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駝子河 在香河縣東南十五里上通蕭后運糧
河及葉家屯董家屯両堤口下經(jīng)杜里莊為牛濟
河
劉宋河 在香河縣東南三十里上通頭屯浦河下
經(jīng)彭家務(wù)入寳坻界
葉清店河 在香河縣西南十里上通狼兒窩張家
莊運糧河口下通甄家店葉家屯董家屯三路堤
口開甄家店堤則由趙家河入本縣城內(nèi)河開葉
家屯堤則由延寺莊黃家院井亭莊顏家洼入髙
家駝河開董家屯堤則由延寺莊十百戸龎家營
彭家務(wù)入髙駝子河
蒼頭河 在香河縣西北二十里即蕭后運糧河也
上通牛欄山水窩頭莊水下通三路堤口一由李
家坑堤口入北吳邨一由明星堂堤口入甘十八
堤口一由東凌莊尹家河沙務(wù)莊張家灰店南吳
邨牛家屯入扳罾口運河
蒲冶河 在香河縣東北十五里自渠口河南流貫
縣城中折而東出東門至縣東十八里名牛家港
經(jīng)韋各莊套里莊三叉口至縣東三十里匯為七
里莊河又東徑寳坻縣界入于海
百家灣河 在香河縣北五里
百家灣在香河縣北其水無源四時不竭 名勝 志
駱駝港河 在香河縣北八里
駱駝港源自三河縣之?兒山流經(jīng)縣界入白河
名勝 志
白河 古沽水也亦曰潞河源出宣化府赤城縣流
經(jīng)口外入宻云縣之石塘嶺闗過宻云縣西又南
徑懐柔縣東又南徑順義縣東又南徑通州北又
屈徑其東南又徑香河縣西南折而東南入武清
縣界又東南逹天津府之[三岔河]由直沽入海
漁陽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
里 漢書地 理志
沽水出山徑漁陽縣故城西而南徑安樂縣故城
東俗謂之西潞水也西南流徑狐奴山西又南徑
狐奴縣故城西又南左會鮑邱水世所謂東潞也
沽水又南徑潞縣為有潞名潞河也又東南徑泉
州縣故城東又東南合清河清湛漳洹滱易淶濡
虖池同歸于?!∷?jīng) 注
白河在漷州東四里北出通州潞縣南入于通州
境又東南至香河縣界又流入于武清縣境達于
靜海縣界 元史河 渠志
白河源出宣府龍門所東滴水崖東流入宻云縣
北之石塘嶺過縣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從石塘
嶺過懐柔縣西順義縣東入通州東境合焉東南
徑漷縣武清東而入直沽合[衛(wèi)河]入?!》捷?紀(jì)要
白河自宻云縣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
白遂河 明一 統(tǒng)志
白河両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 通州 志
白河自石塘嶺白馬闗入故曰白河赴通州北闗
濕余河合即運糧河性悍多沙遷徙無常俗稱為
自在河 順義 縣志
通州香河武清三州縣運河其北自白河與富河
在通州北石壩處合流四十里許至張家灣而通
惠桑干諸河入焉南流至天津出海所謂潞河也
亦稱白河自通石壩起至天津衛(wèi)界止計程三百
四十二里 治河 要覧
富坨河 在通州東三十二里周五里許經(jīng)年不竭
多魚蝦之利
富河 在通州西北即古濕余水也一名溫余河亦
曰榆河源出昌平州由順義縣界至通州北關(guān)外
與白河合
濕余水出上谷居庸關(guān)東又東流過軍都縣南又
東流過薊縣北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西入于直
沽河 水經(jīng) 注
濕余河源出軍都山至舊縣西而伏又南復(fù)出謂
之榆河其發(fā)虔為月兒灣或名溫余河今上流已
涸下流為沙河入順義縣境至通州會白河 方輿 紀(jì)要
牛家務(wù)河 一名綘河在通州東北源出牛欄山經(jīng)
西趙村過綘橋至王家渡入潞河
漷河 在通州南自蘆溝分流至廢漷縣西折為三
其一為漷河?xùn)|入白河其一為新莊河流武清縣
界其一為黃匯河流入飛放泊
泃河 在三河縣東北源出口外流入平谷縣又東
北徑縣界折而東至寳坻縣會潮河入海亦曰渠
河
泃水出右北平無終縣西山白楊谷西北流徑平
谷縣屈西南流又東南徑平谷故城東又南徑紻
城東又東徑臨河城北屈而歷其城東側(cè)南出入
鮑邱水 水經(jīng) 注
泃水一名廣漢川發(fā)源黃崖口西南流經(jīng)盤山之
陰入平谷縣為泃河又南入三河縣又東南流入
寳坻縣界 方輿 紀(jì)要
洳河 在三河縣北五十里源出宻云縣流徑平谷
縣又西南流入縣界合泃河
洳河水源出北山東南流徑平谷縣故城西而東
南流注于泃河 水經(jīng) 注
洳河源出宻云縣石峩山流徑平谷縣東南又西
南流入三河縣東南入泃河 方輿 紀(jì)要
小河 在三河縣北十五里源出靈山西流入泃河
王慶坨河 在武清縣南八十五里即東安呂公河
上由霸州渾河經(jīng)磨汊港東流入淘河泊又東入
武清縣分為二俱經(jīng)王慶坨鎮(zhèn)而入三角淀
新引河 在武清縣東北河西務(wù)東即白河支流也
康熈五十四年開浚
潮河 在寳坻縣東其上流合泃河沽河之水而為
白龍港亦曰糧運河又東南過寜河縣入于海方
輿紀(jì)要寳坻縣潮河一名白龍港其上源一自棃
河一自泃河至縣界三叉口合流亦曰糧運河?xùn)|
南入于海
又宻云縣潮河源出古興州自古北口流徑縣西
合于白河宻云縣志潮河發(fā)源自興州界古北口
流徑縣西南與白河交會按寳坻之潮河即宻云
之潮河古鮑丘水也水經(jīng)注鮑丘水出御彝北塞
中又南徑宻云戍西御彝北塞今廢興州地宻云
戍即古北口闗也水經(jīng)注又云鮑邱水西南歷狐
奴縣又西南注于沽河今順義縣漢狐奴地也方
輿紀(jì)要鮑丘河自宻云縣流徑通州東境未荘村
又徑三河界至寳坻縣合泃河葢舊日潮河自宻
云徑順義縣而合于白河又分流由三河徑寳坻
而合于泃河統(tǒng)而計之總一鮑邱水也自明景泰
二年由[北塘]河口開引新渠 詳 下 由是天津糧艘由
直沽徑寳坻之潮河而上泝于薊州即今所云薊
運河也至嘉靖三十四年遏潮河不使入順義竟
由宻云合白河水部備考自密云城西楊家荘筑
塞新口疏通舊道令白河與潮河合流至牛欄山
水勢甚大故通州漕運得達宻云城下是潮河之
在宻云者合白河而下達于通州即今所云北運
河也
新河 在寳坻縣東南自直沽河口起至[北塘]河口
止徑四十里明天順三年鑿
明初海運一十三衛(wèi)管駕遮洋船由直沽海口開
洋運至薊州歳有疎虞天順二年以大河衛(wèi)百戸
閔恭言命都督僉事宗勝御史李敏工部主事李
尚發(fā)軍夫萬余開河自新開沽起至薊州長四十
里舟行無虞定例三年疏浚一次 漕河 圗志
嘉靖元年正月命工部主事江珊督理新河工程
先是漕舟從天津出海復(fù)折入梁河而達薊州議
者謂直沽東北岸有二道一曰新開一曰水套北
接梁河徑四十里可以疏浚成河行之謂之新河
歳久湮塞乃復(fù)命珊督疏 明世宗 實録
新河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自直沽河口起至北
塘河口北相距約四十里亦名漕渠 舊志
栁沽河 在寳坻縣東北源自永平府玉田縣流經(jīng)
縣界入潮河
栁沽河在寳坻縣東北三十里玉田縣之水匯流
入縣境曰栁沽河下流注于白龍港 方輿 紀(jì)要
八城門河 在寳坻縣東南七十里潮水逆注受其
灌溉者有七十二沽居民利之
沙河 在昌平州
沙河店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龍泉寺合
西山諸泉東流為南沙河店北有水出昌平州西
南四家莊徑雙塔村東流為北沙河二水至店東
南竇家莊而合又東南至通州界入白河 昌平山 水記
兩水河 在昌平州西南亦曰蓮塘
州治西南三里八蠟廟前東西二水相環(huán)名為兩
水河亦曰蓮塘河旁植榆栁地多秔稻若水鄉(xiāng)焉
昌平山 水記
湯峪河 在昌平州西亦名湯峪川源出石縫山下
東南流入雙塔河
雙塔河 在昌平州西南三十里
雙塔河源出昌平縣孟村一畆泉經(jīng)雙塔店而東
至豐善村入榆河 元史河 渠志
水峪河 在昌平州東北百里
水峪河距州三十五里入懷柔縣界一名黃花鎮(zhèn)
川河 州志
黃花鎮(zhèn)川河源出塞外自二道闗流入黃花鎮(zhèn)口
經(jīng)州東北 方輿 紀(jì)要
大水峪河 在順義縣北二十五里自懷柔縣流入
東南流至牛欄山東麓入白河
黃門子河 在宻云縣東九十里源出黃花闗口泉
西流入潮河
馮家渡河 在宻云縣北九十里源出口外自馮家
峪口流入白河
白馬闗河 在宻云縣北一百里源出口外自白馬
闗口東流入縣界南折入白河
湯河 在宻云縣東北七十里源出司馬臺闗口泉
南流西折貫古北營城中西出又南入潮河
干搭河 在宻云縣東北百四十里源出口外自黑
峪闗流入西流經(jīng)古北城內(nèi)會清水河又西南入
潮河
七渡河 在懷柔縣南
七渡河出北山黃頒谷亦謂之黃頒水東南流注
沽河 水經(jīng) 注
七渡河在縣南二里即昌平州之珍珠泉也南流
入縣界至城東南入大水峪河 縣志
雁溪河 在懷柔縣東八里源出塞外自開連口入
界南流經(jīng)大水峪河入白河
小泉河 在懐柔縣東三里源出虹山由采家里入
白河
胡良河 亦名湖梁河在涿州北十里源出房山縣
大安山流入州北又東南入于琉璃河
湖梁在郡北十里垂楊樹堤蒲葦夾岸曉月升時
漁郎欵乃樵夫牧子逍遙于回塘曲渚之間不少
佳致 涿鹿 記
挾河 亦曰挾活河在涿州北二十里自房山縣流
入又東入良鄉(xiāng)境合琉璃河
挾河水出良鄉(xiāng)縣西甘泉原東谷東經(jīng)西鄉(xiāng)縣故
城北又東經(jīng)良鄉(xiāng)城南又東北注圣水世謂之挾
活河 水經(jīng) 注
挾河出房山縣東南中浣谷流入涿州界與胡良
河合入琉璃河 方輿 紀(jì)要
樂水河 在房山縣南三里即古樂水也
樂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東南流注圣水 水經(jīng) 注
十度河 在房山縣西南曲折旋繞由十度村至石
?店厯經(jīng)十度故名
龍泉河 源出房山縣北大安山下流徑良鄉(xiāng)縣西
南與琉璃河合河濵有金時盤寜宮故址 方輿 紀(jì)要
會同河 在霸州南其上流納保定府雄縣茅兒灣
諸水入保定縣北為玉帯河又東由十王堂入州
界為會同河又東北為善來營又東為苑家口又
東為蘇家橋自此而下匯為淀泊水發(fā)則漫無涯
涘水退則蘆葦盈望而其流大槩分為三道一東
北流入信安鎮(zhèn)為信安河一東南行通鹽運河流
淺易涸一東行為正流不及三十里為王家莊在
河南岸又東北可十二里與信安鎮(zhèn)之支流會又
東可十余里得新開河口即子牙分派也又東可
二十余里為褚河港又分二支一東流為長子河
一東北曲折可八里為東河港又東可十余里為
王慶坨與長子河合而子牙河之自王家口分派
者亦來會焉自王慶坨又東迤南行二十里為三
角淀
玉帯河其源有二一西北自新城來有盧溝拒馬
挾河琉璃胡良桑干烏流白澗白溝曰北九河一
西南自任邱縣來有黒洋一畝方順唐河沙河滋
河曰南六河俱匯于雄縣之茅兒灣流入縣界為
玉帯河 舊志
會同河上接玉帯下至蘇橋眾流至此合而為一
所謂苑口秋濤也 霸州 志
霸當(dāng)京邑之陽川原漫衍羣水赴焉口外諸山之
水自京西蘆溝橋而下經(jīng)固安永清匯于三角淀
此霸州以北之水也宣府紫荊白溝諸水自新城
而下會于茅兒灣經(jīng)保定玉帯河達于苑家口至
于信安直沽入于海易安苑肅唐蠡九河之水自
雄縣而南下東過茅兒灣入于苑家口山西五臺
之水自河間而下經(jīng)任邱匯于五官淀亦入苑家
口此霸州以南之水也南北二川水至則彌漫浩
淼文安大城積為巨浸治之之法不以壅而以導(dǎo)
不先于決口而始于下流觀直沽之上有大淀有
小淀有三角淀廣延六七十里深止四五尺若因
而増益之又為之堤以停蓄眾水而委輸于海水
固有所受也然后浚治舊川為長堤以束之髙廣
倍于前使水有所行又多開支河聫絡(luò)相屬使水
有所分見田洼淀不下數(shù)十虔又各深而堤之使
水有所積則雖淫潦可無患矣 明霸州道王鳯 靈治北河議
中亭河 在霸州東南舊自雄縣之吳家臺流徑保
定縣北入玉帯河水發(fā)則通舟水退則涸雍正四
年疏浚深廣自保定縣北引流至州東臺山村而
入會同河復(fù)開支河以廣灌溉
通濟河 在霸州東由苑家口逆流達栲栳圏經(jīng)關(guān)
玉堂山川壇轉(zhuǎn)折而北入護城河每秋霖河泛舟
楫直抵城下民以為便
子牙河 在大城縣東滹沱漳滏諸流之委也滹沱
源出山西至冀州合漳 詳正 定府 滏陽源出磁州至寜
晉縣入漳漳有二源曰清漳曰濁漳 詳廣 平府 自河南
彰德府合流而下至廣平縣分而為二一東一東
北東流之支于山東館陶入衛(wèi)東北之支至山東
邱縣分為二一北一東北其北者厯寜晉而合滏
陽至冀州而合滹沱抵獻縣又分為二一西南行
至青縣合山東邱縣東北分流之支同歸于衛(wèi)一
西北行由河間縣之龍華橋入大城縣界為沿河
又東北流至縣東南二十五里四呈口合黒龍港
河亦名交河從而北折徑子牙村故名子牙河又
北二十里徑王家口又分為二一西北流八十里
出新挑河一北流迤東六十里出慶坨二流總匯
于三角淀自王家口而上西自大城東接靜海両
岸俱有大堤康熙三十九年
圣祖親閱河工發(fā)帑命官修筑
子牙之源來自西南條派未易數(shù)悉大要惟滹沱
與滏為眾流最而逺且險者莫過漳河按清漳發(fā)
源樂平之少山濁漳發(fā)源長子之鳩山分流至彰
德之林縣而始合跡其入直隸也成安曲周肥鄉(xiāng)
廣平諸縣首受之南或沖衛(wèi)北奪諸河比年以來
分為四支一經(jīng)魏縣元城至山東館陶歸衛(wèi)入運
一經(jīng)廣平至山東邱縣又分為二一折而東經(jīng)威
縣南宮棗強武邑故城景州阜城交河至青縣杜
林村與獻縣完固口之支流合一折而西經(jīng)廣宗
平鄉(xiāng)巨鹿以抵寜晉與滏河會夫滏水雖清性湍
而熱南自磁州經(jīng)直隸之廣平郡漸達寧晉輔漳
而流至冀州又合滹沱考滹沱剽悍亦稱渾水西
由繁峙入直隸之平山達于正定奔騰涌伏漸抵
冀州偕漳滏諸流共由衡水歷武邑武強入獻縣
完固口復(fù)為両支一由西南入單家橋合杜林村
之流至鮑家嘴歸運一由西北入臧家橋經(jīng)河間
大城為子牙河出王家口歸淀統(tǒng)而遡之歸運者
三歸淀者一條分脈散厥勢漸平議者欲合四支
為一遏其入淀悉會注漕創(chuàng)鑿新道以歸于海
皇上洞燭其弊謂水勢合則猛分則弱今諸河分流若并
歸運則漕道有妨并歸子牙則屯田受害于是悉
屏羣議
特授方畧
命大小臣遵行相度凡三支之歸運者先于上游除廣平
諸邑之賦乗時捍御隨于下流或?;蚴桧樒湫?br />
以達之使不為轉(zhuǎn)輸?shù)K而一支之歸淀者臧橋以
下地狹而逼勢直而迅向使堤防無術(shù)春漲秋霪
非溢則潰沿河八州縣其不被昏墊者幾何爰設(shè)
河員不惜金錢數(shù)十萬于獻縣河間東西兩岸髙
筑長堤西接大城東接青縣靜海雙堤屹然各二
百余里又于東堤廣福樓開新河以分其勢而子
牙一帯驚濤駭浪東行于両堤內(nèi)者直至王家口
安流無恙乃以三分 原 闕 瀉支河逶迤趨淀以七分
両出文安 原闕 保定河間三郡各堤岸所匯
之水 原闕 注于文安者合子牙之東流同
趨 原闕 歸海由是而四支恬然各由其道
南不至合[衛(wèi)河]以妨運北不至挾滏水滹沱以侵
田
圣慮淵深誠非百執(zhí)事所能窺萬一者矣 許汝霖北河 圣功頌序
黃汊河 在大城縣東北八十里
黃汊河上源即易水也自安次縣分流入縣境又
東北入武清三角淀 方輿 紀(jì)要
龍池河 在薊州南半里一名漁水源出州北之鵝
臺下潴為鵝湖南流經(jīng)州城西又東南入沽河
沽河 在薊州南五里遵化州即淋河之下流也西
南流與泃河合而為白龍港
薊州沽河自陽河以西泃河以東諸水皆會焉志
云沽河在通州者為西潞水在薊州者為東潞水
方輿 紀(jì)要
沽河?xùn)|接遵化玊田交界處至州南紀(jì)家窩而南
行至下倉店轉(zhuǎn)而西南行至嘴頭莊與泃河合流
轉(zhuǎn)而東南行由白龍港至曹家口頭莊 薊州 志
陽河 亦名五里河在薊州西五里源出州北蘆兒
嶺口南入沽水水性暖遇寒不氷故名
砂河 在薊州西二十五里源出盤山經(jīng)沙嶺之麓
東南入五里河
馬莊河 在平谷縣東三里源出縣東北海子莊南
流入縣之泃河
獨樂河 在平谷縣東北二十里或伏或見斷續(xù)不
常西流入泃河
周村河 在平谷縣西十里源出口外南流入泃河
逆流河 在平谷縣南八里源出泉水山西流九十
九曲入泃河一名小碾河
灤河 在遵化州東七十里自口外流入又東入遷
安縣界 詳永 平府
淋河 卽棃河源出遵化州北山谷中與諸水合名
合河又名張子河入薊州界為沽河
淋河源出遵化州合湯河清水河流至淋河莊入
境東南流至夏官屯合沽河此河本名棃河因淋
棃二字音相似今遂誤為淋河 薊州 志
棃河經(jīng)州西南與諸水合名合河一名張子河入
薊州界為沽河 遵化 州志
十河 在遵化州東北十里源出口外合眾流而南
經(jīng)州東又西南入棃河
清水河 在遵化州西六里源出導(dǎo)溝峪經(jīng)州西南
入水門口又西入張子河
水門口河 在遵化州西南二十里兩山之門九河
之匯懸崖而下又冷嘴頭河在州西北二十五里
入張子河
魏家河 在遵化州西北五十里源出鲇魚關(guān)流入
湯河
興龍口河 在遵化州西北六十三里天臺水所匯
流也南流亦入張子河
鹿角河 在遵化州西南七十里其地洼下向苦水
患明縣令辛志登開渠泄之遂成膏膄
車箱渠 在宛平縣西北魏嘉平二年劉靖開見水
經(jīng)注
寳帯渠 在懷柔縣城外縣人鍾其濚鑿引白河水
繞城如帯故名
西湖 在宛平縣西玉泉山下
西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葢燕之舊池也 水經(jīng) 注
西湖去玉泉山僅里許即玉泉龍泉所潴俗名大
泊湖沙禽水鳥出沒于天光云影中可稱絶勝 長 安
客 話
太湖 在宛平縣西
太湖在府治西四十里南流入洗馬溝 名勝 志
裂帛湖 在宛平縣西玉泉山望湖亭之下裂帛泉
從石根溢為湖方廣數(shù)丈泉涌湖底狀如裂帛其
水澄鮮漾沙金色
涌泉湖 在遵化州南湖不甚廣而泉水澄渟不竭
樓子湖 在遵化州南十三里縱廣七里產(chǎn)蓮芡
丹棱沜水 在宛平縣西
圣祖御制文集
暢春苑之萬泉莊平地涌泉匯于丹棱沜循沜而
西至西勾注為小溪又南為陂者五六至東雉村
今名慈 家務(wù) 水入地中伏行至六里河重源浚發(fā)合圣
水龍泉東注巨馬
清淀水 在固安縣東南發(fā)源西淀東流注圣水曰
劉公口
易水 在文安縣西
易水在文安縣西自保定縣流入 方輿 紀(jì)要
芹城水 在昌平州東北四十里
芹城水出北山經(jīng)芹城東又南注濕余水 水經(jīng) 注
幢幢水 在昌平州西北虎峪山下飛瀑如布流二
三里至鵓鴿巖隠流不見或云舊治西北城下虎
眼泉是其復(fù)出處流入榆河
涿水 在涿州西
涿水源從大同得勝堡入至老班溝一之淶水一
之涿州 名勝 志
范水 在涿州西南自淶水縣流入合于巨馬河
桃水 在涿州西北
桃水受淶水于徐城自逎縣東徑涿縣故城下與
涿水合 水經(jīng) 注
甘泉水 在房山縣西北
甘泉水出縣西山東南流徑西鄉(xiāng)城西而南注鳴
澤 水經(jīng) 注
按縣志大房山南孤山口東八里有東西南北
四甘池村西村之水從石璧出凡七竇羅注為
池池中生魚止一目而味美疑即古甘泉水也
防水 在房山縣東南源出大防山流徑羊頭阜俗
謂之羊頭溪
霸水 在霸州南三里上流自白溝河分流徑州界
合拒馬河今淤
滱水 在文安縣北舊自雄縣流入
靈邱滱水東至文安入大河 漢書地 理志
清池水 在薊州東十五里周一頃余四山圍繞水
色瀲灔可愛
白澗水 在薊州西四十里發(fā)源盤山西峪流入沙
流河
瀑水 在薊州西二十五里源出石山之麓有泉自
石罅噴出流經(jīng)墖山之陰極清冷初夏或有氷浮
出
灅?biāo)≡谧窕菸鞅?br />
灅?biāo)隹∶铱h世謂之車畚水又東南流與溫泉
水合 水經(jīng) 注
夏澤 在三河縣西
鮑邱水又東南入夏澤 水經(jīng) 注
今三河縣西有夏店疑因古夏澤為名 日知 録
鳴澤 在涿州西
鳴澤在范陽縣西十五里 括地 志
黑城川 在宻云縣北四十里平頂山后流入潮河
三藏川 一名三城水在宻云縣東北其水三川派
合曰西藏川東藏川中藏川其合處曰三藏口下
流亦入于潮河
麒麟洼 在保定縣北
保定縣北有麒麟洼昔甞產(chǎn)麟于此又縣西有孝
順洼相傳唐太宗征遼萬馬所飲而成 方輿 紀(jì)要
瑯川淀 在東安縣南七十里白溝諸水下流也東
入磨乂港
金盞兒淀 在通州北二十五里廣袤三頃水上有
花如金盞因名
不老淀 在三河縣西四里
三角淀 在武清縣南八十里卽古雍奴水也
西至泉州雍奴東極于海謂之雍奴藪 水經(jīng) 注
縣南有三角淀周圍二百余里即雍奴水也自范
甕口王慶坨河及劉道口魚兒里諸水會于大沽
港入于海 名勝 志
東西五六里南北十余里又東為四汊港四汊可
四五里又東為西沽三十里合運河達天津亦名
葦?shù)椤】h志
東游香淀 在寳坻縣南八十里又縣南二百五十
里有[草頭沽]淀及神堂兒淀又東南四十里有尋
思淀三十里有小淀九十里有月河淀一百三十
里有塌河淀又縣東五里有破淀東北五里有趙
淀東北二里有地扒拉淀又縣西十五里有□淀
十八里有蘇子淀三十里有商王淀
水紋淀 在霸州東
沿邉塘濼東起信安軍永濟渠西至霸州莫金口
合水紋淀得勝淀下光淀小蘭淀李子淀大蘭淀
為一水衡廣七十里縦十五里皆巨泊也 宋史河 渠志
髙橋淀 在霸州東南七十四里一名大浪淀周圍
百里其西為栲栳圏眾流所聚也東南流為栁汊
河入文爾淀文爾淀在州東七十三里舊名堂二
淀東分二流形如八字亦名八字河下流俱入?yún)?br />
公河又州東有回淀東西二十七里南北八里
火燒淀 在文安縣東二十五里廣四十余畝縣東
北有石溝河?xùn)魏蛹焙尤哿饔诖藮|入衛(wèi)河
達于直沽又東北四十八里有石城淀又東北有
慈老淀黑母淀落坡淀四角淀狐貍淀
三家淀 在大城縣東北五十里為文安靜海三縣
之交文大之水由此北下明萬厯中靜海民筑堤
障水文大兩縣俱被水害縣令梁綱請于撫按開
之又縣北十里有李字淀四十里有麻洼淀
荷花淀 在保定縣西北中多種蓮夏月盛開香聞
十里又糧料淀亦在縣西北
棗林淀 在薊州西
百泉溪 在府西南十里麗澤闗平地有泉十余穴
匯而成溪東南流為栁林河下流注于盧溝河
道人溪 在宻云縣東北石盤谷發(fā)源龍門流注縣
西入潮河
積水潭 即西海子也在都城西北隅
積水潭在都城西北隅東西亙二里余南北半之
西山諸泉從髙梁橋流入北水闗匯此或因內(nèi)多
植蓮名蓮花池或因水陽有凈業(yè)寺名凈業(yè)湖從
德勝橋東下稍折而南直環(huán)北安門宮墻左右流
入禁城為太液池俗呼海子套 燕都逰 覽志
黑龍?zhí)丁∮腥辉谀铣呛诟G廠一在府西畵眉山
一在房山縣西北皆禱雨之地也
龍?zhí)丁≡谕鹌娇h西盧師山廣僅丈余有巨石覆之
禱雨輒應(yīng)
玉淵潭 在宛平縣西十里元人丁氏故池堤栁環(huán)
抱沙禽水鳥多翔集其間為逰賞佳麗之所
七里龍?zhí)丁≡谕ㄖ輺|二十里廣袤一頃旱禱多應(yīng)
玉斗渾 在昌平州百望山
玉斗潭距百望山十二里茂草罨之深不可測 薊 邱
集
洗馬潭 在涿州西五里俗傳張桓侯洗馬處
青龍?zhí)丁≡诜可娇h西南二十五里
文安潭 在文安縣北十五里
渤?!≡趯椲婵h東南二百里西南接天津東接豐
潤界
[七里海] 在寳坻縣東南 詳河 渠
海子 在遵化州西南四十里縱深十?dāng)?shù)里為湯棃
二河下流
飛放泊 即南海子在都城南二十里
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下馬飛放泊 明一 統(tǒng)志
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辟四門繚以崇垣設(shè)海戸
千人守視永樂以來歲時搜獵于此 大政 記
七里泊 在宛平縣西北三十五里
七里泊在碾莊自昌平州流經(jīng)此合髙梁河 方輿 勝覽
燕家泊 亦曰丁家潭在宛平縣西北二十五里廣
袤五十余畝東南流入玉淵潭
桃河泊 在東安縣南五十里渾河水所匯也流入
三角淀
蓮花泊 在東安縣南三十里流經(jīng)葛漁城入武清
縣界
南新莊泊 在通州舊漷縣南二十五里又縣西南
二十五里有栲栳垈飛放泊北八里有馬家莊飛
放泊
督亢陂 在涿州東南陂地廣衍跨連新城固安二
境
魚藻池 在大興縣東南俗呼金魚池
魚藻池居人界池為塘植栁覆之歲種金魚為業(yè)
每端午日走馬于此 帝京景 物畧
九龍池 在昌平州西北
九龍池在紅門西翠屏山下泉出九穴穴鑿石為
龍吻潴水為池 燕都 逰覽
仙人池 在昌平州西駐蹕山又蓮池在州東南龍
泉山甘露亭魚池在龍泉山觀音洞
月池 在涿州西十五里盈三百畝泓渟湛澈其形
如月又紫池在州西南十五里
干池 在涿州西十五里其地洼下為眾流所歸然
未甞盈滿為患一名百尺干
洗馬溝 在宛平縣西南四十五里
太湖南流入洗馬溝相傳光武北廵洗馬于此故
名 名勝 志
紅澗溝 在昌平州龍虎臺西十二里
白祀溝 在永清縣西北又縣西有枯溝水自東安
縣流入
八文溝 在東安縣東北源出縣東平地泉南入拒
馬河
北涉溝 在涿州西北又南渉溝亦在州西北又西
南三十里有岐溝
北渉溝自淶水縣流入即洹水也南渉溝即督亢
水 方輿 紀(jì)要
北渉溝南渉溝俱自良鄉(xiāng)縣流至涿州入桃水 名 勝
志
[漲水溝] 在薊州北唐神龍中姜師度開
[青溝] 在薊州盤山中
[青溝]居盤之中羣峯圍繞水匯于一逆流而西自
天城寺水口出山 四正山 居志
龍灣 在香河縣有二大龍灣在縣南四十里又南
為小龍灣夏秋時合流入寳坻縣[七里海]
月兒灣 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又鹿角灣在州西
玉井灣在七空橋東南崖
珠浦港 在通州東北二十五里中產(chǎn)蓮藕蘋茭大
為民利
清沽港 在武清縣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東合丁
字沽由直沽入于海
董公庵泉 在府西南五十里泉水涌出入良鄉(xiāng)縣
界
龍泉 在良鄉(xiāng)縣西北十八里味甘美東流合鹽溝
河
南務(wù)里河 在涿州南下流為栁河
白浮泉 在昌平州東南又抱榆泉在州東四十里
德勝泉在鎮(zhèn)邉城永清泉在闗東南隅飲馬泉在
銀山南蕙泉在渤海所
龍王泉 在昌平州五里龍泉山龍王祠下自東麓
滴出石竇瀠洄清冽可愛下流入溫余河又州東
北二十里有珍珠泉七十里有蒙泉又州北五十
里有團泉西北三十八里有廣澗泉西北二里有
濯纓泉又州西南七十里有安泉又永液泉在州
西北翠屏山下
新湯泉 在昌平州東南三十二里有海子水燠如
沸康熙五年鑿大池二砌以雕欄復(fù)疏細(xì)渠旁流
四注皆甃以白石瑩潔如玉又州界有二溫泉一
在州東南湯山下一在州西南三十二里湯峪山
下又州西有暖泉流出成河有灌溉之利
百泉 在昌平州西南四里許平地涌出不可勝數(shù)
大者有三一曰原泉清深徹底一曰黃泉流沙渾
漫一曰響泉其聲如閘然寛廣亦不過丈許
一畝泉 在昌平州西十五里約徑一畝故名又虎
眼泉在州西八里舊城下又馬眼泉在州西南二
十里又冷水泉亦在州西南
曲水泉 在順義縣東北二十五里泉水涌出南流
入白河
渤海泉 在宻云縣東三十里泉涌如珠
白玉石塘泉 在房山縣西南五十里塘下突起一
泉清潔如玉有灌溉之利
一斗泉 在房山縣上方山東北山坳間相傳華嚴(yán)
祖師開山時有龍占此師叱之避盡挈其山泉以
去師飛錫擊其尾留泉斗余故名
杖引泉 在房山縣西南
杖引泉在縣西南六十里泉水涌出匯而成溪流
經(jīng)涿州入胡良河 方輿 紀(jì)要
白馬泉 在薊州西北三里又黑馬泉在州東北三
里
涼泉 在薊州西
去陽河一里許有泉出地中方廣丈余盛暑彌涼
名涼泉 方輿 紀(jì)要
涌珠泉 在遵化州東南鐵廠北二里一名圣水泉
平麓積石泉自石罅中出涌流如珠可引以灌田
為居民利
劍泉 一名茂公泉在遵化州西北十八里
湯泉 在遵化州西化四十里福泉寺山下寛平約
半畝泉水沸出溫可浴旁引為浴池
本朝康熈年間
圣祖每臨幸焉
滿井 在安定門東五里
滿井徑五尺余清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鑿石
欄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蒼藤豐草掩
映小亭都人詫為竒勝 長安 客話
義井 在宛平縣西十里或曰蜜井
三潮井 在通州舊漷縣北門外朝清午緑晚紅故
曰三潮
潄玉井 在昌平州西北
龍泉井 在平谷縣東十里明成祖駐蹕時鑿
圣井 在順義縣
順義縣有井一日三溢海潮則大溢相傳源與海
通民疏其水為渠灌田百余畝號曰圣井 燕山 叢録
永平府
灤河 源出宣化府炭山東北流徑古北口邉外又
東南流至順天府遵化州由團亭塞入遷安縣境
又東南徑盧龍縣南又東南徑灤州東又南徑樂
亭縣西又南入于海即古濡水也
漁陽郡白檀濡水出北遼西郡肥如濡水南入海
陽 漢書地 理志
按白檀之濡即肥如之濡顏師古漢書注以肥
如之濡音乃官反白檀之濡音呼鵙反世遂疑
其為二及考水經(jīng)濡水篇酈注引白檀之濡甚
明非有二也
濡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東南
入安州界徑漁陽白檀縣故城又東南徑盧龍塞
又東南徑盧龍故城東又東南流徑令支故城東
自孤竹城東南徑主鄉(xiāng)北又徑牧城南分二水北
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東徑樂安亭北東南入海
濡水東南流徑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又東
南至絫縣碣石山南入?!∷?jīng) 注
灤河源出金蓮川中由松亭闗北徑遷安東平州
西瀕灤州入海也 元史河 渠志
灤河源出宣府西百二十里之炭山東北流徑云
州堡北六十里馬營堡南二十余里又北流經(jīng)故
桓州南入舊開平衛(wèi)境東南流古北口邉外小興
州東又東南與九流河及諸小水合勢始大由遵
化東北團亭塞入內(nèi)地經(jīng)永平府遷安縣至府西
又經(jīng)灤州東至樂亭縣南入于海自源徂流橫亙
于北境葢千有余里 方輿 紀(jì)要
按灤河導(dǎo)源宣化下逹樂亭千里而遙羣川胥
會明李實北使録灤水闊不盈丈而中甚深其
色青緑土人呼曰商都宋琬永平府志灤水于
開平界東流七百里為九流河此其西北道也
逶迤而東有栁河自西來入之栁河即遼史所
云自松亭趨栁河者在遵化州北口外灤河又
東寛河自都山以西來入之寛河水產(chǎn)金沙一
名豹河流百里入灤都山在遷安縣北百里元
史亦謂之烏都山也灤河又東南過潘家口鐵
門闗水注之鐵門闗水源出口外自鐵門闗入
口又西出喜峯口而入于灤灤河又東入團亭
寨口內(nèi)地矣又東南徑桃源莊與潵河合 潵河 詳后
灤河又東至中峯山與恒河合 恒河 詳后 灤河又東
過唐山與長河合 長河 詳后 灤河又東至官寨與清
河合 清河 詳后 灤河又東過黃臺山之箕石去遷安
縣三里納要孤水水源出遷安北小寨南徑要
孤山麓南至盧溝堡注灤俗亦謂之三里河灤
河至此其勢愈大每夏秋水盛波濤淜湃渺若
江湖又南入盧龍縣界又南出其縣西過清節(jié)
廟祀伯夷叔齊者也又南至虎頭口與漆河合
俗傳為漢李廣射虎處又南至偏涼汀入灤州
界與橫河合 橫河漆河 俱詳后 偏涼汀南去州五里其
地山環(huán)水繞林木森爽無風(fēng)自涼故名灤河又
南徑巖山石橋與別故河合 別故河 詳后 灤河又南
五十里至岳婆沙港入樂亭縣界東岐為二左
曰胡盧河由縣東界南流入海今淤右曰定流
河由縣西北至劉家墩入海海水青黒而灤河
清碧入海五十里不溷是為緑洋溝土人亦名
強河宋琬云樂亭地勢原衍二河夾送俯臨綠
洋平疇沃野鄰邑稱羨焉
漆河 在盧龍縣西門外源出口外土人亦呼為烏
填河入桃林闗鹿尾山諸水會之又南經(jīng)燕河營
合青龍河又南經(jīng)縣西又南至虎頭石與灤河合
漆水源從境外十八盤北旱落兀素百五十里阿
老各泉至蔡家谷合下二百三十里為三岔口又
二十里土人呼烏填河入桃林闗鹿尾山諸流會
之南行至峯山西至于燕河 永平 府志
青龍河入盧溝境與漆河合下虎頭會灤 遷安 縣志
按漆河即古元水也水經(jīng)注元水出肥如東北
元溪西南流右合盧水肥如故城在盧龍北地
界桃林闗元溪即府志所云鹿尾山諸水也盧
水即青龍白洋二河桑欽所云盧水二渠大沮
小沮合而入元者也漢書地理志肥如盧水南
入元水元水東入濡今青龍白洋入漆漆又入
灤則漆之為元無疑
溫河 在盧龍縣北十二里源出部落嶺西南流入
漆即古溫水也俗曰肥如水
溫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元 水經(jīng) 注
城北十二里溫泉曰肥如水初由上水闗入城中
行繞出下水闗注漆數(shù)經(jīng)水患乃塞上闗堤水由
城外西行南流入漆 永平 府志
白溝河 在盧龍縣東南十五里源出陽山繞城東
北西流入青龍河即古陽樂水也
陽樂水出東北陽樂縣西南入于沮水謂之陽口
水經(jīng) 注
古陽樂縣東北陽山出泉曰白溝過大石如槽俗
謂之驢槽其西南為陽口 永平 府志
淘金河 在盧龍縣西南源出筆架山東北諸山谷
中西流入灤河其水產(chǎn)金地名沙金廠
青龍河 亦曰涼河在遷安縣東北七十里源出都
山東由冷口闗流入徑建昌營南與白洋河會又
南徑盧龍西南入于漆即古盧水之小沮也
小沮水發(fā)冷溪世謂之冷地又南得溫泉水口注
之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盧水也 水經(jīng) 注
謂涼河者乃青龍源從都山東南龍王廟豹崖之
三岔又二十里合寺兒崖三溫泉十里入冷口闗
冬暖夏涼謂之冷池至建昌營南六里為峯山青
龍過而下至孤竹故城之陰中流有石為砥柱焉
永平 府志
白洋河 在遷安縣東北四十里即大沮水也源自
白羊口流徑石門堡至建昌營南合青龍河
盧水出肥如縣東北沮溪謂之大沮又西南小沮
水注之合為盧水入于元 水經(jīng) 注
白洋河從境外入闗下泉涌不竭南繞石門白道
諸流至建昌營南而通青龍 永平 府志
按青龍入口而為冷池正酈道元所云小沮水
發(fā)冷溪者也白洋入口而繞石門白道諸流即
酈道元所云水出沮溪謂之大沮者也青龍以
出冷池故兼涼河之稱漆水以合青龍故又兼
攝青龍之號近志竟以青龍為漆水而以白洋
為小沮于是求所謂大沮而不得遂以盧龍東
南之白溝當(dāng)之誤甚
潵河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源出口外由龍
井闗流入至縣西漢兒莊南東注灤河
潵河之源正一旁二一曰黒水自龍井闗口外七
十里喬家?guī)X河多石溢涸有常發(fā)于半嶺由三臺
闗南入一曰橫木南自洪山舊闗嶺西從三道嶺
雨溢則深二丈廣倍之晴則廣不過丈深尺合闗
北出口外孤石西入潵其正源自黃崖陰過大安
山后黃門子二百余里會橫水而入龍井闗合黑
水過漢兒莊繞釣臺北至桃源莊入灤 永平 府志
恒河 亦曰橫河在遷安縣西北一百里源出景山
之北經(jīng)三屯城北而東合山谷諸水過中峯山而
西入灤
恒河源出三屯城西景山王四家峪流達城北而
東三里會山麓諸流廣二丈深數(shù)尺至遷安中峯
西與灤合 永平 府志
長河 在遷安縣西北九十里源出口外流入董家
口闗東徑青山營又徑太平寨西過稔子口合于
灤
灤過唐山合長河河自口外聶門龍須三岔入董
家口而東下及青山闗營合駐操營南太平寨西
二十里而下稔子口 永平 府志
清河 在遷安縣西北七十里有二源一出大嶺寨
西二里之溫泉一出口外之水湖洞至城子嶺合
流而入口徑太平寨合蛤螺河蛤螺河即口外之
干河川亦由城子嶺而東與清河合流過長峰嶺
至官寨下入灤
三里河 在遷安縣東三里即要孤水也 詳灤 河
暖泉河 在遷安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劉家口西有
泉三涌出如瀑布并流為河至徐流南入青龍河
為水田即古溫泉水也
溫泉水出東北溫溪自溪西南流入小沮水 水經(jīng) 注
劉家闗西之暖河過徐流營北溫泉長流可稻 永 平
府 志
按此溫泉在遷安之北非盧龍縣北之溫水也
近志多混而為一訛甚
沙河 在遷安縣西北四十里源出縣西北橫山之
赤崖東流至松各莊合石河又東南經(jīng)沙河驛過
灤州西又東徑豊潤縣界又東南入于海
橫山在遷安縣西北五十里其下寺曰赤崕泉突
出而南為沙河經(jīng)好樹村東流至松各莊合石河
過七家?guī)X至院頭與王家河合至新莊束草子屯
下合眾流經(jīng)沙河驛至灤州西四十里海子崖莊
長灣入之大小水泊經(jīng)孫溝永登屯入之經(jīng)栁林
莊自宜安社迤邐而南至北栁河社經(jīng)豐潤越支
社界轉(zhuǎn)東南達于?!∮榔?府志
石河 有二一在遷安縣西三十里源出縣西北橫
山之血石嶺東流入沙河
橫山前為血石嶺石色如之有泉清冽可掬冬草
青花白雖嚴(yán)栗不稿為石河之源河多石故名 永 平
府 志
石河自血石嶺發(fā)源至劉全莊與沙河合 遷安 縣志
一在撫寜縣東源出口外流徑石門寨東又南至
山海闗合南北二闗河至南海口入海
石河源出口外龍?zhí)冻亲庸冗^大小毛山及栁河
諸堡而西為石門下山南闗下由八里而西入闗
城右三里許紅花店自南闗入者會之其石叢積
褰裳可渉秋潦漲急險不可厲 永平 府志
渝河 在撫寧縣東二十里源出口外徑縣東北偏
頂山之平臺又南徑桃兒峪又東徑連峰山西合
駙馬寨前水亦曰獅子河又曰蒲泥河又南入于
海
臨渝有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
渝 白狼水北徑黃龍城東又東北出東流為二
水右水疑即是渝水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世
名之曰艗倫水疑即地理志所云侯水又東南徑
女羅城東又南徑營邱城又東南入?!∷?jīng) 注
渝河源出塞外古瑞州境東南流至連峰山西一
名獅子河出菱芡蒲魚為民利亦名泥蒲河又入
于海 方輿 紀(jì)要
陽河 亦名洋河在遷安縣西里許源出界嶺口外
裂坨山流徑縣東南紫荊山下入于海后西徙二
里
本朝康熈七年復(fù)歸故道所徙之道遂湮
湯河 在撫寜縣東北六十里源出湯泉寺山經(jīng)海
陽店南流徑秦皇島入海又張果老河亦在縣東
陽泉寺之別派也下流合陽河入海
松流河 在撫寜縣西北十二里源出奴望東山中
流徑背陰鋪至石河莊東入洋河
潮河 在昌黎縣南二十五里縣境羣川之下流也
匯上源諸水以達于[七里海]亦名馬家河漢書遼
西郡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賓水皆南入
官官水疑即潮河揭石疑即急流賓水疑即飲馬
也
飲馬河 在昌黎縣南五里源出盧龍縣界溪谷中
流經(jīng)縣西安山下又東流為沙河至縣西十八里
合深紅河又東南流至縣南八里有紅橋跨其上
金人所置也又南合潮河
深紅河 在昌黎縣西十八里源出凈影池長峪石
諸川南流合飲馬河
兩河 在昌黎縣西南八里各川至此合而為二因
名其在西者曰泉河源出[青溝]營而至興寜屯亦
曰土橋河其在南者曰繞灣河源出茶芽山而繞
安山之東麓亦曰安山河又梭頭河在縣西北三
十里源出道者鳳皇諸川以上三河皆合深紅而
達于飲馬
急流河 在昌黎縣西門外源出龍?zhí)端畮r至縣西
南里合飲馬河入海
套里河 在昌黎縣西南五十里源出龍山過靜安
堡入樂亭
青河 一在灤州南二十里源出州西五子山東五
里有大泉騰沸流徑州南八里曰八里河又經(jīng)料
馬臺邱官營伏入地中俗名地橋又東南二里經(jīng)
閻家莊復(fù)現(xiàn)為龍溪亂泉突涌分為二派一出南
閘頭東南行一百三十里經(jīng)樂亭西南馬頭營達
綠洋溝入海是為西清河一經(jīng)龍?zhí)盟缕渌蹇?br />
鑒亦名清水河又西南經(jīng)破橋又西合泝河折而
西南至沙溝又六里至澤頭合古懂河又西南經(jīng)
髙家莊合大田泊又南至公安橋又西南四十五
里至蠶河口入海水經(jīng)注清水出海陽縣東南流
徑海陽城東又南十里許西入九過注海葢即今
龍?zhí)媚铣鲋梢睬貪h以來此為漕運故道閘跡
尚存龍溪南北原隰平衍泉溫而土肥今冉各莊
諸處營田千畝緑疇黃茂稱沃壤矣
泝河 在灤州西即古素水也
素水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經(jīng)
注
大泝河在州西十八里源發(fā)盧龍縣馬家莊經(jīng)栗
園折而南經(jīng)三岔院折而西轉(zhuǎn)佛住山南經(jīng)楊家
院合董家灣又東南經(jīng)芹菜山波落橋又南合蓬
臺港又東南經(jīng)于家泊入青河又有小泝河在州
西十二里發(fā)源烽火山東流經(jīng)拐頭過雙山入大
泝 灤州 志
古懂河 在灤州南四十里源出倴城南流經(jīng)石橋
入青河
陷河 在灤州南五十里源出州西南五十里于家
泊會破風(fēng)港于倴城西其北十里為龍?zhí)煤釉醋?br />
李家莊流為七里港又北十里為吳家河源自青
河又有繩家河源自榆子林社游觀莊羣流胥會
倴城而與陷河合經(jīng)曲王店孫家坨至王塜港彌
漫于白沙坨南又經(jīng)胡家莊至印步甸別為周家
河又西經(jīng)梁魚溝南經(jīng)天井達蠶叢口而入海
靳家河 在灤州西八十里一名小青龍源自游觀
莊南流徑司一司二社又南二十里合黃坨河其
黃坨河亦自游觀南流至此而合又經(jīng)柏家莊寛
頭河散流于潮河○潮河即黑洋海口東派也海
水蕩潏流延百余里
陡河 在灤州西其上源曰館水源出遷安縣館山
南徑羅家?guī)X小龍皂角二灣又經(jīng)梯子嶺至偏山
臨水院又合黃花港入牤牛橋為牤牛河又西南
至榛子鎮(zhèn)東南會龍灣河又西會唐家河而至州
西八十五里之雙橋會板橋水即豐潤之泉水河
也又南經(jīng)石城西為石溜河又南經(jīng)唐山橋名大
河又南與帥家河合為官渠河自石城以南灤州
與豐潤分界
灤州陡河在州西百二十里其上源曰館河自遷
安縣流入界經(jīng)偏山南流合眾水又西入豐潤界
方輿 紀(jì)要
陡河在縣南三十五里發(fā)源于遷安縣館山由牤
牛橋而來 豐潤 縣志
龍灣河 在灤州西北九十里發(fā)源羅家?guī)X南三里
南徑皂角灣梯子嶺亦名黃崖河至榛子鎮(zhèn)東五
里橋合暖泉入牤牛橋河其暖泉在州西九十里
東南入龍灣河
唐家河 在灤州榛子鎮(zhèn)西源出狼窩鋪崖下東流
徑冷家灣南入牤牛橋河
官渠河 在灤州西南陡河帥家河下流也 陡河 見前
帥家河源出州西六十里白云山南之水峪西南
經(jīng)孩兒屯官套至石城東又西南為小河又西南
與陡河合而為官渠河又南由豐潤縣又南入州
境達于海
按漢書地理志海陽有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
大水南入海水經(jīng)注封大水出新平縣西南龍
鮮水出縣西北馬頭山二源俱導(dǎo)南合一川東
流注大水新平故城在今州西即漢之新安平
也龍鮮出其西北疑即今之館水矣封大經(jīng)其
西南或即是陡河之下流所謂官渠者也
王家河 在灤州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曹家口社南
經(jīng)鄭家莊至豐潤胥家莊漫入白場達于海
橫河 在灤州北七里源出盧龍縣獨子山南徑橫
山營又東至泡皮淀經(jīng)榆山后偏涼汀合灤即古
瓠溝水也
瓠溝水出孤竹城東南東注濡水 水經(jīng) 注
灤州橫河自盧龍界流入遶橫山之麓故名 方輿 紀(jì)要
別故河 在灤州西南其源有四一出縣西北二里
廟兒山東徑柏樹莊髙家坎至演武亭此正流也
一自演武亭東北徑蓮花池是為金魚泉一自菉
荳灣過巖山而下是為玉帯河一自劉官營而東
是為五里河四流胥會于演武亭西堰而為別故
河經(jīng)巖山石橋下合于灤河流日久故道漸堙雍
正四年復(fù)舊疏通播流灌溉水利滋廣
中淀河 在樂亭縣東十五里又有賈家河董家河
杜家河宋家河戴家河俱灤之支流也
介馬河 在樂亭縣十五里又有狼河新寨河皆西
清之支流也
采亭橋河 在玉田縣西二十里源出縣東北三樂
臺山西南流會螺山寺泉又南流至寳坻縣之潮
河其水清冽而泥藍如靛即古藍水也亦名藍泉
藍水出北山東屈而南流徑無終故城東 水經(jīng) 注
玉田縣西北有水其色蔚藍可愛曰藍水其土如
靛蓄靛者恒取土和靛賣之 燕山 叢錄
藍泉出三樂臺下流入薊運夾河潴水為湖 玉田 縣志
小泉河 在玉田縣東北源出小泉山經(jīng)城東孟家
泉達城南光沙泉而南匯為一河入寳坻縣白龍
港
小泉山在玉泉縣東二十五里上有泉出石罅西
南流入白龍江 名勝 志
雙城河 在玉田縣東二十五里源出常山旁無堤
堰每泛濫為害明萬厯中縣令葉重第甞浚渠引
入還鄉(xiāng)河
泉水河 源出豐潤縣東北水頭山有泉二泓噴出
如珠南流徑王官營達于板橋有灤州之圍山瀑
布水自松梁社來匯為板橋河又南徑峰山入陡
河
韓城鎮(zhèn)河 在豐潤縣南五十里韓城鎮(zhèn)源出車軸
山流經(jīng)鎮(zhèn)北又西流會還鄉(xiāng)河
沙流河 在豐潤縣西四十里源出縣北五十里之
黨峪山下流徑両山口又西南至姑嫂橋合還鄉(xiāng)
河
北闗河 在山海闗北二里源出闗外由北水闗穿
長城流入經(jīng)西闗南流入石河又南闗河在闗南
二里亦入石河
九門水 在撫寜縣東北一片石闗東有水分九道
而下故名
圣水 在撫寜縣東北茶芽山水不盈勺飲之不竭
名曰圣水
箭桿水 在撫寜縣東北自口外花果山水簾洞入
箭嶺闗西夾山四里下入洋河又中桑水自馬司
嶺西入口下流亦入洋河
浭水 在豐潤縣北俗名還鄉(xiāng)河源出遷安縣西北
七十里蠶莊自吊水院崖兒口流經(jīng)縣城北松林
莊又西流由玉田鴉鴻橋達寳坻潮河入于海即
古唐水也亦名庾水又曰云浭水
右北平郡無終浭水西入海過郡二行六百里 漢 書
地理 志
玉田縣庾水即豐潤之浭水或又謂之云浭水 方 輿
紀(jì) 要
浭水源自崖兒口經(jīng)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
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名還鄉(xiāng)河 燕山 叢錄
明初用遮洋船從直沽入海轉(zhuǎn)餉薊州天順二年
開直沽河歲乆復(fù)湮嘉靖四十五年詔浚豐潤還
鄉(xiāng)河轉(zhuǎn)運太平等寨軍餉于北齊莊張官屯鴉鴻
橋特設(shè)三閘以潴水焉 水部 偹考
按浭水京東之巨浸也玉田豐潤両邑資其灌
溉向來河狹堤卑每虞泛溢今劉欽荘王木匠
莊俱開直河一道舊流得以両處分瀉堤堰拓
廣更加培厚沿河一帯數(shù)十里亦皆建閘開渠
洪濤胥為膏澤矣
黃洛水 水經(jīng)注黃雒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漆
明一統(tǒng)志云即鐵門闗河永平府志又云即長河
未詳孰是
緩靈水 漢書地理志海陽有緩靈水南入?;蛟?br />
即灤州沙河
巨梁水 水經(jīng)注巨梁水出土垠縣陳宮山西南流
經(jīng)觀雞山亦謂之觀雞水按土垠今豐潤縣也縣
志縣東北三十里有觀雞山有寺在水東蓋即觀
雞水也
海 在府南一百六十里東際遼海西抵直沽南達
登萊浩瀚千有余里
[七里海] 在昌黎縣東三十里
[七里海]延袤三十余里中有菱芡魚蠏之利居民
頼焉亦名七里灘 明一 統(tǒng)志
海至昌黎縣北出七里而羸曰漠海亦曰七里灘
永平 府志
黑洋河??凇≡趽釋偪h南
海自直沽新橋赤洋而東勢漸趨北昔時運道從
黑洋河一帯抵昌黎登岸達山海闗 方輿 紀(jì)要
戴家河海口 在撫寜縣東南四十里明時由海運
饋山海闗此為積儲之地
交流河??凇≡跒粗菽?br />
東距蠶叢口二十里名林里河亦名交流河乃灤
溢入青青溢入陷陷溢入潮而為泛為坨為滎為
盓矣 永平 府志
長春淀 在灤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長春社
石城有長春淀舊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 金史 地理
志
蒲泊 在昌黎縣東南二十五里
源出海眼夾蓮峰樵夫諸川而下惠民場東南入
海 永平 府志
大田泊 在灤州南之獨莫城南雖旱不竭流合青
河
大水泊 在灤州西南七十里源出土山任郎莊流
經(jīng)赤堠社曰漢王渠南播為小水泊又徑孫家溝
永登屯合沙河
新河故道 在灤州樂亭縣界
新河故瀆自雍奴縣承鮑邱水東出謂之鹽闗口
魏太祖與泃口俱導(dǎo)也世謂新河矣新河又東北
出徑右北平絶泃渠之水又東北徑昌城縣故城
北新河又東為二水枝瀆東南入海新河自枝渠
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水新河又東出海陽
縣與緩靈水會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
新河又東至九過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徑海
陽故城南新河又東與清水會新河?xùn)|絶清水又
東木究水入焉新河又東左迤為孔陽孤淀新河
又東會于濡 水經(jīng) 注
新河套在縣西二十五里夾于清灤之間即古新
河也 樂亭 縣志
按水經(jīng)注新河自雍奴而達于海陽海陽會灤
州雍奴即武清鮑邱水即潞河也葢新河橫亙
于南北而灤潞得以交通故饋運相接自此渠
發(fā)而東餉遂由海道風(fēng)帆浪舶時日靡定矣
蓮池 在灤州西三里金魚泉亭下廣三畝引金魚
泉注之下入于別故河有斷碑存焉
凈影池 在昌黎縣孤山頂昔有異人幻影于此下
流入深紅河
卑耳溪 在盧龍縣
管子齊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
塌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謂左右曰見前乎左右
對曰不見公曰寡人見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
衣走馬前豈有人若此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
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走馬前走導(dǎo)也袪
衣示前有水右袪衣示從右方渉也至卑耳之溪
有贊水者從左方渉其深至冠右方渉其深至膝
己渉大濟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 水經(jīng) 注
今自孤竹南出則大海矣而滄海之中山望多矣
然卑耳之川若贊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漢世
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dāng)同碣石淪洪波也
按府志距盧龍縣西十五里為孤竹山有水匯
于灤疑即古卑耳溪也其俞兒山疑即以神而
名酈道元說似不足盡信
龍?zhí)丁≡诟菛|北燕河營城北八里有石門両山
如壁中為龍?zhí)?br />
龜龍津 在遷安縣東北羅家屯南八里灤河自西
繞東両阜雄峙參差怪石夾為深潭水中石上有
龜龍影謂之龜龍津
綠灣 在撫寜縣西北五里滑子山下松流河逆而
環(huán)之其曹西莊入洋灣中有蛙不鳴
海子長灣 在灤州西四十里產(chǎn)菱芡魚蝦下流入
沙河
獅子灣 在灤州西七十里渟洄靚碧東流為石溜
河
龍?zhí)脼场≡谪S潤縣南豐潤負(fù)山帶海涌地成泉城
南一帶平疇萬頃土膏滋潤有龍?zhí)脼惩跫液幽?br />
河汊河皆混混源泉冬夏不涸舊時王家河汊河
流入大泊龍?zhí)脼衬嗪游魅胨E運播溉未廣今于
四河之間多開溝洫復(fù)引陡河為大渠交相貫注
原隰勻勻水泉疏衍利滋溥矣
唐王港 在灤州西南百里所產(chǎn)雈蒲鳬鴨菱藕之
屬鱗介不計也又齊家港于家港在州西北咸資
蓄牧
蓮塘 在玉田縣北里許講武臺后
溫泉 一在撫寜縣東北三十里孤石谷可愈疾一
在昌黎縣西一里平地突出冬夏不變府境溫泉
不一唯此二處及徐流營北者為最著 徐流營詳 暖泉河
洗心泉 在昌黎縣西北黑鶯峪飛流千尺橫空如
練下注為龍?zhí)渡钊稍S四時出云旱禱輒應(yīng)
扶蘇泉 在灤州西北十五里俗曰甘泉
灤州有扶蘇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蘇北筑長城甞
駐此 遼史地 理志
孟家泉 在玉田縣東五里自小泉至孟家泉僅數(shù)
里凡一百二十余折而達鴉洪橋
光沙泉 在玉田縣南三里泉涌沙出凈細(xì)光明土
人取以攻玉冬月水中暖氣如霧亦名暖泉光沙
泉在玉田縣南攻玉所用 寰宇 通志
螺山寺泉 在玉田縣西四十里流入采亭橋河
醴泉 在豐潤縣其水甘冽
五泉 在山海衛(wèi)西北五泉山流分五道注為鴨子
河入石河
魚井 在盧龍縣劉家營北一里滿而不溢魚常出
沒
滿井 在撫寜縣牛頭崖營西北百余家共之隨汲
而滿大旱亦然
靈泉井 在豐潤縣東北
靈泉水出腰帶山南百余歩上有石崖竇深尺許
泉注其中西為大嶺山行旅所經(jīng)也 名勝 志
龍泉井 在豐潤縣陳宮山南一石鑿成泉水涌出
每六月后即溢至冬乃止故又曰溢泉井
神惠井 在豐潤縣南韓城鎮(zhèn)一里許居民耕田得
古磚井汲其水有藥氣病者禱飲之輒愈土人因
建藥王廟于其地
雙文井 在山海衛(wèi)學(xué)前西偏西衛(wèi)城七十余里井
皆咸惟二井甘美
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巻二十二
川
保定府
清苑河 在清苑縣南一名沈水源出雞距泉經(jīng)縣
城南折而東北合徐河
北平縣有沈水東經(jīng)其城又東南入徐水 水經(jīng) 注
清苑縣因清苑河為名 太平寰 宇記
清苑河源出府西雞距泉亦名沈水 方輿 紀(jì)要
清苑河流經(jīng)縣城南分流繞城為濠有東上東下
兩閘啟閉蓄泄天津賈舶直抵南城下 縣志
雞距泉與一畝泉合流為清苑河由縣而東與徐
河合 輿圖
徐河 一名順?biāo)闯鲆字菸寤貛X經(jīng)滿城縣為大
冊河至安肅縣為徐河過清苑縣北折而東入安
州為依城河
徐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嶺有五回三源奇
發(fā)齊瀉一澗東流轉(zhuǎn)北徑北平縣漢光武追銅馬
五幡于北平破之順?biāo)葱焖畡e名也東經(jīng)蒲
城北又東徑清苑城與沈水合 水經(jīng) 注
徐河發(fā)源易州五回嶺流經(jīng)滿城縣北一十里名
大冊河至安肅縣南四十里為徐河又經(jīng)清苑縣
北十五里折而東達安州境 明一 統(tǒng)志
