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西四十里舊名顯名淳熙三年曹開府勛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普安院
在縣西四十里舊名安像寶藏巖蕭梁時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凈安院
在縣西五十五里舊名資壽庵咸平元年賜今額淳熙十四年僧了恭重建【張郎中布為之記】寺后有大雷峰面直常風(fēng)山
惠峰院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舊名福田唐咸通十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延恩院
在縣東南七十九里舊名涌泉晉太康中建蓋因任(神廟嫌諱)女弟卓庵誦蓮經(jīng)俄有泉自地涌出生白蓮華故名其后僧懷玉居焉唐咸通中改今額
法安院
在縣東九十里舊名廣濟保安吳越寶正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廣福院
在縣東九十里舊名資瑞唐元和六年僧重濟建國朝隆興元年改今額
真如院
在縣東一百五里舊名回向唐武德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金僊院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九里舊名雉溪慶歷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常樂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四里舊名崇福嘉佑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梵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太平興國二年建初僧智覬于寺南北建放生池且造阿育王塔號普光塔院治平三年賜今額
法興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治平元年建建炎四年賜額
鴻佑院
在縣東一百六十里舊名資福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圣院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舊名新安晉天福四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威神院
在縣西北五里舊名天王院干德四年建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教院三十有一
能仁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承天元符二年建有九祖閣羅漢堂政和七年改今額嘉定十四年御書寺扁及藏額八字今刱閣奉焉側(cè)有普同塔蓋紹興中僧法照掩遺骸處【石公孺為之記姚舜諧題云面勢崔嵬插斗牛東分一掖鎮(zhèn)丹邱玉毫金相祖師會寶帙瑯函海藏流蒼檜茂林常蔭映白蓮香社共熏修紅塵斷處人難到俗駕經(jīng)年始此游承天白蓮舊同一院故有共熏修之句】
白蓮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白蓮庵慶歷五年僧本如建魏國大長公主請今額舊有十六觀堂嘉定十年御書扁額四字以賜仍改院為寺按智覬教起天臺佛隴而白蓮能仁宗而闡之號東掖兩山云【章守得象詩云聞?wù)f新庵號白蓮五峰環(huán)繞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繼佛隴燈從幾代傳嵐色排空長似畫松枝偃蓋不知年勞生已作歸休計愿解塵纓結(jié)凈緣 石象之題云結(jié)社當(dāng)年號白蓮師心應(yīng)欲繼前賢有時中夜初回定清磬一聲秋月圓】
大中祥符寺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九里舊名靈穆晉永康中土人陳坦舍基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建炎四年巡幸有御座尚存【父老云往歲懺院摧剝盜竊三銅像越海而去踰百日有僧遇之閩江迎像而還朝發(fā)暮至今在東掖能仁寺又有一浮圖內(nèi)多古磚題曰上元丁卯靈穆寺塔記按唐有兩上元年號皆非丁卯殊不可曉】
保寧廣福寺
在縣西北六十里舊名永明五代時僧德韶建國朝天禧元年改保寧廣福開禧元年謝丞相深甫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云巖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松山梁天監(jiān)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保壽院
在縣東南七里舊名普明干德二年建祥符中改今額東有塔乃僧德韶建俗名白塔有三目觀音三目者舊傳天圣初有一木泝潮而至泊于院山浮圖之下時見異光僧惟諒遂以為像奉安日(劃去戈改砉)然有聲視其目裂為三矣自是禱者益眾生之日尤盛
普濟院
在縣東七里蔡嶺舊名廣濟在西南一里一號東茶院治平初改今額熙寧中徙今地時有僧法腴庵于西山持咒水涌以療疾立愈側(cè)有井井上有亭【羅提刑適為之記】舊有秀野亭地多梅花【元守絳題云亭占青山口郊原四望平遙林連崦黑白水隔田明翠麥波濤動飛泉劍佩輕長年便野趣擬欲解塵纓】
善濟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金鰲山本祥符塔院建炎四年巡幸賜今額洎金三十兩度僧三人有御座尚存西有如畫軒下瞰長江前挹海門諸峰【寺壁舊有詩云牡蠣灘頭一艇橫夕陽多處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向金鰲背上行巡幸時見詩嘉嘆訪其人已逝后人題詠甚眾惟一絕云黃帽當(dāng)年轉(zhuǎn)舳艫東浮鯨海人三吳中興事業(yè)風(fēng)波惡好作君王座右圖人多稱之 潘朝英題如畫軒云春潮暮落海門山百艇齊飛牡蠣灘分得魚蝦歸野市滿江鷗鷺夕陽閑又倦客登臨力已疲高僧故索小窗詩江山最好君知否春去秋來煙雨時 又有人題休說三江與五湖平生心眼此中舒人人總道渾如畫只恐丹青畫不如】
凈信院
在縣東七里舊名資國唐光啟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香積院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大中祥符中賜額元佑中僧良弼重建
凈慧院
在縣東南一十九里宣和中毀于寇紹興二年重建
寶嚴院
在縣南一十九里舊名香積唐會昌中廢干寧元年重建改名香嚴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靈鷲院
在縣南二十里舊名瑞峰治平三年改今額俗稱小靈鷲
小能仁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大中祥符三年建康定元年賜名承天大觀中改今額
真如院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石門梁天監(jiān)三年建晉天福八年改今額
無量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景德中僧鑒融建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廣化院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舊名善化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安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普安唐大歷元年建干寧三年改今額
延福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五代時建舊傳一巖甚美?,F(xiàn)祥光故名應(yīng)瑞峰且有堂曰瑞光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凈戒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舊名資圣庵周顯德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正真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靈?庵大中祥符九年建熙寧六年賜今額
妙緣院
在縣東南四十七里舊名資福唐會昌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相院
在縣東南四十九里舊名慈圣干德四年重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上妙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護安梁干化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海院
在縣東南六十九里舊名資福治平三年改今額
薦福院
在縣東南八十九里舊名寶際唐興元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妙智院
在縣東九十里舊名觀音建隆四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寶惠院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名水陸太平興國六年建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安住院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吉祥院
在縣西北六十里
廣福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保福唐天成三年建國朝熙寧三年改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今廢
律院二
顯孝南山寺
在縣西五里曰山舊名永明嘉佑八年建嘉定三年錢丞相象祖家奏以教為律遂改今額【錢守暄游日山詩云清晨渡水陟秋山日上高原葉葉丹已傍松筠尋磴道更瞻堂殿倚層巒梁間云氣蒸衣潤窗外嵐光照席寒顧我塵勞嗟少暇暫驅(qū)熊軾一盤(欽廟御諱) 葛守閎題云六時香火集宗雷日上云收紫翠開應(yīng)笑守摩公暇少二年官滿一曾來 周守延雋題云津頭催渡隔城陰祗苑深幽結(jié)客尋綠稱一川春后滿白云千嶂晚來深疏鐘流響?yīng)q含谷余燼清芬尚襲襟多媿空疏無夢筆敢期雜擬惠休吟 孔文仲題云尋盡城中山又訪江外寺蘭舟涉澄漪隼旌入疏翠樓臺初日升巖谷宿露墜飛泉百禽鳴怪石萬蛇躓絕庵皆步登佳木留客醉洞天生晝寒桃源發(fā)春意煙霞暫深闊宇宙忽殊異海國遇升平鈴齋無俗事潁川擅才敏康樂足情意只恐新詩多鑴镵費年祀 趙守仚題云背日西來眼界明隔溪遙見梵王城旌旗夾道蔽山影笳鼓人休聞谷聲青鳥向人疑有意白云迎客不無情夕陽臨水共歸去明日紛紛塵事生 郭三益題云洗先朝日上旋旋瑞色分臨此地先門迥帆收江市密山深龍臥海潭圓凈燃柏子聽幽偈閑立苔痕問小禪莫訝潮平歸渡晚斯游有意已三年】
妙果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唐干寧五年建舊傳羅漢嘗隱跡焉故號羅漢院開平三年賜名敬修治平三年改今額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教為律
甲乙院五十有五
延慶院
在縣西八里舊名龍山梁天監(jiān)初建唐會昌中廢開平中改龍?zhí)对哄X忠懿王改戲龍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夏英公竦記云臨海濟靈江而西越萬步至栝蒼山與真隱山并間有垂流千仞漱石成澗蛟龍宅之而云雨攸生歲有驕陽亢極并禱群望寂寥無證則邦之守臣帥僚屬而禜之薦牲沉玉以請常有云油然發(fā)乎湫中暝山暨川雷震風(fēng)動不崇朝而雨足予佐郡再祀而兩往既享既禱絕澗而反至于山麓坦然右平顧之則有浮屠氏之宮在焉道出于側(cè)因憩其所視其牓曰延慶院問其僧曰全議考其興替索其傳記則梁天監(jiān)中始建為龍山寺至唐會昌五年而廢未期而興開平中刺史駱延訓(xùn)親篆牓而改之為龍?zhí)对禾旗癫挥厘X氏據(jù)有淛水忠懿王俶始領(lǐng)此郡復(fù)新其額為戲龍院皆以邇龍淵而得名也國朝受命旁宣象教我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yīng)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告成功之歲有詔賜今額焉問其傳授則遠者不能詳矣詰其近則干化中有僧常一始旁鑿靈阜全葺棟宇次傳慶仁道進云泰云興令逢至于全議凡七世矣其殿宇廊廡多全議糾檀施所就也觀其巘崿齟齬溪流沕潏古木怪石偃蹇盤踞云物萬狀融冶凝結(jié)疏篁茂草挺擢蔓衍高下向背宛為靈區(qū)嘉遯之室不筑講學(xué)之館未締干竺氏方墻華屋即而有之于戲盛哉麗哉既盛且麗控引勝絕四方之中豈獨于此予關(guān)掌郡事政不專出無明誠以感造化無至仁以召和氣雨不時至下民其憂故再走靈湫得請于廟憩于是舍須雨而旋噫豈人至靈而弗神于龍彼祼壇于齊者獨何人哉豈修已行義之有所未至乎當(dāng)以日繼月而成吾志屬寺僧全議固請作托因并書而授之俾勒于石使后之識者觀斯文知不徒然而作也 章守得象題云碧澗連龍穴層巒倚栝蒼無時似風(fēng)雨繞院盡松篁路僻人難到僧閑日自長勝游應(yīng)不負三度屆云房 黃軫題云寶剎標(biāo)奇處煙蘿響亂流地靈僧得住山好客多游燈影連金像鐘聲散石樓風(fēng)雷等閑作咫尺是龍湫 黃知良題云松竹冷高陰蕭森露寶林門依青嶂靜僧隱白云深凄切泉噴玉莊嚴地布金龍湫申致禱朝夕冀為霖】
法安院
在縣東北五里晉天福元年僧云暉建俗號山宮一徑陰森蕭爽游者愛焉寺外有二古經(jīng)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舊有梅園【曾守谹父簡洪景伯探梅詩有云近城殊未發(fā)君與探山宮又云待得山宮千樹白與君騎馬入青苔洪亦有簡曾詩云天知風(fēng)月主人賢況是江梅望著鞭已報兵廚招客醉故教晴日作春妍一年行樂能多少十騎聯(lián)飛相后先好向山宮記名字他時佳話踵斜川今梅不復(fù)存改為漏澤園矣 章守得象詩云路入青青數(shù)里松上方樓閣一重重千尋練掛雙流瀑六曲屏開四面峰幽鷺獨翹藏翠竹啼猿相對荅疏鐘留連不忍催歸騎回首斜陽煙霧濃】
壽安院
在縣西北一十三里碧潭山上本僧良弼碧泉庵元佑三年改庵為院仍賜今額【陸守長倩詩云偃蓋松幢引步高躋攀終日自忘勞寒泉澄澈新镕鏡華棟崢嶸下冠鰲軒到嫩嵐?jié)庥吴忠赖謩萜离p旌暮迫城闉去止觀應(yīng)還羨毳袍】
凈明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彌陀庵僧懷玉誦佛之地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陳侍郎公輔嘗憩此閱藏經(jīng)且為詩云三載工夫一藏經(jīng)非禪非道亦非僧但憑方寸行諸善也是如來最上乘】
無礙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四里舊名棲道梁時嘉法師建隋改攝靜舊傳僧灌頂嘗升座講經(jīng)時海寇擁兵以入見持幟戟者甚盛身皆丈余駭而竄遂又名山兵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院有千佛像舊傳章安客舟艤江滸挽之不下遇一僧云必吾挽乃可因略以指撮取舟遂行繼共載至回浦僧忽墮水須臾浮出一石乃此像也】
惠濟院
在縣東二里舊名惠通唐干寧二年守沈仁綰舍基建俗傳仁綰發(fā)地得觀音像遂以為寺又名上觀音國朝天圣二年改今額
開福院
在縣東南五里舊號資糧建隆四年建咸平二年賜今額舊有白蓮堂寺旁地號鷺鸞林【陳白詩云鷺行飛起綠楊岸漁笛吹殘明月灘一片畫圖收不得何人終日倚欄桿】
靈鷲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隱然唐光化二年守駱延訓(xùn)建后改隱龍后又改隱跡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中有古塔僧智顗所刱
永福院
在縣西北二里舊名無垢浴院干德五年建后改廣福治平三年改今額
梵嚴院
在縣西北三里舊名吉祥治平三年建后改今額
廣修院
在縣南六里舊名下觀音治平三年改今額今佛殿僅存
資圣院
在縣西七里舊名興國周顯德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凈嚴院
在縣西七里舊名延壽王院治平三年改今額
真空院
在縣西南九里舊名仁王般若一名迭石慶歷中建【李熙輔題云栝蒼山上云山好云亦好可憐山下僧看云不知老】
延福院
在縣西南七里舊名重元建隆四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顯教報慈院
在縣西北一十二里舊名報國唐時建國朝治平三年改覺仁慶元四年謝丞相深甫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何觀文澹為之記】
凈樂院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奧真晉開運三年李敬之舍宅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瑞相院
在縣西南一十四里舊名松巖慶歷中改今額
多福院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舊名集福俗號西茶院唐武德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正道院
在縣西南一十九里宣和中毀于寇紹興二年重建
萬安院
在縣東一十九里舊名安福梁太清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楞伽院
在縣東南二十里唐干符元年僧道悅建先是悅卓庵有兩瑞竹生其前賜名干符菩提國朝景德四年改今額【院有楊杰施文】
延豐院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舊名朝遷唐光啟三年僧師俸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定光院
在縣南二十三里舊名勝光塔院又名香巖晉會同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禪宗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梁天監(jiān)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崇福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菩提乃古侃村道場唐咸通七年建干佑二年改寶慶國朝大中祥符七年改今額
定業(yè)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光啟四年建景福二年名白巖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慧門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靈?五代時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興壽周顯德三年建國朝淳化中改名云溪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土院
在縣西三十二里舊名丹山五代時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輪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西溪舊在院左半里梁大同中建國朝崇寧五年改今額宣和四年徙今地
普明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護明晉開運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福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名云水庵建隆中建治平三年賜今額
法慧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靈峰大中祥符七年建后改今額
定明院
在縣東五十里周顯德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治平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招賢梁普通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禪院
在縣西五十五里舊名禪師庵周廣順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澄靈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甘泉晉開運中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大仁院
在縣東南六十九里舊名安仁唐景福二年建國朝至道元年改今額
惠安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普安唐咸通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凈覺院
在縣東南一百九里舊名永寧大中祥符二年建后有九出盤松蔽其上號九盤松治平三年改今額
多福院
在縣東北一百八里唐長興四年僧德韶建國朝宣和中毀于寇干道二年重建
清修院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五里舊名塔庵寶元元年建治平三年賜今額
崇相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育王塔院吳越時僧師拱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精進院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舊名保安梁正明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云院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名仙巖晉開運四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智顯院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
無垢院
在縣東一十二里舊名鷲峰大中祥符元年建后改今額今廢【張景修題云禪房閉深花錫杖生古蘚秋山翡翠寒春水玻璃軟無嫌墻太低但恐路不遠何人坐長松令我思常偃 石公弼題云沿磴穿嵐造竹扉一軒幽敞坐忘機池镵瓊骨容清泚憑檻時看翡翠飛又云凈界曾無一點塵風(fēng)疏松竹響天真從來此意少人會只道林間無至人】
興教院
在縣南五里舊名遇明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今廢
清心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法華懺院治平三年賜今額今廢
光相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僧光相道場干德四年建咸平四年賜額今廢
保真院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梁干化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今廢
仁濟院
在縣南一里小固山上今廢
景德院
在縣北三里望海尖山上今廢
福壽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今廢
尼院三
妙相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宣和中尼德基舍庵建建炎巡幸詢高僧或以住持惠定對遂賜今額【石公孺為之記】
寶積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后唐時建國朝建炎四年賜今額
壽昌院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后廢嘉定十五年重建十六年齊守碩請改為尼
赤城志卷第二十八
寺觀門〔二〕
寺院〔二〕
黃巖
禪院三十有三
慶善寺
在縣東南五十步舊名安寧晉永和二年建國朝紹興三十一年改今額有二閣一奉太宗御書一號金光明又放生池在焉
瑞巖凈土寺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唐景福初僧師彥建【或云唐大順二年或又云文德初建】其山石皆紫色干寧二年賜名瑞巖僧懷玉智顗皆嘗棲焉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干道中錢參政端禮家乞為香燈院賜名移忠昭慶后其孫丞相象祖還諸朝復(fù)今額【楊杰詩云巖谷連天嶺杉松徹象山路從云外入人自海邊還禪榻紅塵斷經(jīng)窗白晝閑玉蓮生有處香滿翠微間 符大廉詩云流水元依澗孤云不戀山萬綠機慮斷一點凈明還立雪人何在銜花鳥自閑群昏疑網(wǎng)破雄論落人間又云白蓮開綠水佛子舊家山凈境無南北塵心有去還林深天籟遠風(fēng)定水云閑何日逢征騎重來翠巘間【世犖按以上三詩復(fù)見寧海凈土院】】
教忠崇報寺
在縣西五十里東晉隆安二年建舊傳有僧誦仁王經(jīng)而甘露降遂名露山后以寇孫恩屯兵其處忽有飛石擊之退遂改名靈石有隋智顗翻經(jīng)臺唐李義山著書堂又有飛來石或傳自西北飄墜于此一鐘頗巨云自海門浮至鐫西度鐘三字國朝紹興初謝參政克家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舊傳昔有異人塑殿中佛像期以十旬啟門僧怪之未及期而啟忽有雙鶴飛出視所塑纔二像珠髻熒然故寺舊名耀珠殿前有浮圖二藏舍利及貝葉等書云】
鴻福寺
在縣西八十里東晉永和中建舊有永和堂相傳菩提引尊者所基至唐咸通中新之按五代石刻山有獨峰望之若紫云覆頂芒采注射山若浮動故號浮山后有胡僧結(jié)廬誦經(jīng)其動遂止國朝大中祥符四年賜額
香積寺
在縣西南二十里晉元興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按蘇仲昌殿記即古三童寺也
東禪護國院
在縣東南二里唐咸通二年建國朝太平興國五年重建
瑞相院
在縣東南七里方山上唐大中六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有辟支佛牙
正等院
在縣南二十里唐干符五年建治平三年賜額舊有竹軒【吳亶詩云虛室潛心近竹開雪中無事共徘徊不須翠柏亭前見自有清風(fēng)座上來林小未宜輕瘦節(jié)歲寒方可看高材支公適好誠何在豈謂香嚴擊后雷 黃遠詩云隱隱招提地幽軒無點埃惟栽紫竹種相伴白云堆疏影月移轉(zhuǎn)清聲風(fēng)送來居常稀俗客貝葉此勤開 張景修詩云種竹纔添十?dāng)?shù)竿題詩已僅百余篇有時碎影搖金地盡日清風(fēng)伴玉泉不與愛魚人把釣肯教騎馬客求鞭平生最喜此君子一灑何當(dāng)聽雨眠 左緯詩云山色重重鎖碧蘿更栽修竹在山阿老僧不識春頭面但見階前新筍多】
廣化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吳赤烏中建國朝政和中斸地獲大古鏡背上有靈?二字賜號曰靈?治平三年改今額
善法院
在縣南三十里大中祥符元年建仍賜額
證法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在方山東唐大順中守杜雄徙今地因名資福即僧稠木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按康定元年長吉懺堂記云堂立西南隅至祥符紀號之初募眾廣之觀此則徙建歲月當(dāng)在淳化之后祥符之前未詳孰是】
慈德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善德唐中和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善住院
在縣西五十五里唐大和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崇福院
在縣西六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凈應(yīng)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感應(yīng)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金仙院
在縣南六十里舊名仙巖唐天寶九年僧子鴻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演教院
在縣西六十里雙魚峰吳赤烏二年建仍賜額
廣孝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赤烏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般若院
在縣西七十里大中祥符元年建仍賜額
禪定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神祿禪師塔院晉天福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
惠眾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靈泉開寶元年建治平元年改今額
祗園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瑞峰即神祿禪師道場晉天福中建吳越寶正六年改今額
法會院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舊名龍華吳越寶正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國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普光晉咸和中建國朝景德中改今額
西安國院
在縣西七十里唐清泰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明覺院
在縣南八十里舊名應(yīng)龍?zhí)拼笾卸杲ㄎ羯穷墖L飛錫于此所指處泉自石出號智者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吉祥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舊名應(yīng)祥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覺慈院
在縣西南八十里唐大中五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慶恩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修福晉天福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明因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泉村舊名修福唐大中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治平院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天真院
在縣東南二百里海中干德四年建仍賜額
悟空院
在縣東南三百里海中東鎮(zhèn)山上晉天福六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舊傳有金鐘一寨官脅而取之登舟人鐘俱溺今水際時現(xiàn)金光云】
教院二十
興善院
在縣東南三里舊名瑞隆感應(yīng)塔院本僧德韶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俗呼山奧寺宣和中毀于寇紹興二十八年僧文巳?廾新之其后令孫挺之以旱禱觀音立應(yīng)乃審天竺梵相建殿以奉之【彭殿撰椿年為之記汪內(nèi)翰藻題云已怯驚潮渡還憂復(fù)嶺登逢人多問數(shù)投宿只尋僧野飯農(nóng)夫怪山行稚子能胡來剎得爾諸將解飛騰時聞虜入四明故云】
崇善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干德五年建太平興國七年賜額興善治平元年改今額并寺有巨麓曰紫高產(chǎn)異茶佛殿后有泉出巖竇人以煮藥多驗
威神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舊名靈湫唐干寧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寺后崖壁峭立有瀑布及鄭公臺
國寧院
在縣南二十里唐咸通三年建治平三年賜額內(nèi)有元佑間題梁曰金門散吏杜蓋祁公族也
小妙智院
在縣西南一里內(nèi)干德五年建仍賜額
天長院
在縣南四里舊名無量壽塔院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寶相院
在縣東七里舊名歸依唐干符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常樂院
在縣東南二十里唐大中六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報恩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唐清泰三年建國朝嘉佑六年賜額
壽安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中和二年建國朝景德中賜額
普信院
在縣南三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多福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興福吳赤烏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國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圣水唐大中間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西五十里晉隆安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慧力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唐咸通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流慶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塔院晉天福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澄照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舊名龍?zhí)短焓ピ杲ㄖ纹饺旮慕耦~
資圣院
在縣南八十里溫嶺舊名報國干德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顯慈院
在縣南一百里舊名報國唐大和七年建后改今額
資圣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國興唐元和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律院二
普澤院
在縣東三里隋開皇中建舊在新安廟南國朝治平三年賜額干道九年僧彥琚徙今地
勝果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前有小嶼名金屏山
右二院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禪為律
甲乙院三十有四
妙智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號靈感觀音建隆元年僧南慧建初慧自蜀輿觀音像至此少憩且舁行不動少頃彩云絢霞環(huán)匝紛擁且現(xiàn)其相焉闔境尊異遂留慧營殿其后如吉繼主之有王羲之墨池內(nèi)照庵滌慮軒【陸農(nóng)師佃記云佛出西方不知幾千萬里其書之契理會道與中國圣人之言一又其神靈之寓光影著見若今峨眉天臺感觸之異非獨中州之人聞而趨之雖西域其徒亦累譯而至也與道家之說蓬萊方丈乃在煙海渺?;暮霾豢贾猱愐狱S巖遠邑也以鄰天臺其俗無貴賤大抵鄉(xiāng)佛雖屠羊履豨牛醫(yī)馬走漿奴酒保洴澼之家亦望佛剎輒式遇其象且拜也以故學(xué)佛之徒飾宮宇為莊嚴則吝者施財惰者輸力傴者獻涂眇者效準聾者與之磨礱而士木之工蒼黈赭堊之飾殆無遺巧然其最佳曰妙智寺蓋建隆中僧南慧之所造迨今百年繼者非一而卒成者如吉也余聞之也夫所謂妙智者佛之所知是也疏觀泛救無適而非真可得而不可求可知而不可授雖毋欲以與季不能也蓋智難口傳妙須心解如此今以名其寺如吉與其徒托而居之矣當(dāng)知是也彶世之人舍是弗圖而逐逐于外以事莊嚴則雖締以金銀絡(luò)以珠玉譬猶蜃噓成樓半出霄漢其彩五色終非實相如吉善住持置田數(shù)百畝延十方眾以為無窮永久之賴邑人多之而余兄嘗宰是邑言其善故與為記因附以所聞使刻諸石焉 趙抃題內(nèi)照庵云山老榜庵名內(nèi)照掩扉默坐徒觀妙欲知畢竟事如何無量壽光踰兩曜 岑象求題滌慮軒云圣人重洗心君子貴浴德清心是道場金仙有遺則人言我慮不須滌我謂幾人能滌得以此息萬緣以此消六賊君不見水觀月觀成道人盡向此門生妙識】
廣慈院
在縣西二十里唐景德中建仍賜額【陳侍郎公輔嘗肄業(yè)其間且為之詩云來時膏雨迷新野去口熏風(fēng)吹舊林寄語主人休惜別白云南北本無心】
鷲峰院
在縣北七里晉永和中建國朝治平二年賜額
大仁院
在縣東一十里舊在山之下名智仁周顯德中建國朝景德元年改今額干道初徙今地有兩池極清泚莼菜生焉
化城院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岱石唐干寧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清修院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金鵝潭下舊在縣南九十里治平三年始賜額干道六年徙今地
定光院
在縣西二十里唐景福中建仍賜額國朝天圣七年重建
永壽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晉永和二年建唐會昌中廢咸通中復(fù)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法蔭院
在縣西二十里舊名靈云唐干寧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延壽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明寂院
在縣北二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壽昌院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永昌唐大中間建國朝淳化二年以犯藝祖陵名改今額
廣教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舊名石佛漢干佑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凈安院
在縣西四十里唐咸通九年建晉天福初僧德倫重建四年賜額
廣嚴院
在縣西四十里唐干符間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香嚴院
在縣南四十里唐開元元年建會昌中廢大中復(fù)建國朝大中祥符四年賜額有富文忠公遺華嚴颙師及王樂道張隱之論道帖更兵火弗存
護法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舊在鳳城山下唐大順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徙今地仍賜額
普濟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安濟唐光化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慧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太平興國元年建今佛殿僅存
梵安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保安開寶中建太平興國二年改今額
廣濟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福壽唐咸通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初改今額
資善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慶歷元年重建仍賜額
演法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茶院端拱中建慶歷三年改看經(jīng)院治平三年改今額
燈明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晉隆安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興教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
資福院
在縣南七十五里舊名瑞峰唐大順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按殿記云大順建寺時即賜額未詳】
小明因院
在縣南八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九年重建
妙嚴院
在縣南七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普照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唐干符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梵興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法興梁正明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居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唐咸通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寶嚴院
在縣西橋外唐大和元年建舊在縣東二十里后徙今地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今廢
靈云院
在縣西南三十里唐大和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今廢
永寧院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干寧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今廢
尼院二
明因寺
在縣東三里舊名妙喜梁天監(jiān)中周豹二女舍宅建唐會昌中廢大順中復(fù)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紹興十一年尼慧淵復(fù)新之寺有華嚴閣額乃今上御書
傳法尼院
在縣南八十里舊名明師唐干寧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天臺
禪院一十有五
萬年報恩光孝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唐大和七年僧普岸建【舊經(jīng)云隋大業(yè)二年建】初晉興寧中僧曇猷憩此四顧八峰回抱雙澗合流【八峰謂明月娑羅香壚大舍銅魚藏像煙霞應(yīng)澤】以為真福田也遂經(jīng)始焉會昌中廢大中六年號鎮(zhèn)國平田梁龍德中改福田國朝雍熙二年改壽昌建中靖國初火崇寧三年重建號天寧萬年紹興九年改報恩廣孝后改廣孝為光孝先是太平天禧中累賜袾衣寶蓋及御袍屐諸珍玩甚眾故有親到堂【以仁宗賜衣時口宣有如朕親到之語故名】妙蓮閣覽眾亭淳熙十四年日本國僧榮西建三門西廡仍開大池香積有釜極深廣世傳阇提首那尊者所鑄東南十里有嶺曰羅漢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圍凡供五百大士必于是邀請云【丁可福田莊記云耕而食生者所以為養(yǎng)浮圖氏作乃衣食于持砵其說行其與多斯民以耳目為信向?手繭足榾榾朝夕輟口腹歡喜以為養(yǎng)釋氏安焉于是議者始以不耕少釋氏伊庵權(quán)師來天臺主萬年方外禪衲云闐霧合師謂其徒了性曰來者多食指奈何吾觀大舍之陽羅漢之麓淖泥之坻去寺數(shù)里兩山陰陰雪棘風(fēng)林夾徑深深老木千尋伏虺匿蝮行邁寒心汝其屏除叢灌攘剔芃樸高可以藝下可以植大舍之左平田之東泄口之上去寺一舍四山低回不險既夷土膏水深原田每每菅莽苯(艼去丁改尊)風(fēng)雨叢滋汝其薙翳薈刜蓊郁可以經(jīng)理溝塍井畫疆場于是巨室豪舉具以為宜接軫踵轂委貲散金迤邐風(fēng)靡贊善無數(shù)性曰原隰奧區(qū)無有垠堮施者有限疲人力于一役如其憊乃訪故老尋廢址筑莊于泄上曰福田為屋一區(qū)堂廡庫庾兩序具備存施錢千緡為毋以倡子歲又贏焉因農(nóng)隙廣隴畝其本不搖而力有余地歲浸久且將雕鏤谽岈盡為阡陌高下封畛棋分綺錯利可既哉性以其說求記于可且曰萬年舊得額曰福田今以名莊示反本也镵施者姓氏于碑陰示不忘本也可曰吾固不肯夫總總之不耕汝知本哉三嘆而為之記 楊杰題妙蓮閣云天臺有新閣勝地近塔廟灝浸碧琉璃沿洄出山嶠蓮生淤泥中白玉有明竅華實相表里光色互炳耀處空不染著烈火豈能燎寶藏諸如來端坐演法要青目付上坐不待舉花笑芬香初洞達宿痾已能療凈土托珍苞機感愿力召二時有開廢一本常寂照不讀智者書烏知此蓮妙 羅適題云華頂西邊天姥東妙蓮開闔對群峰清含銀漢三千界香透金庭第八重畫棟有聲啼海燕澄波無影睡天龍夜深講罷何人見云在青山月在松 張舜民題云休論雪竇與云峰且看天臺劍戟叢萬水千山來閣上一花六葉見池中誰將色界填空界不離香風(fēng)席祖風(fēng)有底妙蓮談不盡卻成賦筆與興公 鄭伯熊題羅漢嶺云蒼髯白甲老煙云萬木叢中獨挺身一柱擎天須此物執(zhí)柯他日屬何人】
景德國清寺
在縣北一十里舊名天臺隋開皇十八年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于此夢定光告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yè)中遂改名國清李邕記所謂應(yīng)運題寺是也唐會昌中廢大中五年重建加大中【額乃柳公權(quán)所書】國朝景德二年改今額前后珍賜甚伙合三朝御書幾百卷后毀于寇獨顗手題蓮經(jīng)與西域貝多葉一卷及隋旃檀佛像佛牙僅存建炎二年重新之寺左右有五峰雙澗號四絕之一上有三賢堂【謂豐千拾得寒山也】錫杖泉香積廚有歌羅大神像寺前有新羅園唐新羅僧悟空所基東南有祥云峰拾得巖東有清音亭其最高處有更好堂寺后巖有瀑布循澗而上尤為奇勝僧徒慮人至植叢棘以障之【劉長卿送李使君寄題云露冕新承明主恩山城別是武陵源花間五馬時行縣戶外千峰常在門晴江洲渚帶春草古寺松杉深暮猿知到應(yīng)真飛錫處因君一想已忘言 皮日休題云十里松門國清路飯猿臺上菩提樹怪來煙雨落晴天元是海風(fēng)吹瀑布 陸?蒙和云峰帶樓臺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濕松間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聲急 杜荀鶴題云一到天臺寺高低景旋生共僧巖上坐見客海邊行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鳴忙時向閑處不覺有閑情 周賀宿詩云一宿五峰杯渡寺虛廊中夜磬聲分疏林未落上方月幽澗忽生平地云高鳥背泉生靜景遠人當(dāng)燭想遺文暫來此地歇勞足望斷故園滄海濆 畢守士安題云三四百年寺今來國又清若非逢圣祚徒自有嘉名月殿五峰色風(fēng)松十里聲不緣君命朿便好脫塵纓 陳堯佐題云南越第一寺偶來心地真卻嫌橋下水流去入紅塵 章守得象題云松韻蕭騷十里清入門毛骨冷如冰題詩已有丹青筆悟法應(yīng)多黑白僧風(fēng)雨只疑雙澗瀑星辰長認上方燈來游不是忘機客誰到云峰第一層】
護國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名般若周顯德四年建蓋僧德韶第九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后錢太師忱家乞為香燈院加廣恩【錢惟演題云峻極壓滄溟清居聚百靈重門深閟邃絕澗遠沉冥客問無生法人游不死庭何當(dāng)謝簪組鳥道駕飛軨】
太平興國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白云峰側(cè)舊名云峰梁干化元年建蓋智顗第六道場后更名善建前對香壚峰又有宴坐石石鼓石床看經(jīng)臺皆顗經(jīng)行處也上有雷峰堂國朝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
天封寺
在縣北五十里陳太建七年僧智顗建初顗入山見一老父告云師卜庵遇盤石可止其后果如所告遂結(jié)廬焉因自號靈墟蓋第五思修地其注涅盤經(jīng)處號智者嶺中有卓錫泉北望一峰摩云即華頂也隋開皇五年賜號靈墟道場漢干佑中改智者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壽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額舊有瑞云閣【陳侍郎公輔詩云晴云漠漠水潺潺危閣春歸白日閑若問祖師消息處眼前環(huán)列是青山】
凈慧寺
在縣西九十里蘆峰舊名寶慈唐干化元年僧景(王舀)建蓋天臺十大剎之一也舊為隋高僧飛錫處及是(王舀)卓庵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禱以煙至處為址焉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名安國云居晉天福元年建蓋僧德韶第二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隆興初并入護國今復(fù)興有雙松亭【晁守公為詩云云間龍躩千尋干地底雷奔萬仞泉寄語廬山舊游客個中端不減棲賢】
寶相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保國華嚴吳越時僧德韶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天圣中雪竇歡禪師主此有偈頌衲子多傳之】
凈明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按舊經(jīng)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今考所藏錢氏遺墨乃清泰三年號智者幽溪道場今殿前有石經(jīng)幢刻云天福二年舍入幽溪禪院可驗也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西竺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國泰唐大中十年建蓋僧智顗著止觀之地前有溪流或號幽溪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禪智院
在縣北五十里舊名文殊晉天福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明院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舊名通圓定慧周顯德四年建蓋僧德韶第一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福善院
在縣西北七十里寒石山舊名崇福梁開平元年建蓋寒山子棲遯處周顯德中改圣壽昭儀孫氏重新之由明巖北五里而上四山聳秀水流亂山間鏘如佩環(huán)院宇周阿并置巖下窗扉軒戶開闔于煙云紫翠中故南山之標(biāo)勝者推寒明二巖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宣和中重建云【洪適題云峭壁插青冥層巖覆化城空中清磬發(fā)幽處慧燈明萬瓦是云氣四檐無雨聲豐千不饒舌此地孰知名】
明圣院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保壽觀音周廣順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明院
在縣東北九十里舊在墺西名菩提大同周顯德五年建后徙今地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教院一十有二
崇善寺
在縣北五里赤城山下晉大元元年建先是興寧中僧曇猷依巖造寺號中巖后以多赤蟻徙平地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政和八年又改玉京觀未幾仍舊放生池在焉【舊經(jīng)作太康初建寺按高僧傳曇猷興寧中至臺嶺若以為太康則是猷前已有寺百余年矣 唐許渾題中巖云蒼蒼松檜陰曉月露西岑素壁秋燈暗紅壚夜火深廚開山鼠散鐘盡隴猿吟行役方如此逢師懶話心 周樸題云浮世師休話晉時燈照巖禽飛穿靜戶藤結(jié)入高杉存沒詩千首廢興經(jīng)數(shù)函誰知將俗耳來此避囂讒 夏竦題云丹壁排空峭四濃上真應(yīng)此駐靈蹤煙沉?xí)匀彰鞴马斣破朴嘞汲霭敕鍘r下法師曾伏虎洞中天子屢投龍他年翠輦東巡守玉牒終須受大封】
大慈寺
在縣北二十九里舊名修禪或名禪林陳時為僧智顗建【舊經(jīng)云齊中興二年建】蓋顗思修初地及定光授記銀地之所【定光所居號金地此號銀地皆以土色名之】直寺門巽隅號佛隴顗第二宴坐處隋刱國清乃更寺為道場唐會昌中廢咸通八年重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其法堂曰凈名以顗嘗講是經(jīng)故也又有顗所供普賢及手書陀那尼經(jīng)隋朝所賜寶冠尚存有漱玉亭又有虞世南所書華嚴經(jīng)紹興中為秦丞相檜取去【葉清臣題云佛隴山沉茂草平林間猶作誦經(jīng)聲一心三觀休分別秋靜山高海月明 陸煥題云天下紛紛吹戰(zhàn)塵我來佛隴悟修身依然猿鶴如相識知是山中幾世 人 洪適詩云振策快秋晴伽藍倚翠屏看云不留瞬對竹已忘形銀地聲千載虹橋拱百靈至今鐘磬響如講凈名經(jīng)】
顯寧崇報院
在縣東二百五十步舊有接待院紹興五年內(nèi)侍陳良弼丐為薦福之地遂賜今額
東定慧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名傳教干德元年建五代時僧希寂演天臺教于此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縣西有普賢院亦號定慧今呼為東西定慧云
天宮院
在縣西二十里舊名旃檀瑞像吳越時僧德韶建號第十一道場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
真覺院
在縣北二十三里隋開皇十七年建僧智顗葬焉龕前置雙石塔號定慧真身塔院今繪像與所賜方袍尚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普慶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保興福慶晉天福四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慧覺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大覺普光蓋僧德韶第十三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無相院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在瑞龍巖北名戲龍?zhí)葡掏ǘ杲〞r有僧師簡以杖扣臥龍起雨故名遠近勝概凡十【瀑布潭石門徑咸水澗瑞龍?zhí)熘銐雷夏龖?yīng)澤五峰寶陀羅漢二巖】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治平中徙今處【楊杰為之記】
鎮(zhèn)國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開巖梁普通三年建蓋因天花尊者擘巖得雪故名周顯德六年重建改泗洲禪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金繩院
在縣西五十里實棲禪支院慶歷中賜額
大智院
在縣東六十里開寶七年建太平興國初賜號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額
律院二
西安隱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舊名臻福建隆三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前有雙溪五峰甚勝
慈圣院
在縣西八十里舊名跡圣治平三年改今額右二院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禪為律
甲乙院四十有三
闡法寺
在縣南五里舊去縣治五步名建平晉黎護將軍劉元舍宅建【舊傳元因遇雨有金錢之異故建此寺】后有鴿子和尚新之號鴿子道場側(cè)有靈?峰又有綴石陂陀迤邐草木蒙茂左右溪流縈帶民居皆桃花熙春彌望如綺錯焉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妙智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宋末僧普(孝廟嫌諱)建舊傳(孝廟嫌諱)感江白郎之異遂以名巖【詳見山門】隋大業(yè)中僧純陀徙平地五十步唐正觀十年賜號白巖寺會昌中廢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國朝大中祥符六年改今額舊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陳白詩云八重峰頂望群山百谷東流去不還惟有右軍遺跡在月波時落墨池間】
寧國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梁普通三年僧智逵居焉每誦經(jīng)則有紫云覆其上故山名紫凝后建寺名棲禪唐會昌中廢大中五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大梵寺
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巖五代時僧全宰棲焉入門兩石夾峙號石門前對幽石橫敞飛閣巖竇嵌空堂宇半居其下大概如寒石山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福應(yīng)寺
在縣西南七十里舊名普聞漢干佑三年建蓋僧德韶第六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普慈院
在縣北一里舊在蓮華峰頂名大悲開寶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熙寧三年徙今地
清心院
在縣東一十里舊號螺溪以僧智顗放螺溪中故名今上有螺如巨蠣或出沒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禪林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舊號龍山集云隋僧智顗建唐天寶六年改龍山為始豐國朝干德二年號龍山崇修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東廣福院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靈水庵寶元二年建治平三年改壽圣紹興三十一年改今額
大覺院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舊名華嚴道場干德三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寧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名普寧周顯德四年吳越王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景福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周顯德七年建俗呼茶院蓋僧德韶施茗處國朝開寶三年賜號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興教院
在縣南三十里吳赤烏二年建舊有孜禪師廬于此以其眾峰縈抱號回巒庵及是始為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仁壽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九明漢干佑二年建蓋僧智顗宴坐九折道場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西廣福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水陸太平興國四年建熙寧三年改壽圣紹興三十一年避高廟尊號改今額
秀巖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名西云晉天福八年建蓋僧德韶第三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凈安院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干符二年建先是吳赤烏中有周禪師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及是始為院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資福院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舊名清化吳赤烏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興化隆興初賀參政允中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普光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長壽后唐清泰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鷲峰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峇嶺唐大中三年僧懷玉建國朝咸平三年改今額
廣嚴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長隴唐光啟三年建凡三徙至今地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寶興院
在縣西南五十七里舊名寶壽漢干佑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福院
在縣西六十里舊名靈瑞唐咸通四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西定慧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漢干佑元年建蓋僧德韶第四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善興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舊名華頂圓覺道場晉天福元年僧德韶建蓋僧智顗嘗宴坐于此故有定光招手石古語云定光金地遙招手智者江陵暗點頭是也又有降魔塔伏虎壇鬼迭石白云先生室甘泉先生居今耆舊又傳葛元茶圃王羲之墨池然無所據(jù)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寶華院
在縣東六十里舊名太平唐干符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寶相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舊名彌陀塔院周顯德中建蓋僧德韶第七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東安隱院
在縣東七十里舊名隱嶼漢干佑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居院
在縣西北七十三里舊名華嚴庵蓋僧居月誦此經(jīng)處治平三年賜今額
證教院
在縣北一百里舊名無量壽佛塔院建隆元年建蓋僧德韶第十道場后于此示滅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澄心院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舊名澄明治平元年改今額
金文藏院
在縣西北六十里蓋萬年支院漢干佑三年建國朝咸平二年賜額有金書大藏經(jīng)五千二百卷實太宗所賜護飾甚偉建中靖國中毀于火
瀑布寺
在瀑布西一里宋元嘉二年僧法順建今廢
隱岳寺
在縣東一十里鳳凰山西梁大同元年西域梵僧建隋大業(yè)元年廢唐正觀元年重建俗或傳為鳳凰寺今廢
白馬寺
在縣西四十里陳時建唐會昌中廢
佛窟寺
在三井西峰上僧遺則卓庵居之唐會昌中廢
飛霞寺
按神邕山圖在赤城山腹梁岳陽王妃建其后僧定光居之梁亡寺廢
慧明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華頂峰上舊名慧日俗又呼東峰梁干化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近廢
金地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以梁大同初僧定光卓庵于此號金地定光后廢
石橋庵
在縣北五十里建中靖國元年建后毀于火紹熙四年復(fù)新之【詳見石橋】中有妙音曇華二亭應(yīng)真閣舊有先照亭今廢【葉清臣詩云一徑?jīng)鲲j響萬松青霞紫霧秘廬峰寒生別洞前溪雨聲到諸天午夜鐘仙鏡月高猶駕鶴陰潭云起舊降龍出塵境界無多地已上金庭第七重】
頭陀庵
在縣西九十里隋開皇十八年建初國清有圣者頭陀詣雷馬山伐木建殿相距絕遠圣者作法致雨一夕暴漲木蔽流而下后人為卓庵焉【楊杰為施結(jié)界文】
斷橋道場
在縣北七十里國朝開寶元年建太平興國五年廢
赤城志卷第二十九
寺觀門〔三〕
寺院〔三〕
僊居
禪院一十有六
顯慶寺
在縣西五十步舊在紫萚山下名顯元梁天監(jiān)二年建隋大業(yè)元年廢唐正觀十年重建天寶六年有神光現(xiàn)今址遂徙之改光明山會昌五年廢大中二年重建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舊傳大觀初僧象寧謀刱應(yīng)真閣夢二神僧丹衣告曰鐵山潭有鐵柱宜往取之及寤往視柱果出波上人以為異遂樂成之】
興道院
