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之語。與遯卦之用相似。則大過陽被陰包。不克自申。正如遯之剛被柔迫。不能自留一意。大過以本末為陰。四陽拘守于內(nèi)。遯則以初二皆柔。四剛見擯于外。雖其上不同。其初皆柔。初者卦之根本。根本失固。莫與為守。則唯有見幾自退。離世獨立。不與時爭。不與眾迕。此即二卦人道之旨。皆以獨立遯世為先也。而遯由以初二同濟。本根與內(nèi)正位均為陰所據(jù)。如一國之政權(quán)。操諸女人宦者之手。積成朋黨之勢?;閮A軋之謀。則君子雖欲強留。亦不可得。是在遯之象。較大過為尤甚也。故卦名為遯。比大過象辭以遯世稱者。其緩急廣狹。自不同矣。讀者應互參之。
又曰遯卦在昔名(不知何字,打不出。31左起6)卦。以字形近似。亦含碌碌之意。謂人事紛紜勞碌。急待休止。故卦取艮止之用。而(不知何字,打不出。31左起5)字上亦猶月之變形。下仍豕字。蓋本于豕突之象。有奔走至急。不遑他顧之情。周易作遯。亦不外此意。以豚為小豬。行走迅速。往來奔突。其性然也。正如將亂之世。多事之秋。內(nèi)外交爭。上下相害。則奔逃急急。情勢迫切。有如豚豕奔突。故字形取象也。顧遯者退而不進。艮者止而不行。而又反取豚豕奔突之義。則似與卦用不孚。不知卦雖以艮止為用。而上卦乾健之快于行。遯雖遯退為本。而外有大壯之互與呼應。是其止而有行。退而有進。正如人之避亂。不得獨求其安閑。時之將危。尤必先善其趨避。則其止也。仍不離于行。其退也。仍有需于進。不過行者不悖其止。進者終成其退。亦如由朝而適野。由都城而之山林。雖覺漸遠于煩囂。終仍難免夫跋涉。此所以有豕突豚奔之象。而爻辭更有執(zhí)拘維系之情。以見君子雖欲止而未能即止。雖求退而弗克遽退。此事勢所迫。非旅進旅退之為。而終始周回。則不免且行且止之象。是易之遯。有異于否與剝者也。乾剛在上。而能附順乎艮。四陽連居。而克諧協(xié)于兩陰。此六爻三極。固備具進退行藏之用者矣。唯君子志退。則以遯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