徐水自清苑縣流入與依城河合 安州 志
方順河在滿城南祈水下流也在完縣為曲逆河?xùn)|
入滿城縣為方順河又東流至清苑縣為石橋河
與清苑河合
方順河在滿城縣南五十里其上源即完縣之祈
水也東流至縣境曰方順河又東經(jīng)清苑縣南二
十里曰石橋河合于清苑河 方輿 紀(jì)要
奇邨河 在滿城縣東即一畝東與雞距泉合流處
清苑河上流也以經(jīng)奇邨故名
渝河 在滿城縣西十五里
渝河發(fā)源易州嶺流徑縣西北伏流于地幾三十
里出為一畝泉書云水在地中曰渝 舊志
曹河 即曹水在安肅縣南二十五里源出曹河澤
由西釜山經(jīng)縣東南至安州合于徐河
曹水西北出朔寧縣曹河澤東南流經(jīng)北新城縣
故城南又東入于徐水 水經(jīng) 注
曹河至新城縣西南與徐河合曰溫義河 府志
曲水河 在安肅縣西四十里源出狼山與雹河合
沙河 在定興縣西北亦曰遒闌河源出淶水縣平
樂山東經(jīng)縣界入于巨馬河
沙河即遒闌河在淶水縣西十五里發(fā)源本縣平
樂山流至定興為沙河入拒馬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北河 在定興縣南河陽渡巨馬沙易會流于此下
流為白溝河
河陽渡系淶易沙三水會流處俗曰北河 輿圖
渾河 在新城縣東三十里
渾河至順天府固安縣南分一枝入新城縣東轉(zhuǎn)
入霸州 輿圖
琉璃河 在新城縣東自涿州流入東合紫泉河
按舊志新城縣東有南里河即琉璃河支流也
舊止小溝明嘉靖中其溝自底突涌裂土成河
與運河相通
本朝康熙中琉璃河自涿州徑此流入紫泉河
紫泉河 在新城縣東北源出縣西北十五里龍?zhí)?br />
村至縣十里合琉璃河又南入白溝河
斗門河 在新城縣西源出縣西北李家營即宋何
承矩辟斗門興水利處由界河西溝東入高橋洼
界河 在新城縣南巨馬河支流也流經(jīng)縣南入定
興界與斗門河合又南入于白溝
白溝河 在新城縣南巨馬易沙三水合流于定興
之河陽渡為白溝河南流至縣界東經(jīng)容城縣至
雄縣城南東入茅兒灣達玉帶河其分流亦由容
城縣過雄縣西為黃灣河又折入新安合四角河
白溝河在新城縣南十里由定興縣南流來定興
河陽渡為淶易沙三河會流處俗名北河經(jīng)容城
至雄縣南東流茅兒灣入玉帶河一支由容城縣
分流至雄縣西三里名黃灣河又經(jīng)新安流入四
角河 輿圖
白溝河自白溝店曲折而南五里為高橋又南十
五里為趙村橋又南十余里為西槐村迤東七八
里至雄縣環(huán)城西南經(jīng)瓦濟橋土人謂之清河又
東為亞谷橋又東為大陰橋又東迤南為柴禾淀
始與九河合流入茅兒灣 舊志
白溝河自雄縣之古縣村西南逆流過新安縣之
大楊村入燒車淀亦與九河合流而東 新安 縣志
馬村河 在新安縣西北自淶水縣巨馬河分流入
縣南合于白溝
馬村河本自巨馬分流由淶水縣東南境赤土社
經(jīng)縣之馬村故名又東南流合于白溝 方輿 紀(jì)要
魚池河 在新城縣東北十五里其水無源由交渠
鳴澤經(jīng)倉上入縣東趙莊洼又龍灣河在縣東北
二十五里亦無源自河頭村平景孟良營溢入趙
莊洼
橫河 即古恒水在唐縣西南七十里源自曲陽縣
流入縣界合于唐河
恒水出常山曲陽縣東入滱水 尚書 正義
橫河源出曲陽縣龍泉鎮(zhèn)東徑十八渡與唐河合
即古恒水也 舊志
唐河 在唐縣西南即滱水也源出山西大同府靈
邱縣流入倒馬關(guān)經(jīng)完縣西北又南入唐縣界又
東南入慶都過曲陽定州至祁州三岔口與滋沙
二河合
滱水出代郡靈邱縣高氏山 水經(jīng)
滱水東徑倒馬關(guān)又東徑唐縣故城俗亦謂之唐
水 水經(jīng) 注
唐河在唐縣西一百五十歩在慶都縣西南四十
二里 元和 志
景德元年北面都鈐轄閻承翰自嘉山東引唐河
至定州 宋史河 渠志
唐河在縣西北七十里即滱水也南入唐縣界 完 縣
志
唐河舊在縣西南二十里折而東經(jīng)縣南十里其
后決而南趨自符城以東瀆為沙川十余里 唐縣 志
唐河在縣南自唐縣流入 慶都 縣志
唐河在州南十五里自定州流入至州東與沙滋
二河合曰三岔口 祁州 志
灣里河 在唐縣西北四十里源出縣西北蔡莊北
山流經(jīng)灣里長店至大洋社注于唐河
放水河 在唐縣東北源出石臼泉流經(jīng)完縣入方
順河
唐縣東北三十里有石臼泉流為放水河至完縣
界合五云泉入方順河 輿圖
龍?zhí)梁印≡诓┮翱h南相傳有龍自七公河順流蕩
其地通于蟾河
蟾河 在博野縣東南二十五里滱滋沙三水合流
至縣境為蟾河入蠡縣為楊村河
滱滋沙三水自祁州三岔口合流至博野縣名蟾
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清水河 在慶都縣西
清水河在慶都縣西一里經(jīng)縣南東二里合于龍
泉河 方輿 紀(jì)要
龍泉河 在慶都縣西北平地涌泉匯而為河與清
水河合入唐河
慶都縣西三里有堅功泉又西一里有西堤泉又
縣西南有沈家泉涌魚泉俱平地涌出合為龍泉
河其下流匯于唐河 方輿 紀(jì)要
壩龍河 在慶都縣西南五里東北流七里合于清
水河
護城河 在慶都縣南門外發(fā)源城東九泉流至清
苑縣楊城村入方順河
楊村河 在蠡縣南十里滋沙滱三水下流也自祁
州經(jīng)博野縣流入縣界北至高陽曰布里河
楊村河在蠡縣南滋河沙河唐河之水自祁州合流經(jīng)
博野縣入縣界為楊村河又北經(jīng)玉田渚口入高
陽縣境 方輿 紀(jì)要
泔河 在蠡縣東二十里楊村河支流也下流亦入
高陽界又縣西舊有小陳河源出慶都東北流入
安州今淤
黃灣河 在雄縣西三里白溝分流也 詳白 溝河
高陽河 在雄縣南二十里上流即新安縣之豬龍
河入縣界為高陽河由蓮花淀入四角河
雄河 在雄縣南三里自安州易水即依城河分流
周環(huán)縣城經(jīng)瓦濟門東下即護城河也亦曰瓦濟
河又閘河在縣南五里相傳為宋楊延昭運糧河
派河 一曰沙河在祁州西南自定州流入與滱滋
二水合流沙水即派河源出山西由定流入祁州
三岔口與滱滋二水合 輿圖
滋河 一名澬河在深澤縣西北八里源出山西流
經(jīng)正定府自無極縣流入縣界又東北入祁州合
滱沙二水
滋河源出山西流經(jīng)正定府境內(nèi)自無極縣流入
縣界 方輿 紀(jì)要
滋河在縣西十里上自正定府無極縣流入下流
至祁州三岔口合滱沙二水 輿圖
滹沱河 在束鹿縣西南四十里自晉州流入又東
入深冀二州界
滹沱河在縣南二十五里上自晉州流入經(jīng)縣南
下流入冀合滏漳二河 輿圖
滹沱自晉州東七十至東鹿縣
本朝順治十二年自晉州境內(nèi)寨子村決入縣境百尺
口歸清水河康熙五年復(fù)自晉州決入分為五道
一由縣彭六左劉家莊西一由縣漢口村俱流入
冀州境歸清水河一由縣傾井村一由縣張岔口
村一由縣棗營村俱流入深州境歸清水河 束鹿 縣志
按漢書注滹沱水經(jīng)深澤縣東南寰宇記河在
高陽縣東北二十里是昔時高陽深澤之境皆
河所經(jīng)也今徙而南在束鹿晉冀之間沖嚙為
甚
鴉兒河 在束鹿縣南十里滹沱分流也舊自縣東
北達博野縣合于唐河后東入深州界仍合于滹
沱今滹沱南徙河亦漸淤
依城河 在安州北卽徐曹諸水下流也東入新安
為長流河
依城河在安州北關(guān)外上流卽徐河一畝泉方順
河諸水下流入新安長流河 輿圖
按水經(jīng)注滱水東北徑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
則以滱水為依城河而方輿紀(jì)要云安州為九
河下流九河者徐曹方順一畝 卽清 苑河 滋沙滱鴉
兒與州之易水合而為九河是又以易水為依
城河今考輿圖唯徐河自清苑合曹及方順一
畝諸水達州界為依城河其滱滋沙三水合于
祁州由博野高陽入豬龍河其鴉兒河則舊自
滹沱分流入滱今滹沱南徙鴉兒故道亦淤
邱家道口河 在安州東南三十里自高陽馬家河
分流經(jīng)州界下流入白洋淀
淘河 在安州東南依城河之分支也
淘河易水東出之別名也宋人以塘泊為邊備徃
徃疏浚以防淤淀故沿邊諸水皆曰淘河 方輿 紀(jì)要
布里河 在高陽縣東二十里本馬家河上流卽蠡
縣之楊村河?xùn)|入新安為豬龍河
按舊志馬家河在縣東卽蠡縣楊村河下流也
上承滱滋沙三水舊自蠡縣東入河間明正德
中自蠡縣北決入縣界潴為淀又東北入安州
界嗣后時有決溢天啟中決入布里愚地等村
故又曰布里河
本朝康熙初復(fù)由布里東決合豬龍河
高河 在高陽縣東二十五里舊自蠡縣流入縣界
會豬龍河今淤又縣西南六里舊有運河相傳為
宋時轉(zhuǎn)餉處今亦淤
豬龍河 在新安縣南六十里即高陽之馬家河也
流入雄縣為高陽河
高陽故城東龍化村是豬龍河也俗傳顓頊時有
豬化龍而成是河故名 名勝 志
長流河 一名長溝河在新安縣西南五里其上流
有二皆自安州來一曰依城河 即徐 水 一曰雹河 卽 南
易 水 至縣界合流曰長流河?xùn)|南入四角河
長流河一名長溝河在新安縣西南五里 方輿 紀(jì)要
徐水至安州為依城河至新安合雹水為長流河
四角河一接新安之長流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按眀統(tǒng)志長流河源自雹水在縣西五里又溫
義河源自徐河在縣西南八里南與長流河合
葢依城河入新安亦名溫義至合雹河則總名
長流也
[三岔河] 在新安縣南八里上接溫義下達四股南
通豬龍故名
四股河 亦名四殳河在新安縣東南十五里上納
長流河下達于任邱之四角河
四殳河上承溫義中流為殳一通王家寨一通寨
南一通店頭一通四角河相傳元至正時鑿 保定 府志
梁頭河 在新安縣南三里自長流河分流下達于
雄縣之瓦濟河
縣南三里有梁頭河明景泰間疏長流河引流自
城西南隅過南門至東門外三里末流達于瓦濟
河 方輿 紀(jì)要
稠河 在新安縣東六里一名試牛河亦長流河之
支也
魚水 在滿城縣西南
魚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東流注于浦水 水經(jīng) 注
南昌水 在安肅縣西
南昌水東流過梁門去縣西二十里引為陂塘以
漑民田 輿地 志
馬溺水 在唐縣西
馬溺水出上曲陽城東北東流注于滱 水經(jīng) 注
鴻上水 在唐縣西北
滱水東流鴻上關(guān)于是左納鴻上水水出近溪東
流注于滱 水經(jīng) 注
祈水 卽南濡古曰曲逆水在完縣西南源出伊祈
山曲折東流入滿城縣為方順河
濡水出蒲陰縣西枉渚回湍率多曲復(fù)亦謂之曲
逆水也 水經(jīng) 注
濡水今謂之祈水出伊祈山曲折東流經(jīng)縣南又
東經(jīng)滿城為方順河 完縣 志
五靈水 在完縣西二十里一名五云泉源出大搜
山五竅如龍流至縣西南十里合祈水
九流水 在完縣西二十里發(fā)源伊祈山平地九泉
淺而不竭又店頭水在縣西三十里二水并合五
云泉入祈水
蒲水 源出完縣西北三十里東南流合祈水
蒲水出蒲陽山東南流經(jīng)蒲陰縣故城北東入濡
水經(jīng) 注
蒲水發(fā)源縣西北三十里道務(wù)村流縣北又東流
至曲逆故城東南與曲逆水合 舊志
按水經(jīng)注有蘇水出曲逆縣西南近山東北流
與蒲水并入于濡今源流無考
博水 在完縣東南
博水在完縣東南水經(jīng)注博水出望都縣其流旋
伏旋見經(jīng)陽城縣散為澤潴是為陽城淀下流注
于唐河今源流多淤 方輿 紀(jì)要
唐池 在唐縣西南
唐縣城西有一水導(dǎo)源盧奴縣之西北泉涌而出
東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為湖俗謂之唐池蓮荷
被水勝游多萃其上 水經(jīng) 注
龍池 在完縣北四十里其水可灌漑居民便之
海子淀 在新城縣東三十五里受紫泉斗門兩洼
之水舊有小溝疏淀東注淺狹易淤又黒洋淀在
縣東南五十里
牙家港 在安州西北三里與朱家港白洋淀接
茅兒灣 在雄縣東四十里上接紫禾淀下通保定
縣玉帶河為諸水經(jīng)流要口
陽城淀 在慶都東南今湮
博水至陽城縣散為澤渚世謂之陽城淀 水經(jīng) 注
陽城淀在望都縣東南 元和 志
馬務(wù)淀 亦名馬草淀在雄縣東三十里又蒼耳淀
綠須淀亦在雄縣境
紫禾淀 在雄縣東南十里白溝長流高陽諸河胥
匯于此
蓮花淀 在雄縣西南十里新安高陽諸水所匯也
相近有石臼淀又縣西十里有留通淀燒車淀皆
方二十余里
臺河淀 在雄縣北又縣北有襄子淀接新城界又
縣東南有五官淀接任邱縣界
劉家淀 在安州西二十里石橋一畝諸水所匯也
北流接依城河又菱子淀在州東三十里自唐滋
沙三河分流入白洋淀
大澇淀 在高陽縣東馬家河所潴也周圍二十里
又縣西南十里有延福淀接蠡縣界又縣東北有
馬棚淀宋監(jiān)馬棚牧地也
白洋淀 在新安縣南二十里周六十余里南高陽
西安州東任邱北新安四處環(huán)之而新安十?dāng)?shù)村
居其中
白洋淀安州高陽任邱新安諸水俱匯流于此下
達四角河 輿圖
雜淀 在新安縣西五里又縣南有杜家淀縣東有
鴨圏淀楊家淀王家淀皆與白洋淀相通
按舊志雜淀為雹河蘆草灣水所潴蘆草灣乃
九河外水其外更猛于九河蓋九河有道可循
此則四散彌漫也
大溵淀 在新安縣西北五里卽古大渥淀也
本朝雍正四年疏渠泄水營田數(shù)千頃為膏膄之地
渥水上承二陂于容城縣東南謂之大渥淀小渥
淀水南流注易水謂之渥同口 水經(jīng) 注
殷家淀 在新安縣東三里卽小渥淀也
督亢陂 在新安縣界
梁門陂 在安肅縣北
易水東分為梁門陂陂水北接范陽陂 水經(jīng) 注
范陽陂 在定興縣南
范陽陂在范陽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謂之
鹽臺陂 水經(jīng) 注
縣西南五十里閻臺之西有狼兒淀地形洼下郎
山之水渚焉蓋卽古鹽臺陂 舊志
邊吳泊 在安州西南亦曰邊吳淀今湮
邊吳泊亦曰邊吳淀九河合流溢而為泊城南舊
有邊吳塔又有古堤在州城北東自邊吳村而下
接雄縣南自板橋而下接蠡縣皆以防九河之決
溢今廢 方輿 紀(jì)要
廣利渠 在唐縣西南金太和六年所開引唐水灌
田數(shù)千畝又導(dǎo)而東以漑鄰邑明萬歴中知縣楊
一桂復(fù)浚之建九閘以時蓄泄又于雹水村架木
為槽以過水號為騰橋凡浚渠七十里歴村落三
十有八分析閘渠二十有五漑田無算
黃黒泉與龍泉水合流遶為城濠隆冬不氷人謂
其中有溫泉云 名勝 志
黃溝洼 在清苑縣東一畝石橋諸水所潴也又草
橋洼史家洼亦在縣東
高橋洼 在新城縣南二十里高橋河故道也水集
為患相近有泗莊東西洼與高橋相連
冷水溝 在滿城縣東十五里發(fā)源賈村東下流漸
盛可引以灌漑南流會于清苑河
柳灣 卽蘆草灣在安肅縣東北十里宋遼分界處
柳灘 在安州東南三十里白洋淀西堤與浦口趙
口陶口相連
龍?zhí)丁∮卸辉诟哧柨h東南四十里一在高陽縣
南二里沙窩
一畝泉 在府西三十里一名尚泉其流與雞距泉
合
雞距泉 亦在府西三十里泉水噴流狀似雞距與
一畝泉合
按明統(tǒng)志及方輿紀(jì)要元張柔作新渠鑿西城
以入水水循市東行轉(zhuǎn)北別為東流垂及東城
又折而西雙流交貫由北水門而出是卽清苑
河上流也今清苑河繞城東轉(zhuǎn)市河乆廢
浴丹泉 在唐縣葛洪山后相傳為葛洪浴丹處
曲家泉 在慶都縣西半里東流直入隍中又縣西
有涌魚西堤諸泉 詳龍 泉河
黃黑泉 在慶都縣北里許二泉相去僅十余歩其
色分明不溷
古溝 在容城縣北門外其西有村名曰溝西白河
水溢徑村西直抵城下由溝北泄東入新安白洋
淀
啞溝 在完縣西北由唐縣孤山流徑縣界又東北
入完縣界今湮
蘭溝 在定興縣東南四十里相傳范陽有五溝青
白藍紅黃此卽藍溝也[青溝]在清苑縣東
雙井 在府治西二井并鑿相離尺許一苦一甘
圣井 在定興縣固城鎮(zhèn)
固城鎮(zhèn)土井泛溢為民患元總管萬戸張柔淘井
獲大士像有凈水瓶一至今泉雖溢不踰其限因
名圣井 名勝 志
善利井 在唐縣西一名天王井
八角井 在深澤縣西一名龍泉井大旱不竭
靈井 在唐縣西北
靈井隋圖經(jīng)云唐縣中山城西北有一大井俗呼
趨母井昔云醇酬千日即井水所醞后以石葢之
人不敢開齊刺史博陵崔濟欲開之有云霧隱起
即蔽之 寰宇 記
傾井 在束鹿縣西南明統(tǒng)志云漢光武師行過此
渴甚井自傾不煩綆溢居人以繩測之水隨欹側(cè)
為淺深
河間府
[衛(wèi)河] 卽運河自山東武城縣經(jīng)恩縣境入本府故
城縣南繞城而東入山東德州界又東北徑本府
景州東又東北徑吳橋縣西又東北徑東光縣西
又東北徑交河縣東又東北徑泊頭鎮(zhèn)入天津府
南皮縣界 按[衛(wèi)河]卽古清河隋永 濟渠也詳見大名府志
故城縣[衛(wèi)河]在城南自山東武城縣北流徑恩縣
境入縣界繞城而東入德州界 景州河在州東
十里自德州流入又東北徑吳橋縣境入東光縣
界 吳橋縣河在縣西三十里與德州接界 東
光縣河在縣西三里東北入南皮境 方輿 紀(jì)要
故城縣河道北自恩縣界起南至武城縣界止計
長一十六里 景州河道西岸北自吳橋縣界起
南至山東德州界止計程二十四里 吳橋縣河
道北自東光縣界起西岸南至景州界止東岸南
至山東德州界止計程四十二里 東光縣河道
西岸北自交河縣界起東岸北自南皮縣界起南
至吳橋縣界止計程六十里 交河縣河道北自天
津衛(wèi)界起南至東光縣界止計長八十二里 治河 要覽
滹沱河 其上流合漳滏諸水亦謂之胡盧河自深
州武強縣流至獻縣城南曰完固口分而為二一
西南由單家橋入交河縣又東至青縣鮑家嘴入
[衛(wèi)河]一西北由臧家橋至河間縣龍華橋又北徑
順天府大城縣為子牙河歸三角淀
滹沱偕漳滏諸流共由武強入獻縣完固口復(fù)為
兩支一由西南入單家橋至鮑家嘴歸運一由西
北入臧家橋歴河間大城為子牙河出王家口歸
淀 許汝霖北河 圣功頌序
漳滏合流至冀州與滹沱合至獻縣分而為二一
由單家橋六十里至淮鎮(zhèn)又四十里至高川俱獻
縣境又六十里至滄州之杜梨木又五十里至交
河縣界又二十里至青縣入運河一由臧家橋六
十里至河間縣之沙河橋又六十里至河間縣之
龍花橋又六十里至大城縣為子牙河 磁州 志
漳河 此自山東邱縣東北行之一支所謂老漳河
也由冀州棗強縣流經(jīng)故城縣西又東北經(jīng)景州
之北阜城縣之東與冀州武邑縣連界又東北徑
交河縣南又東北入天津府青縣界 詳廣 平府
劉麟河 在阜城縣北七里北接冀州棗強縣之索
盧河?xùn)|至交河縣合于漳河
阜城縣劉麟河在縣北七里劉豫阜城人也其子
麟嘗渡此而名有黃瀘河自冀州棗強縣東北來
注之入交河縣界注于洚河 交河縣洚河在縣
南五里即阜城縣之漳河 方輿 紀(jì)要
四角河 在任邱縣西北五十七里其北接高陽河
卽沙滋滱三水下流也自保定府之祁州博野蠡
縣髙陽新安至雄縣由蓮花淀而入其西接長流
河卽徐雹諸水下流也自保定府之安州新安由
四殳河而入其南接白溝河之支流自保定府之
容城縣分岔歴雄縣新安由燒車淀而入三河合
流而東過趙北口由柴禾淀入順天府保定縣界
為玉帶河
鏡河 在任邱縣南舊時滋沙滱諸水溢于肅寧縣
境為中堡河又東為玉帶河入任縣界為鏡河又
東北入蓮花淀今多淤塞
肅寧縣中堡河在縣東北三十里保定府蠡縣以
東高陽以南之水溢入縣境為中堡河又東分流
為玉帶河 任邱縣境河上源卽肅寧之玉帶河
也流經(jīng)縣南八里又北至縣南三里會蓮花泊 方 輿
紀(jì) 要
按保定河間二府舊志滋沙滱之水舊自蠡縣
引流而東歴肅寧之五千淀而達于雄縣之瓦
濟河中堡玉帶二河皆其經(jīng)流處也后自蠡縣
北入高陽歴新安雄縣而出任邱之趙北口于
是故道多湮而玉帶河之名亦移于順天府之
保定縣矣
清河 在交河縣西二十五里漳水支流也自縣西
南界北流徑富莊驛又東徑縣東北六十里張家
橋又東五里散流入于滹沱俗名清頭河亦名運
糧河相傳五代梁時趙王镕于此運糧以餉晉師
故名又李村河俗名土河亦自漳水分流經(jīng)縣東
北四十里李村橋又東合于清河
倒流河 在交河縣東北九十里縣東境之水匯流
于此西行四十里注于滹沱故曰倒流亦名蔡河
平成河 在交河縣東北八十里一名陽氣寺古河
蛤螺河 在交河縣北二十五里下流入滹沱河
土河 在寧津縣南二十五里其上流自山東德州
徑德平縣西北流入境內(nèi)相傳卽古篤馬河水經(jīng)
篤馬河?xùn)|北徑般縣故城西漢般縣在今德平之
北正寧津南界也又東流入山東樂陵縣界又有
遲河流河俱在縣東四十里至楊盤店西入于土
河謂之三渡口
谷家河 在寧津縣北二十里其上源卽吳橋縣之
龍灣也東流徑縣界又東入于土河
夾河 在吳橋縣東北十五里二水中分故名
索盧河 一名黃瀘河亦名枯河在故城西南五十
里南經(jīng)冀州棗強縣界又北入阜城縣劉麟河其
水無源數(shù)年一至遇泛濫則波濤洶涌從流而下
旱轍涸民播種其中收獲倍利或曰卽[衛(wèi)河]之支
流也
大河故道 在府境
按西漢以前大河由景州而入?yún)菢蛩?jīng)大河
故瀆北徑蓨縣故城東又北徑安陵縣西蓨縣
即景州安陵今吳橋縣之安陵鄉(xiāng)也自是而東則合漳水而歴東光縣界水經(jīng)注大河故瀆東北至東光縣故城西而北與漳水合東光故城在今縣東過此而北則合衛(wèi)河而歴滄州界水經(jīng)注衡漳東北入清河謂之合口今滄州西有合口鎮(zhèn)卽其處也東漢以后河由千乘入海故道遂為漳衛(wèi)所占至宋仁宗時河復(fù)由此宋史河渠志皇佑元年河合永濟渠注干寧軍入海謂之北流永濟渠卽衛(wèi)河干寧軍卽青縣今故城景州吳橋交河?xùn)|光諸州縣界中衛(wèi)河所經(jīng)皆宋時大河北流之道也又河渠志熙寧元年河溢樂壽埽樂壽今獻縣也元豐五年河溢阜城下埽二邑去衛(wèi)甚逺而亦被河之患者蓋其時河流橫決南合于衛(wèi)北又溢于漳也至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東注壽張而瀛滄之界不復(fù)有黃河矣
鳴犢河故道 在景州西南
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 漢書溝 洫志
河水自靈縣別出為鳴犢河?xùn)|徑鄃縣城北東北
合大河故瀆 水經(jīng) 注
張甲河故道 在景州故城界
張甲右瀆東北徑廣川縣故城西又東徑棘津亭
南又東北至蓚縣東會清河 水經(jīng) 注
屯氏北瀆 在寧津縣界
屯氏別河北瀆東徑重平縣故城南 水經(jīng)
滱水舊瀆 在河間任邱二縣界
滱水東北徑依城北卽古葛城也又東北徑阿縣
故城東又東北至長城注于易 水經(jīng) 注
滱水在府城西自安州高陽流經(jīng)此又北流入任
邱縣界合于易水 方輿 紀(jì)要
高河舊瀆 在河間縣西南交河縣西北
高河自高陽縣流入府境東南流至交河縣合于
滹沱眀志交河縣以高河滹沱合流而名 方輿 紀(jì)要
易水舊瀆 在任邱縣西北
易水自易縣東徑鄚縣故城北又東至文安 水經(jīng) 注
易水在鄚縣北三十里東入文安界合滹沱 寰宇 記
濡水舊瀆 在任邱縣西北
濡水自高陽東北至鄚入易 春秋杜 預(yù)注
濡水歴安州屆高陽關(guān)過鄚州 任邱縣 舊志
白洋淀 在任邱縣西北五十里關(guān)城村與安州高
陽新安接界眾流所匯深廣四通芰荷交匝望之
如江湖焉又凡察淀在縣西北三十里前堂后堂
二淀俱在縣西北四十里北花淀在縣西北四十
二里池魚絲窩二淀俱在縣西北五十里光淀在
縣西北五十里龍王淀在縣西北六十里
洋東五千二淀俱在肅寧縣東南三十里舊時鐵燈
竿諸水散流所匯今湮
五官淀 舊名武溘淀在任邱縣東北三十五里舊
時鐵燈竿之水由此而東入于柴禾淀今湮又三
滸淀在縣東北十三里今亦淤
掘鯉淀 在任邱縣北
掘鯉淀在鄚縣北二十里俗名掘柳淀 寰宇 記
狐貍淀 在任邱縣西北
淀中有蒲柳多葭葦 寰宇 記
蓮花泊 在任邱縣南三里荷香十里柳陰交匝為
邑勝地又齊家泊亦在縣城南
古長豐渠 有二皆在河間縣
瀛州河間西北百里有長豐渠貞觀二十一年刺
史朱潭開又西南五里亦有長豐渠開元二十五
年刺史盧暉自東城平舒引滹沱東入淇通漕漑
田五百余頃 唐書地 理志
通利渠 在任邱縣南五里亦名魚君陂唐開元四
年縣令魚思賢開以泄淀水得地二百余頃
永清渠 在東光縣西其深莫測漸平
沙溪 在故城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南河其水無
源秋雨后一望汪洋春至即涸
孟港 亦名柳行港在故城縣東二里漳水決入處
也自縣北達景州西為青草河又東北注于千頃
洼
龍灣 在吳橋縣東二十里淺深斷續(xù)流衍東注寧
津縣為谷家河
房淵 在獻縣北寰宇記樂壽縣房淵方三百里今
湮
張大洼 在交河縣東三十里為鍾水之處明萬歴
十七年知縣馬中良開溝五道以通絳河洼旁之
田始無水患又達達洼在縣東北七十里又洼東
洼在縣東北九十里
千頃洼 在景州東北三十里其地卑衍舊為鍾水
處
明宣德中大河北決自德州潰入境內(nèi)知州劉深
開渠導(dǎo)入此洼水患遂息 方輿 紀(jì)要
白草洼 在吳橋縣西南三十里又曹家洼在城西
十里梅家洼在城東北三十里
五龍?zhí)丁≡谌吻窨h北十里春夏不溢秋冬不竭又
白龍?zhí)对诳h西十八里
龍?zhí)丁≡趯幗蚩h西北三十里水深莫測相傳有龍
窟故名
百道口 在府城西南
河間縣大亷陂下注滹沱其決入之處謂之百道
口 寰宇 記
鐵燈竿故瀆 在府西南
府境有鐵燈竿水其上流自武強饒陽之境匯漳
河滹沱諸流又北接博野蠡縣沙滱諸河下流潴
為陂池紆回散澷經(jīng)府境而北通靜海直沽以達
海其支流環(huán)繞郡城每遇夏秋水發(fā)一望無際 方 輿
紀(jì) 要
靳河故瀆 在東光縣南二十里唐開元中開今湮
完固口 在獻縣西南十八里滹沱偕漳滏諸流至
此分為二支一西南歸運一西北為子牙河 詳前 滹沱
趙北口 在任邱縣北五十里亦曰趙堡口眾水所
匯中駕長橋通南北孔道
下口 在東光縣北二十里
[衛(wèi)河]有大小龍灣縈回而下經(jīng)縣北二十里其地
名下口 方輿 紀(jì)要
福井 在河間縣治西南相傳為唐大歴中鑿明正
德時湮塞后縣尹牛象坤尋故址復(fù)浚因名其地
曰福井巷有任彥蘗碑記
天津府
[衛(wèi)河] 卽運河自河間府交河縣流徑南皮縣西又
東北徑滄州城西又東北徑青縣南合滹沱河又
東北徑靜??h又東北徑天津縣北又東與白河
會[三岔河]
南皮縣[衛(wèi)河]在縣西二十里與交河縣接界 滄
州河在城西其上游自南皮縣流入又東北入興
濟縣界 青縣河在城東一里自興濟縣流入境
合滹沱河 靜海縣河在縣城西北自青縣合滹
沱河流入境至小直沽與白河會 方輿 紀(jì)要
天津運河北自武清縣交界[三岔河]起南至東岸
南皮縣西岸交河縣東止歴天津靜海青縣滄州
共計程三百四十五里 治河 要覽
滹沱河 自河間府獻縣分流經(jīng)交河縣抵青縣南
七十里杜林鎮(zhèn)與漳河會
漳河 亦自河間府交河縣來至杜林鎮(zhèn)與滹沱合
流至青縣南二里鮑家嘴合于衛(wèi)河其合處曰岔
河口亦曰汊河口水勢洶涌闊數(shù)十丈
按滹沱自獻縣分流一由大城為子牙河卽漢
志所云從河?xùn)|至文安入海者此正流也一至
青縣杜林鎮(zhèn)合漳河卽水經(jīng)注所云衡漳東北
左會滹沱別河故瀆謂之合口者此支流也近
志以子牙為滹沱之別支而杜林鎮(zhèn)之別瀆反
謂之正流誤矣漳河自山東邱縣分流一北行
至冀州合滹沱所謂新漳河也一東行至青縣
合滹沱所謂老漳河也滹沱沖嚙于恒晉至冀
州合漳而渾濤益怒蓋水之勢合則猛也漳河
潰溢于洺瀛至青縣合滹沱而安行赴海蓋水
之性就下而順也昔禹播九河于大陸之北而
同逆河于渤碣之間因地宜亦順?biāo)砸?br />
[三岔河] 在天津縣東北本名[三汊口]亦名[三汊沽]
衛(wèi)河西南自靜海來徑縣北而東其流濁白河西北
自順天府武清縣來亦徑縣北而東其流清各流
至縣東北二百歩許而合流謂之[三岔河]又東南
出直沽注于海
[減水河] 有二一自順天府武清縣楊村北流至天
津縣東南[張家嘴]入直沽此泄潞河之水者也
一自滄州南流至天津縣大直沽渡入直沽此泄
衛(wèi)河之水者也
清河 在青縣西南五十里其相近又有湛河泗河
共三河皆無源為交河縣雨潦泄水之渠北至杈
河口南二十里魚兒莊注于南淀
黑龍港河 在青縣西十五里又馬家橋河在縣西
八里胡家店河在縣西十里以上三河至縣北十
五里空城村匯而為一至大城縣入子牙河
鹽河 在靜??h西自河間府河間縣流經(jīng)此與順
天府大城縣分界卽子牙河也
浮河 在滄州東南五十四里自河間府東光縣東
北流徑州界又東徑鹽山縣東入于海
浮河自東光縣永厚渠分流東北徑滄州南十里
又東北徑州東一里又東北入?!″居?記
浮河在舊城南十里東北入海漢于此置縣以在
浮水之陽故名浮陽 滄州 志
浮河在縣東百里自滄州界入縣境達海 鹽山 縣志
九女河 在滄州東七十里相傳有劉氏九女塟此
因名
獻河 在慶云縣南三十里一名陷河卽河間府寧
津縣土河之下流經(jīng)山東樂陵縣流入縣西北境
之水多匯于此又東經(jīng)山東海豐縣注于海
無棣縣有陷河闊數(shù)里西通德棣東至?!↓R乘 陷
河至樂陵縣分南北二派南派入沾化北派由慶
云入海豐馬谷山前抵土河口入?!∩綎| 通志
鬲河 在慶云縣南卽九河之鬲津也 詳九河 故道
紀(jì)家河 在慶云縣南五里又叉河在縣南三里下
流俱注于鬲河
胡蘇河 在慶云縣西南十二里此亦九河之一也
詳后 故道
直沽 在天津縣東南[衛(wèi)河]白河[丁字沽]之水匯流
于此又東南注于海
按今天津縣本名小直沽其南則[衛(wèi)河]合南路
之水其北則白河合北路之水匯流于此明永
樂二年筑城置衛(wèi)
本朝雍正八年改設(shè)府治為京師東面襟喉之地其東
南十里為大直沽渡元史至元二十五年増立
直沽海運米倉是其處也地勢平衍每遇霖潦
羣川泛溢直與海平故有直沽之名又東南四
十里為??诙庞油ǖ渌迫龝?谝?br />
西沽 在天津縣東北自順天府武清縣納三角淀
之水與白河會而入于直沽河形如丁字故又名
[丁字沽]
咸水沽 在天津縣東南六十里卽古豆子[鹵亢]也自
渤海至平原其間濵海之地土人多謂之豆子[鹵亢]
括地 志
河間之豆子[鹵亢]今咸水沽是也東去海四十里地
斥鹵廣數(shù)十里宋時置戌守于此 地理 通釋
咸水沽乃出海要地 河間府 舊志
葛沽 在天津縣東六十里相近有大沽明天順初
開以通薊州運道者也亦曰新河 詳順 天府
明月沽 在慶云縣東北七十里東接馬谷山瀕海
煮鹽處也
渤海 在天津縣東一百二十里 京畿南北羣川
悉由直沽以入其西南歴滄州鹽山而接山東之
海豐縣界其東北歴青縣靜海而達于順天府之
寶坻縣界元時江淮漕運悉行海道以抵直沽明
永樂初亦行之自會通河成始罷
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
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zhuǎn)西至劉家島又至
登州沙門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當(dāng)舟行風(fēng)信有
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 元史食 貨志
明初海運仍元故道自會通河成報罷 盧傳印 海運考
天津去海不過百里風(fēng)帆馳驟逺自閩浙近自
登遼皆旬日可達控扼襟要第一形勝處也 方輿 紀(jì)要
大河故道 禹貢逆河入海之跡多不可考不敢附會據(jù)
史志所載古大河之經(jīng)府境者有二道一由河間府
東光縣歴南皮滄州青縣靜海而達于天津此為西
漢時大河入海之道亦卽北宋時河合永清渠北流
之道也水經(jīng)注河水篇大河故瀆東北至東光縣故
城西而北與漳水會又淇水篇清河?xùn)|至東光縣西
又東北右會大河故瀆則自東光而下漳衛(wèi)所經(jīng) 清河 卽衛(wèi)
水詳大 名府 皆大河故道矣水經(jīng)清河?xùn)|北過南皮縣西又
東北經(jīng)浮陽縣西南皮故縣在今治東北浮陽卽今滄
州舊城也又水經(jīng)濁漳水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
平舒縣南東入海今青縣靜海漢為平舒章武二縣地
而天津又章武濵海之區(qū)也蓋西漢以前河北經(jīng)章
武漳衛(wèi)皆附之以達海新莾時河?xùn)|徙千乘漳衛(wèi)遂
由其故道以達海自是而后河不由此者幾歴千
年至宋皇佑元年河自澶州合永濟渠而北流入
海卽今運河所行之道也宋史河渠志黃御河帶
北行入獨流東巖經(jīng)干寧軍滄州等八砦邊界直
入大海其近??陂熈甙贇i深八九丈三女砦
以西闊三四百歩深五六丈獨流巖卽寰宇記所
云獨流口在靜海縣北三女砦卽今之三河砦在
靜??h東干寧軍今青縣??诮裰惫寥牒V?br />
也一由河間府寜津縣經(jīng)南皮之東歴鹽山慶
云而達于山東之海豐是為北宋時二股河?xùn)|流
之故道宋史河渠志嘉佑八年河流派別于魏之
苐六埽遂為二股自魏恩東至德滄入于海是謂
東流蓋其時以合永清渠者為北流故此又有東
流之目也河間府志寧津縣古黃河堤在縣西三
十里東北入南皮界慶云縣志古黃河自南皮由
鹽山孟家店至慶云縣黒牛王店又東徑海豐境
達于海寧津卽宋臨津地界德州南皮鹽山宋俱
屬滄州慶云海豐為宋滄州之無棣縣是則志所
云古黃河者蓋卽宋史所云德滄之東流也宋史
又云神宗熙寧二年從宋昌言開浚二股于是東
流盛而北流閉元豐四年河復(fù)注于御河于是北
流盛而東流閉哲宗元符二年河大決于內(nèi)黃于
是并勢北行而東流遂絶計嘉佑八年為歲癸卯
元符二年為歲己卯東流所注不及四十年而近
有指此為禹河故跡者遂以海豐之馬谷山為碣石
語多不經(jīng)甚至目酈善長蔡九峰為南產(chǎn)不知北
地高下九峯固是南人而善長之居范陽則魏書
有明文豈竟未之見耶
九河故道 九河之不可考乆矣爾雅釋水徒駭太
史馬頰覆釡胡蘇簡潔鉤盤鬲津九河皆禹所名
也孔氏尚書傳依其次而序之朱子孟子集注亦
宗其說至于故道所在不可得而詳也春秋緯寳
干圗云齊呂填八流以自廣尚書中候亦云自齊
桓公塞之蔡沈以為此無稽之言也漢書溝洫志
成帝時河堤都尉許商言古記九河之名有徒駭
胡蘇鬲津今現(xiàn)在成平東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
徒駭間相去二百余里新莾時御史韓牧言可畧
于禹貢九河處穿之縱不能為九但為四五亦有
益夫漢世近古諸儒考據(jù)精博緯圖中候非盡無
征至許商以奉命行視圖方畧韓牧亦以能治河
征而或止得其三或僅求其四五則其余之湮滅
可知也唐宋以后去古寖逺舊跡日湮而杜佑通
典李吉甫元和志歐陽忞輿地廣記樂史太平寰
宇記于徒駭胡蘇鬲之外又得馬頰鉤盤覆釡簡
潔四河惟太史未詳所在千年以前求之而不得
千年以后竟一一犂然有其處所此可信乎抑不
可信乎蔡沈曰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互
為兩說皆似而非無所依據(jù)斯言誠是然據(jù)許商
所云三河旣實有其地而孔颕達亦云九河之次
自北而南旣知三河之處則其余六者當(dāng)亦在成
平東光鬲縣之南北今考河間府交河縣東有成
平故城東光縣東有東光故城山東德州北有鬲
縣故城皆漢縣也川原平衍沮洳盈望九河舊跡
要亦不離此域然或為平疇或存枯瀆無論禹時
故道不可復(fù)問即漢世所為三河者亦在有無斷
續(xù)之間矣因備列九河之目叅以眾說而詳辨于
后
徒駭尚書疏李巡曰徒駭者禹疏九河以徒眾起
孫炎曰禹疏九河用功雖廣眾懼不成故曰徒駭
漢書注師古曰徒駭在成平唐書地理志清池西
五十里有徒駭河西堤寰宇記徒駭河與清池相
接清池今滄州也與交河相去七十余里河蓋由
交河而入滄州也漢書地理志成平有滹沱河民
曰徒駭于欽齊乗河昔北流衡漳注之河旣東徙
漳自入海安知北流之漳非古徒駭夫漳與滹沱
為并冀大川不得強以九河之名被之但自大河
東徙而二川北溢或竟?jié)⑷胪今斨姓纯芍?br />
間竊為之?dāng)嘣煌今敺钦匿镢舱匿镢?jīng)行
于瀛滄界者卽徒駭故道也
太史尚書疏李巡曰禹大使徒眾通其水道故曰
太史郭璞曰太史今所在未詳明李賢一統(tǒng)志太
史河在南皮縣治北于欽齊乘清滄二州之間有
古河堤岸數(shù)重太史等河當(dāng)在其處自漢以上未
知所在而忽得之于欽李賢其說自不足據(jù)
馬頰尚書疏李巡曰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也
明一統(tǒng)志馬頰河在東光縣界蓋九河之次自北
而南以地計之當(dāng)在東光境內(nèi)李賢之說似為得
之寰宇記篤馬河卽古馬頰河篤馬在九河之南
許商有明言何不一考耶樂史蓋誤認(rèn)唐之馬頰
為古之馬頰耳元和志馬頰河在安德縣南五十
里平昌縣南十里乆視二年開決亦名新河蓋此
卽漢之篤馬河水經(jīng)所云東北徑安德縣故城又
東北徑平昌縣故城北者也故瀆乆湮唐復(fù)開名
為馬頰所謂新河而被以舊名者也樂史不辨元
和志新河二字之義而指為九河之一紕謬甚矣
覆鬴尚書疏李巡曰水中多渚徃徃而虛形如覆
釡通典安德縣有覆鬴河安德故城在今山東陵
縣德平界與河間府之寧津相近而河間府志云
覆釡河在南皮縣東南滄州志又云河在慶云縣
南意覆鬴自陵縣歴寧津南皮而達慶云乎不敢
強為之說也
胡蘇尚書疏李巡曰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
蘇流也孫炎曰水流多散胡蘇然漢書地理志東
光有胡蘇亭元和志胡蘇河在饒安縣西五十里
寰宇記胡蘇河一名赤河其水赤渾色自臨津流
徑饒安無棣入海齊乘滄州之南有大連淀西踰
東光東至海非胡蘇河歟滄州志胡蘇河在慶云
縣西南十二里按今滄州卽唐饒安慶云即唐宋
無棣寧津即漢東光宋為臨津縣今其縣西有胡
蘇亭正班固所云在東光者也寰宇記之言近之
矣
簡尚書疏李巡曰簡大也其水深而大也郭璞曰
水道簡易史記正義簡在貝州歴亭縣按歴亭今
山東東昌府恩縣也若簡河在此則出鬲津之南
矣謬甚齊乘滄州大連淀南至西無棣縣有曰大
河曰沙河皆瀕古堤茲非簡潔等河歟河間府志
簡河在慶云縣南三十里二說差近
潔尚書疏李巡曰河水多山石治之苦潔潔苦也
郭璞曰水多約潔金史地理志南皮縣有潔河未
知何據(jù)按簡之與潔本屬二河爾雅明列為九漢
晉唐宋諸儒紀(jì)載相仍蔡傳獨宗歐陽忞之說而
合之為一未免穿鑿
鉤盤尚書疏李巡曰言河水曲知鉤屈折如盤也
后漢書初平二年公孫瓚破黃巾于盤河水經(jīng)注
篤馬河故渠川派東入般縣為盤河蓋亦九河之
一也通典右鉤盤河在樂陵縣東南元和志在陽
信縣北四十里寰宇記在樂陵縣東南五十里從
德州平昌來金史地理志將陵縣有鉤盤河慶云
縣志鉤盤河在縣西南自德平西北樂陵東南經(jīng)
慶云南由海豐沾化至九山入海九河自鬲津而
外此河源委尚為有據(jù)
鬲津尚書疏李巡曰河水狹小可鬲以為津也漢
書地理志平原郡鬲平當(dāng)以為鬲津按漢鬲縣故
城在今山東陵縣西陵縣唐安德也元和志鬲津
枯河在縣南七十里則鬲津?qū)崒?dǎo)源于此又東徑
吳橋縣南河間府志古鬲津河在吳橋南亦名吳
川又東徑寧津縣南縣志鬲津河在縣南又東徑
南皮縣南與山東樂陵分水寰宇記樂陵縣鬲津
枯河在縣西三里南皮縣志河在縣東南四十五
里又東徑慶云縣南慶云舊無棣也金史地理
志無棣有鬲津河又東北徑鹽山縣東南縣志河
自慶云北入鹽山界崔家口又東徑海豐入海鬲
津之流最長史志亦多可考故詳序之
無棣河故道 在滄州及南皮鹽山慶云之南亦名
無棣溝
清河自東光又東北無棣溝出焉東徑南皮縣故
城南又東徑樂亭北又東徑新鄉(xiāng)城北又東分為
二瀆又東徑樂陵郡北又東屈而北入又東轉(zhuǎn)徑
宛鄉(xiāng)故城南又東南徑高城縣故城南與枝瀆合
瀆上承無棣溝南徑樂陵郡西又東南徑千童縣
故城東枝瀆又東南屈東北注無棣溝無棣溝又
東北徑鹽山東北入?!∷?jīng) 注
滄州清池西南五十七里有無棣河開元十六年
開無棣有無棣溝通海 唐書地 理志
明溝河故瀆 在滄州西又陽通河故瀆在州東南
滄州清池西四十五里有明溝河堤東南十五里
有陽通河 唐書地 理志
毛河故瀆 在滄州南
南皮古毛河自臨津徑縣入清池 唐書地 理志
毛河在清池縣西南又東入鹽山界 寰宇 記
按毛河卽屯氏之訛也漢書注師古曰屯音大
門反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乃置毛州
失之甚矣
塌河淀 在天津縣東北四十里
大連淀 在滄州齊乘滄州南有大連淀詳見九河
故道又唐書地理志清池西五十里有李滮淀宋
史河渠志滄州北舊有三堂濼今皆無考
西濼 在青縣東南東西橫亙凡十余里南北二十
余里秋水四至一望無際
薩摩陂 在滄州北
陂在[長蘆]縣北十五里周五十里有蒲魚之利 元 和
志
古平魯渠 在滄州北
渠在魯城縣郭內(nèi)魏武北伐時所開 元和 志
劉公渠 在鹽山南五十里
渠舊承無棣溝下流大小羣川悉附入海無棣溝
塞每患泛溢明萬歴四十二年知縣劉子誠自縣
西南開渠至縣東南四十里高家灣由古黃河道
入?!←}山 縣志
盤古溝 在青縣南
干寧軍有盤古溝水深三丈大早不涸 九域 志
青縣南十五里有盤古溝深三丈東流入于衛(wèi)水
濟運 治河 要覽
仵清池 在滄州東南
清池縣舊有大連淀后魏延興二年淀水泛溢破
仵清村因潴為池水澄味咸未嘗枯涸 寰宇 記
仵清池今曰大梁五龍?zhí)迷猎『ブ乜!↓R 乘
尹兒灣 在天津縣東明永樂六年命陳瑄總督海
運因創(chuàng)百萬倉于直沽尹兒灣筑城置衛(wèi)今去城
八里有運糧河舊自??谶_尹兒灣之運路也
黒龍灣 在鹽山縣南十八里夏秋積水成川
獨流淺 在青縣北卽宋獨流口也黃御支流經(jīng)此
而北亦曰獨流河今其地多蒲葦之利
黃御支流自興濟縣北流徑縣境謂之獨流河卽
九域志干寧軍北之獨流口也舊時河流甚盛其
后黃御分流遂致淺塞 方輿 紀(jì)要
馬家口 在天津縣東南泄南淀之水又冦家口在
州南十里許通水淀之利
郎兒口 在滄州南四十里
延佑四年開郎兒口決積水由滄州城北川達于
?!≡泛?渠志
州南有大堤亙五十里東為滄州境西為南皮境
若衛(wèi)河水漲西境為患特甚元大定以來屯軍士
民爭訟不決乃以公移開掘截然中叚約二十余
丈水由中流名郎兒口州縣各立碑堤上 河間 府志
八會口 在慶云縣北
水流交會處也滄州南境之水至此入于陷河 方 輿
紀(jì) 要
毛公井 在舊滄州城內(nèi)
清池有甘井開元二十年令毛某母老苦水咸無
以養(yǎng)縣舍穿地泉涌而甘民謂之毛公井 唐書地 理志
寒氷井 在南皮縣西
南皮縣寒氷井在縣西一里魏文帝與吳質(zhì)書憶
昔南皮之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氷卽此
井是也 寰宇 記
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三
川
正定府
滹沱河 在府城南八里源出山西繁峙縣泰戱山
由雁門縣流入平山縣東經(jīng)靈壽縣扺府城南又
東經(jīng)藁城縣北又東經(jīng)晉州城南又東入保定府
束鹿縣
按滹沱之源昉于山海經(jīng) 泰戲之山滹 沱河水出焉 其名見
于周禮 職方氏并州 其川滹沱 禮記 晉人將有事于河 必先有事于滹沱 戰(zhàn)
國策 趙攻中山以擅滹沱蘇秦 說燕王曰燕南有滹沱 諸書而桑欽水
經(jīng)獨無其目濁漳巨馬篇中所見不過一二語
班固漢書地理志代郡鹵城 滹沱河?xùn)|至參合 入滹沱別過郡九
行千二百 四十里 常山郡靈壽 禹貢衛(wèi)水出東 北東入滹沱 南行唐
滋水東至新 市入滹沱 信都國信都 故滹沱在 北東入?!〔澈?て?br />
成 滹沱河民 曰徒駭河 河間府樂城 滹沱別水首受滹沱 河?xùn)|至東光入滹沱
河 弓髙 滹沱別水首受滹沱 河?xùn)|至平舒入?!〗杂兄次?br />
未悉今據(jù)元和志寰宇記所載滹沱發(fā)源之處
及所經(jīng)行之地詳列于后元明以來若元史河
渠志顧祖禹方輿紀(jì)要陸隴其畿輔地圖記亦
節(jié)録備考
代州繁峙縣泰戲山一名武夫山在縣東九十里
滹沱水出焉 唐林縣水在縣東 崞縣水在縣
東二百步 忻州秀容水在縣東三十二里 定
襄水西自秀容縣流入 太原盂縣水西自代州
五臺縣流入南去縣百里 恒州靈壽縣水在縣
西南二十里 正定縣水南去縣一里 九門縣
水在縣西九十里 藁城水去縣二十九里 鼓
城水在縣北十三里 定州深澤水在縣南二十
五里 無極水南去縣二十五里 深州鹿城水
在縣西北四十二里 安平水在縣南二十三里
饒陽水北去縣四十五里 元和 志
代州繁峙縣滹沱河源出縣東南孤阜山東北入
恒山界 唐林縣水在縣東 崞縣水在縣東二
百步 忻州秀容縣滹沱南歴忻中口俯會忻州
水 定襄縣水西自秀容縣流入 雁門縣水在
縣南 五臺縣水東流經(jīng)圣人阜 并州盂縣滹
沱河自代州五臺縣流入南去縣百里 鎮(zhèn)州靈
壽縣河在縣西南二十里 正定縣河在縣北一
里 九門縣河在縣北四十九里 藁城縣河在
縣東二十九里 鼓城縣河在縣北十三里 束
鹿縣河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深州安平縣河在
縣南二十三里 饒陽縣河舊在縣南光武所渡
處魏武帝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所以在今
縣北后刺史楊貝改為清寜河是也 瀛州髙陽
縣河在縣東北十四里 河間縣河在縣西二十
里 鄚州鄚縣河?xùn)|流經(jīng)縣南二里至莫金口東
北流入文安縣界 霸州大城縣河出縣北一百
三十里 文安縣河在縣西北三十里又東溢為
趙淀 太平寰 宇記
滹沱河在正定路正定縣南一里經(jīng)藁城縣北一
里平山縣北十里經(jīng)靈壽縣西南二十里此河連
貫正定諸郡經(jīng)流去處皆曰滹沱水也 元史河 渠志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東北百二十里泰戲山
自繁峙折而西南流經(jīng)代州東南又西南經(jīng)崞縣
忻州及定襄縣東復(fù)折而東南流經(jīng)五臺縣南盂
縣北又東北入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經(jīng)縣北又
東經(jīng)靈壽縣及正定府城南歴藁城縣北趨晉州
城南繞保定府東束鹿縣南又過安平縣南達深
州北復(fù)出饒陽縣北歴河間府獻縣南交河縣北
入青縣界至縣東南岔河口合于[衛(wèi)河] 方輿 紀(jì)要
滹沱河在正定府南八里發(fā)源山西太原府繁峙
縣由雁門流經(jīng)直隸靈壽平山遶正定城南歴藁
城晉州束鹿至冀州會漳滏二河過衡水武邑武
強至河間府獻縣為二支一東流為鹽河一南流
交河縣扺青縣岔河口入衛(wèi)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滋河 在正定府東北三十里源出山西大同靈邱
縣枚回山流經(jīng)靈壽行唐扺正定境東入藁城縣
北又東過無極縣又東入深澤縣
蔚州靈邱縣滋水出縣西枚回山懸流五丈湍激
之聲響動山谷 正定縣水南去縣三十里行唐
縣水北去縣二十六里 元和 志
滋河水在府北三十里源出蔚州枚回嶺經(jīng)靈壽
縣入行唐縣之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境南孟社
復(fù)出東南入河間府 明一 統(tǒng)志
滋河之源最多一出阜平白蛇嶺曰汊河一出山
西五臺縣南山之南東流與汊河會一出靈壽縣
界北山五岳寨一出王母山北峪一出王母山南
峪俱至靈壽縣西北五河村五河合流東注至滋
峪之東南又有西山之小河入焉故名滋水東返
行唐趨正定經(jīng)藁城東北扺祁州與沙河合 行唐 縣志
按漢書地理志滋水出行唐縣東至新市即入
滹沱經(jīng)流無幾元和志又謂源出靈邱其來頗
逺明一統(tǒng)志謂水至行唐而伏其流亦微今行
唐縣志又謂自縣而上匯集眾流即成大川蓋
源流變遷今昔異矣
西韓河 在正定縣西二十里源出大鳴泉西南流
入滹沱
西韓河韓信伐趙時經(jīng)此故名 方輿 紀(jì)要
洨河 在獲鹿縣南其源有四一出蓮花營一出絳
北村又二泉出欒城縣竇嫗村之石牛港四水交
流逶迤自欒城合北沙河達于趙州常山郡石邑
井陘山?jīng)┧鰱|南至廮陶入泜 漢書地 理志
咸平五年河北漕臣景望開鎮(zhèn)州常山南河入洨
水以利漕 宋李燾 長編
洨河在欒城縣西十二里元氏縣之沙河?xùn)|北流
合焉又東南經(jīng)趙州南下 方輿 紀(jì)要
北沙河 在獲鹿縣南源出元氏縣西山流經(jīng)縣界
之封龍山東至欒城與洨河合
金河 在獲鹿縣東南三十里源出井陘縣東流經(jīng)
縣界入元氏縣又東至欒城合于洨河明萬歷中
河流堙塞知縣蘇繼歐修浚改名金水河
衛(wèi)河 即禹貢恒衛(wèi)既從之衛(wèi)水源出靈壽縣東北
東南入于滹沱
靈壽禹貢衛(wèi)水出東北東入滹沱 漢書地 理志
衛(wèi)水在靈壽縣東北十里俗呼雷溝河源出恒山
禹貢恒衛(wèi)既從即此 方輿 紀(jì)要
衛(wèi)水發(fā)源靈壽之良同村東南流四十里入滹沱
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志
嵩陽河 一作松陽河在靈壽縣西南五里源出楸
山東南流入滹沱又淤泥河在縣東北二里亦曰
溫泉南流入嵩陽河居人資以灌溉
魏河 在元氏縣西南六里源出贊皇縣黃沙嶺東
北流入縣界與泜水合又東入髙邑縣境
槐水出贊皇縣黃石山本贊皇山別阜連元氏縣
界一曰渡水 寰宇 記
槐水在元氏縣西南六里源出贊皇縣之黃沙嶺
東流經(jīng)縣界又東歴高邑 方輿 紀(jì)要
泜水流經(jīng)縣西南六里合槐河 元氏 縣志
泜水河 在元氏縣南源出封龍山流經(jīng)縣西南六
里紙屯村合槐河入髙邑縣界
泜水源出封龍山東南合流于槐水地名紙屯渡
口 方輿 紀(jì)要
按泜河有二此為北泜其南泜詳趙州
豬龍河 在元氏北八里源自山西流經(jīng)縣界又東
至趙州合于洨河
冶河 在欒城縣北即古太白渠也源出山西平定
州之松嶺流經(jīng)井陘縣合綿蔓水亦曰甘陶河又
東北經(jīng)平山縣又東南流入欒城縣界后自平山
縣城西決入滹沱今改流自平山經(jīng)正定欒城達
于洨水
冶河相傳即漢太白渠時遇水溢逆薪橫流人爭
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間因以供陶冶之用故謂之
冶河 正定 府志
冶河一名甘陶河源發(fā)山西平定州松嶺自娘子
闗流經(jīng)井陘縣合綿蔓河流至本縣湍激之聲可
聞數(shù)里冬月不冰由城西北入滹沱河為兩河口
一清一濁如涇渭然 平山 縣志
冶河在欒城縣西北舊時自平山縣流經(jīng)此其后
自平山縣東北流合于滹沱滹沱不能容決溢為
患元至元末引冶河分流滹沱水勢遂殺數(shù)年下
流湮塞仍決入滹沱皇慶初又議自平山縣西北
改辟河道下至寜晉使冶水仍入舊河則滹沱勢
分正定之害必少但欒城地形頗低擬于縣北圣
母堂東冶河?xùn)|岸開[減水河]一道以殺其勢于是
冶河復(fù)導(dǎo)流于此未幾復(fù)廢 方輿 紀(jì)要
按漢志太白渠首受綿蔓水東南下至曲陽入
斯洨水經(jīng)注綿蔓水又東謂之太白渠白渠水
又東謂之斯洨水是冶河故道本與洨通自并
入滹沱決溢為患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于冶河入滹沱之處堅筑大堤
以遏絶之引入洨河以適其性由是冶河復(fù)循
故道而滹沱亦慶安瀾矣
旺婁河在平山縣西十五里地暖泉溫隆冬不冰
居人于此造楮為業(yè)亦名望樓河
濊河 在平山縣北源出房山東南流入于滹沱
房山在平山縣西北濊水出焉東出行唐入博陵
謂之木刀溝又從此過石疃山南流入滹沱河 寰 宇
記
濊河在縣西北六十里流至縣北入滹沱河 平山 縣志
派河 即沙河也在阜平縣南源自山西繁峙縣之
白坡頭口流經(jīng)縣界又東南經(jīng)定州之曲陽縣流
至行唐縣南又南入于新樂
阜平縣派河在縣北源自恒山流經(jīng)大派小派二
山而南 行唐縣派河在縣西南東入新樂界 方 輿
紀(jì) 要
沙水即派水發(fā)源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白坡頭口
流經(jīng)直?阜平曲陽行唐新樂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平陽河 在阜平縣東六十里發(fā)源太茂山南流入
派河又班峪河在縣東四十里發(fā)源本縣炭火鋪
流經(jīng)縣東入派河又鷂子河源出山西靈邱縣亦
經(jīng)縣東入派河又有小河在縣東闗外發(fā)源大派
山南流入派河
胭脂河 在阜平縣西南五十里發(fā)源本縣清竿嶺
東流入派河水有紅色故名又當(dāng)城河在縣西南
發(fā)源山西五臺縣流至縣南與胭脂河合流入派
河
兆流河 在阜平縣龍泉闗外發(fā)源闗西八里之印
鈔石山下流至縣西北入派河
郜河 在行唐縣南一里源出縣西北兩嶺口山谷
間曰潁水南行三十里經(jīng)箕山之東許由村之南
即所云洗耳溪也又東流曰郜河又東經(jīng)新樂縣
界入派河又縣西北三十五里有甘泉河源出甘
泉廟南流入郜河
賈莊河 在行唐縣北二十里源出縣西北武莊社
北山曰曲河?xùn)|流經(jīng)賈莊村曰賈莊河又東入派
河
石臼河 在行唐縣南
南行唐有石臼谷 后漢書 郡國志
后漢永平中引石臼滹沱河以通漕即此 方輿 紀(jì)要
浴河 在新樂縣南五里一名金水河源出縣西南
十五里中同村浴兒池東流分而為二一從西折
而南一從北折而東與木刀溝會曰三叉河口與
晉州藁城接界
浴河在縣中聞村清溫可濯冬不凝冰 新樂 縣志
雅兒河 在晉州東北十二里入束鹿縣湼盤集滹
沱支流也今湮
木刀溝 在新樂縣西南亦曰長淋溝自閔泉鎮(zhèn)東
南流至赤堠村與浴河會流經(jīng)無極藁城二縣入
新樂縣木刀溝在縣西南二十四里溝傍人姓木
名刀因名 元和 志
新樂縣長淋溝在縣南二十四里亦呼為木刀溝
寰宇 記
木刀溝源出閔泉鎮(zhèn)平地涌出流經(jīng)路橋王村至
赤堠村與浴河合共行六十里 新樂縣 河渠考
宿龍泓 在贊皇縣環(huán)山亭下即槐水發(fā)源
酈陽水 在藁城縣西南
藁之宜安南有酈陽水入之 水經(jīng) 注
宜安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其西有泥陽村疑即酈
陽也水今涸 藁城 縣志
響閘水 在正定縣城東南隅源自城河西北隅經(jīng)
此南出明萬歷四年知縣周應(yīng)中用石甃砌流急
有聲因懸水磨于此今廢閘外溉田數(shù)十頃
井陘水 在獲鹿縣西北一曰鹿泉水自井陘縣流
入又東合綿蔓水
井陘山水世謂之鹿泉水東北流屈徑陳余壘又
東注綿蔓水水經(jīng)注鹿泉水一名陘水去石邑縣
十里 元和 志
鹿泉水在獲鹿縣西即井陘山水世謂之鹿泉水
隋置鹿泉縣取此 正定 府志
微水 在井陘縣東北二十五里南流入甘陶河
綿蔓水 在井陘縣南門外源自山西流經(jīng)縣界合
