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良知之學,本自明白易簡,只為墮入心本體的探索中,遂又轉(zhuǎn)到了渺茫虛空的路上去。陽明自己說:“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yīng)之是非為體。”可見是要尋求心體,只在天地萬物感應(yīng)是非上尋,哪有關(guān)門獨坐,隔絕了萬物感應(yīng),來探索心體的。江右聶雙江羅念庵主張歸寂守靜,縱說可以挽救王學之流弊,但江右之學本身也仍然有流弊。錢緒山王龍溪親炙陽明最久,他們對江右立說,多持異議。緒山說:“斑垢駁雜,可以積在鏡上,而加磨去之功。良知虛靈非物,斑垢駁雜停于何所。磨之之功又于何所?今所指吾心之斑垢駁雜,乃是氣拘物蔽,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如何又于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致之之功?”又說:“明不可先有色,聰不可先有聲。目無一色,故能盡萬物之色。耳無一聲,故能盡萬物之聲。心無一善,故能盡天下萬事之善。今人乍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是謂善矣。然未見孺子之前,豈先加講求之功,預有此善以為之則?抑虛靈觸發(fā),其機自不能己。先師曰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正對后世格物窮理之學為先有乎善者立言。”又說;“未發(fā)寂然之體,未嘗離家國天下之感,而別有一物在其中,即家國天下之感之中而未發(fā)寂然者在焉。離已發(fā)求未發(fā),必不可得。久之則養(yǎng)成一種枯寂之病,認虛景為實得,擬知見為性真?!边@些話,皆極透徹。我們正該從兩面鑒定衡平地來會合而善觀之始得。后來梨洲偏說江右得陽明真?zhèn)鳎w山龍溪在師門宗旨,不能無毫厘之差,此因后來偽良知現(xiàn)成良知太流行,故他說來,要偏向一面耳。
何以陽明學會流入偽良知現(xiàn)成良知接近狂禪的一路,又何以要產(chǎn)生出江右一派歸寂主靜來探索心體之說作矯挽,這里至少有一層理由,不妨略述。陽明原來有成色和分兩的辯論,去人欲,存天理,猶煉金而求其足色。是你自知是,非你自知非,你只致你良知,是的便行,非的便去,這是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但到此只是幾錢幾分的黃金,成色雖足,分兩卻輕。堯舜孔孟,究竟不僅成色純,還是分兩重。即如陽明《拔本塞源論》里所說,如稷勤稼,契善教,夔司樂,夷通禮。到底那些圣人不僅是成色純了,同時還是分兩重,稼吧,教吧,樂吧,禮吧,那些都是分兩邊事,不是成色邊事。孟子說:“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蔽覀?nèi)粽f心事合一,又如何只求大人之心,不問大人之事呢?堯舜著意在治天下,稷契夔夷著意在稼教禮樂,成色因?qū)R欢兞耍謨梢惨驅(qū)R欢?。故良知之學,第一固在鍛煉成色,這個鍛煉,應(yīng)該明白簡易,愚婦愚夫與知與能,陽明《傳習錄》里,多半是說的這一類。至于羅念庵聶雙江守靜歸寂,發(fā)悟心體,這卻不是愚夫愚婦所知所能。緒山《答念庵書》說:“凡為愚夫愚婦立法者,皆圣人之言也。為圣人說道妙發(fā)性真者,非圣人之言?!币勒站w山此說,陽明說話本為愚夫愚婦立法。而學陽明的人,心里卻早有一傾向,他們并不甘為愚夫愚婦,他們都想成大圣大賢。若要成大圣大賢,固須從鍛煉成色,不失為一愚夫愚婦做起,但亦不該只問成色,只在愚夫愚婦境界。他還須注意到孟子所謂的大人之事。不應(yīng)盡說只是灑掃應(yīng)對,便可直上達天德。