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动漫,91亚洲午夜一区,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丶,久久九九国产精品自在现拍

正文

第2部分

南平縣志 作者:吳栻


附前代戶役

  漢法,民年十五歲,出錢百二十,至五十六而止,謂之口賦。

  唐制,民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歲為丁,六十為老,老幼不賦,中、丁始賦。因口分世業(yè),為租、庸、調之法。一曰租,每丁男一人,受田百畝,歲納租粟二石。二曰調,每丁隨鄉(xiāng)土所出,歲納絹綾共二丈,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三曰庸,每丁定役二十日,不役則日為絹三尺。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災傷視所損輕重為免。歲十月收田授田,皆里正預造簿籍,上縣令稽給,應退應授者,大約里正管百丁田萬畝。后楊炎改為兩稅,戶無主客,以見居為定。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於是庸調,并入於租矣。

  五代,偽閩令諸州各計口算錢,謂之身丁錢。后變錢,折輸米五斗。

  宋時,有司取官斗較量。偽閩時,五斗得七斗五升,於是令民歲輸身丁米七斗五升,折價上納。真宗憫南方地狹民貧,終身傭作,僅了身丁。龐籍為相,祥符中,下兩浙、福建,除身丁錢四十五萬貫。嘉祐三年,乃詔令舊納七斗五升者,主戶與減二斗五升,客戶減四斗五升為定例。神宗元豐八年,分主客戶1,以丁力多寡科差,兼論資產役法。且差且雇,應衙前役者,輒至破產流離。南渡后,詔州縣官,殿最2以生齒多寡為差,於是冒增之弊,終宋之世。

  【注】

  1.主客戶:宋以有無土地區(qū)分,有土地為主戶,失去土地為客戶。

  2.殿最,古代考核政績,上等稱最,下等稱殿。陸機《文賦》:“考殿最于錙銖,定去留于毫芒。”

  元,定人戶為十等,立科差法,有絲料、包銀、夫役三項,皆視丁力輸辦,其詳不可考。

  明洪武十四年,始頒黃冊於天下,戶目凡七,曰民、曰軍、曰鹽、曰匠、曰弓兵、曰鋪兵、曰醫(yī)。令其各以本等名色占籍,十年核老幼生死,而更造之,曰大造。丁多者開折立戶。民,父母存若亡,或兄弟分居,贅婿、養(yǎng)子、歸宗、另爨者,皆得別籍。惟軍、匠戶不許,慮其規(guī)避。凡歲辦物料,十年一次。男子年十六以上為成丁,丁視米一石事其身。貴者、老者、疲癃、殘疾者復之,余如例當差。正德十四年,御史沈灼奏行八分法,每丁石歲輸銀八分,充歲辦,惟差役仍十年一事。隆慶間,奏勘合每丁口派物料銀六分,續(xù)奉加派七分。於是丁外有料。萬歷六年,每丁口派食鹽課,不論紳衿士庶1,男女丁口,皆計口食鹽征銀,此鹽課口之始。都御史龐尚鵬行一條鞭法,通計歲用之數(shù),照丁糧勻派,歲科紳衿士庶一體。民則加派四差。一曰綱,即舊之綱銀也。南平每丁派銀三分七厘零,米每石八分六厘零。一曰徭,即舊之均徭也。南平每丁派銀八分四厘零,米一錢九分七厘零。一曰兵,即舊之民壯也。南平每丁派銀三分六厘零,米九分五厘零。一曰站,即舊之驛傳也。南平每石征銀三錢一厘八毫八忽五纖,丁不勻派。此謂條鞭四差,若天啟、崇禎之加派不與焉。

  清順治四年二月詔,福建人丁地畝,本折并衛(wèi)所錢糧,通照前朝萬歷四十八年則例征收,天啟、崇禎加派,盡行蠲免。其唐、魯二藩僭號,疊派橫征,地方尤稱苦累,一切停止??滴跞昃幎ㄈ珪?滴跷迨暝t,凡編審民鹽丁口,以五十年額數(shù)為定。嗣后凡遇編審所增丁口,只造冊報查,永不加賦。雍正元年,奉檄各縣額征丁銀,俱勻入地畝內征輸,款目仍存其舊。雍正十三年,巡撫趙奏準閩省額征匠班銀兩,分作十二年勻入田糧內征解。乾隆二年十月奉諭,南平縣丁銀每田糧一兩,勻征銀二錢。浮多丁銀三千三百八十三兩六錢,悉行豁免。乾隆三年,又免缺額田糧,內無征丁口銀三百六十五兩九錢八分三厘四毫,實勻入田糧丁口銀三千零五十九兩四錢九分九毛五絲七忽七微八沙一塵六埃二渺九漠。今每田糧一兩,實勻丁口銀一錢七分八厘五毫??滴蹰g,新編新增屯丁,共一百二十八丁,每丁征銀二錢六分五厘一毫四絲二忽零。

  按成周2之時,兵役,則有伍兩3軍師之法。徒役4,則有師田追胥之法。胥役5號則府史胥徒各有人。鄉(xiāng)役,則比閭族黨各相保。役民之中,寓教民之意。后世變?yōu)椋簳?、里史、里正、保長、耆長、衙前、鄉(xiāng)戶各名色,征斂雜派,責令承辦,自是教民之役,為厲民之役,而規(guī)避差徭,脫漏版籍弊興,戶口之額難憑矣。閩省,唐時始入版圖。唐以租、庸、調定役,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為絹三尺,謂之庸。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災傷視所損輕重為免。迨后兵燹迭興,吏執(zhí)空籍,以責租庸,民多逃徙。楊炎乃立兩稅之法6。戶以見居為籍,人以貧富為差,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雖救一時之弊,然兩稅之外有丁,是庸之外復有庸,議者謂炎變兩稅,幾與商鞅變井田同科,殆奉行之不善,非炎之罪也。五代,偽閩計口算身丁錢,則踵唐法而加重焉。宋以人戶五等科差,有鄉(xiāng)役、吏役之分。吏胥衙前最重,以里正兼之,典庫藏,運官物,拆耗賠償,往往破家。韓琦請罷里正,韓絳、蔡襄復極陳福建衙前之害,詔罷里正兼役,而募耆長,其衙前破產如故。熙寧中,有衙前越千里,輸內庫金七錢者,吏恣留難,至逾年不還。神宗廉7得,大傷之,議變法,於是王安石變差役為雇役,使民得盡力於隴畝,實解一時之困。后司馬光欲復差役,蘇軾以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欲罷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罷長征,而復府兵,蓋未易也。然安石與光均不能周知四方,故安石主雇役,光主差役,緣當時吳、蜀之民,以雇役為便。秦、晉之民,以差役為便。各拘所見,未能悉心體察。秦觀請無牽新故之論,取可用於今者,別為一書,以為役法,最為得之。蓋免役,錢有定額,胥吏難以作奸,於民甚便。其所謂害,乃安石不正用雇直為額,而展敷二分,謂之寬剩錢,使貪吏猾胥,乘此增取。迨后耆戶長、保正復不給直,雇之外有差。南渡后,事無巨細,一一責令保正、副戶長承辦,追擾賠備,無所不至。役錢羨余展敷封椿之,科斂百出,雇役之弊,於斯極矣,豈雇役之不善乎?乾道中,金華松陽民汪灌等,首倡義役,度其時里正一歲之役,計其資為三等,定當役之次於籍,眾割田公之,以粟佐當役者。役之先后視籍,田之多寡視等,他日戶升降,則告於眾而進退之,名曰義役。行后二十年,訟不抵有司,俗大懽洽。淳熙中,令浙西以官田百余畝,分給諸郡,以充義役。謝諤、朱熹均言不便,蓋以踵行者,未必皆善人,流弊難免。故為政在任人,而不任法也。元役法,其詳不可考。明制,戶口以籍為定,十六而役,六十而免,婦女及不成丁不役。年七十以上,許一子侍養(yǎng),免雜派役。寡婦年三十前夫亡,守志迨五十不改節(jié)者,旌其門,免家徭。品官免役,視職秩為差,官故,仍免徭三年。凡老人及里甲十年論一役,謂之正役。余謂泛役,泛役有三:以隸兵門斗,并在官人役給使令者,曰均徭。以夫馬驢三等端接遞,曰驛傳。以機兵弓兵防盜賊,曰民兵。并正役謂之四差。輪值里甲之役,如催征錢糧,勾攝公事,及出辦上供物料,支應官府春秋飲社存恤,并日用諸經費,均責辦理。浸淫8至於雜供私饋,無名百出,令里甲各賦錢以供,每至罄產,害不勝言。御史沈灼請議行一條鞭法,合一年丁糧,為一年供應,籍存於官,榜列於衢,而民累始蘇?;蛑^條鞭法,類楊炎變租、庸、調為兩稅,而未善者,蓋因四差之中,有丁田勻派,而附於戶口者,恐后人忘四差之為雇役,并視工食經費為國帑,而忘丁四米六丁米對編之為加派,又復重科差徭,其深思遠慮,亦未盡非。然條鞭行后,里甲不擾,已有成效。清朝一切差徭,皆官發(fā)價雇募,閭閻得享樂利之休,且丁勻地內,無田者,各得自謀生計矣。

  【注】

  1.紳、衿、士、庶:地方紳士為紳,在學的人,稱衿。士庶,東漢末年開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形成士族,不屬于士族的稱庶族。

  2.成周:周成王時周公營建洛邑,為東都,即指東周。

  3.伍兩:五人為伍,五伍為兩,指周代隊伍編制單位。

  4.徒役:勞役。

  5.胥役:公役。

  6.楊炎兩稅法:唐大臣,建中之年,改賦稅制度,廢除以丁夫為本的租庸調制,改行以資產多寡為準的兩稅法。

  7.廉:考察查訪?!稘h書?高帝紀下》:“且廉問有不如吾詔者,以重論之?!?br />
  8.浸淫:積漸而擴及。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淫衍溢?!?br />
田賦志第八

  自夏后氏則壤1成賦,田分九等,厥賦錯以貞2殷人繼之以助,周取徹田3,十一而稅。三代之制,皆以重農薄賦也。漢興,文景節(jié)儉,田租三十稅一,尤其輕者。魏武屯田,以足兵食。晉制,戶調之式,男子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其外,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二十畝,次丁半之。咸和中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畝稅米三升,后減為畝收二升。唐立租、庸、調,庶幾近古。后因天寶之亂,楊炎始變?yōu)閮啥悾黄浞ê啽?,后世相因而不易。五代偽閩王氏,諸州皆計口算錢,謂之身丁。宋祥符中,除福建身丁錢。景祐中,立衙前法,而免役錢與手實法,其弊滋甚。元定人戶為十等,立科差法,有絲料、色銀、夫役三項,皆視丁力輸辦。明賦,有丁有地有折貢有糧。洎乎清朝,歸丁於地,而有田則有賦,民無差徭之苦,可謂盡美盡善矣!民國初載,徵收悉仍前清之舊,而銀米價折日加,迥非昔比。出者力己不勝,入者猶為未饜,此時勢之遷流使然也。南平田地磽瘠,賦從下則。水潦之坍塌既多,萊蕪之墾辟無聞。司農惟以財賦為計,而於古昔貴粟重農之意,則如之何?夫田猶是也,姑舉其數(shù),以著於篇。

  【注】

  1.則壤:按田地分等。

  2.錯以貞:錯,措通假字。貞,正。指采取正確措施。

  3.殷人繼之以助,周取徹田:賦法名?!睹献?膝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br />
歷代田賦

  賦實維均,田有不齊。即南平田,有山隴梯洋之殊;然山隴梯田多,而洋田少。田有三則:上則,有壩圳,水利灌溉無間,水旱不荒;中則,壙水滋潤不繼,或近溪而有水患;下則,山隴梯田,即有水源引溉,坵段窄狹,巖石強半,雨稍注,則崩塌淤塞;若旬月無雨,土作龜坼文,而苗槁矣。從來載米配糧,輕重不一。唐、宋以來,志書無紀。明時雖載,略而不詳??济魇罚槲涑?,籍天下田地、山塘、海蕩之名數(shù),分官、民二等。賦以二稅,夏征曰夏稅,謂農桑絹也。秋征曰秋糧,即米也。夏復有稅鈔,起科於官職廢寺、府學田、縣學地、沒官田地山。秋則有租鈔,惟起科於廢寺地、縣學地、廢寺山。其秋糧有本色,有折色。折色,征銀解京。本色,存留各倉。折色以米直為斷,初時官米本折中半,民米以十分為率,七征本色,三征折色。正德間,御史沈灼奏準,凡官米俱折銀解京,民米俱存留。官米仍分四等征納,以官米田賦本重,故折銀遞減以寬之。其民米,并秋租鈔米,則本折中半征之。惟新增起科米,及浮糧米,俱全征折價。官民米俱有加耗,以備倉廒虧損。若土貢物料,及諸差徭,俱於丁米出辦。凡民米一石,準丁一丁。貢料以丁,若米對編,有八分法。民甲綱銀及民兵餉,有丁四糧六法。均徭有銀力二差法。驛傳之銀,則又專於米取之。蓋民米一石,自折價五錢外,納差銀不啻倍之,於是民田賦,視官為重。而寺僧田,復有四分給僧,名焚修,六分充餉之分,其賦為尤重。后乃以官米三石,準民一石。秋租鈔與民米同科。惟驛傳一差,在官米得免派云。他若漁課,征之溪河。鹽課,征之丁口。凡皆敷之里甲,屬之正辦者也。其雜課,則有鑄瀉、窯冶、官房屋、租房地、賃茶引、油課、商稅契、本工墨門攤稅契、水碓磨面、糖、酒、醋、魚等課鈔,設稅課局,以季征之。浸尋局革,鈔歸於縣,分本折二色,本色以鈔,折色以錢。宏治間,又折以銀一貫而三厘七文而一分,是皆承元之制,明太祖革之而未盡者也。萬歷初年,張居正當國,始為停征。惟商務帶征於秋糧。外此,尚有課鐵、翎、鰾、之征焉。此明一代之財賦也。

  編賦之冊,亦前后屢更。洪武元年定賦法,詔遣周鑄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實田賦。富民避役,往往以田產,零星花附於親鄰佃仆之戶,奸弊百出。乃遣國子生武淳往各處,隨其稅糧多寡,分為幾區(qū)。區(qū)設糧長四人,履畝丈量。因其方圓、曲直、寬狹,書其土名四至,編匯為冊,謂之魚鱗圖,與十四年所定之黃冊相為表里。魚鱗以田為主,田各歸其都圖,而土田之訟質焉。田為經,人為緯。黃冊以戶為主,田各歸其戶,而詳其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之數(shù),而賦役從焉。人為經,田為緯。既而掄糧多丁眾者為糧長,督其鄉(xiāng)賦,稅多者萬石,少者數(shù)千石部輸之。宣德中,韓雍撫江西,疏請糧長除品官外,諸錢糧近上者以里為差,差次從公僉充諸糧目,當輸納者厘為十,則山野細民,粗知布算者,皆曉然於賦役派納之目。后參政宋訥創(chuàng)一切煩碎密嚴之法,適為大猾資,而糧長與小民俱病矣。嘉靖末,經費不資,軍餉尤劇。其時魚鱗冊,歲久漶漫,至亡失不可問。而田得買賣,糧得過都圖。賦役冊獨以田從賦,巨室置買田產,遇造冊,賄里書,有飛灑現(xiàn)在人戶者,名為活灑。有暗藏逃絕戶納者,名為死寄。有花分子戶不落眼者,名為畸零。帶管有留在賣戶,全不過割者。有過一二石為包納者。有全過割不歸本戶者。有有推無收,有總無撒,名為懸掛掏回者。故冊不過紙上之霜,戶乃空中之影。以致一縣之虛,以數(shù)千萬計,遞年派糧差無歸者,俱命小戶賠納。小戶逃絕,命里長。里長逃絕,命糧長。於是江西巡按唐龍,嚴田糧詭寄、影射、書算、飛灑之弊。重者隨田丈量,輕者隨戶清理。各將原糧,填入原田,歸之原戶。而圖總都總縣總造流水冊十本,甲各收藏??h因大造為冊四,上府州縣上南京后湖收架。俾因戶推田,因糧編差,戶與田有一定之則例。然而丈量,莫善於鄉(xiāng)有其人,莫不善於吏與其事。故說者以為有三難。守令歲月更改,各懷一切,莫慮經久,一難。豪強兼并,率不以田均為便,謗讀朋興,多口可畏,二難。守令不能履畝而較之,必寄於吏胥,上下其手,豪右售賕,得為蔽匿,貧弱抑勒,無以自明,名曰均田,實滋弊孔,是之謂三難。有朱本思者,著論甚悉。言:今天下官不勝其煩,民不勝其擾者,惟在田得過圖,糧差挪移,賦役不能均耳。誠於圖立四界,計其田畝,明其糧差,任土作賦。不論人戶之主客,圖斂而總於都,都總而會於鄉(xiāng),鄉(xiāng)會而管於縣,則版籍定於旬月之間,而弊端革於千年之久。其后有仿其意為經緯二冊,以錯綜其事者。然以地為主,不以地從人,則田多者入賦稅易,而力能令郡縣為之使同圖者,催賦稅難,而力不能使田多者之無昏賴也。久且歸於以田從人而已。此明田賦之圖籍也。南平自隆慶六年始,有數(shù)可稽。官田地山塘園池,并額外及新增,共一百二頃八十五畝八分零。每畝征米,輕重不一,共實征官米,四千八百一十石九斗九升六合九抄九撮三圭五粟。民僧田地山塘園池,共二千一百三十八頃三十三畝四厘四毫二絲。時每畝征米五升三合三勺零三撮二圭一粟零,加耗米在內,共實征民米并秋租稅鈔,折米一萬一千三百九十八石一升二勺五抄一圭,后補足浮糧,并代科官米。清朝,每畝科民米五升八勺六抄,征本色米二升六勺二抄。共征官民米,一萬六千二百九石六合三勺四抄九撮四圭五粟。內浮糧米,七百二十二石七斗。萬歷七年,大學士張居正議,天下田畝,通行丈量。知府管大勛飭就糧勻補,省費便民,為惠甚大。南邑每石加浮糧六升七合六勺零。至今南邑收苗,每升加米六勺八抄零,疑即此義。補足浮糧,不失原額。

清朝田賦

  順治十一年賦冊,官民田地山塘園池,二千二百四十五頃四十二畝四分九厘五毫一絲五忽五微。較明隆慶多四頃二十四畝一分五毫九絲五忽五微。○按田畝不能多出,因勻補浮糧,將田數(shù)合米不符,復將米數(shù)科田,故糧不浮,田以積零而多出。今南平買賣田土契,載米而不在畝。書冊科糧以契,契載米數(shù)力正苗,憑以科畝,復將所得畝數(shù)科糧若干,謂之民苗,蓋原於此。共征銀,一萬七千五兩六分三厘七毫二絲九忽六微九纖七沙。征本色米,四千六百三十一石四斗五合一勺二抄五撮。按舊志,田畝之下,載共征官民米一萬六千二百三十九石八斗九升六合七勺四抄二撮。官米四千八百二十石九升六合五勺六抄。民米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九石八斗一勺八抄二撮。本色米四千六百三十一石四斗五合一勺二抄五撮。據(jù)今納糧,但有民米、本色米,而無官米。舊志依孔志開載,未知是否另有官米於何年并入民米,抑官米作何開除,而今無其名,并無其數(shù)。或云:官米田補足浮糧,后配入民米帶征,每民米一斗配官米四斗零六勺八抄四撮,改征本色,較民米折色,加賦頗輕,但究無明文可據(jù)。以本色米較官米計短額一百八十八石六斗九升一合四勺零數(shù)亦未合。今就折色征銀,并本色米數(shù)目開載,而識所疑於此,以俟知者訂焉。男婦丁口米,共折色銀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三兩五錢八分三厘五絲五忽七微七纖二渺外,照萬歷間每畝派征九厘,共銀二千一百五兩一分一厘八毫。順治十二年奉文,自十三年為始,照田米加增課鐵、翎、鰾、螺、殼、牛角、弦箭、盔甲、刀胖襖,細數(shù)無考銀一千六百二十二兩一錢四分七厘五毫二絲三忽三微。十三年,加顏料、臘、茶,銀一百一十五兩八錢四厘九毫,二項共銀一千七百三十七兩九錢五分一厘零。每畝派征七厘七毫四絲零,每民米一石派銀一錢五分二厘一毫九絲五忽?!痤伭喜⒑蟛环螅殧?shù)詳見后雜稅下??滴跞攴钗?,歸并地丁額田內賢田學田。南平無官田,屬之官者惟賢田、學田二項紳衿吏承有優(yōu)免者,謂之料、折、增田。料者,貢料。折者,秋糧等折銀。增者,照萬歷以后,每畝加增九厘。自此無官田之名。二百四十頃零。每畝勻民米五升八勺六抄零,折銀四分二厘九毫七絲一忽三微七纖五沙七塵三埃三渺三漠。優(yōu)免田,后經削出征解。惟學田、賢田,仍照四分二厘零之例,征本色米二升六勺二抄五撮九圭六粟二粒七黍,本色納米,名曰秋糧,自此無官米之名。民與僧田無優(yōu)免者,謂之料、產、增、差田,差者,派役也。優(yōu)免,即免差役。二千頃有奇。每畝勻民米折色,征本色米數(shù),俱與料、折、增田同。惟加差銀三分六厘七毫七絲三忽四沙一塵六渺七漠,共畝征銀七分九厘七毫四絲四忽三微七纖九沙九塵。寺焚修田與民同科,寺租軍餉田,仍照明嘉靖年加征。寺租詳見雜稅下。○據(jù)乾隆三十年現(xiàn)征各寺額冊,加征寺租,其數(shù)不一,每畝多者一錢二分零,少者七八九分或五六分。當時承前明之舊,總歸條鞭,政非不善,而法已混,役多無藝,借里長催糧之名,為責成綱徭機站四差之地。里長被比,而苛責甲首,甲首逃絕,而累貽里長大當之累。自康熙十二年,范公承謨落甲之法未行。二十二年,姚公啟圣專疏請禁,尚不能止,直至二十八年始能革除。而康熙二十年縣署災毀,編審各冊,皆成灰燼。在官冊籍無存,苗米虛實莫考。三十五年,知縣陳兆聲詳請丈量。里民以南邑多山,田皆崎嶇磽確,垃段畸零,呈請停止。附吳子華等呈:為瀝陳丈量利弊,吁天鑒照豁免事。竊以任地必當清田,清田乃可定賦。惟田清,則疆界之分寸始明。惟賦定,則簿書之毫厘不混。自夫一人而田兼數(shù)圖,并數(shù)圖而吊歸一戶。或以荒區(qū),而匿腴產,或以沃地,而報污萊。遇旱潦,則被災之分數(shù)難稽。核征收,則紙上之新舊易隱。在官止總其大凡,在胥則巧為變幻。歲增抄忽,鄉(xiāng)戶莫知。丘插毫厘,中產不辨。圩無定丘,丘無定畝。肥瘠廣狹,倏忽飛竄。若不重加清丈,其弊可勝言哉!況富人出銀買糧,貧人賣糧包納。多推少收,有總無撒。挪移所致,大可為小,廣可為狹。富連阡陌,享無糧之耔粒。貧無立錐,苦無田之馱賠。若非急行清丈,富者益富,貧者益貧。逮貧者死,而富者之田,永無質證。官按簿,則征額現(xiàn)存,按田則東西莫察。向之賠在民,漸且賠在官,疊累無極。且他邑之田,僅一苗一佃。南邑之田,有苗主、有賠主、有佃戶。賠主向佃收谷,苗主向賠收租。賠主日與佃親,其田之廣狹肥瘠,悉已稔知。苗主不知耕佃,其田之荒墾上下,無從稽察。徒抱租簿內之土名,向賠收租。不審其田在何圖里,坐何村落。賠主乘其不知,或詐荒以抵飾,或侵占以欺瞞;甚有兜谷私收,而租銀分文不納,獨累苗主馱賠者不休。若不清丈,則苗主永無知田之日矣。況刁賠惡佃,往往更換土名。經清丈,則名雖更換,田難改移,且計畝定苗,糧無虛隱,民不馱賠,官易征解,此清丈之不容己也。獨是他邑之清丈易,南邑之清丈難。他邑之清丈,可以計日而竣,南邑之清丈,即經數(shù)歲亦不能畢,何以言之?南邑之田,大半高巖險隴,即有平疇,其丘之廣,不過數(shù)丈而止。若山隴梯坎,或二三尺為一丘,或一二尺為一丘,從下登上嶺級不啻數(shù)百馀層,履畝之艱,難於清丈,一也。南邑苗主,其零田零星雜載於各圖,東西南北,渙散不一。奔東則不能應西,赴北則不能趨南,照應之勞,難於清丈,二也。春則播種,夏則耘鋤,秋則收割。若禾苗茂盛,稻谷垂野,不無荒工,不無踐踏。所得登疇者,僅冬間一月也,此時之難於清丈,三也。若督苗主自理,則界限不審,何從丈乎?若委冊書代量,則通同隱匿,丈猶不丈也。若沿鄉(xiāng)設立鄉(xiāng)長,沿圖責成圖長,安知不受富者之賄,仍然隱匿,不顧貧者之苦,草率供報乎,此人之難於丈量者,四也。若責成縣官,躬行督丈,實心興利除弊,無如一縣事務,實為浩繁,錢糧之追比,容可緩乎,民間之詞訟,容可置乎,上憲之催檄,容可寬乎,奏銷之考成,容可誤乎,縣主雖百其身,斷難猝辦。況南邑地當沖繁,他務尤多,日無寧晷,其能從容稅駕,一一清丈乎,此官之難於清丈者,又五也。況南邑百姓,疊遭兵燹。邇來又值歲旱,十室九空,甫登場即已告饑。丈量之役,未入其鄉(xiāng),早巳竄他鄉(xiāng),避其供應者不少。孰為指引其界限?孰為開報其田畝?孰為注其苗主何人?賠主何人?即曰一鄉(xiāng)不盡無人,一圖逃避者少。試思到地清丈,其能置彼數(shù)畝,不必下其弓步乎?若有人者丈之,無人棄之,則又何以清通邑之苗於無漏,查通邑之田而無遺乎?此又一鄉(xiāng)之難於清丈者,六也。議者謂:任事在於得人,若委能干官員,實心力行,寬之以歲月,未有不可就緒者。斯云未為不是,但南邑土田悉高山峻嶺,丘埆重疊,一經官丈,則肩輿有費,供應有需。即廉潔自矢,不擾民間,而吏胥之隨從,保無苛索乎?弓丈之牽扯,保無生奸乎?況上中下,未有一定之式,弓步廣長,未奉一定之度,保無以中為下,以下為中,上下其手乎?保無縮長為短,隱廣為狹,朦朧隱蔽乎?即有委官,要不過尊居其地,斷不能一一按履其畝,此又種種難處。蓋古時田在上,不難計畝而清;今者田在下,豈能按地而核?清丈田畝,前賢所為扼腕浩嘆!其難行者,已不一其人矣。時難勢難,強欲遵行,究亦不過如康熙初年,造報魚鱗冊籍,虛填田形,捏造弓步,以了其事。終無益於民生,無關於利弊。本恤民之舉,適以擾民。而田之多少,苗之虛實,概無稽焉。是不若暫息其事,尤可以舒目前之困累也。為此,瀝情干停清丈,俾官不誤催科,民免逋賦。於是征糧,但照里書家存黃冊底本。其魚鱗坵段冊,無可稽閱。以致田糧久多缺額。雍正十三年,總督郝玉麟、巡撫盧焯奉旨清查,經知縣許延璠具詳題請,於乾隆二年豁免缺額逃亡故絕田,去糧存料,折增差田共一百一十五頃五十七畝七分三厘二毫八絲五忽一微三纖八沙三塵九埃八渺。無征。田糧銀九百二十一兩六錢六分四厘,無征本色米三百三十八擔三斗八升九合三勺六抄六撮六圭六粟九粒二黍。其無征匠班不敷顏料正價紙贖升科各項,詳見雜稅。乾隆五年,里民呈報開墾田,九十五畝三分九厘二毫四絲一忽八微三纖二沙。照料折增田例起科。共征銀,四兩九分九厘一毫四絲三忽四微四纖九沙七塵八渺二漠,征本色米一擔九斗六升七合五勺六抄四圭六粟二粒一黍。乾隆九年,續(xù)免缺額無征田,四十七畝六分五厘三毫九絲三忽一微五纖六沙。無征田糧銀三兩八錢七毫三絲三忽二微二纖二沙四埃九渺二漠,無征本色米九斗八升二合九勺八撮二圭一粟四粒九黍。其無征各項,詳見雜稅。實存料折、增、差田,共二千一百三十頃三十二畝五分七絲九忽三纖七沙六塵二渺。內割歸峽陽縣丞,分征三百二十八頃三十五畝一分九厘八毫一絲九忽一微四沙五塵五埃六渺。征銀一萬六千零八十三兩六錢九分八厘五毫六微四纖一沙一塵八埃四渺六漠。內峽陽縣丞,分征二千六百一十八兩四錢二分二厘五毫一絲八忽五微八纖八沙四塵二埃九渺三漠。本色米四千三百九十四石四勺一抄五圭五粟八粒。向來歸延糧廳征收歲給延協(xié)左右兩營兵,米共二千五十二石八斗,閏年加給米九十四石四斗。解省米二千三百四十一石二斗四勺一抄五粟八粒,閏年扣留米九十四石四斗。乾隆十年通判移駐王臺,米歸南平縣征收給解。此南邑田賦之額也。

