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槺榔東堡,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東以莿仔侖與白沙墩堡分界,西以萬興埔侖與尖山堡分界,南以笨港大溪與嘉義縣打貓堡分界,北以虎尾溪與海豐堡分界。堡內(nèi)東西相距二十二里,南北相距二十里。
積方
其中田園甲則,均附載斗六首堡冊內(nèi)。
堡內(nèi)共三十三莊:
北港街七千一百五十戶、四萬零九百三十七丁口。
北港新街四十八戶、一百九十九丁口。
后溝仔莊二十三戶、九十八丁口。
頂廍莊一十六戶、四十二丁口。
布袋嘴莊一十八戶、八十四丁口。
撫番社三十三戶、一百零三丁口。
興化店莊二十五戶、八十八丁口。
扶朝家莊一百四十五戶、七百九十丁口。
竹圍仔莊二戶、十三丁口。
鹽水埔莊七十六戶、二百四十三丁口。
海埔藔莊一百十戶、三百九十丁口。
涂間厝莊四百二十六戶、三千二百七十七丁口。
樹仔腳莊九十六戶、三百三十一丁口。
水漆林莊一百五十六戶、七百八十丁口。
船頭埔莊二十三戶、一百零七丁口。
過溝皂莊八十四戶、四百零七丁口。
蒜頭藔莊一十八戶、五十二丁口。
考試潭莊居民另徙,現(xiàn)無戶口。
車巷口莊五十八戶、二百二十一丁口。
春牛埔莊九十六戶、五百二十四丁口。
西升莊八十五戶、四百四十一丁口。
海豐莊三十二戶、一百十五丁口。
番仔厝莊一百四十六戶、六百五十丁口。
紅毛路莊五十八戶、二百六十九丁口。
大北門莊五十四戶、一百四十二丁口。
番仔溝莊一百四十三戶、三百九十五丁口。
溝皂莊一百四十三戶、二百零一丁口。
奄豬社莊一十三戶、七十五丁口。
好收莊四十八戶、四百七十五丁口。
口莊六十五戶、三百二十六丁口。
劉厝莊一百十七戶、五百六十丁口。
草湖十一莊一百二十一戶、四百十八丁口。
山仔腳莊五十六戶、二百八十二丁口。
以上共九千六百八十四戶、五萬二千九百三十五丁口。
沿革
大槺榔東堡,舊屬嘉義縣。光緒十四年,改隸云林縣。
山(無)
嶺(無)
嶼(無)
溪
北港溪即笨溪,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南隸嘉義,北屬云林,為二邑分界之所。源出沙連堡之清水溪,由大坵田通濟圳,入白沙墩之鹿藔莊,紆回而至北港。從興化店鹽水埔西南出口,入尖山堡之無尾墩山仔匯而入下湖港出海。
港
北港即笨港,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源通洋海。金、廈、南澳、澎湖、安邊等處商船常川來往,帆檣林立,商賈輻輳。因水淺沙凝,洋船不能進口,故每次海防均無夷患。
潭
番仔溝潭在本堡西南,為大槺榔、白沙墩泄水之所。春冬旱涸,多生水草,褰裳可涉;夏秋則澮兩堡之水,潭水頓盈。產(chǎn)■〈魚逮〉魚、雜魚、蝦、蛤之屬甚多,不須放種,而魚自生,貧民資以為利。
廨署(無)
倉廒(無)
番社(無)
街市
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煙戶七千余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常由內(nèi)地載運布疋、洋油、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zhuǎn)販米石、芝麻、青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儎運樟腦前赴安平轉(zhuǎn)儎輪船運往香港等處。百物駢集,六時成市,貿(mào)易之盛,為云邑冠,俗人呼為小臺灣焉。
鋪遞(無)
營汛
北港汛隸嘉義營屬,千總一員。
橋
北港無橋,惟街西南番仔溝潭,地勢卑下,春冬水涸,于潭上編竹為橋,以利行人。
渡
北港渡凡三,皆以竹筏為之,于街外東南、西南溪港中,以載行旅。
義塚
一在興化店莊,新舊二所,系公置民園,方長一里;一在樹仔腳莊,凡十一所,橫直五里。
圳(北港地通洋海,潮汛可至,故無水圳)
坡(無)
書院(生童于社學(xué)會文,未建書院)
義塾
每年由紳民籌備膏火,延請塾師于聯(lián)甲局內(nèi)教授本街幼童。
社學(xué)
聚奎社在街西北文昌廟內(nèi),為同社諸生會文之所。藝成,則送品學(xué)兼優(yōu)者第其第次,互相切磋。
祠宇
旌義亭在街中。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圍嘉義,擾及北港,紳民結(jié)壘自固,屢挫其鋒。五月三十日,賊設(shè)伏陷壘,遇害者百有八人。事聞,純廟御書「旌義」二字以賜,紳民敬謹鉤摹,建亭志感;即其后為義民祠,祀死事諸人,后復(fù)以戴逆案內(nèi)死難者從祀。光緒十七年,祠以歲久失修,為風(fēng)雨所侵,傾壞將圯。紳民集捐,于二十年重修,增擴后堂一進。春秋祭祀,香火甚盛。
