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ǔ螅┙癯?br />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舉能生無差也?;苣緟擦炙幉?。舉所生差別也。三千大千。譬眾生世間。眾生無別法。依于五陰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無別法。依于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山譬色陰。顯而可見。川譬受陰。水流盈涸。溪譬想陰。屈曲晦明。谷譬行陰。幽隱難見。土地譬識陰。通為所依。如此五陰。皆為一切習(xí)因習(xí)果所依。猶彼山川溪谷土地。皆為一切草木種子根莖枝葉所依也。卉者。草之總名。木者。樹之總名。眾草為叢。眾樹為林。治病力用勝者。稱之為藥。今云藥草。且舉二乘無漏善也。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云種類若干。各有稱謂為名。各有體相為色。以要言之。十界因果諸法。不離假名五陰。十萬八千有毒無毒藥品。不離大千土地。又三千大千??善┱蚶硇?。通為一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可譬眾生果報五陰色心。卉木叢林??善┍娚缌?xí)因。此三法不相離。習(xí)因依報陰。報陰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川土地依世界。此卽性德三因。法性卽正因法身德。果報卽緣因解脫德。習(xí)因卽了因般若德。若以正因望十界緣了。則無差而差。種類若干。名色各異。若以緣了望理性正因。則差而無差。同歸一地。如此權(quán)實之境。不可思議。頓扣于佛。那獨約二乘自類領(lǐng)耶。
?。ǔ螅┒s能潤所潤明無差而差。
密云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苣緟擦旨爸T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密云遍覆等澍普洽。舉能潤無差也。根莖枝葉小中大等各有所受。稱其種性。舉所潤差別也。云有形色。譬如來身密。彌布遍覆。譬普現(xiàn)一切群生之前。又大慈等蔭。卽譬意密。下文云雷聲遠震。卽譬口密也。一時等澍。譬八音四辯宣注法雨。其澤普洽。譬秘密不定二種化儀。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權(quán)實諸益。非同迦葉所領(lǐng)次第五味。僅僅先擬后引。先施后廢而已。根譬信。莖譬戒。枝譬定。葉譬慧。小譬人天信戒定慧。中譬二乘信戒定慧。大譬菩薩信戒定慧。諸樹大小。卽通別二種菩薩。于中又各論上中下。舉凡萬有不同之機。咸于一時各有所受。止一身云。一音演說。能使小不過分。大不減少。稱其習(xí)報兩因種性而得生長。使彼習(xí)果華敷。報果果實。如此權(quán)實之教。不可思議。普應(yīng)群機。那獨約五味次第領(lǐng)耶。初明無差而差。譬卽實而權(quán)竟。
?。ㄗ樱┒鞑疃鵁o差。譬卽權(quán)而實。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若據(jù)文義。似是結(jié)成無差而差。若論譬意。則前譬無差而差已竟。今意正顯三草二木。各有差別。而地與雨。無差別也。一地所生者。譬道前心地所生。終因道后智地。(此道前后。名有通別。道后定在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方便品中。亦以等覺已前為道前。此中須以博地凡夫無戒善者為道前。以五乘為道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皆是地。地體無別。然皆能生。故知眾生道前心地。奚嘗不有能生性耶。而不能生不能成者。必假道后極果智地令生令成。發(fā)心已后。究竟已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一雨所潤者。譬一音所宣一乘法門。開發(fā)道中五乘善根。終是一音平等之教。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者。譬五乘善根蒙佛法雨。隨分增長。而不自知五種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一大乘。亦不自知同歸佛慧。唯有如來能知也。二立譬竟。
?。ü铮┤ê隙?。初合無差而差。二合差而無差。
?。ㄗ樱┏踔卸?。初正合。二提譬帖合。
?。ǔ螅┏跤秩3跸群夏軡?。二追合能生所生。三復(fù)合能潤所潤。
?。ㄒ┙癯?br />
迦葉當(dāng)知。如來亦復(fù)如是。出現(xiàn)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國土。于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wù)吡畹媚鶚劇=袷篮笫?。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yīng)到此。為聽法故。
此正合密云彌布遍覆。兼合頌中雷聲遠震之譬。以顯如來三密也。出現(xiàn)于世。卽應(yīng)身出世。是身密也。如大云起。舉譬帖合身密也。以大音聲普徧世界天人阿修羅。卽是口密。頌中所謂雷聲遠震也。身口二密。皆由大慈所熏。所以應(yīng)不失時。藥必應(yīng)病。卽兼顯意密也。世界。總舉三千大千六道四生。意含十法界也。天人阿修羅。別舉三善道。能稟聲教之益。意譬三乘根性三十子也。如彼大云徧覆等。舉譬帖合口密也。于大眾中而唱是言等。重明大音普徧。略唱六種法門。集眾聽法。猶如雷聲遠震也。一如來等。是十號法門。二未度等。是四宏法門。未度苦者。令得度苦。未解集者。令得解集。未安道者。令得安住道諦。未證滅諦涅槃?wù)?。令得證于涅槃。在因名為僧那僧涅。此云宏誓。至果名為大慈大悲。悲拔苦集。慈與道滅也。此四旣依四諦。四諦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之不同。發(fā)心尅果。亦各有異。今自行唯圓?;盟摹km徧用四。四皆歸圓。若不歸圓。則非出世本意。若不用四。不能普徧收機也。三今世后世如實知之。是三達法門。通達三世無有障礙。四我是一切知者。卽一心三智法門。五一切見者。卽具足五眼法門。六知道者等。卽三不護法門。知道。謂意業(yè)隨智慧行。開道。謂身業(yè)隨智慧行。說道。謂口業(yè)隨智慧行也。問。此一段文。舊用合注雨譬。今何不同。答。下文隨其所堪而為說法。正合注雨。此旣結(jié)明勸物聽受。況有大聲普唱之言。故知合雷聲也。
(寅)二追合能生所生
爾時無數(shù)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眾生二字卽合三千大千世界假名。兼得山川溪谷土地五陰。以假名實法。不相離故。無數(shù)千萬億種。卽合卉木叢林及諸藥草。通而言之。不出十法界機。別而言之。卽取五乘七方便。乃能受潤也。
?。ㄒ┤龔?fù)合能潤所潤又二。初合能潤。二合所潤。
?。┙癯?br />
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
此正合一時等澍譬也。然大云雨之于如來說法。僅為片喻。何以故。云雨是眾生共業(yè)所感。卽是眾生識所變相。非情數(shù)攝。但屬無覆無記。所以不能觀根逗機。而于諸物或損或益。如來不爾。有大誓愿。有大慈悲。有大智慧。雖亦由于眾生增上共業(yè)感佛出世。雖亦各于眾生識上。自變佛相。而本質(zhì)境。是無漏善。全法報體所起應(yīng)用。故能以妙觀察智。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以成所作智。隨其所堪而為說法。仍卽大圓鏡智之所普持。平等性智之所印照也。于時者。眾生來至佛所聽法之時也。諸根利鈍者。不能受道為鈍。能受道者為利。又不能秉戒者為鈍。能秉戒者為利。不能修定者鈍。能修定者利。不能斷惑者鈍。能斷惑出三界者利。析觀斷惑者鈍。體觀斷惑者利。保證真空者鈍。出假化物者利。二觀為方便者鈍。直觀中道者利。傳傳不同。又五乘七方便人。各論利鈍也。精進懈怠亦爾。隨其所堪者。稱會機宜。無增減之失也。此則始從華嚴。終至般若。一一時中。秘密不定。一音說法。隨類各解。神力不共。不可思議。但令得益。不令墮苦。故為一時等澍。卽一時中。各具五味偏圓。徧逗眾生根性。乃至法華會中。五千退席。移置他方。雖一座席。名為顯露決定。若望十方不妨仍稱秘密。佛三密化。但同云雨之普洽。而不同云雨之無記。為若此也。若據(jù)迦葉所領(lǐng)次第五時。何名一時等澍。
?。┒纤鶟?br />
種種無量。皆令歡喜??斓蒙评J侵T眾生。聞是法已?,F(xiàn)世安隱。后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旣聞法己。離諸障礙。于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此具明聞法三世種熟脫益。種種無量乃至現(xiàn)世安隱。合其澤普洽譬也。后生善處乃至亦得聞法。合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譬也。旣聞法已乃至漸令入道。合華果敷實譬也。皆令歡喜。是世界益。安隱生善。是為人益。離諸障礙。是對治益。漸得入道。是第一義益。且約今初聞法而種善根者。次世熟后世脫。或過去已種。則今熟次脫。或過去已熟。則今聞卽脫。事非一概。又四悉檀益。該括權(quán)實。一一四悉。頓漸不同。若欲具說。浩然無涯。粗示大綱。俾知如來說法。益徧未來而已。又種種皆令歡喜。卽稱其種性而得生長也。快得善利。具有四教權(quán)實善利。卽今世之華敷果實也?,F(xiàn)世安隱。結(jié)上歡喜善利現(xiàn)在四益也。后生善處以道受樂。報因感報果也。亦得聞法。習(xí)因感習(xí)果也。所受道樂。必有權(quán)實。于權(quán)實道。復(fù)論淺深。所聞之法。亦復(fù)如是。卽次世中辨四益也。旣聞法已。離諸障礙。所離亦有淺深不同??偸菆笠蚋杏趫蠊?。任力所能。漸得入道。所入亦有權(quán)實不同??偸橇?xí)因感于習(xí)果。卽是第三后世之中辨四益也。所被之機。橫該十界。所受之益。豎徹四教。如華嚴般若等。立令地獄得益。余可知也。初正合竟。
(丑)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大云及雨為能潤。合如來三密及聲教也。一切二字。合假名眾生也。卉木叢林藥草。合五乘七方便也。種性。合諸根利鈍懈怠精進也。具足蒙潤。合皆令歡喜快得善利也。各得生長。合現(xiàn)世安隱后生善處等也。初合無差而差竟。
?。ㄗ樱┒喜疃鵁o差二。初正合。二結(jié)釋。
?。ǔ螅┏踔卸?。初合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二合草木各有差別。
(寅)今初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于一切種智。
一相者。眾生心性。同一真如為相。合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詮一理。合一雨也。所謂下。雙釋一相一味也。解脫相者。業(yè)卽解脫。本無二邊業(yè)縛相也。離相者?;髤u般若。本離通別二惑相也。滅相者??鄥u法身。二種生死本寂滅也。眾生心性。卽是性德解脫相離相滅相。卽一而三。卽三而一之相。如來一音。說此卽一而三卽三而一之法。則為卽一味而三味卽三味而一味之教。眾生秉教修行。則以性德三相一相為所觀境。仗佛三味一味之教為增上緣。起于中道三相一相之行。究竟得成三相一相一切種智之果也。夫佛于一實相法。方便開為三五七九等相。于一味教。分別說為兼但對帶等味。眾生秉教修行。各獲果證。誰能知者。唯佛能知究竟終歸一相一味耳。
(寅)二合草木各有差別三。初正合眾生如草木。故不自知。二明唯有如來能知。故與大云同而不同。三舉譬帖合眾生不知。
(卯)今初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其有眾生者。總舉不知之人。合三草二木也。法。卽一音一味之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正明不知。何以故。持說不同。修行各異。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諦緣度解。解旣不同。卽是差別也。所得功德不自覺知者。不知佛是一味無差別教。但于七種權(quán)功德中。各得一種。各作一解。旣不知其究竟歸實。亦不知其所得是權(quán)。卽是權(quán)實俱迷。名為不自覺知也。
?。┒魑┯腥鐏砟苤9逝c大云同而不同。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于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如來能知者。卽是一切種智知也。如實見之者。卽是佛眼見也。明了無礙者。卽是徹始徹終。徹內(nèi)徹外。咸洞悉也。若約能知能見。唯有佛智佛眼。若約所知所見。則減數(shù)略舉十境。合為四意。一一無不差卽無差。無差卽差也。四意者。一約四法。二約三法。三約二法。四約一法。一約四法者。種相體性也。種有二義。若就相對論種。則三道是三德種。故凈名云。一切煩惱之儔。為如來種。(由煩惱道。卽有般若種也。)又云。五無間皆解脫相。(由不善業(yè)。卽有善法解脫種也。)又云。一切眾生卽涅槃相。不可復(fù)滅。(生死苦道。卽法身種也。)若就類論種。則一切低頭舉手。悉是解脫種。一切世智及三乘解心。卽般若種。凡有心者皆當(dāng)作佛。卽法身種。如此諸種差別。惟佛能知。一切種秪一種。卽無差別。亦惟佛能知。差卽無差。無差卽差。亦惟佛能知。相者。據(jù)外。體者。主質(zhì)。性者。據(jù)內(nèi)。具如十界十如中釋。若論差別。卽十法界相。惟佛能知。若論無差別。卽一佛界相。亦惟佛能知。差卽無差。無差卽差。亦惟佛能知。體性例然。二約三法者。聞思修三慧也。仍有三重。一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者。三慧所取境也。教下所詮種相體性。隨教則有思修不同。對界為境。多少增減。觀體巧拙。隨義應(yīng)知。為差無差。以權(quán)對實。二云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者。三慧之當(dāng)體也。此體卽是能聞能思能修。亦有差無差等。例前可知。三云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者。三慧之因緣也。由聞法故。方取于境。故以聞法而為因緣。如此三乘三慧。昔謂境體因緣有異。卽是差別。若入圓妙三慧。卽無差別。此有差別。惟佛能知。此無差別。亦惟佛能知。又差卽無差。無差卽差。亦惟佛能知。三約二法者。因果也。以何法為因。得何法之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卽是差別。惟佛能知。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惟是一因一果。卽無差別。亦惟佛能知。又差卽無差。無差卽差。亦惟佛能知。四約一法者。眾生住于種種諸地也。卽是七方便人。住于七位。此卽差別。惟佛能知。如實見之。惟是一地。卽無差別。亦惟佛能知。又差卽無差。無差卽差。亦惟佛能知。故云明了無礙也。此中四意。攝盡諸法。種相體性。為三慧所取。所取四法。不出因果。因果之體。體惟實性也。
(卯)三舉譬帖合眾生不知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未開顯時。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潤增長。不能自知。旣開顯后。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莖若枝若葉若華若果。一一無非地之四微。則能全悟眾生性德理地。而為諸佛究竟一切智地。從此智地。興大悲云。注權(quán)實雨?;療o盡。如來所以說法華經(jīng)。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已。初正合竟。
?。ǔ螅┒Y(jié)釋又二。初結(jié)成差卽無差。二釋出不卽說意。
?。ㄒ┙癯?br />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一相一味等。已如前釋為眾生故。分別說此一相一味解脫離滅之法。卽是一中無量。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卽是無量中一。所以結(jié)成畢竟無差別也。言究竟涅槃?wù)?。不同二乘有余無余二涅槃也。言常寂滅相者。非以斷縛名為解脫。法本無縛。今亦無脫。非以舍合名為離相。法本無合。今亦無離。非以生盡名為滅相。法本無生。今亦無滅。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同二乘之三相也。終歸于空者。歸于中道第一義空。非是二乘灰斷之空也。勤勤再釋。簡實異權(quán)。佛之大慈。殷切甚矣。
?。ㄒ┒尦霾粎u說意。
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卽為說一切種智。
如來旣知始末皆一。何不一切時中但說一實。故今釋云。觀眾生心欲而將養(yǎng)護持之??制湔u謗。不卽說也。初正明權(quán)實不可思議竟。
?。ㄐ粒┒Y(jié)嘆述成。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前明如來無量功德。汝等若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如大云雨。不可思議若此??秩艘伤牡茏育R教領(lǐng)解。何必是實。故佛稱述。雖未及究竟佛地。而具領(lǐng)五時權(quán)實。開佛知見。分證佛果。亦誠不虛。兼欲引發(fā)下根。令同得悟也。先嘆希有者。凡夫有反覆聞能得益。菩薩是己事。解不為奇。今以無為正位。而能舍證入實。故甚希有。能知隨宜說法。述其能領(lǐng)開三。能信能受。述其能領(lǐng)顯一也。所以者何下。釋成希有可知。又前云汝等說不能盡。今云汝等甚為希有者。前約佛恩普被。猶如云雨。靡不覆潤。佛恩普載。猶如大地。靡不生成。豈直但為一方一機而已。故云說不能盡也。今以佛恩雖普。眾生日用不自覺知。如三草二木。根植于地。稟潤于雨。而不能知。汝等能知始終十恩。甚為希有。未度令度等。述其知佛四宏誓恩甚為希有?,F(xiàn)世安隱后生善處以道受樂。述其知大慈與樂恩甚為希有。離諸障礙漸得入道。述其知大悲拔苦恩甚為希有。輪王釋梵是小藥草述其知勸善除煩惱恩甚為希有。知無漏法能得涅槃及緣覺證是中藥草。述其知除寒熱見愛恩甚為希有。上草小樹。是為恥小慕大。述其知遮丑陋恩甚為希有。大樹。是述其知莊嚴恩甚為希有。最實事一地一雨。述其知付財坐座。身心財法自在安樂恩甚為希有。佛述其差別嘆者。嘆十恩文盡。述其無差別嘆者。卽是一大恩也。廣述成中初長文竟。
?。ㄐ粒┒仨炄?。初頌法說。二頌立譬。三頌法合。
?。ㄈ桑┙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xiàn)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wù)速說。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為有。凡夫以見思為因。分段生死為果。二乘以塵沙為因。方便變易為果。菩薩以無明為因。自性變易為果。唯有諸佛。五住因亡。二死果喪。乃于諸法得大自在也。出現(xiàn)世間。卽是為利眾生。故凡權(quán)實諸教。皆使受者得益不虛。隨眾生欲二句。頌權(quán)智說權(quán)教也。如來尊重四句。頌實智說實教也。有智若聞四句。釋不速說實之由也。是故迦葉四句。顯先權(quán)后實之巧也。以種種緣。卽先施權(quán)。令得正見。卽后顯實。惟此一實。名為正見。故涅槃中。迦葉童子領(lǐng)解云。自此以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ㄈ桑┒灹⑵┒?。初無差而差。二頌差而無差。
?。ü铮┏踔卸?。初超頌?zāi)軡櫉o差。二追頌?zāi)苌軡櫜顒e。
(子)今初
迦葉當(dāng)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間。遍覆一切?;墼坪瑵?。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日光掩蔽。地上清涼。叆叇垂布。如可承攬。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
云譬應(yīng)身。應(yīng)身隨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潤。電光晃曜。譬身放大光。雷聲遠震。譬口宣四辯。日光掩蔽。譬九十五種邪光不現(xiàn)。地上清涼。譬九十八種惱熱得除。叆叇垂布如可承攬。譬應(yīng)身相好威儀。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實不可得也。其雨普等四方俱下。譬八音四辯普應(yīng)群機。流澍無量。譬一一時中咸具五時八教。率土充洽。譬凡有心者皆蒙利潤。一一時中。各得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五味之益也。
?。ㄗ樱┒讽?zāi)苌軡櫜顒e
山川險谷。幽邃所生?;苣舅幉?。大小諸樹。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潤。無不豐足。干地普洽。藥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根莖枝葉。華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山川險谷。略頌?zāi)苌病S腻?。譬眾生久遠所植習(xí)因。隱在果報色心內(nèi)也。百谷。譬十善互嚴。十善為百。甘蔗質(zhì)一??善┒U定所緣境一。葡萄形多??善┲腔鬯苹蠖唷8傻仄涨?。譬未信者令信。余如文。初頌無差而差竟。
?。ü铮┒灢疃鵁o差
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初二句。頌所生所潤。第三句。正頌?zāi)軡櫉o差。略不頌?zāi)苌u以所生兼之。第四句。頌差別不自知也。二頌立譬竟。
?。ㄈ桑┤灧ê隙?。初頌合無差而差。二頌合差而無差。
?。ü铮┏踔腥3蹴灪夏軡?。二頌合能生所生。三頌復(fù)合能潤所潤。
?。ㄗ樱┙癯?br />
佛亦如是。出現(xiàn)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旣出于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大圣世尊。于諸天人。一切眾中。而宣是言。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于世間。猶如大云。充潤一切。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得安隱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諸天人眾。一心善聽。皆應(yīng)到此。覲無上尊。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xiàn)于世。為大眾說。甘露凈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旣出于世等三偈。略頌十號。充潤一切等六句。略頌四宏。不頌余四法門也。諸天人眾下四偈。頌勸聽受。其法一味者。七種方便。無不皆歸一乘。差而無差也。常為大乘而作因緣者。旣作因緣。必用方便。卽無差而差也。
(子)二頌合能生所生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恒為一切。平等說法。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則云無數(shù)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今頌則明佛觀一切普皆平等也。佛機為此。余機為彼。佛平等說。不于佛機者愛。余機者憎。譬如雨注。不擇溪谷也。佛事為自。魔事為他。應(yīng)后為去。應(yīng)初為來。入實為坐。出權(quán)為立。余如文。
?。ㄗ樱┤瀼?fù)合能潤所潤二。初頌合能潤。二頌合所潤。
(丑)今初
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此頌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也。貴賤上下。約位。持戒毀戒。約行。利根鈍根。約習(xí)。須約五乘七方便展轉(zhuǎn)說之。
(丑)二頌合所潤又二。初頌歡喜善利現(xiàn)世安隱。合普洽譬。二頌后生善處乃至漸得入道。合生長敷實譬。
?。ㄒ┙癯?br />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于諸地。或處人天。轉(zhuǎn)輪圣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dāng)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zhuǎn)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是名大樹。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初一偈。總明受潤。次七偈。別明受潤。后三偈。結(jié)明能潤不可思議也。人天諸王俱未斷惑。故合為小草。二乘俱有斷證。故合為中草。事六度菩薩志求作佛。發(fā)心已勝二乘。故獨為上草。通教菩薩已斷通惑。誓扶余習(xí)而化眾生。故名小樹。別教菩薩自行化他。?;鄹邚V。故名大樹。又可義約三教菩薩。各作小中大三樹。六度約三僧祇。通教約七八九地。別教約三十心也。于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潤如海。所潤如一滴也。一滴功德。已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矣。
(寅)二頌后生善處乃至漸得入道。合生長敷實譬。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隨力修行。如彼叢林。藥草諸樹。隨其大小。漸增茂好。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聲聞緣覺。處于山林。住最后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若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樹。而得增長。復(fù)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shù)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初二偈??傢炘鲩L。次六偈半。別頌增長也。就別頌中。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長。次聲聞下六句。是明二乘增長。住最后身有二義。一者二乘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后身。由見佛故。成最后身。卽是增長義也。二者二乘已住有余涅槃。名最后身。今得聞大乘法。得大乘果。乃是增長義也。次若諸菩薩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長。體法智利。故名堅固。斷三界惑。故名了達。次復(fù)有住禪下二偈。是明別教增長。禪及神通。是入假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謂聞中道第一義空。能隨順觀察也。略不頌六度增長者。六度是權(quán)中之權(quán)。有教無人。又未斷惑??蓴z入人天也。初頌合無差而差竟。
?。ü铮┒灪喜疃鵁o差。長文廣。今頌略也。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潤于人華。各得成實。迦葉當(dāng)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xué)。悉當(dāng)成佛。
前六句。舉譬帖合無差而差差卽無差。一味雨。無差也。潤于人華。指七善因華。而差也。各得成實。究竟同歸地之四微。差卽無差也。次三偈半。結(jié)成權(quán)實不二。以諸因緣種種譬喻。卽實而權(quán)也。開示佛道。卽權(quán)而實也。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者。乃開顯之實。不同華嚴方等般若中對權(quán)之實。卽教一也。聲聞皆非滅度。卽人一也。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卽行一也。漸漸修學(xué)悉當(dāng)成佛。佛所知見。卽理一也。譬說周中。第三如來述成竟。
釋藥草喻品竟。次釋授記品。
授記品第六
梵音和伽羅。此云授記。亦云受記。受決。受莂。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莂。諸經(jīng)或破受記。如凈名云。為從如生得受記。為從如滅得受記。如無生滅。則知無記。思益云。愿不聞記名。大品云。受記是戲論。今經(jīng)云何。答。若見有記。記人。此見須破。若菩薩誓記。此記須與(此通途答)。又世諦故記。第一義故無(四教并論二諦。何得以真難俗。)。又四悉適時故記。如下說(四教各論四悉)。今經(jīng)有五。若通途記。如法師品初。若別與記。如三周后(一通別)。若正因記。如常不輕。若緣因記。如法師品十種供養(yǎng)。若了因記。如授三根人。正因記則廣。緣了記則狹(二三因)。或遲記?;蛩儆洠ㄈt速。遲如聲聞。速如龍女。)?;蚍鹩?。如此文?;蚱兴_記。如常不輕。雖無劫國之定。亦得是記(四師弟)。復(fù)有懸記。如化城品未來弟子是(五現(xiàn)未)。首楞嚴三昧經(jīng)明四種記。今經(jīng)具之。未發(fā)心與記。如常不輕品。發(fā)心現(xiàn)前無生。三周記是也。四悉者。原夫諸佛。本為大事因緣出世。令諸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大事已顯。佛已說竟。眾生已入。暢佛本懷。眾生愿滿。法應(yīng)與記。如父遇子。豈不付財。又行人無量世行愿。愿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故獲斯記。此兩緣。是世界悉檀故記(初約機應(yīng)相對。第二單約物機。)。又二乘聞經(jīng)。改小入大。圓因已足。因必招果。故如來與記。又時眾咸知。發(fā)愿為生身法身內(nèi)外眷屬?;蛟傅送?。饒益眾生。此兩是為人悉檀故記(一己生己善。二能生他善。)。又授二乘記。破欲退大入小菩薩。何者。若定有二乘??赏藶樾 =駸o二乘。何所可退(一破欲退為小之惡)。又破欲發(fā)二乘心者。彼證已舍。我何為取。(二破欲發(fā)小心之惡)。又破末改小者。則便改?。ㄈ菩海?。又將證小者。卽不取證(四破將欲證小之惡)。此四是對治悉檀故記。又無生現(xiàn)前。必由實解。開佛知見不謬。故與受記。又一切眾生。但正無緣。今小乘聞經(jīng)信解。緣正具足。開佛知見。故與受記。此兩是第一義悉檀故記。此四記。攝一切諸受記盡也。中根人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lǐng)解。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若蒙佛誠言。授其當(dāng)果。劫國決定。近遠了莂。則大歡喜。今從佛授與。得名。故言授記品。又通論。則記十界事。皆名授記。今但記作佛。又四教佛。皆有授記。今唯在圓。又法身應(yīng)身二記。今且在應(yīng)。本跡。則諸大弟子久已得記。今跡示初受。以引實行觀心者。能觀心性卽空假中。卽為諸佛授記。亦能授一切記。如常不輕。
?。海┢┱f周中。第四與受決為二。初正授中根記。二許為下根宿世說。
?。ǜ┏踔卸?。初授大迦葉記。二授三人記。
?。ㄐ粒┏跤侄3蹰L文。二重頌。
(壬)長文為六。初行因(至)六國凈。
?。ü铮┙癯?br />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于未來世。當(dāng)?shù)梅钣P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按世尊入滅。迦葉卽白大眾。如來舍利。非我等事。我等事者。宜應(yīng)結(jié)集法藏。勿令正法速滅。此廣宣大法之明證也。傳佛心印而為西土初祖。苦心若此。又覲爾所諸佛。方示成佛。今人甫得小小光影。便欲訶佛罵祖。哀哉哀哉。
?。ü铮┒霉?br />
于最后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因中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果號光明如來。又傳持大法普照一切。故號光明也。
?。ü铮┤賴?。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ü铮┧膲勖?。
佛壽十二小劫。
(癸)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癸)六國凈。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凈。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cè)。散諸寶華。周徧清凈。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fù)無數(shù)。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因中深心護持正法。故感國凈無魔事也。余悉如文。初長文竟。
?。ㄈ桑┒仨炍濉3蹴炐幸虻霉ㄖ粒┪蹇偨Y(jié)。
?。ü铮┙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于未來世。過無數(shù)劫。當(dāng)?shù)米鞣?。而于來世。供養(yǎng)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凈修梵行。供養(yǎng)最上。二足尊已。修習(xí)一切。無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為佛。
?。ü铮┒瀲鴥?。
其土清凈。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cè)。金繩界道。見者歡喜。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diào)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jīng)典。諸聲聞眾。無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shù)知。
?。ü铮┤灧饓?。
其佛當(dāng)壽。十二小劫。
(癸)四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ü铮┪蹇偨Y(jié)。略不頌劫國名。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初授大迦葉記竟。
?。ㄐ粒┒谌擞浂?。初請記。二與記。
(壬)初中四。初正請。二立譬。三法合。四結(jié)請。
(癸)今初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卽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悚栗者。改小入大。不啻脫皮換骨。真有一番天旋地轉(zhuǎn)境界。
?。ü铮┒⑵?br />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卽便食。若復(fù)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ü铮┤ê袭?dāng)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dāng)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ü铮┧慕Y(jié)請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愿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初請記竟