在縣南三里南峰舊名興善慶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上有浮圖曰南塔及涵清亭藍光趨稼二軒下瞰大溪為放生池焉【陳襄詩云今日登南塔懷愁不自勝年華催鬢發(fā)身計憶巖棱道業(yè)慚諸子根源畏老僧何當(dāng)論去就細得問?朋 劉光詩云百尺擎空窣堵波群峰奈此獨高何鼓鐘鳴處是非外天地望中蒼翠多閑看野云披玉柱醉眠秋浪卷銀河問師乞取軒前月一榻清風(fēng)許我么 郭明甫題涵清亭有云山光竹影交寒輝下有碧波吹漣漪沙痕隱隱白鳥去石聲鑿鑿扁舟歸蕙蘭發(fā)馨禪味遠云霧吐秀人家稀須知春事不可挽杜鵑已繞林中飛 令楊□題云水縛山腰點萬松云扶翠岫插寒空此溪定入桃源去時見波間有落紅民既無爭景自長淡然相對一壚香欲收鼻涕還無暇寄語南山古道場 葉翥題藍光軒云出郭纔咫尺便覺山意幽招提立絕頂寶塔凌空浮小軒足娛客下有清溪流翠岫供遠眺直欲明雙眸平蕪草肥軟飽飼眠吳牛沙頭水色靜飛上馴白鷗人稀日亭午野渡橫孤舟坐久意逾爽吹袂風(fēng)颼颼想當(dāng)三伏天凜然如素秋簿書叢里來恍若脫羈囚乘興偶登覽不謂成勝游平生志所愿一壑與一邱腳力到佳處須作信宿留南峰只在眼不必勞冥搜當(dāng)時輞川圖景物有此不學(xué)貴守所見出處各異謀淵明亦高哉未肯屈督郵 協(xié)寅案劉光詩已見卷二十二南峰下】
廣度院
在縣北三十里紫萚山上舊在西隅百步名瑞峰唐天寶元年建會昌中廢晉天福中重建國朝宣和中改今額紹興二十年僧蘊璋徙今地地枕溪帶壑林麓衍美居者多藝術(shù)焉【郭三益題云羲和均四時曜靈有急節(jié)沉迷簿領(lǐng)書坐嘆春事歇及茲新雨收西郊軔初發(fā)蒼頑山氣嘉奔悍溪流活風(fēng)驚麥翻浪水凈秧抽發(fā)漸窮蕭寺幽頓使煩襟豁蜂喧釀蜜翅烏落啼林血高僧日無事種朮畦畝闊綠苗已紓紓紫花行復(fù)結(jié)吾欲訪長生終歲期采擷】
奉圣院
在縣西南一十里隆興中建舊傳僧宗秀誦蓮經(jīng)有蓮花自地涌出故俗稱蓮堂云
東寶相院
在縣東一十二里舊名普勝塔院唐昭宗時建國朝天圣四年改今額淳熙二年重建
三學(xué)院
在縣東二十里舊名西仁吳越時改遇明國朝景德二年改今額
多福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慶歷三年建【一云治平二年】有分翠軒
宣妙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劉漢干佑元年建紹興五年重建
法明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景星唐干符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殊勝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奉國紹興九年重建治平中改今額
西寶相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梁興梁天監(jiān)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紹興二十二年重建
治平院
在縣西七十里舊名廣業(yè)唐建中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安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建炎三年建
興化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開寶八年建
護圣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干寧元年建
廣嚴院
在縣東一十里慶歷三年建
教院三
集福院
在縣北一十里天圣二年建
崇教院
在縣南二十里大中祥符二年建靖康元年重建
普信院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興國開寶八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甲乙院二十有三
金像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舊名圣像五代時韋氏子舍宅建以其初斸地得石佛故名歲久無碑識惟石幢巋然唐垂拱三年立也【舊傳自海上浮至色如乳人取其屑以愈疾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梵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梁天監(jiān)中建國朝宣和中僧梵臻重建【呂本中記云佛之為說與孔子異乎不異也何以知其不異也以其為教知之孔子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也孔子傳之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矣而佛之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蓋與大學(xué)之說無異者孟子以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而佛之說以天地萬物皆吾心之所見山河大地皆吾身之所有正與孟子之說同吾是以知佛之說與孔子不異也然而區(qū)區(qū)施設(shè)則有若不同者世人惑焉而生異論竭智畢精以相攻詆而卒不測其要則不知其所以異者跡然也雖然跡安所自出哉此非默識心通實至此者不能知其實然也彼方且從事于文字語言不揣其本而欲判其果同與異則亦易惑矣雖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自佛與孔子使學(xué)者知所后先皆然未有不思而得無為而成由思至于無思有為至于無為然后為學(xué)之正有意于善者不可忽也妙湛禪師思慧以道德譽望震耀一時其所以教其徒者有終始本末如吾前所陳自頃歲以來所至兵火佛與殿廢不支者多矣臺州仙居縣凈梵院去邑十五里許首建梁天監(jiān)中宣和盜起清溪延蔓遍浙東院為賊所焚僧梵臻力行士也慨然憫之廣求信士銖積寸累因院舊基規(guī)模宏大而一新之誨僧惠宗為之勸首數(shù)年而工畢不知其兵火之余也天臺之人咸嘉臻之勤而重其志始佛殿未成眾患無大木可就一夕溪水漲得大木沙磧中殿遂成識者知其有神相也吾以是知有為之功為不可廢由思至于無思有為至于無為天下通論不可易也而世之學(xué)佛者率抱虛自大自誦佛號作觀持禁戒悉棄不為曰是有為者非吾所致力也彼蓋不知二者之相須闕一不可本末次第不可誣也觀臻之所以全復(fù)舊宇崇飾備具亦可少媿矣梵臻舊從妙湛師游漸滋余潤固久院成妙湛屬本中為記大概不可以已故以佛孔子不異者并告之庶居其屋而游其中知有為無為之相須而佛孔子之所以不異者或有得于斯言也】
萬安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舊名萬壽唐干符中建國朝天圣六年改今額其地深窈與塵境絕山環(huán)水抱有茂竹修林之勝土號方竹源左升崇岡重巒復(fù)嶺如屏列可眺可詠舊有斗起亭建炎中薛左丞昂避地居之
福延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天禧三年建舊傳僧清澈卓庵于此有猛虎馴伏焉【許操題云一山屈曲如回肘前有虎眠當(dāng)水口森陰萬木綠參天秀色崢嶸欲飛走神仙渺□不可問簫鼓尚能喧耳否朝風(fēng)暮雨無歲時應(yīng)是蒼苔暗科斗】
大興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開寶八年建四峰環(huán)繞前瞰大溪有巨石屹橫流中狀若牛然故俗號石牛云
正覺院
在縣東南七里舊名珠頭巖開寶八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相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在溪西平坡名靈峰開寶中建天禧元年以圯于水徙今地仍改今額
精嚴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靈泉唐干符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普勝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后唐長興二年建國朝治平四年賜額
鷲峰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幽禪宣和中有貞教師主白蓮后學(xué)宗之至今懺法禮鷲峰尊者云靖康元年重建
凈居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后廢干道中吳康肅芾俾僧行機重建
善因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招福唐廣明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正貞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末僧□靜建國朝紹興二年重建
凈樂院
在縣南七十里唐咸通二年建舊名興樂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廣福院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咸平三年建
明圣院
在縣西一十五里景佑五年建
清修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開寶中建后廢開禧元年重新之
寶積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治平三年建
慧門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景佑五年建仍賜額
梵嚴院
在縣西四十里元佑六年建
普光院
在縣西南八十里
漏澤院
在縣西北二里崇寧三年建蓋奉詔瘞叢骸之地今廢
覺海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建炎三年建今廢
尼院
凈勝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寶勝俗傳唐時陳長者舍基建晉天福中賜額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仁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紹興十七年建
明覺院
在縣南三十里紹興二年建
壽寧院
在縣西二十里大觀元年建今廢
寧海
禪院一十有二
崇教寺
在縣西二里舊在縣北三十里名清泉梁天監(jiān)元年建隋大業(yè)元年廢唐干元元年徙今地會昌中廢大中元年復(fù)建國朝大中祥符改今額舊有筠軒【左緯詩云只把山為界紅塵自此分竹窗吟聽雪苔石坐看云意靜詩先到心清道自聞深慚王許輩猿鶴舊同群 羅適筠軒詩云花憶清軒上都忘居會稽秋聲先在竹月色最宜溪銀漢檐前直玉繩天外低何人倚欄檻為聽下莊雞】
壽寧寺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白水庵晉義熙元年僧曇猷建時猷自海乘槎至卓錫泉涌故以為名晉天福五年改名海晏國朝淳化元年改今額門外有猷所攜石高數(shù)尺許石上有紹圣中高述陳安道以下題字其西三十步有洗腸井其水白色旱澇不損益太宗搜訪名山工部侍郎王化基奏聞至道元年遣內(nèi)侍裴愈手御書三十軸以賜后多散佚云
凈土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資國唐武德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周弁詩云一徑森森入翠微翠微深處見禪扉倚云殿閣金相照蔽日松杉碧四圍竹汲澗泉寒繞屋雨蒸山靄潤侵衣十年游宦今重到景物依然舊識稀 楊杰詩云巖谷連天嶺杉松徹象山路從云外入人自海邊還禪榻紅塵斷經(jīng)窗白晝閑玉蓮生有處香滿翠微間 孫大廉詩云流水元依澗孤云不在山萬緣機慮斷一點凈明還立雪人何在銜花鳥自閑群昏疑網(wǎng)破雄論落人間 又詩云白蓮開綠水佛子舊家山凈境無南北塵心有去還林深天籟遠風(fēng)定水云閑何日逢征騎重來翠巘間】
寶嚴院
在縣北九十二里舊名茶山寶元中建相傳開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于山中故今所產(chǎn)特盛治平中僧宗辯攜之入都獻蔡端明襄蔡謂其品在日鑄上為乞今額
清居院
在縣東一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山絕頂如菡萏舊傳僧曇猷乘槎自海至嘗卓庵焉
廣潤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普濟晉僧曇猷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演法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中僧行恭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慈源院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舊名龍泉晉天福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安院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一名古洞淳熙三年僧惠本重建
廣福院
在縣東二百五十里舊名資國太平興國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覺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開寶中建
妙勝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開寶中建
教院一十有四
永樂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海云梁天監(jiān)中居人蔣政舍宅建政蜀人琬之后嘗隱于此故其地名蔣山隋更名海月唐干符中僧道隆重建更名永安國朝治平初改今額元佑中僧禹昭又新之【羅提刑適記云余成童時好讀書而鄉(xiāng)中無文籍惟鄉(xiāng)先生朱叟絳世傳論語毛詩皆無注解余手寫讀之茫然不知義旨之罅隙唯永嘆而已慶歷中有僧智賢師禹昭師皆里釋之秀者同游錢塘傳智者教以余力事明靜大師惟賢通儒書能講五經(jīng)論語二師性明敏志堅而氣剛各以儒釋二家自負不少下人余因得與二師游假其書叩其論誼日浸淫開發(fā)聞此達彼由是知圣賢之門墻有可入者遂尋師訪友以終所業(yè)余知經(jīng)術(shù)之為樂權(quán)輿于二師也熙寧初余以赴泗水令去鄉(xiāng)凡二十有五年元佑六年始按刑二浙明年春抵鄉(xiāng)曲智賢已謝世惟禹昭師迓余于王愛嶺師雖雪眉松骨老酸成翁其神清氣靜儼然若昔時敘別話舊傷往而感來遂相與泫然流涕師且告余曰此去東南三里即蔣山其院名永樂老身之故棲也愿公臨之因與之踏雪躡翠入長松之徑登堂皇卷簾四顧美乎哉前巖后峰左岡右隴流泉若蛇屈曲而東注東北有峰最高曰石柱師向以多六楞名之也是時春色在物夕陽滿山野花開而百鳥啼微風(fēng)起而白云亂幽芳可擷逸興俄生于是與師扶欄握手相顧而笑論無生之法盡滌有慮之塵緣言皆投機默而心喻何必須過虎溪然后稱陶潛遠大師之忘形也與明日歸溪南師錄其建院之因求我作記且曰蔣山者蜀人蔣琬之后諱政字文通避地居此人以名山梁天監(jiān)中舍宅為海云寺隋改曰海月唐末兩為兵寇所焚錢氏干符中鄉(xiāng)人王惠與僧道隆興之吳越王賜名永安本朝淳化中貞惠大師常覺亦增葺焉治平初賜今額禹昭顧棟宇之已隳勸檀那之植福有麻氏者鳩信士率財力新大殿作三門次建法堂僧堂方丈僧房廚庫及賓客之館凡七十楹皆撤舊成新易卑為高始熙寧五年終元佑八年功告畢余得師所錄久弗暇書易路畿右坐潁昌府久要堂竊思之自余登第三紀矣鄉(xiāng)曲少年無登第者亦無僧以儒釋學(xué)自負如二師者然則山川秀氣豈絕于吾黨也必將有豪杰之士發(fā)憤自奮或儒或釋揚名天下者矣然則余老矣不知能及其見否也因取其所錄暨余與二師相遇之始末及前日歸鄉(xiāng)之新事載之鄙文使吾黨少年他日觀吾文知我起白屋之艱苦在故舊之難忘能自激昂以成厥志此余作記之微意其院之畛域則紀于碑陰云爾】
法昌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赤山菩提唐大順三年建后又改靈山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玉溪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舊名湫水唐元和五年以湫水潭應(yīng)禱而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丹邱院
在縣南九十里宋元嘉二年梅長者即所居庵而建以其誦經(jīng)感丹鳳賜名丹邱靈鳳山國朝開寶中改為院大中祥符中賜今額
集福院
在縣東一百里五代時軍將王德安結(jié)廬于此蓋稅場故址也周廣順元年賜名保福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海院
在縣北一十五里太平興國八年建治平三年賜額
慈尊院
在縣東二十里晉時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延壽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保安崇壽干德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興梵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興國開寶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勝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慈安景德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靈峰院
在縣東北八十里吳越尚書葉預(yù)舍宅建國朝開寶中賜名三峰治平三年改今額
多寶院
在縣西九十里舊名龍祥晉僧曇猷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興教院
在縣西南一百里大龍山舊名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
□□院
在縣北四十里治平三年建
甲乙院一十有九
崇福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梁王山俗號梁王寺舊名資福唐武德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元佑四年僧懷智造藏殿【羅提刑適為之記】有主簿洪皓祠前有古松盤偃詰曲若龍蛇然相傳數(shù)百年陰蓋數(shù)畝雖畫工不能竟其狀紹熙四年令方懋烈亭其側(cè)【王常博澡為之記】
妙相院
在縣東五十步舊在縣西三十步又名赤山梁天監(jiān)元年建隋大業(yè)中廢唐干元元年徙今地吳越寶正三年改海晏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齊云唐咸通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羅提刑適詩云七十有余歲不曾游此山因?qū)ぐ自坡飞钊氪湮㈤g曉澗煙霞合春巖草木斑誰灰心地火占取一生閑】
瑞相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唐正觀二年建吳越時葉太傅景泰舍基辟之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吉祥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雁蒼唐武德元年建有旃檀觀音僧了性事之甚嚴每禱輒應(yīng)又有蓬萊徑冰泉皆唐人所名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興院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福全庵開寶中剡人王氏舍基建治平三年賜今額
廣修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舊名觀音唐大順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智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鄞水石晉會同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智院
在縣北三十里舊名觀音干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福院
在縣西四十里舊名柯山太平興國中建蓋僧曇猷駐錫之地
普福院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保福干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恩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干元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大寧院
在縣北六十里舊名新寧晉天福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保寧院
在縣北六十里舊名保安雍熙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因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晉會同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安住院
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舊名安和唐大順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圣院
在縣東六十里開寶中建
護法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太平興國中建
天真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治平三年建
尼院一
廣報院
在縣西二里嘉定十一年尼普文建十四年賜額
赤城志卷第三十
寺觀門〔四〕
宮觀
州
天慶觀
在州東北一里一百步面挹雙峰背負重岡號城闉勝地舊為白鶴觀按尤守袤昊天殿記未詳建立歲月夏英公竦三官堂碑云因茅盈駕鶴上仙故名然按杜光庭靈驗記云天皇東封鶴集其壇俾諸州為老子筑宮號以白鶴陳師道師話亦曰唐高宗東封有鶴下焉乃詔諸州為老子筑宮以白鶴為名此建觀之始夏說誤也后廢至開元中獲天寶度人經(jīng)建天寶臺【扁榜乃徐浩書上有銅鐘開元十二年所鑄】復(fù)建觀榜曰開元天寶中鑄銅老子像晉天福五年道士黃永干居之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更名護國先是景德五年乙丑左承天門天書降戊辰改元大中祥符以其日為天慶節(jié)二年詔東京建昭應(yīng)官天下建天慶觀且加九天司命尊號曰保生天尊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天尊降延恩殿【按應(yīng)天降落碑上親奉圣言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有功于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吾于后唐時奉玉皇命典趙族已百年矣】詔以其日為降圣節(jié)刱圣祖殿賜金寶牌以玉清昭應(yīng)宮成天尊萬壽金寶為文政和六年刱昊天殿淳熙四年錢參政端禮復(fù)新之【圣祖殿前有兩巨松甚怪世傳茯苓產(chǎn)其下又道士壁間有范子玟所繪牛及來禽人傳其妙云】
棲霞宮
在州西北二百六十步舊名白云庵唐中和中建道士王干符朱霄外主之霄外以道術(shù)為錢忠懿王所知遂葺庵為觀與天慶觀號東西二宮國朝淳化中頒宸翰大中祥符中賜今額元豐三年建岳殿于其西有五岳真形圖在焉【僧長吉詩云龍虎丹砂煉已成方瞳綠發(fā)仙骨輕石床半醉海月冷芝軒長嘯天風(fēng)清時泛綠觥陪俠客未騎赤鯉歸蓬瀛朝簪相訪惜回馭屢奏瑤琴太古聲】
臨海
棲真觀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蓋竹蓋許邁故居晉時建舊在山外有石室登霞臺葛元禮斗壇臥龍墠隋大業(yè)中廢國朝政和八年重建宣和元年改今額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徙今地
丹邱觀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成德梁時建隋大業(yè)中廢國朝政和八年重建改今額
燈壇觀
在縣西南六十里按舊經(jīng)云晉陶宏景結(jié)廬于此后以為觀隋大業(yè)中廢
龍興觀
在縣東北三里唐神龍元年建【沈佺期為之記】后廢
景星觀
在縣南一里唐干元中建后廢
黃巖
定光觀
在縣西北一里舊名龍光吳黃武中建【一傳朱霄外建】初觀北江流渾翳中一潭獨澄泚有龍居之時亢旱忽水自潭涌赤光燭天故名其潭曰龍光因以名觀赤烏中改今額前有二池葛元嘗以其一煉丹水特清旱不枯涸每有靈怪蕩激而起其波高丈余
集真觀
在縣南四十五里白峰山下紹興中斸地得石鐫集真二字故以為名
天臺
桐柏崇道觀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桐柏唐景云二年為司馬承仁廟御諱建回環(huán)有九峰【玉女臥龍紫霄翠微玉泉蓮華華琳香琳玉霄】自福圣觀北盤折而上至洞門長松夾道孫綽賦所謂蔭落落之長松是也吳赤烏二年葛元即此煉丹今有朝斗壇洎承仁廟御諱建堂有云五色因禁封內(nèi)四十里毋得樵采又傳承仁廟御諱所居黃云常覆其上故有黃云堂元晨壇【自頌云堂號黃云俯蔭真氣壇名元晨仰窺清景】煉形堂鳳軫臺朝真龍章閣又有眾妙臺【蓋以篆隸八分三體寫道德經(jīng)于巨幢置臺上故云】臺下有醴泉后皆蕪廢大和咸通中道士徐靈府葉藏質(zhì)新之梁開平中改觀為宮有錢忠懿王所賜金銀字經(jīng)二百函及銅三清像【忠懿自為記夏英公竦亦有經(jīng)藏記】周廣順二年朱霄外建藏殿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政和六年建元命殿又有御書閣閟三朝宸翰及高宗所臨晉唐帖閣今不存紹興二十二年楊和王存中重建三清殿曹開府勛建三門曹又于觀北結(jié)庵賜號沖嗇云【唐崔尚碑云天臺也桐柏也代謂之天臺真謂之桐柏此兩者同體而異名同契乎元道無不在夫如是亦奚必是桐柏耶非桐柏耶因斯而談則無是是無非非矣而稽古者言之桐柏山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號金庭宮即右弼王喬子晉之所處也是之謂不死之福鄉(xiāng)養(yǎng)真之靈境故立觀有初強名桐柏焉耳古觀荒廢則已久矣故老相傳云昔葛仙公始居此地而后有道之士往往因之壇址五六厥跡猶在洎乎我唐有司馬煉師居焉景云中天子布命于下新作桐柏觀蓋以光昭我元元之丕烈保綏我國家之永祉者也夫其高居八重之一俯臨千仞之余背陰向陽審曲面勢東西數(shù)百步南北亦如之連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木郁郁四時并青大巖之前橫嶺之上雙峰如闕中天豁開長澗南瀉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飛聽之風(fēng)起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條可攀也仙花靈草春秋競發(fā)幽鳥清猿晨暮合響信足賞也始豐南走云嶂間起剡川北通煙岑相接?xùn)|則亞入滄海不遠蓬萊西則浩然長山無復(fù)人境總括奧秘郁為秀絕苞元氣以混成鎮(zhèn)垕地而安靜非夫神與仙宅仙得神營其孰能致斯哉故初營天尊之堂晝?nèi)沼性莆迳§\其上三井投龍之所時有異云氣入堂復(fù)出者三書之者記祥也然后為虛室以鑿戶起層臺而累土經(jīng)之殖殖成之翼翼綴日月以為光籠云霞以為色花散金地香通元極真?zhèn)H好道是游斯息微我煉師孰能興之煉師名承仁廟御諱一名子微號曰天臺白云河內(nèi)溫人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后祖晟仕隋為親侍大都督父仁最唐興為朝散大夫襄州長史名賢之家奕代清德慶靈之地生此仙才以為服冕乘軒者寵患吾身也擊鐘陳鼎者味爽人口也遂乃捐公侯之業(yè)學(xué)神仙之事科箓教戒博綜無所遺窈冥希夷微妙詎可識無思無為不飲不食仰之彌峻巍乎其若山挹之彌深湛乎其若海夫其通才練識贍學(xué)多聞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煉師蘊廣成之德睿宗繼黃軒之明齋虛而求將倚國政侃侃然不可得而動也我皇孝思維則以道理國(口十)帝堯之用心寵許由之高志故得放曠而處逍遙而游聞煉師之名者足以激厲風(fēng)俗睹煉師之容者足以脫落氛埃以慈為寶以善救物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允所謂名登仙格跡在人寰奧不可測已夫道生乎無名行乎有精分而作三才播而作萬物故為天下毋修之者昌背之者亡故為天下貴況絕學(xué)無憂長生久視也哉道之行也必有階也行道之階非山莫可故有為焉有象焉瞻于斯仰于斯若舍是居教將奚依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元門既崇不名厥功朝請大夫使持節(jié)臺州諸軍事守臺州刺史上柱國賈公名長源有道化人有德養(yǎng)物嘗謂別駕蔡欽宗等日且道以含德德以致美美而不頌后代何觀乃相與立石紀頌以奮至德之光其辭曰□彼天臺嵯峨崔嵬下臨滄海遙望蓬萊漫若天合呀如地開煙云路通真仙時來顧我煉師于彼瓊臺煉師煉師道入元微(口翕)日安坐凌霄欲飛興廢靈觀煉師攸贊道無不為美哉輪奐窈窈茫茫通天降祥保我皇唐如山是常按此碑乃韓擇木書至今珍尚之 元稹記云歲大和己酉修桐柏觀訖事道上徐靈府以其狀乞文于余曰有葛氏子昔仙于吳乃觀桐柏以神其居葛氏既去復(fù)荒于墟墟有犯者神猶禍諸實唐睿祖悼民之愚乃詔郡縣厲其封隅環(huán)四十里毋得樵蘇復(fù)觀桐柏用承厥初俾司馬氏宅時靈都馬亦勤止率合其徒共執(zhí)鋸鋁獨持斧鈇手締上清實勞我軀棱棱巨幢粲粲流珠萬五千言體三其書置之妙臺以永厥圖不及百年忽焉而蕪蕪久將壞壞其支乎神啟密命命支于徐徐實何力敢告俸余侯用俞止俾來不虛曾未訖歲奐乎于于乃殿乃閣以廩以廚始自礎(chǔ)棟周于墁圬事有終始侯其識歟余觀舊志極其邱區(qū)我識全圯孰頌錙銖勉合徐志馮陳協(xié)夫 唐元宗送司馬詩云紫府求賢士青溪祖逸人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聞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林泉先適性芝桂欲調(diào)神地道踰稽嶺天臺接海瀕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宋之問寄詩云臥來生白發(fā)覽鏡已成絲遠媿飧霞子童顏長自持舊游惜彌曠微尚日磷緇不寄西山藥何由東海期 李嶠送詩云蓬閣桃源兩處分人間海上不相聞一朝琴里悲黃鶴何日山頭望白云 孟浩然宿觀詩云海泛信風(fēng)帆夕宿逗云島緬尋滄海趣近愛赤城好捫蘿亦踐苔輟棹恣窮討息蔭憩桐柏采秀弄芝草鶴唳清露垂雞鳴信潮早愿言解纓紱從此去煩惱高步凌四明元蹤得二老紛吾遠游意學(xué)彼長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濤空浩浩 鄭熏宿詩云深山桐柏觀殘雪路猶分數(shù)里踏紅葉全家穿碧云月寒巖嶂曉風(fēng)遠蕙蘭芬明月出林去吹笙不可聞 任翻宿詩云飄飄云外客暫起宿仙堂半夜人無語中霄月送涼鶴歸高樹靜螢過小池光不待多時住門開是事忙 李白題云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biāo)赤城霞樓棲滄鳥?山月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渤云垂大鵬飛波動巨鰲沒風(fēng)潮爭洶涌神怪何翕忽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珠實服藥煉金骨安得生羽翰千春臥蓬闕 周樸題云東南一境清心目有此千峰插翠微人在下方?jīng)_月上鶴從高處破煙飛巖深水落寒侵骨門靜花開色照衣欲識蓬萊今便是更于何處學(xué)忘機 章得象詩云萬仞攀蘿上翠岑豁然平地九峰心參差珠樹和云出咫尺丹霄有路尋洞口碧畦長種玉壇邊古篆欲生金桑田未變桃先熟唯見蓬萊水淺深 元積中詩云九峰巍絕亂云屯石室瓊臺舊址存山險密盤之字徑洞深高辟丙方門碧桃花爛春溪暖紫玉簫沉月榭昏未覺臺中光景晚人間歸去見來孫 羅適詩云欲訪琳宮入翠微滿山煙雨正梅時神仙事秘人難問造化功深世莫知海近應(yīng)通三島信年多空見八分碑身中龍虎吞天地誰肯留心繼煉師】
福圣觀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巖下吳赤烏二年為葛元建舊名天臺【額乃元飛白書】西北枕翠屏上有三井號三絕之一泄為瀑布蔽崖而下狀垂蜺數(shù)百丈有濺珠亭觀前對靈溪東有柳泌史君宅號紫霄山居又有隱真中峰蓋梁徐則所居之處唐咸通中刺史姚鵠因建老君殿得玉簡上之【刻曰海水竭臺山闕皇家寶祚無休歇】詔付史館國朝大中祥符四年改今額天圣五年遣中侍投金龍有布衣孟合附詩以進詔重新之紹興十二年置九天仆射祠【按眾真記夷齊死為九天仆射治天臺山】三十年楊侍郎偰妻趙以老君殿建三清殿【柳泌三清行云遙遙寒冬時肅肅躡太無仰望蕊珠殿橫天臨玉虛下看白日流上造真皇居西牖月門開南衢星宿疏王母來瑤池慶云擁瓊轝巍峨丹鳳觀長曳紫霞裾瑩澈圣姿嚴飄飄神步徐仙郎執(zhí)玉節(jié)侍女捧金書靈香散彩煙北闕路駢闐龍馬行無跡歌鐘聲沸天馭風(fēng)升寶座停景宴華筵妙奏三清曲高羅萬古仙七珍飛滿座九液酌如泉靈佩垂軒下旗旛列帳前獅麟威赫赫鸞鳳影翩翩顧盼乃須臾已是數(shù)千年 劉昭禹詩云鰲海西邊地宵吟景象寬云開孤月上瀑噴一山寒人異發(fā)常綠草靈秋不干無由此棲息云?鬼夢在長安 張無夢詩云天臺瀑布落青天觀在天臺瀑布邊道士祇今燒藥處仙翁曾是種芝田龍居古洞遺殘雨鶴出高巢點破煙暫別靈溪游五岳不知重到又何年 李建中詩云永懷閑訪道斗上上仙居瀑水磬聲外桂花林影疏山名孫綽賦觀額葛元書已負秋來約誅茅興有余 曹松題瀑布云萬仞得名云瀑布遠看如織掛天臺休疑寶尺難量度直恐金刀易翦裁噴向林梢成夏雪傾來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銀河水墮落人間合郄回】
白云昌壽觀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觀西唐大中六年建舊名白云庵干道四年內(nèi)侍(今上嫌名)守寧棄官入道乞改庵為觀遂賜今額
洞天宮
在縣西北三十里玉霄峰上唐咸通五年道士葉藏質(zhì)創(chuàng)道齋號石門山居十三年奏為玉霄宮周廣順元年朱霄外建三清殿徐靈府小錄又云道士陳寡言嘗隱于此號華琳今遺跡不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禹鐘高二尺其狀如鐸上有隱文又有一大鐘漢干佑三年所鑄
元明宮
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按唐徐靈府小錄南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許長慶元年靈府定室于此寶歷元年賜號方瀛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昭慶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佛窟唐大中六年建蓋僧遺則卓庵之地唐會昌中廢后道士劉處靜復(fù)創(chuàng)圣祖殿越州刺史李褒奏聞賜號導(dǎo)元【張仁穎為之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中有七星閣唐咸通中物也
法輪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吳赤烏元年葛元卓庵于此感三真人降授以真一勸誡法輪妙經(jīng)【按王簡行院記真人曰蔚羅翹光妙音真妙光】遂建臺號曰降真漢干佑中錢氏復(fù)為朱霄外新之仍造檀香像一百軀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
妙樂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王喬仙壇舊名仙壇院吳赤烏二年建殿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南有上真亭壇東有八角壇今廢獨院東有太子庵朝斗壇吹簫臺瀛峰室故址尚存【銅鐘一唐景龍二年所鑄】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蓮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名蓮峰唐咸通十三年道士葉藏質(zhì)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圣壽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延壽周廣順元年建朱霄外庵址在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仙居
純熙觀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栝蒼山下群峰紆抱溪谷水潺潺然舊名峽山吳赤烏元年葛元建初元游歷至此山有景云覆西北遂筑室為煉丹之所詔遣官吏建候神館仍賜號焉今丹井尚存后周長壽中詔加崇飾唐中和中火干佑中觀之龍虎神夢于吳越王復(fù)新之國朝慶歷中又夢于邑士吳用堯修堂殿廊廡道士胡道崇刱昊天閣政和中用堯之裔孫請改今額宣和二年毀于寇紹興五年又重建
隱真宮
在縣東南二十里舊名隱元梁天監(jiān)五年建本吳蔡經(jīng)故宅先是有漢人王遠得道飛升三國時游栝蒼山過經(jīng)家謂曰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餌之及卒舉棺甚輕啟函視無有越四年復(fù)返姿益少謂家人曰七月七日王真人當(dāng)來其日王果至駕五色龍旌節(jié)導(dǎo)從甚都召經(jīng)父兄見之又遣人召麻姑至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進肴膳有金盤玉斝焉王又以酒一斗勻水五升飲經(jīng)家人后舉室上升今有石臼杵尚存事聞詔建觀以奉之【曹唐題王遠宴麻姑詩云好風(fēng)吹樹杏花香花下真人道姓王大篆龍蛇隨筆札小天星斗滿衣裳閑拋南極歸期晚笑說東溟飲興長安得麻姑同一醉使人賒酒向余杭 蔡向詩云福地流傳號隱真麻姑曾款蔡翁門臼舂云子自堪飽井溢丹泉便可吞山露五峰疑指爪溪盤百迭想裙痕我來既躡靈蹤后知是仙家第幾孫】
凝真宮
在縣東南三十余里栝蒼洞唐天寶三年因洞而建【詳見栝蒼洞】國朝天禧二年改今額宣和中毀于寇建炎初重建淳熙九年道士陳會真得內(nèi)賜道藏以歸鎮(zhèn)之【章憑詩云昔人騰碧落余地掃巖隈石壁云長在松梢風(fēng)自來暗扉通浩蕩古蔓接崔嵬更欲窮幽隱仙源路已回 張無夢詩云五云深鎖洞門深躡屐攀蘿特地尋煙靄不藏塵外路神仙遺下水中金喜游汗漫華胥宅重憶崆峒至道心不得方平同一醉紅霞零落我樽琴】
寧海
天慶觀
在縣東二里舊在縣東北五里道士橋側(cè)大中祥符三年詔縣鎮(zhèn)亦立圣祖殿邑人陳繼能舍基而建康定元年徙今地
桃源道院
在縣東南一百九十步
赤城志卷第三十一
祠廟門
夫以勞定國以死勤事御大菑捍大患則祀之此先王之制也余觀州之神祠錯峙紛出以其牖一時之民而廟千里之食豈曰無之亦有空山斷蹊踵訛沿謬而風(fēng)靡波蕩遂贅疣其間者豈其樂鬼重巫越之遺風(fēng)固爾耶昔狄仁杰巡撫江南毀淫祠至千七百惟存禹太伯以下四人夫四人者不可數(shù)見而千七百之淫祠今未必不爛熳于宇宙間也猶以土俗傳信重于鋤剔姑并存之使來者擇焉
州
城隍廟
在大固山東北唐武德四年建初吳尚書屈晃妻夢與神遇生子曰坦有神變能興云雨后與母俱隱山中及是以屈氏故居為州治祀為城隍神水旱禱祈多驗吳越王時號興圣永安王國朝政和中以范守祖述請雨立應(yīng)賜額鎮(zhèn)安建炎三年封顯佑侯四年以保護巡幸加通應(yīng)紹興八年加靈惠干道四年加昭貺慶元二年進靈濟公四年加顯佑六年加廣澤嘉泰四年加普應(yīng)嘉定元年進順利王廟屢修嘉定十五年齊守碩又新之遷正殿增禰殿寢殿十六年復(fù)請諸朝加顯應(yīng)
靈佑信助侯祠
在州治后山祀?yún)巧袝渭翁┰陞鞘赜㈦h重建初郡祀屈坦為城隍神故追祠晃焉世號圣公慶元六年封靈佑尋加信助
三臺星祠
在天慶觀東舊在圣祖殿后隆興元年趙守伯圭建按道書州上應(yīng)三臺【如處以處士名婺以婺女名之類】故祠之嘉定九年康守仲穎徙今地
二官堂
在天慶觀西廡大中祥符三年道士張日損建按道書三官職在按籍以察天下善惡故祠之【夏英公竦記云臺之郡治東出百步且北而抵山有古宮室舊傳茅盈駕鶴上仙始建為白鶴觀既廢至唐明皇興之筑天寶之臺于庭書以開元之牓唐命既革棟宇將朽自天福五載永嘉威儀葉后已之門人太元大師黃永干惠然來居始議興葺凡五十祀乃傳門人張日損太和沖融悃愊無華黃老之教擇其正而后學(xué)藥石赴人之急不避風(fēng)雨時議以為長者上即位之十二載敕本郡以禮遣至闕辭疾不起由是遠民始知日損有高尚之節(jié)會國家降禪于社首有詔改賜觀額為護國由是遠民始知朝廷右清靜之治乃有石湛求俊等獻直三十萬請新三官之堂以列塑像以廣焚修既就予往觀之而不知其何神日損曰道家之說太虛之上虛皇在焉分命元卿治于紫微酆都清泠之宮而三元按籍考察天下有猾黠詭異苛忍暴慢險诐隱慝僣佞欺偽者可殺可奪可貧可賤有信厚仁惠恭遜和易謹愿端方孝弟正介者可安可壽可富可貴故上天有命宥密無聲疏而不漏如合符契者三官之職也噫吾嘗讀圣人言有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又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故常疑造化中有主者耶其自然耶果如日損言則三官其為主者乎夫位為上真職司造化能使天下枉者直善者安暴者夭仁者壽貪者損廉者益雖盡(木巳)梓之材為之宮備山龍之章為之服罄玉帛之禮為之薦日祀而辰享可矣非謂無名之土木也予結(jié)發(fā)讀書弱冠為吏未嘗為惡惡亦不及從今而往益致為善以聽陰騭以驗三官之說】
元應(yīng)善利真人祠
在天慶觀昊天殿東祀仙人王喬淳熙九年唐守仲友建初喬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掌天臺水旱五代時封元弼真君國朝政和中封元應(yīng)真人祠初附桐柏紹興九年旱郡請通守李匯迎像以禱及境雨洽郡以聞加善利其后唐守以旱禱亦驗故祠之【唐守記云道家言仙人王子晉受帝命為右弼真人治天臺山桐柏福地坐金庭宮受五岳朝謁總御眾仙其位高其職重其冠服儀衛(wèi)尊嚴率民以事神其禮宜稱蒙澤而效報者可茍簡而但已耶淳熙辛丑夏旱郡以故事迎香火于山至郊而雨邦民咨嗟愿致崇敬乃更天慶塑像鏤木加髹絢以奇彩帳座輿輦幢節(jié)旌扇葩果燈燭之供皆新之工匠精能金碧輝映瞻者改觀壬寅歲上元慶贊于郡之君子堂后二日奉安于昊天殿之東偏使吾民永有依向自周及今數(shù)千載真人道益光政和紹興繼錫顯號仲友之報德則已微矣故采國語仙傳效步虛之音為贊詠九章授羽流歌之其詞曰 周道昔波蕩王子生不辰忠言諫壅川親意不我親天瑰不可支厭此濁世塵樂師爾何知吾將去上賓 吹笙洛陽道邂逅浮邱公方瞳一莫逆精思嵩高峰劍舄我何有飛馭凌剛風(fēng)時聞鳳皇鳴隱隱丹霞中 弦月何皎皎緱山何巍巍上有白鶴駕聊與時人期后天凋三光何必千年歸金闕帝有命吾非丁令威 帝念下士民山川分百靈命汝右弼君秘宇開金庭闔辟陰陽機五岳趨朝纓暇日帝汝思時時來玉京 桐柏亦何有清輝照瓊臺眾泉注金石萬木羅琳瑰玉室靜窈窕鶴轡紛徘徊紫云擁飛蓋知是真仙來 丹符列素奏黃水晞云漿吾道固欲傳世人殊可傷授汝紫陽周語爾茅山楊食之仙人芝引袂同飛翔 丹邱壤千里水旱固所司吾民實可矜有寺孰不祈應(yīng)汝捷影響樂歲免阻饑萬民齊叫閽天子遠亦知 天子錫榮號賁我靈宮祠吾道豈加損群心自瞻依峨峨芙蓉冠劍佩明朱衣自周迄于今千載彌光輝 外傳炯遺跡真誥垂微言子微有妙筆羅列丹青傳我生后諸子傾心慕真詮像設(shè)儼如在白云聊續(xù)篇】
天王堂
在州治后城西北祀毗沙門天王唐天寶初建
武烈帝廟
在州東南二里靖越門內(nèi)祀隋司徒陳果仁唐干符二年守封彥卿建果仁字世威初沈法興據(jù)江表自稱總管大司馬以果仁為司徒隋大業(yè)中連平二寇遂拜大司徒初廟于常州唐咸通末金陵兵曹丁爽繪像而至夢于守譚洙曰吾愿祠此譚從之辟基現(xiàn)靈草且禱雨隨應(yīng)廟遂成干符四年封忠烈公廣明二年進忠烈王李氏保大十四年加今封
佑正廟
在巾子山后祠五通淳化五年柳延邵重建按廟記吳越時祈禳如響事聞封保德王建炎四年賜今額門有雙檜甚古按諸邑皆有廟此為正祠余不書【舊傳癸巳之火勢延燎欲東亟禱于神神現(xiàn)云表俄有火飛入祠之后麓回風(fēng)撲焰境賴以安又傳鄞之象山土人采銀未獲有黃衣人指其所告之且曰吾巾子山下人也倘有獲毋相忘后果如其言橐金來謝求于此祠得之遂新其堂廡云】
大固山廟
在州北三百步淳熙十年守史彌正重建
小固山廟
在州東南二里
鄭戶曹祠
在州東一里戶曹巷祀唐鄭虔巷蓋其所居也俗偽為興福將軍【詳見坊巷舊傳一日里巷有悖其母者母泣訴于廟是子忽見神叱曰汝不孝當(dāng)誅但吾志在興福未欲降禍更爾不貸明年是子復(fù)然一夕雷雨遂殞此興福之名所由始也】
義靈廟
在州治后山北祀滕戶曹膺舊祠于天慶觀繼徙靈康廟東淳熙八年唐守仲友登北山覽膺舊跡刱新廟淳熙十五年江守乙祖徙今地宣和二年睦寇方臘嘯聚聲搖二浙膺白郡請為備不聽已而民迸走膺慰集誓以死守鳩土豪鄉(xiāng)兵及營壁子弟教習(xí)號忠義兵未幾仙居寇呂師囊應(yīng)臘攻城守以下且遯膺躬擐甲與戰(zhàn)日戰(zhàn)數(shù)十合卒磔師囊城遂全洎去民為立祠其后歷漕淮西以忌廢居興化還無室廬臺父老迎之天臺沒且葬焉慶元元年賜廟額嘉定四年封忠烈侯未幾謚忠惠邦人以生之日來祭大夫士咸集焉【朱文公熹記云慶元元年春正月敕以臺州士民所請故直秘閣滕侯之祠為義靈廟州人老稚聞是命下驚喜歡呼奔走迎拜導(dǎo)至祠下酌奠以告大書扁牓金朱煒煌揭于門楣庸侈上賜而其耆艾學(xué)士大夫葉君圣耦等四十余人亦會祠庭相與言曰往歲盜起幫原連陷六州戎馬所加民無(口焦)類而吾臺人獨得全其室家仰父俯子傳世不絕以至于今者滕侯力也沒而弗祀固無以慰吾民之心祀而弗命又無以彰吾侯之德今則廟事既修而亦幸蒙上恩列祀典矣顧無金石以著本初其何以昭報事于長久且當(dāng)日棄城冒賞之人其子孫猶有存者蓋嘗肆為妄說強祔其祖以遂侵誣之計吾州之人亦斥其偽以控于朝而報絀之矣然或久而不傳則未敢必其無后患也乃以書來請撰其事某以衰朽欲謝不能而復(fù)自念往使浙東留臺最久固己熟聞茲事而有感于中矣矧以諸君之請之力其何可辭則應(yīng)曰諾而病未能也乃今太守周府君曄又因鄞縣主簿趙生師(邪去牙改共)踵門以請則為考按臺人前進士陳君師恭所為日記及故禮部侍郎陳公公輔諸人之銘序贊頌皆言聞亂之初闔郡震恐太守趙資道郡丞李景淵咸(耳咢)眙不知所為謀欲遁去他吏相顧亦無敢出一語者侯方司戶曹事乃獨慨然請任其責(zé)有異議者輒面叱之即日移書訣其父母昆弟而閉其妻子于官舍悉名州人諭以利害人人感泣踴躍聽命乃亟下令發(fā)夫守險增陴浚隍除器募兵積糧致用分屯列柵為死守計日夜循撫甘苦同之城中之人始有固志而守丞以下則皆已遁去久矣既而山民呂師囊起兵應(yīng)賊號十余萬導(dǎo)以攻城前后數(shù)四侯皆應(yīng)機設(shè)械立搉破之手弓臨城殪厥渠帥賊遂退走卒全其郛凡所存活以十萬計參伍其說一無異詞是則侯之為烈彰彰明矣獨稽史籍則見當(dāng)時實以守城破賊為丞之功進領(lǐng)郡符就加職秩乃與所聞不類而于妄說反有助焉于是更即諸書以求其故然后乃見當(dāng)時守丞雖遁而侯于所下文書猶必存其位號寇退解圍亟迎以歸俾上功狀而已不預(yù)焉丞蓋熙豐故家諸子又皆貴仕故得獨冒顯賞塵策書而侯反下從捕盜七人之比僅改京秩初階移官旁郡以去是則閹尹擅兵賊臣柄國之所為而后來侵誣妄論所由起也一時之謬流惑萬世向非臺之文獻有足證者民吏稱思久而不怠則亦何所質(zhì)正而決其是非哉嗚呼是又可嘆也已滕侯名膺字子勤后保南都守陳蔡以抗狂虜乘勝猋銳之鋒勛績尤盛勸進大元帥于濟州所陳又皆當(dāng)時天下大計切中機會其于建炎紹興之史法當(dāng)立傳而某于是書蓋嘗受詔參筆削矣是以因書此碑而并核其真?zhèn)稳绱瞬晃┥偃_人之意亦使后之執(zhí)筆者有以考焉廟數(shù)遷今在城西北隅永慶寺東實侯所再筑而力戰(zhàn)破賊處臺人迎侯繼室趙夫人及諸孫仲宜等使居其旁通判州事呂君祖儉謀為買田以資奉守未就而去談?wù)呦е灰耘_人之德侯如此吾知其繼而成之者無難也】
東岳行宮
在棲霞宮西廡干道七年重修
靈康行祠
在天慶觀東宣和三年建
祠山廣惠行祠
在棲霞宮東淳熙十三年建
五顯靈觀王行祠
在棲霞宮后山嘉定十四年建即婺源神也
右四祠按諸邑類有之今不盡載
平園土地廟
在州治酒庫干道五年神降于添差通判廨舍自稱潘閬來掌酒醴自是隸祀典焉
悟真橋土地廟
在橋側(cè)舊名黃牛坊橋廟慶元四年更今名【詳見坊巷】
臨海
城隍廟
在縣東一百步吳越時封興國侯端拱元年令王子輿重建(且為之記)
靈康廟
在縣東南二十里白鶴山祀東漢趙炳炳東陽人能為越方善禁咒與閩人徐登遇于烏傷溪上各試其術(shù)以起人疾登死炳入章安神幻事甚眾后為章安令華表所害世傳其尸泝流止今處故祠之以登侑食入國朝迭顯靈異元豐七年賜今額崇寧三年封仁濟侯大觀二年進顯仁公政和三年進靈順王宣和四年加顯佑建炎四年加廣惠慶元二年加善應(yīng)開禧三年改善應(yīng)為威烈宣和二年廟毀于寇寇退復(fù)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嘉定六年俞守建皆更新之【唐守記云白鶴山在郡城東南二十里有廟曰靈康其神曰靈順顯佑廣惠王漢人姓趙氏諱(日丙)字公阿生于東陽行于烏傷死于章安人為立祠永康祀于山之址未有知其所起者自太平興國暨慶歷間繼顯靈異元豐賜額崇寧始封侯大觀進爵政和錫王號宣和建炎增衍鴻名以迄于今蓋王生有道術(shù)沒為明靈固嘗應(yīng)水旱之禱誘閩廣之米商揚神兵以殄寇澄海波以濟龍舟其事跡功德寵榮本末具見于方術(shù)傳及鄉(xiāng)貢進士石公孺知州事侍郎陳公巖肖之碑宣和辛丑方臘亂睦仙居賊呂師囊應(yīng)之將偪郡城禱于廟不吉焚之再攻不克賊退數(shù)月新廟成仲友奉命來守以淳熙辛丑歲正月丁巳謁于廟行視棟宇漏腐傾欹像設(shè)圖畫漶漫剝落供帳什器故暗闕敗念承歉歲方急救饑幸得中熟當(dāng)議補葺越六日癸亥乙夜城南火西風(fēng)急將及城闉仲友率官兵撲滅遐禱于神須臾風(fēng)轉(zhuǎn)西北城獲全六月不雨復(fù)以丁巳祈于廟畢事登舟有云如練自前山覆廟上急雨俄頃止薄暮大雨旬日沾足已已既謝神休即計工費命臨海令陳處俊主簿向士斐董其事于是州民欲獻其力有登仕郎應(yīng)世榮者謹恪能干慨然先眾人身督工役度材必良擇匠必能易敝而新堅壯工致經(jīng)始于八月乙巳落成于正月壬午竹木土石搏埴刮摩設(shè)色之工凡一千八十二用公錢二十七萬有奇民錢二十五萬有奇自寢至門旁及廊廡齋祓之館無不葺圖像器物悉改舊觀距宣和復(fù)建六十年矣自茲以往民之事神不懈益虔謹摭父老頌歌之意而為詞曰山巃嵷兮江之滸靈之宮兮千古惠我兮父母狂童兮一炬炫金甲兮神之怒鯨之奔兮清吾土復(fù)舊觀兮靈之宇歲甲子兮一周薄風(fēng)霜兮淹留視棟宇兮心之憂幸我田兮更收咸獻力兮何求落成兮孟陬靈之宇兮延鴻休煥土木兮一新孰成兮庶民奠旨酒兮蘭芬神具醉兮欣欣返鶴駕兮繽紛永我思兮無垠愿終惠兮邦人 章守得象題云白鶴何年人紫氛空遺靈跡廟猶存巖崖暗鎖云根老堂殿陰連海氣昏潮上神烏鳴祭鼓夜深鬼火照祠門遼天歸嘆桑田事應(yīng)與麻姑仔細論】
德淵廟
在縣東北五里法安院側(cè)祀白龍?zhí)冻鐚幬迥炅顦蔷鞲膲ㄕ臀迥曩n今額建炎四年封滋榮侯時御海赤頰碧臝湫水四潭同被侯封俗所謂五龍是也隆興二年趙守伯圭重建嘉定十四年令趙彥槢復(fù)新之
靈洽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祠御海潭唐會昌六年刺史喬庶建按廟記先一歲禱雨立驗故祠之建炎四年賜今額封善利侯
靈溥廟
在縣西南五十里祀赤頰潭吳赤烏中建國朝建炎四年賜額封護澤侯
靈渥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祀碧臝潭建炎四年賜額封滋應(yīng)侯
靈濟侯廟
在縣西南一十四里祀新現(xiàn)潭干道七年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聞于朝賜今封【唐自為記】
開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祀海門潭吳越時建建炎四年賜額
通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海中祀桃枝潭建炎四年賜額
寧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祀澹水潭建炎四年賜額
娑竭羅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祀娑竭羅潭相傳兩浙巡檢使謝公為建
靈應(yīng)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祀東邏土地建炎四年賜額
蓋竹洞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淳熙七年建世傳后漢時龍現(xiàn)于此及是唐守仲友禱雨而驗故祠之
絢珠龍祠
在縣東四十里本湫水行祠舊傳居近廟者不患疫癘初卜地他所既鳩木一夕水漲漂流百余步占之地尤勝遂祠之
平水王廟
在白鶴山西祀西晉周清俗傳清以行賈往來溫臺俗呼周七郎娶臨海林氏女俄棄杵化龍與女皆不見后有遇之彭公嶼者遂祠之大中祥符九年以顯異于溫錫今封按諸邑皆有祠今不盡載【俗又云此夏禹廟廟在江濱舊傳潮自南來雖巨潦至廟下必退近廟田無水患民德而祠之】
白石梁顯德王廟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失其名唐建中二年建舊傳廟有二竹頗異
孔相公廟
在縣東一十八里舊傳祀晉孔愉紹興二十八年重建愉山陰人永嘉之亂入臨海山中嘗位左仆射故土人目曰相公按黃巖寧海亦有祠今不盡載【又按晉書惠帝末愉東還會稽入新安道中今會稽有孔府君廟東陽有孔郎廟歙縣有孔靈村孔先生廟三郡圖志皆稱孔愉蓋本會稽人又嘗入新安入臨海以故所在祠之也】
蔡大王廟
在縣南二十里咸平中建按廟籍周蔡叔度之后失其名初廟于錢柱山至今石有馬蹄痕會大水像流漂止今地故徙而祠云
惠政侯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祀薛長官唐武德中建按廟記時有薛其姓者令于此民愛而祠之舊在他所會昌中徙今地應(yīng)順元年復(fù)新之
蕭長史廟
在縣西北一十里按舊經(jīng)祀梁時守蕭洽唐正觀二年建洽嘗為臨海太守拜司徒左長史故云【廟在浮岡土人云歲祀之則無蚊】
董將軍廟
在東湖之南世傳錢氏有國時建又嘗錫額顯應(yīng)仍封福順王按林師蒧廟記唐淛東觀察使也【熙寧中浚湖欲毀廟衙校左良玉董其役左無子妻忽夢神告曰留吾廟當(dāng)以判官為汝子及寤語良玉遂止不毀后得子名譽肖廟之判官卒為名士】
鄒將軍廟
在縣東南七里白塔山下紹興二年重建舊傳辛景破孫恩時鄒其姓者戰(zhàn)有功故土人祠之
白馬將軍廟
在縣東北一十里開禧二年建按舊經(jīng)白巖號白馬山廟因以名
石新婦廟
在縣東南七十里以廟山有石婦人狀故沿襲祠之舊在山下唐武德二年建嘉定十三年徙今地其前面江山有連理木九井焉【詳見山門】
江神廟
在中津橋東嘉佑中徐守億建時縣西江岸摧墊故乞靈焉初廟于小固山西淳熙中以建橋徙今地
黃巖
城隍廟
在縣東四十五步吳越時封永寧侯紹興三十年令龔滂重建有徐先將祠附焉
靈感王廟
在縣東五里祀邑人許氏子失其名元佑四年令錢景祥重建舊傳廣明之亂許起義兵衛(wèi)一邑嘗謂人曰吾死當(dāng)廟食乃以一石祝而擲之曰石所止吾廟也父老從之俗號許將軍尋封義安侯國朝治平中錫今封
靈通感應(yīng)安邦王廟
在縣西五里祀陳九郎俗稱護國大圣舊傳陳于晉天福十二年策戰(zhàn)功死以靈顯得王封國朝澶淵之役有旗金書王爵里揭陳中遂錫今封重建廟后壞建炎二年以呵衛(wèi)巡幸敕新之里正王其姓者以無封額辭事遂寢未幾其家以疫死今僅存數(shù)椽
昭應(yīng)廟
在縣東一十里祀方巖潭紹圣初封昭應(yīng)侯政和六年復(fù)請為今額云
潛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祀圓巖潭建炎四年賜額
靈巖廟
在縣北一十里祀靈巖潭
方山潭廟
在縣南一十七里紹興中邑人任大直西徙百步
岱石廟
在縣西一十七里按舊志永初景平中建世傳神家婺州好游觀至黃巖而死精爽如在父老祠之廟山有巨石數(shù)株聳如人形咸以為神顯異于此奏封岱石王又傳神嘗與錢塘江神競分其潮三分今廟北有港潮生則怒濤驚浪可高五六尺頗類錢塘邑人號斷江渡焉
徐偃王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傳廟前地嘗產(chǎn)六芝按韓愈廟記徐子章禹既執(zhí)于吳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揚二州臺古揚州也豈亦因其公族子弟而廟乎今縣南三十五里古城亦有廟
徐將軍廟
在縣西七十里漢干佑中封助治將軍誥敕尚存?zhèn)扔辛x髻廟附焉
蕭王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詳見五龍山】
葉將軍廟
在縣南四十里或謂徐偃王將云
潘大夫廟
在縣西六十里祀柏都神土人舊傳晉人御寇海鳥?山神降其地每天雨多鐵屑焉或謂古嘗造兵器于此
張?zhí)緩R
在縣東二里紹興中建俗傳康定中有商人陳其姓者從岱岳奉燔以歸宣和寇犯邑晝見神金甲按兵河岸列幟皆神號寇驚遯邑得全民相帥祠之
魯神廟
在縣東南五里方山下舊傳有二女死葬于此頗有靈異后奏封魯神侍御【或云有二女來從宮掖揭涉而游水墊衣裾縮衣水地上穴而成井女死葬其旁遂祠之或又云魯秦二女舊惟有二女像俗傳方山二神一夕炬而入焉后并祠于二女之左】
任三子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穿石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隋末時建舊傳有一商舟以風(fēng)濤簸巖側(cè)其勢危甚欲登巖而水急不可縻商恚奮拳穴石將以纜舟舟竟覆眾遂神事之廟址舊為海涂后以潮淤筑其上宣和中復(fù)新之
江亭廟
在縣北一里永寧江側(cè)舟上下必乞靈焉商于海者事之尤盛
永利橋廟
在橋上開禧二年火偪檐梠竟踰河而南有枕廟居者抱一神像寘于室火亦不犯人傳以為異云
新安河西廟
在縣南三十里宣和寇亂偪南鄉(xiāng)鄉(xiāng)人禱焉翼日與寇戰(zhàn)廟前橋上見神立空中飛矢石如雨寇驚走南鄉(xiāng)得全其名橋曰得勝謂此也
天臺
城隍廟
在縣北二百一十步舊在縣東吳越時封始平侯宣和二年徙今地
黃山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干道八年建廟有石穿如牛鼻父老云昔海船系纜處今封護國感應(yīng)顯慶王
應(yīng)澤明王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祀江白郎周顯德中錫今封國朝宣和二年重新之【事見白郎巖】
靈澤廟
在縣東四十里蒼山祀靈澤潭嘉泰元年賜額廟有唐刻今不存
惠濟廟
在縣北五十里石橋下祀惠濟潭嘉泰元年賜額
靈峰廟
在縣東四十里祀靈峰潭嘉泰元年賜額
劉阮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雙闕下元佑二年建世傳二仙所至即其處
黎將軍廟
在縣西六十步祀晉黎護將軍劉元即舍宅為闡法寺處寺徙廟存?zhèn)扔腥厝思持f傳即闡法寺之洗菜池俗呼為黎將軍
楊少保廟
在縣西一里西橋之北俗傳嘗有大白蛇出民禱輒應(yīng)呼白蛇將軍
折山廟
在縣東二十里按松山舊記吳赤烏二年已有之相傳神王姓漢豫章人五兄弟皆剽勇遂祠之今折山松山明山圣山峇(山酓)是也
金相公廟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世傳為梁普通時人考南史無之意流俗尊稱也今鎮(zhèn)國院亦有祠
鎮(zhèn)國大將軍廟
在縣西六里咸平元年重建父老言民有于廟側(cè)得古鏡者文曰始豐寨縣主鎮(zhèn)國大將軍雷曄不知何代人也
赤城山廟
在縣西六里【舊在臥佛巖側(cè)】祀韋羌山神世所謂登壇大神也嘉定十四年徙今地
松山廟
在縣東南一十里宣和六年建東有董將軍廟附焉亦靈驗
峇(山酓)廟
在縣東三十里吳赤烏中建
峇山廟
在縣西五十里本龍王祠吳赤烏二年建
白皇壇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據(jù)父老言太不經(jīng)然里俗呼王為皇今廟之左右多王姓抑嘗有王姓居此而偶然效異耶】
土墻山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以山形如繞墻故名
獨孤廟
在縣西四十里石壁嶺東俗傳一婦人也周顯德二年建
焦山廟
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赤烏二年建
仙居
城隍廟
在縣東郭外舊在縣治東七十步吳越時封升平侯紹興二十一年徙今地
佑圣真君廟
在縣西二里淳熙十二年以舊五通廟改建
慈感廟
在縣北六里祀杜氏二女唐天寶中令鍾離介建按廟記二女生隋大業(yè)末家鬻湯餅甫笄喪父母庖人挑之二女憤激殺庖人去而之盂溪隱焉會溪溢溺死后介寓長安夢二女揖曰吾家盂溪君今中第尹吾邑矣后果如其言入境見二枯骸罣藤上即之道阻斧藤藤流血斸石石亦流血及舉其骸鉤連有聲遂取以還道遇樵父告曰此石藤石棱二夫人鎖子骨也語竟忽不見介嗟異塑其骨祠之國朝宣和中民避寇其間寇望山中草木皆為兵懼不敢犯慶元二年令趙幼聞以聞遂賜額【舊廟在縣北三十里行祠在縣西二里】
應(yīng)瑞侯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麻姑巖祀管供奉唐時建初管持詔詣洞宮設(shè)齋醮是夕麻姑見管不悟謂常人也且歸偕行五六里忽化鶴飛入麻姑山而去管嗟嘆墜馬死有司奏祠之錫今封紹興二十一年重建【先是閩人蕭德藻赴南宮夢神告以必中蕭問何神以應(yīng)瑞侯對且言上帝檄我為監(jiān)門官故相白爾既登第注仙居主簿視圖牒有侯祠首祭焉】
紫萚廟
在縣北五里祀竹山神唐天寶六年建先是神夢于明皇謂來呈瑞鳳已而鳳翔止遂以紫萚名廟及山封瑞應(yīng)侯為建廣度寺云【詳見紫萚山】
三井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祀三井潭皇佑中令陳襄有禱隨驗欲新廟不果【有謝雨詩云曾禱神龍井云林杳莽間蘋蘩朝薦廟風(fēng)雨夜離山百里田疇熟一年囹圄閑因循失報謝石險路難攀何年修廟貌棟宇已摧殘性幣三時少風(fēng)泉四月寒野僧多稌(禾與)古木有杉欒深欲重修葺蹉跎又解官】
彭溪廟
在縣北四十里祀彭溪潭淳熙十四年丞王柄因禱雨靈驗重建
仁濟廟
在縣東五十步祀盤山神崇寧中建
韋(羌□)廟
在縣西四十里祀韋(羌□)山神建炎二年重建俗傳五代時有韋三郎者舍宅為金像寺已而升仙故祠之一云神乃顓帝之裔號豕韋氏其廟食最久民蒙賴焉
杜蜀王廟
在縣西三十里
麻姑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麻姑山
項羽【一作山】廟
在縣東三十五里俗傳祀漢項羽紹興十八年建
支將軍廟
在縣東七里唐末建舊傳支乃黃巢將也死而顯跡故祠之
赤城廟
在縣西七十里祀赤城山神崇寧五年建
石龕廟
在縣東一十五里俗傳其鄉(xiāng)土神唐時建
大營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紹興二十八年建俗傳大營小營二兄弟戰(zhàn)死顯異故祠之
韋大將軍廟
在縣東三里俗傳韋羌伯仲也干道三年建
石橋廟
在縣西八十里祀胡四郎嘉佑中建
枕海廟
在縣西六十里祀枕海山神唐咸通二年建
蒼山廟
在縣南四十里祀?yún)菍④娭靹偝酁踉杲?br />
白巖廟
在縣南七里紹興中建
靈山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紹興五年建舊傳陰陽家言此地有異氣運土疏鑿其監(jiān)官死此嘗有靈異故祀之其鑿處今號圣坑后廢
張阜【舊經(jīng)作張父】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大觀元年建
孤山廟
在縣南八十里
陳九郎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俗傳神婺女人死顯異于此
寧海
城隍廟
在縣東南一百步唐廣德中建吳越時封安仁侯隆興二年令薛抗重建
靈潤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祀湫水潭唐元和中建國朝建炎四年賜今額封仁濟侯紹興初始揭額廟門三為大風(fēng)所掣闔境莫測守夢神詰以降封爵之意蓋吳越時已封通靈王矣淳熙中熊守克乞水得一金蜴蜥后歸之潭而奉命者捐之中途忽大雨且風(fēng)一境幾為壑紹熙四年徐守子寅致禱復(fù)夢神詰之如初聞于朝加昭應(yīng)焉
靈濟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祀白龍?zhí)洞疚踔匈n額尋封孚澤侯【時敕牒初下寄縣帑一日大雷雨有龍光環(huán)繞焉亟啟鑰視其敕則為漏滴所漬亟禱乃止】
靈澤廟
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祀梁源潭嘉定十五年賜額
顯澤廟
在縣北一百里祀茶山潭嘉定十二年賜額
梁宣帝廟
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上梁太清末建舊傳王避地于此故祠之今按王藝張嗣良廟記乃指為梁宣帝??言蓋昭明第三子嘗為會稽太守有德及物故為立祠未知孰是
靜邊侯廟
在縣西一里祀梁田將軍錢氏寶正六年建仍賜封舊傳隨梁王避地于此與董將軍賈中丞左足廟同時立焉淳熙九年重建
賈中丞廟
在縣溪南六里建炎中重建
左足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祀蕭知呂臣梁王者也
李太尉廟
在縣西北五十里祀唐李光弼建炎中重建
竇將軍廟
在縣西七十里俗傳其人死葬于此故祠之后人于墓側(cè)得古劍焉
花樓廟
在縣東一百五十步祀安仁靜邊二侯及董將軍賈中丞唐廣德中建
三圣堂
在縣圃西北唐永昌元年建
硤石廟
在縣西六十里有陳長官祠附焉干道中建
赤城志卷第三十二
人物門〔一〕
歷代
考才于異代自昔難之非吾之難于考也而彼之難于傳也蓋非有勛業(yè)不傳非有名節(jié)不傳非有文藝不傳無是三者而非有爵位則不傳爵位之傳與彼三者之傳則又大有徑庭矣今所據(jù)惟信史而信史之法應(yīng)立傳者固有數(shù)不能人人白也以故自漢至五季綿歷如許而仕焉者止十人遯焉者止七人寓焉者止十一人三者不同而同于傳者也以其所傳推其所不傳則人物亦豈止是哉吾知山巔水涯云谷月嶠必有深藏遐蹈而人不得聞?wù)咭?br />
仕進
吳
屈晃【舊經(jīng)云郡人吳志作汝南人為尚書仆射時孫權(quán)欲廢和立亮晃諫叩頭流血權(quán)不納斥還鄉(xiāng)里后皓即位封其子緒為東陽亭侯弟韓恭為立義都尉緒亦位至尚書仆射】
張悌【臨海人為吳丞相天紀四年為晉兵所殺見吳史及搜神記】
虞翔【章安人為鄱陽太守按會稽典錄云與御史中丞任奕各馳文檄曄若春榮見吳志虞翻傳注】
黃他【為章安小吏身當(dāng)白刃濟君于難見吳志】
晉
任(神廟嫌諱) 【章安人字次龍立操清修不染流俗郡將蔣秀請為功曹嘗以秀不奉法苦諫不納謝去久之秀坐事被收嘆曰任功曹真人也惠帝元帝明帝時咸召不起咸和三年卒子琚位大宗正】
吳超【章安人為國子祭酒后避地東甌見舊志】
宋
呂文顯【臨海人永明初為通事舍人與茹法亮等并見親厚各住一省世謂四戶見南史】
唐
鄭秘書【失其名 德宗時以召起白樂天贈詩有赤城別松喬黃閣交夔龍之句后謝病居石溝溪】
項斯【郡人字子遷按張為唐詩主客圖有清奇雅正升堂項斯之語擢進士第官至丹徒尉張洎集序作江東】
孫合【按方干詩前后序皆云樂安人字希韓登干寧進士第】
遺逸
漢
高察【居天臺佛隴之北今所謂察嶺是也】
吳
鄧盧敘【居章安弟犯公憲自殺乞代】
晉
李廞【居臨海兄侍中幕下王導(dǎo)辟為掾不就】
褚世標(biāo)【義熙中隱土】
梁
蔣政【字文通避地居寧海鄉(xiāng)人以其姓名山】
庾肩吾【字子真新野人信之父隱居天臺故哀江南賦云少微真人天臺逸民】
唐
張濆【天臺隱士喻鳧贈詩有道高天子問名重四方招之句王正白集亦有憶臺州張?zhí)幨吭姟?br />
僑寓
晉
江逌【字道載避蘇峻亂居臨海州辟不就后從蔡謨何充之命始出仕】
許詢【高陽人字符度清峻不仕游臨海山不歸后入剡山見初學(xué)記】
齊
顧歡【鹽官人字景怡年二十隱天臺山開館授徒母亡廬墓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句輒執(zhí)書慟哭學(xué)者廢蓼莪篇高帝召之不起】
褚伯玉【字符璩錢塘人少有隱操居瀑布山三十年高帝詔不起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館舍之徐靈府小記又云居桐柏觀小嶺年百余歲未知孰是】
梁
王元規(guī)【太原人八歲而孤隨母嫁依舅氏居臨海時年十二土豪劉頊者欲妻以女元規(guī)力辭之后從沈文阿受業(yè)仕至祠部郎 世犖案頊字系宋人廟諱當(dāng)有誤】
唐
顧況【吳中人字逋翁以文入仕終江南郡丞有文集二十卷皇甫湜為之序嘗寓臨海有所居三絕及剡溪至赤城詩】
許渾【字用晦大中間為睦郢二州刺史嘗寓于臺】
任翻【有詩名其題帢幘峰一絕尤膾炙按唐詩主客圖云郡人今按翻所賦臺州早春詩有豈堪滄海畔為客十年來之句則知其寓此耳】
王展【前進士寓天臺項斯有懷王展先輩在天臺山詩云赤城山下寺無計得相隨又見白郎巖記】
周樸【泉州人張為唐詩主客圖石清奇雅正入室周樸之語為天臺道士后入仕】
莫彥修【按孫合作才名志云前進士莫彥修本貫鄞川徙居臺州】
赤城志卷第三十三
人物門〔二〕
本朝