天后宮在街中。雍正庚戌年建。乾隆辛末年,笨港縣丞薛肇廣與貢生陳瑞玉等捐資重修,兼擴堂宇。咸豐十一年,訓(xùn)導(dǎo)蔡如璋倡捐再修,擴廟廷為四進:前為拜亭,兼建東西二室;二進祀天后;三進祀觀音大士;后進祀圣母。廟貌香火之盛,冠于全臺。神亦屢著靈異,前后蒙頒御書匾額二方,現(xiàn)今鉤摹,敬謹懸掛。每歲春,南北居民赴廟進香,絡(luò)繹不絕。他如捍災(zāi)、御患、水旱、疾疫,求禱立應(yīng)?;录澵衣?lián),多不勝書。宮內(nèi)住持僧人供奉香火,亦皆恪守清規(guī)。
文昌廟在街西北。堂宇二進,東西兩廊。道光十九年,貢生蔡慶宗倡捐巨資興建,奉祀文昌帝君,以為會文講課之所。光緒元年,貢生陳纓宏等勸捐重修;十三年,里紳蔡慶元等集捐興筑垣墻數(shù)十丈。
彌陀寺在街東,一拜亭、一堂,祀阿彌陀佛。相傳前因溪有溺兒,每于白晝現(xiàn)形,曳人落水,街民恐懼,視為畏途。嘉慶三年,王?;纱私?jīng)過,為鬼所困,幾瀕于危;朗誦阿彌陀佛數(shù)聲,鬼遂隱;乃告街眾立石焉。后五年,居民于黃昏時,每見石現(xiàn)火光,遂鳩資建寺。同治五年,增廣生鄭來臣等勸捐重修,頗著靈應(yīng)。
碑
旌義碑在義民祠前進。長三尺七寸二分,闊一尺七寸三分。乾隆五十二年,御賜「旌義」二字,以獎義民。敬謹鉤摹,砌石建亭志感。
坊(無)
匾
「神昭海表」匾在天后宮,嘉慶間御賜。
「慈云灑潤」匾光緒十二年嘉邑大旱,知嘉義縣事羅建祥屢禱不雨,適縣民自北港迎天后入城,羅素知神異,迎禱之,翌日甘霖大沛,四境沾足,轉(zhuǎn)歉為豐,詳經(jīng)撫部院劉公具題,蒙御書「慈云灑潤」四字。今敬謹鉤摹,與嘉慶年所賜共懸廟廷。
「海天靈貺」匾道光十七年,本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統(tǒng)兵渡臺,舟次,外洋忽得臺風(fēng),禱神立止,兼獲順風(fēng)以濟,遂平臺亂;上匾志感。
風(fēng)俗
與斗六首堡同。
科貢
黃登瀛:光緒丁丑科進士。
黃登瀛:同治甲子科舉人。
蔡錫嘉:光緒乙亥科恩貢。
許鴻書:咸豐己酉科拔貢。
梁棟材:同治癸酉科拔貢。
洪時配:咸豐癸丑科歲貢。
職官
文職(無)
武職
千總一員。
宦續(xù)(無)
流寓(無)
鄉(xiāng)賢(無)
孝子(無)
貞女(無)
貞孝女(無)
貞節(jié)婦(匯入節(jié)婦內(nèi))
貞烈婦(無)
貞烈女(無)
節(jié)婦
蔡吳氏,草湖莊人;父吳天來。年十七,適北港蔡天照;三年照沒,氏年方二十歲,矢志守節(jié),屏絕鉛華,縞素終身。至年六十一歿,守節(jié)四十一年。光緒十三年,嘉義縣羅建祥為之請旌,報「可」。
蔡王氏,字閑娘,北港王謙女也。幼性端謹,非禮勿言。年二十,適本街蔡鉆,伉儷甚篤。逾年,育一子。家門雍睦,琴瑟靜好,人盡羨之。鉆病,氏調(diào)湯藥必躬親,晝夜未嘗就枕;未幾,鉆歿,氏蓄志欲殉,慟哭嘔血,暈絕。后醒,張目遍視,見幼子在側(cè),乃拊尸大哭曰:『兒幼,妾志不得遂矣!奈何』!悲極聲嘶,鄰人為之下淚。氏既葬夫,即杜門課績,雖親串慶吊皆不往,惟撫孤守節(jié)以存禋祀。今子已長成,且抱孫矣。氏志于此少慰。行年五十有四,猶不見外親云。計守節(jié)二十五年,尚存而未旌表。
蔡楊氏,楊崖女也;世居北港。字蔡■〈木盛〉為室,年二十于歸?!觥茨臼ⅰ导邑殻夏苋憧?,有梁孟風(fēng)。二十歲,■〈木盛〉卒,僅有七月遺孕,氏摒擋喪具,為夫殯斂;既葬,惟以女紅自給。逾三月,產(chǎn)一子。氏既須乳子,又事針黹;家益貧,然矢志彌堅,雖炊煙屢斷,處之晏如。今子已長成,能順母志,家業(yè)稍裕,氏猶不改寒素?,F(xiàn)年五十八歲。
蔡陳氏,名珠,扶朝家莊陳烏番女。年十五適北港蔡汝永,便能持家,操中饋事,井井有條。伉儷九年,汝永歿,氏年二十四,稱未亡人,不通慶吊。卒年六十八歲,守節(jié)四十四年,人罕見其面。
節(jié)孝婦
蔡楊氏,字安娘;父楊天江。十八歲,嫁同里蔡汝鐸。鐸業(yè)儒而家小康;氏入門便操內(nèi)政,寬嚴得體,尤善事姑,人咸頌之。結(jié)縭十一年,鐸歿;無子,以親侄二人繼。母哭之慟,氏內(nèi)痛夫亡,又傷〔姑〕老,乃勉制哀痛,強顏承懽,始得少減哀思焉。未幾,姑疾,氏日侍湯藥不少離,飲食非親調(diào)不敢以進;年余如一日,并移榻姑室,雖終夜喚,勿倦。姑歿,氏料量喪葬,必潔必豐。既乃杜門課子,婢年方長,即遣嫁之,厚其資粧。撫繼子如己出,及長,各為婚娶。同治十三年,蒙總督李公奏請旌表,人盡榮之。光緒十三年歿,兒孫十余人,多成立云。
許吳氏,草湖莊吳周先女。周先以其幼孝謹,故名之曰謹。十八歲,嫁北港街許開福。八年生一子,甫周歲,福歿,氏年二十六歲。家既貧,翁姑衰老,氏日操井臼、夜習(xí)女紅;上事翁姑、下?lián)峁伦?,勤苦備至,人咸稱之。翁姑既歿,喪葬盡禮,哀戚逾恒。子長成家,能順母志。五十八歲病,自知不起,召子婦戒以勤儉為本,并曰:『今而后可見吾夫矣』!含笑而逝。