何況連灑掃應(yīng)對都懶,卻來閉門獨坐,守靜歸寂??鬃诱f:“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碧煜履挠胁恢也恍诺氖ベt,但只是忠信,則十室之邑有之,雖是黃金,成色非不足,分兩究嫌輕。稷契夔夷是以忠信孝悌之心來做稼教禮樂之事。你盡學稼教禮樂,反而離了忠信孝悌,盡想學大圣大賢,反而違離了愚夫愚婦,固不是。但也不該老在成色上學圣賢,只講忠信孝悌,不問稼教禮樂。于是高明豁達的不免要張皇做作,走上偽良知狂禪的路。沉潛謹厚的,便反過身來走江右路子。其實圣賢路程并不如此。若以愚夫愚婦與知與能者亦為圣賢,則愚夫愚婦之忠信孝悌,成色十足,是一個起碼圣賢。堯舜孔孟稷契夔夷分量重的,是杰出的圣賢,透格的圣賢。你若不甘做起碼圣賢,而定要做透格圣賢,還得于成色分兩上一并用心。
于此便聯(lián)想到朱子。朱子(答林擇之)曾說過:“疑古人先從小學中涵養(yǎng)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做起。今人從前無此工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于操存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jù)?!笨梢娭熳诱f格物窮理,只是大學始教。大學以前還有一段小學,則須用涵養(yǎng)工夫,使在心地上識得一端緒,再從而窮格。若會通于我上面所說,做起碼圣人是小學工夫,做杰出透格圣人是大學工夫。先求成色之純,再論分兩之重,這兩者自然要一以貫之,合外內(nèi),徹終始。稷勤稼,因其性近稼,契司教,因其性近教,斷不能只求增分兩,而反把成色弄雜了。但亦不能只論成色,不問分兩。巨屨小屨同價,硬說百兩一錢,同樣是黃金,卻不說那塊黃金只重一錢,那塊黃金則重百兩。如是言之,則陽明良知學,實在也只是一種小學,即小人之學。用今語釋之,是一種平民大眾的普通學。先教平民大眾都能做一個起碼圣人。從此再進一步,晦翁的格物窮理之學,始是大學,即大人之學。用今語釋之,乃是社會上一種領(lǐng)袖人才的專門學。這種學問還是要在心地上筑起,也還是要在心地上歸宿。換言之,分兩盡增,成色絕不可雜??上ш柮髟凇栋伪救凑摗芬院螅瑳]有發(fā)揮到這一處來。而浙中大弟子龍溪緒山諸人,雖則反對江右之歸寂主靜,但永遠在成色上著眼,硬要在起碼圣人的身上裝點出一個超格圣人來。這也可說是宋明理學家六七百年來一種相沿宿疾,總是看不起子路子貢冉有公西華,一心只想學顏淵仲弓。他們雖也說即事即心,卻不知擇術(shù),便盡在眼前日?,嵥樯嫌霉?。一轉(zhuǎn)便轉(zhuǎn)入渺茫處。陽明講良知,骨子里便藏有此病。這里面卻深染有佛教遺毒。若單就此點論,學晦翁的倘專注意在大學格物上,忘卻了小學涵養(yǎng)工夫,則晦翁陽明,便成了五十步與百步,自然更不必論浙中與江右了。
何以陽明學會流入偽良知現(xiàn)成良知接近狂禪的一路,又何以要產(chǎn)生出江右一派歸寂主靜來探索心體之說作矯挽,這里至少有一層理由,不妨略述。陽明原來有成色和分兩的辯論,去人欲,存天理,猶煉金而求其足色。是你自知是,非你自知非,你只致你良知,是的便行,非的便去,這是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但到此只是幾錢幾分的黃金,成色雖足,分兩卻輕。堯舜孔孟,究竟不僅成色純,還是分兩重。即如陽明《拔本塞源論》里所說,如稷勤稼,契善教,夔司樂,夷通禮。到底那些圣人不僅是成色純了,同時還是分兩重,稼吧,教吧,樂吧,禮吧,那些都是分兩邊事,不是成色邊事。孟子說:“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蔽覀?nèi)粽f心事合一,又如何只求大人之心,不問大人之事呢?