甘陶河
綿蔓水上承挑水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東流東
經(jīng)靖陽亭南故闗城也及北流至井陘闗下注澤
發(fā)水亂流東北經(jīng)常山蒲吾縣西挑水南經(jīng)蒲吾
縣故城西又東南流經(jīng)桑中縣故城北又東南流經(jīng)
綿蔓縣故城北自下通謂之綿蔓水 水經(jīng) 注
井陘縣綿蔓水在縣西南八十里韓信擊趙使萬
人先背水為陣信曰陷之死地而能生謂此水也
元和 志
綿蔓水在井陘縣南門外發(fā)源山西平定州流至
縣界與甘淘河合 正定 府志
淴淴水 在平山縣西一百里一作沕沕水
淴淴水自半山涌出達于平地灌田數(shù)十頃明正
德二年于水口建城置戍 方輿 紀(jì)要
沕沕水泉出山半其聲沕沕傾瀉殆數(shù)十丈山髙
流深源清泉洌冬夏不竭土人利之 平山 縣志
濟水 在贊皇縣南流入髙邑界
房山贊皇山石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 漢書地 理志
贊皇縣濟水出贊皇山西北流去縣南十里此別
是一濟水應(yīng)劭以為四瀆誤也 元和 志
贊皇縣濟水去縣十里即詩云出宿于濟是也 太 平
寰宇 記
大唐渠 在獲鹿縣東北十里
獲鹿縣東北十里有大唐渠自平山至石邑引太
白渠灌田有禮教渠總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太
白渠東流入正定界以灌田天寶二年又自石邑
引大唐渠東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 唐書地 理志
大明川 在靈壽縣西北九十里
橫山嶺西團泊口東俗呼為錦繡大明川其地兩
山夾峙中有平原數(shù)十里多產(chǎn)花木故名 靈壽 縣志
黑龍?zhí)丁≡谫澔士h西七十里上有龍神廟
龍?zhí)稙场≡跈璩强h西五里昔時治河支流也
圣水洼 在靈壽縣西北二十五里白石村其水冬
夏不竭
洗兒池 在新樂縣羲臺后
羲臺后有洗兒池相傳炎帝生于此 方輿 紀(jì)要
蓮池 在靈壽縣晉州城北二里亦有蓮花池
靈壽縣西南之王覺村山水沖開一池其蓮特盛
不種而葩 名勝 志
湯池 在阜平縣西八十里池水一溫一冷
養(yǎng)魚池 在靈壽縣
池在趙王城內(nèi)武靈王故跡也 名勝 志
飲馬池 在行唐縣東
池在縣東莊頭村相傳唐尉遲敬德留守時開鑿
飲馬處今池上有鄂國公廟 明一 統(tǒng)志
恒陽第一泉 在正定城西門外迤南護城河中舊
名甘泉甘洌異于他水
大鳴泉 在正定縣西北三十里即西韓河上源也
有泉數(shù)十穴大者如車輪溉田百余頃少東有小
鳴泉又有鵰橋泉在縣西二十里源自大鳴泉凡
四五十穴明宣德初知縣李守義引水灌田萬厯
四年知縣周應(yīng)中復(fù)浚又開三陽河俱由丁家橋
斜角頭李家莊入河溉田甚廣
涼樓坡泉 在正定縣北三里東南流為周河入滹
沱
旺泉 在正定縣東北隅大可數(shù)畆一支南流入城
河今廢一支西南流經(jīng)西洋朱福屯等村明萬歷
初知縣周應(yīng)中開浚大為民利
白雀泉 在正定縣西南三里斜角頭村之南相傳
泉舊在白雀寺中故名
馬跑泉 在井陘縣東五十里頭泉村亦名頭泉相
傳漢光武至此渇甚馬跑地泉出故名
蒙泉 在元氏縣封龍山半又有龍泉亦在封龍山
河西泉 在平山縣西二十五里平地涌泉數(shù)處溉
田數(shù)百頃
溫泉 有二一在阜平縣西三十五里清瑩如鑒一
在元氏縣西南八里紙屯村前居民賴之造紙即
汦水也
石乳龍泉 在贊皇縣障石巖上形如乳吐故名
白馬泉 在贊皇縣五馬山上味甘美相傳東晉五
馬將軍游畋渇甚馬足忽陷水涌出故名
野狐泉 在贊皇縣西南七十里泉水涌出遂成大
河通于槐
七里澗 在井陘縣東北諸山溪之水在縣北境者
皆匯流于此南入綿蔓河
龍井 有二一在正定縣北龍王廟前一在元氏縣
常山龍王廟內(nèi)
八角井 有二一在正定縣龍興寺后一在元氏縣
東十五里有龍毋碑記字多剝落
雞鳴井 在正定縣北門月城內(nèi)相傳井傍有石聲
如小雞故名
蒼石巖井 在井陘縣東南七十里又縣東四十里
有方嶺石井六北六十里有莊子頭井
鹿井 在獲鹿縣西南
獲鹿縣鹿井在井陘口南山下 寰宇 記
輪井 在行唐縣
水經(jīng)注云行唐城上西南隅有井大若輪水深莫
測謂之輪井 名勝 志
滿井 在贊皇縣南萬井村南山絶頂上有龍王廟
天欲雨則井泉溢故名
圣井 在無極縣城北髙陵村禱雨輒應(yīng)故名
順德府
百泉河 在府城東南八里泉從地涌其流無數(shù)故
曰百泉一曰渦水亦曰鴛鴦水引流而東入南和
縣界為灃河
百泉一名渦水一名鴛鴦水流經(jīng)南和境是為灃
河 穆孔暉南 和水利記
七里河 在府城南源出清風(fēng)嶺東注于百泉
郡西阻山有泉焉出清風(fēng)嶺下循郭南而東注合
百泉珍珠黑龍?zhí)度菫槠呃锖印£惥殴κ?流閘碑記
達活河 在府城西北五里即古蓼水也源自達活
泉由府北東流入任縣與蔡河合
巨鹿郡西北一舎有泉名達活咸平中刺史栁開
浚旁植千栁建亭其上為一郡之勝熙寜壬子泉
忽淪伏不見元豐改元之歲太守王慥禱于泉上
不越月而復(fù)出因改名再來泉 曲洧 舊聞
達活舊名蓼水出石井岡經(jīng)任縣入蔡河 方輿 紀(jì)要
達活泉出府西北南一泉曰紫金北一泉曰野湖
三水匯流總名曰達活北經(jīng)邢之李道村東北入
任縣至薄村西與蔡河合 任縣 志
響水河 俗名牛尾河源出府西北之紫金泉與達
活泉會分流東出環(huán)郡城而東北入任縣界合順
水河
野河 在府城西北百二十里即古渠水也源出西
山引流七十二道下流至任縣合于灃河
襄國西山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寖 漢書地 理志
野河在府西北百二十里發(fā)源百巖諸山引流凡
七十二道下流會于灃河 方輿 紀(jì)要
漢書西山渠水即今野河也 邢臺 縣志
白馬河 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內(nèi)邱縣凌霄山南
流經(jīng)府界又東入于任縣
沙河 在沙河縣南五里一名湡水源出山西遼州
流經(jīng)縣界分為二支一入廣平府之永年縣經(jīng)雞
澤縣與洺河會為沙洺河一由縣南為程寨河亦
曰新沙河由廣平府之雞澤縣至南和縣入任縣
之東盟臺達泊
沙河縣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名 元和 志
沙河縣湡水在縣西北七十里俗名沙河 寰宇 記
沙河流至縣南分為二支一流南和至任縣一由
永年北下雞澤合洺河 冊說
程寨沙河河支流也一曰新沙河自沙河縣南經(jīng)
雞澤縣之栁下村至南和縣由郝橋村六里入任
縣地三里至程二寨轉(zhuǎn)西二里至駱莊折北四里
至達家莊又五里至東盟臺達泊 任縣 志
洪河 在沙河縣西北源出府栲栳洪山故名流經(jīng)
縣西北納溫泉水會沙河?xùn)|出合于灃河
灃河 在南和縣西十里即百泉河下流也自邢臺
縣流經(jīng)縣界合洪河?xùn)|注任縣又東入大陸澤
灃河上源即百泉水自邢臺經(jīng)南和任縣 方輿 紀(jì)要
灃河其源有二一自府西一自洪河分流經(jīng)南和
縣北入任縣地至疙?臺前入雞爪河 任縣 志
狼溝河 在南和縣五里即邢臺百泉水分流也自
沙河縣東北流經(jīng)縣界合灃河
溝水深廣兩岸多狼故名 順德 府志
滏陽河 在平鄉(xiāng)縣東七里自廣平府雞澤縣流入
又東北經(jīng)任縣東又北經(jīng)趙州隆平縣至寜晉縣
合漳河
滏陽河自雞澤縣三十里至平鄉(xiāng)縣之夏莊橋又
四十里至任縣之新店橋又三十里至任縣之邢
家灣又四十里至隆平縣之牛家河 磁州 志
滏陽河自平鄉(xiāng)中義疃橋入任縣地統(tǒng)泄大陸澤
諸河之水經(jīng)隆平東下 任縣 志
洺河 在平鄉(xiāng)縣西十里自雞澤縣流入與南和縣
分界又沙河在洺河西五里北流合為一經(jīng)南和
下任縣為沙洺河
平鄉(xiāng)之境左舒而右縮洺河在境上沙河在境外
沙洺合流在平鄉(xiāng)南和之間 方輿 紀(jì)要
汦河 在內(nèi)邱縣北自趙州臨城縣流入又東經(jīng)唐
山縣入趙州隆平縣界
汦水俗名脂溝 元和 志
城北三十里為汦水河自臨城縣南合西北諸水
合流至尹村扺唐山縣西門轉(zhuǎn)而東流 內(nèi)邱 縣志
汦水舊在縣西一里南至任縣入漳康熙七年水
徙城北五里東入隆平縣界 唐山 縣志
漳河 自山東邱縣分為二支一東北入廣平府之
威縣一西北入廣宗縣南又北經(jīng)平鄉(xiāng)縣東又北
經(jīng)巨鹿縣東又北入趙州寜晉縣與滏陽河合 詳 廣
平 府
馬河 在內(nèi)邱縣南即古龍騰水也源出本縣龍騰
山東流至縣分為二一東經(jīng)小馬村為小馬河一
東南流入唐山至任縣合圣水河
平鄉(xiāng)縣龍騰水源出龍騰山在縣西七十五里 寰 宇
記
縣城南十里有河發(fā)源龍騰山東流經(jīng)栁林郊臺
為馬河至張沱分為二其東下者為小馬河經(jīng)小
馬村其南者傍鐵頂墓扺東 內(nèi)邱 縣志
馬河在縣西南十里東入于漳昔人見白馬東行
次日水潦隨馬蹄奔流而下遂成河故名 唐山 縣志
馬河舊由馮村北流寨入泊今隨水勢自北引合
圣水河 任縣 志
李陽河 在內(nèi)邱縣北五里
李陽河發(fā)源自且停山之東有二焉一自陽武川
北答而來一自石河西邱而來合于城西一里轉(zhuǎn)
北而東至唐山縣之西梁村散于田 內(nèi)邱 縣志
沙洺河 在任縣東二十里洺水與沙河合流自南
和縣之北髙村迤西入任縣界至石家溝入滏陽
河
蔡河 在任縣北十里源出府西山經(jīng)邢臺縣之時
村入縣界分為二一南向環(huán)城為濠一北向東折
穿城而出合濠水東流入圣水河
蔡水發(fā)源達活泉稍東與紫金泉合踰三十余里
至縣西郭昔人于此釃為二渠一南向環(huán)城為濠
一北向東折穿城為渠又北穿城而出與濠水合
東走二十余里乃潴為湖 李景萃重 浚蔡渠記
圣水河 在任縣十五里發(fā)源本縣西北圣水井泉
從地涌出成河其南有蔡河合入行五里許有馬
河合入又東注于達活河
順?biāo)印≡谌慰h西百泉水之支流也自邢臺流南
和入縣界會牛尾河至趙五家圪臺注達活河又
殷陳溝河亦百泉河南支也由南和經(jīng)縣界合灃
河
小漳河 滏陽支流也由廣平府水年縣經(jīng)府城北
堤東下南和至任縣之劉累村亦名劉累河又南
注沙洺河又牛家口河亦漳水支流也由廣平府
曲周縣經(jīng)平鄉(xiāng)入任縣界合滏陽河
雞爪泉 在任縣東北西接大陸澤諸水東通滏陽
河其北有溝名小雞爪亦泄水之路也舊時大陸
諸水悉由縣東北四十里穆家口泄于隆平名曰
滏河明嘉靖中發(fā)夫修浚自穆家口村至羊毛圪
塔上下相距共四十里后此口闐淤全泊之水獨
恃雞爪一河宣泄河身淺溢不足以容眾流于是
滏陽河水反由雞爪而內(nèi)溢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于穆家口故道疏浚深廣不使雞
爪一河獨受全泊之水由是滏陽之襟喉得通大陸
之尾閭亦快積潦日消民安種植誠萬世之利也
列葭水 在南和縣南
南和列葭水東入淲 漢書地 理志
南和縣列葭水在縣西南十里下注狼溝河 寰宇 記
按淲水于今無考隋書地理志龍岡有淲水疑
即古泉河也
落漠水 即古薄洛津在平鄉(xiāng)縣西五里洺河分流
也下合滏陽河
漳水歴經(jīng)縣故城西有故津謂之薄洛津 水經(jīng) 注
落漠水在平鄉(xiāng)縣西南十八里故薄落邑也語訛
為落漠 寰宇 記
落漠河在平鄉(xiāng)西南本洺河分流于滏陽河 順德 府志
沙溝水 在內(nèi)邱縣北五里源出龍騰山東入龍騰
水
沙溝水源出鵲山東流經(jīng)縣五里鵲山亦名龍騰
山 寰宇 記
內(nèi)邱縣沙溝水源出龍騰山引而東合龍騰水 方 輿
紀(jì) 要
礪水 亦名渚水源出攫山下入沙溝水
內(nèi)邱縣礪水源出攫山其水可以礪刀劍 寰宇 記
礪水即渚水下入沙溝 明一 統(tǒng)志
九龍水 在內(nèi)邱縣鵲王廟前西山一派九水合流
于此故名
按漢書地理志中邱蓬山長谷諸水所出疑即
今之九龍水也
張甲河故道 在廣宗縣東
張甲河北絶河于廣宗縣分為二瀆左瀆經(jīng)廣宗
縣故城西又北經(jīng)建始縣故城東 水經(jīng) 注
經(jīng)城西南四十里有張甲河神龍二年刺史姜師
度因故瀆開 唐書地 理志
張甲枯河在經(jīng)城縣東十里 寰宇 記
縣東延五十里袤百里一望層沙亙十余里即張
甲故瀆也 廣宗 縣志
洺河故道 有二皆在廣宗縣東南
洺河故道由曲周龍?zhí)链鍋砜h境東南十五里至
李磨村東北入威縣之鹿臺又一支自威縣之河
洼村來縣境東南二十五里紅龍村合于鹿臺今
皆淤塞 廣宗 縣志
枯洚渠 在廣宗縣東
經(jīng)城縣界東去清河理五十四里有枯洚渠北入
南宮縣古冀兗二州于此分域 杜佑 通典
玉霞川 在府城西二百里
時有霞色赤白相間瑩若玉光 順德 府志
揚武川 在內(nèi)邱縣西二十里相傳趙王張耳練兵
處
大陸澤 在任縣東北十里與巨鹿縣及趙州隆平
縣接界
大陸既作 禹貢
十藪晉有大陸 爾雅 釋地
大陸孫炎云今巨鹿北廣阿澤也 尚書 正義
巨鹿禹貢大陸澤在北 漢書地 理志
衡水北經(jīng)巨鹿縣故城東路溫舒為里監(jiān)門牧羊
澤中取蒲牒用冩書即此澤也 水經(jīng) 注
大陸澤在巨鹿西北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
里葭蘆茭蓮魚蟹之類充牣其中 元和 志
廣阿澤一名大陸一名巨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川
在巨鹿西北五里 寰宇 記
巨鹿縣廣阿澤亦曰大陸接趙州隆平縣界潴而
復(fù)流即寜晉之胡盧河也 方輿 紀(jì)要
大陸澤在巨鹿縣北五里任縣東北十里渟泓百
頃一洲中峙俗名小東湖又名張家泊 順德 府志
大陸澤受水之處在任縣巨鹿隆平寜晉一帶毎
水發(fā)時浩淼無際 陸隴其畿 輔地圖志
大陸澤廣袤數(shù)十里九河之水皆匯焉九河為洺
沙蔡馬灃達活百泉圣水滏陽而灃河滏陽為之
長九河之外尚有汦泲等八河皆自任之西南西
北而歸于大陸灃獨深且長元郭守敬所以獨議
開灃河也而滏陽則自穆家口統(tǒng)泄大陸之水經(jīng)
隆平寜晉直下天津自萬歷二十六年漳河溢入
滏陽而隆平以下地淺易淤于是滏陽又決而東
徙故道猶存所謂古滏陽也古滏塞而大陸之水
因從雞爪河以東瀉于新決之滏陽亦其勢使然也
王原祁大 陸澤圖記
按爾雅大陸載在十藪而尚書孔氏傳云大陸
之地已可耕作則又似以地言正義引孫炎大
陸即廣阿澤之說則仍主澤解蔡傳引爾雅廣
平曰陸之義而主地東陽陳氏云謂大陸為地
者蓋以陸名地也謂大陸為澤者蓋大陸之旁
有澤而因地以名澤也是又合澤與地而渾言
之及觀孔氏之導(dǎo)河章傳又曰大陸澤名豈別
一大陸耶詳繹經(jīng)文大陸既作其義與云土夢
作又同冀傳所云地可耕作猶荊傳所云水去
而地可耕治原不以大陸為非澤也夫水勢變
遷涸溢靡定即以今大陸言之當(dāng)水發(fā)時洪濤
浩淼一望無際及其既退疏渠修堰污泥橫潦
悉為膏壤以今凖古又何疑焉或曰禹貢導(dǎo)河
北過洚水至于大陸班固地理志洚水在信都
大陸在巨鹿巨鹿在信都之南是先大陸而后
洚水與經(jīng)文不合考正義漢書以襄國為信都
或洚水發(fā)源在此下尾至今之信都通典清河
郡經(jīng)城縣界有枯洚渠北入信都襄國今邢臺
也經(jīng)城今廣宗也兩邑相去僅百余里則洚源
于邢經(jīng)于貝達于冀水勢誠然而禹當(dāng)日自大
伾而下絶洚而北即至大陸亦曉然易見不然
班固漢書兼采百家豈竟無據(jù)而云爾耶鄭元
以大陸在巨鹿而指淇水為洚水杜佑以枯洚
在南宮而謂大陸在深州是因大陸而改洚水
之名因洚水而移大陸之地程大昌狃于通典
亦疑巨鹿之廣阿非禹貢之大陸而張垍又以
洚水即濁漳改洚為絳是亦猶鄭元之臆說也
眾論紛紛遂使千古之輿地受誣而經(jīng)義益晦
故特詳辯于此
五橋澤 在廣宗縣東
晉太元十年劉牢之救符丕于鄴慕容垂北遁牢
之追之至五橋澤即此 方輿 紀(jì)要
蓮花池 在沙河縣南十里毎夏月荷花盛開香風(fēng)
十里
龍窩池 在南和縣西八里水深浪猛雖天氣晴明
池面亦多云霧世傳龍潛于此
鳯凰池 在南和縣東北二十里縣志云北有鳳
池之清景
黑龍?zhí)丁≡谛吓_縣東南九里深不可測相傳有黑
龍潛焉
九龍?zhí)丁≡谏澈涌h黑山下
響水潭 在南和縣東七里狼溝河水淺沙淤沖決
成潭水從潭北出遂為狼溝別支奔響如雷夜靜
聲聞數(shù)里
白鷺潭 在南和縣徐莊一里水勢瀠回岸多楊時
有白鷺波際翩躚捕魚者毎得古器似商周法物
白龍?zhí)丁≡谀虾涂h西南沙河水匯此又秋水潭在
縣東七里
洗馬潭 在廣宗縣北八里洗馬村相傳漢光武洗
馬于此
洗腸淵 在內(nèi)邱縣西十三里佛圖澄洗腸于此因
名
程家灣 在內(nèi)邱縣西南三十五里以近程子華墓
故名
珍珠泉 在府城東一里泉涌如珠故名又馬跑泉
在府西皆入百泉
野湖泉 在府城西北十里下合達活水
玉泉 在府城西北馬鞍山下水涌若玉山南為金
泉
九家泉 亦曰洺河泉發(fā)源平地下流狼溝河
溫泉 在沙河縣西北七十里即古湯水也四時常
溫可愈人病湯山在沙河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jīng)
云湯山湯水出此湯水愈病為天下最
漆泉 在沙河縣西八十里色黑如漆
鴛鴦泉 在南和縣西八里兩泉并涌故名又清泉
在縣東葭里屯
咸泉 在巨鹿縣北
巨鹿縣有咸泉煮而成鹽百姓資之 元和 志
圣井 在府城西北仙翁山下俗傳果老指此為井
掘之得水
太嘗井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
世傳趙襄子為太子時嘗獵于此人馬俱渇乏水
因禱于天以矢卜之遂得其泉深三十丈襄子嘗
之故名 順德 府志
仙井 在南和縣治北
其水與地平深不可測上有仙人廟旱禱輒應(yīng) 明 志
潘井 在廣宗縣東俗傳潘美飲馬于此又傳牧馬
處曰潘家洼在縣東南七里
廣平府
漳河 河有二源清漳出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樂平
縣沾嶺濁漳出山西潞安府長子縣發(fā)鳩山二水
分流至河南彰德府涉縣東南合而為一曰交漳
口東行二里入磁州西南境又東入河南彰德府
臨漳縣界從臨漳東北入廣平縣南界分為二支
一入大名府之魏縣至山東東昌府館陶縣入衛(wèi)
河一入山東東昌府之邱縣又分二支一經(jīng)威縣
之南東北行入冀州之南宮縣至天津府青縣亦
合衛(wèi)河一入順德府之廣宗縣北行至趙州寜晉
縣會滏陽河扺冀州入滹沱河
按禹貢覃懷底績至于衡漳周禮職方氏冀州
其川漳漳之由來舊矣漢書地理士心上黨郡沾
大黽谷清漳水所出長子鹿谷山濁漳水所出
水經(jīng)注漳水于武安縣東清水東南來注之
世謂交漳口自此而上為漳之上流歴久不變
昔史起堰水以灌田魏武鑿渠而漕粟漳之為
利可知也磁州而下則決徙不常歴代以來或
亂于河通典河水橫流入漳是也或塞于衛(wèi)元
史河渠志漳水潰溢衛(wèi)不能通是也至明則挾
滏陽而北徙明外史河渠志漳河自永樂九年
與滏陽河合流是也
本朝則并滹沱而東溢禹貢錐指滹沱于順治二年從
冀州合于漳水是也渾濤駭浪迄無一定而究
其尾閭總以衛(wèi)為歸其入衛(wèi)也有二道一由山
東館陶縣入一由天津府青縣入而其分流則
自廣平縣始
欽定尚書會纂地理今釋漳水入直隸界至廣平縣分二
支一支東行入衛(wèi)一支為經(jīng)流東北行經(jīng)山東
邱縣界復(fù)分為二支許汝霖北河
圣功頌序漳自邱縣一折而東經(jīng)威縣南宮棗強武邑故
城景州阜城交河至青縣杜林村一折而西經(jīng)
廣宗平鄉(xiāng)巨鹿扺寜晉縣會滏陽河至冀州又
合滹沱河由衡水歴武邑武強入獻縣完固口
由單家橋合杜林村之流至鮑家嘴歸運自威
縣而東俗曰老漳河自廣宗而北俗曰新漳河
而其由館陶入衛(wèi)者自廣平經(jīng)魏縣亦分新舊
二渠過元城而東注此近日漳流之大槩也考
其故道則潰溢四出志記所載異同參半水經(jīng)
注白溝東北經(jīng)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羅
勒城在館陶之西白溝即今之御河則漳之分
流入衛(wèi)自古已然而顧祖禹方輿紀(jì)要云元時
資漳以助運始引流于衛(wèi)非也水經(jīng)又云濁漳
至昌亭與滹沱河會又過成平縣南合清河清
河即白溝也則漳之合滹沱而入衛(wèi)亦自古有
然而胡三省地理通釋云漳舊入河自河徙而
南遂自達于海亦非也酈道元以衛(wèi)漳合清河
處謂之合口今青縣南有合口鎮(zhèn)然則杜林村
之流猶漳之行其故道者歟或合與否又不敢
強為附會也縁節(jié)録水經(jīng)濁漳篇參以酈注兼
采諸志而以今之輿地釋之附録備考
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fā)鳩山 漢志出鹿谷山 淮南子出發(fā)苞
山魏志 出亷山 東過其縣南 明統(tǒng)志長子故 城在今縣西 又東經(jīng)屯留
縣南 方輿紀(jì)要屯留故 縣在今縣東南 又東經(jīng)壺闗縣北 山西通 志壺闗
故城在今長 治縣東南 又東北經(jīng)潞縣北 今在潞 城縣西 又東經(jīng)武
安縣南 磁州志磁在漢時 為魏郡武安縣地 清漳水自涉縣東南來
注之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黽谷 漢志 出鹿
谷山淮南子出掲戾山山西通 志樂平縣西南有沾縣故城 南過縣西又南經(jīng)昔
陽城 左傳杜注樂平 沾縣有昔陽城 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東至
武安縣南入于濁漳謂之交漳口 磁州志涉縣東 南田家嘴古名
交漳 口 又東出山過鄴縣西 彰德府志臨漳縣 西有鄴縣故城 又東
經(jīng)梁期城南 地理風(fēng)俗記鄴北五十 里有梁期城故縣也 又東經(jīng)斥邱
縣北 元和志斥邱故城 在成安縣東南 又東北經(jīng)列人縣故城南
寰宇記列人故城 在肥鄉(xiāng)縣東北 又東經(jīng)肥鄉(xiāng)縣故城北 城在今 縣西
又東北過斥漳縣南 明一統(tǒng)志斥漳故 城在曲周縣東 又東北經(jīng)
平恩縣故城西 方輿紀(jì)要平恩城在 山東東昌府邱縣西 又東北過曲
周縣東 磁州志曲周縣東橋向年漳滏合流于此 康熙三十三年漳徙而東不經(jīng)曲周矣
又北經(jīng)巨鹿縣故城東 今平鄉(xiāng) 縣治也 又歴經(jīng)縣故城西
明一統(tǒng)志經(jīng)縣故 城在廣宗縣東 又經(jīng)銅馬祠東 寰宇記祠在 巨鹿縣東北 又
北過堂陽縣西 方輿紀(jì)要堂陽城 在南宮縣西南 又東北過信都
縣西 即今 冀州 又北經(jīng)鄔縣故城東 禹貢錐指城在今 東鹿縣東與深州
接 界 又右經(jīng)下博野縣故城西 方輿紀(jì)要下博城在 舊州城南二十里
又東北過阜城縣北 禹貢錐指此阜城 當(dāng)在今武邑縣界 又東北經(jīng)
武邑郡南 即今武 邑縣也 又東北經(jīng)武邑縣北又東北至
昌亭與滹沱會 昌亭即古東昌廢縣 也在今武邑縣東 又東經(jīng)弓髙
縣故城北 北魏志阜城 縣有弓髙城 又東經(jīng)阜城縣故城北樂
城縣故城南 明一統(tǒng)志阜城廢縣在今縣 東樂城廢縣在獻縣西南 又東北
經(jīng)成平縣南 方輿紀(jì)要成平 城在交河縣東 又東左會滹沱別河
故瀆 漢志樂成滹沱別水首 受滹沱河?xùn)|至東光 又東北合清河謂之
合口 方輿紀(jì)要合口 鎮(zhèn)在青縣南
滏陽河 即滏水源出磁州之神麕山流經(jīng)州城東
北又東流入邯鄲縣東會渚沁二河又東北經(jīng)府
城南轉(zhuǎn)而東經(jīng)曲周縣東又北經(jīng)雞澤縣東又北
入順德府平鄉(xiāng)縣界
神麕之山滏水出焉 山海 經(jīng)
滏陽縣滏水源出縣西北鼓山南巖下泉源奮涌
若滏之揚湯故以滏口名之 寰宇 記
滏陽河源出磁州流至邯鄲縣東五里亦呼為栁
林河?xùn)|北經(jīng)府城南東入曲周界左思賦北臨漳
滏注云滏水熱以其涌沸如滏故也 名勝 志
滏水發(fā)源于鼓山之麓而上流八字澗浸淫之水
亦常入焉東南行二里許與黑龍洞水匯其流始
大黑龍洞即神麕山也滏水東行至州之南繞城
東北行至閻家淺入邯鄲縣界又東北流至府城
南橋又轉(zhuǎn)府城東橋又北至曲周縣東橋向年漳
滏合流于此康熙二十三年漳河分而往東三十
三年漳水復(fù)歸六月間仍分東流至今滏水又東
至雞澤縣又東至平鄉(xiāng)縣界 磁州 志
洺河 源自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經(jīng)邯鄲縣西又東
經(jīng)永年縣西又東北經(jīng)雞澤縣東合沙河又北入
順德府南和縣界沙洺合流為雞澤平鄉(xiāng)南和三
縣接界處
武安縣洺水源出縣西北三門山山下去縣八十
三里 元和 志
永年縣洺水在縣南三里 寰宇 記
洺河距府二十里發(fā)源遼州經(jīng)武安三達紫山北
雙流合匯起臨洺鎮(zhèn)入境內(nèi)一泓清淺褰裳可涉
毎夏秋水漲則為巨浸其下流至雞澤與沙河合
廣平 府志
沙河 自順德府沙河縣流入經(jīng)永年縣北又東經(jīng)
雞澤縣西與洺河會為沙洺河
余公河 在肥鄉(xiāng)縣西北明嘉靖中滏陽河溢彌漫
百里知縣余炯鑿此河以泄水民德之因名
舊滏河 在雞澤縣城西自永年通水閘北流經(jīng)此
又北達順德府平鄉(xiāng)縣界其道紆曲不能容水
本朝康熙七年知縣姜照挑浚新河以導(dǎo)其流自馮鄭
村至亭自頭長二里許邑民利之為建亭河上名
治水
拳壯河 在廣平縣東十里漳河支流也東至平鄉(xiāng)
縣仍合于漳
渚河 在邯鄲縣南其源有二一自縣西二十五里
藺家河一自縣西南三十里閻家河二河俱出紫
山合而為渚經(jīng)縣南五里又東入滏陽河
沁河 在邯鄲縣西其源亦有二一自縣西北二十
里巖崳河一自縣西北三十里牛照河二水亦皆
出紫山合而為沁經(jīng)縣西北一里又東繞縣北入
滏陽河
按名勝志渚沁二河即古牛首水也水經(jīng)注牛
首水出邯鄲縣西堵山東流分為二水入邯鄲
城經(jīng)溫明殿叢臺又東經(jīng)邯鄲阜束流出城合
成一川又東澄而為渚沁水又東入白渠蓋昔
時二水合而入白渠故統(tǒng)名之為渚沁今則二
水分而歸滏陽故析名之為渚為沁也
輸黿河 在邯鄲縣西二十里洺河支流也其水秋
夏之交散注田疇或扺城下與沁水同流相傳有
龍黿鬬此龍勝而黿負(fù)因名
衛(wèi)河 亦名御河在清河縣東南二十五里自山東
臨清州流入縣界又東入山東武城縣界其故道
在縣西北即隋永濟渠也亦名瓠子渠
清河縣永濟渠近孤女冢元號孤女渠隋煬帝征
遼改為永濟俗呼御河 寰宇 記
清河西北有隋永濟渠即衛(wèi)河故道舊名瓠子渠
明外史 河渠志
蔡河 在清河縣東南十二里東北流入武城縣界
又一字河在縣東北東流入御河
黃路河 在清河縣北一里其地斥鹵毎衛(wèi)河泛溢
由此下注南宮縣亦名黃蘆河
賀蘭河 在磁州西北三十里源出賀蘭山東南流
入滏陽河
泥河 在磁州西十五里源出本村沙石小橋下西
北流入滏陽又羊渠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于本
村之西半里許西南流入滏陽
牤牛河 在州北三十五里其源有二一出蔣村為
北河一出林壇鋪為南河二水至落子村始合流至
東城橋入滏陽又澗河在州北四十里源出河口
村東北流經(jīng)邯鄲縣北入滏陽
邯水 在肥鄉(xiāng)縣西
邯水發(fā)源邯山東北經(jīng)邯會故城西北注漳水故
曰邯會也 水經(jīng) 注
洹水 在成安縣西南七十里自河南臨漳縣入又
東南注于衛(wèi)
洹水出洹山山在長子縣也 水經(jīng) 注
洹水縣洹水自堯城縣流入 元和 志
梁龍德二年戴思逺襲晉魏州西涉洹水拔成安
舊五 代史
成安西南有洹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界其下流
合于御河 明外史 地理志
大河故道 有二一在曲周縣東五十里一在威縣
南清河縣北
宋元豐中大河經(jīng)流于此河后南徙遺跡僅存 方 輿
紀(jì) 要
宋皇佑元年河合永濟渠東北經(jīng)宗城縣東又東
北經(jīng)清河縣東 禹貢 錐指
漳河故道 有二一自磁州三臺口北流入邯鄲縣
經(jīng)永年至曲周會滏陽河一自成安縣東南流歴
肥鄉(xiāng)扺曲周東一里亦合滏陽河自康熙二十三
年漳徙而南故道遂湮
漯河故道 在曲周縣東
自永年縣界泊頭堡接縣境西朱堡長十五里又
東接于漳河枯瀆遇雨漆滏水泛溢輒由此分流
北注 方輿 紀(jì)要
洺河故道 在威縣西
洺水舊在縣西自廣宗流經(jīng)縣境合于漳河故隋
以洺水名城 方輿 紀(jì)要
清河故道 在清河縣西
淇水東北過廣宗縣為清河 水經(jīng) 注
清河?xùn)|北經(jīng)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經(jīng)界城亭東
又東北經(jīng)信鄉(xiāng)西又北經(jīng)信城縣故城西又東北
經(jīng)清陽縣故城西又東北經(jīng)陵鄉(xiāng)西 水經(jīng) 注
清河縣去郡最逺而無所謂清河者往者黃河決
而東徙羣流匯焉無清河矣 廣平 府志
阿難渠 在曲周縣南
阿難渠魏將李阿難所導(dǎo)故名 元和 志
曲周縣阿難枯渠在縣南十四里 寰宇 記
古白渠 在邯鄲縣南
白渠水出魏郡武安縣欽口山東南流經(jīng)邯鄲縣
南又東經(jīng)列人右會漳津地理志曰白渠東至列
人入漳是也 水經(jīng) 注
故漳渠 在清河縣南
枯上漳渠者濁漳渠也源自上黨枯下漳渠者清
漳渠也自鄴縣界來非濁漳也隋大業(yè)中制使姚
暹疏決從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煬帝征
遼回泛舟于此謂之回鑾河大業(yè)末竇建德于廣
平郡又疏此水入栁溝遂與永濟合流 寰宇 記
涉水渠 亦曰疏水在清河縣東
清河縣涉水渠自蓮花池達永濟渠先是衛(wèi)河數(shù)
決為害百姓奏聞下令開鑿為溝廣丈余長四十
里毎遇泛溢賴此泄之 名勝 志
五爪渠 在磁州西十里明洪武中知州包宗達引
滏水分為五渠溉田千頃后漸淤塞萬歷十一年
知州張夢麟復(fù)因故道開浚民甚利之
雞澤 在府城西南
雞澤在廣平曲梁縣西南 杜預(yù)春 秋注
曲梁縣之雞澤國語所謂雞邱矣?xùn)|北通澄湖 水 經(jīng)
注
永年縣雞澤在縣西南十里左傳諸侯同盟于雞
澤今其澤魚鱉菱芡州境所資 元和 志
康臺澤 在曲周縣東
廣平郡平恩有康臺澤 魏書地 形志
苻秦時為閑牧之所晉太元九年慕容農(nóng)取康臺
牧馬數(shù)千即此 方輿 紀(jì)要
海子 有四皆在磁州城內(nèi)積水之處也
雁池 在雞澤縣南三十里雁池村相傳池內(nèi)掘一
石佛有羣雁飛集于上因名
劍池 在邯鄲縣東南二十里
相傳樂毅自燕奔趙磨劍于此有石尚存 名勝 志
照眉池 在邯鄲縣西北三里
池方數(shù)十畆相傳趙王宮人照眉于此 邯鄲 縣志
蓮花池 在清河縣東南三十里
玉泉池 在磁州西北二十里溢泉營方圓畆許水
從地中涌出下流入滏陽河
董塘陂 在曲周縣西北
洺水縣董塘陂在縣西北十五里晉龍驤將軍劉
牢之救符丕追慕容垂大戰(zhàn)于董塘泉即此陂也
元和 志
賈葛澤 在府城西二十里受邯鄲西山之水東流
注滏陽河又琵琶潭在城西四十里
黑龍?zhí)丁≡诟潜比渌詈谙鄠饔泄肢F居
此又方頭固潭在府城北二十里
白龍?zhí)丁≡诜枢l(xiāng)縣西六里
龍?zhí)丁≡谇搴涌h西南五里明嘉靖中大水匯成
八字澗 在磁州西北七十里支分派引流為八字
東南入滏河
邯溝 在邯鄲縣東水經(jīng)注白渠右出即邯溝也今
湮
曲溝 在磁州北十五里以水流盤曲故名又駙馬
溝在州西十五里
酒務(wù)泉 在邯鄲縣西十里其水甘冽俗傳趙王嘗
釀酒于此今其地名酒務(wù)頭
隆興泉 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即輸黿河上流也
四時常溢歲旱禱雨多應(yīng)
流泉 在磁州西白土里峯頂出泉民資灌溉又廣
盛泉在州西四十里神麕山東流入滏河
蓮花井 在肥鄉(xiāng)縣東十八里
琉璃井 在邯鄲縣東三十里
此井不記世代今磚甃之上結(jié)成黑色琉璃一丈
許與水相值故俗呼為琉璃井云 名勝 志
扳倒井 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
世傳光武為王郎所迫士馬皆渇因無汲具輒扳
倒飲明萬歷間縣令盧云龍命居民以繩測之東
西相去僅二寸許 名勝 志
圣井 在邯鄲縣西二十里髙阜上水與井平溢出
北流匯而為池禱雨常應(yīng)
程井 在磁州儒學(xué)戟門之左宋知磁州程晌鑿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蔣擢重浚井建亭以覆之
卷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四
川
大名府
[衛(wèi)河] 源出河南衛(wèi)輝府輝縣蘇門山東流經(jīng)新鄉(xiāng)
汲縣又東北由??h歴彰徳府之內(nèi)黃入魏縣南
界又東經(jīng)大名縣東南又東北抵府城東又東北
入山東館陶縣界即古清河也一名白溝亦名永
濟渠亦名御河
淇水東過內(nèi)黃縣南為白溝 水經(jīng) 注
白溝徑問亭東即魏界也又東北徑趙城西又東
北徑空陵城西又北徑喬亭城西東去館陶縣故
城十五里 水經(jīng) 注
永濟渠即古之清河水經(jīng)云淇水魏武自枋頭遏
其水為白溝隋煬帝導(dǎo)為永濟渠一名御河今稱
[衛(wèi)河]者也 禹貢 錐指
[衛(wèi)河]源出河南衛(wèi)輝府輝縣西北七里之蘇門山
東流經(jīng)新鄉(xiāng)縣北過衛(wèi)輝府城北一里又東北入
浚縣境謂之白溝隋大業(yè)四年又引白溝為永濟
渠亦曰御河自是[衛(wèi)河]専有御河之名由??h經(jīng)
內(nèi)黃北魏縣東南又經(jīng)大名府城南東北歴山東
東昌府館陶縣西漳河合焉又東北流至臨清州
西與會通河合 方輿 紀(jì)要
[衛(wèi)河]者即水經(jīng)淇湯諸水合流以出者也過內(nèi)黃
合漳水 大名 府志
漳河 有舊漳新漳二河舊漳自河南臨漳縣流經(jīng)
魏縣東南至府城西南閻家渡入衛(wèi)新漳自廣平
府廣平縣流經(jīng)魏縣東北至府北界下流抵山東
館陶縣入[衛(wèi)河]
馬頰河 在府城東五十里舊自開州北流經(jīng)此闊
約百步今雖枯竭故道猶存每遇雨潦輒流入山
東朝城等界
按此馬頰即通典所云出澶州清豐東北至平
昌合篤馬河者非禹貢九河之馬頰也
沙河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
河南約長二十里東西闊二里許流常不定故亦
名流沙河下流合于漳水 方輿 紀(jì)要
雕馬河 在府西南宋時引漳水注此絶[衛(wèi)河]而注
城中復(fù)北出以入于衛(wèi)今涸舊渠猶存
硝河 源自河南??h之大齊村流經(jīng)滑縣分為二
道一由內(nèi)黃入大名縣南界東北注于三角潭分
十之三自飲??谧⑿l(wèi)十之七自梅家口注衛(wèi)一
由開州為馬駕河?xùn)|北流經(jīng)戚城又東匯為趙村
陂至白倉北會傅家河又北徑清豐縣西北而注
于南樂縣之岳儒固河
浚縣北四十里有大齊村相傳亦黃河故道眾流
所鍾蓋即硝河上源也 方輿 紀(jì)要
硝河以兩岸產(chǎn)硝故名 舊志
硝河自滑縣北界其一徑開州馬駕河?xùn)|北注戚
城東匯為趙村陂而西引王家潭口徑白倉北會
傅家河北注岳儒固以達于束館鎮(zhèn)或北注于大
名其一由石村瀠內(nèi)黃東北徑大巖屯橫腰大名
縣南界又東北注三角潭而十之三自飲??谧?br />
衛(wèi)十之七自梅家口注衛(wèi)間水溢硝河北注之勢
不能直則一由石村分注開州火燒店徑清豐之
秦村而會于岳儒固一由內(nèi)黃城東徑南樂西近
徳固復(fù)注岳儒固其水泄鹵下墊凡所經(jīng)流數(shù)載
不復(fù)芻牧計南北縱百六七十里衡或十?dāng)?shù)里少
者二三里 大名 府志
龍窩河 在南樂縣東四十里自山東觀城縣界流
經(jīng)本縣之英村至龍窠村而止
唐開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其決口謂之龍窩自宋
以來縣為大河經(jīng)流之道其后河既南徙余流斷
續(xù)不一因隨地立名云 方輿 紀(jì)要
朱龍河 在南樂縣西南四里源自開州澶淵陂分
流過清豐縣城北至縣西南趙家莊曲折南回復(fù)
入開州注黒龍?zhí)?br />
岳儒固河 在南樂縣北四里岳儒固村河西南自
清豐界來經(jīng)本縣近徳固村豆村迤東流至岳儒
固匯為傅家潭東北注為方山固河又北為潘家
河北入大名界即古金堤所障者河久枯竭夏秋
水盛彌漫里許冬春始涸 南樂 縣志
洪河 在東明縣東南三里西自河南滑縣衛(wèi)南陂
分流經(jīng)縣界洪門村云臺口又經(jīng)南闗東闗又東
北合濮河漆河入山東濮州界
漆河 在東明縣北源自河南原武縣黒陽山流徑
縣西漆堤北又東抵縣北闗外又東合于洪河
濮河 在東明縣南即古濮渠也俗訛為普河源自
河南封邱縣流徑長垣縣北又東徑河南滑縣南
又東徑開州東南又東至縣南又東北合于洪河
濮水上承濟水于封邱縣地理志所謂濮渠水首
受濟者也其故瀆自濟東北流東徑匡城北又東
徑蒲城北又東徑韋城南又東徑長垣縣故城北
又東徑須城北又北徑襄邱亭南東徑濮陽故城
南又東徑濟陰離狐縣故城南又東與濟同入巨
野 水經(jīng) 注
濮河俗訛為普河自縣南三十五里袁長官營東
北流經(jīng)袁旗營有橋跨其上又東北徑趙官營又
東北合洪河 東明 縣志
賈魯河 在東明縣東南
元至正四年河決白芳堤又決金堤水勢北侵安
山沿入會通運河九年督漕運使賈魯以二策獻
一議修北堤以制橫潰一議挽河?xùn)|行以復(fù)故道
丞相脫脫題其后策十一年四月命魯為總治河
防使發(fā)民十五萬軍二萬人供役十一月工畢河
復(fù)故道南匯于淮東入于海其浚故道通長二百
八十里有竒始自白茅長百八十里繼自黃陵岡
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南白茅至劉莊村接入故
道十里入山東界 河防 考
賈魯河在縣南六十里 東明 縣志
灉河 在東明縣南五十里舊自黃河分流折而東
北入山東曹州界今湮
按爾雅河出為灉今東明之灉自大河分流東
入曹鄆與禹貢所稱灉沮會同者道理差合而
元和志以灉沮二水俱出雷澤縣平地似與爾
雅之文不合或川源變遷今昔不同歟俟考
清河 在開州東二十里澄碧汪洋居民因造紙為
業(yè)長數(shù)里
淇河 在開州
沮洳之山淇水出焉 山海 經(jīng)
淇水徑雍榆城南又北徑白祠山東歴廣陽里又
北徑頓邱縣故城西 水經(jīng) 注
頓邱縣淇河在縣北五里上接清豐下入觀城界
寰宇 記
淇水自浚縣合[衛(wèi)河]支流復(fù)引而東流入開州又
東北入內(nèi)黃縣及清豐界 方輿 紀(jì)要
白家河 在長垣縣東南三十里自毛家潭東經(jīng)盛
家橋入黃河
淘背河 在長垣縣南三十里自河南封邱縣東流
入至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紙坊集入黃河凡遇黃
河泛溢即由此北行亦一要害
五里河 在長垣縣北自河南滑縣流入經(jīng)小務(wù)口
抵樊相堡又東南流入于河又逯家河在縣東北
三里亦自滑縣流入經(jīng)小務(wù)口抵盛家橋至東明
縣入于河二河蓋皆濮水之支流也
古濟水 在東明長垣二縣界
濟瀆東過平邱縣南又東過濟陽縣北又東北徑
寛朐縣故城北又東北與濮水合 水經(jīng)
澶水 在開州西南古澶淵也一名浮水亦名繁泉
今名為澶州
澶淵在頓邱縣南今名繁污 春秋杜 預(yù)注
浮水故瀆上承大河于頓邱縣而北出東徑繁陽
故城南張宴曰縣有繁淵春秋盟于澶淵即繁淵
也亦謂之浮水焉 水經(jīng) 注
臨河縣澶淵在縣東南十七里黎州東北八十里
寰宇 記
澶水在頓邱廢縣西南二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
西南謂之繁泉 明一 統(tǒng)志
澶州陂在州西南其水由州南界東北經(jīng)城東二
十里曰清河頭分為二流一注霸家河又東徑濮
州入張秋河一流徑清豐縣東南界孫固城北匯
為朱龍河 開州 志
大河故道 有三其一自河南滑縣流入經(jīng)開州西
北又東北徑清豐縣北又東北經(jīng)南樂縣西北又
東北經(jīng)府城東又東北入山東館陶縣界此西漢
以前黃河經(jīng)行之故道也
元光三年春河水徙從頓邱東南流入渤海夏河
水決濮陽 漢書武 帝紀(jì)
河水故瀆東北徑戚城西又徑繁陽縣故城東北
徑陰安縣故城西又東北徑昌樂縣故城東又東
北徑平邑郭西又東北徑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
沙邱堰 水經(jīng)
河之故瀆則為北瀆王莽時塞故世俗名是瀆為
王莽河也 水經(jīng) 注
貴鄉(xiāng)縣大河故瀆俗名王莽河西去縣三里
昌樂縣王莽河西去縣十六里 元和 志
大名縣大河故瀆在縣東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
經(jīng)云故瀆又東北徑元城西北至沙邱昔禹治洪
水播為九河自此始也 徳清軍王莽河在城西
南五里 寰宇 記
一自滑縣流入經(jīng)開州西南又東北經(jīng)清豐縣南
又東北入山東觀城縣界此東漢以后及唐宋時
黃河所經(jīng)之故道也
河水東徑鐵邱南東北流而徑濮陽縣北為濮陽
津 水經(jīng)
澶州頓邱黃河在縣南三十五里 清豐河在縣
南五十里臨黃河南去縣三十六里 元和 志
澶州有濮陽大韓大吳商胡王楚橫隴曹村依仁
大北岡孫陳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孫
杜侯邨二埽景徳元年河決橫隴埽慶歴八年決
商胡?;视釉旰嫌罎⒏蓪庈娛侵^北流
嘉佑元年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河不能容是夕
復(fù)決五年河流派別于魏之第六埽曰二股河自
魏恩東至徳滄入海是謂東流神宗熙寧二年開
修二股河?xùn)|流八月北流閉而河自其南四十里
許家港東決泛溢大名諸軍州境十年七月大決
于曹村澶淵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匯于梁山濼
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
海元豐元年五月河復(fù)歸北四年小吳埽大決自
澶注于御河八年三月河流雖北而漲水往往東
出于是回河?xùn)|流之議起元佑元年張問請于南
樂大名埽開直河并簽河分引水勢以解北京水
患于是[減水河]之議起四年正月詔罷回河及修
[減水河]元符二年六月河決內(nèi)黃口東流遂斷絶
宋史河 渠志
開州河舊經(jīng)城南宋所開商胡六塔渠故址皆在
州境 明外史 地理志
黃河故道在開州南正統(tǒng)十三年河決陽武循故
道至開州南一百二十里東流抵濮州過張秋入
海其流奮擊聲聞數(shù)十里俗名響子口 明 志
一自河南封邱縣流入經(jīng)長垣縣南又東經(jīng)東明
縣南又東入山東曹州界此宋南渡以后黃河所
遷之故道也
曹甸都巡河官總東明埽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以
開州之長貳提舉河防長垣之令佐勾管河防事
金史河 渠志
蘭陽儀封之河舊出其縣北與長垣東明分水元
至元中河屢決汴梁遂出蘭陽儀封之南而長垣
東明界中無河矣 禹貢 錐指
長垣縣南六十里廢東明縣南五十里皆有黃河
故道 明一 統(tǒng)志
按黃河自金明昌五年南北分流元世祖至元
時會通河成河始全入于淮不經(jīng)府境明萬歴
五年荊隆口決而長垣東明復(fù)被河患蓋亦一
時潰入之水非河之正流也
瓠子河故道 在開州南
元光之中河決于瓠子?xùn)|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使
汲黯鄭當(dāng)時興人徒塞之輒復(fù)壊于是久之不事
復(fù)塞后二十余歲使汲仁郭昌發(fā)卒數(shù)萬人塞瓠
子決天子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令羣臣從
官自將軍以下皆負(fù)薪寘決河卒塞瓠子而導(dǎo)河
北行二渠復(fù)禹舊跡 史記河 渠書
濮陽縣北十里即瓠河口也漢元光之年河水南
決武帝元封二年塞瓠子口筑宮于其上名曰宣
房宮故亦謂瓠子堰為宣房堰而水以瓠子受名
焉平帝以后未及修理永平十二年顯宗詔王景
治渠筑堤景乃防遏沖要疏決壅塞瓠子之水絶
而不通惟溝瀆存焉 水經(jīng) 注
濮陽瓠子口在縣西南十七里河津是也 寰宇 記
瓠子口在開州城西南二十五里 明一 統(tǒng)志
屯氏河故道 在大名縣東南
自塞宣房后河復(fù)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xùn)|北
經(jīng)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元帝
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 漢書 溝洫
志
大名縣屯氏河俗名毛河 寰宇 記
大名東南有屯氏故河 明外史 地理志
六塔河故道 在清豐縣東南三十里 詳大河 故道
西湖 在開州西南
舊時河流匯入積而成湖夏秋時彌漫甚廣后漸
淺涸然猶渟流蕩漾周數(shù)百畝 方輿 紀(jì)要
張家澤 在大名縣東二里魚藻繁衍冬夏不涸昔
有縣令張珩者結(jié)廬讀書澤上因名 方輿 紀(jì)要
長羅澤 在長羅縣北
吳佑年二十每牧豕長羅澤中 后漢書 吳佑傳
長羅縣有長羅澤即吳季英牧豬處也 水經(jīng) 注
髙雞泊 在元城縣界唐中和末宰相王鐸出為義
昌節(jié)度使過魏涂刼之于髙雞泊即此
胡栁陂 在開州東南五十里接山東濮州界五代
梁貞明四年晉王存勖與梁軍大戰(zhàn)于湖栁陂即
此
西渠 在府城西
大名縣西渠唐開元二十八年刺史盧暉移通濟
渠自石灰窠引流注于城西夾水制樓百余間以
通江淮之貨故有西渠之名 寰宇 記
雞爪渠 在清豐縣東宋紹圣初河決內(nèi)黃吳安特
請開清豐口雞爪河以泄水勢即此
鳯溝 在長垣縣西四十里
蓮花池 有四一在大名縣東二十里一在南樂縣
東十八里一在南樂縣西北三十里一在開州城
內(nèi)儒學(xué)后
三角潭 在大名縣東十五里方塘百畝歲久不涸
或以為龍湫也建龍王祠于其上禱雨輒應(yīng)
白水潭 在大名縣西五里
大名縣白水潭林樹交蔭菱荇縱橫為近郊之勝
名勝 志
白龍?zhí)丁≡谖嚎h西漳水匯流處
干寧三年李克用自將擊魏敗魏人于白龍?zhí)丁∥?代
史唐 紀(jì)
傅家潭 在南樂縣西北四里周約二里許
黃龍?zhí)丁≡谇遑S縣南三十五里斷堤之間約二十
余頃
余家潭 在東明縣東十里北曰長潭南曰圓潭相
去一里許
黒龍?zhí)丁≡陂_州西南大旱不竭俗稱龍湫又有蓮
花潭在黒龍?zhí)赌先锓轿辶暶壳锼阂鐒t
二潭水相通
閻家潭 在長垣縣東南六十七里明正統(tǒng)十四年
河水決入縣境回流沖嚙因成此潭弘治五年筑
堤環(huán)之潭西七里曰牛家口東三里曰大岡皆筑
堤以防決溢處又毛家潭在縣東南十五里
寒泉 在開州南即衛(wèi)風(fēng)所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也通典泉在濮陽東南濮陽廢縣在今州西南二
十里
御井 在開州治南
御井泉極甘洌宋真宗駐蹕時所飲之井
琉璃井 在長垣縣荊岡集年久磚近水者色如琉
璃故名
宣化府
桑干河 源出山西大同府馬邑縣桑干山自山西
天鎮(zhèn)縣流入西寧縣與蔚州分界徑縣南二十里
又東徑順圣城南又東徑宣化縣南界又東徑保
安州南至州東南二十里與洋河合為燕尾河又
東南流徑縉山北名縉河又南流與媯水合為合
河口又東南經(jīng)沿河口入順天府宛平縣界即古
桑干水也亦曰濕水
濕水出于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fā)于山側(cè)東北流
徑館陰縣故城西又東北流左會桑干水縣西北
上平洪源七輪謂之桑干泉即溹涫水者也自源
東南流右合濕水亂流枝津桑干濕水并受通稱
矣濕水東徑道人縣故城南又東徑陽原縣故城
南又東徑昌平縣故城北又東北徑桑干縣故城
西又屈徑其城北又東流祈夷水注之又東北徑
石山水口又東徑潘城縣北東合協(xié)陽闗水又東
徑下洛縣故城南又東徑髙邑亭北又東徑三臺
北又東徑無鄉(xiāng)城北又東溫泉水注之又東涿水
入之又東南左會清彛水又南入山 水經(jīng) 注
桑干河發(fā)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
之陽有金龍池者渾泉溢出是為桑干東下大同
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雁門云中諸水皆會穿西
山入宛平界 明外史 河渠志
桑干河源出大同府馬邑縣桑干山金龍池接天
鎮(zhèn)衛(wèi)流入宣府東城西城深井堡保安州礬山堡
縉山下名縉河南流名合河經(jīng)沿河口流至宛平
縣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燕尾河在保安衛(wèi)南二十里桑干河洋河合流如
燕尾然 明一 統(tǒng)志
東洋河 源出邉外自山西天鎮(zhèn)衛(wèi)界東徑懐安縣
界柴溝堡西北合西洋又東至堡東五里合南洋
河又東徑萬全縣南舊左衛(wèi)北又東合北來之清
水河又東南經(jīng)府城南五里至保安州東合桑干
河即古于延水也亦曰修水于延水出塞外子元
鎮(zhèn)西長川城南小山山海經(jīng)曰梁渠之山修水出
焉于延水即修水也東南流徑且如縣故城南又
東南徑馬城縣故城北又東徑零丁城南右合延
鄉(xiāng)水又東南于大寧郡北右注雁門水自下通謂
之于延水又東徑罡城南又東左與寧川水合又
東徑小寧縣故城南又東黒城川水注之又東南
徑茹縣故城北又東南徑雞鳴山西又南徑且居
縣故城南東南流注于濕水 水經(jīng) 注
洋河在鎮(zhèn)城南五里源出境外至此流入桑干河
水冬月盡冰唯對城一泓融液不凍臘日洗馬不
災(zāi) 明一 統(tǒng)志
西洋河 在懐安縣西北自山西天鎮(zhèn)縣平逺堡流
入徑西陽河堡南五里又東至柴溝堡西北入東
洋河即古延鄉(xiāng)水也
延鄉(xiāng)水出丁零縣西山東徑延陵縣故城北俗指
謂之琦城川又東徑羅亭又東徑馬城北又東注
修水 水經(jīng) 注
南洋河 在懐安縣西南五里東注東洋即雁門水
也
雁門水山海經(jīng)曰雁門之水出于雁門之山其水
東北流入陽門山謂之陽門水又東徑三會亭北
又東徑西伺道城北又東徑大?郡北修水注之
水經(jīng) 注
南洋河在柴溝堡西南五里至堡東七里而合東
洋河如燕尾然 方輿 紀(jì)要
泥河 在宣化縣東十五里自闗子口西南流四十
里合東洋河即古黒城川水也
黒城川水有三源出黒土城西北竒源合注總為
一川東南徑黒土城西又東南流徑大寧縣西而
南入延河 水經(jīng) 注
清水河 在宣化縣西源出邉外自張家口流入南
流徑萬全縣東又南至縣界入洋河即古寧川水
也
延水又東左與寧川水合水出西北東南流徑小
寧縣故城西 水經(jīng) 注
按舊志縣西二里有一河自葛峪堡西流入合
小泉水入洋河亦曰清水河此別是一水非寧
川也
沽河 在赤城縣東其源有二皆自塞外流入一曰
獨石水由獨石口徑獨石城西為西河一曰紅山
水由紅石山徑獨石城東為東河俱流至城南而
合又南徑龍門山下名龍門川又南徑云川堡東
又南徑縣東門外又南徑龍門所南曰揚田河又
南與陽樂河合為南河又東南經(jīng)滴水崖堡南亦
曰白河又南徑延慶州靜安堡又東至東河口由
邉外達順天府密云縣之石塘嶺闗此通州白河
之上源也
沽河出御彝鎮(zhèn)西北九十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
谷水注之水發(fā)鎮(zhèn)北大谷溪西南流徑獨石北界
又南九泉水注之水導(dǎo)北川左右翼注入川共成
一水故有九泉之稱其水南流至獨石注大谷水
大谷水又南流徑獨石西又南徑御彝鎮(zhèn)城西又
東南光谷水注之水源出鎮(zhèn)城東北光溪西南流
徑鎮(zhèn)城東又西南流注大谷水亂流南注沽水又
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又南左合干溪
水水引北川西南徑一故亭東又西南注沽水沽
水又西南徑赤城東故河有赤城之號又東南與
鵲谷水合又東南合髙峰水水出髙峰戍東南西
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徑
漁陽縣故城西 水經(jīng) 注
獨石水在開平衛(wèi)南源出東山紅山水在開平衛(wèi)
東源出紅石山俱徑云州堡入龍門川 方輿 紀(jì)要
龍門川在云州堡東合獨石紅山之水從龍門峽
南下故名 明一 統(tǒng)志
楊田河經(jīng)龍門所城南二十里 宣鎮(zhèn) 志
赤城堡之東河由獨石云州東南流即通州白河
之上源也 名勝 志
滴水崖之水懸崖而下者即白河上源又東有白
河堡鎮(zhèn)河墩皆白河所經(jīng)也 薊門 考
白河自滴水東南流繞靜安堡之西南東三面又
東北至東河口仍出邉外 延慶 州志
湯泉河 在赤城縣西源出西山東流至城西南合
水泉河又東合東河其水泉河源出赤城縣西北