蔡劉氏,嘉義縣打貓堡人。父劉忠;年十八,歸北港街蔡然淮為妻;伉儷十年,連生數(shù)子?;床?,氏手調(diào)湯藥、料量衣食,盡夜未嘗安枕;未幾,淮歿,氏年二十八歲,撫尸慟哭,痛不欲生,庶姑葉氏寬慰再三,力勸撫孤存祀,氏從其言。葬夫后,與庶姑朝夕相依,互相慰勉。延師課子,夜必考其功業(yè),始令安寢;雖為慈母,有類嚴師?,F(xiàn)其長子位中、次子位崧已相繼入泮。氏侍庶姑加謹,御奴婢有恩,寬嚴得中,人皆稱之?,F(xiàn)年五十五歲。
李黃氏,牛頭埔黃狃女也,名錦娘。幼有至性,端重寡言。年十八歲,嫁北港街李深,生一子。深歿,氏年二十九歲;家貧、子幼。堂上翁姑年已垂暮,以喪子故,日夕凄楚;氏強抑哀情,勉承懽意,柏舟矢節(jié),子職兼營,翁姑顧之稍慰;久之,并忘無子,人咸美其節(jié)孝。子長,從商人,作小經(jīng)紀,頗能養(yǎng)志;后家業(yè)漸裕,娶妻生子。翁姑相繼歿,氏喪葬盡禮,事死如生。卒年六十九歲。
蔡楊氏,北港街人,名存娘,父楊永承。二十二歲,歸蔡汝姐。姐卒,氏年二十六。無子,以侄為嗣,撫如己出;事翁姑能承懽志,存歿之禮無少違缺。嗣子有女幼,抱與吾姓為媳;及長,越禮,氏絕之,不使登門;『曰非吾族也』。其嚴謹若此,戚里敬之。卒年七十七。
蔡王氏,名笑娘,新街王寶林女。十五歲,嫁蔡第。第歿,氏年十九,矢志守節(jié),翁姑憐之,為擇侄繼嗣,令氏撫養(yǎng)。氏善承翁姑意,愛若所生,每引以博堂上懽。及長,早為完婚;戚友問故,氏泣然曰:『翁姑已老,欲其得見孫耳』!子與婦亦能順志,服勞無怠。及翁姑卒,子亦隨逝,氏與媳焭獨相對,晚節(jié)彌堅,人盡稱之?,F(xiàn)年六十八歲。
鄭林氏,打貓街人,父林韭。少有至性,事父母孝。鄭崑來喪偶,聞氏賢,聘為繼室;年二十,歸鄭。鄭居北港,業(yè)儒,父母俱存;娶氏后,相得甚懽。逾年,生子;翁姑益喜,以惟孝過前婦。未幾,崑來卒,氏哭之哀,暈絕者再;姑勉以撫孤之義,氏收淚謝。既葬夫,遂代子職,朝夕侍膳,能承意志。未幾,翁死、姑多病,氏患仆婦與婢女之偷安也,移床就姑,終日相對,侍奉益謹。后姑卒,子已長,取名步南,使讀書,聰慧過人;二十四歲入泮,二十六歲食餼,娶妻生子,年四十七卒。氏遂與媳撫孫。未幾,孫夭折,氏痛哭曰:吾自負夫與翁姑矣!地下何面相見?媳勸慰之,悲少減?,F(xiàn)年八十一歲。
蔡張氏,南壇莊張秀潤女。十七歲,嫁北港蔡株。四年株卒,氏二十一,有遺孕;跪靈前,設(shè)誓守節(jié)撫孤,辭甚悲慘,人咸哀之。未幾,舉一子。娩身后,即事女紅;彌月出房。頗能將順翁姑之意,若忘其喪子焉。遺腹子長,翁姑卒,氏經(jīng)紀其喪多從豐厚,事亡如存,戚族羨之?,F(xiàn)年七十,子亦能守其業(yè)。
節(jié)烈婦
馬吳氏,安徽桐城縣人,小字仁麟;前笨港縣丞吳湛恩女。幼字同里馬萬全,翰林院庶吉士馬伯樂次子也。湛恩宦于閩,氏從焉。歲辛酉,萬全來閩就親;適吳官笨港,贅于官署,相得甚懽。次年,吳解任,就北港小住,氏與夫從焉。會萬全病,氏日侍湯藥,飲食親嘗,扶持寬譬,衣不解帶;未幾,萬全卒,氏悲痛欲絕,勉理殯葬。既終七,氏語婢曰:『吾事畢矣!既無子息,偷生何為』?遣使開,閉戶自縊,年二十七。
王張氏,名好娘,布嶼西堡人。二十三歲,王光攀買以為妾。甫三年,光攀病,遣使行,氏不應(yīng);再問之,惟俯首泣。及光攀歿,方殮,氏忽入內(nèi),呼之不出,家人疑其有故,聽之。既卒事;女眷入房尋之,見其僵臥不起。迫視,氣已絕;枕旁余洋煙少許,蓋服以殉云。
楊張氏,名笑娘,幼鬻于楊天江家為婢;及長,姿色韶秀,天江納以為妾。善事大婦,視嫡子如己出。咸豐十年天江歿,氏年二十八,無出;議遣別嫁,氏不肯。詢之,惟云:『行當(dāng)從主,母煩多語』。人以為戲言,不之理。殮葬既畢,入室僵臥,呼之不應(yīng);撫之,體已冰,不知何時飲酖,面上猶帶笑色云。
兵事
土寇
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撲嘉義,另股竄北港,鄉(xiāng)民結(jié)壘自固,屢次拒戰(zhàn),勝負互當(dāng)。五月三十日,賊誘我出,使其黨作難民入壘內(nèi)應(yīng);伏發(fā),民大亂,堡遂破,遇難者百有八人。盜平,地方官上其事,蒙御賜「旌義」二字,準建祠祀。紳民感恩,鉤摹泐石建亭以志;并建義民祠,以祀死難諸人。
同治元年,戴萬生陷彰化,遂圍嘉義,遣股撲北港。港民議戰(zhàn)議避,莫衷一是;相率禱于天后,卜戰(zhàn)吉,議遂定。乃培士為壘,引溪為濠。事方集,賊大至,居民迎旗旗出御;賊不戰(zhàn),退。時四月也。自是屢來窺伺,既不得逞,遂破新街,焚掠居民;港人集義勇出救,拔出被難男婦甚多,兼捦賊二人。詢以前此不戰(zhàn)之故,賊稱是日見黑旗下兵馬云集,雄壯如神,故不敢戰(zhàn);民始悟天后顯靈保護,共詣廟叩謝,守御益力。屢與賊戰(zhàn),均勝;前后斬獲數(shù)百級,港民受傷陣亡者僅十余人。然賊勢眾,新街未能即復(fù)。七月,官軍至,獲賊間諜,與義勇分道出擊,大敗賊黨,狂追十余里,遂復(fù)新街;并隨官軍解嘉義圍,集捐米一千石、洋銀二千五百元以濟城眾。大槺榔堡盜平。