  附征之項,則有二等,其目十有一款。

  一曰:匠班銀,四十七兩一錢零。明制工匠之執(zhí)役於京師者,官給廩食月役之十日,休之二旬,謂之住坐,其不執(zhí)役者則聽之自便。歲征銀六錢,三年而一解於工部,謂之輸班。日久匠籍名存,子孫不職其業(yè),亦相沿完納。清順治初,裁豁之,十五年復起征。每名銀四錢五分四厘五毫??滴醭酰颊雇鯇O蔚以匠籍逃亡故絕,不可勝數(shù)。搜覓波累,終不能照原數(shù),詳請題蠲。奉旨以元年為始,照依實在名數(shù)征解,刊入賦役全書,其匠一百名,每名銀一兩八錢,四年輪征一次。子、辰、申年征三十三名,銀五十九兩四錢。丑、巳、酉年征二十六名,銀四十六兩八錢。寅、午、戌年征二十三名,銀四十一兩四錢。卯、未、亥年征十八名,銀三十二兩四錢。合十二年征銀五百四十兩,統(tǒng)加閏銀六十兩為六百兩。年征五十兩,日漸缺額無著。雍正十三年,勻入田糧,每兩征銀二厘八毫十絲七忽五微四纖五生二渺四漠。乾隆二年,田糧缺額豁免,無征銀二兩八錢三分六厘八毫五絲八忽三微四沙一塵八埃。九年額免,無征銀一分一厘六毫五絲五忽五微七纖八沙九塵六埃七渺一漠。今實征銀四十七兩一錢六分一厘四毫八絲六忽二微一纖六沙八塵五埃二渺九漠。

  一曰:顏料不敷正價銀,一百二十九兩一錢六分零。順治十三年,奉文采辦銀朱六觔一兩六錢二分九厘,每觔價銀四錢六分。膩朱六觔四兩五錢三分一厘五亳,每觔價銀四錢。紫草一觔十三兩,每觔價銀二線二分;黑鉛一十二觔十二兩,每觔價銀三分五厘;五倍子二觔二兩,每觔價銀三分五厘;烏梅九觔八兩一錢一分,每觔價銀二分;桐油二十六觔十三兩八錢五分七厘,每觔價銀三分,黃熟銅五觔五兩八錢七分五厘,每觔價銀一錢二分;錫七觔二兩四錢六分一厘五毫,每觔價銀九分;白蠟三百九十八觔十三兩,每觔價銀三錢;黃蠟一百三十二觔九兩八錢七分五厘,每觔價銀一錢一分五厘??滴醵迥?,添解黃蠟四十四觔三兩二錢九分二厘,每觔價銀一錢五分五厘。又應解折色價銀一百二十五兩八錢九分八厘五毫一絲五忽。應解鋪墊銀三兩五錢七厘五毫八絲一忽九纖四沙。又應解水腳銀一十七兩六錢七分八厘六毫五絲,以上本色折色價腳鋪墊共銀三百零五兩八錢八厘九毫四絲四忽八微四纖四沙。又康熙二十五年,新增各料辦解烏梅,三觔二兩三錢六分。五倍子,四觔十四兩八錢六分。錫,三十觔六兩。鉛,一千一十一觔七兩四錢。黃蠟,五十四觔一十三兩一錢五分。牙茶,一百零七觔。紫草,一觔十二兩八錢??滴醵辏钗男略鲥a一十五觔一十二兩七錢。以上共估價,銀五十五兩七錢八分一毫八絲一忽二微五纖。連前順治十三年起,應辦解顏料正折價腳鋪墊,共銀三百六十一兩五錢八分九厘二毫二絲六忽九纖四沙,內除賦役全書原編,銀二百二十五兩四錢三分六厘六毫六絲八忽五微九纖四沙,尚不敷銀一百三十六兩二錢八厘三毫五絲七忽五微,於二十八年勻入田糧項下征收。每畝征銀六毫六忽八微八纖六沙八塵三埃。乾隆二年,豁免無征銀七兩零一分四厘八絲八忽三微三纖三沙四塵八埃一渺八漠。乾隆九年,豁免無征銀二分八匣九毫二絲五微四纖三沙四塵六埃一渺五漠。今實征銀一百二十九兩一錢六分五厘三毫四絲八忽六微二纖三沙五埃六渺七漠。

  一曰:紳衿削免田糧銀,五百六十一兩二錢四分一厘零。此系料折增田內,削出紳衿吏承優(yōu)免田,一百五十二頃六十二畝三分二厘二毫四絲四忽三微,共免銀五百六十一兩二錢四分一厘四毫四絲六忽七微九纖二沙。

  右凡三款,另批起解。

  一曰:開報溢額田糧銀,三百一十兩一錢一分零。料、折、增田內,原有優(yōu)免田二百四十四頃九十九畝九分九厘一毫九絲九忽七微,每畝免銀三分六厘七毫七絲三忽四沙一塵六埃七渺,共免銀九百兩零九錢三分八厘三毫八絲七微九纖七沙七塵七埃七漠。內除先賢祭田,免銀二十八兩六錢零,原報削免田糧銀,五百六十一兩二錢零,外溢額透免銀,三百一十兩一錢一分七厘四毫一絲三忽六微九纖五沙,於雍正七年開報。按清朝定制,凡紳、衿、吏承優(yōu)免差徭,即料鹽丁料、折、增田,從輕則科征者也。舊額雖載料鹽丁一千二百七十三丁,料、折、增田二百四十四頃九十九畝有奇,實在優(yōu)免者,僅七百零八丁,田一百六十頃六十六畝六分八厘四毫有奇,馀皆透免溢額。康熙十三年削除優(yōu)免丁田,丁則僅免生員本身,計削去三百五十六丁田,丁則僅三百五十二。田則僅免賢、學兩項,計削去一百五十二頃六十二畝三分二厘二毫有奇。留存八頃四畝三分六厘二毫有奇。雍正五年,就田勻丁,議論紛更。知縣馮叔,將溢額田八十四頃三十三畝三分七厘有奇,糧三百一十兩一錢一分零,溢額丁一百六十五,丁銀一百零三兩一錢六分零,盡數(shù)開報,冀補丁糧,得以少減。至乾隆二年,丁口勻入田糧,原報削免溢額二項丁銀,概入浮多丁口之數(shù)題豁,自后概無優(yōu)免之丁矣。

  一曰:升科米折色銀,四分六厘一毫六絲。

  一曰:寺租充納銀,一千四百六十三兩七錢九分三厘。

  一曰:清出寺租充餉銀,一十三兩九錢零七毫。查南平二十八寺,多有拖欠逃廢,寺糧寺租無著。因查耕佃,及買主,責其完納,每應還寺內租銀租谷本折一錢者令完官糧七分七厘,名曰官稱,言無寺僧收租完糧,而官代之稱也。今二十八寺官稱者幾半,而元妙一觀糧租,自乾隆十八年清厘,盡入官稱矣。

  一曰:漁課充餉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七分三厘八毫四絲六忽四微九纖二沙。舊志,明初立河泊,以理溪河之征,名曰漁課。其課米出於漁,著漁船漁桴之漁戶,及水碓溪門間,或有之。后溪河利薄,漁戶逃絕。比來責之里戶辦納,里戶辦納不敷,御史吳一貫奏準,不分本折每石并征銀三錢五分,今議征銀三錢九分,充餉解司。

  一曰:酒稅充餉銀,一十九兩三錢四分六厘,遇閏加征銀一兩六錢一分五厘五毫。原照在城各坊酒家定額征收,計坊不計店,今或缺額,而四鄉(xiāng)鎮(zhèn)市亦有發(fā)杠酒家,乃征以補。

  一曰:爐課充餉銀,一十兩。原有鐵爐,久廢無考。今系現(xiàn)在鐵賈攤完。

  一曰:開報溢額銀,三兩九錢二分五厘七毫三絲三忽五微。雍正七年開報雜稅溢額。

  右凡八款,附入地丁起運。

  通共附征十一款,銀二千六百七十三兩九錢七分一厘一毫三絲五忽三微二纖六沙九塵九渺六漠。附乾隆二年,題準豁免附征四款,本縣節(jié)樽紙贖銀一十兩。續(xù)增升科米,銀七錢三分四厘八毫五忽三微,續(xù)增新懇升科,銀九兩九錢三分五厘七毫三絲,續(xù)報升科米,銀二兩一錢六分八厘五毫二絲八忽六微。

  乾隆二年,丁口勻入田糧三千五十九兩四錢九分九毫五絲七忽七微八沙一塵六埃二渺九漠,通田賦并入附征雜稅及丁口銀,二萬一千八百一十七兩一錢六分五毫九絲三忽六微七纖六沙二塵五埃七渺一漠。內乾隆十七年為始,移駐峽陽縣丞,分征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三分二厘四絲七忽七微二纖九沙七塵一埃六渺一漠,縣丞自行填批解司。在縣實征,銀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一兩二錢三分八厘五毫四絲五忽九微四纖六沙五塵四埃一渺。

科苗則例

  官籍計畝科糧,民間則從米起畝而糧定焉。凡田契載正苗一斗,計田二畝一分零一毫四絲,每畝科民苗五升零八勺六抄,每民苗一斗科糧銀,一錢五分八厘四毫九絲,每田糧一兩勻征丁口銀一錢七分八厘五毫,每民苗一斗,科本色米四升六勺八抄四撮。寺糧軍餉田,每兩勻丁口銀二錢。絕戶虛糧,不勻丁口銀兩。民間簡便算法,每正苗一斗,科田糧丁口,共銀一錢九分九厘六毫七絲,科本色米四升三合五勺。每民苗一斗,科田糧丁口,共銀一錢八分六厘七毫八絲。又一項七升,丈者每正苗六升,作七升科糧。計每升正苗加;一合六勺六抄六撮零,此演仙下里田地,因填為演武場,田糧勻於通里,嗣后田賣糧隨,各里皆有此項。

征收事宜

  南邑苗糧,推收、分戶、立戶,俱屬九十二圖,各里書經手,每年備造錢糧秋米二冊,送衙請印糧冊,發(fā)戶房經管追征?;橥昵访變?,申送延糧廳發(fā)戶征解。百姓納糧,自封投柜。柜書經管,領包送架。閣房截串交納戶收,執(zhí)銀柜收,蒲月報告道府委監(jiān)拆,拆封后,交庫吏充收存庫,起解之日,支出解司。

  本色米一項,歷系延平通判衙門征收,向征本色??滴蹙拍攴钗?,本折各半,民以斗米值價七分,折色每石輸銀一兩三錢有零,一石之米不足一石之價,呈懇通守謝良琦詳準本色完納,南邑土性不一,納米只貴堅潔,不論紅白。是年復奉文征解白米,亦經懇免。向來除給在城兵外,以一千二百石解省。原有腳費,亦於是年檄行,全數(shù)解運。民復請留半解半,批準成例。乾隆三年奉諭,減免虛糧丁口一并貼解,從此革除水腳,只照正額輸米。乾隆十二年,河道總督周學健陳奏閩省事宜一條,內稱:閩省出糶最易,買補極難。查通省額征本色米,支給本年兵食,春夏無可征支。經題定春夏碾支倉谷,秋收征米,易谷還倉在案。請嗣后本色米,石一米改征二谷還倉,部議似屬可行,今仍之。

屯 田

  明取籍沒產及廢寺田,分衛(wèi)軍耕種,減其半以輸官額。有舊屯,五百二十四頃五十七畝六分四厘。新屯,三十七頃二畝六分七厘。屯糧,人種三十二畝,輸賦六石。正銀,二錢五分耗銀一分一毫。系有司帶征,解府驗實,征解察院赴屯田道委官匯解。

  清朝順治十八年五月,本衛(wèi)奉裁歸延糧廳。附征南平屯田,皆在侯官、閩清、永福、永安、大田等縣。邑中屯丁,或以地遠,不便收租,賣本地人為業(yè)。至田已賣,而糧猶在延,虛逋為累。乾隆元年巡撫盧焯奏準改歸各縣征解,南平逐無屯糧。

  今據(jù)嘉慶十三年,正附額各款,通縣正雜附征有閏額,銀二萬一千八百一十八兩七錢七分六厘。

  乾隆三十九年,冊報入額里民首墾,銀四錢一分六厘,共銀二萬一千八百一十九兩一錢九分二厘,內除峽陽縣丞分征,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二分二厘外,存縣征,銀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一兩六錢五分四厘五毫。

  一在縣七十九圖田糧,及勻征丁口顏料匠班魚課首墾各項,共實征銀一萬六千七百八十八兩八錢零八厘五毫。

  前件里民推收竣日,各圖莊書備造實征銀冊,交付冊總,匯算總冊,請印發(fā)交戶書各丞,登簿推征。

  通縣額征糧,米四千三百九十四石零四勺一抄五圭五粟八粒。

  前件從前米屬糧府追征,每年里民推收竣日,各圖莊書備造實征米冊,及峽陽移到分征一十五圖米冊,統(tǒng)付冊總匯送,總數(shù)申送糧府追征。至乾隆三十一年奉文,糧米歸縣送照備造米冊請印,發(fā)分糧房登簿征收。

  又乾隆三十九年,內報入額里民首墾,米一斗九升九合九勺。

  通縣實征,米四千三百九十四石二斗三勺一抄五圭五粟八粒。續(xù)乾隆四十八年分又奉文以分駐峽陽等里一十五圖,征米六百八十三石八斗五升零五勺,照依錢糧之例,劃出與峽陽縣丞自行征收解省外,在縣實征,米三千七百一十石三斗四升九合八勺一抄五圭五粟八粒。

東架共二十一圖

  本架征銀,三千七百四十兩零七錢零三厘三毫四絲二微。

  米八百一十一石九斗二升九合六勺一抄。

  觀米三十三石二斗九升六合五勺。

  寺米一十七石九斗五升九合九勺。

羅源一圖

  共征:銀八十兩二錢一分五厘一毫。

  米一十七石四斗六升九合一勺。

  觀米八斗四升。

羅源二圖

  共征:銀一百三十五兩二錢五分一厘三毫。

  米二十九石三斗四升二合八勺。

  觀米一石七斗三升五合。

  寺米五斗零六合三勺。

羅源三圖

  共征:銀九十三兩三錢三分六厘二毫。

  米二十石三斗三升二合。

  觀米一石四斗六升。

羅源四圖

  共征:銀二百七十六兩四錢二分二厘八毫。

  米六十石三斗九升八合七勺。

  觀米三石六斗四升四合六勺。

  寺米四斗六升五合。

云蓋一圖

  共征:銀一百七十一兩四錢六分八厘。

  米三十八石六斗六升五合七勺。

  觀米七斗八升二合。

  寺米六斗一升五合。

云蓋二圖

  共征:銀二百一十二兩三錢零二厘七毫。

  米四十六石二斗一升五合二勺。

  觀米二石八斗零六合。

  寺米一石四斗六升一合八勺。

杜溪一圖

  共征:銀二百五十二兩五錢五分二厘八毫。

  米五十四石九斗九升七合八勺。

  觀米一石八斗二升六合九勺。

  寺米四石六斗七升五合八勺。

杜溪二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七兩四錢零五厘九毫。

  米四十二石七斗六升零九勺。

  觀米六石二斗七合。

  寺米九石八斗六升一合

壽山一圖

  共征:銀二百九十二兩零五厘三毫。

  米六十二石六斗七升三合九勺。

  觀米一石五斗三升八合。

  寺米三斗七升五合。

壽山二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八兩九錢一分二毫。

  米三十二石六升三合三勺。

  觀米一石二斗二升。

崇仁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八兩七錢九分八厘三毫。

  米四十石七斗七升七合。

  觀米六石一斗零五合。

崇福一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二兩九錢四分七厘二毫。

  米四十八石三斗九升三合三勺。

  觀米六斗六升。

崇福二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四兩一錢九分九厘。

  米三十九石九斗零三合九勺。

  觀米一石八斗五升九合。

演仙上一圖

  共征:銀二百零七兩五錢六分九厘六毫。

  米四十五石一斗一升五合五勺。

  觀米二斗五升。

演仙下一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二兩八錢六分三厘六毫。

  米四十九石三斗七升四合。

  觀米一石零三升。

演仙下二圖

  共征:銀一百零六兩六錢五分九厘三毫四絲二微。

  米二十九石九斗四升九合七勺六抄。

演仙下三圖

  共征:銀七十三兩八錢四分九厘。

  米一十六石七升八合八勺五抄。

  觀米一石一斗九升八合。

仁州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七兩五錢四毫。

  米四十石五斗四升五合六勺。

仁州二圖

  共征:銀一百零一兩八錢八分七厘八毫。

  米二十一石六斗五升一合九勺。

汾常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五兩七錢九分一厘七毫。

  米三十九石七升三合八勺。

  觀米一斗三升五合。

汾常二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八兩七錢六分七厘二毫。

  米四十三石一斗四升六合六勺。

西架二十六圖

  共征:銀四千六百九十五兩二錢五分六厘五毫。

  米一千零八十石二斗四升二合七勺。

  觀米一十四石一斗三升七合七勺。

  寺米一石四斗一升五合三勺。

天竺一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二兩三錢二分九厘一毫。

  米四十七石二斗六升。

天竺二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兩七錢九分四厘四毫。

  米三十石四斗八升四合。

天竺三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一兩二錢一分五厘。

  米四十一石五斗三升九合五勺。

  觀米一石五斗四升五合。

天竺四圖

  共征:銀一百七十二兩二錢七分八厘四毫。

  米三十六石七斗七升五合七勺。

天竺五圖

  共征:銀一百零三兩七錢三分四厘六毫。

  米二十二石三斗二升九合五勺。

天竺六圖

  共征:銀二百九十四兩五錢八分一厘二毫。

  米六十四石一斗七升一合三勺。

大平一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七兩四錢七分二厘四毫。

  米三十二石三升九合八勺。

大平二圖

  共征:銀二百兩五錢五分二厘一毫。

  米四十三石五斗八升八合六勺。

大平三圖

  共征:銀二百零六兩三錢六分六厘一毫。

  米四十四石八斗八升四勺。

  觀米六斗四升。

大平四圖

  共征:銀一百零九兩九錢三分一厘五毫。

  米二十三石八斗四升三合九勺。

  寺米三升七合。

大平五圖

  共征:銀一百六十五兩五錢六分三毫。

  米三十六石一斗一升三合。

  觀米八斗一升。

  寺米七升四合。

大平六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八兩三分七厘八毫。

  米四十九石七斗一升五合七勺。

資福一圖

  共征:銀一百六十五兩三錢六分二厘八毫。

  米三十六石八合一勺。

資福二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三兩七錢六分五厘五毫。

  米四十八石四斗二升六合八勺。

梅東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五兩一錢四分一厘二毫。

  米三十九石八斗五升七合八勺。

  觀米八斗三升。

梅東二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五兩八錢八分一厘九毫。

  米三十一石六斗五升八合六勺。

  觀米九斗四升六合。

梅東三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六兩八錢三分二厘五毫。

  米四十三石二斗一升一合六勺。

  觀米三石六斗六升九合。

  寺米一石三斗零四合三勺。

長砂上一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五兩八錢九分七厘九毫。

  米四十一石八斗九升九合六勺。

  觀米五斗四升。

長砂上二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四兩四錢二分八厘一毫。

  米四十八石三斗四合二勺。

  觀米一石一斗八升九合九勺。

長砂下一圖

  共征:銀二百四十二兩九錢三分四厘九毫。

  米五十石九斗七升五合二勺。

  觀米一斗五升七合。

大內一圖

  共征:銀二百零六兩三錢七分九厘九毫。

  米五十二石四斗七升一合四勺。

大外一圖

  共征:銀二百三十一兩五錢九分三厘。

  米四十九石八斗六升九合一勺。

  觀米一石八斗五升七合。

大外二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兩八錢八分二厘八毫。

  米四十一石三斗二升八合四勺。

開平一圖

  共征:銀一百零七兩一錢一分七厘一毫。

  米二十三石一斗七升一合四勺。

  觀米二斗二升一合四勺。

開平二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五兩九錢六分二厘六毫。

  米四十石一斗二升九合七勺。

  觀米三斗一升。

劍津一圖

  共征:銀二百八十兩二錢二分三厘三毫。

  米六十石一斗八升九合四勺。

  觀米一石四斗二升三合四勺。

南架二十圖

  共征:銀三千九百三十八兩八錢九分五厘一毫六絲五微。

  米八百五十四石四斗六升九合七勺五抄二微。

  觀米五石三斗九升二合五勺。

普安一圖

  共征:銀一百七十七兩五錢六分五厘八毫一絲。

  米三十八石六斗七升一合一勺九抄。

普安二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三兩八錢三分五厘九毫五絲五微。

  米三十九石九斗八升八合三勺六抄二微。

普安三圖

  共征:銀一百二十八兩二錢九分六厘。

  米二十八石二斗九升四合三勺。

遷喬一圖

  共征:銀二百零六兩九錢二分八厘二毫。

  米四十五石二斗七升五合四勺。

保福一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七兩六錢八分二厘六毫。

  米四十九石四斗九升二合三勺。

保福二圖

  共征:銀二百零一兩三錢三分二毫。

  米四十四石三斗五升一合六勺。

遵教一圖

  共征:銀二百九十三兩五錢六分五厘七毫。

  米六十四石九斗二升八合八勺。

遵教二圖

  共征:銀二百一十五兩九錢六分五厘九毫。

  米四十七石二斗一勺。

金砂一圖

  共征:銀一百五十四兩七錢九分三厘三毫。

  米三十三石九斗五合三勺。

余東一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七兩三錢八分四毫。

  米四十二石九斗五升六合七勺。

  觀米九斗五升四勺。

余東二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八兩一錢九分八厘二毫。

  米四十三石一斗二升九合。

余西一圖

  共征:銀二百五十八兩二分二厘二毫。

  米五十六石一斗四升三合五勺。

長安南一圖

  共征:銀二百六十八兩六錢八厘四毫。

  米五十七石一斗二升六合七勺。

長安南二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三兩二錢九分九厘五毫。

  米四十一石六斗三升四合一勺。

長安南三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七兩四錢九厘八毫。

  米四十二石五斗四升三合九勺。

長安南四圖

  共征:銀一百三十四兩九分七厘九毫。

  米二十八石六斗一升四合三勺。

長安北一圖

  共征:銀一百一十一兩八錢一分四厘七毫。

  米二十三石三升六合。

長安北二圖

  共征:銀一百二十兩三錢七分九厘二毫。

  米二十五石三斗五升八合二勺。

泰平一圖

  共征:銀一百七十六兩八錢五分一厘三毫。

  米三十八石四斗一升六合五勺。

  觀米三斗七合九勺。

喬保一圖

  共征:銀二百九十二兩八錢六分九厘。

  米六十三石三斗三升一合五勺。

  觀米四石一斗三升四合六勺。

北架十三圖

  共征:銀四千一百六十一兩二錢五分二厘九毫。

  米八百八十三石零八合三勺五抄。

  觀米二十石八升六合五勺。

梅西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兩九錢五分一厘五毫。

  米三十九石三斗九升二合八勺五抄。

  觀米二石五斗九升。

  寺米九升。

梅西二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三兩二分七厘四毫。

  米四十八石二斗八升六合一勺。

  觀米一十五石三升六合二勺。

梅西三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七兩一錢六分八厘八毫。

  米三十二石三合七勺。

梅南一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九兩七錢四分。

  米四十三石三斗九升六合八勺。

  觀米一斗一升五合。

梅南二圖

  共征:銀三百二十三兩一錢三分四厘一毫。

  米六十九石八斗九升六合八勺。

  觀米五斗六升。

梅南三圖

  共征:銀二百四十兩六錢三分一厘九毫。

  米五十二石四斗一合二勺。

  觀米八斗七升四合三勺。

新興一圖

  共征:銀一百五十七兩四錢四分九厘二毫。

  米三十四石二斗九合五勺。

  觀米二斗。

新興二上五甲

  共征:銀一百二十八兩四錢二分二毫。

  米二十七石九斗七升二合九勺。

新興二下五甲

  共征:銀二百零四兩五錢八分八厘五毫。

  米四十四石五斗六升二合一勺。

新興三圖

  共征:銀二百七十二兩八錢七厘六毫。

  米五十九石三斗六升二合一勺。

新興四圖

  共征:銀二百五十七兩四錢九分八厘九毫。

  米五十五石九斗九升一合八勺。

普順圖

  共征:銀一十九兩四錢八分一毫。

  米四石二斗四升三合四勺。

  觀米七斗一升一合。

南清戶及各寺庵

  共征:銀一千八百零六兩三錢五分四厘七毫。

  米三百七十一石二斗八升五合一勺。

  東西南北四架,通共征銀,一萬六千八百零六兩一錢零七厘九毫零七微。

  共征米,三千七百二十一石九斗三升八合八勺一抄一撮。

峽陽額征地丁糧銀數(shù)