?。ㄈ桑┒c記三。初記須菩提。二記迦旃延。三記目犍連。
?。ü铮┏踔卸?。初長文。二重頌。
(子)長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
?。ǔ螅┙癯?br />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于當(dāng)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ǔ螅┒霉?br />
于最后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今名空生。果稱名相者。名相本空??談t具足一切名相。不同示跡石室觀空。但悟偏理也。
?。ǔ螅┤賴f嚴。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徧清凈。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shù)千萬億那由他。
?。ǔ螅┧膲勖?br />
佛壽十二小劫。
?。ǔ螅┪逭?br />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常處虛空。表中道第一義空也。長文竟。
?。ㄗ樱┒仨炍濉3跽]聽。二頌行因得果(至)五頌正像。
?。ǔ螅┙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dāng)一心。聽我所說。
(丑)二頌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當(dāng)?shù)米鞣?。號曰名相。?dāng)供無數(shù)。萬億諸佛。隨佛所行。漸具大道。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
(丑)三頌國凈
其佛國土。嚴凈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佛于其中。度無量眾。其佛法中。多諸菩薩。皆悉利根。轉(zhuǎn)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諸聲聞眾。不可稱數(shù)。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脫。有大威德。其佛說法?,F(xiàn)于無量。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shù)如恒沙。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ǔ螅┧捻瀴勖?br />
其佛當(dāng)壽十二小劫。
?。ǔ螅┪屙炚?br />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初記須菩提竟。
(癸)二記迦旃延二。初長文。二重頌。
?。ㄗ樱╅L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
?。ǔ螅┙癯?br />
爾時世尊。復(fù)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于當(dāng)來世。以諸供具。供養(yǎng)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后。各起塔廟。高于由旬??v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涂香。末香。燒香??暼懘贬?。供養(yǎng)塔廟。過是已后。當(dāng)復(fù)供養(yǎng)二萬億佛。亦復(fù)如是。供養(yǎng)是諸佛已。具菩薩道。
(丑)二得果
當(dāng)?shù)米鞣?。號曰閰浮那提金光如來。?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ǔ螅┤龂鴥?br />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cè)。妙華覆地。周徧清凈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ǔ螅┧膲勖?br />
佛壽十二小劫。
?。ǔ螅┪逭?br />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長文竟。
?。ㄗ樱┒仨炈?。初誡聽(至)四頌國凈。
?。ǔ螅┙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ǔ螅┒炐幸?br />
是迦旃延。當(dāng)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yǎng)諸佛。諸佛滅后。起七寶塔。亦以華香。供養(yǎng)舍利。
?。ǔ螅┤灥霉?br />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ǔ螅┧捻瀲袈圆豁瀴勖褚?。
國土清凈。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yǎng)。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shù)。莊嚴其國。
二記迦旃延竟。
?。ü铮┤浤筷B二。初長文。二重頌。
?。ㄗ樱┏踔形濉3跣幸颍ㄖ粒┪逭?。
(丑)今初
爾時世尊。復(fù)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dāng)以種種供具。供養(yǎng)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后。各起塔廟。高千由旬??v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涂香。末香。燒香。繒葢幢幡。以用供養(yǎng)。過是已后。當(dāng)復(fù)供養(yǎng)二百萬億諸佛。亦復(fù)如是。
?。ǔ螅┒霉?br />
當(dāng)?shù)贸煞稹L栐欢嗄α_跋旃檀香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ǔ螅┤賴?br />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徧清凈。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shù)無量。
(丑)四壽命
佛壽二十四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長文竟。
?。ㄗ樱┒仨炍?。初頌行因(至)五頌正像。
(丑)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舍是身已。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yǎng)恭敬。于諸佛所。常修梵行。于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后。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yǎng)。諸佛塔廟。
剎者。具云剎摩。此翻土田。以柱表剎。示所居處也。
?。ǔ螅┒灥霉鎳?br />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于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旃檀之香。
?。ǔ螅┤瀴勖?br />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ǔ螅┧捻瀲鴥?br />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無數(shù)。志固精進。于佛智慧。皆不退轉(zhuǎn)。
?。ǔ螅┪屙炚?br />
佛滅度后。正法當(dāng)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初正授中根記竟。
?。ǜ┒S為下根宿世說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shù)五百。皆當(dāng)授記。于未來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dāng)說。汝等善聽。
下根之人。已聞法譬二周。復(fù)見上中受記??制洫q疑不了。深生愧恥。故先六句。許其總記。次四句。許說宿緣。所以引進之也。第二譬說周竟。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三之一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三之二
古吳后學(xué)蕅益智旭述
釋授記品竟。次釋化城喻品。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為也。以神力故。無而倏有。名之為化。防非御敵。稱之為城。譬二乘涅槃。(城)權(quán)智所為也。(化)以權(quán)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防思御見。名為涅槃。蘇息引入。(三藏蘇息。二酥引。法華入。)實未究竟。(化)而言滅度。(城)權(quán)假施設(shè)。故言化城。喻如前釋。此因緣釋也。(若從機說。無而倏見。見已生喜。卽世界益。得入蘇息。卽為人益。防非御敵。卽對治益。而言滅度。第一義益。若從應(yīng)說。權(quán)立此城。卽世界化。為生小善。卽為人化。且除見思。卽對治化。終引入大。卽第一義化。)約教者。三藏于涅槃生安隱想。生滅度想。通教二乘。與三藏同。菩薩不爾。釋論云。如父過險。一腳入城。一腳門外。憶其子故。從城入險。誓扶余習(xí)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別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險。從城門徑過。將城作方便斷見思惑。不道此為極也。圓教知無賊病。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喻品。(圓教言化者。在昔斥奪。但云不堪。亦未曾云涅槃是化。故至今教。動執(zhí)開權(quán)。方云是化。乃至顯實?;顺烧?。卽寶處故。故知藏通謂極非化。別教非極非化。圓教非極是化。亦可是極是化。亦可是極非化。與藏通教言同意別。言今是圓教意者。亦從破計。故且云化。若開顯已。無非真實。)本跡者。若從機說。應(yīng)云。本住三德之城。跡入化城。若從應(yīng)說。則跡示說化也。觀心者。觀因緣生法卽空。是入化城。因緣卽假。是出化城。因緣卽中。是歸寶處。又觀空卽中。則了化非化。卽權(quán)而實。又化城寶所。通論六卽。心性本空。無不空時。理卽化城也。心性本中。無不中時。理卽寶所也。聞此理性。能生信解。為名字化城寶所。圓伏五住。為觀行化城寶所。乃至究竟。例此可知。問。此品說因緣事。下根得悟。應(yīng)名宿世品。答。品初廣說因緣。末則結(jié)譬化城。若從初。應(yīng)稱宿世。經(jīng)家從末。故言化城。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樹三七思惟以明機緣。中根疑厚。加以譬喻。深取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以明機緣。下根疑更厚。故明宿世久遠機緣。若從久遠之始。則名宿世。若從中間。則言化城。若從究竟。則言寶所。經(jīng)家處中標(biāo)品。收得初后。從此義便。故言化城喻品。(正法華名往古品。所以有此問答。)問化城是權(quán)。寶所是實。何意棄實從權(quán)。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標(biāo)化不失實也。
(戊)三因緣說周二。初正說因緣。二授下根記。其領(lǐng)解述成二意。文或前后不定。又領(lǐng)解或默念發(fā)言不同。文少不足分品。故皆入授記段中。
?。海┏跽f因緣二。初先明知見久遠。二正明宿世因緣。
?。ǜ┏踔卸?。初長文。二重頌。
?。ㄐ粒╅L文為三。初出所見事。二舉譬明久遠。三結(jié)見昔如今。
?。ㄈ桑┙癯?br />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ㄈ桑┒e譬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fù)下一點。如是展轉(zhuǎn)。盡地種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shù)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jīng)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fù)過是數(shù)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壬)三結(jié)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此顯如來三達遠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虛。然后說宿緣也。當(dāng)知十世古今。的確始絡(luò)不離當(dāng)念。離此當(dāng)念心性之外。別無去來實法可得。由無明故。妄計遷滅。于遷滅中。有憶有忘。就彼所憶。有遠有近。然所憶若遠若近之事。并是現(xiàn)前一念所變相分。非于心外別有他物也。且如吾人追憶十年二十年事。亦復(fù)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來豎徹三世。三世不出現(xiàn)前一念。但由無明。不能遠見。佛旣無明斷盡。心性洞朗。故豎極三際之始終。橫極法界之邊際。炳然知見。何足致疑。長文竟。
(辛)二重頌三。初頌所見事。二頌舉譬明久遠。三頌見昔如今。
?。ㄈ桑┙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ㄈ桑┒炁e譬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過于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zhuǎn)點。盡此諸塵墨。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fù)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此諸微塵數(shù)。共劫復(fù)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ㄈ桑┤炓娢羧缃?br />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諸比丘當(dāng)知。佛智凈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卽空故凈。卽假故微。卽中故妙。又三智一心故凈。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體圓滿故無漏。用通達周徧故無所礙。初先明知見久遠竟。
?。ǜ┒魉奘酪蚓壎3鯊V述。二重頌。
?。ㄐ粒┏踔卸3踅Y(jié)緣之由。二正結(jié)緣。
?。ㄈ桑┏跤侄?。初遠由。二近由。
?。ü铮┏跤侄?。初明大通智勝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請法。
?。ㄗ樱┏跤治?。初佛壽長遠。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成道后眷屬供養(yǎng)。五請轉(zhuǎn)法輪。
(丑)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ǔ螅┒傻狼笆?br />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xiàn)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jié)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現(xiàn)前。
諸佛道同。為緣事異。釋迦苦行六年。彌勒卽日得道。彼佛十劫猶不現(xiàn)前。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也。但緣宜賒促。應(yīng)示長短耳。一切八相垂跡之處。皆先破魔。準(zhǔn)說法華。亦應(yīng)先漸。復(fù)云破魔。似同穢土。若準(zhǔn)壽長。復(fù)非穢土。故知同居凈穢。其相葢多。成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三藏。
爾時(佛未坐道場前)忉利諸天。先為彼佛。于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咸作是念)佛于此坐。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逮佛)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fēng)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yǎng)于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yǎng)佛。常擊天鼓。其余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fù)如是。
(丑)二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xiàn)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丑)四明成道后眷屬供養(yǎng)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zhuǎn)輪圣王。與一百大臣。及余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于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諸愿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鄲?。盲瞑無導(dǎo)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于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十六王子若約表法。卽自行化他八正道也。
?。ǔ螅┪逭堔D(zhuǎn)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zhuǎn)于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愿為世間說。度脫于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fù)然。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yè)。世尊悉知已。當(dāng)轉(zhuǎn)無上輪。旣云令得是智慧。又云若我等得佛。又結(jié)云當(dāng)轉(zhuǎn)無上輪。當(dāng)知卽是請滿字教。如今佛華嚴也。初明大通智勝成佛竟。
?。ㄗ樱┒魇借笸跽埛ǘ?。初威光照動。二梵王來請。
?。ǔ螅┙癯?br />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徧滿世界。勝諸天光。
佛降神時。初生時。成道時。法爾世界震動。大光普照。但有緣者遠在他方亦覺。無緣者。近亦不知耳。觀心釋忽生眾生者。心性本凈。陰入界。覆之則暗。若修觀慧。本性理顯。又兩山是二諦。其間是中道。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無分別智光。照本有三諦洞明也。
?。ǔ螅┒笸鮼碚埼濉3鯑|方。二東南方。三南方。四總舉余六方。五上方。
?。ㄒ┏鯑|方六。初覩瑞驚駭。二互相問決。三尋光見佛。四三業(yè)供養(yǎng)。五請轉(zhuǎn)法輪。六如來默許。
?。┙癯?br />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xiàn)此相。
?。┒ハ鄦枦Q
是時諸梵天王。卽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徧照于十方。
?。┤龑す庖姺?br />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目*矦]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zhuǎn)法輪。
(卯)四三業(yè)供養(yǎng)
卽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卽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yǎng)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yǎng)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愿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卽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天人之大師。哀愍于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舍深禪定樂。為供養(yǎng)佛故。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納受。
問。梵天雨華如須彌山。樹座猶下。其相如何。答。不思議事。彼此不礙。
?。┪逭堔D(zhuǎn)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轉(zhuǎn)于法輪。度脫眾生。開涅縏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愿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旣云度苦眾生。卽是請半字教。如今鹿苑。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諸佛受請之儀。法爾皆是默許。隨順先佛規(guī)則故。生人尊重渴仰故。不同凡夫外道故。能令目擊道存故。初東方竟。
?。ㄒ┒|南方六。初覩瑞驚駭(至)六如來默許。
(卯)今初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ハ鄦枦Q
卽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xiàn)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dāng)共一心求。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
?。┤龑す庖姺?br />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目*矦]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zhuǎn)法輪。
?。┧娜龢I(yè)供養(yǎng)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卽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yǎng)佛菩提樹。華供養(yǎng)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愿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卽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xiàn)。一百八十劫??者^無有佛。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今佛出于世。為眾生作眼。世間所歸趣。救護于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卯)五請轉(zhuǎn)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轉(zhuǎn)于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圣轉(zhuǎn)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此亦同前請半字教也。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二東南方竟。
?。ㄒ┤戏搅?。初覩瑞驚駭(至)六如來默許。
(卯)今初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ハ鄦枦Q
卽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過于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卯)三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埸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目*矦]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zhuǎn)法輪。
(卯)四三業(yè)供養(yǎng)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卽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yǎng)佛菩提樹。華供養(yǎng)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愿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卽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諸饑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覩。無量智慧者。如優(yōu)曇鉢華。今日乃值遇。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納受。
?。┪逭堔D(zhuǎn)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轉(zhuǎn)于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愿天人尊。轉(zhuǎn)無上法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dāng)演深遠音。旣云無上法輪。又云大法鼓大法螺。卽是請對半明滿之教。如今方等也。
?。┝鐏砟S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三南方竟。
?。ㄒ┧目偱e余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fù)如是。
列十方梵。正法華中。先四方。次四維。次上下。并是隨譯者意。不詳梵本次第如何。
?。ㄒ┪迳戏轿濉3跤G瑞驚駭(至)五請轉(zhuǎn)法輪。十方請竟。世尊卽說。故無默許也。
(卯)今初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卯)二互相問決
卽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龑す庖姺?br />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目*矦]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zhuǎn)法輪。
?。┧娜龢I(yè)供養(yǎng)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卽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yǎng)佛菩提樹。華供養(yǎng)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愿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卽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于一切。于昔無量劫??者^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闇瞑。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zhuǎn)減。死多墮惡道。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yè)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于邪見法。不識善儀則。不蒙佛所化。常墮于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xiàn)于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及余一切眾。喜嘆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前東南方云百八十劫空過無佛。南方云百三十劫乃得一見。今云于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機緣不同。見佛奢促若此。蒙光并集。豈偶然哉。以古例今。理無二致。一見一聞。咸從感應(yīng)。聞法之士。宜何如作欣幸難遭想也。
?。┪逭堔D(zhuǎn)法輪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轉(zhuǎn)于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zhuǎn)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惟愿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xí)法。旣云以大微妙音敷演無量劫習(xí)法。又云度苦眾生等。卽是請帶半明滿之教。如今般若也。然佛法道同。不應(yīng)偏請。如今佛自始至終。具轉(zhuǎn)五味法輪。一一皆是酬梵王請。彼亦應(yīng)然。今寄文便。十六王子初請華嚴。乃至上方請于般若。十六王子后請法華。節(jié)目宛然。今古一致也。初明結(jié)緣遠由竟。
?。ü铮┒伞S煞鹗苷堈f法。故得覆講結(jié)緣也。文為二。初轉(zhuǎn)半字法輪。二轉(zhuǎn)廢半明滿法輪。
?。ㄗ樱┏踔腥3跏苷?。二正轉(zhuǎn)。三聞法得道。
?。ǔ螅┙癯?br />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ǔ螅┒D(zhuǎn)。此中應(yīng)說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說者。正為下根論結(jié)緣開顯等。略不言六度耳。又彼佛成道。亦必演大華嚴。以非結(jié)緣正由。故略不說。就文為二。初明四諦。二明十二因緣。
?。ㄒ┙癯?br />
卽時三轉(zhuǎn)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轉(zhuǎn)。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三轉(zhuǎn)者。一示轉(zhuǎn)。二勸轉(zhuǎn)。三證轉(zhuǎn)也。示轉(zhuǎn)者。謂此是苦。三界二十五有果報。皆是生死苦法。樂是壞苦。苦是苦苦。不苦不樂是行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此是苦集。三界見思煩惱。及有漏善不善不動三業(yè)。的是招苦之因。更無異因。此是苦滅。謂見思滅故有漏滅。有漏滅故生死滅。惟有此處寂靜安隱更無余處。此是苦滅道。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依四念處。具足三十七品。入三脫門。乃為滅苦之道。更無余道也。勸轉(zhuǎn)者。謂此是苦。汝應(yīng)知。此是集。汝應(yīng)斷。此是滅。汝應(yīng)證。此是道。汝應(yīng)修也。證轉(zhuǎn)者。謂此是苦。我已知。不復(fù)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fù)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fù)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fù)更修也。何故三轉(zhuǎn)。諸佛說法。法至于三。為眾生有三根故。為生聞思修三慧故。為生見修無學(xué)三道故。十二行者。一約教。二約行。約教者。卽示勸證是也。(三四十二)約行者。三轉(zhuǎn)皆生眼智明覺。謂苦法忍為眼??喾ㄖ菫橹恰?囝惾虨槊?。苦類智為覺。余三諦亦爾。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且約一諦。名十二行也。十二諦是教法輪。十二行是行法輪。教十二為能轉(zhuǎn)。行十二為所轉(zhuǎn)。教輪則能轉(zhuǎn)唯是一權(quán)智。所轉(zhuǎn)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輪能轉(zhuǎn)之教有十二。所轉(zhuǎn)之行亦十二?;蛲ㄈ?。或約一人。今就見諦道。三乘利根聞示轉(zhuǎn)。卽各生眼智明覺。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輪者。轉(zhuǎn)也。將佛心中所悟法門度入彼心。故言輪也。又輪者。摧碾也。眾生聞教起行。摧破諸惑。故名輪也。沙門不聞。尚不能知。何況能轉(zhuǎn)。支佛雖悟??诓荒苷f。婆羅門雖聞其名。不解其理。天魔梵等亦爾。故云所不能轉(zhuǎn)也。然此四諦。義通大小及以偏圓。所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隨智所解。各各不同。略如玄義中明華嚴經(jīng)有四圣諦品。文殊承佛力所宣。豈可判作但聲聞法。