附天后顯靈事
昔先王之以神道設(shè)教也,蓋以功德及民與夫捍災(zāi)御難者,尊崇而奉祀之,所以崇德報功,彰善癉惡也。我朝歷圣相承,攸崇祀典。神亦顯靈效順,輔翼皇圖:每見奏報之中,筆難盡紀。然其威靈顯著、功德昭然者,惟關(guān)帝、天后為最著。相傳后司東南七省水旱,故舟車所至,莫不廟貌巍峨;而商舶之來往海中者,尤加崇奉。北港實為海汊,通金、廈、南澳、日本、呂宋等處,商船萃薈,廟貌尤宏。神之威靈卓著,凡水旱、疾疫,禱無不應(yīng)。所尤顯者,惟同治元年顯圣退賊事。先是,正月十五日居民迎神輿至廟廷,簥擔(dān)忽飛起,直立神桌上,大書『今夜子時速以黑布制旗二面,各長七尺二寸、闊三尺六寸,上書「金精、水精大將軍」字樣,立吾廟廷』。左右居民見神示異,敬謹制備,然莫知何用也。及戴萬生反,圍嘉義,居民惶惶,聚議不決,乃相率禱于神;卜避不吉,卜戰(zhàn)吉。于是增壘浚濠,聚民習(xí)戰(zhàn)事。方集,而賊至,無所得旗,遂迎神命所立旗為前隊崇御;賊不戰(zhàn)退,我民亦不敢偪,恐有詐也。后賊焚新街,民激于義,爭相赴援,救出被難男婦并捦賊二人;詢以當(dāng)日不戰(zhàn)故,賊云:『是日見黑旗下人馬甚眾,長大異常,疑是神兵,故不敢戰(zhàn)』。居民知神佑,相率詣廟叩謝,勇氣百倍。自是每戰(zhàn)以黑旗先,屢敗賊,擒斬數(shù)百人;相持二、三月,港民傷斃不及二十。七月,官軍至,義民導(dǎo)之復(fù)新街,解嘉義圍。黑旗所至,賊盡披靡,蓋神佑也。余獨異夫港民五方雜處,不習(xí)戰(zhàn),一旦臨以巨寇,能不駭散奔潰,乃蒙神示先機,圣顯當(dāng)場,使軟弱之民拒方銳之寇,已極難矣;況賊踞我新街,寇仇密邇,相持數(shù)月,屢挫兇鋒,卒能助官軍復(fù)土地、解嚴圍,視險如夷、處變不亂,若非仰仗神威,數(shù)萬生靈非有官司為之董率,三月相拒能不有意志所見不同,乃眾志成城,萬夫一心,摧強寇如拉朽,則神之功其庸可思議乎?所惜當(dāng)時未有據(jù)以實告者,故神之績弗彰。然至今港民感神靈,奉祭祀,粢牲告潔,酒醴申虔,則崇德報功,上合神道設(shè)教之旨;而捍災(zāi)御難,下拯斯民水火之中。神之所以護國佑民者,功豈淺哉!因為紀其本末如此。
邊防
北港居臨外洋,港道實為?!觥淬吡x〉,潮汛相通。商船由廈門起椗順東南斜線行,風(fēng)順一日可達港內(nèi),北深南淺,深處水約丈余,可容千余石商船。南則沙線延袤,船不敢泊,惟吃水三、四尺者,可暫寄椗?;蛟粕尘€與安平縣之海翁線接,未知確否?因水淺,故洋船不敢入港。歷屆海防均安堵如常,貿(mào)易不廢。
兇番(無)
災(zāi)祥(同斗六堡)
藝文
重修天后宮碑記笨港縣丞薜肇廣
天后宮建自雍正庚戌歲,修于乾隆辛未年,迄今二十六載。故制捔樸卑窄,不足以昭虔妥靈;而又梁棟赤白,多剝不治。余蒞港之明年,捐俸倡修;于是董事陳瑞玉等集眾捐需,求材鳩工,修而葺之。不數(shù)月而蕆事,故者聿新、卑者益高、窄者開廣,丹垣刻桷,煥然改觀。而歲大有年,風(fēng)災(zāi)息滅、海波不揚、民無覆溺,皆稱神貺。余曰:神人也,若天后圣母。海內(nèi)外舟車所至,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夫人窮返本,勞苦倦極而呼天,疾痛慘怛而呼父母。浸假而無恒于所應(yīng)尊親者,而反狎褻之;倫常乖舛,泊沒天良。一旦履風(fēng)濤、觸蛟蜃、千里而遙、百里而溺,存亡呼吸之際,而始乞靈于神,而尊之親之,呼天而呼母,神將癉其惡而不為之呵護者矣。今圣天子以孝治天下,車書大同。臺海之民百余年來,休養(yǎng)生息,咸能崇本抑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天道賞善而罰惡,神亦體天而行道,笨以事人者事神,而神不降之福乎?故余曰:神也亦人也。諸紳士民請書廟成而獲神庥于石,為道其所以然之故,得觀感而興起焉!至于神之所從來與夫事蹟、靈應(yīng)、祀典,記載所及已照然在人耳目間,故不必復(fù)贅。
題烈婦馬吳氏殉夫事候選訓(xùn)導(dǎo)蔡如璋
萬載流芳尺組間,畢生貞節(jié)重河山。風(fēng)能挽俗非堅確,死自成名若等閑。八十老親扶白骨,千秋大義屬紅顏。他年鳳誥頒來早,卓卓清操若個扳?
前題拔貢許鴻書
烈是古今香,自來稱不偶。貞哉馬細君,流芳應(yīng)不朽。夫死四旬余,煢煢何以守!寡節(jié)效共姜,兒曹一無有。閨閣事凄涼,問天徒搔首。黃鵠且孤飛,自知非長久。尺組歸黃泉,寸心期無丑。名完節(jié)更全,貪生知寧否?心不負良人,行何慚父母。一死重泰山,高風(fēng)崇星斗;日月可齊光,乾坤應(yīng)比壽。生為連理枝,死宜琴瑟友。婦德美可風(fēng),嘖嘖在人口。里黨被榮光,含哀同薦酒。
前題歲貢洪時配
含哀四十九日子,真心盡節(jié)報馬氏;真成婦人從一矣,笨溪流芳名不死。
其二
死非激烈婦稱烈,增光江南家閥閱;出嫁從夫斯局結(jié),何必艾年請旌節(jié)!