二堡子南流而入湯泉
按明統(tǒng)志有赤城湯在宣府鎮(zhèn)城東一百四十
里自龍門鎮(zhèn)北鄉(xiāng)赤城寺側(cè)山根涌出暴熱而
流傍有冷泉隨人浴之皆可愈疾此即今湯泉
河也
愛陽河 在萬全縣西即愛陽川也
歸化州有愛陽川 遼史地 理志
河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本放牧之地下有頑氷黒
色者數(shù)尺冰上有浮草性涼尤宜牧馬其地又生
黃花其大如錢發(fā)于土上人馬蹂踐萎悴明日復(fù)
生如新 宣鎮(zhèn) 志
東沙河 在萬全縣西北新河口東北一百里自塞
外流入水淺沙淤
陽樂河 在龍門縣南東流至赤城縣界入沽河即
古陽樂水也
陽樂水出且居縣東北流徑大翮山小翮山北歴
女祈縣故城南世謂之橫水又謂之陽曲河又東
南徑一故亭又東左與舊鹵水合水出西北山東
南流徑舊鹵城北又東南流注陽樂水陽樂水又
東南徑旁狼山南又東南徑溫泉東又徑赤城西
屈徑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 水經(jīng) 注
按今龍門縣有龍門河源出縣西娘子山東南
流徑縣南二里又東徑鵰鶚堡西南即水經(jīng)注
所云橫水也又有南河源出縣南狗兒村東北
流至堡西南七里合龍門河即水經(jīng)注所云舊
鹵水也龍門南河合而東徑堡南統(tǒng)謂之南河
又東至赤城縣界合枯河即水經(jīng)注所云陽樂
水東南入赤城河者也
媯河 在延慶州南半里懐來縣南一里自延慶發(fā)
源西流歴延慶州懐來縣境又西南流五十五里
入桑干河本古清夷水今訛曰媯河也
清彛水出長亭南西徑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平
鄉(xiāng)川水注之又西北徑陰莫亭在居庸縣南十里
又西會牧牛山諸泉南注滄河又西靈亭城水注
之又西得泉溝水又西南得桓公泉又南徑沮陽
縣故城北又屈徑其城西南流注于濕水 水經(jīng) 注
媯川在永寧縣西十五里源出縉陽山流徑此入
延慶州界又西流至懐來城東南又西流入于桑
干河俗亦名清水河 方輿 紀(jì)要
壺水河 在蔚縣北一里自蔚州流入又東北流百
里至西寧縣東城界小渡口入桑干河即古祈夷
水也
祈夷水出平舒縣北徑桑干故城東而北流注于
濕水 水經(jīng) 注
壺流河在廣寧縣南源出荷泉其形如壺經(jīng)蔚州
入桑干 山西 通志
金河 在蔚縣東八十里源出小五臺山西流入壺
流河其水映石如金故名
西沙河 在西寧縣東順圣東城西一里又龍王河
在東城東一里皆泉水涌出南流入桑干河
水溝口河 在懐安縣北自山西天鎮(zhèn)縣流入經(jīng)縣
西南三十里折北流至縣西北合栁河水又東北
徑城北至萬全左衛(wèi)界入洋河即古托臺谷水也
托臺谷水上承神泉于葦壁北東徑陽門山南托
臺谷謂之托臺水東徑三會城南又東徑托臺亭
北又東北徑馬頭亭北東北注雁門水 水經(jīng) 注
栁河 在懐安縣七里東流入水溝河
澗河 在延慶州東南三十里源出八達嶺東四里
東南流徑昌平州界入榆河
溪河 在延慶州南源出團山西南流經(jīng)永寧城西
流入州界合媯河即古滄河也
魏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
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源也山下導(dǎo)九十九泉積
以成川西南流谷水與浮圖溝水注之又西南
合地裂溝有小水俗謂之分界水南流入滄河又
西徑居庸縣故城南有粟水入焉又西與右陽溝
水合又左得清夷水口 水經(jīng) 注
大栁河 在延慶州西南二十里源出懐來縣養(yǎng)鵝
池又黒龍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黒龍廟南流入
媯河
阪橋河 在延慶州西北十里源出阪泉西南流入
媯河
按水經(jīng)注有陽溝水出居庸縣東北西南流徑
縣城北西徑大翮山小翮山南又南注滄河即
此
龍?zhí)逗印≡谘討c州西北十里源出縉陽山西流入
桑干河
溫泉河 在延慶州西北三十里源出佛峪山南入
媯河
大翮山右出溫湯療治萬病泉所發(fā)之麓俗謂之
土亭山其水東南流左會湯溝水亂流南注滄河
水經(jīng) 注
溪水 在延慶州東四海冶堡北門外水有三源一
出堡西南昌平州黃花路界東北流經(jīng)堡西至堡
北有數(shù)源自西北來流合焉一出堡南東北流經(jīng)
堡東北與西水合又東北流三里出邉外入沽
粟水 在延慶州西
粟水出居庸縣下城西枕水又屈徑其縣南南注
滄河 水經(jīng) 注
按州志有沽河源出州北十里屈家堡西南流
經(jīng)城西又屈經(jīng)城南門外南入媯河此即水經(jīng)
注之粟水今俗呼沽河非古沽河也
涿水 在保安州東南
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徑涿鹿縣
故城南又東北與阪泉合又東徑平原郡南又東
北徑祚亭北入濕水 水經(jīng) 注
懐戎有涿水 隋書地 理志
按懐戎有涿泉出涿鹿山下即隋志所謂涿水
也
礬山水 在保安州東南源出礬山南流至易州界
入淶水又有龍池在礬山北二里水自平地涌出
澄清可鑒潴而為池溉田甚廣又有二郎溝在州
東南八十里亦出礬山下東北流入桑干河居民
資以灌溉
協(xié)陽闗水 在保安州西南
水出協(xié)溪東北流歴笄頭山又北徑潘縣故城左
會潘泉故瀆又東北注濕水 水經(jīng) 注
韭菜川 在赤城縣北
川在開平衛(wèi)城東發(fā)源東山流經(jīng)衛(wèi)城南與氈帽
山水合 縣志
望云川 在赤城縣北
栁河川 在龍門縣西一名栁溝
順圣川 在西寧縣東
在鎮(zhèn)城西南一百里廢順圣縣治延袤二百里 縣 志
川中有龍池明永樂中嘗產(chǎn)龍馬 宣鎮(zhèn) 志
按此即桑干河之支流也
牛心川 在懐安縣東萬全左衛(wèi)東南四十里
馬蘭溪 在延慶州西
靈亭城水出馬蘭西澤中眾泉瀉溜歸于澤澤水
所鍾以成溝瀆瀆水又左與馬蘭溪水會水導(dǎo)馬
蘭城城北負(fù)山勢因阿成溪南流出城東南入澤
水澤水又南徑靈亭北又屈徑靈亭東又南注清
夷水 水經(jīng) 注
神仙溪 在延慶州城北二十里
西海子 在懐安縣東北萬全左衛(wèi)城西水環(huán)三十
里流入洋河
鴛鴦泊 在赤城西北
在云州堡西北一百里縱橫八十里停積不流 宣 鎮(zhèn)
志
紅草溝 在萬全縣西北十二里又孫才溝在洗馬
林堡西南十里
玉石溝 在懐來縣保安衛(wèi)東北二十五里產(chǎn)花班
石似玉琢磨可以成器
苞香溝 在西寧縣西南三十里出藁本諸香
九龍池 在府城東九十余里九竅涌出南流入延
慶州界
九女池 在府城南深井堡南四十五里
修水池 在龍門縣西趙川堡東八里白廟堡內(nèi)
蓮花池 有三一在懐來縣西五里相傳遼蕭太后
種花之所一在蔚縣東六十里周圍百五十步一
名東湖一在延慶州四海冶堡南產(chǎn)魚
養(yǎng)鵝池 在懐來縣東南二十里水四時不竭
王靈池 在西寧縣東城南三十里相傳禱雨輒應(yīng)
大海沱潭 在龍門縣鵰鶚堡東三十里大海沱峰
峪間有泉下匯為潭禱雨輒應(yīng)
龍?zhí)丁≡邶堥T縣西趙川堡東北十三里潭水涌出
南流一里沙淤又懐來縣西北四十里亦有龍?zhí)?br />
白龍?zhí)丁≡谘討c州東永寧城東南四十里水深莫
測祈雨有應(yīng)
東莊泉 在赤城縣東龍門所東二里又有涼水泉
在所東南七十里
神泉 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北三里池方一畝其
水迸出轉(zhuǎn)流成河浴之愈疾
獨石泉 在赤城縣北獨石城東北隅水極澄澈其
甘如飴滿而不溢
龍池泉 在萬全縣東南徳勝闗內(nèi)水清澈如鑒南
引入城可資溉灌
沙城暖泉 在萬全縣西南去柴溝堡東北八里平
地涌出冬溫夏涼南流入洋河
大水泉 在萬全縣西北膳房堡北三里又正南泉
在新開口堡南四十步清水泉在堡西南六十步
鷹窩泉 在龍門縣東南長安堡西北三里引流入
堡中匯而為池可給居人
娘子山泉 在龍門縣西娘子山下泉水溢出勢甚
浩瀚可資灌溉明正統(tǒng)十四年竭后涌出如舊
桓公泉 在懐來縣南
清夷水西南得桓公泉源出沮陽縣東西北流入
清夷水 水經(jīng) 注
金波泉 在蔚縣東二十里古代王城內(nèi)有二泉合
流而北入金河
溫泉 在西寧縣東順圣東城東二里又保安州東
三十里亦有溫泉
橋山下有溫泉石池吐出能治百疾北流入濕水
水經(jīng) 注
奉圣州有溫泉冬可浴 遼史地 理志
三泉 在西寧縣東南二十里有三泉堡
栁園泉 在西寧縣西三里源出城西北南流東屈
徑城南又東南入桑干河
塔兒泉 在懐安縣東南十五里有古塔髙四丈余
泉出其下故名
冷泉 在懐安縣東北萬安左衛(wèi)城西三里
玉液泉 在延慶州城南水味清甘西流入清水河
白馬泉 在延慶州城北三里其深莫測傍為白馬
村
阪泉 在保安州東南
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 史記黃 帝紀(jì)注
阪泉導(dǎo)源涿鹿縣之東泉魏土地記曰涿鹿城東
一里有阪泉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淵
而不流霖雨并則流注阪泉亂流東北入涿水 水 經(jīng)
注
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懐戎縣東五十六里出
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 括地 志
礬山堡西南十里有七旗里泉即阪泉也東北流
合黒龍池水頭寺津及龍王堂池諸水又東環(huán)堡
城北又東南入縉山河黒龍池在堡西七里水頭
寺津在堡西南四里龍王堂池在堡西南三里即
蚩尤泉也 保安 州志
潘泉 在保安州西南古潘縣地即古潘泉也
潘泉故瀆上承潘泉于潘城中其泉縱橫十?dāng)?shù)步
東出城注協(xié)陽闗水雨盛則通注陽旱則不流唯
洴泉而已 水泉 志
暖湯 在赤城縣北云州堡寳濟鄉(xiāng)一處出泉凡七
十二眼
鏊底湯 在龍門縣西趙川堡東南八里
湯在宣府鎮(zhèn)東六十里冬夏水溢望之熱氣氤氳
病者浴之立愈 明統(tǒng) 志
深井 在鎮(zhèn)城西南六十里深不見底故名 明統(tǒng) 志
康濟井 在萬全縣北二里山巔極清徹
洪贊井 在龍門縣東長安嶺西
古井 在延慶州西北七十里元時鑿水極甘冽上
有團柱亭
舜井 在保安州西南七十里舜鄉(xiāng)堡
懐戎縣城內(nèi)有舜井 括地 志
易州
五里河 在州東五里源出州北梁村流至定興縣
與易水合
巨馬河 即淶水也在淶水縣東三里自順天府房
山縣分流南入縣界至定興入白溝河
清水河 在淶水縣北于家莊南流至縣東北入巨
馬河
易水 在易州南一名武水亦曰中易源出寛中谷
流至定興合巨馬河入白溝
易水出西山寛中谷厯武夫闗東出兼武水之稱
水經(jīng) 注
武水名中易在易州南三十里發(fā)源寛中谷流至
定興河陽渡合巨馬河入白溝 輿圖
濡水 即北易亦曰北濡在易州北源出窮獨山南
入定興亦與巨馬河合
濡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 水經(jīng) 注
濡水名北易出窮獨山南入定興與淶水合 輿 圖
雹水 在易州南三十里一曰瀑河亦曰鮑河即南
易水也源出獨石崗經(jīng)安肅容城下流安州新安
與徐水會為長流河
易水出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燕王仙臺其東謂
之石虎罡罡之東麓即泉源所導(dǎo)也其水東流有
毖水南會渾波同注俗謂之雹河 水經(jīng) 注
雹水在州治西南六十里 易州 志
鮑河即雹水今之南易水也在縣北闗外 安肅 縣志
安州雹河自容城入流至新安為長流河 安州 志
按寰宇記易州有三易水其中易出故安閻鄉(xiāng)
城谷中即桑欽水經(jīng)之易水酈道元所云兼武
水之稱者今自易州而歸于定興之河陽渡史
云燕太子丹祖送荊軻于易水上即此也其北
易一名安國河出窮獨山中亦曰濡水即酈道
元所云易會北濡亂流入淶者也今亦自易州
南入定興與淶水合而源泉白楊諸泉皆會焉
其南易為雹水出石獸崗即酈道元所云石虎
罡東麓泉源渾波同注俗謂之雹河者是也今
自易州經(jīng)安肅容城而達于安州之依城河三
易唯南流自為一派中北二水源亦微弱自入
定興與淶水合而其流始大以同出易州曰武
曰濡曰雹互攝通稱總謂之易水茲特從其分
出之名而列之并詳附其源流于此
女思谷水 在易州西南五十里
女思谷水出西南女思澗東北流注于易謂之三
會口 水經(jīng) 注
子莊溪水 在易州西南五十里即紫荊闗水也自
紫荊闗流徑州南下流入白澗口
白楊水 在易州西
白楊水出遒縣之白楊嶺下時人謂之虎眼泉也
水經(jīng) 注
白楊水流經(jīng)州南三里與五里河合 舊志
源泉水 在易州西北
源泉水發(fā)北溪東西流注濡水 水經(jīng) 注
源泉在州西北八里南流注于易水 方輿 紀(jì)要
渾塘溝水 在易州北
渾塘溝水出遒縣西白馬山南溪中東南流入濡
水 水經(jīng) 注
檀山水 在淶水縣西北
濡水東合檀山水水徑縣西北檀山西南南流與
石泉水合水出石泉固東南隅廣二十許步深三
丈 水經(jīng) 注
紫水 在淶水縣西
紫水出圣人城北大亙下東南流左會壘砢溪水
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徑圣
人城東又東南右會檐石水水出檐石硎東南流
徑圣人城東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淶水 水 經(jīng)
注
淶水至河陽渡與易水合自下通名為白溝河 定 興
縣 志
按巨馬源出淶山至房山分為二支一東流涿
州一南流淶水 詳順 天府
馬跑泉 在易州東北二十里相傳唐太宗征髙麗
駐蹕于此馬跑泉出因名
圣女泉 在淶水縣西北
濡水入遒縣城東大陂內(nèi)有泉滿而不流俗謂圣
女泉 水經(jīng) 注
軍士川 在易州西一百里原出龍村社下流入于
易水
白澗溪 在淶水縣西北
淶水徑樓亭北左屬白澗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
川石皓然望同積雪故以物色受之其水又東北
流謂之石曹水伏流地下溢則通津委注謂之白
磵口 水經(jīng) 注
雷溪 在易州西南
雷溪在易州西南發(fā)源五回嶺即徐河上流也灘
石湍急聲聞若雷故名 明一 統(tǒng)志
金臺陂 在易州東
濡水分為二瀆一出金臺陂 水經(jīng) 注
金臺陂在州東南三十里陂側(cè)有臺燕昭王所建
置金于上以招賢士故名 名勝 志
神井 在易州南城上火神廟內(nèi)其水面與地平
摶虎澗 在廣昌縣南五里晉李存孝摶虎處
木瓜澗 在廣昌縣東南四十里唐李克用討劉仁
恭于此
冀州
滹沱河 在州北自保定府束鹿縣流入與漳水合
東下衡水武邑又東入深州之武強縣界之河自
本朝順治二年入州境有二口一由束鹿縣韓村莊至
州界趙家莊入漳一由智邱村四七營溫浪口等
村過堤北入漳自合漳后即入衡水武邑界達河
間府境 冀州 志
胡盧河 此漳滏之會流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自
趙州寧晉縣東北流經(jīng)南宮縣北又東至州界合
于滹沱
信都有胡盧河 文獻 通考
漳河由磁洺州南入冀州與胡盧河合 宋史河 渠志
漳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自寧晉縣胡盧河?xùn)|北
流經(jīng)南宮縣北又東流至此 方輿 紀(jì)要
漳滏合流至冀州之王家莊乃與滹沱合又二十
里至冀州堤北又二十里至衡水縣之浪子橋又
七十里至衡水之石橋又四十里至武邑之圏頭
又三十里至武邑之趙橋又二十里至武強之小
范 磁州 志
漳河 在南宮縣南此漳水自山東邱縣東行之一
支也自廣平府威縣流經(jīng)縣南又東北經(jīng)棗強縣
東南與河間府故城縣接界又北經(jīng)武邑縣南與
河間府阜城縣接界俗亦謂之老漳河 詳廣 平府
小漳河 在新河縣舊城西十里漳河之分流也自
趙州寧晉縣流經(jīng)縣界又東經(jīng)冀州合鹽河熙寧
七年知冀州王慶民言州有小漳河向為黃河北
流所壅今河已東乞開?!∷问泛?渠志
新河縣西南仙汪莊以東楊莊以北至于嚴(yán)城明
成化以前皆為河泊有蒲魚之利又縣界河溝村
有古河受巨鹿北下北分為二支一支趨北由縣
東馮招村東入冀州一支東流由千家莊南入冀
州俱通鹽河蓋皆漳河之分流也 河渠 考
索盧河 在棗強縣西北三十里[衛(wèi)河]分流也自河
間府故城縣界流經(jīng)縣西南復(fù)折而北出河間府
阜城縣合于劉麟河
索盧水舊有廣川長河之名故索盧縣以此名也
或曰索盧之溢涸視[衛(wèi)河]之盈縮云 方輿 紀(jì)要
飲馬河 在棗強縣東南三十里索盧之分流也下
流仍合于索盧河
黃盧河 亦名黃路河在棗強縣南自廣平府清河
縣流徑南宮入縣界又東北入河間府阜城縣
黃路河在南宮縣東南八十里上流自清河縣城
北流入縣境又北入棗強縣又東北至河間府阜
城縣合于劉麟河今湮廢其地斥鹵水潦數(shù)集 方 輿
紀(jì) 要
韓家河 在武邑縣西昌泥村東北流入深州武強
縣之龍知河又堤南河在縣西北明正徳中滹沱
沖嚙經(jīng)此又東沖孫木市亦名孫木市河
夾河 在武邑縣北三十里漳河支流也自衡水縣
界流入又東入滹沱河
鹽河 在衡水縣西南二里許自冀州流入北通漳
水冬春則涸秋夏常盈以地生鹽故名
洚水 在冀州北舊曰絳瀆亦曰洚水枯瀆又云枯
洚渠自順徳府廣宗縣流入南宮縣北又東北徑
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縣界合于漳河
導(dǎo)河北過洚水 禹貢
信都有禹貢洚水東入?!h書地 理志
絳瀆東南流經(jīng)九門縣南又東南徑南宮城北又
東南徑繚縣故城北又北徑安城南又北徑辟陽
亭又北徑信都城東散入澤渚西至于信都城東
連于廣川縣之張甲故瀆同歸于海 水經(jīng) 注
清河郡經(jīng)城縣界有枯洚渠北入信都 杜佑 通典
南宮洚水故瀆在縣東南六里 元和 志
洚水禹貢導(dǎo)河北過洚水即此今謂之枯洚渠西
南自南宮縣界流入又云洚水枯瀆在州東南二
十里 南宮縣洚水在縣東南六里自清河郡經(jīng)
城縣流入 寰宇 記
南宮縣洚水在縣治南自廣宗縣流入又東北入
冀州界 冀州水在州治北自南宮縣東北流經(jīng)
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界 衡水縣洚水在縣南
自冀州流入其東岸即武邑縣也又東北流經(jīng)武
邑縣北而入于漳水 方輿 紀(jì)要
洚水枯瀆歴板臺經(jīng)南宮冀州而下趨于衡水舊
有大防以備水患?xì)q久堤壊每夏秋潦水交集由
虹江口至舊縣汪洋數(shù)十里沖嚙為民患 正定 府志
[長蘆]水 在州西漳水支流也今亦曰[長蘆]溝自寧
晉縣流經(jīng)南宮縣入州界又東北入衡水縣界
[長蘆]水東徑堂陽縣故城南又東徑九門坡又東
徑扶栁縣故城南又東屈北徑信都縣故城西其
水側(cè)城北注又北徑安陽城東又北徑武陽城東
又北為博廣池又北徑下博縣故城東而北流注
于衡水 水經(jīng) 注
信都縣衡水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也西北
去縣六十二里 衡水衡水縣南二百步 武邑
縣水北去縣三十二里 元和 志
漳水自寧晉縣東北流經(jīng)南宮縣北又東流至州
西北入衡水縣界謂之[長蘆]水 方輿 紀(jì)要
[長蘆]溝在州西二里金史地理志衡水武邑俱有
[長蘆]河即此派也 冀州 志
黃河故道 在州東南及南宮縣東南棗強縣南
河決館陶分為屯氏河?xùn)|北經(jīng)魏郡清河信都渤
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 漢書溝 洫志
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經(jīng)館陶縣東東北出左
瀆又北徑經(jīng)城東繚城西又徑南宮縣西北注洚
瀆右瀆又東北至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徑界城
亭北又東北徑長樂郡武強縣故城東又東北徑
廣川縣與水故道合又東北徑廣川縣故城西又
東徑棘津亭南 水經(jīng)
開元十五年冀州河溢 唐書五 行志
熙寧元年河決冀棗強埽北注瀛州 元豐四年
劉定言王莽河一徑水自大名下合大流注冀州
又臨清徐曲御河決口恩州趙村壩子決口兩徑
水亦注冀州城東 元佑四年都水監(jiān)言前年河
決南宮下埽去年決上埽今年決宗城中埽以大
河臥東則南宮宗城皆在西岸以為臥西則冀州
信都武邑在東岸 政和六年四月辛夘髙陽闗
路安撫使吳玠言冀州棗強縣黃河清 宋史河 渠志
南宮縣宋時大河經(jīng)縣東而入棗強縣界 棗強
縣宋元佑初河自南宮決入縣界合索盧水金天
會中復(fù)溢入后大河南徙故瀆遂堙 方輿 紀(jì)要
按宋慶厯八年河決澶州商胡埽自魏之北至
恩冀干寧入于海是謂北流自魏恩東至徳滄
入于海是謂東流今冀州及南宮棗強皆宋時
北流之所經(jīng)也迄熙寧二年從宋昌言程昉議
開二股以導(dǎo)東流而北流閉元豐四年河決小
吳埽復(fù)北流而東流淤哲宗紹圣初復(fù)浚二股
而北流又閉至元符二年東流斷絶河竟北流
及金章宗明昌五年河決陽武而東恩冀之流
始涸
武強湖 在武邑縣西北即武強淵也與武強縣接
界
武強淵西南之側(cè)水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其名耆
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
養(yǎng)之名曰擔(dān)生長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獄
擔(dān)生負(fù)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咸為魚矣今縣
治東北半里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jié)而為湖又謂之
郎君淵耆宿又言邑淪之日令子?xùn)|奔又陷于此
故淵得郎君之目矣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又東
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北決堤口謂之張刀溝北
注衡河謂之張平口 水經(jīng) 注
武邑縣武邑湖在縣西北三十二里 元和 志
武強湖在武邑縣北三十里后魏皇始三年曽移
武強郡治于此郡縣皆以此名 名勝 志
北沼 在衡水縣西南二十里夏秋水漲通于橫漳
杜村溝 在衡水縣西南十里旁有洼地二十余頃
明弘治中開此溝以泄水患尋淤正徳間復(fù)疏通
之民獲種植之利
葛榮陂 在冀州西南二十里
信都東二里有葛榮陂貞觀十一年刺史李興公
開引趙照渠水注之 唐書地 理志
榮攻信都時蓋筑此陂以灌城 方輿 紀(jì)要
趙照渠 在冀州東二里
堂陽渠 在南宮縣西二十里堂陽鎮(zhèn)即堂水故瀆
也唐景龍初開引巨鹿縣諸水以灌田
堂陽應(yīng)劭曰在堂水之陽 漢書地 理志注
堂陽西南三十里有渠自巨鹿入縣境下入南宮
景龍元年開 唐書地 理志
堂陽渠即古堂水也在南宮縣南二十里 方輿 紀(jì)要
渠開自唐景龍初引巨鹿北下諸水入縣溉田數(shù)
百頃 南宮 縣志
通利渠 在南宮縣西五十九里唐延載元年開以
溉田
小河渠 有二皆在南宮縣東渠旁地極膏腴民有
種植之利
羊令渠 在衡水縣南二里
衡水南一里有羊令渠載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
北流貫注城隍 唐書地 理志
圣井 在武邑縣西北三十五里龍?zhí)么迕亢刀\雨
以瓶懸井之半瓶中有水雨即應(yīng)
趙州
洨河 在州南五里自正定欒城縣流入又東達寧
晉縣合葫盧河
洨河在趙州南五里自欒城縣流經(jīng)此下流達寧
晉縣葫盧河 方輿 紀(jì)要
州南有安濟橋跨洨河上自州以西水皆平漫經(jīng)
橋下東流始成渠近河田畝咸資灌溉 舊志
清水河 即元氏縣之北沙河也自元氏縣經(jīng)欒城
入州境至州東南五里與洨河合
槐河 在州西南源自正定府贊皇縣經(jīng)元氏縣入
髙邑縣界俗訛為淮河又曰黒水又東經(jīng)州西南
亦曰白溝河又東入柏鄉(xiāng)縣界曰野河又東入寧
晉縣葫盧河
槐水出贊皇山 隋圖 經(jīng)
髙邑縣黒水一名淮河發(fā)源于贊皇經(jīng)元氏東流
入縣境 名勝 志
趙州平棘縣槐水一名白溝河南去縣二十五里
元和 志
野河在柏鄉(xiāng)縣西北五里一名淮水源自贊皇縣
東流厯元氏髙邑趙州始入縣境又東抵寧晉縣
入葫盧河 方輿 紀(jì)要
午河 在柏鄉(xiāng)縣西十里東南流經(jīng)縣北合于野河
午河源出太行之麓繞縣正南故以午名 名勝 志
午河源出臨城縣西北諸山東南流入柏鄉(xiāng)境又
東經(jīng)縣北三里下流合于野河 方輿 紀(jì)要
新溝河 在柏鄉(xiāng)縣北二十五里故城鎮(zhèn)南源自高
邑縣南榆栁村流經(jīng)縣界合野河昔時槐河諸水
每逢霖潦往往泛溢元元貞間柏鄉(xiāng)令魯貞始開
此溝以泄水民獲樹藝至今賴之
滏陽河 在隆平縣東俗呼清水河自順徳府任縣
流經(jīng)縣界又東至寧晉縣與漳河會流入葫盧河
滏陽河厯曲周隆平入大陸澤俗呼為清水河 名 勝
志
滏陽河自任縣四十里至隆平縣之牛家井又九
十里至寧晉之鋪頭又十里至寧晉縣孝口漳滏
遂合流為一 磁州 志
按滏陽舊于曲周入漳康熈二十三年漳徙而
南至寧晉而復(fù)與滏陽會
漳河 此自山東邱縣北行之一支所謂新漳河也
自廣平府巨鹿縣流經(jīng)隆平縣至寧晉縣之孝口
與滏陽河合流為葫盧河 詳廣 平府
新灃河 在隆平縣東二十里此大陸之下流明嘉
靖十六年知縣王冕開非順徳之灃水也
槐武河 在隆平縣北三十里王橋村即柏鄉(xiāng)縣野
河之別流也亦曰沙河由縣東北注寧晉縣葫盧
河
隆平北有槐武河 名勝 志
槐武河在隆平縣北即野河也亦曰沙河自柏鄉(xiāng)
縣流經(jīng)此又東北入寧晉縣 方輿 紀(jì)要
老僧河 在隆平縣東北六里下流入槐武河
相傳有老僧尋水至此以杖卓地泉涌成溪故名
名勝 志
神泉河 在隆平縣北五里源出順徳府唐山縣之
堯山東流經(jīng)此入老僧河
泥河 在臨城縣北五里源出泥河村北崗東入于
泜
臨城縣泥河?xùn)|合泜水 方輿 紀(jì)要
泜河 在臨城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出本縣敦與山
東南流合沙河入順徳府內(nèi)邱縣界又自順徳府
唐山縣流入隆平縣入滏陽河
敦與之山?jīng)偹鲇谄潢帠|流注于彭水 山海 經(jīng)
臨城縣泜水在縣南二里出白土細(xì)滑如膏以之
濯錦色若霜雪 元和 志
泜水東經(jīng)百暢亭亭在臨城縣西 寰宇 記
臨城縣泜水將至城五里斷伏不流二百余步復(fù)
出東流經(jīng)釣盤山下合沙河俗名三斷緑楊河 方 輿
紀(jì) 要
泜水在縣西史稱韓信斬陳余于泜水上即此東
南入順徳府內(nèi)邱縣 臨城 舊志
泜水在縣南三十里自順徳府唐山縣入經(jīng)縣南
魏家莊至邢家灣入滏 隆平 縣志
按泜河有二在元氏者為北泜此為南泜同名
而異流近志以二水混而為一謬矣
沙河 在臨城縣西南十五里即古彭水也源自正
定府贊皇縣流經(jīng)縣界合于泜
趙郡房子有彭水 隋書地 理志
沙水源出贊皇山東流經(jīng)臨城縣東北五里會于
泜水或以為即古彭水也 方輿 紀(jì)要
按趙州之清水河亦曰沙河而槐武河之入寧
晉者亦有沙河之稱與此共為三派名謂雖同
源流各異
葫盧河 在寧晉縣東南即寧晉泊也土人呼為北
泊周百余里漳滏諸流羣趨東下貫泊而出達于
冀州
周廣順二年契丹將髙謨翰以葦筏渡葫盧河至
州周兵屯貝州以拒之 薛居正 五代史
熙寧八年發(fā)夫増治葫盧河 宋史河 渠志
寧晉葫盧河其上流即漳水也自順徳府南和任
縣達隆平而東北匯大小羣川以注于縣境而趙
州西境及滹沱以南之水亦悉東南流至縣境匯
為大澤每至春秋之交霖潦為患 方輿 紀(jì)要
葫盧為近邑諸河之所匯葫盧之名不知始于何
時趙武靈王曰吾國東薄洛之水或謂葫盧即薄
洛之訛 寧晉 縣志
七里河 在寧晉縣南二十五里槐午諸水自柏鄉(xiāng)
縣注此東入滏陽河
七里河在泊中昔年任縣隆平水漲自張家口注
寧晉泊俗呼為南水明隆萬間南水六月至七月
即從七里河口歸滏陽八月種麥麥?zhǔn)旌笏撂?br />
不糞而肥如是者百余年至崇禎時水遂絶
國朝順治二年南水復(fù)至如初辛丑夏南水突至遂成
湖泊蓋由滹沱南徙由賈家口橫截滏水于是七
里河淤為平田泊水無歸河之路是以匯為大澤
康熙中于泊中開水口數(shù)處極南為史家口極北
為侯皋村口兩水口沖流日久有成河之勢 寧晉 縣志
按寧晉泊恃滏陽河泄水自七里河湮塞泊無
歸滏之路往往漂溢為患舊時史家嘴侯皋村
二處雖有水口尚多淺溢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于洨口營上等村疏浚水口使
淺溢之處盡為寛深復(fù)筑小堤以障水之外入
設(shè)斗門以節(jié)水之內(nèi)出由是積潦消而污萊變
為沃壤矣
鹻河 即寢水也在寧晉縣東十里
寧晉有寢水 金史地 理志
鹻河即寢水自藁城迤南欒城趙州迤東由寧晉
入滏陽河是恒被滹沱水淤今下流已壅上流渠
雖存無水 寧晉 縣志
滹沱河故道 在寧晉縣東北明成化八年河決晉
州紫城口入寧晉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塞河
分二股一股南由寧晉一股東溢東鹿未幾二股
并由束鹿而寧晉遂無滹沱之患
泲水 即濟水在髙邑縣南自正定府贊皇縣流經(jīng)
臨城縣又東入縣界又東入于槐河
泲水清漣漂者資焉 名勝 志
泲水在髙邑縣南一名白漕水或以為濟水發(fā)源
贊皇山經(jīng)臨城縣又東流入縣境至縣東南合于
槐河 方輿 紀(jì)要
廣阿澤 即大陸澤在隆平縣東北三十里與順徳
府巨鹿任縣兩縣接界下達寧晉縣之葫盧河
趙州昭慶縣有大陸澤 杜佑 通典
昭慶縣廣阿澤在縣東二十五里爾雅曰晉有大
陸廣阿又大陸別名淮南子曰巨鹿大陸廣阿咸
一澤也 元和 志
隆平縣大陸澤亦曰廣阿澤自順徳府巨鹿縣流
入至寧晉縣為葫盧河縣有廣阿大陸之名以此
方輿 紀(jì)要
湫水潭 在柏鄉(xiāng)縣北三十里蘇村方廣畝許其深
莫測
廣潤陂 在州東二里舊引太白渠水注之又東南
二十里有畢泓皆唐永徽五年平棘令弓志元所
開
大白渠 即欒城縣冶河也自欒城縣至州界入洨
水
大白渠東徑宋子縣故城北謂之宋子河又東徑
敬武縣故城北又東謂之斯洨水地理志曰大白
渠東入洨河者也 水經(jīng) 注
平棘有廣潤陂引大白渠水注之 唐書地 理志
趙州大白渠即欒城縣冶河也 方輿 紀(jì)要
水閘渠 在州西南二十里下流入于洨水
舊引清水河入城濠壅而無泄為東北田疇患明
天順間知州何浚鑿此渠西入永通橋與洨河合
趙州 志
千金渠 在柏鄉(xiāng)縣西
柏鄉(xiāng)西有千金渠開元中令王佐浚以疏積潦 唐 書
地理 志
新渠 在寧晉縣西南
寧晉地旱鹵西南有新渠上元中令程處黙引洨
水入城以溉田經(jīng)十里余地用豐潤民食乃甘 唐 書
地理 志
涵虛泉 在州治西南味極甘冽為城中第一泉
惠民泉 在州南望漢臺西北
野姑泉 在臨城縣南蓋山上亦曰舒姑泉
昔有舒氏女與其父采薪于其處坐牽挽不動父
歸告家人比再來女坐處惟見清泉女母曰吾女
本好音樂乃弦歌泉涌汩流見朱鯉一雙今作樂
嬉戲則涌出見宣城記 正定 府志
狗跑泉 在臨城縣北流入槐河
雙井 在州東二十里雙井村二井相并清冽可飲
圣井 在臨城縣東北圣井岡上旱禱輒應(yīng)
鵓鴿井 在臨城縣北二十里
深州
滹沱河 舊在州西北自保定府束鹿縣流入安平
縣界又東入州境又自州東北入饒陽縣界厯宋
金元明決徙數(shù)見
本朝順治二年由束鹿南厯冀州入漳而州境遂無水
患康熙中復(fù)自束鹿分道決入州界
滹沱河在安平縣南二十三里自束鹿縣流入又
東達深州 深州河在州北四十里自安平縣流
入又東北入饒陽縣界 饒陽縣河在縣北 方輿 紀(jì)要
河自明天啟后漸徙而南
本朝順治二年自束鹿南決入冀州與漳水渾濤而安
平饒陽之地不復(fù)有滹沱矣 禹貢 錐指
康熙五年河自束鹿縣傾井村張岔口村棗營村
分岔入深州境清水河 束鹿 縣志
鴉兒河 亦曰了兒河在州南二十里自束鹿縣流
入下流過獻縣南合于葫盧河春冬則涸雨潦則
盈
河在滹沱衛(wèi)漳間蓋支流兩分而為河因名了兒
河 深州 志
胡盧河 此滹沱漳滏之會流自冀州衡水縣流入
武強縣界又東入河間府獻縣界
胡盧河自冀州新河鎮(zhèn)入深州武強縣 宋史河 渠志
胡盧河在深州南四十里自冀州東北流入州境
厯衡水縣北而入武邑武強二縣界 方輿 紀(jì)要
漳滏合滹沱其水愈大自武邑之趙村橋二十里
至武強之小范又二十里至獻縣 磁州 志
按胡盧河即寧晉泊也漳滏貫泊而出故兼得
其稱至冀州而下則漳滏之名為滹沱所掩而
滹沱之目亦與胡盧互舉矣
龍治河 亦曰龍知河滹沱支流也自深州東南流
入武強縣合于漳水
亭子河 在武強縣東三十里冀州長盧溝之支流
也東入武邑界又雁河在縣南十二里自深州流
入又于家河在縣西北八里每秋漲可通舟楫
古饒河 在饒陽縣西南三十里今湮
饒陽在饒河之陽 漢書地 理志
魏武因饒河故瀆決滹沱北注 杜佑 通典
饒河本滹沱之支流也昔時引而北注合于易水
今涸 方輿 紀(jì)要
白馬河 俗曰黃河亦曰白馬溝在饒陽縣南八里
自滹沱分流入武強縣今涸
白馬河水上承滹沱東徑樂鄉(xiāng)縣北饒陽縣南又
東徑武邑郡北而東入衡水 水經(jīng) 注
枯白馬渠在饒陽縣一名黃河今名白馬溝李公
緒趙記云魏白馬王彪所鑿 寰宇 記
古黃河在饒陽縣南八里今絶流其故道闊十里
兩岸俱古堤 舊志
院西口河 在安平縣北二十五里其西通祁州沙
滋?三水分流入饒陽界注于滹沱今廢
傅家池 在深州東南五十里受滹沱之水以入于
漳后滹沱北徙池亦淤塞
蓮花池 在深州東四十里為水聚處
武強淵 在武強縣南與武邑縣接界
衡漳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溝上承武強淵淵之
西南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得其名 水經(jīng) 注
駱駝灣 在武強縣西北五里滹沱決溢時此為鍾
水之處稍東南曰吳家灣嘉靖間議浚渠于此以
泄積水未果
賈家溝 在武強縣東北東流合于漳水又閻家溝
在縣東亦滹沱末流也東合龍池河又古河岔河
皆在縣北分自清漳者今涸
交津口 在武強縣東
白馬河?xùn)|入衡水謂之交津口 水經(jīng) 注
交津口昔時漳水經(jīng)流之道也 方輿 紀(jì)要
圣水井 在武強縣南二十里地名三龍?zhí)蒙w與衡
水武邑接界三縣各有龍?zhí)脙?nèi)皆有井旱禱輒應(yīng)
古龍井 在安平縣西三十里深數(shù)丈泉涌不竭
定州
派河 在定州南二十里即沙水也自正定府阜平
縣流經(jīng)曲陽縣西又南經(jīng)正定之行唐縣又東南
過新樂縣與郜河會又南下定州又東入保定府
祁州與?滋二水合
定州派水在州南 新樂縣派水在縣西南十里
方輿 紀(jì)要
沙水即派河在新樂縣南闗外由阜平經(jīng)曲陽行
唐新樂定州以至祁州 陸龍其畿 輔地圖記
郜河自行唐東入沙水 輿圖
河當(dāng)九省要津日渡不給 新樂 縣志
唐河 在定州北即?水也自保定府唐縣流入曲
陽又東南經(jīng)州界又東入保定府祁州與滋沙二
水合
?水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 水經(jīng)
?水亦名唐河在州北八里 寰宇 記
?水即唐河由唐縣西南過曲陽定州至祁州合
滋沙二水 陸龍其畿 輔地圖記
清水河 在定州北十里發(fā)源白龍泉流至城北入
?水俗亦謂之唐河
盧奴城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謂之唐水也東
南至唐城西北隅塌而為湖入?水 水經(jīng) 注
州北十里有唐水源自本州島南宋村白龍泉東流
而下合?水以有清濁之分故名為清水河 定州 志
靈河 在曲陽縣西四里源出縣西白土澗東流至
三角潭與曲逆溪水合流注于沙河曲逆溪源出
縣西十里硯山下其流多曲故名
龍泉河 在曲陽縣北五十里一名潄玉泉突出地
中溢而南瀉折而東入唐縣界注唐河
潄玉泉在縣北五十里平地涌出溢而南下轉(zhuǎn)折
而東與?水合即龍泉河也 曲陽 縣志
狄水河 在曲陽縣東三里發(fā)源恒山南流至定州
入?水相傳宋將狄青治漕于此因名 方輿 紀(jì)要
盧奴水 在定州北一名黑水池亦曰黑龍?zhí)度R
奴城內(nèi)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黒
水池 水經(jīng) 注
俗謂黒水曰盧不流曰奴故漢置盧奴縣即今黒
龍泉也 定州 志
恒水 在曲陽縣西即禹貢恒水也東流入唐縣界
俗謂之橫河
上曲陽恒山北谷禹貢恒水所出 漢書地 理志
?水又東恒水從西來注之自下?水兼納恒川
之通稱焉即禹貢所謂恒衛(wèi)既從也 水經(jīng) 注
有槐河在縣北即恒水 曲陽 縣志
天井澤 一名天井淀舊在定州境今湮
天井澤在州東南四十七里周六十二里 元和 志
水經(jīng)注派水歴天井澤南水流所播為澤俗名天
井淀 寰宇 記
西溪 在定州西北通黒龍泉水底清徹湛若玻璃
每中秋夕州人于此翫月以為佳景云
大龍窩潭 在曲陽縣西北三十里又小白龍?zhí)?br />
集圣池 在曲陽縣南少容山上引五臺山圣水注
之故名
舜泉 在定州東
郡城東有舜甘泉 中山 記
黑虎泉 在定州西北二十里周圍畝許流入滱水
玉泉 在曲陽縣南二十里堯山之側(cè)泉從石鏬涌
出又馬跑泉亦在堯山下
圓覺泉 在曲陽西北三十里旁有圓覺寺故名下
流入于沙河
陳家莊泉 在曲陽縣南十五里平地騰涌狀如沸
湯居民資以灌溉下流入沙河
長星溝 源自曲陽縣流至定州入于滱亦曰長星
川又曰七星溝
長星溝在上曲陽縣長星渚渚水東流又合洛光
水又東徑恒山下廟北又東徑上曲陽縣故城北
又東南流胡泉水注之又東徑平樂亭北左會長
星川東南徑盧奴城南又東北合滱水水有窮通
不常津注 水經(jīng) 注
安喜縣長星川南去縣八里 元和 志
定州長星川今名七里溝 寰宇 記
按定州志州南七里曰嘉河水自嘉山來俗名
七里溝由西而南而東與新河合蓋即長星故
瀆也
清泉井 在定州文廟東北
宋韓琦建學(xué)時所鑿其水比他井清而重 明一 統(tǒng)志
神渚水 在深澤縣西二十五里滹沱滋河之水沖
嚙所成方廣四百步其深無際天將雨則波濤泛
溢流沫成輪若神物居其中故名
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五
城池
周官王都之外環(huán)以郊遂公邑又其外為家邑又其
外為縣都設(shè)掌固之官以修城郭溝池樹渠之固以
頒守政所以承衛(wèi)天室禁暴而保民也古者城必有
池城以為固池以為阻故詩曰筑城伊淢掌固職國
都之境皆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自城郭以及近郊
逺郊為溝樹者凡四重夫成周之世天下康寧諸
侯軌道而制法之詳如此所以形格勢禁為盤石之
安也
國家重熙累洽不異成周之盛而我
皇上申畫甸圻凡城有圮敝必以時興筑且申飭守土之
臣増墉浚隍毋少弛懈昔子路治蒲孔子入其境而
三嘆曰城郭完道涂治田野辟故譜
畿內(nèi)城池具詳其廣輪髙厚深廣之度兼著剏建修廢
之由俾羣吏知所職守云
順天府 大興宛平二縣附郭
府城 詳 京師卷
良郷縣城 舊土城明隆慶中始甃以磚石周圍三
里二百二十歩髙三丈二尺廣三丈門四池深一
丈五尺闊二丈崇禎二年増修
固安縣城 明正徳十四年創(chuàng)筑土基周圍五里二
百六十九歩髙二丈三尺廣如之門四嘉靖六年
増鑿城壕深一丈五尺闊三丈二十九年改筑磚
城髙廣如舊四十四年浚濠深廣明年以舊城卑
隘歲久漸圮復(fù)加筑髙二丈九尺
永清縣城 舊城僅三里明正徳五年知縣郭名世
拓之周圍五里七歩髙二丈五尺廣三丈池深三
丈闊二丈隆慶二年署知縣王建改筑磚城萬
厯三十七年知縣王嘉績四十二年知縣楊夢熊
重修
本朝順治十四年知縣丁棟康熙十五年知縣萬一鼒
増修
東安縣城 明天順中始改壕塹弘治十一年増筑
城址立東門正徳六年知縣周義筑垣浚濠増西
南北三門十二年再加修浚嘉靖二十八年知縣
成印重修周圍七里二百四十歩髙二丈七尺廣
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闊一丈二尺二十九年磚包
四隅建角樓池外増掘圍城壕塹深廣加倍隆慶
二年知縣劉佑甃以磚石天啟五年知縣鄭之城
崇禎元年知縣歐陽保重修后被渾河水患稍圮
本朝康熙十五年知縣李大章始修葺完固
香河縣城 舊土城明正徳二年甃以磚石嘉靖四
十二年知縣范經(jīng)増髙五尺修角樓隆慶二年知
縣萬通増筑敵臺萬厯二十年知縣陳増美又増
髙二尺三十二年河漲堤決城垣半頺知縣李垂
街重修周圍七里二百歩髙二丈三尺門四池深
一丈五尺闊二丈五尺
通州城 舊有城久圯元末編籬寨為城明洪武元
年禆將孫興祖因舊址修筑甃以磚石周圍九里
十三歩門四正統(tǒng)間糧儲太監(jiān)李徳鎮(zhèn)守指揮陳
信因西關(guān)廂置西南二倉奏建新城護之亦甃以
磚周八里髙三丈二尺連接舊城西面為門二正
徳六年廵撫李貢増修加髙五尺萬厯十九年密
云兵備道請大修城垣連垜口髙三丈五尺長一
千三百四十丈有竒舊無池二十二年戸部郎中
于仕亷周視兩城隍并可為池請引通惠河注之
詔浚三千三百余丈加深二尺許廣視深四倍建
閘一橋四
本朝康熙九年知州寧完福因新舊兩城坍塌復(fù)修葺
三河縣城 相傳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盧龍節(jié)度
使趙徳鈞建甃以磚石周圍六里髙三丈五尺門
四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
張仁増髙五尺四十二年知縣劉文彬張倫相繼
増修又髙五尺置敵臺角樓規(guī)制完偹
本朝雍正五年
命贊善彭廷訓(xùn)重修
武清縣城 明正徳六年知縣陳希文始筑嘉靖二
十二年兵備副使楊大章以城內(nèi)多曠地撤去東
北二面重筑土城隆慶三年廵撫都御史劉應(yīng)節(jié)
總督軍務(wù)譚綸相繼修葺甃以磚石周圍八里二
百六十歩髙二丈七尺廣三丈門三北面無門池
深一丈二尺闊三丈
寶坻縣城 舊土城明弘治中知縣莊襗甃以磚石
周圍六里髙三丈有竒廣一丈門四池深一丈闊
三丈六尺嘉靖末知縣唐煉增修
[[寧河]]縣城 即梁城所宋劉仁恭為鎮(zhèn)時所筑
昌平州城 明景泰初筑萬厯元年又于城內(nèi)増筑
新城合而為一周十里髙二丈七尺門三南一門
后屢經(jīng)營筑兩城皆甃以磚城外池深廣各二丈
許崇禎九年兵部侍郎張元佐拆舊城大南門修
補東城門樓
本朝康熙十四年重筑磚城周十里髙三丈池深八尺
闊三丈
順義縣城 唐天寶間建周圍六里一百一十歩明
萬厯中磚筑髙二丈五尺廣一丈三尺門四池深
一丈五尺闊四丈
本朝康熙十七年十八年屢經(jīng)修葺
密云縣城 有新舊二城舊城創(chuàng)于明洪武中周圍
九里十三歩髙三丈五尺廣二丈八尺門三池深
二丈闊一丈五尺新城創(chuàng)于明萬厯四年距舊城
東五十歩周圍六里一百八十歩髙三丈五尺廣
二丈門三池深闊如舊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四月
圣祖駐蹕密云以霧靈山水沖壞城垣
特命修筑復(fù)于城西開引河一道長四百六十余丈引水歸
入白河又于河之東城之西筑石子堤一道長八百
余丈五十八年工成
御書川流永奠匾額雍正八年重修
懐柔縣城 舊土城明洪武十四年筑成化三年重
修始甃以磚石弘治十五年縮東城之半改筑周
圍四里一百八歩髙三丈一尺廣二丈門三池深
八尺闊一丈五尺隆慶二年知縣朱繼立増筑甕
城萬厯六年知縣趙埛八年知縣龎鳳鳴相繼増
修
涿州城 舊有土城周圍九里有竒明景泰初知州
黃衡始甃以磚石髙四丈廣三丈門四池深一丈
闊二丈
房山縣城 金大定中始建土垣髙丈余周圍四里
有竒門四明弘治中稍増葺髙厚正徳中知縣曹
俊増建城樓嘉靖中又増筑墩臺隆慶五年知縣
李琮甃以磚石髙三丈五尺萬厯三年于外植栁
為固并浚池深五尺闊二丈
霸州城 城創(chuàng)于燕昭王宋將楊延朗葺之周圍六
里三百二十歩髙三丈后復(fù)増五尺址廣二丈頂
廣一丈東南北三門池深一丈二尺闊七尺明弘
治中重修甕城北面正徳中復(fù)磚甃三面創(chuàng)筑角
樓嘉靖中兵備副使王鳳靈知州唐交浚池環(huán)堤
植栁隆慶中知州田可徹増髙三尺萬厯中知州
錢達道于城下筑馬道廣八尺浚重塹亦引水為
池上重筑周垣亙一千四百七十五丈崇禎中知
州朱朝藩重修
文安縣城 舊土城漢縣令趙夔建明正徳九年知
縣王鼎重修周圍八里三十歩髙二丈廣二丈五
尺門五上有角樓敵臺池深二丈闊三丈池外有
堤崇禎九年知縣張上春増髙五尺并甃甕城易
堞以磚
本朝康熙中知縣衛(wèi)建藩張朝琮相繼修葺
大城縣城 舊有城久圮明正徳七年知縣石恩即
故址筑土城周圍四里有竒髙一丈六尺門四環(huán)
城為池廣六丈深七尺嘉靖四十一年知縣全尚
貢磚甃西北二面増修南門甕城知縣張應(yīng)武磚
甃東南二面増修角樓及西南門樓隆慶二年知
縣趙徳光建東北門樓崇禎六年增筑城墻加土
六尺十年又修東北二門甕城浚外池深闊有加
本朝順治九年知縣馬騰升重修并建東南城樓
保定縣城 舊城相傳宋團練使楊延朗建周圍六
里六十九歩髙三丈廣二丈導(dǎo)玉帯水環(huán)城為池
后漸傾圮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呂煥因舊城之
西北隅創(chuàng)筑東南二面髙一丈五尺周八百八十
九歩門四池深八尺闊一丈
薊州城 舊土城明洪武四年甃以磚石周圍九里
三十歩髙三丈五尺廣三丈門三無北門池深六
尺闊五尺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州張朝琮補葺四十一年四十
九年奉
旨重修五十二年修東門等處城垣
平谷縣城 舊土城明成化丁亥指揮袁忠増筑
甃以磚石周圍三里一百六十歩髙二丈五尺
廣三丈五尺門四池深一丈三尺闊二丈五尺后
歲久漸圯嘉靖壬午廵撫都御史孟春兵備副使
熊相知縣任彬撤舊城而新之隆慶中知縣瞿□
挑浚隍池
遵化州城舊土城明洪武十一年指揮周寶拓城西
隅甃以磚石嘉靖元年廵撫都御史孟春增建東
南城樓萬厯九年總理戚繼光更筑內(nèi)城皆甃以
磚周圍六里有竒髙三丈六尺門四水門三池深
二丈闊三丈
本朝順治九年知縣孫錫蕃加修康熙五十年奉
旨重修又増筑新城在州西六十里康熙二十八年創(chuàng)建
永平府
府城 舊土城明洪武四年指揮費愚甃以磚石周
圍九里十三歩髙三丈有竒廣二丈門四水西門
一池深二丈闊五丈景泰中叅將胡礦知府張茂
弘治中知府吳杰兵備道溫景葵隆慶中知府劉
祥萬厯中知府張世杰任鎧馬崇謙徐準(zhǔn)推官沈
之唫天啟中兵備道張春相繼重修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府唐敬一三十六年知府梁世勲
同知彭爾年四十四年知府華黃補修雍正五年
奉
旨重修
遷安縣城 舊土垣明景泰中廵撫鄒來學(xué)甃以磚
成化四年筑新城以包之規(guī)制加舊之半周圍五
里髙三丈廣丈二尺止西南北三門弘治十二年
増辟東門池深二丈闊三丈正徳中知縣羅玉嘉
靖中知縣許穡卿韋文瑛羅鳳翔隆慶中知縣隋
府萬厯中知縣申安錢吾徳張九三
本朝順治五年知縣張玉相繼重修康熙九年知縣王
永命十七年知縣張一諤補修
撫寧縣城 舊有土城明成化三年重筑周圍三里
八十歩有竒門四嘉靖中増髙二丈九尺廣一丈
二尺池深三丈闊五丈余萬厯中管縣事通判雷
應(yīng)時指揮張耀先補修又于城外周筑欄馬墻
本朝康熙六年知縣王文衡十二年譚琳十六年劉馨
二十年趙端各加修葺
昌黎縣城 舊土垣明弘治中知縣殷玘甃以磚周
圍四里門四嘉靖中知縣秦志仁李希洛胡溪楚
孔生加修隆慶中知縣張存智又依舊城重筑髙
三丈廣一丈有竒池深二丈闊四丈萬厯中知縣
孟秋吳應(yīng)選胡科石之峯馬恩天啟中知縣尚濓
本朝順治八年知縣程量劉彥明康熙十一年知縣王
曰翼十八年知縣陳邦齊相繼重修
灤州城 遼時建土城明景泰二年廵撫鄒來學(xué)檄
州同楊雄甃以磚周圍四里二百余歩髙二丈九
尺廣二丈門四池深二丈闊二丈弘治中知州孔
經(jīng)嘉靖中知州張國維陳士元隆慶中署州事府
同知賀溱知州崔炳劉欲仁萬厯中知州白應(yīng)干
張元慶何士偉周宇相繼重修
樂亭縣城 舊土垣明成化元年廵撫閻本檄知縣
元弘甃以磚周圍三里髙二丈八尺廣一丈五尺
門四池深一丈四尺闊三丈五尺池外有堤成化
中知縣李瀚弘治中知縣田登正徳中縣丞孫鴻
嘉靖中知縣相文祥隆慶中知縣李邦佐萬厯中
知縣王永清加修崇禎三年浚池因以其土于城
外周筑欄馬墻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金星瑞重修
玉田縣城 舊土城明成化三年廵撫閻本始甃以
磚周圍三里一百四十歩髙三丈廣如之門三無
北門池深一丈闊一丈二尺崇禎八年知縣張棨
盡易磚石十年知縣康國相浚池
豐潤縣城 舊土城始建無考明正統(tǒng)十四年廵撫
鄒來學(xué)天順六年總兵馬榮成化初閻本相繼甃
以磚石周圍四里髙二丈五尺廣二丈門四池深
闊各二丈嘉靖中知縣時鳳隆慶中廵撫劉應(yīng)節(jié)
知縣馮如圭余干亨崇禎間知縣李重鎮(zhèn)相繼増
修
保定府 清苑縣附郭
府城 元大將軍張柔始筑明建文四年都督孟善
以磚石甃甕城増女墻周圍十二里三百三十歩
髙三丈五尺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三丈五尺門四
池深三丈闊五丈隆慶初知府張烈文賈淇章時
鸞相繼盡甃以磚
本朝順治中知府胡延年重加修葺雍正七年知縣
徐徳泰修葺城垣并筑四門馬道
滿城縣城 相傳遼蕭后所筑周圍四里二百五十
歩髙一丈五尺廣一丈二尺南北二門明成化十
一年知縣李思明易以磚石正徳十一年知縣張
憲増髙至二丈嘉靖二十九年復(fù)増修加髙五尺
池深一丈闊一丈五尺
本朝康熙十八年重修
安肅縣城 舊有南北二土城相傳五代晉藩使李
存審始筑后南城毀宋元間以為州治明景泰
中增修周圍四里髙三丈廣一丈五尺南北二門
甃以磚池深一丈闊二丈隆慶中知縣薛金周以
序崇禎中知縣安道
本朝順治初知縣魏一統(tǒng)相繼修葺
定興縣城 舊有土城金大定七年筑周圍五里
八十歩髙二丈廣一丈五尺門四池深八尺闊一
丈五尺明成化四年知縣郭贊増髙五尺嘉靖
中知縣宗鉞張文繡呂文南相繼修葺隆慶五年
知縣王三聘始甃以磚萬厯中知縣李瑾宋繼登
天啟崇禎間知縣王永吉鍾四達
本朝順治十年知縣王徳新各増修
新城縣城 舊土城相傳遼蕭后所筑南北二門引
紫泉河環(huán)注周圍三里八十歩髙三丈二尺有竒
廣八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明景泰中知縣劉
純成化中知縣李循正徳中知縣楊澤嘉靖中
知縣陳璣衛(wèi)鈿隆慶中知縣李志學(xué)萬厯中知
縣戴蘭曹一豸張極劉宗禹十一年知縣王好義
相繼修葺崇禎中甃以磚建南北重門
本朝康熙十四年知縣髙基補修
唐縣城 土城元莊敬始建城樓周圍四里有竒
髙一丈八尺廣一丈東西南三門池深闊俱七尺
明弘治中知縣茹鑾重建隆慶中知縣洪濟逺増
筑甕城崇禎七年知縣宋祖乙于周圍加厚數(shù)尺
博野縣城 舊土城明洪武二年知縣杜泰亨筑周
圍四里十三歩髙二丈五尺廣一丈五尺東西南
三門池深一丈闊二丈天順二年知縣唐謙裴太
汪大章相繼修筑正徳六年知縣李延齡內(nèi)筑五
尺外添堞城池外筑護城堤闊一丈髙倍之崇禎十
三年知縣宋珍始甃以磚
慶都縣城 舊土城相傳唐武徳四年筑明洪武二
年重修周圍四里有竒髙三丈廣二丈南北二門
池深闊俱七尺天順三年主簿成斌成化中知縣
譚論王讓嘉靖中知縣胡諧楊廷美陳鯤隆慶中
知縣馬卿増修萬厯中増置東門崇禎中知縣黃
承宗増筑甕城
本朝順治中知縣陳自徳錢振龍李天璣重修康熙四
年甃以磚
容城縣城 相傳唐竇建徳所筑明景泰初重修周
圍三里一十五歩髙二丈五尺廣一丈南北二門
池深六尺闊一丈二尺成化四年知縣林景増置
西門正徳六年知縣劉相再修隆慶二年知縣童
思善浚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五尺邑人梁炳各
増修
本朝康熙元年知縣趙士麟筑甕城建重門雉堞悉甃
以磚
完縣城 舊土城相傳隋仁壽時所筑周圍九里十
三歩髙二丈五尺廣一丈五尺東南二門池深一
丈闊二丈明成化間始開北門正徳七年知縣
杜珝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閻文貴萬厯十三年知
縣趙桐天啟三年知縣杜嘉慶各加營葺崇禎十
二年知縣髙允茲甃以磚復(fù)繞城筑墻浚濠引堯
城河水注之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縣劉安國重修
蠡縣城 舊土城相傳漢封蠡吾侯所筑明天順中
重修周圍八里有竒髙二丈五尺廣一丈南北二
門池深一丈八尺闊二丈弘治中知縣吳堂正徳
間知縣金境嘉靖中知縣張鳬李復(fù)初隆慶中知
縣王元賓相繼重修崇禎十二年兵備副使錢天
錫知府王師[菱]知縣連元捐俸倡助甃以磚石髙
三丈五尺濠廣三丈又筑護城堤二道
本朝順治五年知縣祖建明重修并引唐河水繞隍
雄縣城 舊在太平社因河水沖圮后漢獻帝時公
孫瓚分據(jù)幽燕遷置今地周圍九里三十歩髙三
五尺廣一丈五尺東西南三門池深一丈闊三丈
宋景徳初西上閣使李充鎮(zhèn)撫是州防備水患復(fù)
筑外城其寛闊各倍舊制明洪武初知縣程九鼎
重筑弘治初知縣王夢賢浚河深廣植栁三周以
固堤岸嘉靖中舊垜口甃以磚隆慶初知縣王述
筑堤捍水崇禎中知縣許臺儁又鑿新濠一道于