  峽陽一圖,征銀二百七十八兩六錢八分一厘。

  峽陽二圖,征銀二百八十四兩八錢九分七厘。

  峽陽三圖,征銀二百三十兩零七錢六分二厘。

  峽陽四圖,征銀二百一十一兩二錢四分五厘。

  梅北一圖,征銀二百八十一兩九錢三分四厘。

  梅北二圖,征銀一百二十五兩四錢九分二厘。

  安福一圖,征銀一百八十兩零一錢四分六厘。

  安福二圖,征銀一百九十一兩零二分六厘。

  建興一圖,征銀一百五十六兩二錢八分二厘。

  塘源一圖,征銀一百零九兩四錢零六厘。

  塘源二圖,征銀一百四十兩零六錢零四厘。

  吉田一圖,征銀二百零一兩零三分一厘。

  吉田二圖,征銀一百六十六兩八錢六分六厘。

  壽巖一圖,征銀二百二十三兩一錢一分六厘。

  壽巖二圖,征銀二百四十四兩四錢三分四厘。

  年共征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二分二厘。

峽陽額征糧米數(shù)

  峽陽一圖,征米六十石零四斗二升四合九勺。

  峽陽二圖,征米六十二石零四合正。

  峽陽三圖,征米四十九石九斗八升六合二勺。

  峽陽四圖,征米四十五石九斗四升九合九勺。

  梅北一圖,征米六十一石三斗九升一合八勺。

  梅北二圖,征米二十七石二斗二升零七勺。

  安福一圖,征米六十石零九斗零九合八勺。

  安福二圖,征米四十一石五斗八升一合三勺。

  建興一圖,征米三十三石九斗六升七合一勺。

  塘源一圖,征米二十三石八斗三升三合七勺。

  塘源二圖,征米三十石零四斗一升七合二勺。

  吉田一圖,征米四十三石七斗零二合正。

  吉田二圖,征米三十六石四斗五升五合八勺。

  壽巖一圖,征米四十八石三斗九升零三勺。

  壽巖二圖,征米五十三石一斗五升七合三勺。

  峽陽二圖,觀米四升三合五勺。

  梅北一圖,觀米一石四斗九升八合正。

  梅北二圖,觀米七升二合正。

  安福一圖,觀米二石二斗七升正。

  建興一圖,觀米五斗六升五合正。

  年共征糧米,六百八十三石八斗四升五勺。

起 運

  從前起運,有解戶禮工部,裁扣解部新裁站銀,開報溢額新增丁口勸懇起科存留額,編正附征兵餉諸款。自乾隆二十年裁去各名目,統(tǒng)歸地丁一款解司。

  解司銀,一萬六百五十二兩七錢三分五厘四毫四絲七忽九微四纖六沙五塵四埃一渺內。

  地丁正附征銀,九千六百四十兩五錢二分一厘八毫八絲四忽二微九纖六沙九塵六埃九渺。遇閏之年,增減不一。

  香顏料銀,二百七十四兩六錢四分五厘三毫八絲二忽一纖七沙六塵六埃二渺四漠。以下定額。

  削免額銀,五百六十一兩二錢四分一厘四毫四絲六忽七微九纖二沙。

  匠班勻丁田糧銀,四十七兩一錢六分一厘四毫八絲六忽二微一纖六沙八塵五埃二渺九漠。

  勻貼顏料不敷正價銀,一百二十九兩一錢六分五厘三毫四絲八忽六微二纖三沙五埃六渺七漠。

  存留查此留款目從前甚多,后或裁或增,年無常額。今照乾隆二十九年,無閏解給實數(shù)解列。其已經裁革各款目,錄后備查。

  現(xiàn)在實應解支銀,八千三十八兩五錢三厘九絲八忽。遇閏之年,增減不一。內科舉進士牌坊銀,一百五十兩??滴跏吣瓴茫荒陱?。

  延建邵道俸銀,一百五兩。原編甌寧,乾隆二十年改歸南解。門子四名,原編沙縣二名,建安二名??焓质?,原編沙縣二名,建安六名,甌寧六名,建陽一名,松溪一名。皂隸十二名,原編沙縣六名,建安六名。轎、傘、扇夫七名,原編南平三名,將樂四名。聽事吏二名,原編在長樂縣。鋪兵二名,原編沙縣一名,甌寧一名。每名工食銀六兩二錢,共銀二百四十一兩八錢。乾隆二十年,改歸南平。

  本府知府俸銀,一百五兩。原額南平七十四兩四分四厘,將樂三十兩九錢五分六厘,乾隆二十年改歸南解。門子二名,馬快十名,步快一十六名。原俱編南平。皂隸一十六名,原編順昌十名,將樂六名。轎、傘、扇夫七名,原編順昌。庫子四名,原編將樂。斗級六名,原編南平二名,順昌二名,將樂二名。工食銀,三百七十八兩二錢,乾隆二十年,統(tǒng)歸南平。禁卒一十二名,工食銀,七十四兩四錢。內康熙十七年裁半,二十二年全給。

  本府通判俸銀,六十兩。原編南平三十五兩四錢六分,將樂二十四兩五錢四分。門子二名,步快八名,原俱編南平。皂隸一十二名。原編將樂五名,尤溪七名。轎、傘、扇夫七名,原編順昌。工食銀,一百七十九兩八錢。乾隆二十年,統(tǒng)歸南解。斗級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八錢乾隆十一年添沒。

  本府經歷俸銀,四十兩。原編南平二十四兩二錢二厘,沙縣一十五兩七錢九分八厘。門子一名,原編南平。皂隸四名,原編沙縣二名,尤溪二名。馬夫一名,原編順昌。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乾隆二十年,統(tǒng)歸南平。

  本府司獄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滴跏吣瓴茫荒陱?。皂隸二名,原編沙縣。工食銀,一十二兩四錢。乾隆二十年改歸南平。

  本府儒學教授俸銀,四十五兩。原編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康熙十七年裁半,二十一年全給。乾隆元年加給今數(shù)。門子三名,原編南平二名,沙縣一名。齋夫二名,原編將樂一名,尤溪一名。工食銀,三十一兩。乾隆二十年改歸南解。

  本府儒學訓導俸銀,四十兩。原編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康熙四年裁,二十一年復,乾隆元年,加給今數(shù)。膳夫二名,工食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毫三絲??滴跏吣瓴茫陱?。

  本縣知縣俸銀,四十五兩??滴跏吣瓴茫荒陱?。門子二名,皂隸一十六名,轎、傘、扇夫七名,庫子四名,斗級四名,馬快八名,民壯五十名,共九十一名,該工食銀,五百六十四兩二錢。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一年復。禁卒八名,工食銀,四十九兩六錢??滴跏吣瓴冒?,二十二年全給。

  本縣縣丞俸銀,四十兩。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共六名,該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

  本縣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已上俱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二年復。

  本縣儒學教諭俸銀,四十兩。原編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康熙十七年裁半,二十一年全給,乾隆元年加給今數(shù)。齋夫三名,門子三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滴跏吣瓴?,二十二年復。膳夫二名,工食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三絲。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二年復。

  本縣儒學訓導俸銀,四十兩。原編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康熙四年裁,乾隆元年加給今數(shù)。

  峽司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滴跏吣瓴茫荒陱?。皂隸二名,工食銀,一十二兩四錢,弓兵十四名,工食銀,二十一兩七錢。俱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二年復。

  劍浦、茶洋二驛,夫船廩給工食銀,三千一百六十二兩。原額三千二百一十一兩六錢,康熙十七年,奉裁銀四十九兩六錢應解,續(xù)裁銀三百四十二兩二錢四分,新裁銀四十四兩六錢四分,小建銀六十三兩五錢。以上四款,解赴驛傳道交納外,剩銀二千五百八十四兩六錢二分,給劍浦、大橫、茶洋、峽、王臺五驛站夫工食,不敷銀兩在沙縣額編,每逢三、六、九月,并十二月找尾銀數(shù)在沙縣具領。

  附載各驛額設長夫領銀數(shù)目。劍浦驛額,設贍夫一百三十名,兜夫十五名,每名日給工食銀二分。走遞夫十名,每名日給銀一分六厘六毫零。遇閏加增,小建扣除。每月大建給銀九十二兩,小建給銀八十八兩九錢三分三厘四毫。大橫驛額,設贍夫一百名,兜夫十五名,走遞夫八名,每月大建給銀七十三兩,小建給銀七十兩五錢六分六厘六毫。茶洋驛額,設贍夫一百名,兜夫十五名,走遞夫八名,每月大建給銀七十三兩,小建給銀七十兩五錢六分六厘六毫。峽驛額,設贍夫一百名,兜夫十五名,走遞夫六名,每月大建給銀七十二兩,小建給銀六十九兩六錢。王臺驛額,設贍夫十名,走遞夫三名,每月大蔥給銀七兩二錢 分。

  附載新設京塘遞夫工食。乾隆二十 年,每驛新設京報夫二名,專遞往來京報塘文。遞夫二名,專遞督憲來往緊急公文。每名月給工食銀六錢。南平劍浦、大橫、茶洋,峽四驛,共設京報塘夫十六名,年給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在縣按月墊發(fā),赴布政司請領歸款。

  府學廩生四十名,廩糧銀一百一十五兩七錢三分三厘三毫三絲二忽??滴跏瓴?,二十四年復。

  府學文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滴跏吣瓴冒耄拍耆o。

  府學歲貢生員旗匾銀,二兩五錢。原編銀,三十七兩八錢??滴跏吣瓴?,二十一年復,二十六年裁銀三十五兩三錢,留給今數(shù)。

  習儀拜賀救護銀,一兩。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三年復。

  文廟、山川、社稷、鄉(xiāng)賢、名宦等壇祠,暨朱文公誕辰等,春秋祭祀銀,二百二十二兩二錢。原編二百零一兩一分五厘,康熙十七年裁半,十九年全給。乾隆三年,添設致祭 關帝廟銀八兩,又加祭品銀一十六兩,共銀二百二十五兩一分五厘,乾隆十一年勻裁祭祀銀二兩八錢一分五厘,實給今數(shù)。鄉(xiāng)飲二次銀,一十二兩五錢。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二年復。

  縣學廩生二十名,廩糧銀五十七兩八錢六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凡廩糧每名每季,準抵完地丁糧銀,七錢六分一厘。

  縣學文廟香燭銀,二兩五錢二分??滴跏吣瓴冒耄拍耆o。

  縣孤貧四十二名。孤癩四十二名。月糧衣布,銀三百四十三兩一錢九分四毫。從前原編給銀二百二十三兩一錢四分三厘一絲九忽一微五纖三沙,康熙十七年裁半,十九年全給。乾隆二年為始,遇閏加增,小建扣除。乾隆三年為始,每名日給口糧一分,共加給銀一百三十四兩二錢一分六厘九毫八絲八微四纖七沙,共銀三百五十七兩三錢六分。除衣布奉文自乾隆十九年為始,均勻派給此照。原額之數(shù)應減少銀一十四兩一錢六分九厘六毫,實給令數(shù)。

  縣囚犯月糧,銀四十兩。康熙十七年裁,十九年復。

  察院布司提學看守公館門子,工食二名,留半銀六兩。

  大橫驛公館門子一名,工食銀二兩??滴跏吣瓴茫陱?。

  差領憲書夫船銀一兩。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二年復。

  祈晴禱雨銀四兩。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二年復。

  山川、社稷、城隍、郡厲、忠義、壇祠,各門子銀二兩??滴跏吣瓴茫陱?。

  水東、水南、明翠、坵墩四橋,各夫六名,共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原編四十三兩二錢,康熙十七年裁半。南邑橋子一役最苦!近因茶洋、清風二驛,歸縣辦理。凡遇大差裝運中伙派撥吉、岳二溪,貼渡載錢下驛皆撥橋船,又有答應谷橋栟軟篷等物,客官經過值日,橋子飛報道府廳縣衙門,倘一遲延,即干究譴,橋有損失,責其賠補,事有違誤,職其究懲。隸是役者,求革不能,縱絕復續(xù)。至于妻女無人敢娶,產業(yè)無人敢承,甚有祖父將橋子貼銀,頂與他人,日久故絕,仍歸原主子孫。乾隆二十六年,知縣趙愛,訪查其苦,出示嚴禁,雜差運錢,并免答應谷,其裝運中伙大差貼渡,給以飯食,并免賠橋等項,苦累稍蘇,而埠頭管驛諸人間,阻事不果行,其苦仍舊。附載,免橋子雜差告示,“為嚴禁擾累,以恤苦役事。照得南邑地處沖衢,東達京畿,西通荊楚,路屬咽喉,橋為要道??词貥蚍?,刻難擅離。本縣訪聞,四門橋子,工食無幾,差繁役重。實因答應谷擱舵差使,走報裝錢,故人視為畏途,役稱至苦!本縣體恤維艱,時行禁免。工食舊有額派,未便遽增?,F(xiàn)在面稟列憲,另撥閑款,酌量加給。準行之日,再行示諭。凡有應差谷,本縣捐銀備買,永不派累。所有橋船,除大差貼渡裝載中伙,諒撥幫應,仍給飯食如尋常。各驛領錢,概今埠頭,代覓便船附搭運回,凡遇往來官船經過,值日橋子,先赴劍浦填寫報單,交給夫頭,分送各憲。該橋子親報本縣,以便迎候,誠恐不遵,合行示諭”。

  府前等二十六鋪鋪司,共一百六十六名,共工食銀一千二百三十五兩四分??滴跏吣瓴冒?,二十二年全給。

  縣學歲貢生員旗匾等,銀一兩二錢五分。原編銀三十七兩七錢五分,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一年復,二十六年復裁銀三十六兩五錢,留給今數(shù)。

  舊科舉人盤纏酒席,年征銀四十兩六錢六分六厘七毫。

  新科舉人花幣,年征銀四兩。

  武舉盤纏,年征銀三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四絲。以上三款,康熙十七年裁,二十一年復。

  以上存留,現(xiàn)在實給銀八千三十八兩五錢三厘九絲八忽。

田 賦

  學租銀一十七兩四錢八分。學租額征二十四兩有零,俱系各佃赴縣完納,經承征收除代完,學道官租錢糧倉米之外,剩錢一十七兩四錢八分,移送縣學,散給廩生貧士。

  入官田產,銀二十五兩一錢七分八厘三毫二忽三微。順治年間逆犯周廷璋哨聚馀東,建南道曾延孔剿滅,田產入官。

  當稅銀二十兩。當稅年無定額,現(xiàn)在四鋪,每鋪當稅五兩。二款俱解司充餉,不加大耗。

  地租,南平原報八十兩八錢九分三厘,除荒蕪無征銀一十兩八錢六分五厘,實征銀七十兩二分八厘,撥充鰲峰書院;年支祭李延平、朱文公二祠銀共十二兩。乾隆十一年,知縣蘇渭生 奉巡撫周學健,為推廣皇仁,一例減免等事。本地租每兩減征二錢。按南平地租舊業(yè)無考,雍正七年,廷建邵道呈詳南平縣,每年征地銀七十七兩六錢九分三厘,此項系從前設立道標兵丁舊址,奉裁之后,民稱官地,耕種豎屋,相沿數(shù)十馀年。每年納租,解為本衙門心紅紙札費用,或將此照舊征輸解司,以充公費,或仍歸本道衙門??偠礁咂滟?、史貽直批府查稱,南邑年征地租,系道標員兵駐扎營房基址,及南營較場各官地所征之項,并非田租,承胥只有征收印冊,并無案卷,統(tǒng)俟清查勘丈冊報,批仍解道。乾隆二年,巡撫盧焯摺奏,各屬地租,逐一詳查,以應征銀入額征解,照廈門例,造入雜稅下奏銷。戶部議,以各府縣并各營所收地租,實系沿河傍市,及倉場學宮之傍,附城濠溝隙地,貧民或搭蓋小屋棲身,或種蔬養(yǎng)魚糊口,所收租銀,向撥鰲峰書院膏火,并各賢祠廟祭典,至城邊搭賣物之處,特恐豪強橫占,征收浮租,以息爭競,其數(shù)更為有限,與廈門沖繁之地,商賈云集,租有定則,迥乎不同,年收租息,多至拖欠,若經入額征解,小民輸納不前,必多滋累,仍舊令營縣征收,留為公用。奉朱批此奏甚妥,即照議行。

元妙觀馀租

  按:觀建於唐,其田無考??滴跏陜暂d,充餉田三十五頃八十七畝六分一厘四毫八絲九忽,焚修田,九頃一畝九分二厘三絲一忽三微。住持林增、劉一爵、李茂琳、林樵椿管理,漸次墮壞,消耗侵租逋賦,比追莫辦,陸續(xù)將焚修田變賣完課,與民推收過糧。乾隆十一年,知縣陶敦和查出各租長,將實收銀、谷、米三項數(shù)目,開報各佃官秤,并令里書,將官秤錢糧收入民戶圖甲,其馀租仍系租長收取。乾隆二十一年,知縣王訴然查冊載,焚修田,止四頃七十二畝一分二厘八毫二絲三忽零,其充餉田畝,原載冊二頃,現(xiàn)在實共載田四十頃五十九畝七分四厘三毫零,年除佃租抵完正額糧銀六百四十九兩八錢七分一厘,本色米八十五石一斗三升四勺,尚多馀則於是將官秤之馀租盡入官,謂之馀租。自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五六年共清出。

  年額征,銀二百四十九兩九錢九分五厘。

  額征,租谷一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二合六勺。每石折銀七錢八分。共折銀一百五十四兩一錢六分一厘。

  額征,米一十三石三斗四升七合。每石折銀二兩。共折銀二十六兩六錢九分四厘。

  三項共征銀四百三十兩零八錢五分。

撥充書院

  掌教修金,一百三十九兩。

  生童膏伙,銀三百兩。

  學長辛勞,銀一十兩。

  門水夫工食,銀二十兩。

  火神祭品,銀六兩三錢。

  共銀四百七十五兩三錢。

逢閏加支

  課席,銀一兩五錢。

  生童膏伙,銀三十兩,學長辛勞,銀一兩。

  門水夫工食,銀二兩。

  共銀三十四兩五錢。以上唯掌教修金銀,照銀行送,其馀俱八五折錢。掌教修金及聘禮,年節(jié)禮,薪水往來盤費各款,年共送銀一百九十九兩。除此撥銀一百三十九兩,尚短銀六十兩,系經管義田租胥辦送。

  附門攤商稅,向系府征,每年額征,銀一百六十兩七錢七分四厘八毫一絲七忽,遇閏,加征七兩三錢九分七厘。

  工部翎鰾,各漁戶丁每解銀四兩七錢五分八厘八毫一絲七忽。

耗 羨

  耗羨銀兩,原隨地丁征收,以為各官薪水之費,自雍正七年耗羨歸公。

  各官養(yǎng)廉,每正糧一兩,隨征耗羨一錢,并封一分,平馀一分。閩省耗羨,不敷公用,故有并、平二項。地方各官養(yǎng)廉之外,馀銀解司充公。乾隆十七年縣丞移駐峽陽分征,所征地丁耗羨,徑解司庫,本縣耗羨不敷支給,仍赴司庫,請領補項。

耗羨額載

  自雍正七年至十年,征糧數(shù)目,以匠班分班,征銀不一,年額無定。十三年匠班統(tǒng)計十二年,分年勻入田糧征收,數(shù)目乃定。

  原額地丁等,銀二萬六千五百二十二兩二錢五分五厘四毫六絲六忽三微九纖,共耗馀銀三千一百八十二兩六錢七分六毫五絲五忽九微六纖六沙八塵,除減免外。乾隆二年,減免浮多丁口銀三千三百一十八兩六錢一分八厘九毫零,削免額內減免丁口銀六十五兩二厘一毫零,是年又豁免原報續(xù)報缺額田糧無征銀九百三十七兩三錢四分三厘五毫,無征匠班銀二兩八錢三分六厘八毫零,無征顏料銀七兩一分四厘零,無征紙贖升科等銀二十二兩八錢三分九厘零,無征荒蕪缺額升科米折色錢六錢九分六毫八絲零。乾隆三年,豁免缺額田糧無征丁口銀三百六十五兩九錢八分三厘四毫零。乾隆九年,豁免逃亡故絕缺額無征田糧銀三兩八錢七毫零,無征丁口銀七錢六分零,無征匠班銀一分一厘六毫零,無征顏料銀二分八厘九毫零,共豁免過銀四千七百二十四兩九錢三分五厘九毫零,內除康熙四十五年墾復田征銀一十五兩六錢七分九厘三毫,墾復升科折色米銀四分六厘一毫零外,實免過地丁等銀四千七百零九兩一線九分四厘零,應扣隨征耗羨五百六十五兩一錢三厘三毫八絲零。乾隆五年起科,雍正十三年勸墾田糧銀四兩九分九厘一毫零,應加隨征耗羨銀四錢九分一厘八毫九絲。乾隆十七年為始,移駐峽陽縣丞分征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一分三厘零,應分征耗羨銀三百七十五兩一錢一分六毫四絲。乾隆十八年通飭耗羨數(shù)百至絲,而至減去零墾尾數(shù)。實征耗羨銀二千二百四十二兩九錢四分八厘六毫二絲。有閏之年,加酒稅羨馀銀一錢九分三厘八毫六絲。

耗羨額派

  本府養(yǎng)廉,銀八百一十一兩八錢三分九厘二絲九忽。雍正七年原派解銀二百六十二兩二錢八分六厘四毫,雍正十年加解銀二百一十兩六錢七分一厘九毫六絲二忽。雍正十三年加解銀四兩一錢五分九厘五毫六絲八忽。乾隆元年加解銀八錢一分三厘六毫七絲。乾隆二年加解銀三百三十三兩九分三厘七毫五絲九忽。乾隆六年加解銀八錢一分三厘六毫七絲。

  本縣養(yǎng)廉,銀一千二百兩。自雍正七年至乾隆十七年,俱坐支耗羨。乾隆十八年耗羨額內派支各灘船梢渡夫工食,本縣養(yǎng)廉不敷支應銀三百五十五兩一錢一分四毫九忽,赴司領湊。

  本府經歷養(yǎng)廉,銀四十兩。雍正九年飭給銀二十兩,乾隆八年加增銀二十兩。

  本府司獄養(yǎng)廉,銀四十兩。

  本縣典史養(yǎng)廉,銀四十兩。

  峽巡檢養(yǎng)廉,銀四十兩。已上給增年數(shù)同上。

  黯淡、大湘、箭吼、秤鉤四灘,救生船四隻,每船水手六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共二百八十八兩。乾隆二年新設南平八灘,共設救生船八隻。乾隆中裁去西溪燕子巖、城門同、鯉魚、金門四灘,留黯淡、大湘、箭吼、秤鉤四灘,此項工食在縣地丁兵餉項下動給奏銷,填批抵解司庫存公銀兩。乾隆十八年撥入耗羨項下坐支,嗣后船歸延糧廳經管。

  吉溪、岳溪渡船,水手四名工食,銀四十八兩,又修船工料銀八兩。乾隆二年新設,工食銀兩在縣地丁兵餉項下動給,抵解司庫存工銀兩。乾隆十八年,改歸耗羨項下坐支。

  孤貧,十一名。孤癩,十二名。額外口糧,銀八十一兩四錢二分。額外孤貧,自乾隆四年編給,從前孤貧、孤癩,共銀一百四十兩七錢二分一厘四毫零,在耗羨項下動支,抵解公費。后乾隆十五年,奉文裁去銀七十七兩一厘四毫零,只留孤貧九名,孤癩九名。乾隆十六年奉文加增銀一十七兩七錢,內加增孤貧二名,加孤癩三名,每名日給口糧一分,無衣布遇閏加增,小建扣除,后均額給前數(shù)。

  賞農花紅酒醴,銀八錢。乾隆五年奉文動支花紅酒醴銀四兩,二十五年奉裁銀三兩二錢,留給銀八錢。

耗羨原派續(xù)裁款目

  本縣縣丞養(yǎng)廉,銀四十兩。雍正九年,飭給銀二十兩,乾隆八年加增銀二十兩,乾隆十七年分駐峽陽,加增銀一百二十兩,在分征耗羨內坐支。

  大歷巡檢養(yǎng)廉,銀四十兩。雍正九年飭給銀二十兩,乾隆八年加增銀二十兩。乾隆十五年移駐建寧府甌寧縣吉陽街,養(yǎng)廉編入甌邑。

  大橫驛驛丞養(yǎng)廉,銀四十兩。

  茶洋驛丞養(yǎng)廉,銀四十兩。給增俱與上同,乾隆二十年裁。

  正音書院教職薪水,銀九十六兩。乾隆二年派給,乾隆三年裁。

  起運水腳。年無定額,自雍正七年耗羨歸公,凡起運錢糧水腳每千兩銷銀一十兩,自乾隆十六年起,奉文裁革起運錢糧官捐水腳。

民國田賦

  丁米額仍前清,征地丁銀一萬六千八百零六兩一錢零七厘九毫零七微。征米三千七百二十一石九斗三升八合八勺一抄一撮。

  現(xiàn)額增地丁銀二兩七分一厘,米六斗二升四合七勺。此項由民國四年,梁淇祥領墾東郊紗帽山等處荒地,詳奉核準。查此地原系東較場,屬演仙下里田地,因填為演武場,田糧勻於通里,即前篇所載七升丈者,嗣后田賣糧隨,各里皆有此項,今復增現(xiàn)額,故錄以備考。