積方
其中田園甲則,均附載斗六首堡冊內(nèi)。
堡內(nèi)共三十三莊:
北港街七千一百五十戶、四萬零九百三十七丁口。
北港新街四十八戶、一百九十九丁口。
后溝仔莊二十三戶、九十八丁口。
頂廍莊一十六戶、四十二丁口。
布袋嘴莊一十八戶、八十四丁口。
撫番社三十三戶、一百零三丁口。
興化店莊二十五戶、八十八丁口。
扶朝家莊一百四十五戶、七百九十丁口。
竹圍仔莊二戶、十三丁口。
鹽水埔莊七十六戶、二百四十三丁口。
海埔藔莊一百十戶、三百九十丁口。
涂間厝莊四百二十六戶、三千二百七十七丁口。
樹仔腳莊九十六戶、三百三十一丁口。
水漆林莊一百五十六戶、七百八十丁口。
船頭埔莊二十三戶、一百零七丁口。
過溝皂莊八十四戶、四百零七丁口。
蒜頭藔莊一十八戶、五十二丁口。
考試潭莊居民另徙,現(xiàn)無戶口。
車巷口莊五十八戶、二百二十一丁口。
春牛埔莊九十六戶、五百二十四丁口。
西升莊八十五戶、四百四十一丁口。
海豐莊三十二戶、一百十五丁口。
番仔厝莊一百四十六戶、六百五十丁口。
紅毛路莊五十八戶、二百六十九丁口。
大北門莊五十四戶、一百四十二丁口。
番仔溝莊一百四十三戶、三百九十五丁口。
溝皂莊一百四十三戶、二百零一丁口。
奄豬社莊一十三戶、七十五丁口。
好收莊四十八戶、四百七十五丁口。
口莊六十五戶、三百二十六丁口。
劉厝莊一百十七戶、五百六十丁口。
草湖十一莊一百二十一戶、四百十八丁口。
山仔腳莊五十六戶、二百八十二丁口。
以上共九千六百八十四戶、五萬二千九百三十五丁口。
沿革
大槺榔東堡,舊屬嘉義縣。光緒十四年,改隸云林縣。
山(無)
嶺(無)
嶼(無)
溪
北港溪即笨溪,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南隸嘉義,北屬云林,為二邑分界之所。源出沙連堡之清水溪,由大坵田通濟圳,入白沙墩之鹿藔莊,紆回而至北港。從興化店鹽水埔西南出口,入尖山堡之無尾墩山仔匯而入下湖港出海。
港
北港即笨港,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源通洋海。金、廈、南澳、澎湖、安邊等處商船常川來往,帆檣林立,商賈輻輳。因水淺沙凝,洋船不能進口,故每次海防均無夷患。
潭
番仔溝潭在本堡西南,為大槺榔、白沙墩泄水之所。春冬旱涸,多生水草,褰裳可涉;夏秋則澮兩堡之水,潭水頓盈。產(chǎn)■〈魚逮〉魚、雜魚、蝦、蛤之屬甚多,不須放種,而魚自生,貧民資以為利。
廨署(無)
倉廒(無)
番社(無)
街市
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煙戶七千余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常由內(nèi)地載運布疋、洋油、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zhuǎn)販米石、芝麻、青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儎運樟腦前赴安平轉(zhuǎn)儎輪船運往香港等處。百物駢集,六時成市,貿(mào)易之盛,為云邑冠,俗人呼為小臺灣焉。
鋪遞(無)
營汛
北港汛隸嘉義營屬,千總一員。
橋
北港無橋,惟街西南番仔溝潭,地勢卑下,春冬水涸,于潭上編竹為橋,以利行人。
渡
北港渡凡三,皆以竹筏為之,于街外東南、西南溪港中,以載行旅。
義塚
一在興化店莊,新舊二所,系公置民園,方長一里;一在樹仔腳莊,凡十一所,橫直五里。
圳(北港地通洋海,潮汛可至,故無水圳)
坡(無)
書院(生童于社學(xué)會文,未建書院)
義塾
每年由紳民籌備膏火,延請塾師于聯(lián)甲局內(nèi)教授本街幼童。
社學(xué)
聚奎社在街西北文昌廟內(nèi),為同社諸生會文之所。藝成,則送品學(xué)兼優(yōu)者第其第次,互相切磋。
祠宇
旌義亭在街中。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圍嘉義,擾及北港,紳民結(jié)壘自固,屢挫其鋒。五月三十日,賊設(shè)伏陷壘,遇害者百有八人。事聞,純廟御書「旌義」二字以賜,紳民敬謹鉤摹,建亭志感;即其后為義民祠,祀死事諸人,后復(fù)以戴逆案內(nèi)死難者從祀。光緒十七年,祠以歲久失修,為風(fēng)雨所侵,傾壞將圯。紳民集捐,于二十年重修,增擴后堂一進。春秋祭祀,香火甚盛。
天后宮在街中。雍正庚戌年建。乾隆辛末年,笨港縣丞薛肇廣與貢生陳瑞玉等捐資重修,兼擴堂宇。咸豐十一年,訓(xùn)導(dǎo)蔡如璋倡捐再修,擴廟廷為四進:前為拜亭,兼建東西二室;二進祀天后;三進祀觀音大士;后進祀圣母。廟貌香火之盛,冠于全臺。神亦屢著靈異,前后蒙頒御書匾額二方,現(xiàn)今鉤摹,敬謹懸掛。每歲春,南北居民赴廟進香,絡(luò)繹不絕。他如捍災(zāi)、御患、水旱、疾疫,求禱立應(yīng)?;录澵衣?lián),多不勝書。宮內(nèi)住持僧人供奉香火,亦皆恪守清規(guī)。