?。ㄒ┒魇蚓?br />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廣說者。十二因緣。還是別相說于四諦故也。無明行愛取有五支。還是集諦。其余七支。還是苦諦。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還是滅諦。觀因緣智。卽是道諦。故云及廣說也。此十二法。亦通大小偏圓。所謂思議生滅。思議不生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滅。略如玄義中明。華嚴經(jīng)六地菩薩。十種觀察十二因緣。成就般若無分別智。豈可判作但辟支法。今且依唯識。稍示思議生滅之相。一無明者。謂發(fā)業(yè)無明。卽是異熟果愚。不了善惡定有果報。及真實義愚。不了三界是苦空故。能發(fā)正招生死之業(yè)。雖嗔慢等。皆能發(fā)業(yè)。無明是主。故偏說之。二行者。卽彼無明所發(fā)善惡不動三種有漏之業(yè)。能感將來真異熟果。此二共名能引支也。三識者。由無明行為能引故。所引將來總報種子。四名色者。由有總報識種子故。卽具將來初受生時歌邏羅等種子。受想行識四陰為名。色陰為色。五六入者。旣有識名色種。卽具將來六處種子。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者。旣有識名色六入種。卽具將來六根觸境之時觸心所種。七受者。旣有識名色六入觸種。卽具將來領(lǐng)納違順等境三受心所種子。此五皆名為所引支。以無明不發(fā)引業(yè)則已。旣發(fā)引業(yè)。法爾卽引此五種子。不失不壞。故名為所引支也。八愛者。謂由無明與行。旣引將來識等五種得成就已。復(fù)由迷事無明。不了境虛。妄于所受而生貪愛。雖于逆境。亦起嗔等。而愛習(xí)如水。最能潤生。故偏說之。九取者。謂由愛故。種種追求所愛境界。深生染著。十有者。謂由愛取所起業(yè)力。數(shù)數(shù)滋潤識等。五支之種子故。種子被潤而生有芽。定感將來異熟果報。此三共名能生支也。十一生者。謂后有之芽。旣已成就。舍此生已。卽受彼生。十二老死者。謂旣生已。漸漸衰變。名之為老。終歸無常。名之為死。此二皆名所生支也。前十是因。同約現(xiàn)在。后二是果。別約未來。由前世十支。感得今世生死。由今世十支。復(fù)感后世生死。三世因果。輪回不絕。故名十二因緣生相。卽苦集二諦而廣說之者也。若厭老死。知老死由生故有。次卽厭生。知生由有。知有由取。知取由愛。愛由于受。受由于觸。觸由六入。六入由于名色。名色由識。識由于行。行由無明。無明止是妄想顛倒故有。更無所由。正念觀察。不愚于異熟果。深信為惡得殃。為善得樂。不愚于真實義。深信三界內(nèi)是苦。出三界是樂。是名觀因緣智。以是智故。無明則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故名十二因緣滅相。卽道滅二諦而廣說之者也。料簡十二支義。更有多門。非此所急故不備錄。分段生死旣爾。變易生死亦有緣生緣滅之相。分段十二。卽思議生滅也。若達卽空。卽思議不生滅也。變易十二。卽不思議生滅也。若達卽中。卽不思議不生滅也。又復(fù)若悟不思議不生滅者。則分段十二。亦卽不思議不生滅也。故曰?;髤u般若。業(yè)卽解脫??鄥u法身。當(dāng)處清凈。當(dāng)處自在。當(dāng)處究竟。一清凈一切清凈。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二正轉(zhuǎn)竟。
?。ǔ螅┤劮ǖ玫?br />
佛于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后。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shù)。
不受一切法者。卽不受四見。證初果也。于諸漏心得解脫者。卽脫盡見思諸縛。證無學(xué)也。深妙禪定者。觀練熏修諸禪。卽俱解脫也。問。四諦十二因緣。旣通四教。亦有證大者不。答。例如釋迦初說三歸五戒。尚有八萬諸天悟無生忍。佛佛道同。彼安得無。今文意在略敘結(jié)緣之由。何暇廣述往古秘密不定等益。初轉(zhuǎn)半字法輪竟。
?。ㄗ樱┒D(zhuǎn)廢半明滿法輪七。初諸子出家。二請法。三所將亦出家。四佛受請。五時眾有解不解。六時節(jié)。七說已入定。
?。ǔ螅┙癯?br />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yǎng)百千萬億諸佛。凈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根通利。卽六根清凈也。又六根互用曰通。證佛境界曰利。智慧明了。卽開示悟入也。(初約相似位釋。次約分證位釋。)
(丑)二請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dāng)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xué)。世尊。我等志愿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彼佛初說圓頓。諸子大乘功德悉已具足。愍諸方便。重請佛開權(quán)顯實也。聲聞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機動。是故為請。我等志愿如來知見者。此法華經(jīng)。但明佛之知見。唯志于此。卽正請滿字廢半之文也。
(丑)三所將亦出家
爾時轉(zhuǎn)輪圣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卽聽許。
?。ǔ螅┧姆鹗苷?br />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于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jīng)。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jīng)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過二萬劫者。上施三旣久。不容中間無事。望下頌意。二萬劫中。必說方等般若。頌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諸方等經(jīng)。多明不可思議事行也。頌中又云分別真實法。卽是大品明實相般若意也。
?。ǔ螅┪鍟r眾有解不解
說是經(jīng)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余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信受則能宏通。信解則能入實。疑惑不解千萬億眾。卽與十六子結(jié)法華緣者也。問。自佛受請以來。已過二萬劫矣。何故十六王子。猶不進具而稱沙彌。旣是沙彌。云何復(fù)稱菩薩。答。十六子本是菩薩。急于學(xué)大乘故。無暇進具。始終現(xiàn)童子身也。沙彌得受菩薩大戒。自是諸佛常規(guī)。何足致疑。雖受大戒。位仍沙彌。未嘗僭越比丘。以亂住持僧寶之體。例如文殊大圣。一切行坐。皆讓摩訶迦葉。經(jīng)有明文。人自不察耳。問。千萬億眾旣不能解。何不令如五千退席。何不移置他方佛土。乃令生疑惑耶。答。生疑亦得作結(jié)緣眾。故不遺也。若生謗墮苦。乃須遺耳。卽今佛說法華時。安保無生疑者。
?。ǔ螅┝鶗r節(jié)
佛說是經(jīng)。于八千劫未曾休廢。
問。相傳釋迦說法華經(jīng)。僅得八載。已自難信。謂開權(quán)顯實。開跡顯本。要言不煩故也。彼佛于八千劫未曾休廢。不知所說云何。答。只此開權(quán)顯實四字。假使恒河沙劫。說亦不盡。何況僅八千劫。僅八年耶。且如諸法實相數(shù)語。義理浩然。該徹百界千如性修因果橫豎三法。罄無不盡。便可窮未來際而演說之。何況開跡顯本。具明嚝劫不思議事耶。又如地涌菩薩。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便經(jīng)五十小劫。諸佛出廣長舌現(xiàn)神力時。便卽滿百千歲。柰何以凡夫心。欲測如來無上甚深微妙法耶。
(丑)七說已入定
說是經(jīng)已。卽入靜室。住于禪定八萬四千劫。
此正是結(jié)緣之近由。由佛入定。諸疑惑眾無處咨問。十六王子。為不解者覆講說經(jīng)也。文中明入定處所。卽是靜室。正入定。卽是住于禪定。入定時節(jié)。卽是八萬四千劫。然諸佛無不定心。寧有出入。秪因時眾機緣在十六子。結(jié)緣齊限應(yīng)爾許時耳。初結(jié)緣之由竟。
?。ㄈ桑┒Y(jié)緣二。初法說結(jié)緣。二譬說結(jié)緣。
?。ü铮┏踔腥3趺魑艄步Y(jié)緣。二明中間更相值遇。三明今日還說法華。
?。ㄗ樱┏踔卸?。初覆講利生。二佛起稱嘆。
(丑)今初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jīng)。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沙彌升座。不惟十六菩薩為然。只今毗尼藏中。亦有明文。重在解而不在年也。令發(fā)大菩提心。卽名為度。誓愿。當(dāng)作佛已過于世間。卽是度七方便彼岸義也。
(丑)二佛起稱嘆二。初正稱嘆。二勸親信。
(寅)今初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yǎng)無量千萬億數(shù)諸佛。于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ㄒ┒裼H信
汝等皆當(dāng)數(shù)數(shù)親近而供養(yǎng)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jīng)法。受持不毀者。皆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此昔佛普懸授記之文也。初明昔共結(jié)緣竟。
?。ㄗ樱┒髦虚g更相值遇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jīng)。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值遇有三種。一者從初常受大乘。中間皆已成就。不至于今。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則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教。三者但論遇小。不論遇大?;虺蹼m受大。退后無機。則中間未度。于今亦不盡。乃至滅后得道者是也。(此人卽以初聞小時為初結(jié)緣。復(fù)于中間唯習(xí)于小。今遇王子。初且聞小。人見釋迦一代教中一分聲聞未發(fā)心者。便卽判云永滅不發(fā)。是則不知如來長遠之化。)問。如上塵數(shù)多劫。今始得阿羅漢。當(dāng)知無生法忍。何易可階。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說?;蛘f佛道長遠?;蛘f佛道易得。或隨世間所欲。或為發(fā)生宿善?;?qū)χ螀挼篱L者說短。于道生輕易想者說長?;驗槁?wù)f長短。卽得入第一義。當(dāng)知言如許劫方今得羅漢者。乃是權(quán)行四悉檀。引諸實行令入道耳。又理無長短。長短在機。但須不篤自勤。何須論他時長時短。
(子)三明今日還說法華二。初先結(jié)會古今。二正明還說法華。
(丑)初中二。初結(jié)師之古今。二會弟子古今。
(寅)今初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國土現(xiàn)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彌是古。八方作佛是今也。阿閦。此云無動。
(寅)二會弟子古今四。初明本結(jié)大緣。二釋今住聲聞疑。三正結(jié)會古今。四釋未來弟子疑。
(卯)今初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初聞法時。皆為無上菩提。所謂三乘初心。不愚于法也。但此后有退不退。致使得脫前后差別耳。
?。┒尳褡÷暵勔?br />
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yīng)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先明此諸眾生。大通佛時從我聞法。便為無上菩提。何故直至于今。猶有尚住聲聞地者。釋曰。我常教化之以無上菩提。但由是諸人等。應(yīng)以是權(quán)小法漸入佛道故也。又有疑曰。何故是人應(yīng)以是法漸入。釋曰。良以如來智慧。難信難解故也。
?。┤Y(jié)會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后。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汝等諸比丘。卽結(jié)會于今有住聲聞地者之古今也。及我滅度后聲聞弟子。卽結(jié)會于今不盡之古今也。
?。┧尼屛磥淼茏右?br />
我滅度后。復(fù)有弟子。不聞是經(jīng)。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dāng)入涅槃。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jīng)。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余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疑者云。現(xiàn)在聲聞。得聞佛說法華。開顯悟入??墒墙Y(jié)緣之流。未來者不聞法華而入滅度。豈能舍小而入一乘。釋云。彼雖生涅槃想。仍生方便有余土中。受變易身。我于彼土。仍必為說是經(jīng)。必令入一乘道。更無余乘也。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正斷疑也。三是方便假說。其實決無三也。初先結(jié)會古今竟。
(丑)二正明還說法華二。初明應(yīng)時故說。二釋前開三意。
?。ㄒ┙癯?br />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凈。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jīng)。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涅槃時到者。諸佛出世化道將畢時也。如迦葉佛日月燈明佛等。說此經(jīng)竟。卽入涅槃。釋迦亦于此經(jīng)唱滅不久。故此經(jīng)為最后極唱也。眾清凈。卽斷德成就。信。是四不壞信。解。是無漏正解。了達空法。是證于真諦。皆卽智德成就。智斷旣立。又復(fù)深入禪定。具二解脫。堪聞大教。能信受也。又眾清凈者。得三藏教益。免火宅難也。信解堅固者。得方等教益。心相體信也。了達空法者。得般若教益。能轉(zhuǎn)教人也。集諸菩薩。是會親族也。及聲聞眾。是命其子也。假使涅槃時到而眾不清凈。亦不能說此經(jīng)。如多寶如來。以現(xiàn)世無機緣故。不得說法華經(jīng)。所以留全身塔。誓于滅后處處作證也。
?。ㄒ┒屒伴_三意
比丘當(dāng)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于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若實無二乘得滅度者。何故如來前說權(quán)教。釋云。如來深知眾生有小性欲。著于五塵。弊于五濁。故先說三。令破濁免難。后說一也。初法說結(jié)緣竟。
(癸)二譬說結(jié)緣二。初立譬。二法合。
?。ㄗ樱┏踔卸3鯇?dǎo)師譬。二將導(dǎo)譬。
?。ǔ螅┙癯?br />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dǎo)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五百由旬者。若約果報。刖同居分段處為三百。方便變易處為四百。實報變易處為五百。若約煩惱。則三界見思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入中觀。能過五百也。險難惡道。譬生死因果。分段變易。卽果險難。見思五住。卽因險難。由此因果。故言惡道也。道有二種。一雖曠絕。有人可依。二者曠絕。無人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煩惱中有菩提。則雖曠絕。有人可依。若生死煩惱無涅槃菩提。藥中無病。病中無藥。則嚝絕無人怖畏處也。(別圓二教。非曠有人。通教二乘。曠而有人。三藏二乘。曠而無人。故為此人設(shè)化。)若有多眾者。譬王子所化未脫之眾也。欲過此道至珍寶處者。譬發(fā)心為求無上菩提也。有一導(dǎo)師者。譬第十六王子也。耳清凈曰聰。意清凈曰慧。眼清凈曰明。余根清凈曰達??偠灾?。卽六根清凈也。又慧卽一心三智。明卽具足五眼。又三明為明。十力為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者。雖是險道。有塞有通。具方便者。卽塞成通。乏善巧者。卽通成塞。資糧。器械。膽識。勇力。皆須具足。前路水草。皆須諳識也。
?。ǔ螅┒?dǎo)譬三。初所將人眾譬。二中路懈退譬。三滅化引至寶所譬。
?。ㄒ┙癯?br />
將導(dǎo)眾人。欲過此難。
譬本結(jié)緣未得脫者。本緣不失。而為導(dǎo)師所將也。
?。ㄒ┒新沸竿似┯侄?。初退大。二接小。
?。┙癯?br />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dǎo)師言。我等疲極。而復(fù)怖畏。不能復(fù)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中路非半途也。但以發(fā)心為始。至佛為終。此兩楹間而起退意。故名中路。白導(dǎo)師者。大機已退。小機可生。以此冥感法身慈悲。義如白也。疲極者。譬善根微弱。無明所翳也。怖畏者。譬憚惡生死也。前路猶遠者。譬三惑難斷也。由乏大乘勇力。故疲極。由乏大乘膽識及資糧器械。故怖畏。由不諳識前路水草。故云前路猶遠。
(卯)二接小二。初方便設(shè)化。二歡喜前入。
(辰)今初
導(dǎo)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三百由旬?;饕怀?。告眾人言。汝等勿布。莫得退還。今此大城??捎谥兄?。隨意所作。若入是城??斓冒搽[。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多諸方便。譬如來權(quán)智能擬宜也。此等可愍。知其無大機也。化作一城。知其可小接也。汝等勿怖莫得退還。卽是勸令前進。譬勸轉(zhuǎn)也。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隨意所作。卽是示城可住。譬示轉(zhuǎn)也。若入是城快得安隱。卽是贊城功德。譬證轉(zhuǎn)也。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今佛未開顯前。不得彰灼而有此語。若論密聞。則便不妨。若論宿世。應(yīng)有是言。何者。王子旣知彼等退意。卽教化云。汝等若畏生死。且取涅槃訊息。然后更行大道。亦可隨意也。又開權(quán)顯實后。卽得說之。如涅槃經(jīng)中諸取羅漢者。皆是其義。
?。ǔ剑┒g喜前入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斓冒搽[。于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大歡喜。譬聞慧。嘆未曾有。譬暖位。免惡道。譬頂位??彀搽[。譬忍位。前入化城。譬見諦位。已度想。譬得盡智。安隱想。譬得無生智。又巳度想。譬具智德。安隱想。譬證斷德也。二中路懈退譬竟。
?。ㄒ┤郎缁翆毸?br />
爾時導(dǎo)師。知此人眾。旣得止息。無復(fù)疲倦。卽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旣得止息。譬免難。無復(fù)疲倦。譬大乘機發(fā)。寶處在近。譬顯實。大城化作。譬廢權(quán)也。寶所有二義。若約究竟。則以極果為寶所。如上文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也。若約分入。卽以初發(fā)心住為寶所。如上文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如佛子所應(yīng)得者。皆已得之也。問。凡五處開三顯一。為有何異。答。通論無異。別論有差。方便品。約教開三顯一。文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也?;鹫?。約行開三顯一。車是運義。運則譬行。文云。各乘大車。游于四方。嬉戲快樂也。信解。約人開三顯一。結(jié)會作人卽長者子。文云。我等昔來真是佛子也。藥草。約差別無差別明權(quán)實。不的去取。但眾生不知。佛令其知。若知七種差別。卽知權(quán)。同依一理無差別。卽知實。差而無差。無差而差。令知此意耳。終不說言無一有一。此約自行權(quán)實二智。隨自意語。故佛能知。而眾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權(quán)實也。今化城。正約理開三顯一。寶所化城。是大小兩理。破除二乘權(quán)理顯如來真實一理也。下文五百領(lǐng)解。舉衣珠為譬。亦是約理也。此隨文相一往而說。仍一一文并具四一。并是如來能知。眾生不知。知卽開佛知見矣。初立譬竟。
?。ǔ螅┒ê隙?。初正合。二舉譬帖合。
?。ǔ螅┏踔卸3鹾蠈?dǎo)師譬。二合將導(dǎo)譬。
?。ㄒ┙癯?br />
諸比丘。如來亦復(fù)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dǎo)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yīng)去應(yīng)度。
如來。合導(dǎo)師也。汝等。合多眾也。生死。合果險難。煩惱。合因險難也。長遠。合五百由旬也。應(yīng)去應(yīng)度。合善知通塞之相。亦合欲至寶處也。
(寅)二合將導(dǎo)譬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于二地。如來爾時卽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于佛慧。當(dāng)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三字。合所將人眾譬也。但聞一佛乘至乃可得成。合中路懈退譬也。佛知是心至說二涅槃。合化作一城譬也。己出同居未到實報。兩楹之間。名為中道。有余無余。名二涅槃。亦是聲聞緣覺二人所證。名二涅槃也。若眾生住于二地以下。合滅化引至寶所譬也。初正合竟。
?。ǔ螅┒e譬帖合
如彼導(dǎo)師。為止息故?;鞔蟪恰⒁?。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化作大城。帖合施三。寶處在近。帖合顯一。初廣述竟。
?。ㄐ粒┒仨灦?。初頌結(jié)緣之由。二頌正結(jié)緣。
?。ㄈ桑┏踔卸?。初頌遠由。二頌近由。
?。ü铮┏跤侄3蹴灤笸ㄖ莿俪煞?。二頌十方梵王請法。
?。ㄗ樱┙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xiàn)前。不得成佛道。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等眾。常雨于天華。以供養(yǎng)彼佛。諸天擊天鼓。幷作眾伎樂。香風(fēng)吹萎華。更雨新好者。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zhuǎn)法輪。圣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初三偈。頌第二成道前事。次一偈。頌第三正明成道。后二偈。頌第五請轉(zhuǎn)法輪。兼第四眷屬供養(yǎng)。略不頌第一佛壽長遠也。
?。ㄗ樱┒炇借笸跽埛ǘ?。初頌威光照動。二頌梵王來請。
?。ǔ螅┙癯?br />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xiàn)。為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ǔ螅┒炶笸鮼碚?br />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yǎng)。幷奉上宮殿。諸佛轉(zhuǎn)法輪。以偈而贊嘆。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fù)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zhuǎn)法輪。世尊甚難值。愿以本慈悲。廣開甘露門。轉(zhuǎn)無上法輪。
前三偈。頌東方。后二偈??傢灳欧揭?。初頌遠由竟。
?。ü铮┒灲啥?。初頌轉(zhuǎn)半字法輪。二頌轉(zhuǎn)廢半明滿法輪。
?。ㄗ樱┙癯?br />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yīng)當(dāng)知。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恒沙眾。于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從是后得道。其數(shù)無有量。萬億劫算數(shù)。不能得其邊。
初半偈。頌受請。次偈半。頌正轉(zhuǎn)。后三偈。頌聞法得道。言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者。謂此有故彼有。卽指無明為行之生緣。行為識之生緣。乃至生為老死之生緣也。知其過患。則當(dāng)用觀智力滅彼無明。此滅故彼滅矣。
(子)二頌轉(zhuǎn)廢半明滿法輪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皆當(dāng)成佛道。愿得如世尊?;垩鄣谝粌簟7鹬有?。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jīng)。如恒河沙偈。彼佛說經(jīng)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初二句。頌第一諸子出家。次六句。頌第二請法。略不頌第三所將亦出家。但以營從二字該之。佛知下二偈。頌第四受請中二萬劫。先說方等般若。次二句。頌受請正說法華。略不頌第五有解不解及第六時節(jié)。后一偈。頌第七說已入定也。初頌結(jié)緣之由竟。
?。ㄈ桑┒炚Y(jié)緣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
(癸)初中三。初頌昔共結(jié)緣。二頌中間更相值遇。三頌今日還說法華。
(子)今初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jīng)。于佛宴寂后。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
(子)二頌中間更相值遇
彼佛滅度后。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子)三頌今日還說法華二。初頌結(jié)會古今。二頌正明還說法華。
?。ǔ螅┙癯?br />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xiàn)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shù)。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一偈。頌結(jié)師之古今。次二偈。但頌會現(xiàn)在弟子古今。略不頌未來弟子也。
?。ǔ螅┒炚鬟€說法華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jīng)。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但頌應(yīng)時故說。略不頌釋開三意。初頌法說竟。
(癸)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ㄗ樱┏踔卸3蹴瀸?dǎo)師譬。二頌將導(dǎo)譬。
?。ǔ螅┙癯?br />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fù)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shù)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jīng)五百由旬。時有一導(dǎo)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長文云曠絕無人。今頌云迥絕多毒獸。人譬菩提涅槃。獸譬煩惱生死。獸多且毒。正以小機見思惑重。五濁障深。不得行大直道也。水譬禪定。草譬智慧。強識二句。頌聰慧明達。在險一句。頌善知險道通塞之相。余可知。
?。ǔ螅┒瀸?dǎo)譬二。初頌所將人眾中路懈退。二頌滅化引至寶所。
?。ㄒ┏踔卸?。初頌眾人退大。二頌導(dǎo)師接小。
?。┙癯?br />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dǎo)師言。我等今頓乏。于此欲退還。
(卯)二頌導(dǎo)師接小又二。初頌方便設(shè)化。二頌歡喜前入。
(辰)今初
導(dǎo)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dāng)設(shè)神通力?;鞔蟪枪?。莊嚴諸舍宅。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卽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內(nèi)曰城。外曰郭。譬有余無余二涅槃也。舍譬二乘生緣慈悲。宅譬二乘生空智境。園林譬二乘總持無漏法林。渠流譬九次第定。浴池譬八解脫。重門譬空無相無愿三三昧門。亦譬二乘重空三昧。謂生空。法空。乃至無愿亦無愿也。(與大乘二空不同)高樓閣。譬盡智無生智迥出三界也。男譬智慧。女譬禪定。觀心釋者。智體周備如城。善法圓足如郭。畢竟空為舍宅。性具萬行為園林。九種大禪為渠流浴池。生法二空為重門。一心三智為高樓閣。直善能成自行。如男干家。慈悲能外化他。如女外適。(觀心釋化。亦通四教。今須約圓。)
?。ǔ剑┒灇g喜前入
諸人旣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
初頌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竟。
?。ㄒ┒灉缁翆毸?br />
導(dǎo)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dāng)前進。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quán)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dāng)共至寶所。
初頌立譬竟。
?。ㄗ樱┒灧ê隙3蹴炚?。二頌舉譬帖合。
?。ǔ螅┏踔卸?。初頌合導(dǎo)師。二頌合將導(dǎo)。
?。ㄒ┙癯?br />
我亦復(fù)如是。為一切導(dǎo)師。
?。ㄒ┒灪蠈?dǎo)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旣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dāng)發(fā)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初一句。頌合所將人眾。次三句。頌合中路懈退。次一偈。頌合方便設(shè)化。次四偈。頌合滅化引至寶所也。三乘。約能趣權(quán)行。二。約所趣權(quán)理。卽有余無余之二。亦聲聞緣覺果證之二也。一切智。是般若。三十二相。是法身。真實滅。是解脫。三德不縱不橫。卽是如來秘密之藏。又一切智。卽法性識。十力等。卽法性受想行。三十二相。卽法性色。獲得究竟常樂我凈法性五陰。盡未來際不生不滅。乃名為真實滅。豈同二乘妄計灰斷。仍受變易生死耶。初頌正合竟。
(丑)二頌舉譬帖合
諸佛之導(dǎo)師。為息說涅槃。旣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初二句。帖合施權(quán)。次二句。帖合顯實也。三因緣說周中。初正說因緣竟。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三之二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三)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四之一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xué)無學(xué)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四之二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持品第十三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五之一
安樂行品第十四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五之二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四之一
古吳后學(xué)蕅益智旭述
釋化城喻品竟。次釋五百弟子受記品。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此品具記千二百。而但標(biāo)五百者。五百得記名同。五百口陳領(lǐng)解故也。
?。海┮蚓壵f周中。二授下根記二。初此品。授千二百記。二學(xué)無學(xué)品。授二千人記。
?。ǜ┏踔卸3跏跐M慈子。二授千二百人。
?。ㄐ粒┏跤侄?。初序默領(lǐng)解。二如來述記。
?。ㄈ桑┏跤侄?。初敘其得解歡喜。二敘其默念領(lǐng)解。
?。ü铮┙癯?br />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fù)聞宿世因緣之事。復(fù)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凈踴躍。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先敘得解之由有四。一者。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智慧。是領(lǐng)二處顯實。方便隨宜。是領(lǐng)二處開權(quán)也。二者。聞授舍利弗等五人記。諸大弟子。即領(lǐng)開權(quán)。授菩提記。即領(lǐng)顯實也。三者。復(fù)聞宿世因緣。先教無上道。今還說法華。是顯實。常與師俱生。漸教以佛道。是開權(quán)也。四者。復(fù)聞大自在神通力。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權(quán)立化城。如彼導(dǎo)師。亦各具權(quán)實二義也。次敘內(nèi)解歡喜。得未曾有者。從昔未聞開顯。而今始得聞也。心凈者。除涅槃愛。破無明惑也。踴躍者。開佛知見。大樂歡喜也。后敘外形恭敬。如文。若約本跡。則是慶諸實行耳。觀心如前說。
?。ü铮┒⑵淠铑I(lǐng)解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文有二意。初明默念領(lǐng)解。次唯佛世尊下。明默求發(fā)跡請記。問。前二周得悟。皆發(fā)言領(lǐng)解。此何默念。答。前為下根未悟。事須彰言勸動。今下根已悟。無所勸動。故默念也。(世界)又上來但領(lǐng)解。不求發(fā)跡。言則不嫌。今亦解亦發(fā)。亦解故念。避物譏嫌故默。默念允宜也。(對治)又默念領(lǐng)解。是大領(lǐng)解。如凈名默然。是真入不二法門也。(為人)又權(quán)實不可思議。非言非念。而言而念。非言而言。故前來口陳領(lǐng)解。非念而念。故今則默念領(lǐng)解也。(第一義)問。前來何意不求發(fā)跡。答。為下根未悟故。今下根已解。權(quán)化事足。若下根發(fā)跡。則知中上亦權(quán)。若約上中先發(fā)。則于下根不便也。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領(lǐng)實智也。隨順世間若干種性而為說法。領(lǐng)權(quán)智也。此領(lǐng)方便中開顯意也。拔出眾生處處貪著。領(lǐng)火宅中開顯意也。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領(lǐng)藥草中如來復(fù)有無量功德等也。求發(fā)跡中言我等者。通念請發(fā)諸人跡也。深心者。三世助佛宣化之本懷也。本愿者。本求無上大菩提也。從深心故須發(fā)跡。從本愿故須授記。初敘默領(lǐng)解竟。
(壬)二如來述記二。初長文。二偈頌。
(癸)初中二。初述本跡。二與授記。