本朝文獻尚矣厥初洗五季之陋天下以儒奮其噓呵疏?;鹗既欢歼_也故吾州雖號落遠而文教無不之焉蓋自咸平初始有科目是時儒先長者斸荒燧闇以為多士之倡流風(fēng)所暨莫不根柢行義枝葉藝能在朝則致君在州縣則阜俗如尤守袤所祠三老蓋魁杰也接于南渡文物益振故其圭袞之煒耀筆橐之層復(fù)為宰輔者四人為法從者幾十人其次不為宰輔法從而為卿監(jiān)郎曹不為卿監(jiān)郎曹而為部使郡守者又不知其幾人矣官有大小績用隨之固古今天下之所共然有以下僚末綴而風(fēng)跡不減達宦者有窮不得位而文行超于科級者又未易以區(qū)區(qū)之名位為限斷也茲卷諗之邦侯骫之郡文學(xué)祖長樂志及黃守(筦去元改田)往年凡例凡擢第姓氏咸備列焉故其著年甲者重始進也著父子同產(chǎn)若群從者尊世科也著所歷官簿及其所至者備終始也著身所至而又及其子孫所至者崇繼襲也考他邦之志若特科若右科若宗室或著或不著今并著者不遺也乃若其事業(yè)則已見國史其文墨議論見家集其發(fā)揮幽潛見碑碣志狀今不復(fù)贅若夫名不登仕版而有異行懼將湮沒則采次書之至有不生長是邦而居焉者渡江后為尤盛且多名人故亦梓其姓氏爵里云
仕進
進士科
咸平三年陳堯咨榜
杜垂象【黃巖人字□□按杜氏家譜為祁公衍從叔父終尚書職方郎中栝蒼志則云都官郎中知處州或者先為都官而后為職方也垂象生建中建中生七子長曰誼建中性微厲誼善事之以孝聞居喪晝夜號慟勺水不入者累日負土為壟徒步行雨雪中每皸裂流血則以漆涂之如是者三年葬后廬墓左日一飯不葷明年大水發(fā)洚所在山皆漲溢誼所居獨免人以為孝子之報郡上其事下詔賜粟帛蘇舜欽作孝子傳以美之后歷衛(wèi)尉大理寺丞通判梓州太子右贊善大夫今誥敕落同姓尚可考也余故特揭于人物之首以勸孝云】
大中祥符二年梁固榜
姚拱【□□人字□□終都官員外郎】
天禧三年王整榜
胡仲元【□□人字□□終著作佐郎】
天圣二年宋郊榜
王琥【臨海人字□□終都官郎中】
王玨【臨海人字□□琥之弟終屯田郎中事見坊市門】
慶歷六年楊寘榜
楊蟠【臨海人字公濟歷通判杭州終知壽州按國史章安人章安今臨海蟠文號章安集必不誤而登科記乃稱杭人臨川集有金華縣君吳氏志又云蟠父徽始去麗水為錢塘人夫既為錢塘人必不應(yīng)又為杭倅或者本籍麗水后徙錢塘或又自錢塘徙章安也】
皇佑五年鄭獬榜
方孝廟舊諱 【臨海人字□□終安仁縣今方為世儒自此始】
嘉佑六年王俊民榜
周弁【寧海人字君儀終宣教郎知青陽縣后贈少師見寧川志云】
姚震【臨海人字□□終】
嘉佑八年許將榜
張希房【臨海人字□□終金壇縣主簿】
治平三年彭汝礪榜
陳貽序【臨海人字叔倫為蘇文忠軾曾舍人鞏所知終奉議郎湖南運判子克刪定官有天臺集行于世李察院庚為之序】
羅適【寧海人字正之歷五縣提點府界兩浙京西刑獄終朝散大夫州言前輩大雅以適為稱首有易說赤城集行于世事見鄒諫議浩送董尊逸序秦觀生祠記及州學(xué)三先生祠記】
治平四年許安世榜
方洵武【臨海人字□□(孝廟舊諱)之子終朝奉大夫知南安軍】
陳貽范【臨海人字伯模貽序之兄為陳密學(xué)襄胡安定(孝廟舊諱)高弟與羅提刑適友歷宗正丞終朝奉郎通判處州有慶善集行于世子師純師圣中八行】
熙寧六年余中榜
方洵直【臨海人字□□洵武之弟終知□□縣】
張希甫【臨海人字□□希房之弟終樂清縣尉】
王磻【□□人字□□】
元豐五年黃裳榜
朱玠【臨海人字寶仁終棣州防御判官贈正議大夫事見陳侍郎公輔所為銘有朱氏易行于世】
王尹【臨海人字少伊終宣教郎知松陽縣】
元豐八年焦蹈榜
蕭令修【臨海人字□□終知貴溪縣】
元佑三年李常寧榜
周煒【寧海人字光庭弁之子歷知徽溫二州興化軍終中大夫】
周炳【寧海人字光佐煒之兄終知瓊州兼瓊管司安撫都監(jiān)】
牟企【臨海人字□□終陽谷縣主簿】
元佑六年馬涓榜
方昌武【臨海人字□□洵武洵直之弟時號三方終朝散大夫北京司業(yè)】
元符三年李釜榜
吳經(jīng)【臨海人字□□終奉議郎知武進縣】
大觀三年賈安宅榜
朱景行【臨海人字仁甫終□令所刪修官】
左譽【臨海人字與言終湖州通判事見陳侍郎公輔所為銘】
政和二年莫儔榜
朱縡【臨海人字樞言玠之子歷國子博士宗子正辟雍博士工部司封郎官溫州鹽事湖南運判提舉浙西茶鹽知嚴州提點浙西刑獄改漕事知信州終朝請大夫知嚴州事見朱少卿斐所為行狀】
政和五年何(上□下木)榜
蔣旦【仙居人字澹然先是邑人未知教自旦以力學(xué)中第始爭自奮歷通判越州終承議郎監(jiān)石炭場鄉(xiāng)人推其清節(jié)祠之學(xué)宮有適齋集藏于家】
應(yīng)灌【仙居人字仲宣與蔣旦同為邑倡自是其家世以儒顯接踵登科級至今未衰終衡州教授】
王衎【臨海人字和仲終監(jiān)廣東鹽倉】
政和八年王嘉榜
謝升俊【臨海人字成彥終朝請大夫知徐州子今上嫌名然見淳熙四年科名卓然知南雄州】
左知微【臨海人字□□終宣州教授】
宣和三年何渙榜
潘大年【臨海人字祖道終從政郎監(jiān)南岳廟】
范醇【仙居人字希孟歷大理寺丞湖南安撫司參議官知南安軍終左朝請大夫】
宣和六年沈晦榜
朱伯臨【臨海人字希與景行之猶子終朝請郎通判池州事見朱少卿斐所為行狀】
李衎【寧海人字和叔終常山縣令】
建炎二年李易榜
杜穎【臨海人字君美垂象之曾孫終明州司理參軍】
方行可【臨海人字從志洵武之子終敕令所刪修官】
朱斐【臨海人字知裁年十二預(yù)鄉(xiāng)薦歷大理丞提點廣西刑獄大理正刑部郎中大理少卿奉祠再除大理少卿未行卒初尤守袤祠三老欲以公預(yù)議不成而止有燕石集藏于家】
吳謙【仙居人字多益歷知嚴處二州終朝奉大夫】
紹興二年張九成榜
吳芾【仙居人字明可謙之從弟歷刪剛定官正字通判處婺二州紹興府知處州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戶部侍郎知婺州紹興府刑部侍郎給事中改吏部侍郎知臨安府復(fù)除吏侍遷禮侍知太平州紹興府后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致仕自號湖山居士年八十卒謚康肅事見國史及朱文公所為神道碑有文集奏議行于世子津見干道五年科名洪奉直大夫江西提舉沃朝請郎知筠州】
林蘊【臨海人字粹道終善化縣主簿】
李晞甫【臨海人字□□終臨江軍教授】
紹興五年王應(yīng)辰榜
陳良翰【臨海人字邦彥歷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諫知建寧府福建轉(zhuǎn)運副使提點江東浙西刑獄宗正少卿權(quán)兵部侍郎右諫議大夫給事中除禮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閣待制提舉興國宮召除太子詹事后除敷文閣直學(xué)士奉前祠卒贈大中大夫謚獻肅舊與侍郎公輔通譜系其風(fēng)節(jié)實相繼事見國史及三先生記朱文公熹所為行狀周丞相必大所為銘子耆壽直寶謨閣兩浙運判彭壽福建提點刑獄廣壽見干道八年科名】
陳爟【臨海人字世明良翰之猶子終武昌軍掌書記】
陳夷行【臨海人字清臣公輔之子終監(jiān)南岳廟】
吳詠【仙居人字永言芾之從兄終宣教郎知西安縣有西安詩集藏于家】
紹興八年黃公度榜
陳仲德【臨海人字□□終】
錢豐【天臺人字彥和終溫州教授】
紹興十二年陳誠之榜
鹿汝弼【臨海人字國器終□□部架閣】
劉知變【天臺人字與權(quán)終池州教授】
鹿汝明【臨海人字國強汝弼之弟終金溪縣尉】
紹興十五年劉章榜
何純佑【臨海人字粹中終承議郎通判靖州】
顧士則【臨海人字孝仲終樂清縣尉】
李庚【臨海人字子長歷御史臺主簿監(jiān)察御史兵部郎中繼奉祠提舉江東常平知南劍撫二州后知袁州未上卒有集號詅癡符樓參政鑰為之序】
石(上敦下山)【臨海人字子重祖公孺辟庚子之亂自會稽徙此后以詔舉遺逸補迪功郎(上敦下山)從朱文公游自是里人知有洛學(xué)歷將作監(jiān)太常寺主簿終朝散郎知南康軍事見文公所為銘】
紹興十八年王佐榜
王滋【黃巖人字□□終鄱陽縣尉】
陳舉善【臨海人字能之歷御史臺主簿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知衢常二州提舉浙東常平提點浙西刑獄左司郎中太常少卿終秘閣修撰事見尤尚書袤所為銘子鑄見干道八年科名侄鍾知施州】
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榜
陳嘉善【臨海人字容之舉善之弟終知江陰軍】
彭?年【黃巖人字符老嘗中教官與弟椿年號二彭歷常德府僉判終朝請郎子藻今知臨江軍】
徐大受【臨海人字符章終四川制置司干官】
陳庸【仙居人字時中歷御史臺主簿知常州兵部郎中太府少卿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知撫州終提點江西刑獄事見彭殿撰樁年所為行狀子禫終知雷州章見淳熙八年科名】
應(yīng)頤【臨海人字頤正時州薦名纔八頤與弟艮猶子士龍同貢鄉(xiāng)人榮之終】
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榜
左璠【黃巖人字仲琰與弟玙王?畢號三左終敕令所刪定官】
葉昌嗣【臨海人字景厚終兩浙路轉(zhuǎn)運司干官】
吳浚【仙居人字建中謙之子終南外睦宗院教授】
陳骙【臨海人字叔進省試第一歷秘書郎工部郎官將作監(jiān)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中書舍人兼太子諭德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中書舍人奉祠知寧國府袁州召除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同知樞密院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婺州俄提舉洞霄宮進觀文殿學(xué)士薨贈少保事見國史及蔡尚書幼學(xué)所為行狀有文集行于世水心葉侍郎適為之序】
劉敦【臨海人字處厚歷知道州終朝奉郎主管沖佑觀】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
王道【臨海人字夷仲衎之弟甲科第四人歷太學(xué)博士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終奉議郎主管玉隆觀事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
應(yīng)士龍【臨海人字長文終宣教郎】
賈偉【天臺人字之奇歷秘書郎終知漢州子涉字濟川歷寶謨閣直學(xué)士淮東制置安撫使知楚州兼京東河北節(jié)制使淮西制置使以顯謨閣學(xué)士致仕贈龍圖閣學(xué)士光祿大夫】
彭椿年【黃巖人字大老?年之弟歷國子監(jiān)主簿編修官提舉福建市舶知處州太常丞吏部郎中國子司業(yè)江東轉(zhuǎn)運副使終右文殿修撰事見商侍郎飛卿所為行狀有雜稿藏于家】
邱大猷【臨海人字子訥終監(jiān)嚴州比較務(wù)】
左(王畢)【黃巖人字文琰璠之弟為賀正書狀官死于虜】
鮑祖文【黃巖人字獻夫與弟祖武號二鮑終朝請郎通判興化軍】
紹興三十年梁克家榜
王齊輿【寧海人字之孟歷刪定官將作司農(nóng)丞知鄂州提點東川刑獄倉部郎中樞密院檢詳軍器監(jiān)大理宗正少卿終直煥章閣致仕】
鹿何【臨海人字伯可歷監(jiān)登聞鼓院通判吉州知饒州諸王宮教授屯田金部郎官年五十二乞致仕進朝奉郎直秘閣官一子以華其歸時號見一先生子昌運知連州】
應(yīng)楊【臨海人字唐卿終奉議郎知義烏縣】
鄭寅【臨海人字正叔終從事郎知豐城縣】
王若【仙居人字若夫歷知歸道二州終朝奉大夫淮東安撫司參議官】
李由【仙居人字民載終奉議郎知玉山縣】
隆興元年木待問榜
王章【寧海人字之韓齊輿之弟終從政郎湖南轉(zhuǎn)運司干官】
宋之瑞【天臺人字伯嘉歷宗正秘書丞吏部司封郎官都大提點坑冶吏部郎官樞密院檢詳文字大理少卿提舉福建常平升提點刑獄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知寧國府華文徽猷閣待制知江陵府龍圖閣待制寶謨閣直學(xué)士今以光祿大夫致仕次子濟今知湖州】
林處厚【臨海人字淳甫蘊之猶子終奉議郎】
謝修【臨海人字子長歷太常寺主簿秘書郎終大宗正丞兼戶部郎官】
應(yīng)振【仙居人字伯起權(quán)之子終儒林郎知昌國縣】
李遂夫【仙居人字良夫由之子終宣教郎知長溪縣】
吳偰【黃巖人字舜鄰終永豐縣主簿】
丁可【天臺人字無可終監(jiān)行在惠民北局有文集藏于家】
陳澤【仙居人字澤民終宣教郎】
王師尹【寧海人字民瞻終□州司理參軍】
干道二年蕭國梁榜
盧芷【寧海人字良臣終通直郎】
周洎【臨海人字子及光之孫歷太學(xué)正軍器監(jiān)主簿將召試卒事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有文集奏議藏于家】
王及【寧海人字達之歷太學(xué)國子博士國子丞終朝奉大夫知信州】
謝深甫【臨海人字子肅歷大理丞提舉江東常平左曹郎官借禮部侍郎為金國生辰使歸歷右正言起居郎權(quán)給事中知臨安府權(quán)工部侍郎兼權(quán)吏部侍郎兼給事中御史中丞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進右丞相丐歸拜觀文殿大學(xué)士醴泉觀使以少傅致仕贈太師先是州人固有位執(zhí)政者為宰輔自深甫始事見國史及張郎中布所為行狀】
謝倜【臨海人字子周修之弟歷軍器監(jiān)主簿終知建昌軍】
錢伋【臨海人字彥思終隆興府司理參軍】
徐似道【黃巖人字淵子歷官告院知郢州太常丞禮部司封郎官起居舍人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遷秘書少監(jiān)終朝散大夫提點江西刑獄自號竹隱有文集藏于家】
應(yīng)策【仙居人字衍仲權(quán)之猶子終宣教郎】
干道五年鄭僑榜
吳津【仙居人字仲登芾之子歷通判紹興府知南康軍改興化未上卒事見樓參政鑰所為銘長子機朝請大夫淮南轉(zhuǎn)運判官】
蔣鶚【臨海人字考叔師顏之侄孫終從事郎知象山縣有內(nèi)錄及蒙齋門人錄藏于家】
王卿月【臨海人字清叔歷宗正寺主簿太府寺丞秘書郎起居舍人起居郎權(quán)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知廬州湖南運副使知靜江襄陽府瀘州宗正少卿兼檢正中書門下諸房公事假吏部尚書為金國生辰使未行除太府卿卒終朝請大夫事見樓參政鑰所為銘】
吳驤【仙居人字仲魯詠之子終定??h主簿】
沈遷【臨海人字克升終上虞縣主簿】
干道八年黃定榜
張布【臨海人字伯敷以南省第四人登甲科所居儒學(xué)科名之盛蓋自布始歷太學(xué)錄博士樞密院編修官宗正丞權(quán)金部侍右郎官遷秘書丞知徽州不赴奉祠終朝奉大夫有六經(jīng)講解藏于家】
謝敷經(jīng)【臨海人字子暢薦狀垂及格不就終從事郎監(jiān)南岳廟】
周忠厚【天臺人字仁仲終監(jiān)行在打套局門】
陳廣壽【臨海人字成卿良翰之子歷大理太常丞兼?zhèn)}部郎中知饒州宗正丞軍器少監(jiān)都大提點坑冶刑部郎中知撫州寧國府金部郎中司農(nóng)少卿兼知臨安府太府卿兵刑部侍郎今以通奉大夫提舉桃源萬壽宮】
林鼐【黃巖人字伯和終承議郎通判筠州事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
陳鑄【臨海人字伯冶舉善之子歷大理寺主簿司農(nóng)寺丞知汀州提舉福建路常平工部郎中終朝散郎主管沖佑觀】
黃震【臨海人字子聞終知瑞安縣】
王鐸【臨海人字子木終監(jiān)行在藥局】
淳熙二年詹骙榜
商飛卿【臨海人字翚仲以省試第三人登甲科歷太府寺主簿編修官秘書丞著作郎右曹郎官知無為軍工部郎官監(jiān)察御史太常少卿司農(nóng)卿總領(lǐng)淮西就遷戶部侍郎卒事見國史】
黃宜【天臺人字達之歷國子監(jiān)主簿大理寺丞知處州侍右郎官將作監(jiān)大理少卿國子司業(yè)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工部侍郎今以敷文閣待制提舉上清太平宮】
劉允迪【黃巖人字進之終桐城縣丞】
朱雷復(fù)【臨海人字伯禮終福建提刑司檢法官】
淳熙五年姚穎榜
劉允濟【黃巖人字全之與兄允迪弟允武號三劉歷太常寺主簿國子監(jiān)丞知南劍州提舉福建常平知溫州今以中奉大夫提舉崇禧觀】
蔣文會【仙居人字仲友旦侄孫后中教官歷監(jiān)左藏西庫提轄雜買務(wù)雜賣場終主管崇道觀】
林升【臨海人字子勝終真州錄事參軍】
姚回【臨海人字及之終承議郎通判臨安府】
郭晞宗【仙居人字宗之歷通判處州知道州提舉福建路市舶除瓊管安撫未行卒事見何參政澹所為銘】
胡栝【仙居人字釋之終石城縣丞】
淳熙八年黃由榜
商許【臨海人字應(yīng)仲飛卿之兄歷國子監(jiān)主簿大宗正丞宗正丞侍右郎官提舉湖南常平終朝散郎度支郎官】
楊能【臨海人字千之終湖州教授】
商逸卿【臨海人字羲仲許飛卿之弟歷國子監(jiān)主簿大理寺丞知嘉興府除刑部郎中終朝請郎主管沖佑觀】
陳章【仙居人字子云庸之子歷提轄行在雜買務(wù)雜賣場通判溫州府今以朝請郎知建昌軍】
王恕【寧海人字之荀齊輿之弟章之兄終宣教郎】
淳熙十一年衛(wèi)涇榜
楊定【臨海人字應(yīng)之與從兄樸弟能入太學(xué)號三楊終通直郎】
謝直【黃巖人字古民歷太社令大理司直今以奉議郎通判嘉興府】
林良【黃巖人字良叔歷軍器監(jiān)主簿太府寺丞兼金部郎官知嘉興府大宗正丞兼尚右郎官終朝奉郎主管沖佑觀事見王侍郎居安所為行狀】
淳熙十四年王容榜
王居安【黃巖人字簡卿以省試第二人為甲科第三人歷司農(nóng)寺丞知興化軍秘書丞著作佐郎兼考功郎官左司諫兼侍講起居郎崇正殿說書知太平州浙西提點刑獄權(quán)工部侍郎集英殿修撰知隆興府以捕李元礪兼領(lǐng)吉州尋奉祠除工部侍郎今以寶謨閣待制知溫州】
陳祖尹【臨海人字伯任終知宣城縣】
應(yīng)武【臨海人字緯之楊之猶子歷諸司糧料院提舉浙西常平宗正丞尚右刑部郎官假吏部尚書充金國賀正使金部郎中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卒贈正議大夫事見國史】
李閌【臨海人字伯皋終知永福縣】
樓觀【臨海人字子颙與兄覺號二樓歷太學(xué)正武學(xué)太學(xué)國子太常四博士知袁州提舉江西湖南常平宗正秘書丞考功郎軍器監(jiān)大理少卿今以朝散大夫差知處州】
陳芝【臨海人字宗瑞終武安軍僉判】
虞萬【寧海人字宗道終宣教郎國子錄事見錢宗卿文子所為銘】
林三英【臨海人字朝叔終吉州教授事見門人商侍郎飛卿所為行狀】
周世厚【天臺人字】
陳(上竹下榴)【臨海人字滋叔終江州教授】
紹熙元年余復(fù)榜
章楫【臨海人字濟叔終新城縣丞】
關(guān)(山晉)【臨海人字仲山終江東安撫司機宜文字】
王澡【寧海人字身甫歷監(jiān)進奏院國子太常博士今以朝散郎通判平江府】
陳全【臨海人字子卿芝之子終新城縣尉】
楊景思【寧海人字成已】
紹熙四年陳亮榜
張次賢【仙居人字子齊歷通判衢州臨安府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兼侍講終左司諫贈中奉大夫】
慶元二年鄒應(yīng)龍榜
陳鳳【臨海人字儀父終通判池州】
陳奇之【臨海人字養(yǎng)晦良翰之孫廣壽之猶子】
宋元老【天臺人字時叔終處州教授】
宋泳【天臺人字仲游】
陳渙【臨海人字伯益終瑞安縣尉】
徐質(zhì)夫【天臺人字季藻】
慶元五年曾從龍榜
周仲卿【寧海人字次和終提轄左藏庫】
王棐【臨海人字仲溫?行???之子歷太常寺主簿將作監(jiān)丞知衢州提舉浙西常平金部郎中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秘閣修撰知溫州不赴今以右文殿修撰主管沖佑觀】
王華仲【天臺人字實之終衢州司戶參軍】
陳肖元【寧海人字履道終武昌縣尉】
楊似云【黃巖人字伯雄終通直郎】
林申【臨海人字伯翰】
夏廷簡【黃巖人字迪卿終宣教郎】
嘉泰二年傅行簡榜
謝棐伯【臨海人字符常深甫之子終通判漳州】
徐衡【黃巖人字鈞父】
謝采伯【臨海人字符若棐伯之兄歷知廣德軍湖州監(jiān)六部門大理寺丞今為大理正】
張滎【臨海人字獻之】
郭明卿【仙居人晞宗之猶子終宣教郎湖廣總領(lǐng)所干官】
盧子章【臨海人字符平歷太府寺主簿樞密院編修官兼皇子國公府教授遷宗正丞兼侍右郎官】
謝少連【臨海人字惠伯】
方猷【寧海人字符老歷國子監(jiān)主簿樞密院編修官右司郎官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兼侍講今為宗正少卿兼敕令所刪修官】
梅昭【臨海人字仲潛】
陳艾【臨海人字耆叔】
邱牧【黃巖人字子謙終淮西制置司干官】
開禧元年毛自知榜
求淳【天臺人字粹翁甲科第三人終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
梅廷瑞【仙居人字祥伯】
陳镕【臨海人字伯聲終蘄州教授】
應(yīng)行之【寧海人字平父終蒲圻縣丞】
楊璘【寧海人字德翁歷太學(xué)錄國子博士今通判嘉興府】
嘉定元年鄭自誠榜
劉炔【寧海人字和叔】
王定【寧海人字君?!?br />
杜曄【黃巖人字良仲與弟知仁號二杜終東陽縣主簿】
王夢龍【臨海人字華父?行???之孫棐之猶子歷太常寺主簿通判婺州知處州】
杜范【黃巖人字儀夫粹德清節(jié)終始金石除殿中侍御史論執(zhí)政不行憤激至車不避道柄臣疾去之尋以右揆召朝野交慶忘身殉國纔二月史嵩之鴆之謚清獻】
楊嗣參【臨海人字唯叔終朝散大夫知南雄州】
吳燠【仙居人字堯卿】
徐叔用【天臺人字行甫】
朱淮【臨海人字叔明終監(jiān)南岳廟】
于有成【寧海人字君錫】
嘉定四年趙建大榜
周成子【臨海人字純?nèi)输┲印?br />
林仍【仙居人字伯淵】
胡余潛【臨海人字叔昭】
丁木【黃巖人字子植】
陳作新【仙居人字基叔終和州教授】
張萃【寧海人字叔器】
嘉定七年袁甫榜
郭磊卿【仙居人字子奇晞宗之子】
陳趙卿【天臺人字伯鼎】
董亨復(fù)【臨海人字子順】
洪汝弼【天臺人字季輔】
胡旦【黃巖人字子周】
周楫【臨海人字清甫洎之猶子終紹興府曹娥管押袋鹽】
李衛(wèi)【仙居人字子文】
陳耆卿【臨海人字壽老】
嘉定十年吳潛榜
張定【天臺人字平甫】
黃石【黃巖人字曼卿終邕州教授】
倪月卿【臨海人字子升】
葉應(yīng)輔【黃巖人字子儀】
王瀹【寧海人字宗之】
應(yīng)簡【臨海人字子文揚之孫】
趙炎【黃巖人字作夫】
楊渭起【寧海人字少望】
張紀【寧海人字子綱】
楊恭【寧海人字行已】
楊元績【臨海人字圣偉定之子】
嘉定十三年劉渭榜
洪月卿【天臺人字子公終靖州教授】
葉秀發(fā)【仙居人字叔英】
江朝宗【臨海人字平仲】
李矩【臨海人字員父庚之孫】
商炳卿【臨海人字晦仲飛卿逸卿之弟】
謝鄆【臨海人字應(yīng)之敷經(jīng)之子】
諸葛省已【黃巖人字希曾】
李良【黃巖人字子明】
嘉定十六年蔣重珍榜
顧周卿【仙居人字成子】
張(火垂)【天臺人字子華】
周棫【臨海人字少堅成子之弟】
胡(上一吉下二吉)【天臺人字明仲】
陳灼【臨海人字仲實】
張盤【黃巖人字子木】
沈應(yīng)丑【臨海人字行父遷之孫】
盧子尚【臨海人字仁仲子章之兄】
石森【臨海人字立父】
張士遜【臨海人字景祥】
徐滏【臨海人字瑞叔】
王居實【黃巖人字正卿居安之弟】
賜出身
淳熙四年
謝(今上嫌名)然【臨海人字開之升俊之子兩預(yù)鄉(xiāng)書以父恩澤補官歷通判鄂州知萬真二州都官左右曹郎官殿中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刑部尚書端明殿學(xué)士僉書樞密院進同知兼權(quán)參知政事薨于位州人位執(zhí)政自此始事見國史子周卿歷屯田郎官復(fù)以中散大夫提舉鴻禧觀長孫復(fù)知德慶府】
嘉泰四年
錢象祖【臨海人字伯同以祖端禮恩澤補官歷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處嚴信撫四州江東運判侍右郎官樞密院檢詳左司郎中權(quán)工部侍郎知臨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書改兵部華文閣學(xué)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書進吏部同知樞密院參知政事俄以諫用兵謫信州起知紹興府以資政殿學(xué)士兼侍讀再除參知政事知樞密院進右丞相兼樞密使俄進左丞相乞歸終少保成國公贈少師事見國史】
博學(xué)宏詞科
淳熙八年
周洎【第一人詳見干道二年科名】
上舍兩優(yōu)釋褐
政和三年
陳公輔【臨海人字國佐釋褐第一歷校書郎右司諫繼以讒謫臺州監(jiān)稅復(fù)召除右司諫禮部侍郎知處州終敷文閣待制自號定(艼去丁改弇)居士有文集行于世州以高科位法從且稱謇諤者自公輔始事見國史及余應(yīng)求所為銘子夷行見紹興五年科名侄周行知南康軍孫達善直徽猷閣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揚善歷吏部郎中終知光州】
上舍該恩釋褐
淳熙十三年慶壽
應(yīng)(木丹)【黃巖人字仲旃終岳州教授】
紹熙五年登極
王性【臨海人字有道終湖廣□領(lǐng)所干官】
樓覺【臨海人字開之觀之兄終婺州教授】
王滋【臨海人字次卿終嘉興府教授】
嘉定十五年玉寶
鄭少明【黃巖人字子信】
潘時舉【臨海人字子善大年之孫終無為軍教授】
赤城志卷第三十四
人物門三
本朝
仕進
特科
熙寧九年
夏升【□□人字□□終宜興縣尉】
求仲弓【黃巖人字德夫終知樂清縣有文集藏于家】
元豐五年
蔣師顏【臨海人字希賢鶚之祖終承奉郎知奉化縣】
元豐八年
徐沔【□□人字□□終通直郎】
元佑九年
朱君卿【□□人字□□終承務(wù)郎】
崇寧二年
趙逢
崇寧五年
陳師允
大觀三年
夏奕【□□人字□□終歸善縣主簿】
張希顏【臨海人字□□希房之弟希甫之兄終□州司戶參軍】
政和五年
孟顥【仙居人字□□終嚴州司戶參軍】
周光【臨海人字天錫洎之祖終恭城縣丞】
徐久中【臨海人字□□終欽州刑曹】
紹興五年
林秉文【臨海人字民師終知永福縣】
紹興二十一年
劉知過【天臺人字與幾與兄知變號二劉終監(jiān)南岳廟】
陳晞愈【臨海人字次韓】
紹興二十四年
應(yīng)權(quán)【仙居人字偉節(jié)終知寶應(yīng)縣】
周逢
紹興二十七年
左玙【黃巖人字□□璠之弟(王畢)之兄終監(jiān)御前軍器所】
朱璧【臨海人字彥益終麗水縣尉】
賈輅
錢天綱【臨海人字仲紀終永豐縣尉】
紹興三十年
陳綰【黃巖人字次權(quán)終太和縣丞】
張開【臨海人字彥遠終泰州文學(xué)】
隆興元年
應(yīng)光宗嫌諱良【仙居人字若虛頤之弟終衡陽縣主簿】
干道二年
胡汝舟【臨海人字巨濟終威武軍僉判】
干道五年
徐大中【臨海人字符禮終廣西經(jīng)略司干官】
許邦弼【寧海人字右之終吉水縣丞】
章世安
陳愿【仙居人字子愿終承議郎以三品服致仕事見朱文公所贈詩】
干道八年
徐易【天臺人字名世】
陳文行
趙余慶【黃巖人字廣叟終長溪縣丞】
陳著【臨海人字孟明耆卿之叔祖終從事郎】
應(yīng)懋商【臨海人字彥及終古田縣丞】
方斲【仙居人字子木號韋溪先生終嘉州文學(xué)事見門人陳檢正庸張郎中布黃侍郎宜所為挽詩】
淳熙五年
孟維翰【仙居人字宗卿終通直郎】
陳問道【黃巖人字圖南終宣義郎】
洪九疇
項觀古【黃巖人字正已】
葉元憲【仙居人字世則終縉云縣丞】
方剛【仙居人字抑強終通直郎】
淳熙五年
周鏸【黃巖人字惠夫】
沈述【臨海人字克明遷之兄終永嘉縣主簿】
陳剛中【臨海人】
淳熙八年
余祈【臨海人】
應(yīng)士廉【仙居人字簡仲權(quán)之子振之兄終新城縣丞】
楊樸【黃巖人字文之終承奉郎】
張鈇【黃巖人字叔平】
淳熙十一年
徐邦卿【臨海人字仲勤大中之子終上虞縣尉】
徐大受【天臺人字季可終監(jiān)行在草料場號竹溪先生有文集經(jīng)解藏于家事見米文公所遺帖及丁可所為行狀】
李介石【仙居人字正仲終承議郎】
金師軻【仙居人字仲醇終□州文學(xué)】
淳熙十四年
徐季
劉柬【臨海人字仲寬終瑞安縣尉】
左伯疇【黃巖人字錫范終□□縣丞】
吳汲【仙居人字進仲終溫州司戶參軍】
陳永年【黃巖人字南壽終□□縣丞】
金三復(fù)【仙居人字克孝終監(jiān)南岳廟】
淳熙十五年
陳炳【仙居人字文夫終監(jiān)南岳廟】
淳熙十六年登極
樓拱【臨海人字尚輝覺觀之父終承務(wù)郎致仕】
方富業(yè)【寧海人字子勤終監(jiān)南岳廟】
車九齡【黃巖人】
金三德【仙居人字克家終□□縣主簿】
紹熙元年
唐堯卿【天臺人字咨仲第一等第一人賜出身終湖州教授】
左賚【黃巖人字錫善終福州察推】
許?!緦幒H俗稚畹腊铄鲋q子終承務(wù)郎】
左伯朋【黃巖人字錫?終贛州推官】
石□【臨海人字子鎮(zhèn)終□□縣主簿】
陳煒
朱希說【臨海人字子傅伯臨之猶子終忠州文學(xué)】
陳骕【臨海人字季良骙之兄終監(jiān)南岳廟】
楊浹
鄭瀛【黃巖人字子仙終監(jiān)南岳廟】
徐天麒【黃巖人字長卿】
紹熙四年
薛逢辰【黃巖人字伯遇終候官縣主簿】
陳三省【仙居人字少曾愿之猶子終承務(wù)郎】
慶元二年
楊起宗【寧海人字仲起終慶元府觀察推官】
張萬【臨海人字子大】
蔣震【臨海人字起卿終監(jiān)南岳廟】
葉皆【臨海人字孟我終寧國縣主簿有易解考工記辨疑行于世】
賈謂【□□人字謂之終永豐縣丞】
沈必壽【黃巖人字天昌】
賈之祥【天臺人】
胡介【寧海人字安節(jié)終宣教郎】
陳育【臨海人字材翁終懷安縣主簿】
林有聞
慶元五年
陳南
繆之光【臨海人字觀國終江陵府觀察支使】
張?zhí)铩九R海人字子豐萬之兄終嵊縣尉】
葛一之【寧海人字符甫終德安縣丞】
戈之奇【臨海人字顯父終湖口縣丞】
朱江【臨海人字叔泳終安慶府觀察支使】
謝彪【仙居人字文伯】
顧牧【仙居人字謙之終常山縣丞】
林發(fā)藻【黃巖人字次董】
鹿開【臨海人字必先終監(jiān)南岳廟】
高恭【臨海人字子儀終潭州司理參軍】
蔡賓【黃巖人】
嘉泰二年
周中【臨海人字子建光之孫洎之弟楫之父終嘉興府酒稅】
諸葛若【黃巖人字欽之終泉州市舶】
謝九齡【臨海人字子壽終監(jiān)南岳廟】
金 【天臺人字茂之終連州推官】
葉日新【天臺人字德明終閩縣尉】
潘浹
開禧元年
陳穎【仙居人字秀叔終溫州贍軍酒庫】
關(guān)庚【臨海人字子明】
商儀卿【臨海人字儀仲飛卿逸卿炳卿之兄終永福縣主簿】
馮侁【臨海人字先之終監(jiān)南岳廟】
朱伸之【臨海人字泰叔終湘潭縣主簿】
陳洪【仙居人字子良終桂陽縣主簿】
金逵【仙居人字士貴終道州文學(xué)】
林登【黃巖人字子驤終候官縣主簿】
嘉定元年
潘休【臨海人字逢辰終監(jiān)南岳廟】
吳桴【臨海人字才叔終廣濟縣主簿】
林唯【臨海人字貫之終仙游縣主簿】
陳方【黃巖人字漢英終□州文學(xué)】
伍章【臨海人字端叔】
張叔元【臨海人字延善】
宋之謙【天臺人】
劉倓【寧海人字允叔炔之兄終黃陂縣主簿號閬風(fēng)居士】
嘉定四年
石繼喻【臨海人字子罕【光宗嫌諱】之子森之父第一等第一人賜出身】
王煥【黃巖人字子章】
張起宗【臨海人字振叔開之猶子士遜之父】
朱唐卿【臨海人字伯大終青田縣主簿】
嘉定七年
郭商佐【臨海人字文仲終無為縣尉】
池從周【黃巖人字子文】
林季永【臨海人字伯山】
嘉定十年
湯廷俊【仙居人】
周鎬【臨海人字子京】
徐夢熊【黃巖人字叔祥】
嘉定十三年
陳少明【黃巖人字明叔】
黃元吉【臨海人字伯裳】
吳洋【仙居人】
陳方之【臨海人字深叔奇之之兄】
陳暉【臨海人字吉老】
姜應(yīng)龍【仙居人字升之】
嘉定十五年玉寶
盧雄飛【黃巖人字升之】
朱渭老【臨海人字叔霖】
沈蒙【黃巖人字正叔】
商良弼【臨海人字賚子】
商傅卿【臨海人字翰仲】
朱巖【臨海人字叔瞻】
黃申【臨海人字伯翰】
柯岕【臨海人字子堅】
姜琛【臨海人字廷璧】
李簡【寧海人字敬可】
林杲【臨海人字子晦】
柯楫【天臺人字濟川】
嘉定十六年
吳(上一吉下二吉)【臨海人字吉甫】
樓申之【臨海人字吉甫】
惠芝【臨海人字德瑞】
商琎孫【臨海人字溫甫】
宗室
紹興二十二年
彥傜【居臨海字欣叟歷通判處州知德慶常德府西外宗正事終朝請大夫知贛州】
紹興二十七年
伯洙【居黃巖字彥文終知南外宗正事】
伯淔【居黃巖字彥正伯洙之弟終知建昌軍】
隆興元年
彥璦【居仙居字中玉終平江府觀察推官】
干道二年
彥敏【居仙居字茂功終建康府分司糧料院】
汝翼【居臨海字符輔終□州司戶參軍】
干道五年
彥鼒【居黃巖字國器終通判處州】
干道八年
師淵【居黃巖字幾道歷通判溫州將作監(jiān)太常寺主簿司農(nóng)太常丞終朝奉郎】
師譽【居寧海字師道終兩浙轉(zhuǎn)運司船場】
淳熙二年
師(上山下乃)【居寧海字會叔師譽之弟終都大提點四川茶馬】
淳熙五年
汝伋【居臨海字季思終通判信州】
淳熙十一年
善法【居臨海字養(yǎng)直】
師端【居黃巖字知道歷大理寺主簿知徽州司農(nóng)寺丞度支郎淮東轉(zhuǎn)運判官終知婺州】
善篔【居臨海字慶長善法之兄歷知昭循二州今以朝散郎主管崇禧觀】
淳熙十四年
師雍【居黃巖字然道伯洙之子歷通判嘉興府主管官告院宗正寺主簿今以朝散大夫知通州】
崇詎【居臨海字可大終監(jiān)文思院】
汝俞【居臨海字仁父歷司農(nóng)寺主簿太府寺丞今以朝請郎知饒州】
紹熙元年
師夏【居黃巖字志道師淵之弟歷大理司直知南康軍撫州今以朝散郎知西外宗正事】
師(邪去牙改共)【居臨海字共父終嘉興府判官】
潭夫【居臨海字深父】
伯滸【居黃巖字彥澤終長洲縣丞】
汝簡【居臨海字敬行終羅源縣令】
希旦【居臨海字周卿終知宿松縣】
慶元二年
崇巖【居黃巖字山父】
翰夫【居寧海字宗甫】
慶元五年
師開【居黃巖字信道】
崇(上□下止)【居黃巖字正甫】
師羽【居黃巖字由道終都大坑冶司干官】
嘉泰二年
琡夫【居臨海字溫玉彥傜之子終嘉興府判官】
開禧元年
師蒧【居黃巖字詠道伯洙之子師雍之弟】
崇(蔥去艸改廣去黃)【居黃巖字吉父】
希尹【居臨海字吉甫】
允夫【居黃巖字文卿】
嘉定元年
時望【居天臺字民瞻終海鹽縣尉】
嘉定四年
希亮【居黃巖字自明】
希廙【居黃巖字欽夫師端之子】
崇琰【居天臺字廷玉】
希悅【居黃巖字習(xí)之師夏之子】
嘉定七年
師耕【居黃巖字耕道】
崇禹【居臨海字舜咨汝俞之猶子】
希恪【居黃巖字符恭】
時著【居寧海字仲昭】
崇中【居黃巖字和父】
與齡【居臨海字德遠】
嘉定十年
希瑀【居臨海字禹玉】
崇正【居臨海字端可汝俞之猶子】
汝孖【居臨海字孜卿善篔之子】
崇譽【居臨海字君美】
崇禮【居臨海字君用君美之弟】
嘉定十三年
時杲【居臨海字符昕彥傜之孫】
崇(言互)【居臨海字子正】
嘉定十六年
時恭【居臨海字國梁潭夫之子】
崇學(xué)【居臨海字處文崇譽崇禮之弟】
潛夫【居黃巖字景壽彥鼒之子允夫之弟】
武科
紹興二十四年鄭矼榜【設(shè)科始此】
鮑惟幾【仙居人字與權(quán)終武經(jīng)郎興元府都統(tǒng)司計議官】
紹興三十年樊仁遠榜
鮑惟時【仙居人字少明惟幾之弟終秉義郎泉州永春酒稅】
隆興元年孫顯祖榜
童熙【仙居人】
干道二年蔡必勝榜
高選【仙居人字才舉歷知萬安軍柳州主管崇道觀終武經(jīng)大夫】
王卿月【詳見干道五年科名】
陳必定【仙居人】
干道五年趙鼐榜
蔣碩【仙居人字仲美】
金駒【仙居人字興可終從義郎如皋縣令】
干道八年林宗臣榜
王公弼【臨海人字輔之終武翼郎知安豐軍】
淳熙二年蔣介榜
蔡鎬【黃巖人字正之歷武學(xué)諭終博士事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
吳沆【仙居人字仲亢歷知昭靖二州今以武經(jīng)大夫主管崇道觀】
王公佐【臨海人字才之公弼之弟終象山縣尉】
淳熙五年陳說榜
陳大節(jié)【仙居人字伯固終監(jiān)永春縣稅】
楊斌【臨海人字兼子終武經(jīng)郎知賀州】
王智夫【仙居人字愚可終修武郎知郁林州】
蔣師堅【仙居人字仲乂終訓(xùn)武郎潼川路都監(jiān)】
陳箴
淳熙八年江伯虎榜
鄭澥【仙居人字子山終修武郎主管仙都觀】
淳熙十一年林(山票)榜
葉嵩【臨海人字伯高省試第一終武翼郎武學(xué)博士】
淳熙十四年黃褎然榜
鄭漁【仙居人字子淵澥之弟終清流縣尉】
張世英【臨海人字文伯終殿前司干官】
紹熙元年厲仲祥榜
金性【仙居人字子善終浙東兵馬都監(jiān)】
林??咼【仙居人字子中終修武郎湖南兵馬都監(jiān)】
鹿嘉孫【臨海人字亨卿】
慶元五年陳良彪榜
王孫震【仙居人字起卿智夫之侄】
嘉泰二年
葉(汀去丁改崇)【臨海人字仲高嵩之弟優(yōu)等第一人歷知郴澧二州終武經(jīng)郎知沅州】
柳斌【仙居人字顯父】
開禧元年鄭公侃榜
鄭镕【仙居人字敬夫終華亭縣松浦巡檢】
王孫貴【仙居人字良卿終知邵陽縣】
胡謙【仙居人字聰夫特奏第一終如皋縣尉】
嘉定元年周師銳榜
鄒顏卿【臨海人字希甫】
丁希呂【臨海人字渭叟】
王槱【仙居人字子賢】
嘉定四年林汝浹榜
朱仲弼【臨海人字止之淮之子終知澧陽縣】
鹿伯虎【臨海人字文卿嘉孫之弟】
嘉定七年劉必萬榜
葉蓀【仙居人字仲友終江州將領(lǐng)】
陳清卿【仙居人字子直】
楊渭起【詳見進士科】
吳躍【仙居人字云叔】
嘉定十年朱嗣宗榜
鄭堅【仙居人字子筠】
李周【仙居人字盈之】
蔣叔虎【仙居人字周卿】
嘉定十三年
陳正大【仙居人字子中清卿之弟優(yōu)等第一人】
陳履泰【天臺人字泰叔】
郭用中【仙居人字端志】
范祖筠【仙居人字節(jié)父終石門縣尉】
黃憲【臨海人字成甫】
嘉定十六年杜幼節(jié)榜
陳寵【仙居人字良卿】
陳廷蘭【仙居人字伯服】
游立節(jié)【仙居人字季堅】
黃光弼【黃巖人字可信】
鞏俊【臨海人字仲申】
高申甫【仙居人字宣卿】
遺逸
郭琮【黃巖人少喪父事母極孝絕葷醴三十年以祈母壽母百有四歲鄉(xiāng)黨異之至道二年士民陳贊等四十人狀其事于轉(zhuǎn)運使請以聞詔旌表門閭復(fù)其徭役明年母無疾卒琮執(zhí)喪甚哀自是邑人多化之】
蔣至【臨海人字造之有素行家居講授甚盛母張氏年八十鈔經(jīng)典助之大中祥符六年詔舉德行遺逸章守得象及部使者以名聞詔索所著經(jīng)解以進授將仕郎本州島助教賜其母帛咸平初曾守會命使主學(xué)慶歷大水城潰子孫掖之往避至曰死生命也吾何逃焉正冠危坐而逝后鄉(xiāng)人祠于學(xué)孫師顏師閔四世孫鶚見干道五年科名】
呂逢時【仙居人字原道少受經(jīng)于令陳公襄邑人知學(xué)自逢時始入太學(xué)與鄭獬友駙馬都尉錢景臻師之欲奏以官辭后隱于白巖山羅提刑適舉以孝廉亦不就】
林放【仙居人字達本元佑中將上禮部以親死廬墓側(cè)后筑草堂于東山隱焉大觀中求八行縣欲以放應(yīng)詔放不懌去之二十里左譽銘其墓】
左緯【黃巖人字經(jīng)臣以詩鳴號委羽居士與許少伊為忘年友劉元禮周恭叔以兄事之其卒陳侍郎公輔以詩哭之有有德傳鄉(xiāng)里無金遺子孫之句子璠玙(王畢)皆知名】
吳?!鞠删尤诵约儗嶈橛芯拶Z留千金其家久之不至福為懋遷得贏俟賈至悉以歸之賈曰向者吾留千金耳贏則君自致吾敢覬乎互相遜決之縣縣上之郡使中分其息福仍不受賈以其半捐之僧廬謂福曰君行誼如許不應(yīng)久無子吾近得顏氏女愿奉君為似續(xù)計焉其后生子奉積至芾兄弟登上第歷顯官云】
余元卿【黃巖人父死元卿始生母曰我不見夫何忍見子自剔其目誓不他適宣和寇亂元卿負母而逃力弱不勝仰天誓曰天若助我全母愿焚身以報寇定欲償前誓母力止之燃一指以謝天貺其后閭里欲上其事則曰吾非干名者也旋居母喪哀毀不離墓側(cè)縣上之郡立碣以記其事】
江(失其名)【字仲明宣和寇亂載老母奔山水間猝遇寇于東城之岡偪使就降仲明義不辱奮起詈寇卒死之呂丞相頤浩誄以文】
蔣煜【仙居人有文學(xué)宣和寇亂與煜遇欲妻以女煜拒之脅以拜亦不從寇曰吾戮汝矣煜伸頸就刃詈聲不絕煜性滑稽其臨事有立如此】
黃襲明【臨海人字原善宣和寇亂視郡城多圯其北倚山無闉堞首白郡以私財為倡逐增筑焉訖事寇驟至合圍數(shù)日不得入事聞詔免鄉(xiāng)舉有滕侯膺所與書尺美其功甚詳】
王衡【臨海人字平仲大觀中舉八行州歲貢一人衡名居次其上當(dāng)貢者有微累居衡次者趣衡指抉之覬遞升一年衡不可竟貢當(dāng)貢者時書考法甚嚴功過即上達及貢者姓名至提學(xué)司以行不應(yīng)法責(zé)郡郡欲改貢衡衡又不可遣職官往諭始聽后死于方臘之亂賊首聞之自戮其黨數(shù)人曰何敢殺王佛子】
趙占?【黃巖人字十朋志尚超卓與石尚書公弼李參政光為內(nèi)外兄弟二公貴無只字相通其介如此家有軒面植雙檜呼為檜隱士而自號木公居士宣和寇亂動以火攻獨于是軒相戒無敢犯】
徐廷筠【黃巖人字季節(jié)父中行嘗舉八行中行死免喪不忍娶者十年秦丞相檜當(dāng)國試題問中興歌頌庭筠曰今日豈歌頌時耶條其未足為中興者有五且曰吾不忍欺君也郡縣屈主學(xué)后進師尊之后以累舉恩合得岳祠庭筠曰吾嘗草封事言岳廟冗祿無用心既非之可躬蹈耶卒不就】
林鼒【黃巖人字叔和與兄鼐及趙師淵杜曄兄弟皆從朱文公游以學(xué)行知名早冠鄉(xiāng)書當(dāng)用累舉恩不就邑人尊之稱為草廬先生詳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
僑寓【不生長于此而居焉者為僑寓其子若孫生長于此而有科名者入仕進】
洪擬
丹陽人字成季紹圣元年中第官至吏部尚書靖康中避地寧海謚文憲有文集十六卷事見國史
呂頤浩
濟南人字符直元佑九年中第紹興元年拜左仆射終少傅鎮(zhèn)南定江軍節(jié)度使成國公贈太師謚忠穆建炎四年寓臨海淳熙十五年配饗高宗廟庭事見國史子搢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孫昭遠知武岡軍
綦崇禮
北海人字叔厚政和八年中第官至寶文閣學(xué)士建炎中寓臨海事見國史曾侄孫奎歷太府少卿湖廣總領(lǐng)今直敷文閣
韓昭
真定人字用晦丞相縝之曾孫官至直顯謨閣自號大同居士紹興初避地仙居
成大亨
河間人字正仲元符三年中第官至左朝散大夫直秘閣紹興初寓天臺
范宗尹
襄陽人字覺民宣和三年中第建炎四年拜右仆射終觀文殿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弟宗伋知衡州子榛知常州孫節(jié)知南劍州籍知江陰軍
錢忱
錢塘人字伯誠少師駙馬都尉景臻之子官至少師瀘川軍節(jié)度使榮國公紹興初奉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寓臨海事見國史
錢端禮
錢塘人字處和少師忱之子隆興二年賜同進士出身參知政事終觀文殿學(xué)士謚忠肅紹興初自湖廣侍父徙居臨海事見國史孫象祖見嘉泰四年科名弟端仁直秘閣知郢州侄竽直秘閣知饒州從弟徽之朝議大夫知崇慶府紹興初父稔為守因寓天臺從侄□干辦行在諸司糧料院
謝克家
上蔡人字任伯紹圣四年中第建炎四年參知政事終資政殿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弟克明官至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贈朝奉大夫侄杰浙西安撫司參議官
謝伋
字景思參知政事克家之子官至太常少卿知處州紹興初侍父寓黃巖自號藥寮居士有文集葉侍郎適為之序?qū)O直見淳熙十一年科名
郭仲荀
洛陽人字傳師官至太尉慶遠軍節(jié)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紹興中寓臨海事見國史
李擢
奉符人字德升元符三年中第官至禮部尚書徽猷閣直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子益謙吏部侍郎益能宗正丞
盧知原
山東人字行之官至徽猷閣待制紹興中寓臨海事見國史曾孫子章見嘉泰二年科名
張師正
大梁人字子正宣和中平寇難于此官至宜州觀察使河?xùn)|都統(tǒng)制紹興中寓臨海事見國史
賀允中
上蔡人字子忱政和八年中第紹興二十九年參知政事終資政殿大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
蔡向
東平人字瞻明樞密挺之孫紹興初提舉本路常平因寓臨海自號凈空居士有澮水集藏于家
曹勛
潁昌人字功顯宣和五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昭信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贈太師謚忠靖紹興中寓天臺事見國史子耜工部郎中知蘄州耘今利州觀察使
姜詵
長山人字廷言官至寶文閣直學(xué)士右通議大夫贈少師紹興中寓臨海事見國史子處度知惠州孫注今大理丞
王之望
襄陽人字瞻叔紹興八年中第隆興二年參知政事終資政殿大學(xué)士謚敏肅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子鏞知房州銖知荊門軍銘歷太府卿四川總領(lǐng)今奉祠孫涔歷金部郎官終知婺州
桑莊
高郵人字公肅官至知柳州紹興初寓天臺曾文清公幾志其墓有茹芝廣覽三百卷藏于家子世昌自號莫庵有文集三十卷事見尤尚書袤楊閣學(xué)萬里陸待制游樓參政鑰葉侍郎適序跋
虞似良
余杭人字仲房淳熙中為兵部郎官終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建炎中以父(汀去丁改受)分教于此因寓黃巖自號橫溪真逸
林同
長樂人字季野紹興二十四年中第官至朝請大夫知惠州先是其父仰為州推官因寓臨海
林憲
奉符人字景思中特科監(jiān)西岳廟干道中隨妻祖賀參政允中寓臨海號雪巢先生有詩集行于世事見尤尚書袤陳參政骙樓參政鑰楊閣學(xué)萬里序記
李?朋
長安人字才翁與兄?年齊名中特科監(jiān)南岳廟紹興末隨錢少師忱寓臨海
應(yīng)恕
栝蒼人字仁仲淳熙初寓黃巖朱文公熹以隱居老友稱之門人趙師淵等號畏齋先生
于恕
諸城人字忠甫張侍郎九成之甥中特科終昌國縣主簿紹興中以父定遠為州判官因寓黃巖
節(jié)婦
名節(jié)士大夫之所難也而婦人女子輒易之蓋善出于性非必學(xué)問之所及也今紀其顯者一人余則可以概推矣
陳氏
臨海人貢士朱伯履妻年少夫亡有欲奪其志者陳氏撫膺慟絕既蘇嘆曰吾寧速死忽聞此言引刀欲自剄姑急奪之乃免事父母舅姑至孝舅得風(fēng)眩疾侍湯藥不懈者八年姑老齒豁手調(diào)甘旨以養(yǎng)壽百有一歲庭有桃實萱穎之祥郡以聞詔特封安人仍旌表門閭
赤城志卷第三十五
人物門〔四〕
孟子進逃楊逃墨而韓愈辟入佛入老非以其擇術(shù)不可不謹哉道遠俗厖固有以豪偉聰明之士而遯于異教者如歐陽子所謂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夫隱于浮屠未若隱于儒之為正也歐陽子不之禁又俎豆之則與本論自矛戟矣臺古仙佛國也其多釋與道固宜余細考之疑亦有沖深虛遠之士隱于其中如歐陽子所謂者乃若趺化飛升離凡入獨雖神變莫指非所以訓(xùn)也姑存之而已
釋
東晉
曇猷
燉煌人興寧中至天臺舊傳赤城有五百大神居之言輒降禍猷至遇一嫗問途忽有負而投諸淵者猷飛錫救之水立涸今干溪是也方誦經(jīng)有猛獸巨蟒交見猷不動后有神詣猷遜謝愿他徙于是鼓角凌虛而去
曇蘭
青州人支姓日誦經(jīng)三十萬言太元中憩赤城一日有神長數(shù)丈屈膝自言愿推室相奉世傳韋鄉(xiāng)山神云
懷玉
臨海人高姓今樓石村其所居也號高玉禪師居方山運水遠溪忽見一父老曰庵前石下有泉也玉舉錫迸涌盈尺乃入天柱山即今涌泉延恩寺
齊
普遼
遼東人居白巖號普耀禪師事見妙智寺及王展白郎巖記
梁
定光
青州人許姓字靜照大同初隱佛隴三十年人罕知者初智顗在江陵夢光引至山頂曰汝當(dāng)住此汝當(dāng)終此及顗過佛隴光曰憶昔往時招手否顗即悟光曰金地吾已居之銀峰爾宜往今修禪寺是也陳大建十三年坐滅凡三瘞體骨踴出后置殿乃已
陳
智顗
潁川人陳姓字德安號智者大師十歲誓佛前愿荷正法游佛隴感定光之夢即建寺后示滅石城其徒輿葬佛隴今真覺院有塔存焉嘗著止觀十卷緇流宗為天臺教天圣中詔求其書賜名天臺總錄其徒如灌頂普明及智晞智璪輩皆有名詳見顏真卿梁肅碑
灌頂
章安人吳姓字法云號章安禪師聆智顗所說法了無遺忘嘗入都講演義疏晉王遣使送之還山為造國清寺今為天臺第五祖師先是同門智晞絕而復(fù)蘇其徒問曰師生何處曰吾生兜率天上見先師智者坐寶座旁皆有人惟有一座尚虛問天人云六年后灌頂當(dāng)升此說法及化果如其年
普明
會稽人朱姓初止國清半巖難于得水一日以杖扣石泉涌出今錫杖泉是也后示滅反屈三指云
隋
智越
臨海人郭姓亦受業(yè)智顗嘗誦法華經(jīng)瓶水自盈居露山精舍大業(yè)十三年終國清寺見高僧傳
唐
豐干寒山拾得
號國清三隱豐干者貌尤寢被發(fā)布裘或時唱歌人問之第云隨我騎虎游松門三人每邂逅則長吟大笑人莫測也有詩偈三百題松石間如云日日日東出日日日西沒不知千古萬古人送向青山成底物人競傳之正觀中閭邱守嘗問豐干天臺有何賢圣荅云見之不識識之不見欲見而識不得取相國清有寒山拾得狀類風(fēng)狂歌笑不常蓋普賢文殊后身也公至宜謁之至則二人方據(jù)火談笑閭邱遽作禮二人云豐干饒舌耶遂握手出門而去其后寒山隱寒石山拾得隱祥云峰遺跡可考獨豐干不知所終
溈山禪師
初作沙彌自福唐至國清求戒時寒山拾得埽松迎迓臨行寒山送之云千山萬水遇潭即止后于洪州泐潭山得道見傳燈錄
湛然
常州人戚姓號荊溪禪師天寶大歷間優(yōu)詔不起晚歸臺山注天臺教今赤城釋簽巖是也一日說法竟隱幾而化今號天臺教主云
遺則
京兆人長孫姓六祖牛頭弟子嘗謂天地?zé)o物也物我無物也雖無物也而未嘗無物也如此則圣人如影百姓如夢孰能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于是至佛窟四十年而終世號佛窟禪師
普岸
漢東人蔡姓百丈弟子大和初止水硙西峰翌日有虎引至平田今萬年寺未幾寺成
幼璋
夏侯姓相國孜之猶子游天臺感異人語于靜安鄉(xiāng)刱福田院今慧峰也后守駱延訓(xùn)命居靈鷲人死于饑璋聚骸以葬錢武肅王嘗夢一僧形觀甚偉寤求之不獲后圖形至此處乃璋也諭之歸國號至德大師
景欣
受業(yè)白云院嗣法于六通紹禪師人稱欣四面后入天臺華頂莫知所終
五代
勝光和尚
住兜率院事見傳燈錄
大小靜
不知何許人同憩國清寺深悟宗旨其問荅為人所傳
圣者頭陀
初憩國清寺顯異甚眾其雷馬山伐木事見頭陀庵
全宰
錢塘人沈姓嘗得石霜印可晚遯暗巖二十年今趺坐處尚存
師簡
初憩天臺戲龍院時大旱有龍臥巖間簡以杖扣之隨即滂霈簡善書求者多以鵝酒易之德韶嘗語人曰此簡羅漢也后示滅錢塘
德韶
龍泉人字惠舟清泰二年入臺嶺憩智顗道場后于通元峰卓庵嘗有頌云通元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時法眼印可之凡建道場一十有二處國朝開寶中示滅蓮華峰世號韶國師
本朝
道榮
不知何許人淳化中居長隴院習(xí)禪定靈異頗多時以羅漢目之既入滅人有見于壽昌五百應(yīng)真位者今肉身尚存
自詢
號國一道者傳法于了定大寂嘗燃一臂供佛雍熙初敕為建受業(yè)寺詢焚身以報火滅舌根不壞詔改寺為壽昌今萬年是也
遵式
寧海人葉姓字知白少住寶云洞天臺宗旨后又居?xùn)|掖其靈異非一嘗以錫卓石成泉后又講法于杭之昭慶寺學(xué)者以千計賜號慈云一日自言將死問其所歸以凈土寂光為對天圣中入滅
長吉
住凈名庵號梵才大師事見嘉佑院
居昱
錢塘人郭姓七歲叩疑于林逋書如夙諷丱角禮僧愿舍誦法華經(jīng)七日而周世號昱法華通判夏竦表為沙彌卒后三日啟倌貌如生昱善為詩有松聲和雨聽山色帶云看之句
知白
居永慶院郎侍郎簡記行業(yè)云天臺僧獨知白為可紀白嘗謂釋書不少觀者若臨海求濟茫乎不知其涯必有維楫之助然后旁行不難
清徹
仙居人戒行高潔天禧中嘗截一掌為眾祈雨立應(yīng)庵前猛虎馴伏洎死鄉(xiāng)人塑尸事之
處謙
永嘉人潘姓字終倩住白蓮院號沖悟大師為王荊公安石所知州旱請禱雨于潭謙語龍曰昔智者誨汝旱則施雨今偶忘之耶言訖雨大注
如吉
臨海人僧業(yè)精修元豐間居妙智院事見陸農(nóng)師記
智賢
寧海人慶歷間游錢塘傳智顗教又事明靜師儒佛皆得趣后歸崇教寺卒
禹昭
寧海人傳智顗教又與智賢論五經(jīng)得其奧旨羅提刑適嘗咨請焉
了然
臨海人薛姓號智涌法師初母胡無子禱于石觀音像夢有一老僧手持蓮花語曰食是當(dāng)孕然非汝子也生而超異住白蓮寺寺后有龍湫路峣陜師咒之使遷一夕大風(fēng)雨遂徙寬地寧海建法會請主法席寐中見有持牒來者曰兜率天請說法又夢一龍化為神告曰師七月當(dāng)歸矣既寤并日演法且誡且別坐而化
本如
四明人林姓住白蓮院號神照大師卒之夕所居梁木盡壞體聞異香人見云端有一衲子焉比葬發(fā)函如化爪發(fā)俱長矣塔近地一日生蓮花趙清獻公抃作行業(yè)記
良弼
永嘉人柯姓學(xué)天臺教訪僧本如于白蓮得其要旨從之者甚眾住香積壽安又住白蓮歸壽安而卒
元照
錢塘人唐姓字湛如號安忍子深明教律四方宗之少游天臺度石橋合掌誦經(jīng)想方廣而度者三復(fù)游宴坐峰石誦經(jīng)失足幾墮如人扶之而免與蔣之奇楊杰諸人為方外交劉燾作行業(yè)記
處咸
臨海人王姓字應(yīng)之住崇善寺寺敝謀遷之令李廷芝夢神告曰五祖臺下龍頭九九和尚宜見之公未喻閩人陳白曰五祖天臺教之第五祖師也昔居此山號五祖臺又指師九月九日生辰龍也其此僧之謂乎李悟趣為興寺后住白蓮院歸寂前二日與眾別楊杰為作誦云
妙機
仙居人陳姓母初娠夢有神僧告曰當(dāng)生賢子至生有奇相落發(fā)事雙林昌師后歸林下通判章憑因行縣謁之問如何是妙曰點鐵成金如何是機曰百發(fā)百中章尊事之又有行機者號簡堂操行尤峻世號大機小機云
照伯
不知何許人居崇教寺塔下夏坐則向日冬臥則擁雪或引紙縱筆濃淡橫斜初若狂言終無不驗宣和己亥正旦忽持巨軸與一往還士人緘縢甚密已乃行哭于市其中所言自方寇猖獗次及遼亡迄于中興日時不易一日忽辭寺僧去或問何往曰不天臺不五臺不東去不西來沿道誦詠數(shù)日趺坐塔下視之死矣眾欲舁入寺忽躍起狂走從寺后登山緣高如猿(狗去句改虛)眾隨即之望木杪騰踴者數(shù)十不知所終
法濟
臨海人師黃巖浩先罕臥食冬夏不壚扇建炎寇亂與其徒各燼一指以保城邑每誦法華至藥王品輒太息曰身如垂疣附贅虛生浪死何益遂采薪自焚是夕星月皓然忽天雨白花大如朔雪清旦拾遺骨得舍利焉
澤龕
寧海人葉姓建梁王寺塔塔成或請記歲月龕曰吾自有之乃取一鐸朱書二十字使垂之絕頂曰此塔記也干道中通守趙師夔侍母陳經(jīng)行見塔壞欲祈之夜感于夢且問始末使取鐸書以觀則曰二十世十八姓之僧造塔遇走小月東邑之氏修治趙母子駭嘆施緡錢百萬且繪龕像于塔下焉
道
周
王喬
字子晉周靈王太子好吹簫作鳳鳴浮邱公接以上嵩高三十余年后人求之不得偶見亙良曰告我家人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至?xí)r果見喬乘白鶴而去后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詳見喬祠
前漢
茅盈
咸陽人字叔申于龍顧山駕鶴上升按茅山記云盈漢景帝時人其高祖蒙字初成秦時至華山飛升先是有童謠曰神仙得道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元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xué)之臘嘉平盈年十八委家學(xué)道詣南岳上真西城王君受道道成命為太元真人領(lǐng)東岳上真卿司命真君至漢哀帝元壽元年乘云駕龍至大霍赤城玉洞之府見道史屬辭叔申馭鶴注及臨海圖經(jīng)
后漢
徐來勒
字符和甫按本際經(jīng)云昔在赤城劫一百八身為道士濟生度死其后白晝乘火上升至東漢時為太極法師余見栝蒼洞
劉晨阮肇
永平中入天臺山采藥失道遇二女焉詳見劉阮洞幽明錄作劉晟
王遠
東海人字方平舉孝廉官至中散大夫明天文圖讖逆知盛衰吉兇如指諸掌威帝召不起后強起終不言但題數(shù)百字于宮扇上其語皆驗留太尉陳耽家三十年忽自言當(dāng)死既死斂三日失其所在后至栝蒼山與蔡經(jīng)會焉詳見隱真宮
徐公
郡人居山煉御功成以鐵錐刺穴有白鶴自石鼓飛出駕之上升見道史屬辭按郡國志云漢末有徐公知于此山成道控鶴而去意其人也
陳仲林
漢末人與許道居尹林子趙叔道三人居蓋竹山得道其后王世龍趙道元傅太初等又居之
吳
左慈
廬江人字符放李仲甫弟子葛元之師也吳赤烏二年嘗與元游栝蒼洞煉九華丹服之得道
葛元
丹陽人字孝先洪之從祖初在赤城后入栝蒼蓋竹等處遇三真人授以秘訣符箓戲幻之術(shù)無不通曉吳赤烏七年尸解而去為太極左仙公政和中封沖應(yīng)真人見高道傳
蔡經(jīng)
栝蒼山人遇仙人王遠已而羽化詳見隱真宮
晉
許邁
一名元字遠游隱蓋竹山塵外記云蓋竹山有洞仙人許遠游居之又見晉書真誥
袁根柏碩
剡縣人因驅(qū)羊度赤城山忽有石門豁然見二女方笄遂為室家后謝歸女以香囊遺之根后羽化碩年九十余
平仲節(jié)
河中人以五胡亂中國渡江入栝蒼山受業(yè)宋君存心鏡之道積四十五年后乘云駕龍上升
梁
徐則
東海剡人居天臺觀號隱真中峰武帝詔講道要徐陵欽其風(fēng)致為作頌焉晉王廣鎮(zhèn)揚州召問道法則遜免一夕死柩自江都還臺道中多見則徒行云得放還故棲矣令弟子埽室曰客至宜延于此語訖跨石梁而去須臾柩至方知其異見隋書
陶宏景
丹陽秣陵人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嘗居寧海閬風(fēng)里與張少霞煉丹今鐵場側(cè)有東山猶存庵址嘗夢神告曰山在后海在前金笥玉笈居兩邊是中可以藏汝丹遂瘞丹焉其后漁人每值月黑望見火光燭林紹興初邑人胡俊發(fā)地得磁合大小三重內(nèi)貯石紫赤色如鐵有陸湜者取而藏之居半載有一道流至號茅山人與語大悅留之宿以丹示之道流嘆異夜深各就睡比曉人與物俱亡矣見南史隱逸傳及高道傳
唐
王遠知
郡道士善易作易總十五卷唐上元中一日雷雨暝霧中有老人叱曰所著書何在上帝俾遣六丁至取且責(zé)曰此上方禁文汝何為藏之遠知曰青邱元老傳授老人曰帝謂汝仙品已及斯今展二紀光宅中死長壽中有人過海見之見龍城錄異人錄
司馬承
仁廟嫌名 洛陽人字子微隱玉霄峰號白云子博學(xué)能文尤長古篆則天累詔不起睿宗召問理身之道對曰國猶身也老子言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天下治矣又問陰陽術(shù)數(shù)則曰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帝欲寵以官固辭歸著坐忘論年百余歲忽謂弟子曰吾今為青童君所召乃蟬蛻而去弟子斂空衣葬之詔謚正一先生國朝政和中封丹元真人
謝自然
華陽人幼而入道其師以仙經(jīng)示之一覽如舊記慕南岳魏夫人之操一日徑浮海尋蓬萊遇道士謂曰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天臺山司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丹臺此良師也遂回詣子微受法后白日仙去事見續(xù)仙傳
甘泉先生
不知何許人隱華頂峰頻詔不就開元十六年特于王屋山置陽臺觀居之
吳筠
華陰人字正節(jié)天寶初游天臺觀滄海與名士相娛樂文詞傳京師元宗召見大同殿獻元綱論三篇大歷中卒剡中謚宗元先生見唐書隱逸傳及高道傳
賀知章
字季真會稽永興人按許鼎撰通和先生祖貫碑云貫學(xué)黃老初賀監(jiān)得攝生之妙負笈賣藥數(shù)百年不死后于天臺山升仙元和中貫嘗遇之授斷谷丹經(jīng)謂曰子寬中而柔外可語道也道以退節(jié)為首退節(jié)則寡欲寡欲則神逸神逸則無為無不為反此而求道如卻走以追奔爾見唐隱逸傳高道傳
田虛應(yīng)
齊人字良逸得大洞法每水旱請禱但敝衣岸幘而坐應(yīng)不旋踵元和中入天臺屢詔不起
應(yīng)夷節(jié)
汝南人字適中母夢流星入牖而生后游天臺與葉藏質(zhì)劉處靜為林泉友會昌中于桐柏觀建壇以居凡五十年謂其徒曰玉京金闕泉曲酆都惟心所造爾汝等勉之年八十五卒及窆惟空棺羅隱為之贊
馮惟良
相人字云翼修道衡岳元和中入天臺廉使元稹聞其風(fēng)常造請方外事后以三洞法行于江表屢詔不起
徐靈府
錢塘人號默希子居天臺云蓋峰目為方瀛以修煉自樂嘗為詩云學(xué)道全真在此生迷途待死更求生今生不了無生理縱得生知何處生會昌初頻詔不起且獻言志云野性歌三樂皇恩出九重來傳紫宸命遣下白云峰多媿書傳鶴深慚紙畫龍將何佐明主甘老在巖松
閭邱方遠
舒州人字大方幼學(xué)出世術(shù)受箓于玉霄道士葉藏質(zhì)每曰葛稚川陶正白吾之師友也詮太平經(jīng)為三十篇昭宗屢詔不起天復(fù)六年沐浴端坐而逝舉□但空衣后人于仙都及廬山見之見續(xù)仙傳
厲歸真
天臺人嗜酒常單衣精水墨漢干佑三年于中條山飛升語人曰吾臺州唐興縣人也
葉藏質(zhì)
栝蒼人字涵象咸通初創(chuàng)道齋玉霄峰號石門山居精于符箓懿宗從其奏以所居為玉霄宮
左元澤
永嘉人居玉霄峰三年絕粒不語嘗制真一頌云大道杳冥不可致詰含太虛為廣舍總?cè)f宇為真一以道守真真亦非一信之以自然任之以萬物胎根既斷三界迥出九祖得度三官息筆實賴無功之功其功妙而難匹
陳寡言
越人字太初隱玉霄號曰華琳以詩詠自娛其山居詩云醉臥茅檐不閉關(guān)覺來開眼見青山松花落處宿緣在麋鹿群從林際還臨化以詩別其徒
王可交
蘇州人一日棹舟入松江中流見畫舫有道士七人皆玉冠霞帔一人呼可交與以二栗命一黃衣送上岸且令合眼洎開眼已失黃衣但見峰巒中松柏參天門之乃天臺山瀑布寺前也自是不食眾白于臺與州后挈妻子入四明山不復(fù)出見續(xù)仙傳
杜光庭
字圣賓天臺人或曰栝蒼人號東瀛子為時巨儒懿宗朝與鄭云叟試萬言不中遂入道初從僖宗入蜀有文集百卷終于上都太清宮內(nèi)供奉
王仙姑
黃巖人小名子松家岱石村行至石柜山遇仙成道咸通七年飛升今其鄉(xiāng)有王仙姑村
黃道士
居黃巖山山旁有石驛即仙人王方平所居也
五代
朱霄外
郡人居白云庵善河圖毖緯持其法嚴甚錢忠懿王給驛以進錫賚一不受館于都廣順初謝歸乃葺庵為觀居之今棲霞宮是也按崇道觀藏殿有題梁云吳越兩街道統(tǒng)天臺道門威儀棲真明德大師通元先生正一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守太保上柱國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朱霄外建
本朝
張無夢
鳳翔人字靈隱號鴻蒙子幼入華山與種放劉海蟾為方外友師陳摶得微旨廬于瓊臺行赤松導(dǎo)引法問以修煉事形歌詠題曰還元真宗召問長久之策不對令講易即說謙卦曰方大有之時宜守以謙上喜除著作佐郎不受復(fù)召講還元篇荅曰國猶身也心無為則氣和氣和則萬寶結(jié)有為則氣亂氣亂則英華散此還元大旨也賜處士先生號亦不受上以長歌贈行自丞相以下咸賦詩后終于金陵
黃永干
居天慶觀一日解化后半月有州快足回自金陵于道中解后敘問款密且俾寄音觀中道舊暨歸則知以其日尸解矣見道史屬辭
張日損
天慶觀道士事見三官堂記
屈元應(yīng)
臨海道士范文正仲淹表友人王君墓言屈深于易且善琴蓋祥符初嘗與范過從者也
王溫
樂安人善造夾纻像景德四年上升因改縣曰仙居今社壇即其址也
張用誠
郡人字平叔嘗入成都遇真人得金丹術(shù)歸以所得粹成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已而仙去至淳熙中其家蚤起忽有一道流踞主席而坐叩其家事甚歷歷會其孫他出乃去人以為用誠之歸云
彭文昌
彭溪人有道行行天心法政和中令晁昌之女惑于崇以告文昌乃市之淫祠為妖也焚其廟聞鬼神哭聲其怪遂絕
蛇姑
不知何許人居臨海后嶺之巔樵者見之以告居人忻生生訪焉見庵畔有一蛇護守遇不善人至則逐之故號蛇姑邑人張得一往謁授之訣曰心湛湛而無動氣綿綿而徘徊精涓涓而運轉(zhuǎn)神混混而往來張矍然解悟遂游方不歸矣
赤城志卷第三十六
風(fēng)土門
按周官職方揚州有金錫竹箭之利有谷與畜之宜隋志亦云會稽數(shù)郡饒于海陸一年蠶四五熟有夜浣紗旦成布者此通越與會稽言之非專指臺也而臺最瀕海且依山地育人培演迤深厚又與他州不類顧生之者眾而食之者亦殷則日貴月翔有過于渡江數(shù)倍者未可咎物產(chǎn)之薄而人之蕃息可賀也會歲屢豐粒米狼戾雖細民亦不欠一飽而暇責(zé)其余哉余故自谷帛以下品列匯聚且疏其名狀以俟博識冠之以土貢者亦尊君之意也
土貢
舊貢
金漆【其木似樗延蔓成林種法以根之欲老者為苗每根折為三四長數(shù)寸許先布于地一年而發(fā)則分而植之其種欲疏不欲密二年而成五年而收收時每截竹管銳其首以刃先斫木寸余入管舊傳東鎮(zhèn)山產(chǎn)之以色黃故曰金漆云】
干姜【陶宏景云干姜惟臨海章安二三村善為之其法以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更六日又去皮然后曬干置甕(酉瓦)中謂之釀也今章安城門黃杜所出尤佳齊孔琇之為守至以為獻則其來久矣】
乳柑【出黃巖斷江者佳他如方山下亦有之然皮厚味酸且香韻亦差減每歲雨多則倍長未霜以餉行都貴游謂之青柑其徑至八九寸者絕為艱得園丁豫擇以待需焉曾守宏父詩有一從溫臺包貢后羅浮洞庭俱避席之句】
甲香【一名流螺臨海記云生東鎮(zhèn)山傳信方亦云出臺州小者佳其法先以酒煮去腥涎云可聚香使不散也南州異物志曰甲香大者如甌其面纔長數(shù)寸殼有刺惟以眾香和爇則愈芳若獨爇則否】
鮫華【蘇恭云形以鰲無足而有尾山海經(jīng)曰鮫沙皮可以飾劍今南人但謂之沙魚本草云皮有二種其最大而長喙如鋸者曰胡沙小而皮粗者曰白沙】
飛生鳥【本草云(鼠扁)鼠出山都平谷即飛生鳥也狀如蝙蝠大如鴟鳶毛紫色常夜飛生子南人多以為怪藏其皮諺謂臨產(chǎn)者持之則易免】
元和郡國志
甲香三十斤
鮫魚皮一百張
元豐土貢錄九域志
金漆三斤
甲香三十斤
鮫魚皮一十張
今貢
大禮
銀六百五十兩
絹五百疋
瑞慶節(jié)
銀一千兩
絹五百疋
土產(chǎn)
谷之屬
稻【臨海異物志云丹邱谷夏冬再熟言其土所宜也夏熟者曰早禾冬熟者曰晚禾其最早者曰六十日曰隨犁歸曰梅里白曰便糧其次早者曰白婢暴曰紅婢暴八月白晚者曰白香曰白堇曰大(禾豊)細(禾豊)若是數(shù)者名最著土人通藝焉又以色言之則大青矮青光頭青黃散秈馬觜紅金珠之類是也而馬觜紅尤香而甘以次言之則獻臺相連寄生第二遍之類是也而獻臺最貴至于旱棱宜旱倒水賴宜水是又其性之相反者也糯之種相傳有數(shù)十而可記者有流水糯白糯黃糯麻糯荔枝糯烏鹽糯皆以其色近似至葉婆糯郎君糯則因其人得名而矮子糯則以其穗短而稱焉占城自占城國至剡秈自剡至大中祥符五年以淮浙微旱使于福建取種三萬斛分給種之至今土俗謂之百日黃是又其得之閩中者也名色雖多總其目曰粳曰糯爾雅所謂黏與不黏者是其別歟】
麥【有小大二種廣雅云大麰也?。ê虂恚┮步裥≌哂谐喟锥猿嗯c白名者取其色又有名穬麥蠶麥者別種曰蕎麥秋花冬實】
麻【胡麻可飯油麻可壓油大麻可為奶酪】
粟【有秈糯二種江東呼曰粢】
荳【有赤白紫褐黑五色又有形如虎爪羊角或刀鞘者又一種名白扁荳生籬落間可藥可食一種名蠶荳蠶熟時有之】
帛之屬
羅【越羅自唐有名杜甫繰絲行有越羅蜀錦之稱臺越地也】
綾【有花綾杜綾綿綾樗蒲綾四種】
絹【出仙居黃奢者佳】
紗【三伏時織者為上秋次之冬又次之絹亦同】
縐【紡絲為之輕者曰縐紗宜夏重者曰紡絲宜冬】
紬【以粗絲為之又有以綿繭搣之而成者曰搣綿搣繭】
布【有葛纻麻三種皆績其皮為之史記以纻為纑】
貨之屬
銀【出天臺赤巖】
鈆【出天臺赤巖郭婆坑等處】
銅【出仙居天臺等處】
鐵【出臨海興國仙居安仁天臺楢溪寧海東溪】
蜜【州有蜜巖見梁傅昭傳】
蠟【有二色黃者造燭白者醫(yī)家用之】
鹽【屬于浦者成于上屬杜瀆者漉于沙】
茶【按陸羽茶經(jīng)臺越下注云生赤城山者與歙同桑莊茹芝續(xù)譜云天臺茶有三品紫凝為上魏嶺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普門也魏嶺天封也小溪國清也而宋公祁荅如吉茶詩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漿之語蓋盛稱茶美而不言其所出之處今紫凝之外臨海言延群山仙居言白馬山黃巖言紫高山寧海言茶山皆號最珍而紫高茶山昔以為在日鑄之上者也】
紙【蘇文忠軾雜志云呂獻可遺余天臺玉版過于澄心堂又米元章用黃巖藤紙硾熟揭其半用之有滑凈軟熟之稱今出臨海者曰黃檀曰東陳出天臺者曰大澹出寧海者曰黃公而出黃巖者以竹穰為之即所謂玉版也】
紅花【秋末種春末乘露采之可以染絳】
花之屬
牡丹【多種歐陽公花品序云南出越州吳越錢氏喜栽植其盛若菜畦今天臺最著】
芍藥【多種亞牡丹】
酴醾【一名木香有花大而獨出者有花小而叢生者叢生者尤香舊傳洛京歲貢酒其色如之江西人采以為枕衣黃魯直詩所謂風(fēng)流徹骨成春酒夢寐宜人入枕囊是也】
海棠【紅色以木瓜頭接之則色白又有二種曰黃海棠曰垂絲海棠垂絲澹紅而枝下向】
巖桂【一名木犀紅者號丹桂又有黃白紫碧四色與重臺及四時開者而黃者尤香】
山茶【有紅白二色】
薔薇【紅紫色枝干有刺又有黃色者】
拒霜【一名木芙蓉有紅白二種及百葉者】
山樊【極香木高數(shù)尺北人呼曰玚花】
菊【有四十余種今可記者曰黃曰白曰紫曰御袍曰金銀荔枝之類則取其色曰甘則取其味曰球子曰玉繡球曰金盞銀臺則取其形之類曰酴醾曰桃花曰茉莉則取其花之同至是而獨頭開者曰佛羅菊狀似嬰兒者曰孩兒菊高與籬落等者曰東籬菊自海外得種者曰過海菊余不可勝載云】
瑞香【張祠部以瑞為睡故其詩有曾向廬山睡里聞之句而蘇文忠詠此花詞乃云領(lǐng)巾飄下瑞香風(fēng)俗但稱瑞香】
丁香【有紫白二色出海山】
杜鵑【俗號映山紅一曰紅躑躅王荊公詩所謂亦見舊時紅躑躅是也又有一種紫色唐正元中僧自天臺砵中以藥養(yǎng)其根種鶴林寺或見紅裳女子游花下俗傳花神即此花也】
麗春【莖生花媚而香】
金錢【深黃花圓如赤仄】
玉簪【質(zhì)素而香其形似之】
金棣棠【淡金色】
迎春【一名黃雀兒花】
金沙【有紫色者黃魯直詩所謂紫綿揉色染金沙是也】
錦帶【長莜而花綴其上有若錦然王元之目為海仙作詩云錦帶為名卑且俗為君呼作海仙花】
金鳳【有數(shù)色狀若飛鳳一又曰鳳仙】
八仙【狀如瓊花八蝶簇一心又有小蝶簇聚如碧玉者曰玉蝴蝶】
雪玫瑰【白色又有紫色者曰徘徊花】
長春【紅色一名月月紅】
滴滴金【黃色一名滴露花】
山丹【一歲著一花】
木筆【初發(fā)如筆狀一名辛夷見韓退之感春詩】
凌霄【附木蔓生有毒或凌晨仰視花露滴目則能喪明】
木槿【詩名舜華一曰日及花施肩吾詩所謂但看日及花唯是朝可憐是也】
玉繡球【白圓如球】
翦金【葉分數(shù)歧如翦裁之狀】
寶相【蔓生類長春】
密槱【紅黃色千葉歐陽公牡丹記作此槱字俗云密友者非】
水仙【本名雅蒜黃魯直謂質(zhì)可比梅而枝不及有只比江梅無好枝之句又有一種曰金盞銀臺】
梔子【一作支子一名鮮支上林賦鮮支黃礫司馬彪注鮮支支子也佛書稱薝卜花六出按黃魯直云八出者勝近有一種花瓣尤多且大名川梔】
蜀葵【爾雅曰眉戎葵釋曰蜀葵也一種曰夏葵有紅白紫三色】
石竹【一名曰錦竹頗多種李太白詩所謂石竹繡羅衣是也】
百合【紅白色根如胡蒜迭生二三十瓣又有川百合先實后花杏黃色上有黑點如灑墨然】
罌粟【以狀如瓶罌其中似粟故名本草有罌字粟正用此字俗云鶯粟者誤】
雞冠【其狀似之佛書所謂波羅奢花是也】
紫荊
藥之屬
百藥祖
黃寮郎
催風(fēng)使
含春藤
石南藤
清風(fēng)藤
耆婆藤
天壽根
千里急
紫葛
烏藥
百棱藤
右十二品按本草皆出天臺山
黃精【白居易贈天臺鄭隱君詩有黃精花未茸之句山中人九蒸九暴而食】
仙茅【一名香茅出天臺洞天宮者最勝傳云千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言其功力也】
朮【白者葉大有毛甘而少膏赤者反是貫休詩黑壤生紅朮指天臺也杜光庭空明洞詩芝朮迎風(fēng)香馥馥指黃巖也】
茯苓【松脂入地而生傍根者為茯神】
根子【出天臺蒸餅峰后向東者佳今貨于市者多國清天封所產(chǎn)故不能愈疾】
附子【出仙居黃皮山比蜀產(chǎn)為下】
草烏【出蒼山】
芍藥【有赤白二種】
天南星【葉兩頭相抱穗似榴子根似芋而圓如蒟蒻】
天門冬【爾雅謂之蘼一名釁冬夏生白花秋結(jié)黑子】
苦參【根黃莖并生一名水槐】
元參【陶宏景云道家用以合香】
薏苡【形如珠而稍長】
地黃【有三種以水浸試其浮者曰天黃沉者曰地黃半沉半浮者曰人黃然人黃為下】
枸(木巳)【一名王母杖】
茱萸【似椒而淺青色者曰山茱萸粒大而黃黑者曰吳茱萸又有一種紫色九日人以泛觴】
白芷【近城及天臺仙居多種之】
卷柏【叢生石上以葉似柏卷故名】
半夏【獨莖生皮黃肉白】
椒【紅色香勝蜀椒今天臺獨盛】
細辛【白者良陶宏景云出臨?!?br />
牽牛子【有黑白二色蔓生籬落間一名鼓子花碧色陶宏景云此藥始出野人牽牛以易之故名】
蛇床子【一名蛇米每枝上有花頭百余結(jié)同一窠】
車前子【土人呼為蝦蟆衣】
決明子【葉似苜蓿而大實似馬蹄者號馬蹄決明又有草決明】
蒼耳【一名羊負來】
何首烏【赤者雄白者雌本名交藤因何姓服之首烏故名】
五味子【以五味具故名俗名南藤】
菖蒲【生石罅者曰石菖蒲葉細生陂澤者曰水菖蒲葉微大】