文昌廟在街西北。堂宇二進,東西兩廊。道光十九年,貢生蔡慶宗倡捐巨資興建,奉祀文昌帝君,以為會文講課之所。光緒元年,貢生陳纓宏等勸捐重修;十三年,里紳蔡慶元等集捐興筑垣墻數(shù)十丈。
彌陀寺在街東,一拜亭、一堂,祀阿彌陀佛。相傳前因溪有溺兒,每于白晝現(xiàn)形,曳人落水,街民恐懼,視為畏途。嘉慶三年,王?;纱私?jīng)過,為鬼所困,幾瀕于危;朗誦阿彌陀佛數(shù)聲,鬼遂隱;乃告街眾立石焉。后五年,居民于黃昏時,每見石現(xiàn)火光,遂鳩資建寺。同治五年,增廣生鄭來臣等勸捐重修,頗著靈應(yīng)。
碑
旌義碑在義民祠前進。長三尺七寸二分,闊一尺七寸三分。乾隆五十二年,御賜「旌義」二字,以獎義民。敬謹鉤摹,砌石建亭志感。
坊(無)
匾
「神昭海表」匾在天后宮,嘉慶間御賜。
「慈云灑潤」匾光緒十二年嘉邑大旱,知嘉義縣事羅建祥屢禱不雨,適縣民自北港迎天后入城,羅素知神異,迎禱之,翌日甘霖大沛,四境沾足,轉(zhuǎn)歉為豐,詳經(jīng)撫部院劉公具題,蒙御書「慈云灑潤」四字。今敬謹鉤摹,與嘉慶年所賜共懸廟廷。
「海天靈貺」匾道光十七年,本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統(tǒng)兵渡臺,舟次,外洋忽得臺風(fēng),禱神立止,兼獲順風(fēng)以濟,遂平臺亂;上匾志感。
風(fēng)俗
與斗六首堡同。
科貢
黃登瀛:光緒丁丑科進士。
黃登瀛:同治甲子科舉人。
蔡錫嘉:光緒乙亥科恩貢。
許鴻書:咸豐己酉科拔貢。
梁棟材:同治癸酉科拔貢。
洪時配:咸豐癸丑科歲貢。
職官
文職(無)
武職
千總一員。
宦續(xù)(無)
流寓(無)
鄉(xiāng)賢(無)
孝子(無)
貞女(無)
貞孝女(無)
貞節(jié)婦(匯入節(jié)婦內(nèi))
貞烈婦(無)
貞烈女(無)
節(jié)婦
蔡吳氏,草湖莊人;父吳天來。年十七,適北港蔡天照;三年照沒,氏年方二十歲,矢志守節(jié),屏絕鉛華,縞素終身。至年六十一歿,守節(jié)四十一年。光緒十三年,嘉義縣羅建祥為之請旌,報「可」。
蔡王氏,字閑娘,北港王謙女也。幼性端謹,非禮勿言。年二十,適本街蔡鉆,伉儷甚篤。逾年,育一子。家門雍睦,琴瑟靜好,人盡羨之。鉆病,氏調(diào)湯藥必躬親,晝夜未嘗就枕;未幾,鉆歿,氏蓄志欲殉,慟哭嘔血,暈絕。后醒,張目遍視,見幼子在側(cè),乃拊尸大哭曰:『兒幼,妾志不得遂矣!奈何』!悲極聲嘶,鄰人為之下淚。氏既葬夫,即杜門課績,雖親串慶吊皆不往,惟撫孤守節(jié)以存禋祀。今子已長成,且抱孫矣。氏志于此少慰。行年五十有四,猶不見外親云。計守節(jié)二十五年,尚存而未旌表。
蔡楊氏,楊崖女也;世居北港。字蔡■〈木盛〉為室,年二十于歸?!觥茨臼ⅰ导邑殻夏苋憧?,有梁孟風(fēng)。二十歲,■〈木盛〉卒,僅有七月遺孕,氏摒擋喪具,為夫殯斂;既葬,惟以女紅自給。逾三月,產(chǎn)一子。氏既須乳子,又事針黹;家益貧,然矢志彌堅,雖炊煙屢斷,處之晏如。今子已長成,能順母志,家業(yè)稍裕,氏猶不改寒素?,F(xiàn)年五十八歲。
蔡陳氏,名珠,扶朝家莊陳烏番女。年十五適北港蔡汝永,便能持家,操中饋事,井井有條。伉儷九年,汝永歿,氏年二十四,稱未亡人,不通慶吊。卒年六十八歲,守節(jié)四十四年,人罕見其面。
節(jié)孝婦
蔡楊氏,字安娘;父楊天江。十八歲,嫁同里蔡汝鐸。鐸業(yè)儒而家小康;氏入門便操內(nèi)政,寬嚴得體,尤善事姑,人咸頌之。結(jié)縭十一年,鐸歿;無子,以親侄二人繼。母哭之慟,氏內(nèi)痛夫亡,又傷〔姑〕老,乃勉制哀痛,強顏承懽,始得少減哀思焉。未幾,姑疾,氏日侍湯藥不少離,飲食非親調(diào)不敢以進;年余如一日,并移榻姑室,雖終夜喚,勿倦。姑歿,氏料量喪葬,必潔必豐。既乃杜門課子,婢年方長,即遣嫁之,厚其資粧。撫繼子如己出,及長,各為婚娶。同治十三年,蒙總督李公奏請旌表,人盡榮之。光緒十三年歿,兒孫十余人,多成立云。
許吳氏,草湖莊吳周先女。周先以其幼孝謹,故名之曰謹。十八歲,嫁北港街許開福。八年生一子,甫周歲,福歿,氏年二十六歲。家既貧,翁姑衰老,氏日操井臼、夜習(xí)女紅;上事翁姑、下?lián)峁伦?,勤苦備至,人咸稱之。翁姑既歿,喪葬盡禮,哀戚逾恒。子長成家,能順母志。五十八歲病,自知不起,召子婦戒以勤儉為本,并曰:『今而后可見吾夫矣』!含笑而逝。
蔡劉氏,嘉義縣打貓堡人。父劉忠;年十八,歸北港街蔡然淮為妻;伉儷十年,連生數(shù)子?;床?,氏手調(diào)湯藥、料量衣食,盡夜未嘗安枕;未幾,淮歿,氏年二十八歲,撫尸慟哭,痛不欲生,庶姑葉氏寬慰再三,力勸撫孤存祀,氏從其言。葬夫后,與庶姑朝夕相依,互相慰勉。延師課子,夜必考其功業(yè),始令安寢;雖為慈母,有類嚴師?,F(xiàn)其長子位中、次子位崧已相繼入泮。氏侍庶姑加謹,御奴婢有恩,寬嚴得中,人皆稱之?,F(xiàn)年五十五歲。