?。ㄗ樱┏跤秩3蹙歪屽仁佬幸虬l(fā)跡。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三約三世佛所修因。
?。ǔ螅┙癯?br />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嘆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于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標(biāo)言汝等不者有二意。一見其跡為小不。二見其本功德不。眾人但見跡為聲聞。而不能知本是菩薩。故云見不也。我常稱其下。是標(biāo)其跡。跡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若非法身妙本。無以垂于第一勝跡。此舉跡以顯本也。亦常嘆其下。是標(biāo)其本。本地?;廴f行莊嚴。故云種種。本地旣有種種功德。何但跡為二乘。此舉本以明跡也。精勤護持下。是釋本跡。助宣我法。即是跡中助宣半滿之法也。跡在三藏。悟四真諦。是護持助宣酪法。跡在方等。示受彈訶。是護持助宣生酥法。跡領(lǐng)般若。轉(zhuǎn)教菩薩。是護持助宣熟酥法。跡在法華。三周得悟。是護持助宣醍醐法。具足權(quán)實功德。而跡起五味。助佛調(diào)熟實行眾生。故云亦常嘆其種種功德也。能于四眾示教利喜。是述其跡中助宣半字法門。具足解釋佛之正法。是述其跡中助宣滿字法門。而大饒益同梵行者。是助佛饒益半滿弟子。自舍如來者。謂降妙覺已下。皆無能知。此即述其本地功德也。
?。ǔ螅┒s過去世顯其本行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于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凈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凈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顯本有二。一遠本。二近本。遠本冥邈。為信良難。故略而不述。但舉九十億近本。有宿命智。能知近本。故舉近以證遠。就九十億文。具明助佛宣揚權(quán)實之教。調(diào)伏眾生。護持助宣佛之正法。即總明權(quán)實皆正法也。又于空法明了等。即別明助宣為實施權(quán)。了知析空即空第一義空建立差別。用擬阿含方等般若三味也。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wù)摺S跁r旣未發(fā)跡。但謂三藏實證。方等被訶。般若被加令說。不知是大菩薩也。又化無量令立菩提。即別明助宣開權(quán)顯實。同今法華醍醐味也。然于過去佛所。豈不亦助單半單滿等法。但由今佛出五濁世。宜引施開廢會等化。是故皆從同類以說。例如光照東方。文殊敘古。豈無余途。引同類耳。又單半單滿。為化不難。施開廢會。方盡如來應(yīng)病與藥之妙。
(丑)三約三世佛所修因
諸比丘。富樓那亦于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于賢劫中當(dāng)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fù)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于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凈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亦例前助宣半滿五味。利益大小也。初述本跡竟。
?。ㄗ樱┒c授記五。初明因圓果滿。二明國土廣凈。三明劫國名字。四明佛壽法住。五明滅后供養(yǎng)舍利。
?。ǔ螅┙癯?br />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dāng)于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初一句。牒前明因圓。過無量下。明果滿也。
?。ǔ螅┒鲊翉V凈又五。初明國大嚴凈。二明純是善道。三明人天?;劬咦?。四明菩薩聲聞眾數(shù)甚多。五總結(jié)莊嚴。
?。ㄒ┙癯?br />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地平如掌者。或云。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許不平。或云。賢劫經(jīng)正明如佛手掌。非引人掌也。
?。ㄒ┒骷兪巧频?br />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
有女人而無惡道。如阿閦佛國。雖有女人而無女事也。今惡道女人俱無。則如阿彌陀國。清凈最為第一。
?。ㄒ┤魅颂旄;劬咦?br />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聞法歡喜以資慧命。名法喜食。入禪適悅以持法身。名禪悅食。不須分段飲食也。
?。ㄒ┧拿髌兴_聲聞眾數(shù)甚多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shù)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ㄒ┪蹇偨Y(jié)莊嚴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二明國土廣凈竟。
?。ǔ螅┤鹘賴?br />
劫名寶明。國名善凈。
(丑)四明佛壽法住
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
?。ǔ螅┪迕鳒绾蠊B(yǎng)舍利
佛滅度后。起七寶塔徧滿其國。
二如來述記中長文竟。
?。ü铮┒薯灦?。初頌發(fā)跡。二頌授記。
?。ㄗ樱┏踔卸3蹩偘l(fā)諸聲聞跡。二頌發(fā)富樓那跡。
?。ǔ螅┙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xué)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shù)方便?;T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dāng)令作佛。內(nèi)秘菩薩行。外現(xiàn)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凈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xiàn)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若我具足說。種種化現(xiàn)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小欲。謂志樂小乘。懈怠。謂不求大乘也。示眾有三毒等者。非但示為聲聞。亦作三毒凡夫及邪見外道也。又如身子示嗔。難陀示貪。調(diào)達示癡等。
?。ǔ螅┒灠l(fā)富樓那跡
今此富樓那。于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而于諸佛所?,F(xiàn)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清凈法。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凈佛土。未來亦供養(yǎng)。無量無數(shù)佛。護助宣正法。亦自凈佛土。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先五偈。頌約過去顯本。后二偈。頌約未來佛所行因。略不頌現(xiàn)佛及七佛也。初頌發(fā)跡竟。
?。ㄗ樱┒炇谟浫3蹴炓驁A果滿。二超頌國劫名字。三頌國土廣凈。略不頌佛壽法住及滅后起塔也。
?。ǔ螅┙癯?br />
供養(yǎng)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后得成佛。號名曰法明。
(丑)二超頌國劫名字
其國名善凈。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
?。ǔ螅┤瀲翉V凈
菩薩眾甚多。其數(shù)無量億。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shù)。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其國諸眾生。淫欲皆已斷。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法喜禪悅食。更無余食想。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當(dāng)?shù)盟箖敉?。賢圣眾甚多。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
初授滿慈子記竟。
?。ㄐ粒┒谇Ф偃擞浫?。初念請。二與記。三領(lǐng)解。
?。ㄈ桑┙癯?br />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壬)二與記二。初長文。二偈頌。
(癸)初中三。初總記千二百。二別記憍陳如。三別記五百。
?。ㄗ樱┙癯?br />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dāng)現(xiàn)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ㄗ樱┒e記憍陳如
于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dāng)供養(yǎng)六萬二千億佛。然后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陳如最初得度。為僧上座。故別授記。
?。ㄗ樱┤齽e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yōu)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yōu)陀夷。阿[少/兔]樓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佛成道后。父王遣令請佛。佛命出家者也。據(jù)寶積經(jīng)。則善來得道。以神通力。轉(zhuǎn)化父王。據(jù)阿含毗尼。則是六群比丘之一。雖出家后。仍犯多過。年七十余。方得調(diào)伏。證阿羅漢。勸化第一。所化夫婦俱見諦者。足一千家。故知大小兩機。所見各別如此。何但佛之身密。不可思議。即諸大弟子身密。亦皆不可思議也。優(yōu)陀夷。亦云優(yōu)波離。亦云鄔波離。梵音輕重耳。持律第一。周陀。此云大路。證阿羅漢。能持三藏。作大法師。即是兄名。莎伽陀。此云小路。亦云繼道。即是弟名。其兄授以一句伽陀。一百日中不能成誦。兄逐出房。佛親授以我拂塵我除垢六字。猶復(fù)得前遺后。得后遺前。教以調(diào)息。方證圣果。具大神力。降毒火龍。此四尊者前列眾中未有名字。故今釋出。又列眾中有憍梵波提。畢陵伽婆蹉。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凡五人不見別授?;蚴氰笪奈磥怼;蚩倲z在五百人及千二百人中。長文竟。
?。ü铮┒薯灦3蹴炗涥惾缂拔灏?。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ㄗ樱┙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當(dāng)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名聞徧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其國土清凈。菩薩皆勇猛。咸升妙樓閣。游諸十方國。以無上供具。奉獻于諸佛。作是供養(yǎng)已。心懷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fù)倍是。法滅天人憂。其五百比丘。次第當(dāng)作佛。同號曰普明。轉(zhuǎn)次而授記。我滅度之后。某甲當(dāng)作佛。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國土之嚴凈。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長文略。偈頌廣。先頌授陳如中。初二句明行因。次二偈明得果。次二偈半明國凈。次一句明佛壽。次二句明正像。次法滅天人憂句。結(jié)上起下。次三偈半。頌授五百記也。
?。ㄗ樱┒灴偸谝磺新暵動?br />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諸聲聞眾。亦當(dāng)復(fù)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dāng)為宣說。
余諸聲聞。指千二百人中。已授五百。余七百人。幷總指一切聲聞也。其不在此會者。無論在與不在。得記是同也。授千二百記中。二與記竟。
(壬)三領(lǐng)解二。初長文。二偈頌。
(癸)初中二。初經(jīng)家敘喜。二自陳領(lǐng)解。
?。ㄗ樱┙癯?br />
爾時五百阿羅漢。于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谶^自責(zé)。
歡喜踴躍。是慶今得解?;谶^自責(zé)。是愧昔不解也。
(子)二自陳領(lǐng)解二。初法說。二譬說。
?。ǔ螅┙癯?br />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yīng)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是悔責(zé)昔迷。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是慶今始悟。方知從前小智。竟同無智。亦自責(zé)根鈍。不能早悟也。所以者何下。釋成無智之意。今日乃知應(yīng)得如來大智。而向日便以小智為足。封小失大。豈非竟同無智乎。
?。ǔ螅┒┱f二。初立譬。二法合。
?。ㄒ┏踔卸?。初醉酒譬。譬自謂滅度。小智為足。二親友覺悟譬。譬今乃知之。應(yīng)得如來智慧。
?。┏跤侄?。初系珠譬。領(lǐng)上王子結(jié)緣。二醉臥不覺譬。領(lǐng)上中間退大。二起已游行譬。領(lǐng)上接之以小。
(辰)今初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dāng)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里。與之而去。
有人。即五百自譬也。親友。譬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譬大乘教為家也。醉酒而臥。譬無明從未醒也。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譬一句一偈結(jié)緣。未曾登品。二輕醉。微覺尋忘。亦名不覺。譬薄有聞慧。在五品初。未入似位也。官事當(dāng)行。譬王子余處機興。逗緣往應(yīng)也。宏法化他。非是私務(wù)。故云官事。無價寶珠。譬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也。系其衣里者。衣譬彼時慚愧忍辱及信樂心。由聞法時微生信樂。得成了因智愿種子也。
?。ǔ剑┒砼P不覺譬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此譬無明心重。尋復(fù)不憶。領(lǐng)中間懈退。不受大法。
(辰)三起已游行譬
起已游行。到于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起已游行。譬善根欲發(fā)。厭苦求樂也。到于他國。譬無明覆解。不知還向大乘本國也。衣食。譬正助二道也。求索艱難。譬未入正法時。空無證獲也。得少為足。譬秉權(quán)教修行。得小乘果。正領(lǐng)中間以小接也。初醉酒譬竟。
?。┒H友覺悟譬。領(lǐng)上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jīng)。等賜諸子白牛大車也。文亦為三。初訶責(zé)。二示珠。三勸貿(mào)。
?。ǔ剑┙癯?br />
于后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會遇見之。譬大乘機發(fā)也。咄哉訶責(zé)。譬動執(zhí)生疑也。三周中皆有此意。法說中云我令脫苦縛等。譬說中云我先不言皆為三菩提耶。因緣中云宿世因緣我今當(dāng)說。皆訶責(zé)之辭也。
?。ǔ剑┒局?br />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里。今故現(xiàn)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安樂。譬無上大涅槃也。五欲自恣。譬大乘稱性真實受用。如所云實報勝妙五塵。能令迦葉起舞者是也。某年日月。譬大通佛覆講法華時也。今故現(xiàn)在。譬正顯實。法說中廣明五佛。譬說中等賜大車。因緣中還為說大。皆示珠之義也。
(辰)三勸貿(mào)
汝今可以此寶貿(mào)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珠雖價直無量。仍須貿(mào)易。方有濟用。譬了因內(nèi)解。雖復(fù)究竟。必以種易現(xiàn)。以昔一解一切解而貿(mào)一行一切行。珠體不竭。貿(mào)亦無窮。故須更聽更修。方顯寶之功用。如華嚴。中得摩尼珠。十種瑩治。方能雨寶。解行相稱。方堪佛記。從是以后。則具有寂滅忍衣。首楞嚴食。自行化他無量眾寶。無功用位。彼此不窮。故云??扇缫?。無所乏短也。法說中身子得記。譬說中四人得記。因緣中千二二千得記。皆即勸貿(mào)之義。初立譬竟。
(寅)二法合二。初合醉酒。二合覺悟。
(卯)初中三。初合系珠。二合醉臥不知。三合起已游行得少為足。
?。ǔ剑┙癯?br />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fā)一切智心。
?。ǔ剑┒献砼P不知
而尋廢忘。不知不覺。
?。ǔ剑┤掀鹨延涡械蒙贋樽?br />
旣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由三界內(nèi)資生艱難。故于小果自謂為足也。然無大乘功德法財。則亦仍是資生艱難。初合醉酒譬竟。
(卯)二合親友覺悟譬三。初合訶責(zé)。二合示珠。三合勸貿(mào)。
?。ǔ剑┙癯?br />
一切智愿。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
(辰)二合示珠
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辰)三合勸貿(mào)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三領(lǐng)解中。初長文竟。
?。ü铮┒薯灦3蹴瀮?nèi)心得解。二頌自陳領(lǐng)解。
?。ㄗ樱┙癯?br />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今于世尊前。自悔諸過咎。
初一偈。頌歡喜得解。次半偈。頌悔過自責(zé)也。
?。ㄗ樱┒炞躁愵I(lǐng)解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
?。ǔ螅┙癯?br />
于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丑)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ㄒ┏踔卸?。初頌醉酒譬。二頌親友覺悟譬。
?。┙癯?br />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shè)諸肴膳。以無價寶珠。系著內(nèi)衣里。默與而舍去。時臥不覺知。是人旣已起。游行詣他國。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得少便為足。更不愿好者。不覺內(nèi)衣里。有無價寶珠。
初七句。頌系珠譬。第八一句。頌醉臥不覺譬。后二偈。頌起已游行譬也。凡夫未有修德。名貧窮人。諸佛菩薩。與諸眾生同一心性。名為親友。具足權(quán)實種種功德。名為大富。諸方便教。名為肴膳。一乘圓頓教理。名為寶珠。慚愧忍辱。名為外衣。信樂之心。名為內(nèi)衣。初結(jié)緣時。具足二衣。退大墮惡。則無外衣。若約現(xiàn)無信樂。乃似內(nèi)衣亦無。而種子仍在。但是衣弊。非全無也。余如文。
(卯)二頌親友覺悟譬
與珠之親友。后見此貧人??嗲胸?zé)之已。示以所系珠。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
初頌立譬竟。
?。ㄒ┒灧ê隙?。初頌合醉酒。二頌合覺悟。
?。┙癯?br />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愿。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初一偈。頌合系珠。次半偈。頌合醉臥不知。后半偈。頌合起已游行。得少為足也。
?。┒灪嫌X悟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zhuǎn)次授決。身心徧歡喜。
初半偈。頌合訶責(zé)。次半偈。頌合示珠。后一偈。頌合勸貿(mào)也。初授千二百記竟。釋五百弟子受記品竟。次釋授學(xué)無學(xué)人記品。
授學(xué)無學(xué)人記品第九
研真斷惑。慕求勝見名之為學(xué)。即三果四向真無漏慧也。真窮惑盡。勝見已極。無所復(fù)學(xué)。名為無學(xué)。即阿羅漢果也。(學(xué)無學(xué)別。即世界。研真。即為人。斷惑。即對治。真窮惑盡。即第一義。)約教者。析法研真名學(xué)?;蟊M真窮名無學(xué)。三藏意也。體法研真名學(xué)。無真無惑名無學(xué)。通意也。自淺之深名學(xué)。通別惑盡。權(quán)實理窮名無學(xué)。別意也。研如來藏。有學(xué)無學(xué)。法性實相。非學(xué)非無學(xué)。而學(xué)而無學(xué)。圓意也。是二千人?;蚴菍W(xué)。或是無學(xué)。同是一流。一時受記。同一名號。故別為一品也。本跡者。阿難跡為學(xué)人。羅睺羅跡為無學(xué)。而本地不可思議。以例余二千人。亦應(yīng)各有本跡。觀心者名字乃至分證四位。名為學(xué)。究竟一位。名無學(xué)。理即一位。非學(xué)非無學(xué)。又六即通皆非學(xué)非無學(xué)。分證已去。而學(xué)而無學(xué)。又可理即學(xué)無學(xué)。乃至究竟學(xué)無學(xué)。
?。ǜ┦谙赂浿?。二授二千人記二。初請記。二授記。
?。ㄐ粒┏踔卸3醵苏?。次二千人請。
?。ㄈ桑┏跤侄?。初默念請。二發(fā)言請。
?。ü铮┙癯?br />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shè)得授記。不亦快乎。
?。ü铮┒l(fā)言請又二。初引例。二引望。
(子)今初
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應(yīng)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
?。ㄗ樱┒?br />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愿旣滿。眾望亦足。
準(zhǔn)前列眾。二人皆在多知識中。今與學(xué)無學(xué)二千人同受記者。為引實故。四悉檀故。初二人請竟。
(壬)次二千人請
爾時學(xué)無學(xué)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愿。住立一面。
但有引例一意。而無引望。故但默念請。不發(fā)言也。初請記竟。
?。ㄐ粒┒谟浂?。初記二人。次記二千人。
?。ㄈ桑┏踔卸3跤洶㈦y。二記羅睺羅。
(癸)初又五。初長文。二重頌。三新發(fā)意者生疑。四如來釋疑。五阿難述嘆。
(子)今初
爾時佛告阿難。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山?;圩栽谕ㄍ跞鐏?。?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初明得果)當(dāng)供養(yǎng)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明行因)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明說法度人)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凈。琉璃為地。劫名妙音徧滿。(四明國劫名字)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于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shù)校計。不能得知。(五明佛壽)正法住世。倍于壽命。像法住世。復(fù)倍正法。(六明法?。┌㈦y。是山?;圩栽谕ㄍ醴?。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贊嘆。稱其功德。(七明諸佛稱贊)
(子)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當(dāng)供養(yǎng)諸佛。然后成正覺。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國土清凈。名常立勝幡。教化諸菩薩。其數(shù)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正法住倍壽。像法復(fù)倍是。如恒河沙等。無數(shù)諸眾生。于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
(子)三新發(fā)意者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fā)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子)四如來釋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于空王佛所。同時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愿如是。故獲斯記。
(子)五阿難述嘆
阿難面于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愿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愿。爾時阿難而說偈言。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我今無復(fù)疑。安住于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初記阿難竟。
?。ü铮┒浟_睺羅二。初長文。二重頌。
(子)今初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蹈七寶華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dāng)供養(yǎng)十世界微塵等數(shù)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shù)。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圩栽谕ㄍ跞鐏頍o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后。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ㄗ樱┒仨?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于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現(xiàn)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shù)。安住于佛法。以求無上道。
初記二人竟。
?。ㄈ桑┐斡浂巳?。初長文。二重頌。三得記歡喜。
?。ü铮┙癯?br />
爾時世尊。見學(xué)無學(xué)二千人。其意柔輭。寂然清凈。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xué)無學(xué)二千人不。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dāng)供養(yǎng)五十世界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后同時于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ü铮┒仨?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二千聲聞。今于我前住。悉皆與授記。未來當(dāng)成佛。所供養(yǎng)諸佛。如上說塵數(shù)。護持其法藏。后當(dāng)成正覺。各于十方國。悉同一名號。俱時坐道場。以證無上慧。皆名為寶相。國土及弟子。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咸以諸神通。度十方眾生。名聞普周徧。漸入于涅槃。
?。ü铮┤糜洑g喜
爾時學(xué)無學(xué)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二跡門正說竟。
釋授學(xué)無學(xué)人記品竟。次釋法師品。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大論明六種法師。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為讀。四不忘為誦。五宣傳為說。六圣人經(jīng)書難解須解釋。今經(jīng)合受持為一。合解說為一。足書寫為五。若別論。則四是自行。解說一種是化他。若通論。則自軌五法。名自行法師。教他五法。名化他法師。何以言之。法者。軌則也。師者。訓(xùn)匠也。法雖可軌。體不自宏。通之在人。五種通經(jīng)。皆得稱師。舉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為師。師于妙法。自行成就。故名法師。又五種人。能以妙法訓(xùn)匠于他。故舉法目師。名為法師。若自軌法。若法匠他。俱得稱法師品。此因緣釋也。(自行化他不同。即世界。自行成就。即生善?;龕骸<磳χ?。自他俱得。名法師。即第一義。)約教者。四教各有能詮所詮。俱名為法。各論自行化他。俱得稱師。今唯在圓也。就圓教五種。若作減數(shù)說者。束五為四。即四安樂行如后說。又束為三。即是三業(yè)。受持是意業(yè)。讀誦說是口業(yè)。書寫是身業(yè)。別論則口業(yè)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論則三業(yè)自軌。即自行法師。三業(yè)教詔。即化他法師。故言法師品。又是三門。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門。宏宣五法廣利益他。即化他門。自修益彼皆順佛教。即報恩門。別論則自修報恩名自行。益彼即是化他。通論則自軌軌他。皆稱法師。故言法師品。又是三軌。讀誦書寫是外行。即如來衣。受持是內(nèi)行。即如來座。解說益他。即如來室。別論則室是匠他。衣座自匠。通論則慈悲覆物?;堇麣w已。名之如室。遮彼惡障己丑。名之為衣。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為座。此則自軌三法。亦名法師?;?。亦名法師。利物必以慈悲入室為首。涉有必以忍辱為基。濟他必以亡我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盀槭篱g依止。故名法師品。又束為二。謂自行化他。此易可知。又束為一。謂如來行。具一切行。通論則悲拔一切苦。謂四趣三界二乘菩薩等苦。慈與一切樂。謂人天涅槃常住等樂。柔和衣障一切丑。謂四住無知無明等丑。空座亡一切相。謂有相無相非有非無相。別論則慈悲生一切善。柔和遮一切惡??兆幰磺邢?。又慈忍立一切福德??兆梢磺兄腔邸V腔凼悄?。福德是足。又慈悲勝一切聲聞緣覺。柔和勝一切凡夫外道。空座勝析體偏等菩薩。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陰魔??掌茻滥滥?。又慈忍故能問??兆誓艽?。具二莊嚴。又觀空故能問。慈忍故能答。又慈忍故能種能立能資??栈酃誓茉拍芷颇軐?dǎo)。又慈悲故何所隔。柔和故何所礙??兆屎嗡?。故經(jīng)言。一切善法。慈為根本。忍辱第一道。無相最上。(無相即諸法空)若論圓行。說不可盡。具如玄義一心五行。攝一切行也。問。何故約三法明法師。答。若一往事論者。必須登堂整服坐座。乃可敷宏。故約三耳。若事理合論者。迷惑不出三種。一約苦果起惑。須用慈悲與拔。二約結(jié)業(yè)起惑。須用柔忍遠離。三約諦理起惑。須用法空了達也。(初二屬事。后一屬理。事理并是所迷之境。)若單約理者。迷真故墮苦。須用慈悲門。迷俗故沉空受樂。須用和忍門。迷中故成智障。須用法空門也。本跡觀心可解。
?。ū┷E門第三流通段。凡五品經(jīng)。非止蔭益當(dāng)時。復(fù)欲津洽來世故也。一法師品。二寶塔品。皆明宏經(jīng)功深福重。利益廣大。三達多品。引往古宏經(jīng)彼我兼益。以證功德深重。四持品。八萬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宏經(jīng)。新得記者。他土宏經(jīng)。五安樂行品。外凡初心。欣斯勝福。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擯辱。顧己力弱。無益自他。便生退沒。佛為此人說安樂行。依之宏法。不慮???。又法師品。釋尊自說宏經(jīng)功福。命覓流通。寶塔品。多寶分身且證且助。勸覓流通。(寶塔證法華經(jīng)故來。分身助開寶塔故集。)
(?。┏醴◣熎范3鯂@美能持法人。二嘆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jīng)方軌。
?。ㄎ欤┏踔卸?。初明稟道弟子功深福重。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
?。海┏跤侄3醴鹗赖茏?。二滅后弟子。
(庚)今初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求聲聞?wù)?。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于佛前聞妙法華經(jīng)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因者。憑寄也。告者。普語也。藥王菩薩。為法焚身。八萬大士。忍力深固。故今流通妙法。先因藥王。普告八萬。欲其精勤護持助宣故也。汝見是大眾等者。普授記也。不惟身子。四人。滿慈。五百。及千二。二千得記而已。舉凡八部四眾。求三乘人。但聞一偈一句。一念隨喜。皆得成佛。決定無疑。故今普皆與授記也。一偈一句者。舉少以況多也。一念隨喜者。舉淺以況深也。所聞不論何偈何句。但令義合權(quán)實本跡十妙四一之流。功福皆爾。隨喜未論讀誦修行。但令能于一念心中。深解開權(quán)顯實。即是理本非權(quán)非實。所以能權(quán)能實。權(quán)實不二。事理圓融。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又復(fù)即于一念心中。廣解一切心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障礙。若欲分別。辯說無窮。法旣如此。人亦如是。下文常不輕授四眾記。即是得此意也。故大經(jīng)云。寧愿少聞。多解義味。此義至后釋隨喜品。當(dāng)更說之。
(庚)二滅后弟子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后。若有人聞妙法華經(jīng)。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滅后聞經(jīng)隨喜。其功福與佛現(xiàn)在是同。故亦同授記也。初明稟道弟子功深福重竟。