五倍子【子青大者如拳】
覆盆子【以老者食之可溫水臟故名】
葶藶【月令孟夏蘼草死注云蘼草薺葶藶是也】
萆薢【莖有刺者根實無刺者根虛虛者勝】
黃連【狀若連珠其九節(jié)者妙】
瓜蔞【一名黃瓜詩所謂果臝之實是也】
龍膽【狀似牛膝味苦故以膽名】
艾【俗名蓬蒿土人于重午前一日收其葉以制藥】
橘皮【有青陳二種】
香附子【叢生道旁一云蓑草】
蓖麻【紫莖子青褐色】
藷藥【一名玉延一種出臨海寧海山中根圓而長名山藥其下品曰水藷藥又一種紫黃色曰虎掌藷其形似故名多出黃巖】
豨薟【一名火杴草】
骨碎補【一名胡孫姜唐明皇以其主折傷有奇效故名】
石斛【按本草溫臺亦有之以廣南者為佳】
茵陳【有山茵陳家茵陳二種】
婆荷
芎藭
蒲黃
天羅
馬蘭
羊蹄【一名蓄或又名禿】
果之屬
梅【多種花白者為盛余則有綠萼梅紅梅雙梅香梅干葉梅夏梅寒梅其實之酸則一也又有黃色者為蠟梅無實】
桃【多種以天臺水南為勝皆夏熟惟紫桃一名昆侖桃以秋熟更有名寒桃以十月熟又有實小如梅者曰御愛桃又有水蜜桃綿桃餅子桃其無實者為碧桃緋桃】
李【花與梨花類有綠李蠟李朱李紫抹李數(shù)種】
杏【花類紅梅舊傳天臺山有六出五色者號仙人杏】
梨【花雪白有雪梨梅梨青消梨水梨紅縻黃縻等數(shù)種其大小不類】
蓮【花有紅白二種俱結(jié)實又有碧蓮府蓮朝日蓮】
安石榴【花有單葉百葉一種號花石榴藏其實至花開不壞】
枇杷【葉陰密不凋冬花夏實】
橘【花頗香有榻橘綠橘乳橘朱橘等種】
金柑【黃色如彈丸】
橙【皮辛色黃有青橙縐橙香綿橙等種】
朱欒【實大如甌理粗而皮厚其瓣堅酢不可食俗呼沙柑又有香欒蜜覃二種】
柚【爾雅注云似橙實今土產(chǎn)大者如甌盂】
楊梅【臨海異物志云子如彈丸赤色五月中熟近歲土人所植多大而甘】
櫻桃【一名荊桃一名含桃一名鶯桃呂氏春秋以鶯嘗含其實故名鶯桃俗但云櫻桃】
林檎【本名來禽出天臺者佳】
蒲萄【二種紫者微酸青綠者甘甘者名水晶味尤勝出仙居】
栗【本草栗注云剡及始豐皮薄而甜相傳有人病足往其下食數(shù)升即能起行始豐今天臺也小者號茅栗】
榛【似栗而圓小又有二種曰鉤栗俗呼巢鉤】
椎【小而圓黑又一種名櫧差大而味澀俗呼曰苦(木資)】
銀杏【本名鴨腳后以其色白易今名】
棗【有馬頭棗鍾棗鹽官棗數(shù)種又一種名棘子實小而圓】
柿【有紅綠烏黃數(shù)色及牛奶八棱無核丁香等種】
椑【形似柿青黑色一名綠柿】
楊桃【臨海異物志云色青黃其核似棗蓋今山棗又一名羊桃本草名藤梨或名獼猴桃】
瓜【有金瓜銀瓜等種又有名八棱約青筭筩者】
木瓜【一名木梨比宣城為下】
榧【花實相續(xù)而生天臺仙居有之】
菱【有牛頭菱綠菱三角菱等數(shù)種】
芡【俗名雞頭陂塘間有種者】
荸薺【生水田中】
藕【出臨海蔡嶺者佳】
甘蔗【有竹荻二種出黃巖亢山等處】
葛【春生苗引蔓根大如臂】
茨菰【即鳧茨東漢書作鳧茈葉有(禾亞)如燕尾生水田中今蔡嶺為多】
蔬之屬
芥【一名水蘇有紫芥黃芥青芥油芥數(shù)種出石罅者曰山芥味極辛出黃巖仙居】
菘【大曰白菜小曰菘菜又有白頭牛肚早晚等數(shù)種】
波棱【葉尖理細如波紋劉禹錫嘉話云出頗棱國有僧?dāng)y子而至俗偽為波棱按唐西域傳正觀十一年泥婆羅遣使入獻波棱菜非頗棱也】
蒿【一名同蒿又有蔞蒿葉細而香】
薺【有花薺紅薺二種】
韭【一名草鍾乳四時纂要云一翦一加糞歲不過五翦云】
胡荽【一云元荽幼幼新書又云鵝不食草】
蕨【爾雅曰蕨鱉郭注初生者可茹土人多以配筍焉】
蔥【四時有之惟冬其白愈長】
萵苣【遯齋閑覽云出萵國】
苦藚【字書曰苦(艼去丁改處)蠶婦所忌】
莙荙【其莖和灰汁可澣衣】
筍【有早筀晚筀江南含肚石筍箭筍燕筍鞭筍苦筍等種】
薤【似韭而葉闊多白】
莧【有五種赤白紫三色又有馬莧五色莧】
葫【大蒜也一呼曰葫蒜舊傳天寶中此州李木生一枚呼為葫蒜俄而祿山叛乃先兆也】
蕈【多種出仙居稠皋者勝其地有左溪右溪中溪中溪者最香又天臺萬年山出合蕈土人珍之多暴以致遠仙居亦有之】
姜【本草云出臨海章安者佳】
萊菔【俗名蘿卜宜于沙地出黃巖潮際者尤大】
牛蒡【三歲一花根可食土人以中元日脯之】
木耳【生木上又有生石上者曰石耳生水上而細者曰天花蕈】
瓜【有冬瓜秋瓜瓠瓜稍瓜等數(shù)種】
芋【若蹲鴟謂之芋魁今出城西沙田者佳】
苔【生海水中出寧海古洞者佳】
紫菜【莖纖而稀生海崖石上土人以春初者為貴吳都賦綸組紫絳注紫紫菜也】
海藻【生海中又一種甚大俗名大菜又一種細而紫色名鹿角菜】
香菜【有細大二種】
蘇【有紫蘇花蘇板蘇三種】
草之屬
芝【抱樸子云芝草出蓋竹栝蒼山晉許邁云天臺臨海山多有仙人芝草耳目記亦云赤城山頂有青芝二根焉】
蘭【每干一花而香濃者蘭五七花而香薄者蕙】
萱【埤雅云一名鹿蔥可以忘憂夏開者高而葉大秋開者短而葉細又有(革呈)紅百葉者有鵝黃而香者】
茜【生山谷中三棱可以染絳】
茭【生浦中東其葉可為薦藉有白色者其根號茭手可食】
蒲【生陂湖中】
三白【農(nóng)人云三葉白則稻熟】
藍【三種中有梗者曰木藍可為淀者曰松藍可染碧者曰蓼藍】
燈心【澤地叢生莖細圓可為席】
馬鞭【莖方花鈿色下如鞭梢】
仙掌【生石壁上如人掌故名】
蕢【爾雅謂之葟江生者為淡蕢近海生者為咸蕢土人以為纜為席為屨】
萍【爾雅萍注云小萍也江東呼為薸有青紫二色紫者以壅田極腴又圓葉白花者曰白蘋】
蓼【江岸者曰紅蓼道旁者曰辣蓼可造曲櫱】
蘆【或謂之葭小者曰藋】
木之屬
金松【按唐李德裕賦序云于顏太師猶子舊宅睹奇木枝似檉松葉如瞿麥訪其名曰金松得于臺嶺故為之賦其略云風(fēng)入葉而成韻露垂柯而流液含春靄而蔥青映夕陽而的皪疑翠羽之群翔笑金潭之旁射亦猶處子在于隱淪奇材遺于山澤】
琪樹【按孫綽賦云琪樹璀璨而垂珠李善注云仙都所產(chǎn)未言其狀也至唐人詩詠始盛李紳詩注云垂條如弱柳結(jié)子如碧珠三年子乃一熟每歲生者相續(xù)一年者綠二年者碧三年者紅綴條上璀錯相間此言其狀而其詩云石橋峰上棲元鶴碧澗巖邊蔭羽人冰葉萬條垂碧實玉珠千日保青春月中泫露應(yīng)同色澗底侵云尚有塵徒使伏根成琥珀不知松老化龍鱗又許渾詩云月明琪樹陰鮑溶詩閑踏莓苔繞琪樹皆謂此也】
松【土產(chǎn)最盛天臺有怪松大數(shù)圍高不四五尺陸?蒙嘗贊之寧海梁王寺亦有偃松極古怪】
柏【葉扁而香】
檜【有御愛檜海檜二種】
梓【爾雅云椅梓注云即楸也】
桂【天臺山有八桂】
槐【爾雅作櫰葉大而黑】
杉【有刺杉細杉瑞杉等種】
樟【色微赤氣辛】
桐【有黃桐毛桐梧桐等種】
楓【脂可為香名山略記云天姥山有長楓千余丈今無之】
檀【黃色或名黃檀】
檉【杜光庭題空明洞有松檉蔽日影森森之句】
楠【根生瘤吳都賦云楠瘤之木】
支【謝靈運名山志云樓石山多有之】
(木資)【實可食】
欓【子似茱萸而香】
榆【其類有十葉同而理異】
柞【性堅得土之正可為梳材】
櫟【葉似櫟可染皁其實橡也】
樸【皮粗】
楮【一名谷舊傳皮斑而有瓣者為楮皮白而無瓣者為谷】
枕【出樓石山】
冬青【宮中號萬年枝四時常青】
樺桃【皮可為燭唐人所謂朝天樺燭香是也】
金荊【木堅有文可為床】
練【子可熟絹】
樗【形干類椿葉脫處有痕如樗蒲子故名然無用莊子所謂匠者不顧是也】
黃心【以其心黃故名】
烏臼【實如雞頭液如豬脂可壓油為燭】
栟櫚【吳錄云出臨海山中一名(朡去月改木)櫚】
柳【其葉下垂細者曰西河柳又一種曰櫸杜甫詩所謂櫸柳枝枝弱是也】
黃楊【歲長三寸遇閏則縮一寸東坡所謂厄閏年是也】
水楊【葉圓而闊且梗短生水濱】
苦條【材可為弓】
?!居悬S桑青?;ㄉK_^海?!?br />
柘【葉不類桑蠶惟三眠者食之】
皁莢【南史云黃塵污人衣皁莢相料理又一種田肥皁可澣衣】
椆【其實可食】
竹之屬
斑【暈紫黑而點大又號越竹】
紫【紫色張文潛所贊紫君是也】
筀【生二三月為早筀其皮暴干可照夜生四五月者稱晚筀】
方【以莖方故名出天臺玉霄峰】
箭【會稽之竹箭是也】
淡【山薄節(jié)間有粉可造紙南人多燒取瀝焉】
石【節(jié)疏而平可鞭壁】
狗【竹譜云節(jié)間有毛生臨?!?br />
筋【肉厚竅中可為弩】
慈【又名子母竹叢生】
苦【以筍味苦故名海物記云越人以苦毒竹為槍中虎即斃】
江南【干葉蒼翠異他竹】
佛面【以根如人面故名】
釣絲【可為竹竿】
桃枝【爾雅云凡竹相近四寸有節(jié)者名桃枝今所產(chǎn)其節(jié)相去踰尺可為笈笥不假丹漆又曰蒲葵竹】
茅【俗名笆籬竹】
公孫【長尺許成叢】
四季【長筍不絕】
筱【葉云箬葉以裹物不漬潤】
畜之屬
牛【有黃牛水牛二種】
馬【種有自他境貿(mào)易而至然皆駑材】
羊【地宜草而肥息】
彘【爾雅豬也色黑有白蹢者名花豬】
犬【有黃白黑等種】
貓【毛色等異】
雞【有黃白烏花色大者喜斗又有潮雞遇潮長則鳴孟浩然天臺詩所謂雞鳴信潮早是也】
鴨【爾雅謂之鶩又有一種名野鴨】
鵝【有蒼白二種】
禽之屬
烏【說文云一名慈烏以其能反哺而名其腹白者曰鴉又一種名寒鴉狀差小初冬來自西 北云】
鵲【俯鳴則陰仰鳴則晴聞其聲則喜故曰喜雀】
鸛【陶宏景云有兩種似鵠而巢木者為白鸛黑色曲頭者為烏鸛】
鷹【蒼黑色亦名鷙鳥又有(口后)哳而聲悲者曰鷂蒼褐色而似鴰者曰隼】
鳩【斑色方言曰鷦又一種色不斑人視其鳴為耕候曰布谷】
黃鸝【一名倉庚俗呼為黃鶯】
雉【即書名華蟲】
竹雞【自呼為泥滑滑俗傳白蟻聞之即化為水】
山雞【觜與足皆紅色】
鵪鶉【列子云蛙變?yōu)轾囉衷剖笠酁轾嚿贫啡艘悦芫W(wǎng)取之】
鴝鵒【人畜其雛以竹刀剔其舌可使能言似鶪而有幘者是】
鴿【一曰舶鴿】
鷴【似水雞而色白】
翠碧【毛可為飾南方人呼為紅翠】
郭公【身赤而頭尾黑】
畫眉【白眉褐質(zhì)善鳴好斗】
雪姑【毛羽黑白相間】
白頭翁【似雀而大首有白點】
謝豹【一名杜鵑又名子規(guī)曰謝豹者似其聲】
雀【斑褐色又有黃色者曰黃雀八九月群飛稻田間人取為披綿鮮或曰海魚所化八月為雀十月復(fù)入海為魚】
啄木【按本草褐者為雌斑者為雄穿木食蠹】
搗藥禽【其聲丁當(dāng)似之】
婆餅焦【似雀而大羽褐色】
青絲【似雀而小羽青色如絲】
山鷓【長尾而碧色觜與足皆紅】
伯勞【一名鶪一名博勞】
鵜鶘【頤下有皮可容二升物又名淘河】
青菜【嫩綠色腹下黃色】
黃頭【褐色善斗】
鸮【似鵩而小一名鵂鹠】
鸂鶒【臨海志云毛五色善敕水取魚】
鸕鶿【口中吐雛土人以捕魚】
鷺【足修而羽白南越志云隨潮上下】
鷗【臆白翅青南越志云能隨潮上下】
鳧【飛甚速】
鴛鴦【毛羽五色雌雄相逐水濱】
紅鸛【身白觜與足皆赤】
鶻【似鷹而小又有一種名鶻鸼似鵲尾短東京賦云鶻鸼春鳴是也】
花(月葛)【似雀而大色黃褐白黑相間如花善鳴】
噪天【似雀而大色如之性善鳴愈鳴即飛愈高】
百舌【一名孟桑遇春初作百鳥鳴】
十二紅【羽毛紅褐碧綠相間】
獸之屬
虎
豹【有赤黑二種又有文圓者名金錢豹】
豺【方言曰豺犬】
狼【似虎而小】
野豬【牙利如鎌刃毛黑如錐一名豪豬即封豕也】
山羊【有筋力善走】
麂【爾雅麂犬麇也旄毛狗足又有一種相類曰鹿】
香貍【形如羊而小有力味甚珍一名牛尾貍】
兔【博物志云望月而孕論衡云嗜雄豪而孕】
猿【貫休詩黃猿領(lǐng)白兒許渾詩鐘盡隴猿吟指臺山也】
猴【舊傳大歷中有數(shù)百集寧海杉林中里人伐木欲殺之有一老者飛出縱火爇其木于是人走救火猴得脫去其黠如此】
鯪鯉【似鯉而有四足能陸能水一名鱗鯉又名穿山甲】
刺猬【足短多刺近人則縮】
獺【似犬而口銳毛□水不能濡善捕魚人有魚鯁以其爪爬項即愈】
鼠狼【生田野中似鼠而尾如帚善捕鼠】
鼯【爾雅云似小蝙蝠】
栗鼠【一名(鼠登)(鼠令)鼠】
竹(鼠留)【贊寧云凡竹刺入肉不能出者啖此物立消以其食竹故能化竹毒也】
魚之屬【水族附】
鱸【肉脆者曰脆鱸味極珍又有江鱸差小】
石首【一名鯪魚頭大尾尖腦有雙小石瑩如玉故名鱗色如金其小者曰郎君曰黃衫又其次盛于春者曰春魚僅尺許】
鮭【一名(魚規(guī))俗稱烏狼腹多刺肝毒殺人烹之必去齒目涎血冬月為上味腹有朒白如酥名西施乳又一種小而黃春半方出名黃鮭】
鯢【俗作(上敏下魚)三腮曰鯢四腮為茅狂】
(魚薦)【似魴魚而膩宜鹽煎炙】
鯧【板身而銳狀若鎗刀曰鯧扁】
沙【二十四種有白蒲沙黃頭沙白眼沙白蕩沙青頓沙烏沙斑沙牛皮沙狗沙鹿文沙(魚夷)沙(魚?)沙燕沙虎沙犁到沙昌沙丫髻沙刺沙其類甚眾】
比目【雙則比目單則王余魚狀如牛脾鱗細紫黑色眼相合乃行】
楓葉【形小味極珍土人重之海物異名記云楓葉入水所化也】
鮆【子多而肥夏初曝干可以寄遠又有大者曰馬鮆可膾一名(魚力)魚】
鯔【身圓長而鱗細黑味甘】
鯉【無大小行皆三十六鱗陶洪景稱為魚王】
銀【口尖身銳如銀條以為鲊尤美】
鰣【一名箭魚】
(上剃下魚)【小者曰康(上剃下魚)】
白【板身肉美多細鯁】
鲪【似鯔而目大似鯉而鱗粗能以鬣刺水蛇食之】
鯽【出海中曰海鯽出陂塘中者止曰鯽其形皆扁而鯽首味甘】
梅【首大朱口金鱗土人暴以致遠次于鮆】
(魚力)【骨多而肉白】
馬鮫【無鱗而鋸齒青斑色】
短【項縮而短又有一種曰鸚哥魚】
火【頭巨尾小身圓通赤故以火名】
(魚孱)【身如膏髓骨柔無鱗】
竹夾【近(魚力)尾有硬鱗】
白袋【形似牛而白每自海入江則為水潦之兆】
謝豹【杜宇鳴時有之】
烏澤【與鯔相類】
柿核【一名秀才魚】
魟【形圓似扇無鱗口向下尾長于身最大曰鯨魟次曰錦魟又次曰黃魟】
(魚韱)【形似魟以鹽(哀去口改品)暴干俗呼老鴉鲞】
地青【尾有刺甚長逢物則撥之毒能中人色白者曰地白與魟(魚韱)相類又名邵陽魚鼠尾魚】
細鱗【生溪塘中以鱗細故名】
石勃卒【一名耒魚】
(魚占)【爾雅鳀魚大者長尺余無鱗亦名鰋又呼為(魚力)】
(苗子)【身圓至小宜為咸】
華臍【形如箬笠有帔可食一名老婆魚】
帶【南海異名記云修若練帶曰帶魚】
鱔【黃色狀如蛇或傳荇蓼根莖所化】
鰻【出海中者齒尤铦利冬晴鱐之名風(fēng)鰻宜于致遠出溪洞者曰鮫鰻江湖者曰湖鰻又有一種曰鯧鰻或曰(魚果)鰻形似箬江海俱有之】
鰫【背青無鱗多腴目旁有骨名乙禮曰魚去乙鄭注云東海鰫魚也品最下不登賓俎惟鹽衣?品以為鲞則佳暴其肚名赤魚鰾云】
鰍【生泥中品頗下】
章巨【八足首圓南海異名記正名曰蜛蝫郭璞江賦蜛蝫森衰而垂翹是也海濱人訛曰章魚又曰章舉一種足似之而小口望潮魁首駢足目在腰股其足長三五尺許者曰石蚷】
江珧【以柱為珍東坡有江珧傳言其甘郭璞江賦曰王珧】
螺【多種揜白有香曰香螺味辛曰辣螺有刺曰刺螺又有丁螺斑螺黃螺白螺田螺之類又有生深海中可為酒杯者曰鸚鵡螺】
車螯【歐陽公詩璀璨殼冰玉斑斕點生花美此物也一名昌蛤一名魁蛤】
蝦【有赤白青黃斑數(shù)色青者大如掌土人珍之以餉遠梅熟時曰梅蝦蠶熟時曰蠶蝦狀如蜈蚣而大者曰蝦姑身尺余須亦二三尺曰蝦王不常有皆產(chǎn)于海其產(chǎn)于陂湖者曰湖蝦二鉗比他種其長倍之】
鱉【一名團魚】
烏賊【腹有墨性嗜烏浮水上伺烏啄其腹則以須卷食之骨名海鰾鮹土人以元夕陰晴卜多寡云】
蛤蜊【善醒酒山谷詩商略督郵風(fēng)味惡不堪持到合利前是也一種小而殼薄者名蛤蜊姑】
蟶【大者曰竹蟶長二三寸大如指而頭開】
蚶【爾雅謂之魁陸有瓦壟蚶毛蚶數(shù)種臨海土物志有云有側(cè)徑四寸者又有烏頭而似蚶者一名蟲?咸云】
(蟲進)【似蛤而長殼有毛】
?腳【以狀似之郭璞江賦石(蟲劫)應(yīng)節(jié)以揚葩是也】
牡礪【陶洪景云百歲鵰所化本草以左顧為牡礪生海際崖石上磈礧相連如房曰礪房又有一種曰金錢牡礪云】
蝤蛑【八足二螯隨潮退殼一退一長最大者曰青蟳斑者曰虎蟳后二足扁闊名撥棹云】
蟹【類蝤蛑而殼銳螯铦利斷截如翦故一名曰(蟲截)有赤膏者俗呼為母蟹冬以鹵漬之曰剛蟹其無膏者曰白蟹】
螃蟹【俗呼曰蟹螯跪帶毛糟之可致遠東坡云蟹微生而帶糟是也】
彭越【爾雅名彭螖土人以其色青呼為青越螯赤者名擁劍名執(zhí)火又一種為彭蜞性極寒正蔡謨所謂讀爾雅不熟幾為所誤是也】
千人擘【海物異名記聚刺獷殼擘之不能入】
蚌【有珠郭璞江賦曰璚蚌晞曜而瑩珠】
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蠣鏡土人刮磨其表取通明者鱗次以蓋天窗謝靈運詩所謂掛席拾海月是也】
石帆【生海中石穴紫黑色枝柯相連】
石(蟲盍)【形圓色紫而有刺】
鱟【雌常負雄而行漁者雙取之子如麻醬之可致遠韓愈詩云鱟實如惠文首眼相附行是也】
(蟲宅)【一名水母形如覆釜常有蝦隨食其涎縷其膚縮以礬可致遠】
蛤【每一潮生一暈姚寬天臺詩所謂春潮生蛤暈是也海濱人以苗栽泥中伺其長然后出生吳都者佳】
淡菜【一名夾殼或有產(chǎn)珠者】
(蟲族)【一名老婆牙生于巖或(上竹下扈)竹上】
蟲之屬
蛇【十種青竹蛇與竹同色黃花蛇黃色喜捕鼠蝮蛇胎化腹裂子生最毒惟烏蛇不螫人】
蜈蚣【腐草所生足多有青赤二色】
蜥蜴【似蛇四足以備四色者為雄余為雌綠籬落而黑色小者名蝘蜓在壁名守宮】
蠅虎【似蜘蛛而灰色善捕蠅】
蛙【三足者名蟾蜍大者名封蛤水中鳴者名蝦蟆】
蚯蚓【俗名曲鱔】
蜘蛛【織網(wǎng)取蚊小者名蟢子】
蟻【有黃白二種】
虻【能啖牛馬血】
蝸【雨時涎壁如銀色】
蜻蜓【小而黃者曰胡梨】
蜂【有蜜蜂沙蜂山蜂數(shù)種】
蝶【大者曰蛺蝶有黃白黑數(shù)種】
蠅【色蒼其首赤而差大者呼為影跡見歐陽公賦】
螢【淮南畢萬術(shù)螢火卻馬注云取螢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馬見之鳴卻不敢行】
螳蜋【青色長臂】
蜩【詩云五月鳴蜩本生土中夏則登木而蛻秋鳴為蟬】
蟋蟀【一名促織有尾為雌無尾為雄雄者能鳴鳴于九月后為寒螀】
赤城志卷第三十七
風(fēng)土門
土俗
古言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俗誠有異也轉(zhuǎn)移之則在人焉州介東南之陬承平時號無事里無貴客百姓饜漁獵不識官府建炎后官吏叢(冗辱)兵旅繹騷民生產(chǎn)作業(yè)益艱自是機變繁滋有逐末而哄于爭者幸王化密邇風(fēng)雅日奏熏郁涵浸遂為文物之邦儻誠身以為民先俾禮義四達豈非學(xué)士大夫之責(zé)而尚可議俗耶參故常列風(fēng)土蓋古人記歲時之意今不復(fù)贅而惟以名守令勸戒列焉蓋不惟學(xué)士大夫之言而尤為政者之責(zé)也
仙居令陳密學(xué)襄勸學(xué)文
咨汝邑父老夫人之為善莫善于讀書為學(xué)學(xué)然后知禮義孝弟之教故一子為學(xué)則父母有養(yǎng)一弟為學(xué)則兄姊有愛一家為學(xué)則宗族和睦一鄉(xiāng)為學(xué)則閭里康寧一邑為學(xué)則風(fēng)俗美厚雖有惡人將變而為善矣今天子三年一選士雖山野貧賤之家子弟茍有文學(xué)必賜科名身享富貴家門光寵戶無繇役庥蔭子孫豈不為盛事哉予自到任以來居常憫爾邑民不識為學(xué)父子兄弟不相孝友鄉(xiāng)黨鄰里不相存恤其心汲汲惟爭財競利為事以至身冒刑憲鞭笞流血而不知止予甚哀焉奈何奉行天子詔條不可私恕每刑一人若傷發(fā)膚而汝邑民不知予心乃相煽熾囂訟成獄自以為能使予日不得食夜不得寢以與汝斷獘略不能改是誠何心雖然非汝百姓之樂于此也蓋不知讀書為善之故也前年曾有文書教諭汝鄉(xiāng)民令遣子弟入學(xué)于今二年矣何其無人也古者十室之邑尚有忠信況今百里之邑良民之子弟不少其間豈無聰明瑰茂樸美之器可使為公卿者然而不使之為學(xué)真可惜也今汝父老歸告而子弟速令來學(xué)予其擇明師而教誨之庶幾有成如前所說予明年十二月官滿即去汝父老亟其聽予言【李守兼跋云密學(xué)陳公昔宰仙居作勸學(xué)文歲正元日因耆老來賀使門人管師復(fù)宣讀于庭時皇佑二年也初海邦僻左人未知學(xué)及是風(fēng)俗翕然丕變詩書理義之澤迄今百余年漸漬深矣袤及千里弦誦之聲洋溢人才輩出掄魁造士諫臣碩輔名跡相望豈惟上之人作成之功與其山川炳靈之驗亦山前輩巨公格言遺訓(xùn)近接其耳默感其心有以致之然爾兼承乏為州之二年始克以斯文鏤板傳示學(xué)者冀吾父兄子弟之賢相與紬繹而誦味之嘗原公之勸誨在于父母有養(yǎng)兄姊有愛宗族和睦閭里康寧風(fēng)俗美厚此學(xué)之要亦其效也若乃身享富貴家門光寵理之固然否則有命矣然未有不學(xué)而能致此亦猶韓文公經(jīng)訓(xùn)乃菑畬之說非以利言曉人之法當(dāng)如是爾兼輒因繕寫題其后】
勸俗文
為吾民者父義【能正其家】母慈【能養(yǎng)其下】兄友【能愛其弟】弟恭【能敬其兄】子孝【能事父母】夫婦有恩【貧窮相守為恩若棄妻不養(yǎng)夫喪改嫁皆是無恩也】男女有別【男有婦女有夫分別不亂】子弟有學(xué)【能知禮義廉恥】鄉(xiāng)閭有禮【歲時寒暄有以恩意往來宴飲序老少坐立拜起】貧窮患難親戚相救【借貸錢谷】婚姻死喪鄰保相助無作盜賊無學(xué)賭博無好爭訟無以惡凌善無以富吞貧行者遜路【少避長賤避貴輕避重去避來】耕者遜畔【地有界畔不相侵奪】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子弟負重執(zhí)役不令老者擔(dān)挈】則為禮義之俗矣
和鄭閎中仙居詩十一首
我愛仙居好三年理尚寬民雖羅網(wǎng)罟政未息風(fēng)瀾【邑民大水之后困于賦役予欲少息然州縣科須勢不獲已者比嘗有之】憫物刑多省勞心席少安祇慚無惠術(shù)求配古人難
我愛仙居好民純不用拘閭閻興禮遜囹圄長榛蕪網(wǎng)闊奸逾少風(fēng)恬惡自無一年人已信感激謝張弧我愛仙居好臨民必以誠簿書無日暇訟獄積年生【予始至邑奸豪有以積習(xí)憑折細民田土者跡驗分明予治而歸之或有年深而無稽者亦妄起詞訟年分戶二千凡有產(chǎn)而無業(yè)積年空納其租訴而還主者不可勝數(shù)】百疾求箴補千鈞待準平嗟予不知古斯道未能宏
我愛仙居好安民去百奸誠心雖照物政體昧循環(huán)喜有綱條立慚無教令頒二年憂且病王事豈能閑
我愛仙居好慚無德政馨下車時問疾治獄自空囹老吏貧歸里【有老吏余彬者貧無以自給每歸耕田里數(shù)月而后出聽之】蒼生餒在庭惟憂澤未至豈敢瀆邦刑
我愛仙居好園池日退居馴禽來鶴鶴野水進徐徐【園鑿新沼引水經(jīng)竹林間以環(huán)流釣翁臺習(xí)坎嘉魚二亭】草木通樵采【圃有短垣樵薪桐子之屬時為邑民所拾】桑麻有老鋤猶言民未樂更欲寢刑書
我愛仙居好家無十?dāng)?shù)人民貧惟有疾俸薄不知貧弟妹閑成癖妻孥老未淳自余無所恨寸祿及偏親
我愛仙居好公余日在房憂民極反復(fù)責(zé)己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老來須向?qū)W多病喜平康我愛仙居好隆儒(甚少)大方諸生令講藝童子俾升堂【公暇每有童子十?dāng)?shù)人至堂上教授經(jīng)書或試之詩】買地興民學(xué)【因孔子廟后修起學(xué)舍買三家之地以廣其基】驅(qū)車下黨庠【予每出行諸鄉(xiāng)遇有小學(xué)則下以觀童子】三年邑未化官滿意彷徨
我愛仙居好經(jīng)營盡國工庶民心喜悅小邑勢尊隆萬瓦如云合千題不日礱自非仁惠術(shù)媿子一觀風(fēng)我愛仙居好官卑分已盈才非漢循吏道似魯狂生擊柝心雖樂觀風(fēng)志未平寧如孟夫子不食去齊卿
【守令賦詠甚多獨錄此者以其言皆切于厲俗而多拳拳責(zé)已愛民之意蓋仙居稱善治規(guī)模昉此推一縣則一州可知也】
蕭守振示邦人詩
我本江海人來守仙佛國年豐訟牒稀公事不留積豈無一樽酒約客飛大白重念此邦人朝飽不謀夕頃遭兩旱荒十九皆菜色城中多餓殍倒死臭熏陌幸茲連歲豐粒米棄狼籍嬉嬉不營生便爾輕麰麥三日天不雨沙田已?坼十家九無儲何以度饑厄我為此邦憂夜眠不安席愿天歲歲豐愿爾痛儉嗇一年三年儲三年九年食堯湯雖在上豐歉豈可測【唐守仲友跋云示邦人詩五言二十八句前臺守蕭公侍郎作也臺居山海間易水旱民偷于魚鹽惰農(nóng)靡費故公作是詩以諭之仲友入境覽山川問風(fēng)俗惜田事鹵莽思有以勸戒之镵公詩于石以永邦人之思云】
天臺令鄭至道諭俗七篇
縣令之職所以承流宣化于民為最親民不知教令之罪也予自至官觀爾百姓日以爭訟來至于庭其間多違理逆德不孝不悌凌犯宗族結(jié)怨鄰里以至婚姻之際多事茍合殊無恩義五服之親問以服紀全然不知浮浪盜販之人日益加眾如此者皆由風(fēng)俗鄙陋教道未至兼修學(xué)從宦之家少小人無所觀法若不曉告而加之罪是罔民而刑之也今采諸經(jīng)傳擇其文理易明而可以感動人之善心者為諭俗七篇百姓各以此更相訓(xùn)教率而行之禮義之風(fēng)必從此始若順爾舊俗反予教言恣意任情必犯刑禁
孝父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故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所以為厚德之報也昔周文王事父王季每雞初鳴則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左右曰今日安否如何左右曰安文王乃喜其有不安則左右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步王季復(fù)膳然后亦復(fù)初凡食上必自視寒暖食下問所膳然后退其后武王亦如此事文王不敢有加焉然則不孝其親而欲子孫事我以孝豈可得也漢石奮為上大夫老歸于家其子石建為郎中令已老每五日一歸省親入諸子之舍問侍者取其親中衣身自洗濯復(fù)與侍者不敢令其親知之夫貴者之事親猶如此況于賤乎晉王祥性至孝繼母不慈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忽有雙鯉躍出其孝誠所感如此雖然此言其能養(yǎng)父母者也孝之道又不止于能養(yǎng)而已故孟子曰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禮記亦曰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zāi)及其親敢不敬乎孝經(jīng)曰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如此則所謂孝者又貴乎修身謹行不辱其親非獨養(yǎng)口體而已今爾百姓父母在則私分異財離居各食從妻子之歡忘天姓之愛且禮曰父母在不有私財又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則出之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沒身不衰然則私貨財順妻子豈為孝乎
愛兄弟
兄弟者同受形于父母一氣所生骨肉之至親者也詩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言死喪則相恤也又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言患難則相救也昔衛(wèi)宣公有子二人曰伋曰壽伋被謗宣公遣往齊使盜待于路欲殺之壽知以告伋使勿去伋曰棄父之命不可壽遂先行為盜所殺伋后至曰壽何罪請殺我盜又殺之故詩人作二子乘舟之詩思之也晉王祥王覽異母兄弟也母朱氏待祥不慈祥被楚撻覽年數(shù)歲輒涕泣抱持之朱氏屢以非理使祥覽輒與俱又虐使祥妻覽妻亦往共之朱氏患之乃止又嘗使人以毒酒殺祥覽知之與祥爭酒飲朱氏遂奪之自后朱氏與祥饌覽必先嘗夫異母兄弟猶如此況同母乎南唐江州陳氏七代同居族人數(shù)百口每食鋪廣席以次就坐有犬百余頭共食一槽一犬不至余犬為之不食禽獸猶如此況于兄弟乎今爾百姓不明禮義悖逆天性生雖同胞情同胡越居雖同室跡猶路人以至計分毫之利而棄絕至恩信妻子之言而結(jié)為死怨豈知兄弟之義哉后漢薛包好學(xué)篤行弟子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數(shù)破其產(chǎn)輒復(fù)賑給嗚呼兄弟叔侄之不和皆由爭財之不平使能少慕薛包之風(fēng)豈復(fù)有爭也哉
睦宗族
親者身之所自出祖者又親之所自出則愛吾身與吾親者不可以不尊祖推尊祖之心順而下之則宗族者皆祖之遺體可不敬乎睦族者尊祖之義也古者圣人等人情之輕重立為五服以別親疏以定上下上以治祖禰下以治子孫旁以治兄弟歲時之間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別以禮義使之生則有恩以相歡死則有服以相哀然后宗族之義重今爾百姓多逆人理不知族屬茍有忿怨不能自勝則執(zhí)持棒杖恣相毆擊豈擇尊長也力足以勝之斯毆之矣我富而族貧則耕田佃地荷車負擔(dān)之役皆其族人豈擇尊長也財足以養(yǎng)之斯役之矣此皆風(fēng)俗薄惡人倫之深害
恤鄰里
古者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xiāng)使之相賓如此則百姓之情歡欣交通而和睦之道著矣孟子曰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蓋謂此也禮記曰居鄉(xiāng)之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見父之執(zhí)不使之進不敢進不使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其于道路則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所任輕則并之重則分之以至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則古人所以待鄉(xiāng)黨之老者又如此也鄉(xiāng)飲酒之禮于歲十二月帥鄉(xiāng)黨之民會聚飲酒以正齒位長者坐少者立老者食以厚少者食以薄所以示民以孝弟之道也其有禍患則鄰里之人同其憂故曰鄰有喪舂不相【相謂以聲相勸】里有殯不巷歌行吊之日不飲酒食肉焉漢萬石君居鄉(xiāng)里其子慶為內(nèi)史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怒而不食慶惶恐請罪萬石君責(zé)之曰內(nèi)史入閭里里中長老皆走避內(nèi)史坐車中自如豈當(dāng)如此自后慶及諸子入里門常趨至家王吉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木垂吉庭中其婦取以啖吉后知之乃去其婦東家聞之欲伐其棗鄰里共止之因請吉令還婦里中為之語曰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全王陽婦還又曹節(jié)性仁厚鄰人有失豕者相似詣門認之節(jié)不與爭后所失豕自還鄰人大慚送前所認豕并謝節(jié)笑而受之夫古人所以睦鄰里者如此今爾百姓以富役貧以強凌弱以少犯長豈知古人所以交鄰里之道哉
重婚姻
男女有別然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然后父子有親婚姻者禮之本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先祖下以繼后世可不謹乎是以婚姻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者之禮皆主人設(shè)幾筵于家廟而受之所以敬緡姻也古者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齋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xiāng)黨僚友所以厚其別也夫幽則質(zhì)于鬼神明則證以鄉(xiāng)黨然后行婚姻之禮則男女不可以茍合也如此及婚禮既成男子親迎受之于母也母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教以為婦之道也既而出于大門男先率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蓋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男先而女從則從人之義也質(zhì)明婦執(zhí)棗栗榛修以見舅姑成婦禮也舅姑入室婦以特豚饋明婦順也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以著代也古人于婚禮之義如此今爾百姓婚姻之際多不詳審閨闈之間恩義甚薄男女之家視娶妻如買雞豚為婦人者視夫家如過傳舍偶然而合忽爾而離淫奔誘略之風(fēng)久而愈熾誠可哀也
正喪服
禮記曰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以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不可損益也創(chuàng)大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食粥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凡生天地之間有血氣之屬莫不知愛其類今鳥獸失其群匹越月踰時反其故鄉(xiāng)則翔回鳴號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莫智于人故人于其親也至死不窮將由夫邪淫之人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從之則鳥獸之不若也將由夫修飾之君子則三年之喪若駟馬過隙之易然而從之是無窮也故先王為之中制止于三年使足以成文理則去之矣然則何以期年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間者莫不更始焉故以期也九月以下則漸殺之使勿及也故三年以為隆期九月以為閑小功緦麻以為殺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法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斬衰貌若苴齊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此哀之發(fā)于容體者也斬衰之哭若往而不返齊衰之哭若往而返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fā)于聲音者也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議而不及樂此哀之發(fā)于言語者也斬衰三日不食齊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父母之喪既殯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齊衰之喪疏食飲水不食菜果大功之喪不食酰醬小功緦麻不飲醴酒此哀之發(fā)于飲食者也父母之喪居廬寢苫枕塊不脫绖帶齊衰之喪居堊室編蒲而寢大功之喪寢有席小功緦麻床可也此哀之發(fā)于居處者也斬衰布三升齊衰布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緦麻十五升此哀之發(fā)于衣服者也圣人取于人情制為五服其等降如此今爾百姓親屬相犯問以服紀年月皆言不知以此觀之則死時不為服服而不終其制者亦多矣其去禽獸豈遠哉
重本業(yè)
古有四民曰士曰農(nóng)曰工曰商士勤于學(xué)業(yè)則可以取爵祿農(nóng)勤于田畝則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巧則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貿(mào)易則可以積財貨此四者皆百姓之本業(yè)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則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終身之事畢矣不能此四者則謂之浮浪游手之民浮浪游手之民衣食之源無所從出若不為盜賊即私販禁物一旦身被拘系陷于刑禁小則鞭撻肌膚大則編配絞斬破蕩家產(chǎn)離棄骨肉方此之時欲為四民之業(yè)而何可得也
臨海令彭仲剛續(xù)喻俗五篇
崇忠信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有人理也人理莫大于忠信忠則不欺于君信則不欺于人人能內(nèi)不欺心外不欺人然后可以為人而異于禽獸矣茍能力行不息則明無人非幽無鬼責(zé)天地佑之鬼神福之親族信之鄉(xiāng)黨敬之其在世也豈不樂哉若不忠不信懷私飾詐內(nèi)以欺心外以欺人則人理絕滅去禽獸不遠矣如此則明有官府之典刑幽有鬼神之譴責(zé)不協(xié)于親族不齒于鄉(xiāng)黨又何利焉三代之時人人有士君子之行雖小夫賤隸婦人女子皆知蹈履忠信不敢為欺何必古之時近世如包孝肅公尹京時民有自陳某人以白金百兩寄我其人死矣以金還其子子不肯受愿召其子還之尹召其子其子辭曰亡父未嘗以白金寄人兩人相遜久之又嘗親見田間一老農(nóng)時當(dāng)大旱人皆訴以求蠲稅獨不肯訴問其故曰老夫田偶得蔭注實不傷若雷例去訴是欺天也又見一老吏有鄰人訴事于郡屬以三十千后果得理其老吏遣人送三十千還之云此事乃知州自判我實不曾致力不敢欺心受此錢也后其子登科人以為不欺之報又浙西有一牙儈之子登科人賀之荅曰老夫自少為牙以至今日未嘗欺瞞官司一文稅錢所以獲此報將來兒子受得官中俸錢亦無媿也如此數(shù)事皆可謂不欺心不欺人者矣今每見詞訟動飾詐欺或有偽作契券揩改簿約負財賴業(yè)設(shè)詐規(guī)利隱減財產(chǎn)規(guī)避賦役本因喧爭便稱被打本因討索便稱打劫情態(tài)萬狀虛偽百端皆是自欺其心以欺他人豈不大可恥哉
崇儉素
儉美德也古人之所寶也禹大圣人也帝舜稱其德曰克儉于家人君富有天下猶以儉為德況民庶乎故曰儉德之共也又曰儉常足人能崇尚儉素深自撙節(jié)省口腹之欲抑耳目之好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不務(wù)虛飾以喪實費食可飽而不必珍衣可暖而不必華居處可安而不必麗吉兇賓客可備禮而不必侈如此則一身之奉易供而一歲之計可給既免稱貸舉息俯仰之求又且省事寡過安樂無事故富者能儉則可以長保貧者能儉則可以無饑寒豈不美哉今世之人不知以儉為美德而反以儉相鄙笑往往縱目下之欲而不恤后來飾一時之觀而不顧實患亦可謂愚矣故富饒之家日朘月削浸以不足中人之產(chǎn)積逋累欠浸以貧困于是見利忘義茍求妄取兼并爭奪放僻邪侈無所不為農(nóng)工商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盡用博奕飲酒以快一時一有不繼立見饑凍于是相攘相詐甚至盜竊身陷刑辟妻子流離原其所由皆不知崇尚儉素之過也
戒忿爭
一朝之忿可以亡身及親錐刀之爭可以破家蕩業(yè)故忿爭不可以不戒也大抵忿爭之起其初甚微而其禍甚大所謂涓涓不壅將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wǎng)羅人能于其初而堅忍制伏之則無事矣性猶火也方發(fā)之初滅之甚易既已焰熾則焚山燎原不可撲滅豈不甚可畏哉俗語云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試觀今人忿爭致訟以至亡身及親破家蕩業(yè)者其初亦豈有大故哉被人少有所擊觸則必忿被人少有所侵凌則必爭不能忍也則詈人而人亦詈之歐人而人亦毆之訟人而人亦訟之相怨相讎各務(wù)相勝勝心既熾無緣可遏此亡身及親破家蕩業(yè)之由也莫若于其將忿之初則便忍之纔忍過片時則心便清涼矣于其欲爭之初則且忍之果所侵有利害徐以理懇問之不從而后徐訟之于官可也若蒙官司見直行之稍峻亦當(dāng)委曲以全鄰里之義如此則不傷財不勞神身心安寧人亦信服此人世中安樂法也比之忿斗爭競喪心費財伺候公庭俯仰胥吏拘系囹圄荒廢本業(yè)以至亡身及親破家蕩業(yè)者不亦遠乎
謹戶田
常人之家每被官司追呼禁系不得安寧者多緣戶門之事田產(chǎn)之爭此最不可不謹也大抵稅賦宜及早輸納不使違期差役合依理承認不須妄糾以至交易尤當(dāng)審細須防卑幼寡婦重迭移掇之類致有違礙又須錢物過度牙保契要之類凡事分明具帳取問親鄰依限投印契書實時交物抱稅無紐債負以準折交易無抬虛價以蒙昧親鄰無詭名隱寄以避免賦役無廣作四至以包占他業(yè)抱稅則盡其數(shù)不可使少抱未抱則還其錢不可使代納已典而就賣者酬其價限滿而取贖者聽其贖有鄰而執(zhí)吝者從其吝理曲而被訴者還其業(yè)其或理直而有爭競則當(dāng)聞之于官不可強種強割強種強割勢必斗爭終有殺傷必遭刑敗至如分析財產(chǎn)務(wù)在和平寧可崇篤親屬損已以分資骨肉不可爭訴州縣竭家資以奉吏胥如前數(shù)事茍能謹守力行無貪小利以不念大患無見目前以不恤后來無爭虛氣以不思實禍如此則追呼不至其門刑責(zé)不及其身在家無耗費之財與人無爭忤之怨豈不樂哉
修陰德
人之所以能安身立家長育子孫者不可但恃其智力而已必積行陰德而后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福則其身康強其家昌盛其子孫逢吉茍惟矜恃智力多行不義不佑于天地不福于鬼神未有不禍敗而覆亡也若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孫故陰德不可以不修也夫所謂陰德者何也知善之可欲而力行之知不善之不可為而不為不求知不責(zé)報不以隱顯二其心夫是之謂陰德能行陰德者不矜智以詐愚不逞勇以苦怯不倚強以凌弱不挾眾以暴寡不以口腹之欲而戕殺物命不以已私之利而妨害他人凡事之有負于心有害于人者皆不忍為也凡事之有便于人有利于眾者皆所樂為也寧可輸人便宜不可討人便宜茍能如是豈不為天地所佑鬼神所福哉如近世所見人行數(shù)事皆獲善報或平價糶谷求濟饑民或高貲置產(chǎn)深憐失業(yè)或得業(yè)實時受稅不使虛掛名籍或買業(yè)亦許收贖不欲奪其祖產(chǎn)或周旋族黨閭里極其歡心或存撫鰥寡少弱時加賑恤見人不善委曲勸訓(xùn)聞人禍患多方解救修橋道以便行人筑堰埭以利農(nóng)畝散藥石以濟病民為粥食以食餓者憐男女之無歸而為之婚嫁憫旅喪之不舉而為之津遣收棄子于路而養(yǎng)育以俟其長拾遺物于道而標(biāo)記以待其取如此之類不一而足往往身獲壽考家道興隆子孫蕃盛陰德之報豈誣也哉
熊守克勸農(nóng)十首
雪漬冰濡土脈肥趁時舉趾莫教違荷蓑早合沖煙去負耒遲須帶月歸
低田傍海仰依山雨即橫流旱即干時決時潴能自力轉(zhuǎn)成沃壤不為難
百昌萌動戴芒芽小廩先儲種自嘉天暖地腴當(dāng)亟播好蠲甲谷潤田家
凡農(nóng)主客兩相依以富資貧政所宜要彼力耕吾有望借糧借種莫遲遲
已田自種樂為農(nóng)不肯勤耕奉主翁勸汝回心毋見錯秋成獲利兩家同
黃巖出谷半丹邱使指新疏萬壑流筑堰未妨齊著力旱天隨取灌高疇
午村茅舍起炊煙夫帶兒耕餒在田赤飯黃羹須婦馌往來莫憚走東阡
蠶月農(nóng)須雨及時三眠纔起食嫌遲采桑風(fēng)雨無辭苦指日繅成白雪絲
臘時得雪喜重重春到而今雨又通麥自十分堪指擬更當(dāng)力穡順年豐
唆伊爭訟真伊賊勸你休和是你師縱使勝來耕已廢得便宜處失便宜
李守謙戒事魔十詩
勸爾編氓莫事魔魔成鏟地禍殃多家財破蕩身狼籍看取胡忠季子和
白衣夜會說無根到曉奔逃各出門此是邪魔名外道自投刑辟害兒孫
金針引透白蓮池此語欺人亦自欺何似田桑家五畝雞豚狗彘勿違時
莫念雙宗二會經(jīng)官中條令至分明罪流更溢三千里白佛安能救爾生
生兒只遣事犁鉏有智宜令早讀書莫被胡輝相引誘此人決脊尚囚拘
蚩蚩女婦太無知吃菜何須自苦為料想阿童鞭背后心中雖悔可能追
仙居舊有祖師堂坐落當(dāng)初白塔鄉(xiāng)眼見菜頭頭落地今人諱說呂師囊
貴賤家家必有尊如何舍祖事魔神細思父母恩難報早轉(zhuǎn)頭來孝爾親
肉味魚腥吃不妨隨宜茶飯守家常朝昏但莫為諸惡底用金壚爇乳香
官家為是愛斯民臨遣知州誨爾諄愿爾進知庠序教怕嫌爾做事魔人
赤城志卷第三十八
冢墓門
生而敬其人死而護其兆此賢人君子之所以能為世勸也余觀州之冢墓自三國以來抑何其寥寥乎其埋沒者已不存而其存者或不守翁仲孑立雨披煙殘欲遐想遺風(fēng)而長夜不可旦矣然自今考之亦有出于遺民故老之流傳而未訂其實者如徐梁三王之類是耶非耶今既不能知其非則不容不襲之以為是至于近世貴盛踵相躡則有不可備記者今斷自法從云
臨海
[吳]陳尚書化墓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有碑隋末??芷椭?br />
陳史君熙墓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三里白楓山北
[晉]李史君成墓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白楓山南
任隱君【神廟嫌諱】墓在縣東九十里東刊山南前有石麟又有九女冢乃其女弟之墓
樊府君墓在縣東南七里樊續(xù)嶼按太平御覽云舊有空冢猶余敗鼓角焉
元相國墓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傳唐元稹之后嘗為州通判而死葬于此按今城東有元其姓者居之藏其祖拜相麻乃白居易行詞并書后有守取以遺秦熹此其為稹后無疑但稱相國者訛也
張中大康墓在縣東一百一十里玉峴山下
吳王墓在縣西一十四里失其名不知為何王也
韓天冢在縣西二十里鯉魚墺四山環(huán)合陰陽家謂得子午卯酉之正上無林木石少土堅或云昔之仙人有韓其姓者尸解于此今章安湖側(cè)黃巖茶寮山亦各有之【或云韓墓今不存舊有于其姓者葬于此】
呂丞相頤浩墓在縣西北三十里褒忠顯績院左【呂薨時陳侍郎公輔營其柩于海上至一富姓家得之發(fā)其蓋有朱書呂安浩三字即主者姓名可怪也】
范丞相宗尹墓在縣東四十五里報恩衍慶院側(cè)
陳侍郎公輔墓在縣南三十里拗嶺
晁金紫公為墓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金溪晁嘗為州后葬此
曹開府勛墓在縣西四十里顯恩褒親院側(cè)
王參政之望墓在縣南二十里定業(yè)院側(cè)
綦內(nèi)翰崇禮墓在縣南一十里東山
李尚書擢墓在縣南一十九里寶嚴院西子吏侍益謙墓附焉
盧待制知原墓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柑桐【盧本山東人嘗夢有告者云生山東死柑桐后果葬焉】
姜寶學(xué)詵墓在縣東四十五里西溪
陳詹事良翰墓在縣南五里真空院右
謝參政廓然墓在縣南二十里楊梅山
謝丞相深甫墓在縣西北六十里保寧院側(cè)
商侍郎飛卿墓在縣西二十五里龍?zhí)肚f側(cè)
應(yīng)諫議武墓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靈鷲院側(cè)
黃巖
天冢在茶寮山南世傳有人鋤山得物狀如鐵窗呼其黨斸之見金棺熠熠有光忽雷雨暴至勢若摧山裂石眾驚走及再往則有道士峨冠聳立于云靄間明日詣之岌然石也于是相與駭異復(fù)封植之號云天冢
徐偃王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勝果院后山有土磚臺址及石筍尚存按韓愈衢州廟記云王北走彭城百姓從之王死號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之則是其墓當(dāng)在彭城矣又云或謂王之逃戰(zhàn)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硯于會稽之水則是其逃未有定止況其墓哉今象山霅川等處皆有偃王墓以一人而墓至三四誠不可考然黃巖故會稽也今并墓之山亦名徐山與韓愈說合徐山南一十五里有偃王古城其敢臆斷以為非耶
晉王氏墓在縣南七十里樓崎山墓磚螭形魚文貫以柳或為錢狀旁有文云晉永和十二年歲次丙辰八月壬午瑯琊國或云八月壬午作方璧二千樓崎洽典作或云太元十五年余皆漫不可識
許靈感王墓在縣東五里
唐李司直公亮墓在縣南一十五里墓志乃顏師本撰言其先隴西人以開成二年季冬六日旅窆于臺州黃巖縣黃山西南之原
陸康業(yè)墓在縣東南一百里世傳為宣公贄之后國初擢進士第倅永嘉而卒葬于此
謝參政克家墓在縣西五十里教忠崇報寺側(cè)
天臺
唐豐尚書墓在縣東二里豐家橋近有人穿土得之墓記云尚書五子最幼者名干為僧即豐干也
秦魯國賢穆大長公主祔都尉錢太師景臻墓在縣西北二十里護國寺側(cè)少師忱參政端禮丞相象祖仍祔焉
滕忠烈侯膺墓在縣北七里傳教院側(cè)
賀參政允中墓在縣東四十五里資福院
仙居
唐任相墓在縣北山五里今其溪曰任溪
韓顯謨昭墓在縣南五里管竹村
吳龍學(xué)芾墓在縣西一十里申墺
寧海
吳屈尚書晃妻墓在屈母山
梁王墓在縣西北三十里梁王山上嘗于土中得鏡劍弩牙焉一云墓不可知但有古杉一根人疑其墓?fàn)?br />
田將軍墓在縣西一里昔墓圯獲鐵鍪鎧即靖邊侯也【詳見祠廟門】
李常侍墓在縣北二十五里默林江南后主之族
鄭都官墓【一呼為鄭左史】在縣南五里大坑昔家于此舊傳有牛落其鑿燭之棺已成土但見四壁彩畫如新都官事錢忠懿王與葉尚書以下四人同諫納土者也今誥敕猶存
葉尚書預(yù)墓在縣東北八十里東蒼
葉太傅景泰墓在縣東三十里梅枝
王尚書墓在縣東北五十里瀝洋嶺
張光祿質(zhì)墓在縣西北五十里硤石
周中大祖墓在縣南五十里東(山奧)其家自越徙此嘉佑五年忽有天燈見冢上其孫弁登第至元佑二年復(fù)見弁二子煒炳又登第焉
羅提刑適墓在縣西南六十里馬山
洪尚書墓在縣北二十里項墺
赤城志卷第三十九
紀遺門
宇宙之事無窮簡策之文有既自古傳記豈能物物而竟也哉不可竟而欲竟之故有紀遺焉然亦歲遠年徂日偽月謬遺事之易墜又甚于遺跡之難尋也祥文瑞紀識者諱之然桑谷之災(zāi)嘉禾之應(yīng)白魚入舟之異雖經(jīng)傳不廢予得鋤而去之耶故自前代至我朝稍從采次且以古城郭而下附其后不可竟而欲竟之懼未之竟也
遺事
連理木
吳大皇元年郡吏伍曜得于海際枝莖紫色有光【見松陵集注】
又
唐永昌三年五月里人馮羲得于海中凡三株一高一尺五寸連理者九枝一高一尺四寸連理者五十枝一高七寸五分連理者七十枝其年郡司馬孟詵表進云中有白石扣之聲甚清皮日休送從勉游天臺詩亦有行過石樹凍無煙之句【注云消山有石連理木消山今赤城山也】
又
紹興十七年生于天臺山闡法寺楓榆共干三分三合其時游客以詩屬曾守宏父有政成不用中和頌看取春郊連理枝之句曾因作頌以獻于朝【又通判聽后有連理號鴛鴦木而寧海溪南有櫟木亦然】
月桂子
唐垂拱四年三月降于臨??h境芳香有桂味食之和暢郡司馬孟詵以聞【見封氏見聞錄及陸?蒙詩注】
五色云
元和中見于州按柳宗元集為薛中丞浙東奏有云紛紛郁郁自東而徂西若煙非煙一旬而再至乞宣付史館以昭簡策觀此可見其異矣
瑞米
淳化中出于寧??h南二十五里地名九頃民應(yīng)氏田中其稻生雙米郡以聞【見會要】
神蝦
天圣元年州漁人得之海中長三尺余前二鉗二寸許末有紅須尺余首如數(shù)升器若繪畫狀雙目十二足文如虎豹大率五彩皆具而狀魁梧尤異中使吳仲華繪其象以聞詔改名神蝦晏元獻公賦其事【見文集】
仙鹿
靖康元年寧海縣峽溪忽有之高四尺余莫知所從來遇驅(qū)逐則跪而請命中箭死時有黃朝宗者館其處夜夢有人持牘相召至一所見老道士白須毿毿垂至腰云小人無知余養(yǎng)此鹿五百載今為所殺聞子獲其麈幸見還視其左扉有司馬子微四字遂寤時村民既殺鹿有周堯者截其尾以遺朝宗后朝宗百余歲方卒
芝草
紹興三十二年生于天臺縣圃凡二本是時臨海亦送雙蓮花雙蓮子張守昌作詩有煌煌朱草連年秀的的丹蕖并蒂香之句
又
紹熙五年二月生于臨??h獄柱間七葉三層葩采可愛李?朋為之記
甘露
干道四年中秋夜降于州天慶觀圣祖殿前古松上狀如垂旒羽流采食之味甘而香
海鰍
淳熙五年八月出于寧??h鐵場港乘潮而上形長十余丈皮黑如牛揚鬐鼓鬣噴水至半空皆成煙霧人疑其龍也潮退閣泥中不能動但睛嗒嗒然視人兩日死識者呼為海鰍爭斧其肉煎為油以其脊骨作臼自是海濱人多患疫焉
遺跡
章安城
在臨??h東一百一十五里本漢回浦縣屬會稽郡后漢光武時改為章安
古城
在黃巖縣南三十五里大唐嶺東外城周十里高僅存二尺厚四丈內(nèi)城周五里有洗馬池九曲池故宮基址崇一十四級城上有高木可數(shù)十圍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東偏有偃王廟
漢城
在黃巖縣北一十里按舊郡志縣北一十里有莆林郡城相傳昔置莆林郡于此然未詳何時亦無圖經(jīng)又按縣志云昔有二童子戲于山上各立部伍一號霸王一號漢王累石為城縱橫里許一日而畢若有神助焉后漢王死而神降于山鄉(xiāng)人懼而禱遂為立廟二說未詳
孫恩城
在黃巖縣南九十里嶠嶺高四丈許周回六百步永嘉記云妖賊孫恩所筑按晉史安帝隆安二年賊孫恩陷會稽七年臨海太守辛景擊斬之
桃都山
按郡國志在臺州山上有大桃木木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桃木天雞即鳴天下之雞聞之而鳴木下有兩鬼持葦索執(zhí)不祥之鬼食之
壕頭
在黃巖縣南五里世傳漢兵七十二陣沒于此斸地得箭鏃之屬旁有楓木二根大可十?dāng)?shù)圍葉皆靡地舊志云與漢思王冢上木西靡者相類其后傳寫愈謬乃于七十二陣上直目曰思王冢按漢史東平思王冢在無鹽非臺也
鎮(zhèn)亭
在寧海縣西北八十里臺明越三界間按西漢地里志鄞縣有鎮(zhèn)亭昔晉武帝析鄞置寧海今以地里考之尤信
砂碕
在寧??h北五十里父老云即漢之鮚碕按西漢地里志鄞有鮚碕亭顏師古注鮚蚌屬長一寸廣二分有小蟹在腹中今縣北皆古鄞地而砂磧中有海族正如師古之說則父老所記不妄矣或曰鮚碕今戰(zhàn)碕未詳
石壘寨
在天臺縣北五十里關(guān)嶺山壘石為之側(cè)有李相公廟蓋唐廣德元年王師討袁晁處今遺跡尚存父老皆能言之
東西二仙源
東源在黃巖縣東北五里地仙劉奉林主之西源在縣南嶠嶺九十里地仙張兆期治之見洞天福地記七簽
夷洲
臨海記云在郡三十里眾夷所居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入海止此洲山頂有越王射的白石又徐堅初學(xué)記云臨海有夷洲古無銅鐵磨礪青石以作弓矢
回浦
在臨??h東南一百一十九里祥符寺前按后漢志章安本名回浦今即其地也
沸瀆
按臨海記在城南門中有沸水方三尺孫皓時奚熙受刑于此其后水常沸人疑其冤【按吳志孫皓昏亂舅子何都狀似皓民間偽言皓死立都臨海太守奚熙聞之舉兵欲誅都都叔父植時為定海督擊殺熙以此觀之殆是為植所擊非受刑也】
洗馬潭
在天臺國清寺莊之外唐裘甫之亂王師戰(zhàn)于福圣觀前今有落馬橋是其處也時以國清建寨此潭與馬敞墠三墩堂皆諸將議事之所又有王軍塘為犒軍之所
古放生池
在臨海縣之海際陳太建中僧智顗見居民以滬魚為業(yè)綿亙四百里遂以所得施利買民田為之事聞詔禁采捕國子祭酒徐孝克為之記今廢久矣
赤闌橋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志云晉成公綏為章安令登橋望江制云賦焉又見初學(xué)記【協(xié)寅云今人訛云為雪誤】
歇亭
在天臺禪林西北一十五里唐孟簡廉察浙東日捐俸建為游人憩息之地
柔金銅柱
按張勃吳錄及初學(xué)記云臨海中有小洲生柔金自北而南三十里有銅柱西屬國人自稱漢子孫乃漢疆埸之表
蔡家橋【世犖按此條當(dāng)系明人重梓時所增今依原本存之】
在臨??h東南一百二十三里舊名回浦橋架以木行旅危苦之宋隆興間里人議易以石思費巨難就卜諸神乩云君問橋梁事橋梁事若何云龍風(fēng)虎會君侯功不磨當(dāng)時莫解此語端平末建陽提舉孫蔡與龍字云翊以義旅勤王封侯賜國戚第于回浦遂累石為橋其弟與虎字風(fēng)翊者董厥事橋成建堂棲旅命名宏濟行者德之呼為蔡家堂焉西澗葉先生為記乃知橋梁之成似亦有數(shù)海潮沖圯蔡氏子孫修筑之迄我明宏治丁巳方石謝先生鐸修志侯冢孫延安守祥白祖遺跡于郡伯陳公相閱記摭里父言及童謠錄之見海東之勝跡云
赤城志卷第四十
辨誤門
魯魚亥豕之訛自昔病之而況山川地里之大乎近之為碑刻遠之為載籍紛茸厖雜與麻葦俱甚至先后佩劍彼此立戟有未易判者余既循其本自厘而正之矣他未遑暇也茲卷本出陳維余愛其辨博可據(jù)因為裁次附焉其間正誤質(zhì)殊有本有末有徙而屬他郡者有訂而歸吾土者覽者詳之亦足以知談今之易而考古之難也噫于此書粗詳且備矣
列子載黃帝游于華胥民之國在弇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注斯離也齊中也】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張諶注云不必便有此國且引淮南子語以為正西曰弇州西北曰臺州舊經(jīng)因之遂謂臺之得名其來自古不知以臺名州實肇于唐之武德因天臺山爾且在東隅亦非西北列子淮南子皆一時寓言無庸援以為據(jù)
陸長倩題廣軒詩云為是會稽東部國不教更號小蓬萊郡國志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xiāng)為東部侯國東部元理回浦后屬會稽【回浦鄞地會稽越地】元鼎五年嘗立東部都尉治光武復(fù)改回浦曰章安以治立東候官通典云東部臨海是也陽朔元年徙治鄞或有寇害復(fù)徙治句章臨海雖東部侯地然則亦屢徙矣諸說皆云東部惟顏師古注漢地理云回浦南部都尉治未知孰是
漢書元封元年東越降帝以其反復(fù)遷之江淮間虛其地為治縣顏師古注治縣曰本閩越地注回浦曰南部都尉是也宋志乃引司馬彪曰章安故治地則臨海亦治地乎然治本屬閩故高帝時以無諸都之無諸既都治而搖都東甌自是兩處若置治縣豈于東甌界中又治閩閩去臨海一千二百里若嘗置縣在此則前漢表縣大率方百瑞安得一縣如此之遠況治縣改為章安續(xù)又分章安南為永寧不應(yīng)永寧界乎其中南北斷為兩境皆名治縣雖后漢至吳多指東越之地為東治實稱會稽故其地有東治山亦非今臨海也
舊經(jīng)序云光武時始改回浦為章安置臨??h屬會稽郡按吳少帝太平二年方分置臨海何由光武前二百年而置之乎又云吳太平二年分章安立羅江按長樂志改章安為羅陽在建安二十三年而吳太平二年亦但分羅陽等縣屬臨??r則有羅陽王表見于吳紀非羅江也又西晉太康四年以羅江屬晉安郡按長樂志載晉太康三年始以候官為晉安郡領(lǐng)縣八羅江在焉至宋有晉安太守領(lǐng)縣五羅江仍與則舊經(jīng)謂晉太康間羅江屬晉安雖得之若言立于吳太平中則當(dāng)言羅陽豈得言羅江哉羅陽今溫之瑞安【元隸臨海】故房元齡晉書地里志臨??侵媒y(tǒng)縣八無羅江縣
舊經(jīng)云吳少帝太平二年分章安地置臨海縣又分章安地立始平永寧松陽安陽羅江合七縣立臨海郡按分章安置永寧在永建四年分二縣地置松陽始平在興平四年析永寧立羅陽在吳赤烏二年凡置五縣皆不在少帝時今云太平二年方立合而為七此蓋不考之過今會稽志但云太平二年分章安始平永寧臨海羅陽松陽六縣屬臨??ぶ^之分則舊經(jīng)以為立非也然則少帝時所領(lǐng)止六縣耳晉地里志雖云吳置臨海郡統(tǒng)縣八然改始平曰始豐羅陽曰安固分安固曰橫陽析永寧曰寧海實在晉時豈得謂之吳置耶
唐地理志云武德四年置寧海今以晉志考之臨??にy(tǒng)縣八寧海已居其中安得謂置于武德四年也按寧海置縣自晉武平吳王浚以兵徇地請以鄞八百戶臨海之地二百戶為之今白嶠是也至隋開皇九年平陳廢縣入臨海郡唐武德四年改郡名臺州復(fù)置縣今海游是其處七年復(fù)廢至則天永昌元年復(fù)置遷于廣度里則今縣治是也故寧海創(chuàng)自東晉以迄隋唐凡兩廢三遷然后定夷考顛末殆是晉孝武刱之唐高祖與則天乃起廢者耳唐地理志之說非也又寧海令高述作縣學(xué)頌云瀕海之西臺阜之東有漢古縣屢遷儒宮寧海為縣既方刱于晉武而高以為始于漢又大誤矣
黃巖古之永寧縣今考其地曰鄉(xiāng)曰江曰驛曰山【方山舊曰永寧山】皆名永寧又瑞巖寺住持碑并古碑后序資福院佛殿碑皆曰臺之永寧縣存本名也永寧置縣始漢永建四年至吳以孫綝為永寧侯韓晏為永寧長蓋此地也今永嘉本古永寧縣分置故永嘉志云晉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之嶠南永寧立永嘉郡孝武寧康二年又分永嘉郡之永寧置樂成縣隋開皇九年平陳郡廢改永寧為永嘉縣隸栝州大業(yè)初郡復(fù)置縣仍屬焉唐武德五年以永嘉縣東置嘉州領(lǐng)永嘉永寧等縣正觀元年州廢省永寧隸栝州然則永寧蓋嘗屬溫與處矣黃巖雖古永寧而古永寧地廣今之永嘉樂清皆其地也自晉分臨海嶠南為永嘉地始屬之嶠南今之嶠嶺與樂清分界唐上元二年始分臨??h置永寧縣至武后天授元年更名黃巖然則古永寧甚廣今之黃巖特上元間分臨海而置耳
天臺山賦云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呂向注但云五界峻道名濟此險阻經(jīng)峻道而疾行也惟李善注此獨云五界五縣之界且援孔靈府會稽記曰此山舊名五縣之余地謂余姚句章鄞剡始寧此說是也然登真隱訣謂大小臺處五縣中央五縣謂余姚句章臨海天臺剡縣則與善所注微異今兩存之
舊經(jīng)載張遼為蕩寇將軍陳簡梅成叛太祖討之簡入山中有天柱山遼遂進軍斷簡成首太祖論功曰登山履險遼之功也增封假節(jié)按臨海之延恩寺后天臺之縣西雖皆有天柱山而遼未嘗進兵至此舊經(jīng)果何據(jù)而云乎今會稽縣宛委山一名天柱臨安亦有天柱山不應(yīng)便指為臺之山也
夏英公為倅日作延慶院記云臨海濟靈江而西越萬步至栝蒼山與真隱山并間有垂流千仞漱石成淵蛟龍宅之按舊志真隱山在臨??h西南十五里本名栝蒼山又名天鼻唐天寶中改名真隱則栝蒼即真隱英公析而為二非也
孫綽天臺山賦有云蔭牛宿以曜峰托靈越以正基蓋言天臺山據(jù)越地之靈而正基址爾非專以靈越為臺山也江總修心賦曰喜南斗之分次肇東越之靈秘又晏元獻石氏山齋詩云書仙十闋壯儒宮靈越山川寶勢雄以是考之則會稽本名靈越非止臺也
會稽志載天姥山在新昌縣東南五十里東接天臺華頂峰故李白天姥歌有天姥連天向天橫勢傾五岳連赤城之句然郡國志載天姥山乃在臨??ど綅c栝蒼山相聯(lián)或云在越或云在臨海疑此山綿亙相延故二處皆有之然臨海記但言此山在臨海按舊經(jīng)韋羌山亦名天姥山在仙居縣東連栝蒼且云石壁有刊字如科斗春月樵者聞笳簫之聲與臨海記同則天姥山又仙居之韋羌山也
真誥曰越有桐柏之金庭今剡縣金庭館乃沈約造本觀記云約定居桐柏嶺建館曰金庭則是剡之金庭亦號桐柏也今天臺縣洞宮以桐柏名始于唐景云二年司馬承【仁廟御諱】所置而寧??h之西南亦有桐柏山連天臺山故神邕天臺山記力辨云從極東至寧海界有桐柏山其狀高峻道士司馬承仁廟御諱云瀑布山頂是桐柏山因置觀不知山固在寧海也又太平寰宇記云在寧海西五十里今其地猶有桐柏里是剡縣天臺寧海皆有桐柏然道經(jīng)云越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臺相連真誥又云桐柏山在剡臨海二縣之境一頭在會稽東海際其一頭入海中然則山之綿亙?nèi)绱巳亟泳骋私灾笧橥┌匾?br />
陶宏景真誥云天臺山高一萬八千丈李白夢游天姥歌乃云天臺四萬五千丈對此欲倒西南傾疑不同也又國清寺在縣北十里長松夾道翠綠縈紆故賈島送僧歸國清寺詩石澗雙流水山門九里松張祜游臺山詩盤松國清道九里天莫曙至李白詩乃云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zhuǎn)月色百里行松聲百字合作九字豈傳之偽耶
蓋竹山為洞天福地今婺之東陽溫之樂清臺之臨海黃巖天臺皆有之東陽志云在縣東南三十里泗渡澗之南巖有石室三間號為蓋竹福地樂清志云蓋竹山去縣二三里后山絕頂有巖洞可環(huán)坐數(shù)十人俗名楊八洞七十二福地圖云第二福地蓋竹山在臺州黃巖縣玉清璇極洞天圖云第十九蓋竹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在臺州黃巖縣西天臺志云舊傳石梁側(cè)有蓋竹洞天何公持節(jié)澄按嘗夢游其地后邑宰窮探得之洞深可三丈余中有二峽觀諸志所載不同詳考是山實在臨??h東三十里【地名長石】故塵外記以為山在臨海有洞周回八十里仙人陳仲等居之而輿地志亦云臨??ぶ掳部h西北有蓋竹山山有石室晉許邁住此以此觀之不在他處明矣【唐守仲友記云山經(jīng)地志蓋竹山皆寓臺之黃巖今在郡城東南三十里介臨海黃巖間雖謂之在黃巖可也 協(xié)寅案陳仲下脫林字】
玉京洞在赤城右脅蓋十大洞天之第六周三百里【見登真隱訣及名山福地記】然會稽志載越之諸暨亦有玉京洞吳處厚題云秉燭攜笻□步前玉京迢遞訪神仙四時自有壺中景一罅都迷物外天洞在天臺不應(yīng)又在諸暨及考徐靈府小錄云其下別有洞臺方二百里南馳縉云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剡川臺越既接境而洞之廣復(fù)如此疑相通也
謝靈運有登臨海嶠初發(fā)疆中作與從弟仲連詩五臣文選注但云臨海郡名疆中地名其實疆中在剡縣非郡境也疆強同音故剡中今稱強口布蓋近疆中也強口者去剡一十五里其溪水尤紺澈可愛世傳王謝諸人嘗以雪后泛舟至此徘徊不能去今會稽志已載此詩矣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即其地也是詩已載樂清詩集矣今復(fù)載之天臺集可乎按靈運名山志云永寧安固二縣中路東南即是赤石永寧雖今之黃巖在靈運時已分于永嘉而安固又今之瑞安也又按顧野王輿地志云樂成縣西北有赤巖山赤水所出道書云其山正赤一名燒山又曰赤山正對臨??h南與永嘉接石映水通赤有石室從(木丹)溪東北入樂成今溫之樂清也然則所謂赤石者殆不在天臺矣
郡倚山瀕海易以捍守自晉唐間嘗經(jīng)孫恩袁晁裘甫劉杜之?dāng)_至本朝宣和復(fù)罹睦寇余孽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砦營柵屯戍得名如臨海之新城城門黃巖之漢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孫恩城寧海之緱城則以城名如天臺之始豐寨壽昌松門關(guān)嶺等寨則以寨名寧海之柵墟黃巖之柵嶺柵浦臨海之柵橋柵村則以柵名又如大郭營之在臨?!酒涞刂两裼蟹綄④姀R相傳舊立營于此有上營下營之名】大營前之在寧海女營之在黃巖【營在百郡有潘大夫廟舊傳晉人嘗攻賊于海島遂血食其地】則以營名黃巖有戍浦村戍浦嶺郡城東十里有屯頭則以屯戍名也
(魚孱)洋在縣東南五里今名下洋干道之火郡人營造鄉(xiāng)民坎土入城市之下有魚網(wǎng)敗舟之屬疑此地舊嘗為江也宣和間居人有獲壞碑者曰唐龍紀元年處士李罟葬于(魚孱)洋之濱則知得名久矣
黃巖屏山之南有墺曰晉墺湖曰晉湖山曰晉源相傳晉王之裔嘗居此故名按山半有明覺寺寺有小碑曰晉王游適之地則又非其裔矣大抵昔人游行之地后人思之故因而得名不記其始耳如臨海之招賢洞有晉潭殆亦此類又寧海梁王寺梁王墓舊傳為梁王??言而王亦未必至此黃巖有墺曰徐墺山曰徐山或云徐偃王之廟或援古建臺州記云地主任氏女感石精而生男有文在其手曰徐因號東海朐徐既長竊據(jù)自號徐王死葬此山其言不經(jīng)殆未可盡憑也
會稽志載司馬悔橋在新昌縣東南四十里舊傳唐司馬承【仁廟御諱】隱天臺山被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竊謂此橋當(dāng)表而出之以為處士輕出者之戒又其土人重建此橋板書其上誤以悔為晦曰司馬晦橋其義與字傳之益舛按云笈七簽載司馬悔山在臺州天臺山北系第十六福地李明仙人所治之處山在天臺新昌二境間故橋以山得名有過客題詩云道書司馬悔福地在天臺茲山秀盤古億載青崔嵬如何越中志紀載殊未該浪云唐子微曾過茲橋來奉詔悔輕出欲勒俗駕回至今名字存修梁架巖隈圖牒已大戾土俗尤疏哉以悔為晦名大字標(biāo)版牌流傳愈偽舛云笈君試開讀此詩可見其概矣
壁記載曹宏達天佑十年到任繼之以孫琰天佑十四年張從保天佑十七年錢鎰天佑十九年今考之唐史天佑乃昭宗末年紀號至哀帝不改舊號終于天佑四年而止是年禪位于梁梁改元開平凡四年又改干化凡二年固未嘗有天佑至十九年者而壁記所紀如此詳思之唐末錢镠據(jù)有吳越唐政既出于梁故錢氏但循唐之紀年不改舊號臨海又其所隸故郡守更代亦止用唐正朔故書天佑至十九年也然通鑒所載則有可疑梁紀載開平初但云是時惟河?xùn)|鳳翔淮南稱天佑四川稱天復(fù)余皆稟梁正朔又云是年以鎮(zhèn)海鎮(zhèn)東節(jié)度使錢镠為吳越王則錢氏蓋受其封拜用其正朔矣觀壁記所述乃用天佑至十九年而不易其心不忘唐如此哉
魯洵作杜雄墓碑稱雄字昌符京兆人徙臺與劉文起事劉知明州因人之欲請主郡政廉使承制加御史大夫明年兼大司憲轉(zhuǎn)左貂錫以竹使符詳考其詞則是劉文自使之守郡后方本道畀之郡符耳又云光啟三年加工部尚書是秋遷刑部尚書今圣嗣位【蓋昭宗也】嘉其威武謂執(zhí)政曰寰宇方擾獨海郡有武不用非以德行化乎因命以德化為軍號文德元年加兵部龍紀初加右揆大順初加左揆干寧二年加司空干寧四年冬十月卒今壁記載杜雄中和三年到任至干寧四年方稱駱團繼之殆與洵所制碑合考之唐史紀年則雄在郡首尾凡十五載然洵乃雄吏其辭自稱門吏德化軍巡官魯洵則志文未免失實且言語淺俚無足觀又一事可疑其云中和三年太守劉公改刺四明雄主州事而唐書僖宗紀云光啟二年十二月丙午臺州刺史杜雄執(zhí)劉漢宏降于董昌資治通鑒中和元年云臨海賊杜雄陷臺州光啟元年臺州刺史杜雄誘漢宏降執(zhí)送董昌斬之唐書稱執(zhí)漢宏事在光啟二年十二月而通鑒稱元年年既不同而五代史九國志所載殆是漢宏因錢镠為董昌取越州故奔臺州雄執(zhí)之以送昌非漢宏降雄也通鑒少誤
檢校尚書工部郎中前兼臺州刺史李師望大中十四年三月十七日準詔領(lǐng)義成武寧袞海宣潤等道兵士一千七百人乘驲赴任討除草賊至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戰(zhàn)于天臺觀前其日收復(fù)唐興縣自此六戰(zhàn)斬首四千級招降九千人至九月方平寧咸通三年罷郡九月十一日北歸因留題以上皆師望自紀見于桐柏觀元稹碑陰觀其所刻蓋捕裘甫時也裘甫眾至三萬有劉暀劉從簡輩頗勇焚掠城邑聲振中原王式為浙東觀察使請兵以行懿宗詔發(fā)武寧義成淮南等道兵授之浙東軍連戰(zhàn)不利故師望分統(tǒng)此兵方克奏捷然師望所刻作大中十四年而通鑒以為咸通元年蓋懿宗即位于大中十三年八月改元必在次年遠方自稱為十四年雖咸通三年所題仍舊號而史家書法只以改元標(biāo)于即位之始年故也后六年師望以鳳翔少尹請分蜀建定邊軍遂為雟州刺史
臺州天慶觀有唐開元真容應(yīng)見碑蓋開元二十九年立也后題朝散大夫使持節(jié)臨??ぶT軍事守臨海郡太守賈長源及桐柏觀碑天寶元年立則作朝請大夫使持節(jié)諸軍事守臺州刺史上柱國賈長源此一人耳所載官稱及郡號不同如此蓋嘗考之唐至天寶元年改臺州為臨??ぶ粮稍陱?fù)為臺州不應(yīng)開元二十九年便稱臨海郡天寶元年卻稱臺州又唐自武德元年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加號持節(jié)后為使持節(jié)諸軍事至天寶元年復(fù)改刺史曰太守亦不應(yīng)開元二十九年已稱臨??ぬ囟鞂氃昙雀淖魈貜?fù)號刺史非二碑之誤則史之誤也
舊經(jīng)以于姓編云蕢云陶唐時居白鶴觀遂冠之仙隱門非也按云笈七簽女仙傳稱徐仙姑徐之才之女咸通初謂剡縣白鶴觀道士蕢云陶曰我先君仕歷周隋以方術(shù)聞剡縣即今之嵊縣【錢氏以剡字兩火一刀不祥改為嵊】然則蕢云陶非在臺之白鶴觀舊經(jīng)誤矣
曾守幾作遺直堂詩力辨孔文仲為州推官非為司戶文仲曾舅也故公序其事云或云孔公應(yīng)制乃臺州司戶參軍非推官也幾謂公為舅知公所歷無疑試問其說則曰實錄會要云爾幾曰是固書之少誤州有公所撰修城記曰從事有天臺詩集有浮碧軒榜有官文書皆曰推官可覆視也或曰安知不嘗為司戶乎曰公之墓志丞相蘇公之文也一命試秘書省校書郎杭州余杭尉再調(diào)南康軍司理升臺州軍事推官對制策趣還本任未嘗為司戶也
舊傳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為楊文公幼時詩邵氏聞見錄又云舒州峰頂寺有李太白題云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前二句既不同而其說復(fù)異今天臺華頂峰有孟觀詩云偶因華頂峰抬手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蓋華頂一峰天臺山之最高者故觀詩作此語今峰旁有摘星巖刊詩立石則前所指為太白文公語皆好事者改之爾
跋
今天下郡縣皆有紀錄臺獨為闕典問之故府則知前乎此者蓋嘗會粹而疏略未備也碩承乏之初固竊有志而事力有所未暇越明年歲以稔告郡家粗可支吾于是命郡博姜君延集人士相與討論而屬筆于篔窗陳君閱數(shù)月而后成書吾州在浙左為佳郡讀孫興公一賦則知山川之美實甲東南況自晉唐至今前后曳組于此多一時名勝士至于騷人墨客搜奇抉秀皆班班可考然則是書之作豈特可以補職方氏之闕雖山川人物亦將由是而發(fā)揚呈露于天壤間其為益于臺也深矣嘉定十六年郡守青社齊碩書
確山明府出所刻赤城志屬寅覆校爰以舊棄本是正其偽謬間有疑信參半者仍舊而不敢易圖十三佚其四明人補刻二張坊里阛阓迥與宋殊因刪去從其朔也是書為宏治丁巳謝方石祭酒翻刻臺人罕有藏本予向柢得其半后假洪筠軒別駕所藏與友人沈椒巖鈔足之謀以館谷付梓未果今明府之好與寅同不惜廉俸刊布人間其有裨于桑梓何如耶道光紀元歲在重光大荒落且月廿又四日臨海郭協(xié)寅跋于靈溪山館