  按年實征,丁銀一萬四千五百零兩,米二千七百八十馀石。

  民國元年畫一糧價,丁銀每兩折征錢二千四百文,解省二千二百文,米每石折征錢六千二百文,解省六千文。全年共解鈔票四萬六千九百七十三圓。

  丁米隨糧捐,起於前清庚子賠款,每兩征銀四角,米每石征銀四角,現(xiàn)作正款,解省鈔票六千六百二十圓。

  丁米附加捐,銀每兩征銀二角,米每石征銀二角,原奉收撥福建鐵路經費,現(xiàn)改充本縣警備隊經費,全年收鈔票三千三百一十九元。

  丁米過忙費,每兩征錢一百文,米每石征錢五百文。過年費,每兩征錢三百文,米每石征錢一千文,共解鈔票二千二百八十一圓。

  丁米附加一成經征費,每兩征錢二百四十文,米每石征錢六百二十文,解省鈔票五千零七圓。

  串票費,每張征錢三十三文,解省銀每兩,米每石各解錢一百文,全年解省鈔票一千六百五十五圓,馀作縣用。民國五年,以三文充修志經費。

  峽陽縣佐分征額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二分二厘,米六百八十三石八斗五升零五勺,遞年實征銀二千五百零兩,米六百石零,銀每兩折征錢二千三百七十文,米每石折征錢六千文,隨糧附加及各費,與縣同。

鹽政附

  自鹽莢之論始,而鹽課興。歷代之政雖殊,大都領運以商,而官征其課。明計口食鹽,以疏商利,則官給之鹽也。其后雖有鹽課,仍買自商,則仍屬商辦。萬歷間,鹽商計僉里民領運完課引,日填名里,客民受其累,清朝革之??滴跏迥?,商人復以私販肆害,欲令里民請引行銷,南邑里排,呈懇詳免。附詳看:南平知縣劉,看得明祖建制以來,四民各有定課;而鹽政一項,慮其梗滯,設官防,以緝私運;逢關津,而疊授巡,其疏商利也已極。至於里民食鹽,計口之課,曾與征於丁口之中。細查萬歷年間,簡明條單,南邑一丁一口,各派鹽課銀一分六厘二毫七絲三忽八微,於今猶烈,宜無僉里買引之條。何物鹽商,有銷引之請,爰考其由,蓋因國運當中,鹽商悉踞當?shù)乐幔窳o用挾僉里圖銷引之費,始恣壟斷,沿習為例,以致奸兩屢控,里民紛投,所以前任防府崔,洞悉民艱,具文詳豁。自康熙八年起裁革,迄今數(shù)載,商無日不運鹽,民無時不買鹽,未嘗病商,亦未嘗虧課。即據(jù)商稱,私鹽肆販,官鹽不行。試問商倉踞於何地,發(fā)放出自何人,嗟我里民,苗課若莫能納,焉能越境而侵鹽利。且販官鹽者彼商,即販私鹽者亦彼商也,何得藉口以為飾詞。況南當首沖,兩關交接,差繁役重,地瘠民貧,里民受累不堪,年來十逃九喪。卑職深慮催科無術,撫字難全,再加銷引重累,誠恐早為奔命之民,晚為流離之子矣。懇乞憲慈,轉賜詳豁。

  康熙三十年始設鹽院,加包增引。

  雍正元年,總督滿保題準裁汰鹽院,及管鹽各官,革除官商,不行部引。

  雍正二三年,官運篷鹽到縣,委令營守備,監(jiān)賣鹽價,差兵役解督掛發(fā)兌收歸課。建、邵郡鹽,經過驗報,所獲私鹽變價,俱營員自解額引,仍系知縣督銷。

  雍正四年,復行招商,水客葛日升承認南邑額課,至今仍之。

查 驗

  凡上游引鹽,經行水口關掣驗,到延則延平關屬同知,驗明放行。康熙三十九年,同知裁缺,改歸通判。雍正元年改委營員,四年仍歸通判。乾隆二十四年,知府夏昌以通判衙門,皂役只二十名,僅供承催糧米?,F(xiàn)設鹽捕,既無工食,保無滋弊,請改南邑經理,將該縣額設民壯七十余名,附催糧辦公外,其余酌撥盤驗巡查,事有專責。于是鹽關督銷,皆屬知縣,掣驗十四縣商鹽。

  乾隆四十九年,歸經廳管理。

  乾隆五十年,歸鹽政廳管理。即大使。

  五十一年,歸縣管理。

  五十五年,歸鹽政廳管理。即大使。

  五十六年以后,俱歸縣管理。

鹽房鹽政

  鹽額正引一千九百九十六道,余引一千八百三十四道,每篷應運鹽三十九包零,一百九十觔九兩。每引三包,二百六十三觔十三兩七錢,每篷一萬零七百九十八觔九兩。

  年應正額鹽一百九十六篷六引。

  應征課銀二千九百三十八兩六錢三分六厘。

  費銀二千六百三十一兩七錢三厘。

  鹽斤公費銀三十兩九錢六分五厘。

  年應溢額鹽一百八十三篷四引。

  應征課銀二千七百四十一兩三錢三分一厘。費銀二千四百五十五兩七錢。

  乾隆三十年奉憲定價,每觔應賣價錢八文。

  按嘉慶、道光間,鹽價尚平,視乾隆時所加無幾。各縣運鹽篷額,及納課銀雜費,皆系舉商認辦,歸鹽法道管轄。自道光末,所舉殷商,悉皆強迫,家盡破產,而鹽政始敝。當?shù)朗甲h各屬勸富民捐輸,以為鹽本。閩省約捐銀數(shù)百萬兩,招商販領辦。各縣篷額若銷額最廣之處,兼設官運局。逮至同治、光緒間,而官運資本耗盡,領商亦多虧耗。於是欠課累累,鹽每包又加厘金銀六錢有零,而售價漸增。然光緒中葉,鹽價每觔不過十八文,至於末年,增至二十六文。民國元年,閩省鹽政處,倡議收歸國有,一切商辦,悉行取銷。數(shù)年鹽價,增至每觔五十文,光洋一元,只買鹽二十觔。閩省前清時代,課銀僅六十余萬,目今增至三百余萬,以供政府借款抵押之品,而民食淡不恤矣。

捐稅志第九

  古者關譏而不征,市廛而不征1,法而不廛,所以惠商旅,而通貨財也。自漢武帝算舟車、官鹽鐵,以奪天下之利權。其弊至於盜賊滿山,嚴刑重法以誅之,猶未能勝。故無藝之征,無名之稅,必起於衰亂之世。若有明萬歷礦稅之害,幾偏天下,而明祚卒斬。海關有稅,實始於番舶之互市。清初海禁尤嚴,道、咸以來,各國通商,而海疆多事。發(fā)捻之難,垂十馀載,軍費不資,議者始事抽厘助餉。局卡林立,水陸扼要,設官以督之,而商始困矣!然所入甚巨,超乎正賦。至於寇平,欲去而未能也。洎乎庚子之變,賠款四百兆,又有隨糧坐賈店鋪之捐,民不堪命!而蕭墻變作。民國初興,亦既尤之矣,尤而效之,尤又甚焉。煙酒之捐,繼以公賣,以為寓禁於征也。屠宰之稅,印花之稅,苛細已甚,人言何恤?夫不節(jié)其流,而以取民為稅源,其涸可立而待也。泰西之民富,富則多取之不為虐。中國之民貧,貧則寡取之而亦艱。況竭澤焚林以漁獵之乎?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比粍t今之言財政者,宜如何撙節(jié),而愛養(yǎng)之也。故敘捐稅,以著于左。

民國國稅

  稅契價,民業(yè)投稅,以賣六典三,計年征解鈔票,六千二百五十九元。

  附加稅,照正稅二十分之一,年收三百一十三元,留縣辦公。

  契單紙價,每張收光洋七角,內以五角解省,二角留縣辦公。

  木排百貨茶稅厘,始於前清同治元年,設延邵稅厘總局於延城,分立東西卡,木排卡征收。民國二年改為商捐,減輕稅率,次年復回厘金舊率,全年征庫平銀七萬二千四百馀兩,又征加一附捐,七千二百四十馀兩,內撥局費定額五千四百三十四兩七錢零。茶稅,全年征庫平銀二千四百六十六兩零,內撥局費三百六十七兩三錢零,二項俱稅厘局征解省財政廳。

  當稅,年征庫平銀一百兩。

  爐稅2,年征庫平銀七十兩。

  牙稅3,年征庫平銀一十五兩。

  印花稅4,民國五年起,收大洋一千零一十六元。

  【注】

  1.關譏而不征,市廛而不征:通過關卡只稽查而不征收。市面行業(yè)只收房舍租而不收貨物稅。

  2.爐稅:酒店稅。

  3.牙稅:在賣買雙方說合交易的行商叫牙行。對其收入進行征稅。

  4.印花稅:國家對因商事、產權等行為所書立或使用的憑證上貼印花稅票的辦法征稅。

  屠宰稅,民國五年起,收鈔票二千三百八十一元。

  煙酒牌照稅,民國三年起,收大洋一千零七十八元。

  六項俱縣署征解。

  煙酒捐始於清未,民國加重捐率。南邑煙捐,由商承辦,年繳小洋三千二百元。酒捐年繳小洋六千元。除經常費用外,歸局委員征解。

  煙酒公賣費,始於民國五年,約收九千二百元,除經常費用外,由局委員征解。

  以上俱照民國五年度,調查編載。

南邑地方稅

  馀租,原系充道南書院師生脩金膏伙,年收錢一千九百四十一千文,每千一五四申銀。光緒二十九年改作中學、高等小學經費,由縣分派給領。

  地租,年征小洋六十一元,由縣經書征收,繳縣解省。

  官租,年征小洋二十四元,由縣經書征收,繳縣解省。

  學租,原系縣學給發(fā)貧士之用,清光緒二十九年奉文提解,始歸縣收解省。

  賈捐,始於前清庚子賠款,現(xiàn)年收鈔票三千零五十三元,每百元拘征收費五元。

  鋪捐,始於前清庚子賠款,抽收民業(yè)鋪租一成,年征鈔票一千二百一十元,每百元拘征收費五元。二項除撥中小學校補助費,馀盡解省。

  巡警肉捐,由各肉鋪全年認繳捐洋八百元,為縣警備隊之經費。

  巡警鋪捐,按城內鋪租抽十分之一,業(yè)主鋪商各擔一半,由縣派書收繳,年約收七百元,為縣警備隊經費。

義倉保甲團練公款

  西木排關,始於前清道光末年,原為排夫爭梢而起設立排夫頭。每連木排,由客捐錢四百文,歸紳董經理。后蒙周道憲立瀛詳報立案,將款悉充南平義倉儲谷,保甲團練經費,兼撥府育嬰堂,月費錢四十千,道南書院生童,新加膏伙月給××元,以及恤嫠修建諸慈善。光緒七年,因建郡木排過延爭梢,延、建紳董,又請設立督梢公所。每連由客捐錢二百文。二處征收俱繳道署,委派員紳經理其事。延平以下所出木排,歸太平卡征收,兼查驗之事,派董事一人辦理。至將、順、沙、永、歸、泰,原屬排夫自立之館,抽辛以為公用,后經道憲延年并入西排關抽收繳署。民國以來,悉仍其舊?,F(xiàn)年約征錢一萬四千文,除撥義倉購谷若干外,撥充工藝所、甲種森林學校經費,地方慈善費,中、小學補助費,及護運木排等費,俱由道尹核定。

  尤溪口木排捐,始於前清郡守趙均,為尤邑開山書院,南邑印山書院脩金膏伙,及二處育嬰經費,其款尤分六成,南分四成,年收小洋四千元。光復后,為尤南小學,育嬰經費如舊,委員紳經理,民國三年,復提撥水上警察費小洋一千元。

  以上俱照民國五年度,調查編載。

學堂公款

  寺捐,前清光緒二十八年,郡守劉傳福傳各寺僧,認捐學費多寡不等,照租酌捐,年收洋銀三百四十二元,為中、小學經費,民國仍舊。

  祭馀捐,前清祭祀,應繳胙肉三千馀觔,每觔給價五分六厘。光復后,每祭止繳胙肉三百六十觔,仍照官價發(fā)給外,令各肉鋪認繳馀款,年收洋銀三百元,為高等小學經費。

育嬰公款

  茶箱捐,始於前清郡守趙均創(chuàng)辦,城育嬰堂由代報各商,代收匯繳,年約收錢二百七十二千文。

  鹽船捐,亦為城育嬰經費,由堂董會同官運局長勸捐,年約收錢一百六十二千文。

救生局公款

  百貨捐,向為各灘河造救生船,及船夫工食之用,年約收小洋二千二百八十馀元。炮捐年約收小洋一百六十二元五角。撈葬費捐,年約收小洋四十三元五角。三項年給征收辛費洋四百五十二元四角。前清由董事收繳府署,為救生局經費。民國四年,因籌水警察費,解省財政廳,撥充水警察署經費,而救生船撤。

礦捐公款

  灰礦捐,南邑董坑、馬頭二山,明、清時勒石封禁,民國元年府知事李煥始準開采,馬頭山寶興公司,年認繳城自治會經費小洋八十元,西芹自治會三十元,西芹兩等小學校費四十元,又繳省實業(yè)司洋五十元。仁濟公司,年認繳董坑山礦租洋一百元,歸城自治收作公款。

  以上俱照民國五年度,調查編載。

物產志第十

  盈天地皆物也,類聚群分,難以更仆數(shù)。風詩之所詠,爾雅之所釋,不外草、木、蟲、魚、鳥、獸而已。然先王之政教,於是乎施。周禮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動植互異,因物以知民之常。故財賄以生,器用以具。傳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謂之不軌不物。”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fā)必有時。地澤雖博,魚鱉雖多,網(wǎng)罟必有正。蓋以惜物力者,阜民財也。近觀歐西政治日新,凡農林漁牧,莫不研究盡致,生殖蕃滋,與吾古先王茂時育物主道,如出一轍。至於寶藏盡辟,五金石炭之礦,鉆穴鑿崖,不遺馀力,是亦日用生活之助也。南平重山復嶺,梯田而耕,粒食不足。所賴山林之產,歲入不下百馀萬金。竹有紙筍,木有杉松,既多且遍,隨地皆宜,斯為大宗,通行及於燕、齊、楚、豫、贛、浙之邦。菰菌以香菰、朱菰為貴,銷行亦遠。茶葉盛於咸、同之際,而今則衰。油料不乏椮桐、烏桕,染料新有小葉洋靛,綿亙山麓,發(fā)生甚易,此皆有補於貨殖者也。果若楊梅、林檎、桃、李、桔、柚;鳥若畫眉、鷓鴣、竹雞、山雉、布谷(1)、流鶯;獸若山羊、田豕、獐、麂、貍、獺;魚若鱖、鰻、鰱、鯉、鯇、鯽、鮫、鳊。山花彌望,草藥尤繁。舉其大凡,而略其種類。雖侈生物之富,究無當利源之開也。夫稻、粱、菽、粟,既仰賴於鄰封;麻、苧、棉、蠶,又內空其杼柚。天產非不夥,害於人力之不齊。土膏非不腴,蔽於物理之無學。則欲邑之富,其可得乎?至論區(qū)域之所產,西北如大歷口、鸕鶿口、峽陽、詔口、王臺、高梧、西芹皆以木排為巨,紙次之,筍次之,火薪、菰、油又次之。茶則峽陽、王臺猶著,筍以后坪獨美。次推大橫坑、溪源、大洋坋、巖頭、漈上亦佳。東路界建甌,幅員短狹。如安豐橋、外岐、埂埕,木排、紙、筍出產自遜。南路袤長,內鄰甌界,木排、紙、薪出口,首推下道,次若畬溪、桔溪、葫蘆山、岳溪、太平皆有斯產??傊酱邋e處,食毛苦作,悉由人工。此其所言,皆口岸交通之地也。礦產僅有石灰,銀、錫、銅、鐵未之有聞。昔皆以搰掘有礙地脈,今始發(fā)見一二,寥寥無幾。故鐵多外來,農器有缺。棉花蠶桑之利,種植尤稀,雖曰土宜不同,亦視乎人之提倡而鼓舞之,則此后物產之豐,當更增色矣。始舉其已然者,以志於篇。

  【注】

  (1)布谷:原書作“市谷”,今據(jù)同治刻本改。

物 產

谷 屬

  秔稻秔與粳同,不粘稻也。春種秋熟曰早稻,有秧歸、金城、江西、天降、臺灣等異名。夏種冬熟曰晚稻,有赤芒、白芒、赤殼之名。其米有赤白不同,其種亦有水旱之異。

  糯稻糯粘稻也。南方水田多種之,其性粘可釀酒,可為粢,可蒸糕,可熬餳,可炒食,其類亦多,殼有紅白二色,或有毛或無毛,米亦有赤白二色,一種粒白如霜曰糖糯,不以釀灑,多為糖,故名。

  麥有大小,大為麥,小為,小者(1)可搗為面。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其四時中和之氣,南方地暖,冬種夏收,四氣不足故有毒。南平無大麥,有一種蕎麥,實三棱而黑,秋花冬實,可作粉餌服之,可斂盜汗、自汗。

  稷稷齊也,熟最早。

  黍黍暑也,待暑而成也。黍、稷一類二種,粘者曰黍,不粘曰稷。

  粟山中種,有狗尾、金釵二種,又有名蘆粟、黃粟。

  菽豆之總名,有黑豆、白豆、俗呼白蒜,紅豆俗呼茶子,黃豆、綠豆、斑豆即貍豆,俗呼花羅,青殼豆、豌豆俗呼芒花,豆黑可為豉,黃白青殼可為腐,綠可為粉,水泡浸為芽。此外有白扁豆,形如莢,凡十馀樣,或長圓,或如龍爪虎爪,或如豬耳刀鐮,嫩時充蔬,老則收子煮食。有一種莢硬,惟豆子粗圓而色白者,可入藥。豇豆,豆子微曲如人腎形,有紅白二色,莢有紅白青數(shù)色,長者二尺馀,俗呼豆角,短肥呼肥豆,又有如刀,曰刀豆。

  麻油麻,即胡麻,一名脂麻,又名巨勝,有黑白二色,其莖皆方,花白或帶紫艷,結角長者寸許,有四棱六棱者,房少而子少(2),七棱八棱者,房大而子多。

帛 屬

  苧布苧一歲三刈,初刈者佳,三刈者次之。唯次刈不耐久。苧布各鄉(xiāng)多有,唯細密精致幾類紗羅曰銅板,出峽陽者佳,遠市四方。

  木綿布西鄉(xiāng)間有,多織成麻布。

器 屬

  藤枕劈細藤編成漆之,徽藤者佳,廣藤者次之,夏日最宜。

  皮枕以牛皮束成,仍漆之朱之,較藤枕為堅。

  鹵水石石出鹵水,可為硯,雖細潤,而不發(fā)墨。

  花紋石色青紋白,有山水禽魚狀,可為硯為屏。世傳出黯淡灘湍下,故不易得。

  漆木器盆桶之類,堅致滑澤,輕巧適用。盆之小者,亦有以水杉為之。

  草席鄉(xiāng)人織之,較福州為佳,但次於貢川耳。

  枕石延福門隔溪山中石,可磨藤枕,他石不堪用。

貨 屬

  蔗糖蔗較甘蔗小而堅,以蔗入磨,牛轉榨出汁,蒸煉成糖,俗名沙糖。

  蜜巖蜜(3)為上,不可多得,人家所蓄,一年三割,冬蜜為佳。

  黃蠟蜜蠟也,生於蜜中,取蜜后以脾底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名黃蠟。煎煉凈,色白者,為白蠟。與蟲造白蠟異。

  苧可織夏布,詳苧布。

  麻大麻,一名黃麻。

  棕毛棕樹皮有絲,毛錯縱如織,剝取可為器物。

  筍筍之類繁,有冬筍,貓竹初生未出土者掘之,味清甘,謂之冬筍。舊有稅。至立春日已出土為春筍,則無稅矣。有熟筍,即貓筍之出土而長者,掘之去皮殼,煮之熟,城鄉(xiāng)春間咸賴以為蔬。有斑筍亦熟之以市,有江南筍味最清脆,有折筍產於城北大巖者,截之置巖泉浸一宿,色白味甘香。有黃筍、方筍、苦筍各隨竹之所出。有茭筍非竹種,種陂池,葉如蒲葦,生白梗味清甘,凡此不通異地。唯沙筍以貓竹熟之而榨乾,名三花者,節(jié)密短而厚為上,次為尖亦細短且嫩,又次名湖北尖而大,嫩名片比標,皆節(jié)密而薄且粗,此遠市吳越江淮,為南邑之溥利焉。

  茶產不一,南平城南萬福精舍產者曰龍團,最佳。

  油茶油、桐油、菜油、麻油、桕油、又名囊油。

  蕨粉八月取其根,搗爛入水濾成粉,用以滑澤珍饌,亦可和糖為團,儉年或賴以濟饑。

  薯藍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皮黑肉紅,可染布。

  漆出儒嶺,大暑時傍暮橫割漆樹,以蚌殼銜入,次黎明收。造漆至立冬止。認漆法,以紙釘浸漆燃之,不溢位者真,和油及雜水湯者(4),必溢位。

  藍淀即爾雅葴馬藍。

  姜黃根葉似郁金,用以染色。棚民沿山種之,亦入藥。

  箬葉似竹葉而大,舟人以絮篷,亦用笠。

  煙草種出東洋,近多蒔之,價昂甚,以腴田種藝者。

  酒有紅、白、冬青三種,行遠則惟藥燒、干燒。

  炭深山掘窯,燒堅木而成。

  白土粉出衍山白巖,俗呼拌粉。

  桂皮氣味如紫桂,用作香料烹飪。

  楊梅皮染皂。

  薯粉以蕃薯搗爛,濾汁為粉。

  紙有海紙、炮紙、琉球紙、大甲、小甲、面帶、草紙數(shù)種。

  豆豉以黑豆制成,有紅湯、黑湯二種,出南山者佳。

蔬 屬

  芥有青芥、紫芥、花芥數(shù)種,更有一種,葉小子細不堪食,子研爛,和醋發(fā)之以拌食,名曰芥辣。

  白菜葉青碧(5)莖白,近有兜團束似山東者,亦名曰山東白,或名黃牙白。

  蕪菁一名蔓菁,芥屬,莖葉不堪茹,惟根如蘿葡而堅,糟食香脆。

  蘿葡產上洋口者佳,徐洋、大洲者次之。

  胡蘿卜出后路口者,根小而赤,甘脆殊勝。

  油菜子可榨油。

  芥藍葉如藍而厚,青碧色。

  同蒿形氣同蓬蒿,故名。

  萵苣一名白苣,自萵國來,有毒,百蟲不敢近。人食其苔,謂之萵筍。南邑唯啖葉,又葉青而尖者味苦。

  苦蕒菜葉如苦苣而狹,綠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味苦,花似野菊。

  莙荙一名菜,其莖燒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菠菱種來尼波維國,種時須呀開易浸脹,必過月朔乃生。

  葵葉如蜀葵,味甘滑,俗呼旗菜,經霜壓者尤美。

  蕹壅土即生,節(jié)節(jié)生芽,一本可成一畦。

  莧有紅、白二色。

  芹水芹,生水中根白:旱芹,生平地,有赤、白二色。孟倪云:和醋食損齒,鱉瘕不可食。李廷飛曰:赤芹害人不可食。李時珍曰:蛇喜食芹,故驚蟄后忌食之。

  馬齒莧一名五行草,以其葉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

  蔊(6)辛菜也,朱文公飲后,輒以蔊莖供蔬品,以其爽口消食,但多食發(fā)痼疾生熱。

  薺有甘苦二種,苦薺性涼,未立夏不宜食,又一種名白苦薺,葉白而大。

  蕨初生無葉時可食,性寒滑腸胃,不可多食。

  蕈其類多,即菰也。香菰為上,生者作羹,味鮮滑。冬月者質厚而甘,秋月催之而生,與春月生者皆不及焉。烘干,與朱菰皆可致遠。一名牛唇菰,色黃黑肉厚,醋煮佳。凡蕈菌皆濕氣薰蒸而成,多有毒,能害人,語曰:有菜莫食菰,宜慎之也。

  茭筍注筍類。

  芋一名土芝,又名蹲鴟,有白蒜、紅芽二種,水田蒔者水芋味勝,莖亦可食,芋魁曰芋頭,旁小曰芋子,一種曰狗爪芋,魁圓子多長,又山種之,曰山芋。

  山藥本名薯蕷,一曰玉延。李時珍曰:芋蕷入藥,野生者為勝,若供饌,則田種者良,近焙作藥材,其利頗饒。一種皮紫或黃,本小末大而扁,名慈薯。

  茄一名落蘇,有紫、黃、白三色皆長,一種圓而紫者,肉稍堅,可醬可脯可糖。

  韭一種而久生,故謂之韭,花亦供饌,葉大者味臭,不堪食。

  蔥外直中空,蔥通之象。按蔥有冬蔥即凍蔥,漢蔥、胡蔥、茖(7)蔥四種。南邑所產者惟冬蔥,莖葉柔細而香,又有一種大而長名天蔥,可為藥,不可入蔬。

  藠即薤,韭類也,煮食芼酒糟藏醋浸皆宜。宋大明曰:藠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癥瘕。

  蒜八月種,冬春食苗,初夏食薹,五月食根,亦搗為齏。

  芫荽八月下種,晦日尤良。初生柔莖圓葉,根軟而白,冬春采之香美。以上五種謂之葷菜。

  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謂之母姜,即老姜。古云:秋不食姜。朱晦庵語錄,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語。