(己)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二。初長文。二偈頌。
(庚)初中二。初別明。二總明。別者。人有下上。時有現(xiàn)未。總者。不論下上及以現(xiàn)未。通明逆之得罪。順之得福也。
(辛)初別中二。初明現(xiàn)世。二明來世。
?。ㄈ桑┏跤侄?。初明下品師。二明上品師。皆約凡位判也。
?。ü铮┙癯?br />
若復(fù)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jīng)。乃至一偈。于此經(jīng)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yǎng)。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暼懘贬ΑR路?。技樂。乃至合掌恭敬。
此先明下品師相也。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即是五種法師。一華。二香。三瓔珞。四末香。五涂香。六燒香。七繒葢幢幡。八衣服。九技樂。十合掌。即是十種供養(yǎng)。
藥王當(dāng)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yǎng)十萬億佛。于諸佛所成就大愿。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于未來世當(dāng)?shù)米鞣?。?yīng)示是諸人等。于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jīng)。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yǎng)經(jīng)卷。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葢幢幡衣服技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yīng)瞻奉。應(yīng)以如來供養(yǎng)而供養(yǎng)之。當(dāng)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愿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jīng)。
此廣明下品師功報也。已曾供養(yǎng)等。是先因深。愍眾生故等。明現(xiàn)功大。若有人問等。明未來報重。
(癸)二明上品師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yǎng)者。藥王當(dāng)知。是人自舍清凈業(yè)報。于我滅度后。愍眾生故。生于惡世。廣演此經(jīng)。
先況出上品師相。次藥王當(dāng)知下。略明上品師功報也。悲愿牽故。仍是業(yè)生眷屬。未是神通應(yīng)生。愿兼于業(yè)。具如玄義眷屬妙說。初明現(xiàn)世竟。
?。ㄈ桑┒鱽硎酪喽3趺飨缕穾?。二明上品師。
?。ü铮┙癯?br />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后。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jīng)乃至一句。當(dāng)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竊為一人。極言所化之少。乃至一句。極言所改之少。良以有慧無聞。未堪處眾廣演。此明下品師相也。然此經(jīng)是如智所說。說于如理。今行人秉此如教而宣如理。故即是如來使。如來之所遣也。又如智照如理為事。今行人依如教行如理。故是行如來事也。又以如智如理化眾生為事。今行人能有大悲以此經(jīng)中真如之理為余人說。令得利益。故名行如來事。此明下品師功報也。觀心釋者。智心觀境。境即真如。境來發(fā)智。智為如所使也。如來所遣者。觀智從如中來也。行如來事者。歷一切法無不真如。真如即佛事也。
?。ü铮┒魃掀穾?br />
何況于大眾中廣為人說。
以竊為一人。況出普為大眾。以乃至一句。況出廣說。此是上品師相。功報之大。不言可知。初別明竟。
?。ㄐ粒┒偯鳜F(xiàn)未下上法師。逆之得罪。順之得福。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F(xiàn)于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jīng)者。其罪甚重。
此先明逆之得罪也。夫罪福重輕?;驎r論田?;驎r論心?;蛘摀p益有重有輕。今正約損益重輕論也。且如惡人以不善心。心旣重矣?,F(xiàn)前罵佛。田又尊矣。一劫常罵。業(yè)又久矣。而云尚輕者。非謂罪報果輕。但尤未若毀訾讀誦法華之罪為尤重耳。何以故。佛證平等大慈。恒于惡人生悲愍心。又非惡人所能逼惱。故彼罵者。始則譬如以禮送人而人不受。持禍自歸。墮落三涂。百千億劫。終則譬如打罵旃檀。亦染香氣。反受佛化。畢竟得成出世因緣。今初心行人讀誦法華。忍力未成。易于退沒。倘一言毀訾。阻礙勝事。是斷佛種。損害尤深。故其罪甚重也。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jīng)者。當(dāng)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dān)。其所至方。應(yīng)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yǎng)尊重贊嘆。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葢幢幡衣服肴饌。作諸技樂。人中上供而供養(yǎng)之。應(yīng)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yīng)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此次明順之得福也。佛以定慧莊嚴。此人能修定慧。故言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在背為荷。在肩為擔(dān)。修非權(quán)非實法身之體。即是為如來荷。具能權(quán)能實二智之用。即是為如來擔(dān)。其所至方應(yīng)隨向禮者。此人有所趣向。悉與實相相應(yīng)。皆可敬順。順即是向。敬即是禮。敬而順之。及興供養(yǎng)也。應(yīng)持天寶等。舉重況輕。天寶尚應(yīng)奉供。況僅人中上供耶。所以者何下。釋成應(yīng)禮應(yīng)供之意。須臾即得究竟。以能圓顯究竟妙理故也。仍須分別。始從名字究竟。乃至究竟究竟。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中。初長文竟。
?。ǜ┒薯炄?。初獎勸自行利他。二重頌別總兩義。三結(jié)嘆經(jīng)最第一。
(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dāng)勤供養(yǎng)。受持法華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dāng)受持是經(jīng)。幷供養(yǎng)持者。
?。ㄐ粒┒仨瀯e總兩義二。初頌別明。二頌總明。
?。ㄈ桑┏踔卸?。初頌現(xiàn)世。二頌來世。
?。ü铮┙癯?br />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jīng)者。當(dāng)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jīng)者。舍于清凈土。愍眾故生此。當(dāng)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惡世。廣說無上法。應(yīng)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yǎng)說法者。
初二句。頌下品師。次二句。頌下品功報。次二句。頌上品師。后十句。頌上品功報也。
(癸)二頌來世
吾滅后惡世。能持是經(jīng)者。當(dāng)合掌禮敬。如供養(yǎng)世尊。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yǎng)是佛子。冀得須臾聞。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經(jīng)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來事。
初二句。超頌上品師。次六句。明上品功報。(長文不言。今偈則有。)次二句。追頌下品師。后二句。頌下品功報也。初頌別明竟。
?。ㄈ桑┒灴偯?br />
若于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jīng)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fù)過彼。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shù)偈贊。由是贊佛故。得無量功德。嘆美持經(jīng)者。其福復(fù)過彼。于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yǎng)持經(jīng)者。如是供養(yǎng)已。若得須臾聞。則應(yīng)自欣慶。我今獲大利。
初二偈。頌?zāi)嬷米?。后四偈。頌順之得福也。贊佛功德。固為無量。佛不因贊而有增進。若贊持法華經(jīng)。經(jīng)典所在。即為有佛。功德已同。又使持經(jīng)者從此增進。所以福倍勝也。二重頌別總兩義竟。
?。ㄐ粒┤Y(jié)嘆經(jīng)最第一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jīng)。而于此經(jīng)中。法華最第一。
此經(jīng)中。猶言此諸經(jīng)中。即通舉一代所說。始自華嚴。終至涅槃也。諸大乘經(jīng)各各稱為第一之說。然是對待第一。未若此經(jīng)絕待第一。故名最第一也。初嘆美能持法人竟。
(戊)二嘆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jīng)方軌二。初長文。二偈頌。
?。海┏踔卸?。初嘆經(jīng)法。二示方軌。
?。ǜ┏跤治?。初約法嘆。二約人嘆。三約處嘆。四約因嘆。五約果嘆。
(辛)今初
爾時佛復(fù)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jīng)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dāng)說。而于其中。此法華經(jīng)。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jīng)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jīng)者。如來現(xiàn)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后。
已說。指般若已前漸頓諸說也。今說。指同一座席無量義經(jīng)也。當(dāng)說。指大涅槃經(jīng)也。般若等漸頓諸經(jīng)。皆帶方便。取信為易。無量義經(jīng)。明一生無量。未明無量還一。取信亦易。今法華經(jīng)。論法。則一切差別。融通歸一。論人。則師弟本跡。俱甚久遠。二門悉與昔反。難信難解。當(dāng)鋒難事。法華已說。涅槃在后。則易可信也。秘要之藏者。隱而不說。名之為秘??傄磺蟹?。名之為要。真如實相包蘊無外。名之為藏。不可分布者法妙難信。惟有深智。乃可授與。無智益罪。故不可妄授也。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者。于三藏中。不說二乘作佛。亦不明師弟本跡。方等般若。雖說實相如來藏理。亦未說五乘作佛。亦未發(fā)跡顯本。頓漸諸經(jīng)皆未融會。故名為秘。此經(jīng)具說昔所秘法。即是開秘密藏。亦即是秘密藏。如此秘藏。昔為一類根熟眾生。雖有密說。而四十余年。未曾彰灼顯說也。猶多怨嫉者。如五千退席。佛世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
?。ㄐ粒┒s人嘆
藥王當(dāng)知。如來滅后。其能書持讀誦供養(yǎng)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xiàn)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諸善根力。當(dāng)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法在人。則人尊貴。如來衣覆者。即是修學(xué)大忍為衣也。諸佛護念者。實相為佛。實智為子。尊祟實相發(fā)生實智。即為諸佛所護念也。圓教四不壞信。為大信力。圓四宏誓。為志愿力。圓妙大智。為善根力。信則信理。理即法身。志愿是立行。行即解脫。善根根固難動。即是般若。當(dāng)知三力。即三德秘藏。初心棲此。與佛不殊。故名與如來共宿。又信力修畢竟空如來智。如來棲畢竟空舍。此人亦學(xué)畢竟空。故與如來共宿。以志愿力善根力自行權(quán)實而為機感。機感名頭。如來以化他權(quán)實二智之手。開發(fā)此人自行權(quán)實之頭。感應(yīng)道交。故言摩頭。摩頭即授記也。
?。ㄐ粒┤s處嘆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jīng)卷所住處。皆應(yīng)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fù)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yīng)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葢幢幡技樂歌頌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yǎng)。當(dāng)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在處。即處尊貴。夫佛生處。得道處。轉(zhuǎn)法輪處。入涅槃處。皆應(yīng)起塔。此經(jīng)是法身生處。得道之場。法輪正體。大涅槃窟。故應(yīng)起塔供養(yǎng)也。不須復(fù)安舍利者。釋論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經(jīng)卷是法身舍利也。已有如來全身者。生身舍利。有碎有全。碎如釋迦。全如多寶。法身舍利。亦有碎全。諸方便教為碎。法華一實為全也。(四教五時委簡。或純碎無全?;蛉橄喟?。唯法華為純?nèi)?。?br />
?。ㄐ粒┧募s因嘆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yǎng)是法華經(jīng)者。當(dāng)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jīng)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余經(jīng)帶方便因。名為拙度。此經(jīng)正顯圓因。聞解圓因。方名巧度。巧度為善行也。(大論通以衍門為巧。今經(jīng)別以一實為巧。)
?。ㄐ粒┪寮s果嘆又五。初明近果。二立譬。三法合。四釋近。五揀非。
(壬)今初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jīng)。聞已信解受持者。當(dāng)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菩提有二義。一者初心菩提。即圓初住。二者后心菩提。即妙覺極果。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也。前約因嘆。修通別因。即是未善。去圓果遠。若修圓因。即是善行。去圓果近。今以圓如實智為因。還以為果。道前真如。雖有三因。同名正因。(理即)道中真如。亦有三因。同名緣因。(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亦名了因。(分證即)道后真如。亦只三法。轉(zhuǎn)名圓果。(究竟即。)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釋論云。初觀實相。名因。觀竟。名果。究理而論。真如實相。不當(dāng)因果。亦非前后。今約修行。則有前后及以因果也。
?。ㄈ桑┒⑵?br />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干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zhuǎn)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釋此為二。一約觀門。二約教門。觀門者。眾生之心具諸煩惱。名高原。修習(xí)觀智。名穿掘。方證理味。如得清水。約通觀。則干慧地如干土。性地為濕土泥。見諦為得清水。約別觀。則從假入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斷四住惑。如掘干土。去水尚遠。從空入假。先知非假。今知非空。因是二觀。得入中道。能伏無明。轉(zhuǎn)見濕土。去水則近。若圓觀中道。非空非假而照空假。四住已盡。無明已伏。已得中道相似圓解。故云如漸至泥。若入初住。發(fā)真中解。即破無明。如泥澄清。得見中道。如得清水。故法華論云。佛性水當(dāng)知次第也。教門者。土譬經(jīng)教。水譬中道。教詮中道。如土含水。三藏未詮中道。猶如干土。方等般若帶方便說中道猶如濕土。法華正直顯露說中道猶如泥。因法華教。生聞思修。即悟中道。真見佛性。所發(fā)真慧。不復(fù)依文。如獲清水。無復(fù)土相。故華嚴云。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ㄈ桑┤ê?br />
菩薩亦復(fù)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xí)是法華經(jīng)。當(dāng)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xí)。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法華中獲聞思修。即是圓家三慧。方能近果。非干濕等教中三慧也。
(壬)四釋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jīng)。此經(jīng)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jīng)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一切菩薩。指諸權(quán)因。阿耨菩提。指諸權(quán)果。權(quán)因權(quán)果。皆攝屬于此經(jīng)。如干濕等土。悉依于水也。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者。昔所不說。今皆說之。昔說二觀為方便門。今皆開之。即是真實。寧復(fù)是門。昔說小乘方便及小乘果。小乘果尚非實相。況小方便而當(dāng)是門。今皆開之。即是實相。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jīng)之王。乃至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昔何嘗說是方便。今皆開之。即是實相不相違背。咸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色一香。無非佛法。若門若非門。悉皆開之。示真實相。顯佛性水。若不開者。則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而今開之。即得見水。無干土也。
(壬)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jīng)。驚疑怖畏。當(dāng)知是為新發(fā)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jīng)驚疑怖畏。當(dāng)知是為增上慢者。
新發(fā)意菩薩。增上慢聲聞。旣于此經(jīng)驚疑怖畏。悉是干土。尚非濕土。況能見水耶。初嘆經(jīng)法竟。
?。ǜ┒痉杰壎?。初正明方法。二明五利益。
?。ㄐ粒┏踔腥?。初標(biāo)章。二解釋。三勸修。
?。ㄈ桑┙癯?br />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后。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jīng)者。云何應(yīng)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yīng)為四眾廣說斯經(jīng)。
(壬)二解釋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大慈悲室者。若就同體。即法身也。若被眾生。即解脫也。能令眾生會于同體。即般若也。柔忍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嚴身。即般若也。若就和光利物。即解脫也。法空座者。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稱。即解脫也。又大慈安樂。即資成軌。柔和伏嗔斷惑。即觀照軌。坐座即真性軌。安樂行中。還廣此三法也。上云以佛莊嚴。又云以衣覆之。即此衣也。上云如來肩所荷擔(dān)。又云手摩其頭。即此座也。上云與如來共宿。即此室也。
(壬)三勸修
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jīng)。
旣勸安住三法。仍勸不懈怠心然后廣說。故知此勖觀行初心人耳。至相似位。任運妙音徧滿三千。不待勸也。初正明方法竟。
?。ㄐ粒┒魑謇?br />
藥王。我于余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一遣化人)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二遣化四眾)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三遣八部)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四見佛身)若于此經(jīng)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五與總持)
若初心未湻。止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眾八部。若見天龍。倚此自高。妨損其道。故不可令見也。若心無倚著。則堪見佛。兼得總持。證大利益。況復(fù)天龍等耶。二嘆經(jīng)法及示方軌中。初長文竟。
?。海┒薯炄?。初總勸。二頌長文。三結(jié)勸。
?。ǜ┙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欲舍諸懈怠。應(yīng)當(dāng)聽此經(jīng)。此經(jīng)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庚)二頌長文二。初但頌約果嘆。二頌方軌。
?。ㄐ粒┏踔卸3蹴灹⑵?。二頌法合。略不頌近果釋近及揀非也。
?。ㄈ桑┙癯?br />
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猶見干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
?。ㄈ桑┒灧ê?br />
藥王汝當(dāng)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jīng)。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jīng)。決了聲聞法。是諸經(jīng)之王。聞已諦思惟。當(dāng)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初但頌約果嘆竟。
?。ㄐ粒┒灧杰壎3蹴炚鞣椒?。二頌明五利益。
?。ㄈ桑┙癯?br />
若人說此經(jīng)。應(yīng)入如來室。著于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jīng)時。有人惡囗罵。如刀杖瓦石。念佛故應(yīng)忍。
初偈半。頌標(biāo)章。次一偈。頌解釋。后一偈。頌勸修也。
?。ㄈ桑┒灻魑謇?br />
我千萬億土。現(xiàn)凈堅固身。于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
此總明如來以五事利益之意。正由應(yīng)身徧滿十方。能為五事。守護行人也。
若我滅度后。能說此經(jīng)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凈士女。供養(yǎng)于法師。
此超頌第二遣四眾也。
引導(dǎo)諸眾生。集之令聽法。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衞護。
此追頌第一遣化人也。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jīng)典。我爾時為現(xiàn)。清凈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
此超頌第五與總持也。
若人具是德?;驗樗谋娬f。空處讀誦經(jīng)。皆得見我身。
此頌第四令見佛也。具是德。謂室衣座三德。
若人在空閑。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是人樂說法。分別無掛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
此追頌第三遣八部也。二頌長文竟。
?。ǜ┤Y(jié)勸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xué)。得見恒沙佛。
法師品竟。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四之一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四之二
古吳后學(xué)蕅益智旭述
見寶塔品第十一
塔。具云塔婆?;蛟仆灯?。新云[窣八]堵波。此翻方墳。亦翻靈廟。亦翻高顯。亦翻浮圖。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支提。舍利復(fù)論全碎。如釋迦碎身為八斛舍利。阿育王后造八萬四千寶塔以供養(yǎng)之。徧布天下名山。今多寶佛全身舍利不散。故唯一塔。又按律中四處起塔。謂佛生處。得道處。轉(zhuǎn)法輪處。入涅槃處。今法華實相。諸佛三身皆從此生。諸佛于此而坐道場。諸佛于此而轉(zhuǎn)法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秪此法華。即是三世佛之四塔。先佛已居。今佛并坐。當(dāng)佛亦然。此塔出來。明顯此事。四眾皆覩。故言見寶塔品。(世界)瓔珞經(jīng)云。供養(yǎng)一佛舍利起塔滿四天下。不如供養(yǎng)如來生身。由色身有舍利故。又起塔滿大千供養(yǎng)色身。不如供養(yǎng)法身。由法身有色身故。當(dāng)知見色不及聞經(jīng)。以由聞經(jīng)有法身故。經(jīng)有偏圓。即法身全碎。功德不等。今經(jīng)純詮圓理。是全法身。故持經(jīng)功深。宏宣力大。多寶佛塔。從地涌出。證明此事。四眾皆覩。故言見寶塔品。(為人)三周說法已竟。從地涌出。出大音聲。再嘆善哉。印成實說。即是證前。為開塔故。須集分身。旣開塔已。入塔并坐。大聲普告。召本弟子。由疑地涌方明壽量。展轉(zhuǎn)為由。即是請后。正為證前請后。從地涌出。四眾皆覩。故言見寶塔品。(對治)多寶示滅。全身舍利儼然不散。又聞其言。則是滅而不滅??杀矸ㄉ?。釋尊入塔。二身相稱。如智稱境??杀韴笊?。分身云集。可表應(yīng)身。三佛三身而不一異。令四眾覩。故言見寶塔品。(第一義)塔出有兩意。一發(fā)音聲以證前。三周說法。流通功德。皆是真實。不同兼但對帶之談。即約教義。二因開塔以起后。聲徹下方。召本弟子。乃明長壽。頓破寂場近成之疑。即本跡義。又久遠之塔從地涌出。開自在神通之力。顯過去世益物也。發(fā)大音聲。開師子奮迅之力。顯現(xiàn)在十方開權(quán)顯實也。有大誓愿。未來諸佛若說此經(jīng)。我之寶塔皆到其所為作證明。開大勢威猛之力。顯未來常住不滅也。觀心釋者。依經(jīng)修觀。與法身相應(yīng)。境智必會。如塔來證經(jīng)。境智旣會。則大報圓滿。如釋迦與多寶同坐一座。大報圓故。則隨機出應(yīng)。如分身皆集。由多寶出故。三佛得顯。由持經(jīng)故。即具三身。普賢觀云。佛三種身從方等生。即此義也。
?。ǘ。┷E門流通中。第二見寶塔品為二。初長文。二偈頌。
(戊)初中三。初明多寶涌現(xiàn)。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
(己)初又六。初現(xiàn)塔之相。二諸天供養(yǎng)。三多寶稱嘆。四時眾驚疑。五大樂說問。六如來答。
(庚)今初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v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shù)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徧世界。其諸幡葢。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七寶。表性德七覺。七圣法財也。塔表實相之境。法身所依處也。(四教各論七覺七財。今唯在圓。因位亦有七覺七財。今約極果。七覺七財皆是修得。今明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故是無作性德。)高五百由旬者。是二萬里。豎表因中萬行。果中萬德也??v廣二百五十由旬者。是一萬里。橫表萬善莊嚴也。地表無明心地。空表第一義空。以無所破。破無明地。以無所住。住第一義空。故言從地涌出。住在空中。此亦證前起后。七方便人藏理未開。無明所隱。如塔在地。今聞三周開顯。開佛知見。顯出法身。如塔涌空。此即證前。修得法身。久已明著。如塔在空。無能開者。表本地久成。眾所不識。若發(fā)跡顯本。了達無疑。此即起后也。若塔從地出。表法身顯。與余經(jīng)亦同亦異。菩薩顯法身則同。二乘顯法身則異。若塔在空。開門見佛。表發(fā)跡顯本。與余經(jīng)永異。若塔來證前。事已彰灼。蓋不須疑。塔來起后。則密有其意。眾所未知也。種種寶物者表眾多定慧而莊校也。欄楯。表總持。龕室。表無量慈悲室。亦表無量空舍。幢幡。表神通勝相。垂諸瓔珞。表四十地戒定慧陀羅尼功德。上嚴法身。下被眾生也。寶鈴。表八音四辯。四面出香。表無作四諦道風(fēng)吹四德香也。七寶幡葢高至四天王宮。表神通慈力。皆是性德七覺七財所成。皆窮無作四諦之理也。
?。ǜ┒T天供養(yǎng)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yǎng)寶塔。余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葢技樂供養(yǎng)寶塔。恭敬尊重贊嘆。
事解可知。更約理者。三十三天。即表住行向為三十。十地為一。等覺為一。妙覺為一。合為三十三。同依實相第一義境也。雨天曼陀羅華者。初心亦具四十二地功德。后心亦爾。皆以四十地所有因華歸向法身也。余諸天龍下。即表內(nèi)凡外凡等。亦依實相。向果行因也。
?。ǜ┤鄬毞Q嘆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jīng)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善哉善哉。嘆其契理契機也。平等有二義。一法平等。即中道理。二生平等。一切眾生同得佛慧。大者。如前高廣義也。如是如是者。一如法性實理之是。二如眾生根性之是。故皆是真實也。此正證前開權(quán)顯實不虛。
?。ǜ┧臅r眾驚疑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皆得法喜。顯領(lǐng)證前。怪未曾有起住一面。密助起后也。
?。ǜ┪宕髽氛f問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涌出。又于其中發(fā)是音聲。
準(zhǔn)下答意。問亦有三。一問何因有此塔。二問何故塔從地出。三問何故發(fā)是音聲也。
?。ǜ┝鐏泶馂槿?。初超答何故涌出。二追答何因有塔。三答何故發(fā)是音聲。
?。ㄐ粒┙癯?br />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凈。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愿。若我成佛。滅度之后。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jīng)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jīng)故。涌現(xiàn)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此明寶塔為證法華所以從地涌出也。問。前云地涌。今曰東方。何耶。答。東是述其本緣。涌乃申其昔愿。不相乖也。若約表法。則東方為群方之首。所以表開。地涌。所以表顯。
?。ㄐ粒┒反鸷我蛴兴?。由彼佛命。令造此塔也。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于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后。欲供養(yǎng)我全身者。應(yīng)起一大塔。
?。ㄐ粒┤鸷喂拾l(fā)是音聲。由有神通本愿故也。
其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jīng)者。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贊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wù)f法華經(jīng)故。從地涌出。贊言善哉善哉。
釋論明多寶佛不得說法而取滅度。南岳師云。彼佛告諸比丘。比丘即受化之人。何謂全不說法。當(dāng)是但得施三。不得顯一。故云不得說法耳。以是義故。雖復(fù)滅度。在在處處有說法華。便皆隨喜作證也。問。十方世界。豈無他佛不得開顯。若不開顯。皆應(yīng)發(fā)愿。何獨多寶。若不發(fā)愿。佛道不同。若發(fā)愿者。皆合聽經(jīng)。又諸佛化。皆預(yù)照機。豈待成佛不得開顯。方始發(fā)愿。答。同與不同。開與不開。有愿無愿。皆是隨緣。若宜有愿。皆悉盡來。何慮不集。后方發(fā)愿。亦是鑒機。初明多寶涌現(xiàn)竟。
?。海┒鞣稚磉h集七。初大樂說請見多寶。二明應(yīng)集分身。三大樂說請集。四放光遠召。五諸佛同來。六嚴凈國界。七與欲開塔。
?。ǜ┙癯?br />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愿欲見此佛身。
欲開塔。須集佛。集佛即付囑。付囑即召下方。下方出即應(yīng)開近顯遠。此是大事之由。故是如來神力令問也。
?。ǜ┒鲬?yīng)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愿。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jīng)故。出于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后我身乃出現(xiàn)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yīng)當(dāng)集。