普安院
在縣西四十里舊名安像寶藏巖蕭梁時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凈安院
在縣西五十五里舊名資壽庵咸平元年賜今額淳熙十四年僧了恭重建【張郎中布為之記】寺后有大雷峰面直常風(fēng)山
惠峰院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舊名福田唐咸通十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延恩院
在縣東南七十九里舊名涌泉晉太康中建蓋因任(神廟嫌諱)女弟卓庵誦蓮經(jīng)俄有泉自地涌出生白蓮華故名其后僧懷玉居焉唐咸通中改今額
法安院
在縣東九十里舊名廣濟保安吳越寶正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廣福院
在縣東九十里舊名資瑞唐元和六年僧重濟建國朝隆興元年改今額
真如院
在縣東一百五里舊名回向唐武德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金僊院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九里舊名雉溪慶歷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常樂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四里舊名崇福嘉佑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梵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太平興國二年建初僧智覬于寺南北建放生池且造阿育王塔號普光塔院治平三年賜今額
法興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治平元年建建炎四年賜額
鴻佑院
在縣東一百六十里舊名資福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圣院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舊名新安晉天福四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威神院
在縣西北五里舊名天王院干德四年建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教院三十有一
能仁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承天元符二年建有九祖閣羅漢堂政和七年改今額嘉定十四年御書寺扁及藏額八字今刱閣奉焉側(cè)有普同塔蓋紹興中僧法照掩遺骸處【石公孺為之記姚舜諧題云面勢崔嵬插斗牛東分一掖鎮(zhèn)丹邱玉毫金相祖師會寶帙瑯函海藏流蒼檜茂林常蔭映白蓮香社共熏修紅塵斷處人難到俗駕經(jīng)年始此游承天白蓮舊同一院故有共熏修之句】
白蓮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白蓮庵慶歷五年僧本如建魏國大長公主請今額舊有十六觀堂嘉定十年御書扁額四字以賜仍改院為寺按智覬教起天臺佛隴而白蓮能仁宗而闡之號東掖兩山云【章守得象詩云聞?wù)f新庵號白蓮五峰環(huán)繞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繼佛隴燈從幾代傳嵐色排空長似畫松枝偃蓋不知年勞生已作歸休計愿解塵纓結(jié)凈緣 石象之題云結(jié)社當(dāng)年號白蓮師心應(yīng)欲繼前賢有時中夜初回定清磬一聲秋月圓】
大中祥符寺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九里舊名靈穆晉永康中土人陳坦舍基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建炎四年巡幸有御座尚存【父老云往歲懺院摧剝盜竊三銅像越海而去踰百日有僧遇之閩江迎像而還朝發(fā)暮至今在東掖能仁寺又有一浮圖內(nèi)多古磚題曰上元丁卯靈穆寺塔記按唐有兩上元年號皆非丁卯殊不可曉】
保寧廣福寺
在縣西北六十里舊名永明五代時僧德韶建國朝天禧元年改保寧廣福開禧元年謝丞相深甫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云巖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松山梁天監(jiān)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保壽院
在縣東南七里舊名普明干德二年建祥符中改今額東有塔乃僧德韶建俗名白塔有三目觀音三目者舊傳天圣初有一木泝潮而至泊于院山浮圖之下時見異光僧惟諒遂以為像奉安日(劃去戈改砉)然有聲視其目裂為三矣自是禱者益眾生之日尤盛
普濟院
在縣東七里蔡嶺舊名廣濟在西南一里一號東茶院治平初改今額熙寧中徙今地時有僧法腴庵于西山持咒水涌以療疾立愈側(cè)有井井上有亭【羅提刑適為之記】舊有秀野亭地多梅花【元守絳題云亭占青山口郊原四望平遙林連崦黑白水隔田明翠麥波濤動飛泉劍佩輕長年便野趣擬欲解塵纓】
善濟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金鰲山本祥符塔院建炎四年巡幸賜今額洎金三十兩度僧三人有御座尚存西有如畫軒下瞰長江前挹海門諸峰【寺壁舊有詩云牡蠣灘頭一艇橫夕陽多處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向金鰲背上行巡幸時見詩嘉嘆訪其人已逝后人題詠甚眾惟一絕云黃帽當(dāng)年轉(zhuǎn)舳艫東浮鯨海人三吳中興事業(yè)風(fēng)波惡好作君王座右圖人多稱之 潘朝英題如畫軒云春潮暮落海門山百艇齊飛牡蠣灘分得魚蝦歸野市滿江鷗鷺夕陽閑又倦客登臨力已疲高僧故索小窗詩江山最好君知否春去秋來煙雨時 又有人題休說三江與五湖平生心眼此中舒人人總道渾如畫只恐丹青畫不如】
凈信院
在縣東七里舊名資國唐光啟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香積院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大中祥符中賜額元佑中僧良弼重建
凈慧院
在縣東南一十九里宣和中毀于寇紹興二年重建
寶嚴院
在縣南一十九里舊名香積唐會昌中廢干寧元年重建改名香嚴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靈鷲院
在縣南二十里舊名瑞峰治平三年改今額俗稱小靈鷲
小能仁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大中祥符三年建康定元年賜名承天大觀中改今額
真如院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石門梁天監(jiān)三年建晉天福八年改今額
無量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景德中僧鑒融建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廣化院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舊名善化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安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普安唐大歷元年建干寧三年改今額
延福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五代時建舊傳一巖甚美?,F(xiàn)祥光故名應(yīng)瑞峰且有堂曰瑞光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凈戒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舊名資圣庵周顯德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正真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靈?庵大中祥符九年建熙寧六年賜今額
妙緣院
在縣東南四十七里舊名資福唐會昌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相院
在縣東南四十九里舊名慈圣干德四年重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上妙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護安梁干化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海院
在縣東南六十九里舊名資福治平三年改今額
薦福院
在縣東南八十九里舊名寶際唐興元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妙智院
在縣東九十里舊名觀音建隆四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寶惠院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名水陸太平興國六年建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安住院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吉祥院
在縣西北六十里
廣福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保福唐天成三年建國朝熙寧三年改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今廢
律院二
顯孝南山寺
在縣西五里曰山舊名永明嘉佑八年建嘉定三年錢丞相象祖家奏以教為律遂改今額【錢守暄游日山詩云清晨渡水陟秋山日上高原葉葉丹已傍松筠尋磴道更瞻堂殿倚層巒梁間云氣蒸衣潤窗外嵐光照席寒顧我塵勞嗟少暇暫驅(qū)熊軾一盤(欽廟御諱) 葛守閎題云六時香火集宗雷日上云收紫翠開應(yīng)笑守摩公暇少二年官滿一曾來 周守延雋題云津頭催渡隔城陰祗苑深幽結(jié)客尋綠稱一川春后滿白云千嶂晚來深疏鐘流響?yīng)q含谷余燼清芬尚襲襟多媿空疏無夢筆敢期雜擬惠休吟 孔文仲題云尋盡城中山又訪江外寺蘭舟涉澄漪隼旌入疏翠樓臺初日升巖谷宿露墜飛泉百禽鳴怪石萬蛇躓絕庵皆步登佳木留客醉洞天生晝寒桃源發(fā)春意煙霞暫深闊宇宙忽殊異海國遇升平鈴齋無俗事潁川擅才敏康樂足情意只恐新詩多鑴镵費年祀 趙守仚題云背日西來眼界明隔溪遙見梵王城旌旗夾道蔽山影笳鼓人休聞谷聲青鳥向人疑有意白云迎客不無情夕陽臨水共歸去明日紛紛塵事生 郭三益題云洗先朝日上旋旋瑞色分臨此地先門迥帆收江市密山深龍臥海潭圓凈燃柏子聽幽偈閑立苔痕問小禪莫訝潮平歸渡晚斯游有意已三年】
妙果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唐干寧五年建舊傳羅漢嘗隱跡焉故號羅漢院開平三年賜名敬修治平三年改今額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教為律
甲乙院五十有五
延慶院
在縣西八里舊名龍山梁天監(jiān)初建唐會昌中廢開平中改龍?zhí)对哄X忠懿王改戲龍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夏英公竦記云臨海濟靈江而西越萬步至栝蒼山與真隱山并間有垂流千仞漱石成澗蛟龍宅之而云雨攸生歲有驕陽亢極并禱群望寂寥無證則邦之守臣帥僚屬而禜之薦牲沉玉以請常有云油然發(fā)乎湫中暝山暨川雷震風(fēng)動不崇朝而雨足予佐郡再祀而兩往既享既禱絕澗而反至于山麓坦然右平顧之則有浮屠氏之宮在焉道出于側(cè)因憩其所視其牓曰延慶院問其僧曰全議考其興替索其傳記則梁天監(jiān)中始建為龍山寺至唐會昌五年而廢未期而興開平中刺史駱延訓(xùn)親篆牓而改之為龍?zhí)对禾旗癫挥厘X氏據(jù)有淛水忠懿王俶始領(lǐng)此郡復(fù)新其額為戲龍院皆以邇龍淵而得名也國朝受命旁宣象教我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yīng)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告成功之歲有詔賜今額焉問其傳授則遠者不能詳矣詰其近則干化中有僧常一始旁鑿靈阜全葺棟宇次傳慶仁道進云泰云興令逢至于全議凡七世矣其殿宇廊廡多全議糾檀施所就也觀其巘崿齟齬溪流沕潏古木怪石偃蹇盤踞云物萬狀融冶凝結(jié)疏篁茂草挺擢蔓衍高下向背宛為靈區(qū)嘉遯之室不筑講學(xué)之館未締干竺氏方墻華屋即而有之于戲盛哉麗哉既盛且麗控引勝絕四方之中豈獨于此予關(guān)掌郡事政不專出無明誠以感造化無至仁以召和氣雨不時至下民其憂故再走靈湫得請于廟憩于是舍須雨而旋噫豈人至靈而弗神于龍彼祼壇于齊者獨何人哉豈修已行義之有所未至乎當(dāng)以日繼月而成吾志屬寺僧全議固請作托因并書而授之俾勒于石使后之識者觀斯文知不徒然而作也 章守得象題云碧澗連龍穴層巒倚栝蒼無時似風(fēng)雨繞院盡松篁路僻人難到僧閑日自長勝游應(yīng)不負三度屆云房 黃軫題云寶剎標(biāo)奇處煙蘿響亂流地靈僧得住山好客多游燈影連金像鐘聲散石樓風(fēng)雷等閑作咫尺是龍湫 黃知良題云松竹冷高陰蕭森露寶林門依青嶂靜僧隱白云深凄切泉噴玉莊嚴地布金龍湫申致禱朝夕冀為霖】
法安院
在縣東北五里晉天福元年僧云暉建俗號山宮一徑陰森蕭爽游者愛焉寺外有二古經(jīng)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舊有梅園【曾守谹父簡洪景伯探梅詩有云近城殊未發(fā)君與探山宮又云待得山宮千樹白與君騎馬入青苔洪亦有簡曾詩云天知風(fēng)月主人賢況是江梅望著鞭已報兵廚招客醉故教晴日作春妍一年行樂能多少十騎聯(lián)飛相后先好向山宮記名字他時佳話踵斜川今梅不復(fù)存改為漏澤園矣 章守得象詩云路入青青數(shù)里松上方樓閣一重重千尋練掛雙流瀑六曲屏開四面峰幽鷺獨翹藏翠竹啼猿相對荅疏鐘留連不忍催歸騎回首斜陽煙霧濃】
壽安院
在縣西北一十三里碧潭山上本僧良弼碧泉庵元佑三年改庵為院仍賜今額【陸守長倩詩云偃蓋松幢引步高躋攀終日自忘勞寒泉澄澈新镕鏡華棟崢嶸下冠鰲軒到嫩嵐?jié)庥吴忠赖謩萜离p旌暮迫城闉去止觀應(yīng)還羨毳袍】
凈明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彌陀庵僧懷玉誦佛之地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陳侍郎公輔嘗憩此閱藏經(jīng)且為詩云三載工夫一藏經(jīng)非禪非道亦非僧但憑方寸行諸善也是如來最上乘】
無礙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四里舊名棲道梁時嘉法師建隋改攝靜舊傳僧灌頂嘗升座講經(jīng)時海寇擁兵以入見持幟戟者甚盛身皆丈余駭而竄遂又名山兵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院有千佛像舊傳章安客舟艤江滸挽之不下遇一僧云必吾挽乃可因略以指撮取舟遂行繼共載至回浦僧忽墮水須臾浮出一石乃此像也】
惠濟院
在縣東二里舊名惠通唐干寧二年守沈仁綰舍基建俗傳仁綰發(fā)地得觀音像遂以為寺又名上觀音國朝天圣二年改今額
開福院
在縣東南五里舊號資糧建隆四年建咸平二年賜今額舊有白蓮堂寺旁地號鷺鸞林【陳白詩云鷺行飛起綠楊岸漁笛吹殘明月灘一片畫圖收不得何人終日倚欄桿】
靈鷲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隱然唐光化二年守駱延訓(xùn)建后改隱龍后又改隱跡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中有古塔僧智顗所刱
永福院
在縣西北二里舊名無垢浴院干德五年建后改廣福治平三年改今額
梵嚴院
在縣西北三里舊名吉祥治平三年建后改今額
廣修院
在縣南六里舊名下觀音治平三年改今額今佛殿僅存
資圣院
在縣西七里舊名興國周顯德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凈嚴院
在縣西七里舊名延壽王院治平三年改今額
真空院
在縣西南九里舊名仁王般若一名迭石慶歷中建【李熙輔題云栝蒼山上云山好云亦好可憐山下僧看云不知老】
延福院
在縣西南七里舊名重元建隆四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顯教報慈院
在縣西北一十二里舊名報國唐時建國朝治平三年改覺仁慶元四年謝丞相深甫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何觀文澹為之記】
凈樂院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奧真晉開運三年李敬之舍宅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瑞相院
在縣西南一十四里舊名松巖慶歷中改今額
多福院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舊名集福俗號西茶院唐武德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正道院
在縣西南一十九里宣和中毀于寇紹興二年重建
萬安院
在縣東一十九里舊名安福梁太清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楞伽院
在縣東南二十里唐干符元年僧道悅建先是悅卓庵有兩瑞竹生其前賜名干符菩提國朝景德四年改今額【院有楊杰施文】
延豐院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舊名朝遷唐光啟三年僧師俸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定光院
在縣南二十三里舊名勝光塔院又名香巖晉會同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禪宗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梁天監(jiān)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崇福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菩提乃古侃村道場唐咸通七年建干佑二年改寶慶國朝大中祥符七年改今額
定業(yè)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光啟四年建景福二年名白巖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慧門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靈?五代時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興壽周顯德三年建國朝淳化中改名云溪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土院
在縣西三十二里舊名丹山五代時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輪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西溪舊在院左半里梁大同中建國朝崇寧五年改今額宣和四年徙今地
普明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護明晉開運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福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名云水庵建隆中建治平三年賜今額
法慧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靈峰大中祥符七年建后改今額
定明院
在縣東五十里周顯德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治平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招賢梁普通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禪院
在縣西五十五里舊名禪師庵周廣順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澄靈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甘泉晉開運中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大仁院
在縣東南六十九里舊名安仁唐景福二年建國朝至道元年改今額
惠安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普安唐咸通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凈覺院
在縣東南一百九里舊名永寧大中祥符二年建后有九出盤松蔽其上號九盤松治平三年改今額
多福院
在縣東北一百八里唐長興四年僧德韶建國朝宣和中毀于寇干道二年重建
清修院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五里舊名塔庵寶元元年建治平三年賜今額
崇相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育王塔院吳越時僧師拱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精進院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舊名保安梁正明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云院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名仙巖晉開運四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智顯院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
無垢院
在縣東一十二里舊名鷲峰大中祥符元年建后改今額今廢【張景修題云禪房閉深花錫杖生古蘚秋山翡翠寒春水玻璃軟無嫌墻太低但恐路不遠何人坐長松令我思常偃 石公弼題云沿磴穿嵐造竹扉一軒幽敞坐忘機池镵瓊骨容清泚憑檻時看翡翠飛又云凈界曾無一點塵風(fēng)疏松竹響天真從來此意少人會只道林間無至人】
興教院
在縣南五里舊名遇明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今廢
清心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法華懺院治平三年賜今額今廢
光相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僧光相道場干德四年建咸平四年賜額今廢
保真院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梁干化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今廢
仁濟院
在縣南一里小固山上今廢
景德院
在縣北三里望海尖山上今廢
福壽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今廢
尼院三
妙相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宣和中尼德基舍庵建建炎巡幸詢高僧或以住持惠定對遂賜今額【石公孺為之記】
寶積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后唐時建國朝建炎四年賜今額
壽昌院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后廢嘉定十五年重建十六年齊守碩請改為尼
赤城志卷第二十八
寺觀門〔二〕
寺院〔二〕
黃巖
禪院三十有三
慶善寺
在縣東南五十步舊名安寧晉永和二年建國朝紹興三十一年改今額有二閣一奉太宗御書一號金光明又放生池在焉
瑞巖凈土寺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唐景福初僧師彥建【或云唐大順二年或又云文德初建】其山石皆紫色干寧二年賜名瑞巖僧懷玉智顗皆嘗棲焉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干道中錢參政端禮家乞為香燈院賜名移忠昭慶后其孫丞相象祖還諸朝復(fù)今額【楊杰詩云巖谷連天嶺杉松徹象山路從云外入人自海邊還禪榻紅塵斷經(jīng)窗白晝閑玉蓮生有處香滿翠微間 符大廉詩云流水元依澗孤云不戀山萬綠機慮斷一點凈明還立雪人何在銜花鳥自閑群昏疑網(wǎng)破雄論落人間又云白蓮開綠水佛子舊家山凈境無南北塵心有去還林深天籟遠風(fēng)定水云閑何日逢征騎重來翠巘間【世犖按以上三詩復(fù)見寧海凈土院】】
教忠崇報寺
在縣西五十里東晉隆安二年建舊傳有僧誦仁王經(jīng)而甘露降遂名露山后以寇孫恩屯兵其處忽有飛石擊之退遂改名靈石有隋智顗翻經(jīng)臺唐李義山著書堂又有飛來石或傳自西北飄墜于此一鐘頗巨云自海門浮至鐫西度鐘三字國朝紹興初謝參政克家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舊傳昔有異人塑殿中佛像期以十旬啟門僧怪之未及期而啟忽有雙鶴飛出視所塑纔二像珠髻熒然故寺舊名耀珠殿前有浮圖二藏舍利及貝葉等書云】
鴻福寺
在縣西八十里東晉永和中建舊有永和堂相傳菩提引尊者所基至唐咸通中新之按五代石刻山有獨峰望之若紫云覆頂芒采注射山若浮動故號浮山后有胡僧結(jié)廬誦經(jīng)其動遂止國朝大中祥符四年賜額
香積寺
在縣西南二十里晉元興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按蘇仲昌殿記即古三童寺也
東禪護國院
在縣東南二里唐咸通二年建國朝太平興國五年重建
瑞相院
在縣東南七里方山上唐大中六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有辟支佛牙
正等院
在縣南二十里唐干符五年建治平三年賜額舊有竹軒【吳亶詩云虛室潛心近竹開雪中無事共徘徊不須翠柏亭前見自有清風(fēng)座上來林小未宜輕瘦節(jié)歲寒方可看高材支公適好誠何在豈謂香嚴擊后雷 黃遠詩云隱隱招提地幽軒無點埃惟栽紫竹種相伴白云堆疏影月移轉(zhuǎn)清聲風(fēng)送來居常稀俗客貝葉此勤開 張景修詩云種竹纔添十?dāng)?shù)竿題詩已僅百余篇有時碎影搖金地盡日清風(fēng)伴玉泉不與愛魚人把釣肯教騎馬客求鞭平生最喜此君子一灑何當(dāng)聽雨眠 左緯詩云山色重重鎖碧蘿更栽修竹在山阿老僧不識春頭面但見階前新筍多】
廣化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吳赤烏中建國朝政和中斸地獲大古鏡背上有靈?二字賜號曰靈?治平三年改今額
善法院
在縣南三十里大中祥符元年建仍賜額
證法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在方山東唐大順中守杜雄徙今地因名資福即僧稠木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按康定元年長吉懺堂記云堂立西南隅至祥符紀號之初募眾廣之觀此則徙建歲月當(dāng)在淳化之后祥符之前未詳孰是】
慈德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善德唐中和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善住院
在縣西五十五里唐大和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崇福院
在縣西六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凈應(yīng)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感應(yīng)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金仙院
在縣南六十里舊名仙巖唐天寶九年僧子鴻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演教院
在縣西六十里雙魚峰吳赤烏二年建仍賜額
廣孝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赤烏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般若院
在縣西七十里大中祥符元年建仍賜額
禪定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神祿禪師塔院晉天福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
惠眾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靈泉開寶元年建治平元年改今額
祗園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瑞峰即神祿禪師道場晉天福中建吳越寶正六年改今額
法會院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舊名龍華吳越寶正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國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普光晉咸和中建國朝景德中改今額
西安國院
在縣西七十里唐清泰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明覺院
在縣南八十里舊名應(yīng)龍?zhí)拼笾卸杲ㄎ羯穷墖L飛錫于此所指處泉自石出號智者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吉祥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舊名應(yīng)祥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覺慈院
在縣西南八十里唐大中五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慶恩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修福晉天福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明因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泉村舊名修福唐大中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治平院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天真院
在縣東南二百里海中干德四年建仍賜額
悟空院
在縣東南三百里海中東鎮(zhèn)山上晉天福六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舊傳有金鐘一寨官脅而取之登舟人鐘俱溺今水際時現(xiàn)金光云】
教院二十
興善院
在縣東南三里舊名瑞隆感應(yīng)塔院本僧德韶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俗呼山奧寺宣和中毀于寇紹興二十八年僧文巳?廾新之其后令孫挺之以旱禱觀音立應(yīng)乃審天竺梵相建殿以奉之【彭殿撰椿年為之記汪內(nèi)翰藻題云已怯驚潮渡還憂復(fù)嶺登逢人多問數(shù)投宿只尋僧野飯農(nóng)夫怪山行稚子能胡來剎得爾諸將解飛騰時聞虜入四明故云】
崇善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干德五年建太平興國七年賜額興善治平元年改今額并寺有巨麓曰紫高產(chǎn)異茶佛殿后有泉出巖竇人以煮藥多驗
威神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舊名靈湫唐干寧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寺后崖壁峭立有瀑布及鄭公臺
國寧院
在縣南二十里唐咸通三年建治平三年賜額內(nèi)有元佑間題梁曰金門散吏杜蓋祁公族也
小妙智院
在縣西南一里內(nèi)干德五年建仍賜額
天長院
在縣南四里舊名無量壽塔院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寶相院
在縣東七里舊名歸依唐干符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常樂院
在縣東南二十里唐大中六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報恩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唐清泰三年建國朝嘉佑六年賜額
壽安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中和二年建國朝景德中賜額
普信院
在縣南三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多福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興福吳赤烏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國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圣水唐大中間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西五十里晉隆安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慧力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唐咸通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流慶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塔院晉天福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澄照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舊名龍?zhí)短焓ピ杲ㄖ纹饺旮慕耦~
資圣院
在縣南八十里溫嶺舊名報國干德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顯慈院
在縣南一百里舊名報國唐大和七年建后改今額
資圣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國興唐元和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律院二
普澤院
在縣東三里隋開皇中建舊在新安廟南國朝治平三年賜額干道九年僧彥琚徙今地
勝果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前有小嶼名金屏山
右二院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禪為律
甲乙院三十有四
妙智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號靈感觀音建隆元年僧南慧建初慧自蜀輿觀音像至此少憩且舁行不動少頃彩云絢霞環(huán)匝紛擁且現(xiàn)其相焉闔境尊異遂留慧營殿其后如吉繼主之有王羲之墨池內(nèi)照庵滌慮軒【陸農(nóng)師佃記云佛出西方不知幾千萬里其書之契理會道與中國圣人之言一又其神靈之寓光影著見若今峨眉天臺感觸之異非獨中州之人聞而趨之雖西域其徒亦累譯而至也與道家之說蓬萊方丈乃在煙海渺?;暮霾豢贾猱愐狱S巖遠邑也以鄰天臺其俗無貴賤大抵鄉(xiāng)佛雖屠羊履豨牛醫(yī)馬走漿奴酒保洴澼之家亦望佛剎輒式遇其象且拜也以故學(xué)佛之徒飾宮宇為莊嚴則吝者施財惰者輸力傴者獻涂眇者效準聾者與之磨礱而士木之工蒼黈赭堊之飾殆無遺巧然其最佳曰妙智寺蓋建隆中僧南慧之所造迨今百年繼者非一而卒成者如吉也余聞之也夫所謂妙智者佛之所知是也疏觀泛救無適而非真可得而不可求可知而不可授雖毋欲以與季不能也蓋智難口傳妙須心解如此今以名其寺如吉與其徒托而居之矣當(dāng)知是也彶世之人舍是弗圖而逐逐于外以事莊嚴則雖締以金銀絡(luò)以珠玉譬猶蜃噓成樓半出霄漢其彩五色終非實相如吉善住持置田數(shù)百畝延十方眾以為無窮永久之賴邑人多之而余兄嘗宰是邑言其善故與為記因附以所聞使刻諸石焉 趙抃題內(nèi)照庵云山老榜庵名內(nèi)照掩扉默坐徒觀妙欲知畢竟事如何無量壽光踰兩曜 岑象求題滌慮軒云圣人重洗心君子貴浴德清心是道場金仙有遺則人言我慮不須滌我謂幾人能滌得以此息萬緣以此消六賊君不見水觀月觀成道人盡向此門生妙識】
廣慈院
在縣西二十里唐景德中建仍賜額【陳侍郎公輔嘗肄業(yè)其間且為之詩云來時膏雨迷新野去口熏風(fēng)吹舊林寄語主人休惜別白云南北本無心】
鷲峰院
在縣北七里晉永和中建國朝治平二年賜額
大仁院
在縣東一十里舊在山之下名智仁周顯德中建國朝景德元年改今額干道初徙今地有兩池極清泚莼菜生焉
化城院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岱石唐干寧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清修院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金鵝潭下舊在縣南九十里治平三年始賜額干道六年徙今地
定光院
在縣西二十里唐景福中建仍賜額國朝天圣七年重建
永壽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晉永和二年建唐會昌中廢咸通中復(fù)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法蔭院
在縣西二十里舊名靈云唐干寧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延壽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明寂院
在縣北二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壽昌院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永昌唐大中間建國朝淳化二年以犯藝祖陵名改今額
廣教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舊名石佛漢干佑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凈安院
在縣西四十里唐咸通九年建晉天福初僧德倫重建四年賜額
廣嚴院
在縣西四十里唐干符間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香嚴院
在縣南四十里唐開元元年建會昌中廢大中復(fù)建國朝大中祥符四年賜額有富文忠公遺華嚴颙師及王樂道張隱之論道帖更兵火弗存
護法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舊在鳳城山下唐大順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徙今地仍賜額
普濟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安濟唐光化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慧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太平興國元年建今佛殿僅存
梵安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保安開寶中建太平興國二年改今額
廣濟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福壽唐咸通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初改今額
資善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慶歷元年重建仍賜額
演法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茶院端拱中建慶歷三年改看經(jīng)院治平三年改今額
燈明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晉隆安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興教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
資福院
在縣南七十五里舊名瑞峰唐大順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按殿記云大順建寺時即賜額未詳】
小明因院
在縣南八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九年重建
妙嚴院
在縣南七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普照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唐干符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梵興院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法興梁正明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居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唐咸通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寶嚴院
在縣西橋外唐大和元年建舊在縣東二十里后徙今地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今廢
靈云院
在縣西南三十里唐大和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今廢
永寧院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干寧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今廢
尼院二
明因寺
在縣東三里舊名妙喜梁天監(jiān)中周豹二女舍宅建唐會昌中廢大順中復(fù)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紹興十一年尼慧淵復(fù)新之寺有華嚴閣額乃今上御書
傳法尼院
在縣南八十里舊名明師唐干寧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天臺
禪院一十有五
萬年報恩光孝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唐大和七年僧普岸建【舊經(jīng)云隋大業(yè)二年建】初晉興寧中僧曇猷憩此四顧八峰回抱雙澗合流【八峰謂明月娑羅香壚大舍銅魚藏像煙霞應(yīng)澤】以為真福田也遂經(jīng)始焉會昌中廢大中六年號鎮(zhèn)國平田梁龍德中改福田國朝雍熙二年改壽昌建中靖國初火崇寧三年重建號天寧萬年紹興九年改報恩廣孝后改廣孝為光孝先是太平天禧中累賜袾衣寶蓋及御袍屐諸珍玩甚眾故有親到堂【以仁宗賜衣時口宣有如朕親到之語故名】妙蓮閣覽眾亭淳熙十四年日本國僧榮西建三門西廡仍開大池香積有釜極深廣世傳阇提首那尊者所鑄東南十里有嶺曰羅漢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圍凡供五百大士必于是邀請云【丁可福田莊記云耕而食生者所以為養(yǎng)浮圖氏作乃衣食于持砵其說行其與多斯民以耳目為信向?手繭足榾榾朝夕輟口腹歡喜以為養(yǎng)釋氏安焉于是議者始以不耕少釋氏伊庵權(quán)師來天臺主萬年方外禪衲云闐霧合師謂其徒了性曰來者多食指奈何吾觀大舍之陽羅漢之麓淖泥之坻去寺數(shù)里兩山陰陰雪棘風(fēng)林夾徑深深老木千尋伏虺匿蝮行邁寒心汝其屏除叢灌攘剔芃樸高可以藝下可以植大舍之左平田之東泄口之上去寺一舍四山低回不險既夷土膏水深原田每每菅莽苯(艼去丁改尊)風(fēng)雨叢滋汝其薙翳薈刜蓊郁可以經(jīng)理溝塍井畫疆場于是巨室豪舉具以為宜接軫踵轂委貲散金迤邐風(fēng)靡贊善無數(shù)性曰原隰奧區(qū)無有垠堮施者有限疲人力于一役如其憊乃訪故老尋廢址筑莊于泄上曰福田為屋一區(qū)堂廡庫庾兩序具備存施錢千緡為毋以倡子歲又贏焉因農(nóng)隙廣隴畝其本不搖而力有余地歲浸久且將雕鏤谽岈盡為阡陌高下封畛棋分綺錯利可既哉性以其說求記于可且曰萬年舊得額曰福田今以名莊示反本也镵施者姓氏于碑陰示不忘本也可曰吾固不肯夫總總之不耕汝知本哉三嘆而為之記 楊杰題妙蓮閣云天臺有新閣勝地近塔廟灝浸碧琉璃沿洄出山嶠蓮生淤泥中白玉有明竅華實相表里光色互炳耀處空不染著烈火豈能燎寶藏諸如來端坐演法要青目付上坐不待舉花笑芬香初洞達宿痾已能療凈土托珍苞機感愿力召二時有開廢一本常寂照不讀智者書烏知此蓮妙 羅適題云華頂西邊天姥東妙蓮開闔對群峰清含銀漢三千界香透金庭第八重畫棟有聲啼海燕澄波無影睡天龍夜深講罷何人見云在青山月在松 張舜民題云休論雪竇與云峰且看天臺劍戟叢萬水千山來閣上一花六葉見池中誰將色界填空界不離香風(fēng)席祖風(fēng)有底妙蓮談不盡卻成賦筆與興公 鄭伯熊題羅漢嶺云蒼髯白甲老煙云萬木叢中獨挺身一柱擎天須此物執(zhí)柯他日屬何人】
景德國清寺
在縣北一十里舊名天臺隋開皇十八年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于此夢定光告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yè)中遂改名國清李邕記所謂應(yīng)運題寺是也唐會昌中廢大中五年重建加大中【額乃柳公權(quán)所書】國朝景德二年改今額前后珍賜甚伙合三朝御書幾百卷后毀于寇獨顗手題蓮經(jīng)與西域貝多葉一卷及隋旃檀佛像佛牙僅存建炎二年重新之寺左右有五峰雙澗號四絕之一上有三賢堂【謂豐千拾得寒山也】錫杖泉香積廚有歌羅大神像寺前有新羅園唐新羅僧悟空所基東南有祥云峰拾得巖東有清音亭其最高處有更好堂寺后巖有瀑布循澗而上尤為奇勝僧徒慮人至植叢棘以障之【劉長卿送李使君寄題云露冕新承明主恩山城別是武陵源花間五馬時行縣戶外千峰常在門晴江洲渚帶春草古寺松杉深暮猿知到應(yīng)真飛錫處因君一想已忘言 皮日休題云十里松門國清路飯猿臺上菩提樹怪來煙雨落晴天元是海風(fēng)吹瀑布 陸?蒙和云峰帶樓臺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濕松間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聲急 杜荀鶴題云一到天臺寺高低景旋生共僧巖上坐見客海邊行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鳴忙時向閑處不覺有閑情 周賀宿詩云一宿五峰杯渡寺虛廊中夜磬聲分疏林未落上方月幽澗忽生平地云高鳥背泉生靜景遠人當(dāng)燭想遺文暫來此地歇勞足望斷故園滄海濆 畢守士安題云三四百年寺今來國又清若非逢圣祚徒自有嘉名月殿五峰色風(fēng)松十里聲不緣君命朿便好脫塵纓 陳堯佐題云南越第一寺偶來心地真卻嫌橋下水流去入紅塵 章守得象題云松韻蕭騷十里清入門毛骨冷如冰題詩已有丹青筆悟法應(yīng)多黑白僧風(fēng)雨只疑雙澗瀑星辰長認上方燈來游不是忘機客誰到云峰第一層】
護國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名般若周顯德四年建蓋僧德韶第九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后錢太師忱家乞為香燈院加廣恩【錢惟演題云峻極壓滄溟清居聚百靈重門深閟邃絕澗遠沉冥客問無生法人游不死庭何當(dāng)謝簪組鳥道駕飛軨】
太平興國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白云峰側(cè)舊名云峰梁干化元年建蓋智顗第六道場后更名善建前對香壚峰又有宴坐石石鼓石床看經(jīng)臺皆顗經(jīng)行處也上有雷峰堂國朝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
天封寺
在縣北五十里陳太建七年僧智顗建初顗入山見一老父告云師卜庵遇盤石可止其后果如所告遂結(jié)廬焉因自號靈墟蓋第五思修地其注涅盤經(jīng)處號智者嶺中有卓錫泉北望一峰摩云即華頂也隋開皇五年賜號靈墟道場漢干佑中改智者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壽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額舊有瑞云閣【陳侍郎公輔詩云晴云漠漠水潺潺危閣春歸白日閑若問祖師消息處眼前環(huán)列是青山】
凈慧寺
在縣西九十里蘆峰舊名寶慈唐干化元年僧景(王舀)建蓋天臺十大剎之一也舊為隋高僧飛錫處及是(王舀)卓庵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禱以煙至處為址焉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名安國云居晉天福元年建蓋僧德韶第二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隆興初并入護國今復(fù)興有雙松亭【晁守公為詩云云間龍躩千尋干地底雷奔萬仞泉寄語廬山舊游客個中端不減棲賢】
寶相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保國華嚴吳越時僧德韶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天圣中雪竇歡禪師主此有偈頌衲子多傳之】
凈明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按舊經(jīng)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今考所藏錢氏遺墨乃清泰三年號智者幽溪道場今殿前有石經(jīng)幢刻云天福二年舍入幽溪禪院可驗也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西竺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國泰唐大中十年建蓋僧智顗著止觀之地前有溪流或號幽溪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禪智院
在縣北五十里舊名文殊晉天福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明院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舊名通圓定慧周顯德四年建蓋僧德韶第一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福善院
在縣西北七十里寒石山舊名崇福梁開平元年建蓋寒山子棲遯處周顯德中改圣壽昭儀孫氏重新之由明巖北五里而上四山聳秀水流亂山間鏘如佩環(huán)院宇周阿并置巖下窗扉軒戶開闔于煙云紫翠中故南山之標(biāo)勝者推寒明二巖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宣和中重建云【洪適題云峭壁插青冥層巖覆化城空中清磬發(fā)幽處慧燈明萬瓦是云氣四檐無雨聲豐千不饒舌此地孰知名】
明圣院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保壽觀音周廣順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明院
在縣東北九十里舊在墺西名菩提大同周顯德五年建后徙今地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教院一十有二
崇善寺
在縣北五里赤城山下晉大元元年建先是興寧中僧曇猷依巖造寺號中巖后以多赤蟻徙平地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政和八年又改玉京觀未幾仍舊放生池在焉【舊經(jīng)作太康初建寺按高僧傳曇猷興寧中至臺嶺若以為太康則是猷前已有寺百余年矣 唐許渾題中巖云蒼蒼松檜陰曉月露西岑素壁秋燈暗紅壚夜火深廚開山鼠散鐘盡隴猿吟行役方如此逢師懶話心 周樸題云浮世師休話晉時燈照巖禽飛穿靜戶藤結(jié)入高杉存沒詩千首廢興經(jīng)數(shù)函誰知將俗耳來此避囂讒 夏竦題云丹壁排空峭四濃上真應(yīng)此駐靈蹤煙沉?xí)匀彰鞴马斣破朴嘞汲霭敕鍘r下法師曾伏虎洞中天子屢投龍他年翠輦東巡守玉牒終須受大封】
大慈寺
在縣北二十九里舊名修禪或名禪林陳時為僧智顗建【舊經(jīng)云齊中興二年建】蓋顗思修初地及定光授記銀地之所【定光所居號金地此號銀地皆以土色名之】直寺門巽隅號佛隴顗第二宴坐處隋刱國清乃更寺為道場唐會昌中廢咸通八年重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其法堂曰凈名以顗嘗講是經(jīng)故也又有顗所供普賢及手書陀那尼經(jīng)隋朝所賜寶冠尚存有漱玉亭又有虞世南所書華嚴經(jīng)紹興中為秦丞相檜取去【葉清臣題云佛隴山沉茂草平林間猶作誦經(jīng)聲一心三觀休分別秋靜山高海月明 陸煥題云天下紛紛吹戰(zhàn)塵我來佛隴悟修身依然猿鶴如相識知是山中幾世 人 洪適詩云振策快秋晴伽藍倚翠屏看云不留瞬對竹已忘形銀地聲千載虹橋拱百靈至今鐘磬響如講凈名經(jīng)】
顯寧崇報院
在縣東二百五十步舊有接待院紹興五年內(nèi)侍陳良弼丐為薦福之地遂賜今額
東定慧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名傳教干德元年建五代時僧希寂演天臺教于此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縣西有普賢院亦號定慧今呼為東西定慧云
天宮院
在縣西二十里舊名旃檀瑞像吳越時僧德韶建號第十一道場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
真覺院
在縣北二十三里隋開皇十七年建僧智顗葬焉龕前置雙石塔號定慧真身塔院今繪像與所賜方袍尚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普慶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保興福慶晉天福四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慧覺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大覺普光蓋僧德韶第十三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無相院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在瑞龍巖北名戲龍?zhí)葡掏ǘ杲〞r有僧師簡以杖扣臥龍起雨故名遠近勝概凡十【瀑布潭石門徑咸水澗瑞龍?zhí)熘銐雷夏龖?yīng)澤五峰寶陀羅漢二巖】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治平中徙今處【楊杰為之記】
鎮(zhèn)國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開巖梁普通三年建蓋因天花尊者擘巖得雪故名周顯德六年重建改泗洲禪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金繩院
在縣西五十里實棲禪支院慶歷中賜額
大智院
在縣東六十里開寶七年建太平興國初賜號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額
律院二
西安隱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舊名臻福建隆三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前有雙溪五峰甚勝
慈圣院
在縣西八十里舊名跡圣治平三年改今額右二院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禪為律
甲乙院四十有三
闡法寺
在縣南五里舊去縣治五步名建平晉黎護將軍劉元舍宅建【舊傳元因遇雨有金錢之異故建此寺】后有鴿子和尚新之號鴿子道場側(cè)有靈?峰又有綴石陂陀迤邐草木蒙茂左右溪流縈帶民居皆桃花熙春彌望如綺錯焉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妙智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宋末僧普(孝廟嫌諱)建舊傳(孝廟嫌諱)感江白郎之異遂以名巖【詳見山門】隋大業(yè)中僧純陀徙平地五十步唐正觀十年賜號白巖寺會昌中廢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國朝大中祥符六年改今額舊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陳白詩云八重峰頂望群山百谷東流去不還惟有右軍遺跡在月波時落墨池間】
寧國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梁普通三年僧智逵居焉每誦經(jīng)則有紫云覆其上故山名紫凝后建寺名棲禪唐會昌中廢大中五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大梵寺
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巖五代時僧全宰棲焉入門兩石夾峙號石門前對幽石橫敞飛閣巖竇嵌空堂宇半居其下大概如寒石山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福應(yīng)寺
在縣西南七十里舊名普聞漢干佑三年建蓋僧德韶第六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普慈院
在縣北一里舊在蓮華峰頂名大悲開寶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熙寧三年徙今地
清心院
在縣東一十里舊號螺溪以僧智顗放螺溪中故名今上有螺如巨蠣或出沒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禪林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舊號龍山集云隋僧智顗建唐天寶六年改龍山為始豐國朝干德二年號龍山崇修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東廣福院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靈水庵寶元二年建治平三年改壽圣紹興三十一年改今額
大覺院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舊名華嚴道場干德三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寧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名普寧周顯德四年吳越王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景福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周顯德七年建俗呼茶院蓋僧德韶施茗處國朝開寶三年賜號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興教院
在縣南三十里吳赤烏二年建舊有孜禪師廬于此以其眾峰縈抱號回巒庵及是始為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仁壽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九明漢干佑二年建蓋僧智顗宴坐九折道場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西廣福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水陸太平興國四年建熙寧三年改壽圣紹興三十一年避高廟尊號改今額
秀巖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名西云晉天福八年建蓋僧德韶第三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凈安院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干符二年建先是吳赤烏中有周禪師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及是始為院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資福院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舊名清化吳赤烏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興化隆興初賀參政允中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普光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長壽后唐清泰元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鷲峰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峇嶺唐大中三年僧懷玉建國朝咸平三年改今額
廣嚴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長隴唐光啟三年建凡三徙至今地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寶興院
在縣西南五十七里舊名寶壽漢干佑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福院
在縣西六十里舊名靈瑞唐咸通四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西定慧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漢干佑元年建蓋僧德韶第四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善興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舊名華頂圓覺道場晉天福元年僧德韶建蓋僧智顗嘗宴坐于此故有定光招手石古語云定光金地遙招手智者江陵暗點頭是也又有降魔塔伏虎壇鬼迭石白云先生室甘泉先生居今耆舊又傳葛元茶圃王羲之墨池然無所據(jù)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寶華院
在縣東六十里舊名太平唐干符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寶相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舊名彌陀塔院周顯德中建蓋僧德韶第七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東安隱院
在縣東七十里舊名隱嶼漢干佑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居院
在縣西北七十三里舊名華嚴庵蓋僧居月誦此經(jīng)處治平三年賜今額
證教院
在縣北一百里舊名無量壽佛塔院建隆元年建蓋僧德韶第十道場后于此示滅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澄心院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舊名澄明治平元年改今額
金文藏院
在縣西北六十里蓋萬年支院漢干佑三年建國朝咸平二年賜額有金書大藏經(jīng)五千二百卷實太宗所賜護飾甚偉建中靖國中毀于火
瀑布寺
在瀑布西一里宋元嘉二年僧法順建今廢
隱岳寺
在縣東一十里鳳凰山西梁大同元年西域梵僧建隋大業(yè)元年廢唐正觀元年重建俗或傳為鳳凰寺今廢
白馬寺
在縣西四十里陳時建唐會昌中廢
佛窟寺
在三井西峰上僧遺則卓庵居之唐會昌中廢
飛霞寺
按神邕山圖在赤城山腹梁岳陽王妃建其后僧定光居之梁亡寺廢
慧明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華頂峰上舊名慧日俗又呼東峰梁干化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近廢
金地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以梁大同初僧定光卓庵于此號金地定光后廢
石橋庵
在縣北五十里建中靖國元年建后毀于火紹熙四年復(fù)新之【詳見石橋】中有妙音曇華二亭應(yīng)真閣舊有先照亭今廢【葉清臣詩云一徑?jīng)鲲j響萬松青霞紫霧秘廬峰寒生別洞前溪雨聲到諸天午夜鐘仙鏡月高猶駕鶴陰潭云起舊降龍出塵境界無多地已上金庭第七重】
頭陀庵
在縣西九十里隋開皇十八年建初國清有圣者頭陀詣雷馬山伐木建殿相距絕遠圣者作法致雨一夕暴漲木蔽流而下后人為卓庵焉【楊杰為施結(jié)界文】
斷橋道場
在縣北七十里國朝開寶元年建太平興國五年廢
赤城志卷第二十九
寺觀門〔三〕
寺院〔三〕
僊居
禪院一十有六
顯慶寺
在縣西五十步舊在紫萚山下名顯元梁天監(jiān)二年建隋大業(yè)元年廢唐正觀十年重建天寶六年有神光現(xiàn)今址遂徙之改光明山會昌五年廢大中二年重建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舊傳大觀初僧象寧謀刱應(yīng)真閣夢二神僧丹衣告曰鐵山潭有鐵柱宜往取之及寤往視柱果出波上人以為異遂樂成之】
興道院
在縣南三里南峰舊名興善慶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上有浮圖曰南塔及涵清亭藍光趨稼二軒下瞰大溪為放生池焉【陳襄詩云今日登南塔懷愁不自勝年華催鬢發(fā)身計憶巖棱道業(yè)慚諸子根源畏老僧何當(dāng)論去就細得問?朋 劉光詩云百尺擎空窣堵波群峰奈此獨高何鼓鐘鳴處是非外天地望中蒼翠多閑看野云披玉柱醉眠秋浪卷銀河問師乞取軒前月一榻清風(fēng)許我么 郭明甫題涵清亭有云山光竹影交寒輝下有碧波吹漣漪沙痕隱隱白鳥去石聲鑿鑿扁舟歸蕙蘭發(fā)馨禪味遠云霧吐秀人家稀須知春事不可挽杜鵑已繞林中飛 令楊□題云水縛山腰點萬松云扶翠岫插寒空此溪定入桃源去時見波間有落紅民既無爭景自長淡然相對一壚香欲收鼻涕還無暇寄語南山古道場 葉翥題藍光軒云出郭纔咫尺便覺山意幽招提立絕頂寶塔凌空浮小軒足娛客下有清溪流翠岫供遠眺直欲明雙眸平蕪草肥軟飽飼眠吳牛沙頭水色靜飛上馴白鷗人稀日亭午野渡橫孤舟坐久意逾爽吹袂風(fēng)颼颼想當(dāng)三伏天凜然如素秋簿書叢里來恍若脫羈囚乘興偶登覽不謂成勝游平生志所愿一壑與一邱腳力到佳處須作信宿留南峰只在眼不必勞冥搜當(dāng)時輞川圖景物有此不學(xué)貴守所見出處各異謀淵明亦高哉未肯屈督郵 協(xié)寅案劉光詩已見卷二十二南峰下】