舊濠之外深廣各二丈又于西面設(shè)水門
本朝康熙七年知縣戚崇進八年知縣姚文爕各増修
河及葉家屯董家屯両堤口下經(jīng)杜里莊為牛濟
河
劉宋河 在香河縣東南三十里上通頭屯浦河下
經(jīng)彭家務(wù)入寳坻界
葉清店河 在香河縣西南十里上通狼兒窩張家
莊運糧河口下通甄家店葉家屯董家屯三路堤
口開甄家店堤則由趙家河入本縣城內(nèi)河開葉
家屯堤則由延寺莊黃家院井亭莊顏家洼入髙
家駝河開董家屯堤則由延寺莊十百戸龎家營
彭家務(wù)入髙駝子河
蒼頭河 在香河縣西北二十里即蕭后運糧河也
上通牛欄山水窩頭莊水下通三路堤口一由李
家坑堤口入北吳邨一由明星堂堤口入甘十八
堤口一由東凌莊尹家河沙務(wù)莊張家灰店南吳
邨牛家屯入扳罾口運河
蒲冶河 在香河縣東北十五里自渠口河南流貫
縣城中折而東出東門至縣東十八里名牛家港
經(jīng)韋各莊套里莊三叉口至縣東三十里匯為七
里莊河又東徑寳坻縣界入于海
百家灣河 在香河縣北五里
百家灣在香河縣北其水無源四時不竭 名勝 志
駱駝港河 在香河縣北八里
駱駝港源自三河縣之?兒山流經(jīng)縣界入白河
名勝 志
白河 古沽水也亦曰潞河源出宣化府赤城縣流
經(jīng)口外入宻云縣之石塘嶺闗過宻云縣西又南
徑懐柔縣東又南徑順義縣東又南徑通州北又
屈徑其東南又徑香河縣西南折而東南入武清
縣界又東南逹天津府之[三岔河]由直沽入海
漁陽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
里 漢書地 理志
沽水出山徑漁陽縣故城西而南徑安樂縣故城
東俗謂之西潞水也西南流徑狐奴山西又南徑
狐奴縣故城西又南左會鮑邱水世所謂東潞也
沽水又南徑潞縣為有潞名潞河也又東南徑泉
州縣故城東又東南合清河清湛漳洹滱易淶濡
虖池同歸于?!∷?jīng) 注
白河在漷州東四里北出通州潞縣南入于通州
境又東南至香河縣界又流入于武清縣境達于
靜海縣界 元史河 渠志
白河源出宣府龍門所東滴水崖東流入宻云縣
北之石塘嶺過縣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從石塘
嶺過懐柔縣西順義縣東入通州東境合焉東南
徑漷縣武清東而入直沽合[衛(wèi)河]入?!》捷?紀(jì)要
白河自宻云縣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
白遂河 明一 統(tǒng)志
白河両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 通州 志
白河自石塘嶺白馬闗入故曰白河赴通州北闗
濕余河合即運糧河性悍多沙遷徙無常俗稱為
自在河 順義 縣志
通州香河武清三州縣運河其北自白河與富河
在通州北石壩處合流四十里許至張家灣而通
惠桑干諸河入焉南流至天津出海所謂潞河也
亦稱白河自通石壩起至天津衛(wèi)界止計程三百
四十二里 治河 要覧
富坨河 在通州東三十二里周五里許經(jīng)年不竭
多魚蝦之利
富河 在通州西北即古濕余水也一名溫余河亦
曰榆河源出昌平州由順義縣界至通州北關(guān)外
與白河合
濕余水出上谷居庸關(guān)東又東流過軍都縣南又
東流過薊縣北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西入于直
沽河 水經(jīng) 注
濕余河源出軍都山至舊縣西而伏又南復(fù)出謂
之榆河其發(fā)虔為月兒灣或名溫余河今上流已
涸下流為沙河入順義縣境至通州會白河 方輿 紀(jì)要
牛家務(wù)河 一名綘河在通州東北源出牛欄山經(jīng)
西趙村過綘橋至王家渡入潞河
漷河 在通州南自蘆溝分流至廢漷縣西折為三
其一為漷河?xùn)|入白河其一為新莊河流武清縣
界其一為黃匯河流入飛放泊
泃河 在三河縣東北源出口外流入平谷縣又東
北徑縣界折而東至寳坻縣會潮河入海亦曰渠
河
泃水出右北平無終縣西山白楊谷西北流徑平
谷縣屈西南流又東南徑平谷故城東又南徑紻
城東又東徑臨河城北屈而歷其城東側(cè)南出入
鮑邱水 水經(jīng) 注
泃水一名廣漢川發(fā)源黃崖口西南流經(jīng)盤山之
陰入平谷縣為泃河又南入三河縣又東南流入
寳坻縣界 方輿 紀(jì)要
洳河 在三河縣北五十里源出宻云縣流徑平谷
縣又西南流入縣界合泃河
洳河水源出北山東南流徑平谷縣故城西而東
南流注于泃河 水經(jīng) 注
洳河源出宻云縣石峩山流徑平谷縣東南又西
南流入三河縣東南入泃河 方輿 紀(jì)要
小河 在三河縣北十五里源出靈山西流入泃河
王慶坨河 在武清縣南八十五里即東安呂公河
上由霸州渾河經(jīng)磨汊港東流入淘河泊又東入
武清縣分為二俱經(jīng)王慶坨鎮(zhèn)而入三角淀
新引河 在武清縣東北河西務(wù)東即白河支流也
康熈五十四年開浚
潮河 在寳坻縣東其上流合泃河沽河之水而為
白龍港亦曰糧運河又東南過寜河縣入于海方
輿紀(jì)要寳坻縣潮河一名白龍港其上源一自棃
河一自泃河至縣界三叉口合流亦曰糧運河?xùn)|
南入于海
又宻云縣潮河源出古興州自古北口流徑縣西
合于白河宻云縣志潮河發(fā)源自興州界古北口
流徑縣西南與白河交會按寳坻之潮河即宻云
之潮河古鮑丘水也水經(jīng)注鮑丘水出御彝北塞
中又南徑宻云戍西御彝北塞今廢興州地宻云
戍即古北口闗也水經(jīng)注又云鮑邱水西南歷狐
奴縣又西南注于沽河今順義縣漢狐奴地也方
輿紀(jì)要鮑丘河自宻云縣流徑通州東境未荘村
又徑三河界至寳坻縣合泃河葢舊日潮河自宻
云徑順義縣而合于白河又分流由三河徑寳坻
而合于泃河統(tǒng)而計之總一鮑邱水也自明景泰
二年由[北塘]河口開引新渠 詳 下 由是天津糧艘由
直沽徑寳坻之潮河而上泝于薊州即今所云薊
運河也至嘉靖三十四年遏潮河不使入順義竟
由宻云合白河水部備考自密云城西楊家荘筑
塞新口疏通舊道令白河與潮河合流至牛欄山
水勢甚大故通州漕運得達宻云城下是潮河之
在宻云者合白河而下達于通州即今所云北運
河也
新河 在寳坻縣東南自直沽河口起至[北塘]河口
止徑四十里明天順三年鑿
明初海運一十三衛(wèi)管駕遮洋船由直沽海口開
洋運至薊州歳有疎虞天順二年以大河衛(wèi)百戸
閔恭言命都督僉事宗勝御史李敏工部主事李
尚發(fā)軍夫萬余開河自新開沽起至薊州長四十
里舟行無虞定例三年疏浚一次 漕河 圗志
嘉靖元年正月命工部主事江珊督理新河工程
先是漕舟從天津出海復(fù)折入梁河而達薊州議
者謂直沽東北岸有二道一曰新開一曰水套北
接梁河徑四十里可以疏浚成河行之謂之新河
歳久湮塞乃復(fù)命珊督疏 明世宗 實録
新河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自直沽河口起至北
塘河口北相距約四十里亦名漕渠 舊志
栁沽河 在寳坻縣東北源自永平府玉田縣流經(jīng)
縣界入潮河
栁沽河在寳坻縣東北三十里玉田縣之水匯流
入縣境曰栁沽河下流注于白龍港 方輿 紀(jì)要
八城門河 在寳坻縣東南七十里潮水逆注受其
灌溉者有七十二沽居民利之
沙河 在昌平州
沙河店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龍泉寺合
西山諸泉東流為南沙河店北有水出昌平州西
南四家莊徑雙塔村東流為北沙河二水至店東
南竇家莊而合又東南至通州界入白河 昌平山 水記
兩水河 在昌平州西南亦曰蓮塘
州治西南三里八蠟廟前東西二水相環(huán)名為兩
水河亦曰蓮塘河旁植榆栁地多秔稻若水鄉(xiāng)焉
昌平山 水記
湯峪河 在昌平州西亦名湯峪川源出石縫山下
東南流入雙塔河
雙塔河 在昌平州西南三十里
雙塔河源出昌平縣孟村一畆泉經(jīng)雙塔店而東
至豐善村入榆河 元史河 渠志
水峪河 在昌平州東北百里
水峪河距州三十五里入懷柔縣界一名黃花鎮(zhèn)
川河 州志
黃花鎮(zhèn)川河源出塞外自二道闗流入黃花鎮(zhèn)口
經(jīng)州東北 方輿 紀(jì)要
大水峪河 在順義縣北二十五里自懷柔縣流入
東南流至牛欄山東麓入白河
黃門子河 在宻云縣東九十里源出黃花闗口泉
西流入潮河
馮家渡河 在宻云縣北九十里源出口外自馮家
峪口流入白河
白馬闗河 在宻云縣北一百里源出口外自白馬
闗口東流入縣界南折入白河
湯河 在宻云縣東北七十里源出司馬臺闗口泉
南流西折貫古北營城中西出又南入潮河
干搭河 在宻云縣東北百四十里源出口外自黑
峪闗流入西流經(jīng)古北城內(nèi)會清水河又西南入
潮河
七渡河 在懷柔縣南
七渡河出北山黃頒谷亦謂之黃頒水東南流注
沽河 水經(jīng) 注
七渡河在縣南二里即昌平州之珍珠泉也南流
入縣界至城東南入大水峪河 縣志
雁溪河 在懷柔縣東八里源出塞外自開連口入
界南流經(jīng)大水峪河入白河
小泉河 在懐柔縣東三里源出虹山由采家里入
白河
胡良河 亦名湖梁河在涿州北十里源出房山縣
大安山流入州北又東南入于琉璃河
湖梁在郡北十里垂楊樹堤蒲葦夾岸曉月升時
漁郎欵乃樵夫牧子逍遙于回塘曲渚之間不少
佳致 涿鹿 記
挾河 亦曰挾活河在涿州北二十里自房山縣流
入又東入良鄉(xiāng)境合琉璃河
挾河水出良鄉(xiāng)縣西甘泉原東谷東經(jīng)西鄉(xiāng)縣故
城北又東經(jīng)良鄉(xiāng)城南又東北注圣水世謂之挾
活河 水經(jīng) 注
挾河出房山縣東南中浣谷流入涿州界與胡良
河合入琉璃河 方輿 紀(jì)要
樂水河 在房山縣南三里即古樂水也
樂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東南流注圣水 水經(jīng) 注
十度河 在房山縣西南曲折旋繞由十度村至石
?店厯經(jīng)十度故名
龍泉河 源出房山縣北大安山下流徑良鄉(xiāng)縣西
南與琉璃河合河濵有金時盤寜宮故址 方輿 紀(jì)要
會同河 在霸州南其上流納保定府雄縣茅兒灣
諸水入保定縣北為玉帯河又東由十王堂入州
界為會同河又東北為善來營又東為苑家口又
東為蘇家橋自此而下匯為淀泊水發(fā)則漫無涯
涘水退則蘆葦盈望而其流大槩分為三道一東
北流入信安鎮(zhèn)為信安河一東南行通鹽運河流
淺易涸一東行為正流不及三十里為王家莊在
河南岸又東北可十二里與信安鎮(zhèn)之支流會又
東可十余里得新開河口即子牙分派也又東可
二十余里為褚河港又分二支一東流為長子河
一東北曲折可八里為東河港又東可十余里為
王慶坨與長子河合而子牙河之自王家口分派
者亦來會焉自王慶坨又東迤南行二十里為三
角淀
玉帯河其源有二一西北自新城來有盧溝拒馬
挾河琉璃胡良桑干烏流白澗白溝曰北九河一
西南自任邱縣來有黒洋一畝方順唐河沙河滋
河曰南六河俱匯于雄縣之茅兒灣流入縣界為
玉帯河 舊志
會同河上接玉帯下至蘇橋眾流至此合而為一
所謂苑口秋濤也 霸州 志
霸當(dāng)京邑之陽川原漫衍羣水赴焉口外諸山之
水自京西蘆溝橋而下經(jīng)固安永清匯于三角淀
此霸州以北之水也宣府紫荊白溝諸水自新城
而下會于茅兒灣經(jīng)保定玉帯河達于苑家口至
于信安直沽入于海易安苑肅唐蠡九河之水自
雄縣而南下東過茅兒灣入于苑家口山西五臺
之水自河間而下經(jīng)任邱匯于五官淀亦入苑家
口此霸州以南之水也南北二川水至則彌漫浩
淼文安大城積為巨浸治之之法不以壅而以導(dǎo)
不先于決口而始于下流觀直沽之上有大淀有
小淀有三角淀廣延六七十里深止四五尺若因
而増益之又為之堤以停蓄眾水而委輸于海水
固有所受也然后浚治舊川為長堤以束之髙廣
倍于前使水有所行又多開支河聫絡(luò)相屬使水
有所分見田洼淀不下數(shù)十虔又各深而堤之使
水有所積則雖淫潦可無患矣 明霸州道王鳯 靈治北河議
中亭河 在霸州東南舊自雄縣之吳家臺流徑保
定縣北入玉帯河水發(fā)則通舟水退則涸雍正四
年疏浚深廣自保定縣北引流至州東臺山村而
入會同河復(fù)開支河以廣灌溉
通濟河 在霸州東由苑家口逆流達栲栳圏經(jīng)關(guān)
玉堂山川壇轉(zhuǎn)折而北入護城河每秋霖河泛舟
楫直抵城下民以為便
子牙河 在大城縣東滹沱漳滏諸流之委也滹沱
源出山西至冀州合漳 詳正 定府 滏陽源出磁州至寜
晉縣入漳漳有二源曰清漳曰濁漳 詳廣 平府 自河南
彰德府合流而下至廣平縣分而為二一東一東
北東流之支于山東館陶入衛(wèi)東北之支至山東
邱縣分為二一北一東北其北者厯寜晉而合滏
陽至冀州而合滹沱抵獻縣又分為二一西南行
至青縣合山東邱縣東北分流之支同歸于衛(wèi)一
西北行由河間縣之龍華橋入大城縣界為沿河
又東北流至縣東南二十五里四呈口合黒龍港
河亦名交河從而北折徑子牙村故名子牙河又
北二十里徑王家口又分為二一西北流八十里
出新挑河一北流迤東六十里出慶坨二流總匯
于三角淀自王家口而上西自大城東接靜海両
岸俱有大堤康熙三十九年
圣祖親閱河工發(fā)帑命官修筑
子牙之源來自西南條派未易數(shù)悉大要惟滹沱
與滏為眾流最而逺且險者莫過漳河按清漳發(fā)
源樂平之少山濁漳發(fā)源長子之鳩山分流至彰
德之林縣而始合跡其入直隸也成安曲周肥鄉(xiāng)
廣平諸縣首受之南或沖衛(wèi)北奪諸河比年以來
分為四支一經(jīng)魏縣元城至山東館陶歸衛(wèi)入運
一經(jīng)廣平至山東邱縣又分為二一折而東經(jīng)威
縣南宮棗強武邑故城景州阜城交河至青縣杜
林村與獻縣完固口之支流合一折而西經(jīng)廣宗
平鄉(xiāng)巨鹿以抵寜晉與滏河會夫滏水雖清性湍
而熱南自磁州經(jīng)直隸之廣平郡漸達寧晉輔漳
而流至冀州又合滹沱考滹沱剽悍亦稱渾水西
由繁峙入直隸之平山達于正定奔騰涌伏漸抵
冀州偕漳滏諸流共由衡水歷武邑武強入獻縣
完固口復(fù)為両支一由西南入單家橋合杜林村
之流至鮑家嘴歸運一由西北入臧家橋經(jīng)河間
大城為子牙河出王家口歸淀統(tǒng)而遡之歸運者
三歸淀者一條分脈散厥勢漸平議者欲合四支
為一遏其入淀悉會注漕創(chuàng)鑿新道以歸于海
皇上洞燭其弊謂水勢合則猛分則弱今諸河分流若并
歸運則漕道有妨并歸子牙則屯田受害于是悉
屏羣議
特授方畧
命大小臣遵行相度凡三支之歸運者先于上游除廣平
諸邑之賦乗時捍御隨于下流或?;蚴桧樒湫?br />
以達之使不為轉(zhuǎn)輸?shù)K而一支之歸淀者臧橋以
下地狹而逼勢直而迅向使堤防無術(shù)春漲秋霪
非溢則潰沿河八州縣其不被昏墊者幾何爰設(shè)
河員不惜金錢數(shù)十萬于獻縣河間東西兩岸髙
筑長堤西接大城東接青縣靜海雙堤屹然各二
百余里又于東堤廣福樓開新河以分其勢而子
牙一帯驚濤駭浪東行于両堤內(nèi)者直至王家口
安流無恙乃以三分 原 闕 瀉支河逶迤趨淀以七分
両出文安 原闕 保定河間三郡各堤岸所匯
之水 原闕 注于文安者合子牙之東流同
趨 原闕 歸海由是而四支恬然各由其道
南不至合[衛(wèi)河]以妨運北不至挾滏水滹沱以侵
田
圣慮淵深誠非百執(zhí)事所能窺萬一者矣 許汝霖北河 圣功頌序
黃汊河 在大城縣東北八十里
黃汊河上源即易水也自安次縣分流入縣境又
東北入武清三角淀 方輿 紀(jì)要
龍池河 在薊州南半里一名漁水源出州北之鵝
臺下潴為鵝湖南流經(jīng)州城西又東南入沽河
沽河 在薊州南五里遵化州即淋河之下流也西
南流與泃河合而為白龍港
薊州沽河自陽河以西泃河以東諸水皆會焉志
云沽河在通州者為西潞水在薊州者為東潞水
方輿 紀(jì)要
沽河?xùn)|接遵化玊田交界處至州南紀(jì)家窩而南
行至下倉店轉(zhuǎn)而西南行至嘴頭莊與泃河合流
轉(zhuǎn)而東南行由白龍港至曹家口頭莊 薊州 志
陽河 亦名五里河在薊州西五里源出州北蘆兒
嶺口南入沽水水性暖遇寒不氷故名
砂河 在薊州西二十五里源出盤山經(jīng)沙嶺之麓
東南入五里河
馬莊河 在平谷縣東三里源出縣東北海子莊南
流入縣之泃河
獨樂河 在平谷縣東北二十里或伏或見斷續(xù)不
常西流入泃河
周村河 在平谷縣西十里源出口外南流入泃河
逆流河 在平谷縣南八里源出泉水山西流九十
九曲入泃河一名小碾河
灤河 在遵化州東七十里自口外流入又東入遷
安縣界 詳永 平府
淋河 卽棃河源出遵化州北山谷中與諸水合名
合河又名張子河入薊州界為沽河
淋河源出遵化州合湯河清水河流至淋河莊入
境東南流至夏官屯合沽河此河本名棃河因淋
棃二字音相似今遂誤為淋河 薊州 志
棃河經(jīng)州西南與諸水合名合河一名張子河入
薊州界為沽河 遵化 州志
十河 在遵化州東北十里源出口外合眾流而南
經(jīng)州東又西南入棃河
清水河 在遵化州西六里源出導(dǎo)溝峪經(jīng)州西南
入水門口又西入張子河
水門口河 在遵化州西南二十里兩山之門九河
之匯懸崖而下又冷嘴頭河在州西北二十五里
入張子河
魏家河 在遵化州西北五十里源出鲇魚關(guān)流入
湯河
興龍口河 在遵化州西北六十三里天臺水所匯
流也南流亦入張子河
鹿角河 在遵化州西南七十里其地洼下向苦水
患明縣令辛志登開渠泄之遂成膏膄
車箱渠 在宛平縣西北魏嘉平二年劉靖開見水
經(jīng)注
寳帯渠 在懷柔縣城外縣人鍾其濚鑿引白河水
繞城如帯故名
西湖 在宛平縣西玉泉山下
西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葢燕之舊池也 水經(jīng) 注
西湖去玉泉山僅里許即玉泉龍泉所潴俗名大
泊湖沙禽水鳥出沒于天光云影中可稱絶勝 長 安
客 話
太湖 在宛平縣西
太湖在府治西四十里南流入洗馬溝 名勝 志
裂帛湖 在宛平縣西玉泉山望湖亭之下裂帛泉
從石根溢為湖方廣數(shù)丈泉涌湖底狀如裂帛其
水澄鮮漾沙金色
涌泉湖 在遵化州南湖不甚廣而泉水澄渟不竭
樓子湖 在遵化州南十三里縱廣七里產(chǎn)蓮芡
丹棱沜水 在宛平縣西
圣祖御制文集
暢春苑之萬泉莊平地涌泉匯于丹棱沜循沜而
西至西勾注為小溪又南為陂者五六至東雉村
今名慈 家務(wù) 水入地中伏行至六里河重源浚發(fā)合圣
水龍泉東注巨馬
清淀水 在固安縣東南發(fā)源西淀東流注圣水曰
劉公口
易水 在文安縣西
易水在文安縣西自保定縣流入 方輿 紀(jì)要
芹城水 在昌平州東北四十里
芹城水出北山經(jīng)芹城東又南注濕余水 水經(jīng) 注
幢幢水 在昌平州西北虎峪山下飛瀑如布流二
三里至鵓鴿巖隠流不見或云舊治西北城下虎
眼泉是其復(fù)出處流入榆河
涿水 在涿州西
涿水源從大同得勝堡入至老班溝一之淶水一
之涿州 名勝 志
范水 在涿州西南自淶水縣流入合于巨馬河
桃水 在涿州西北
桃水受淶水于徐城自逎縣東徑涿縣故城下與
涿水合 水經(jīng) 注
甘泉水 在房山縣西北
甘泉水出縣西山東南流徑西鄉(xiāng)城西而南注鳴
澤 水經(jīng) 注
按縣志大房山南孤山口東八里有東西南北
四甘池村西村之水從石璧出凡七竇羅注為
池池中生魚止一目而味美疑即古甘泉水也
防水 在房山縣東南源出大防山流徑羊頭阜俗
謂之羊頭溪
霸水 在霸州南三里上流自白溝河分流徑州界
合拒馬河今淤
滱水 在文安縣北舊自雄縣流入
靈邱滱水東至文安入大河 漢書地 理志
清池水 在薊州東十五里周一頃余四山圍繞水
色瀲灔可愛
白澗水 在薊州西四十里發(fā)源盤山西峪流入沙
流河
瀑水 在薊州西二十五里源出石山之麓有泉自
石罅噴出流經(jīng)墖山之陰極清冷初夏或有氷浮
出
灅?biāo)≡谧窕菸鞅?br />
灅?biāo)隹∶铱h世謂之車畚水又東南流與溫泉
水合 水經(jīng) 注
夏澤 在三河縣西
鮑邱水又東南入夏澤 水經(jīng) 注
今三河縣西有夏店疑因古夏澤為名 日知 録
鳴澤 在涿州西
鳴澤在范陽縣西十五里 括地 志
黑城川 在宻云縣北四十里平頂山后流入潮河
三藏川 一名三城水在宻云縣東北其水三川派
合曰西藏川東藏川中藏川其合處曰三藏口下
流亦入于潮河
麒麟洼 在保定縣北
保定縣北有麒麟洼昔甞產(chǎn)麟于此又縣西有孝
順洼相傳唐太宗征遼萬馬所飲而成 方輿 紀(jì)要
瑯川淀 在東安縣南七十里白溝諸水下流也東
入磨乂港
金盞兒淀 在通州北二十五里廣袤三頃水上有
花如金盞因名
不老淀 在三河縣西四里
三角淀 在武清縣南八十里卽古雍奴水也
西至泉州雍奴東極于海謂之雍奴藪 水經(jīng) 注
縣南有三角淀周圍二百余里即雍奴水也自范
甕口王慶坨河及劉道口魚兒里諸水會于大沽
港入于海 名勝 志
東西五六里南北十余里又東為四汊港四汊可
四五里又東為西沽三十里合運河達天津亦名
葦?shù)椤】h志
東游香淀 在寳坻縣南八十里又縣南二百五十
里有[草頭沽]淀及神堂兒淀又東南四十里有尋
思淀三十里有小淀九十里有月河淀一百三十
里有塌河淀又縣東五里有破淀東北五里有趙
淀東北二里有地扒拉淀又縣西十五里有□淀
十八里有蘇子淀三十里有商王淀
水紋淀 在霸州東
沿邉塘濼東起信安軍永濟渠西至霸州莫金口
合水紋淀得勝淀下光淀小蘭淀李子淀大蘭淀
為一水衡廣七十里縦十五里皆巨泊也 宋史河 渠志
髙橋淀 在霸州東南七十四里一名大浪淀周圍
百里其西為栲栳圏眾流所聚也東南流為栁汊
河入文爾淀文爾淀在州東七十三里舊名堂二
淀東分二流形如八字亦名八字河下流俱入?yún)?br />
公河又州東有回淀東西二十七里南北八里
火燒淀 在文安縣東二十五里廣四十余畝縣東
北有石溝河?xùn)魏蛹焙尤哿饔诖藮|入衛(wèi)河
達于直沽又東北四十八里有石城淀又東北有
慈老淀黑母淀落坡淀四角淀狐貍淀
三家淀 在大城縣東北五十里為文安靜海三縣
之交文大之水由此北下明萬厯中靜海民筑堤
障水文大兩縣俱被水害縣令梁綱請于撫按開
之又縣北十里有李字淀四十里有麻洼淀
荷花淀 在保定縣西北中多種蓮夏月盛開香聞
十里又糧料淀亦在縣西北
棗林淀 在薊州西
百泉溪 在府西南十里麗澤闗平地有泉十余穴
匯而成溪東南流為栁林河下流注于盧溝河
道人溪 在宻云縣東北石盤谷發(fā)源龍門流注縣
西入潮河
積水潭 即西海子也在都城西北隅
積水潭在都城西北隅東西亙二里余南北半之
西山諸泉從髙梁橋流入北水闗匯此或因內(nèi)多
植蓮名蓮花池或因水陽有凈業(yè)寺名凈業(yè)湖從
德勝橋東下稍折而南直環(huán)北安門宮墻左右流
入禁城為太液池俗呼海子套 燕都逰 覽志
黑龍?zhí)丁∮腥辉谀铣呛诟G廠一在府西畵眉山
一在房山縣西北皆禱雨之地也
龍?zhí)丁≡谕鹌娇h西盧師山廣僅丈余有巨石覆之
禱雨輒應(yīng)
玉淵潭 在宛平縣西十里元人丁氏故池堤栁環(huán)
抱沙禽水鳥多翔集其間為逰賞佳麗之所
七里龍?zhí)丁≡谕ㄖ輺|二十里廣袤一頃旱禱多應(yīng)
玉斗渾 在昌平州百望山
玉斗潭距百望山十二里茂草罨之深不可測 薊 邱
集
洗馬潭 在涿州西五里俗傳張桓侯洗馬處
青龍?zhí)丁≡诜可娇h西南二十五里
文安潭 在文安縣北十五里
渤?!≡趯椲婵h東南二百里西南接天津東接豐
潤界
[七里海] 在寳坻縣東南 詳河 渠
海子 在遵化州西南四十里縱深十?dāng)?shù)里為湯棃
二河下流
飛放泊 即南海子在都城南二十里
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下馬飛放泊 明一 統(tǒng)志
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辟四門繚以崇垣設(shè)海戸
千人守視永樂以來歲時搜獵于此 大政 記
七里泊 在宛平縣西北三十五里
七里泊在碾莊自昌平州流經(jīng)此合髙梁河 方輿 勝覽
燕家泊 亦曰丁家潭在宛平縣西北二十五里廣
袤五十余畝東南流入玉淵潭
桃河泊 在東安縣南五十里渾河水所匯也流入
三角淀
蓮花泊 在東安縣南三十里流經(jīng)葛漁城入武清
縣界
南新莊泊 在通州舊漷縣南二十五里又縣西南
二十五里有栲栳垈飛放泊北八里有馬家莊飛
放泊
督亢陂 在涿州東南陂地廣衍跨連新城固安二
境
魚藻池 在大興縣東南俗呼金魚池
魚藻池居人界池為塘植栁覆之歲種金魚為業(yè)
每端午日走馬于此 帝京景 物畧
九龍池 在昌平州西北
九龍池在紅門西翠屏山下泉出九穴穴鑿石為
龍吻潴水為池 燕都 逰覽
仙人池 在昌平州西駐蹕山又蓮池在州東南龍
泉山甘露亭魚池在龍泉山觀音洞
月池 在涿州西十五里盈三百畝泓渟湛澈其形
如月又紫池在州西南十五里
干池 在涿州西十五里其地洼下為眾流所歸然
未甞盈滿為患一名百尺干
洗馬溝 在宛平縣西南四十五里
太湖南流入洗馬溝相傳光武北廵洗馬于此故
名 名勝 志
紅澗溝 在昌平州龍虎臺西十二里
白祀溝 在永清縣西北又縣西有枯溝水自東安
縣流入
八文溝 在東安縣東北源出縣東平地泉南入拒
馬河
北涉溝 在涿州西北又南渉溝亦在州西北又西
南三十里有岐溝
北渉溝自淶水縣流入即洹水也南渉溝即督亢
水 方輿 紀(jì)要
北渉溝南渉溝俱自良鄉(xiāng)縣流至涿州入桃水 名 勝
志
[漲水溝] 在薊州北唐神龍中姜師度開
[青溝] 在薊州盤山中
[青溝]居盤之中羣峯圍繞水匯于一逆流而西自
天城寺水口出山 四正山 居志
龍灣 在香河縣有二大龍灣在縣南四十里又南
為小龍灣夏秋時合流入寳坻縣[七里海]
月兒灣 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又鹿角灣在州西
玉井灣在七空橋東南崖
珠浦港 在通州東北二十五里中產(chǎn)蓮藕蘋茭大
為民利
清沽港 在武清縣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東合丁
字沽由直沽入于海
董公庵泉 在府西南五十里泉水涌出入良鄉(xiāng)縣
界
龍泉 在良鄉(xiāng)縣西北十八里味甘美東流合鹽溝
河
南務(wù)里河 在涿州南下流為栁河
白浮泉 在昌平州東南又抱榆泉在州東四十里
德勝泉在鎮(zhèn)邉城永清泉在闗東南隅飲馬泉在
銀山南蕙泉在渤海所
龍王泉 在昌平州五里龍泉山龍王祠下自東麓
滴出石竇瀠洄清冽可愛下流入溫余河又州東
北二十里有珍珠泉七十里有蒙泉又州北五十
里有團泉西北三十八里有廣澗泉西北二里有
濯纓泉又州西南七十里有安泉又永液泉在州
西北翠屏山下
新湯泉 在昌平州東南三十二里有海子水燠如
沸康熙五年鑿大池二砌以雕欄復(fù)疏細(xì)渠旁流
四注皆甃以白石瑩潔如玉又州界有二溫泉一
在州東南湯山下一在州西南三十二里湯峪山
下又州西有暖泉流出成河有灌溉之利
百泉 在昌平州西南四里許平地涌出不可勝數(shù)
大者有三一曰原泉清深徹底一曰黃泉流沙渾
漫一曰響泉其聲如閘然寛廣亦不過丈許
一畝泉 在昌平州西十五里約徑一畝故名又虎
眼泉在州西八里舊城下又馬眼泉在州西南二
十里又冷水泉亦在州西南
曲水泉 在順義縣東北二十五里泉水涌出南流
入白河
渤海泉 在宻云縣東三十里泉涌如珠
白玉石塘泉 在房山縣西南五十里塘下突起一
泉清潔如玉有灌溉之利
一斗泉 在房山縣上方山東北山坳間相傳華嚴(yán)
祖師開山時有龍占此師叱之避盡挈其山泉以
去師飛錫擊其尾留泉斗余故名
杖引泉 在房山縣西南
杖引泉在縣西南六十里泉水涌出匯而成溪流
經(jīng)涿州入胡良河 方輿 紀(jì)要
白馬泉 在薊州西北三里又黑馬泉在州東北三
里
涼泉 在薊州西
去陽河一里許有泉出地中方廣丈余盛暑彌涼
名涼泉 方輿 紀(jì)要
涌珠泉 在遵化州東南鐵廠北二里一名圣水泉
平麓積石泉自石罅中出涌流如珠可引以灌田
為居民利
劍泉 一名茂公泉在遵化州西北十八里
湯泉 在遵化州西化四十里福泉寺山下寛平約
半畝泉水沸出溫可浴旁引為浴池
本朝康熈年間
圣祖每臨幸焉
滿井 在安定門東五里
滿井徑五尺余清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鑿石
欄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蒼藤豐草掩
映小亭都人詫為竒勝 長安 客話
義井 在宛平縣西十里或曰蜜井
三潮井 在通州舊漷縣北門外朝清午緑晚紅故
曰三潮
潄玉井 在昌平州西北
龍泉井 在平谷縣東十里明成祖駐蹕時鑿
圣井 在順義縣
順義縣有井一日三溢海潮則大溢相傳源與海
通民疏其水為渠灌田百余畝號曰圣井 燕山 叢録
永平府
灤河 源出宣化府炭山東北流徑古北口邉外又
東南流至順天府遵化州由團亭塞入遷安縣境
又東南徑盧龍縣南又東南徑灤州東又南徑樂
亭縣西又南入于海即古濡水也
漁陽郡白檀濡水出北遼西郡肥如濡水南入海
陽 漢書地 理志
按白檀之濡即肥如之濡顏師古漢書注以肥
如之濡音乃官反白檀之濡音呼鵙反世遂疑
其為二及考水經(jīng)濡水篇酈注引白檀之濡甚
明非有二也
濡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東南
入安州界徑漁陽白檀縣故城又東南徑盧龍塞
又東南徑盧龍故城東又東南流徑令支故城東
自孤竹城東南徑主鄉(xiāng)北又徑牧城南分二水北
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東徑樂安亭北東南入海
濡水東南流徑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又東
南至絫縣碣石山南入?!∷?jīng) 注
灤河源出金蓮川中由松亭闗北徑遷安東平州
西瀕灤州入海也 元史河 渠志
灤河源出宣府西百二十里之炭山東北流徑云
州堡北六十里馬營堡南二十余里又北流經(jīng)故
桓州南入舊開平衛(wèi)境東南流古北口邉外小興
州東又東南與九流河及諸小水合勢始大由遵
化東北團亭塞入內(nèi)地經(jīng)永平府遷安縣至府西
又經(jīng)灤州東至樂亭縣南入于海自源徂流橫亙
于北境葢千有余里 方輿 紀(jì)要
按灤河導(dǎo)源宣化下逹樂亭千里而遙羣川胥
會明李實北使録灤水闊不盈丈而中甚深其
色青緑土人呼曰商都宋琬永平府志灤水于
開平界東流七百里為九流河此其西北道也
逶迤而東有栁河自西來入之栁河即遼史所
云自松亭趨栁河者在遵化州北口外灤河又
東寛河自都山以西來入之寛河水產(chǎn)金沙一
名豹河流百里入灤都山在遷安縣北百里元
史亦謂之烏都山也灤河又東南過潘家口鐵
門闗水注之鐵門闗水源出口外自鐵門闗入
口又西出喜峯口而入于灤灤河又東入團亭
寨口內(nèi)地矣又東南徑桃源莊與潵河合 潵河 詳后
灤河又東至中峯山與恒河合 恒河 詳后 灤河又東
過唐山與長河合 長河 詳后 灤河又東至官寨與清
河合 清河 詳后 灤河又東過黃臺山之箕石去遷安
縣三里納要孤水水源出遷安北小寨南徑要
孤山麓南至盧溝堡注灤俗亦謂之三里河灤
河至此其勢愈大每夏秋水盛波濤淜湃渺若
江湖又南入盧龍縣界又南出其縣西過清節(jié)
廟祀伯夷叔齊者也又南至虎頭口與漆河合
俗傳為漢李廣射虎處又南至偏涼汀入灤州
界與橫河合 橫河漆河 俱詳后 偏涼汀南去州五里其
地山環(huán)水繞林木森爽無風(fēng)自涼故名灤河又
南徑巖山石橋與別故河合 別故河 詳后 灤河又南
五十里至岳婆沙港入樂亭縣界東岐為二左
曰胡盧河由縣東界南流入海今淤右曰定流
河由縣西北至劉家墩入海海水青黒而灤河
清碧入海五十里不溷是為緑洋溝土人亦名
強河宋琬云樂亭地勢原衍二河夾送俯臨綠
洋平疇沃野鄰邑稱羨焉
漆河 在盧龍縣西門外源出口外土人亦呼為烏
填河入桃林闗鹿尾山諸水會之又南經(jīng)燕河營
合青龍河又南經(jīng)縣西又南至虎頭石與灤河合
漆水源從境外十八盤北旱落兀素百五十里阿
老各泉至蔡家谷合下二百三十里為三岔口又
二十里土人呼烏填河入桃林闗鹿尾山諸流會
之南行至峯山西至于燕河 永平 府志
青龍河入盧溝境與漆河合下虎頭會灤 遷安 縣志
按漆河即古元水也水經(jīng)注元水出肥如東北
元溪西南流右合盧水肥如故城在盧龍北地
界桃林闗元溪即府志所云鹿尾山諸水也盧
水即青龍白洋二河桑欽所云盧水二渠大沮
小沮合而入元者也漢書地理志肥如盧水南
入元水元水東入濡今青龍白洋入漆漆又入
灤則漆之為元無疑
溫河 在盧龍縣北十二里源出部落嶺西南流入
漆即古溫水也俗曰肥如水
溫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元 水經(jīng) 注
城北十二里溫泉曰肥如水初由上水闗入城中
行繞出下水闗注漆數(shù)經(jīng)水患乃塞上闗堤水由
城外西行南流入漆 永平 府志
白溝河 在盧龍縣東南十五里源出陽山繞城東
北西流入青龍河即古陽樂水也
陽樂水出東北陽樂縣西南入于沮水謂之陽口
水經(jīng) 注
古陽樂縣東北陽山出泉曰白溝過大石如槽俗
謂之驢槽其西南為陽口 永平 府志
淘金河 在盧龍縣西南源出筆架山東北諸山谷
中西流入灤河其水產(chǎn)金地名沙金廠
青龍河 亦曰涼河在遷安縣東北七十里源出都
山東由冷口闗流入徑建昌營南與白洋河會又
南徑盧龍西南入于漆即古盧水之小沮也
小沮水發(fā)冷溪世謂之冷地又南得溫泉水口注
之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盧水也 水經(jīng) 注
謂涼河者乃青龍源從都山東南龍王廟豹崖之
三岔又二十里合寺兒崖三溫泉十里入冷口闗
冬暖夏涼謂之冷池至建昌營南六里為峯山青
龍過而下至孤竹故城之陰中流有石為砥柱焉
永平 府志
白洋河 在遷安縣東北四十里即大沮水也源自
白羊口流徑石門堡至建昌營南合青龍河
盧水出肥如縣東北沮溪謂之大沮又西南小沮
水注之合為盧水入于元 水經(jīng) 注
白洋河從境外入闗下泉涌不竭南繞石門白道
諸流至建昌營南而通青龍 永平 府志
按青龍入口而為冷池正酈道元所云小沮水
發(fā)冷溪者也白洋入口而繞石門白道諸流即
酈道元所云水出沮溪謂之大沮者也青龍以
出冷池故兼涼河之稱漆水以合青龍故又兼
攝青龍之號近志竟以青龍為漆水而以白洋
為小沮于是求所謂大沮而不得遂以盧龍東
南之白溝當(dāng)之誤甚
潵河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源出口外由龍
井闗流入至縣西漢兒莊南東注灤河
潵河之源正一旁二一曰黒水自龍井闗口外七
十里喬家?guī)X河多石溢涸有常發(fā)于半嶺由三臺
闗南入一曰橫木南自洪山舊闗嶺西從三道嶺
雨溢則深二丈廣倍之晴則廣不過丈深尺合闗
北出口外孤石西入潵其正源自黃崖陰過大安
山后黃門子二百余里會橫水而入龍井闗合黑
水過漢兒莊繞釣臺北至桃源莊入灤 永平 府志
恒河 亦曰橫河在遷安縣西北一百里源出景山
之北經(jīng)三屯城北而東合山谷諸水過中峯山而
西入灤
恒河源出三屯城西景山王四家峪流達城北而
東三里會山麓諸流廣二丈深數(shù)尺至遷安中峯
西與灤合 永平 府志
長河 在遷安縣西北九十里源出口外流入董家
口闗東徑青山營又徑太平寨西過稔子口合于
灤
灤過唐山合長河河自口外聶門龍須三岔入董
家口而東下及青山闗營合駐操營南太平寨西
二十里而下稔子口 永平 府志
清河 在遷安縣西北七十里有二源一出大嶺寨
西二里之溫泉一出口外之水湖洞至城子嶺合
流而入口徑太平寨合蛤螺河蛤螺河即口外之
干河川亦由城子嶺而東與清河合流過長峰嶺
至官寨下入灤
三里河 在遷安縣東三里即要孤水也 詳灤 河
暖泉河 在遷安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劉家口西有
泉三涌出如瀑布并流為河至徐流南入青龍河
為水田即古溫泉水也
溫泉水出東北溫溪自溪西南流入小沮水 水經(jīng) 注
劉家闗西之暖河過徐流營北溫泉長流可稻 永 平
府 志
按此溫泉在遷安之北非盧龍縣北之溫水也
近志多混而為一訛甚
沙河 在遷安縣西北四十里源出縣西北橫山之
赤崖東流至松各莊合石河又東南經(jīng)沙河驛過
灤州西又東徑豊潤縣界又東南入于海
橫山在遷安縣西北五十里其下寺曰赤崕泉突
出而南為沙河經(jīng)好樹村東流至松各莊合石河
過七家?guī)X至院頭與王家河合至新莊束草子屯
下合眾流經(jīng)沙河驛至灤州西四十里海子崖莊
長灣入之大小水泊經(jīng)孫溝永登屯入之經(jīng)栁林
莊自宜安社迤邐而南至北栁河社經(jīng)豐潤越支
社界轉(zhuǎn)東南達于?!∮榔?府志
石河 有二一在遷安縣西三十里源出縣西北橫
山之血石嶺東流入沙河
橫山前為血石嶺石色如之有泉清冽可掬冬草
青花白雖嚴(yán)栗不稿為石河之源河多石故名 永 平
府 志
石河自血石嶺發(fā)源至劉全莊與沙河合 遷安 縣志
一在撫寜縣東源出口外流徑石門寨東又南至
山海闗合南北二闗河至南海口入海
石河源出口外龍?zhí)冻亲庸冗^大小毛山及栁河
諸堡而西為石門下山南闗下由八里而西入闗
城右三里許紅花店自南闗入者會之其石叢積
褰裳可渉秋潦漲急險不可厲 永平 府志
渝河 在撫寧縣東二十里源出口外徑縣東北偏
頂山之平臺又南徑桃兒峪又東徑連峰山西合
駙馬寨前水亦曰獅子河又曰蒲泥河又南入于
海
臨渝有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
渝 白狼水北徑黃龍城東又東北出東流為二
水右水疑即是渝水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世
名之曰艗倫水疑即地理志所云侯水又東南徑
女羅城東又南徑營邱城又東南入?!∷?jīng) 注
渝河源出塞外古瑞州境東南流至連峰山西一
名獅子河出菱芡蒲魚為民利亦名泥蒲河又入
于海 方輿 紀(jì)要
陽河 亦名洋河在遷安縣西里許源出界嶺口外
裂坨山流徑縣東南紫荊山下入于海后西徙二
里
本朝康熈七年復(fù)歸故道所徙之道遂湮
湯河 在撫寜縣東北六十里源出湯泉寺山經(jīng)海
陽店南流徑秦皇島入海又張果老河亦在縣東
陽泉寺之別派也下流合陽河入海
松流河 在撫寜縣西北十二里源出奴望東山中
流徑背陰鋪至石河莊東入洋河
潮河 在昌黎縣南二十五里縣境羣川之下流也
匯上源諸水以達于[七里海]亦名馬家河漢書遼
西郡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賓水皆南入
官官水疑即潮河揭石疑即急流賓水疑即飲馬
也
飲馬河 在昌黎縣南五里源出盧龍縣界溪谷中
流經(jīng)縣西安山下又東流為沙河至縣西十八里
合深紅河又東南流至縣南八里有紅橋跨其上
金人所置也又南合潮河
深紅河 在昌黎縣西十八里源出凈影池長峪石
諸川南流合飲馬河
兩河 在昌黎縣西南八里各川至此合而為二因
名其在西者曰泉河源出[青溝]營而至興寜屯亦
曰土橋河其在南者曰繞灣河源出茶芽山而繞
安山之東麓亦曰安山河又梭頭河在縣西北三
十里源出道者鳳皇諸川以上三河皆合深紅而
達于飲馬
急流河 在昌黎縣西門外源出龍?zhí)端畮r至縣西
南里合飲馬河入海
套里河 在昌黎縣西南五十里源出龍山過靜安
堡入樂亭
青河 一在灤州南二十里源出州西五子山東五
里有大泉騰沸流徑州南八里曰八里河又經(jīng)料
馬臺邱官營伏入地中俗名地橋又東南二里經(jīng)
閻家莊復(fù)現(xiàn)為龍溪亂泉突涌分為二派一出南
閘頭東南行一百三十里經(jīng)樂亭西南馬頭營達
綠洋溝入海是為西清河一經(jīng)龍?zhí)盟缕渌蹇?br />
鑒亦名清水河又西南經(jīng)破橋又西合泝河折而
西南至沙溝又六里至澤頭合古懂河又西南經(jīng)
髙家莊合大田泊又南至公安橋又西南四十五
里至蠶河口入海水經(jīng)注清水出海陽縣東南流
徑海陽城東又南十里許西入九過注海葢即今
龍?zhí)媚铣鲋梢睬貪h以來此為漕運故道閘跡
尚存龍溪南北原隰平衍泉溫而土肥今冉各莊
諸處營田千畝緑疇黃茂稱沃壤矣
泝河 在灤州西即古素水也
素水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經(jīng)
注
大泝河在州西十八里源發(fā)盧龍縣馬家莊經(jīng)栗
園折而南經(jīng)三岔院折而西轉(zhuǎn)佛住山南經(jīng)楊家
院合董家灣又東南經(jīng)芹菜山波落橋又南合蓬
臺港又東南經(jīng)于家泊入青河又有小泝河在州
西十二里發(fā)源烽火山東流經(jīng)拐頭過雙山入大
泝 灤州 志
古懂河 在灤州南四十里源出倴城南流經(jīng)石橋
入青河
陷河 在灤州南五十里源出州西南五十里于家
泊會破風(fēng)港于倴城西其北十里為龍?zhí)煤釉醋?br />
李家莊流為七里港又北十里為吳家河源自青
河又有繩家河源自榆子林社游觀莊羣流胥會
倴城而與陷河合經(jīng)曲王店孫家坨至王塜港彌
漫于白沙坨南又經(jīng)胡家莊至印步甸別為周家
河又西經(jīng)梁魚溝南經(jīng)天井達蠶叢口而入海
靳家河 在灤州西八十里一名小青龍源自游觀
莊南流徑司一司二社又南二十里合黃坨河其
黃坨河亦自游觀南流至此而合又經(jīng)柏家莊寛
頭河散流于潮河○潮河即黑洋海口東派也海
水蕩潏流延百余里
陡河 在灤州西其上源曰館水源出遷安縣館山
南徑羅家?guī)X小龍皂角二灣又經(jīng)梯子嶺至偏山
臨水院又合黃花港入牤牛橋為牤牛河又西南
至榛子鎮(zhèn)東南會龍灣河又西會唐家河而至州
西八十五里之雙橋會板橋水即豐潤之泉水河
也又南經(jīng)石城西為石溜河又南經(jīng)唐山橋名大
河又南與帥家河合為官渠河自石城以南灤州
與豐潤分界
灤州陡河在州西百二十里其上源曰館河自遷
安縣流入界經(jīng)偏山南流合眾水又西入豐潤界
方輿 紀(jì)要
陡河在縣南三十五里發(fā)源于遷安縣館山由牤
牛橋而來 豐潤 縣志
龍灣河 在灤州西北九十里發(fā)源羅家?guī)X南三里
南徑皂角灣梯子嶺亦名黃崖河至榛子鎮(zhèn)東五
里橋合暖泉入牤牛橋河其暖泉在州西九十里
東南入龍灣河
唐家河 在灤州榛子鎮(zhèn)西源出狼窩鋪崖下東流
徑冷家灣南入牤牛橋河
官渠河 在灤州西南陡河帥家河下流也 陡河 見前
帥家河源出州西六十里白云山南之水峪西南
經(jīng)孩兒屯官套至石城東又西南為小河又西南
與陡河合而為官渠河又南由豐潤縣又南入州
境達于海
按漢書地理志海陽有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
大水南入海水經(jīng)注封大水出新平縣西南龍
鮮水出縣西北馬頭山二源俱導(dǎo)南合一川東
流注大水新平故城在今州西即漢之新安平
也龍鮮出其西北疑即今之館水矣封大經(jīng)其
西南或即是陡河之下流所謂官渠者也
王家河 在灤州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曹家口社南
經(jīng)鄭家莊至豐潤胥家莊漫入白場達于海
橫河 在灤州北七里源出盧龍縣獨子山南徑橫
山營又東至泡皮淀經(jīng)榆山后偏涼汀合灤即古
瓠溝水也
瓠溝水出孤竹城東南東注濡水 水經(jīng) 注
灤州橫河自盧龍界流入遶橫山之麓故名 方輿 紀(jì)要
別故河 在灤州西南其源有四一出縣西北二里
廟兒山東徑柏樹莊髙家坎至演武亭此正流也
一自演武亭東北徑蓮花池是為金魚泉一自菉
荳灣過巖山而下是為玉帯河一自劉官營而東
是為五里河四流胥會于演武亭西堰而為別故
河經(jīng)巖山石橋下合于灤河流日久故道漸堙雍
正四年復(fù)舊疏通播流灌溉水利滋廣
中淀河 在樂亭縣東十五里又有賈家河董家河
杜家河宋家河戴家河俱灤之支流也
介馬河 在樂亭縣十五里又有狼河新寨河皆西
清之支流也
采亭橋河 在玉田縣西二十里源出縣東北三樂
臺山西南流會螺山寺泉又南流至寳坻縣之潮
河其水清冽而泥藍如靛即古藍水也亦名藍泉
藍水出北山東屈而南流徑無終故城東 水經(jīng) 注
玉田縣西北有水其色蔚藍可愛曰藍水其土如
靛蓄靛者恒取土和靛賣之 燕山 叢錄
藍泉出三樂臺下流入薊運夾河潴水為湖 玉田 縣志
小泉河 在玉田縣東北源出小泉山經(jīng)城東孟家
泉達城南光沙泉而南匯為一河入寳坻縣白龍
港
小泉山在玉泉縣東二十五里上有泉出石罅西
南流入白龍江 名勝 志
雙城河 在玉田縣東二十五里源出常山旁無堤
堰每泛濫為害明萬厯中縣令葉重第甞浚渠引
入還鄉(xiāng)河
泉水河 源出豐潤縣東北水頭山有泉二泓噴出
如珠南流徑王官營達于板橋有灤州之圍山瀑
布水自松梁社來匯為板橋河又南徑峰山入陡
河
韓城鎮(zhèn)河 在豐潤縣南五十里韓城鎮(zhèn)源出車軸
山流經(jīng)鎮(zhèn)北又西流會還鄉(xiāng)河
沙流河 在豐潤縣西四十里源出縣北五十里之
黨峪山下流徑両山口又西南至姑嫂橋合還鄉(xiāng)
河
北闗河 在山海闗北二里源出闗外由北水闗穿
長城流入經(jīng)西闗南流入石河又南闗河在闗南
二里亦入石河
九門水 在撫寜縣東北一片石闗東有水分九道
而下故名
圣水 在撫寜縣東北茶芽山水不盈勺飲之不竭
名曰圣水
箭桿水 在撫寜縣東北自口外花果山水簾洞入
箭嶺闗西夾山四里下入洋河又中桑水自馬司
嶺西入口下流亦入洋河
浭水 在豐潤縣北俗名還鄉(xiāng)河源出遷安縣西北
七十里蠶莊自吊水院崖兒口流經(jīng)縣城北松林
莊又西流由玉田鴉鴻橋達寳坻潮河入于海即
古唐水也亦名庾水又曰云浭水
右北平郡無終浭水西入海過郡二行六百里 漢 書
地理 志
玉田縣庾水即豐潤之浭水或又謂之云浭水 方 輿
紀(jì) 要
浭水源自崖兒口經(jīng)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
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名還鄉(xiāng)河 燕山 叢錄
明初用遮洋船從直沽入海轉(zhuǎn)餉薊州天順二年
開直沽河歲乆復(fù)湮嘉靖四十五年詔浚豐潤還
鄉(xiāng)河轉(zhuǎn)運太平等寨軍餉于北齊莊張官屯鴉鴻
橋特設(shè)三閘以潴水焉 水部 偹考
按浭水京東之巨浸也玉田豐潤両邑資其灌
溉向來河狹堤卑每虞泛溢今劉欽荘王木匠
莊俱開直河一道舊流得以両處分瀉堤堰拓
廣更加培厚沿河一帯數(shù)十里亦皆建閘開渠
洪濤胥為膏澤矣
黃洛水 水經(jīng)注黃雒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漆
明一統(tǒng)志云即鐵門闗河永平府志又云即長河
未詳孰是
緩靈水 漢書地理志海陽有緩靈水南入?;蛟?br />
即灤州沙河
巨梁水 水經(jīng)注巨梁水出土垠縣陳宮山西南流
經(jīng)觀雞山亦謂之觀雞水按土垠今豐潤縣也縣
志縣東北三十里有觀雞山有寺在水東蓋即觀
雞水也
海 在府南一百六十里東際遼海西抵直沽南達
登萊浩瀚千有余里
[七里海] 在昌黎縣東三十里
[七里海]延袤三十余里中有菱芡魚蠏之利居民
頼焉亦名七里灘 明一 統(tǒng)志
海至昌黎縣北出七里而羸曰漠海亦曰七里灘
永平 府志
黑洋河??凇≡趽釋偪h南
海自直沽新橋赤洋而東勢漸趨北昔時運道從
黑洋河一帯抵昌黎登岸達山海闗 方輿 紀(jì)要
戴家河海口 在撫寜縣東南四十里明時由海運
饋山海闗此為積儲之地
交流河??凇≡跒粗菽?br />
東距蠶叢口二十里名林里河亦名交流河乃灤
溢入青青溢入陷陷溢入潮而為泛為坨為滎為
盓矣 永平 府志
長春淀 在灤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長春社
石城有長春淀舊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 金史 地理
志
蒲泊 在昌黎縣東南二十五里
源出海眼夾蓮峰樵夫諸川而下惠民場東南入
海 永平 府志
大田泊 在灤州南之獨莫城南雖旱不竭流合青
河
大水泊 在灤州西南七十里源出土山任郎莊流
經(jīng)赤堠社曰漢王渠南播為小水泊又徑孫家溝
永登屯合沙河
新河故道 在灤州樂亭縣界
新河故瀆自雍奴縣承鮑邱水東出謂之鹽闗口
魏太祖與泃口俱導(dǎo)也世謂新河矣新河又東北
出徑右北平絶泃渠之水又東北徑昌城縣故城
北新河又東為二水枝瀆東南入海新河自枝渠
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水新河又東出海陽
縣與緩靈水會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
新河又東至九過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徑海
陽故城南新河又東與清水會新河?xùn)|絶清水又
東木究水入焉新河又東左迤為孔陽孤淀新河
又東會于濡 水經(jīng) 注
新河套在縣西二十五里夾于清灤之間即古新
河也 樂亭 縣志
按水經(jīng)注新河自雍奴而達于海陽海陽會灤
州雍奴即武清鮑邱水即潞河也葢新河橫亙
于南北而灤潞得以交通故饋運相接自此渠
發(fā)而東餉遂由海道風(fēng)帆浪舶時日靡定矣
蓮池 在灤州西三里金魚泉亭下廣三畝引金魚
泉注之下入于別故河有斷碑存焉
凈影池 在昌黎縣孤山頂昔有異人幻影于此下
流入深紅河
卑耳溪 在盧龍縣
管子齊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
塌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謂左右曰見前乎左右
對曰不見公曰寡人見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
衣走馬前豈有人若此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
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走馬前走導(dǎo)也袪
衣示前有水右袪衣示從右方渉也至卑耳之溪
有贊水者從左方渉其深至冠右方渉其深至膝
己渉大濟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 水經(jīng) 注
今自孤竹南出則大海矣而滄海之中山望多矣
然卑耳之川若贊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漢世
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dāng)同碣石淪洪波也
按府志距盧龍縣西十五里為孤竹山有水匯
于灤疑即古卑耳溪也其俞兒山疑即以神而
名酈道元說似不足盡信
龍?zhí)丁≡诟菛|北燕河營城北八里有石門両山
如壁中為龍?zhí)?br />
龜龍津 在遷安縣東北羅家屯南八里灤河自西
繞東両阜雄峙參差怪石夾為深潭水中石上有
龜龍影謂之龜龍津
綠灣 在撫寜縣西北五里滑子山下松流河逆而
環(huán)之其曹西莊入洋灣中有蛙不鳴
海子長灣 在灤州西四十里產(chǎn)菱芡魚蝦下流入
沙河
獅子灣 在灤州西七十里渟洄靚碧東流為石溜
河
龍?zhí)脼场≡谪S潤縣南豐潤負(fù)山帶海涌地成泉城
南一帶平疇萬頃土膏滋潤有龍?zhí)脼惩跫液幽?br />
河汊河皆混混源泉冬夏不涸舊時王家河汊河
流入大泊龍?zhí)脼衬嗪游魅胨E運播溉未廣今于
四河之間多開溝洫復(fù)引陡河為大渠交相貫注
原隰勻勻水泉疏衍利滋溥矣
唐王港 在灤州西南百里所產(chǎn)雈蒲鳬鴨菱藕之
屬鱗介不計也又齊家港于家港在州西北咸資
蓄牧
蓮塘 在玉田縣北里許講武臺后
溫泉 一在撫寜縣東北三十里孤石谷可愈疾一
在昌黎縣西一里平地突出冬夏不變府境溫泉
不一唯此二處及徐流營北者為最著 徐流營詳 暖泉河
洗心泉 在昌黎縣西北黑鶯峪飛流千尺橫空如
練下注為龍?zhí)渡钊稍S四時出云旱禱輒應(yīng)
扶蘇泉 在灤州西北十五里俗曰甘泉
灤州有扶蘇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蘇北筑長城甞
駐此 遼史地 理志
孟家泉 在玉田縣東五里自小泉至孟家泉僅數(shù)
里凡一百二十余折而達鴉洪橋
光沙泉 在玉田縣南三里泉涌沙出凈細(xì)光明土
人取以攻玉冬月水中暖氣如霧亦名暖泉光沙
泉在玉田縣南攻玉所用 寰宇 通志
螺山寺泉 在玉田縣西四十里流入采亭橋河
醴泉 在豐潤縣其水甘冽
五泉 在山海衛(wèi)西北五泉山流分五道注為鴨子
河入石河
魚井 在盧龍縣劉家營北一里滿而不溢魚常出
沒
滿井 在撫寜縣牛頭崖營西北百余家共之隨汲
而滿大旱亦然
靈泉井 在豐潤縣東北
靈泉水出腰帶山南百余歩上有石崖竇深尺許
泉注其中西為大嶺山行旅所經(jīng)也 名勝 志
龍泉井 在豐潤縣陳宮山南一石鑿成泉水涌出
每六月后即溢至冬乃止故又曰溢泉井
神惠井 在豐潤縣南韓城鎮(zhèn)一里許居民耕田得
古磚井汲其水有藥氣病者禱飲之輒愈土人因
建藥王廟于其地
雙文井 在山海衛(wèi)學(xué)前西偏西衛(wèi)城七十余里井
皆咸惟二井甘美
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巻二十二
川
保定府
清苑河 在清苑縣南一名沈水源出雞距泉經(jīng)縣
城南折而東北合徐河
北平縣有沈水東經(jīng)其城又東南入徐水 水經(jīng) 注
清苑縣因清苑河為名 太平寰 宇記
清苑河源出府西雞距泉亦名沈水 方輿 紀(jì)要
清苑河流經(jīng)縣城南分流繞城為濠有東上東下
兩閘啟閉蓄泄天津賈舶直抵南城下 縣志
雞距泉與一畝泉合流為清苑河由縣而東與徐
河合 輿圖
徐河 一名順?biāo)闯鲆字菸寤貛X經(jīng)滿城縣為大
冊河至安肅縣為徐河過清苑縣北折而東入安
州為依城河
徐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嶺有五回三源奇
發(fā)齊瀉一澗東流轉(zhuǎn)北徑北平縣漢光武追銅馬
五幡于北平破之順?biāo)葱焖畡e名也東經(jīng)蒲
城北又東徑清苑城與沈水合 水經(jīng) 注
徐河發(fā)源易州五回嶺流經(jīng)滿城縣北一十里名
大冊河至安肅縣南四十里為徐河又經(jīng)清苑縣
北十五里折而東達安州境 明一 統(tǒng)志
徐水自清苑縣流入與依城河合 安州 志