須集分身。乃可開塔。正密示本地功德也。根深則枝茂。源遠則流長。分身旣爾橫徧十方。本地寧不豎超塵劫。
?。ǜ┤髽氛f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愿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yǎng)。
(庚)四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shù)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徧張寶幔。寶網(wǎng)覆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徧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fù)如是。
分身諸佛。多是凈土。惟此娑婆。乃是穢土。佛能于此娑婆穢土說法華經(jīng)。蓋是難中之難。然因茲穢土。所以必須為實施權(quán)。又因施權(quán)。所以必須開權(quán)顯實。因此顯實。方得具明如來設(shè)化之妙。原始要終。罄無不盡。可謂蓮出淤泥也。又復(fù)應(yīng)知。此土釋迦。則指諸佛為分身。各土之佛。又指余佛及釋迦為分身。此土說法華經(jīng)。諸佛旣來與欲開塔。各土有說法華經(jīng)處。諸佛及此土釋迦亦必同往與欲開塔。是則凈穢交徹。彼此互融。賓主歷然。能所不二。一乘實相之旨。法界無礙之宗。昭昭在視聽間矣。
(庚)五諸佛同來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yīng)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幷供養(yǎng)多寶如來寶塔。
?。ǜ┝鶉纼魢缛?。初變娑婆。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ㄐ粒┙癯?br />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凈。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徧布其地。以寶網(wǎng)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于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于其座結(jié)跏趺坐。如是展轉(zhuǎn)。徧滿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辛)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fù)由健DυX目真鄰?fù)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徧覆其上。懸諸幡葢。燒大寶香。諸天寶華徧布其地。
?。ㄐ粒┤儼朔礁鞫偃f億那由他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dāng)來坐故。復(fù)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fù)由健DυX目真鄰?fù)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徧覆其上。懸諸幡葢。燒大寶香。諸天寶華徧布其地。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于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徧滿其中。
三變土凈。正由三昧。三昧有三。初變娑婆。是背舍力。能變穢為凈。次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勝處力。轉(zhuǎn)變自在。三變八方更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十一切處力。廣普無礙。又初一變。表凈除見思。第二變。表凈除塵沙。第三變。表凈除無明也。問。華嚴經(jīng)中。十方同名諸佛菩薩。來證所說法門。但云充滿十方。不云變穢為凈。正顯凈穢平等。凈穢無性。又顯自他不隔。大小無礙也。今變穢為凈。則凈穢未忘。移諸天人。則自他相隔。欲容分身而更變土。則大小宛存。得無不及華嚴耶。答。諸經(jīng)所用神通。不論多少廣狹。貴在被機顯理。華嚴獨被大機。直顯圓理。故神力境界。雖多且廣。未是難事。今經(jīng)開小成大。即偏明圓。如破勁敵。故為希有。況凈穢設(shè)實有性。何能變穢為凈。自他設(shè)果有隔。何能安然被移。大小設(shè)果有礙。何能通為一土。當(dāng)知融絕凈穢彼此大小之事而顯理者。猶是事理無礙門也。不壞凈穢彼此大小之事。而即顯無凈無穢無彼無此無大無小之理。雖顯無凈無穢無彼無此無大無小之理。而凈穢彼此大小之事仍歷然者。正是事事無礙門也。是故若約平等大慧。則華嚴方等般若法華。不應(yīng)妄計優(yōu)劣。若約開權(quán)顯實開跡顯本。則法華獨擅其功。善讀經(jīng)者。貴達體宗用相。不當(dāng)徒以事跡而妄較評。致于如來所說大法。一贊一毀。如贊帝釋而毀憍尸迦也。問。三變土凈。應(yīng)是首楞嚴三昧力。何以仍用小乘事禪。答。小乘背舍。僅變小千。勝處。僅變中千。十一切處。僅變大千。今開權(quán)顯實。即小事禪是首楞嚴。故名雖附小。力用則大也。問。若爾。則隨一三昧。便能三變。何必定用三三昧耶。答。亦正不壞諸法假名故也。問。若小乘三種三昧。不能徧破三惑。若佛果三種三昧。不應(yīng)次第破惑。答。旣首楞嚴即理之事。自能一一圓破三惑。今約三昧。正論功用。復(fù)約所表。故云破惑。功用在佛。所表在機。機雖三根已破三惑。后來仍當(dāng)更破故也。六嚴凈國界竟。
?。ǜ┢吲c欲開塔又五。初諸佛問訊說欲。二釋迦開塔。三四眾皆同見聞。四二佛分座而坐。五四眾請加處空。
?。ㄐ粒┙癯?br />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赍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阇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yǎng)。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fù)如是。
諸佛同與欲開塔。如僧中作法與欲意也。大集明若干佛與欲。大品亦明千佛同說般若。然皆不云即是釋迦分身。準(zhǔn)今經(jīng)者。應(yīng)是分身。彼帶方便。故不顯說耳。今經(jīng)非但數(shù)多。亦直說是分身咸來與欲也。
?。ㄐ粒┒屽乳_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于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于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guān)鑰。開大城門。以右指開。表用權(quán)也。開塔表開權(quán)。見佛表顯實。即是證前。又將開后。故以如卻關(guān)鑰表卻障。開大城門密表開跡也。
?。ㄐ粒┤谋娡砸娐?br />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于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jīng)。我為聽是經(jīng)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嘆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ㄐ粒┧亩鸱肿?br />
爾時多寶佛。于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删痛俗<磿r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jié)跏趺坐。
?。ㄐ粒┪逅谋娬埣犹幙?br />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jié)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愿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問。眾俱在空。分身何故猶處于地。答。時眾已聞跡門開權(quán)。初入常寂光土。故以空居表之。分身示跡。各有所化之土故居地以表之。又釋迦不久顯本。亦先居空以表之。各有其致。不須疑也。二明分身遠集竟。
?。海┤麽屽瘸?br />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jīng)。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dāng)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jīng)付囑有在。
一募誰能廣說。謂于此娑婆。二明付囑時至。謂當(dāng)入涅槃。三明付囑有在。此復(fù)二意。一者近明有在。意指法師品初八萬大士。持品之初二萬菩薩。及世尊所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二者遠明有在。意指地涌本弟子眾。令觸處流通。又發(fā)起壽量也。初長文竟。
?。ㄎ欤┒薯炄?。初頌多寶。二頌分身。三頌付囑。
?。海┙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圣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此佛滅度。無央數(shù)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彼佛本愿。我滅度后。在在所住。常為聽法。
?。海┒灧稚?br />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恒沙等。來欲聽法。及見滅度。多寶如來。各舍妙土。及弟子眾。天人龍神。諸供養(yǎng)事。令法久住。故來至此。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眾。令國清凈。諸佛各各。詣寶樹下。如清凈池。蓮華莊嚴。其寶樹下。諸師子座。佛坐其上。光明嚴飾。如夜闇中。然大炬火。身出妙香。徧十方國。眾生蒙熏。喜不自勝。譬如大風(fēng)。吹小樹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上明分身遠集。共有七文。今頌甚略。初三偈。頌第二應(yīng)集。義兼初請見多寶及三請集。次一偈。頌凈國界。后四偈半。頌諸佛同來。
(己)三頌付囑二。初舉三佛以勸流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
?。ǜ┏踔腥3跄家捚淙?。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jīng)。三釋勸意。
(辛)今初
告諸大眾。我滅度后。誰能護持。讀說斯經(jīng)。今于佛前。自說誓言。
?。ㄐ粒┒e三佛以勸持經(jīng)
其多寶佛。雖久滅度。以大誓愿。而師子吼。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dāng)知此意。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dāng)發(fā)大愿。令得久住。
?。ㄐ粒┤寗褚?br />
其有能護。此經(jīng)法者。則為供養(yǎng)。我及多寶。此多寶佛。處于寶塔。常游十方。為是經(jīng)故。亦復(fù)供養(yǎng)。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若說此經(jīng)。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能護持經(jīng)。即為供養(yǎng)三佛。若說此經(jīng)。即為具見三佛。所以釋勸意也。初舉三佛以勸流通竟。
?。ǜ┒e難持之法以勸流通二。初正舉勸。二釋勸意。
(辛)初中三。初誡勸。二正舉難持以勸。三釋難持意。
?。ㄈ桑┙癯?br />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為難事。宜發(fā)大愿。
?。ㄈ桑┒e難持以勸
諸余經(jīng)典。數(shù)如恒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shù)佛土。亦未為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余經(jīng)。亦未為難。若佛滅后。于惡世中。能說此經(jīng)。是則為難。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游行。亦未為難。于我滅后。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后。于惡世中。暫讀此經(jīng)。是則為難。假使劫燒。擔(dān)負干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我滅度后。若持此經(jīng)。為一人說。是則為難。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jīng)。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于我滅后。聽受此經(jīng)。問其義趣。是則為難。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shù)。恒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于我滅后。若能奉持。如斯經(jīng)典。是則為難。
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jīng)俱通大小。宏通前四味教。皆帶方便。故猶易。持說此經(jīng)。純明一實。故倍難也。
?。ㄈ桑┤岆y持意
我為佛道。于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jīng)。而于其中。此經(jīng)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不但此土四十余年。未曾顯說。即無量土中。從始至今。所說雖多。亦未有如此經(jīng)之深談佛意者。此經(jīng)體宗用三。衣座室三。即是佛之三身。能持即持佛身。此意豈易。初正舉勸竟。
?。ㄐ粒┒寗褚馊?。初重募持經(jīng)之人。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嘆。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ㄈ桑┙癯?br />
諸善男子。于我滅后。誰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今于佛前。自說誓言。
?。ㄈ桑┒髂艹蛛y持則諸佛喜嘆
此經(jīng)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嘆。
(壬)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能于來世。讀持此經(jīng)。是真佛子。住湻善地。
此自行勝行也。
佛滅度后。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于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yīng)供養(yǎng)。
此化他勝行也。見寶塔品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亦云達兜。亦云調(diào)達。此翻天熱。以其應(yīng)行三逆。所以生時人天心熱。因此立名。即因緣釋也。(問。惡人出世。何名感應(yīng)。答。令無量人。不敢造惡。亦具四悉。見者喜己身不作。即世界。不作生善。即為人。不作惡。即對治。無障果事。即第一義。)約教者。前三教。逆秖是逆。今即逆而順。是圓教意。本跡者。本地清涼。眾生煩惱。故菩薩示熱。同其病行而度脫之。大經(jīng)云。提婆達多。必不破僧。報恩經(jīng)云。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大云經(jīng)云。提婆達多。不可思議。所有行業(yè)。同于如來。觀心者。究竟斷彼異相諸陰和合積集。名為破僧。究竟斷彼諸使習(xí)氣種子。名為害阿羅漢。究竟斷彼七種識身煩惱所知種種染污。名為惡心出佛身血。(出楞伽經(jīng)第三)什師譯經(jīng)竟。宮人請此品淹留在內(nèi)。江東僅傳二十七品。梁有滿法師講經(jīng)百徧。于長沙郡燒身。仍以此品安持品前。南岳大師亦以此品次寶塔品后。后見長安舊本。方知二師深得經(jīng)意。
?。ǘ。┐僳E門流通第三品來意。引古宏經(jīng)。傳益非謬。明今宣化。事驗不虛。舉往勸今。使流通也。文為二。初明昔日達多通經(jīng)。釋迦成道。二明今日文殊通經(jīng)。龍女作佛。稟教尚然。宣通之功。益豈不大。故達多受記。文殊可以意知。
?。ㄎ欤┏踔腥?。初明往昔師弟持經(jīng)之相。二結(jié)會古今。三勸信。
?。海┏跤侄?。初長文。二偈頌。
?。ǜ╅L文又四。初明求法時節(jié)。二正明求法。三求得法師。四受法奉行。
?。ㄐ粒┙癯?br />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jīng)。無有懈倦。
?。ㄐ粒┒髑蠓ㄓ侄?。初明發(fā)愿。二明修行。
?。ㄈ桑┙癯?br />
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fā)愿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zhuǎn)。
?。ㄈ桑┒餍扌杏侄?。初明欲滿檀那。勤行布施。二明為滿般若。勤求妙法。
?。ü铮┙癯?br />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ü铮┒鳛闈M般若勤求妙法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dāng)終身供給走使。
二正明求法竟。
?。ㄐ粒┤蟮梅◣?br />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jīng)。若不違我。當(dāng)為宣說。
?。ㄐ粒┧氖芊ǚ钚?br />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shè)食。乃至以身。而為牀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jīng)于千歲。為于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初長文竟。
?。ǜ┒薯炈?。初頌時節(jié)及正求法。二頌求得法師。三頌受法奉行。四結(jié)證勸信。
?。ㄐ粒┙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dāng)為奴仆。
(辛)二頌求得法師
時有阿私仙。來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當(dāng)為汝說。
(辛)三頌受法奉行
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于所須。采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普為諸眾生。勤求于大法。
?。ㄐ粒┧慕Y(jié)證勸信
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初明往昔師弟持經(jīng)之相竟。
(己)二結(jié)會古今二。初正結(jié)會。二明師弟功報俱滿。
(寅)今初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ǜ┒鲙煹芄缶銤M又二。初明弟子圓因報滿。二明法師妙果當(dāng)成。
?。ㄐ粒┙癯?br />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
此先明因圓也。問。提婆達多。世世為佛怨。云何而言是善知識。答。入大乘論云。若是怨者。云何能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東西各去。步步轉(zhuǎn)遠。豈得為伴耶。六度義甚多。今當(dāng)略說。如大論云。舍依正名檀。防止七支名戒。打罵不報名忍。為事始終名精進。四禪八定名禪。分地息諍名般若。又束十善為六度者。不殺至不妄語是檀。不兩舌是尸。不惡口是忍。不綺語是進。不貪嗔是禪。不邪見是般若。又菩薩善戒經(jīng)第十云。六波羅蜜有三種。一對治。謂慳惡嗔怠亂癡。二相生。謂舍家持戒。遇辱須忍。忍已精進。進已調(diào)五根。根調(diào)知法界。三果報。謂大富饒財。諸根具足。容色端正。有大威力。壽命安康。辯才無礙。又余經(jīng)云。施報富。戒報善道。忍報端正。進報神通。禪報生天。慧報破煩惱。如是等例。皆是三藏明六度相也。若施者受者財物三事皆空。名檀。不見持犯。名戒。能忍所忍不可得。名忍。身心不動。名精進。不亂不味。名禪。非智非愚。名般若。如此流例。即通教中六度相。若言檀有十利。一伏慳煩惱。二舍心相續(xù)。三與眾生同資產(chǎn)。四生豪富家。五生生施心現(xiàn)前。六四眾愛樂。七處眾不怯畏。八勝名徧布。九手足柔輭。十乃至詣道場。恒值善知識。戒有十利。一滿一切智。二如佛所學(xué)。三智者不毀。四誓愿不退。五安住正行。六棄舍生死。七慕樂涅槃。八得無纏心。九得勝三昧。十不乏信財。忍有十利。一二三四?;鸬抖舅圆荒芎ΑN宸侨怂o。六身相莊嚴。七閉惡道。八生梵天。九晝夜常安。十身不離喜樂。精進有十利。一他不能折伏。二佛所攝。三非人所護。四聞法不忘。五未聞能聞。六增長辯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惱。九隨食能消。十如優(yōu)鉢華增長。禪有十利。一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三無悔熱。四守護諸根。五得無食喜。六離愛欲。七修禪不空。八解脫魔羂。九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般若有十利。一不取施相。二不依戒。三不住忍力。四不離身心精進。五禪無所住。六魔不能擾。七他言論不能動。八達生死底。九起增上慈。十不樂二乘地。復(fù)次四事應(yīng)修檀。一破慳貪故。二莊嚴菩提故。三自他利益故。欲施。施時。施已。皆歡喜。名自利。饑渴者得除。名利他。四得后世大善果。謂尊貴饒財故。四事應(yīng)持戒。一自修善法滅惡戒。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臥安覺安不悔恨。于諸眾生無害心。四后受人天。得涅槃樂。四事應(yīng)修忍。一除不忍。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彼此離怖畏。后世無嗔。眷屬不壞。不受苦惱。四得人天涅槃樂。四事應(yīng)修精進。一破懈怠。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增善法。是自利。不惱他。是利他。四后得大力致菩提。四事應(yīng)修禪。一破亂心。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身心寂靜。是自利。不惱眾生。是利他。四后受清凈身。安隱得涅槃四事應(yīng)修般若。一破無明。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三智慧自樂。是自利。能教眾生。是利他。四能壞煩惱及智障。是大果。如此流例。是別教明六度相也。月藏第一云。若眾生唯依讀誦求菩提。是人為著世俗。尚不調(diào)己煩惱。何能調(diào)他。是人著嫉妬。名利富貴。高心自是。輕慢毀他。尚不得欲界善根。況色無色善根。況二乘菩提。況無上菩提。如星火不能干海??跉獠荒軇由健E航z不能稱岳。當(dāng)知世俗不能滿菩提。何等是第一義。謂造一切福事。及修身。修心。修慧。以第一義熏修。則速滿六波羅蜜。若行若坐。舍攀緣想。是檀。舍攀緣不犯。是尸。于境界不生瘡疣。是羼。不舍于離。是精進。于事中不放逸。是禪。于諸法體性無生。是般若。復(fù)次于陰舍。是檀。不計念陰。是尸。于陰無我想。是羼。于陰起怨想。是進。于陰不熾然。是禪。于陰畢竟棄。是般若。于界舍。是檀。于界不擾濁。是尸。于界舍因緣。是羼。于界數(shù)數(shù)舍。是進。于界不起發(fā)。是禪。于界如幻想。是般若。如是等。是名第一義諦善巧方便甚深法要。能滿六波羅蜜。以此法自為為他。三世菩薩。悉修是法成菩提故。非世俗也。此法能息眾生煩惱道苦道。安置菩提道。又華嚴明七地菩薩。念念具足十波羅蜜。當(dāng)知諸地皆悉念念具足。為存教道。故至七地說之。諸如此例。是圓教六度相也。今明釋迦因行。須知跡示四相。本行惟圓。次慈悲喜舍。各有生緣法緣無緣三種不同。三藏生緣。二乘但為自調(diào)。止可攝入定學(xué)。菩薩為度一切。別修四無量心。若至果成。得名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通教法緣。三乘同修。而亦自他利別。別教次第修三。圓教一心圓具。跡四。本一。例前六度可知。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
此次明果圓也。三十二相。具在法界次第初門及法數(shù)等。文句亦略出之。茲不暇錄。三藏以精進持戒而為相本。若不持戒。尚不能得人天之身。況佛身相。通教以空無生為相本。別教以道種智為相本。圓教以實相為相本。今聞法華。令我具足。即是稱性發(fā)得。亦能跡修前三也。八十種好。十力。神通等。具如法數(shù)。例須先識四教不同之相。然后結(jié)歸圓宗。
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此結(jié)證由通經(jīng)者益也。初明弟子圓因報滿竟。
?。ㄐ粒┒鞣◣熋罟?dāng)成三。初明正果成。二明所化度。三明滅后利益。
?。ㄈ桑┙癯?br />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后過無量劫。當(dāng)?shù)贸煞?。號曰天王如來。?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因名天熱。果名天王。國名天道。總由徹悟性德第一義天。非逆非順。而逆而順故也。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議。即逆而順。故名天熱。非順而順。其順不可思議。統(tǒng)逆成順。故名天王。行于非道。通達佛道。故名天道也。問。毗尼藏中。明調(diào)達臨入獄時。得無根信??诜Q南無。未及稱佛。身即陷墜。佛記其三劫罪畢。出獄為人。當(dāng)?shù)帽僦Х鸸L栐荒蠠o。旣悟道已。持鉢受供。甫得食時。以宿命通。自觀宿行。知是臨終一稱南無善根之力。愧不受食。遂取滅度。與此經(jīng)授記。何碩異耶。答。諸大菩薩游戲神通。普門示現(xiàn)。三十二應(yīng)。具十界身。徧于法界。盡于未來。例如央掘魔羅。薩遮尼犍。迦留陀夷等事。大小兩機。所見碩異。皆由分得如來三密故也。若知此意。則知釋尊久遠成佛。仍于大通威音等世示行因行。乃至今品之明求法。然燈之得受記。一一無非垂跡利生善權(quán)方便。殷勤稱嘆方便。良有以也。
(壬)二明所化度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于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fā)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fā)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zhuǎn)。
?。ㄈ桑┤鳒绾罄?br />
時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v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涂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技樂歌頌禮拜供養(yǎng)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fā)菩提心。至不退轉(zhuǎn)。
二結(jié)會古今竟。
(己)三勸信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jīng)。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凈心信敬者。不于善惡之跡妄生分別。名為凈心。深知生生示現(xiàn)為怨。正是成就作佛之大爐鞴。名之為信。于彼為怨為惱之人。能起真實善知識想名之為敬。了達鐘以扣鳴。刀以磨利。金以煉精。梅以寒香。但取其益。不計其非如子食乳。不譏母丑。如人采果。不嫌枝曲。名不生疑惑。如是方是聞慧思慧修慧。方能永離三涂。常奉諸佛。恒聞妙法。蓮華化生也。初明昔日達多通經(jīng)。釋迦成道竟。
?。ㄎ欤┒鹘袢瘴氖馔ń?jīng)。龍女作佛二。初明通經(jīng)。二明利益。
?。海┏踔形濉3踔欠e請退。二釋尊止之。三文殊尋來。四智積問。五文殊答。
?。ǜ┙癯?br />
于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dāng)還本土。
問。多寶已示入滅。何得尚有所從菩薩。答。應(yīng)是彼土奉侍供養(yǎng)寶塔之人。能以神通愿力。隨從寶塔處處聽經(jīng)。亦由多寶如來神力所引攝故。
?。ǜ┒屪鹬怪?br />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膳c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智積意謂多寶佛塔。秪為證經(jīng)故出。今勸物流通旣訖。是故請還。釋迦則以跡門雖訖。本門未彰。故托在文殊以留多寶。佛之密意。非菩薩所知也。
?。ǜ┤氖鈱?br />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于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于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問。序中文殊在座。今何自海而來。答。凡有三義。一者不起此會。于海化物。圣境隱顯。非凡所測。二者在序一時益訖。去時豈必白知。來時大益方生。與眾自海而至。三者梵文甚廣。傳譯甚略。彼處或具有出會之語。例如華嚴入法界品等也。問。三千之外。各有四百萬億那由他土。無復(fù)大海。文殊何故仍云海來。答。事釋未爽。況不思議。今以三義通之。一者旣移天人及變大海。今神通力。遠從所移處來。應(yīng)無遠弊。二者海眾縱移。而龍宮不動。龍謂不動。而所居已變。從變而不變處來。有何不可。三者無緣者被徙。有緣者今來。此不思議山海宛然。令眾不見。但是變見。非謂改體。文殊旣不起而往。其土亦即穢而凈。故凈名云移置他土。都不使人有往來相。此中乃使有往來相。而本不移。故知應(yīng)有機者。則土變眾移而尚來。其無緣者。則土復(fù)眾來而不至。所以理雖無動?;鲁梢?guī)。故使所見不同。來往時異。菩薩化儀尚爾。豈佛設(shè)變同凡。問。不起而往。何故云來。答。示彼此眾。知經(jīng)功力。識稟教益。故須云來。不往而往。不來而來。皆為利物。何須此難。故知此土雖云移去。他土未必見來。彼不見來。此不見去。不來不去。而移事灼然。如凈名經(jīng)中。如來足指按地。是時大眾自見坐寶蓮華。而土穢如故。
?。ǜ┧闹欠e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shù)幾何。
?。ǜ┪逦氖獯鹩炙?。初答利益甚多。二蒙益者集證。三文殊結(jié)益。四智積偈贊。
?。ㄐ粒┙癯?br />
文殊師利言。其數(shù)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dāng)證知。
(辛)二蒙益者集證
所言未竟。無數(shù)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坐寶蓮華無數(shù)菩薩。具有二種。一者本發(fā)大心。二者本是聲聞。今蒙文殊法化。同歸一實也。大乘空義。即諸法實相。
?。ㄐ粒┤氖饨Y(jié)益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ㄐ粒┧闹欠e偈贊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大智德勇健?;葻o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dǎo)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初明通經(jīng)竟。
?。海┒骼婢拧3跷氖庾詳?。二智積問。三文殊答。四智積執(zhí)別教為疑。五龍女明圓釋疑。六身子挾三藏權(quán)難。七龍女以一實除疑。八時眾聞見得益。九智積身子默然信受。
?。ǜ┙癯?br />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jīng)。
(庚)二智積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jīng)甚深微妙。諸經(jīng)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jīng)。速得佛不。
?。ǜ┤氖獯?br />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yè)。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于剎那頃。發(fā)菩提心。得不退轉(zhuǎn)。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慧善知眾生??偝帜苁芊鸩?。皆圓慧也。深入禪定。了達諸法。即圓定也。定慧平等。故能于剎那頃發(fā)菩提心。所謂悟無生者。方見剎那。即是剎那際三昧也。達此剎那無生無性。頓入不可思議法界。所謂介爾有心。三千具足。三千即空。得位不退。三千即假。得行不退。三千即中。得念不退。了知不縱不橫。雙照橫豎。故辯才無礙。自悟心性與諸佛同。愍念眾生同體在迷。故慈念猶如赤子。旣能上合諸佛。下同眾生。所以功德具足。能至菩提也。心念口演四句。皆是嘆其圓行。
?。ǜ┧闹欠e執(zhí)別教為疑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
智積侍從寶塔。專證圓經(jīng)。豈應(yīng)不信。蓋是為物騰疑耳。釋迦苦行。示跡同別。乃化他之權(quán)。龍女發(fā)心。即登不退。乃自行之實。(此但對偏為權(quán)。以圓為實也。)須臾。即上文所云剎那頃也。然權(quán)實不二。事理互融。釋迦垂跡徧行難事。旣先久證圓理。龍女示現(xiàn)剎那發(fā)心。亦必久積資糧。況無量劫。解之元即一念。而須臾頃。性具十世古今。如瞿目仙人執(zhí)善財手。于一念間。備歷剎塵數(shù)劫。承事諸佛。行菩薩道。理性不動。佛事灼然。若謂別教一向?qū)偈?。圓教一向?qū)倮?。則事理分張。仍墮邊執(zhí)。事非理何以自立。理非事何以自彰。愿讀經(jīng)者思之。