堯舜著意在治天下,稷契夔夷著意在稼教禮樂,成色因?qū)R欢兞耍謨梢惨驅(qū)R欢?。故良知之學,第一固在鍛煉成色,這個鍛煉,應(yīng)該明白簡易,愚婦愚夫與知與能,陽明《傳習錄》里,多半是說的這一類。至于羅念庵聶雙江守靜歸寂,發(fā)悟心體,這卻不是愚夫愚婦所知所能。緒山《答念庵書》說:“凡為愚夫愚婦立法者,皆圣人之言也。為圣人說道妙發(fā)性真者,非圣人之言?!币勒站w山此說,陽明說話本為愚夫愚婦立法。而學陽明的人,心里卻早有一傾向,他們并不甘為愚夫愚婦,他們都想成大圣大賢。若要成大圣大賢,固須從鍛煉成色,不失為一愚夫愚婦做起,但亦不該只問成色,只在愚夫愚婦境界。他還須注意到孟子所謂的大人之事。不應(yīng)盡說只是灑掃應(yīng)對,便可直上達天德。何況連灑掃應(yīng)對都懶,卻來閉門獨坐,守靜歸寂??鬃诱f:“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碧煜履挠胁恢也恍诺氖ベt,但只是忠信,則十室之邑有之,雖是黃金,成色非不足,分兩究嫌輕。稷契夔夷是以忠信孝悌之心來做稼教禮樂之事。你盡學稼教禮樂,反而離了忠信孝悌,盡想學大圣大賢,反而違離了愚夫愚婦,固不是。但也不該老在成色上學圣賢,只講忠信孝悌,不問稼教禮樂。于是高明豁達的不免要張皇做作,走上偽良知狂禪的路。沉潛謹厚的,便反過身來走江右路子。其實圣賢路程并不如此。若以愚夫愚婦與知與能者亦為圣賢,則愚夫愚婦之忠信孝悌,成色十足,是一個起碼圣賢。堯舜孔孟稷契夔夷分量重的,是杰出的圣賢,透格的圣賢。你若不甘做起碼圣賢,而定要做透格圣賢,還得于成色分兩上一并用心。
于此便聯(lián)想到朱子。朱子(答林擇之)曾說過:“疑古人先從小學中涵養(yǎng)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做起。今人從前無此工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于操存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jù)?!笨梢娭熳诱f格物窮理,只是大學始教。大學以前還有一段小學,則須用涵養(yǎng)工夫,使在心地上識得一端緒,再從而窮格。若會通于我上面所說,做起碼圣人是小學工夫,做杰出透格圣人是大學工夫。先求成色之純,再論分兩之重,這兩者自然要一以貫之,合外內(nèi),徹終始。稷勤稼,因其性近稼,契司教,因其性近教,斷不能只求增分兩,而反把成色弄雜了。但亦不能只論成色,不問分兩。巨屨小屨同價,硬說百兩一錢,同樣是黃金,卻不說那塊黃金只重一錢,那塊黃金則重百兩。如是言之,則陽明良知學,實在也只是一種小學,即小人之學。用今語釋之,是一種平民大眾的普通學。先教平民大眾都能做一個起碼圣人。從此再進一步,晦翁的格物窮理之學,始是大學,即大人之學。用今語釋之,乃是社會上一種領(lǐng)袖人才的專門學。這種學問還是要在心地上筑起,也還是要在心地上歸宿。換言之,分兩盡增,成色絕不可雜??上ш柮髟凇栋伪救凑摗芬院螅瑳]有發(fā)揮到這一處來。而浙中大弟子龍溪緒山諸人,雖則反對江右之歸寂主靜,但永遠在成色上著眼,硬要在起碼圣人的身上裝點出一個超格圣人來。這也可說是宋明理學家六七百年來一種相沿宿疾,總是看不起子路子貢冉有公西華,一心只想學顏淵仲弓。他們雖也說即事即心,卻不知擇術(shù),便盡在眼前日?,嵥樯嫌霉?。一轉(zhuǎn)便轉(zhuǎn)入渺茫處。陽明講良知,骨子里便藏有此病。這里面卻深染有佛教遺毒。若單就此點論,學晦翁的倘專注意在大學格物上,忘卻了小學涵養(yǎng)工夫,則晦翁陽明,便成了五十步與百步,自然更不必論浙中與江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