李黃氏,牛頭埔黃狃女也,名錦娘。幼有至性,端重寡言。年十八歲,嫁北港街李深,生一子。深歿,氏年二十九歲;家貧、子幼。堂上翁姑年已垂暮,以喪子故,日夕凄楚;氏強抑哀情,勉承懽意,柏舟矢節(jié),子職兼營,翁姑顧之稍慰;久之,并忘無子,人咸美其節(jié)孝。子長,從商人,作小經(jīng)紀,頗能養(yǎng)志;后家業(yè)漸裕,娶妻生子。翁姑相繼歿,氏喪葬盡禮,事死如生。卒年六十九歲。
蔡楊氏,北港街人,名存娘,父楊永承。二十二歲,歸蔡汝姐。姐卒,氏年二十六。無子,以侄為嗣,撫如己出;事翁姑能承懽志,存歿之禮無少違缺。嗣子有女幼,抱與吾姓為媳;及長,越禮,氏絕之,不使登門;『曰非吾族也』。其嚴謹若此,戚里敬之。卒年七十七。
蔡王氏,名笑娘,新街王寶林女。十五歲,嫁蔡第。第歿,氏年十九,矢志守節(jié),翁姑憐之,為擇侄繼嗣,令氏撫養(yǎng)。氏善承翁姑意,愛若所生,每引以博堂上懽。及長,早為完婚;戚友問故,氏泣然曰:『翁姑已老,欲其得見孫耳』!子與婦亦能順志,服勞無怠。及翁姑卒,子亦隨逝,氏與媳焭獨相對,晚節(jié)彌堅,人盡稱之?,F(xiàn)年六十八歲。
鄭林氏,打貓街人,父林韭。少有至性,事父母孝。鄭崑來喪偶,聞氏賢,聘為繼室;年二十,歸鄭。鄭居北港,業(yè)儒,父母俱存;娶氏后,相得甚懽。逾年,生子;翁姑益喜,以惟孝過前婦。未幾,崑來卒,氏哭之哀,暈絕者再;姑勉以撫孤之義,氏收淚謝。既葬夫,遂代子職,朝夕侍膳,能承意志。未幾,翁死、姑多病,氏患仆婦與婢女之偷安也,移床就姑,終日相對,侍奉益謹。后姑卒,子已長,取名步南,使讀書,聰慧過人;二十四歲入泮,二十六歲食餼,娶妻生子,年四十七卒。氏遂與媳撫孫。未幾,孫夭折,氏痛哭曰:吾自負夫與翁姑矣!地下何面相見?媳勸慰之,悲少減?,F(xiàn)年八十一歲。
蔡張氏,南壇莊張秀潤女。十七歲,嫁北港蔡株。四年株卒,氏二十一,有遺孕;跪靈前,設(shè)誓守節(jié)撫孤,辭甚悲慘,人咸哀之。未幾,舉一子。娩身后,即事女紅;彌月出房。頗能將順翁姑之意,若忘其喪子焉。遺腹子長,翁姑卒,氏經(jīng)紀其喪多從豐厚,事亡如存,戚族羨之?,F(xiàn)年七十,子亦能守其業(yè)。
節(jié)烈婦
馬吳氏,安徽桐城縣人,小字仁麟;前笨港縣丞吳湛恩女。幼字同里馬萬全,翰林院庶吉士馬伯樂次子也。湛恩宦于閩,氏從焉。歲辛酉,萬全來閩就親;適吳官笨港,贅于官署,相得甚懽。次年,吳解任,就北港小住,氏與夫從焉。會萬全病,氏日侍湯藥,飲食親嘗,扶持寬譬,衣不解帶;未幾,萬全卒,氏悲痛欲絕,勉理殯葬。既終七,氏語婢曰:『吾事畢矣!既無子息,偷生何為』?遣使開,閉戶自縊,年二十七。
王張氏,名好娘,布嶼西堡人。二十三歲,王光攀買以為妾。甫三年,光攀病,遣使行,氏不應(yīng);再問之,惟俯首泣。及光攀歿,方殮,氏忽入內(nèi),呼之不出,家人疑其有故,聽之。既卒事;女眷入房尋之,見其僵臥不起。迫視,氣已絕;枕旁余洋煙少許,蓋服以殉云。
楊張氏,名笑娘,幼鬻于楊天江家為婢;及長,姿色韶秀,天江納以為妾。善事大婦,視嫡子如己出。咸豐十年天江歿,氏年二十八,無出;議遣別嫁,氏不肯。詢之,惟云:『行當(dāng)從主,母煩多語』。人以為戲言,不之理。殮葬既畢,入室僵臥,呼之不應(yīng);撫之,體已冰,不知何時飲酖,面上猶帶笑色云。
兵事
土寇
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撲嘉義,另股竄北港,鄉(xiāng)民結(jié)壘自固,屢次拒戰(zhàn),勝負互當(dāng)。五月三十日,賊誘我出,使其黨作難民入壘內(nèi)應(yīng);伏發(fā),民大亂,堡遂破,遇難者百有八人。盜平,地方官上其事,蒙御賜「旌義」二字,準建祠祀。紳民感恩,鉤摹泐石建亭以志;并建義民祠,以祀死難諸人。
同治元年,戴萬生陷彰化,遂圍嘉義,遣股撲北港。港民議戰(zhàn)議避,莫衷一是;相率禱于天后,卜戰(zhàn)吉,議遂定。乃培士為壘,引溪為濠。事方集,賊大至,居民迎旗旗出御;賊不戰(zhàn),退。時四月也。自是屢來窺伺,既不得逞,遂破新街,焚掠居民;港人集義勇出救,拔出被難男婦甚多,兼捦賊二人。詢以前此不戰(zhàn)之故,賊稱是日見黑旗下兵馬云集,雄壯如神,故不敢戰(zhàn);民始悟天后顯靈保護,共詣廟叩謝,守御益力。屢與賊戰(zhàn),均勝;前后斬獲數(shù)百級,港民受傷陣亡者僅十余人。然賊勢眾,新街未能即復(fù)。七月,官軍至,獲賊間諜,與義勇分道出擊,大敗賊黨,狂追十余里,遂復(fù)新街;并隨官軍解嘉義圍,集捐米一千石、洋銀二千五百元以濟城眾。大槺榔堡盜平。
附天后顯靈事