方順河在滿城南祈水下流也在完縣為曲逆河?xùn)|
入滿城縣為方順河又東流至清苑縣為石橋河
與清苑河合
方順河在滿城縣南五十里其上源即完縣之祈
水也東流至縣境曰方順河又東經(jīng)清苑縣南二
十里曰石橋河合于清苑河 方輿 紀(jì)要
奇邨河 在滿城縣東即一畝東與雞距泉合流處
清苑河上流也以經(jīng)奇邨故名
渝河 在滿城縣西十五里
渝河發(fā)源易州嶺流徑縣西北伏流于地幾三十
里出為一畝泉書云水在地中曰渝 舊志
曹河 即曹水在安肅縣南二十五里源出曹河澤
由西釜山經(jīng)縣東南至安州合于徐河
曹水西北出朔寧縣曹河澤東南流經(jīng)北新城縣
故城南又東入于徐水 水經(jīng) 注
曹河至新城縣西南與徐河合曰溫義河 府志
曲水河 在安肅縣西四十里源出狼山與雹河合
沙河 在定興縣西北亦曰遒闌河源出淶水縣平
樂山東經(jīng)縣界入于巨馬河
沙河即遒闌河在淶水縣西十五里發(fā)源本縣平
樂山流至定興為沙河入拒馬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北河 在定興縣南河陽渡巨馬沙易會流于此下
流為白溝河
河陽渡系淶易沙三水會流處俗曰北河 輿圖
渾河 在新城縣東三十里
渾河至順天府固安縣南分一枝入新城縣東轉(zhuǎn)
入霸州 輿圖
琉璃河 在新城縣東自涿州流入東合紫泉河
按舊志新城縣東有南里河即琉璃河支流也
舊止小溝明嘉靖中其溝自底突涌裂土成河
與運河相通
本朝康熙中琉璃河自涿州徑此流入紫泉河
紫泉河 在新城縣東北源出縣西北十五里龍?zhí)?br />
村至縣十里合琉璃河又南入白溝河
斗門河 在新城縣西源出縣西北李家營即宋何
承矩辟斗門興水利處由界河西溝東入高橋洼
界河 在新城縣南巨馬河支流也流經(jīng)縣南入定
興界與斗門河合又南入于白溝
白溝河 在新城縣南巨馬易沙三水合流于定興
之河陽渡為白溝河南流至縣界東經(jīng)容城縣至
雄縣城南東入茅兒灣達玉帶河其分流亦由容
城縣過雄縣西為黃灣河又折入新安合四角河
白溝河在新城縣南十里由定興縣南流來定興
河陽渡為淶易沙三河會流處俗名北河經(jīng)容城
至雄縣南東流茅兒灣入玉帶河一支由容城縣
分流至雄縣西三里名黃灣河又經(jīng)新安流入四
角河 輿圖
白溝河自白溝店曲折而南五里為高橋又南十
五里為趙村橋又南十余里為西槐村迤東七八
里至雄縣環(huán)城西南經(jīng)瓦濟橋土人謂之清河又
東為亞谷橋又東為大陰橋又東迤南為柴禾淀
始與九河合流入茅兒灣 舊志
白溝河自雄縣之古縣村西南逆流過新安縣之
大楊村入燒車淀亦與九河合流而東 新安 縣志
馬村河 在新安縣西北自淶水縣巨馬河分流入
縣南合于白溝
馬村河本自巨馬分流由淶水縣東南境赤土社
經(jīng)縣之馬村故名又東南流合于白溝 方輿 紀(jì)要
魚池河 在新城縣東北十五里其水無源由交渠
鳴澤經(jīng)倉上入縣東趙莊洼又龍灣河在縣東北
二十五里亦無源自河頭村平景孟良營溢入趙
莊洼
橫河 即古恒水在唐縣西南七十里源自曲陽縣
流入縣界合于唐河
恒水出常山曲陽縣東入滱水 尚書 正義
橫河源出曲陽縣龍泉鎮(zhèn)東徑十八渡與唐河合
即古恒水也 舊志
唐河 在唐縣西南即滱水也源出山西大同府靈
邱縣流入倒馬關(guān)經(jīng)完縣西北又南入唐縣界又
東南入慶都過曲陽定州至祁州三岔口與滋沙
二河合
滱水出代郡靈邱縣高氏山 水經(jīng)
滱水東徑倒馬關(guān)又東徑唐縣故城俗亦謂之唐
水 水經(jīng) 注
唐河在唐縣西一百五十歩在慶都縣西南四十
二里 元和 志
景德元年北面都鈐轄閻承翰自嘉山東引唐河
至定州 宋史河 渠志
唐河在縣西北七十里即滱水也南入唐縣界 完 縣
志
唐河舊在縣西南二十里折而東經(jīng)縣南十里其
后決而南趨自符城以東瀆為沙川十余里 唐縣 志
唐河在縣南自唐縣流入 慶都 縣志
唐河在州南十五里自定州流入至州東與沙滋
二河合曰三岔口 祁州 志
灣里河 在唐縣西北四十里源出縣西北蔡莊北
山流經(jīng)灣里長店至大洋社注于唐河
放水河 在唐縣東北源出石臼泉流經(jīng)完縣入方
順河
唐縣東北三十里有石臼泉流為放水河至完縣
界合五云泉入方順河 輿圖
龍?zhí)梁印≡诓┮翱h南相傳有龍自七公河順流蕩
其地通于蟾河
蟾河 在博野縣東南二十五里滱滋沙三水合流
至縣境為蟾河入蠡縣為楊村河
滱滋沙三水自祁州三岔口合流至博野縣名蟾
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清水河 在慶都縣西
清水河在慶都縣西一里經(jīng)縣南東二里合于龍
泉河 方輿 紀(jì)要
龍泉河 在慶都縣西北平地涌泉匯而為河與清
水河合入唐河
慶都縣西三里有堅功泉又西一里有西堤泉又
縣西南有沈家泉涌魚泉俱平地涌出合為龍泉
河其下流匯于唐河 方輿 紀(jì)要
壩龍河 在慶都縣西南五里東北流七里合于清
水河
護城河 在慶都縣南門外發(fā)源城東九泉流至清
苑縣楊城村入方順河
楊村河 在蠡縣南十里滋沙滱三水下流也自祁
州經(jīng)博野縣流入縣界北至高陽曰布里河
楊村河在蠡縣南滋河沙河唐河之水自祁州合流經(jīng)
博野縣入縣界為楊村河又北經(jīng)玉田渚口入高
陽縣境 方輿 紀(jì)要
泔河 在蠡縣東二十里楊村河支流也下流亦入
高陽界又縣西舊有小陳河源出慶都東北流入
安州今淤
黃灣河 在雄縣西三里白溝分流也 詳白 溝河
高陽河 在雄縣南二十里上流即新安縣之豬龍
河入縣界為高陽河由蓮花淀入四角河
雄河 在雄縣南三里自安州易水即依城河分流
周環(huán)縣城經(jīng)瓦濟門東下即護城河也亦曰瓦濟
河又閘河在縣南五里相傳為宋楊延昭運糧河
派河 一曰沙河在祁州西南自定州流入與滱滋
二水合流沙水即派河源出山西由定流入祁州
三岔口與滱滋二水合 輿圖
滋河 一名澬河在深澤縣西北八里源出山西流
經(jīng)正定府自無極縣流入縣界又東北入祁州合
滱沙二水
滋河源出山西流經(jīng)正定府境內(nèi)自無極縣流入
縣界 方輿 紀(jì)要
滋河在縣西十里上自正定府無極縣流入下流
至祁州三岔口合滱沙二水 輿圖
滹沱河 在束鹿縣西南四十里自晉州流入又東
入深冀二州界
滹沱河在縣南二十五里上自晉州流入經(jīng)縣南
下流入冀合滏漳二河 輿圖
滹沱自晉州東七十至東鹿縣
本朝順治十二年自晉州境內(nèi)寨子村決入縣境百尺
口歸清水河康熙五年復(fù)自晉州決入分為五道
一由縣彭六左劉家莊西一由縣漢口村俱流入
冀州境歸清水河一由縣傾井村一由縣張岔口
村一由縣棗營村俱流入深州境歸清水河 束鹿 縣志
按漢書注滹沱水經(jīng)深澤縣東南寰宇記河在
高陽縣東北二十里是昔時高陽深澤之境皆
河所經(jīng)也今徙而南在束鹿晉冀之間沖嚙為
甚
鴉兒河 在束鹿縣南十里滹沱分流也舊自縣東
北達博野縣合于唐河后東入深州界仍合于滹
沱今滹沱南徙河亦漸淤
依城河 在安州北卽徐曹諸水下流也東入新安
為長流河
依城河在安州北關(guān)外上流卽徐河一畝泉方順
河諸水下流入新安長流河 輿圖
按水經(jīng)注滱水東北徑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
則以滱水為依城河而方輿紀(jì)要云安州為九
河下流九河者徐曹方順一畝 卽清 苑河 滋沙滱鴉
兒與州之易水合而為九河是又以易水為依
城河今考輿圖唯徐河自清苑合曹及方順一
畝諸水達州界為依城河其滱滋沙三水合于
祁州由博野高陽入豬龍河其鴉兒河則舊自
滹沱分流入滱今滹沱南徙鴉兒故道亦淤
邱家道口河 在安州東南三十里自高陽馬家河
分流經(jīng)州界下流入白洋淀
淘河 在安州東南依城河之分支也
淘河易水東出之別名也宋人以塘泊為邊備徃
徃疏浚以防淤淀故沿邊諸水皆曰淘河 方輿 紀(jì)要
布里河 在高陽縣東二十里本馬家河上流卽蠡
縣之楊村河?xùn)|入新安為豬龍河
按舊志馬家河在縣東卽蠡縣楊村河下流也
上承滱滋沙三水舊自蠡縣東入河間明正德
中自蠡縣北決入縣界潴為淀又東北入安州
界嗣后時有決溢天啟中決入布里愚地等村
故又曰布里河
本朝康熙初復(fù)由布里東決合豬龍河
高河 在高陽縣東二十五里舊自蠡縣流入縣界
會豬龍河今淤又縣西南六里舊有運河相傳為
宋時轉(zhuǎn)餉處今亦淤
豬龍河 在新安縣南六十里即高陽之馬家河也
流入雄縣為高陽河
高陽故城東龍化村是豬龍河也俗傳顓頊時有
豬化龍而成是河故名 名勝 志
長流河 一名長溝河在新安縣西南五里其上流
有二皆自安州來一曰依城河 即徐 水 一曰雹河 卽 南
易 水 至縣界合流曰長流河?xùn)|南入四角河
長流河一名長溝河在新安縣西南五里 方輿 紀(jì)要
徐水至安州為依城河至新安合雹水為長流河
四角河一接新安之長流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按眀統(tǒng)志長流河源自雹水在縣西五里又溫
義河源自徐河在縣西南八里南與長流河合
葢依城河入新安亦名溫義至合雹河則總名
長流也
[三岔河] 在新安縣南八里上接溫義下達四股南
通豬龍故名
四股河 亦名四殳河在新安縣東南十五里上納
長流河下達于任邱之四角河
四殳河上承溫義中流為殳一通王家寨一通寨
南一通店頭一通四角河相傳元至正時鑿 保定 府志
梁頭河 在新安縣南三里自長流河分流下達于
雄縣之瓦濟河
縣南三里有梁頭河明景泰間疏長流河引流自
城西南隅過南門至東門外三里末流達于瓦濟
河 方輿 紀(jì)要
稠河 在新安縣東六里一名試牛河亦長流河之
支也
魚水 在滿城縣西南
魚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東流注于浦水 水經(jīng) 注
南昌水 在安肅縣西
南昌水東流過梁門去縣西二十里引為陂塘以
漑民田 輿地 志
馬溺水 在唐縣西
馬溺水出上曲陽城東北東流注于滱 水經(jīng) 注
鴻上水 在唐縣西北
滱水東流鴻上關(guān)于是左納鴻上水水出近溪東
流注于滱 水經(jīng) 注
祈水 卽南濡古曰曲逆水在完縣西南源出伊祈
山曲折東流入滿城縣為方順河
濡水出蒲陰縣西枉渚回湍率多曲復(fù)亦謂之曲
逆水也 水經(jīng) 注
濡水今謂之祈水出伊祈山曲折東流經(jīng)縣南又
東經(jīng)滿城為方順河 完縣 志
五靈水 在完縣西二十里一名五云泉源出大搜
山五竅如龍流至縣西南十里合祈水
九流水 在完縣西二十里發(fā)源伊祈山平地九泉
淺而不竭又店頭水在縣西三十里二水并合五
云泉入祈水
蒲水 源出完縣西北三十里東南流合祈水
蒲水出蒲陽山東南流經(jīng)蒲陰縣故城北東入濡
水經(jīng) 注
蒲水發(fā)源縣西北三十里道務(wù)村流縣北又東流
至曲逆故城東南與曲逆水合 舊志
按水經(jīng)注有蘇水出曲逆縣西南近山東北流
與蒲水并入于濡今源流無考
博水 在完縣東南
博水在完縣東南水經(jīng)注博水出望都縣其流旋
伏旋見經(jīng)陽城縣散為澤潴是為陽城淀下流注
于唐河今源流多淤 方輿 紀(jì)要
唐池 在唐縣西南
唐縣城西有一水導(dǎo)源盧奴縣之西北泉涌而出
東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為湖俗謂之唐池蓮荷
被水勝游多萃其上 水經(jīng) 注
龍池 在完縣北四十里其水可灌漑居民便之
海子淀 在新城縣東三十五里受紫泉斗門兩洼
之水舊有小溝疏淀東注淺狹易淤又黒洋淀在
縣東南五十里
牙家港 在安州西北三里與朱家港白洋淀接
茅兒灣 在雄縣東四十里上接紫禾淀下通保定
縣玉帶河為諸水經(jīng)流要口
陽城淀 在慶都東南今湮
博水至陽城縣散為澤渚世謂之陽城淀 水經(jīng) 注
陽城淀在望都縣東南 元和 志
馬務(wù)淀 亦名馬草淀在雄縣東三十里又蒼耳淀
綠須淀亦在雄縣境
紫禾淀 在雄縣東南十里白溝長流高陽諸河胥
匯于此
蓮花淀 在雄縣西南十里新安高陽諸水所匯也
相近有石臼淀又縣西十里有留通淀燒車淀皆
方二十余里
臺河淀 在雄縣北又縣北有襄子淀接新城界又
縣東南有五官淀接任邱縣界
劉家淀 在安州西二十里石橋一畝諸水所匯也
北流接依城河又菱子淀在州東三十里自唐滋
沙三河分流入白洋淀
大澇淀 在高陽縣東馬家河所潴也周圍二十里
又縣西南十里有延福淀接蠡縣界又縣東北有
馬棚淀宋監(jiān)馬棚牧地也
白洋淀 在新安縣南二十里周六十余里南高陽
西安州東任邱北新安四處環(huán)之而新安十?dāng)?shù)村
居其中
白洋淀安州高陽任邱新安諸水俱匯流于此下
達四角河 輿圖
雜淀 在新安縣西五里又縣南有杜家淀縣東有
鴨圏淀楊家淀王家淀皆與白洋淀相通
按舊志雜淀為雹河蘆草灣水所潴蘆草灣乃
九河外水其外更猛于九河蓋九河有道可循
此則四散彌漫也
大溵淀 在新安縣西北五里卽古大渥淀也
本朝雍正四年疏渠泄水營田數(shù)千頃為膏膄之地
渥水上承二陂于容城縣東南謂之大渥淀小渥
淀水南流注易水謂之渥同口 水經(jīng) 注
殷家淀 在新安縣東三里卽小渥淀也
督亢陂 在新安縣界
梁門陂 在安肅縣北
易水東分為梁門陂陂水北接范陽陂 水經(jīng) 注
范陽陂 在定興縣南
范陽陂在范陽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謂之
鹽臺陂 水經(jīng) 注
縣西南五十里閻臺之西有狼兒淀地形洼下郎
山之水渚焉蓋卽古鹽臺陂 舊志
邊吳泊 在安州西南亦曰邊吳淀今湮
邊吳泊亦曰邊吳淀九河合流溢而為泊城南舊
有邊吳塔又有古堤在州城北東自邊吳村而下
接雄縣南自板橋而下接蠡縣皆以防九河之決
溢今廢 方輿 紀(jì)要
廣利渠 在唐縣西南金太和六年所開引唐水灌
田數(shù)千畝又導(dǎo)而東以漑鄰邑明萬歴中知縣楊
一桂復(fù)浚之建九閘以時蓄泄又于雹水村架木
為槽以過水號為騰橋凡浚渠七十里歴村落三
十有八分析閘渠二十有五漑田無算
黃黒泉與龍泉水合流遶為城濠隆冬不氷人謂
其中有溫泉云 名勝 志
黃溝洼 在清苑縣東一畝石橋諸水所潴也又草
橋洼史家洼亦在縣東
高橋洼 在新城縣南二十里高橋河故道也水集
為患相近有泗莊東西洼與高橋相連
冷水溝 在滿城縣東十五里發(fā)源賈村東下流漸
盛可引以灌漑南流會于清苑河
柳灣 卽蘆草灣在安肅縣東北十里宋遼分界處
柳灘 在安州東南三十里白洋淀西堤與浦口趙
口陶口相連
龍?zhí)丁∮卸辉诟哧柨h東南四十里一在高陽縣
南二里沙窩
一畝泉 在府西三十里一名尚泉其流與雞距泉
合
雞距泉 亦在府西三十里泉水噴流狀似雞距與
一畝泉合
按明統(tǒng)志及方輿紀(jì)要元張柔作新渠鑿西城
以入水水循市東行轉(zhuǎn)北別為東流垂及東城
又折而西雙流交貫由北水門而出是卽清苑
河上流也今清苑河繞城東轉(zhuǎn)市河乆廢
浴丹泉 在唐縣葛洪山后相傳為葛洪浴丹處
曲家泉 在慶都縣西半里東流直入隍中又縣西
有涌魚西堤諸泉 詳龍 泉河
黃黑泉 在慶都縣北里許二泉相去僅十余歩其
色分明不溷
古溝 在容城縣北門外其西有村名曰溝西白河
水溢徑村西直抵城下由溝北泄東入新安白洋
淀
啞溝 在完縣西北由唐縣孤山流徑縣界又東北
入完縣界今湮
蘭溝 在定興縣東南四十里相傳范陽有五溝青
白藍紅黃此卽藍溝也[青溝]在清苑縣東
雙井 在府治西二井并鑿相離尺許一苦一甘
圣井 在定興縣固城鎮(zhèn)
固城鎮(zhèn)土井泛溢為民患元總管萬戸張柔淘井
獲大士像有凈水瓶一至今泉雖溢不踰其限因
名圣井 名勝 志
善利井 在唐縣西一名天王井
八角井 在深澤縣西一名龍泉井大旱不竭
靈井 在唐縣西北
靈井隋圖經(jīng)云唐縣中山城西北有一大井俗呼
趨母井昔云醇酬千日即井水所醞后以石葢之
人不敢開齊刺史博陵崔濟欲開之有云霧隱起
即蔽之 寰宇 記
傾井 在束鹿縣西南明統(tǒng)志云漢光武師行過此
渴甚井自傾不煩綆溢居人以繩測之水隨欹側(cè)
為淺深
河間府
[衛(wèi)河] 卽運河自山東武城縣經(jīng)恩縣境入本府故
城縣南繞城而東入山東德州界又東北徑本府
景州東又東北徑吳橋縣西又東北徑東光縣西
又東北徑交河縣東又東北徑泊頭鎮(zhèn)入天津府
南皮縣界 按[衛(wèi)河]卽古清河隋永 濟渠也詳見大名府志
故城縣[衛(wèi)河]在城南自山東武城縣北流徑恩縣
境入縣界繞城而東入德州界 景州河在州東
十里自德州流入又東北徑吳橋縣境入東光縣
界 吳橋縣河在縣西三十里與德州接界 東
光縣河在縣西三里東北入南皮境 方輿 紀(jì)要
故城縣河道北自恩縣界起南至武城縣界止計
長一十六里 景州河道西岸北自吳橋縣界起
南至山東德州界止計程二十四里 吳橋縣河
道北自東光縣界起西岸南至景州界止東岸南
至山東德州界止計程四十二里 東光縣河道
西岸北自交河縣界起東岸北自南皮縣界起南
至吳橋縣界止計程六十里 交河縣河道北自天
津衛(wèi)界起南至東光縣界止計長八十二里 治河 要覽
滹沱河 其上流合漳滏諸水亦謂之胡盧河自深
州武強縣流至獻縣城南曰完固口分而為二一
西南由單家橋入交河縣又東至青縣鮑家嘴入
[衛(wèi)河]一西北由臧家橋至河間縣龍華橋又北徑
順天府大城縣為子牙河歸三角淀
滹沱偕漳滏諸流共由武強入獻縣完固口復(fù)為
兩支一由西南入單家橋至鮑家嘴歸運一由西
北入臧家橋歴河間大城為子牙河出王家口歸
淀 許汝霖北河 圣功頌序
漳滏合流至冀州與滹沱合至獻縣分而為二一
由單家橋六十里至淮鎮(zhèn)又四十里至高川俱獻
縣境又六十里至滄州之杜梨木又五十里至交
河縣界又二十里至青縣入運河一由臧家橋六
十里至河間縣之沙河橋又六十里至河間縣之
龍花橋又六十里至大城縣為子牙河 磁州 志
漳河 此自山東邱縣東北行之一支所謂老漳河
也由冀州棗強縣流經(jīng)故城縣西又東北經(jīng)景州
之北阜城縣之東與冀州武邑縣連界又東北徑
交河縣南又東北入天津府青縣界 詳廣 平府
劉麟河 在阜城縣北七里北接冀州棗強縣之索
盧河?xùn)|至交河縣合于漳河
阜城縣劉麟河在縣北七里劉豫阜城人也其子
麟嘗渡此而名有黃瀘河自冀州棗強縣東北來
注之入交河縣界注于洚河 交河縣洚河在縣
南五里即阜城縣之漳河 方輿 紀(jì)要
四角河 在任邱縣西北五十七里其北接高陽河
卽沙滋滱三水下流也自保定府之祁州博野蠡
縣髙陽新安至雄縣由蓮花淀而入其西接長流
河卽徐雹諸水下流也自保定府之安州新安由
四殳河而入其南接白溝河之支流自保定府之
容城縣分岔歴雄縣新安由燒車淀而入三河合
流而東過趙北口由柴禾淀入順天府保定縣界
為玉帶河
鏡河 在任邱縣南舊時滋沙滱諸水溢于肅寧縣
境為中堡河又東為玉帶河入任縣界為鏡河又
東北入蓮花淀今多淤塞
肅寧縣中堡河在縣東北三十里保定府蠡縣以
東高陽以南之水溢入縣境為中堡河又東分流
為玉帶河 任邱縣境河上源卽肅寧之玉帶河
也流經(jīng)縣南八里又北至縣南三里會蓮花泊 方 輿
紀(jì) 要
按保定河間二府舊志滋沙滱之水舊自蠡縣
引流而東歴肅寧之五千淀而達于雄縣之瓦
濟河中堡玉帶二河皆其經(jīng)流處也后自蠡縣
北入高陽歴新安雄縣而出任邱之趙北口于
是故道多湮而玉帶河之名亦移于順天府之
保定縣矣
清河 在交河縣西二十五里漳水支流也自縣西
南界北流徑富莊驛又東徑縣東北六十里張家
橋又東五里散流入于滹沱俗名清頭河亦名運
糧河相傳五代梁時趙王镕于此運糧以餉晉師
故名又李村河俗名土河亦自漳水分流經(jīng)縣東
北四十里李村橋又東合于清河
倒流河 在交河縣東北九十里縣東境之水匯流
于此西行四十里注于滹沱故曰倒流亦名蔡河
平成河 在交河縣東北八十里一名陽氣寺古河
蛤螺河 在交河縣北二十五里下流入滹沱河
土河 在寧津縣南二十五里其上流自山東德州
徑德平縣西北流入境內(nèi)相傳卽古篤馬河水經(jīng)
篤馬河?xùn)|北徑般縣故城西漢般縣在今德平之
北正寧津南界也又東流入山東樂陵縣界又有
遲河流河俱在縣東四十里至楊盤店西入于土
河謂之三渡口
谷家河 在寧津縣北二十里其上源卽吳橋縣之
龍灣也東流徑縣界又東入于土河
夾河 在吳橋縣東北十五里二水中分故名
索盧河 一名黃瀘河亦名枯河在故城西南五十
里南經(jīng)冀州棗強縣界又北入阜城縣劉麟河其
水無源數(shù)年一至遇泛濫則波濤洶涌從流而下
旱轍涸民播種其中收獲倍利或曰卽[衛(wèi)河]之支
流也
大河故道 在府境
按西漢以前大河由景州而入?yún)菢蛩?jīng)大河
故瀆北徑蓨縣故城東又北徑安陵縣西蓨縣
即景州安陵今吳橋縣之安陵鄉(xiāng)也自是而東則合漳水而歴東光縣界水經(jīng)注大河故瀆東北至東光縣故城西而北與漳水合東光故城在今縣東過此而北則合衛(wèi)河而歴滄州界水經(jīng)注衡漳東北入清河謂之合口今滄州西有合口鎮(zhèn)卽其處也東漢以后河由千乘入海故道遂為漳衛(wèi)所占至宋仁宗時河復(fù)由此宋史河渠志皇佑元年河合永濟渠注干寧軍入海謂之北流永濟渠卽衛(wèi)河干寧軍卽青縣今故城景州吳橋交河?xùn)|光諸州縣界中衛(wèi)河所經(jīng)皆宋時大河北流之道也又河渠志熙寧元年河溢樂壽埽樂壽今獻縣也元豐五年河溢阜城下埽二邑去衛(wèi)甚逺而亦被河之患者蓋其時河流橫決南合于衛(wèi)北又溢于漳也至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東注壽張而瀛滄之界不復(fù)有黃河矣
鳴犢河故道 在景州西南
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 漢書溝 洫志
河水自靈縣別出為鳴犢河?xùn)|徑鄃縣城北東北
合大河故瀆 水經(jīng) 注
張甲河故道 在景州故城界
張甲右瀆東北徑廣川縣故城西又東徑棘津亭
南又東北至蓚縣東會清河 水經(jīng) 注
屯氏北瀆 在寧津縣界
屯氏別河北瀆東徑重平縣故城南 水經(jīng)
滱水舊瀆 在河間任邱二縣界
滱水東北徑依城北卽古葛城也又東北徑阿縣
故城東又東北至長城注于易 水經(jīng) 注
滱水在府城西自安州高陽流經(jīng)此又北流入任
邱縣界合于易水 方輿 紀(jì)要
高河舊瀆 在河間縣西南交河縣西北
高河自高陽縣流入府境東南流至交河縣合于
滹沱眀志交河縣以高河滹沱合流而名 方輿 紀(jì)要
易水舊瀆 在任邱縣西北
易水自易縣東徑鄚縣故城北又東至文安 水經(jīng) 注
易水在鄚縣北三十里東入文安界合滹沱 寰宇 記
濡水舊瀆 在任邱縣西北
濡水自高陽東北至鄚入易 春秋杜 預(yù)注
濡水歴安州屆高陽關(guān)過鄚州 任邱縣 舊志
白洋淀 在任邱縣西北五十里關(guān)城村與安州高
陽新安接界眾流所匯深廣四通芰荷交匝望之
如江湖焉又凡察淀在縣西北三十里前堂后堂
二淀俱在縣西北四十里北花淀在縣西北四十
二里池魚絲窩二淀俱在縣西北五十里光淀在
縣西北五十里龍王淀在縣西北六十里
洋東五千二淀俱在肅寧縣東南三十里舊時鐵燈
竿諸水散流所匯今湮
五官淀 舊名武溘淀在任邱縣東北三十五里舊
時鐵燈竿之水由此而東入于柴禾淀今湮又三
滸淀在縣東北十三里今亦淤
掘鯉淀 在任邱縣北
掘鯉淀在鄚縣北二十里俗名掘柳淀 寰宇 記
狐貍淀 在任邱縣西北
淀中有蒲柳多葭葦 寰宇 記
蓮花泊 在任邱縣南三里荷香十里柳陰交匝為
邑勝地又齊家泊亦在縣城南
古長豐渠 有二皆在河間縣
瀛州河間西北百里有長豐渠貞觀二十一年刺
史朱潭開又西南五里亦有長豐渠開元二十五
年刺史盧暉自東城平舒引滹沱東入淇通漕漑
田五百余頃 唐書地 理志
通利渠 在任邱縣南五里亦名魚君陂唐開元四
年縣令魚思賢開以泄淀水得地二百余頃
永清渠 在東光縣西其深莫測漸平
沙溪 在故城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南河其水無
源秋雨后一望汪洋春至即涸
孟港 亦名柳行港在故城縣東二里漳水決入處
也自縣北達景州西為青草河又東北注于千頃
洼
龍灣 在吳橋縣東二十里淺深斷續(xù)流衍東注寧
津縣為谷家河
房淵 在獻縣北寰宇記樂壽縣房淵方三百里今
湮
張大洼 在交河縣東三十里為鍾水之處明萬歴
十七年知縣馬中良開溝五道以通絳河洼旁之
田始無水患又達達洼在縣東北七十里又洼東
洼在縣東北九十里
千頃洼 在景州東北三十里其地卑衍舊為鍾水
處
明宣德中大河北決自德州潰入境內(nèi)知州劉深
開渠導(dǎo)入此洼水患遂息 方輿 紀(jì)要
白草洼 在吳橋縣西南三十里又曹家洼在城西
十里梅家洼在城東北三十里
五龍?zhí)丁≡谌吻窨h北十里春夏不溢秋冬不竭又
白龍?zhí)对诳h西十八里
龍?zhí)丁≡趯幗蚩h西北三十里水深莫測相傳有龍
窟故名
百道口 在府城西南
河間縣大亷陂下注滹沱其決入之處謂之百道
口 寰宇 記
鐵燈竿故瀆 在府西南
府境有鐵燈竿水其上流自武強饒陽之境匯漳
河滹沱諸流又北接博野蠡縣沙滱諸河下流潴
為陂池紆回散澷經(jīng)府境而北通靜海直沽以達
海其支流環(huán)繞郡城每遇夏秋水發(fā)一望無際 方 輿
紀(jì) 要
靳河故瀆 在東光縣南二十里唐開元中開今湮
完固口 在獻縣西南十八里滹沱偕漳滏諸流至
此分為二支一西南歸運一西北為子牙河 詳前 滹沱
趙北口 在任邱縣北五十里亦曰趙堡口眾水所
匯中駕長橋通南北孔道
下口 在東光縣北二十里
[衛(wèi)河]有大小龍灣縈回而下經(jīng)縣北二十里其地
名下口 方輿 紀(jì)要
福井 在河間縣治西南相傳為唐大歴中鑿明正
德時湮塞后縣尹牛象坤尋故址復(fù)浚因名其地
曰福井巷有任彥蘗碑記
天津府
[衛(wèi)河] 卽運河自河間府交河縣流徑南皮縣西又
東北徑滄州城西又東北徑青縣南合滹沱河又
東北徑靜??h又東北徑天津縣北又東與白河
會[三岔河]
南皮縣[衛(wèi)河]在縣西二十里與交河縣接界 滄
州河在城西其上游自南皮縣流入又東北入興
濟縣界 青縣河在城東一里自興濟縣流入境
合滹沱河 靜海縣河在縣城西北自青縣合滹
沱河流入境至小直沽與白河會 方輿 紀(jì)要
天津運河北自武清縣交界[三岔河]起南至東岸
南皮縣西岸交河縣東止歴天津靜海青縣滄州
共計程三百四十五里 治河 要覽
滹沱河 自河間府獻縣分流經(jīng)交河縣抵青縣南
七十里杜林鎮(zhèn)與漳河會
漳河 亦自河間府交河縣來至杜林鎮(zhèn)與滹沱合
流至青縣南二里鮑家嘴合于衛(wèi)河其合處曰岔
河口亦曰汊河口水勢洶涌闊數(shù)十丈
按滹沱自獻縣分流一由大城為子牙河卽漢
志所云從河?xùn)|至文安入海者此正流也一至
青縣杜林鎮(zhèn)合漳河卽水經(jīng)注所云衡漳東北
左會滹沱別河故瀆謂之合口者此支流也近
志以子牙為滹沱之別支而杜林鎮(zhèn)之別瀆反
謂之正流誤矣漳河自山東邱縣分流一北行
至冀州合滹沱所謂新漳河也一東行至青縣
合滹沱所謂老漳河也滹沱沖嚙于恒晉至冀
州合漳而渾濤益怒蓋水之勢合則猛也漳河
潰溢于洺瀛至青縣合滹沱而安行赴海蓋水
之性就下而順也昔禹播九河于大陸之北而
同逆河于渤碣之間因地宜亦順?biāo)砸?br />
[三岔河] 在天津縣東北本名[三汊口]亦名[三汊沽]
衛(wèi)河西南自靜海來徑縣北而東其流濁白河西北
自順天府武清縣來亦徑縣北而東其流清各流
至縣東北二百歩許而合流謂之[三岔河]又東南
出直沽注于海
[減水河] 有二一自順天府武清縣楊村北流至天
津縣東南[張家嘴]入直沽此泄潞河之水者也
一自滄州南流至天津縣大直沽渡入直沽此泄
衛(wèi)河之水者也
清河 在青縣西南五十里其相近又有湛河泗河
共三河皆無源為交河縣雨潦泄水之渠北至杈
河口南二十里魚兒莊注于南淀
黑龍港河 在青縣西十五里又馬家橋河在縣西
八里胡家店河在縣西十里以上三河至縣北十
五里空城村匯而為一至大城縣入子牙河
鹽河 在靜??h西自河間府河間縣流經(jīng)此與順
天府大城縣分界卽子牙河也
浮河 在滄州東南五十四里自河間府東光縣東
北流徑州界又東徑鹽山縣東入于海
浮河自東光縣永厚渠分流東北徑滄州南十里
又東北徑州東一里又東北入?!″居?記
浮河在舊城南十里東北入海漢于此置縣以在
浮水之陽故名浮陽 滄州 志
浮河在縣東百里自滄州界入縣境達海 鹽山 縣志
九女河 在滄州東七十里相傳有劉氏九女塟此
因名
獻河 在慶云縣南三十里一名陷河卽河間府寧
津縣土河之下流經(jīng)山東樂陵縣流入縣西北境
之水多匯于此又東經(jīng)山東海豐縣注于海
無棣縣有陷河闊數(shù)里西通德棣東至?!↓R乘 陷
河至樂陵縣分南北二派南派入沾化北派由慶
云入海豐馬谷山前抵土河口入?!∩綎| 通志
鬲河 在慶云縣南卽九河之鬲津也 詳九河 故道
紀(jì)家河 在慶云縣南五里又叉河在縣南三里下
流俱注于鬲河
胡蘇河 在慶云縣西南十二里此亦九河之一也
詳后 故道
直沽 在天津縣東南[衛(wèi)河]白河[丁字沽]之水匯流
于此又東南注于海
按今天津縣本名小直沽其南則[衛(wèi)河]合南路
之水其北則白河合北路之水匯流于此明永
樂二年筑城置衛(wèi)
本朝雍正八年改設(shè)府治為京師東面襟喉之地其東
南十里為大直沽渡元史至元二十五年増立
直沽海運米倉是其處也地勢平衍每遇霖潦
羣川泛溢直與海平故有直沽之名又東南四
十里為??诙庞油ǖ渌迫龝?谝?br />
西沽 在天津縣東北自順天府武清縣納三角淀
之水與白河會而入于直沽河形如丁字故又名
[丁字沽]
咸水沽 在天津縣東南六十里卽古豆子[鹵亢]也自
渤海至平原其間濵海之地土人多謂之豆子[鹵亢]
括地 志
河間之豆子[鹵亢]今咸水沽是也東去海四十里地
斥鹵廣數(shù)十里宋時置戌守于此 地理 通釋
咸水沽乃出海要地 河間府 舊志
葛沽 在天津縣東六十里相近有大沽明天順初
開以通薊州運道者也亦曰新河 詳順 天府
明月沽 在慶云縣東北七十里東接馬谷山瀕海
煮鹽處也
渤海 在天津縣東一百二十里 京畿南北羣川
悉由直沽以入其西南歴滄州鹽山而接山東之
海豐縣界其東北歴青縣靜海而達于順天府之
寶坻縣界元時江淮漕運悉行海道以抵直沽明
永樂初亦行之自會通河成始罷
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
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zhuǎn)西至劉家島又至
登州沙門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當(dāng)舟行風(fēng)信有
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 元史食 貨志
明初海運仍元故道自會通河成報罷 盧傳印 海運考
天津去海不過百里風(fēng)帆馳驟逺自閩浙近自
登遼皆旬日可達控扼襟要第一形勝處也 方輿 紀(jì)要
大河故道 禹貢逆河入海之跡多不可考不敢附會據(jù)
史志所載古大河之經(jīng)府境者有二道一由河間府
東光縣歴南皮滄州青縣靜海而達于天津此為西
漢時大河入海之道亦卽北宋時河合永清渠北流
之道也水經(jīng)注河水篇大河故瀆東北至東光縣故
城西而北與漳水會又淇水篇清河?xùn)|至東光縣西
又東北右會大河故瀆則自東光而下漳衛(wèi)所經(jīng) 清河 卽衛(wèi)
水詳大 名府 皆大河故道矣水經(jīng)清河?xùn)|北過南皮縣西又
東北經(jīng)浮陽縣西南皮故縣在今治東北浮陽卽今滄
州舊城也又水經(jīng)濁漳水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
平舒縣南東入海今青縣靜海漢為平舒章武二縣地
而天津又章武濵海之區(qū)也蓋西漢以前河北經(jīng)章
武漳衛(wèi)皆附之以達海新莾時河?xùn)|徙千乘漳衛(wèi)遂
由其故道以達海自是而后河不由此者幾歴千
年至宋皇佑元年河自澶州合永濟渠而北流入
海卽今運河所行之道也宋史河渠志黃御河帶
北行入獨流東巖經(jīng)干寧軍滄州等八砦邊界直
入大海其近??陂熈甙贇i深八九丈三女砦
以西闊三四百歩深五六丈獨流巖卽寰宇記所
云獨流口在靜海縣北三女砦卽今之三河砦在
靜??h東干寧軍今青縣??诮裰惫寥牒V?br />
也一由河間府寜津縣經(jīng)南皮之東歴鹽山慶
云而達于山東之海豐是為北宋時二股河?xùn)|流
之故道宋史河渠志嘉佑八年河流派別于魏之
苐六埽遂為二股自魏恩東至德滄入于海是謂
東流蓋其時以合永清渠者為北流故此又有東
流之目也河間府志寧津縣古黃河堤在縣西三
十里東北入南皮界慶云縣志古黃河自南皮由
鹽山孟家店至慶云縣黒牛王店又東徑海豐境
達于海寧津卽宋臨津地界德州南皮鹽山宋俱
屬滄州慶云海豐為宋滄州之無棣縣是則志所
云古黃河者蓋卽宋史所云德滄之東流也宋史
又云神宗熙寧二年從宋昌言開浚二股于是東
流盛而北流閉元豐四年河復(fù)注于御河于是北
流盛而東流閉哲宗元符二年河大決于內(nèi)黃于
是并勢北行而東流遂絶計嘉佑八年為歲癸卯
元符二年為歲己卯東流所注不及四十年而近
有指此為禹河故跡者遂以海豐之馬谷山為碣石
語多不經(jīng)甚至目酈善長蔡九峰為南產(chǎn)不知北
地高下九峯固是南人而善長之居范陽則魏書
有明文豈竟未之見耶
九河故道 九河之不可考乆矣爾雅釋水徒駭太
史馬頰覆釡胡蘇簡潔鉤盤鬲津九河皆禹所名
也孔氏尚書傳依其次而序之朱子孟子集注亦
宗其說至于故道所在不可得而詳也春秋緯寳
干圗云齊呂填八流以自廣尚書中候亦云自齊
桓公塞之蔡沈以為此無稽之言也漢書溝洫志
成帝時河堤都尉許商言古記九河之名有徒駭
胡蘇鬲津今現(xiàn)在成平東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
徒駭間相去二百余里新莾時御史韓牧言可畧
于禹貢九河處穿之縱不能為九但為四五亦有
益夫漢世近古諸儒考據(jù)精博緯圖中候非盡無
征至許商以奉命行視圖方畧韓牧亦以能治河
征而或止得其三或僅求其四五則其余之湮滅
可知也唐宋以后去古寖逺舊跡日湮而杜佑通
典李吉甫元和志歐陽忞輿地廣記樂史太平寰
宇記于徒駭胡蘇鬲之外又得馬頰鉤盤覆釡簡
潔四河惟太史未詳所在千年以前求之而不得
千年以后竟一一犂然有其處所此可信乎抑不
可信乎蔡沈曰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互
為兩說皆似而非無所依據(jù)斯言誠是然據(jù)許商
所云三河旣實有其地而孔颕達亦云九河之次
自北而南旣知三河之處則其余六者當(dāng)亦在成
平東光鬲縣之南北今考河間府交河縣東有成
平故城東光縣東有東光故城山東德州北有鬲
縣故城皆漢縣也川原平衍沮洳盈望九河舊跡
要亦不離此域然或為平疇或存枯瀆無論禹時
故道不可復(fù)問即漢世所為三河者亦在有無斷
續(xù)之間矣因備列九河之目叅以眾說而詳辨于
后
徒駭尚書疏李巡曰徒駭者禹疏九河以徒眾起
孫炎曰禹疏九河用功雖廣眾懼不成故曰徒駭
漢書注師古曰徒駭在成平唐書地理志清池西
五十里有徒駭河西堤寰宇記徒駭河與清池相
接清池今滄州也與交河相去七十余里河蓋由
交河而入滄州也漢書地理志成平有滹沱河民
曰徒駭于欽齊乗河昔北流衡漳注之河旣東徙
漳自入海安知北流之漳非古徒駭夫漳與滹沱
為并冀大川不得強以九河之名被之但自大河
東徙而二川北溢或竟?jié)⑷胪今斨姓纯芍?br />
間竊為之?dāng)嘣煌今敺钦匿镢舱匿镢?jīng)行
于瀛滄界者卽徒駭故道也
太史尚書疏李巡曰禹大使徒眾通其水道故曰
太史郭璞曰太史今所在未詳明李賢一統(tǒng)志太
史河在南皮縣治北于欽齊乘清滄二州之間有
古河堤岸數(shù)重太史等河當(dāng)在其處自漢以上未
知所在而忽得之于欽李賢其說自不足據(jù)
馬頰尚書疏李巡曰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也
明一統(tǒng)志馬頰河在東光縣界蓋九河之次自北
而南以地計之當(dāng)在東光境內(nèi)李賢之說似為得
之寰宇記篤馬河卽古馬頰河篤馬在九河之南
許商有明言何不一考耶樂史蓋誤認(rèn)唐之馬頰
為古之馬頰耳元和志馬頰河在安德縣南五十
里平昌縣南十里乆視二年開決亦名新河蓋此
卽漢之篤馬河水經(jīng)所云東北徑安德縣故城又
東北徑平昌縣故城北者也故瀆乆湮唐復(fù)開名
為馬頰所謂新河而被以舊名者也樂史不辨元
和志新河二字之義而指為九河之一紕謬甚矣
覆鬴尚書疏李巡曰水中多渚徃徃而虛形如覆
釡通典安德縣有覆鬴河安德故城在今山東陵
縣德平界與河間府之寧津相近而河間府志云
覆釡河在南皮縣東南滄州志又云河在慶云縣
南意覆鬴自陵縣歴寧津南皮而達慶云乎不敢
強為之說也
胡蘇尚書疏李巡曰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
蘇流也孫炎曰水流多散胡蘇然漢書地理志東
光有胡蘇亭元和志胡蘇河在饒安縣西五十里
寰宇記胡蘇河一名赤河其水赤渾色自臨津流
徑饒安無棣入海齊乘滄州之南有大連淀西踰
東光東至海非胡蘇河歟滄州志胡蘇河在慶云
縣西南十二里按今滄州卽唐饒安慶云即唐宋
無棣寧津即漢東光宋為臨津縣今其縣西有胡
蘇亭正班固所云在東光者也寰宇記之言近之
矣
簡尚書疏李巡曰簡大也其水深而大也郭璞曰
水道簡易史記正義簡在貝州歴亭縣按歴亭今
山東東昌府恩縣也若簡河在此則出鬲津之南
矣謬甚齊乘滄州大連淀南至西無棣縣有曰大
河曰沙河皆瀕古堤茲非簡潔等河歟河間府志
簡河在慶云縣南三十里二說差近
潔尚書疏李巡曰河水多山石治之苦潔潔苦也
郭璞曰水多約潔金史地理志南皮縣有潔河未
知何據(jù)按簡之與潔本屬二河爾雅明列為九漢
晉唐宋諸儒紀(jì)載相仍蔡傳獨宗歐陽忞之說而
合之為一未免穿鑿
鉤盤尚書疏李巡曰言河水曲知鉤屈折如盤也
后漢書初平二年公孫瓚破黃巾于盤河水經(jīng)注
篤馬河故渠川派東入般縣為盤河蓋亦九河之
一也通典右鉤盤河在樂陵縣東南元和志在陽
信縣北四十里寰宇記在樂陵縣東南五十里從
德州平昌來金史地理志將陵縣有鉤盤河慶云
縣志鉤盤河在縣西南自德平西北樂陵東南經(jīng)
慶云南由海豐沾化至九山入海九河自鬲津而
外此河源委尚為有據(jù)
鬲津尚書疏李巡曰河水狹小可鬲以為津也漢
書地理志平原郡鬲平當(dāng)以為鬲津按漢鬲縣故
城在今山東陵縣西陵縣唐安德也元和志鬲津
枯河在縣南七十里則鬲津?qū)崒?dǎo)源于此又東徑
吳橋縣南河間府志古鬲津河在吳橋南亦名吳
川又東徑寧津縣南縣志鬲津河在縣南又東徑
南皮縣南與山東樂陵分水寰宇記樂陵縣鬲津
枯河在縣西三里南皮縣志河在縣東南四十五
里又東徑慶云縣南慶云舊無棣也金史地理
志無棣有鬲津河又東北徑鹽山縣東南縣志河
自慶云北入鹽山界崔家口又東徑海豐入海鬲
津之流最長史志亦多可考故詳序之
無棣河故道 在滄州及南皮鹽山慶云之南亦名
無棣溝
清河自東光又東北無棣溝出焉東徑南皮縣故
城南又東徑樂亭北又東徑新鄉(xiāng)城北又東分為
二瀆又東徑樂陵郡北又東屈而北入又東轉(zhuǎn)徑
宛鄉(xiāng)故城南又東南徑高城縣故城南與枝瀆合
瀆上承無棣溝南徑樂陵郡西又東南徑千童縣
故城東枝瀆又東南屈東北注無棣溝無棣溝又
東北徑鹽山東北入?!∷?jīng) 注
滄州清池西南五十七里有無棣河開元十六年
開無棣有無棣溝通海 唐書地 理志
明溝河故瀆 在滄州西又陽通河故瀆在州東南
滄州清池西四十五里有明溝河堤東南十五里
有陽通河 唐書地 理志
毛河故瀆 在滄州南
南皮古毛河自臨津徑縣入清池 唐書地 理志
毛河在清池縣西南又東入鹽山界 寰宇 記
按毛河卽屯氏之訛也漢書注師古曰屯音大
門反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乃置毛州
失之甚矣
塌河淀 在天津縣東北四十里
大連淀 在滄州齊乘滄州南有大連淀詳見九河
故道又唐書地理志清池西五十里有李滮淀宋
史河渠志滄州北舊有三堂濼今皆無考
西濼 在青縣東南東西橫亙凡十余里南北二十
余里秋水四至一望無際
薩摩陂 在滄州北
陂在[長蘆]縣北十五里周五十里有蒲魚之利 元 和
志
古平魯渠 在滄州北
渠在魯城縣郭內(nèi)魏武北伐時所開 元和 志
劉公渠 在鹽山南五十里
渠舊承無棣溝下流大小羣川悉附入海無棣溝
塞每患泛溢明萬歴四十二年知縣劉子誠自縣
西南開渠至縣東南四十里高家灣由古黃河道
入?!←}山 縣志
盤古溝 在青縣南
干寧軍有盤古溝水深三丈大早不涸 九域 志
青縣南十五里有盤古溝深三丈東流入于衛(wèi)水
濟運 治河 要覽
仵清池 在滄州東南
清池縣舊有大連淀后魏延興二年淀水泛溢破
仵清村因潴為池水澄味咸未嘗枯涸 寰宇 記
仵清池今曰大梁五龍?zhí)迷猎『ブ乜!↓R 乘
尹兒灣 在天津縣東明永樂六年命陳瑄總督海
運因創(chuàng)百萬倉于直沽尹兒灣筑城置衛(wèi)今去城
八里有運糧河舊自??谶_尹兒灣之運路也
黒龍灣 在鹽山縣南十八里夏秋積水成川
獨流淺 在青縣北卽宋獨流口也黃御支流經(jīng)此
而北亦曰獨流河今其地多蒲葦之利
黃御支流自興濟縣北流徑縣境謂之獨流河卽
九域志干寧軍北之獨流口也舊時河流甚盛其
后黃御分流遂致淺塞 方輿 紀(jì)要
馬家口 在天津縣東南泄南淀之水又冦家口在
州南十里許通水淀之利
郎兒口 在滄州南四十里
延佑四年開郎兒口決積水由滄州城北川達于
?!≡泛?渠志
州南有大堤亙五十里東為滄州境西為南皮境
若衛(wèi)河水漲西境為患特甚元大定以來屯軍士
民爭訟不決乃以公移開掘截然中叚約二十余
丈水由中流名郎兒口州縣各立碑堤上 河間 府志
八會口 在慶云縣北
水流交會處也滄州南境之水至此入于陷河 方 輿
紀(jì) 要
毛公井 在舊滄州城內(nèi)
清池有甘井開元二十年令毛某母老苦水咸無
以養(yǎng)縣舍穿地泉涌而甘民謂之毛公井 唐書地 理志
寒氷井 在南皮縣西
南皮縣寒氷井在縣西一里魏文帝與吳質(zhì)書憶
昔南皮之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氷卽此
井是也 寰宇 記
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三
川
正定府
滹沱河 在府城南八里源出山西繁峙縣泰戱山
由雁門縣流入平山縣東經(jīng)靈壽縣扺府城南又
東經(jīng)藁城縣北又東經(jīng)晉州城南又東入保定府
束鹿縣
按滹沱之源昉于山海經(jīng) 泰戲之山滹 沱河水出焉 其名見
于周禮 職方氏并州 其川滹沱 禮記 晉人將有事于河 必先有事于滹沱 戰(zhàn)
國策 趙攻中山以擅滹沱蘇秦 說燕王曰燕南有滹沱 諸書而桑欽水
經(jīng)獨無其目濁漳巨馬篇中所見不過一二語
班固漢書地理志代郡鹵城 滹沱河?xùn)|至參合 入滹沱別過郡九
行千二百 四十里 常山郡靈壽 禹貢衛(wèi)水出東 北東入滹沱 南行唐
滋水東至新 市入滹沱 信都國信都 故滹沱在 北東入?!〔澈?て?br />
成 滹沱河民 曰徒駭河 河間府樂城 滹沱別水首受滹沱 河?xùn)|至東光入滹沱
河 弓髙 滹沱別水首受滹沱 河?xùn)|至平舒入?!〗杂兄次?br />
未悉今據(jù)元和志寰宇記所載滹沱發(fā)源之處
及所經(jīng)行之地詳列于后元明以來若元史河
渠志顧祖禹方輿紀(jì)要陸隴其畿輔地圖記亦
節(jié)録備考
代州繁峙縣泰戲山一名武夫山在縣東九十里
滹沱水出焉 唐林縣水在縣東 崞縣水在縣
東二百步 忻州秀容水在縣東三十二里 定
襄水西自秀容縣流入 太原盂縣水西自代州
五臺縣流入南去縣百里 恒州靈壽縣水在縣
西南二十里 正定縣水南去縣一里 九門縣
水在縣西九十里 藁城水去縣二十九里 鼓
城水在縣北十三里 定州深澤水在縣南二十
五里 無極水南去縣二十五里 深州鹿城水
在縣西北四十二里 安平水在縣南二十三里
饒陽水北去縣四十五里 元和 志
代州繁峙縣滹沱河源出縣東南孤阜山東北入
恒山界 唐林縣水在縣東 崞縣水在縣東二
百步 忻州秀容縣滹沱南歴忻中口俯會忻州
水 定襄縣水西自秀容縣流入 雁門縣水在
縣南 五臺縣水東流經(jīng)圣人阜 并州盂縣滹
沱河自代州五臺縣流入南去縣百里 鎮(zhèn)州靈
壽縣河在縣西南二十里 正定縣河在縣北一
里 九門縣河在縣北四十九里 藁城縣河在
縣東二十九里 鼓城縣河在縣北十三里 束
鹿縣河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深州安平縣河在
縣南二十三里 饒陽縣河舊在縣南光武所渡
處魏武帝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所以在今
縣北后刺史楊貝改為清寜河是也 瀛州髙陽
縣河在縣東北十四里 河間縣河在縣西二十
里 鄚州鄚縣河?xùn)|流經(jīng)縣南二里至莫金口東
北流入文安縣界 霸州大城縣河出縣北一百
三十里 文安縣河在縣西北三十里又東溢為
趙淀 太平寰 宇記
滹沱河在正定路正定縣南一里經(jīng)藁城縣北一
里平山縣北十里經(jīng)靈壽縣西南二十里此河連
貫正定諸郡經(jīng)流去處皆曰滹沱水也 元史河 渠志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東北百二十里泰戲山
自繁峙折而西南流經(jīng)代州東南又西南經(jīng)崞縣
忻州及定襄縣東復(fù)折而東南流經(jīng)五臺縣南盂
縣北又東北入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經(jīng)縣北又
東經(jīng)靈壽縣及正定府城南歴藁城縣北趨晉州
城南繞保定府東束鹿縣南又過安平縣南達深
州北復(fù)出饒陽縣北歴河間府獻縣南交河縣北
入青縣界至縣東南岔河口合于[衛(wèi)河] 方輿 紀(jì)要
滹沱河在正定府南八里發(fā)源山西太原府繁峙
縣由雁門流經(jīng)直隸靈壽平山遶正定城南歴藁
城晉州束鹿至冀州會漳滏二河過衡水武邑武
強至河間府獻縣為二支一東流為鹽河一南流
交河縣扺青縣岔河口入衛(wèi)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滋河 在正定府東北三十里源出山西大同靈邱
縣枚回山流經(jīng)靈壽行唐扺正定境東入藁城縣
北又東過無極縣又東入深澤縣
蔚州靈邱縣滋水出縣西枚回山懸流五丈湍激
之聲響動山谷 正定縣水南去縣三十里行唐
縣水北去縣二十六里 元和 志
滋河水在府北三十里源出蔚州枚回嶺經(jīng)靈壽
縣入行唐縣之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境南孟社
復(fù)出東南入河間府 明一 統(tǒng)志
滋河之源最多一出阜平白蛇嶺曰汊河一出山
西五臺縣南山之南東流與汊河會一出靈壽縣
界北山五岳寨一出王母山北峪一出王母山南
峪俱至靈壽縣西北五河村五河合流東注至滋
峪之東南又有西山之小河入焉故名滋水東返
行唐趨正定經(jīng)藁城東北扺祁州與沙河合 行唐 縣志
按漢書地理志滋水出行唐縣東至新市即入
滹沱經(jīng)流無幾元和志又謂源出靈邱其來頗
逺明一統(tǒng)志謂水至行唐而伏其流亦微今行
唐縣志又謂自縣而上匯集眾流即成大川蓋
源流變遷今昔異矣
西韓河 在正定縣西二十里源出大鳴泉西南流
入滹沱
西韓河韓信伐趙時經(jīng)此故名 方輿 紀(jì)要
洨河 在獲鹿縣南其源有四一出蓮花營一出絳
北村又二泉出欒城縣竇嫗村之石牛港四水交
流逶迤自欒城合北沙河達于趙州常山郡石邑
井陘山?jīng)┧鰱|南至廮陶入泜 漢書地 理志
咸平五年河北漕臣景望開鎮(zhèn)州常山南河入洨
水以利漕 宋李燾 長編
洨河在欒城縣西十二里元氏縣之沙河?xùn)|北流
合焉又東南經(jīng)趙州南下 方輿 紀(jì)要
北沙河 在獲鹿縣南源出元氏縣西山流經(jīng)縣界
之封龍山東至欒城與洨河合
金河 在獲鹿縣東南三十里源出井陘縣東流經(jīng)
縣界入元氏縣又東至欒城合于洨河明萬歷中
河流堙塞知縣蘇繼歐修浚改名金水河
衛(wèi)河 即禹貢恒衛(wèi)既從之衛(wèi)水源出靈壽縣東北
東南入于滹沱
靈壽禹貢衛(wèi)水出東北東入滹沱 漢書地 理志
衛(wèi)水在靈壽縣東北十里俗呼雷溝河源出恒山
禹貢恒衛(wèi)既從即此 方輿 紀(jì)要
衛(wèi)水發(fā)源靈壽之良同村東南流四十里入滹沱
河 陸隴其畿 輔地圖志
嵩陽河 一作松陽河在靈壽縣西南五里源出楸
山東南流入滹沱又淤泥河在縣東北二里亦曰
溫泉南流入嵩陽河居人資以灌溉
魏河 在元氏縣西南六里源出贊皇縣黃沙嶺東
北流入縣界與泜水合又東入髙邑縣境
槐水出贊皇縣黃石山本贊皇山別阜連元氏縣
界一曰渡水 寰宇 記
槐水在元氏縣西南六里源出贊皇縣之黃沙嶺
東流經(jīng)縣界又東歴高邑 方輿 紀(jì)要
泜水流經(jīng)縣西南六里合槐河 元氏 縣志
泜水河 在元氏縣南源出封龍山流經(jīng)縣西南六
里紙屯村合槐河入髙邑縣界
泜水源出封龍山東南合流于槐水地名紙屯渡
口 方輿 紀(jì)要
按泜河有二此為北泜其南泜詳趙州
豬龍河 在元氏北八里源自山西流經(jīng)縣界又東
至趙州合于洨河
冶河 在欒城縣北即古太白渠也源出山西平定
州之松嶺流經(jīng)井陘縣合綿蔓水亦曰甘陶河又
東北經(jīng)平山縣又東南流入欒城縣界后自平山
縣城西決入滹沱今改流自平山經(jīng)正定欒城達
于洨水
冶河相傳即漢太白渠時遇水溢逆薪橫流人爭
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間因以供陶冶之用故謂之
冶河 正定 府志
冶河一名甘陶河源發(fā)山西平定州松嶺自娘子
闗流經(jīng)井陘縣合綿蔓河流至本縣湍激之聲可
聞數(shù)里冬月不冰由城西北入滹沱河為兩河口
一清一濁如涇渭然 平山 縣志
冶河在欒城縣西北舊時自平山縣流經(jīng)此其后
自平山縣東北流合于滹沱滹沱不能容決溢為
患元至元末引冶河分流滹沱水勢遂殺數(shù)年下
流湮塞仍決入滹沱皇慶初又議自平山縣西北
改辟河道下至寜晉使冶水仍入舊河則滹沱勢
分正定之害必少但欒城地形頗低擬于縣北圣
母堂東冶河?xùn)|岸開[減水河]一道以殺其勢于是
冶河復(fù)導(dǎo)流于此未幾復(fù)廢 方輿 紀(jì)要
按漢志太白渠首受綿蔓水東南下至曲陽入
斯洨水經(jīng)注綿蔓水又東謂之太白渠白渠水
又東謂之斯洨水是冶河故道本與洨通自并
入滹沱決溢為患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于冶河入滹沱之處堅筑大堤
以遏絶之引入洨河以適其性由是冶河復(fù)循
故道而滹沱亦慶安瀾矣
旺婁河在平山縣西十五里地暖泉溫隆冬不冰
居人于此造楮為業(yè)亦名望樓河
濊河 在平山縣北源出房山東南流入于滹沱
房山在平山縣西北濊水出焉東出行唐入博陵
謂之木刀溝又從此過石疃山南流入滹沱河 寰 宇
記
濊河在縣西北六十里流至縣北入滹沱河 平山 縣志
派河 即沙河也在阜平縣南源自山西繁峙縣之
白坡頭口流經(jīng)縣界又東南經(jīng)定州之曲陽縣流
至行唐縣南又南入于新樂
阜平縣派河在縣北源自恒山流經(jīng)大派小派二
山而南 行唐縣派河在縣西南東入新樂界 方 輿
紀(jì) 要
沙水即派水發(fā)源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白坡頭口
流經(jīng)直?阜平曲陽行唐新樂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平陽河 在阜平縣東六十里發(fā)源太茂山南流入
派河又班峪河在縣東四十里發(fā)源本縣炭火鋪
流經(jīng)縣東入派河又鷂子河源出山西靈邱縣亦
經(jīng)縣東入派河又有小河在縣東闗外發(fā)源大派
山南流入派河
胭脂河 在阜平縣西南五十里發(fā)源本縣清竿嶺
東流入派河水有紅色故名又當(dāng)城河在縣西南
發(fā)源山西五臺縣流至縣南與胭脂河合流入派
河
兆流河 在阜平縣龍泉闗外發(fā)源闗西八里之印
鈔石山下流至縣西北入派河
郜河 在行唐縣南一里源出縣西北兩嶺口山谷
間曰潁水南行三十里經(jīng)箕山之東許由村之南
即所云洗耳溪也又東流曰郜河又東經(jīng)新樂縣
界入派河又縣西北三十五里有甘泉河源出甘
泉廟南流入郜河
賈莊河 在行唐縣北二十里源出縣西北武莊社
北山曰曲河?xùn)|流經(jīng)賈莊村曰賈莊河又東入派
河
石臼河 在行唐縣南
南行唐有石臼谷 后漢書 郡國志
后漢永平中引石臼滹沱河以通漕即此 方輿 紀(jì)要
浴河 在新樂縣南五里一名金水河源出縣西南
十五里中同村浴兒池東流分而為二一從西折
而南一從北折而東與木刀溝會曰三叉河口與
晉州藁城接界
浴河在縣中聞村清溫可濯冬不凝冰 新樂 縣志
雅兒河 在晉州東北十二里入束鹿縣湼盤集滹
沱支流也今湮
木刀溝 在新樂縣西南亦曰長淋溝自閔泉鎮(zhèn)東
南流至赤堠村與浴河會流經(jīng)無極藁城二縣入
新樂縣木刀溝在縣西南二十四里溝傍人姓木
名刀因名 元和 志
新樂縣長淋溝在縣南二十四里亦呼為木刀溝
寰宇 記
木刀溝源出閔泉鎮(zhèn)平地涌出流經(jīng)路橋王村至
赤堠村與浴河合共行六十里 新樂縣 河渠考
宿龍泓 在贊皇縣環(huán)山亭下即槐水發(fā)源
酈陽水 在藁城縣西南
藁之宜安南有酈陽水入之 水經(jīng) 注
宜安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其西有泥陽村疑即酈
陽也水今涸 藁城 縣志
響閘水 在正定縣城東南隅源自城河西北隅經(jīng)
此南出明萬歷四年知縣周應(yīng)中用石甃砌流急
有聲因懸水磨于此今廢閘外溉田數(shù)十頃
井陘水 在獲鹿縣西北一曰鹿泉水自井陘縣流
入又東合綿蔓水
井陘山水世謂之鹿泉水東北流屈徑陳余壘又
東注綿蔓水水經(jīng)注鹿泉水一名陘水去石邑縣
十里 元和 志
鹿泉水在獲鹿縣西即井陘山水世謂之鹿泉水
隋置鹿泉縣取此 正定 府志
微水 在井陘縣東北二十五里南流入甘陶河
綿蔓水 在井陘縣南門外源自山西流經(jīng)縣界合
甘陶河
綿蔓水上承挑水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東流東