?。ǜ┪妪埮鲌A釋疑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xiàn)于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徧照于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dāng)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此由龍女持經(jīng)得解。故矢口贊佛。即所以明圓而釋疑也。初兩偈半。贊佛明圓。后一偈。引證釋疑。初言深達罪福相。徧照于十方者。罪福相。秖是十法界相。三涂為罪。人天為福。有漏為罪。無漏為福。偏空為罪。出假為福。二邊為罪。中道為福。但中為罪。圓中為福。旣舉十法界相。則性體乃至果報。無不全收。此十法界罪福相等。皆是因緣生法。當(dāng)體即空即假即中。三藏秖達因緣一句。照六而不照十。達則不深。照則不徧。通教秖達六界因緣即空。達亦不深。照亦不徧。別次第達。亦次第照。猶不得名深達徧照。唯有圓人。了知現(xiàn)前一念。豎徹三諦之底。橫該十界之邊。無一諦而非十界。則豎非豎。無一界而非三諦。則橫非橫。非豎非橫。而橫而豎。故言深達罪福相徧照于十方也。又束此橫豎。同名性德。性德非橫非豎。以諸凡圣常平等故。且說為橫。攬性成修。須明六即。修亦非橫非豎。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且說為豎。理即在迷。達而不達。照而不照。名字已去。得達照名。至究竟時。達乃最深。照乃最徧。今贊究竟佛德。故言深達罪福相徧照于十方也。微妙凈法身者。三千即假故微。三千即中故妙。三千即空故凈。三德不縱橫不并別。即是諸佛所證法身。法身無相。無所不相。實相為大小相海之本。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一相好。皆即法界。本是法身所具。還用莊嚴法身。所謂全性成修。全修顯性也。天人等四句。如文可知。又聞成菩提者。牒上文殊稱贊龍女于剎那頃能至菩提也。唯佛當(dāng)證知者。引佛為證。釋寶積之疑問也。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者。意顯不久當(dāng)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轉(zhuǎn)大法輪也。
?。ǜ┝碜訏度貦?quán)難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jīng)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zhuǎn)輪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身子于凈名經(jīng)中。曾與天女問答。便已了知男女無有定相。況今初周得悟。登圓初住。已與龍女所證是同。何得實有此難。亦是為物騰問耳。
?。ǜ┢啐埮砸粚嵆?br />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fù)速于此。
寶珠。表修得圓因。上佛。表將因克果。佛即受之。表獲果甚速也。觀心釋者。始覺為寶珠。本覺為佛。始覺合乎本覺。為以珠上佛。佛即受之。
當(dāng)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問。胎經(jīng)云。魔梵釋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現(xiàn)身得成佛。今乃變成男子。然后成佛。權(quán)實云何。答。胎經(jīng)明現(xiàn)身成佛者。約自行破無明惑言也。實也。此經(jīng)明變成男子者。約化他八相成道言也。權(quán)也。須知依圓頓教而修妙行。的可立地成佛。故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圣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由其實行甚疾。故以權(quán)行示現(xiàn)而證成之。令人深信不疑也。問。女變成男。即坐道場。旣無降神住胎出家等相。何名八相成道。答。凈穢土別。八相何必盡同。又法身示現(xiàn)。不可思議。此土自見變女成男。彼土仍見始終八相。亦奚不可。問。舍利弗等已登圓住。亦能八相作佛。何以授記猶在曠劫之后。答。自行從實。則所證理齊。化他從權(quán)。則物機不等。況諸大弟子。并是法身應(yīng)現(xiàn)。處處垂跡不同。安知不于他界示成佛耶。問。設(shè)使舍利弗等。已于他界作佛。何必此中又示受記。答。此中受記。使物見聞。更結(jié)來緣。令于未來得度。如此橫則周徧十方。豎則番番不已。廣度眾生。眾生之界仍不可盡。安可以情計心。測度法界大事。
?。ǜ┌藭r眾見聞得益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彼土)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zhuǎn)。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fā)菩提心而得受記。
先明遙見遙聞。故遙敬禮。次明彼土得益。后明此土得益。蓋南方緣熟。宜以八相作佛。此土緣薄。秖以龍女教化。皆是從體起用。普現(xiàn)色身三昧之力得。一身一切身。能隨宜示現(xiàn)也。
?。ǜ┚胖欠e身子默然信受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提婆達多品竟。
持品第十三
二萬菩薩奉命宏經(jīng)。故名持品。重勸八十萬億那由他宏經(jīng)。故名勸持品。
(?。┐僳E門流通第四品也。文分為二。初明受持。二明勸持。
?。ㄎ欤┏踔腥?。初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jīng)。二聲聞發(fā)誓他國流通。三諸尼請記。
?。海┙癯?br />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為慮。我等于佛滅后。當(dāng)奉持讀誦說此經(jīng)典。后惡世眾生。善根轉(zhuǎn)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yǎng)。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dāng)起大忍力。讀誦此經(jīng)。持說書寫。種種供養(yǎng)。不惜身命。
?。海┒暵劙l(fā)誓他國流通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異國土廣說此經(jīng)。復(fù)有學(xué)無學(xué)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dāng)于他國土廣說此經(jīng)。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問。此諸聲聞。已成大士。何故不能此土宏經(jīng)。答。為引初心始行菩薩。未能惡世苦行通經(jīng)。復(fù)欲開于安樂行品也。
?。海┤T尼請記四。初記大愛道及六千尼。二記耶輸陀羅。三諸尼領(lǐng)解。四諸尼發(fā)愿。
?。ǜ┙癯?br />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學(xué)無學(xué)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于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欲汝知記者。將來之世。當(dāng)于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xué)無學(xué)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dāng)?shù)米鞣?。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zhuǎn)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憍曇彌。亦云喬答摩。即瞿曇也。梵音輕重耳。此翻地最勝。乃是剎利尊姓。故以呼之。
?。ǜ┒浺斖恿_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于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于善國中。當(dāng)?shù)米鞣稹L柧咦闱f光相如來。應(yīng)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庚)三諸尼領(lǐng)解
爾時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幷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dǎo)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ǜ┧闹T尼發(fā)愿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國。廣宣此經(jīng)。
謙讓此土。意與上聲聞同。又或尼及聲聞。皆是他方緣熟故也。初明受持竟。
?。ㄎ欤┒鲃癯侄3蹰L文。二偈頌。
?。海┏踔兴?。初佛眼視。二菩薩請敕。三念佛默然。四順佛意發(fā)誓。
?。ǜ┙癯?br />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
眾視默勸而不告敕者。上來雖不別命。而舉持經(jīng)功德深厚。引證分明。多寶分身。遠來勸發(fā)。此之殷勤。事義已足。有欲應(yīng)命。宜即發(fā)誓。不煩復(fù)言。又為將護聲聞他方之愿。故不稱揚也。
?。ǜ┒兴_請敕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zhuǎn)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jīng)者。當(dāng)如佛教。廣宣斯法。
(庚)三念佛默然
復(fù)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dāng)云何。
(庚)四順佛意發(fā)誓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幷欲自滿本愿。便于佛前作師子吼。而發(fā)誓言。世尊。我等于如來滅后。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jīng)。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二明勸持中。初長文竟。
?。海┒薯?。是孤起。諸菩薩等請護宏經(jīng)。所以自述宏經(jīng)方軌。葢由佛于法師品中說方軌竟。寶塔募覓用方軌人。達多引往用方軌者。釋迦即是稟法軌眾。故云以身為牀坐等。今品即是惡世方軌。安樂行是始行方軌。故云住忍辱地等。如后廣明。若不爾者。則宏經(jīng)無軌。如赤身入陣。自損不虛。被鎧之言不徒設(shè)也。就文為四。初明著衣宏經(jīng)。二明入室宏經(jīng)。三明坐座宏經(jīng)。四總結(jié)請知。
(庚)初中三。初總論時節(jié)以明著衣。二別明所忍之境。三明著衣意。
?。ㄐ粒┙癯?br />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fā)聲而說偈言。惟愿不為慮。于佛滅度后??植缾菏乐小N业犬?dāng)廣說。
?。ㄐ粒┒e明所忍之境三。初通明邪人。即俗眾也。二明道門增上慢者。三明僭圣增上慢者。于中初猶可忍。第二過前。第三最甚。以后后者。轉(zhuǎn)難識故。
(壬)今初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dāng)忍。
?。ㄈ桑┒鞯篱T增上慢者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ㄈ桑┤髻允ピ錾下?br />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真道。(遂乃)輕賤(在)人間(宏法華)者。(彼為)貪著利養(yǎng)故。(誑妄)與白衣說(相似)法。為世(間無知人之)所恭敬。(外現(xiàn)威儀猶)如六通羅漢。(然而)是人(雖居阿練若。實)懷惡心。常念世俗(名利之)事。(但是)假名阿練若。(耳彼徧)好出我等(宏通大乘人之)過。而作如是(謗)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yǎng)故。說外道論議。自作此經(jīng)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于是經(jīng)。(彼等)常在大眾(之)中欲毀我等(宏法華人)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余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阿練若。亦阿蘭若。亦阿蘭那。亦阿練兒。此翻無諍。亦翻無喧雜處。凡居阿練若處。為調(diào)煩惱。今自舉蔑他。非無諍行。故云假名阿練若也。毗尼藏中。及大寶積經(jīng)寶梁聚會。并寶云經(jīng)。佛藏經(jīng)等。一一廣明阿練若行。若未相應(yīng)。且宜尋師進道。何遽守愚自是。愿諸行者審自思之。二別明所忍之境竟。
?。ㄐ粒┤髦乱?br />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雖)為斯(人之)所輕言。汝等(自作此經(jīng)悉)皆是佛。(然于)如此輕慢(之)言。皆當(dāng)忍受之。(又)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dāng)著忍辱鎧。為說是經(jīng)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于來世。護持佛所囑。世尊自當(dāng)知。濁惡世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惡口而顰蹙。數(shù)數(shù)見擯出。遠離于塔寺。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皆當(dāng)忍是事。
鎧者。甲也。忍辱鎧者。以能忍辱。則雖入惡世而不受傷。猶入陣有甲。不被刀箭之所害也。須知四教。皆各有忍辱鎧。如中阿含經(jīng)。黑齒比丘訴佛云。舍利弗罵我說我。佛即喚舍利弗問之。汝實罵說黑齒比丘不。舍利弗言。心不定者?;蛘f罵。我心已定。云何說罵。如折牛角。不觸嬈人。如殘童子。恥不惱彼。我心如地水火風(fēng)。凈與不凈。大小便利。涕唾。受而不罵。心如掃箒。凈不凈俱掃。又如破器盛脂。置之日中。渧渧恒漏。自觀九孔常漏不凈。云何罵說于他。又如死蛇狗等系凈童子頸。慚恥自愧。不罵說他。佛問。如是惡人。汝云何觀。舍利弗答言。人有五。一身善口意不善。但念其善。不念不善。如納衣比丘。見糞聚弊帛。左捉右舒。截棄不凈而取于凈。念用其身凈。以規(guī)我身。棄其口意。以誡我口意。二口行凈身意不凈。亦念其口。棄其身意。如熱渴者值多草池。披草掬水。涼身止渴。三意凈身口不凈。亦念其意。不用其身口。如行路熱渴。唯牛跡少水。若用手掬。水則渾濁。應(yīng)兩膝跪。兩手憑地??诰臀猿裏峥?。四三業(yè)皆不凈者。雖無可用。當(dāng)痛念之。如路見病人。安置使穩(wěn)。念此不凈。使得值善知識治其三業(yè)。勿令墮落三涂。五三業(yè)皆凈。常念是人以自訓(xùn)況。念齊。愿齊。如清涼池。多諸華草。熱渴入中以自蘇息。常念境界以去我惡。此是三藏教中。用苦無常不凈無我空為鎧也。儒者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又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亦此義也。毗婆沙云。念罵是一語。余皆喚聲。終日喚聲。于我何為。(阿拘盧奢。此言罵。拘盧奢。此言喚聲。我今不應(yīng)念其阿字。若有阿字。是名為罵。若無阿字。即是喚聲。)又此方是卑陋語。他方是稱贊語。我若念此卑語。無處得樂。(此例甚多。如尸羅羼提。于此未為美辭。彼方乃是二波羅蜜。又就此土。南北異稱。浙閩殊喚。于彼為贊。于此為毀。不可枚舉。)又觀此字罵。若顛倒此字。即成贊。(如見客去。若云去早。即名為留。若云早去。即名發(fā)遣。發(fā)遣是罵。留即是贊。又如正食遇客。若云來早。即是罵也。若云早來。即是贊也。世人執(zhí)覽定有前后。共為贊罵。妄情積聚。言聲性空。)又罵是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陰少分。罵少不罵多。(十八界中。是聲界少分。十二入中。是聲入少分。于五陰中。是色陰少分??v此少分是罵。其余非罵。)又誰成就罵。罵者成就。成就自彼。于我何為。(彼自攬聲以成名句而謂是罵。如丑在彼面。于鏡何干。)又罵是一字。一字不成罵。二字成罵。無有一時稱二字者。若稱后字。前字已滅。又能罵所罵。一時同一剎那俱滅。于我何為。如是等用析空為鎧也。又能罵所罵。皆同幻人。罵字罵聲。皆同谷響。諦觀實我實法。了不可得。云何不忍。此即空為鎧也。又凡夫不了罵空。起諸憂惱。增長三毒。故有三涂法界?;驈娭瓢踩?。故有人天法界。圣人了罵是空。自斷結(jié)使。故有二乘法界。復(fù)于罵者生大悲心。念拔其苦。如子狂迷而罵其母。母常憐念冀子病愈。故有諸佛菩薩法界。如此次第觀察罵中出生十界差別不同。用即假為鎧也。今經(jīng)明念佛告敕故。皆當(dāng)忍是事。佛即佛寶。告敕即法寶。佛法不二。即僧寶。一體三寶凡圣平等。諸佛已悟。眾生尚迷。我為眾生翻迷歸悟。持說此經(jīng)。了知我心。上等諸佛。下等眾生。諸佛之悟。即我心悟。眾生之迷。即我心迷。如此之鎧。即慈悲室。即法空座。一鎧一切鎧。乃圓教鎧也。初明著衣宏經(jīng)竟。
?。ǜ┒魅胧液杲?jīng)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ǜ┤髯杲?jīng)
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dāng)善說法。愿佛安隱住。
?。ǜ┧目偨Y(jié)請知
我于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fā)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持品竟。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四之二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卷五之一
古吳后學(xué)蕅益智旭述
安樂行品第十四
釋此為三。一依事釋。二附文釋。三法門釋。各有略廣。略明依事釋者。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故能進于宏經(jīng)口業(yè)之行也。略明附文釋者。先附上品文。著如來衣。則法身安。入如來室。故解脫心樂。坐如來座。故般若導(dǎo)行進。又附此品文。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樂。觀諸法實相。故行進也。略明法門釋者。安名不動。樂名無受。行名無行。不動者。六道生死。二乘涅槃所不能動。旣不緣二邊。則法身無動搖。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名為常住不動法門。上文云。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即此義也。無受者。不受凡夫之五受。乃至圓教中五受生見。亦皆不受。(先約外道四句及以絕言。名為五受。次約藏通別。各各四門及一絕言。亦各五受。后約圓教四門及一絕言。若未證實而生著見。亦名五受。體教入理。理無所受。方名不受。)有受則有苦。無受則無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無行者。若有所受。即有所行。無受則無所行。不行凡夫行。不行賢圣行。故言無行。而行中道。是故名行也。次更廣事釋。夫安樂者。即大涅槃。從果立名也。行者。即涅槃道。從因得名也。若常見外道行于苦行。則因果俱苦。若斷見外道恣情取樂。刞因樂果苦。若析法二乘無常拙度。加功苦至。方入涅槃。則因苦果樂。今是如實巧度。故因果俱樂。大經(jīng)云。定苦行者。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聲聞緣覺。定樂行者。謂諸菩薩。今于菩薩中應(yīng)更分別。三藏菩薩。有教無人。通教三乖。因果俱偏。別教菩薩。因偏果圓。圓教菩薩。因果俱圓。今以俱樂俱圓之妙果妙因。稱為安樂行也。次更廣附文釋。安樂行是涅槃道。涅槃有三義。謂三德秘藏。行有三義。謂止行。觀行。慈悲行。止行者。三業(yè)柔和。違從俱寂。即是體法身行。上文所謂如來衣也。觀行者。一實相慧。無分別光。即是體般若行。上文所謂如來座也。慈悲行者。四宏誓愿。廣度一切。即是體解脫行。上文所謂如來室也。總此三行。為涅槃道。總于三德。為行之境。境稱安樂。道稱為行。大論云。菩薩從初發(fā)心。常觀涅槃行道。因時用此三法導(dǎo)三業(yè)為行。三業(yè)凈故。即是凈于六根。六根若凈。發(fā)相似解而得入真。果時名為佛眼耳等。因名止行。果名斷德。因名觀行。果名智德。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又因名三業(yè)。果名三密。因時慈悲導(dǎo)三業(yè)利他。果時名三輪不思議化。如此觀時。無復(fù)分別。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可復(fù)滅。行于非道。通達佛道。故名為安樂行也。此行與涅槃義合。彼經(jīng)云復(fù)有一行是如來行。如來是人。安樂是法。如來是安樂人。安樂是如來法??偠灾?。其義不異。別亦不異。彼經(jīng)明金銀寶樹。譬無漏寶林。與此經(jīng)寂滅忍衣合。彼經(jīng)明金沙大河直入西海。譬一實慧。與此經(jīng)法空座合。彼經(jīng)明得道女人則無諂曲。譬無緣大慈。與此經(jīng)慈悲室合。彼經(jīng)呼為無余義。此經(jīng)呼為無上道。又彼經(jīng)所明圣行。即如來座。天行。即如來衣。梵行嬰兒行病行。即如來室也。問。大經(jīng)明親附國王。持弓帶箭。摧伏惡人。此經(jīng)遠離豪勢。謙下慈善。剛?cè)岽T乖。云何不異。答。大經(jīng)偏論折伏。而住一子地。何曾無攝受。此經(jīng)偏明攝受。而頭破七分。何嘗無折伏。各舉一端。理必具四。適時稱宜。即世界意。攝受。即為人意。折伏。即對治意。悟道。即第一義意也。次更廣法門釋。所謂不動門。不受門。不行門。具如玄文十種三法。準(zhǔn)例可知。若以此義為四悉者。三法異。即世界。解脫。即為人。般若。即對治。法身。第一義也。問。此安樂行。有何次第。答。法華圓行。一行無量行。不可思議。何定前后。今一往隨文說者。法師品。略示宏經(jīng)。則以益他為本。故先明入室。此品。辨惡世宏經(jīng)。安諸逼惱。故先明著衣。前后互現(xiàn)耳。若約行說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乖寂起相。則應(yīng)先以般若蕩累。是坐如來座。諸法不生而般若生。同體慈悲。愍眾故行道。次入如來室。旣以慈悲化世。必涉違從。決須安忍。次著如來衣。然說雖次第。行非次第。行時入空即具一切法。況慈忍耶。四安樂行者。一是止觀慈悲導(dǎo)身業(yè)。二是止觀慈悲導(dǎo)口業(yè)。三是止觀慈悲導(dǎo)意業(yè)。四是止觀慈悲導(dǎo)誓愿也。身業(yè)有止故。離身粗業(yè)。有觀故。不得身。不得身業(yè)。不得能離。無所得故。不墮凡夫地。有慈悲故。勤修身業(yè)。廣利一切。不墮二乘地。有止行故。著如來衣。有觀行故。坐如來座。有慈悲故。入如來室。止行離過。即成斷德。觀行無著。即成智德。慈悲利他。即成恩德。恩德資成智德。智德能通達斷德。是名身業(yè)安樂行。余口意誓愿亦如是。此品來意者。若諸大菩薩受命宏經(jīng)。深識權(quán)實。廣知漸頓。又達機緣。神力自在。非復(fù)濁世惱亂所能障阻。不俟更示方法。若初依始心。欲修圓行。入濁宏經(jīng)。為濁所惱。自行不立。亦無化功為是人故。須示安樂行也。
(?。┐耸芹E門流通第五品經(jīng)。文分為二。初問。二答。
?。ㄎ欤┏踔卸?。初嘆前品深行菩薩能如法宏經(jīng)。二問始行菩薩云何惡世宏經(jīng)。
?。海┙癯?br />
爾時文殊師利法玊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希有。敬順佛故。發(fā)大誓愿。于后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jīng)。
?。海┒柺夹衅兴_云何惡世宏經(jīng)
世尊。菩薩摩訶薩。于后惡世。云何能說是經(jīng)。
?。ㄎ欤┒馂槿?。初總標(biāo)章。二解釋修行方法。三總明行成之相。
(己)今初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于后惡世欲說是經(jīng)。當(dāng)安住四法。
(己)二解釋修行方法四。初身安樂行。二口安樂行。三意安樂行。四誓愿安樂行。
?。ǜ┏踔卸?。初長文。二偈頌。
?。ㄐ粒╅L文中二。初標(biāo)。二釋。
?。ㄈ桑┙癯?br />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jīng)。
詣理略說。名行處。即約正行。附事廣說。名親近處。即約助行。然說有廣略。理無淺深也。具如下釋。
?。ㄈ桑┒尪3踽屝刑?。二釋親近處。
(癸)今初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fù)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釋此為三。初約一法。謂一實諦。次約二法。謂生法二忍。三約三法。謂不思議三諦也。初一實諦者。為一切所歸。為一切作本。而徧無分別。為一切所歸。故云住忍辱地。諸法歸之。故名為地。眾行休息。故名忍辱。此即行不行之行。如來衣也。(理雖無行。依理而行。行得理息。即名不行。行即不行。故云行于不行之行。)為一切作本。故云柔和善順等。眾行得理而成。譬如萬物得地而生。若得理本。在剛能柔。在逆能順。在暴能治。在驚能安。無量功德從中道一實地生。地?zé)o所生而生功德。此即不行行之行。如來室也。(依理不行而行于行。)徧無分別。故云又復(fù)于法等。謂了知行與不行。性相無二。見諸法實。名不分別。亦無不分別相可得。名為亦不行不分別。即是非行非不行之行。如來座也。(于法無所行。故云非行。亦不行不分別。故云非不行。)無三行而三行。故名為行。同一實諦。故名為處。初約一法釋行處竟。次生法二忍者。即生法二空也。此與二乘不同。二乘生空。但破界內(nèi)我執(zhí)。二乘法空。但破界內(nèi)邪因緣無因緣法執(zhí)。今明圓教二空。約十界假名即中道故。無復(fù)十界假名可得。故名生空。約十界實法即中道故。無復(fù)十界實法可得。故名法空。若更開者。即為四忍。謂伏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也?;驗槲迦獭t更加信忍。或為六忍。則更加和從忍。或?qū)λ氖?。則為四十二忍。一地即有四十二地功德。一忍寧無四十二忍法耶。今且約四忍消文。而與別教永異。別教伏順二忍。是生忍位。則淺。無生寂滅二忍。是法忍位。則深。圓教不爾。二忍四忍。悉通初后。何者。二空之理。即是中道。初修四忍。入于中道。見二空理。乃至后心。亦秖窮二空理。故大經(jīng)云。發(fā)心畢竟二不別。若約無淺深判四忍者。從初發(fā)心。圓伏五住。至金剛頂。皆名伏忍。初后悉不違實相故。皆名順忍。初后悉不起二邊心故。皆名為無生忍。初后悉休息眾行故。皆名為寂滅忍。(凡夫在迷。理即二空四忍。聞經(jīng)生解。名字二空四忍。圓伏五住。觀行二空四忍。六根清凈。相似二空四忍。四十一位。分證二空四忍。妙覺極果。究竟二空四忍也。)經(jīng)云住忍辱地。即住二空四忍地也。柔和。即伏忍。善順等。即順忍。聞生死苦。不匆卒畏懼。聞涅槃樂。不匆卒求證。聞佛常與無常。二乘作佛與不作佛。生死涅槃異與不異。佛道長短難易非長非短。非難非易等。皆不驚怖。故名順忍。又復(fù)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即無生忍。亦不行不分別。即寂滅忍。前二名生忍。后二名法忍。從始至終。以二空理忍諸法。是著如來衣。安住二空理。是坐如來座。愍諸眾生。是入如來室。二空四忍名為行。理即是處。故云是菩薩行處也。次約二法釋行處竟。三約不思議三諦者。住忍辱地。總論三諦。如有地可據(jù)。方能忍辱也。柔和善順者。善順真諦。能忍界內(nèi)界外虛妄見愛寒熱等也。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者。安于俗諦。忍眾根緣。稱適機宜。故不卒暴。體忍違從。故心不驚也。于法無所行等者。即安中諦。能忍二邊。故云無所行。正住中道。故云觀如實相。亦不得中實。故云亦不行不分別。此則據(jù)三諦之地名為處。忍五住之辱名為行。行亦為三。謂止行。即行而不行。著如來衣。觀行。即非行非不行。坐如來座。慈悲行。即不行而行。入如來室。是謂約三法釋菩薩行處。明宏經(jīng)方軌也。
?。ü铮┒層H近處三。初約遠論近。二約近論近。三約非遠非近論近。(遠近二字。并去聲讀。是虛活字。)
(子)初約遠論近。是附戒門以助止觀。成就慈悲。亦是廣上住忍辱地。行不行也。文為十。初遠豪勢。乃至十遠畜養(yǎng)。于中九是生死。第五二乘一種是涅槃。二俱遠離。乃名親近中道。
?。ǔ螅┏踹h豪勢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恐始行人。恃附勢力。失正道故。初似小益。久則大損。
?。ǔ螅┒h邪人邪法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梵志。亦云凈裔。在家事梵者也。尼犍。此翻離系。出家外道之通名也。路伽耶陀。亦云韋陀。西域外道典籍。依于愛見而為答釋者也。逆者。征問之謂。即是依于愛見而為問難者也。正觀未成。切須防斷??制淙玖?xí)。迷于正理。
(丑)三遠兇險戲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xiàn)之戲。
那羅。此云力。即捔力戲也。不親近者??稚⒁莨?。
?。ǔ螅┧倪h旃陀羅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近旃陀羅。令人無慈。
?。ǔ螅┪暹h二乘眾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亦不問訊。若于房中。若經(jīng)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驎r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近二乘人。令人遠菩提故。西土大小兩乘。各居不雜。故云或來。旣未受大。勿妨小志。故云隨宜說法。
?。ǔ螅┝h欲想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yīng)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欲想最能殺害菩提心故。
?。ǔ螅┢哌h不男
亦復(fù)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不男最能壞亂菩提志故。五不男者。一生不男。謂胎中或初生時。便缺男根。二犍不男。謂截去或爛壞等。三妒不男。謂因他淫欲。乍有根起。而無根用。四變不男。謂見男變女。見女變男。五半不男。謂半月有用。半月不能。(此皆)宿造惡業(yè)。今感惡報。不任載道。非佛法器。故名重難。不得出家。亦不應(yīng)與親厚。
(丑)八遠危害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獨入他家。恐招危害。一心念佛。障難悉除。
?。ǔ螅┚胚h譏嫌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xiàn)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fù)余事。
律中若為女人說法。須有男子知好惡者在旁。若無有知男子。不得過五六語。皆是遠嫌避疑。勿令增他不善心也。
?。ǔ螅┦h畜養(yǎng)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少年之人。習(xí)性未定。自畜則妨修正業(yè)。同師則嬈亂請益故也。前文但云住忍辱地。是直緣理。今戒門廣出眾辱之緣。應(yīng)修遠離。非持刀杖。亦不棄舍。但以正慧而遠離之。如是十法。諸教皆然。但離二乘。諸教小異。今宏妙典。須屬圓人。觀心釋者。應(yīng)作總別二種??傉摺o非法界。何所可離。何所不離。非離非不離而論離耳。還同非遠非近而論近。初心雖了一切本無。而須數(shù)數(shù)近于遠離。別者。遠離三教教主豪勢。二邊之法。即是邪法。二邊人者。即名邪人。二觀神通。名為兇戲。三惑旃陀羅。殺三智命。偏空滅想。名二乘眾。偏觀真俗乃至中道法愛。皆名欲想。滅色住空名為不男。方便觀智皆害圓極。一切俗境。名為譏嫌。前三教善根。名為年少小兒。一一皆以所離為境。皆遠三惑而近三觀也。初約遠論近竟。
?。ㄗ樱┒s近論近。是附定門以助止觀。成就慈悲。亦是廣上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不行行也。上直明不暴不驚。今廣出修定之心。修定之處。修定要門。以定力故。在暴而治。在驚而安。
常好坐禪。在于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常好坐禪。是修定之心。好于中道實相禪法。即五法中欲。兼攝得精進念巧慧一心也。在于閑處。是修定之處。即五緣中處也。修攝其心。是修定要門。謂呵五欲。棄五蓋。調(diào)五事也。于二十五方便中。前文附戒門離十惱亂。即第一持戒清凈。今云在于閑處。即第三閑居靜處。旣在閑處。理必兼攝第四息諸緣務(wù)。但略不言第二衣食具足。第五得善知識耳。若約觀心明具五緣。則三觀為衣。禪悅法喜為食。諸佛。菩薩。六度。道品。法性。實際。皆為善知識也。呵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皆是劫功德賊。深知其過。休息貪染。棄五蓋者。謂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蓋覆定慧。故須急棄。如剪毒樹。如檢偷賊。調(diào)五事者。謂調(diào)食不饑不飽。調(diào)眠不節(jié)不恣。調(diào)身不寬不急。調(diào)息不澀不滑。調(diào)心不沈不浮。此二十法。一一皆有事相理觀。具如摩訶止觀。須者尋之。行五法者。欲得初禪。亦須五法。乃至諸禪。亦復(fù)如是。今約圓觀。則是欲從二邊正入中道。不雜二邊為精。任運流入為進。系緣法界。一念法界為念。修中觀方便名巧慧。息于二邊。心水澄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為不二其心。清凈常一。能見般若也。以此戒定二門為前方便。是故結(jié)云初親近處。
?。ㄗ樱┤s非遠非近論近。是附慧門以助止觀。成就慈悲。亦是廣上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非行非不行也。文分為三。初總標(biāo)境智。二別釋。三結(jié)成。
?。ǔ螅┙癯?br />
復(fù)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
觀者。中道觀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境也??照?。不思議第一義諦也。若單論智。智無所觀。故舉一切以顯皆空。此空即是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今菩薩初心。便以中道止觀而觀察之。所謂從始至終。皆以佛知佛見而為修行。故能開示悟入。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
(丑)二別釋
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zhuǎn)。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如實相句。別釋所觀十法界境。不顛倒以下。別釋能觀中道智也。二邊三諦無一異故。名之為如。非七方便。故名為實。以實為相。故言如實相也。(二邊對中。中必三諦。三而不三。名無一異。三諦如實。對七辨異。故云實耳。實即無相。徧相一切。)不顛倒者。無凡夫常樂我凈四倒。無二乘無??酂o我不凈四倒。亦無出假常樂我凈四倒。即是非榮非枯。雙照榮枯。正中道觀也。不動者。不為二死所動也。不退者。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不轉(zhuǎn)者。不如凡夫輪轉(zhuǎn)生死。不如二乘轉(zhuǎn)凡為圣也。如虛空者。但有名字。字不可得。中道觀智。亦但有字。求不可得也。無所有性者。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也。一切語言道斷者。離四句。絕百非。故不可思議也。不生者。惑智理皆不生。謂所破能破。稱理故俱不生。則行位因果等皆不生也。不出者。如來所治。全體即是。故無可出。畢竟不復(fù)發(fā)也。不起者。以入理故。一切方便理教皆寂滅也。無名者。一切名所不能詮。即不顛倒乃至不起。亦不足以名之也。無相者。一切相所不能狀。即不顛倒乃至不起。亦不足以形容之也。無名即是性空。無相即是相空。實無所有者。重嘆觀體非二邊之有也。無量者。非陰入界等諸數(shù)法也。無邊者。非偏小等諸有分限法也。無礙者。徧入一切諸法也。無障者。無有一法能遮止之也。雖復(fù)多句。秖是能觀之智無相無作與所觀之境稱實相應(yīng)耳。