  椒花椒,名秦椒,四月生細花,五月結實,生青熟紅,大於蜀椒。一種蕃椒,葉如花椒而細薄,結椒如雞心如棗,生綠熟紅,皮光潤,中有白子。

蓏 屬

  瓠長而瘦上日瓠,俗呼瓠子,可食,不能為器。

  壺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蘆匏,壺嫩可食,老則堅以為器,大者可為甕盎,小者可為瓢樽。

  冬瓜經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凡收瓜,忌酒、漆、麝香及糯米,觸之必爛。孫真人曰:九月勿食,令人反胃,性走而急,久病陰虛者忌之。

  南瓜俗呼金瓜,種出南方,皮上有棱如甜瓜,其肉厚色黃,煮食良,多食發(fā)腳氣黃疸,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氣壅。一種碗大色白名碗瓜,四月已熟,又一種甚小而色赤,來自臺灣,俗呼臺灣瓜,但可供玩賞。

  越瓜即稍瓜,有青白二種。

  王瓜月令四月王瓜生,南平二月已有,五月生者名香瓜。

  苦瓜皮痱,味苦,白者稍淡。

  絲瓜嫩時去皮烹食,經霜而枯,可滌釜器,俗呼洗鍋布。

  西瓜種來回紇,其色青綠,其瓤紅白,又有黃瓤者最佳,性生冷,傷脾助濕,但食之能化畜毛。

  土瓜其藤似葛,其根入地,結為瓜狀,色白而脆,味甘香,能解酒消渴,又謂之新羅葛。

  地瓜俗呼荒薯,形長皮紅肉白堅脆,生啖熟食皆宜,一種形圓皮黃,肉淡黃或淡紅色者,名荒芋,味淡,蒸可食,可以濟饑。

果 屬

  梅先眾木而生,其實春生夏熟。

  李亦春花春生,夏熟。

  桃品甚多,花有紅白紫千層之殊,其實有紅桃、緋桃、碧桃、緗桃、胭脂桃,皆以色名。

  栗花實下垂,可種成,不可移栽。

  榛栗類,頂圓末尖,有小者名毛榛,南邑多。

  棗棗類多,南平有白棗、金棗。

  梨梨品甚多,必須棠、梨、桑樹接過,則結子早而佳,南邑有香水梨、雪梨。

  柿其形扁而方,色青綠皮厚,鹽水浸乃可食。一種小柿如卵而紅,俗呼鴨蛋柿,有可壓油者名油柿,又有去皮曬乾,名曰柿棗。

  安石榴有甘酢二種,又四季榴。

  桔外赤內黃,剖之香霧紛郁。

  柑似桔而圓大,皮色生青熟黃,九頭柑其瓤九瓣,蜜羅柑其柑如蜜,味最美。

  橙形圓,大於桔而香,皮厚而皺,以鹽淹謂之橙鹽,能消食寬氣。

  柚黃白色,皮厚味甘,亦有酸者,瓤有紅白二種,俗呼為枹。

  香椽皮若橙而光潔,肉厚白而松中,瓤不分瓣,味甜而香。一種如人手指,俗呼佛手柑,又一種大而味更美者,名蜜筒。

  公孫桔俗呼公領孫,其花實絡繹不絕。

  金桔一名盧橘,一種實小,俗呼金豆,一名金棗,皆金桔類也。

  枇杷葉微似栗,冬花春實,其子簇結有毛,白為上,黃者次之。

  楊梅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生青熟紅,其皮可染色,遠市外江。

  櫻桃一名含桃,先百果熟,有朱櫻、紫櫻之分,經雨則蟲自生內,人莫之見,用水浸久,蟲自出,乃可食。

  銀杏俗呼白果,一名鴨腳,八月產,性清火潤肺,多食能昏人,造粉可嫩肌膚。

  木瓜花如海棠而香,實蜜煎甚佳,野生者入藥。

  林檎味甘,能來眾禽於林,故名。

  櫧樹如栗,冬月不凋,子小於橡,有苦甜二種,一名鉤栗,俗呼猴栗。

  橡實一名橡斗,一名皂斗,俗呼苦櫧。

  酸棗實如枇把而無毛,核大形如骲,味酢,可和糖煎為糕。

  葡萄有青、紫二色。

  甘蔗味甘,出峽陽者佳。

  荸臍一名鳧茈。

  梧桐子樹生,橐鄂形如羹匙,綴橐鄂上,大如胡椒。

  蓮藕茭南邑陂塘甚少,蓮菱諸物間之有。

  落花生南邑向少,今多有之。

  苗蔞蔓生,類薯。

  榧子一名赤果,一名玉榧。

  芽藤苞苞生芽藤節(jié)間,無花而結。

  海棠梨熟時色紅黃,味甘微酸。

  扁擔子似葡萄而色白,味甘微酸。

  麥莉子山中生,霜后可食。

藥 屬

  薏苡仁久服,輕身益氣。

  白扁豆詳谷屬。

  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佳,性能去痰開竅。

  地黃以葉煮豬肉食,主療血粘燥濕之疾。

  天門冬春生藤蔓,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

  麥門冬葉如韭,四季不凋,根有須作連珠,形似麥。

  黃精一名山姜,本草謂久服身輕,食法須九蒸九曬,不爾戟喉。

  茯苓老松馀氣,結為茯苓,有赤、白二種,其包根面清虛者為茯神。

  枸杞能補益精氣。

  金櫻子叢生郊野,大類薔薇,能澀精,亦可造酒。

  卮子卮,酒器也,其形象之,故名。

  桑白皮桑根白葉,隨時可采,出土者殺人。

  桑寄生樹多寄生,唯桑樹者良。

  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氣。

  茱萸枝柔而脆,葉長而皺,結實成簇而無核。

  黃荊一名牡荊,一各小荊,即楚也。

  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又名水莎,又名夫須。

  香薷似白蘇,而葉細。

  薄荷方莖赤色,其葉對生。

  荊芥

  紫蘇不可同鯉食,生毒瘡。

  山慈姑一名金燈。

  艾名蘄艾,一名青艾,一名白艾,皆為藥品。

  青蒿莖葉青青,初生可以為蔬。

  益母草有白花、紫花二種。

  夏枯草夏至后即枯。

  豨薟莖葉類蒼耳,一名豬膏母。

  決明有馬蹄決明,葒芒決明二種,邑所產者,馬蹄決明也。

  車前即芣苡俗名蝦蟆草。

  旱蓮一名鱧腸。

  馬鞭節(jié)生紫花,如馬鞭節(jié)。

  谷精一名戴星,谷田馀氣所生。

  紫花地丁葉似柳而細,夏開紫花結角。

  蒲公英一名黃花地丁。

  地蜈蚣生村落堘野間。

  蓖麻其形有赤有白,其仁有油,可作印色及油紙。

  天南星即虎掌,葉形似虎掌,根圓白,形如老人星狀。

  蒼耳子一名枲耳,即卷耳也,俗呼羊帶來。

  常山莖圓有節(jié),高者不過三四尺。

  使君子殺蟲藥,味甘。

  牽牛子有黑白二種。

  括蔞一名果裸。

  百部其根多者,百十連屬如部伍然,故名。

  何首烏五十年者如拳,號山奴。百年者如碗,號山哥。百五十年者如盎,號山伯。二百年者如斗拷拷,號山翁。三百年如三斗拷拷,號山精。純陽之體,久服成仙也。

  菝葜一名金剛,一名鐵菱角。

  茜草染茜草亦入藥。

  鉤藤狀如葡萄藤而有刺,其刮曲如鉤。

  木蓮一名薜荔。

  金銀花一名忍冬。

  南藤一名丁公藤。

  紅藤生深山,皮赤大如指。

  骨碎補即猴姜,生木上或石上,一名沙姜。

  接骨草一名蒴藋,輕虛無心。

  土茯苓藤生,葉如瑞葉而長,根作塊有節(jié),味如薯蕷,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一名禹馀糧。

  半夏

  澤蘭俗名千里笈。

  鬧陽花夏開白花,秋結圓子有刺,花與子均有毒能昏人,中此毒者,以甕菜根搗汁服之即解。

  斑草甑能消積食。

  商陸俗名蛇坋頭。

  冒風柴產后服之,可防冒風。

  狼毒葉如芋而厚,根如芋頭,紅者佳,有毒不可服,惟外科用之,消腫解毒,陳者良。

  地綿一名山皮霜,根如綿,可療打傷。

  樟子端午釆,鹽腌,雄黃酒噴,干貯,可治腹痛解毒消肉食。

  馬鞭草葉對生,花穗如車前,夏秋開可入藥。

  鐵牛健性涼,消毒。

  金石榴利水。

  黃沙藤利水。

  鹿獨草又呼芽香,可治痢疾。

  穿山娛蚣能沒斑點,及治噴蛇。

  六月雪一各劉寄奴。

  巖珠似石斛而小,葉含一珠。

  稀簽草去風毒。

  九節(jié)茶

  紫河車一名七層樓,能消腫。

  老鼠屎似酸米醋,治疳,用葉花。

  滿地香一名豆根。

  白茶性涼暑服,又名涼茶。

  紫金龜能治心痛,又名巖肝。

  狗腳跡可作跌打藥。

  貫眾入水中,能收水垢,解毒。性涼,又能止血。

  地骨皮

  黃京子

  苦楝子

  魚腥草性寒,治大腸結熱。

  土人參葉圓,末尖,青色,皮似當歸,味甘性涼。每一節(jié)生一葉,高五寸。稍補,并退煩熱。

  臭木達有香、白、臭三種,白者化痰止嗽,臭者可煎酒服,葉能治腦上飛瘍。

  乾姜

  烏藥有紅白花兩種。

  雞朎花

  七爪龍

  石斛味甘平,一名林蘭,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遂,生水傍石上,七八月采,陰干用。

  火麻仁皮可作火繩。

  五倍生可止血,亦染黑色,入藥,詳本草。

  臭藤能發(fā)表,治傷寒。

  夜明沙蝙蝠屎,治麻癥。

  地羅漢治傷寒發(fā)表。

  天竹根

木 屬

  松堅木,所在多有,又有矮者名萬年松,有葉朵矮者名羅漢松。

  杉木理端直,可勝棟梁。

  柏凡木皆向陽,柏獨西指,故字從白,白,西方也。有圓柏、刺柏、扁柏之殊。

  檜柏葉杉身。

  栝柏葉松身。

  樅松葉柏身。

  水楊梅紋細而堅。

  楠其樹正直,如幢蓋之狀,枝葉不相礙,干甚端偉。

  樟肌理細,而錯縱有文,宜於雕刻,氣甚芬烈。

  楓楓樹,枝弱善搖,故字從風。

  榕其樹多根,故易茂而難拔,不材,故寡伐而長壽。

  槐有數(shù)種,葉大而黑者櫰槐,晝合夜開者名守宮槐,葉細而青綠者,但謂之槐。

  桂凡木葉心皆一縱,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

  椿似樗而香,木皮細肌實而赤,嫩葉香甘可茹。

  樗似椿而臭,木皮粗肌疏而白。

  柳葉狹長而青綠,枝條長軟,其垂者名垂柳,南平柳無絮,亦無黃蕊。

  栲即樗之生山中者,朽腐不似椿堅實。

  漆葉似椿,花似槐,南平棚民多種之。

  梓木有三種,木理白者為梓,赤者為楸,梓之美而文者為椅。

  桐有數(shù)種,曰白桐,曰梧桐,曰花桐,曰光桐,曰周歲桐。

  楝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

  夜合葉似皂莢及槐,五月花發(fā),秋實作莢,子極細薄,其綠葉至夜則合,嫩時煠炸熟水淘亦可食。

  肥皂莢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結莢肥厚多肉,有黑子,十月采莢,和白面澡去垢。

  榆白者名枌,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

  檉赤檉,一名赤楊,又名河柳、雨師、人柳。

  櫚一名栟櫚,其干正直無枝葉,如蒲葵,而分析成條。

  桕一名鴉舅,葉可染皂,子可壓油。

  桑養(yǎng)蠶所需,有白桑、雞桑、山桑之名。

  谷一名楮,其皮可績?yōu)槔?,又可搗為紙。

  枸桔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密而小多刺。

  女貞一名冬青,凌冬青翠,有貞守之操,以放蠟蟲,故俗名呼為蠟樹。

  柞木堅忍可為鑿柄,故俗云鑿子木。

  黃楊木枝葉攢簇,不花不實,其性難長,俗說歲長(8)一寸,閏年不長,其木堅膩,作梳、剜印最良。

  相思木一名紅豆,以其子圓而紅也。

  莎蘿樹高丈馀,干葉如天竺,叢生於顛,而圓覆類傘,土俗祭厲時,取樹壇前,因呼孤魂樹。

  鹽麩子七八月吐穗,成時如有鹽粉,可以酢羹。

  禾穗子夏花,秋末實,先紅后黑,味甘,多生兆年豐。

  糯米藤生坑中,葉小,身有刺,年久焚之極香,俗呼干香。

  百合花白可食,根入藥名白合。

  楮有名鐵楮,可作海船定,質堅沉水,又有水楮、白楮、黃楮之名。

  紅豆質堅而紋細,作器良。

  梞花可入藥。

  鐵鈴子紋細而堅,作器柄良。

  椒木葉多刺,子名花椒,香可和味,亦可入藥。

竹 屬

  貓高大堅實,資用甚廣。

  筀竹大者圍二尺,長四丈。

  江南粗干大葉,為器易壞,其筍可生啖,甚甘。

  淡甘竹以篁而茂,即淡竹也。

  甘竹譜謂甘竹即淡竹,其實有別,南平甜筍名折筍,其竹曰折竹,疑甘竹即折竹也。

  苦大如折竹,一種本極粗大,筍味苦。

  紫種不甚大,其色黝然,初生亦綠,久乃變紫。

  黃小而黃色仍堅,土人以為筆管。

  綠大如江南竹,五六月生筍甚佳。

  斑筠有斑文如玳瑁,制器雅觀,又一種名瀟湘竹。

  石節(jié)疏而平,可為器用。

  綿其竹柔軔,可以為篾。

  慈生必內向,示不離本,一名孝竹。

  秋叢生山中,細干而黃,可以為篾。

  箭竹小而堅,中實可為箭。

  人面節(jié)密而凸,宛如人面,一名佛眼,俗呼公拐竹。

  觀音竹種之盆,以供玩者。

  鳳尾其葉褷,狀如鳳尾。

  棕其竹小,而堅如竹箭,葉似栟櫚,節(jié)間亦有棕毛。

  方小如含竹,枝葉同常竹,唯干方為異。

  含含孕竹大如指,土人以編藩籬。

  箬高不及丈,葉獨大于諸竹,土人以絮船篷,及竹籠,端午裹粽,除夕蒸糕皆此。

花 屬

  梅紅、白二色,紅者多千葉,白者香勝,綠萼絕少,十月先開,候同庾嶺。

  山茶有朱茶,有寶珠茶,歲晚百花搖落,此花始開。近又有海上傳來洋茶,牡丹紅,觀音白、牡丹紫、刺史緋,及一枝而緋白各朵,一朵而紅白相間者,花大如碗,亦起樓臺,獨惜無香耳。

  桃月令仲春桃始華,南邑立春已開滿枝。十月間亦著花,名曰漏春,亦曰試春,有絳桃、碧桃,花皆千葉。

  李桃李并稱,而李花特繁,其花淡白,纖秾香雅潔密,兼堪夜賞。

  海棠有鐵梗、垂絲二種,紅白二色。又有秋夏著花者,曰秋海棠。

  杜鵑一名山石榴,一名山蹢躅。名杜鵑者,以鵑啼始花,俗傳鵑啼血滴地,而成此花。又單葉者名滿山紅,白者名滿山白。

  紫荊舊傳春開,今南邑俱花開秋夏之交,花色紫艷可愛。

  辛夷花未發(fā)時,苞如小桃子有毛,故名候桃,初發(fā)如筆頭,人呼為木筆,其花紫苞紅艷。

  桐花狀如鼓子成筒,故謂之桐,有白、紅、紫數(shù)色。

  英梅細花粉紅,亦結實如豆粒。

  玉帶樹如英梅,結花盈枝。

  噴雪花白細如雪,一名潑雪。

  瑞香其種始出廬山中,芳香酷烈,他花畏之。

  梨花多白,人以雪比之。

  玉蘭花如辛夷而白,春來繁華雪英,香滿林谷,一名木蘭。

  楝三四月開花,紅紫色。

  薝卜俗呼山梔,凡花五出,此獨六出,色白心黃。

  木槿朝開暮落,故名曰槿。曰蕣,猶僅榮一瞬。

  石榴來自安石,故名石榴,又曰海榴,有千葉者,有紅花白緣,白花紅緣者,俗呼為錦邊榴。

  倒垂蓮木高三四尺,抽枝三股,葉如楊而厚,艾色,花傍枝丫處開,如桐花瑞香,成筒攢聚,朵似蓮而倒垂,其香芬發(fā)。

  夜合一名合歡,其色綠,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

  茉莉種自西園移來,其性喜暖畏寒,宜於南土,夏開白花,味特芳烈。

  玉甌六月開花,大如碗而白,葉似梔子而圓大,其香酷烈。

  山丹一葉百蕊,如繡球狀,深紅色。

  紫薇樹身光滑赤莖,葉對,每枝如穎,一穎數(shù)花,四五月始開,接續(xù)至八九月。

  夾竹桃類桃似竹,夾雜而成,花蕊如梔,其尖紫,及開如桃,則淡紅,其枝三丫,愈抽愈繁,花自夏至秋深方歇。

  佛桑一名扶桑,其葉似桑,乃木槿別名,有紅、白二種。

  樹蘭樹高八九尺,葉如桂而小,花抽四五穗,如粟綴穗間,黃色,其香清遠。

  木芙蓉一名拒霜花,艷如荷,九月始開。

  木犀桂之別名,其花數(shù)種,或黃或白或紅或紫,或四出或五出或重臺,白露后始開,其香芳馥,又有季桂,四時開,月桂,每月開。

  蠟梅一名黃梅,凡三種,一名狗繩梅,一名磬口梅,一名檀香梅,蠟月開故名。

  蘭有數(shù)種,或白或紫或淺碧,其名有建蘭、魚魫、棕絲、馬耳之別。心皆紅點,惟素心無紅點,其香清幽,品之最貴者,素心之中,又有名頭陀素、馬耳素、紅殼素之別。又有中一點朱砂曰鶴頂紅,亦貴品也。

  水仙水仙花皮卷皺密蹙一片,下輕黃上淡白,如染一截者。

  罌粟花葉如麗春,而小瓣落留罌,其子如粟。

  麗春罌粟之別種也。

  薔薇四五月開,花四出黃心,有白色、粉紅二種,又有莖粗葉大延數(shù)尺,花有白、黃、紅、紫數(shù)色,俗呼十姐妹。

  玫瑰似薔薇而深紫,香氣秾馥。

  含笑花半開則馥烈,大開則香減,故名含笑。

  月季亦薔薇類,葉小而花深紅,千葉厚辦,逐月開,一名長春。

  鶴頂紅一莖一朵,其紅渥丹。

  寶相藤生而高,花凡數(shù)種,淺紅者小而不香,深紅者大而香,黃者俗名黃荼蘼。

  荼蘼一作酴釄,青莖多則,葉多缺刻,青跗紅萼,開時變白,其香微而清。

  金雀花小,望之如雀形。

  滴滴金似菊而小,葉露滴地而生,開以六月,亦名六月菊。

  金盞莖葉如白艾,苗高不及尺,花如茼蒿,深黃可愛。

  金錢其形似錢,日開而夜落,花在夏秋,俗名夜落金。

  金鳳一名鳳仙,有紅、白、紫三色,千葉者尤艷。女人采花染指甲,俗呼指甲花。

  玉簪葉大如掌,六七月抽莖,一莖數(shù)花,含吐以次,未開正如白玉搔頭簪形,微綻四出,中吐黃蕊頗香。

  萱亦名丹棘,又名忘憂,孕婦佩之則生男,名宜男,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叫垂,朝開暮落,秋深乃盡。

  雞冠有紅、白、紫、黃及紅白相間各種,有穗尖者,有平如雞冠者,有團謂一朵云者,有高僅盈尺曰矮雞冠者,又有正干一大朵巍然,傍出小枝,四圍拱向如輔衛(wèi)者,黃白紅紫相間不等,謂之百鳥朝王,最為可玩。

  蓮紅白二種,白皆重臺,紅多單葉,南平有植之巨缸,齋中供賞者。

  午時蓮花色或黃或白,葉浮水上,翠厚而澤,日中則向,日入還斂,一名朝日蓮。

  紫燕葉扁而苞生,高尺余,抽莖作花,紫色如燕。

  玉蝴蝶葉如菖蒲而長大,其花一莖數(shù)蕊,形肖蝴蝶,而朱斑點綴,風來欲舞。

  石竹一名錦竹,叢生,高尺許,花如纈錦。

  洛陽錦細小叢生,諸色俱備,又有純黃白色者,蕊旁如剪,俗名剪絨。

  葵花開黃色如碗,向日而傾。

  米碎蘭葉如苜莉,花如木蘭,佛經伊蘭,即此花也。

  扃竹葉如紫燕而長白,抽莖作數(shù)花,瓣黃色,有朱點,結子如脂麻,實而近莖處,漸小,碧色。

  蜀葵有紅白二種,其花開自下而上,開盡而止。

  繡球一花眾蕊,圓湊如球。

  金燈莖自上末分數(shù)枝各一花,攢聚如盤,光麗如燈,花葉不相見,俗名吊金鐘。

  紫蘭高同紫燕,葉有數(shù)筋文,花如蘭而色紫。

  剪春羅二月生,苗高尺余,細葉柔絲,夏開花,深紅色,大如錢,六尺周回如剪成可愛。

  紅蕉小如芭蕉,俗名美人蕉,花中出,腥紅如筆可愛。

  朱蘭小如美人蕉,花正紅,狀如蘭花,或名觀音蘭即此。

  風車蓮可作瘋藥。

  夜來香香味清馥,入夜尤勝。

  菊種類甚多,有黃、白、紫數(shù)色,有一卷書,姚家黃、麻姑衣等名,

  臺灣菊葉如茼蒿,花金黃色,瓣朵俱大於菊。

草屬

  蘋蘋有三種,大者名蘋,中者名荇,葉相似,而圓而小者,即浮萍。

  萍季春始生一葉,經宿即生數(shù)葉。

  蘆叢生深處,溪澗最多。

  藻有二種,水藻、聚藻。

  仙搗爛熬汁,和清粉成凍,似石花而黑,可以消暑,名曰仙草凍。

  鼠曲生平岡熟地,葉似馬齒,上有白毛黃花,一名白艾。

  水燭葉如蒲生,花似燭,團結如綿,可治金瘡。

  老鴉蒜生葉如蒜秧,背有劍脊。

  菰根生水中,葉如蔗荻,一名茭草,夏月生菌,名菰菜。

  白茅葉如茅,故曰茅,根牽連,故曰茹。

  芒一名芭茅。

  熨蕉葉青綠,如芭茅而短,闊葉柔軟無刃,根葉可療跌打。

  吉祥葉如水仙,花如金燈,黃色。

  莎莎草如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可為笠。

  燈籠葉似龍葵,四五月開花結實,有四葉盛之如燈籠。

  掃帚叢生,每窠二三十,莖似藜,嫩苗可茹,老可為帚。

  狗尾一名秀苗,葉似粟而小。

  寥蓼類甚多,有水、青、香、馬、紫、赤六種。

  葒亦蓼也,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

  狀元鞭花葉皆如馬蓼。

  醉魚生作小株,高者僅三四尺。

  虎耳生陰濕處,面青綠,背紫。

  酢漿有酸漿、酸母醋、三葉酸諸名,生道旁陰濕處。

  地錦就地而生,赤莖黃花黑實,斷莖有汁。

  長生采懸梁間,不用滋培,彌歲長青。

  葭葦之初生曰葭。

  荻萑也。

  席生水中,長四五尺,可為席,有圓、扁二種。

  蓬有嚙雕蓬,薦藜蓬。

  老來嬌即雁來紅。

  漢宮秋似莧而高。

  苔苔蘚,一名圓蘚。

  野葛葉名鉤吻,俗名斷腸草,解此毒者,以蜜灌之,復灌羊血,吐去,可不死。

  仙人掌無葉,枝青嫩而扁厚,有刺,其汁入目,使人失明。種田畔可以止牛踐,種墻頭避火災。

畜 屬

  馬營中所畜,買之西北。

  牛有水牛、黃牛二種。

  羊吉禮用之,稱曰柔毛,又名長髯主簿。

  豬家畜,或謂之豕,其子曰豚,一名剛鬣,又曰烏喙將軍。

  狗長喙善獵謂田犬,短喙善守曰吠犬,體肥供饌曰食犬。

  貓有黃、白、黑、駁數(shù)色,貓有病,以烏藥水灌之甚良。

  雞一名燭夜,有五德,又曰德禽,曰家禽。

  鴨一名騖,又有舒鳧、家鳧之號。

  鵝有蒼白二色,其肉最毒,且引風。

  鴿名鵓鴿,兒童放之為戲。

毛 屬

  虎猛獸,黃虎竊食羊豕,黑虎無所不取,白虎坐食而已。

  豹豹性暴故名,又虎生三子,一曰豹,則豹有變者。

  熊熊者雄也,俗呼熊為豬熊,為人熊、馬熊、豬熊常有之,人熊罕得。

  鹿鹿千歲蒼,又五百歲白,又五百歲成玄色。

  麋麋性淫迷,故名麋。

  獐獐喜文章,故從章,又獐性驚慞故謂之獐。

  麂似獐而小。

  山兕形如水牛而大,角白長而彎,節(jié)節(jié)有紋,食竹葉嫩草,蹄有爪,能上巖峻壁,米山、三頭山,人嘗見之。

  豺豺柴也,俗名,體瘦如柴,其形似狗而頗白,前矮后高而長尾,其體細瘦,毛黃褐色,群行?;⒆钗分?。

  狼形大如犬,而銳頭尖喙,白頰駢脅,高前廣后,其色雜黃黑,亦有蒼灰色者。

  山羊一種大角盤環(huán),至百斤,一種角細,謂之莧羊。

  山犬古謂田犬。

  野豬形如家豬,但腰小腳長,毛色褐,群行能與虎斗,最害田禾。

  豪豬狀如豬,而項脊有棘,鬣狀如笄,白本而黑端,怒則激去,如矢射人,人謂此豬,多食苦參,故能治熱風水脹,不治冷脹也,其肚猶良。

  猿長臂善嘯,便攀援。

  狝猴一名沐猴,一名胡孫,一名馬留。

  狐狐,孤也。形似貍而黃,善為魅。舊傳南邑小北門,有狐為祟,楊真人維以雷火制之,亡其一??滴跄陾钚杖藶槠浠?,至尪贏以死。近年有李姓被魅,代於小東門內,涼傘鋪山上,遇救得活,俗謂為昔時亡去之狐為祟,卒無能捕之者。