昔先王之以神道設(shè)教也,蓋以功德及民與夫捍災(zāi)御難者,尊崇而奉祀之,所以崇德報功,彰善癉惡也。我朝歷圣相承,攸崇祀典。神亦顯靈效順,輔翼皇圖:每見奏報之中,筆難盡紀。然其威靈顯著、功德昭然者,惟關(guān)帝、天后為最著。相傳后司東南七省水旱,故舟車所至,莫不廟貌巍峨;而商舶之來往海中者,尤加崇奉。北港實為海汊,通金、廈、南澳、日本、呂宋等處,商船萃薈,廟貌尤宏。神之威靈卓著,凡水旱、疾疫,禱無不應(yīng)。所尤顯者,惟同治元年顯圣退賊事。先是,正月十五日居民迎神輿至廟廷,簥擔(dān)忽飛起,直立神桌上,大書『今夜子時速以黑布制旗二面,各長七尺二寸、闊三尺六寸,上書「金精、水精大將軍」字樣,立吾廟廷』。左右居民見神示異,敬謹制備,然莫知何用也。及戴萬生反,圍嘉義,居民惶惶,聚議不決,乃相率禱于神;卜避不吉,卜戰(zhàn)吉。于是增壘浚濠,聚民習(xí)戰(zhàn)事。方集,而賊至,無所得旗,遂迎神命所立旗為前隊崇御;賊不戰(zhàn)退,我民亦不敢偪,恐有詐也。后賊焚新街,民激于義,爭相赴援,救出被難男婦并捦賊二人;詢以當(dāng)日不戰(zhàn)故,賊云:『是日見黑旗下人馬甚眾,長大異常,疑是神兵,故不敢戰(zhàn)』。居民知神佑,相率詣廟叩謝,勇氣百倍。自是每戰(zhàn)以黑旗先,屢敗賊,擒斬數(shù)百人;相持二、三月,港民傷斃不及二十。七月,官軍至,義民導(dǎo)之復(fù)新街,解嘉義圍。黑旗所至,賊盡披靡,蓋神佑也。余獨異夫港民五方雜處,不習(xí)戰(zhàn),一旦臨以巨寇,能不駭散奔潰,乃蒙神示先機,圣顯當(dāng)場,使軟弱之民拒方銳之寇,已極難矣;況賊踞我新街,寇仇密邇,相持數(shù)月,屢挫兇鋒,卒能助官軍復(fù)土地、解嚴圍,視險如夷、處變不亂,若非仰仗神威,數(shù)萬生靈非有官司為之董率,三月相拒能不有意志所見不同,乃眾志成城,萬夫一心,摧強寇如拉朽,則神之功其庸可思議乎?所惜當(dāng)時未有據(jù)以實告者,故神之績弗彰。然至今港民感神靈,奉祭祀,粢牲告潔,酒醴申虔,則崇德報功,上合神道設(shè)教之旨;而捍災(zāi)御難,下拯斯民水火之中。神之所以護國佑民者,功豈淺哉!因為紀其本末如此。
邊防
北港居臨外洋,港道實為?!觥淬吡x〉,潮汛相通。商船由廈門起椗順東南斜線行,風(fēng)順一日可達港內(nèi),北深南淺,深處水約丈余,可容千余石商船。南則沙線延袤,船不敢泊,惟吃水三、四尺者,可暫寄椗?;蛟粕尘€與安平縣之海翁線接,未知確否?因水淺,故洋船不敢入港。歷屆海防均安堵如常,貿(mào)易不廢。
兇番(無)
災(zāi)祥(同斗六堡)
藝文
重修天后宮碑記笨港縣丞薜肇廣
天后宮建自雍正庚戌歲,修于乾隆辛未年,迄今二十六載。故制捔樸卑窄,不足以昭虔妥靈;而又梁棟赤白,多剝不治。余蒞港之明年,捐俸倡修;于是董事陳瑞玉等集眾捐需,求材鳩工,修而葺之。不數(shù)月而蕆事,故者聿新、卑者益高、窄者開廣,丹垣刻桷,煥然改觀。而歲大有年,風(fēng)災(zāi)息滅、海波不揚、民無覆溺,皆稱神貺。余曰:神人也,若天后圣母。海內(nèi)外舟車所至,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夫人窮返本,勞苦倦極而呼天,疾痛慘怛而呼父母。浸假而無恒于所應(yīng)尊親者,而反狎褻之;倫常乖舛,泊沒天良。一旦履風(fēng)濤、觸蛟蜃、千里而遙、百里而溺,存亡呼吸之際,而始乞靈于神,而尊之親之,呼天而呼母,神將癉其惡而不為之呵護者矣。今圣天子以孝治天下,車書大同。臺海之民百余年來,休養(yǎng)生息,咸能崇本抑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天道賞善而罰惡,神亦體天而行道,笨以事人者事神,而神不降之福乎?故余曰:神也亦人也。諸紳士民請書廟成而獲神庥于石,為道其所以然之故,得觀感而興起焉!至于神之所從來與夫事蹟、靈應(yīng)、祀典,記載所及已照然在人耳目間,故不必復(fù)贅。
題烈婦馬吳氏殉夫事候選訓(xùn)導(dǎo)蔡如璋
萬載流芳尺組間,畢生貞節(jié)重河山。風(fēng)能挽俗非堅確,死自成名若等閑。八十老親扶白骨,千秋大義屬紅顏。他年鳳誥頒來早,卓卓清操若個扳?
前題拔貢許鴻書
烈是古今香,自來稱不偶。貞哉馬細君,流芳應(yīng)不朽。夫死四旬余,煢煢何以守!寡節(jié)效共姜,兒曹一無有。閨閣事凄涼,問天徒搔首。黃鵠且孤飛,自知非長久。尺組歸黃泉,寸心期無丑。名完節(jié)更全,貪生知寧否?心不負良人,行何慚父母。一死重泰山,高風(fēng)崇星斗;日月可齊光,乾坤應(yīng)比壽。生為連理枝,死宜琴瑟友。婦德美可風(fēng),嘖嘖在人口。里黨被榮光,含哀同薦酒。
前題歲貢洪時配
含哀四十九日子,真心盡節(jié)報馬氏;真成婦人從一矣,笨溪流芳名不死。
其二
死非激烈婦稱烈,增光江南家閥閱;出嫁從夫斯局結(jié),何必艾年請旌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