?。ǔ螅┤Y(jié)成
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但以因緣有者。結(jié)也。上直明中道觀慧。今明雙照二邊。理性畢竟清凈。如上所說。非解非惑。而從惑因緣生生死。從解因緣生涅槃。生死涅槃。如六龍舞。從顛倒故有生死。由生死故有涅槃。故皆從顛倒生。由有生死涅槃。故有十界一切諸法可說。而十界一切諸法。畢竟皆空。皆如實相也。(上直明中道觀慧者。多約雙非故也。然而豈有中道不照二邊。今此重明照于二邊。用結(jié)諸文。以顯中觀不思議體。)又因緣有。有于涅槃。從顛倒生。生于生死。由有涅槃生死。故有可說。而中道實相之體。證涅槃而非涅槃。在生死而非生死。終不可說。故菩薩常樂觀之。觀涅槃是真諦。生死是俗諦。涅槃生死所依之體。即非涅槃生死。是中諦也。(此分因緣顛倒而為二邊。義則更顯。然生死正屬因緣。且從倒邊。故名顛倒。若達因緣。便有涅槃。故以初句判屬涅槃也。又三種涅槃。皆以觀因緣有。二種生死。皆從三惑顛倒而生。指迷歸悟。故有言說。)又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者。結(jié)不思議三諦境也。故說者。不思議教也。常樂觀者。不思議三觀也。(一切從因緣生顛倒之法。無非妙境。由此本有妙境。說上中道妙觀。稟此妙說。常樂觀于如是妙境也。)已上三節(jié)。雙約境智釋竟。今更通三節(jié)文。全約觀釋。初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者。標(biāo)觀體也。實相正是所觀。以所顯能。觀方有體故也。不顛倒下。皆釋觀相。不為二邊八倒所動。故云不倒不動。不墮二乘凡夫二地。故云不退不轉(zhuǎn)。非未來故不生。非過去故不出。非現(xiàn)在故不起。釋論云。如虛空無入無出無住相。攝大乘亦爾。無未來入處。(不從于現(xiàn)以入未故。即是不生。)無過去出處。(不從于現(xiàn)以出過故。)無現(xiàn)在住處。(現(xiàn)在不住。即是不起。)余皆如前可解。又經(jīng)文有十九句。初一句是總。后十八句。對大品十八空。如實相。即第一義空。不顛倒。即內(nèi)空。內(nèi)無六入我我所執(zhí)。故不顛倒。不動。即外空。外不為六塵所流動也。不退。即內(nèi)外空。十二入皆空。故言不退。不轉(zhuǎn)。即空空。空破諸法。諸法是所破??帐悄芷啤o復(fù)諸法。唯有空在。此空亦空。故言空空??諗展?。無復(fù)能轉(zhuǎn)。故言不轉(zhuǎn)也。如虛空者。即是大空。執(zhí)方計破。故言如虛空也。無所有性。即畢竟空。諸法無遺余。故名畢竟空。以畢竟空故。無所有性也。一切語言道斷。即一切空。一切空不可說。故語言道斷也。不生。即有為空。有為是因緣和合。旣不合故不生也。不出。即無為空。無為名出離。出離法空。故名不出也。不起。即無始空。求原初不可得。故無起也。無名。即性空。無相。即相空。并可解。實無所有。即不可得空。無量。即有法空。有法則有量。有量旣空。故言無量也。無邊。即無法空。無法則是邊表。今空故無邊也。無礙。即有法無法空。二俱不可得。故言無礙也。無障。即散空。妨障不可得。故言無障也。十八空皆是中道正慧。皆名為空。隨十八種境。故言十八耳。大經(jīng)云。如來常修十八空義。故用十八空釋十八句也。復(fù)次約十八空。旣可云初總后別。前約體相。亦可云總體別體總相別相。復(fù)次初雙約境智釋。次但全約觀釋。然觀必觀境。故可但全約觀。境能發(fā)觀。亦可但全約境。今更私作全約境釋。謂菩薩觀一切法無不皆空。一切法皆如實相。一切法皆不顛倒。一切法皆不動。皆不退。皆不轉(zhuǎn)。一切法皆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一切法皆無名。一切法皆無相。一切法皆實無所有。一切法皆無量。一切法皆無邊。一切法皆無礙無障。此顯百界千如諸法。一一無非實相。即權(quán)而實。即俗而真也。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此顯實相無相之體。隨染凈緣。具造十界百界千如一切諸法。即實而權(quán)。旣真而俗也。權(quán)實不二。乃是圓融不思議之二諦。其體相即。即名為一實諦。言空則一切皆空。言有則一切皆有。言中則一切皆中。復(fù)名為圓融三諦。非一二三。而一二三。雖一二三。而真理不當(dāng)名一二三。復(fù)名為圓妙無諦。常樂觀如是法相。即是正觀不思議境。是故結(jié)云第二親近處也。問。前云行處是正行。親近處是助行。今第二親近處。云何即名正觀。答。前不云乎。詣理略說。名行處。略說名正。附事廣說。名親近處。廣說名助。說有廣略。理無淺深。圓家正助。正助并圓。直是非正非助圓道妙理。約廣文能禪理觀。名為助耳。初身安樂行中。初長文竟。
?。ㄐ粒┒薯炄?。初頌標(biāo)。二頌釋。三明行成。
?。ㄈ桑┙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有菩薩。于后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jīng)。應(yīng)入行處。及親近處。
?。ㄈ桑┒炨尪?。初頌約遠論近。二頌非遠非近。長文分釋行處親近處。頌中取意合頌。不復(fù)次第。正顯文有廣略。理非淺深也。
?。ü铮┙癯?br />
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一)兇險戲者。(三)及旃陀羅。(四)外道梵志。(二)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xué)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深著五欲。求現(xiàn)滅度。諸優(yōu)婆夷。皆勿親近。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五兼第十)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六七)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販肉自活。炫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又四)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淫女等。盡勿親近。(又三又六)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九)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八)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增上慢人。謂坐禪得小輕安。妄謂有所證得者也。貪著小乘三藏學(xué)者。謂專圖名相口耳學(xué)問。不肯觀心修證者也。名字羅漢。謂假名阿練若也。深著五欲。謂于色聲香味觸五塵之中隨有偏嗜者也。求現(xiàn)滅度。謂但求小乘果證。無大慈悲者也。著五欲。是生死邊。求滅度。是涅槃邊。二皆勿近。應(yīng)近中道明矣。此皆長文近處所列。而今結(jié)云行處近處。故知正助但約廣略。決無淺深。
?。ü铮┒灧沁h非近
又復(fù)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別教名上法。通教名中法。藏教名下法。咸開入圓。無復(fù)藏通別法可得。故不行也。六凡法界惑業(yè)苦等。名有為有漏法。四圣法界功德智慧。名有為無漏法。十界真如平等之性。名無為法。有為色心。暫有體用。名為實法。不相應(yīng)行。依于色心分位假立。名不實法。又或有為名不實法。性生滅故。無為名實法。性不改故。或有漏名不實法。以違性故。無漏名實法。以稱性故?;蛞磺袑?。二俱稱諦故。(有為是俗諦。無為是真諦。)一切不實。情有理無。理有情無故。(有漏情之所有。理之所無。以理無故。名為不實。無漏。理之所有。情之所無。以情無故。名為不實。)今皆不行者。由觀諸法如實相。則有為亦實相。非復(fù)有為。無為亦實相。非復(fù)無為。實亦實相。非復(fù)是實。不實亦實相。非復(fù)不實。故不行也。此頌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也。亦不分別是男是女者。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之法。性本絕言。故不可分別也。不得諸法者。常自寂滅相故。不知不見者。遠離能取所取戲論相故。此頌亦不行不分別也。
一切諸法??諢o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此略頌觀一切法空等文也。無有常住。遮于真諦。亦無起滅。遮于俗諦。真俗雙遮。正顯中道。言略意周矣。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此頌從顛倒生。故說以為所觀之境。兼頌約近論近以為方便。然后重頌正觀一切法空等也。上文附戒附定。合為初親近處。慧名第二親近處。今以定慧合頌。而頌戒門。則雙結(jié)行近。正顯三學(xué)互融。事理不二也。問。上云無有常住。今云常住一相。何也。答。若對起滅而言常住。則是情計。是故須破。情計破已。理本常住。又對起滅而言常住。則有二相。今一切法皆無所有。則無起無滅。當(dāng)體常住。故名一相。一相即實相。實相即諸法而非諸法。諸法即非法。故名實相也。二頌釋竟。
?。ㄈ桑┤餍谐扇?。初標(biāo)行成。二釋行成而得安樂。三頌總結(jié)。
?。ü铮┙癯?br />
若有比丘。于我滅后。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jīng)時。無有怯弱。
事成則外儀無失。理成則內(nèi)心無滯。故無怯弱也。
(癸)二釋行成而得安樂
菩薩有時。入于靜室。以正憶念。隨義觀法。從禪定起。為諸國王。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jīng)典。其心安隱。無有怯弱。
此釋安樂之因。因修禪定。止于過惡。得人無我。外則不損。因修智慧。離諸取著。得法無我。內(nèi)無顛倒。是以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樂也。
?。ü铮┤灴偨Y(jié)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說法華經(jīng)。
初身安樂行竟。
?。ǜ┒诎矘沸卸?。初長文。二偈頌。
?。ㄐ粒┏踔卸3鯓?biāo)。二釋。
(壬)今初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后。于末法中。欲說是經(jīng)。應(yīng)住安樂行。
?。ㄈ桑┒尀槎3踔剐?。二觀行。止行防非。是如來衣。觀行說法。是如來座。又止行拔苦。觀行與樂。是如來室也。
?。ü铮┏踔剐杏炙摹3醪徽f過。二不輕慢。三不嘆毀。四不怨嫌。
(子)今初
若口宣說。若讀經(jīng)時。不樂說人。及經(jīng)典過。
人雖有過。于我何與。秖應(yīng)內(nèi)省。何暇非他。若喜談人過者。如揚糞穢。自薰薰他。損惱實重。非安樂行也。一切經(jīng)典。皆是如來方便隨宜所說。如食石蜜。中邊皆甜。安得有過。說經(jīng)典過。皆由不解權(quán)實妙理。故亦非安樂行也。
?。ㄗ樱┒惠p慢
亦不輕慢。諸余法師。
不倚圓而蔑偏。不重實而輕權(quán)。佛尚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諦。豈可自恃。不護物機。
?。ㄗ樱┤粐@毀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嘆其美。
人皆惡聞其短。故不譚短。面譽彼人。則如對毀此人。故不稱長。大論云。自贊者是貢高人。自毀者是妖惑人。贊他者是諂佞人。毀他者是讒賊人。智者應(yīng)以四悉籌量而護自他。又日藏經(jīng)云。初中后夜。減省睡眠。精進坐禪。誦經(jīng)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稱他短。不說己長。謙下卑遜。不自憍高。衣服知足。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馳散。于一切眾生。起慈悲心。此皆安樂行之相也。于聲聞人等者。根性不定。若嘆二乘?;蛄畋送舜笕⌒?。若毀呰二乘?;蛄畋舜笮【闶?。兩無所取也。
(子)四不怨嫌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若謂彼人彼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若謂彼人彼法鄙劣。即是嫌心。心機一動。聲說即發(fā)。杜說過之源。故不生怨嫌心也。大集經(jīng)云。過去拘留孫佛法中。有一比丘發(fā)菩提心。誦持大小乘法聚各八萬四千。意嫌頭陀比丘不誦經(jīng)典。猶如株杌。由此墮獄受大苦惱。從地獄出。受羅剎身。至賢劫佛樓至佛時。方脫鬼身。常人尚爾。況安樂行。為宏大典。將護小行。安得不慎其心念耶。怨怪。嫌責(zé)。怨深。嫌淺。淺深俱舍。方稱正行。此口安樂行所言心者。為制口故。初止行竟。
(癸)二觀行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觀諸法空。無所取著。心不茍執(zhí)。不逆人意。不違法相。故不以小乘法答。若見無大機而為說小。則令得方便益。若不見無大而為說小。則恐妨其大緣。故深位有知機之智。則可隨宜說法。始行無鑒物之能。但可說大乘法也。口安樂行初長文竟。
?。ㄐ粒┒薯炄?。初頌標(biāo)。二頌釋。三明行成。
?。ㄈ桑┙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于清凈地。而施牀座。以油涂身。澡浴塵穢。著新凈衣。內(nèi)外俱凈。
長文但云應(yīng)住。此中別出行相。安隱說法。欲令前人得安隱道及安隱果。即入如來室也。于清凈地而施牀座。即坐如來座也。以油涂身四句。即著如來衣也。以此三法而導(dǎo)口業(yè)。名安樂行。
(壬)二頌釋二。初頌止行。二頌觀行。
?。ü铮┏踔兴?。初頌二不輕慢。二頌三不嘆毀。三頌初不說過。四頌四不怨嫌。長文俱約止善說。頌中皆約行善說也。
?。ㄗ樱┙癯?br />
安處法座。隨問為說。
慢則不隨。隨即不輕慢意。
?。ㄗ樱┒炄粐@毀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yōu)婆塞。及優(yōu)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
但依于義。不譚人好惡也。隨義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若問答相難詰。相上下。若勝負則自知。是為智者語。一可答也。若自放恣。敢有違者誅之。是為王者語。若長短是非皆不知。惟覓勝而已。是為愚者語。二不可答也。
(子)三頌初不說過
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fā)心。漸漸增益。入于佛道。
若樂說人及經(jīng)典過。生人毒念。今不說過。故使發(fā)心入于佛道。佛道從喜生也。
?。ㄗ樱┧捻炈牟辉瓜?br />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怨嫌心起。則懈懶憂惱。今慈心說法。則精進歡悅也。初頌止行竟。
?。ü铮┒炗^行
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yī)藥。而于其中。無所希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愿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yǎng)。
說無上道。即頌但以大乘法答。愿成佛道令眾亦爾。即頌令得一切種智也。二頌釋竟。
?。ㄈ桑┤餍谐伤?。初標(biāo)行成。二明內(nèi)無過。則外難不生。三明內(nèi)有善法。所以行成。四格量功德。
?。ü铮┙癯?br />
我滅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jīng)。
?。ü铮┒鲀?nèi)無過。則外難不生。如無臭物。蠅則不來。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ü铮┤鲀?nèi)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若內(nèi)無過。如長文中說。若內(nèi)有善。如偈中說也。
(癸)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shù)譬喻。說不能盡。
二口安樂行竟。
?。ǜ┤獍矘沸卸?。初長文。二偈頌。
?。ㄐ粒┏踔腥?。初標(biāo)。二釋。三結(jié)行成。
(壬)今初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后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jīng)典者。
(壬)二釋二。初止行。二觀行。止行是衣。觀行是座。拔苦與樂是室也。
?。ü铮┏踔兴?。初不嫉誑。二不輕罵。三不惱亂。四不諍競。
?。ㄗ樱┙癯?br />
無懷嫉妬諂誑之心。
不耐他榮。名為嫉妬。由貪故嗔。嗔垢之最重者也。險曲罔他。名之為諂。藏逆露順。不任教誨。貪癡為體。正與道相違也。矯現(xiàn)有德以圖利養(yǎng)。名之為誑。由貪癡故。墮邪命法。謬膺恭敬。招苦無窮。故此等心。皆是學(xué)道大障。茍有其一。尚不能得二乘菩提。況可宏通大法。上求下化耶。安樂行菩薩。急須棄之。
(子)二不輕罵
亦勿輕罵學(xué)佛道者。求其長短。
彼旣發(fā)心學(xué)佛。便墮未來佛數(shù)??v令煩惱習(xí)性不同?;ビ虚L短。但取其長以自益。勿求其短而忤彼也。
?。ㄗ樱┤粣纴y
若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求聲聞?wù)摺G蟊僦Х鹫?。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四眾各有求三乘人。所求三乘。義攝藏通別之三教。此三教法。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循循善誘。為實所施之權(quán)。四眾茍能依之求道。自可漸引歸圓。若自恃圓解。呵其去道尚遠。自恃薄有行門。呵其放逸懈怠。彼旣被呵。便生疑悔。進不能薦取圓理。退不能遵守三權(quán)。是即惱亂行人。招過不小矣。若具知根智眼。乃能與奪適宜。
?。ㄗ樱┧牟徽姼?br />
又亦不應(yīng)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名字位人。薄解文義。未能念念觀心。每于消文釋義而起諍競。只此諍競。便名戲論。何況縱恣習(xí)氣。言語嘲謔。濁亂心神。增長放逸。非安樂行。切須戒之。初止行竟。
(癸)二觀行四。初大悲想。治嫉誑。二慈父想。治輕罵。三大師想。治惱亂。四平等說法。治諍競。
(子)今初
當(dāng)于一切眾生起大悲想。
旣起大悲。誓當(dāng)拔苦。何忍嫉之諂之誑之。
?。ㄗ樱┒雀赶胫屋p罵
于諸如來。起慈父想。
旣學(xué)佛道。即未來佛。佛即我等大慈悲父。何可輕罵。求其長短。
?。ㄗ樱┤髱熛胫螑纴y
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yīng)深心恭敬禮拜。
三乘四眾。無非菩薩。有化訓(xùn)德。皆眾生師。常應(yīng)深心禮敬。何得惱令懷疑。
?。ㄗ樱┧钠降日f法治諍競
于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隨于義義隨文。名為平等。平等則無偏執(zhí)。不起諍競也。以順法故不多不少。量機利鈍。隨器而授也。多說便為戲論。以彼不堪領(lǐng)解。徒費文辭。無實益故。若能領(lǐng)解。則如娑竭龍王雨注大海。乃至塵說剎說。亦不為多。二釋竟。
?。ㄈ桑┤Y(jié)行成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于后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
此由止行成故。惡不能加也。
得好同學(xué)。共讀誦是經(jīng)。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yǎng)經(jīng)卷。恭敬尊重贊嘆。
此由觀行成故。勝人來集也。意安樂行初長文竟。
?。ㄐ粒┒薯灦3蹴炨尅6炐谐?。略不頌標(biāo)也。
?。ㄈ桑┏踔卸?。初頌止行。二頌觀行。
?。ü铮┙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jīng)。當(dāng)舍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zhì)直行。不輕蔑于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初四句。頌初不嫉誑。恚慢二字。嫉之本也。邪偽二字。諂誑之注腳也。常修質(zhì)直行。正明對治門也。第五句。頌二不輕罵。第六句。頌四不諍競。后兩句。頌三不惱亂。
?。ü铮┒炗^行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yīng)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于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說法無障礙。
初一偈。頌初大悲想。第二偈。頌三大師想。次半偈。頌二慈父想。后半偈。頌四平等說法。初頌釋竟。
?。ㄈ桑┒炐谐?br />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yīng)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三意安樂行竟。
?。ǜ┧氖脑赴矘沸卸?。初長文。二偈頌。
(辛)初中二。初明行法。二嘆經(jīng)。
(壬)初又三。初標(biāo)。二釋。三結(jié)行成。
?。ü铮┙癯?br />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后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jīng)者。
?。ü铮┒尀槿?。初明誓愿所緣之境。二明起誓愿之由。三正立誓愿。
?。ㄗ樱┙癯?br />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已發(fā)三乘出世心者。名為在家。出家之人。全未發(fā)心。名為非菩薩人。就發(fā)心中。未斷通惑。在三界內(nèi)。名在家人。已斷通惑。出三界外。名出家人。此收藏通三乘。別四十心皆盡也。非菩薩人。即收六道四生皆盡也。如此十法界境。各有苦集應(yīng)拔。皆當(dāng)起于大悲。各有道滅應(yīng)與。皆當(dāng)起于大慈。但已發(fā)心者。善芽旣萌。因其善而玉成之。故起大慈。此慈即能拔三惑苦。未發(fā)心者。惡習(xí)偏強。因其惡而拯救之。故起大悲。此悲即能與三德樂。是謂緣無作諦。起無作誓也。
?。ㄗ樱┒髌鹗脑钢?br />
應(yīng)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如來方便隨宜說法者。通指一代時教?;蝾D或漸?;虼蠡蛐 ;驁A或偏?;蝻@或密?;蚨ú欢?。乃至或兼或但?;?qū)驇?。或開或顯?;驈U或立。一一皆是不可思議善巧方便。一一皆是隨順眾生所宜也。非菩薩人。則于權(quán)法不聞不知不覺。在家出家菩薩。則于妙法不問不信不解。不聞故無三乘聞慧。不知故無三乘思慧。不覺故無三乘修慧。不問故無一乘聞慧。不信故無一乘思慧。不解故無一乘修慧。此皆迷本道滅而為界內(nèi)界外種種苦集。不達苦集體即道滅。所以為起宏誓愿之由也。
(子)三正立誓愿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jīng)。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前明誓由。雙舉無權(quán)實三慧。今但約無圓三慧而立誓者。實能攝權(quán)故也。但乏圓慧。尚在所愍。況彼沉迷。尤當(dāng)哀惻。神通力者。如來衣如來室力。不起滅定。現(xiàn)諸威儀。先以定動也。智慧力者。如來座力。四辯莊嚴。后以慧拔也。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則必為實施權(quán)。開權(quán)顯實。二釋竟。
(癸)三結(jié)行成二。初明離過。二明利益。
?。ㄗ樱┙癯?br />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于如來滅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起大慈悲。是入如來室行成。知諸菩薩非菩薩等失于權(quán)實三慧。是坐如來座行成。宏誓制心。始終不倦。是著如來衣行成。室行成故。無嗔垢過失。座行成故。無諂誑過失。衣行成故。無懈怠過失。自旣拔苦。徧拔他苦。義同止行成也。
?。ㄗ樱┒骼嬗侄?。初正明。二釋結(jié)。
?。ǔ螅┙癯?br />
常為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衞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室行成故。人天供養(yǎng)。隨侍聽法。衣行成故。諸天衛(wèi)護。無能難問。座行成故。聽者歡喜。自旣得樂。徧與他樂。義同觀行成也。
(丑)二釋結(jié)
所以者何。此經(jīng)是一切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三世諸佛。同皆守護如是妙典。說此經(jīng)者。安得不獲此大利益耶。初明行法竟。
?。ㄈ桑┒@經(jīng)二。初就法略嘆。二約譬廣嘆。
?。ü铮┙癯?br />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jīng)。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諸佛出世。懸遠難值。正使佛出。久默斯要。是故聞名尚不可得。況得見耶。況受持耶。況讀誦耶。意顯今得見聞受持讀誦。乃是不可思議因緣。應(yīng)須寶重。如說修行也。
?。ü铮┒s譬廣嘆二。初不與珠譬。二與珠譬。
(子)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
?。ǔ螅┏跤治?。初威伏諸國。(至)五惟不與珠。
(寅)今初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zhuǎn)輪圣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輪王。譬如來化世。諸國。譬陰入界諸境也。
?。ㄒ┒⊥醪豁?br />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小王。譬見愛等諸煩惱魔。即是寇盜。所謂林中王耳。未得無漏調(diào)伏。名不順其命。
(寅)三起兵討伐
時轉(zhuǎn)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戒如堅甲。定如營壘?;廴缋鳌F哔t中方法為前軍。須陀洹斯陀含中方法為次軍。阿那含阿羅漢中方法為后軍。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萬四千之寇盜。能破者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官兵。(小乘八萬四千法蘊)
?。ㄒ┧挠泄ο操n
王見兵眾戰(zhàn)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蚺c田宅聚落城邑?;蚺c衣服嚴身之具?;蚺c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田譬禪定。宅譬解脫。聚落譬初果二果。邑譬三果。城譬涅槃。即第四果。衣服譬慚忍善法。嚴身之具譬一切助道善法。種種七寶譬七科無漏道品。象馬車乘譬二乘盡智及無生智。奴婢譬神通。人民譬有漏善法。
?。ㄒ┪逦┎慌c珠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有出分段機發(fā)。名小功勛。有出變易機發(fā)。為大功勛。若未有大勛。忽賜髻珠。則眷屬驚怪。譬眾生大機未發(fā)。忽說此經(jīng)。不惟二乘疑惑。即菩薩亦驚怪也。初立譬竟。
?。ǔ螅┒ê弦辔?。初合威伏諸國(至)五合唯不與珠。
?。ㄒ┙癯?br />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fù)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三界。
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者。禪定是慈忍行成。福德莊嚴。解脫德也。智慧是空座行成。智慧莊嚴。般若德也。以此二修而顯一性。合上轉(zhuǎn)輪圣王。雖是王[胤乚]。由有強力而得登極。故言得法國土。即是證于常寂光土也。王于三界者。統(tǒng)攝實報方便同居三土。合上欲以威勢降伏諸國。令斷三惑。出二死。順法性也。
?。ㄒ┒闲⊥醪豁?br />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同居三界。則有見愛魔王。方便三界。則有塵沙魔王。實報三界。則有無明魔王。皆不順法性也。
?。ㄒ┤掀鸨懛?br />
如來賢圣諸將。與之共戰(zhàn)。
即是七賢前軍。乃至四果后軍。與界內(nèi)見愛煩惱戰(zhàn)也。
?。ㄒ┧暮嫌泄ο操n
其有功者。心亦歡喜。于四眾中。為說諸經(jīng)。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fù)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dǎo)其心。令皆歡喜。
能降見愛。名為有功。余可知。
?。ㄒ┪搴衔ú慌c珠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jīng)。
濁障雖除。大機未發(fā)。故不為說也。初不與珠譬竟。
?。ㄗ樱┒c珠譬亦二。初立譬。二法合。
?。ǔ螅┙癯?br />
文殊師利。如轉(zhuǎn)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
圓明如意珠王。譬中道實智。體具三德。圓即法身德。明即般若德。如意雨寶。即解脫德。極果所宗故在王頂。臣下從來所未聞見。故名難信。實為權(quán)所隱。故云久在髻中。解髻即開權(quán)。與珠即顯實也。
?。ǔ螅┒ê?br />
如來亦復(fù)如是。于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圣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zhàn)。有大功勛。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wǎng)。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jīng)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大集經(jīng)云。知苦。壞陰魔。斷集。離煩惱魔。證滅。離死魔。修道。壞天子魔。此約小乘破界內(nèi)四魔言也。然而小乘修出世道。但以天魔不能為障。故云壞天子魔。其實未能降伏天魔。惟有如來應(yīng)身八相成道。示現(xiàn)降天魔耳。今云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zhàn)。滅三毒。出三界。即是分段功成。又云有大功勛。破魔網(wǎng)。即是大乘機發(fā)。故大歡喜而說此難信之妙經(jīng)也。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jīng)。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法中。最為甚深。末后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jīng)。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jīng)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于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旣以法合譬竟。又復(fù)提譬帖合。殷勤贊嘆。不一而足。欲令聞?wù)咦麟y遭想。依安樂行。敬愛持宏故也。誓愿安樂行初長文竟。
?。ㄐ粒┒薯灦3蹴炐蟹?。二頌嘆經(jīng)。
(壬)初中二。初超頌行成。二追頌行法。
?。ü铮┙癯?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贊經(jīng)。
上總明行成。今頌別顯。初句頌著衣行成。次句。頌入室行成。演說。頌坐座行成也。
(癸)二追頌行法三。初頌誓愿所緣之境。二頌起誓愿之由。三頌正立誓愿。
?。ㄗ樱┙癯?br />
后末世時持此經(jīng)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薩。應(yīng)生慈悲。
?。ㄗ樱┒炂鹗脑钢?br />
斯等不聞。不信是經(jīng)。則為大失。
(子)三頌正立誓愿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
初頌行法竟。
?。ㄈ桑┒瀲@經(jīng)。但頌約譬廣嘆。不頌就法略嘆。又長文兩譬兩合。今初總頌兩譬。二總頌兩合也。
?。ü铮┏蹩傢瀮善?br />
譬如強力。轉(zhuǎn)輪之王。兵戰(zhàn)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蚺c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先三偈。頌不與珠譬。后一偈。頌與珠譬。
?。ü铮┒傢瀮珊?br />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zhàn)。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jīng)。旣知眾生。得其力已。末后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此經(jīng)為尊。眾經(jīng)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為汝等說。
先三偈半。頌合不與珠。后三偈。頌合與珠也。二解釋修行方法竟。
(己)三總明行成之相三。初結(jié)勸四行。二舉三報以勸。三總結(jié)。
?。ǜ┙癯?br />
我滅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隱。演說斯經(jīng)。應(yīng)當(dāng)親近。如是四法。
?。ǜ┒e三報以勸。亦名三障清凈。復(fù)為三。初報障轉(zhuǎn)。轉(zhuǎn)現(xiàn)報。二業(yè)障轉(zhuǎn)。轉(zhuǎn)生報。三煩惱障轉(zhuǎn)。轉(zhuǎn)后報。
?。ㄐ粒┙癯?br />
讀是經(jīng)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
常無憂惱。轉(zhuǎn)現(xiàn)報之心。又無病痛等。轉(zhuǎn)現(xiàn)報之色也。
?。ㄐ粒┒I(yè)障轉(zhuǎn)。轉(zhuǎn)生報
不生貧窮。卑賤丑陋。
惡業(yè)之因。乃感惡果。持經(jīng)則不作貧賤業(yè)。所以不生卑陋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