廣度院
在縣北三十里紫萚山上舊在西隅百步名瑞峰唐天寶元年建會昌中廢晉天福中重建國朝宣和中改今額紹興二十年僧蘊璋徙今地地枕溪帶壑林麓衍美居者多藝術(shù)焉【郭三益題云羲和均四時曜靈有急節(jié)沉迷簿領(lǐng)書坐嘆春事歇及茲新雨收西郊軔初發(fā)蒼頑山氣嘉奔悍溪流活風(fēng)驚麥翻浪水凈秧抽發(fā)漸窮蕭寺幽頓使煩襟豁蜂喧釀蜜翅烏落啼林血高僧日無事種朮畦畝闊綠苗已紓紓紫花行復(fù)結(jié)吾欲訪長生終歲期采擷】
奉圣院
在縣西南一十里隆興中建舊傳僧宗秀誦蓮經(jīng)有蓮花自地涌出故俗稱蓮堂云
東寶相院
在縣東一十二里舊名普勝塔院唐昭宗時建國朝天圣四年改今額淳熙二年重建
三學(xué)院
在縣東二十里舊名西仁吳越時改遇明國朝景德二年改今額
多福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慶歷三年建【一云治平二年】有分翠軒
宣妙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劉漢干佑元年建紹興五年重建
法明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景星唐干符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殊勝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奉國紹興九年重建治平中改今額
西寶相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梁興梁天監(jiān)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紹興二十二年重建
治平院
在縣西七十里舊名廣業(yè)唐建中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安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建炎三年建
興化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開寶八年建
護圣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干寧元年建
廣嚴院
在縣東一十里慶歷三年建
教院三
集福院
在縣北一十里天圣二年建
崇教院
在縣南二十里大中祥符二年建靖康元年重建
普信院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興國開寶八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甲乙院二十有三
金像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舊名圣像五代時韋氏子舍宅建以其初斸地得石佛故名歲久無碑識惟石幢巋然唐垂拱三年立也【舊傳自海上浮至色如乳人取其屑以愈疾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梵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梁天監(jiān)中建國朝宣和中僧梵臻重建【呂本中記云佛之為說與孔子異乎不異也何以知其不異也以其為教知之孔子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也孔子傳之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矣而佛之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蓋與大學(xué)之說無異者孟子以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而佛之說以天地萬物皆吾心之所見山河大地皆吾身之所有正與孟子之說同吾是以知佛之說與孔子不異也然而區(qū)區(qū)施設(shè)則有若不同者世人惑焉而生異論竭智畢精以相攻詆而卒不測其要則不知其所以異者跡然也雖然跡安所自出哉此非默識心通實至此者不能知其實然也彼方且從事于文字語言不揣其本而欲判其果同與異則亦易惑矣雖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自佛與孔子使學(xué)者知所后先皆然未有不思而得無為而成由思至于無思有為至于無為然后為學(xué)之正有意于善者不可忽也妙湛禪師思慧以道德譽望震耀一時其所以教其徒者有終始本末如吾前所陳自頃歲以來所至兵火佛與殿廢不支者多矣臺州仙居縣凈梵院去邑十五里許首建梁天監(jiān)中宣和盜起清溪延蔓遍浙東院為賊所焚僧梵臻力行士也慨然憫之廣求信士銖積寸累因院舊基規(guī)模宏大而一新之誨僧惠宗為之勸首數(shù)年而工畢不知其兵火之余也天臺之人咸嘉臻之勤而重其志始佛殿未成眾患無大木可就一夕溪水漲得大木沙磧中殿遂成識者知其有神相也吾以是知有為之功為不可廢由思至于無思有為至于無為天下通論不可易也而世之學(xué)佛者率抱虛自大自誦佛號作觀持禁戒悉棄不為曰是有為者非吾所致力也彼蓋不知二者之相須闕一不可本末次第不可誣也觀臻之所以全復(fù)舊宇崇飾備具亦可少媿矣梵臻舊從妙湛師游漸滋余潤固久院成妙湛屬本中為記大概不可以已故以佛孔子不異者并告之庶居其屋而游其中知有為無為之相須而佛孔子之所以不異者或有得于斯言也】
萬安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舊名萬壽唐干符中建國朝天圣六年改今額其地深窈與塵境絕山環(huán)水抱有茂竹修林之勝土號方竹源左升崇岡重巒復(fù)嶺如屏列可眺可詠舊有斗起亭建炎中薛左丞昂避地居之
福延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天禧三年建舊傳僧清澈卓庵于此有猛虎馴伏焉【許操題云一山屈曲如回肘前有虎眠當(dāng)水口森陰萬木綠參天秀色崢嶸欲飛走神仙渺□不可問簫鼓尚能喧耳否朝風(fēng)暮雨無歲時應(yīng)是蒼苔暗科斗】
大興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開寶八年建四峰環(huán)繞前瞰大溪有巨石屹橫流中狀若牛然故俗號石牛云
正覺院
在縣東南七里舊名珠頭巖開寶八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相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在溪西平坡名靈峰開寶中建天禧元年以圯于水徙今地仍改今額
精嚴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靈泉唐干符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普勝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后唐長興二年建國朝治平四年賜額
鷲峰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幽禪宣和中有貞教師主白蓮后學(xué)宗之至今懺法禮鷲峰尊者云靖康元年重建
凈居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后廢干道中吳康肅芾俾僧行機重建
善因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招福唐廣明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正貞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末僧□靜建國朝紹興二年重建
凈樂院
在縣南七十里唐咸通二年建舊名興樂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廣福院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咸平三年建
明圣院
在縣西一十五里景佑五年建
清修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開寶中建后廢開禧元年重新之
寶積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治平三年建
慧門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景佑五年建仍賜額
梵嚴院
在縣西四十里元佑六年建
普光院
在縣西南八十里
漏澤院
在縣西北二里崇寧三年建蓋奉詔瘞叢骸之地今廢
覺海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建炎三年建今廢
尼院
凈勝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寶勝俗傳唐時陳長者舍基建晉天福中賜額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仁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紹興十七年建
明覺院
在縣南三十里紹興二年建
壽寧院
在縣西二十里大觀元年建今廢
寧海
禪院一十有二
崇教寺
在縣西二里舊在縣北三十里名清泉梁天監(jiān)元年建隋大業(yè)元年廢唐干元元年徙今地會昌中廢大中元年復(fù)建國朝大中祥符改今額舊有筠軒【左緯詩云只把山為界紅塵自此分竹窗吟聽雪苔石坐看云意靜詩先到心清道自聞深慚王許輩猿鶴舊同群 羅適筠軒詩云花憶清軒上都忘居會稽秋聲先在竹月色最宜溪銀漢檐前直玉繩天外低何人倚欄檻為聽下莊雞】
壽寧寺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白水庵晉義熙元年僧曇猷建時猷自海乘槎至卓錫泉涌故以為名晉天福五年改名海晏國朝淳化元年改今額門外有猷所攜石高數(shù)尺許石上有紹圣中高述陳安道以下題字其西三十步有洗腸井其水白色旱澇不損益太宗搜訪名山工部侍郎王化基奏聞至道元年遣內(nèi)侍裴愈手御書三十軸以賜后多散佚云
凈土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資國唐武德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周弁詩云一徑森森入翠微翠微深處見禪扉倚云殿閣金相照蔽日松杉碧四圍竹汲澗泉寒繞屋雨蒸山靄潤侵衣十年游宦今重到景物依然舊識稀 楊杰詩云巖谷連天嶺杉松徹象山路從云外入人自海邊還禪榻紅塵斷經(jīng)窗白晝閑玉蓮生有處香滿翠微間 孫大廉詩云流水元依澗孤云不在山萬緣機慮斷一點凈明還立雪人何在銜花鳥自閑群昏疑網(wǎng)破雄論落人間 又詩云白蓮開綠水佛子舊家山凈境無南北塵心有去還林深天籟遠風(fēng)定水云閑何日逢征騎重來翠巘間】
寶嚴院
在縣北九十二里舊名茶山寶元中建相傳開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于山中故今所產(chǎn)特盛治平中僧宗辯攜之入都獻蔡端明襄蔡謂其品在日鑄上為乞今額
清居院
在縣東一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山絕頂如菡萏舊傳僧曇猷乘槎自海至嘗卓庵焉
廣潤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普濟晉僧曇猷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演法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中僧行恭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慈源院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舊名龍泉晉天福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安院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一名古洞淳熙三年僧惠本重建
廣福院
在縣東二百五十里舊名資國太平興國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覺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開寶中建
妙勝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開寶中建
教院一十有四
永樂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海云梁天監(jiān)中居人蔣政舍宅建政蜀人琬之后嘗隱于此故其地名蔣山隋更名海月唐干符中僧道隆重建更名永安國朝治平初改今額元佑中僧禹昭又新之【羅提刑適記云余成童時好讀書而鄉(xiāng)中無文籍惟鄉(xiāng)先生朱叟絳世傳論語毛詩皆無注解余手寫讀之茫然不知義旨之罅隙唯永嘆而已慶歷中有僧智賢師禹昭師皆里釋之秀者同游錢塘傳智者教以余力事明靜大師惟賢通儒書能講五經(jīng)論語二師性明敏志堅而氣剛各以儒釋二家自負不少下人余因得與二師游假其書叩其論誼日浸淫開發(fā)聞此達彼由是知圣賢之門墻有可入者遂尋師訪友以終所業(yè)余知經(jīng)術(shù)之為樂權(quán)輿于二師也熙寧初余以赴泗水令去鄉(xiāng)凡二十有五年元佑六年始按刑二浙明年春抵鄉(xiāng)曲智賢已謝世惟禹昭師迓余于王愛嶺師雖雪眉松骨老酸成翁其神清氣靜儼然若昔時敘別話舊傷往而感來遂相與泫然流涕師且告余曰此去東南三里即蔣山其院名永樂老身之故棲也愿公臨之因與之踏雪躡翠入長松之徑登堂皇卷簾四顧美乎哉前巖后峰左岡右隴流泉若蛇屈曲而東注東北有峰最高曰石柱師向以多六楞名之也是時春色在物夕陽滿山野花開而百鳥啼微風(fēng)起而白云亂幽芳可擷逸興俄生于是與師扶欄握手相顧而笑論無生之法盡滌有慮之塵緣言皆投機默而心喻何必須過虎溪然后稱陶潛遠大師之忘形也與明日歸溪南師錄其建院之因求我作記且曰蔣山者蜀人蔣琬之后諱政字文通避地居此人以名山梁天監(jiān)中舍宅為海云寺隋改曰海月唐末兩為兵寇所焚錢氏干符中鄉(xiāng)人王惠與僧道隆興之吳越王賜名永安本朝淳化中貞惠大師常覺亦增葺焉治平初賜今額禹昭顧棟宇之已隳勸檀那之植福有麻氏者鳩信士率財力新大殿作三門次建法堂僧堂方丈僧房廚庫及賓客之館凡七十楹皆撤舊成新易卑為高始熙寧五年終元佑八年功告畢余得師所錄久弗暇書易路畿右坐潁昌府久要堂竊思之自余登第三紀矣鄉(xiāng)曲少年無登第者亦無僧以儒釋學(xué)自負如二師者然則山川秀氣豈絕于吾黨也必將有豪杰之士發(fā)憤自奮或儒或釋揚名天下者矣然則余老矣不知能及其見否也因取其所錄暨余與二師相遇之始末及前日歸鄉(xiāng)之新事載之鄙文使吾黨少年他日觀吾文知我起白屋之艱苦在故舊之難忘能自激昂以成厥志此余作記之微意其院之畛域則紀于碑陰云爾】
法昌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赤山菩提唐大順三年建后又改靈山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玉溪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舊名湫水唐元和五年以湫水潭應(yīng)禱而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丹邱院
在縣南九十里宋元嘉二年梅長者即所居庵而建以其誦經(jīng)感丹鳳賜名丹邱靈鳳山國朝開寶中改為院大中祥符中賜今額
集福院
在縣東一百里五代時軍將王德安結(jié)廬于此蓋稅場故址也周廣順元年賜名保福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海院
在縣北一十五里太平興國八年建治平三年賜額
慈尊院
在縣東二十里晉時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延壽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保安崇壽干德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興梵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興國開寶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勝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慈安景德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靈峰院
在縣東北八十里吳越尚書葉預(yù)舍宅建國朝開寶中賜名三峰治平三年改今額
多寶院
在縣西九十里舊名龍祥晉僧曇猷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興教院
在縣西南一百里大龍山舊名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
□□院
在縣北四十里治平三年建
甲乙院一十有九
崇福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梁王山俗號梁王寺舊名資福唐武德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元佑四年僧懷智造藏殿【羅提刑適為之記】有主簿洪皓祠前有古松盤偃詰曲若龍蛇然相傳數(shù)百年陰蓋數(shù)畝雖畫工不能竟其狀紹熙四年令方懋烈亭其側(cè)【王常博澡為之記】
妙相院
在縣東五十步舊在縣西三十步又名赤山梁天監(jiān)元年建隋大業(yè)中廢唐干元元年徙今地吳越寶正三年改海晏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齊云唐咸通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羅提刑適詩云七十有余歲不曾游此山因?qū)ぐ自坡飞钊氪湮㈤g曉澗煙霞合春巖草木斑誰灰心地火占取一生閑】
瑞相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唐正觀二年建吳越時葉太傅景泰舍基辟之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吉祥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雁蒼唐武德元年建有旃檀觀音僧了性事之甚嚴每禱輒應(yīng)又有蓬萊徑冰泉皆唐人所名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興院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福全庵開寶中剡人王氏舍基建治平三年賜今額
廣修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舊名觀音唐大順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智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鄞水石晉會同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智院
在縣北三十里舊名觀音干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福院
在縣西四十里舊名柯山太平興國中建蓋僧曇猷駐錫之地
普福院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保福干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恩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干元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大寧院
在縣北六十里舊名新寧晉天福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保寧院
在縣北六十里舊名保安雍熙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因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晉會同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安住院
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舊名安和唐大順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圣院
在縣東六十里開寶中建
護法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太平興國中建
天真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治平三年建
尼院一
廣報院
在縣西二里嘉定十一年尼普文建十四年賜額
赤城志卷第三十
寺觀門〔四〕
宮觀
州
天慶觀
在州東北一里一百步面挹雙峰背負重岡號城闉勝地舊為白鶴觀按尤守袤昊天殿記未詳建立歲月夏英公竦三官堂碑云因茅盈駕鶴上仙故名然按杜光庭靈驗記云天皇東封鶴集其壇俾諸州為老子筑宮號以白鶴陳師道師話亦曰唐高宗東封有鶴下焉乃詔諸州為老子筑宮以白鶴為名此建觀之始夏說誤也后廢至開元中獲天寶度人經(jīng)建天寶臺【扁榜乃徐浩書上有銅鐘開元十二年所鑄】復(fù)建觀榜曰開元天寶中鑄銅老子像晉天福五年道士黃永干居之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更名護國先是景德五年乙丑左承天門天書降戊辰改元大中祥符以其日為天慶節(jié)二年詔東京建昭應(yīng)官天下建天慶觀且加九天司命尊號曰保生天尊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天尊降延恩殿【按應(yīng)天降落碑上親奉圣言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有功于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吾于后唐時奉玉皇命典趙族已百年矣】詔以其日為降圣節(jié)刱圣祖殿賜金寶牌以玉清昭應(yīng)宮成天尊萬壽金寶為文政和六年刱昊天殿淳熙四年錢參政端禮復(fù)新之【圣祖殿前有兩巨松甚怪世傳茯苓產(chǎn)其下又道士壁間有范子玟所繪牛及來禽人傳其妙云】
棲霞宮
在州西北二百六十步舊名白云庵唐中和中建道士王干符朱霄外主之霄外以道術(shù)為錢忠懿王所知遂葺庵為觀與天慶觀號東西二宮國朝淳化中頒宸翰大中祥符中賜今額元豐三年建岳殿于其西有五岳真形圖在焉【僧長吉詩云龍虎丹砂煉已成方瞳綠發(fā)仙骨輕石床半醉海月冷芝軒長嘯天風(fēng)清時泛綠觥陪俠客未騎赤鯉歸蓬瀛朝簪相訪惜回馭屢奏瑤琴太古聲】
臨海
棲真觀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蓋竹蓋許邁故居晉時建舊在山外有石室登霞臺葛元禮斗壇臥龍墠隋大業(yè)中廢國朝政和八年重建宣和元年改今額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徙今地
丹邱觀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成德梁時建隋大業(yè)中廢國朝政和八年重建改今額
燈壇觀
在縣西南六十里按舊經(jīng)云晉陶宏景結(jié)廬于此后以為觀隋大業(yè)中廢
龍興觀
在縣東北三里唐神龍元年建【沈佺期為之記】后廢
景星觀
在縣南一里唐干元中建后廢
黃巖
定光觀
在縣西北一里舊名龍光吳黃武中建【一傳朱霄外建】初觀北江流渾翳中一潭獨澄泚有龍居之時亢旱忽水自潭涌赤光燭天故名其潭曰龍光因以名觀赤烏中改今額前有二池葛元嘗以其一煉丹水特清旱不枯涸每有靈怪蕩激而起其波高丈余
集真觀
在縣南四十五里白峰山下紹興中斸地得石鐫集真二字故以為名
天臺
桐柏崇道觀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桐柏唐景云二年為司馬承仁廟御諱建回環(huán)有九峰【玉女臥龍紫霄翠微玉泉蓮華華琳香琳玉霄】自福圣觀北盤折而上至洞門長松夾道孫綽賦所謂蔭落落之長松是也吳赤烏二年葛元即此煉丹今有朝斗壇洎承仁廟御諱建堂有云五色因禁封內(nèi)四十里毋得樵采又傳承仁廟御諱所居黃云常覆其上故有黃云堂元晨壇【自頌云堂號黃云俯蔭真氣壇名元晨仰窺清景】煉形堂鳳軫臺朝真龍章閣又有眾妙臺【蓋以篆隸八分三體寫道德經(jīng)于巨幢置臺上故云】臺下有醴泉后皆蕪廢大和咸通中道士徐靈府葉藏質(zhì)新之梁開平中改觀為宮有錢忠懿王所賜金銀字經(jīng)二百函及銅三清像【忠懿自為記夏英公竦亦有經(jīng)藏記】周廣順二年朱霄外建藏殿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政和六年建元命殿又有御書閣閟三朝宸翰及高宗所臨晉唐帖閣今不存紹興二十二年楊和王存中重建三清殿曹開府勛建三門曹又于觀北結(jié)庵賜號沖嗇云【唐崔尚碑云天臺也桐柏也代謂之天臺真謂之桐柏此兩者同體而異名同契乎元道無不在夫如是亦奚必是桐柏耶非桐柏耶因斯而談則無是是無非非矣而稽古者言之桐柏山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號金庭宮即右弼王喬子晉之所處也是之謂不死之福鄉(xiāng)養(yǎng)真之靈境故立觀有初強名桐柏焉耳古觀荒廢則已久矣故老相傳云昔葛仙公始居此地而后有道之士往往因之壇址五六厥跡猶在洎乎我唐有司馬煉師居焉景云中天子布命于下新作桐柏觀蓋以光昭我元元之丕烈保綏我國家之永祉者也夫其高居八重之一俯臨千仞之余背陰向陽審曲面勢東西數(shù)百步南北亦如之連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木郁郁四時并青大巖之前橫嶺之上雙峰如闕中天豁開長澗南瀉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飛聽之風(fēng)起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條可攀也仙花靈草春秋競發(fā)幽鳥清猿晨暮合響信足賞也始豐南走云嶂間起剡川北通煙岑相接?xùn)|則亞入滄海不遠蓬萊西則浩然長山無復(fù)人境總括奧秘郁為秀絕苞元氣以混成鎮(zhèn)垕地而安靜非夫神與仙宅仙得神營其孰能致斯哉故初營天尊之堂晝?nèi)沼性莆迳§\其上三井投龍之所時有異云氣入堂復(fù)出者三書之者記祥也然后為虛室以鑿戶起層臺而累土經(jīng)之殖殖成之翼翼綴日月以為光籠云霞以為色花散金地香通元極真?zhèn)H好道是游斯息微我煉師孰能興之煉師名承仁廟御諱一名子微號曰天臺白云河內(nèi)溫人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后祖晟仕隋為親侍大都督父仁最唐興為朝散大夫襄州長史名賢之家奕代清德慶靈之地生此仙才以為服冕乘軒者寵患吾身也擊鐘陳鼎者味爽人口也遂乃捐公侯之業(yè)學(xué)神仙之事科箓教戒博綜無所遺窈冥希夷微妙詎可識無思無為不飲不食仰之彌峻巍乎其若山挹之彌深湛乎其若海夫其通才練識贍學(xué)多聞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煉師蘊廣成之德睿宗繼黃軒之明齋虛而求將倚國政侃侃然不可得而動也我皇孝思維則以道理國(口十)帝堯之用心寵許由之高志故得放曠而處逍遙而游聞煉師之名者足以激厲風(fēng)俗睹煉師之容者足以脫落氛埃以慈為寶以善救物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允所謂名登仙格跡在人寰奧不可測已夫道生乎無名行乎有精分而作三才播而作萬物故為天下毋修之者昌背之者亡故為天下貴況絕學(xué)無憂長生久視也哉道之行也必有階也行道之階非山莫可故有為焉有象焉瞻于斯仰于斯若舍是居教將奚依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元門既崇不名厥功朝請大夫使持節(jié)臺州諸軍事守臺州刺史上柱國賈公名長源有道化人有德養(yǎng)物嘗謂別駕蔡欽宗等日且道以含德德以致美美而不頌后代何觀乃相與立石紀頌以奮至德之光其辭曰□彼天臺嵯峨崔嵬下臨滄海遙望蓬萊漫若天合呀如地開煙云路通真仙時來顧我煉師于彼瓊臺煉師煉師道入元微(口翕)日安坐凌霄欲飛興廢靈觀煉師攸贊道無不為美哉輪奐窈窈茫茫通天降祥保我皇唐如山是常按此碑乃韓擇木書至今珍尚之 元稹記云歲大和己酉修桐柏觀訖事道上徐靈府以其狀乞文于余曰有葛氏子昔仙于吳乃觀桐柏以神其居葛氏既去復(fù)荒于墟墟有犯者神猶禍諸實唐睿祖悼民之愚乃詔郡縣厲其封隅環(huán)四十里毋得樵蘇復(fù)觀桐柏用承厥初俾司馬氏宅時靈都馬亦勤止率合其徒共執(zhí)鋸鋁獨持斧鈇手締上清實勞我軀棱棱巨幢粲粲流珠萬五千言體三其書置之妙臺以永厥圖不及百年忽焉而蕪蕪久將壞壞其支乎神啟密命命支于徐徐實何力敢告俸余侯用俞止俾來不虛曾未訖歲奐乎于于乃殿乃閣以廩以廚始自礎(chǔ)棟周于墁圬事有終始侯其識歟余觀舊志極其邱區(qū)我識全圯孰頌錙銖勉合徐志馮陳協(xié)夫 唐元宗送司馬詩云紫府求賢士青溪祖逸人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聞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林泉先適性芝桂欲調(diào)神地道踰稽嶺天臺接海瀕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宋之問寄詩云臥來生白發(fā)覽鏡已成絲遠媿飧霞子童顏長自持舊游惜彌曠微尚日磷緇不寄西山藥何由東海期 李嶠送詩云蓬閣桃源兩處分人間海上不相聞一朝琴里悲黃鶴何日山頭望白云 孟浩然宿觀詩云海泛信風(fēng)帆夕宿逗云島緬尋滄海趣近愛赤城好捫蘿亦踐苔輟棹恣窮討息蔭憩桐柏采秀弄芝草鶴唳清露垂雞鳴信潮早愿言解纓紱從此去煩惱高步凌四明元蹤得二老紛吾遠游意學(xué)彼長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濤空浩浩 鄭熏宿詩云深山桐柏觀殘雪路猶分數(shù)里踏紅葉全家穿碧云月寒巖嶂曉風(fēng)遠蕙蘭芬明月出林去吹笙不可聞 任翻宿詩云飄飄云外客暫起宿仙堂半夜人無語中霄月送涼鶴歸高樹靜螢過小池光不待多時住門開是事忙 李白題云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biāo)赤城霞樓棲滄鳥?山月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渤云垂大鵬飛波動巨鰲沒風(fēng)潮爭洶涌神怪何翕忽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珠實服藥煉金骨安得生羽翰千春臥蓬闕 周樸題云東南一境清心目有此千峰插翠微人在下方?jīng)_月上鶴從高處破煙飛巖深水落寒侵骨門靜花開色照衣欲識蓬萊今便是更于何處學(xué)忘機 章得象詩云萬仞攀蘿上翠岑豁然平地九峰心參差珠樹和云出咫尺丹霄有路尋洞口碧畦長種玉壇邊古篆欲生金桑田未變桃先熟唯見蓬萊水淺深 元積中詩云九峰巍絕亂云屯石室瓊臺舊址存山險密盤之字徑洞深高辟丙方門碧桃花爛春溪暖紫玉簫沉月榭昏未覺臺中光景晚人間歸去見來孫 羅適詩云欲訪琳宮入翠微滿山煙雨正梅時神仙事秘人難問造化功深世莫知海近應(yīng)通三島信年多空見八分碑身中龍虎吞天地誰肯留心繼煉師】
福圣觀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巖下吳赤烏二年為葛元建舊名天臺【額乃元飛白書】西北枕翠屏上有三井號三絕之一泄為瀑布蔽崖而下狀垂蜺數(shù)百丈有濺珠亭觀前對靈溪東有柳泌史君宅號紫霄山居又有隱真中峰蓋梁徐則所居之處唐咸通中刺史姚鵠因建老君殿得玉簡上之【刻曰海水竭臺山闕皇家寶祚無休歇】詔付史館國朝大中祥符四年改今額天圣五年遣中侍投金龍有布衣孟合附詩以進詔重新之紹興十二年置九天仆射祠【按眾真記夷齊死為九天仆射治天臺山】三十年楊侍郎偰妻趙以老君殿建三清殿【柳泌三清行云遙遙寒冬時肅肅躡太無仰望蕊珠殿橫天臨玉虛下看白日流上造真皇居西牖月門開南衢星宿疏王母來瑤池慶云擁瓊轝巍峨丹鳳觀長曳紫霞裾瑩澈圣姿嚴飄飄神步徐仙郎執(zhí)玉節(jié)侍女捧金書靈香散彩煙北闕路駢闐龍馬行無跡歌鐘聲沸天馭風(fēng)升寶座停景宴華筵妙奏三清曲高羅萬古仙七珍飛滿座九液酌如泉靈佩垂軒下旗旛列帳前獅麟威赫赫鸞鳳影翩翩顧盼乃須臾已是數(shù)千年 劉昭禹詩云鰲海西邊地宵吟景象寬云開孤月上瀑噴一山寒人異發(fā)常綠草靈秋不干無由此棲息云?鬼夢在長安 張無夢詩云天臺瀑布落青天觀在天臺瀑布邊道士祇今燒藥處仙翁曾是種芝田龍居古洞遺殘雨鶴出高巢點破煙暫別靈溪游五岳不知重到又何年 李建中詩云永懷閑訪道斗上上仙居瀑水磬聲外桂花林影疏山名孫綽賦觀額葛元書已負秋來約誅茅興有余 曹松題瀑布云萬仞得名云瀑布遠看如織掛天臺休疑寶尺難量度直恐金刀易翦裁噴向林梢成夏雪傾來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銀河水墮落人間合郄回】
白云昌壽觀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觀西唐大中六年建舊名白云庵干道四年內(nèi)侍(今上嫌名)守寧棄官入道乞改庵為觀遂賜今額
洞天宮
在縣西北三十里玉霄峰上唐咸通五年道士葉藏質(zhì)創(chuàng)道齋號石門山居十三年奏為玉霄宮周廣順元年朱霄外建三清殿徐靈府小錄又云道士陳寡言嘗隱于此號華琳今遺跡不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禹鐘高二尺其狀如鐸上有隱文又有一大鐘漢干佑三年所鑄
元明宮
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按唐徐靈府小錄南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許長慶元年靈府定室于此寶歷元年賜號方瀛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昭慶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佛窟唐大中六年建蓋僧遺則卓庵之地唐會昌中廢后道士劉處靜復(fù)創(chuàng)圣祖殿越州刺史李褒奏聞賜號導(dǎo)元【張仁穎為之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中有七星閣唐咸通中物也
法輪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吳赤烏元年葛元卓庵于此感三真人降授以真一勸誡法輪妙經(jīng)【按王簡行院記真人曰蔚羅翹光妙音真妙光】遂建臺號曰降真漢干佑中錢氏復(fù)為朱霄外新之仍造檀香像一百軀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
妙樂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王喬仙壇舊名仙壇院吳赤烏二年建殿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南有上真亭壇東有八角壇今廢獨院東有太子庵朝斗壇吹簫臺瀛峰室故址尚存【銅鐘一唐景龍二年所鑄】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蓮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名蓮峰唐咸通十三年道士葉藏質(zhì)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圣壽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延壽周廣順元年建朱霄外庵址在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仙居
純熙觀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栝蒼山下群峰紆抱溪谷水潺潺然舊名峽山吳赤烏元年葛元建初元游歷至此山有景云覆西北遂筑室為煉丹之所詔遣官吏建候神館仍賜號焉今丹井尚存后周長壽中詔加崇飾唐中和中火干佑中觀之龍虎神夢于吳越王復(fù)新之國朝慶歷中又夢于邑士吳用堯修堂殿廊廡道士胡道崇刱昊天閣政和中用堯之裔孫請改今額宣和二年毀于寇紹興五年又重建
隱真宮
在縣東南二十里舊名隱元梁天監(jiān)五年建本吳蔡經(jīng)故宅先是有漢人王遠得道飛升三國時游栝蒼山過經(jīng)家謂曰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餌之及卒舉棺甚輕啟函視無有越四年復(fù)返姿益少謂家人曰七月七日王真人當(dāng)來其日王果至駕五色龍旌節(jié)導(dǎo)從甚都召經(jīng)父兄見之又遣人召麻姑至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進肴膳有金盤玉斝焉王又以酒一斗勻水五升飲經(jīng)家人后舉室上升今有石臼杵尚存事聞詔建觀以奉之【曹唐題王遠宴麻姑詩云好風(fēng)吹樹杏花香花下真人道姓王大篆龍蛇隨筆札小天星斗滿衣裳閑拋南極歸期晚笑說東溟飲興長安得麻姑同一醉使人賒酒向余杭 蔡向詩云福地流傳號隱真麻姑曾款蔡翁門臼舂云子自堪飽井溢丹泉便可吞山露五峰疑指爪溪盤百迭想裙痕我來既躡靈蹤后知是仙家第幾孫】
凝真宮
在縣東南三十余里栝蒼洞唐天寶三年因洞而建【詳見栝蒼洞】國朝天禧二年改今額宣和中毀于寇建炎初重建淳熙九年道士陳會真得內(nèi)賜道藏以歸鎮(zhèn)之【章憑詩云昔人騰碧落余地掃巖隈石壁云長在松梢風(fēng)自來暗扉通浩蕩古蔓接崔嵬更欲窮幽隱仙源路已回 張無夢詩云五云深鎖洞門深躡屐攀蘿特地尋煙靄不藏塵外路神仙遺下水中金喜游汗漫華胥宅重憶崆峒至道心不得方平同一醉紅霞零落我樽琴】
寧海
天慶觀
在縣東二里舊在縣東北五里道士橋側(cè)大中祥符三年詔縣鎮(zhèn)亦立圣祖殿邑人陳繼能舍基而建康定元年徙今地
桃源道院
在縣東南一百九十步
赤城志卷第三十一
祠廟門
夫以勞定國以死勤事御大菑捍大患則祀之此先王之制也余觀州之神祠錯峙紛出以其牖一時之民而廟千里之食豈曰無之亦有空山斷蹊踵訛沿謬而風(fēng)靡波蕩遂贅疣其間者豈其樂鬼重巫越之遺風(fēng)固爾耶昔狄仁杰巡撫江南毀淫祠至千七百惟存禹太伯以下四人夫四人者不可數(shù)見而千七百之淫祠今未必不爛熳于宇宙間也猶以土俗傳信重于鋤剔姑并存之使來者擇焉
州
城隍廟
在大固山東北唐武德四年建初吳尚書屈晃妻夢與神遇生子曰坦有神變能興云雨后與母俱隱山中及是以屈氏故居為州治祀為城隍神水旱禱祈多驗吳越王時號興圣永安王國朝政和中以范守祖述請雨立應(yīng)賜額鎮(zhèn)安建炎三年封顯佑侯四年以保護巡幸加通應(yīng)紹興八年加靈惠干道四年加昭貺慶元二年進靈濟公四年加顯佑六年加廣澤嘉泰四年加普應(yīng)嘉定元年進順利王廟屢修嘉定十五年齊守碩又新之遷正殿增禰殿寢殿十六年復(fù)請諸朝加顯應(yīng)
靈佑信助侯祠
在州治后山祀?yún)巧袝渭翁┰陞鞘赜㈦h重建初郡祀屈坦為城隍神故追祠晃焉世號圣公慶元六年封靈佑尋加信助
三臺星祠
在天慶觀東舊在圣祖殿后隆興元年趙守伯圭建按道書州上應(yīng)三臺【如處以處士名婺以婺女名之類】故祠之嘉定九年康守仲穎徙今地
二官堂
在天慶觀西廡大中祥符三年道士張日損建按道書三官職在按籍以察天下善惡故祠之【夏英公竦記云臺之郡治東出百步且北而抵山有古宮室舊傳茅盈駕鶴上仙始建為白鶴觀既廢至唐明皇興之筑天寶之臺于庭書以開元之牓唐命既革棟宇將朽自天福五載永嘉威儀葉后已之門人太元大師黃永干惠然來居始議興葺凡五十祀乃傳門人張日損太和沖融悃愊無華黃老之教擇其正而后學(xué)藥石赴人之急不避風(fēng)雨時議以為長者上即位之十二載敕本郡以禮遣至闕辭疾不起由是遠民始知日損有高尚之節(jié)會國家降禪于社首有詔改賜觀額為護國由是遠民始知朝廷右清靜之治乃有石湛求俊等獻直三十萬請新三官之堂以列塑像以廣焚修既就予往觀之而不知其何神日損曰道家之說太虛之上虛皇在焉分命元卿治于紫微酆都清泠之宮而三元按籍考察天下有猾黠詭異苛忍暴慢險诐隱慝僣佞欺偽者可殺可奪可貧可賤有信厚仁惠恭遜和易謹愿端方孝弟正介者可安可壽可富可貴故上天有命宥密無聲疏而不漏如合符契者三官之職也噫吾嘗讀圣人言有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又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故常疑造化中有主者耶其自然耶果如日損言則三官其為主者乎夫位為上真職司造化能使天下枉者直善者安暴者夭仁者壽貪者損廉者益雖盡(木巳)梓之材為之宮備山龍之章為之服罄玉帛之禮為之薦日祀而辰享可矣非謂無名之土木也予結(jié)發(fā)讀書弱冠為吏未嘗為惡惡亦不及從今而往益致為善以聽陰騭以驗三官之說】
元應(yīng)善利真人祠
在天慶觀昊天殿東祀仙人王喬淳熙九年唐守仲友建初喬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掌天臺水旱五代時封元弼真君國朝政和中封元應(yīng)真人祠初附桐柏紹興九年旱郡請通守李匯迎像以禱及境雨洽郡以聞加善利其后唐守以旱禱亦驗故祠之【唐守記云道家言仙人王子晉受帝命為右弼真人治天臺山桐柏福地坐金庭宮受五岳朝謁總御眾仙其位高其職重其冠服儀衛(wèi)尊嚴率民以事神其禮宜稱蒙澤而效報者可茍簡而但已耶淳熙辛丑夏旱郡以故事迎香火于山至郊而雨邦民咨嗟愿致崇敬乃更天慶塑像鏤木加髹絢以奇彩帳座輿輦幢節(jié)旌扇葩果燈燭之供皆新之工匠精能金碧輝映瞻者改觀壬寅歲上元慶贊于郡之君子堂后二日奉安于昊天殿之東偏使吾民永有依向自周及今數(shù)千載真人道益光政和紹興繼錫顯號仲友之報德則已微矣故采國語仙傳效步虛之音為贊詠九章授羽流歌之其詞曰 周道昔波蕩王子生不辰忠言諫壅川親意不我親天瑰不可支厭此濁世塵樂師爾何知吾將去上賓 吹笙洛陽道邂逅浮邱公方瞳一莫逆精思嵩高峰劍舄我何有飛馭凌剛風(fēng)時聞鳳皇鳴隱隱丹霞中 弦月何皎皎緱山何巍巍上有白鶴駕聊與時人期后天凋三光何必千年歸金闕帝有命吾非丁令威 帝念下士民山川分百靈命汝右弼君秘宇開金庭闔辟陰陽機五岳趨朝纓暇日帝汝思時時來玉京 桐柏亦何有清輝照瓊臺眾泉注金石萬木羅琳瑰玉室靜窈窕鶴轡紛徘徊紫云擁飛蓋知是真仙來 丹符列素奏黃水晞云漿吾道固欲傳世人殊可傷授汝紫陽周語爾茅山楊食之仙人芝引袂同飛翔 丹邱壤千里水旱固所司吾民實可矜有寺孰不祈應(yīng)汝捷影響樂歲免阻饑萬民齊叫閽天子遠亦知 天子錫榮號賁我靈宮祠吾道豈加損群心自瞻依峨峨芙蓉冠劍佩明朱衣自周迄于今千載彌光輝 外傳炯遺跡真誥垂微言子微有妙筆羅列丹青傳我生后諸子傾心慕真詮像設(shè)儼如在白云聊續(xù)篇】
天王堂
在州治后城西北祀毗沙門天王唐天寶初建
武烈帝廟
在州東南二里靖越門內(nèi)祀隋司徒陳果仁唐干符二年守封彥卿建果仁字世威初沈法興據(jù)江表自稱總管大司馬以果仁為司徒隋大業(yè)中連平二寇遂拜大司徒初廟于常州唐咸通末金陵兵曹丁爽繪像而至夢于守譚洙曰吾愿祠此譚從之辟基現(xiàn)靈草且禱雨隨應(yīng)廟遂成干符四年封忠烈公廣明二年進忠烈王李氏保大十四年加今封
佑正廟
在巾子山后祠五通淳化五年柳延邵重建按廟記吳越時祈禳如響事聞封保德王建炎四年賜今額門有雙檜甚古按諸邑皆有廟此為正祠余不書【舊傳癸巳之火勢延燎欲東亟禱于神神現(xiàn)云表俄有火飛入祠之后麓回風(fēng)撲焰境賴以安又傳鄞之象山土人采銀未獲有黃衣人指其所告之且曰吾巾子山下人也倘有獲毋相忘后果如其言橐金來謝求于此祠得之遂新其堂廡云】
大固山廟
在州北三百步淳熙十年守史彌正重建
小固山廟
在州東南二里
鄭戶曹祠
在州東一里戶曹巷祀唐鄭虔巷蓋其所居也俗偽為興福將軍【詳見坊巷舊傳一日里巷有悖其母者母泣訴于廟是子忽見神叱曰汝不孝當(dāng)誅但吾志在興福未欲降禍更爾不貸明年是子復(fù)然一夕雷雨遂殞此興福之名所由始也】
義靈廟
在州治后山北祀滕戶曹膺舊祠于天慶觀繼徙靈康廟東淳熙八年唐守仲友登北山覽膺舊跡刱新廟淳熙十五年江守乙祖徙今地宣和二年睦寇方臘嘯聚聲搖二浙膺白郡請為備不聽已而民迸走膺慰集誓以死守鳩土豪鄉(xiāng)兵及營壁子弟教習(xí)號忠義兵未幾仙居寇呂師囊應(yīng)臘攻城守以下且遯膺躬擐甲與戰(zhàn)日戰(zhàn)數(shù)十合卒磔師囊城遂全洎去民為立祠其后歷漕淮西以忌廢居興化還無室廬臺父老迎之天臺沒且葬焉慶元元年賜廟額嘉定四年封忠烈侯未幾謚忠惠邦人以生之日來祭大夫士咸集焉【朱文公熹記云慶元元年春正月敕以臺州士民所請故直秘閣滕侯之祠為義靈廟州人老稚聞是命下驚喜歡呼奔走迎拜導(dǎo)至祠下酌奠以告大書扁牓金朱煒煌揭于門楣庸侈上賜而其耆艾學(xué)士大夫葉君圣耦等四十余人亦會祠庭相與言曰往歲盜起幫原連陷六州戎馬所加民無(口焦)類而吾臺人獨得全其室家仰父俯子傳世不絕以至于今者滕侯力也沒而弗祀固無以慰吾民之心祀而弗命又無以彰吾侯之德今則廟事既修而亦幸蒙上恩列祀典矣顧無金石以著本初其何以昭報事于長久且當(dāng)日棄城冒賞之人其子孫猶有存者蓋嘗肆為妄說強祔其祖以遂侵誣之計吾州之人亦斥其偽以控于朝而報絀之矣然或久而不傳則未敢必其無后患也乃以書來請撰其事某以衰朽欲謝不能而復(fù)自念往使浙東留臺最久固己熟聞茲事而有感于中矣矧以諸君之請之力其何可辭則應(yīng)曰諾而病未能也乃今太守周府君曄又因鄞縣主簿趙生師(邪去牙改共)踵門以請則為考按臺人前進士陳君師恭所為日記及故禮部侍郎陳公公輔諸人之銘序贊頌皆言聞亂之初闔郡震恐太守趙資道郡丞李景淵咸(耳咢)眙不知所為謀欲遁去他吏相顧亦無敢出一語者侯方司戶曹事乃獨慨然請任其責(zé)有異議者輒面叱之即日移書訣其父母昆弟而閉其妻子于官舍悉名州人諭以利害人人感泣踴躍聽命乃亟下令發(fā)夫守險增陴浚隍除器募兵積糧致用分屯列柵為死守計日夜循撫甘苦同之城中之人始有固志而守丞以下則皆已遁去久矣既而山民呂師囊起兵應(yīng)賊號十余萬導(dǎo)以攻城前后數(shù)四侯皆應(yīng)機設(shè)械立搉破之手弓臨城殪厥渠帥賊遂退走卒全其郛凡所存活以十萬計參伍其說一無異詞是則侯之為烈彰彰明矣獨稽史籍則見當(dāng)時實以守城破賊為丞之功進領(lǐng)郡符就加職秩乃與所聞不類而于妄說反有助焉于是更即諸書以求其故然后乃見當(dāng)時守丞雖遁而侯于所下文書猶必存其位號寇退解圍亟迎以歸俾上功狀而已不預(yù)焉丞蓋熙豐故家諸子又皆貴仕故得獨冒顯賞塵策書而侯反下從捕盜七人之比僅改京秩初階移官旁郡以去是則閹尹擅兵賊臣柄國之所為而后來侵誣妄論所由起也一時之謬流惑萬世向非臺之文獻有足證者民吏稱思久而不怠則亦何所質(zhì)正而決其是非哉嗚呼是又可嘆也已滕侯名膺字子勤后保南都守陳蔡以抗狂虜乘勝猋銳之鋒勛績尤盛勸進大元帥于濟州所陳又皆當(dāng)時天下大計切中機會其于建炎紹興之史法當(dāng)立傳而某于是書蓋嘗受詔參筆削矣是以因書此碑而并核其真?zhèn)稳绱瞬晃┥偃_人之意亦使后之執(zhí)筆者有以考焉廟數(shù)遷今在城西北隅永慶寺東實侯所再筑而力戰(zhàn)破賊處臺人迎侯繼室趙夫人及諸孫仲宜等使居其旁通判州事呂君祖儉謀為買田以資奉守未就而去談?wù)呦е灰耘_人之德侯如此吾知其繼而成之者無難也】
東岳行宮
在棲霞宮西廡干道七年重修
靈康行祠
在天慶觀東宣和三年建
祠山廣惠行祠
在棲霞宮東淳熙十三年建
五顯靈觀王行祠
在棲霞宮后山嘉定十四年建即婺源神也
右四祠按諸邑類有之今不盡載
平園土地廟
在州治酒庫干道五年神降于添差通判廨舍自稱潘閬來掌酒醴自是隸祀典焉
悟真橋土地廟
在橋側(cè)舊名黃牛坊橋廟慶元四年更今名【詳見坊巷】
臨海
城隍廟
在縣東一百步吳越時封興國侯端拱元年令王子輿重建(且為之記)
靈康廟
在縣東南二十里白鶴山祀東漢趙炳炳東陽人能為越方善禁咒與閩人徐登遇于烏傷溪上各試其術(shù)以起人疾登死炳入章安神幻事甚眾后為章安令華表所害世傳其尸泝流止今處故祠之以登侑食入國朝迭顯靈異元豐七年賜今額崇寧三年封仁濟侯大觀二年進顯仁公政和三年進靈順王宣和四年加顯佑建炎四年加廣惠慶元二年加善應(yīng)開禧三年改善應(yīng)為威烈宣和二年廟毀于寇寇退復(fù)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嘉定六年俞守建皆更新之【唐守記云白鶴山在郡城東南二十里有廟曰靈康其神曰靈順顯佑廣惠王漢人姓趙氏諱(日丙)字公阿生于東陽行于烏傷死于章安人為立祠永康祀于山之址未有知其所起者自太平興國暨慶歷間繼顯靈異元豐賜額崇寧始封侯大觀進爵政和錫王號宣和建炎增衍鴻名以迄于今蓋王生有道術(shù)沒為明靈固嘗應(yīng)水旱之禱誘閩廣之米商揚神兵以殄寇澄海波以濟龍舟其事跡功德寵榮本末具見于方術(shù)傳及鄉(xiāng)貢進士石公孺知州事侍郎陳公巖肖之碑宣和辛丑方臘亂睦仙居賊呂師囊應(yīng)之將偪郡城禱于廟不吉焚之再攻不克賊退數(shù)月新廟成仲友奉命來守以淳熙辛丑歲正月丁巳謁于廟行視棟宇漏腐傾欹像設(shè)圖畫漶漫剝落供帳什器故暗闕敗念承歉歲方急救饑幸得中熟當(dāng)議補葺越六日癸亥乙夜城南火西風(fēng)急將及城闉仲友率官兵撲滅遐禱于神須臾風(fēng)轉(zhuǎn)西北城獲全六月不雨復(fù)以丁巳祈于廟畢事登舟有云如練自前山覆廟上急雨俄頃止薄暮大雨旬日沾足已已既謝神休即計工費命臨海令陳處俊主簿向士斐董其事于是州民欲獻其力有登仕郎應(yīng)世榮者謹恪能干慨然先眾人身督工役度材必良擇匠必能易敝而新堅壯工致經(jīng)始于八月乙巳落成于正月壬午竹木土石搏埴刮摩設(shè)色之工凡一千八十二用公錢二十七萬有奇民錢二十五萬有奇自寢至門旁及廊廡齋祓之館無不葺圖像器物悉改舊觀距宣和復(fù)建六十年矣自茲以往民之事神不懈益虔謹摭父老頌歌之意而為詞曰山巃嵷兮江之滸靈之宮兮千古惠我兮父母狂童兮一炬炫金甲兮神之怒鯨之奔兮清吾土復(fù)舊觀兮靈之宇歲甲子兮一周薄風(fēng)霜兮淹留視棟宇兮心之憂幸我田兮更收咸獻力兮何求落成兮孟陬靈之宇兮延鴻休煥土木兮一新孰成兮庶民奠旨酒兮蘭芬神具醉兮欣欣返鶴駕兮繽紛永我思兮無垠愿終惠兮邦人 章守得象題云白鶴何年人紫氛空遺靈跡廟猶存巖崖暗鎖云根老堂殿陰連海氣昏潮上神烏鳴祭鼓夜深鬼火照祠門遼天歸嘆桑田事應(yīng)與麻姑仔細論】
德淵廟
在縣東北五里法安院側(cè)祀白龍?zhí)冻鐚幬迥炅顦蔷鞲膲ㄕ臀迥曩n今額建炎四年封滋榮侯時御海赤頰碧臝湫水四潭同被侯封俗所謂五龍是也隆興二年趙守伯圭重建嘉定十四年令趙彥槢復(fù)新之
靈洽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祠御海潭唐會昌六年刺史喬庶建按廟記先一歲禱雨立驗故祠之建炎四年賜今額封善利侯
靈溥廟
在縣西南五十里祀赤頰潭吳赤烏中建國朝建炎四年賜額封護澤侯
靈渥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祀碧臝潭建炎四年賜額封滋應(yīng)侯
靈濟侯廟
在縣西南一十四里祀新現(xiàn)潭干道七年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聞于朝賜今封【唐自為記】
開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祀海門潭吳越時建建炎四年賜額
通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海中祀桃枝潭建炎四年賜額
寧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祀澹水潭建炎四年賜額
娑竭羅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祀娑竭羅潭相傳兩浙巡檢使謝公為建
靈應(yīng)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祀東邏土地建炎四年賜額
蓋竹洞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淳熙七年建世傳后漢時龍現(xiàn)于此及是唐守仲友禱雨而驗故祠之
絢珠龍祠
在縣東四十里本湫水行祠舊傳居近廟者不患疫癘初卜地他所既鳩木一夕水漲漂流百余步占之地尤勝遂祠之
平水王廟
在白鶴山西祀西晉周清俗傳清以行賈往來溫臺俗呼周七郎娶臨海林氏女俄棄杵化龍與女皆不見后有遇之彭公嶼者遂祠之大中祥符九年以顯異于溫錫今封按諸邑皆有祠今不盡載【俗又云此夏禹廟廟在江濱舊傳潮自南來雖巨潦至廟下必退近廟田無水患民德而祠之】
白石梁顯德王廟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失其名唐建中二年建舊傳廟有二竹頗異
孔相公廟
在縣東一十八里舊傳祀晉孔愉紹興二十八年重建愉山陰人永嘉之亂入臨海山中嘗位左仆射故土人目曰相公按黃巖寧海亦有祠今不盡載【又按晉書惠帝末愉東還會稽入新安道中今會稽有孔府君廟東陽有孔郎廟歙縣有孔靈村孔先生廟三郡圖志皆稱孔愉蓋本會稽人又嘗入新安入臨海以故所在祠之也】
蔡大王廟
在縣南二十里咸平中建按廟籍周蔡叔度之后失其名初廟于錢柱山至今石有馬蹄痕會大水像流漂止今地故徙而祠云
惠政侯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祀薛長官唐武德中建按廟記時有薛其姓者令于此民愛而祠之舊在他所會昌中徙今地應(yīng)順元年復(fù)新之
蕭長史廟
在縣西北一十里按舊經(jīng)祀梁時守蕭洽唐正觀二年建洽嘗為臨海太守拜司徒左長史故云【廟在浮岡土人云歲祀之則無蚊】
董將軍廟
在東湖之南世傳錢氏有國時建又嘗錫額顯應(yīng)仍封福順王按林師蒧廟記唐淛東觀察使也【熙寧中浚湖欲毀廟衙校左良玉董其役左無子妻忽夢神告曰留吾廟當(dāng)以判官為汝子及寤語良玉遂止不毀后得子名譽肖廟之判官卒為名士】
鄒將軍廟
在縣東南七里白塔山下紹興二年重建舊傳辛景破孫恩時鄒其姓者戰(zhàn)有功故土人祠之
白馬將軍廟
在縣東北一十里開禧二年建按舊經(jīng)白巖號白馬山廟因以名
石新婦廟
在縣東南七十里以廟山有石婦人狀故沿襲祠之舊在山下唐武德二年建嘉定十三年徙今地其前面江山有連理木九井焉【詳見山門】
江神廟
在中津橋東嘉佑中徐守億建時縣西江岸摧墊故乞靈焉初廟于小固山西淳熙中以建橋徙今地
黃巖
城隍廟
在縣東四十五步吳越時封永寧侯紹興三十年令龔滂重建有徐先將祠附焉
靈感王廟
在縣東五里祀邑人許氏子失其名元佑四年令錢景祥重建舊傳廣明之亂許起義兵衛(wèi)一邑嘗謂人曰吾死當(dāng)廟食乃以一石祝而擲之曰石所止吾廟也父老從之俗號許將軍尋封義安侯國朝治平中錫今封
靈通感應(yīng)安邦王廟
在縣西五里祀陳九郎俗稱護國大圣舊傳陳于晉天福十二年策戰(zhàn)功死以靈顯得王封國朝澶淵之役有旗金書王爵里揭陳中遂錫今封重建廟后壞建炎二年以呵衛(wèi)巡幸敕新之里正王其姓者以無封額辭事遂寢未幾其家以疫死今僅存數(shù)椽
昭應(yīng)廟
在縣東一十里祀方巖潭紹圣初封昭應(yīng)侯政和六年復(fù)請為今額云
潛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祀圓巖潭建炎四年賜額
靈巖廟
在縣北一十里祀靈巖潭
方山潭廟
在縣南一十七里紹興中邑人任大直西徙百步
岱石廟
在縣西一十七里按舊志永初景平中建世傳神家婺州好游觀至黃巖而死精爽如在父老祠之廟山有巨石數(shù)株聳如人形咸以為神顯異于此奏封岱石王又傳神嘗與錢塘江神競分其潮三分今廟北有港潮生則怒濤驚浪可高五六尺頗類錢塘邑人號斷江渡焉
徐偃王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傳廟前地嘗產(chǎn)六芝按韓愈廟記徐子章禹既執(zhí)于吳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揚二州臺古揚州也豈亦因其公族子弟而廟乎今縣南三十五里古城亦有廟
徐將軍廟
在縣西七十里漢干佑中封助治將軍誥敕尚存?zhèn)扔辛x髻廟附焉
蕭王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詳見五龍山】
葉將軍廟
在縣南四十里或謂徐偃王將云
潘大夫廟
在縣西六十里祀柏都神土人舊傳晉人御寇海鳥?山神降其地每天雨多鐵屑焉或謂古嘗造兵器于此
張?zhí)緩R
在縣東二里紹興中建俗傳康定中有商人陳其姓者從岱岳奉燔以歸宣和寇犯邑晝見神金甲按兵河岸列幟皆神號寇驚遯邑得全民相帥祠之
魯神廟
在縣東南五里方山下舊傳有二女死葬于此頗有靈異后奏封魯神侍御【或云有二女來從宮掖揭涉而游水墊衣裾縮衣水地上穴而成井女死葬其旁遂祠之或又云魯秦二女舊惟有二女像俗傳方山二神一夕炬而入焉后并祠于二女之左】
任三子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穿石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隋末時建舊傳有一商舟以風(fēng)濤簸巖側(cè)其勢危甚欲登巖而水急不可縻商恚奮拳穴石將以纜舟舟竟覆眾遂神事之廟址舊為海涂后以潮淤筑其上宣和中復(fù)新之
江亭廟
在縣北一里永寧江側(cè)舟上下必乞靈焉商于海者事之尤盛
永利橋廟
在橋上開禧二年火偪檐梠竟踰河而南有枕廟居者抱一神像寘于室火亦不犯人傳以為異云
新安河西廟
在縣南三十里宣和寇亂偪南鄉(xiāng)鄉(xiāng)人禱焉翼日與寇戰(zhàn)廟前橋上見神立空中飛矢石如雨寇驚走南鄉(xiāng)得全其名橋曰得勝謂此也
天臺
城隍廟
在縣北二百一十步舊在縣東吳越時封始平侯宣和二年徙今地
黃山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干道八年建廟有石穿如牛鼻父老云昔海船系纜處今封護國感應(yīng)顯慶王
應(yīng)澤明王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祀江白郎周顯德中錫今封國朝宣和二年重新之【事見白郎巖】
靈澤廟
在縣東四十里蒼山祀靈澤潭嘉泰元年賜額廟有唐刻今不存
惠濟廟
在縣北五十里石橋下祀惠濟潭嘉泰元年賜額
靈峰廟
在縣東四十里祀靈峰潭嘉泰元年賜額
劉阮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雙闕下元佑二年建世傳二仙所至即其處
黎將軍廟
在縣西六十步祀晉黎護將軍劉元即舍宅為闡法寺處寺徙廟存?zhèn)扔腥厝思持f傳即闡法寺之洗菜池俗呼為黎將軍
楊少保廟
在縣西一里西橋之北俗傳嘗有大白蛇出民禱輒應(yīng)呼白蛇將軍
折山廟
在縣東二十里按松山舊記吳赤烏二年已有之相傳神王姓漢豫章人五兄弟皆剽勇遂祠之今折山松山明山圣山峇(山酓)是也
金相公廟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世傳為梁普通時人考南史無之意流俗尊稱也今鎮(zhèn)國院亦有祠
鎮(zhèn)國大將軍廟
在縣西六里咸平元年重建父老言民有于廟側(cè)得古鏡者文曰始豐寨縣主鎮(zhèn)國大將軍雷曄不知何代人也
赤城山廟
在縣西六里【舊在臥佛巖側(cè)】祀韋羌山神世所謂登壇大神也嘉定十四年徙今地
松山廟
在縣東南一十里宣和六年建東有董將軍廟附焉亦靈驗
峇(山酓)廟
在縣東三十里吳赤烏中建
峇山廟
在縣西五十里本龍王祠吳赤烏二年建
白皇壇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據(jù)父老言太不經(jīng)然里俗呼王為皇今廟之左右多王姓抑嘗有王姓居此而偶然效異耶】
土墻山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以山形如繞墻故名
獨孤廟
在縣西四十里石壁嶺東俗傳一婦人也周顯德二年建
焦山廟
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赤烏二年建
仙居
城隍廟
在縣東郭外舊在縣治東七十步吳越時封升平侯紹興二十一年徙今地
佑圣真君廟
在縣西二里淳熙十二年以舊五通廟改建
慈感廟
在縣北六里祀杜氏二女唐天寶中令鍾離介建按廟記二女生隋大業(yè)末家鬻湯餅甫笄喪父母庖人挑之二女憤激殺庖人去而之盂溪隱焉會溪溢溺死后介寓長安夢二女揖曰吾家盂溪君今中第尹吾邑矣后果如其言入境見二枯骸罣藤上即之道阻斧藤藤流血斸石石亦流血及舉其骸鉤連有聲遂取以還道遇樵父告曰此石藤石棱二夫人鎖子骨也語竟忽不見介嗟異塑其骨祠之國朝宣和中民避寇其間寇望山中草木皆為兵懼不敢犯慶元二年令趙幼聞以聞遂賜額【舊廟在縣北三十里行祠在縣西二里】
應(yīng)瑞侯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麻姑巖祀管供奉唐時建初管持詔詣洞宮設(shè)齋醮是夕麻姑見管不悟謂常人也且歸偕行五六里忽化鶴飛入麻姑山而去管嗟嘆墜馬死有司奏祠之錫今封紹興二十一年重建【先是閩人蕭德藻赴南宮夢神告以必中蕭問何神以應(yīng)瑞侯對且言上帝檄我為監(jiān)門官故相白爾既登第注仙居主簿視圖牒有侯祠首祭焉】
紫萚廟
在縣北五里祀竹山神唐天寶六年建先是神夢于明皇謂來呈瑞鳳已而鳳翔止遂以紫萚名廟及山封瑞應(yīng)侯為建廣度寺云【詳見紫萚山】
三井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祀三井潭皇佑中令陳襄有禱隨驗欲新廟不果【有謝雨詩云曾禱神龍井云林杳莽間蘋蘩朝薦廟風(fēng)雨夜離山百里田疇熟一年囹圄閑因循失報謝石險路難攀何年修廟貌棟宇已摧殘性幣三時少風(fēng)泉四月寒野僧多稌(禾與)古木有杉欒深欲重修葺蹉跎又解官】
彭溪廟
在縣北四十里祀彭溪潭淳熙十四年丞王柄因禱雨靈驗重建
仁濟廟
在縣東五十步祀盤山神崇寧中建
韋(羌□)廟
在縣西四十里祀韋(羌□)山神建炎二年重建俗傳五代時有韋三郎者舍宅為金像寺已而升仙故祠之一云神乃顓帝之裔號豕韋氏其廟食最久民蒙賴焉
杜蜀王廟
在縣西三十里
麻姑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麻姑山
項羽【一作山】廟
在縣東三十五里俗傳祀漢項羽紹興十八年建
支將軍廟
在縣東七里唐末建舊傳支乃黃巢將也死而顯跡故祠之
赤城廟
在縣西七十里祀赤城山神崇寧五年建
石龕廟
在縣東一十五里俗傳其鄉(xiāng)土神唐時建
大營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紹興二十八年建俗傳大營小營二兄弟戰(zhàn)死顯異故祠之
韋大將軍廟
在縣東三里俗傳韋羌伯仲也干道三年建
石橋廟
在縣西八十里祀胡四郎嘉佑中建
枕海廟
在縣西六十里祀枕海山神唐咸通二年建
蒼山廟
在縣南四十里祀?yún)菍④娭靹偝酁踉杲?br />
白巖廟
在縣南七里紹興中建
靈山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紹興五年建舊傳陰陽家言此地有異氣運土疏鑿其監(jiān)官死此嘗有靈異故祀之其鑿處今號圣坑后廢
張阜【舊經(jīng)作張父】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大觀元年建
孤山廟
在縣南八十里
陳九郎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俗傳神婺女人死顯異于此
寧海
城隍廟
在縣東南一百步唐廣德中建吳越時封安仁侯隆興二年令薛抗重建
靈潤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祀湫水潭唐元和中建國朝建炎四年賜今額封仁濟侯紹興初始揭額廟門三為大風(fēng)所掣闔境莫測守夢神詰以降封爵之意蓋吳越時已封通靈王矣淳熙中熊守克乞水得一金蜴蜥后歸之潭而奉命者捐之中途忽大雨且風(fēng)一境幾為壑紹熙四年徐守子寅致禱復(fù)夢神詰之如初聞于朝加昭應(yīng)焉
靈濟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祀白龍?zhí)洞疚踔匈n額尋封孚澤侯【時敕牒初下寄縣帑一日大雷雨有龍光環(huán)繞焉亟啟鑰視其敕則為漏滴所漬亟禱乃止】
靈澤廟
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祀梁源潭嘉定十五年賜額
顯澤廟
在縣北一百里祀茶山潭嘉定十二年賜額
梁宣帝廟
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上梁太清末建舊傳王避地于此故祠之今按王藝張嗣良廟記乃指為梁宣帝??言蓋昭明第三子嘗為會稽太守有德及物故為立祠未知孰是
靜邊侯廟
在縣西一里祀梁田將軍錢氏寶正六年建仍賜封舊傳隨梁王避地于此與董將軍賈中丞左足廟同時立焉淳熙九年重建
賈中丞廟
在縣溪南六里建炎中重建
左足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祀蕭知呂臣梁王者也
李太尉廟
在縣西北五十里祀唐李光弼建炎中重建
竇將軍廟
在縣西七十里俗傳其人死葬于此故祠之后人于墓側(cè)得古劍焉
花樓廟
在縣東一百五十步祀安仁靜邊二侯及董將軍賈中丞唐廣德中建
三圣堂
在縣圃西北唐永昌元年建
硤石廟
在縣西六十里有陳長官祠附焉干道中建
赤城志卷第三十二
人物門〔一〕
歷代
考才于異代自昔難之非吾之難于考也而彼之難于傳也蓋非有勛業(yè)不傳非有名節(jié)不傳非有文藝不傳無是三者而非有爵位則不傳爵位之傳與彼三者之傳則又大有徑庭矣今所據(jù)惟信史而信史之法應(yīng)立傳者固有數(shù)不能人人白也以故自漢至五季綿歷如許而仕焉者止十人遯焉者止七人寓焉者止十一人三者不同而同于傳者也以其所傳推其所不傳則人物亦豈止是哉吾知山巔水涯云谷月嶠必有深藏遐蹈而人不得聞?wù)咭?br />
仕進
吳
屈晃【舊經(jīng)云郡人吳志作汝南人為尚書仆射時孫權(quán)欲廢和立亮晃諫叩頭流血權(quán)不納斥還鄉(xiāng)里后皓即位封其子緒為東陽亭侯弟韓恭為立義都尉緒亦位至尚書仆射】
張悌【臨海人為吳丞相天紀四年為晉兵所殺見吳史及搜神記】
虞翔【章安人為鄱陽太守按會稽典錄云與御史中丞任奕各馳文檄曄若春榮見吳志虞翻傳注】
黃他【為章安小吏身當(dāng)白刃濟君于難見吳志】
晉
任(神廟嫌諱) 【章安人字次龍立操清修不染流俗郡將蔣秀請為功曹嘗以秀不奉法苦諫不納謝去久之秀坐事被收嘆曰任功曹真人也惠帝元帝明帝時咸召不起咸和三年卒子琚位大宗正】
吳超【章安人為國子祭酒后避地東甌見舊志】
宋
呂文顯【臨海人永明初為通事舍人與茹法亮等并見親厚各住一省世謂四戶見南史】
唐
鄭秘書【失其名 德宗時以召起白樂天贈詩有赤城別松喬黃閣交夔龍之句后謝病居石溝溪】
項斯【郡人字子遷按張為唐詩主客圖有清奇雅正升堂項斯之語擢進士第官至丹徒尉張洎集序作江東】
孫合【按方干詩前后序皆云樂安人字希韓登干寧進士第】
遺逸
漢
高察【居天臺佛隴之北今所謂察嶺是也】
吳
鄧盧敘【居章安弟犯公憲自殺乞代】
晉
李廞【居臨海兄侍中幕下王導(dǎo)辟為掾不就】
褚世標(biāo)【義熙中隱土】
梁
蔣政【字文通避地居寧海鄉(xiāng)人以其姓名山】
庾肩吾【字子真新野人信之父隱居天臺故哀江南賦云少微真人天臺逸民】
唐
張濆【天臺隱士喻鳧贈詩有道高天子問名重四方招之句王正白集亦有憶臺州張?zhí)幨吭姟?br />
僑寓
晉
江逌【字道載避蘇峻亂居臨海州辟不就后從蔡謨何充之命始出仕】
許詢【高陽人字符度清峻不仕游臨海山不歸后入剡山見初學(xué)記】
齊
顧歡【鹽官人字景怡年二十隱天臺山開館授徒母亡廬墓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句輒執(zhí)書慟哭學(xué)者廢蓼莪篇高帝召之不起】
褚伯玉【字符璩錢塘人少有隱操居瀑布山三十年高帝詔不起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館舍之徐靈府小記又云居桐柏觀小嶺年百余歲未知孰是】
梁
王元規(guī)【太原人八歲而孤隨母嫁依舅氏居臨海時年十二土豪劉頊者欲妻以女元規(guī)力辭之后從沈文阿受業(yè)仕至祠部郎 世犖案頊字系宋人廟諱當(dāng)有誤】
唐
顧況【吳中人字逋翁以文入仕終江南郡丞有文集二十卷皇甫湜為之序嘗寓臨海有所居三絕及剡溪至赤城詩】
許渾【字用晦大中間為睦郢二州刺史嘗寓于臺】
任翻【有詩名其題帢幘峰一絕尤膾炙按唐詩主客圖云郡人今按翻所賦臺州早春詩有豈堪滄海畔為客十年來之句則知其寓此耳】
王展【前進士寓天臺項斯有懷王展先輩在天臺山詩云赤城山下寺無計得相隨又見白郎巖記】
周樸【泉州人張為唐詩主客圖石清奇雅正入室周樸之語為天臺道士后入仕】
莫彥修【按孫合作才名志云前進士莫彥修本貫鄞川徙居臺州】
赤城志卷第三十三
人物門〔二〕
本朝