  貍野貓也,有九節(jié)貍、香貍、牛尾貍、果子貍之名。

  兔禮謂之明際,俗曰碩鼠。

  水獺一名水狗,水居食魚,能知水性為穴,鄉(xiāng)人以占旱潦,土人以其皮為領袖,一種名旱獺。

  竹鼦一名竹,俗呼土,如鼠而大,門牙朱紅,肥美可食。

  鼠此室中鼠也,俗呼老鼠。

  黃鼠狼一名鼬鼠,毫與尾可作筆。

  黃鼠一曰禮鼠,見人則交前足拱,而如揖,故又名拱鼠。

  山元中記,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俗謂獨腳鬼,能隱形入人家淫亂,致人成疾,放火竊物,大為家害。

羽 屬

  喜鵲鵲呼唶唶,人聞其鳴則喜,一名乾鵲,知來歲風。

  山鵲似鵲而有文彩,長尾,嘴腳赤,一說知來歲事鳥也。

  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故一名孝鳥。

  烏鴉一名老鴉,似慈烏而大嘴,腹下白,不反哺,亦名。

  鸤鳩即布谷也。

  斑鳩一名斑佳,有斑者,有無斑者,有灰色者,大小不一。

  雉野雞也。其飛若矢,一往而墮。月令謂:冬至始鴝,陽動則鳴,而勾其頸。

  雉山雞也。雉居原野,雉居山林。

  吐綬雞頂似雉,羽毛多黑,雜以黃白,圓點如珍珠,斑頂有嗉囊,內藏肉綬,每春夏睛明,向日擺之,項上先出兩翠角二寸許,乃徐舒其頷下之綬,紅碧相間,彩色煥爛。

  白鷴似山雞而白色,有黑文如漣漪,尾長三四尺,其性耿介,行止閑暇。

  竹雞因其聲而名之,曰泥滑滑,多居竹林,形比鷓鴣差小,褐色多斑赤文。

  鶉性醇,竄伏淺草,無常居,而有常匹,隨地而安,大如雞雛,頂細無尾,毛有斑點。

  鷃鶉類,一名。

  雀棲宿檐瓦之間,馴近階除之際,故曰瓦雀、賓雀。

  鷦鷯一名蒙鳩,生蒿木之間,層藩籬之上,狀如黃雀而小,灰色有斑,聲如吹噓,窠如雞卵。

  燕元鳥,又名乙鳥,有二種,紫胸輕個者趙燕,有斑黑而聲大者胡燕,春社來,秋社去。

  鷓鴣隨陽越雉,飛必南翥,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br />
  桑一名竊脂,俗名蠟嘴。

  伯勞一曰博勞,又曰,又曰,即鷃也,夏鳴冬止。

  鸜鵒俗名八哥,似而有幘,五月五日剪舌端,能效人語。

  百舌一名反舌,又名鶷,形似鸜鵒而氣臭,好食蚯蚓,春則鳴不巳,夏則無聲。

  練雀尾長,白毛如練帶,其性仁。

  一名黃鳥,又名黃,又曰蒼庚,又曰青鳥,又曰金衣公子,大於鸜鵒,毛色黃,立春后鳴,音圓滑如織機聲。

  啄木一名鴷,有大有小,有褐有斑,穿木食蟲。

  杜鵑一名杜宇,一名子規(guī),又名題、催歸,其鳴曰:“不如歸去”。春暮即鳴,夜啼達旦,鳴必北向。

  鷹一曰角鷹,其性爽猛,又名鷞鳩。

  雕似鷹而大,尾長翅短,土黃色,鷙悍多力,其羽可為羽箭。

  鷂一云隼,有數(shù)種,通稱為鷂。

  雁陽鳥也,大曰鴻,小曰雁,亦有蒼白二色。

  鸛似雀而頂不丹,頸赤,喙色灰白,翅尾俱黑。

  鸊鷉一名水,似野鴨而小,好沐水中,其膏涂刀劍不銹。

  鴛鴦匹鳥,雌雄不相離。

  鵜鶘水鳥,似鶚而大,好群飛,沈水食魚。

  鸂毛五色,游於溪中,左雄右雌,群舞不亂。

  鷺一名絲禽,一名雪客,又名春鉏,林棲水食,群飛成序。

  鷗一名鹥,形色如白鴿,長喙長腳,群飛耀日。

  鸕鶿一名殼魚,舟畜以捕魚。

  翡翠一名鷸,有謂前身翡、后身翠、如鵝翠、雁翠之義。

  鹡鴿鵲屬,飛則鳴,行則搖,昔人以之比兄弟。

  山雁大如鵝,毛赤,烏翅下花白,飛能沖霄,仲春、仲秋見之,來必數(shù)十,或百余,多見兆豐年。

  畫眉一曰白眉,褐質,好斗善鳴。

  白頭翁似鶴而大,頭有白點。

  做戲鳥身如燕子大,毛羽青、黃、黑、白、碧、綠、花斑不一,來必數(shù)百,見則三日內必大雪。

  鸮狀如母雞,有斑紋,頭如貓,目夜明日暗。北方梟鳴,人以為怪。南平晝夜飛鳴,與鵲鳥無界,南俗呼古鼎。

  鳧野鴨,一名沉鳧,性好沒,常晨飛。不可與胡桃、木耳、豆豉同食。

鱗 屬

  鯉魚能神變至飛越江湖,山上水中有此不可食,不可合犬肉葵菜食。

  鯽劍潭所產,一名荷包鯽,大而肥美。朱震亨曰:“凡魚屬火,惟鯽屬土,有調胃之功”。

  鱸鱖類。

  鱖形扁闊,口大細鱗,有黑斑,皮厚而肉特緊,刺誤鯁,惟橄欖核磨水可解。

  鳊一曰魴,味肥腴。

  鱮似魴而弱,鱗魚之不美者,其頭尤大而肥,謂之鰱。

  鯇一名鰀,即草魚,池多畜之者。

  青大者名魚,似鯇,而背正青,其膽可治目。

  白一名鮫白,形窄腹扁鱗細,頸尾俱向上,肉有細刺。

  竹狀如青魚。

  鰌鱒鮅赤目魚也,俗呼金眼泰。(9)

  鱽一名鮤鱴鱽,今鮆魚也。

  黃尾狀如鳀,俗呼為黃尾片。

  金扁身紅色,其尾如蝦,后半皆囊金,初出黑色,久乃變紅或變白,亦有紅黑斑相間無常者,故又名變魚。

  鰻有烏、白二種,無鱗甲白,腹似鱔而大,有鰻鼠灰色無鱗巨口,又有蘆鰻,潛山坑蘆草中。

  黃顙一名黃頰,俗呼黃軋。

  鲇無鱗之魚,一名鰋。

  河豚俗呼氣包魚。

  泥燕冬月入泥,春則出,比燕較小。

  石赤翅。

  烏鰡膽可治喉癥。

  似蛇而無鱗,黃質黑文,體有涎沫,生泥窟中。

  鱒即泥鰍,似鱔而短。

  彈瑟穴田堘,無鱗有刺。

介 屬

  鱉殺鱉,得莧復生,故食鱉勿與莧同,一曰團魚。

  黿鱉之大者,曰黿。

  龜有二種,尾介粗者名蛇龜,尾短介有紋者名靈龜。

  鯪鯉狀如獺,遍身鱗甲,居土穴中,俗謂之穿山甲,常吐舌,誘蟻食之。

  蟹仄行,一名旁蟹。

  田螺生水田中,有生於池塘者曰塘螺,生溪水中者曰溪螺。

  蚌與蛤同類,蚌長,蛤圓也。

  蝦入湯紅色如霞,南邑出湖尾湖(10)內者味鮮美,近鑿灘亦有之。

蟲 屬

  蜂類甚多,惟蜜蜂無毒。

  蠶吐絲,為帛蟲也。

  蟬類多,一名母,一名蜩,又曰蜩螗,曰蟪蛄,曰蟭蟟,曰蝘。

  寒似蟬而小,青色,或曰寒蟪蛄皆蟬也,蟪蛄朝鳴,寒夕鳴。

  蜻蜓飲露,六足四翼,翅薄,好水上款飛。

  蝴蝶一名蛺蝶。

  蝙蝠或謂仙鼠,似鼠而有肉翅,日伏夜飛。

  螢一名丹鳥,一名霄燭,夜飛,腹下有火。

  蛾蠶蛹所化,一喜撲燈,曰撲燈蛾。

  蠅蠅聲在鼻,而足喜交蛆,胎生,入灰化為蠅。

  虻木虻,長大綠色,始如蜩,咂牛馬,或至顛仆。

  蚊長喙細身,晝亡夜存,性嗜肉,惡煙。

  蚋小蚊,名蚋,又小而黑者為蟆子,微不可見,與蚊皆咂人膚血。

  蠮螉一名細腰蜂,一名果裸,一名蒲蘆,一名土蜂。

  蠓小蟲,似蚋,喜亂飛,一名醯雞。

  蛄米谷中小黑蠢蟲也。

  螟蛉桑蟲,俗謂之桑蟃。

  鴛鴦蟲飛必雙翅,色翠如鴛鴦,故名。

  阜螽類有數(shù)種,阜螽總名也。

  蟋蟀似蝗而小,善跳好斗,立秋后夜鳴,或謂促織。

  莎雞蟋蟀之類,似蝗(11)而斑,俗名紡絲。

  螵蛸一名蠰,其子蜱蛸。

  螻蛄翅小而短,不能覆背,飛不遠,穴而居,夜則求食,俗名土狗,月令螻蟈鳴,即此也。

  蜣螂一名結羌,黑甲翅,在甲下取糞作丸而轉之。

  蝎木中蠢蟲,通名蝎。

  天牛諸樹蠹所化,夏月有之,出則主雨。

  衣魚曰壁魚,一名曰白魚,又名魚。方士云:“衣魚三食神仙字,化而為脈望”。

  蟻有大、小、黑、白、黃、赤數(shù)種,穴居卵生。

  蛜蝛壁根下,甕器底生,似白魚。

  飛龍丹戩,狀如鼠婦,青股赤頭。

  灶馬俗名灶雞,好穴灶傍。

  蟲一名土鱉,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

  壁虎俗呼壁孔蛇,一名蝘蜒,常在屋壁,故名守宮。

  蛇師俗呼馬蛇,又名蛇醫(yī),蛇有傷,則銜草以敷之。

  蠼螋狀如小娛蚣,溺人發(fā)瘡如熱疿,惟扁豆敷之即瘥。

  蜚蠊俗呼黃咂,壁間灶下極多,好藏廚匣中吃物。

  蜘蛛一名喜子,腹有足,能制蛇鶴,亦能制蜈蚣。

  壁錢大如蜘蛛,而形扁,斑色,八足而長,脫殼白如繭。

  一名顛當。

  蠅虎蛛屬,藏壁間,能捕蠅。

  蝸牛即負殼蜒蚰也。

  蛞蝓俗呼為馬蟥,多伏水中,能治蜈蚣毒。

  瓜蟲一名守瓜,黃甲小蟲,喜食瓜葉,甲有紅黑相間者。

  尺蠖屈伸蟲也。

  毛蟲俗呼毛蛓,有毒螫人。

  斑蝥大足,葉上甲蟲也,其溺毒,可療顛犬咬,伏芒花豆中,及木槿花中。

  蛆蛆,蠅之子也,凡物敗臭,則生之。

  水蛭即草蛭也,就人體成瘡,惟以麝香、朱砂涂之,即愈。

  竹虱生諸竹草木上。

  蟾蜍似蝦蟆,居陸地。

  蝦蟆一日驚蟆、曰蛙,畏蛇,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皆不能動。

  蝌蚪始出有尾無足,稍大則足生尾脫,俗呼蝦蟆椎。

  蛙其類甚多,大腹而脊青者,其鳴甚壯,俗名田狗。

  水雞一名田雞,黑色者名蛤子,食之至美。

  青蛤有青、黃二種。

  黃蛤似蛙而小,能上樹,青綠者曰青蛤,黃者曰黃蛤。

  石鱗魚似石鱗,而有尾如蛇師,能食蛇。焙乾研末和酒服之,已久痢。

  蚯蚓長吟地中,孟夏始出,仲冬蟄結。

  蛇其種甚多,其出以春,出則食物。其蟄以冬,蟄則含土。至春吐出,即螣黃石。其舌雙,其耳聾,其聽以目,其蟠向土,其毒在涎,其珠在口,其行也紆,其食也吞,皮數(shù)解脫,性曉方藥。蛇蟠人足,淋以熱尿則解。

  蜈蚣性能制蛇,見大蛇便緣上,噉其腦,性畏蜘蛛,被毒者,以烏雞屎涂之效。

  山蟬形似蟬,生山土中,能治牛豕瘟病。

  【?!?br />
  (1)小者:原本脫“者”字,今據(jù)同治刻本補。

  (2)子少:原本作“子多”,當誤,今據(jù)同治刻本改。

  (3)巖蜜:原本作“巖密”,當誤,今據(jù)改。

  (4)雜水湯者:原本脫“者”字,今據(jù)補。

  (5)葉青碧:原本作“葉青白”,今據(jù)同治本改。

  (6)蔊:原本脫“蔊”字,今據(jù)同治本補。

  (7)茖蔥:原本脫“茖”字,今據(jù)補。

  (8)歲長:原本脫“長”字,今據(jù)補。

  (9)金眼泰:原本作“金銀泰”,今據(jù)同治本改。

  (10)湖尾湖:原本作“湖美湖”,今據(jù)同治本改。

  (11)似蝗:原本脫“蝗”字,今據(jù)同治本補。

職官志第十一

  國家設官分職,凡以為民也。親民者莫如守令,漢制郡曰太守,邑曰令,曰長守,令之職綦1重矣。宋始隆監(jiān)司之任,故司馬公為相,慎選監(jiān)司。稱鮮于子駿2為一路福星,知其要也。守令而上則為監(jiān)司,守令而下則為佐貳,大小雖殊,其所以盡職則一也。禮曰:“大臣法,小臣廉,國之肥也?!狈欠o以察吏,非廉無以養(yǎng)民。詩曰:“赫赫師尹(1),民具爾瞻3”。又曰:“樂只君子,民之父母4?!狈蛎褡鹩H5其上者如此,上可漠視斯民而不為之所乎?然為政莫先於教化,文翁6治蜀,招弟子為生徒,蜀人始知向學。韓愈守潮,命進士趙德以教潮士,皆篤於文行,延及齊民,潮俗丕變。李棲筠7治常州,起學校堂畫孝友,傳示諸生,人人知勸。后世師儒有專官,亦周禮九兩系民8之意。至兔罝9之詠干城,祈父10之稱爪牙,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是以大小相維,文武并重也。南平為上游襟喉之地,宋為州治,元改為路,立總管府,明有參政之設。清初,有分巡分守道,而府縣因之。民國裁府留道,知縣之權益重,而冗官雜職,裁汰殆盡,亦時勢之所趨然也。故并志之,以著於篇。

  【?!?br />
  (1)師尹:原本作“斯尹”,今據(jù)改。

  【注】

  1.綦:極,甚。

  2.鮮于子駿:宋代為京東轉運使,司馬光稱之為福星。

  3.赫赫師尹,尺具爾瞻:《詩?小雅?節(jié)南山》謂顯耀的官員,眾民都仰望他。

  4.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詩?周南?樛木》謂和藹可親的官員,眾民奉之如父母。

  5.尊親:尊敬和親愛。

  6.文翁:漢景帝末為蜀郡守,重視教育。

  7.李棲筠:唐人,喜獎善,而樂人攻己短。

  8.周禮九兩系民:周禮以九種方法得民,兩者,協(xié)耦也。

  9.兔罝:《詩?周南》篇名,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指以武夫自固。

  10.祈父:《詩?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比喻武臣。

道職官



  分巡延建邵道。宋、元未設,明制無道名。查道署舊有題名碑,所載參政,參議姓名,即是清初設分守建南道駐延平,兼轄邵武。分巡建南道,駐建安,兼轄延平。康熙六年俱裁,十年復設分巡延建邵道,駐延平,兼管驛傳,咸豐問改兵備道。

民 國

  建安道道尹。元年,仍因清制,二年改為北路觀察使,旋改建安道道尹,幕職分內務、財政、教育、實業(yè)四科。

府職官



  南劍知州事一員。掌總理郡政。

  通判軍州事一員。倅貳郡政,與長吏均理。

  軍事判官一員。裨贊郡政,理諸案牘文移。

  軍事推官一員。所掌與判官同。

  諸曹錄事參軍一員。掌諸院庶務,糾諸曹稽違。

  司戶參軍一員。掌戶籍、賦稅、倉庫。

  司法參軍一員。掌議法斷刑。

  司理參軍一員。掌獄訟勘鞫。

  州學教授一員。慶歷四年詔諸軍監(jiān)立學校,其教授以經術行誼訓諸生,糾正不如規(guī)者。

  新豐場。

  石碑場。以上舊志俱不記員數(shù)。



  延平路總管府,總管用漢人,達魯花赤一員,用蒙古人。

  同知、推官、判官各一員。

  經歷司、經歷知事各一員。

  儒學教授、學錄各一員。

  蒙古學教授一員。

  醫(yī)學教授一員。

  陰陽學教授一員。

  倉大使、副使各一員。

  平準行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織染局、雜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員。

  惠民藥局提領一員。

  稅務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錄事司,達魯花赤一員。蒙古人。

  錄事一員。

  判官一員。

  典史一員。俱漢人。



  延平府知府一員。掌郡政,其屬七邑。事宜分理,而考其成,有大荊獄,則白諸藩、臬二司,酌可否焉。至武職臧否,巡警隘塞,率皆受命於府。

  同知一員。掌清戎政,兼攝理府事,又兼理海防,巡緝奸盜。

  通判一員。專督倉儲(1)出納。

  推官一員。佐理刑辟,稽核案牘,及平疑獄。

  經歷司,經歷一員。

  知事一員。

  照磨所,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四員。

  司獄司,司獄一員。

  豐衍倉,大使副使各一員。

  雜造局,大使副使(2)各一員。

  稅課司,大使一員。

  劍浦驛,驛丞一員。

  遞運所、河泊所大使各一員。

  陰陽學正術一員。

  醫(yī)學正科一員。

  僧綱司,都綱一員。

  道紀司,都紀一員。



  知府一員。

  通判一員。

  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經歷一員。

  司獄一員。道光十九年裁。

  按清初,裁知事、檢校、并訓導二員??滴跛哪?,又裁訓導一員。六年裁推官。三十九年,裁同知及劍浦驛驛丞。雍正四年裁照磨。其豐衍倉大使副使,雜造局大使副使,稅課司大使,遞運河泊大使,俱光復后陸續(xù)裁去,錄以備考。