經(jīng)靖陽亭南故闗城也及北流至井陘闗下注澤
發(fā)水亂流東北經(jīng)常山蒲吾縣西挑水南經(jīng)蒲吾
縣故城西又東南流經(jīng)桑中縣故城北又東南流經(jīng)
綿蔓縣故城北自下通謂之綿蔓水 水經(jīng) 注
井陘縣綿蔓水在縣西南八十里韓信擊趙使萬
人先背水為陣信曰陷之死地而能生謂此水也
元和 志
綿蔓水在井陘縣南門外發(fā)源山西平定州流至
縣界與甘淘河合 正定 府志
淴淴水 在平山縣西一百里一作沕沕水
淴淴水自半山涌出達于平地灌田數(shù)十頃明正
德二年于水口建城置戍 方輿 紀(jì)要
沕沕水泉出山半其聲沕沕傾瀉殆數(shù)十丈山髙
流深源清泉洌冬夏不竭土人利之 平山 縣志
濟水 在贊皇縣南流入髙邑界
房山贊皇山石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 漢書地 理志
贊皇縣濟水出贊皇山西北流去縣南十里此別
是一濟水應(yīng)劭以為四瀆誤也 元和 志
贊皇縣濟水去縣十里即詩云出宿于濟是也 太 平
寰宇 記
大唐渠 在獲鹿縣東北十里
獲鹿縣東北十里有大唐渠自平山至石邑引太
白渠灌田有禮教渠總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太
白渠東流入正定界以灌田天寶二年又自石邑
引大唐渠東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 唐書地 理志
大明川 在靈壽縣西北九十里
橫山嶺西團泊口東俗呼為錦繡大明川其地兩
山夾峙中有平原數(shù)十里多產(chǎn)花木故名 靈壽 縣志
黑龍?zhí)丁≡谫澔士h西七十里上有龍神廟
龍?zhí)稙场≡跈璩强h西五里昔時治河支流也
圣水洼 在靈壽縣西北二十五里白石村其水冬
夏不竭
洗兒池 在新樂縣羲臺后
羲臺后有洗兒池相傳炎帝生于此 方輿 紀(jì)要
蓮池 在靈壽縣晉州城北二里亦有蓮花池
靈壽縣西南之王覺村山水沖開一池其蓮特盛
不種而葩 名勝 志
湯池 在阜平縣西八十里池水一溫一冷
養(yǎng)魚池 在靈壽縣
池在趙王城內(nèi)武靈王故跡也 名勝 志
飲馬池 在行唐縣東
池在縣東莊頭村相傳唐尉遲敬德留守時開鑿
飲馬處今池上有鄂國公廟 明一 統(tǒng)志
恒陽第一泉 在正定城西門外迤南護城河中舊
名甘泉甘洌異于他水
大鳴泉 在正定縣西北三十里即西韓河上源也
有泉數(shù)十穴大者如車輪溉田百余頃少東有小
鳴泉又有鵰橋泉在縣西二十里源自大鳴泉凡
四五十穴明宣德初知縣李守義引水灌田萬厯
四年知縣周應(yīng)中復(fù)浚又開三陽河俱由丁家橋
斜角頭李家莊入河溉田甚廣
涼樓坡泉 在正定縣北三里東南流為周河入滹
沱
旺泉 在正定縣東北隅大可數(shù)畆一支南流入城
河今廢一支西南流經(jīng)西洋朱福屯等村明萬歷
初知縣周應(yīng)中開浚大為民利
白雀泉 在正定縣西南三里斜角頭村之南相傳
泉舊在白雀寺中故名
馬跑泉 在井陘縣東五十里頭泉村亦名頭泉相
傳漢光武至此渇甚馬跑地泉出故名
蒙泉 在元氏縣封龍山半又有龍泉亦在封龍山
河西泉 在平山縣西二十五里平地涌泉數(shù)處溉
田數(shù)百頃
溫泉 有二一在阜平縣西三十五里清瑩如鑒一
在元氏縣西南八里紙屯村前居民賴之造紙即
汦水也
石乳龍泉 在贊皇縣障石巖上形如乳吐故名
白馬泉 在贊皇縣五馬山上味甘美相傳東晉五
馬將軍游畋渇甚馬足忽陷水涌出故名
野狐泉 在贊皇縣西南七十里泉水涌出遂成大
河通于槐
七里澗 在井陘縣東北諸山溪之水在縣北境者
皆匯流于此南入綿蔓河
龍井 有二一在正定縣北龍王廟前一在元氏縣
常山龍王廟內(nèi)
八角井 有二一在正定縣龍興寺后一在元氏縣
東十五里有龍毋碑記字多剝落
雞鳴井 在正定縣北門月城內(nèi)相傳井傍有石聲
如小雞故名
蒼石巖井 在井陘縣東南七十里又縣東四十里
有方嶺石井六北六十里有莊子頭井
鹿井 在獲鹿縣西南
獲鹿縣鹿井在井陘口南山下 寰宇 記
輪井 在行唐縣
水經(jīng)注云行唐城上西南隅有井大若輪水深莫
測謂之輪井 名勝 志
滿井 在贊皇縣南萬井村南山絶頂上有龍王廟
天欲雨則井泉溢故名
圣井 在無極縣城北髙陵村禱雨輒應(yīng)故名
順德府
百泉河 在府城東南八里泉從地涌其流無數(shù)故
曰百泉一曰渦水亦曰鴛鴦水引流而東入南和
縣界為灃河
百泉一名渦水一名鴛鴦水流經(jīng)南和境是為灃
河 穆孔暉南 和水利記
七里河 在府城南源出清風(fēng)嶺東注于百泉
郡西阻山有泉焉出清風(fēng)嶺下循郭南而東注合
百泉珍珠黑龍?zhí)度菫槠呃锖印£惥殴κ?流閘碑記
達活河 在府城西北五里即古蓼水也源自達活
泉由府北東流入任縣與蔡河合
巨鹿郡西北一舎有泉名達活咸平中刺史栁開
浚旁植千栁建亭其上為一郡之勝熙寜壬子泉
忽淪伏不見元豐改元之歲太守王慥禱于泉上
不越月而復(fù)出因改名再來泉 曲洧 舊聞
達活舊名蓼水出石井岡經(jīng)任縣入蔡河 方輿 紀(jì)要
達活泉出府西北南一泉曰紫金北一泉曰野湖
三水匯流總名曰達活北經(jīng)邢之李道村東北入
任縣至薄村西與蔡河合 任縣 志
響水河 俗名牛尾河源出府西北之紫金泉與達
活泉會分流東出環(huán)郡城而東北入任縣界合順
水河
野河 在府城西北百二十里即古渠水也源出西
山引流七十二道下流至任縣合于灃河
襄國西山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寖 漢書地 理志
野河在府西北百二十里發(fā)源百巖諸山引流凡
七十二道下流會于灃河 方輿 紀(jì)要
漢書西山渠水即今野河也 邢臺 縣志
白馬河 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內(nèi)邱縣凌霄山南
流經(jīng)府界又東入于任縣
沙河 在沙河縣南五里一名湡水源出山西遼州
流經(jīng)縣界分為二支一入廣平府之永年縣經(jīng)雞
澤縣與洺河會為沙洺河一由縣南為程寨河亦
曰新沙河由廣平府之雞澤縣至南和縣入任縣
之東盟臺達泊
沙河縣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名 元和 志
沙河縣湡水在縣西北七十里俗名沙河 寰宇 記
沙河流至縣南分為二支一流南和至任縣一由
永年北下雞澤合洺河 冊說
程寨沙河河支流也一曰新沙河自沙河縣南經(jīng)
雞澤縣之栁下村至南和縣由郝橋村六里入任
縣地三里至程二寨轉(zhuǎn)西二里至駱莊折北四里
至達家莊又五里至東盟臺達泊 任縣 志
洪河 在沙河縣西北源出府栲栳洪山故名流經(jīng)
縣西北納溫泉水會沙河?xùn)|出合于灃河
灃河 在南和縣西十里即百泉河下流也自邢臺
縣流經(jīng)縣界合洪河?xùn)|注任縣又東入大陸澤
灃河上源即百泉水自邢臺經(jīng)南和任縣 方輿 紀(jì)要
灃河其源有二一自府西一自洪河分流經(jīng)南和
縣北入任縣地至疙?臺前入雞爪河 任縣 志
狼溝河 在南和縣五里即邢臺百泉水分流也自
沙河縣東北流經(jīng)縣界合灃河
溝水深廣兩岸多狼故名 順德 府志
滏陽河 在平鄉(xiāng)縣東七里自廣平府雞澤縣流入
又東北經(jīng)任縣東又北經(jīng)趙州隆平縣至寜晉縣
合漳河
滏陽河自雞澤縣三十里至平鄉(xiāng)縣之夏莊橋又
四十里至任縣之新店橋又三十里至任縣之邢
家灣又四十里至隆平縣之牛家河 磁州 志
滏陽河自平鄉(xiāng)中義疃橋入任縣地統(tǒng)泄大陸澤
諸河之水經(jīng)隆平東下 任縣 志
洺河 在平鄉(xiāng)縣西十里自雞澤縣流入與南和縣
分界又沙河在洺河西五里北流合為一經(jīng)南和
下任縣為沙洺河
平鄉(xiāng)之境左舒而右縮洺河在境上沙河在境外
沙洺合流在平鄉(xiāng)南和之間 方輿 紀(jì)要
汦河 在內(nèi)邱縣北自趙州臨城縣流入又東經(jīng)唐
山縣入趙州隆平縣界
汦水俗名脂溝 元和 志
城北三十里為汦水河自臨城縣南合西北諸水
合流至尹村扺唐山縣西門轉(zhuǎn)而東流 內(nèi)邱 縣志
汦水舊在縣西一里南至任縣入漳康熙七年水
徙城北五里東入隆平縣界 唐山 縣志
漳河 自山東邱縣分為二支一東北入廣平府之
威縣一西北入廣宗縣南又北經(jīng)平鄉(xiāng)縣東又北
經(jīng)巨鹿縣東又北入趙州寜晉縣與滏陽河合 詳 廣
平 府
馬河 在內(nèi)邱縣南即古龍騰水也源出本縣龍騰
山東流至縣分為二一東經(jīng)小馬村為小馬河一
東南流入唐山至任縣合圣水河
平鄉(xiāng)縣龍騰水源出龍騰山在縣西七十五里 寰 宇
記
縣城南十里有河發(fā)源龍騰山東流經(jīng)栁林郊臺
為馬河至張沱分為二其東下者為小馬河經(jīng)小
馬村其南者傍鐵頂墓扺東 內(nèi)邱 縣志
馬河在縣西南十里東入于漳昔人見白馬東行
次日水潦隨馬蹄奔流而下遂成河故名 唐山 縣志
馬河舊由馮村北流寨入泊今隨水勢自北引合
圣水河 任縣 志
李陽河 在內(nèi)邱縣北五里
李陽河發(fā)源自且停山之東有二焉一自陽武川
北答而來一自石河西邱而來合于城西一里轉(zhuǎn)
北而東至唐山縣之西梁村散于田 內(nèi)邱 縣志
沙洺河 在任縣東二十里洺水與沙河合流自南
和縣之北髙村迤西入任縣界至石家溝入滏陽
河
蔡河 在任縣北十里源出府西山經(jīng)邢臺縣之時
村入縣界分為二一南向環(huán)城為濠一北向東折
穿城而出合濠水東流入圣水河
蔡水發(fā)源達活泉稍東與紫金泉合踰三十余里
至縣西郭昔人于此釃為二渠一南向環(huán)城為濠
一北向東折穿城為渠又北穿城而出與濠水合
東走二十余里乃潴為湖 李景萃重 浚蔡渠記
圣水河 在任縣十五里發(fā)源本縣西北圣水井泉
從地涌出成河其南有蔡河合入行五里許有馬
河合入又東注于達活河
順?biāo)印≡谌慰h西百泉水之支流也自邢臺流南
和入縣界會牛尾河至趙五家圪臺注達活河又
殷陳溝河亦百泉河南支也由南和經(jīng)縣界合灃
河
小漳河 滏陽支流也由廣平府水年縣經(jīng)府城北
堤東下南和至任縣之劉累村亦名劉累河又南
注沙洺河又牛家口河亦漳水支流也由廣平府
曲周縣經(jīng)平鄉(xiāng)入任縣界合滏陽河
雞爪泉 在任縣東北西接大陸澤諸水東通滏陽
河其北有溝名小雞爪亦泄水之路也舊時大陸
諸水悉由縣東北四十里穆家口泄于隆平名曰
滏河明嘉靖中發(fā)夫修浚自穆家口村至羊毛圪
塔上下相距共四十里后此口闐淤全泊之水獨
恃雞爪一河宣泄河身淺溢不足以容眾流于是
滏陽河水反由雞爪而內(nèi)溢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于穆家口故道疏浚深廣不使雞
爪一河獨受全泊之水由是滏陽之襟喉得通大陸
之尾閭亦快積潦日消民安種植誠萬世之利也
列葭水 在南和縣南
南和列葭水東入淲 漢書地 理志
南和縣列葭水在縣西南十里下注狼溝河 寰宇 記
按淲水于今無考隋書地理志龍岡有淲水疑
即古泉河也
落漠水 即古薄洛津在平鄉(xiāng)縣西五里洺河分流
也下合滏陽河
漳水歴經(jīng)縣故城西有故津謂之薄洛津 水經(jīng) 注
落漠水在平鄉(xiāng)縣西南十八里故薄落邑也語訛
為落漠 寰宇 記
落漠河在平鄉(xiāng)西南本洺河分流于滏陽河 順德 府志
沙溝水 在內(nèi)邱縣北五里源出龍騰山東入龍騰
水
沙溝水源出鵲山東流經(jīng)縣五里鵲山亦名龍騰
山 寰宇 記
內(nèi)邱縣沙溝水源出龍騰山引而東合龍騰水 方 輿
紀(jì) 要
礪水 亦名渚水源出攫山下入沙溝水
內(nèi)邱縣礪水源出攫山其水可以礪刀劍 寰宇 記
礪水即渚水下入沙溝 明一 統(tǒng)志
九龍水 在內(nèi)邱縣鵲王廟前西山一派九水合流
于此故名
按漢書地理志中邱蓬山長谷諸水所出疑即
今之九龍水也
張甲河故道 在廣宗縣東
張甲河北絶河于廣宗縣分為二瀆左瀆經(jīng)廣宗
縣故城西又北經(jīng)建始縣故城東 水經(jīng) 注
經(jīng)城西南四十里有張甲河神龍二年刺史姜師
度因故瀆開 唐書地 理志
張甲枯河在經(jīng)城縣東十里 寰宇 記
縣東延五十里袤百里一望層沙亙十余里即張
甲故瀆也 廣宗 縣志
洺河故道 有二皆在廣宗縣東南
洺河故道由曲周龍?zhí)链鍋砜h境東南十五里至
李磨村東北入威縣之鹿臺又一支自威縣之河
洼村來縣境東南二十五里紅龍村合于鹿臺今
皆淤塞 廣宗 縣志
枯洚渠 在廣宗縣東
經(jīng)城縣界東去清河理五十四里有枯洚渠北入
南宮縣古冀兗二州于此分域 杜佑 通典
玉霞川 在府城西二百里
時有霞色赤白相間瑩若玉光 順德 府志
揚武川 在內(nèi)邱縣西二十里相傳趙王張耳練兵
處
大陸澤 在任縣東北十里與巨鹿縣及趙州隆平
縣接界
大陸既作 禹貢
十藪晉有大陸 爾雅 釋地
大陸孫炎云今巨鹿北廣阿澤也 尚書 正義
巨鹿禹貢大陸澤在北 漢書地 理志
衡水北經(jīng)巨鹿縣故城東路溫舒為里監(jiān)門牧羊
澤中取蒲牒用冩書即此澤也 水經(jīng) 注
大陸澤在巨鹿西北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
里葭蘆茭蓮魚蟹之類充牣其中 元和 志
廣阿澤一名大陸一名巨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川
在巨鹿西北五里 寰宇 記
巨鹿縣廣阿澤亦曰大陸接趙州隆平縣界潴而
復(fù)流即寜晉之胡盧河也 方輿 紀(jì)要
大陸澤在巨鹿縣北五里任縣東北十里渟泓百
頃一洲中峙俗名小東湖又名張家泊 順德 府志
大陸澤受水之處在任縣巨鹿隆平寜晉一帶毎
水發(fā)時浩淼無際 陸隴其畿 輔地圖志
大陸澤廣袤數(shù)十里九河之水皆匯焉九河為洺
沙蔡馬灃達活百泉圣水滏陽而灃河滏陽為之
長九河之外尚有汦泲等八河皆自任之西南西
北而歸于大陸灃獨深且長元郭守敬所以獨議
開灃河也而滏陽則自穆家口統(tǒng)泄大陸之水經(jīng)
隆平寜晉直下天津自萬歷二十六年漳河溢入
滏陽而隆平以下地淺易淤于是滏陽又決而東
徙故道猶存所謂古滏陽也古滏塞而大陸之水
因從雞爪河以東瀉于新決之滏陽亦其勢使然也
王原祁大 陸澤圖記
按爾雅大陸載在十藪而尚書孔氏傳云大陸
之地已可耕作則又似以地言正義引孫炎大
陸即廣阿澤之說則仍主澤解蔡傳引爾雅廣
平曰陸之義而主地東陽陳氏云謂大陸為地
者蓋以陸名地也謂大陸為澤者蓋大陸之旁
有澤而因地以名澤也是又合澤與地而渾言
之及觀孔氏之導(dǎo)河章傳又曰大陸澤名豈別
一大陸耶詳繹經(jīng)文大陸既作其義與云土夢
作又同冀傳所云地可耕作猶荊傳所云水去
而地可耕治原不以大陸為非澤也夫水勢變
遷涸溢靡定即以今大陸言之當(dāng)水發(fā)時洪濤
浩淼一望無際及其既退疏渠修堰污泥橫潦
悉為膏壤以今凖古又何疑焉或曰禹貢導(dǎo)河
北過洚水至于大陸班固地理志洚水在信都
大陸在巨鹿巨鹿在信都之南是先大陸而后
洚水與經(jīng)文不合考正義漢書以襄國為信都
或洚水發(fā)源在此下尾至今之信都通典清河
郡經(jīng)城縣界有枯洚渠北入信都襄國今邢臺
也經(jīng)城今廣宗也兩邑相去僅百余里則洚源
于邢經(jīng)于貝達于冀水勢誠然而禹當(dāng)日自大
伾而下絶洚而北即至大陸亦曉然易見不然
班固漢書兼采百家豈竟無據(jù)而云爾耶鄭元
以大陸在巨鹿而指淇水為洚水杜佑以枯洚
在南宮而謂大陸在深州是因大陸而改洚水
之名因洚水而移大陸之地程大昌狃于通典
亦疑巨鹿之廣阿非禹貢之大陸而張垍又以
洚水即濁漳改洚為絳是亦猶鄭元之臆說也
眾論紛紛遂使千古之輿地受誣而經(jīng)義益晦
故特詳辯于此
五橋澤 在廣宗縣東
晉太元十年劉牢之救符丕于鄴慕容垂北遁牢
之追之至五橋澤即此 方輿 紀(jì)要
蓮花池 在沙河縣南十里毎夏月荷花盛開香風(fēng)
十里
龍窩池 在南和縣西八里水深浪猛雖天氣晴明
池面亦多云霧世傳龍潛于此
鳯凰池 在南和縣東北二十里縣志云北有鳳
池之清景
黑龍?zhí)丁≡谛吓_縣東南九里深不可測相傳有黑
龍潛焉
九龍?zhí)丁≡谏澈涌h黑山下
響水潭 在南和縣東七里狼溝河水淺沙淤沖決
成潭水從潭北出遂為狼溝別支奔響如雷夜靜
聲聞數(shù)里
白鷺潭 在南和縣徐莊一里水勢瀠回岸多楊時
有白鷺波際翩躚捕魚者毎得古器似商周法物
白龍?zhí)丁≡谀虾涂h西南沙河水匯此又秋水潭在
縣東七里
洗馬潭 在廣宗縣北八里洗馬村相傳漢光武洗
馬于此
洗腸淵 在內(nèi)邱縣西十三里佛圖澄洗腸于此因
名
程家灣 在內(nèi)邱縣西南三十五里以近程子華墓
故名
珍珠泉 在府城東一里泉涌如珠故名又馬跑泉
在府西皆入百泉
野湖泉 在府城西北十里下合達活水
玉泉 在府城西北馬鞍山下水涌若玉山南為金
泉
九家泉 亦曰洺河泉發(fā)源平地下流狼溝河
溫泉 在沙河縣西北七十里即古湯水也四時常
溫可愈人病湯山在沙河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jīng)
云湯山湯水出此湯水愈病為天下最
漆泉 在沙河縣西八十里色黑如漆
鴛鴦泉 在南和縣西八里兩泉并涌故名又清泉
在縣東葭里屯
咸泉 在巨鹿縣北
巨鹿縣有咸泉煮而成鹽百姓資之 元和 志
圣井 在府城西北仙翁山下俗傳果老指此為井
掘之得水
太嘗井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
世傳趙襄子為太子時嘗獵于此人馬俱渇乏水
因禱于天以矢卜之遂得其泉深三十丈襄子嘗
之故名 順德 府志
仙井 在南和縣治北
其水與地平深不可測上有仙人廟旱禱輒應(yīng) 明 志
潘井 在廣宗縣東俗傳潘美飲馬于此又傳牧馬
處曰潘家洼在縣東南七里
廣平府
漳河 河有二源清漳出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樂平
縣沾嶺濁漳出山西潞安府長子縣發(fā)鳩山二水
分流至河南彰德府涉縣東南合而為一曰交漳
口東行二里入磁州西南境又東入河南彰德府
臨漳縣界從臨漳東北入廣平縣南界分為二支
一入大名府之魏縣至山東東昌府館陶縣入衛(wèi)
河一入山東東昌府之邱縣又分二支一經(jīng)威縣
之南東北行入冀州之南宮縣至天津府青縣亦
合衛(wèi)河一入順德府之廣宗縣北行至趙州寜晉
縣會滏陽河扺冀州入滹沱河
按禹貢覃懷底績至于衡漳周禮職方氏冀州
其川漳漳之由來舊矣漢書地理士心上黨郡沾
大黽谷清漳水所出長子鹿谷山濁漳水所出
水經(jīng)注漳水于武安縣東清水東南來注之
世謂交漳口自此而上為漳之上流歴久不變
昔史起堰水以灌田魏武鑿渠而漕粟漳之為
利可知也磁州而下則決徙不常歴代以來或
亂于河通典河水橫流入漳是也或塞于衛(wèi)元
史河渠志漳水潰溢衛(wèi)不能通是也至明則挾
滏陽而北徙明外史河渠志漳河自永樂九年
與滏陽河合流是也
本朝則并滹沱而東溢禹貢錐指滹沱于順治二年從
冀州合于漳水是也渾濤駭浪迄無一定而究
其尾閭總以衛(wèi)為歸其入衛(wèi)也有二道一由山
東館陶縣入一由天津府青縣入而其分流則
自廣平縣始
欽定尚書會纂地理今釋漳水入直隸界至廣平縣分二
支一支東行入衛(wèi)一支為經(jīng)流東北行經(jīng)山東
邱縣界復(fù)分為二支許汝霖北河
圣功頌序漳自邱縣一折而東經(jīng)威縣南宮棗強武邑故
城景州阜城交河至青縣杜林村一折而西經(jīng)
廣宗平鄉(xiāng)巨鹿扺寜晉縣會滏陽河至冀州又
合滹沱河由衡水歴武邑武強入獻縣完固口
由單家橋合杜林村之流至鮑家嘴歸運自威
縣而東俗曰老漳河自廣宗而北俗曰新漳河
而其由館陶入衛(wèi)者自廣平經(jīng)魏縣亦分新舊
二渠過元城而東注此近日漳流之大槩也考
其故道則潰溢四出志記所載異同參半水經(jīng)
注白溝東北經(jīng)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羅
勒城在館陶之西白溝即今之御河則漳之分
流入衛(wèi)自古已然而顧祖禹方輿紀(jì)要云元時
資漳以助運始引流于衛(wèi)非也水經(jīng)又云濁漳
至昌亭與滹沱河會又過成平縣南合清河清
河即白溝也則漳之合滹沱而入衛(wèi)亦自古有
然而胡三省地理通釋云漳舊入河自河徙而
南遂自達于海亦非也酈道元以衛(wèi)漳合清河
處謂之合口今青縣南有合口鎮(zhèn)然則杜林村
之流猶漳之行其故道者歟或合與否又不敢
強為附會也縁節(jié)録水經(jīng)濁漳篇參以酈注兼
采諸志而以今之輿地釋之附録備考
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fā)鳩山 漢志出鹿谷山 淮南子出發(fā)苞
山魏志 出亷山 東過其縣南 明統(tǒng)志長子故 城在今縣西 又東經(jīng)屯留
縣南 方輿紀(jì)要屯留故 縣在今縣東南 又東經(jīng)壺闗縣北 山西通 志壺闗
故城在今長 治縣東南 又東北經(jīng)潞縣北 今在潞 城縣西 又東經(jīng)武
安縣南 磁州志磁在漢時 為魏郡武安縣地 清漳水自涉縣東南來
注之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黽谷 漢志 出鹿
谷山淮南子出掲戾山山西通 志樂平縣西南有沾縣故城 南過縣西又南經(jīng)昔
陽城 左傳杜注樂平 沾縣有昔陽城 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東至
武安縣南入于濁漳謂之交漳口 磁州志涉縣東 南田家嘴古名
交漳 口 又東出山過鄴縣西 彰德府志臨漳縣 西有鄴縣故城 又東
經(jīng)梁期城南 地理風(fēng)俗記鄴北五十 里有梁期城故縣也 又東經(jīng)斥邱
縣北 元和志斥邱故城 在成安縣東南 又東北經(jīng)列人縣故城南
寰宇記列人故城 在肥鄉(xiāng)縣東北 又東經(jīng)肥鄉(xiāng)縣故城北 城在今 縣西
又東北過斥漳縣南 明一統(tǒng)志斥漳故 城在曲周縣東 又東北經(jīng)
平恩縣故城西 方輿紀(jì)要平恩城在 山東東昌府邱縣西 又東北過曲
周縣東 磁州志曲周縣東橋向年漳滏合流于此 康熙三十三年漳徙而東不經(jīng)曲周矣
又北經(jīng)巨鹿縣故城東 今平鄉(xiāng) 縣治也 又歴經(jīng)縣故城西
明一統(tǒng)志經(jīng)縣故 城在廣宗縣東 又經(jīng)銅馬祠東 寰宇記祠在 巨鹿縣東北 又
北過堂陽縣西 方輿紀(jì)要堂陽城 在南宮縣西南 又東北過信都
縣西 即今 冀州 又北經(jīng)鄔縣故城東 禹貢錐指城在今 東鹿縣東與深州
接 界 又右經(jīng)下博野縣故城西 方輿紀(jì)要下博城在 舊州城南二十里
又東北過阜城縣北 禹貢錐指此阜城 當(dāng)在今武邑縣界 又東北經(jīng)
武邑郡南 即今武 邑縣也 又東北經(jīng)武邑縣北又東北至
昌亭與滹沱會 昌亭即古東昌廢縣 也在今武邑縣東 又東經(jīng)弓髙
縣故城北 北魏志阜城 縣有弓髙城 又東經(jīng)阜城縣故城北樂
城縣故城南 明一統(tǒng)志阜城廢縣在今縣 東樂城廢縣在獻縣西南 又東北
經(jīng)成平縣南 方輿紀(jì)要成平 城在交河縣東 又東左會滹沱別河
故瀆 漢志樂成滹沱別水首 受滹沱河?xùn)|至東光 又東北合清河謂之
合口 方輿紀(jì)要合口 鎮(zhèn)在青縣南
滏陽河 即滏水源出磁州之神麕山流經(jīng)州城東
北又東流入邯鄲縣東會渚沁二河又東北經(jīng)府
城南轉(zhuǎn)而東經(jīng)曲周縣東又北經(jīng)雞澤縣東又北
入順德府平鄉(xiāng)縣界
神麕之山滏水出焉 山海 經(jīng)
滏陽縣滏水源出縣西北鼓山南巖下泉源奮涌
若滏之揚湯故以滏口名之 寰宇 記
滏陽河源出磁州流至邯鄲縣東五里亦呼為栁
林河?xùn)|北經(jīng)府城南東入曲周界左思賦北臨漳
滏注云滏水熱以其涌沸如滏故也 名勝 志
滏水發(fā)源于鼓山之麓而上流八字澗浸淫之水
亦常入焉東南行二里許與黑龍洞水匯其流始
大黑龍洞即神麕山也滏水東行至州之南繞城
東北行至閻家淺入邯鄲縣界又東北流至府城
南橋又轉(zhuǎn)府城東橋又北至曲周縣東橋向年漳
滏合流于此康熙二十三年漳河分而往東三十
三年漳水復(fù)歸六月間仍分東流至今滏水又東
至雞澤縣又東至平鄉(xiāng)縣界 磁州 志
洺河 源自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經(jīng)邯鄲縣西又東
經(jīng)永年縣西又東北經(jīng)雞澤縣東合沙河又北入
順德府南和縣界沙洺合流為雞澤平鄉(xiāng)南和三
縣接界處
武安縣洺水源出縣西北三門山山下去縣八十
三里 元和 志
永年縣洺水在縣南三里 寰宇 記
洺河距府二十里發(fā)源遼州經(jīng)武安三達紫山北
雙流合匯起臨洺鎮(zhèn)入境內(nèi)一泓清淺褰裳可涉
毎夏秋水漲則為巨浸其下流至雞澤與沙河合
廣平 府志
沙河 自順德府沙河縣流入經(jīng)永年縣北又東經(jīng)
雞澤縣西與洺河會為沙洺河
余公河 在肥鄉(xiāng)縣西北明嘉靖中滏陽河溢彌漫
百里知縣余炯鑿此河以泄水民德之因名
舊滏河 在雞澤縣城西自永年通水閘北流經(jīng)此
又北達順德府平鄉(xiāng)縣界其道紆曲不能容水
本朝康熙七年知縣姜照挑浚新河以導(dǎo)其流自馮鄭
村至亭自頭長二里許邑民利之為建亭河上名
治水
拳壯河 在廣平縣東十里漳河支流也東至平鄉(xiāng)
縣仍合于漳
渚河 在邯鄲縣南其源有二一自縣西二十五里
藺家河一自縣西南三十里閻家河二河俱出紫
山合而為渚經(jīng)縣南五里又東入滏陽河
沁河 在邯鄲縣西其源亦有二一自縣西北二十
里巖崳河一自縣西北三十里牛照河二水亦皆
出紫山合而為沁經(jīng)縣西北一里又東繞縣北入
滏陽河
按名勝志渚沁二河即古牛首水也水經(jīng)注牛
首水出邯鄲縣西堵山東流分為二水入邯鄲
城經(jīng)溫明殿叢臺又東經(jīng)邯鄲阜束流出城合
成一川又東澄而為渚沁水又東入白渠蓋昔
時二水合而入白渠故統(tǒng)名之為渚沁今則二
水分而歸滏陽故析名之為渚為沁也
輸黿河 在邯鄲縣西二十里洺河支流也其水秋
夏之交散注田疇或扺城下與沁水同流相傳有
龍黿鬬此龍勝而黿負(fù)因名
衛(wèi)河 亦名御河在清河縣東南二十五里自山東
臨清州流入縣界又東入山東武城縣界其故道
在縣西北即隋永濟渠也亦名瓠子渠
清河縣永濟渠近孤女冢元號孤女渠隋煬帝征
遼改為永濟俗呼御河 寰宇 記
清河西北有隋永濟渠即衛(wèi)河故道舊名瓠子渠
明外史 河渠志
蔡河 在清河縣東南十二里東北流入武城縣界
又一字河在縣東北東流入御河
黃路河 在清河縣北一里其地斥鹵毎衛(wèi)河泛溢
由此下注南宮縣亦名黃蘆河
賀蘭河 在磁州西北三十里源出賀蘭山東南流
入滏陽河
泥河 在磁州西十五里源出本村沙石小橋下西
北流入滏陽又羊渠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于本
村之西半里許西南流入滏陽
牤牛河 在州北三十五里其源有二一出蔣村為
北河一出林壇鋪為南河二水至落子村始合流至
東城橋入滏陽又澗河在州北四十里源出河口
村東北流經(jīng)邯鄲縣北入滏陽
邯水 在肥鄉(xiāng)縣西
邯水發(fā)源邯山東北經(jīng)邯會故城西北注漳水故
曰邯會也 水經(jīng) 注
洹水 在成安縣西南七十里自河南臨漳縣入又
東南注于衛(wèi)
洹水出洹山山在長子縣也 水經(jīng) 注
洹水縣洹水自堯城縣流入 元和 志
梁龍德二年戴思逺襲晉魏州西涉洹水拔成安
舊五 代史
成安西南有洹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界其下流
合于御河 明外史 地理志
大河故道 有二一在曲周縣東五十里一在威縣
南清河縣北
宋元豐中大河經(jīng)流于此河后南徙遺跡僅存 方 輿
紀(jì) 要
宋皇佑元年河合永濟渠東北經(jīng)宗城縣東又東
北經(jīng)清河縣東 禹貢 錐指
漳河故道 有二一自磁州三臺口北流入邯鄲縣
經(jīng)永年至曲周會滏陽河一自成安縣東南流歴
肥鄉(xiāng)扺曲周東一里亦合滏陽河自康熙二十三
年漳徙而南故道遂湮
漯河故道 在曲周縣東
自永年縣界泊頭堡接縣境西朱堡長十五里又
東接于漳河枯瀆遇雨漆滏水泛溢輒由此分流
北注 方輿 紀(jì)要
洺河故道 在威縣西
洺水舊在縣西自廣宗流經(jīng)縣境合于漳河故隋
以洺水名城 方輿 紀(jì)要
清河故道 在清河縣西
淇水東北過廣宗縣為清河 水經(jīng) 注
清河?xùn)|北經(jīng)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經(jīng)界城亭東
又東北經(jīng)信鄉(xiāng)西又北經(jīng)信城縣故城西又東北
經(jīng)清陽縣故城西又東北經(jīng)陵鄉(xiāng)西 水經(jīng) 注
清河縣去郡最逺而無所謂清河者往者黃河決
而東徙羣流匯焉無清河矣 廣平 府志
阿難渠 在曲周縣南
阿難渠魏將李阿難所導(dǎo)故名 元和 志
曲周縣阿難枯渠在縣南十四里 寰宇 記
古白渠 在邯鄲縣南
白渠水出魏郡武安縣欽口山東南流經(jīng)邯鄲縣
南又東經(jīng)列人右會漳津地理志曰白渠東至列
人入漳是也 水經(jīng) 注
故漳渠 在清河縣南
枯上漳渠者濁漳渠也源自上黨枯下漳渠者清
漳渠也自鄴縣界來非濁漳也隋大業(yè)中制使姚
暹疏決從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煬帝征
遼回泛舟于此謂之回鑾河大業(yè)末竇建德于廣
平郡又疏此水入栁溝遂與永濟合流 寰宇 記
涉水渠 亦曰疏水在清河縣東
清河縣涉水渠自蓮花池達永濟渠先是衛(wèi)河數(shù)
決為害百姓奏聞下令開鑿為溝廣丈余長四十
里毎遇泛溢賴此泄之 名勝 志
五爪渠 在磁州西十里明洪武中知州包宗達引
滏水分為五渠溉田千頃后漸淤塞萬歷十一年
知州張夢麟復(fù)因故道開浚民甚利之
雞澤 在府城西南
雞澤在廣平曲梁縣西南 杜預(yù)春 秋注
曲梁縣之雞澤國語所謂雞邱矣?xùn)|北通澄湖 水 經(jīng)
注
永年縣雞澤在縣西南十里左傳諸侯同盟于雞
澤今其澤魚鱉菱芡州境所資 元和 志
康臺澤 在曲周縣東
廣平郡平恩有康臺澤 魏書地 形志
苻秦時為閑牧之所晉太元九年慕容農(nóng)取康臺
牧馬數(shù)千即此 方輿 紀(jì)要
海子 有四皆在磁州城內(nèi)積水之處也
雁池 在雞澤縣南三十里雁池村相傳池內(nèi)掘一
石佛有羣雁飛集于上因名
劍池 在邯鄲縣東南二十里
相傳樂毅自燕奔趙磨劍于此有石尚存 名勝 志
照眉池 在邯鄲縣西北三里
池方數(shù)十畆相傳趙王宮人照眉于此 邯鄲 縣志
蓮花池 在清河縣東南三十里
玉泉池 在磁州西北二十里溢泉營方圓畆許水
從地中涌出下流入滏陽河
董塘陂 在曲周縣西北
洺水縣董塘陂在縣西北十五里晉龍驤將軍劉
牢之救符丕追慕容垂大戰(zhàn)于董塘泉即此陂也
元和 志
賈葛澤 在府城西二十里受邯鄲西山之水東流
注滏陽河又琵琶潭在城西四十里
黑龍?zhí)丁≡诟潜比渌詈谙鄠饔泄肢F居
此又方頭固潭在府城北二十里
白龍?zhí)丁≡诜枢l(xiāng)縣西六里
龍?zhí)丁≡谇搴涌h西南五里明嘉靖中大水匯成
八字澗 在磁州西北七十里支分派引流為八字
東南入滏河
邯溝 在邯鄲縣東水經(jīng)注白渠右出即邯溝也今
湮
曲溝 在磁州北十五里以水流盤曲故名又駙馬
溝在州西十五里
酒務(wù)泉 在邯鄲縣西十里其水甘冽俗傳趙王嘗
釀酒于此今其地名酒務(wù)頭
隆興泉 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即輸黿河上流也
四時常溢歲旱禱雨多應(yīng)
流泉 在磁州西白土里峯頂出泉民資灌溉又廣
盛泉在州西四十里神麕山東流入滏河
蓮花井 在肥鄉(xiāng)縣東十八里
琉璃井 在邯鄲縣東三十里
此井不記世代今磚甃之上結(jié)成黑色琉璃一丈
許與水相值故俗呼為琉璃井云 名勝 志
扳倒井 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
世傳光武為王郎所迫士馬皆渇因無汲具輒扳
倒飲明萬歷間縣令盧云龍命居民以繩測之東
西相去僅二寸許 名勝 志
圣井 在邯鄲縣西二十里髙阜上水與井平溢出
北流匯而為池禱雨常應(yīng)
程井 在磁州儒學(xué)戟門之左宋知磁州程晌鑿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蔣擢重浚井建亭以覆之
卷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四
川
大名府
[衛(wèi)河] 源出河南衛(wèi)輝府輝縣蘇門山東流經(jīng)新鄉(xiāng)
汲縣又東北由??h歴彰徳府之內(nèi)黃入魏縣南
界又東經(jīng)大名縣東南又東北抵府城東又東北
入山東館陶縣界即古清河也一名白溝亦名永
濟渠亦名御河
淇水東過內(nèi)黃縣南為白溝 水經(jīng) 注
白溝徑問亭東即魏界也又東北徑趙城西又東
北徑空陵城西又北徑喬亭城西東去館陶縣故
城十五里 水經(jīng) 注
永濟渠即古之清河水經(jīng)云淇水魏武自枋頭遏
其水為白溝隋煬帝導(dǎo)為永濟渠一名御河今稱
[衛(wèi)河]者也 禹貢 錐指
[衛(wèi)河]源出河南衛(wèi)輝府輝縣西北七里之蘇門山
東流經(jīng)新鄉(xiāng)縣北過衛(wèi)輝府城北一里又東北入
浚縣境謂之白溝隋大業(yè)四年又引白溝為永濟
渠亦曰御河自是[衛(wèi)河]専有御河之名由??h經(jīng)
內(nèi)黃北魏縣東南又經(jīng)大名府城南東北歴山東
東昌府館陶縣西漳河合焉又東北流至臨清州
西與會通河合 方輿 紀(jì)要
[衛(wèi)河]者即水經(jīng)淇湯諸水合流以出者也過內(nèi)黃
合漳水 大名 府志
漳河 有舊漳新漳二河舊漳自河南臨漳縣流經(jīng)
魏縣東南至府城西南閻家渡入衛(wèi)新漳自廣平
府廣平縣流經(jīng)魏縣東北至府北界下流抵山東
館陶縣入[衛(wèi)河]
馬頰河 在府城東五十里舊自開州北流經(jīng)此闊
約百步今雖枯竭故道猶存每遇雨潦輒流入山
東朝城等界
按此馬頰即通典所云出澶州清豐東北至平
昌合篤馬河者非禹貢九河之馬頰也
沙河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
河南約長二十里東西闊二里許流常不定故亦
名流沙河下流合于漳水 方輿 紀(jì)要
雕馬河 在府西南宋時引漳水注此絶[衛(wèi)河]而注
城中復(fù)北出以入于衛(wèi)今涸舊渠猶存
硝河 源自河南??h之大齊村流經(jīng)滑縣分為二
道一由內(nèi)黃入大名縣南界東北注于三角潭分
十之三自飲??谧⑿l(wèi)十之七自梅家口注衛(wèi)一
由開州為馬駕河?xùn)|北流經(jīng)戚城又東匯為趙村
陂至白倉北會傅家河又北徑清豐縣西北而注
于南樂縣之岳儒固河
浚縣北四十里有大齊村相傳亦黃河故道眾流
所鍾蓋即硝河上源也 方輿 紀(jì)要
硝河以兩岸產(chǎn)硝故名 舊志
硝河自滑縣北界其一徑開州馬駕河?xùn)|北注戚
城東匯為趙村陂而西引王家潭口徑白倉北會
傅家河北注岳儒固以達于束館鎮(zhèn)或北注于大
名其一由石村瀠內(nèi)黃東北徑大巖屯橫腰大名
縣南界又東北注三角潭而十之三自飲??谧?br />
衛(wèi)十之七自梅家口注衛(wèi)間水溢硝河北注之勢
不能直則一由石村分注開州火燒店徑清豐之
秦村而會于岳儒固一由內(nèi)黃城東徑南樂西近
徳固復(fù)注岳儒固其水泄鹵下墊凡所經(jīng)流數(shù)載
不復(fù)芻牧計南北縱百六七十里衡或十?dāng)?shù)里少
者二三里 大名 府志
龍窩河 在南樂縣東四十里自山東觀城縣界流
經(jīng)本縣之英村至龍窠村而止
唐開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其決口謂之龍窩自宋
以來縣為大河經(jīng)流之道其后河既南徙余流斷
續(xù)不一因隨地立名云 方輿 紀(jì)要
朱龍河 在南樂縣西南四里源自開州澶淵陂分
流過清豐縣城北至縣西南趙家莊曲折南回復(fù)
入開州注黒龍?zhí)?br />
岳儒固河 在南樂縣北四里岳儒固村河西南自
清豐界來經(jīng)本縣近徳固村豆村迤東流至岳儒
固匯為傅家潭東北注為方山固河又北為潘家
河北入大名界即古金堤所障者河久枯竭夏秋
水盛彌漫里許冬春始涸 南樂 縣志
洪河 在東明縣東南三里西自河南滑縣衛(wèi)南陂
分流經(jīng)縣界洪門村云臺口又經(jīng)南闗東闗又東
北合濮河漆河入山東濮州界
漆河 在東明縣北源自河南原武縣黒陽山流徑
縣西漆堤北又東抵縣北闗外又東合于洪河
濮河 在東明縣南即古濮渠也俗訛為普河源自
河南封邱縣流徑長垣縣北又東徑河南滑縣南
又東徑開州東南又東至縣南又東北合于洪河
濮水上承濟水于封邱縣地理志所謂濮渠水首
受濟者也其故瀆自濟東北流東徑匡城北又東
徑蒲城北又東徑韋城南又東徑長垣縣故城北
又東徑須城北又北徑襄邱亭南東徑濮陽故城
南又東徑濟陰離狐縣故城南又東與濟同入巨
野 水經(jīng) 注
濮河俗訛為普河自縣南三十五里袁長官營東
北流經(jīng)袁旗營有橋跨其上又東北徑趙官營又
東北合洪河 東明 縣志
賈魯河 在東明縣東南
元至正四年河決白芳堤又決金堤水勢北侵安
山沿入會通運河九年督漕運使賈魯以二策獻
一議修北堤以制橫潰一議挽河?xùn)|行以復(fù)故道
丞相脫脫題其后策十一年四月命魯為總治河
防使發(fā)民十五萬軍二萬人供役十一月工畢河
復(fù)故道南匯于淮東入于海其浚故道通長二百
八十里有竒始自白茅長百八十里繼自黃陵岡
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南白茅至劉莊村接入故
道十里入山東界 河防 考
賈魯河在縣南六十里 東明 縣志
灉河 在東明縣南五十里舊自黃河分流折而東
北入山東曹州界今湮
按爾雅河出為灉今東明之灉自大河分流東
入曹鄆與禹貢所稱灉沮會同者道理差合而
元和志以灉沮二水俱出雷澤縣平地似與爾
雅之文不合或川源變遷今昔不同歟俟考
清河 在開州東二十里澄碧汪洋居民因造紙為
業(yè)長數(shù)里
淇河 在開州
沮洳之山淇水出焉 山海 經(jīng)
淇水徑雍榆城南又北徑白祠山東歴廣陽里又
北徑頓邱縣故城西 水經(jīng) 注
頓邱縣淇河在縣北五里上接清豐下入觀城界
寰宇 記
淇水自浚縣合[衛(wèi)河]支流復(fù)引而東流入開州又
東北入內(nèi)黃縣及清豐界 方輿 紀(jì)要
白家河 在長垣縣東南三十里自毛家潭東經(jīng)盛
家橋入黃河
淘背河 在長垣縣南三十里自河南封邱縣東流
入至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紙坊集入黃河凡遇黃
河泛溢即由此北行亦一要害
五里河 在長垣縣北自河南滑縣流入經(jīng)小務(wù)口
抵樊相堡又東南流入于河又逯家河在縣東北
三里亦自滑縣流入經(jīng)小務(wù)口抵盛家橋至東明
縣入于河二河蓋皆濮水之支流也
古濟水 在東明長垣二縣界
濟瀆東過平邱縣南又東過濟陽縣北又東北徑
寛朐縣故城北又東北與濮水合 水經(jīng)
澶水 在開州西南古澶淵也一名浮水亦名繁泉
今名為澶州
澶淵在頓邱縣南今名繁污 春秋杜 預(yù)注
浮水故瀆上承大河于頓邱縣而北出東徑繁陽
故城南張宴曰縣有繁淵春秋盟于澶淵即繁淵
也亦謂之浮水焉 水經(jīng) 注
臨河縣澶淵在縣東南十七里黎州東北八十里
寰宇 記
澶水在頓邱廢縣西南二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
西南謂之繁泉 明一 統(tǒng)志
澶州陂在州西南其水由州南界東北經(jīng)城東二
十里曰清河頭分為二流一注霸家河又東徑濮
州入張秋河一流徑清豐縣東南界孫固城北匯
為朱龍河 開州 志
大河故道 有三其一自河南滑縣流入經(jīng)開州西
北又東北徑清豐縣北又東北經(jīng)南樂縣西北又
東北經(jīng)府城東又東北入山東館陶縣界此西漢
以前黃河經(jīng)行之故道也
元光三年春河水徙從頓邱東南流入渤海夏河
水決濮陽 漢書武 帝紀(jì)
河水故瀆東北徑戚城西又徑繁陽縣故城東北
徑陰安縣故城西又東北徑昌樂縣故城東又東
北徑平邑郭西又東北徑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
沙邱堰 水經(jīng)
河之故瀆則為北瀆王莽時塞故世俗名是瀆為
王莽河也 水經(jīng) 注
貴鄉(xiāng)縣大河故瀆俗名王莽河西去縣三里
昌樂縣王莽河西去縣十六里 元和 志
大名縣大河故瀆在縣東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
經(jīng)云故瀆又東北徑元城西北至沙邱昔禹治洪
水播為九河自此始也 徳清軍王莽河在城西
南五里 寰宇 記
一自滑縣流入經(jīng)開州西南又東北經(jīng)清豐縣南
又東北入山東觀城縣界此東漢以后及唐宋時
黃河所經(jīng)之故道也
河水東徑鐵邱南東北流而徑濮陽縣北為濮陽
津 水經(jīng)
澶州頓邱黃河在縣南三十五里 清豐河在縣
南五十里臨黃河南去縣三十六里 元和 志
澶州有濮陽大韓大吳商胡王楚橫隴曹村依仁
大北岡孫陳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孫
杜侯邨二埽景徳元年河決橫隴埽慶歴八年決
商胡?;视釉旰嫌罎⒏蓪庈娛侵^北流
嘉佑元年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河不能容是夕
復(fù)決五年河流派別于魏之第六埽曰二股河自
魏恩東至徳滄入海是謂東流神宗熙寧二年開
修二股河?xùn)|流八月北流閉而河自其南四十里
許家港東決泛溢大名諸軍州境十年七月大決
于曹村澶淵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匯于梁山濼
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
海元豐元年五月河復(fù)歸北四年小吳埽大決自
澶注于御河八年三月河流雖北而漲水往往東
出于是回河?xùn)|流之議起元佑元年張問請于南
樂大名埽開直河并簽河分引水勢以解北京水
患于是[減水河]之議起四年正月詔罷回河及修
[減水河]元符二年六月河決內(nèi)黃口東流遂斷絶
宋史河 渠志
開州河舊經(jīng)城南宋所開商胡六塔渠故址皆在
州境 明外史 地理志
黃河故道在開州南正統(tǒng)十三年河決陽武循故
道至開州南一百二十里東流抵濮州過張秋入
海其流奮擊聲聞數(shù)十里俗名響子口 明 志
一自河南封邱縣流入經(jīng)長垣縣南又東經(jīng)東明
縣南又東入山東曹州界此宋南渡以后黃河所
遷之故道也
曹甸都巡河官總東明埽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以
開州之長貳提舉河防長垣之令佐勾管河防事
金史河 渠志
蘭陽儀封之河舊出其縣北與長垣東明分水元
至元中河屢決汴梁遂出蘭陽儀封之南而長垣
東明界中無河矣 禹貢 錐指
長垣縣南六十里廢東明縣南五十里皆有黃河
故道 明一 統(tǒng)志
按黃河自金明昌五年南北分流元世祖至元
時會通河成河始全入于淮不經(jīng)府境明萬歴
五年荊隆口決而長垣東明復(fù)被河患蓋亦一
時潰入之水非河之正流也
瓠子河故道 在開州南
元光之中河決于瓠子?xùn)|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使
汲黯鄭當(dāng)時興人徒塞之輒復(fù)壊于是久之不事
復(fù)塞后二十余歲使汲仁郭昌發(fā)卒數(shù)萬人塞瓠
子決天子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令羣臣從
官自將軍以下皆負(fù)薪寘決河卒塞瓠子而導(dǎo)河
北行二渠復(fù)禹舊跡 史記河 渠書
濮陽縣北十里即瓠河口也漢元光之年河水南
決武帝元封二年塞瓠子口筑宮于其上名曰宣
房宮故亦謂瓠子堰為宣房堰而水以瓠子受名
焉平帝以后未及修理永平十二年顯宗詔王景
治渠筑堤景乃防遏沖要疏決壅塞瓠子之水絶
而不通惟溝瀆存焉 水經(jīng) 注
濮陽瓠子口在縣西南十七里河津是也 寰宇 記
瓠子口在開州城西南二十五里 明一 統(tǒng)志
屯氏河故道 在大名縣東南
自塞宣房后河復(fù)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xùn)|北
經(jīng)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元帝
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 漢書 溝洫
志
大名縣屯氏河俗名毛河 寰宇 記
大名東南有屯氏故河 明外史 地理志
六塔河故道 在清豐縣東南三十里 詳大河 故道
西湖 在開州西南
舊時河流匯入積而成湖夏秋時彌漫甚廣后漸
淺涸然猶渟流蕩漾周數(shù)百畝 方輿 紀(jì)要
張家澤 在大名縣東二里魚藻繁衍冬夏不涸昔
有縣令張珩者結(jié)廬讀書澤上因名 方輿 紀(jì)要
長羅澤 在長羅縣北
吳佑年二十每牧豕長羅澤中 后漢書 吳佑傳
長羅縣有長羅澤即吳季英牧豬處也 水經(jīng) 注
髙雞泊 在元城縣界唐中和末宰相王鐸出為義
昌節(jié)度使過魏涂刼之于髙雞泊即此
胡栁陂 在開州東南五十里接山東濮州界五代
梁貞明四年晉王存勖與梁軍大戰(zhàn)于湖栁陂即
此
西渠 在府城西
大名縣西渠唐開元二十八年刺史盧暉移通濟
渠自石灰窠引流注于城西夾水制樓百余間以
通江淮之貨故有西渠之名 寰宇 記
雞爪渠 在清豐縣東宋紹圣初河決內(nèi)黃吳安特
請開清豐口雞爪河以泄水勢即此
鳯溝 在長垣縣西四十里
蓮花池 有四一在大名縣東二十里一在南樂縣
東十八里一在南樂縣西北三十里一在開州城
內(nèi)儒學(xué)后
三角潭 在大名縣東十五里方塘百畝歲久不涸
或以為龍湫也建龍王祠于其上禱雨輒應(yīng)
白水潭 在大名縣西五里
大名縣白水潭林樹交蔭菱荇縱橫為近郊之勝
名勝 志
白龍?zhí)丁≡谖嚎h西漳水匯流處
干寧三年李克用自將擊魏敗魏人于白龍?zhí)丁∥?代
史唐 紀(jì)
傅家潭 在南樂縣西北四里周約二里許
黃龍?zhí)丁≡谇遑S縣南三十五里斷堤之間約二十
余頃
余家潭 在東明縣東十里北曰長潭南曰圓潭相
去一里許
黒龍?zhí)丁≡陂_州西南大旱不竭俗稱龍湫又有蓮
花潭在黒龍?zhí)赌先锓轿辶暶壳锼阂鐒t
二潭水相通
閻家潭 在長垣縣東南六十七里明正統(tǒng)十四年
河水決入縣境回流沖嚙因成此潭弘治五年筑
堤環(huán)之潭西七里曰牛家口東三里曰大岡皆筑
堤以防決溢處又毛家潭在縣東南十五里
寒泉 在開州南即衛(wèi)風(fēng)所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也通典泉在濮陽東南濮陽廢縣在今州西南二
十里
御井 在開州治南
御井泉極甘洌宋真宗駐蹕時所飲之井
琉璃井 在長垣縣荊岡集年久磚近水者色如琉
璃故名
宣化府
桑干河 源出山西大同府馬邑縣桑干山自山西
天鎮(zhèn)縣流入西寧縣與蔚州分界徑縣南二十里
又東徑順圣城南又東徑宣化縣南界又東徑保
安州南至州東南二十里與洋河合為燕尾河又
東南流徑縉山北名縉河又南流與媯水合為合
河口又東南經(jīng)沿河口入順天府宛平縣界即古
桑干水也亦曰濕水
濕水出于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fā)于山側(cè)東北流
徑館陰縣故城西又東北流左會桑干水縣西北
上平洪源七輪謂之桑干泉即溹涫水者也自源
東南流右合濕水亂流枝津桑干濕水并受通稱
矣濕水東徑道人縣故城南又東徑陽原縣故城
南又東徑昌平縣故城北又東北徑桑干縣故城
西又屈徑其城北又東流祈夷水注之又東北徑
石山水口又東徑潘城縣北東合協(xié)陽闗水又東
徑下洛縣故城南又東徑髙邑亭北又東徑三臺
北又東徑無鄉(xiāng)城北又東溫泉水注之又東涿水
入之又東南左會清彛水又南入山 水經(jīng) 注
桑干河發(fā)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
之陽有金龍池者渾泉溢出是為桑干東下大同
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雁門云中諸水皆會穿西
山入宛平界 明外史 河渠志
桑干河源出大同府馬邑縣桑干山金龍池接天
鎮(zhèn)衛(wèi)流入宣府東城西城深井堡保安州礬山堡
縉山下名縉河南流名合河經(jīng)沿河口流至宛平
縣 陸隴其畿 輔地圖記
燕尾河在保安衛(wèi)南二十里桑干河洋河合流如
燕尾然 明一 統(tǒng)志
東洋河 源出邉外自山西天鎮(zhèn)衛(wèi)界東徑懐安縣
界柴溝堡西北合西洋又東至堡東五里合南洋
河又東徑萬全縣南舊左衛(wèi)北又東合北來之清
水河又東南經(jīng)府城南五里至保安州東合桑干
河即古于延水也亦曰修水于延水出塞外子元
鎮(zhèn)西長川城南小山山海經(jīng)曰梁渠之山修水出
焉于延水即修水也東南流徑且如縣故城南又
東南徑馬城縣故城北又東徑零丁城南右合延
鄉(xiāng)水又東南于大寧郡北右注雁門水自下通謂
之于延水又東徑罡城南又東左與寧川水合又
東徑小寧縣故城南又東黒城川水注之又東南
徑茹縣故城北又東南徑雞鳴山西又南徑且居
縣故城南東南流注于濕水 水經(jīng) 注
洋河在鎮(zhèn)城南五里源出境外至此流入桑干河
水冬月盡冰唯對城一泓融液不凍臘日洗馬不
災(zāi) 明一 統(tǒng)志
西洋河 在懐安縣西北自山西天鎮(zhèn)縣平逺堡流
入徑西陽河堡南五里又東至柴溝堡西北入東
洋河即古延鄉(xiāng)水也
延鄉(xiāng)水出丁零縣西山東徑延陵縣故城北俗指
謂之琦城川又東徑羅亭又東徑馬城北又東注
修水 水經(jīng) 注
南洋河 在懐安縣西南五里東注東洋即雁門水
也
雁門水山海經(jīng)曰雁門之水出于雁門之山其水
東北流入陽門山謂之陽門水又東徑三會亭北
又東徑西伺道城北又東徑大?郡北修水注之
水經(jīng) 注
南洋河在柴溝堡西南五里至堡東七里而合東
洋河如燕尾然 方輿 紀(jì)要
泥河 在宣化縣東十五里自闗子口西南流四十
里合東洋河即古黒城川水也
黒城川水有三源出黒土城西北竒源合注總為
一川東南徑黒土城西又東南流徑大寧縣西而
南入延河 水經(jīng) 注
清水河 在宣化縣西源出邉外自張家口流入南
流徑萬全縣東又南至縣界入洋河即古寧川水
也
延水又東左與寧川水合水出西北東南流徑小
寧縣故城西 水經(jīng) 注
按舊志縣西二里有一河自葛峪堡西流入合
小泉水入洋河亦曰清水河此別是一水非寧
川也
沽河 在赤城縣東其源有二皆自塞外流入一曰
獨石水由獨石口徑獨石城西為西河一曰紅山
水由紅石山徑獨石城東為東河俱流至城南而
合又南徑龍門山下名龍門川又南徑云川堡東
又南徑縣東門外又南徑龍門所南曰揚田河又
南與陽樂河合為南河又東南經(jīng)滴水崖堡南亦
曰白河又南徑延慶州靜安堡又東至東河口由
邉外達順天府密云縣之石塘嶺闗此通州白河
之上源也
沽河出御彝鎮(zhèn)西北九十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
谷水注之水發(fā)鎮(zhèn)北大谷溪西南流徑獨石北界
又南九泉水注之水導(dǎo)北川左右翼注入川共成
一水故有九泉之稱其水南流至獨石注大谷水
大谷水又南流徑獨石西又南徑御彝鎮(zhèn)城西又
東南光谷水注之水源出鎮(zhèn)城東北光溪西南流
徑鎮(zhèn)城東又西南流注大谷水亂流南注沽水又
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又南左合干溪
水水引北川西南徑一故亭東又西南注沽水沽
水又西南徑赤城東故河有赤城之號又東南與
鵲谷水合又東南合髙峰水水出髙峰戍東南西
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徑
漁陽縣故城西 水經(jīng) 注
獨石水在開平衛(wèi)南源出東山紅山水在開平衛(wèi)
東源出紅石山俱徑云州堡入龍門川 方輿 紀(jì)要
龍門川在云州堡東合獨石紅山之水從龍門峽
南下故名 明一 統(tǒng)志
楊田河經(jīng)龍門所城南二十里 宣鎮(zhèn) 志
赤城堡之東河由獨石云州東南流即通州白河
之上源也 名勝 志
滴水崖之水懸崖而下者即白河上源又東有白
河堡鎮(zhèn)河墩皆白河所經(jīng)也 薊門 考
白河自滴水東南流繞靜安堡之西南東三面又
東北至東河口仍出邉外 延慶 州志
湯泉河 在赤城縣西源出西山東流至城西南合
水泉河又東合東河其水泉河源出赤城縣西北
二堡子南流而入湯泉
按明統(tǒng)志有赤城湯在宣府鎮(zhèn)城東一百四十
里自龍門鎮(zhèn)北鄉(xiāng)赤城寺側(cè)山根涌出暴熱而
流傍有冷泉隨人浴之皆可愈疾此即今湯泉
河也