本朝文獻尚矣厥初洗五季之陋天下以儒奮其噓呵疏?;鹗既欢歼_也故吾州雖號落遠而文教無不之焉蓋自咸平初始有科目是時儒先長者斸荒燧闇以為多士之倡流風(fēng)所暨莫不根柢行義枝葉藝能在朝則致君在州縣則阜俗如尤守袤所祠三老蓋魁杰也接于南渡文物益振故其圭袞之煒耀筆橐之層復(fù)為宰輔者四人為法從者幾十人其次不為宰輔法從而為卿監(jiān)郎曹不為卿監(jiān)郎曹而為部使郡守者又不知其幾人矣官有大小績用隨之固古今天下之所共然有以下僚末綴而風(fēng)跡不減達宦者有窮不得位而文行超于科級者又未易以區(qū)區(qū)之名位為限斷也茲卷諗之邦侯骫之郡文學(xué)祖長樂志及黃守(筦去元改田)往年凡例凡擢第姓氏咸備列焉故其著年甲者重始進也著父子同產(chǎn)若群從者尊世科也著所歷官簿及其所至者備終始也著身所至而又及其子孫所至者崇繼襲也考他邦之志若特科若右科若宗室或著或不著今并著者不遺也乃若其事業(yè)則已見國史其文墨議論見家集其發(fā)揮幽潛見碑碣志狀今不復(fù)贅若夫名不登仕版而有異行懼將湮沒則采次書之至有不生長是邦而居焉者渡江后為尤盛且多名人故亦梓其姓氏爵里云
仕進
進士科
咸平三年陳堯咨榜
杜垂象【黃巖人字□□按杜氏家譜為祁公衍從叔父終尚書職方郎中栝蒼志則云都官郎中知處州或者先為都官而后為職方也垂象生建中建中生七子長曰誼建中性微厲誼善事之以孝聞居喪晝夜號慟勺水不入者累日負土為壟徒步行雨雪中每皸裂流血則以漆涂之如是者三年葬后廬墓左日一飯不葷明年大水發(fā)洚所在山皆漲溢誼所居獨免人以為孝子之報郡上其事下詔賜粟帛蘇舜欽作孝子傳以美之后歷衛(wèi)尉大理寺丞通判梓州太子右贊善大夫今誥敕落同姓尚可考也余故特揭于人物之首以勸孝云】
大中祥符二年梁固榜
姚拱【□□人字□□終都官員外郎】
天禧三年王整榜
胡仲元【□□人字□□終著作佐郎】
天圣二年宋郊榜
王琥【臨海人字□□終都官郎中】
王玨【臨海人字□□琥之弟終屯田郎中事見坊市門】
慶歷六年楊寘榜
楊蟠【臨海人字公濟歷通判杭州終知壽州按國史章安人章安今臨海蟠文號章安集必不誤而登科記乃稱杭人臨川集有金華縣君吳氏志又云蟠父徽始去麗水為錢塘人夫既為錢塘人必不應(yīng)又為杭倅或者本籍麗水后徙錢塘或又自錢塘徙章安也】
皇佑五年鄭獬榜
方孝廟舊諱 【臨海人字□□終安仁縣今方為世儒自此始】
嘉佑六年王俊民榜
周弁【寧海人字君儀終宣教郎知青陽縣后贈少師見寧川志云】
姚震【臨海人字□□終】
嘉佑八年許將榜
張希房【臨海人字□□終金壇縣主簿】
治平三年彭汝礪榜
陳貽序【臨海人字叔倫為蘇文忠軾曾舍人鞏所知終奉議郎湖南運判子克刪定官有天臺集行于世李察院庚為之序】
羅適【寧海人字正之歷五縣提點府界兩浙京西刑獄終朝散大夫州言前輩大雅以適為稱首有易說赤城集行于世事見鄒諫議浩送董尊逸序秦觀生祠記及州學(xué)三先生祠記】
治平四年許安世榜
方洵武【臨海人字□□(孝廟舊諱)之子終朝奉大夫知南安軍】
陳貽范【臨海人字伯模貽序之兄為陳密學(xué)襄胡安定(孝廟舊諱)高弟與羅提刑適友歷宗正丞終朝奉郎通判處州有慶善集行于世子師純師圣中八行】
熙寧六年余中榜
方洵直【臨海人字□□洵武之弟終知□□縣】
張希甫【臨海人字□□希房之弟終樂清縣尉】
王磻【□□人字□□】
元豐五年黃裳榜
朱玠【臨海人字寶仁終棣州防御判官贈正議大夫事見陳侍郎公輔所為銘有朱氏易行于世】
王尹【臨海人字少伊終宣教郎知松陽縣】
元豐八年焦蹈榜
蕭令修【臨海人字□□終知貴溪縣】
元佑三年李常寧榜
周煒【寧海人字光庭弁之子歷知徽溫二州興化軍終中大夫】
周炳【寧海人字光佐煒之兄終知瓊州兼瓊管司安撫都監(jiān)】
牟企【臨海人字□□終陽谷縣主簿】
元佑六年馬涓榜
方昌武【臨海人字□□洵武洵直之弟時號三方終朝散大夫北京司業(yè)】
元符三年李釜榜
吳經(jīng)【臨海人字□□終奉議郎知武進縣】
大觀三年賈安宅榜
朱景行【臨海人字仁甫終□令所刪修官】
左譽【臨海人字與言終湖州通判事見陳侍郎公輔所為銘】
政和二年莫儔榜
朱縡【臨海人字樞言玠之子歷國子博士宗子正辟雍博士工部司封郎官溫州鹽事湖南運判提舉浙西茶鹽知嚴州提點浙西刑獄改漕事知信州終朝請大夫知嚴州事見朱少卿斐所為行狀】
政和五年何(上□下木)榜
蔣旦【仙居人字澹然先是邑人未知教自旦以力學(xué)中第始爭自奮歷通判越州終承議郎監(jiān)石炭場鄉(xiāng)人推其清節(jié)祠之學(xué)宮有適齋集藏于家】
應(yīng)灌【仙居人字仲宣與蔣旦同為邑倡自是其家世以儒顯接踵登科級至今未衰終衡州教授】
王衎【臨海人字和仲終監(jiān)廣東鹽倉】
政和八年王嘉榜
謝升俊【臨海人字成彥終朝請大夫知徐州子今上嫌名然見淳熙四年科名卓然知南雄州】
左知微【臨海人字□□終宣州教授】
宣和三年何渙榜
潘大年【臨海人字祖道終從政郎監(jiān)南岳廟】
范醇【仙居人字希孟歷大理寺丞湖南安撫司參議官知南安軍終左朝請大夫】
宣和六年沈晦榜
朱伯臨【臨海人字希與景行之猶子終朝請郎通判池州事見朱少卿斐所為行狀】
李衎【寧海人字和叔終常山縣令】
建炎二年李易榜
杜穎【臨海人字君美垂象之曾孫終明州司理參軍】
方行可【臨海人字從志洵武之子終敕令所刪修官】
朱斐【臨海人字知裁年十二預(yù)鄉(xiāng)薦歷大理丞提點廣西刑獄大理正刑部郎中大理少卿奉祠再除大理少卿未行卒初尤守袤祠三老欲以公預(yù)議不成而止有燕石集藏于家】
吳謙【仙居人字多益歷知嚴處二州終朝奉大夫】
紹興二年張九成榜
吳芾【仙居人字明可謙之從弟歷刪剛定官正字通判處婺二州紹興府知處州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戶部侍郎知婺州紹興府刑部侍郎給事中改吏部侍郎知臨安府復(fù)除吏侍遷禮侍知太平州紹興府后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致仕自號湖山居士年八十卒謚康肅事見國史及朱文公所為神道碑有文集奏議行于世子津見干道五年科名洪奉直大夫江西提舉沃朝請郎知筠州】
林蘊【臨海人字粹道終善化縣主簿】
李晞甫【臨海人字□□終臨江軍教授】
紹興五年王應(yīng)辰榜
陳良翰【臨海人字邦彥歷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諫知建寧府福建轉(zhuǎn)運副使提點江東浙西刑獄宗正少卿權(quán)兵部侍郎右諫議大夫給事中除禮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閣待制提舉興國宮召除太子詹事后除敷文閣直學(xué)士奉前祠卒贈大中大夫謚獻肅舊與侍郎公輔通譜系其風(fēng)節(jié)實相繼事見國史及三先生記朱文公熹所為行狀周丞相必大所為銘子耆壽直寶謨閣兩浙運判彭壽福建提點刑獄廣壽見干道八年科名】
陳爟【臨海人字世明良翰之猶子終武昌軍掌書記】
陳夷行【臨海人字清臣公輔之子終監(jiān)南岳廟】
吳詠【仙居人字永言芾之從兄終宣教郎知西安縣有西安詩集藏于家】
紹興八年黃公度榜
陳仲德【臨海人字□□終】
錢豐【天臺人字彥和終溫州教授】
紹興十二年陳誠之榜
鹿汝弼【臨海人字國器終□□部架閣】
劉知變【天臺人字與權(quán)終池州教授】
鹿汝明【臨海人字國強汝弼之弟終金溪縣尉】
紹興十五年劉章榜
何純佑【臨海人字粹中終承議郎通判靖州】
顧士則【臨海人字孝仲終樂清縣尉】
李庚【臨海人字子長歷御史臺主簿監(jiān)察御史兵部郎中繼奉祠提舉江東常平知南劍撫二州后知袁州未上卒有集號詅癡符樓參政鑰為之序】
石(上敦下山)【臨海人字子重祖公孺辟庚子之亂自會稽徙此后以詔舉遺逸補迪功郎(上敦下山)從朱文公游自是里人知有洛學(xué)歷將作監(jiān)太常寺主簿終朝散郎知南康軍事見文公所為銘】
紹興十八年王佐榜
王滋【黃巖人字□□終鄱陽縣尉】
陳舉善【臨海人字能之歷御史臺主簿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知衢常二州提舉浙東常平提點浙西刑獄左司郎中太常少卿終秘閣修撰事見尤尚書袤所為銘子鑄見干道八年科名侄鍾知施州】
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榜
陳嘉善【臨海人字容之舉善之弟終知江陰軍】
彭?年【黃巖人字符老嘗中教官與弟椿年號二彭歷常德府僉判終朝請郎子藻今知臨江軍】
徐大受【臨海人字符章終四川制置司干官】
陳庸【仙居人字時中歷御史臺主簿知常州兵部郎中太府少卿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知撫州終提點江西刑獄事見彭殿撰樁年所為行狀子禫終知雷州章見淳熙八年科名】
應(yīng)頤【臨海人字頤正時州薦名纔八頤與弟艮猶子士龍同貢鄉(xiāng)人榮之終】
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榜
左璠【黃巖人字仲琰與弟玙王?畢號三左終敕令所刪定官】
葉昌嗣【臨海人字景厚終兩浙路轉(zhuǎn)運司干官】
吳浚【仙居人字建中謙之子終南外睦宗院教授】
陳骙【臨海人字叔進省試第一歷秘書郎工部郎官將作監(jiān)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中書舍人兼太子諭德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中書舍人奉祠知寧國府袁州召除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同知樞密院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婺州俄提舉洞霄宮進觀文殿學(xué)士薨贈少保事見國史及蔡尚書幼學(xué)所為行狀有文集行于世水心葉侍郎適為之序】
劉敦【臨海人字處厚歷知道州終朝奉郎主管沖佑觀】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
王道【臨海人字夷仲衎之弟甲科第四人歷太學(xué)博士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終奉議郎主管玉隆觀事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
應(yīng)士龍【臨海人字長文終宣教郎】
賈偉【天臺人字之奇歷秘書郎終知漢州子涉字濟川歷寶謨閣直學(xué)士淮東制置安撫使知楚州兼京東河北節(jié)制使淮西制置使以顯謨閣學(xué)士致仕贈龍圖閣學(xué)士光祿大夫】
彭椿年【黃巖人字大老?年之弟歷國子監(jiān)主簿編修官提舉福建市舶知處州太常丞吏部郎中國子司業(yè)江東轉(zhuǎn)運副使終右文殿修撰事見商侍郎飛卿所為行狀有雜稿藏于家】
邱大猷【臨海人字子訥終監(jiān)嚴州比較務(wù)】
左(王畢)【黃巖人字文琰璠之弟為賀正書狀官死于虜】
鮑祖文【黃巖人字獻夫與弟祖武號二鮑終朝請郎通判興化軍】
紹興三十年梁克家榜
王齊輿【寧海人字之孟歷刪定官將作司農(nóng)丞知鄂州提點東川刑獄倉部郎中樞密院檢詳軍器監(jiān)大理宗正少卿終直煥章閣致仕】
鹿何【臨海人字伯可歷監(jiān)登聞鼓院通判吉州知饒州諸王宮教授屯田金部郎官年五十二乞致仕進朝奉郎直秘閣官一子以華其歸時號見一先生子昌運知連州】
應(yīng)楊【臨海人字唐卿終奉議郎知義烏縣】
鄭寅【臨海人字正叔終從事郎知豐城縣】
王若【仙居人字若夫歷知歸道二州終朝奉大夫淮東安撫司參議官】
李由【仙居人字民載終奉議郎知玉山縣】
隆興元年木待問榜
王章【寧海人字之韓齊輿之弟終從政郎湖南轉(zhuǎn)運司干官】
宋之瑞【天臺人字伯嘉歷宗正秘書丞吏部司封郎官都大提點坑冶吏部郎官樞密院檢詳文字大理少卿提舉福建常平升提點刑獄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知寧國府華文徽猷閣待制知江陵府龍圖閣待制寶謨閣直學(xué)士今以光祿大夫致仕次子濟今知湖州】
林處厚【臨海人字淳甫蘊之猶子終奉議郎】
謝修【臨海人字子長歷太常寺主簿秘書郎終大宗正丞兼戶部郎官】
應(yīng)振【仙居人字伯起權(quán)之子終儒林郎知昌國縣】
李遂夫【仙居人字良夫由之子終宣教郎知長溪縣】
吳偰【黃巖人字舜鄰終永豐縣主簿】
丁可【天臺人字無可終監(jiān)行在惠民北局有文集藏于家】
陳澤【仙居人字澤民終宣教郎】
王師尹【寧海人字民瞻終□州司理參軍】
干道二年蕭國梁榜
盧芷【寧海人字良臣終通直郎】
周洎【臨海人字子及光之孫歷太學(xué)正軍器監(jiān)主簿將召試卒事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有文集奏議藏于家】
王及【寧海人字達之歷太學(xué)國子博士國子丞終朝奉大夫知信州】
謝深甫【臨海人字子肅歷大理丞提舉江東常平左曹郎官借禮部侍郎為金國生辰使歸歷右正言起居郎權(quán)給事中知臨安府權(quán)工部侍郎兼權(quán)吏部侍郎兼給事中御史中丞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進右丞相丐歸拜觀文殿大學(xué)士醴泉觀使以少傅致仕贈太師先是州人固有位執(zhí)政者為宰輔自深甫始事見國史及張郎中布所為行狀】
謝倜【臨海人字子周修之弟歷軍器監(jiān)主簿終知建昌軍】
錢伋【臨海人字彥思終隆興府司理參軍】
徐似道【黃巖人字淵子歷官告院知郢州太常丞禮部司封郎官起居舍人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遷秘書少監(jiān)終朝散大夫提點江西刑獄自號竹隱有文集藏于家】
應(yīng)策【仙居人字衍仲權(quán)之猶子終宣教郎】
干道五年鄭僑榜
吳津【仙居人字仲登芾之子歷通判紹興府知南康軍改興化未上卒事見樓參政鑰所為銘長子機朝請大夫淮南轉(zhuǎn)運判官】
蔣鶚【臨海人字考叔師顏之侄孫終從事郎知象山縣有內(nèi)錄及蒙齋門人錄藏于家】
王卿月【臨海人字清叔歷宗正寺主簿太府寺丞秘書郎起居舍人起居郎權(quán)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知廬州湖南運副使知靜江襄陽府瀘州宗正少卿兼檢正中書門下諸房公事假吏部尚書為金國生辰使未行除太府卿卒終朝請大夫事見樓參政鑰所為銘】
吳驤【仙居人字仲魯詠之子終定??h主簿】
沈遷【臨海人字克升終上虞縣主簿】
干道八年黃定榜
張布【臨海人字伯敷以南省第四人登甲科所居儒學(xué)科名之盛蓋自布始歷太學(xué)錄博士樞密院編修官宗正丞權(quán)金部侍右郎官遷秘書丞知徽州不赴奉祠終朝奉大夫有六經(jīng)講解藏于家】
謝敷經(jīng)【臨海人字子暢薦狀垂及格不就終從事郎監(jiān)南岳廟】
周忠厚【天臺人字仁仲終監(jiān)行在打套局門】
陳廣壽【臨海人字成卿良翰之子歷大理太常丞兼?zhèn)}部郎中知饒州宗正丞軍器少監(jiān)都大提點坑冶刑部郎中知撫州寧國府金部郎中司農(nóng)少卿兼知臨安府太府卿兵刑部侍郎今以通奉大夫提舉桃源萬壽宮】
林鼐【黃巖人字伯和終承議郎通判筠州事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
陳鑄【臨海人字伯冶舉善之子歷大理寺主簿司農(nóng)寺丞知汀州提舉福建路常平工部郎中終朝散郎主管沖佑觀】
黃震【臨海人字子聞終知瑞安縣】
王鐸【臨海人字子木終監(jiān)行在藥局】
淳熙二年詹骙榜
商飛卿【臨海人字翚仲以省試第三人登甲科歷太府寺主簿編修官秘書丞著作郎右曹郎官知無為軍工部郎官監(jiān)察御史太常少卿司農(nóng)卿總領(lǐng)淮西就遷戶部侍郎卒事見國史】
黃宜【天臺人字達之歷國子監(jiān)主簿大理寺丞知處州侍右郎官將作監(jiān)大理少卿國子司業(yè)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工部侍郎今以敷文閣待制提舉上清太平宮】
劉允迪【黃巖人字進之終桐城縣丞】
朱雷復(fù)【臨海人字伯禮終福建提刑司檢法官】
淳熙五年姚穎榜
劉允濟【黃巖人字全之與兄允迪弟允武號三劉歷太常寺主簿國子監(jiān)丞知南劍州提舉福建常平知溫州今以中奉大夫提舉崇禧觀】
蔣文會【仙居人字仲友旦侄孫后中教官歷監(jiān)左藏西庫提轄雜買務(wù)雜賣場終主管崇道觀】
林升【臨海人字子勝終真州錄事參軍】
姚回【臨海人字及之終承議郎通判臨安府】
郭晞宗【仙居人字宗之歷通判處州知道州提舉福建路市舶除瓊管安撫未行卒事見何參政澹所為銘】
胡栝【仙居人字釋之終石城縣丞】
淳熙八年黃由榜
商許【臨海人字應(yīng)仲飛卿之兄歷國子監(jiān)主簿大宗正丞宗正丞侍右郎官提舉湖南常平終朝散郎度支郎官】
楊能【臨海人字千之終湖州教授】
商逸卿【臨海人字羲仲許飛卿之弟歷國子監(jiān)主簿大理寺丞知嘉興府除刑部郎中終朝請郎主管沖佑觀】
陳章【仙居人字子云庸之子歷提轄行在雜買務(wù)雜賣場通判溫州府今以朝請郎知建昌軍】
王恕【寧海人字之荀齊輿之弟章之兄終宣教郎】
淳熙十一年衛(wèi)涇榜
楊定【臨海人字應(yīng)之與從兄樸弟能入太學(xué)號三楊終通直郎】
謝直【黃巖人字古民歷太社令大理司直今以奉議郎通判嘉興府】
林良【黃巖人字良叔歷軍器監(jiān)主簿太府寺丞兼金部郎官知嘉興府大宗正丞兼尚右郎官終朝奉郎主管沖佑觀事見王侍郎居安所為行狀】
淳熙十四年王容榜
王居安【黃巖人字簡卿以省試第二人為甲科第三人歷司農(nóng)寺丞知興化軍秘書丞著作佐郎兼考功郎官左司諫兼侍講起居郎崇正殿說書知太平州浙西提點刑獄權(quán)工部侍郎集英殿修撰知隆興府以捕李元礪兼領(lǐng)吉州尋奉祠除工部侍郎今以寶謨閣待制知溫州】
陳祖尹【臨海人字伯任終知宣城縣】
應(yīng)武【臨海人字緯之楊之猶子歷諸司糧料院提舉浙西常平宗正丞尚右刑部郎官假吏部尚書充金國賀正使金部郎中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卒贈正議大夫事見國史】
李閌【臨海人字伯皋終知永福縣】
樓觀【臨海人字子颙與兄覺號二樓歷太學(xué)正武學(xué)太學(xué)國子太常四博士知袁州提舉江西湖南常平宗正秘書丞考功郎軍器監(jiān)大理少卿今以朝散大夫差知處州】
陳芝【臨海人字宗瑞終武安軍僉判】
虞萬【寧海人字宗道終宣教郎國子錄事見錢宗卿文子所為銘】
林三英【臨海人字朝叔終吉州教授事見門人商侍郎飛卿所為行狀】
周世厚【天臺人字】
陳(上竹下榴)【臨海人字滋叔終江州教授】
紹熙元年余復(fù)榜
章楫【臨海人字濟叔終新城縣丞】
關(guān)(山晉)【臨海人字仲山終江東安撫司機宜文字】
王澡【寧海人字身甫歷監(jiān)進奏院國子太常博士今以朝散郎通判平江府】
陳全【臨海人字子卿芝之子終新城縣尉】
楊景思【寧海人字成已】
紹熙四年陳亮榜
張次賢【仙居人字子齊歷通判衢州臨安府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兼侍講終左司諫贈中奉大夫】
慶元二年鄒應(yīng)龍榜
陳鳳【臨海人字儀父終通判池州】
陳奇之【臨海人字養(yǎng)晦良翰之孫廣壽之猶子】
宋元老【天臺人字時叔終處州教授】
宋泳【天臺人字仲游】
陳渙【臨海人字伯益終瑞安縣尉】
徐質(zhì)夫【天臺人字季藻】
慶元五年曾從龍榜
周仲卿【寧海人字次和終提轄左藏庫】
王棐【臨海人字仲溫?行???之子歷太常寺主簿將作監(jiān)丞知衢州提舉浙西常平金部郎中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秘閣修撰知溫州不赴今以右文殿修撰主管沖佑觀】
王華仲【天臺人字實之終衢州司戶參軍】
陳肖元【寧海人字履道終武昌縣尉】
楊似云【黃巖人字伯雄終通直郎】
林申【臨海人字伯翰】
夏廷簡【黃巖人字迪卿終宣教郎】
嘉泰二年傅行簡榜
謝棐伯【臨海人字符常深甫之子終通判漳州】
徐衡【黃巖人字鈞父】
謝采伯【臨海人字符若棐伯之兄歷知廣德軍湖州監(jiān)六部門大理寺丞今為大理正】
張滎【臨海人字獻之】
郭明卿【仙居人晞宗之猶子終宣教郎湖廣總領(lǐng)所干官】
盧子章【臨海人字符平歷太府寺主簿樞密院編修官兼皇子國公府教授遷宗正丞兼侍右郎官】
謝少連【臨海人字惠伯】
方猷【寧海人字符老歷國子監(jiān)主簿樞密院編修官右司郎官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兼侍講今為宗正少卿兼敕令所刪修官】
梅昭【臨海人字仲潛】
陳艾【臨海人字耆叔】
邱牧【黃巖人字子謙終淮西制置司干官】
開禧元年毛自知榜
求淳【天臺人字粹翁甲科第三人終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
梅廷瑞【仙居人字祥伯】
陳镕【臨海人字伯聲終蘄州教授】
應(yīng)行之【寧海人字平父終蒲圻縣丞】
楊璘【寧海人字德翁歷太學(xué)錄國子博士今通判嘉興府】
嘉定元年鄭自誠榜
劉炔【寧海人字和叔】
王定【寧海人字君?!?br />
杜曄【黃巖人字良仲與弟知仁號二杜終東陽縣主簿】
王夢龍【臨海人字華父?行???之孫棐之猶子歷太常寺主簿通判婺州知處州】
杜范【黃巖人字儀夫粹德清節(jié)終始金石除殿中侍御史論執(zhí)政不行憤激至車不避道柄臣疾去之尋以右揆召朝野交慶忘身殉國纔二月史嵩之鴆之謚清獻】
楊嗣參【臨海人字唯叔終朝散大夫知南雄州】
吳燠【仙居人字堯卿】
徐叔用【天臺人字行甫】
朱淮【臨海人字叔明終監(jiān)南岳廟】
于有成【寧海人字君錫】
嘉定四年趙建大榜
周成子【臨海人字純?nèi)输┲印?br />
林仍【仙居人字伯淵】
胡余潛【臨海人字叔昭】
丁木【黃巖人字子植】
陳作新【仙居人字基叔終和州教授】
張萃【寧海人字叔器】
嘉定七年袁甫榜
郭磊卿【仙居人字子奇晞宗之子】
陳趙卿【天臺人字伯鼎】
董亨復(fù)【臨海人字子順】
洪汝弼【天臺人字季輔】
胡旦【黃巖人字子周】
周楫【臨海人字清甫洎之猶子終紹興府曹娥管押袋鹽】
李衛(wèi)【仙居人字子文】
陳耆卿【臨海人字壽老】
嘉定十年吳潛榜
張定【天臺人字平甫】
黃石【黃巖人字曼卿終邕州教授】
倪月卿【臨海人字子升】
葉應(yīng)輔【黃巖人字子儀】
王瀹【寧海人字宗之】
應(yīng)簡【臨海人字子文揚之孫】
趙炎【黃巖人字作夫】
楊渭起【寧海人字少望】
張紀【寧海人字子綱】
楊恭【寧海人字行已】
楊元績【臨海人字圣偉定之子】
嘉定十三年劉渭榜
洪月卿【天臺人字子公終靖州教授】
葉秀發(fā)【仙居人字叔英】
江朝宗【臨海人字平仲】
李矩【臨海人字員父庚之孫】
商炳卿【臨海人字晦仲飛卿逸卿之弟】
謝鄆【臨海人字應(yīng)之敷經(jīng)之子】
諸葛省已【黃巖人字希曾】
李良【黃巖人字子明】
嘉定十六年蔣重珍榜
顧周卿【仙居人字成子】
張(火垂)【天臺人字子華】
周棫【臨海人字少堅成子之弟】
胡(上一吉下二吉)【天臺人字明仲】
陳灼【臨海人字仲實】
張盤【黃巖人字子木】
沈應(yīng)丑【臨海人字行父遷之孫】
盧子尚【臨海人字仁仲子章之兄】
石森【臨海人字立父】
張士遜【臨海人字景祥】
徐滏【臨海人字瑞叔】
王居實【黃巖人字正卿居安之弟】
賜出身
淳熙四年
謝(今上嫌名)然【臨海人字開之升俊之子兩預(yù)鄉(xiāng)書以父恩澤補官歷通判鄂州知萬真二州都官左右曹郎官殿中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刑部尚書端明殿學(xué)士僉書樞密院進同知兼權(quán)參知政事薨于位州人位執(zhí)政自此始事見國史子周卿歷屯田郎官復(fù)以中散大夫提舉鴻禧觀長孫復(fù)知德慶府】
嘉泰四年
錢象祖【臨海人字伯同以祖端禮恩澤補官歷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處嚴信撫四州江東運判侍右郎官樞密院檢詳左司郎中權(quán)工部侍郎知臨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書改兵部華文閣學(xué)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書進吏部同知樞密院參知政事俄以諫用兵謫信州起知紹興府以資政殿學(xué)士兼侍讀再除參知政事知樞密院進右丞相兼樞密使俄進左丞相乞歸終少保成國公贈少師事見國史】
博學(xué)宏詞科
淳熙八年
周洎【第一人詳見干道二年科名】
上舍兩優(yōu)釋褐
政和三年
陳公輔【臨海人字國佐釋褐第一歷校書郎右司諫繼以讒謫臺州監(jiān)稅復(fù)召除右司諫禮部侍郎知處州終敷文閣待制自號定(艼去丁改弇)居士有文集行于世州以高科位法從且稱謇諤者自公輔始事見國史及余應(yīng)求所為銘子夷行見紹興五年科名侄周行知南康軍孫達善直徽猷閣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揚善歷吏部郎中終知光州】
上舍該恩釋褐
淳熙十三年慶壽
應(yīng)(木丹)【黃巖人字仲旃終岳州教授】
紹熙五年登極
王性【臨海人字有道終湖廣□領(lǐng)所干官】
樓覺【臨海人字開之觀之兄終婺州教授】
王滋【臨海人字次卿終嘉興府教授】
嘉定十五年玉寶
鄭少明【黃巖人字子信】
潘時舉【臨海人字子善大年之孫終無為軍教授】
赤城志卷第三十四
人物門三
本朝
仕進
特科
熙寧九年
夏升【□□人字□□終宜興縣尉】
求仲弓【黃巖人字德夫終知樂清縣有文集藏于家】
元豐五年
蔣師顏【臨海人字希賢鶚之祖終承奉郎知奉化縣】
元豐八年
徐沔【□□人字□□終通直郎】
元佑九年
朱君卿【□□人字□□終承務(wù)郎】
崇寧二年
趙逢
崇寧五年
陳師允
大觀三年
夏奕【□□人字□□終歸善縣主簿】
張希顏【臨海人字□□希房之弟希甫之兄終□州司戶參軍】
政和五年
孟顥【仙居人字□□終嚴州司戶參軍】
周光【臨海人字天錫洎之祖終恭城縣丞】
徐久中【臨海人字□□終欽州刑曹】
紹興五年
林秉文【臨海人字民師終知永福縣】
紹興二十一年
劉知過【天臺人字與幾與兄知變號二劉終監(jiān)南岳廟】
陳晞愈【臨海人字次韓】
紹興二十四年
應(yīng)權(quán)【仙居人字偉節(jié)終知寶應(yīng)縣】
周逢
紹興二十七年
左玙【黃巖人字□□璠之弟(王畢)之兄終監(jiān)御前軍器所】
朱璧【臨海人字彥益終麗水縣尉】
賈輅
錢天綱【臨海人字仲紀終永豐縣尉】
紹興三十年
陳綰【黃巖人字次權(quán)終太和縣丞】
張開【臨海人字彥遠終泰州文學(xué)】
隆興元年
應(yīng)光宗嫌諱良【仙居人字若虛頤之弟終衡陽縣主簿】
干道二年
胡汝舟【臨海人字巨濟終威武軍僉判】
干道五年
徐大中【臨海人字符禮終廣西經(jīng)略司干官】
許邦弼【寧海人字右之終吉水縣丞】
章世安
陳愿【仙居人字子愿終承議郎以三品服致仕事見朱文公所贈詩】
干道八年
徐易【天臺人字名世】
陳文行
趙余慶【黃巖人字廣叟終長溪縣丞】
陳著【臨海人字孟明耆卿之叔祖終從事郎】
應(yīng)懋商【臨海人字彥及終古田縣丞】
方斲【仙居人字子木號韋溪先生終嘉州文學(xué)事見門人陳檢正庸張郎中布黃侍郎宜所為挽詩】
淳熙五年
孟維翰【仙居人字宗卿終通直郎】
陳問道【黃巖人字圖南終宣義郎】
洪九疇
項觀古【黃巖人字正已】
葉元憲【仙居人字世則終縉云縣丞】
方剛【仙居人字抑強終通直郎】
淳熙五年
周鏸【黃巖人字惠夫】
沈述【臨海人字克明遷之兄終永嘉縣主簿】
陳剛中【臨海人】
淳熙八年
余祈【臨海人】
應(yīng)士廉【仙居人字簡仲權(quán)之子振之兄終新城縣丞】
楊樸【黃巖人字文之終承奉郎】
張鈇【黃巖人字叔平】
淳熙十一年
徐邦卿【臨海人字仲勤大中之子終上虞縣尉】
徐大受【天臺人字季可終監(jiān)行在草料場號竹溪先生有文集經(jīng)解藏于家事見米文公所遺帖及丁可所為行狀】
李介石【仙居人字正仲終承議郎】
金師軻【仙居人字仲醇終□州文學(xué)】
淳熙十四年
徐季
劉柬【臨海人字仲寬終瑞安縣尉】
左伯疇【黃巖人字錫范終□□縣丞】
吳汲【仙居人字進仲終溫州司戶參軍】
陳永年【黃巖人字南壽終□□縣丞】
金三復(fù)【仙居人字克孝終監(jiān)南岳廟】
淳熙十五年
陳炳【仙居人字文夫終監(jiān)南岳廟】
淳熙十六年登極
樓拱【臨海人字尚輝覺觀之父終承務(wù)郎致仕】
方富業(yè)【寧海人字子勤終監(jiān)南岳廟】
車九齡【黃巖人】
金三德【仙居人字克家終□□縣主簿】
紹熙元年
唐堯卿【天臺人字咨仲第一等第一人賜出身終湖州教授】
左賚【黃巖人字錫善終福州察推】
許?!緦幒H俗稚畹腊铄鲋q子終承務(wù)郎】
左伯朋【黃巖人字錫?終贛州推官】
石□【臨海人字子鎮(zhèn)終□□縣主簿】
陳煒
朱希說【臨海人字子傅伯臨之猶子終忠州文學(xué)】
陳骕【臨海人字季良骙之兄終監(jiān)南岳廟】
楊浹
鄭瀛【黃巖人字子仙終監(jiān)南岳廟】
徐天麒【黃巖人字長卿】
紹熙四年
薛逢辰【黃巖人字伯遇終候官縣主簿】
陳三省【仙居人字少曾愿之猶子終承務(wù)郎】
慶元二年
楊起宗【寧海人字仲起終慶元府觀察推官】
張萬【臨海人字子大】
蔣震【臨海人字起卿終監(jiān)南岳廟】
葉皆【臨海人字孟我終寧國縣主簿有易解考工記辨疑行于世】
賈謂【□□人字謂之終永豐縣丞】
沈必壽【黃巖人字天昌】
賈之祥【天臺人】
胡介【寧海人字安節(jié)終宣教郎】
陳育【臨海人字材翁終懷安縣主簿】
林有聞
慶元五年
陳南
繆之光【臨海人字觀國終江陵府觀察支使】
張?zhí)铩九R海人字子豐萬之兄終嵊縣尉】
葛一之【寧海人字符甫終德安縣丞】
戈之奇【臨海人字顯父終湖口縣丞】
朱江【臨海人字叔泳終安慶府觀察支使】
謝彪【仙居人字文伯】
顧牧【仙居人字謙之終常山縣丞】
林發(fā)藻【黃巖人字次董】
鹿開【臨海人字必先終監(jiān)南岳廟】
高恭【臨海人字子儀終潭州司理參軍】
蔡賓【黃巖人】
嘉泰二年
周中【臨海人字子建光之孫洎之弟楫之父終嘉興府酒稅】
諸葛若【黃巖人字欽之終泉州市舶】
謝九齡【臨海人字子壽終監(jiān)南岳廟】
金 【天臺人字茂之終連州推官】
葉日新【天臺人字德明終閩縣尉】
潘浹
開禧元年
陳穎【仙居人字秀叔終溫州贍軍酒庫】
關(guān)庚【臨海人字子明】
商儀卿【臨海人字儀仲飛卿逸卿炳卿之兄終永福縣主簿】
馮侁【臨海人字先之終監(jiān)南岳廟】
朱伸之【臨海人字泰叔終湘潭縣主簿】
陳洪【仙居人字子良終桂陽縣主簿】
金逵【仙居人字士貴終道州文學(xué)】
林登【黃巖人字子驤終候官縣主簿】
嘉定元年
潘休【臨海人字逢辰終監(jiān)南岳廟】
吳桴【臨海人字才叔終廣濟縣主簿】
林唯【臨海人字貫之終仙游縣主簿】
陳方【黃巖人字漢英終□州文學(xué)】
伍章【臨海人字端叔】
張叔元【臨海人字延善】
宋之謙【天臺人】
劉倓【寧海人字允叔炔之兄終黃陂縣主簿號閬風(fēng)居士】
嘉定四年
石繼喻【臨海人字子罕【光宗嫌諱】之子森之父第一等第一人賜出身】
王煥【黃巖人字子章】
張起宗【臨海人字振叔開之猶子士遜之父】
朱唐卿【臨海人字伯大終青田縣主簿】
嘉定七年
郭商佐【臨海人字文仲終無為縣尉】
池從周【黃巖人字子文】
林季永【臨海人字伯山】
嘉定十年
湯廷俊【仙居人】
周鎬【臨海人字子京】
徐夢熊【黃巖人字叔祥】
嘉定十三年
陳少明【黃巖人字明叔】
黃元吉【臨海人字伯裳】
吳洋【仙居人】
陳方之【臨海人字深叔奇之之兄】
陳暉【臨海人字吉老】
姜應(yīng)龍【仙居人字升之】
嘉定十五年玉寶
盧雄飛【黃巖人字升之】
朱渭老【臨海人字叔霖】
沈蒙【黃巖人字正叔】
商良弼【臨海人字賚子】
商傅卿【臨海人字翰仲】
朱巖【臨海人字叔瞻】
黃申【臨海人字伯翰】
柯岕【臨海人字子堅】
姜琛【臨海人字廷璧】
李簡【寧海人字敬可】
林杲【臨海人字子晦】
柯楫【天臺人字濟川】
嘉定十六年
吳(上一吉下二吉)【臨海人字吉甫】
樓申之【臨海人字吉甫】
惠芝【臨海人字德瑞】
商琎孫【臨海人字溫甫】
宗室
紹興二十二年
彥傜【居臨海字欣叟歷通判處州知德慶常德府西外宗正事終朝請大夫知贛州】
紹興二十七年
伯洙【居黃巖字彥文終知南外宗正事】
伯淔【居黃巖字彥正伯洙之弟終知建昌軍】
隆興元年
彥璦【居仙居字中玉終平江府觀察推官】
干道二年
彥敏【居仙居字茂功終建康府分司糧料院】
汝翼【居臨海字符輔終□州司戶參軍】
干道五年
彥鼒【居黃巖字國器終通判處州】
干道八年
師淵【居黃巖字幾道歷通判溫州將作監(jiān)太常寺主簿司農(nóng)太常丞終朝奉郎】
師譽【居寧海字師道終兩浙轉(zhuǎn)運司船場】
淳熙二年
師(上山下乃)【居寧海字會叔師譽之弟終都大提點四川茶馬】
淳熙五年
汝伋【居臨海字季思終通判信州】
淳熙十一年
善法【居臨海字養(yǎng)直】
師端【居黃巖字知道歷大理寺主簿知徽州司農(nóng)寺丞度支郎淮東轉(zhuǎn)運判官終知婺州】
善篔【居臨海字慶長善法之兄歷知昭循二州今以朝散郎主管崇禧觀】
淳熙十四年
師雍【居黃巖字然道伯洙之子歷通判嘉興府主管官告院宗正寺主簿今以朝散大夫知通州】
崇詎【居臨海字可大終監(jiān)文思院】
汝俞【居臨海字仁父歷司農(nóng)寺主簿太府寺丞今以朝請郎知饒州】
紹熙元年
師夏【居黃巖字志道師淵之弟歷大理司直知南康軍撫州今以朝散郎知西外宗正事】
師(邪去牙改共)【居臨海字共父終嘉興府判官】
潭夫【居臨海字深父】
伯滸【居黃巖字彥澤終長洲縣丞】
汝簡【居臨海字敬行終羅源縣令】
希旦【居臨海字周卿終知宿松縣】
慶元二年
崇巖【居黃巖字山父】
翰夫【居寧海字宗甫】
慶元五年
師開【居黃巖字信道】
崇(上□下止)【居黃巖字正甫】
師羽【居黃巖字由道終都大坑冶司干官】
嘉泰二年
琡夫【居臨海字溫玉彥傜之子終嘉興府判官】
開禧元年
師蒧【居黃巖字詠道伯洙之子師雍之弟】
崇(蔥去艸改廣去黃)【居黃巖字吉父】
希尹【居臨海字吉甫】
允夫【居黃巖字文卿】
嘉定元年
時望【居天臺字民瞻終海鹽縣尉】
嘉定四年
希亮【居黃巖字自明】
希廙【居黃巖字欽夫師端之子】
崇琰【居天臺字廷玉】
希悅【居黃巖字習(xí)之師夏之子】
嘉定七年
師耕【居黃巖字耕道】
崇禹【居臨海字舜咨汝俞之猶子】
希恪【居黃巖字符恭】
時著【居寧海字仲昭】
崇中【居黃巖字和父】
與齡【居臨海字德遠】
嘉定十年
希瑀【居臨海字禹玉】
崇正【居臨海字端可汝俞之猶子】
汝孖【居臨海字孜卿善篔之子】
崇譽【居臨海字君美】
崇禮【居臨海字君用君美之弟】
嘉定十三年
時杲【居臨海字符昕彥傜之孫】
崇(言互)【居臨海字子正】
嘉定十六年
時恭【居臨海字國梁潭夫之子】
崇學(xué)【居臨海字處文崇譽崇禮之弟】
潛夫【居黃巖字景壽彥鼒之子允夫之弟】
武科
紹興二十四年鄭矼榜【設(shè)科始此】
鮑惟幾【仙居人字與權(quán)終武經(jīng)郎興元府都統(tǒng)司計議官】
紹興三十年樊仁遠榜
鮑惟時【仙居人字少明惟幾之弟終秉義郎泉州永春酒稅】
隆興元年孫顯祖榜
童熙【仙居人】
干道二年蔡必勝榜
高選【仙居人字才舉歷知萬安軍柳州主管崇道觀終武經(jīng)大夫】
王卿月【詳見干道五年科名】
陳必定【仙居人】
干道五年趙鼐榜
蔣碩【仙居人字仲美】
金駒【仙居人字興可終從義郎如皋縣令】
干道八年林宗臣榜
王公弼【臨海人字輔之終武翼郎知安豐軍】
淳熙二年蔣介榜
蔡鎬【黃巖人字正之歷武學(xué)諭終博士事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
吳沆【仙居人字仲亢歷知昭靖二州今以武經(jīng)大夫主管崇道觀】
王公佐【臨海人字才之公弼之弟終象山縣尉】
淳熙五年陳說榜
陳大節(jié)【仙居人字伯固終監(jiān)永春縣稅】
楊斌【臨海人字兼子終武經(jīng)郎知賀州】
王智夫【仙居人字愚可終修武郎知郁林州】
蔣師堅【仙居人字仲乂終訓(xùn)武郎潼川路都監(jiān)】
陳箴
淳熙八年江伯虎榜
鄭澥【仙居人字子山終修武郎主管仙都觀】
淳熙十一年林(山票)榜
葉嵩【臨海人字伯高省試第一終武翼郎武學(xué)博士】
淳熙十四年黃褎然榜
鄭漁【仙居人字子淵澥之弟終清流縣尉】
張世英【臨海人字文伯終殿前司干官】
紹熙元年厲仲祥榜
金性【仙居人字子善終浙東兵馬都監(jiān)】
林??咼【仙居人字子中終修武郎湖南兵馬都監(jiān)】
鹿嘉孫【臨海人字亨卿】
慶元五年陳良彪榜
王孫震【仙居人字起卿智夫之侄】
嘉泰二年
葉(汀去丁改崇)【臨海人字仲高嵩之弟優(yōu)等第一人歷知郴澧二州終武經(jīng)郎知沅州】
柳斌【仙居人字顯父】
開禧元年鄭公侃榜
鄭镕【仙居人字敬夫終華亭縣松浦巡檢】
王孫貴【仙居人字良卿終知邵陽縣】
胡謙【仙居人字聰夫特奏第一終如皋縣尉】
嘉定元年周師銳榜
鄒顏卿【臨海人字希甫】
丁希呂【臨海人字渭叟】
王槱【仙居人字子賢】
嘉定四年林汝浹榜
朱仲弼【臨海人字止之淮之子終知澧陽縣】
鹿伯虎【臨海人字文卿嘉孫之弟】
嘉定七年劉必萬榜
葉蓀【仙居人字仲友終江州將領(lǐng)】
陳清卿【仙居人字子直】
楊渭起【詳見進士科】
吳躍【仙居人字云叔】
嘉定十年朱嗣宗榜
鄭堅【仙居人字子筠】
李周【仙居人字盈之】
蔣叔虎【仙居人字周卿】
嘉定十三年
陳正大【仙居人字子中清卿之弟優(yōu)等第一人】
陳履泰【天臺人字泰叔】
郭用中【仙居人字端志】
范祖筠【仙居人字節(jié)父終石門縣尉】
黃憲【臨海人字成甫】
嘉定十六年杜幼節(jié)榜
陳寵【仙居人字良卿】
陳廷蘭【仙居人字伯服】
游立節(jié)【仙居人字季堅】
黃光弼【黃巖人字可信】
鞏俊【臨海人字仲申】
高申甫【仙居人字宣卿】
遺逸
郭琮【黃巖人少喪父事母極孝絕葷醴三十年以祈母壽母百有四歲鄉(xiāng)黨異之至道二年士民陳贊等四十人狀其事于轉(zhuǎn)運使請以聞詔旌表門閭復(fù)其徭役明年母無疾卒琮執(zhí)喪甚哀自是邑人多化之】
蔣至【臨海人字造之有素行家居講授甚盛母張氏年八十鈔經(jīng)典助之大中祥符六年詔舉德行遺逸章守得象及部使者以名聞詔索所著經(jīng)解以進授將仕郎本州島助教賜其母帛咸平初曾守會命使主學(xué)慶歷大水城潰子孫掖之往避至曰死生命也吾何逃焉正冠危坐而逝后鄉(xiāng)人祠于學(xué)孫師顏師閔四世孫鶚見干道五年科名】
呂逢時【仙居人字原道少受經(jīng)于令陳公襄邑人知學(xué)自逢時始入太學(xué)與鄭獬友駙馬都尉錢景臻師之欲奏以官辭后隱于白巖山羅提刑適舉以孝廉亦不就】
林放【仙居人字達本元佑中將上禮部以親死廬墓側(cè)后筑草堂于東山隱焉大觀中求八行縣欲以放應(yīng)詔放不懌去之二十里左譽銘其墓】
左緯【黃巖人字經(jīng)臣以詩鳴號委羽居士與許少伊為忘年友劉元禮周恭叔以兄事之其卒陳侍郎公輔以詩哭之有有德傳鄉(xiāng)里無金遺子孫之句子璠玙(王畢)皆知名】
吳?!鞠删尤诵约儗嶈橛芯拶Z留千金其家久之不至福為懋遷得贏俟賈至悉以歸之賈曰向者吾留千金耳贏則君自致吾敢覬乎互相遜決之縣縣上之郡使中分其息福仍不受賈以其半捐之僧廬謂福曰君行誼如許不應(yīng)久無子吾近得顏氏女愿奉君為似續(xù)計焉其后生子奉積至芾兄弟登上第歷顯官云】
余元卿【黃巖人父死元卿始生母曰我不見夫何忍見子自剔其目誓不他適宣和寇亂元卿負母而逃力弱不勝仰天誓曰天若助我全母愿焚身以報寇定欲償前誓母力止之燃一指以謝天貺其后閭里欲上其事則曰吾非干名者也旋居母喪哀毀不離墓側(cè)縣上之郡立碣以記其事】
江(失其名)【字仲明宣和寇亂載老母奔山水間猝遇寇于東城之岡偪使就降仲明義不辱奮起詈寇卒死之呂丞相頤浩誄以文】
蔣煜【仙居人有文學(xué)宣和寇亂與煜遇欲妻以女煜拒之脅以拜亦不從寇曰吾戮汝矣煜伸頸就刃詈聲不絕煜性滑稽其臨事有立如此】
黃襲明【臨海人字原善宣和寇亂視郡城多圯其北倚山無闉堞首白郡以私財為倡逐增筑焉訖事寇驟至合圍數(shù)日不得入事聞詔免鄉(xiāng)舉有滕侯膺所與書尺美其功甚詳】
王衡【臨海人字平仲大觀中舉八行州歲貢一人衡名居次其上當(dāng)貢者有微累居衡次者趣衡指抉之覬遞升一年衡不可竟貢當(dāng)貢者時書考法甚嚴功過即上達及貢者姓名至提學(xué)司以行不應(yīng)法責(zé)郡郡欲改貢衡衡又不可遣職官往諭始聽后死于方臘之亂賊首聞之自戮其黨數(shù)人曰何敢殺王佛子】
趙占?【黃巖人字十朋志尚超卓與石尚書公弼李參政光為內(nèi)外兄弟二公貴無只字相通其介如此家有軒面植雙檜呼為檜隱士而自號木公居士宣和寇亂動以火攻獨于是軒相戒無敢犯】
徐廷筠【黃巖人字季節(jié)父中行嘗舉八行中行死免喪不忍娶者十年秦丞相檜當(dāng)國試題問中興歌頌庭筠曰今日豈歌頌時耶條其未足為中興者有五且曰吾不忍欺君也郡縣屈主學(xué)后進師尊之后以累舉恩合得岳祠庭筠曰吾嘗草封事言岳廟冗祿無用心既非之可躬蹈耶卒不就】
林鼒【黃巖人字叔和與兄鼐及趙師淵杜曄兄弟皆從朱文公游以學(xué)行知名早冠鄉(xiāng)書當(dāng)用累舉恩不就邑人尊之稱為草廬先生詳見水心葉侍郎適所為銘】
僑寓【不生長于此而居焉者為僑寓其子若孫生長于此而有科名者入仕進】
洪擬
丹陽人字成季紹圣元年中第官至吏部尚書靖康中避地寧海謚文憲有文集十六卷事見國史
呂頤浩
濟南人字符直元佑九年中第紹興元年拜左仆射終少傅鎮(zhèn)南定江軍節(jié)度使成國公贈太師謚忠穆建炎四年寓臨海淳熙十五年配饗高宗廟庭事見國史子搢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孫昭遠知武岡軍
綦崇禮
北海人字叔厚政和八年中第官至寶文閣學(xué)士建炎中寓臨海事見國史曾侄孫奎歷太府少卿湖廣總領(lǐng)今直敷文閣
韓昭
真定人字用晦丞相縝之曾孫官至直顯謨閣自號大同居士紹興初避地仙居
成大亨
河間人字正仲元符三年中第官至左朝散大夫直秘閣紹興初寓天臺
范宗尹
襄陽人字覺民宣和三年中第建炎四年拜右仆射終觀文殿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弟宗伋知衡州子榛知常州孫節(jié)知南劍州籍知江陰軍
錢忱
錢塘人字伯誠少師駙馬都尉景臻之子官至少師瀘川軍節(jié)度使榮國公紹興初奉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寓臨海事見國史
錢端禮
錢塘人字處和少師忱之子隆興二年賜同進士出身參知政事終觀文殿學(xué)士謚忠肅紹興初自湖廣侍父徙居臨海事見國史孫象祖見嘉泰四年科名弟端仁直秘閣知郢州侄竽直秘閣知饒州從弟徽之朝議大夫知崇慶府紹興初父稔為守因寓天臺從侄□干辦行在諸司糧料院
謝克家
上蔡人字任伯紹圣四年中第建炎四年參知政事終資政殿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弟克明官至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贈朝奉大夫侄杰浙西安撫司參議官
謝伋
字景思參知政事克家之子官至太常少卿知處州紹興初侍父寓黃巖自號藥寮居士有文集葉侍郎適為之序?qū)O直見淳熙十一年科名
郭仲荀
洛陽人字傳師官至太尉慶遠軍節(jié)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紹興中寓臨海事見國史
李擢
奉符人字德升元符三年中第官至禮部尚書徽猷閣直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子益謙吏部侍郎益能宗正丞
盧知原
山東人字行之官至徽猷閣待制紹興中寓臨海事見國史曾孫子章見嘉泰二年科名
張師正
大梁人字子正宣和中平寇難于此官至宜州觀察使河?xùn)|都統(tǒng)制紹興中寓臨海事見國史
賀允中
上蔡人字子忱政和八年中第紹興二十九年參知政事終資政殿大學(xué)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
蔡向
東平人字瞻明樞密挺之孫紹興初提舉本路常平因寓臨海自號凈空居士有澮水集藏于家
曹勛
潁昌人字功顯宣和五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昭信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贈太師謚忠靖紹興中寓天臺事見國史子耜工部郎中知蘄州耘今利州觀察使
姜詵
長山人字廷言官至寶文閣直學(xué)士右通議大夫贈少師紹興中寓臨海事見國史子處度知惠州孫注今大理丞
王之望
襄陽人字瞻叔紹興八年中第隆興二年參知政事終資政殿大學(xué)士謚敏肅紹興初寓臨海事見國史子鏞知房州銖知荊門軍銘歷太府卿四川總領(lǐng)今奉祠孫涔歷金部郎官終知婺州
桑莊
高郵人字公肅官至知柳州紹興初寓天臺曾文清公幾志其墓有茹芝廣覽三百卷藏于家子世昌自號莫庵有文集三十卷事見尤尚書袤楊閣學(xué)萬里陸待制游樓參政鑰葉侍郎適序跋
虞似良
余杭人字仲房淳熙中為兵部郎官終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建炎中以父(汀去丁改受)分教于此因寓黃巖自號橫溪真逸
林同
長樂人字季野紹興二十四年中第官至朝請大夫知惠州先是其父仰為州推官因寓臨海
林憲
奉符人字景思中特科監(jiān)西岳廟干道中隨妻祖賀參政允中寓臨海號雪巢先生有詩集行于世事見尤尚書袤陳參政骙樓參政鑰楊閣學(xué)萬里序記
李?朋
長安人字才翁與兄?年齊名中特科監(jiān)南岳廟紹興末隨錢少師忱寓臨海
應(yīng)恕
栝蒼人字仁仲淳熙初寓黃巖朱文公熹以隱居老友稱之門人趙師淵等號畏齋先生
于恕
諸城人字忠甫張侍郎九成之甥中特科終昌國縣主簿紹興中以父定遠為州判官因寓黃巖
節(jié)婦
名節(jié)士大夫之所難也而婦人女子輒易之蓋善出于性非必學(xué)問之所及也今紀其顯者一人余則可以概推矣
陳氏
臨海人貢士朱伯履妻年少夫亡有欲奪其志者陳氏撫膺慟絕既蘇嘆曰吾寧速死忽聞此言引刀欲自剄姑急奪之乃免事父母舅姑至孝舅得風(fēng)眩疾侍湯藥不懈者八年姑老齒豁手調(diào)甘旨以養(yǎng)壽百有一歲庭有桃實萱穎之祥郡以聞詔特封安人仍旌表門閭
赤城志卷第三十五
人物門〔四〕
孟子進逃楊逃墨而韓愈辟入佛入老非以其擇術(shù)不可不謹哉道遠俗厖固有以豪偉聰明之士而遯于異教者如歐陽子所謂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夫隱于浮屠未若隱于儒之為正也歐陽子不之禁又俎豆之則與本論自矛戟矣臺古仙佛國也其多釋與道固宜余細考之疑亦有沖深虛遠之士隱于其中如歐陽子所謂者乃若趺化飛升離凡入獨雖神變莫指非所以訓(xùn)也姑存之而已
釋
東晉
曇猷
燉煌人興寧中至天臺舊傳赤城有五百大神居之言輒降禍猷至遇一嫗問途忽有負而投諸淵者猷飛錫救之水立涸今干溪是也方誦經(jīng)有猛獸巨蟒交見猷不動后有神詣猷遜謝愿他徙于是鼓角凌虛而去
曇蘭
青州人支姓日誦經(jīng)三十萬言太元中憩赤城一日有神長數(shù)丈屈膝自言愿推室相奉世傳韋鄉(xiāng)山神云
懷玉
臨海人高姓今樓石村其所居也號高玉禪師居方山運水遠溪忽見一父老曰庵前石下有泉也玉舉錫迸涌盈尺乃入天柱山即今涌泉延恩寺
齊
普遼
遼東人居白巖號普耀禪師事見妙智寺及王展白郎巖記
梁
定光
青州人許姓字靜照大同初隱佛隴三十年人罕知者初智顗在江陵夢光引至山頂曰汝當(dāng)住此汝當(dāng)終此及顗過佛隴光曰憶昔往時招手否顗即悟光曰金地吾已居之銀峰爾宜往今修禪寺是也陳大建十三年坐滅凡三瘞體骨踴出后置殿乃已
陳
智顗
潁川人陳姓字德安號智者大師十歲誓佛前愿荷正法游佛隴感定光之夢即建寺后示滅石城其徒輿葬佛隴今真覺院有塔存焉嘗著止觀十卷緇流宗為天臺教天圣中詔求其書賜名天臺總錄其徒如灌頂普明及智晞智璪輩皆有名詳見顏真卿梁肅碑
灌頂
章安人吳姓字法云號章安禪師聆智顗所說法了無遺忘嘗入都講演義疏晉王遣使送之還山為造國清寺今為天臺第五祖師先是同門智晞絕而復(fù)蘇其徒問曰師生何處曰吾生兜率天上見先師智者坐寶座旁皆有人惟有一座尚虛問天人云六年后灌頂當(dāng)升此說法及化果如其年
普明
會稽人朱姓初止國清半巖難于得水一日以杖扣石泉涌出今錫杖泉是也后示滅反屈三指云
隋
智越
臨海人郭姓亦受業(yè)智顗嘗誦法華經(jīng)瓶水自盈居露山精舍大業(yè)十三年終國清寺見高僧傳
唐
豐干寒山拾得
號國清三隱豐干者貌尤寢被發(fā)布裘或時唱歌人問之第云隨我騎虎游松門三人每邂逅則長吟大笑人莫測也有詩偈三百題松石間如云日日日東出日日日西沒不知千古萬古人送向青山成底物人競傳之正觀中閭邱守嘗問豐干天臺有何賢圣荅云見之不識識之不見欲見而識不得取相國清有寒山拾得狀類風(fēng)狂歌笑不常蓋普賢文殊后身也公至宜謁之至則二人方據(jù)火談笑閭邱遽作禮二人云豐干饒舌耶遂握手出門而去其后寒山隱寒石山拾得隱祥云峰遺跡可考獨豐干不知所終
溈山禪師
初作沙彌自福唐至國清求戒時寒山拾得埽松迎迓臨行寒山送之云千山萬水遇潭即止后于洪州泐潭山得道見傳燈錄
湛然
常州人戚姓號荊溪禪師天寶大歷間優(yōu)詔不起晚歸臺山注天臺教今赤城釋簽巖是也一日說法竟隱幾而化今號天臺教主云
遺則
京兆人長孫姓六祖牛頭弟子嘗謂天地?zé)o物也物我無物也雖無物也而未嘗無物也如此則圣人如影百姓如夢孰能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于是至佛窟四十年而終世號佛窟禪師
普岸
漢東人蔡姓百丈弟子大和初止水硙西峰翌日有虎引至平田今萬年寺未幾寺成
幼璋
夏侯姓相國孜之猶子游天臺感異人語于靜安鄉(xiāng)刱福田院今慧峰也后守駱延訓(xùn)命居靈鷲人死于饑璋聚骸以葬錢武肅王嘗夢一僧形觀甚偉寤求之不獲后圖形至此處乃璋也諭之歸國號至德大師
景欣
受業(yè)白云院嗣法于六通紹禪師人稱欣四面后入天臺華頂莫知所終
五代
勝光和尚
住兜率院事見傳燈錄
大小靜
不知何許人同憩國清寺深悟宗旨其問荅為人所傳
圣者頭陀
初憩國清寺顯異甚眾其雷馬山伐木事見頭陀庵
全宰
錢塘人沈姓嘗得石霜印可晚遯暗巖二十年今趺坐處尚存
師簡
初憩天臺戲龍院時大旱有龍臥巖間簡以杖扣之隨即滂霈簡善書求者多以鵝酒易之德韶嘗語人曰此簡羅漢也后示滅錢塘
德韶
龍泉人字惠舟清泰二年入臺嶺憩智顗道場后于通元峰卓庵嘗有頌云通元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時法眼印可之凡建道場一十有二處國朝開寶中示滅蓮華峰世號韶國師
本朝
道榮
不知何許人淳化中居長隴院習(xí)禪定靈異頗多時以羅漢目之既入滅人有見于壽昌五百應(yīng)真位者今肉身尚存
自詢
號國一道者傳法于了定大寂嘗燃一臂供佛雍熙初敕為建受業(yè)寺詢焚身以報火滅舌根不壞詔改寺為壽昌今萬年是也
遵式
寧海人葉姓字知白少住寶云洞天臺宗旨后又居?xùn)|掖其靈異非一嘗以錫卓石成泉后又講法于杭之昭慶寺學(xué)者以千計賜號慈云一日自言將死問其所歸以凈土寂光為對天圣中入滅
長吉
住凈名庵號梵才大師事見嘉佑院
居昱
錢塘人郭姓七歲叩疑于林逋書如夙諷丱角禮僧愿舍誦法華經(jīng)七日而周世號昱法華通判夏竦表為沙彌卒后三日啟倌貌如生昱善為詩有松聲和雨聽山色帶云看之句
知白
居永慶院郎侍郎簡記行業(yè)云天臺僧獨知白為可紀白嘗謂釋書不少觀者若臨海求濟茫乎不知其涯必有維楫之助然后旁行不難
清徹
仙居人戒行高潔天禧中嘗截一掌為眾祈雨立應(yīng)庵前猛虎馴伏洎死鄉(xiāng)人塑尸事之
處謙
永嘉人潘姓字終倩住白蓮院號沖悟大師為王荊公安石所知州旱請禱雨于潭謙語龍曰昔智者誨汝旱則施雨今偶忘之耶言訖雨大注
如吉
臨海人僧業(yè)精修元豐間居妙智院事見陸農(nóng)師記
智賢
寧海人慶歷間游錢塘傳智顗教又事明靜師儒佛皆得趣后歸崇教寺卒
禹昭
寧海人傳智顗教又與智賢論五經(jīng)得其奧旨羅提刑適嘗咨請焉
了然
臨海人薛姓號智涌法師初母胡無子禱于石觀音像夢有一老僧手持蓮花語曰食是當(dāng)孕然非汝子也生而超異住白蓮寺寺后有龍湫路峣陜師咒之使遷一夕大風(fēng)雨遂徙寬地寧海建法會請主法席寐中見有持牒來者曰兜率天請說法又夢一龍化為神告曰師七月當(dāng)歸矣既寤并日演法且誡且別坐而化
本如
四明人林姓住白蓮院號神照大師卒之夕所居梁木盡壞體聞異香人見云端有一衲子焉比葬發(fā)函如化爪發(fā)俱長矣塔近地一日生蓮花趙清獻公抃作行業(yè)記
良弼
永嘉人柯姓學(xué)天臺教訪僧本如于白蓮得其要旨從之者甚眾住香積壽安又住白蓮歸壽安而卒
元照
錢塘人唐姓字湛如號安忍子深明教律四方宗之少游天臺度石橋合掌誦經(jīng)想方廣而度者三復(fù)游宴坐峰石誦經(jīng)失足幾墮如人扶之而免與蔣之奇楊杰諸人為方外交劉燾作行業(yè)記
處咸
臨海人王姓字應(yīng)之住崇善寺寺敝謀遷之令李廷芝夢神告曰五祖臺下龍頭九九和尚宜見之公未喻閩人陳白曰五祖天臺教之第五祖師也昔居此山號五祖臺又指師九月九日生辰龍也其此僧之謂乎李悟趣為興寺后住白蓮院歸寂前二日與眾別楊杰為作誦云
妙機
仙居人陳姓母初娠夢有神僧告曰當(dāng)生賢子至生有奇相落發(fā)事雙林昌師后歸林下通判章憑因行縣謁之問如何是妙曰點鐵成金如何是機曰百發(fā)百中章尊事之又有行機者號簡堂操行尤峻世號大機小機云
照伯
不知何許人居崇教寺塔下夏坐則向日冬臥則擁雪或引紙縱筆濃淡橫斜初若狂言終無不驗宣和己亥正旦忽持巨軸與一往還士人緘縢甚密已乃行哭于市其中所言自方寇猖獗次及遼亡迄于中興日時不易一日忽辭寺僧去或問何往曰不天臺不五臺不東去不西來沿道誦詠數(shù)日趺坐塔下視之死矣眾欲舁入寺忽躍起狂走從寺后登山緣高如猿(狗去句改虛)眾隨即之望木杪騰踴者數(shù)十不知所終
法濟
臨海人師黃巖浩先罕臥食冬夏不壚扇建炎寇亂與其徒各燼一指以保城邑每誦法華至藥王品輒太息曰身如垂疣附贅虛生浪死何益遂采薪自焚是夕星月皓然忽天雨白花大如朔雪清旦拾遺骨得舍利焉
澤龕
寧海人葉姓建梁王寺塔塔成或請記歲月龕曰吾自有之乃取一鐸朱書二十字使垂之絕頂曰此塔記也干道中通守趙師夔侍母陳經(jīng)行見塔壞欲祈之夜感于夢且問始末使取鐸書以觀則曰二十世十八姓之僧造塔遇走小月東邑之氏修治趙母子駭嘆施緡錢百萬且繪龕像于塔下焉
道
周
王喬
字子晉周靈王太子好吹簫作鳳鳴浮邱公接以上嵩高三十余年后人求之不得偶見亙良曰告我家人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至?xí)r果見喬乘白鶴而去后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詳見喬祠
前漢
茅盈
咸陽人字叔申于龍顧山駕鶴上升按茅山記云盈漢景帝時人其高祖蒙字初成秦時至華山飛升先是有童謠曰神仙得道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元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xué)之臘嘉平盈年十八委家學(xué)道詣南岳上真西城王君受道道成命為太元真人領(lǐng)東岳上真卿司命真君至漢哀帝元壽元年乘云駕龍至大霍赤城玉洞之府見道史屬辭叔申馭鶴注及臨海圖經(jīng)
后漢
徐來勒
字符和甫按本際經(jīng)云昔在赤城劫一百八身為道士濟生度死其后白晝乘火上升至東漢時為太極法師余見栝蒼洞
劉晨阮肇
永平中入天臺山采藥失道遇二女焉詳見劉阮洞幽明錄作劉晟
王遠
東海人字方平舉孝廉官至中散大夫明天文圖讖逆知盛衰吉兇如指諸掌威帝召不起后強起終不言但題數(shù)百字于宮扇上其語皆驗留太尉陳耽家三十年忽自言當(dāng)死既死斂三日失其所在后至栝蒼山與蔡經(jīng)會焉詳見隱真宮
徐公
郡人居山煉御功成以鐵錐刺穴有白鶴自石鼓飛出駕之上升見道史屬辭按郡國志云漢末有徐公知于此山成道控鶴而去意其人也
陳仲林
漢末人與許道居尹林子趙叔道三人居蓋竹山得道其后王世龍趙道元傅太初等又居之
吳
左慈
廬江人字符放李仲甫弟子葛元之師也吳赤烏二年嘗與元游栝蒼洞煉九華丹服之得道
葛元
丹陽人字孝先洪之從祖初在赤城后入栝蒼蓋竹等處遇三真人授以秘訣符箓戲幻之術(shù)無不通曉吳赤烏七年尸解而去為太極左仙公政和中封沖應(yīng)真人見高道傳
蔡經(jīng)
栝蒼山人遇仙人王遠已而羽化詳見隱真宮
晉
許邁
一名元字遠游隱蓋竹山塵外記云蓋竹山有洞仙人許遠游居之又見晉書真誥
袁根柏碩
剡縣人因驅(qū)羊度赤城山忽有石門豁然見二女方笄遂為室家后謝歸女以香囊遺之根后羽化碩年九十余
平仲節(jié)
河中人以五胡亂中國渡江入栝蒼山受業(yè)宋君存心鏡之道積四十五年后乘云駕龍上升
梁
徐則
東海剡人居天臺觀號隱真中峰武帝詔講道要徐陵欽其風(fēng)致為作頌焉晉王廣鎮(zhèn)揚州召問道法則遜免一夕死柩自江都還臺道中多見則徒行云得放還故棲矣令弟子埽室曰客至宜延于此語訖跨石梁而去須臾柩至方知其異見隋書
陶宏景
丹陽秣陵人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嘗居寧海閬風(fēng)里與張少霞煉丹今鐵場側(cè)有東山猶存庵址嘗夢神告曰山在后海在前金笥玉笈居兩邊是中可以藏汝丹遂瘞丹焉其后漁人每值月黑望見火光燭林紹興初邑人胡俊發(fā)地得磁合大小三重內(nèi)貯石紫赤色如鐵有陸湜者取而藏之居半載有一道流至號茅山人與語大悅留之宿以丹示之道流嘆異夜深各就睡比曉人與物俱亡矣見南史隱逸傳及高道傳
唐
王遠知
郡道士善易作易總十五卷唐上元中一日雷雨暝霧中有老人叱曰所著書何在上帝俾遣六丁至取且責(zé)曰此上方禁文汝何為藏之遠知曰青邱元老傳授老人曰帝謂汝仙品已及斯今展二紀光宅中死長壽中有人過海見之見龍城錄異人錄
司馬承
仁廟嫌名 洛陽人字子微隱玉霄峰號白云子博學(xué)能文尤長古篆則天累詔不起睿宗召問理身之道對曰國猶身也老子言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天下治矣又問陰陽術(shù)數(shù)則曰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帝欲寵以官固辭歸著坐忘論年百余歲忽謂弟子曰吾今為青童君所召乃蟬蛻而去弟子斂空衣葬之詔謚正一先生國朝政和中封丹元真人
謝自然
華陽人幼而入道其師以仙經(jīng)示之一覽如舊記慕南岳魏夫人之操一日徑浮海尋蓬萊遇道士謂曰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天臺山司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丹臺此良師也遂回詣子微受法后白日仙去事見續(xù)仙傳
甘泉先生
不知何許人隱華頂峰頻詔不就開元十六年特于王屋山置陽臺觀居之
吳筠
華陰人字正節(jié)天寶初游天臺觀滄海與名士相娛樂文詞傳京師元宗召見大同殿獻元綱論三篇大歷中卒剡中謚宗元先生見唐書隱逸傳及高道傳
賀知章
字季真會稽永興人按許鼎撰通和先生祖貫碑云貫學(xué)黃老初賀監(jiān)得攝生之妙負笈賣藥數(shù)百年不死后于天臺山升仙元和中貫嘗遇之授斷谷丹經(jīng)謂曰子寬中而柔外可語道也道以退節(jié)為首退節(jié)則寡欲寡欲則神逸神逸則無為無不為反此而求道如卻走以追奔爾見唐隱逸傳高道傳
田虛應(yīng)
齊人字良逸得大洞法每水旱請禱但敝衣岸幘而坐應(yīng)不旋踵元和中入天臺屢詔不起
應(yīng)夷節(jié)
汝南人字適中母夢流星入牖而生后游天臺與葉藏質(zhì)劉處靜為林泉友會昌中于桐柏觀建壇以居凡五十年謂其徒曰玉京金闕泉曲酆都惟心所造爾汝等勉之年八十五卒及窆惟空棺羅隱為之贊
馮惟良
相人字云翼修道衡岳元和中入天臺廉使元稹聞其風(fēng)常造請方外事后以三洞法行于江表屢詔不起
徐靈府
錢塘人號默希子居天臺云蓋峰目為方瀛以修煉自樂嘗為詩云學(xué)道全真在此生迷途待死更求生今生不了無生理縱得生知何處生會昌初頻詔不起且獻言志云野性歌三樂皇恩出九重來傳紫宸命遣下白云峰多媿書傳鶴深慚紙畫龍將何佐明主甘老在巖松
閭邱方遠
舒州人字大方幼學(xué)出世術(shù)受箓于玉霄道士葉藏質(zhì)每曰葛稚川陶正白吾之師友也詮太平經(jīng)為三十篇昭宗屢詔不起天復(fù)六年沐浴端坐而逝舉□但空衣后人于仙都及廬山見之見續(xù)仙傳
厲歸真
天臺人嗜酒常單衣精水墨漢干佑三年于中條山飛升語人曰吾臺州唐興縣人也
葉藏質(zhì)
栝蒼人字涵象咸通初創(chuàng)道齋玉霄峰號石門山居精于符箓懿宗從其奏以所居為玉霄宮
左元澤
永嘉人居玉霄峰三年絕粒不語嘗制真一頌云大道杳冥不可致詰含太虛為廣舍總?cè)f宇為真一以道守真真亦非一信之以自然任之以萬物胎根既斷三界迥出九祖得度三官息筆實賴無功之功其功妙而難匹
陳寡言
越人字太初隱玉霄號曰華琳以詩詠自娛其山居詩云醉臥茅檐不閉關(guān)覺來開眼見青山松花落處宿緣在麋鹿群從林際還臨化以詩別其徒
王可交
蘇州人一日棹舟入松江中流見畫舫有道士七人皆玉冠霞帔一人呼可交與以二栗命一黃衣送上岸且令合眼洎開眼已失黃衣但見峰巒中松柏參天門之乃天臺山瀑布寺前也自是不食眾白于臺與州后挈妻子入四明山不復(fù)出見續(xù)仙傳
杜光庭
字圣賓天臺人或曰栝蒼人號東瀛子為時巨儒懿宗朝與鄭云叟試萬言不中遂入道初從僖宗入蜀有文集百卷終于上都太清宮內(nèi)供奉
王仙姑
黃巖人小名子松家岱石村行至石柜山遇仙成道咸通七年飛升今其鄉(xiāng)有王仙姑村
黃道士
居黃巖山山旁有石驛即仙人王方平所居也
五代
朱霄外
郡人居白云庵善河圖毖緯持其法嚴甚錢忠懿王給驛以進錫賚一不受館于都廣順初謝歸乃葺庵為觀居之今棲霞宮是也按崇道觀藏殿有題梁云吳越兩街道統(tǒng)天臺道門威儀棲真明德大師通元先生正一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守太保上柱國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朱霄外建
本朝
張無夢
鳳翔人字靈隱號鴻蒙子幼入華山與種放劉海蟾為方外友師陳摶得微旨廬于瓊臺行赤松導(dǎo)引法問以修煉事形歌詠題曰還元真宗召問長久之策不對令講易即說謙卦曰方大有之時宜守以謙上喜除著作佐郎不受復(fù)召講還元篇荅曰國猶身也心無為則氣和氣和則萬寶結(jié)有為則氣亂氣亂則英華散此還元大旨也賜處士先生號亦不受上以長歌贈行自丞相以下咸賦詩后終于金陵
黃永干
居天慶觀一日解化后半月有州快足回自金陵于道中解后敘問款密且俾寄音觀中道舊暨歸則知以其日尸解矣見道史屬辭
張日損
天慶觀道士事見三官堂記
屈元應(yīng)
臨海道士范文正仲淹表友人王君墓言屈深于易且善琴蓋祥符初嘗與范過從者也
王溫
樂安人善造夾纻像景德四年上升因改縣曰仙居今社壇即其址也
張用誠
郡人字平叔嘗入成都遇真人得金丹術(shù)歸以所得粹成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已而仙去至淳熙中其家蚤起忽有一道流踞主席而坐叩其家事甚歷歷會其孫他出乃去人以為用誠之歸云
彭文昌
彭溪人有道行行天心法政和中令晁昌之女惑于崇以告文昌乃市之淫祠為妖也焚其廟聞鬼神哭聲其怪遂絕
蛇姑
不知何許人居臨海后嶺之巔樵者見之以告居人忻生生訪焉見庵畔有一蛇護守遇不善人至則逐之故號蛇姑邑人張得一往謁授之訣曰心湛湛而無動氣綿綿而徘徊精涓涓而運轉(zhuǎn)神混混而往來張矍然解悟遂游方不歸矣
赤城志卷第三十六
風(fēng)土門
按周官職方揚州有金錫竹箭之利有谷與畜之宜隋志亦云會稽數(shù)郡饒于海陸一年蠶四五熟有夜浣紗旦成布者此通越與會稽言之非專指臺也而臺最瀕海且依山地育人培演迤深厚又與他州不類顧生之者眾而食之者亦殷則日貴月翔有過于渡江數(shù)倍者未可咎物產(chǎn)之薄而人之蕃息可賀也會歲屢豐粒米狼戾雖細民亦不欠一飽而暇責(zé)其余哉余故自谷帛以下品列匯聚且疏其名狀以俟博識冠之以土貢者亦尊君之意也
土貢
舊貢
金漆【其木似樗延蔓成林種法以根之欲老者為苗每根折為三四長數(shù)寸許先布于地一年而發(fā)則分而植之其種欲疏不欲密二年而成五年而收收時每截竹管銳其首以刃先斫木寸余入管舊傳東鎮(zhèn)山產(chǎn)之以色黃故曰金漆云】
干姜【陶宏景云干姜惟臨海章安二三村善為之其法以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更六日又去皮然后曬干置甕(酉瓦)中謂之釀也今章安城門黃杜所出尤佳齊孔琇之為守至以為獻則其來久矣】
乳柑【出黃巖斷江者佳他如方山下亦有之然皮厚味酸且香韻亦差減每歲雨多則倍長未霜以餉行都貴游謂之青柑其徑至八九寸者絕為艱得園丁豫擇以待需焉曾守宏父詩有一從溫臺包貢后羅浮洞庭俱避席之句】
甲香【一名流螺臨海記云生東鎮(zhèn)山傳信方亦云出臺州小者佳其法先以酒煮去腥涎云可聚香使不散也南州異物志曰甲香大者如甌其面纔長數(shù)寸殼有刺惟以眾香和爇則愈芳若獨爇則否】
鮫華【蘇恭云形以鰲無足而有尾山海經(jīng)曰鮫沙皮可以飾劍今南人但謂之沙魚本草云皮有二種其最大而長喙如鋸者曰胡沙小而皮粗者曰白沙】
飛生鳥【本草云(鼠扁)鼠出山都平谷即飛生鳥也狀如蝙蝠大如鴟鳶毛紫色常夜飛生子南人多以為怪藏其皮諺謂臨產(chǎn)者持之則易免】
元和郡國志
甲香三十斤
鮫魚皮一百張
元豐土貢錄九域志
金漆三斤
甲香三十斤
鮫魚皮一十張
今貢
大禮
銀六百五十兩
絹五百疋
瑞慶節(jié)
銀一千兩
絹五百疋
土產(chǎn)
谷之屬
稻【臨海異物志云丹邱谷夏冬再熟言其土所宜也夏熟者曰早禾冬熟者曰晚禾其最早者曰六十日曰隨犁歸曰梅里白曰便糧其次早者曰白婢暴曰紅婢暴八月白晚者曰白香曰白堇曰大(禾豊)細(禾豊)若是數(shù)者名最著土人通藝焉又以色言之則大青矮青光頭青黃散秈馬觜紅金珠之類是也而馬觜紅尤香而甘以次言之則獻臺相連寄生第二遍之類是也而獻臺最貴至于旱棱宜旱倒水賴宜水是又其性之相反者也糯之種相傳有數(shù)十而可記者有流水糯白糯黃糯麻糯荔枝糯烏鹽糯皆以其色近似至葉婆糯郎君糯則因其人得名而矮子糯則以其穗短而稱焉占城自占城國至剡秈自剡至大中祥符五年以淮浙微旱使于福建取種三萬斛分給種之至今土俗謂之百日黃是又其得之閩中者也名色雖多總其目曰粳曰糯爾雅所謂黏與不黏者是其別歟】
麥【有小大二種廣雅云大麰也?。ê虂恚┮步裥≌哂谐喟锥猿嗯c白名者取其色又有名穬麥蠶麥者別種曰蕎麥秋花冬實】
麻【胡麻可飯油麻可壓油大麻可為奶酪】
粟【有秈糯二種江東呼曰粢】
荳【有赤白紫褐黑五色又有形如虎爪羊角或刀鞘者又一種名白扁荳生籬落間可藥可食一種名蠶荳蠶熟時有之】
帛之屬
羅【越羅自唐有名杜甫繰絲行有越羅蜀錦之稱臺越地也】
綾【有花綾杜綾綿綾樗蒲綾四種】
絹【出仙居黃奢者佳】
紗【三伏時織者為上秋次之冬又次之絹亦同】
縐【紡絲為之輕者曰縐紗宜夏重者曰紡絲宜冬】
紬【以粗絲為之又有以綿繭搣之而成者曰搣綿搣繭】
布【有葛纻麻三種皆績其皮為之史記以纻為纑】
貨之屬
銀【出天臺赤巖】
鈆【出天臺赤巖郭婆坑等處】
銅【出仙居天臺等處】
鐵【出臨海興國仙居安仁天臺楢溪寧海東溪】
蜜【州有蜜巖見梁傅昭傳】
蠟【有二色黃者造燭白者醫(yī)家用之】
鹽【屬于浦者成于上屬杜瀆者漉于沙】
茶【按陸羽茶經(jīng)臺越下注云生赤城山者與歙同桑莊茹芝續(xù)譜云天臺茶有三品紫凝為上魏嶺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普門也魏嶺天封也小溪國清也而宋公祁荅如吉茶詩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漿之語蓋盛稱茶美而不言其所出之處今紫凝之外臨海言延群山仙居言白馬山黃巖言紫高山寧海言茶山皆號最珍而紫高茶山昔以為在日鑄之上者也】
紙【蘇文忠軾雜志云呂獻可遺余天臺玉版過于澄心堂又米元章用黃巖藤紙硾熟揭其半用之有滑凈軟熟之稱今出臨海者曰黃檀曰東陳出天臺者曰大澹出寧海者曰黃公而出黃巖者以竹穰為之即所謂玉版也】
紅花【秋末種春末乘露采之可以染絳】
花之屬
牡丹【多種歐陽公花品序云南出越州吳越錢氏喜栽植其盛若菜畦今天臺最著】
芍藥【多種亞牡丹】
酴醾【一名木香有花大而獨出者有花小而叢生者叢生者尤香舊傳洛京歲貢酒其色如之江西人采以為枕衣黃魯直詩所謂風(fēng)流徹骨成春酒夢寐宜人入枕囊是也】
海棠【紅色以木瓜頭接之則色白又有二種曰黃海棠曰垂絲海棠垂絲澹紅而枝下向】
巖桂【一名木犀紅者號丹桂又有黃白紫碧四色與重臺及四時開者而黃者尤香】
山茶【有紅白二色】
薔薇【紅紫色枝干有刺又有黃色者】
拒霜【一名木芙蓉有紅白二種及百葉者】
山樊【極香木高數(shù)尺北人呼曰玚花】
菊【有四十余種今可記者曰黃曰白曰紫曰御袍曰金銀荔枝之類則取其色曰甘則取其味曰球子曰玉繡球曰金盞銀臺則取其形之類曰酴醾曰桃花曰茉莉則取其花之同至是而獨頭開者曰佛羅菊狀似嬰兒者曰孩兒菊高與籬落等者曰東籬菊自海外得種者曰過海菊余不可勝載云】
瑞香【張祠部以瑞為睡故其詩有曾向廬山睡里聞之句而蘇文忠詠此花詞乃云領(lǐng)巾飄下瑞香風(fēng)俗但稱瑞香】
丁香【有紫白二色出海山】
杜鵑【俗號映山紅一曰紅躑躅王荊公詩所謂亦見舊時紅躑躅是也又有一種紫色唐正元中僧自天臺砵中以藥養(yǎng)其根種鶴林寺或見紅裳女子游花下俗傳花神即此花也】
麗春【莖生花媚而香】
金錢【深黃花圓如赤仄】
玉簪【質(zhì)素而香其形似之】
金棣棠【淡金色】
迎春【一名黃雀兒花】
金沙【有紫色者黃魯直詩所謂紫綿揉色染金沙是也】
錦帶【長莜而花綴其上有若錦然王元之目為海仙作詩云錦帶為名卑且俗為君呼作海仙花】
金鳳【有數(shù)色狀若飛鳳一又曰鳳仙】
八仙【狀如瓊花八蝶簇一心又有小蝶簇聚如碧玉者曰玉蝴蝶】
雪玫瑰【白色又有紫色者曰徘徊花】
長春【紅色一名月月紅】
滴滴金【黃色一名滴露花】
山丹【一歲著一花】
木筆【初發(fā)如筆狀一名辛夷見韓退之感春詩】
凌霄【附木蔓生有毒或凌晨仰視花露滴目則能喪明】
木槿【詩名舜華一曰日及花施肩吾詩所謂但看日及花唯是朝可憐是也】
玉繡球【白圓如球】
翦金【葉分數(shù)歧如翦裁之狀】
寶相【蔓生類長春】
密槱【紅黃色千葉歐陽公牡丹記作此槱字俗云密友者非】
水仙【本名雅蒜黃魯直謂質(zhì)可比梅而枝不及有只比江梅無好枝之句又有一種曰金盞銀臺】
梔子【一作支子一名鮮支上林賦鮮支黃礫司馬彪注鮮支支子也佛書稱薝卜花六出按黃魯直云八出者勝近有一種花瓣尤多且大名川梔】
蜀葵【爾雅曰眉戎葵釋曰蜀葵也一種曰夏葵有紅白紫三色】
石竹【一名曰錦竹頗多種李太白詩所謂石竹繡羅衣是也】
百合【紅白色根如胡蒜迭生二三十瓣又有川百合先實后花杏黃色上有黑點如灑墨然】
罌粟【以狀如瓶罌其中似粟故名本草有罌字粟正用此字俗云鶯粟者誤】
雞冠【其狀似之佛書所謂波羅奢花是也】
紫荊
藥之屬
百藥祖
黃寮郎
催風(fēng)使
含春藤
石南藤
清風(fēng)藤
耆婆藤
天壽根
千里急
紫葛
烏藥
百棱藤
右十二品按本草皆出天臺山
黃精【白居易贈天臺鄭隱君詩有黃精花未茸之句山中人九蒸九暴而食】
仙茅【一名香茅出天臺洞天宮者最勝傳云千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言其功力也】
朮【白者葉大有毛甘而少膏赤者反是貫休詩黑壤生紅朮指天臺也杜光庭空明洞詩芝朮迎風(fēng)香馥馥指黃巖也】
茯苓【松脂入地而生傍根者為茯神】
根子【出天臺蒸餅峰后向東者佳今貨于市者多國清天封所產(chǎn)故不能愈疾】
附子【出仙居黃皮山比蜀產(chǎn)為下】
草烏【出蒼山】
芍藥【有赤白二種】
天南星【葉兩頭相抱穗似榴子根似芋而圓如蒟蒻】
天門冬【爾雅謂之蘼一名釁冬夏生白花秋結(jié)黑子】
苦參【根黃莖并生一名水槐】
元參【陶宏景云道家用以合香】
薏苡【形如珠而稍長】
地黃【有三種以水浸試其浮者曰天黃沉者曰地黃半沉半浮者曰人黃然人黃為下】
枸(木巳)【一名王母杖】
茱萸【似椒而淺青色者曰山茱萸粒大而黃黑者曰吳茱萸又有一種紫色九日人以泛觴】
白芷【近城及天臺仙居多種之】
卷柏【叢生石上以葉似柏卷故名】
半夏【獨莖生皮黃肉白】
椒【紅色香勝蜀椒今天臺獨盛】
細辛【白者良陶宏景云出臨?!?br />
牽牛子【有黑白二色蔓生籬落間一名鼓子花碧色陶宏景云此藥始出野人牽牛以易之故名】
蛇床子【一名蛇米每枝上有花頭百余結(jié)同一窠】
車前子【土人呼為蝦蟆衣】
決明子【葉似苜蓿而大實似馬蹄者號馬蹄決明又有草決明】
蒼耳【一名羊負來】
何首烏【赤者雄白者雌本名交藤因何姓服之首烏故名】
五味子【以五味具故名俗名南藤】
菖蒲【生石罅者曰石菖蒲葉細生陂澤者曰水菖蒲葉微大】
五倍子【子青大者如拳】
覆盆子【以老者食之可溫水臟故名】
葶藶【月令孟夏蘼草死注云蘼草薺葶藶是也】
萆薢【莖有刺者根實無刺者根虛虛者勝】
黃連【狀若連珠其九節(jié)者妙】
瓜蔞【一名黃瓜詩所謂果臝之實是也】
龍膽【狀似牛膝味苦故以膽名】