  民國元年,改延平府知府為知事。二年春,復裁其通判,教授、訓導、經歷概裁。

縣職官



  劍浦縣,知縣事一員。掌總理邑改,課民農桑,決獄征徭賦務,在休養(yǎng)生息。

  丞一員。

  簿一員。

  尉一員。

  大歷,巡檢一員。



  南平縣尹用漢人,達魯花赤一員,蒙古人。

  主簿一員。

  縣尉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大歷,巡檢一員。

  茶洋、王臺二站,未詳職員。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二員。

  大歷口,巡檢司一員。

  峽巡檢司,巡檢一員。

  大橫、王臺、茶洋三驛,驛丞各一員。

  西芹稅課局、河泊所大使各一員。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峽巡檢司,巡檢一員。

  典史一員。

  陰陽學、醫(yī)學、僧道會司各一員。

  按清初,裁稅課、河泊大使及訓導一員,又裁大歷巡檢,大橫、茶洋驛丞,并主簿等官。雍正九年,又裁王臺驛丞。

民 國

  南平縣知事一員。二年春設。

  峽陽縣佐一員。

  監(jiān)獄一員。

  【?!?br />
  (1)倉儲:原本作“倉杰”,今據(jù)府志改。

  (2)副使:原本脫“使”字,今據(jù)補。

道府歷官表







 通 判

教 授

訓 導

經 歷

司 獄





趙秉樞臨清人,進士,三年任。

莫爾浚大興人,舉人,八年任。

李佐圣遼東人。

張夙抱天津衛(wèi)人,進士。

郭允昌河間府人,舉人。

姜光孕海州衛(wèi)人,貢生,十七年任。

李克似濟南人,恩貢。

張鴻舉(1)浙江仁和人,三年任。

宋詩雅直隸正定,拔貢,六年任。

張登俊陜西長安,貢生,年任闕。

童 華順天順義,貢生,十三年任。

張堯政浙江錢塘,舉人。

張?zhí)烊A建陽人,恩貢。

王若羲侯官人,進士。

毛念恃武進人,貢士,四年任。

翁紹頤福清人,貢生,九年任。

黃登龍閩清人,歲貢,九年任。

陳維鋪建安人,歲貢,十二年任。

余履吉連江人,歲貢,十四年任。

堵大賢浙江紹興人,四年任。

韓一奇浙江紹興人,監(jiān)生,九年任。

魯 瑜浙江山陰,監(jiān)生,十四年任。

朱 祚浙江山陰,吏員,十七年任。





高 翱江寧人,進士,九年授未任。

王汝棐處州入,進士,十年任。

陳 襄大興人,副榜,十五年任。

佟國佐遼陽人,十六年任。

許洪勛遼東人,蔭生,二十二年任。

黃道行鑲紅旗人,二十四年任,有傳。

白璧琛正白旗人,蔭生,三十四年任。

王式谷太康人,進士,四十四年任。

陳廷統(tǒng)澤州人,歲貢,四十四年任。

王汝霖安邑人,歲貢,五十一年任。

劉 沖遷安人,蔭生,五十五年任。

馮廷棠涿州人,歲貢,六十一年任。

路坦然鞏昌人,拔貢,四年任。

李 璣高羽人,官生,八年任。

程萬仞遼東人,舉人,九年任。

蕭來鸞十一年任。

李呈芳遼東人,舉人,十七年任。

梁允植正定人,拔貢,十九年任。

吳國柱鑲紅旗人,蔭生,二十三年任。

張 楷江都人,進士,二十九年任。

耿繼忠正黃旗人,三十二年任。

范光陽鄞縣人,會元,三十四年任。

周元文正黃旗人,監(jiān)生,四十一年任。

章培基會稽人,監(jiān)生,四十六年任。

任宗延山陽人,貢生,四十九年任。

張道沛徐州人,貢生,六十年任。

謝良琦廣西全州籍,江西安福舉人,六年任。

孫貞石(2)湖廣應山,拔貢。

佟國隆奉天府,蔭生,十六年任。

王者佐江西上元,貢生,二十年任。

王 璽奉天錦州,監(jiān)生,二十二年任。

曹允升清宛人,貢生,三十二年任。

孫念緒安陽人,貢生,四十五年任。

楊毓健長陽人,貢生,五十一年任。

郎文焯鑲黃旗漢軍,貢生,五十八年任。

吳震元莆田人,舉人。

鄭泰樞莆田人,進士,十八年

許文章(3)南靖,舉人,二十二年任。

王錫卣(4)南安,拔貢,二十五年任。

李達可詔安,舉人,三十二年任。

陳孫念惠安,歲貢,四十年任。

曹輝纘閩縣,舉人,四十五年任。

鄭承祉福寧,舉人,五十二年任。

劉世興閩縣,舉人,六十年任。

黃中球晉江人,歲貢,二十二年任。

陳茂芝福安人,歲貢,三十一年任。

何 衡福安人,歲貢,十六年任。

湯必簡上杭,歲貢,五十一年任。

徐邦顯浙江紹興府人。

徐 瑛

宋 繹正藍旗漢軍人,進士。

趙國柱直隸人。

李 棟山西人。

崔 紳寧國人,以上年任闕。

蔣德沛

王國璣侯官人,吏員,十五年

劉維城浙江歸安,吏員,二十三年任。

袁 溥山東嶧縣,吏員,二十四年任。

范明璣順天大興,吏員,四十一年任。

劉嘉祺陜西渭南,吏員,五十八年任。





顧 芝仁和人,進士,二年任。

魏 壯獲鹿人,進士,六年任。

莊令翼武進人,進士,七年任。

姜朝俊丹陽人,進士,十二年任。

張兆鳳分水人,貢生,五年任。

莊令翼江都籍,武進入,五年任。

楊一正武功人,貢生,七年任。

李國治歷城人,進士,八年任。

王 輅諸城人,進士,八年任,十二年回任。

張良弼長安人,貢生,十年署。 高繩武山西大同,監(jiān)生,六年任。

胡國英浙江山陰,監(jiān)生,八年任。

陳肇奎順天大興,貢生,十二年任。

朱閏章莆田,進士,八年任。

莊一嵋鳳山,歲貢,四年任。

陳宸荃長樂,歲貢,五年任。

許維嶽仙游,歲貢,九年任。

黃廷鋐鑲紅旗漢軍人,武舉,八年任。

楊文斐山東汶上人,吏員,四年任。

曹 佐江南宿松,吏員,九年任。





蘇本潔常熟人,舉人,元年署。

江 芑漢陽人,進士,元年任。 鄂 善滿州鑲藍旗人,五年任。

姜順龍大名人,舉人,六年任。

陳樹耆湘潭人,蔭生,八年任。

明 福滿州正黃旗人,蔭生,九年任。

張 坦滋州人,進士,十年任。

丁廷讓滄州人,進士,十一年任。

來謙鳴蕭山人,進士,十二年任。

李星聚豐縣人,蔭生,十八年任。

陳國華海寧人,貢生,二十三年任。

孫孝愉興縣人,蔭生,三十年署。

楊仲興嘉應州人,三十年任。

褚 祿青浦人,進士,三年任。

書 成鑲黃旗人,監(jiān)生,十年任。

王紹文鑲黃旗人,監(jiān)生,十二年任。

胡寶琳歙縣人,貢生,十二年任。

來謙鳴蕭山人,進士,十七年署。

吳省三昭文人,監(jiān)生,十七年署。

胡寶琳十八年復任。

張德涵浮山人,貢生,十九年署。

何 愷香山人,貢生,二十年署。

李星聚豐縣人,蔭生,二十一年署。

高霔祥符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任。

夏 昌正白旗人,萌生,二十二年任。

傅爾泰正白旗人,監(jiān)生,二十四年署。

于從濂星子人,進士,二十五年署。

傅爾泰二十五年任。

溫有嚴山西大谷,貢生,三十三年任。

方體泰正白旗滿州,監(jiān)生,三十四年任。

劉秉鈞江西南豐,進士,三十五年任。

沈維基浙江海寧,副貢,三十九年任。

萬綿前浙江仁和,監(jiān)生,四十二年任。

逑 德正黃旗人,內務府,四十三年任。

孫景燧浙江海麗人,進士,四十五年任。

李振文山西榆次人,進士,四十九年任。

張鴻恩江南桐城,監(jiān)生,五十年任。

佟兆寧正白旗漢軍,監(jiān)生,五十二年任。

鄧廷輯貴州畢節(jié),舉人,五十四年任。

金城正白旗滿州人,五十七年任。

伍靈阿正黃旗滿州人,六十年任。 樊天溥江南長洲人,元年任。

金承蔭江南吳縣人,五年任。

高玉棟江南江都人,六年任。

金承蔭八年再任。

吳省三江南昭文人,十四年任。

劉大忠湖北江陵人,二十年任。

翟 瓚山東掖縣人,二十二年任。

曹夢錤江南廬江人,二十九年任。

靳漢文云南趙州,舉人,三十二年任。

譚 垣題名碑作譚莊,江西龍南人,戊辰進士,三十七年任。

張可傳山西平定州,舉人,四十二年任。

張 崧峽西綏德州,進士,四十五年任。

陸士錕江南吳縣,監(jiān)生,三十九年任。

鄭一桂江南元和,監(jiān)生,四十九年任。

王慶奎正白旗漢軍,監(jiān)生,五十一年任。

穆登額鑲紅旗滿州,監(jiān)生,五十四年任。

蔣曾年江南元和,監(jiān)生,五十六年任。

屠 珂江南武進人,進士,五十八年任。

善 寶鑲紅旗滿州,監(jiān)生,五十九年任。

吳應造福清,進士,七年任。

黃元寬(5)福清,進士,八年任。

吳浣安侯官,進士,十二年任。

楊大鴻詔安,進士,十五年任。

施萬春侯官,進士,十八年任。

吳名帶晉江,舉人,

二十四年任。

卓道異(6)侯官,進士,二十四年任。

楊翥鳳安溪,歲貢、二十六年任。

何 蘭侯官,舉人,二十九年任。

張文郁永福,進士,三十三年任。

陳元錫安溪,進士,三十八年任。

林瑞泉福清,進士,四十二年任。

黃利通邵武,進士,四十九年任。

陳宗達安溪,進士,五十年任。

杜 梅同安,舉人,五十二年任。

沈鴻儒永安,進士,五十三年任。

黃啟珩南安,舉人,五十五年任。

陳宗典龍溪人,歲貢,二年任。

李象樞長汀,歲貢,七年任。

吳元緯連江,廩貢,十二年任。

施萬春十九年署。

劉廷嵩閩清,優(yōu)貢,二十年任。

吳名帶二十四年署。

揭繼安歸化,歲貢,二十五年任。

楊翥鳳安溪,歲貢,二十六年任。

范應斗大田,貢生,二十年任。

張克綏晉江,舉人,三十八年任。

程際春興化,歲貢,四十二年任。

邱春喬上杭,舉人,五十四年任。

饒汝梅光澤,貢生,五十七年任。

崔正士山西太平人,二十年任。

裘建功順天宛平人,二十二年任。

駱 誠浙江山陰人,二十六年任。

楊世德江寧人,刑部供事,二十年署,二十二年再署。

韓佐唐湘潭人,監(jiān)生,二十五年署。

鄭俊業(yè)濟寧人,監(jiān)生,二十八年署。

薛清瑛孟縣人,二十八年署。

駱 誠二十八年回任。

曾 本廣東鎮(zhèn)平,貢生,三十三年任。

沈正義年任闕。

吳居恭江西高安,監(jiān)生,四十九年任。

林孟瀾五十三年任。

張學溥直隸清宛人,五十四年任。

馬應龍順天宛平人,五十八年任。

呂炳曜順天大興人,吏員,元年任。

鮑開策江南青陽,吏員,四年任。

萬鐘英江西安義人,宗人府供事,十二年任。

楊世德江寧人,刑部供事,十六年任。

裘建功二十三年署。

陳 崑奉賢人,歲貢,二十三年署。

張越函錢塘人,兵部供事,二十七年任。

張 白蓬萊人,監(jiān)生,二十八年任。

李 棟順天宛平,監(jiān)生,三十七年任。

吳 元順天宛平人,四十年任。

王裕伯江南吳縣,監(jiān)生,四十七年任。

張 基江南銅山,監(jiān)生,四十九年任。

朱 景浙江山陰人,五十三年任。

潘 淇江南蕪湖人,五十七年任。

郝遠猷山西祁縣,監(jiān)生,五十八年任。





吳逢圣安徽桐城,舉人,三年任。

廣 善內務府鑲黃旗漢軍人,進士,四年任。

李堯棟浙江山陰人,進士,八年任。

雷維霈江西南豐人,進士,十二年任。

邵葆醇順天大興人,進士,十三年任。

蓋方泌山東蒲臺,拔貢,二十二年任。

蔡鑾揚浙江桐鄉(xiāng)人,進士,二十三年任。

普 祥鑲黃旗滿洲,監(jiān)生,五年任。

?!≈诣偧t旗滿洲,舉人,八年任。

張學溥直隸清宛人,二十一年任。

蕭 煒廣東始興,監(jiān)生,二十一年任。

李先德云南蒙自,舉人,二十五年任。

吳志連江,舉人,二年任。

林挺然甌寧,進士,九年任。

季肇文浦城,廩貢,二十二年任。

鄭玉振龍溪,進士,二十四年任。

陳邦選浦城,舉人,三年任。

陳金鹔晉江,舉人,四年任。

邱天作漳浦,歲貢,五年任。

游孔衢羅源,歲貢,十一年任。

陳承書侯官,舉人,十五年任。

劉鳳翔閩清,歲貢,二十三年任。

陳玉英長樂,舉人,二十五年任。

盧登龍浙江仁和人,二年任。

魯大綸江西新城,副貢生,四年任,十年再任。

汪德先四川巴縣人,七年任。

趙 瑄順天宛平人,九年任,十三年再任。

謝希健廣東龍川,監(jiān)生,十五年任。

邵用之浙江馀姚,十九年任,二十五年再任。

李喻襲江西南昌,二十一年任。

牛明注安徽壽州,監(jiān)生,二十五年任。 秦時中浙江會稽,監(jiān)生,八年任。

高 卿順天東安,監(jiān)生,十九年任。

周宗聲廣東南海,監(jiān)生,二十一年任。





隆 泰蒙古人,進士,二十五年任,二十九年再任,咸豐元年三任。

胡應泰順天人、進士,二十八年任。

金 崇漢軍人,舉人,三十年任。

錫 霖正白旗滿州,蔭生,二年任。

徐正青旗徽宿松,監(jiān)生,四年任。

彭邦畯江西南昌人,進士,十年任。 沈汝瀚江西南昌,監(jiān)生,祖籍浙江,十八年任。

徐 耀順天宛平人,祖籍浙江,二十四年任。

胡應泰順天大興人,祖籍浙江,進士,二十七年任。 金 崇旗籍,三十年任。

程承休景東廳人,六年任。

志 恒正紅旗漢軍人,八年任。

延 安鑲白旗滿洲人,十四年任。

張效高山西繁峙,監(jiān)生,十四年任。

富 謙內務府正白旗人,二十六年任。

林桂茂霞浦,進士,九年任。

石朝棟侯官、進士,二十一年任。

徐世昌閩縣,進士,二十五年任。

黃 峻臺灣,廩生,三年任。

高嘉丙光澤,舉人,十年任。

蘇克誠嘉義,廩生,十六年任。

張守訓甌寧,廩生,二十年任。

邵用人五年再任。

牛明注十年再任。

張德琇順天大興,祖籍江西,十二年任。

周 培四川銅梁,廩生,十七年任。

王寬栗江西廬陵,監(jiān)生,二十二年任。

錢 軾順天大興人,二年任。

黃瑞福四川資陽人,十年任。至十二年裁。





周葵源湖北人,元年任。

保 泰漢軍人,四年任。

王肇謙直隸人,舉人,六年任。

趙印川山東人,舉人,七年任,八年五月在麻沙陣亡。

黃德俊

曾憲德

袁績懋順天人,進士,八年任,七月遇匪遺失關防。

潘駿章安徽人,八年任。

揭垂奎湖南人,十年任。 毛 健山東歷城人,二年十一月任。

金萬清浙江,進士,五年七月任。

汪 達

楊福五進士,十年四月任。

張文斌





夏家泰湖南人,進士,二年任。

康國器廣東人,三年任。

趙 均浙江人,四年任。

周立瀛江西人,進士,五年任。

張啟煊浙江人,軍功七年任,十三年再任。

覺羅鐘祿旗人,蔭生,八年任。

文 吉旗人,附生,十二年任。 陳恩布元年七月任。

趙人同二年任。

趙 均浙江山陰,三年九月任。

梁元桂進士,六年二月任。

李春慶八年二月任。

徐震耀蔭生,九年五月任。

沈賡飏舉人,十二年四月任。

董兆奎翰林,十三年十二月任。





廣 敏旗人筆帖式,三年任。

奎 俊旗人筆帖式,六年任,八年再任,九年三任。

朱明亮湖南人,軍功,八年任。 胡日初廣東人,舉人,十一年任,十六年再任。

恩 良旗人,十一年任。

劉倬云湖南人,廩生,十六年

徐震燿浙江,萌生,十六年任。

雷榜榮陜西人,進士,十六年兼護。

司徒緒廣東人,蔭生,十六年十二月任。

孫 沄湖南,軍功,二十年任。

翟伯恒江蘇人,進士,二十一年任。

劉傳福江蘇人,進士,二十三年兼護,二十五年再議。

延 年旗人,蔭生,二十四年四月任。

惲祖祁江蘇人,監(jiān)人,二十五年任。

楊正儀湖南,監(jiān)生,二十五年任。

黃祖絡江西人,附生,二十六年任。

徐兆豐江蘇人,庶吉士,二十七年任。

管元善江蘇人,三十四年兼護。

楊正儀三十四年任。

張其曜浙江紹興人,二年五月任。

馮譽騶廣東高安,附生,三年八月任。

張國正漢軍,蔭子爵,四年七月任。

光 炘直隸翰林,八年十二月任。

鄒舒宇江西臨川,拔貢,十一年九月任。

沈定均拔貢,十二年正月任。 雷榜榮陜西,進士,十一年五月任。

唐贊袞湖南,舉人,十六年七月任。

唐實舉人,十七年五月任。

劉傳福江蘇吳縣,翰林,十八年七月任。

金學獻廣東,翰林,二十六年四月任。

張兆奎舉人,二十九年四月任。

徐承禧二十九年十一月任。

管元善江蘇常州,附貢,三十年正月任。

寶 康旗籍,三十二年閏四月任。

朱履誠三十二年七月任。

惲毓嘉(7)直隸大興縣人,翰林,三十四年九月任。 林露華舉人,十二年八月任。

丁毓琛閩縣人,進士,十四年十二月任。

童選青連城縣人,舉人,十五年十一月任。

李 錦長樂縣人,進士,十六年任。

張維修連城縣人,歲貢,三十四年十月任。

葉薌宮閩縣人,廩貢,十二年八月任。

王 琦舉人,十三年十月任。

陳瑞旒舉人,十九年六月任。

劉汝霖二十一年七月任。

盧光周永定縣人,廩貢,二十二年十二月任。

施紹堯侯官縣人,副貢,二十三年六月任。

劉縉官政和縣人,歲貢,二十八年二月任。



統(tǒng)

彭 述江蘇人,傳臚,二年任。

惲毓嘉江蘇人,傳臚,三年兼護。

蔡光弼廣東人,三年八月任。





彭蔭祥湖南人,元年任。

蔡鳳福建,歲貢,二年任。 黃震白湖南人,元年任。

李 煥湖南人,二年任。

  【?!?br />
  (1)張鴻舉:延平府志作“張鳴舉”。

  (2)孫貞石:延平府志作“孫員石”。

  (3)許文章:延平府志作“許文璋”。

  (4)王錫卣:延平府志作“王錫囪”。

  (5)黃元寬:原本作“兀寬”,今據(jù)府志改。

  (6)卓道異:廷平府志作“卓道翼”。

  (7)惲毓嘉:原本籍貫一作“大興人”,一作“江蘇”,待考。

南平縣歷官表



知縣

縣丞

教諭

訓導

縣簿

縣尉

巡檢

慶歷

方士寧

饒希詵1

無考。

無考。

無考。

無考。

無考。

淳熙

劉 炳

王洽雍

閩縣人,紹定壬辰特奏名為劍浦丞,勤恤民隱,廉聲大著。

  續(xù)表

元 知縣 達魯花赤 教諭 主簿 縣尉 巡檢

無考。 赤真寶

蒙古人,有傳。 無考。 王益子有傳。 無考。 無考。

  續(xù)表



知 縣

教諭

訓導

縣丞

主簿

典史

巡檢

驛丞

洪 武

劉居信有傳。

朱孟常有傳。 張文衡

彭秉德

邵同

正 統(tǒng)