愛陽河 在萬全縣西即愛陽川也
歸化州有愛陽川 遼史地 理志
河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本放牧之地下有頑氷黒
色者數(shù)尺冰上有浮草性涼尤宜牧馬其地又生
黃花其大如錢發(fā)于土上人馬蹂踐萎悴明日復(fù)
生如新 宣鎮(zhèn) 志
東沙河 在萬全縣西北新河口東北一百里自塞
外流入水淺沙淤
陽樂河 在龍門縣南東流至赤城縣界入沽河即
古陽樂水也
陽樂水出且居縣東北流徑大翮山小翮山北歴
女祈縣故城南世謂之橫水又謂之陽曲河又東
南徑一故亭又東左與舊鹵水合水出西北山東
南流徑舊鹵城北又東南流注陽樂水陽樂水又
東南徑旁狼山南又東南徑溫泉東又徑赤城西
屈徑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 水經(jīng) 注
按今龍門縣有龍門河源出縣西娘子山東南
流徑縣南二里又東徑鵰鶚堡西南即水經(jīng)注
所云橫水也又有南河源出縣南狗兒村東北
流至堡西南七里合龍門河即水經(jīng)注所云舊
鹵水也龍門南河合而東徑堡南統(tǒng)謂之南河
又東至赤城縣界合枯河即水經(jīng)注所云陽樂
水東南入赤城河者也
媯河 在延慶州南半里懐來縣南一里自延慶發(fā)
源西流歴延慶州懐來縣境又西南流五十五里
入桑干河本古清夷水今訛曰媯河也
清彛水出長亭南西徑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平
鄉(xiāng)川水注之又西北徑陰莫亭在居庸縣南十里
又西會牧牛山諸泉南注滄河又西靈亭城水注
之又西得泉溝水又西南得桓公泉又南徑沮陽
縣故城北又屈徑其城西南流注于濕水 水經(jīng) 注
媯川在永寧縣西十五里源出縉陽山流徑此入
延慶州界又西流至懐來城東南又西流入于桑
干河俗亦名清水河 方輿 紀(jì)要
壺水河 在蔚縣北一里自蔚州流入又東北流百
里至西寧縣東城界小渡口入桑干河即古祈夷
水也
祈夷水出平舒縣北徑桑干故城東而北流注于
濕水 水經(jīng) 注
壺流河在廣寧縣南源出荷泉其形如壺經(jīng)蔚州
入桑干 山西 通志
金河 在蔚縣東八十里源出小五臺山西流入壺
流河其水映石如金故名
西沙河 在西寧縣東順圣東城西一里又龍王河
在東城東一里皆泉水涌出南流入桑干河
水溝口河 在懐安縣北自山西天鎮(zhèn)縣流入經(jīng)縣
西南三十里折北流至縣西北合栁河水又東北
徑城北至萬全左衛(wèi)界入洋河即古托臺谷水也
托臺谷水上承神泉于葦壁北東徑陽門山南托
臺谷謂之托臺水東徑三會城南又東徑托臺亭
北又東北徑馬頭亭北東北注雁門水 水經(jīng) 注
栁河 在懐安縣七里東流入水溝河
澗河 在延慶州東南三十里源出八達嶺東四里
東南流徑昌平州界入榆河
溪河 在延慶州南源出團山西南流經(jīng)永寧城西
流入州界合媯河即古滄河也
魏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
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源也山下導(dǎo)九十九泉積
以成川西南流谷水與浮圖溝水注之又西南
合地裂溝有小水俗謂之分界水南流入滄河又
西徑居庸縣故城南有粟水入焉又西與右陽溝
水合又左得清夷水口 水經(jīng) 注
大栁河 在延慶州西南二十里源出懐來縣養(yǎng)鵝
池又黒龍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黒龍廟南流入
媯河
阪橋河 在延慶州西北十里源出阪泉西南流入
媯河
按水經(jīng)注有陽溝水出居庸縣東北西南流徑
縣城北西徑大翮山小翮山南又南注滄河即
此
龍?zhí)逗印≡谘討c州西北十里源出縉陽山西流入
桑干河
溫泉河 在延慶州西北三十里源出佛峪山南入
媯河
大翮山右出溫湯療治萬病泉所發(fā)之麓俗謂之
土亭山其水東南流左會湯溝水亂流南注滄河
水經(jīng) 注
溪水 在延慶州東四海冶堡北門外水有三源一
出堡西南昌平州黃花路界東北流經(jīng)堡西至堡
北有數(shù)源自西北來流合焉一出堡南東北流經(jīng)
堡東北與西水合又東北流三里出邉外入沽
粟水 在延慶州西
粟水出居庸縣下城西枕水又屈徑其縣南南注
滄河 水經(jīng) 注
按州志有沽河源出州北十里屈家堡西南流
經(jīng)城西又屈經(jīng)城南門外南入媯河此即水經(jīng)
注之粟水今俗呼沽河非古沽河也
涿水 在保安州東南
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徑涿鹿縣
故城南又東北與阪泉合又東徑平原郡南又東
北徑祚亭北入濕水 水經(jīng) 注
懐戎有涿水 隋書地 理志
按懐戎有涿泉出涿鹿山下即隋志所謂涿水
也
礬山水 在保安州東南源出礬山南流至易州界
入淶水又有龍池在礬山北二里水自平地涌出
澄清可鑒潴而為池溉田甚廣又有二郎溝在州
東南八十里亦出礬山下東北流入桑干河居民
資以灌溉
協(xié)陽闗水 在保安州西南
水出協(xié)溪東北流歴笄頭山又北徑潘縣故城左
會潘泉故瀆又東北注濕水 水經(jīng) 注
韭菜川 在赤城縣北
川在開平衛(wèi)城東發(fā)源東山流經(jīng)衛(wèi)城南與氈帽
山水合 縣志
望云川 在赤城縣北
栁河川 在龍門縣西一名栁溝
順圣川 在西寧縣東
在鎮(zhèn)城西南一百里廢順圣縣治延袤二百里 縣 志
川中有龍池明永樂中嘗產(chǎn)龍馬 宣鎮(zhèn) 志
按此即桑干河之支流也
牛心川 在懐安縣東萬全左衛(wèi)東南四十里
馬蘭溪 在延慶州西
靈亭城水出馬蘭西澤中眾泉瀉溜歸于澤澤水
所鍾以成溝瀆瀆水又左與馬蘭溪水會水導(dǎo)馬
蘭城城北負(fù)山勢因阿成溪南流出城東南入澤
水澤水又南徑靈亭北又屈徑靈亭東又南注清
夷水 水經(jīng) 注
神仙溪 在延慶州城北二十里
西海子 在懐安縣東北萬全左衛(wèi)城西水環(huán)三十
里流入洋河
鴛鴦泊 在赤城西北
在云州堡西北一百里縱橫八十里停積不流 宣 鎮(zhèn)
志
紅草溝 在萬全縣西北十二里又孫才溝在洗馬
林堡西南十里
玉石溝 在懐來縣保安衛(wèi)東北二十五里產(chǎn)花班
石似玉琢磨可以成器
苞香溝 在西寧縣西南三十里出藁本諸香
九龍池 在府城東九十余里九竅涌出南流入延
慶州界
九女池 在府城南深井堡南四十五里
修水池 在龍門縣西趙川堡東八里白廟堡內(nèi)
蓮花池 有三一在懐來縣西五里相傳遼蕭太后
種花之所一在蔚縣東六十里周圍百五十步一
名東湖一在延慶州四海冶堡南產(chǎn)魚
養(yǎng)鵝池 在懐來縣東南二十里水四時不竭
王靈池 在西寧縣東城南三十里相傳禱雨輒應(yīng)
大海沱潭 在龍門縣鵰鶚堡東三十里大海沱峰
峪間有泉下匯為潭禱雨輒應(yīng)
龍?zhí)丁≡邶堥T縣西趙川堡東北十三里潭水涌出
南流一里沙淤又懐來縣西北四十里亦有龍?zhí)?br />
白龍?zhí)丁≡谘討c州東永寧城東南四十里水深莫
測祈雨有應(yīng)
東莊泉 在赤城縣東龍門所東二里又有涼水泉
在所東南七十里
神泉 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北三里池方一畝其
水迸出轉(zhuǎn)流成河浴之愈疾
獨石泉 在赤城縣北獨石城東北隅水極澄澈其
甘如飴滿而不溢
龍池泉 在萬全縣東南徳勝闗內(nèi)水清澈如鑒南
引入城可資溉灌
沙城暖泉 在萬全縣西南去柴溝堡東北八里平
地涌出冬溫夏涼南流入洋河
大水泉 在萬全縣西北膳房堡北三里又正南泉
在新開口堡南四十步清水泉在堡西南六十步
鷹窩泉 在龍門縣東南長安堡西北三里引流入
堡中匯而為池可給居人
娘子山泉 在龍門縣西娘子山下泉水溢出勢甚
浩瀚可資灌溉明正統(tǒng)十四年竭后涌出如舊
桓公泉 在懐來縣南
清夷水西南得桓公泉源出沮陽縣東西北流入
清夷水 水經(jīng) 注
金波泉 在蔚縣東二十里古代王城內(nèi)有二泉合
流而北入金河
溫泉 在西寧縣東順圣東城東二里又保安州東
三十里亦有溫泉
橋山下有溫泉石池吐出能治百疾北流入濕水
水經(jīng) 注
奉圣州有溫泉冬可浴 遼史地 理志
三泉 在西寧縣東南二十里有三泉堡
栁園泉 在西寧縣西三里源出城西北南流東屈
徑城南又東南入桑干河
塔兒泉 在懐安縣東南十五里有古塔髙四丈余
泉出其下故名
冷泉 在懐安縣東北萬安左衛(wèi)城西三里
玉液泉 在延慶州城南水味清甘西流入清水河
白馬泉 在延慶州城北三里其深莫測傍為白馬
村
阪泉 在保安州東南
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 史記黃 帝紀(jì)注
阪泉導(dǎo)源涿鹿縣之東泉魏土地記曰涿鹿城東
一里有阪泉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淵
而不流霖雨并則流注阪泉亂流東北入涿水 水 經(jīng)
注
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懐戎縣東五十六里出
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 括地 志
礬山堡西南十里有七旗里泉即阪泉也東北流
合黒龍池水頭寺津及龍王堂池諸水又東環(huán)堡
城北又東南入縉山河黒龍池在堡西七里水頭
寺津在堡西南四里龍王堂池在堡西南三里即
蚩尤泉也 保安 州志
潘泉 在保安州西南古潘縣地即古潘泉也
潘泉故瀆上承潘泉于潘城中其泉縱橫十?dāng)?shù)步
東出城注協(xié)陽闗水雨盛則通注陽旱則不流唯
洴泉而已 水泉 志
暖湯 在赤城縣北云州堡寳濟鄉(xiāng)一處出泉凡七
十二眼
鏊底湯 在龍門縣西趙川堡東南八里
湯在宣府鎮(zhèn)東六十里冬夏水溢望之熱氣氤氳
病者浴之立愈 明統(tǒng) 志
深井 在鎮(zhèn)城西南六十里深不見底故名 明統(tǒng) 志
康濟井 在萬全縣北二里山巔極清徹
洪贊井 在龍門縣東長安嶺西
古井 在延慶州西北七十里元時鑿水極甘冽上
有團柱亭
舜井 在保安州西南七十里舜鄉(xiāng)堡
懐戎縣城內(nèi)有舜井 括地 志
易州
五里河 在州東五里源出州北梁村流至定興縣
與易水合
巨馬河 即淶水也在淶水縣東三里自順天府房
山縣分流南入縣界至定興入白溝河
清水河 在淶水縣北于家莊南流至縣東北入巨
馬河
易水 在易州南一名武水亦曰中易源出寛中谷
流至定興合巨馬河入白溝
易水出西山寛中谷厯武夫闗東出兼武水之稱
水經(jīng) 注
武水名中易在易州南三十里發(fā)源寛中谷流至
定興河陽渡合巨馬河入白溝 輿圖
濡水 即北易亦曰北濡在易州北源出窮獨山南
入定興亦與巨馬河合
濡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 水經(jīng) 注
濡水名北易出窮獨山南入定興與淶水合 輿 圖
雹水 在易州南三十里一曰瀑河亦曰鮑河即南
易水也源出獨石崗經(jīng)安肅容城下流安州新安
與徐水會為長流河
易水出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燕王仙臺其東謂
之石虎罡罡之東麓即泉源所導(dǎo)也其水東流有
毖水南會渾波同注俗謂之雹河 水經(jīng) 注
雹水在州治西南六十里 易州 志
鮑河即雹水今之南易水也在縣北闗外 安肅 縣志
安州雹河自容城入流至新安為長流河 安州 志
按寰宇記易州有三易水其中易出故安閻鄉(xiāng)
城谷中即桑欽水經(jīng)之易水酈道元所云兼武
水之稱者今自易州而歸于定興之河陽渡史
云燕太子丹祖送荊軻于易水上即此也其北
易一名安國河出窮獨山中亦曰濡水即酈道
元所云易會北濡亂流入淶者也今亦自易州
南入定興與淶水合而源泉白楊諸泉皆會焉
其南易為雹水出石獸崗即酈道元所云石虎
罡東麓泉源渾波同注俗謂之雹河者是也今
自易州經(jīng)安肅容城而達于安州之依城河三
易唯南流自為一派中北二水源亦微弱自入
定興與淶水合而其流始大以同出易州曰武
曰濡曰雹互攝通稱總謂之易水茲特從其分
出之名而列之并詳附其源流于此
女思谷水 在易州西南五十里
女思谷水出西南女思澗東北流注于易謂之三
會口 水經(jīng) 注
子莊溪水 在易州西南五十里即紫荊闗水也自
紫荊闗流徑州南下流入白澗口
白楊水 在易州西
白楊水出遒縣之白楊嶺下時人謂之虎眼泉也
水經(jīng) 注
白楊水流經(jīng)州南三里與五里河合 舊志
源泉水 在易州西北
源泉水發(fā)北溪東西流注濡水 水經(jīng) 注
源泉在州西北八里南流注于易水 方輿 紀(jì)要
渾塘溝水 在易州北
渾塘溝水出遒縣西白馬山南溪中東南流入濡
水 水經(jīng) 注
檀山水 在淶水縣西北
濡水東合檀山水水徑縣西北檀山西南南流與
石泉水合水出石泉固東南隅廣二十許步深三
丈 水經(jīng) 注
紫水 在淶水縣西
紫水出圣人城北大亙下東南流左會壘砢溪水
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徑圣
人城東又東南右會檐石水水出檐石硎東南流
徑圣人城東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淶水 水 經(jīng)
注
淶水至河陽渡與易水合自下通名為白溝河 定 興
縣 志
按巨馬源出淶山至房山分為二支一東流涿
州一南流淶水 詳順 天府
馬跑泉 在易州東北二十里相傳唐太宗征髙麗
駐蹕于此馬跑泉出因名
圣女泉 在淶水縣西北
濡水入遒縣城東大陂內(nèi)有泉滿而不流俗謂圣
女泉 水經(jīng) 注
軍士川 在易州西一百里原出龍村社下流入于
易水
白澗溪 在淶水縣西北
淶水徑樓亭北左屬白澗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
川石皓然望同積雪故以物色受之其水又東北
流謂之石曹水伏流地下溢則通津委注謂之白
磵口 水經(jīng) 注
雷溪 在易州西南
雷溪在易州西南發(fā)源五回嶺即徐河上流也灘
石湍急聲聞若雷故名 明一 統(tǒng)志
金臺陂 在易州東
濡水分為二瀆一出金臺陂 水經(jīng) 注
金臺陂在州東南三十里陂側(cè)有臺燕昭王所建
置金于上以招賢士故名 名勝 志
神井 在易州南城上火神廟內(nèi)其水面與地平
摶虎澗 在廣昌縣南五里晉李存孝摶虎處
木瓜澗 在廣昌縣東南四十里唐李克用討劉仁
恭于此
冀州
滹沱河 在州北自保定府束鹿縣流入與漳水合
東下衡水武邑又東入深州之武強縣界之河自
本朝順治二年入州境有二口一由束鹿縣韓村莊至
州界趙家莊入漳一由智邱村四七營溫浪口等
村過堤北入漳自合漳后即入衡水武邑界達河
間府境 冀州 志
胡盧河 此漳滏之會流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自
趙州寧晉縣東北流經(jīng)南宮縣北又東至州界合
于滹沱
信都有胡盧河 文獻 通考
漳河由磁洺州南入冀州與胡盧河合 宋史河 渠志
漳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自寧晉縣胡盧河?xùn)|北
流經(jīng)南宮縣北又東流至此 方輿 紀(jì)要
漳滏合流至冀州之王家莊乃與滹沱合又二十
里至冀州堤北又二十里至衡水縣之浪子橋又
七十里至衡水之石橋又四十里至武邑之圏頭
又三十里至武邑之趙橋又二十里至武強之小
范 磁州 志
漳河 在南宮縣南此漳水自山東邱縣東行之一
支也自廣平府威縣流經(jīng)縣南又東北經(jīng)棗強縣
東南與河間府故城縣接界又北經(jīng)武邑縣南與
河間府阜城縣接界俗亦謂之老漳河 詳廣 平府
小漳河 在新河縣舊城西十里漳河之分流也自
趙州寧晉縣流經(jīng)縣界又東經(jīng)冀州合鹽河熙寧
七年知冀州王慶民言州有小漳河向為黃河北
流所壅今河已東乞開?!∷问泛?渠志
新河縣西南仙汪莊以東楊莊以北至于嚴(yán)城明
成化以前皆為河泊有蒲魚之利又縣界河溝村
有古河受巨鹿北下北分為二支一支趨北由縣
東馮招村東入冀州一支東流由千家莊南入冀
州俱通鹽河蓋皆漳河之分流也 河渠 考
索盧河 在棗強縣西北三十里[衛(wèi)河]分流也自河
間府故城縣界流經(jīng)縣西南復(fù)折而北出河間府
阜城縣合于劉麟河
索盧水舊有廣川長河之名故索盧縣以此名也
或曰索盧之溢涸視[衛(wèi)河]之盈縮云 方輿 紀(jì)要
飲馬河 在棗強縣東南三十里索盧之分流也下
流仍合于索盧河
黃盧河 亦名黃路河在棗強縣南自廣平府清河
縣流徑南宮入縣界又東北入河間府阜城縣
黃路河在南宮縣東南八十里上流自清河縣城
北流入縣境又北入棗強縣又東北至河間府阜
城縣合于劉麟河今湮廢其地斥鹵水潦數(shù)集 方 輿
紀(jì) 要
韓家河 在武邑縣西昌泥村東北流入深州武強
縣之龍知河又堤南河在縣西北明正徳中滹沱
沖嚙經(jīng)此又東沖孫木市亦名孫木市河
夾河 在武邑縣北三十里漳河支流也自衡水縣
界流入又東入滹沱河
鹽河 在衡水縣西南二里許自冀州流入北通漳
水冬春則涸秋夏常盈以地生鹽故名
洚水 在冀州北舊曰絳瀆亦曰洚水枯瀆又云枯
洚渠自順徳府廣宗縣流入南宮縣北又東北徑
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縣界合于漳河
導(dǎo)河北過洚水 禹貢
信都有禹貢洚水東入?!h書地 理志
絳瀆東南流經(jīng)九門縣南又東南徑南宮城北又
東南徑繚縣故城北又北徑安城南又北徑辟陽
亭又北徑信都城東散入澤渚西至于信都城東
連于廣川縣之張甲故瀆同歸于海 水經(jīng) 注
清河郡經(jīng)城縣界有枯洚渠北入信都 杜佑 通典
南宮洚水故瀆在縣東南六里 元和 志
洚水禹貢導(dǎo)河北過洚水即此今謂之枯洚渠西
南自南宮縣界流入又云洚水枯瀆在州東南二
十里 南宮縣洚水在縣東南六里自清河郡經(jīng)
城縣流入 寰宇 記
南宮縣洚水在縣治南自廣宗縣流入又東北入
冀州界 冀州水在州治北自南宮縣東北流經(jīng)
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界 衡水縣洚水在縣南
自冀州流入其東岸即武邑縣也又東北流經(jīng)武
邑縣北而入于漳水 方輿 紀(jì)要
洚水枯瀆歴板臺經(jīng)南宮冀州而下趨于衡水舊
有大防以備水患?xì)q久堤壊每夏秋潦水交集由
虹江口至舊縣汪洋數(shù)十里沖嚙為民患 正定 府志
[長蘆]水 在州西漳水支流也今亦曰[長蘆]溝自寧
晉縣流經(jīng)南宮縣入州界又東北入衡水縣界
[長蘆]水東徑堂陽縣故城南又東徑九門坡又東
徑扶栁縣故城南又東屈北徑信都縣故城西其
水側(cè)城北注又北徑安陽城東又北徑武陽城東
又北為博廣池又北徑下博縣故城東而北流注
于衡水 水經(jīng) 注
信都縣衡水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也西北
去縣六十二里 衡水衡水縣南二百步 武邑
縣水北去縣三十二里 元和 志
漳水自寧晉縣東北流經(jīng)南宮縣北又東流至州
西北入衡水縣界謂之[長蘆]水 方輿 紀(jì)要
[長蘆]溝在州西二里金史地理志衡水武邑俱有
[長蘆]河即此派也 冀州 志
黃河故道 在州東南及南宮縣東南棗強縣南
河決館陶分為屯氏河?xùn)|北經(jīng)魏郡清河信都渤
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 漢書溝 洫志
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經(jīng)館陶縣東東北出左
瀆又北徑經(jīng)城東繚城西又徑南宮縣西北注洚
瀆右瀆又東北至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徑界城
亭北又東北徑長樂郡武強縣故城東又東北徑
廣川縣與水故道合又東北徑廣川縣故城西又
東徑棘津亭南 水經(jīng)
開元十五年冀州河溢 唐書五 行志
熙寧元年河決冀棗強埽北注瀛州 元豐四年
劉定言王莽河一徑水自大名下合大流注冀州
又臨清徐曲御河決口恩州趙村壩子決口兩徑
水亦注冀州城東 元佑四年都水監(jiān)言前年河
決南宮下埽去年決上埽今年決宗城中埽以大
河臥東則南宮宗城皆在西岸以為臥西則冀州
信都武邑在東岸 政和六年四月辛夘髙陽闗
路安撫使吳玠言冀州棗強縣黃河清 宋史河 渠志
南宮縣宋時大河經(jīng)縣東而入棗強縣界 棗強
縣宋元佑初河自南宮決入縣界合索盧水金天
會中復(fù)溢入后大河南徙故瀆遂堙 方輿 紀(jì)要
按宋慶厯八年河決澶州商胡埽自魏之北至
恩冀干寧入于海是謂北流自魏恩東至徳滄
入于海是謂東流今冀州及南宮棗強皆宋時
北流之所經(jīng)也迄熙寧二年從宋昌言程昉議
開二股以導(dǎo)東流而北流閉元豐四年河決小
吳埽復(fù)北流而東流淤哲宗紹圣初復(fù)浚二股
而北流又閉至元符二年東流斷絶河竟北流
及金章宗明昌五年河決陽武而東恩冀之流
始涸
武強湖 在武邑縣西北即武強淵也與武強縣接
界
武強淵西南之側(cè)水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其名耆
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
養(yǎng)之名曰擔(dān)生長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獄
擔(dān)生負(fù)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咸為魚矣今縣
治東北半里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jié)而為湖又謂之
郎君淵耆宿又言邑淪之日令子?xùn)|奔又陷于此
故淵得郎君之目矣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又東
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北決堤口謂之張刀溝北
注衡河謂之張平口 水經(jīng) 注
武邑縣武邑湖在縣西北三十二里 元和 志
武強湖在武邑縣北三十里后魏皇始三年曽移
武強郡治于此郡縣皆以此名 名勝 志
北沼 在衡水縣西南二十里夏秋水漲通于橫漳
杜村溝 在衡水縣西南十里旁有洼地二十余頃
明弘治中開此溝以泄水患尋淤正徳間復(fù)疏通
之民獲種植之利
葛榮陂 在冀州西南二十里
信都東二里有葛榮陂貞觀十一年刺史李興公
開引趙照渠水注之 唐書地 理志
榮攻信都時蓋筑此陂以灌城 方輿 紀(jì)要
趙照渠 在冀州東二里
堂陽渠 在南宮縣西二十里堂陽鎮(zhèn)即堂水故瀆
也唐景龍初開引巨鹿縣諸水以灌田
堂陽應(yīng)劭曰在堂水之陽 漢書地 理志注
堂陽西南三十里有渠自巨鹿入縣境下入南宮
景龍元年開 唐書地 理志
堂陽渠即古堂水也在南宮縣南二十里 方輿 紀(jì)要
渠開自唐景龍初引巨鹿北下諸水入縣溉田數(shù)
百頃 南宮 縣志
通利渠 在南宮縣西五十九里唐延載元年開以
溉田
小河渠 有二皆在南宮縣東渠旁地極膏腴民有
種植之利
羊令渠 在衡水縣南二里
衡水南一里有羊令渠載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
北流貫注城隍 唐書地 理志
圣井 在武邑縣西北三十五里龍?zhí)么迕亢刀\雨
以瓶懸井之半瓶中有水雨即應(yīng)
趙州
洨河 在州南五里自正定欒城縣流入又東達寧
晉縣合葫盧河
洨河在趙州南五里自欒城縣流經(jīng)此下流達寧
晉縣葫盧河 方輿 紀(jì)要
州南有安濟橋跨洨河上自州以西水皆平漫經(jīng)
橋下東流始成渠近河田畝咸資灌溉 舊志
清水河 即元氏縣之北沙河也自元氏縣經(jīng)欒城
入州境至州東南五里與洨河合
槐河 在州西南源自正定府贊皇縣經(jīng)元氏縣入
髙邑縣界俗訛為淮河又曰黒水又東經(jīng)州西南
亦曰白溝河又東入柏鄉(xiāng)縣界曰野河又東入寧
晉縣葫盧河
槐水出贊皇山 隋圖 經(jīng)
髙邑縣黒水一名淮河發(fā)源于贊皇經(jīng)元氏東流
入縣境 名勝 志
趙州平棘縣槐水一名白溝河南去縣二十五里
元和 志
野河在柏鄉(xiāng)縣西北五里一名淮水源自贊皇縣
東流厯元氏髙邑趙州始入縣境又東抵寧晉縣
入葫盧河 方輿 紀(jì)要
午河 在柏鄉(xiāng)縣西十里東南流經(jīng)縣北合于野河
午河源出太行之麓繞縣正南故以午名 名勝 志
午河源出臨城縣西北諸山東南流入柏鄉(xiāng)境又
東經(jīng)縣北三里下流合于野河 方輿 紀(jì)要
新溝河 在柏鄉(xiāng)縣北二十五里故城鎮(zhèn)南源自高
邑縣南榆栁村流經(jīng)縣界合野河昔時槐河諸水
每逢霖潦往往泛溢元元貞間柏鄉(xiāng)令魯貞始開
此溝以泄水民獲樹藝至今賴之
滏陽河 在隆平縣東俗呼清水河自順徳府任縣
流經(jīng)縣界又東至寧晉縣與漳河會流入葫盧河
滏陽河厯曲周隆平入大陸澤俗呼為清水河 名 勝
志
滏陽河自任縣四十里至隆平縣之牛家井又九
十里至寧晉之鋪頭又十里至寧晉縣孝口漳滏
遂合流為一 磁州 志
按滏陽舊于曲周入漳康熈二十三年漳徙而
南至寧晉而復(fù)與滏陽會
漳河 此自山東邱縣北行之一支所謂新漳河也
自廣平府巨鹿縣流經(jīng)隆平縣至寧晉縣之孝口
與滏陽河合流為葫盧河 詳廣 平府
新灃河 在隆平縣東二十里此大陸之下流明嘉
靖十六年知縣王冕開非順徳之灃水也
槐武河 在隆平縣北三十里王橋村即柏鄉(xiāng)縣野
河之別流也亦曰沙河由縣東北注寧晉縣葫盧
河
隆平北有槐武河 名勝 志
槐武河在隆平縣北即野河也亦曰沙河自柏鄉(xiāng)
縣流經(jīng)此又東北入寧晉縣 方輿 紀(jì)要
老僧河 在隆平縣東北六里下流入槐武河
相傳有老僧尋水至此以杖卓地泉涌成溪故名
名勝 志
神泉河 在隆平縣北五里源出順徳府唐山縣之
堯山東流經(jīng)此入老僧河
泥河 在臨城縣北五里源出泥河村北崗東入于
泜
臨城縣泥河?xùn)|合泜水 方輿 紀(jì)要
泜河 在臨城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出本縣敦與山
東南流合沙河入順徳府內(nèi)邱縣界又自順徳府
唐山縣流入隆平縣入滏陽河
敦與之山?jīng)偹鲇谄潢帠|流注于彭水 山海 經(jīng)
臨城縣泜水在縣南二里出白土細(xì)滑如膏以之
濯錦色若霜雪 元和 志
泜水東經(jīng)百暢亭亭在臨城縣西 寰宇 記
臨城縣泜水將至城五里斷伏不流二百余步復(fù)
出東流經(jīng)釣盤山下合沙河俗名三斷緑楊河 方 輿
紀(jì) 要
泜水在縣西史稱韓信斬陳余于泜水上即此東
南入順徳府內(nèi)邱縣 臨城 舊志
泜水在縣南三十里自順徳府唐山縣入經(jīng)縣南
魏家莊至邢家灣入滏 隆平 縣志
按泜河有二在元氏者為北泜此為南泜同名
而異流近志以二水混而為一謬矣
沙河 在臨城縣西南十五里即古彭水也源自正
定府贊皇縣流經(jīng)縣界合于泜
趙郡房子有彭水 隋書地 理志
沙水源出贊皇山東流經(jīng)臨城縣東北五里會于
泜水或以為即古彭水也 方輿 紀(jì)要
按趙州之清水河亦曰沙河而槐武河之入寧
晉者亦有沙河之稱與此共為三派名謂雖同
源流各異
葫盧河 在寧晉縣東南即寧晉泊也土人呼為北
泊周百余里漳滏諸流羣趨東下貫泊而出達于
冀州
周廣順二年契丹將髙謨翰以葦筏渡葫盧河至
州周兵屯貝州以拒之 薛居正 五代史
熙寧八年發(fā)夫増治葫盧河 宋史河 渠志
寧晉葫盧河其上流即漳水也自順徳府南和任
縣達隆平而東北匯大小羣川以注于縣境而趙
州西境及滹沱以南之水亦悉東南流至縣境匯
為大澤每至春秋之交霖潦為患 方輿 紀(jì)要
葫盧為近邑諸河之所匯葫盧之名不知始于何
時趙武靈王曰吾國東薄洛之水或謂葫盧即薄
洛之訛 寧晉 縣志
七里河 在寧晉縣南二十五里槐午諸水自柏鄉(xiāng)
縣注此東入滏陽河
七里河在泊中昔年任縣隆平水漲自張家口注
寧晉泊俗呼為南水明隆萬間南水六月至七月
即從七里河口歸滏陽八月種麥麥?zhǔn)旌笏撂?br />
不糞而肥如是者百余年至崇禎時水遂絶
國朝順治二年南水復(fù)至如初辛丑夏南水突至遂成
湖泊蓋由滹沱南徙由賈家口橫截滏水于是七
里河淤為平田泊水無歸河之路是以匯為大澤
康熙中于泊中開水口數(shù)處極南為史家口極北
為侯皋村口兩水口沖流日久有成河之勢 寧晉 縣志
按寧晉泊恃滏陽河泄水自七里河湮塞泊無
歸滏之路往往漂溢為患舊時史家嘴侯皋村
二處雖有水口尚多淺溢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于洨口營上等村疏浚水口使
淺溢之處盡為寛深復(fù)筑小堤以障水之外入
設(shè)斗門以節(jié)水之內(nèi)出由是積潦消而污萊變
為沃壤矣
鹻河 即寢水也在寧晉縣東十里
寧晉有寢水 金史地 理志
鹻河即寢水自藁城迤南欒城趙州迤東由寧晉
入滏陽河是恒被滹沱水淤今下流已壅上流渠
雖存無水 寧晉 縣志
滹沱河故道 在寧晉縣東北明成化八年河決晉
州紫城口入寧晉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塞河
分二股一股南由寧晉一股東溢東鹿未幾二股
并由束鹿而寧晉遂無滹沱之患
泲水 即濟水在髙邑縣南自正定府贊皇縣流經(jīng)
臨城縣又東入縣界又東入于槐河
泲水清漣漂者資焉 名勝 志
泲水在髙邑縣南一名白漕水或以為濟水發(fā)源
贊皇山經(jīng)臨城縣又東流入縣境至縣東南合于
槐河 方輿 紀(jì)要
廣阿澤 即大陸澤在隆平縣東北三十里與順徳
府巨鹿任縣兩縣接界下達寧晉縣之葫盧河
趙州昭慶縣有大陸澤 杜佑 通典
昭慶縣廣阿澤在縣東二十五里爾雅曰晉有大
陸廣阿又大陸別名淮南子曰巨鹿大陸廣阿咸
一澤也 元和 志
隆平縣大陸澤亦曰廣阿澤自順徳府巨鹿縣流
入至寧晉縣為葫盧河縣有廣阿大陸之名以此
方輿 紀(jì)要
湫水潭 在柏鄉(xiāng)縣北三十里蘇村方廣畝許其深
莫測
廣潤陂 在州東二里舊引太白渠水注之又東南
二十里有畢泓皆唐永徽五年平棘令弓志元所
開
大白渠 即欒城縣冶河也自欒城縣至州界入洨
水
大白渠東徑宋子縣故城北謂之宋子河又東徑
敬武縣故城北又東謂之斯洨水地理志曰大白
渠東入洨河者也 水經(jīng) 注
平棘有廣潤陂引大白渠水注之 唐書地 理志
趙州大白渠即欒城縣冶河也 方輿 紀(jì)要
水閘渠 在州西南二十里下流入于洨水
舊引清水河入城濠壅而無泄為東北田疇患明
天順間知州何浚鑿此渠西入永通橋與洨河合
趙州 志
千金渠 在柏鄉(xiāng)縣西
柏鄉(xiāng)西有千金渠開元中令王佐浚以疏積潦 唐 書
地理 志
新渠 在寧晉縣西南
寧晉地旱鹵西南有新渠上元中令程處黙引洨
水入城以溉田經(jīng)十里余地用豐潤民食乃甘 唐 書
地理 志
涵虛泉 在州治西南味極甘冽為城中第一泉
惠民泉 在州南望漢臺西北
野姑泉 在臨城縣南蓋山上亦曰舒姑泉
昔有舒氏女與其父采薪于其處坐牽挽不動父
歸告家人比再來女坐處惟見清泉女母曰吾女
本好音樂乃弦歌泉涌汩流見朱鯉一雙今作樂
嬉戲則涌出見宣城記 正定 府志
狗跑泉 在臨城縣北流入槐河
雙井 在州東二十里雙井村二井相并清冽可飲
圣井 在臨城縣東北圣井岡上旱禱輒應(yīng)
鵓鴿井 在臨城縣北二十里
深州
滹沱河 舊在州西北自保定府束鹿縣流入安平
縣界又東入州境又自州東北入饒陽縣界厯宋
金元明決徙數(shù)見
本朝順治二年由束鹿南厯冀州入漳而州境遂無水
患康熙中復(fù)自束鹿分道決入州界
滹沱河在安平縣南二十三里自束鹿縣流入又
東達深州 深州河在州北四十里自安平縣流
入又東北入饒陽縣界 饒陽縣河在縣北 方輿 紀(jì)要
河自明天啟后漸徙而南
本朝順治二年自束鹿南決入冀州與漳水渾濤而安
平饒陽之地不復(fù)有滹沱矣 禹貢 錐指
康熙五年河自束鹿縣傾井村張岔口村棗營村
分岔入深州境清水河 束鹿 縣志
鴉兒河 亦曰了兒河在州南二十里自束鹿縣流
入下流過獻縣南合于葫盧河春冬則涸雨潦則
盈
河在滹沱衛(wèi)漳間蓋支流兩分而為河因名了兒
河 深州 志
胡盧河 此滹沱漳滏之會流自冀州衡水縣流入
武強縣界又東入河間府獻縣界
胡盧河自冀州新河鎮(zhèn)入深州武強縣 宋史河 渠志
胡盧河在深州南四十里自冀州東北流入州境
厯衡水縣北而入武邑武強二縣界 方輿 紀(jì)要
漳滏合滹沱其水愈大自武邑之趙村橋二十里
至武強之小范又二十里至獻縣 磁州 志
按胡盧河即寧晉泊也漳滏貫泊而出故兼得
其稱至冀州而下則漳滏之名為滹沱所掩而
滹沱之目亦與胡盧互舉矣
龍治河 亦曰龍知河滹沱支流也自深州東南流
入武強縣合于漳水
亭子河 在武強縣東三十里冀州長盧溝之支流
也東入武邑界又雁河在縣南十二里自深州流
入又于家河在縣西北八里每秋漲可通舟楫
古饒河 在饒陽縣西南三十里今湮
饒陽在饒河之陽 漢書地 理志
魏武因饒河故瀆決滹沱北注 杜佑 通典
饒河本滹沱之支流也昔時引而北注合于易水
今涸 方輿 紀(jì)要
白馬河 俗曰黃河亦曰白馬溝在饒陽縣南八里
自滹沱分流入武強縣今涸
白馬河水上承滹沱東徑樂鄉(xiāng)縣北饒陽縣南又
東徑武邑郡北而東入衡水 水經(jīng) 注
枯白馬渠在饒陽縣一名黃河今名白馬溝李公
緒趙記云魏白馬王彪所鑿 寰宇 記
古黃河在饒陽縣南八里今絶流其故道闊十里
兩岸俱古堤 舊志
院西口河 在安平縣北二十五里其西通祁州沙
滋?三水分流入饒陽界注于滹沱今廢
傅家池 在深州東南五十里受滹沱之水以入于
漳后滹沱北徙池亦淤塞
蓮花池 在深州東四十里為水聚處
武強淵 在武強縣南與武邑縣接界
衡漳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溝上承武強淵淵之
西南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得其名 水經(jīng) 注
駱駝灣 在武強縣西北五里滹沱決溢時此為鍾
水之處稍東南曰吳家灣嘉靖間議浚渠于此以
泄積水未果
賈家溝 在武強縣東北東流合于漳水又閻家溝
在縣東亦滹沱末流也東合龍池河又古河岔河
皆在縣北分自清漳者今涸
交津口 在武強縣東
白馬河?xùn)|入衡水謂之交津口 水經(jīng) 注
交津口昔時漳水經(jīng)流之道也 方輿 紀(jì)要
圣水井 在武強縣南二十里地名三龍?zhí)蒙w與衡
水武邑接界三縣各有龍?zhí)脙?nèi)皆有井旱禱輒應(yīng)
古龍井 在安平縣西三十里深數(shù)丈泉涌不竭
定州
派河 在定州南二十里即沙水也自正定府阜平
縣流經(jīng)曲陽縣西又南經(jīng)正定之行唐縣又東南
過新樂縣與郜河會又南下定州又東入保定府
祁州與?滋二水合
定州派水在州南 新樂縣派水在縣西南十里
方輿 紀(jì)要
沙水即派河在新樂縣南闗外由阜平經(jīng)曲陽行
唐新樂定州以至祁州 陸龍其畿 輔地圖記
郜河自行唐東入沙水 輿圖
河當(dāng)九省要津日渡不給 新樂 縣志
唐河 在定州北即?水也自保定府唐縣流入曲
陽又東南經(jīng)州界又東入保定府祁州與滋沙二
水合
?水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 水經(jīng)
?水亦名唐河在州北八里 寰宇 記
?水即唐河由唐縣西南過曲陽定州至祁州合
滋沙二水 陸龍其畿 輔地圖記
清水河 在定州北十里發(fā)源白龍泉流至城北入
?水俗亦謂之唐河
盧奴城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謂之唐水也東
南至唐城西北隅塌而為湖入?水 水經(jīng) 注
州北十里有唐水源自本州島南宋村白龍泉東流
而下合?水以有清濁之分故名為清水河 定州 志
靈河 在曲陽縣西四里源出縣西白土澗東流至
三角潭與曲逆溪水合流注于沙河曲逆溪源出
縣西十里硯山下其流多曲故名
龍泉河 在曲陽縣北五十里一名潄玉泉突出地
中溢而南瀉折而東入唐縣界注唐河
潄玉泉在縣北五十里平地涌出溢而南下轉(zhuǎn)折
而東與?水合即龍泉河也 曲陽 縣志
狄水河 在曲陽縣東三里發(fā)源恒山南流至定州
入?水相傳宋將狄青治漕于此因名 方輿 紀(jì)要
盧奴水 在定州北一名黑水池亦曰黑龍?zhí)度R
奴城內(nèi)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黒
水池 水經(jīng) 注
俗謂黒水曰盧不流曰奴故漢置盧奴縣即今黒
龍泉也 定州 志
恒水 在曲陽縣西即禹貢恒水也東流入唐縣界
俗謂之橫河
上曲陽恒山北谷禹貢恒水所出 漢書地 理志
?水又東恒水從西來注之自下?水兼納恒川
之通稱焉即禹貢所謂恒衛(wèi)既從也 水經(jīng) 注
有槐河在縣北即恒水 曲陽 縣志
天井澤 一名天井淀舊在定州境今湮
天井澤在州東南四十七里周六十二里 元和 志
水經(jīng)注派水歴天井澤南水流所播為澤俗名天
井淀 寰宇 記
西溪 在定州西北通黒龍泉水底清徹湛若玻璃
每中秋夕州人于此翫月以為佳景云
大龍窩潭 在曲陽縣西北三十里又小白龍?zhí)?br />
集圣池 在曲陽縣南少容山上引五臺山圣水注
之故名
舜泉 在定州東
郡城東有舜甘泉 中山 記
黑虎泉 在定州西北二十里周圍畝許流入滱水
玉泉 在曲陽縣南二十里堯山之側(cè)泉從石鏬涌
出又馬跑泉亦在堯山下
圓覺泉 在曲陽西北三十里旁有圓覺寺故名下
流入于沙河
陳家莊泉 在曲陽縣南十五里平地騰涌狀如沸
湯居民資以灌溉下流入沙河
長星溝 源自曲陽縣流至定州入于滱亦曰長星
川又曰七星溝
長星溝在上曲陽縣長星渚渚水東流又合洛光
水又東徑恒山下廟北又東徑上曲陽縣故城北
又東南流胡泉水注之又東徑平樂亭北左會長
星川東南徑盧奴城南又東北合滱水水有窮通
不常津注 水經(jīng) 注
安喜縣長星川南去縣八里 元和 志
定州長星川今名七里溝 寰宇 記
按定州志州南七里曰嘉河水自嘉山來俗名
七里溝由西而南而東與新河合蓋即長星故
瀆也
清泉井 在定州文廟東北
宋韓琦建學(xué)時所鑿其水比他井清而重 明一 統(tǒng)志
神渚水 在深澤縣西二十五里滹沱滋河之水沖
嚙所成方廣四百步其深無際天將雨則波濤泛
溢流沫成輪若神物居其中故名
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五
城池
周官王都之外環(huán)以郊遂公邑又其外為家邑又其
外為縣都設(shè)掌固之官以修城郭溝池樹渠之固以
頒守政所以承衛(wèi)天室禁暴而保民也古者城必有
池城以為固池以為阻故詩曰筑城伊淢掌固職國
都之境皆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自城郭以及近郊
逺郊為溝樹者凡四重夫成周之世天下康寧諸
侯軌道而制法之詳如此所以形格勢禁為盤石之
安也
國家重熙累洽不異成周之盛而我
皇上申畫甸圻凡城有圮敝必以時興筑且申飭守土之
臣増墉浚隍毋少弛懈昔子路治蒲孔子入其境而
三嘆曰城郭完道涂治田野辟故譜
畿內(nèi)城池具詳其廣輪髙厚深廣之度兼著剏建修廢
之由俾羣吏知所職守云
順天府 大興宛平二縣附郭
府城 詳 京師卷
良郷縣城 舊土城明隆慶中始甃以磚石周圍三
里二百二十歩髙三丈二尺廣三丈門四池深一
丈五尺闊二丈崇禎二年増修
固安縣城 明正徳十四年創(chuàng)筑土基周圍五里二
百六十九歩髙二丈三尺廣如之門四嘉靖六年
増鑿城壕深一丈五尺闊三丈二十九年改筑磚
城髙廣如舊四十四年浚濠深廣明年以舊城卑
隘歲久漸圮復(fù)加筑髙二丈九尺
永清縣城 舊城僅三里明正徳五年知縣郭名世
拓之周圍五里七歩髙二丈五尺廣三丈池深三
丈闊二丈隆慶二年署知縣王建改筑磚城萬
厯三十七年知縣王嘉績四十二年知縣楊夢熊
重修
本朝順治十四年知縣丁棟康熙十五年知縣萬一鼒
増修
東安縣城 明天順中始改壕塹弘治十一年増筑
城址立東門正徳六年知縣周義筑垣浚濠増西
南北三門十二年再加修浚嘉靖二十八年知縣
成印重修周圍七里二百四十歩髙二丈七尺廣
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闊一丈二尺二十九年磚包
四隅建角樓池外増掘圍城壕塹深廣加倍隆慶
二年知縣劉佑甃以磚石天啟五年知縣鄭之城
崇禎元年知縣歐陽保重修后被渾河水患稍圮
本朝康熙十五年知縣李大章始修葺完固
香河縣城 舊土城明正徳二年甃以磚石嘉靖四
十二年知縣范經(jīng)増髙五尺修角樓隆慶二年知
縣萬通増筑敵臺萬厯二十年知縣陳増美又増
髙二尺三十二年河漲堤決城垣半頺知縣李垂
街重修周圍七里二百歩髙二丈三尺門四池深
一丈五尺闊二丈五尺
通州城 舊有城久圯元末編籬寨為城明洪武元
年禆將孫興祖因舊址修筑甃以磚石周圍九里
十三歩門四正統(tǒng)間糧儲太監(jiān)李徳鎮(zhèn)守指揮陳
信因西關(guān)廂置西南二倉奏建新城護之亦甃以
磚周八里髙三丈二尺連接舊城西面為門二正
徳六年廵撫李貢増修加髙五尺萬厯十九年密
云兵備道請大修城垣連垜口髙三丈五尺長一
千三百四十丈有竒舊無池二十二年戸部郎中
于仕亷周視兩城隍并可為池請引通惠河注之
詔浚三千三百余丈加深二尺許廣視深四倍建
閘一橋四
本朝康熙九年知州寧完福因新舊兩城坍塌復(fù)修葺
三河縣城 相傳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盧龍節(jié)度
使趙徳鈞建甃以磚石周圍六里髙三丈五尺門
四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
張仁増髙五尺四十二年知縣劉文彬張倫相繼
増修又髙五尺置敵臺角樓規(guī)制完偹
本朝雍正五年
命贊善彭廷訓(xùn)重修
武清縣城 明正徳六年知縣陳希文始筑嘉靖二
十二年兵備副使楊大章以城內(nèi)多曠地撤去東
北二面重筑土城隆慶三年廵撫都御史劉應(yīng)節(jié)
總督軍務(wù)譚綸相繼修葺甃以磚石周圍八里二
百六十歩髙二丈七尺廣三丈門三北面無門池
深一丈二尺闊三丈
寶坻縣城 舊土城明弘治中知縣莊襗甃以磚石
周圍六里髙三丈有竒廣一丈門四池深一丈闊
三丈六尺嘉靖末知縣唐煉增修
[[寧河]]縣城 即梁城所宋劉仁恭為鎮(zhèn)時所筑
昌平州城 明景泰初筑萬厯元年又于城內(nèi)増筑
新城合而為一周十里髙二丈七尺門三南一門
后屢經(jīng)營筑兩城皆甃以磚城外池深廣各二丈
許崇禎九年兵部侍郎張元佐拆舊城大南門修
補東城門樓
本朝康熙十四年重筑磚城周十里髙三丈池深八尺
闊三丈
順義縣城 唐天寶間建周圍六里一百一十歩明
萬厯中磚筑髙二丈五尺廣一丈三尺門四池深
一丈五尺闊四丈
本朝康熙十七年十八年屢經(jīng)修葺
密云縣城 有新舊二城舊城創(chuàng)于明洪武中周圍
九里十三歩髙三丈五尺廣二丈八尺門三池深
二丈闊一丈五尺新城創(chuàng)于明萬厯四年距舊城
東五十歩周圍六里一百八十歩髙三丈五尺廣
二丈門三池深闊如舊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四月
圣祖駐蹕密云以霧靈山水沖壞城垣
特命修筑復(fù)于城西開引河一道長四百六十余丈引水歸
入白河又于河之東城之西筑石子堤一道長八百
余丈五十八年工成
御書川流永奠匾額雍正八年重修
懐柔縣城 舊土城明洪武十四年筑成化三年重
修始甃以磚石弘治十五年縮東城之半改筑周
圍四里一百八歩髙三丈一尺廣二丈門三池深
八尺闊一丈五尺隆慶二年知縣朱繼立増筑甕
城萬厯六年知縣趙埛八年知縣龎鳳鳴相繼増
修
涿州城 舊有土城周圍九里有竒明景泰初知州
黃衡始甃以磚石髙四丈廣三丈門四池深一丈
闊二丈
房山縣城 金大定中始建土垣髙丈余周圍四里
有竒門四明弘治中稍増葺髙厚正徳中知縣曹
俊増建城樓嘉靖中又増筑墩臺隆慶五年知縣
李琮甃以磚石髙三丈五尺萬厯三年于外植栁
為固并浚池深五尺闊二丈
霸州城 城創(chuàng)于燕昭王宋將楊延朗葺之周圍六
里三百二十歩髙三丈后復(fù)増五尺址廣二丈頂
廣一丈東南北三門池深一丈二尺闊七尺明弘
治中重修甕城北面正徳中復(fù)磚甃三面創(chuàng)筑角
樓嘉靖中兵備副使王鳳靈知州唐交浚池環(huán)堤
植栁隆慶中知州田可徹増髙三尺萬厯中知州
錢達道于城下筑馬道廣八尺浚重塹亦引水為
池上重筑周垣亙一千四百七十五丈崇禎中知
州朱朝藩重修
文安縣城 舊土城漢縣令趙夔建明正徳九年知
縣王鼎重修周圍八里三十歩髙二丈廣二丈五
尺門五上有角樓敵臺池深二丈闊三丈池外有
堤崇禎九年知縣張上春増髙五尺并甃甕城易
堞以磚
本朝康熙中知縣衛(wèi)建藩張朝琮相繼修葺
大城縣城 舊有城久圮明正徳七年知縣石恩即
故址筑土城周圍四里有竒髙一丈六尺門四環(huán)
城為池廣六丈深七尺嘉靖四十一年知縣全尚
貢磚甃西北二面増修南門甕城知縣張應(yīng)武磚
甃東南二面増修角樓及西南門樓隆慶二年知
縣趙徳光建東北門樓崇禎六年增筑城墻加土
六尺十年又修東北二門甕城浚外池深闊有加
本朝順治九年知縣馬騰升重修并建東南城樓
保定縣城 舊城相傳宋團練使楊延朗建周圍六
里六十九歩髙三丈廣二丈導(dǎo)玉帯水環(huán)城為池
后漸傾圮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呂煥因舊城之
西北隅創(chuàng)筑東南二面髙一丈五尺周八百八十
九歩門四池深八尺闊一丈
薊州城 舊土城明洪武四年甃以磚石周圍九里
三十歩髙三丈五尺廣三丈門三無北門池深六
尺闊五尺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州張朝琮補葺四十一年四十
九年奉
旨重修五十二年修東門等處城垣
平谷縣城 舊土城明成化丁亥指揮袁忠増筑
甃以磚石周圍三里一百六十歩髙二丈五尺
廣三丈五尺門四池深一丈三尺闊二丈五尺后
歲久漸圯嘉靖壬午廵撫都御史孟春兵備副使
熊相知縣任彬撤舊城而新之隆慶中知縣瞿□
挑浚隍池
遵化州城舊土城明洪武十一年指揮周寶拓城西
隅甃以磚石嘉靖元年廵撫都御史孟春增建東
南城樓萬厯九年總理戚繼光更筑內(nèi)城皆甃以
磚周圍六里有竒髙三丈六尺門四水門三池深
二丈闊三丈
本朝順治九年知縣孫錫蕃加修康熙五十年奉
旨重修又増筑新城在州西六十里康熙二十八年創(chuàng)建
永平府
府城 舊土城明洪武四年指揮費愚甃以磚石周
圍九里十三歩髙三丈有竒廣二丈門四水西門
一池深二丈闊五丈景泰中叅將胡礦知府張茂
弘治中知府吳杰兵備道溫景葵隆慶中知府劉
祥萬厯中知府張世杰任鎧馬崇謙徐準(zhǔn)推官沈
之唫天啟中兵備道張春相繼重修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府唐敬一三十六年知府梁世勲
同知彭爾年四十四年知府華黃補修雍正五年
奉
旨重修
遷安縣城 舊土垣明景泰中廵撫鄒來學(xué)甃以磚
成化四年筑新城以包之規(guī)制加舊之半周圍五
里髙三丈廣丈二尺止西南北三門弘治十二年
増辟東門池深二丈闊三丈正徳中知縣羅玉嘉
靖中知縣許穡卿韋文瑛羅鳳翔隆慶中知縣隋
府萬厯中知縣申安錢吾徳張九三
本朝順治五年知縣張玉相繼重修康熙九年知縣王
永命十七年知縣張一諤補修
撫寧縣城 舊有土城明成化三年重筑周圍三里
八十歩有竒門四嘉靖中増髙二丈九尺廣一丈
二尺池深三丈闊五丈余萬厯中管縣事通判雷
應(yīng)時指揮張耀先補修又于城外周筑欄馬墻
本朝康熙六年知縣王文衡十二年譚琳十六年劉馨
二十年趙端各加修葺
昌黎縣城 舊土垣明弘治中知縣殷玘甃以磚周
圍四里門四嘉靖中知縣秦志仁李希洛胡溪楚
孔生加修隆慶中知縣張存智又依舊城重筑髙
三丈廣一丈有竒池深二丈闊四丈萬厯中知縣
孟秋吳應(yīng)選胡科石之峯馬恩天啟中知縣尚濓
本朝順治八年知縣程量劉彥明康熙十一年知縣王
曰翼十八年知縣陳邦齊相繼重修
灤州城 遼時建土城明景泰二年廵撫鄒來學(xué)檄
州同楊雄甃以磚周圍四里二百余歩髙二丈九
尺廣二丈門四池深二丈闊二丈弘治中知州孔
經(jīng)嘉靖中知州張國維陳士元隆慶中署州事府
同知賀溱知州崔炳劉欲仁萬厯中知州白應(yīng)干
張元慶何士偉周宇相繼重修
樂亭縣城 舊土垣明成化元年廵撫閻本檄知縣
元弘甃以磚周圍三里髙二丈八尺廣一丈五尺
門四池深一丈四尺闊三丈五尺池外有堤成化
中知縣李瀚弘治中知縣田登正徳中縣丞孫鴻
嘉靖中知縣相文祥隆慶中知縣李邦佐萬厯中
知縣王永清加修崇禎三年浚池因以其土于城
外周筑欄馬墻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金星瑞重修
玉田縣城 舊土城明成化三年廵撫閻本始甃以
磚周圍三里一百四十歩髙三丈廣如之門三無
北門池深一丈闊一丈二尺崇禎八年知縣張棨
盡易磚石十年知縣康國相浚池
豐潤縣城 舊土城始建無考明正統(tǒng)十四年廵撫
鄒來學(xué)天順六年總兵馬榮成化初閻本相繼甃
以磚石周圍四里髙二丈五尺廣二丈門四池深
闊各二丈嘉靖中知縣時鳳隆慶中廵撫劉應(yīng)節(jié)
知縣馮如圭余干亨崇禎間知縣李重鎮(zhèn)相繼増
修
保定府 清苑縣附郭
府城 元大將軍張柔始筑明建文四年都督孟善
以磚石甃甕城増女墻周圍十二里三百三十歩
髙三丈五尺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三丈五尺門四
池深三丈闊五丈隆慶初知府張烈文賈淇章時
鸞相繼盡甃以磚
本朝順治中知府胡延年重加修葺雍正七年知縣
徐徳泰修葺城垣并筑四門馬道
滿城縣城 相傳遼蕭后所筑周圍四里二百五十
歩髙一丈五尺廣一丈二尺南北二門明成化十
一年知縣李思明易以磚石正徳十一年知縣張
憲増髙至二丈嘉靖二十九年復(fù)増修加髙五尺
池深一丈闊一丈五尺
本朝康熙十八年重修
安肅縣城 舊有南北二土城相傳五代晉藩使李
存審始筑后南城毀宋元間以為州治明景泰
中增修周圍四里髙三丈廣一丈五尺南北二門
甃以磚池深一丈闊二丈隆慶中知縣薛金周以
序崇禎中知縣安道
本朝順治初知縣魏一統(tǒng)相繼修葺
定興縣城 舊有土城金大定七年筑周圍五里
八十歩髙二丈廣一丈五尺門四池深八尺闊一
丈五尺明成化四年知縣郭贊増髙五尺嘉靖
中知縣宗鉞張文繡呂文南相繼修葺隆慶五年
知縣王三聘始甃以磚萬厯中知縣李瑾宋繼登
天啟崇禎間知縣王永吉鍾四達
本朝順治十年知縣王徳新各増修
新城縣城 舊土城相傳遼蕭后所筑南北二門引
紫泉河環(huán)注周圍三里八十歩髙三丈二尺有竒
廣八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明景泰中知縣劉
純成化中知縣李循正徳中知縣楊澤嘉靖中
知縣陳璣衛(wèi)鈿隆慶中知縣李志學(xué)萬厯中知
縣戴蘭曹一豸張極劉宗禹十一年知縣王好義
相繼修葺崇禎中甃以磚建南北重門
本朝康熙十四年知縣髙基補修
唐縣城 土城元莊敬始建城樓周圍四里有竒
髙一丈八尺廣一丈東西南三門池深闊俱七尺
明弘治中知縣茹鑾重建隆慶中知縣洪濟逺増
筑甕城崇禎七年知縣宋祖乙于周圍加厚數(shù)尺
博野縣城 舊土城明洪武二年知縣杜泰亨筑周
圍四里十三歩髙二丈五尺廣一丈五尺東西南
三門池深一丈闊二丈天順二年知縣唐謙裴太
汪大章相繼修筑正徳六年知縣李延齡內(nèi)筑五
尺外添堞城池外筑護城堤闊一丈髙倍之崇禎十
三年知縣宋珍始甃以磚
慶都縣城 舊土城相傳唐武徳四年筑明洪武二
年重修周圍四里有竒髙三丈廣二丈南北二門
池深闊俱七尺天順三年主簿成斌成化中知縣
譚論王讓嘉靖中知縣胡諧楊廷美陳鯤隆慶中
知縣馬卿増修萬厯中増置東門崇禎中知縣黃
承宗増筑甕城
本朝順治中知縣陳自徳錢振龍李天璣重修康熙四
年甃以磚
容城縣城 相傳唐竇建徳所筑明景泰初重修周
圍三里一十五歩髙二丈五尺廣一丈南北二門
池深六尺闊一丈二尺成化四年知縣林景増置
西門正徳六年知縣劉相再修隆慶二年知縣童
思善浚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五尺邑人梁炳各
増修
本朝康熙元年知縣趙士麟筑甕城建重門雉堞悉甃
以磚
完縣城 舊土城相傳隋仁壽時所筑周圍九里十
三歩髙二丈五尺廣一丈五尺東南二門池深一
丈闊二丈明成化間始開北門正徳七年知縣
杜珝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閻文貴萬厯十三年知
縣趙桐天啟三年知縣杜嘉慶各加營葺崇禎十
二年知縣髙允茲甃以磚復(fù)繞城筑墻浚濠引堯
城河水注之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縣劉安國重修
蠡縣城 舊土城相傳漢封蠡吾侯所筑明天順中
重修周圍八里有竒髙二丈五尺廣一丈南北二
門池深一丈八尺闊二丈弘治中知縣吳堂正徳
間知縣金境嘉靖中知縣張鳬李復(fù)初隆慶中知
縣王元賓相繼重修崇禎十二年兵備副使錢天
錫知府王師[菱]知縣連元捐俸倡助甃以磚石髙
三丈五尺濠廣三丈又筑護城堤二道
本朝順治五年知縣祖建明重修并引唐河水繞隍
雄縣城 舊在太平社因河水沖圮后漢獻帝時公
孫瓚分據(jù)幽燕遷置今地周圍九里三十歩髙三
五尺廣一丈五尺東西南三門池深一丈闊三丈
宋景徳初西上閣使李充鎮(zhèn)撫是州防備水患復(fù)
筑外城其寛闊各倍舊制明洪武初知縣程九鼎
重筑弘治初知縣王夢賢浚河深廣植栁三周以
固堤岸嘉靖中舊垜口甃以磚隆慶初知縣王述
筑堤捍水崇禎中知縣許臺儁又鑿新濠一道于
舊濠之外深廣各二丈又于西面設(shè)水門
本朝康熙七年知縣戚崇進八年知縣姚文爕各増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