艾【俗名蓬蒿土人于重午前一日收其葉以制藥】
橘皮【有青陳二種】
香附子【叢生道旁一云蓑草】
蓖麻【紫莖子青褐色】
藷藥【一名玉延一種出臨海寧海山中根圓而長名山藥其下品曰水藷藥又一種紫黃色曰虎掌藷其形似故名多出黃巖】
豨薟【一名火杴草】
骨碎補【一名胡孫姜唐明皇以其主折傷有奇效故名】
石斛【按本草溫臺亦有之以廣南者為佳】
茵陳【有山茵陳家茵陳二種】
婆荷
芎藭
蒲黃
天羅
馬蘭
羊蹄【一名蓄或又名禿】
果之屬
梅【多種花白者為盛余則有綠萼梅紅梅雙梅香梅干葉梅夏梅寒梅其實之酸則一也又有黃色者為蠟梅無實】
桃【多種以天臺水南為勝皆夏熟惟紫桃一名昆侖桃以秋熟更有名寒桃以十月熟又有實小如梅者曰御愛桃又有水蜜桃綿桃餅子桃其無實者為碧桃緋桃】
李【花與梨花類有綠李蠟李朱李紫抹李數(shù)種】
杏【花類紅梅舊傳天臺山有六出五色者號仙人杏】
梨【花雪白有雪梨梅梨青消梨水梨紅縻黃縻等數(shù)種其大小不類】
蓮【花有紅白二種俱結(jié)實又有碧蓮府蓮朝日蓮】
安石榴【花有單葉百葉一種號花石榴藏其實至花開不壞】
枇杷【葉陰密不凋冬花夏實】
橘【花頗香有榻橘綠橘乳橘朱橘等種】
金柑【黃色如彈丸】
橙【皮辛色黃有青橙縐橙香綿橙等種】
朱欒【實大如甌理粗而皮厚其瓣堅酢不可食俗呼沙柑又有香欒蜜覃二種】
柚【爾雅注云似橙實今土產(chǎn)大者如甌盂】
楊梅【臨海異物志云子如彈丸赤色五月中熟近歲土人所植多大而甘】
櫻桃【一名荊桃一名含桃一名鶯桃呂氏春秋以鶯嘗含其實故名鶯桃俗但云櫻桃】
林檎【本名來禽出天臺者佳】
蒲萄【二種紫者微酸青綠者甘甘者名水晶味尤勝出仙居】
栗【本草栗注云剡及始豐皮薄而甜相傳有人病足往其下食數(shù)升即能起行始豐今天臺也小者號茅栗】
榛【似栗而圓小又有二種曰鉤栗俗呼巢鉤】
椎【小而圓黑又一種名櫧差大而味澀俗呼曰苦(木資)】
銀杏【本名鴨腳后以其色白易今名】
棗【有馬頭棗鍾棗鹽官棗數(shù)種又一種名棘子實小而圓】
柿【有紅綠烏黃數(shù)色及牛奶八棱無核丁香等種】
椑【形似柿青黑色一名綠柿】
楊桃【臨海異物志云色青黃其核似棗蓋今山棗又一名羊桃本草名藤梨或名獼猴桃】
瓜【有金瓜銀瓜等種又有名八棱約青筭筩者】
木瓜【一名木梨比宣城為下】
榧【花實相續(xù)而生天臺仙居有之】
菱【有牛頭菱綠菱三角菱等數(shù)種】
芡【俗名雞頭陂塘間有種者】
荸薺【生水田中】
藕【出臨海蔡嶺者佳】
甘蔗【有竹荻二種出黃巖亢山等處】
葛【春生苗引蔓根大如臂】
茨菰【即鳧茨東漢書作鳧茈葉有(禾亞)如燕尾生水田中今蔡嶺為多】
蔬之屬
芥【一名水蘇有紫芥黃芥青芥油芥數(shù)種出石罅者曰山芥味極辛出黃巖仙居】
菘【大曰白菜小曰菘菜又有白頭牛肚早晚等數(shù)種】
波棱【葉尖理細如波紋劉禹錫嘉話云出頗棱國有僧?dāng)y子而至俗偽為波棱按唐西域傳正觀十一年泥婆羅遣使入獻波棱菜非頗棱也】
蒿【一名同蒿又有蔞蒿葉細而香】
薺【有花薺紅薺二種】
韭【一名草鍾乳四時纂要云一翦一加糞歲不過五翦云】
胡荽【一云元荽幼幼新書又云鵝不食草】
蕨【爾雅曰蕨鱉郭注初生者可茹土人多以配筍焉】
蔥【四時有之惟冬其白愈長】
萵苣【遯齋閑覽云出萵國】
苦藚【字書曰苦(艼去丁改處)蠶婦所忌】
莙荙【其莖和灰汁可澣衣】
筍【有早筀晚筀江南含肚石筍箭筍燕筍鞭筍苦筍等種】
薤【似韭而葉闊多白】
莧【有五種赤白紫三色又有馬莧五色莧】
葫【大蒜也一呼曰葫蒜舊傳天寶中此州李木生一枚呼為葫蒜俄而祿山叛乃先兆也】
蕈【多種出仙居稠皋者勝其地有左溪右溪中溪中溪者最香又天臺萬年山出合蕈土人珍之多暴以致遠仙居亦有之】
姜【本草云出臨海章安者佳】
萊菔【俗名蘿卜宜于沙地出黃巖潮際者尤大】
牛蒡【三歲一花根可食土人以中元日脯之】
木耳【生木上又有生石上者曰石耳生水上而細者曰天花蕈】
瓜【有冬瓜秋瓜瓠瓜稍瓜等數(shù)種】
芋【若蹲鴟謂之芋魁今出城西沙田者佳】
苔【生海水中出寧海古洞者佳】
紫菜【莖纖而稀生海崖石上土人以春初者為貴吳都賦綸組紫絳注紫紫菜也】
海藻【生海中又一種甚大俗名大菜又一種細而紫色名鹿角菜】
香菜【有細大二種】
蘇【有紫蘇花蘇板蘇三種】
草之屬
芝【抱樸子云芝草出蓋竹栝蒼山晉許邁云天臺臨海山多有仙人芝草耳目記亦云赤城山頂有青芝二根焉】
蘭【每干一花而香濃者蘭五七花而香薄者蕙】
萱【埤雅云一名鹿蔥可以忘憂夏開者高而葉大秋開者短而葉細又有(革呈)紅百葉者有鵝黃而香者】
茜【生山谷中三棱可以染絳】
茭【生浦中東其葉可為薦藉有白色者其根號茭手可食】
蒲【生陂湖中】
三白【農(nóng)人云三葉白則稻熟】
藍【三種中有梗者曰木藍可為淀者曰松藍可染碧者曰蓼藍】
燈心【澤地叢生莖細圓可為席】
馬鞭【莖方花鈿色下如鞭梢】
仙掌【生石壁上如人掌故名】
蕢【爾雅謂之葟江生者為淡蕢近海生者為咸蕢土人以為纜為席為屨】
萍【爾雅萍注云小萍也江東呼為薸有青紫二色紫者以壅田極腴又圓葉白花者曰白蘋】
蓼【江岸者曰紅蓼道旁者曰辣蓼可造曲櫱】
蘆【或謂之葭小者曰藋】
木之屬
金松【按唐李德裕賦序云于顏太師猶子舊宅睹奇木枝似檉松葉如瞿麥訪其名曰金松得于臺嶺故為之賦其略云風(fēng)入葉而成韻露垂柯而流液含春靄而蔥青映夕陽而的皪疑翠羽之群翔笑金潭之旁射亦猶處子在于隱淪奇材遺于山澤】
琪樹【按孫綽賦云琪樹璀璨而垂珠李善注云仙都所產(chǎn)未言其狀也至唐人詩詠始盛李紳詩注云垂條如弱柳結(jié)子如碧珠三年子乃一熟每歲生者相續(xù)一年者綠二年者碧三年者紅綴條上璀錯相間此言其狀而其詩云石橋峰上棲元鶴碧澗巖邊蔭羽人冰葉萬條垂碧實玉珠千日保青春月中泫露應(yīng)同色澗底侵云尚有塵徒使伏根成琥珀不知松老化龍鱗又許渾詩云月明琪樹陰鮑溶詩閑踏莓苔繞琪樹皆謂此也】
松【土產(chǎn)最盛天臺有怪松大數(shù)圍高不四五尺陸?蒙嘗贊之寧海梁王寺亦有偃松極古怪】
柏【葉扁而香】
檜【有御愛檜海檜二種】
梓【爾雅云椅梓注云即楸也】
桂【天臺山有八桂】
槐【爾雅作櫰葉大而黑】
杉【有刺杉細杉瑞杉等種】
樟【色微赤氣辛】
桐【有黃桐毛桐梧桐等種】
楓【脂可為香名山略記云天姥山有長楓千余丈今無之】
檀【黃色或名黃檀】
檉【杜光庭題空明洞有松檉蔽日影森森之句】
楠【根生瘤吳都賦云楠瘤之木】
支【謝靈運名山志云樓石山多有之】
(木資)【實可食】
欓【子似茱萸而香】
榆【其類有十葉同而理異】
柞【性堅得土之正可為梳材】
櫟【葉似櫟可染皁其實橡也】
樸【皮粗】
楮【一名谷舊傳皮斑而有瓣者為楮皮白而無瓣者為谷】
枕【出樓石山】
冬青【宮中號萬年枝四時常青】
樺桃【皮可為燭唐人所謂朝天樺燭香是也】
金荊【木堅有文可為床】
練【子可熟絹】
樗【形干類椿葉脫處有痕如樗蒲子故名然無用莊子所謂匠者不顧是也】
黃心【以其心黃故名】
烏臼【實如雞頭液如豬脂可壓油為燭】
栟櫚【吳錄云出臨海山中一名(朡去月改木)櫚】
柳【其葉下垂細者曰西河柳又一種曰櫸杜甫詩所謂櫸柳枝枝弱是也】
黃楊【歲長三寸遇閏則縮一寸東坡所謂厄閏年是也】
水楊【葉圓而闊且梗短生水濱】
苦條【材可為弓】
?!居悬S桑青?;ㄉK_^海?!?br />
柘【葉不類桑蠶惟三眠者食之】
皁莢【南史云黃塵污人衣皁莢相料理又一種田肥皁可澣衣】
椆【其實可食】
竹之屬
斑【暈紫黑而點大又號越竹】
紫【紫色張文潛所贊紫君是也】
筀【生二三月為早筀其皮暴干可照夜生四五月者稱晚筀】
方【以莖方故名出天臺玉霄峰】
箭【會稽之竹箭是也】
淡【山薄節(jié)間有粉可造紙南人多燒取瀝焉】
石【節(jié)疏而平可鞭壁】
狗【竹譜云節(jié)間有毛生臨?!?br />
筋【肉厚竅中可為弩】
慈【又名子母竹叢生】
苦【以筍味苦故名海物記云越人以苦毒竹為槍中虎即斃】
江南【干葉蒼翠異他竹】
佛面【以根如人面故名】
釣絲【可為竹竿】
桃枝【爾雅云凡竹相近四寸有節(jié)者名桃枝今所產(chǎn)其節(jié)相去踰尺可為笈笥不假丹漆又曰蒲葵竹】
茅【俗名笆籬竹】
公孫【長尺許成叢】
四季【長筍不絕】
筱【葉云箬葉以裹物不漬潤】
畜之屬
牛【有黃牛水牛二種】
馬【種有自他境貿(mào)易而至然皆駑材】
羊【地宜草而肥息】
彘【爾雅豬也色黑有白蹢者名花豬】
犬【有黃白黑等種】
貓【毛色等異】
雞【有黃白烏花色大者喜斗又有潮雞遇潮長則鳴孟浩然天臺詩所謂雞鳴信潮早是也】
鴨【爾雅謂之鶩又有一種名野鴨】
鵝【有蒼白二種】
禽之屬
烏【說文云一名慈烏以其能反哺而名其腹白者曰鴉又一種名寒鴉狀差小初冬來自西 北云】
鵲【俯鳴則陰仰鳴則晴聞其聲則喜故曰喜雀】
鸛【陶宏景云有兩種似鵠而巢木者為白鸛黑色曲頭者為烏鸛】
鷹【蒼黑色亦名鷙鳥又有(口后)哳而聲悲者曰鷂蒼褐色而似鴰者曰隼】
鳩【斑色方言曰鷦又一種色不斑人視其鳴為耕候曰布谷】
黃鸝【一名倉庚俗呼為黃鶯】
雉【即書名華蟲】
竹雞【自呼為泥滑滑俗傳白蟻聞之即化為水】
山雞【觜與足皆紅色】
鵪鶉【列子云蛙變?yōu)轾囉衷剖笠酁轾嚿贫啡艘悦芫W(wǎng)取之】
鴝鵒【人畜其雛以竹刀剔其舌可使能言似鶪而有幘者是】
鴿【一曰舶鴿】
鷴【似水雞而色白】
翠碧【毛可為飾南方人呼為紅翠】
郭公【身赤而頭尾黑】
畫眉【白眉褐質(zhì)善鳴好斗】
雪姑【毛羽黑白相間】
白頭翁【似雀而大首有白點】
謝豹【一名杜鵑又名子規(guī)曰謝豹者似其聲】
雀【斑褐色又有黃色者曰黃雀八九月群飛稻田間人取為披綿鮮或曰海魚所化八月為雀十月復(fù)入海為魚】
啄木【按本草褐者為雌斑者為雄穿木食蠹】
搗藥禽【其聲丁當(dāng)似之】
婆餅焦【似雀而大羽褐色】
青絲【似雀而小羽青色如絲】
山鷓【長尾而碧色觜與足皆紅】
伯勞【一名鶪一名博勞】
鵜鶘【頤下有皮可容二升物又名淘河】
青菜【嫩綠色腹下黃色】
黃頭【褐色善斗】
鸮【似鵩而小一名鵂鹠】
鸂鶒【臨海志云毛五色善敕水取魚】
鸕鶿【口中吐雛土人以捕魚】
鷺【足修而羽白南越志云隨潮上下】
鷗【臆白翅青南越志云能隨潮上下】
鳧【飛甚速】
鴛鴦【毛羽五色雌雄相逐水濱】
紅鸛【身白觜與足皆赤】
鶻【似鷹而小又有一種名鶻鸼似鵲尾短東京賦云鶻鸼春鳴是也】
花(月葛)【似雀而大色黃褐白黑相間如花善鳴】
噪天【似雀而大色如之性善鳴愈鳴即飛愈高】
百舌【一名孟桑遇春初作百鳥鳴】
十二紅【羽毛紅褐碧綠相間】
獸之屬
虎
豹【有赤黑二種又有文圓者名金錢豹】
豺【方言曰豺犬】
狼【似虎而小】
野豬【牙利如鎌刃毛黑如錐一名豪豬即封豕也】
山羊【有筋力善走】
麂【爾雅麂犬麇也旄毛狗足又有一種相類曰鹿】
香貍【形如羊而小有力味甚珍一名牛尾貍】
兔【博物志云望月而孕論衡云嗜雄豪而孕】
猿【貫休詩黃猿領(lǐng)白兒許渾詩鐘盡隴猿吟指臺山也】
猴【舊傳大歷中有數(shù)百集寧海杉林中里人伐木欲殺之有一老者飛出縱火爇其木于是人走救火猴得脫去其黠如此】
鯪鯉【似鯉而有四足能陸能水一名鱗鯉又名穿山甲】
刺猬【足短多刺近人則縮】
獺【似犬而口銳毛□水不能濡善捕魚人有魚鯁以其爪爬項即愈】
鼠狼【生田野中似鼠而尾如帚善捕鼠】
鼯【爾雅云似小蝙蝠】
栗鼠【一名(鼠登)(鼠令)鼠】
竹(鼠留)【贊寧云凡竹刺入肉不能出者啖此物立消以其食竹故能化竹毒也】
魚之屬【水族附】
鱸【肉脆者曰脆鱸味極珍又有江鱸差小】
石首【一名鯪魚頭大尾尖腦有雙小石瑩如玉故名鱗色如金其小者曰郎君曰黃衫又其次盛于春者曰春魚僅尺許】
鮭【一名(魚規(guī))俗稱烏狼腹多刺肝毒殺人烹之必去齒目涎血冬月為上味腹有朒白如酥名西施乳又一種小而黃春半方出名黃鮭】
鯢【俗作(上敏下魚)三腮曰鯢四腮為茅狂】
(魚薦)【似魴魚而膩宜鹽煎炙】
鯧【板身而銳狀若鎗刀曰鯧扁】
沙【二十四種有白蒲沙黃頭沙白眼沙白蕩沙青頓沙烏沙斑沙牛皮沙狗沙鹿文沙(魚夷)沙(魚?)沙燕沙虎沙犁到沙昌沙丫髻沙刺沙其類甚眾】
比目【雙則比目單則王余魚狀如牛脾鱗細紫黑色眼相合乃行】
楓葉【形小味極珍土人重之海物異名記云楓葉入水所化也】
鮆【子多而肥夏初曝干可以寄遠又有大者曰馬鮆可膾一名(魚力)魚】
鯔【身圓長而鱗細黑味甘】
鯉【無大小行皆三十六鱗陶洪景稱為魚王】
銀【口尖身銳如銀條以為鲊尤美】
鰣【一名箭魚】
(上剃下魚)【小者曰康(上剃下魚)】
白【板身肉美多細鯁】
鲪【似鯔而目大似鯉而鱗粗能以鬣刺水蛇食之】
鯽【出海中曰海鯽出陂塘中者止曰鯽其形皆扁而鯽首味甘】
梅【首大朱口金鱗土人暴以致遠次于鮆】
(魚力)【骨多而肉白】
馬鮫【無鱗而鋸齒青斑色】
短【項縮而短又有一種曰鸚哥魚】
火【頭巨尾小身圓通赤故以火名】
(魚孱)【身如膏髓骨柔無鱗】
竹夾【近(魚力)尾有硬鱗】
白袋【形似牛而白每自海入江則為水潦之兆】
謝豹【杜宇鳴時有之】
烏澤【與鯔相類】
柿核【一名秀才魚】
魟【形圓似扇無鱗口向下尾長于身最大曰鯨魟次曰錦魟又次曰黃魟】
(魚韱)【形似魟以鹽(哀去口改品)暴干俗呼老鴉鲞】
地青【尾有刺甚長逢物則撥之毒能中人色白者曰地白與魟(魚韱)相類又名邵陽魚鼠尾魚】
細鱗【生溪塘中以鱗細故名】
石勃卒【一名耒魚】
(魚占)【爾雅鳀魚大者長尺余無鱗亦名鰋又呼為(魚力)】
(苗子)【身圓至小宜為咸】
華臍【形如箬笠有帔可食一名老婆魚】
帶【南海異名記云修若練帶曰帶魚】
鱔【黃色狀如蛇或傳荇蓼根莖所化】
鰻【出海中者齒尤铦利冬晴鱐之名風(fēng)鰻宜于致遠出溪洞者曰鮫鰻江湖者曰湖鰻又有一種曰鯧鰻或曰(魚果)鰻形似箬江海俱有之】
鰫【背青無鱗多腴目旁有骨名乙禮曰魚去乙鄭注云東海鰫魚也品最下不登賓俎惟鹽衣?品以為鲞則佳暴其肚名赤魚鰾云】
鰍【生泥中品頗下】
章巨【八足首圓南海異名記正名曰蜛蝫郭璞江賦蜛蝫森衰而垂翹是也海濱人訛曰章魚又曰章舉一種足似之而小口望潮魁首駢足目在腰股其足長三五尺許者曰石蚷】
江珧【以柱為珍東坡有江珧傳言其甘郭璞江賦曰王珧】
螺【多種揜白有香曰香螺味辛曰辣螺有刺曰刺螺又有丁螺斑螺黃螺白螺田螺之類又有生深海中可為酒杯者曰鸚鵡螺】
車螯【歐陽公詩璀璨殼冰玉斑斕點生花美此物也一名昌蛤一名魁蛤】
蝦【有赤白青黃斑數(shù)色青者大如掌土人珍之以餉遠梅熟時曰梅蝦蠶熟時曰蠶蝦狀如蜈蚣而大者曰蝦姑身尺余須亦二三尺曰蝦王不常有皆產(chǎn)于海其產(chǎn)于陂湖者曰湖蝦二鉗比他種其長倍之】
鱉【一名團魚】
烏賊【腹有墨性嗜烏浮水上伺烏啄其腹則以須卷食之骨名海鰾鮹土人以元夕陰晴卜多寡云】
蛤蜊【善醒酒山谷詩商略督郵風(fēng)味惡不堪持到合利前是也一種小而殼薄者名蛤蜊姑】
蟶【大者曰竹蟶長二三寸大如指而頭開】
蚶【爾雅謂之魁陸有瓦壟蚶毛蚶數(shù)種臨海土物志有云有側(cè)徑四寸者又有烏頭而似蚶者一名蟲?咸云】
(蟲進)【似蛤而長殼有毛】
?腳【以狀似之郭璞江賦石(蟲劫)應(yīng)節(jié)以揚葩是也】
牡礪【陶洪景云百歲鵰所化本草以左顧為牡礪生海際崖石上磈礧相連如房曰礪房又有一種曰金錢牡礪云】
蝤蛑【八足二螯隨潮退殼一退一長最大者曰青蟳斑者曰虎蟳后二足扁闊名撥棹云】
蟹【類蝤蛑而殼銳螯铦利斷截如翦故一名曰(蟲截)有赤膏者俗呼為母蟹冬以鹵漬之曰剛蟹其無膏者曰白蟹】
螃蟹【俗呼曰蟹螯跪帶毛糟之可致遠東坡云蟹微生而帶糟是也】
彭越【爾雅名彭螖土人以其色青呼為青越螯赤者名擁劍名執(zhí)火又一種為彭蜞性極寒正蔡謨所謂讀爾雅不熟幾為所誤是也】
千人擘【海物異名記聚刺獷殼擘之不能入】
蚌【有珠郭璞江賦曰璚蚌晞曜而瑩珠】
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蠣鏡土人刮磨其表取通明者鱗次以蓋天窗謝靈運詩所謂掛席拾海月是也】
石帆【生海中石穴紫黑色枝柯相連】
石(蟲盍)【形圓色紫而有刺】
鱟【雌常負雄而行漁者雙取之子如麻醬之可致遠韓愈詩云鱟實如惠文首眼相附行是也】
(蟲宅)【一名水母形如覆釜常有蝦隨食其涎縷其膚縮以礬可致遠】
蛤【每一潮生一暈姚寬天臺詩所謂春潮生蛤暈是也海濱人以苗栽泥中伺其長然后出生吳都者佳】
淡菜【一名夾殼或有產(chǎn)珠者】
(蟲族)【一名老婆牙生于巖或(上竹下扈)竹上】
蟲之屬
蛇【十種青竹蛇與竹同色黃花蛇黃色喜捕鼠蝮蛇胎化腹裂子生最毒惟烏蛇不螫人】
蜈蚣【腐草所生足多有青赤二色】
蜥蜴【似蛇四足以備四色者為雄余為雌綠籬落而黑色小者名蝘蜓在壁名守宮】
蠅虎【似蜘蛛而灰色善捕蠅】
蛙【三足者名蟾蜍大者名封蛤水中鳴者名蝦蟆】
蚯蚓【俗名曲鱔】
蜘蛛【織網(wǎng)取蚊小者名蟢子】
蟻【有黃白二種】
虻【能啖牛馬血】
蝸【雨時涎壁如銀色】
蜻蜓【小而黃者曰胡梨】
蜂【有蜜蜂沙蜂山蜂數(shù)種】
蝶【大者曰蛺蝶有黃白黑數(shù)種】
蠅【色蒼其首赤而差大者呼為影跡見歐陽公賦】
螢【淮南畢萬術(shù)螢火卻馬注云取螢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馬見之鳴卻不敢行】
螳蜋【青色長臂】
蜩【詩云五月鳴蜩本生土中夏則登木而蛻秋鳴為蟬】
蟋蟀【一名促織有尾為雌無尾為雄雄者能鳴鳴于九月后為寒螀】
赤城志卷第三十七
風(fēng)土門
土俗
古言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俗誠有異也轉(zhuǎn)移之則在人焉州介東南之陬承平時號無事里無貴客百姓饜漁獵不識官府建炎后官吏叢(冗辱)兵旅繹騷民生產(chǎn)作業(yè)益艱自是機變繁滋有逐末而哄于爭者幸王化密邇風(fēng)雅日奏熏郁涵浸遂為文物之邦儻誠身以為民先俾禮義四達豈非學(xué)士大夫之責(zé)而尚可議俗耶參故常列風(fēng)土蓋古人記歲時之意今不復(fù)贅而惟以名守令勸戒列焉蓋不惟學(xué)士大夫之言而尤為政者之責(zé)也
仙居令陳密學(xué)襄勸學(xué)文
咨汝邑父老夫人之為善莫善于讀書為學(xué)學(xué)然后知禮義孝弟之教故一子為學(xué)則父母有養(yǎng)一弟為學(xué)則兄姊有愛一家為學(xué)則宗族和睦一鄉(xiāng)為學(xué)則閭里康寧一邑為學(xué)則風(fēng)俗美厚雖有惡人將變而為善矣今天子三年一選士雖山野貧賤之家子弟茍有文學(xué)必賜科名身享富貴家門光寵戶無繇役庥蔭子孫豈不為盛事哉予自到任以來居常憫爾邑民不識為學(xué)父子兄弟不相孝友鄉(xiāng)黨鄰里不相存恤其心汲汲惟爭財競利為事以至身冒刑憲鞭笞流血而不知止予甚哀焉奈何奉行天子詔條不可私恕每刑一人若傷發(fā)膚而汝邑民不知予心乃相煽熾囂訟成獄自以為能使予日不得食夜不得寢以與汝斷獘略不能改是誠何心雖然非汝百姓之樂于此也蓋不知讀書為善之故也前年曾有文書教諭汝鄉(xiāng)民令遣子弟入學(xué)于今二年矣何其無人也古者十室之邑尚有忠信況今百里之邑良民之子弟不少其間豈無聰明瑰茂樸美之器可使為公卿者然而不使之為學(xué)真可惜也今汝父老歸告而子弟速令來學(xué)予其擇明師而教誨之庶幾有成如前所說予明年十二月官滿即去汝父老亟其聽予言【李守兼跋云密學(xué)陳公昔宰仙居作勸學(xué)文歲正元日因耆老來賀使門人管師復(fù)宣讀于庭時皇佑二年也初海邦僻左人未知學(xué)及是風(fēng)俗翕然丕變詩書理義之澤迄今百余年漸漬深矣袤及千里弦誦之聲洋溢人才輩出掄魁造士諫臣碩輔名跡相望豈惟上之人作成之功與其山川炳靈之驗亦山前輩巨公格言遺訓(xùn)近接其耳默感其心有以致之然爾兼承乏為州之二年始克以斯文鏤板傳示學(xué)者冀吾父兄子弟之賢相與紬繹而誦味之嘗原公之勸誨在于父母有養(yǎng)兄姊有愛宗族和睦閭里康寧風(fēng)俗美厚此學(xué)之要亦其效也若乃身享富貴家門光寵理之固然否則有命矣然未有不學(xué)而能致此亦猶韓文公經(jīng)訓(xùn)乃菑畬之說非以利言曉人之法當(dāng)如是爾兼輒因繕寫題其后】
勸俗文
為吾民者父義【能正其家】母慈【能養(yǎng)其下】兄友【能愛其弟】弟恭【能敬其兄】子孝【能事父母】夫婦有恩【貧窮相守為恩若棄妻不養(yǎng)夫喪改嫁皆是無恩也】男女有別【男有婦女有夫分別不亂】子弟有學(xué)【能知禮義廉恥】鄉(xiāng)閭有禮【歲時寒暄有以恩意往來宴飲序老少坐立拜起】貧窮患難親戚相救【借貸錢谷】婚姻死喪鄰保相助無作盜賊無學(xué)賭博無好爭訟無以惡凌善無以富吞貧行者遜路【少避長賤避貴輕避重去避來】耕者遜畔【地有界畔不相侵奪】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子弟負重執(zhí)役不令老者擔(dān)挈】則為禮義之俗矣
和鄭閎中仙居詩十一首
我愛仙居好三年理尚寬民雖羅網(wǎng)罟政未息風(fēng)瀾【邑民大水之后困于賦役予欲少息然州縣科須勢不獲已者比嘗有之】憫物刑多省勞心席少安祇慚無惠術(shù)求配古人難
我愛仙居好民純不用拘閭閻興禮遜囹圄長榛蕪網(wǎng)闊奸逾少風(fēng)恬惡自無一年人已信感激謝張弧我愛仙居好臨民必以誠簿書無日暇訟獄積年生【予始至邑奸豪有以積習(xí)憑折細民田土者跡驗分明予治而歸之或有年深而無稽者亦妄起詞訟年分戶二千凡有產(chǎn)而無業(yè)積年空納其租訴而還主者不可勝數(shù)】百疾求箴補千鈞待準平嗟予不知古斯道未能宏
我愛仙居好安民去百奸誠心雖照物政體昧循環(huán)喜有綱條立慚無教令頒二年憂且病王事豈能閑
我愛仙居好慚無德政馨下車時問疾治獄自空囹老吏貧歸里【有老吏余彬者貧無以自給每歸耕田里數(shù)月而后出聽之】蒼生餒在庭惟憂澤未至豈敢瀆邦刑
我愛仙居好園池日退居馴禽來鶴鶴野水進徐徐【園鑿新沼引水經(jīng)竹林間以環(huán)流釣翁臺習(xí)坎嘉魚二亭】草木通樵采【圃有短垣樵薪桐子之屬時為邑民所拾】桑麻有老鋤猶言民未樂更欲寢刑書
我愛仙居好家無十?dāng)?shù)人民貧惟有疾俸薄不知貧弟妹閑成癖妻孥老未淳自余無所恨寸祿及偏親
我愛仙居好公余日在房憂民極反復(fù)責(zé)己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老來須向?qū)W多病喜平康我愛仙居好隆儒(甚少)大方諸生令講藝童子俾升堂【公暇每有童子十?dāng)?shù)人至堂上教授經(jīng)書或試之詩】買地興民學(xué)【因孔子廟后修起學(xué)舍買三家之地以廣其基】驅(qū)車下黨庠【予每出行諸鄉(xiāng)遇有小學(xué)則下以觀童子】三年邑未化官滿意彷徨
我愛仙居好經(jīng)營盡國工庶民心喜悅小邑勢尊隆萬瓦如云合千題不日礱自非仁惠術(shù)媿子一觀風(fēng)我愛仙居好官卑分已盈才非漢循吏道似魯狂生擊柝心雖樂觀風(fēng)志未平寧如孟夫子不食去齊卿
【守令賦詠甚多獨錄此者以其言皆切于厲俗而多拳拳責(zé)已愛民之意蓋仙居稱善治規(guī)模昉此推一縣則一州可知也】
蕭守振示邦人詩
我本江海人來守仙佛國年豐訟牒稀公事不留積豈無一樽酒約客飛大白重念此邦人朝飽不謀夕頃遭兩旱荒十九皆菜色城中多餓殍倒死臭熏陌幸茲連歲豐粒米棄狼籍嬉嬉不營生便爾輕麰麥三日天不雨沙田已?坼十家九無儲何以度饑厄我為此邦憂夜眠不安席愿天歲歲豐愿爾痛儉嗇一年三年儲三年九年食堯湯雖在上豐歉豈可測【唐守仲友跋云示邦人詩五言二十八句前臺守蕭公侍郎作也臺居山海間易水旱民偷于魚鹽惰農(nóng)靡費故公作是詩以諭之仲友入境覽山川問風(fēng)俗惜田事鹵莽思有以勸戒之镵公詩于石以永邦人之思云】
天臺令鄭至道諭俗七篇
縣令之職所以承流宣化于民為最親民不知教令之罪也予自至官觀爾百姓日以爭訟來至于庭其間多違理逆德不孝不悌凌犯宗族結(jié)怨鄰里以至婚姻之際多事茍合殊無恩義五服之親問以服紀全然不知浮浪盜販之人日益加眾如此者皆由風(fēng)俗鄙陋教道未至兼修學(xué)從宦之家少小人無所觀法若不曉告而加之罪是罔民而刑之也今采諸經(jīng)傳擇其文理易明而可以感動人之善心者為諭俗七篇百姓各以此更相訓(xùn)教率而行之禮義之風(fēng)必從此始若順爾舊俗反予教言恣意任情必犯刑禁
孝父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故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所以為厚德之報也昔周文王事父王季每雞初鳴則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左右曰今日安否如何左右曰安文王乃喜其有不安則左右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步王季復(fù)膳然后亦復(fù)初凡食上必自視寒暖食下問所膳然后退其后武王亦如此事文王不敢有加焉然則不孝其親而欲子孫事我以孝豈可得也漢石奮為上大夫老歸于家其子石建為郎中令已老每五日一歸省親入諸子之舍問侍者取其親中衣身自洗濯復(fù)與侍者不敢令其親知之夫貴者之事親猶如此況于賤乎晉王祥性至孝繼母不慈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忽有雙鯉躍出其孝誠所感如此雖然此言其能養(yǎng)父母者也孝之道又不止于能養(yǎng)而已故孟子曰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禮記亦曰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zāi)及其親敢不敬乎孝經(jīng)曰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如此則所謂孝者又貴乎修身謹行不辱其親非獨養(yǎng)口體而已今爾百姓父母在則私分異財離居各食從妻子之歡忘天姓之愛且禮曰父母在不有私財又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則出之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沒身不衰然則私貨財順妻子豈為孝乎
愛兄弟
兄弟者同受形于父母一氣所生骨肉之至親者也詩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言死喪則相恤也又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言患難則相救也昔衛(wèi)宣公有子二人曰伋曰壽伋被謗宣公遣往齊使盜待于路欲殺之壽知以告伋使勿去伋曰棄父之命不可壽遂先行為盜所殺伋后至曰壽何罪請殺我盜又殺之故詩人作二子乘舟之詩思之也晉王祥王覽異母兄弟也母朱氏待祥不慈祥被楚撻覽年數(shù)歲輒涕泣抱持之朱氏屢以非理使祥覽輒與俱又虐使祥妻覽妻亦往共之朱氏患之乃止又嘗使人以毒酒殺祥覽知之與祥爭酒飲朱氏遂奪之自后朱氏與祥饌覽必先嘗夫異母兄弟猶如此況同母乎南唐江州陳氏七代同居族人數(shù)百口每食鋪廣席以次就坐有犬百余頭共食一槽一犬不至余犬為之不食禽獸猶如此況于兄弟乎今爾百姓不明禮義悖逆天性生雖同胞情同胡越居雖同室跡猶路人以至計分毫之利而棄絕至恩信妻子之言而結(jié)為死怨豈知兄弟之義哉后漢薛包好學(xué)篤行弟子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數(shù)破其產(chǎn)輒復(fù)賑給嗚呼兄弟叔侄之不和皆由爭財之不平使能少慕薛包之風(fēng)豈復(fù)有爭也哉
睦宗族
親者身之所自出祖者又親之所自出則愛吾身與吾親者不可以不尊祖推尊祖之心順而下之則宗族者皆祖之遺體可不敬乎睦族者尊祖之義也古者圣人等人情之輕重立為五服以別親疏以定上下上以治祖禰下以治子孫旁以治兄弟歲時之間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別以禮義使之生則有恩以相歡死則有服以相哀然后宗族之義重今爾百姓多逆人理不知族屬茍有忿怨不能自勝則執(zhí)持棒杖恣相毆擊豈擇尊長也力足以勝之斯毆之矣我富而族貧則耕田佃地荷車負擔(dān)之役皆其族人豈擇尊長也財足以養(yǎng)之斯役之矣此皆風(fēng)俗薄惡人倫之深害
恤鄰里
古者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xiāng)使之相賓如此則百姓之情歡欣交通而和睦之道著矣孟子曰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蓋謂此也禮記曰居鄉(xiāng)之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見父之執(zhí)不使之進不敢進不使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其于道路則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所任輕則并之重則分之以至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則古人所以待鄉(xiāng)黨之老者又如此也鄉(xiāng)飲酒之禮于歲十二月帥鄉(xiāng)黨之民會聚飲酒以正齒位長者坐少者立老者食以厚少者食以薄所以示民以孝弟之道也其有禍患則鄰里之人同其憂故曰鄰有喪舂不相【相謂以聲相勸】里有殯不巷歌行吊之日不飲酒食肉焉漢萬石君居鄉(xiāng)里其子慶為內(nèi)史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怒而不食慶惶恐請罪萬石君責(zé)之曰內(nèi)史入閭里里中長老皆走避內(nèi)史坐車中自如豈當(dāng)如此自后慶及諸子入里門常趨至家王吉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木垂吉庭中其婦取以啖吉后知之乃去其婦東家聞之欲伐其棗鄰里共止之因請吉令還婦里中為之語曰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全王陽婦還又曹節(jié)性仁厚鄰人有失豕者相似詣門認之節(jié)不與爭后所失豕自還鄰人大慚送前所認豕并謝節(jié)笑而受之夫古人所以睦鄰里者如此今爾百姓以富役貧以強凌弱以少犯長豈知古人所以交鄰里之道哉
重婚姻
男女有別然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然后父子有親婚姻者禮之本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先祖下以繼后世可不謹乎是以婚姻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者之禮皆主人設(shè)幾筵于家廟而受之所以敬緡姻也古者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齋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xiāng)黨僚友所以厚其別也夫幽則質(zhì)于鬼神明則證以鄉(xiāng)黨然后行婚姻之禮則男女不可以茍合也如此及婚禮既成男子親迎受之于母也母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教以為婦之道也既而出于大門男先率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蓋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男先而女從則從人之義也質(zhì)明婦執(zhí)棗栗榛修以見舅姑成婦禮也舅姑入室婦以特豚饋明婦順也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以著代也古人于婚禮之義如此今爾百姓婚姻之際多不詳審閨闈之間恩義甚薄男女之家視娶妻如買雞豚為婦人者視夫家如過傳舍偶然而合忽爾而離淫奔誘略之風(fēng)久而愈熾誠可哀也
正喪服
禮記曰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以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不可損益也創(chuàng)大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食粥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凡生天地之間有血氣之屬莫不知愛其類今鳥獸失其群匹越月踰時反其故鄉(xiāng)則翔回鳴號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莫智于人故人于其親也至死不窮將由夫邪淫之人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從之則鳥獸之不若也將由夫修飾之君子則三年之喪若駟馬過隙之易然而從之是無窮也故先王為之中制止于三年使足以成文理則去之矣然則何以期年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間者莫不更始焉故以期也九月以下則漸殺之使勿及也故三年以為隆期九月以為閑小功緦麻以為殺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法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斬衰貌若苴齊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此哀之發(fā)于容體者也斬衰之哭若往而不返齊衰之哭若往而返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fā)于聲音者也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議而不及樂此哀之發(fā)于言語者也斬衰三日不食齊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父母之喪既殯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齊衰之喪疏食飲水不食菜果大功之喪不食酰醬小功緦麻不飲醴酒此哀之發(fā)于飲食者也父母之喪居廬寢苫枕塊不脫绖帶齊衰之喪居堊室編蒲而寢大功之喪寢有席小功緦麻床可也此哀之發(fā)于居處者也斬衰布三升齊衰布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緦麻十五升此哀之發(fā)于衣服者也圣人取于人情制為五服其等降如此今爾百姓親屬相犯問以服紀年月皆言不知以此觀之則死時不為服服而不終其制者亦多矣其去禽獸豈遠哉
重本業(yè)
古有四民曰士曰農(nóng)曰工曰商士勤于學(xué)業(yè)則可以取爵祿農(nóng)勤于田畝則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巧則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貿(mào)易則可以積財貨此四者皆百姓之本業(yè)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則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終身之事畢矣不能此四者則謂之浮浪游手之民浮浪游手之民衣食之源無所從出若不為盜賊即私販禁物一旦身被拘系陷于刑禁小則鞭撻肌膚大則編配絞斬破蕩家產(chǎn)離棄骨肉方此之時欲為四民之業(yè)而何可得也
臨海令彭仲剛續(xù)喻俗五篇
崇忠信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有人理也人理莫大于忠信忠則不欺于君信則不欺于人人能內(nèi)不欺心外不欺人然后可以為人而異于禽獸矣茍能力行不息則明無人非幽無鬼責(zé)天地佑之鬼神福之親族信之鄉(xiāng)黨敬之其在世也豈不樂哉若不忠不信懷私飾詐內(nèi)以欺心外以欺人則人理絕滅去禽獸不遠矣如此則明有官府之典刑幽有鬼神之譴責(zé)不協(xié)于親族不齒于鄉(xiāng)黨又何利焉三代之時人人有士君子之行雖小夫賤隸婦人女子皆知蹈履忠信不敢為欺何必古之時近世如包孝肅公尹京時民有自陳某人以白金百兩寄我其人死矣以金還其子子不肯受愿召其子還之尹召其子其子辭曰亡父未嘗以白金寄人兩人相遜久之又嘗親見田間一老農(nóng)時當(dāng)大旱人皆訴以求蠲稅獨不肯訴問其故曰老夫田偶得蔭注實不傷若雷例去訴是欺天也又見一老吏有鄰人訴事于郡屬以三十千后果得理其老吏遣人送三十千還之云此事乃知州自判我實不曾致力不敢欺心受此錢也后其子登科人以為不欺之報又浙西有一牙儈之子登科人賀之荅曰老夫自少為牙以至今日未嘗欺瞞官司一文稅錢所以獲此報將來兒子受得官中俸錢亦無媿也如此數(shù)事皆可謂不欺心不欺人者矣今每見詞訟動飾詐欺或有偽作契券揩改簿約負財賴業(yè)設(shè)詐規(guī)利隱減財產(chǎn)規(guī)避賦役本因喧爭便稱被打本因討索便稱打劫情態(tài)萬狀虛偽百端皆是自欺其心以欺他人豈不大可恥哉
崇儉素
儉美德也古人之所寶也禹大圣人也帝舜稱其德曰克儉于家人君富有天下猶以儉為德況民庶乎故曰儉德之共也又曰儉常足人能崇尚儉素深自撙節(jié)省口腹之欲抑耳目之好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不務(wù)虛飾以喪實費食可飽而不必珍衣可暖而不必華居處可安而不必麗吉兇賓客可備禮而不必侈如此則一身之奉易供而一歲之計可給既免稱貸舉息俯仰之求又且省事寡過安樂無事故富者能儉則可以長保貧者能儉則可以無饑寒豈不美哉今世之人不知以儉為美德而反以儉相鄙笑往往縱目下之欲而不恤后來飾一時之觀而不顧實患亦可謂愚矣故富饒之家日朘月削浸以不足中人之產(chǎn)積逋累欠浸以貧困于是見利忘義茍求妄取兼并爭奪放僻邪侈無所不為農(nóng)工商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盡用博奕飲酒以快一時一有不繼立見饑凍于是相攘相詐甚至盜竊身陷刑辟妻子流離原其所由皆不知崇尚儉素之過也
戒忿爭
一朝之忿可以亡身及親錐刀之爭可以破家蕩業(yè)故忿爭不可以不戒也大抵忿爭之起其初甚微而其禍甚大所謂涓涓不壅將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wǎng)羅人能于其初而堅忍制伏之則無事矣性猶火也方發(fā)之初滅之甚易既已焰熾則焚山燎原不可撲滅豈不甚可畏哉俗語云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試觀今人忿爭致訟以至亡身及親破家蕩業(yè)者其初亦豈有大故哉被人少有所擊觸則必忿被人少有所侵凌則必爭不能忍也則詈人而人亦詈之歐人而人亦毆之訟人而人亦訟之相怨相讎各務(wù)相勝勝心既熾無緣可遏此亡身及親破家蕩業(yè)之由也莫若于其將忿之初則便忍之纔忍過片時則心便清涼矣于其欲爭之初則且忍之果所侵有利害徐以理懇問之不從而后徐訟之于官可也若蒙官司見直行之稍峻亦當(dāng)委曲以全鄰里之義如此則不傷財不勞神身心安寧人亦信服此人世中安樂法也比之忿斗爭競喪心費財伺候公庭俯仰胥吏拘系囹圄荒廢本業(yè)以至亡身及親破家蕩業(yè)者不亦遠乎
謹戶田
常人之家每被官司追呼禁系不得安寧者多緣戶門之事田產(chǎn)之爭此最不可不謹也大抵稅賦宜及早輸納不使違期差役合依理承認不須妄糾以至交易尤當(dāng)審細須防卑幼寡婦重迭移掇之類致有違礙又須錢物過度牙保契要之類凡事分明具帳取問親鄰依限投印契書實時交物抱稅無紐債負以準折交易無抬虛價以蒙昧親鄰無詭名隱寄以避免賦役無廣作四至以包占他業(yè)抱稅則盡其數(shù)不可使少抱未抱則還其錢不可使代納已典而就賣者酬其價限滿而取贖者聽其贖有鄰而執(zhí)吝者從其吝理曲而被訴者還其業(yè)其或理直而有爭競則當(dāng)聞之于官不可強種強割強種強割勢必斗爭終有殺傷必遭刑敗至如分析財產(chǎn)務(wù)在和平寧可崇篤親屬損已以分資骨肉不可爭訴州縣竭家資以奉吏胥如前數(shù)事茍能謹守力行無貪小利以不念大患無見目前以不恤后來無爭虛氣以不思實禍如此則追呼不至其門刑責(zé)不及其身在家無耗費之財與人無爭忤之怨豈不樂哉
修陰德
人之所以能安身立家長育子孫者不可但恃其智力而已必積行陰德而后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福則其身康強其家昌盛其子孫逢吉茍惟矜恃智力多行不義不佑于天地不福于鬼神未有不禍敗而覆亡也若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孫故陰德不可以不修也夫所謂陰德者何也知善之可欲而力行之知不善之不可為而不為不求知不責(zé)報不以隱顯二其心夫是之謂陰德能行陰德者不矜智以詐愚不逞勇以苦怯不倚強以凌弱不挾眾以暴寡不以口腹之欲而戕殺物命不以已私之利而妨害他人凡事之有負于心有害于人者皆不忍為也凡事之有便于人有利于眾者皆所樂為也寧可輸人便宜不可討人便宜茍能如是豈不為天地所佑鬼神所福哉如近世所見人行數(shù)事皆獲善報或平價糶谷求濟饑民或高貲置產(chǎn)深憐失業(yè)或得業(yè)實時受稅不使虛掛名籍或買業(yè)亦許收贖不欲奪其祖產(chǎn)或周旋族黨閭里極其歡心或存撫鰥寡少弱時加賑恤見人不善委曲勸訓(xùn)聞人禍患多方解救修橋道以便行人筑堰埭以利農(nóng)畝散藥石以濟病民為粥食以食餓者憐男女之無歸而為之婚嫁憫旅喪之不舉而為之津遣收棄子于路而養(yǎng)育以俟其長拾遺物于道而標(biāo)記以待其取如此之類不一而足往往身獲壽考家道興隆子孫蕃盛陰德之報豈誣也哉
熊守克勸農(nóng)十首
雪漬冰濡土脈肥趁時舉趾莫教違荷蓑早合沖煙去負耒遲須帶月歸
低田傍海仰依山雨即橫流旱即干時決時潴能自力轉(zhuǎn)成沃壤不為難
百昌萌動戴芒芽小廩先儲種自嘉天暖地腴當(dāng)亟播好蠲甲谷潤田家
凡農(nóng)主客兩相依以富資貧政所宜要彼力耕吾有望借糧借種莫遲遲
已田自種樂為農(nóng)不肯勤耕奉主翁勸汝回心毋見錯秋成獲利兩家同
黃巖出谷半丹邱使指新疏萬壑流筑堰未妨齊著力旱天隨取灌高疇
午村茅舍起炊煙夫帶兒耕餒在田赤飯黃羹須婦馌往來莫憚走東阡
蠶月農(nóng)須雨及時三眠纔起食嫌遲采桑風(fēng)雨無辭苦指日繅成白雪絲
臘時得雪喜重重春到而今雨又通麥自十分堪指擬更當(dāng)力穡順年豐
唆伊爭訟真伊賊勸你休和是你師縱使勝來耕已廢得便宜處失便宜
李守謙戒事魔十詩
勸爾編氓莫事魔魔成鏟地禍殃多家財破蕩身狼籍看取胡忠季子和
白衣夜會說無根到曉奔逃各出門此是邪魔名外道自投刑辟害兒孫
金針引透白蓮池此語欺人亦自欺何似田桑家五畝雞豚狗彘勿違時
莫念雙宗二會經(jīng)官中條令至分明罪流更溢三千里白佛安能救爾生
生兒只遣事犁鉏有智宜令早讀書莫被胡輝相引誘此人決脊尚囚拘
蚩蚩女婦太無知吃菜何須自苦為料想阿童鞭背后心中雖悔可能追
仙居舊有祖師堂坐落當(dāng)初白塔鄉(xiāng)眼見菜頭頭落地今人諱說呂師囊
貴賤家家必有尊如何舍祖事魔神細思父母恩難報早轉(zhuǎn)頭來孝爾親
肉味魚腥吃不妨隨宜茶飯守家常朝昏但莫為諸惡底用金壚爇乳香
官家為是愛斯民臨遣知州誨爾諄愿爾進知庠序教怕嫌爾做事魔人
赤城志卷第三十八
冢墓門
生而敬其人死而護其兆此賢人君子之所以能為世勸也余觀州之冢墓自三國以來抑何其寥寥乎其埋沒者已不存而其存者或不守翁仲孑立雨披煙殘欲遐想遺風(fēng)而長夜不可旦矣然自今考之亦有出于遺民故老之流傳而未訂其實者如徐梁三王之類是耶非耶今既不能知其非則不容不襲之以為是至于近世貴盛踵相躡則有不可備記者今斷自法從云
臨海
[吳]陳尚書化墓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有碑隋末??芷椭?br />
陳史君熙墓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三里白楓山北
[晉]李史君成墓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白楓山南
任隱君【神廟嫌諱】墓在縣東九十里東刊山南前有石麟又有九女冢乃其女弟之墓
樊府君墓在縣東南七里樊續(xù)嶼按太平御覽云舊有空冢猶余敗鼓角焉
元相國墓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傳唐元稹之后嘗為州通判而死葬于此按今城東有元其姓者居之藏其祖拜相麻乃白居易行詞并書后有守取以遺秦熹此其為稹后無疑但稱相國者訛也
張中大康墓在縣東一百一十里玉峴山下
吳王墓在縣西一十四里失其名不知為何王也
韓天冢在縣西二十里鯉魚墺四山環(huán)合陰陽家謂得子午卯酉之正上無林木石少土堅或云昔之仙人有韓其姓者尸解于此今章安湖側(cè)黃巖茶寮山亦各有之【或云韓墓今不存舊有于其姓者葬于此】
呂丞相頤浩墓在縣西北三十里褒忠顯績院左【呂薨時陳侍郎公輔營其柩于海上至一富姓家得之發(fā)其蓋有朱書呂安浩三字即主者姓名可怪也】
范丞相宗尹墓在縣東四十五里報恩衍慶院側(cè)
陳侍郎公輔墓在縣南三十里拗嶺
晁金紫公為墓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金溪晁嘗為州后葬此
曹開府勛墓在縣西四十里顯恩褒親院側(cè)
王參政之望墓在縣南二十里定業(yè)院側(cè)
綦內(nèi)翰崇禮墓在縣南一十里東山
李尚書擢墓在縣南一十九里寶嚴院西子吏侍益謙墓附焉
盧待制知原墓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柑桐【盧本山東人嘗夢有告者云生山東死柑桐后果葬焉】
姜寶學(xué)詵墓在縣東四十五里西溪
陳詹事良翰墓在縣南五里真空院右
謝參政廓然墓在縣南二十里楊梅山
謝丞相深甫墓在縣西北六十里保寧院側(cè)
商侍郎飛卿墓在縣西二十五里龍?zhí)肚f側(cè)
應(yīng)諫議武墓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靈鷲院側(cè)
黃巖
天冢在茶寮山南世傳有人鋤山得物狀如鐵窗呼其黨斸之見金棺熠熠有光忽雷雨暴至勢若摧山裂石眾驚走及再往則有道士峨冠聳立于云靄間明日詣之岌然石也于是相與駭異復(fù)封植之號云天冢
徐偃王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勝果院后山有土磚臺址及石筍尚存按韓愈衢州廟記云王北走彭城百姓從之王死號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之則是其墓當(dāng)在彭城矣又云或謂王之逃戰(zhàn)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硯于會稽之水則是其逃未有定止況其墓哉今象山霅川等處皆有偃王墓以一人而墓至三四誠不可考然黃巖故會稽也今并墓之山亦名徐山與韓愈說合徐山南一十五里有偃王古城其敢臆斷以為非耶
晉王氏墓在縣南七十里樓崎山墓磚螭形魚文貫以柳或為錢狀旁有文云晉永和十二年歲次丙辰八月壬午瑯琊國或云八月壬午作方璧二千樓崎洽典作或云太元十五年余皆漫不可識
許靈感王墓在縣東五里
唐李司直公亮墓在縣南一十五里墓志乃顏師本撰言其先隴西人以開成二年季冬六日旅窆于臺州黃巖縣黃山西南之原
陸康業(yè)墓在縣東南一百里世傳為宣公贄之后國初擢進士第倅永嘉而卒葬于此
謝參政克家墓在縣西五十里教忠崇報寺側(cè)
天臺
唐豐尚書墓在縣東二里豐家橋近有人穿土得之墓記云尚書五子最幼者名干為僧即豐干也
秦魯國賢穆大長公主祔都尉錢太師景臻墓在縣西北二十里護國寺側(cè)少師忱參政端禮丞相象祖仍祔焉
滕忠烈侯膺墓在縣北七里傳教院側(cè)
賀參政允中墓在縣東四十五里資福院
仙居
唐任相墓在縣北山五里今其溪曰任溪
韓顯謨昭墓在縣南五里管竹村
吳龍學(xué)芾墓在縣西一十里申墺
寧海
吳屈尚書晃妻墓在屈母山
梁王墓在縣西北三十里梁王山上嘗于土中得鏡劍弩牙焉一云墓不可知但有古杉一根人疑其墓?fàn)?br />
田將軍墓在縣西一里昔墓圯獲鐵鍪鎧即靖邊侯也【詳見祠廟門】
李常侍墓在縣北二十五里默林江南后主之族
鄭都官墓【一呼為鄭左史】在縣南五里大坑昔家于此舊傳有牛落其鑿燭之棺已成土但見四壁彩畫如新都官事錢忠懿王與葉尚書以下四人同諫納土者也今誥敕猶存
葉尚書預(yù)墓在縣東北八十里東蒼
葉太傅景泰墓在縣東三十里梅枝
王尚書墓在縣東北五十里瀝洋嶺
張光祿質(zhì)墓在縣西北五十里硤石
周中大祖墓在縣南五十里東(山奧)其家自越徙此嘉佑五年忽有天燈見冢上其孫弁登第至元佑二年復(fù)見弁二子煒炳又登第焉
羅提刑適墓在縣西南六十里馬山
洪尚書墓在縣北二十里項墺
赤城志卷第三十九
紀遺門
宇宙之事無窮簡策之文有既自古傳記豈能物物而竟也哉不可竟而欲竟之故有紀遺焉然亦歲遠年徂日偽月謬遺事之易墜又甚于遺跡之難尋也祥文瑞紀識者諱之然桑谷之災(zāi)嘉禾之應(yīng)白魚入舟之異雖經(jīng)傳不廢予得鋤而去之耶故自前代至我朝稍從采次且以古城郭而下附其后不可竟而欲竟之懼未之竟也
遺事
連理木
吳大皇元年郡吏伍曜得于海際枝莖紫色有光【見松陵集注】
又
唐永昌三年五月里人馮羲得于海中凡三株一高一尺五寸連理者九枝一高一尺四寸連理者五十枝一高七寸五分連理者七十枝其年郡司馬孟詵表進云中有白石扣之聲甚清皮日休送從勉游天臺詩亦有行過石樹凍無煙之句【注云消山有石連理木消山今赤城山也】
又
紹興十七年生于天臺山闡法寺楓榆共干三分三合其時游客以詩屬曾守宏父有政成不用中和頌看取春郊連理枝之句曾因作頌以獻于朝【又通判聽后有連理號鴛鴦木而寧海溪南有櫟木亦然】
月桂子
唐垂拱四年三月降于臨??h境芳香有桂味食之和暢郡司馬孟詵以聞【見封氏見聞錄及陸?蒙詩注】
五色云
元和中見于州按柳宗元集為薛中丞浙東奏有云紛紛郁郁自東而徂西若煙非煙一旬而再至乞宣付史館以昭簡策觀此可見其異矣
瑞米
淳化中出于寧??h南二十五里地名九頃民應(yīng)氏田中其稻生雙米郡以聞【見會要】
神蝦
天圣元年州漁人得之海中長三尺余前二鉗二寸許末有紅須尺余首如數(shù)升器若繪畫狀雙目十二足文如虎豹大率五彩皆具而狀魁梧尤異中使吳仲華繪其象以聞詔改名神蝦晏元獻公賦其事【見文集】
仙鹿
靖康元年寧海縣峽溪忽有之高四尺余莫知所從來遇驅(qū)逐則跪而請命中箭死時有黃朝宗者館其處夜夢有人持牘相召至一所見老道士白須毿毿垂至腰云小人無知余養(yǎng)此鹿五百載今為所殺聞子獲其麈幸見還視其左扉有司馬子微四字遂寤時村民既殺鹿有周堯者截其尾以遺朝宗后朝宗百余歲方卒
芝草
紹興三十二年生于天臺縣圃凡二本是時臨海亦送雙蓮花雙蓮子張守昌作詩有煌煌朱草連年秀的的丹蕖并蒂香之句
又
紹熙五年二月生于臨??h獄柱間七葉三層葩采可愛李?朋為之記
甘露
干道四年中秋夜降于州天慶觀圣祖殿前古松上狀如垂旒羽流采食之味甘而香
海鰍
淳熙五年八月出于寧??h鐵場港乘潮而上形長十余丈皮黑如牛揚鬐鼓鬣噴水至半空皆成煙霧人疑其龍也潮退閣泥中不能動但睛嗒嗒然視人兩日死識者呼為海鰍爭斧其肉煎為油以其脊骨作臼自是海濱人多患疫焉
遺跡
章安城
在臨??h東一百一十五里本漢回浦縣屬會稽郡后漢光武時改為章安
古城
在黃巖縣南三十五里大唐嶺東外城周十里高僅存二尺厚四丈內(nèi)城周五里有洗馬池九曲池故宮基址崇一十四級城上有高木可數(shù)十圍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東偏有偃王廟
漢城
在黃巖縣北一十里按舊郡志縣北一十里有莆林郡城相傳昔置莆林郡于此然未詳何時亦無圖經(jīng)又按縣志云昔有二童子戲于山上各立部伍一號霸王一號漢王累石為城縱橫里許一日而畢若有神助焉后漢王死而神降于山鄉(xiāng)人懼而禱遂為立廟二說未詳
孫恩城
在黃巖縣南九十里嶠嶺高四丈許周回六百步永嘉記云妖賊孫恩所筑按晉史安帝隆安二年賊孫恩陷會稽七年臨海太守辛景擊斬之
桃都山
按郡國志在臺州山上有大桃木木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桃木天雞即鳴天下之雞聞之而鳴木下有兩鬼持葦索執(zhí)不祥之鬼食之
壕頭
在黃巖縣南五里世傳漢兵七十二陣沒于此斸地得箭鏃之屬旁有楓木二根大可十?dāng)?shù)圍葉皆靡地舊志云與漢思王冢上木西靡者相類其后傳寫愈謬乃于七十二陣上直目曰思王冢按漢史東平思王冢在無鹽非臺也
鎮(zhèn)亭
在寧海縣西北八十里臺明越三界間按西漢地里志鄞縣有鎮(zhèn)亭昔晉武帝析鄞置寧海今以地里考之尤信
砂碕
在寧??h北五十里父老云即漢之鮚碕按西漢地里志鄞有鮚碕亭顏師古注鮚蚌屬長一寸廣二分有小蟹在腹中今縣北皆古鄞地而砂磧中有海族正如師古之說則父老所記不妄矣或曰鮚碕今戰(zhàn)碕未詳
石壘寨
在天臺縣北五十里關(guān)嶺山壘石為之側(cè)有李相公廟蓋唐廣德元年王師討袁晁處今遺跡尚存父老皆能言之
東西二仙源
東源在黃巖縣東北五里地仙劉奉林主之西源在縣南嶠嶺九十里地仙張兆期治之見洞天福地記七簽
夷洲
臨海記云在郡三十里眾夷所居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入海止此洲山頂有越王射的白石又徐堅初學(xué)記云臨海有夷洲古無銅鐵磨礪青石以作弓矢
回浦
在臨??h東南一百一十九里祥符寺前按后漢志章安本名回浦今即其地也
沸瀆
按臨海記在城南門中有沸水方三尺孫皓時奚熙受刑于此其后水常沸人疑其冤【按吳志孫皓昏亂舅子何都狀似皓民間偽言皓死立都臨海太守奚熙聞之舉兵欲誅都都叔父植時為定海督擊殺熙以此觀之殆是為植所擊非受刑也】
洗馬潭
在天臺國清寺莊之外唐裘甫之亂王師戰(zhàn)于福圣觀前今有落馬橋是其處也時以國清建寨此潭與馬敞墠三墩堂皆諸將議事之所又有王軍塘為犒軍之所
古放生池
在臨海縣之海際陳太建中僧智顗見居民以滬魚為業(yè)綿亙四百里遂以所得施利買民田為之事聞詔禁采捕國子祭酒徐孝克為之記今廢久矣
赤闌橋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志云晉成公綏為章安令登橋望江制云賦焉又見初學(xué)記【協(xié)寅云今人訛云為雪誤】
歇亭
在天臺禪林西北一十五里唐孟簡廉察浙東日捐俸建為游人憩息之地
柔金銅柱
按張勃吳錄及初學(xué)記云臨海中有小洲生柔金自北而南三十里有銅柱西屬國人自稱漢子孫乃漢疆埸之表
蔡家橋【世犖按此條當(dāng)系明人重梓時所增今依原本存之】
在臨??h東南一百二十三里舊名回浦橋架以木行旅危苦之宋隆興間里人議易以石思費巨難就卜諸神乩云君問橋梁事橋梁事若何云龍風(fēng)虎會君侯功不磨當(dāng)時莫解此語端平末建陽提舉孫蔡與龍字云翊以義旅勤王封侯賜國戚第于回浦遂累石為橋其弟與虎字風(fēng)翊者董厥事橋成建堂棲旅命名宏濟行者德之呼為蔡家堂焉西澗葉先生為記乃知橋梁之成似亦有數(shù)海潮沖圯蔡氏子孫修筑之迄我明宏治丁巳方石謝先生鐸修志侯冢孫延安守祥白祖遺跡于郡伯陳公相閱記摭里父言及童謠錄之見海東之勝跡云
赤城志卷第四十
辨誤門
魯魚亥豕之訛自昔病之而況山川地里之大乎近之為碑刻遠之為載籍紛茸厖雜與麻葦俱甚至先后佩劍彼此立戟有未易判者余既循其本自厘而正之矣他未遑暇也茲卷本出陳維余愛其辨博可據(jù)因為裁次附焉其間正誤質(zhì)殊有本有末有徙而屬他郡者有訂而歸吾土者覽者詳之亦足以知談今之易而考古之難也噫于此書粗詳且備矣
列子載黃帝游于華胥民之國在弇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注斯離也齊中也】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張諶注云不必便有此國且引淮南子語以為正西曰弇州西北曰臺州舊經(jīng)因之遂謂臺之得名其來自古不知以臺名州實肇于唐之武德因天臺山爾且在東隅亦非西北列子淮南子皆一時寓言無庸援以為據(jù)
陸長倩題廣軒詩云為是會稽東部國不教更號小蓬萊郡國志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xiāng)為東部侯國東部元理回浦后屬會稽【回浦鄞地會稽越地】元鼎五年嘗立東部都尉治光武復(fù)改回浦曰章安以治立東候官通典云東部臨海是也陽朔元年徙治鄞或有寇害復(fù)徙治句章臨海雖東部侯地然則亦屢徙矣諸說皆云東部惟顏師古注漢地理云回浦南部都尉治未知孰是
漢書元封元年東越降帝以其反復(fù)遷之江淮間虛其地為治縣顏師古注治縣曰本閩越地注回浦曰南部都尉是也宋志乃引司馬彪曰章安故治地則臨海亦治地乎然治本屬閩故高帝時以無諸都之無諸既都治而搖都東甌自是兩處若置治縣豈于東甌界中又治閩閩去臨海一千二百里若嘗置縣在此則前漢表縣大率方百瑞安得一縣如此之遠況治縣改為章安續(xù)又分章安南為永寧不應(yīng)永寧界乎其中南北斷為兩境皆名治縣雖后漢至吳多指東越之地為東治實稱會稽故其地有東治山亦非今臨海也
舊經(jīng)序云光武時始改回浦為章安置臨??h屬會稽郡按吳少帝太平二年方分置臨海何由光武前二百年而置之乎又云吳太平二年分章安立羅江按長樂志改章安為羅陽在建安二十三年而吳太平二年亦但分羅陽等縣屬臨??r則有羅陽王表見于吳紀非羅江也又西晉太康四年以羅江屬晉安郡按長樂志載晉太康三年始以候官為晉安郡領(lǐng)縣八羅江在焉至宋有晉安太守領(lǐng)縣五羅江仍與則舊經(jīng)謂晉太康間羅江屬晉安雖得之若言立于吳太平中則當(dāng)言羅陽豈得言羅江哉羅陽今溫之瑞安【元隸臨海】故房元齡晉書地里志臨??侵媒y(tǒng)縣八無羅江縣
舊經(jīng)云吳少帝太平二年分章安地置臨海縣又分章安地立始平永寧松陽安陽羅江合七縣立臨海郡按分章安置永寧在永建四年分二縣地置松陽始平在興平四年析永寧立羅陽在吳赤烏二年凡置五縣皆不在少帝時今云太平二年方立合而為七此蓋不考之過今會稽志但云太平二年分章安始平永寧臨海羅陽松陽六縣屬臨??ぶ^之分則舊經(jīng)以為立非也然則少帝時所領(lǐng)止六縣耳晉地里志雖云吳置臨海郡統(tǒng)縣八然改始平曰始豐羅陽曰安固分安固曰橫陽析永寧曰寧海實在晉時豈得謂之吳置耶
唐地理志云武德四年置寧海今以晉志考之臨??にy(tǒng)縣八寧海已居其中安得謂置于武德四年也按寧海置縣自晉武平吳王浚以兵徇地請以鄞八百戶臨海之地二百戶為之今白嶠是也至隋開皇九年平陳廢縣入臨海郡唐武德四年改郡名臺州復(fù)置縣今海游是其處七年復(fù)廢至則天永昌元年復(fù)置遷于廣度里則今縣治是也故寧海創(chuàng)自東晉以迄隋唐凡兩廢三遷然后定夷考顛末殆是晉孝武刱之唐高祖與則天乃起廢者耳唐地理志之說非也又寧海令高述作縣學(xué)頌云瀕海之西臺阜之東有漢古縣屢遷儒宮寧海為縣既方刱于晉武而高以為始于漢又大誤矣
黃巖古之永寧縣今考其地曰鄉(xiāng)曰江曰驛曰山【方山舊曰永寧山】皆名永寧又瑞巖寺住持碑并古碑后序資福院佛殿碑皆曰臺之永寧縣存本名也永寧置縣始漢永建四年至吳以孫綝為永寧侯韓晏為永寧長蓋此地也今永嘉本古永寧縣分置故永嘉志云晉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之嶠南永寧立永嘉郡孝武寧康二年又分永嘉郡之永寧置樂成縣隋開皇九年平陳郡廢改永寧為永嘉縣隸栝州大業(yè)初郡復(fù)置縣仍屬焉唐武德五年以永嘉縣東置嘉州領(lǐng)永嘉永寧等縣正觀元年州廢省永寧隸栝州然則永寧蓋嘗屬溫與處矣黃巖雖古永寧而古永寧地廣今之永嘉樂清皆其地也自晉分臨海嶠南為永嘉地始屬之嶠南今之嶠嶺與樂清分界唐上元二年始分臨??h置永寧縣至武后天授元年更名黃巖然則古永寧甚廣今之黃巖特上元間分臨海而置耳
天臺山賦云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呂向注但云五界峻道名濟此險阻經(jīng)峻道而疾行也惟李善注此獨云五界五縣之界且援孔靈府會稽記曰此山舊名五縣之余地謂余姚句章鄞剡始寧此說是也然登真隱訣謂大小臺處五縣中央五縣謂余姚句章臨海天臺剡縣則與善所注微異今兩存之
舊經(jīng)載張遼為蕩寇將軍陳簡梅成叛太祖討之簡入山中有天柱山遼遂進軍斷簡成首太祖論功曰登山履險遼之功也增封假節(jié)按臨海之延恩寺后天臺之縣西雖皆有天柱山而遼未嘗進兵至此舊經(jīng)果何據(jù)而云乎今會稽縣宛委山一名天柱臨安亦有天柱山不應(yīng)便指為臺之山也
夏英公為倅日作延慶院記云臨海濟靈江而西越萬步至栝蒼山與真隱山并間有垂流千仞漱石成淵蛟龍宅之按舊志真隱山在臨??h西南十五里本名栝蒼山又名天鼻唐天寶中改名真隱則栝蒼即真隱英公析而為二非也
孫綽天臺山賦有云蔭牛宿以曜峰托靈越以正基蓋言天臺山據(jù)越地之靈而正基址爾非專以靈越為臺山也江總修心賦曰喜南斗之分次肇東越之靈秘又晏元獻石氏山齋詩云書仙十闋壯儒宮靈越山川寶勢雄以是考之則會稽本名靈越非止臺也
會稽志載天姥山在新昌縣東南五十里東接天臺華頂峰故李白天姥歌有天姥連天向天橫勢傾五岳連赤城之句然郡國志載天姥山乃在臨??ど綅c栝蒼山相聯(lián)或云在越或云在臨海疑此山綿亙相延故二處皆有之然臨海記但言此山在臨海按舊經(jīng)韋羌山亦名天姥山在仙居縣東連栝蒼且云石壁有刊字如科斗春月樵者聞笳簫之聲與臨海記同則天姥山又仙居之韋羌山也
真誥曰越有桐柏之金庭今剡縣金庭館乃沈約造本觀記云約定居桐柏嶺建館曰金庭則是剡之金庭亦號桐柏也今天臺縣洞宮以桐柏名始于唐景云二年司馬承【仁廟御諱】所置而寧??h之西南亦有桐柏山連天臺山故神邕天臺山記力辨云從極東至寧海界有桐柏山其狀高峻道士司馬承仁廟御諱云瀑布山頂是桐柏山因置觀不知山固在寧海也又太平寰宇記云在寧海西五十里今其地猶有桐柏里是剡縣天臺寧海皆有桐柏然道經(jīng)云越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臺相連真誥又云桐柏山在剡臨海二縣之境一頭在會稽東海際其一頭入海中然則山之綿亙?nèi)绱巳亟泳骋私灾笧橥┌匾?br />
陶宏景真誥云天臺山高一萬八千丈李白夢游天姥歌乃云天臺四萬五千丈對此欲倒西南傾疑不同也又國清寺在縣北十里長松夾道翠綠縈紆故賈島送僧歸國清寺詩石澗雙流水山門九里松張祜游臺山詩盤松國清道九里天莫曙至李白詩乃云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zhuǎn)月色百里行松聲百字合作九字豈傳之偽耶
蓋竹山為洞天福地今婺之東陽溫之樂清臺之臨海黃巖天臺皆有之東陽志云在縣東南三十里泗渡澗之南巖有石室三間號為蓋竹福地樂清志云蓋竹山去縣二三里后山絕頂有巖洞可環(huán)坐數(shù)十人俗名楊八洞七十二福地圖云第二福地蓋竹山在臺州黃巖縣玉清璇極洞天圖云第十九蓋竹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在臺州黃巖縣西天臺志云舊傳石梁側(cè)有蓋竹洞天何公持節(jié)澄按嘗夢游其地后邑宰窮探得之洞深可三丈余中有二峽觀諸志所載不同詳考是山實在臨??h東三十里【地名長石】故塵外記以為山在臨海有洞周回八十里仙人陳仲等居之而輿地志亦云臨??ぶ掳部h西北有蓋竹山山有石室晉許邁住此以此觀之不在他處明矣【唐守仲友記云山經(jīng)地志蓋竹山皆寓臺之黃巖今在郡城東南三十里介臨海黃巖間雖謂之在黃巖可也 協(xié)寅案陳仲下脫林字】
玉京洞在赤城右脅蓋十大洞天之第六周三百里【見登真隱訣及名山福地記】然會稽志載越之諸暨亦有玉京洞吳處厚題云秉燭攜笻□步前玉京迢遞訪神仙四時自有壺中景一罅都迷物外天洞在天臺不應(yīng)又在諸暨及考徐靈府小錄云其下別有洞臺方二百里南馳縉云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剡川臺越既接境而洞之廣復(fù)如此疑相通也
謝靈運有登臨海嶠初發(fā)疆中作與從弟仲連詩五臣文選注但云臨海郡名疆中地名其實疆中在剡縣非郡境也疆強同音故剡中今稱強口布蓋近疆中也強口者去剡一十五里其溪水尤紺澈可愛世傳王謝諸人嘗以雪后泛舟至此徘徊不能去今會稽志已載此詩矣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即其地也是詩已載樂清詩集矣今復(fù)載之天臺集可乎按靈運名山志云永寧安固二縣中路東南即是赤石永寧雖今之黃巖在靈運時已分于永嘉而安固又今之瑞安也又按顧野王輿地志云樂成縣西北有赤巖山赤水所出道書云其山正赤一名燒山又曰赤山正對臨??h南與永嘉接石映水通赤有石室從(木丹)溪東北入樂成今溫之樂清也然則所謂赤石者殆不在天臺矣
郡倚山瀕海易以捍守自晉唐間嘗經(jīng)孫恩袁晁裘甫劉杜之?dāng)_至本朝宣和復(fù)罹睦寇余孽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砦營柵屯戍得名如臨海之新城城門黃巖之漢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孫恩城寧海之緱城則以城名如天臺之始豐寨壽昌松門關(guān)嶺等寨則以寨名寧海之柵墟黃巖之柵嶺柵浦臨海之柵橋柵村則以柵名又如大郭營之在臨?!酒涞刂两裼蟹綄④姀R相傳舊立營于此有上營下營之名】大營前之在寧海女營之在黃巖【營在百郡有潘大夫廟舊傳晉人嘗攻賊于海島遂血食其地】則以營名黃巖有戍浦村戍浦嶺郡城東十里有屯頭則以屯戍名也
(魚孱)洋在縣東南五里今名下洋干道之火郡人營造鄉(xiāng)民坎土入城市之下有魚網(wǎng)敗舟之屬疑此地舊嘗為江也宣和間居人有獲壞碑者曰唐龍紀元年處士李罟葬于(魚孱)洋之濱則知得名久矣
黃巖屏山之南有墺曰晉墺湖曰晉湖山曰晉源相傳晉王之裔嘗居此故名按山半有明覺寺寺有小碑曰晉王游適之地則又非其裔矣大抵昔人游行之地后人思之故因而得名不記其始耳如臨海之招賢洞有晉潭殆亦此類又寧海梁王寺梁王墓舊傳為梁王??言而王亦未必至此黃巖有墺曰徐墺山曰徐山或云徐偃王之廟或援古建臺州記云地主任氏女感石精而生男有文在其手曰徐因號東海朐徐既長竊據(jù)自號徐王死葬此山其言不經(jīng)殆未可盡憑也
會稽志載司馬悔橋在新昌縣東南四十里舊傳唐司馬承【仁廟御諱】隱天臺山被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竊謂此橋當(dāng)表而出之以為處士輕出者之戒又其土人重建此橋板書其上誤以悔為晦曰司馬晦橋其義與字傳之益舛按云笈七簽載司馬悔山在臺州天臺山北系第十六福地李明仙人所治之處山在天臺新昌二境間故橋以山得名有過客題詩云道書司馬悔福地在天臺茲山秀盤古億載青崔嵬如何越中志紀載殊未該浪云唐子微曾過茲橋來奉詔悔輕出欲勒俗駕回至今名字存修梁架巖隈圖牒已大戾土俗尤疏哉以悔為晦名大字標(biāo)版牌流傳愈偽舛云笈君試開讀此詩可見其概矣
壁記載曹宏達天佑十年到任繼之以孫琰天佑十四年張從保天佑十七年錢鎰天佑十九年今考之唐史天佑乃昭宗末年紀號至哀帝不改舊號終于天佑四年而止是年禪位于梁梁改元開平凡四年又改干化凡二年固未嘗有天佑至十九年者而壁記所紀如此詳思之唐末錢镠據(jù)有吳越唐政既出于梁故錢氏但循唐之紀年不改舊號臨海又其所隸故郡守更代亦止用唐正朔故書天佑至十九年也然通鑒所載則有可疑梁紀載開平初但云是時惟河?xùn)|鳳翔淮南稱天佑四川稱天復(fù)余皆稟梁正朔又云是年以鎮(zhèn)海鎮(zhèn)東節(jié)度使錢镠為吳越王則錢氏蓋受其封拜用其正朔矣觀壁記所述乃用天佑至十九年而不易其心不忘唐如此哉
魯洵作杜雄墓碑稱雄字昌符京兆人徙臺與劉文起事劉知明州因人之欲請主郡政廉使承制加御史大夫明年兼大司憲轉(zhuǎn)左貂錫以竹使符詳考其詞則是劉文自使之守郡后方本道畀之郡符耳又云光啟三年加工部尚書是秋遷刑部尚書今圣嗣位【蓋昭宗也】嘉其威武謂執(zhí)政曰寰宇方擾獨海郡有武不用非以德行化乎因命以德化為軍號文德元年加兵部龍紀初加右揆大順初加左揆干寧二年加司空干寧四年冬十月卒今壁記載杜雄中和三年到任至干寧四年方稱駱團繼之殆與洵所制碑合考之唐史紀年則雄在郡首尾凡十五載然洵乃雄吏其辭自稱門吏德化軍巡官魯洵則志文未免失實且言語淺俚無足觀又一事可疑其云中和三年太守劉公改刺四明雄主州事而唐書僖宗紀云光啟二年十二月丙午臺州刺史杜雄執(zhí)劉漢宏降于董昌資治通鑒中和元年云臨海賊杜雄陷臺州光啟元年臺州刺史杜雄誘漢宏降執(zhí)送董昌斬之唐書稱執(zhí)漢宏事在光啟二年十二月而通鑒稱元年年既不同而五代史九國志所載殆是漢宏因錢镠為董昌取越州故奔臺州雄執(zhí)之以送昌非漢宏降雄也通鑒少誤
檢校尚書工部郎中前兼臺州刺史李師望大中十四年三月十七日準詔領(lǐng)義成武寧袞海宣潤等道兵士一千七百人乘驲赴任討除草賊至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戰(zhàn)于天臺觀前其日收復(fù)唐興縣自此六戰(zhàn)斬首四千級招降九千人至九月方平寧咸通三年罷郡九月十一日北歸因留題以上皆師望自紀見于桐柏觀元稹碑陰觀其所刻蓋捕裘甫時也裘甫眾至三萬有劉暀劉從簡輩頗勇焚掠城邑聲振中原王式為浙東觀察使請兵以行懿宗詔發(fā)武寧義成淮南等道兵授之浙東軍連戰(zhàn)不利故師望分統(tǒng)此兵方克奏捷然師望所刻作大中十四年而通鑒以為咸通元年蓋懿宗即位于大中十三年八月改元必在次年遠方自稱為十四年雖咸通三年所題仍舊號而史家書法只以改元標(biāo)于即位之始年故也后六年師望以鳳翔少尹請分蜀建定邊軍遂為雟州刺史
臺州天慶觀有唐開元真容應(yīng)見碑蓋開元二十九年立也后題朝散大夫使持節(jié)臨??ぶT軍事守臨海郡太守賈長源及桐柏觀碑天寶元年立則作朝請大夫使持節(jié)諸軍事守臺州刺史上柱國賈長源此一人耳所載官稱及郡號不同如此蓋嘗考之唐至天寶元年改臺州為臨??ぶ粮稍陱?fù)為臺州不應(yīng)開元二十九年便稱臨海郡天寶元年卻稱臺州又唐自武德元年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加號持節(jié)后為使持節(jié)諸軍事至天寶元年復(fù)改刺史曰太守亦不應(yīng)開元二十九年已稱臨??ぬ囟鞂氃昙雀淖魈貜?fù)號刺史非二碑之誤則史之誤也
舊經(jīng)以于姓編云蕢云陶唐時居白鶴觀遂冠之仙隱門非也按云笈七簽女仙傳稱徐仙姑徐之才之女咸通初謂剡縣白鶴觀道士蕢云陶曰我先君仕歷周隋以方術(shù)聞剡縣即今之嵊縣【錢氏以剡字兩火一刀不祥改為嵊】然則蕢云陶非在臺之白鶴觀舊經(jīng)誤矣
曾守幾作遺直堂詩力辨孔文仲為州推官非為司戶文仲曾舅也故公序其事云或云孔公應(yīng)制乃臺州司戶參軍非推官也幾謂公為舅知公所歷無疑試問其說則曰實錄會要云爾幾曰是固書之少誤州有公所撰修城記曰從事有天臺詩集有浮碧軒榜有官文書皆曰推官可覆視也或曰安知不嘗為司戶乎曰公之墓志丞相蘇公之文也一命試秘書省校書郎杭州余杭尉再調(diào)南康軍司理升臺州軍事推官對制策趣還本任未嘗為司戶也
舊傳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為楊文公幼時詩邵氏聞見錄又云舒州峰頂寺有李太白題云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前二句既不同而其說復(fù)異今天臺華頂峰有孟觀詩云偶因華頂峰抬手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蓋華頂一峰天臺山之最高者故觀詩作此語今峰旁有摘星巖刊詩立石則前所指為太白文公語皆好事者改之爾
跋
今天下郡縣皆有紀錄臺獨為闕典問之故府則知前乎此者蓋嘗會粹而疏略未備也碩承乏之初固竊有志而事力有所未暇越明年歲以稔告郡家粗可支吾于是命郡博姜君延集人士相與討論而屬筆于篔窗陳君閱數(shù)月而后成書吾州在浙左為佳郡讀孫興公一賦則知山川之美實甲東南況自晉唐至今前后曳組于此多一時名勝士至于騷人墨客搜奇抉秀皆班班可考然則是書之作豈特可以補職方氏之闕雖山川人物亦將由是而發(fā)揚呈露于天壤間其為益于臺也深矣嘉定十六年郡守青社齊碩書
確山明府出所刻赤城志屬寅覆校爰以舊棄本是正其偽謬間有疑信參半者仍舊而不敢易圖十三佚其四明人補刻二張坊里阛阓迥與宋殊因刪去從其朔也是書為宏治丁巳謝方石祭酒翻刻臺人罕有藏本予向柢得其半后假洪筠軒別駕所藏與友人沈椒巖鈔足之謀以館谷付梓未果今明府之好與寅同不惜廉俸刊布人間其有裨于桑梓何如耶道光紀元歲在重光大荒落且月廿又四日臨海郭協(xié)寅跋于靈溪山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