徐 中有傳。

胡 濱 陶 華2

景 泰

胡 清

劉 銘

歐陽興有傳。 鄒文簡

張 旻

天 順

楊 忠有傳。

王 昭

周 義

王 璟

姚 泰有傳。 徐 律

張迪威縣人,吏員。

成化

何 韶

王 貫有傳。

蘇 昭有傳。

方 定龍游人。

王 佐城人

呂 詵山陰人。

傅 迪3華亭人,舉人。

路 巽4山陰,舉人。

何 鼎有傳。

梁曉順德,舉人。

方 憲樂平,舉人。

陶 鼎上高,歲貢。

皮 冠清江,歲貢。

曹 杰定海,歲貢。

李宜令吉水人,儒士。

徐 海蕭山人,按省志、郡志俱無。

徐 珉龍游,歲貢。

陸 勝西安,歲貢。

王 驥云和,歲貢。

徐 容仁和歲貢。

楊 鴻新昌,歲貢。

羅南山有傳。

陳 顯

李 芳

劉 哻有傳。

蔡 芳汀州,5監(jiān)生。

刑 容江陽,監(jiān)生。

金 安錢塘,監(jiān)生。

李文勉壽昌,監(jiān)生。

鄭 賢奉新,監(jiān)生。

周克銘

王 端馬平,監(jiān)生。

蘇 順丹徒,監(jiān)生。

萬 曜南昌,吏員。

覃 彬6有傳。

馮居正建昌人,知印。

寧顯陵山人,吏員。

陳 隴太平人,吏員。

楊 升會稽人,吏員。

陸 瓊嘉興人,吏員。

弘治

楊 琦建德人。

陸 嵩有傳。

王 漟江都人。

江良貴有傳。

蔡玹保昌,舉人。

黃 淑有傳。

劉 箕黃岡,歲貢。

彭 榮歸善,歲貢。

徐 環(huán)常山,歲貢。

經 綸泉州,歲貢。

熊 繪南昌,吏員。

程 春永豐,監(jiān)生。

張 實和州,監(jiān)生。

許 旦臨州,吏員。

黎 春南康,監(jiān)生。

寧 通桃源,監(jiān)生。

孫德全蘭溪,監(jiān)生,蘭溪志作例貢。

王文瑞右衛(wèi),監(jiān)生。 楊 倫秀水,吏員。

湯 俊東陽,吏員。

楊 頊平江,吏員。

王 甫山陰,吏員。

正德

魏朝端余姚人。

鄭貴濂有傳。

劉繼善海陽人。

王 翰建陽衛(wèi)人。

劉 英上饒,舉人。

趙 鏡蕭山,歲貢。

韓 源有傳。

李曰芳有傳。

趙云程新建,歲貢。

宋 晼湯溪,歲貢,宋溪志作朱。

李 經7龍游,歲貢。

黃鳳翔瓊山,歲貢。 趙 恩嘉興,歲貢。

余 欽奉新,吏員。

杜 瓔益陽,監(jiān)生。

倪 興業(yè),監(jiān)生。

夏 章無為州人,監(jiān)生。

陳 添祁門,監(jiān)生。

王 武臨煦,監(jiān)生。

陳 深樂清,吏員。

尹 貴新建,吏武。

施 榮武康,吏生。

郭 能四會,吏員。

王 鍔山陰,吏員。

張 錄開化,吏員。

文尚賢敘浦,吏員。

嘉靖

汪 浚豐城人。

任 紀電白人,禮士愛民,人稱愷悌。

江廷皋貴溪人。

袁 泰吳縣人。

伍 偉有傳。

徐 臣江陰人。

張 燾有傳。

葛 山通州人。

蔡廷相瓊山人。

康求德吉水人。

陳嘉謨湘鄉(xiāng)人。

張存誠有傳。  張 璞永嘉,選貢。

朱 紳秀水,歲貢。

夏汝礪有傳。

姜 震江山,歲貢。

崔 嵩南昌,歲貢。

王言山陰,歲貢。

?!∪鹩袀?。

姜大經

姚東陽

鮑承堪有傳。

張 雨諸暨,歲貢。

蔡 敬

金 城江山人,歲貢,善訓迪待士以禮。

宗如龍金華,歲貢。

鄢元陳10奉化,歲貢。

蔡汝昌廣東,歲貢。

朱 鳳宜春,歲貢。

麥時茂香山,歲貢。

程一鶴12高要,歲貢。

余 銳西安,歲貢。

錢 翱會稽,歲貢。

詹 周樂安,歲貢,學問充贍亦勤訓迪。

楊邦任信豐,歲貢。

李一源連州,歲貢。 謝經邦高安,監(jiān)生,四年任。

李 泰六安人,監(jiān)生,八年任。

吳 鉞黃嚴,吏員,十六年任。

許 雁昌化人,二十二年任。

孫 孺應山,歲貢,二十四年任。

盧廷友徐州,吏員,二十五年任。

沈 祐仁和人,監(jiān)生,三十三年任。

沈伯甫11華亭,選貢,三十六年任。

沈 榛

程 烓淳安,監(jiān)生,四年任,有才于承委克濟。

齊 昌瑞安,監(jiān)生,十年任。

朱 輔新淦,監(jiān)生,十二年任。

丁 淙8豐城,監(jiān)生,二十年任。

唐 益會同,歲貢,二十七年任。

馬 興永康,吏員,三十年任,才堪委用辟學路創(chuàng)書院終始盡心。

周登堂蕭山,監(jiān)生,三十五年任。

陸 洪豐城,吏員,三年任。

鄒 仁豐城,吏員,七年任。

歐 雅茂名,吏員,十年任。

姜廷獻巴陵縣8,吏員,十七年任。

周 槃曲江,吏員,二十二年任。

翁裕如余姚知印,二十七年任。

凌世榮紹興,吏員,三十三年任。

何 壇於潛,吏員,三十八年任。

隆慶

朱 讓南海人。

鄭用淵番禺人。

何汝亮舂陵人。

曾守宗博羅人。

萬歷

邵齡休寧人。

姚應龍慈溪人。

蘇 恩陽江人。

戴九牧馬平,舉人。

梁 寵南海人。

符希曾有傳。

張肖孫江蘇,舉人。

堵維垣有傳。

叚 然17有傳。

熊承諒東莞,舉人。

陳夢麟有傳。

閔 址鄱陽,歲貢,優(yōu)待士類,裁決如流。

莫一魁定安,舉人,真誠下士,簡易近民。

吳 襄武進,舉人,嚴以馭吏,奸蠹屏息,士庶咸悅。

唐世熙桂林,舉人。

劉兆元博羅,舉人。

江見龍

孫繼兆

潘之佳

商之彝淳安,舉人。

張焜芳浙江,進士。

徐久德有傳。

王道焜有傳。

朱 輅華亭,進士。

祁熊佳有傳。

沈士英華亭,進士。

劉洪祚按萬歷四十有八年,而前志知縣歷官止有五人,天啟七年,崇禎十七年,共二十四年知縣二十三人,又不分晰啟禎年分,中間遺舛必多,無可考訂,今姑仍之。

梁 英東鄉(xiāng)人。

黃 榜有傳。

方子沖樂清人。

謝國泰諸暨人。

軒中弸龍溪人。

李元芳博羅人,舉人。

吳夢斗甌寧,舉人。

朱懋仁華亭人16,性直不阿,教嚴而恕。

游文淑連江人。

黎夢旸萬安人。

黃履謙揭陽人,博雅溫厚,四座春風。

鄭有學分水人。

高尚忠邵武人。

湯繼經18福州人。

孫繼經19浙江人。

屠存仁嘉興人。

林之福清,舉人。

林蕓孫興化,舉人。

蔡應薦興化人。

唐元皋廣東,舉人。

韓廷輔寧德,舉人。

范 方同安人,天啟辛酉解元,嘗修學宮,陛國子助教,歷戶部中督京倉,崇禎甲申都城陷賊,至索鑰匙,大罵弗與,父子同時遇害。

黃云觀廣東,舉人。

方夢龍有傳。

黃元寀有傳。

林 棫福寧人。

葉易簡14壽寧人。

林廷升建安人。

李 材壽寧人。

柳 元壽寧人,以詩名,善草書。

李維喬永豐人。

林燫章莆田人。

謝汝烈長樂人。

鄧應奎光澤人。

李文粹上杭人。

袁希白有傳。

計貞亨馬平人。

陳道充漳平人。

方 漂21莆田人。

陳 鵬連州人。

陳上利邵武人。

邱 備汀州人。

曾應春汀州人。

靳天顏云南人。

沈登瀛峽西人。

陳三槐邵武人。

黃大式汀州人。

連 亢福寧人。

葉從書22壽寧人。

經學中廣西人。

張應麟閩清人。

陳士章松溪人。



王之直政和人。

郎 淑新城,吏員。

康嘉鳳上元,監(jiān)生。

胡 鉞句容,監(jiān)生。

詹仕佐常山,監(jiān)生。

鄭京彥余姚,吏員。

孫繼京奉化,監(jiān)生。

鄭大賓嘉興,監(jiān)生。

蕭科芳新建,吏員。

詹希舜宣城監(jiān)生。

薛 仲13山陰,知印。

袁 澤吉水,監(jiān)生。

白 奇通州,監(jiān)生。

黃朝裳15貴縣,選貢。

夏良傅廣德州,監(jiān)生。

江 炳建昌,監(jiān)生。

周夢祥青陽監(jiān)生。

劉文楷義烏,知印。

施大榮石埭監(jiān)生。

張應軾江浦,知印。

張一泰順監(jiān)生。

湯 恩有傳。

王本龍建德人。

張 勝東莞人。

祀 奇會稽人。

潘可大縉云人。

曾一道贛縣人。

洪 緣臨川人。

孫一鋒臨川人。

朱能義烏人。

湯邦芝臨川人。

雷起鰲

  【?!?br />
  1.饒希詵:乾隆延平府志作“饒希說”。

  2.陶 華:延平府志作“陶奕”。

  3.傅 迪:原本作“傳迪”,今據(jù)同治縣志本改。

  4.路 巽:廷平府志作“駱巽”。

  5.汀 州:延平府志作“沂州”。

  6.覃 彬:原本及同治本作“罩”,延平府志作“譚”。

  7.李 經:延平府志作“李維”。

  8.丁 淙:原本及同治本作“丁”,延平府志作“于”。

  9.巴陵縣:原本作“巴縣”,同治縣志本作“巴陵縣”。今據(jù)改。

  10.鄢元陳:原本作“鄢”,同治本作“鄔”。

  11沈伯甫:原本作“沈伯庸”,今據(jù)府志同治縣志本改。

  12.程一鶴:延平府志作“程鶴”。

  13.薛 仲:原本及同治本作“伸”。

  14.葉易簡:延平府志作“葉義簡”。

  15.黃朝裳:延平府志作“葉朝祥”。

  16.華 亭:原本作“華林”,今據(jù)改。

  17.叚:“叚”當作“段”。

  18.湯繼經:延平府志作“楊繼維”。

  19.孫繼經:延平府志作“孫繼維”。

  20.李文粹:延平府志作“李文梓”。

  21方 縹:原本及同治本作“漂”,府志作“溧”。

  22.葉從書:延平府志作“葉從善”。

  23.王之直:省志作“直”,府志、同治縣志作“耳”。

  續(xù)表



知縣

教諭

訓導

縣丞

典史

巡檢

驛丞

順治

陸有繩錢塘人,明貢士,三年任。

汪 蘅有傳,進士,七年任。

姜修仁三原人,舉人,十年任。

馬洪紹興,監(jiān)生。

唐九緯山陰,貢生。

叢思錦山東,舉人。

程應辰長樂,舉人,后中戊戌會魁。

蘇文昌晉江,舉人。

陳肇會2福州,舉人。

余光辰傳有。

張文苑授委。

孟 信普安州,進士。

鄭爾身開封,歲貢。

喻 文靈州人,歲貢。

龐新德汾西3,歲貢。

徐躋圣六安,歲貢。

叚承勛4沈陽,監(jiān)生。

張 瑗5遼東,廣陵。

陸 琬錢塘人,省志無張璦,陸琬。

孫之蕙上虞人。

汪 咸休寧,監(jiān)生。

張可進

陸應龍山陰1,吏員。

鈕承德仁和人。

大歷 李生光順天人。

康熙

蘇 嵋北京籍,莆田人,進士,十一年任。

鄒維新遼陽,生員,七品筆帖式,十四年任。

張翰成遼東,蔭生,十八年任。

范時習遼東,蔭生,二十年任。

徐 哲浙江貢生,二十三年任。

王紹綱東鹿,貢生,二十五年任。

章世德有傳,二十八年任。

陳兆聲上虞,吏員,三十一年任。

顧之安吳縣,歲貢,四十二年任。

張射標新安,進士,四十九年任。

李維祥寶坻,監(jiān)生,五十二年任。

李丕煜濼州,貢生,五十四年任。

朱 夔有傳,鑲白旗人,監(jiān)生,五十六年任。

文國繡固始,舉人,五十八年任。

許文章漳州,舉人,十一年任。

張麗天建寧,歲貢,二十二年任。

黃中燮德化,歲貢,三十七年任。

鄧 炎閩縣,舉人,四十六年任。

周宗濂永春,舉人,四十六年任。

張月攀永定,舉人,五十八年任。

沈 果浙江人。

翁 興化,舉人。

王景皇長泰人。

李允禧7泉州,貢士。

吳孔銘連江,歲貢,以上俱四年以前任,四年后奉裁。

藍芝室上杭,歲貢,二十二年復設。

鄧 昶閩縣,歲貢,一十六年任。

張?zhí)┢谌?,歲貢,三十六年任。

葛瑋光上杭,歲貢,五十一年任。

吳達儒福清,歲貢,五十五年任。

劉個臣興安州人,監(jiān)生,十年任。

林 梓南樂人,貢生,二十七年任。

李世玟大興人,監(jiān)生。

龔 埰8武進,監(jiān)生,五十年任。

王克禎華州人,九年任。

尹士俊左衛(wèi),吏員,二十八年任。

謝惟靖會稽,吏員,四十年任。

劉天祚涇陽人,內閣供事,五十三年任。

峽 鄭 永6會稽,吏員,十年任。

峽 麻 緒高唐州人,吏員,三十一年任。

峽 陸映桓華亭,監(jiān)生。

峽 陳祚禎大興,吏員,四十九年任。

峽 周 發(fā)山陰,監(jiān)生,五十九年任。

大歷 董之彪錢塘,吏員,十一年任。

大歷 楊廷和秀水,吏員,三十四年任。

大歷 劉起升靈壽,吏員,四十九年任。

大歷 黃 甲新建,吏員,五十二年任。

大歷 趙之鄉(xiāng)通州,吏員,五十四年任。

茶洋 任積盛同官人,吏員,十年任。

茶洋 王良正觀城人,吏員,三十三年任。

茶洋 王有楷臨煦,吏員,四十四年任。

茶洋 沈自儒石煦人,吏員四十七年任。

茶洋 宋 仁房山人,吏員,五十一年任。

大橫 洪立政會稽,吏員,十一年任。大橫 許必超會稽,吏員,三十五年任。

大橫 張士達房山,吏員,四十九年任。

王臺 朱文謨濟寧,吏員,十一年任。

王臺9 趙懷印原縣,吏員,三十四年任。

王臺 趙 芳真定,吏員,四十三年任。

王臺 章民祚大興,吏員,五十五年任。

雍正

馮叔南樂,進士,三年任。

牛秀章山西太平,舉人,五年署。

梅廷謨南城,舉人,六年任。

蔣紹芳永寧州,舉人,八年署。

蔡維義鑲白旗人,筆帖式,六年任,明察果斷。

劉 靖新鄭,副榜,七年署。

彭 祐普安州,進士,七年任。

胡義本大興,貢生,八年署。

李 鄆城,舉人,九年署。

郭偉基濰縣,貢年,十年任。

許廷璠有傳,舉人,十一年任。

宋 達莆田,舉人,十年任。

周 統(tǒng)閩縣,舉人,十一年任。

張憲三晉江,舉人,十二年任。

張祚鳳山,歲貢,三年任。

鄭隆形諸羅,歲貢,十年任。

葉維榮商邱,監(jiān)生,八年任。

許永鎬吳縣,貢生,十年任。

李國桐揭陽,貢生,十三年任。

施承周宛平人,宗人府供事,三年任。

徐士奇上元,吏員,六年任。

峽 趙四書祥符,吏員,四年任。

峽 王登位介休,吏員,五年任。

峽 沈佳瑞10余姚,吏員,館供事,六年任。

大歷 陳高達山陰人,明史館供事,二年任。

茶洋 李向榮修武,吏員,元年任。

大橫 賈世軾三河人,典史,三年任。

大橫 吳繼光山陰,吏員,四年任。

大橫 張大業(yè)宛平,吏員,六年任。

大橫 祝仕陳榮昌,吏員,十年任。

大橫 王爾佐深州,吏員,十三年任。

王臺 劉 璋長安,吏員,七年任,九年缺裁。

乾隆

初元美菜陽,拔貢,四年任。

劉辰駿有傳,八年任。

金承蔭吳縣,監(jiān)生,十年攝。

裘思通新建人,歲貢,十年任。

蘇渭生有傳,十一年任。 陳 鼎海鹽人,監(jiān)生,十三年署,勤慎明敏,民無冤獄。

陶敦和常熟人,舉人,十三年任。

王訴然金壇人,舉人,二十一年。

耿嘉平館陶人,貢生,二十二年任。

王大輅中牟人,拔貢,二十二年任,重厚簡默,實心愛民。

李浚原山陰,舉人,三十三年任。

凌碩珖北流人,舉人,二十四年任。

翟 瓚掖陽人,附生,二十四年攝。

丁居信儀徵人,翰林授,二十四年任。

何昌楙有傳,二十四年署。

吳宜燮陽湖人,進士,二十五年任。

段 玠浮山人,舉人,二十五年任。

趙 愛鑲白旗人,語譯舉人,二十五年任。

楊 愚興縣人,進士,二十八年任。

成履泰文水人,貢生,二十九年任。

衛(wèi)克堉鳳臺人,舉人,二十九年任。

王裕增人,進士。

劉世澤東昌人,貢生,三十一年任。

張為鈞南豐人,副榜,考授州判,三十二年任。

譚紫蟾潮州人,貢生,三十三年任。

張思振三十三年任。

王思賢杭州人,兵部吏員,三十三年任。 程廷豐人舉人,三十四年任。

王廷璧江寧人,舉人,三十三年任。

禮思鵬杭州人,監(jiān)生,三十七年任。

王右弼濟南人,貢生,三十八年任。

禮思鵬三十八年復任。

程 煜

陸祖庚松江人,監(jiān)生,四十年任。

楊開泰柳州人,貢生,四十年任。

倪 慶成都人,舉人,四十一年任。

陶廷梁常州,監(jiān)生,四十三年任。

薛肇璜常州人,監(jiān)生,四十三年任。

閻 煒太原人,貢生,四十四年任。

孫 湖順天人,吏員,四十四年任。

秦為幹潼州人,監(jiān)生,四十五年任。

范 崑寧波人,監(jiān)生,四十七年任。

周 豐常州人,監(jiān)生,四十七年任。

鄭一松六安人,舉人,四十八年任。

王 詢平陽人,優(yōu)貢,四十九年署。

吳居恭瑞州人,監(jiān)生,四十九年代理。

齊永齡順天人,舉人,五十年任。

高 穗鑲紅旗漢軍,五十年代理。

陳匯義順天人,進士,五十一年任。

張鴻恩安慶人,監(jiān)生,五十二年兼攝。

萬 柱正白旗滿州,生員,議敘筆帖式,五十二年攝理。

高 穗五十二年回任。

蔣 履臺州人,舉人,五十二年署。

那 福鑲紅旗滿州,生員,考授筆帖式,五十二年任。

王兆和西安人,舉人,五十三年任。

何茹蓮衢州人,拔貢,五十四年署。

王兆和五十四年復任。

曾中立嘉應人,舉人,五十四年兼攝。

楊奇膺長沙人,舉人,五十四年署。

汪 煥常州人,進士,五十五年任。

孟廷對濟南人,進士,五十六年任。

沈 沆鎮(zhèn)江人,進士,五十六年任。

王履吉潼川人13,舉人,五十六年署。

黃 銓上元人,供事,五十六年署。

馮國柄紹興人,監(jiān)生,五十八年署。

史恒岱鎮(zhèn)江人,監(jiān)生,五十九年署。

郝遠猷太原人,五十九年代理。

席 槐保定人,考職,六十年代理。

趙繼祖成都人,舉人,六十年署。

王鴻運瓊州人,舉人,六十年署。

黃 銓六十年復任。

方定選南康人,舉人六十年署。

吳九美閩縣,舉人,二年任。

莊仰旻同安人,舉人,四年任。

林 達福清人,舉人,八年任。

張曹楻寧洋人,副榜,九年任。

梁惟燮邵武人,舉人,十六年任。 林惟新安溪人,舉人,十七年任。

陳顯揚福清,舉人,十九年任。

吳名帶晉江,舉人,二十二年任。

陳士登長樂人,舉人,年任。

黃 鯤舉人,三十四年任。

陳化龍長樂人,舉人,三十四年任。

李 吉德化人,舉人,三十五年任。

廖玉麟進士,丙申年任。

陳廷對長樂人,舉人,丁酉年任。

張 撰永定人,舉人,四十七年任。

柳世銓大田人,捐訓導,五十八年任。

林鼎梅德化人,舉人,六十年任。

鐘紫幃武平,歲貢,元年任。

劉良臣閩縣,歲貢,五年任。

謝學淹甌寧,歲貢,九年任。

王思興惠安人,歲貢,十二年任。

陳日來泰寧人,廩貢,十二年任。

江 琯龍溪人,廩貢,十五年任。

尤 慎諸羅人13,歲貢,十五年任。

范時進大田人,廩貢,二十一年任。

李振漢閩縣人,優(yōu)貢。

楊 璉福州人,舉人,三十四年任。

王 沈海澄人,舉人,四十年任。

張履震邵武人,舉人,五十年署。

郭孟益歲貢,五十年任。

林雨化福州人,舉人,五十年任。

廖 端寧洋人,舉人,五十一年任。

盧 杰永定人,捐貢,五十八年任。

虞蔭南仁和人,監(jiān)生四年任。

孫日萃11石埭人,禮部書吏,七年任。

金 帶江都人,監(jiān)生,十年任,五年移駐峽陽。

程述祖上元人,監(jiān)生,十七年任。

弓名彤壽陽人,拔貢,十八年任。

何昌楙有傳,二十三年任。

曹永植長州人,監(jiān)生,二十九年任。

李 蔚州人,附貢生,三十一年任。

關可憲臨桂人,舉人,三十三年任。

李 三十三年復任。

郭世玉天津人,舉人,三十四年任。

王廷璧江寧人,舉人,三十年任。

饒璉灝嘉應人,舉人,三十六年任。

項光宗吳縣人,吏員,三十六年任。

王廷璧三十七年復任。

宋大組漢川人,監(jiān)生,三十七年任。

張瑞齡永嘉人,監(jiān)生,三十八年任。

張 璉合淝人,捐貢,三十九年任。

陳曾楷蔚州人,監(jiān)生,三十九年任。

宋大組三十九年復任。

駱 誠山陰人,吏員,四十年任。

諸元亮順天人,監(jiān)生,四十年任。

胡寶林會稽人,監(jiān)生,四十年任。

諸元亮四十一年復任。

沈 墀震澤人,舉人,四十一年任。

楊兆榮昆明人,監(jiān)生,四十八年任。

呂 岳馀姚人,副榜,五十一年任。

張 豫福州人,增生,五十七年任。

胡奇觀大興人,吏員,四年任。

袁兆熊慈谿人,禮部書吏,十三年任。

魏乾惕昆山人,典吏,二十二年任。

蔡仁基宛平人,戶部則例館供事,二十二年任。

張之沆湘潭人,貢生,二十五年任。

劉心一山陰人,兵部則例館供事,二十六年任。

范學山錢塘人,監(jiān)生,二十八年任。

方國祥錢塘人,光祿寺書吏,年任。

張芝馨南皮人,監(jiān)生,四十年任。

孫武鎬宛平人,工部則例館供事,四十一年任。

朱友謙正紅旗漢軍,附監(jiān),四十二年任。

沈瑞霖元和人,監(jiān)生,十三年任。

陸廷飏大興人,監(jiān)生,四十六年任。

趙金銘長山人,監(jiān)生,四十六年任。

羅福洪金堂人,監(jiān)生,四十八年任。

胡 森南豐人,監(jiān)生,四十八年任。

李年豐嘉應人,監(jiān)生,四十八年任。

張 基銅山人,監(jiān)生,五十年任。

何 清宛平人,吏員,五十一年任。

王兆熊漢陽人,珍版供事,五十四年任。

朱 景山陰人,三通館供。

張 軺桐城人,監(jiān)生,五十四年任。

錢 霖宛平人,監(jiān)生,五十五年任。

李賡揚嘉應人,監(jiān)生,五十八年任。

王 璋婁縣人,吏員,五十九年任。

劉 桐歷城人,監(jiān)生,六十年任。

魏廷鸞正定人,吏員,六十年,任。

詹星文常山人,貢生,六十年任。

峽 章射基會稽人,典吏,十年任。

峽 舒 楷大興人,典吏,十二年任。

峽 葉士鋐定興人,書吏,十三年任。

峽 朱 鼎大興人,典吏,十八年任。

峽 劉玉泉成都人,吏員,二十年任。

峽 盧廷梁海寧人,吏員,二十一年任。

峽 周際唐龍泉人,監(jiān)生,二十五年任。

峽 李資泮長樂人,監(jiān)生,二十九年任。

峽 項光宗吳縣人,監(jiān)生,二十九年任。

峽 李要湯汾陽人,監(jiān)生,四十一年任。

峽 陳 慶金溪人,供事,四十二年任。

峽 璩 煜新城人,監(jiān)生,四十五年任。

峽 羅福洪金堂人,監(jiān)生,四十六年任。

峽 袁國梁茂名人,監(jiān)生,四十九年任。

峽 劉世奇上元人,供事,四十九年任。

峽 鄭才綸上猶人,監(jiān)生,五十四年任。

峽 蕭楚庚湖北漢陽,監(jiān)生,六十年任。

茶洋 楊大用大荔人,典吏,二年任。

茶洋 袁永成薊州人,實錄館書吏,十年任。

茶洋 李 驥長洲人,典吏,十三年任,二十年缺裁。

大橫 陳紹希黃縣人,吏員,二年任。

大橫 俞 瑎大興人,吏員,七年任。

大橫 周國梁會稽人,典史,十四年任。

大橫 李 鎧曹縣人,吏員,十九年任,二十年裁缺。

嘉慶

黃 銓元年回任。

伍靈阿年兼攝。

童德本順天人,供事,二年署。

吳士元正黃旗漢軍,副榜,四年署。

童德本四年回任。

完 智廬州人,進士,五年任。

孫德涵西安人,監(jiān)生,五年署。

高質慎河間人,舉人,五年任。

章德本七年復任。

錢廷璋紹興人,監(jiān)生,八年署。

言尚焜蘇州人,舉人,九年署。

賀 祥汝寧人,進士,九年任。

刁思卓忠州梁山人,進士,十年署。

彭澤濂鄱陽人,監(jiān)生,十一年任。

吳應韶江西人,舉人,十二年任。

譚 掄贛州人,拔貢,十一年署。

楊桂森云南石屏州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以知縣用,十二年任。 秦時中紹興人,監(jiān)生,十二年代理。

楊桂森十二年,內簾闈竣,回任。

趙 瑄順天宛平人,十五年任。

石景宗直隸武強人,進士,二十年任。

鄭 謙浙江定海人,進士,二十五年任。

巫登峰崇安人,歲貢,捐訓導,十三年署。

謝金鑾閩縣人,舉人,十三年任。

王錫貂永定人,舉人,十五年任。

林 瑛侯官人,舉人,二十年任。

李榮壽安溪人,舉人,二十四年任。

黃鐘英寧德人,舉人,八年任。

鄒揚休上杭人,舉人,八年任。

翁履亨莆田人,拔貢,十三年任。

魏應規(guī)閩縣人,舉人,十五年任。

雷騰見南安人,廩貢,十八年任。

胡 焯長汀人,廩貢,十九年任。

徐耀崑金谿人,監(jiān)生,元年任。

蕭楚庚漢陽人,監(jiān)生二年任。

徐洪杰安義人,監(jiān)生,七年任。

朱 城新建人,監(jiān)生,七年任。

曾 坊南豐人,監(jiān)生,八年任。 胡光鼐漢陽人,監(jiān)生,八年任。

王承烈懷柔人,吏員,十年任。

盧錫埰仁和人,優(yōu)貢,十一年任。

蕭華瀚萍鄉(xiāng)人,監(jiān)生,十二年任。

孫伯麟正白旗漢軍人,二十年任。

顧 潾浙江桐鄉(xiāng),監(jiān)生,二十四年任。

宋毓嵩元和人,監(jiān)生,二年任。

王鶴鳴陽湖人,內閣供事,三年任。

李廷先嘉應人,監(jiān)生,四年任。

黃肇愈會稽人,監(jiān)生,五年任。

郭賢漠新城人,監(jiān)生,六年任。

曹開晟咸寧人,監(jiān)生,九年任。

倪巨清諸暨人,吏員,九年任。

曹萬里宛平人,監(jiān)生,十一年任。

李 棟石埭人,供事,十年任。

梁 桂皋蘭人,吏員,十一年任。

施德培順天大興人,十九年任。

峽 盧 綬南昌人,監(jiān)生,十一年任。

道光

麥 祥云南楚雄人,進士,一年任。

盧擇元江西南康人,拔貢,六年任。

邵用之浙江馀姚人,十一年任?!?玉 庚正藍旗漢軍,蔭生,十四年任。

楊景濂陜西洋縣,廩貢,二十年任。

陳上恭閩縣人,舉人,八年任。

林 超侯官人,舉人,九年任。

施聚上龍溪人,舉人,十年任。

侯錫珪永福人,廩貢,十一年任。

劉 烈邵武人,舉人,十二年任。

材 衎侯官人,舉人,十三年任。

何清運福清人,舉人,十九年任。

黃懋修南安人,廩貢,二十九年任。

陳景蕃侯官人,舉人,三十年任。 王菁華永定人,歲貢,四年任。 胡 焯九年再任。

陳應奎閩縣人,廩貢,十八年任。

夏云蒸福鼎人,廩貢,二十二年任。

陳治源閩縣人,二十七年任。

林大來永春州人,二十七年任。

高景祿山西翼城,監(jiān)生,元年任。

陳鳳昌廣東德慶,監(jiān)生,十七年任。

余自伸安徽桐城,監(jiān)生,十九年任。

沈錫瑞浙江錢塘,監(jiān)生,二十一年任。

趙國炳順天大興,監(jiān)生,祖籍山西,二十六年任。

吳之焜順天大益人,四年任。

傅萬全四川簡州人,十三年任。

陳大貴四川南部人,十五年任。

胡大新安徽桐城,監(jiān)生,二十二年任?!?江宿梅廣東嘉應州人,二十六年任。

峽 蔡 銘江西萍鄉(xiāng)人,五年任。

峽 黃汝蕙順天大興,六年任。

峽 俞國祺順天大興人,祖籍浙江,十一年任。

峽 胡 鎮(zhèn)順天宛平人,祖籍浙江,二十年任。

咸豐

劉用錫元年三月卸事。

?!≡鲈耆氯巍?br />
趙人同二年九月任。

師 渙二年三月任。

蔡嘉禾二年六月任。

李正芳二年十二月任。

趙人同四年十月回任,六年六月卸事。

左 垣六年六月任。

陳恩布七年五月任。

王 鏞八年正月任。

陳 疇八年十一月任。

柯 箖九年五月任。

丁承禧九年七月任。

汪世清十年正月任。

鄭學鴻十年三月任。

丁嘉瑚十年閏三月任。

蔡啟昀十年十月任。 何壽亨長樂人,舉人,四年任。

陳炳焜侯官人,舉人,四年任。

王堯臣福清人,附貢,六年任。

張希鏡甌寧人,舉人,六年任。

吳冠芳福清人,廩貢,九年任。

葉昌儀閩縣人,舉人,九年任。

許鐘泰侯官人,舉人,五年任。

陳 益閩縣人,舉人,六年任。

劉松年閩縣人,附貢,八年任。

無 考

同治

杜世銘進士,元年任。

蔡啟昀三年再任。

馬騰駿進士,四年任。

陳培桂舉人,六年任。

彭 鏊副貢,八年任。

潘文鳳蔭生,十年任。

汪何駒附生,十一年任。

楊緝光鳳山人,舉人,元年任。

朱鳳儀閩縣,舉人,三年任。

齊履仁永福,副貢,四年任。

吳叔章侯官,舉人,六年任。

雷廷顯寧化,廩貢,八年任。

陳升三侯官,副貢十年任。

石 鳴武平,舉人,十一年任。

許獻諏侯官,舉人十三年任。 鐘肇英侯官、舉人,四年任。

吳仲翔侯官,舉人,四年任。

江允升永福,廩生,五年任。

張 筠侯官,副貢,七年任。

徐敘謨建寧,廩貢,九年任。

光緒

胡益源元年任。

范孟蘭二年任。

曾紀石拔貢,二年任。

梁延錫四年任。

王家駒六年任。

章德華九年任。

唐繼斌十年任。

邱晉昕進士,十一年任。

饒世纓進士,十二年任。

秋嘉禾舉人,十二年任。

孫興壽紹興,舉人,十二年任。

恒 秀十六年任。

袁學顯十七年任。

郝士珍舉人,十八年任。

陳 實二十一年任。

張文治二十四年任。

楊崇銓二十五年任。

張文鼎二十七年任。

陳 增舉人,二十八年任。

姚步瀛拔貢,二十八年任。

李祖衡三十一年任。

潘震臨三十二年任。

殷汝麐三十二年任。

李懋猷三十三年任。

王擴中舉人,三十四年任。

黃維祺南安,附生,九年任。

詹迪前福清,舉人,九年任。

劉保棠閩清,優(yōu)貢,十年任。

鄭從咸連江,廩生,十一年任。

馮拱辰晉江,舉人,十二年任。

童選青連城,舉人,十五年任。

林世昌莆田,舉人,十五年任。

陳瑞旒連江,廩貢,十八年任。

高毓彥閩縣,舉人,二十年任。

黃湘慶永定,舉人,二十一年任。

鄒開俊泰寧,優(yōu)貢三十年任。

宋士琛政和,增貢,七年任。

祝興山浦城,康貢,八年任。

潘逢禧閩縣,舉人,九年任。

袁 搏上杭,舉人,九年任。

鄭宗濂連江,廩貢,十七年任。

林應霖閩縣,舉人,十七年任。

蔣其芬甌寧,廩貢,十八年任。

楊 芬政和,優(yōu)貢,十九年任。

徐品端建安,廩貢,二十年任。

王允晉長樂,副貢,二十六年任。

陳 釗晉江,增貢,二十八年任。

陳益謙永春州,拔貢,二十九年任。

梁達士廣東人,十五年任。

王詠年浙江人,廩貢,十八年任。

莊承綬江蘇人,二十三年任。

張顯鑫四川人,二十四年任。

栢 梁江蘇人,三十年任。

邱上琛廣東人,三十一年任。

余 鵬浙江人,三十一年任。

吳元昌江蘇人,附貢,三十三年任。

鮑結章浙江人,附貢,三十四年任。

宣統(tǒng)

于仲瀛三年任。

章奎聯(lián)浦城,廩貢,二年任。

胡光煒廣東人,優(yōu)貢,元年任。

鄧祖庚江蘇人,二年任。

劉鎮(zhèn)湖廣東人,三年任。

續(xù)表

知事

縣佐

民國

劉寶奎光復初任。

李道楷元年一月任。

李 煥二年二月任。

葉大章二年三月任。

林揚光三年十二月任。

萬 珙四年八月任。

吳 栻五年六月任。

袁世鐘七年四月任。

周賡慈八年八月任。

程光棨九年正月任。

盧榕森十一年十一月任。

【?!?br />
  1山 陰:原本作“山陳”,今據(jù)改。

  2.陳肇會:延平府志作“陳肇曾”。

  3.汾 西:原本作“汾酉”,今據(jù)改。

  4.叚承勛:“叚”應作“段”。

  5.張 瑗:延平府志作“張瓊”。

  6.鄭 永:延平府志作“鄭永乾”。

  7.李允禧:延平府志作“李允嗣”。

  8.龔 埰:延平府志作“龔貞”。

  9.王 臺:原本作“求臺”,今據(jù)改。

  10.沈佳瑞:延平府志作“沈佳端”。

  11孫日萃:乾隆府志、同治縣志作“孫曰萃”。

  12.諸 羅:延平府志作“羅源”。

  13.潼 川:原本作“潼州”今據(jù)同治本改。

武職

  唐武德三年,以延居襟喉總要之地,屯聚民兵。至南唐保大四年,以制置使判鎮(zhèn)。越二年升為劍州,有持節(jié)劍州諸軍事,大抵知州事兼攝節(jié)度之權,一歸於州,而武臣無專設之員。宋選武臣為兵馬都監(jiān),又有福、劍二州巡轄馬遞鋪一人,殿前司,左翼威果,廣節(jié)、保節(jié)、寧節(jié)、牢城等指揮。元則有萬戶府之號,或專隸,或屬府總管節(jié)制。



  延平衛(wèi)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

  指揮同知二員。后增至四員。

  指揮僉事四員。

  鎮(zhèn)撫司一員。

  經歷司,經歷一員。

  知事一員。

  左、右、中、前、后五所,正千戶五員。

  副千戶十員。

  百戶五十員。

  鎮(zhèn)撫五員。



  協(xié)守延平城守副將一員。原屬汀州鎮(zhèn)轄,雍正十二年改歸建寧鎮(zhèn)轄。

  都司一員。原駐扎將樂,后移駐延平。

  左營中軍守備一員。原駐扎延平,后移駐永安。

  千總二員。存城一員。

  把總四員。存城一員。

  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四員。

  額外外委三員。

  右營中軍守備一員。原駐扎延平,后移駐臺灣艋營。所有守備原營兵馬錢糧等項,統(tǒng)交中軍都司管理。

  千總二員。存城一員。

  把總四員。存城一員。

  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四員。

  額外外委三員。

  延平衛(wèi)掌印守備一員。順治十八年裁。

  左、右、中、前、后五所,千總五員。順治十八年裁。

  百總五員。順治十三年裁。

  民國元年大小武職員弁,一概裁撤。

武職歷官表



  延平衛(wèi)指揮使司指揮使

  侯庸歸德州人,永樂間升福建行都司都指揮僉事。

  位庸子。

  治國位子。

  敏嘉靖間襲。

  徐貴睢寧人,升福建行都司都指揮僉事。

  楷貴子。

  以忠楷子。

  環(huán)嘉靖間襲。

  劉勝玉田人,景泰間升福建行都司都指揮僉事。

  懋勝子。

  懋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gspecialtie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