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文社會科學的流行趨勢似乎是不斷“轉(zhuǎn)向”,其中之一便是與“實踐轉(zhuǎn)向”“日常生活轉(zhuǎn)向”“文化轉(zhuǎn)向”緊密關聯(lián)的“情感轉(zhuǎn)向”,情感史則是“情感轉(zhuǎn)向”在歷史學中的體現(xiàn)。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歷史系教授彼得·N.斯特恩斯(Peter N. Stearns),及時地把握住了這一趨勢,從對于工業(yè)革命、消費主義、全球化等議題的全球史和社會史研究,轉(zhuǎn)向?qū)τ诮箲]、恐懼、羞恥、嫉妒、憤怒等議題的情感史研究,并在80年代就借鑒社會學的思考方式,提出了旨在研究情感標準變遷而非情感體驗的“情感學”(emotionology)。
《羞恥:規(guī)訓的情感》,[美]彼得·N.斯特恩斯著,聶永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丨光啟書局,2024年4月
他于2017年出版的《羞恥簡史》(Shame: A Brief History,中譯為《羞恥:規(guī)訓的情感》)一書,可謂是踐行其情感史或“情感學”研究的一部著作,尤其是有關美國羞恥史的一部介紹性和綜述性著作。在該書中,他首先簡述了有關羞恥的跨學科研究,尤其是心理學研究,并批評當前研究存在不足。一是過于強調(diào)罪感和羞恥感的二元區(qū)分,過于重視罪感,輕視羞恥感;二是將主要羞恥視為“自我意識的情感”,對其社會性和歷史性重視不夠。于是,他將試圖從情感史角度,梳理羞恥的歷史。不過,有必要說明的是,他更為強調(diào)社會性的羞恥,實際上主要是羞辱(shaming),以及與之相關的羞辱懲罰,而非作為內(nèi)在德性的羞恥感,因此整本書主要討論的與其說是羞恥的歷史,不如說是羞辱及其社會用途的歷史。正如文中所言,“羞辱甚至比羞恥本身更重要”。而且,他主要探討的是美國歷史中的羞辱,或羞辱在美國歷史上的延續(xù)與變遷,偶爾論及歐洲和東亞,并進行簡單的橫向比較。
Shame: A Brief History 英文版封面
接著,他在概述了前現(xiàn)代的羞辱后,開始詳細討論現(xiàn)代性對于羞辱的沖擊。他認為在狩獵者和采集者構(gòu)成的有些原始人群中,就已存在羞辱問題,但在農(nóng)業(yè)社會和農(nóng)業(yè)社群中它變得更加普遍。在當時的家庭、懲罰、榮譽和等級制中,公共羞辱主要發(fā)揮著增強社群團結(jié)、維持社會規(guī)范的社會功能。有關現(xiàn)代性與羞辱的關系,許多社會科學家認為是現(xiàn)代性削弱了羞辱感,但他指出不僅是現(xiàn)代性削弱羞辱感的單一關系,而是存在多元的、復雜的關系。第一,城市化和匿名化雖然導致羞辱感賴以為基礎的富有凝聚力的社區(qū)的消失,但城市社會中也會形成新的社群和社區(qū),高度城市化的東亞社會更是如此。東亞社會并未完全走向現(xiàn)代性,在后來的社區(qū)和家庭中仍然保持著對羞恥/羞辱的高度依賴。第二,商業(yè)社會的金錢和利益原則雖然日益取代傳統(tǒng)的榮譽準則和等級制,但實際上,即使在美國,特別是南部和西部,人們?nèi)匀恍欧顦s譽準則,并運用羞恥/羞辱來進行情感約束,況且榮譽只是羞辱文化的一部分,即使榮譽衰落了,羞恥/羞辱仍會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第三,現(xiàn)代社會雖然建立了足以替代羞辱的更為優(yōu)越的現(xiàn)代制度,比如新的治安機構(gòu)和懲罰體制,因而公開羞辱日益銷聲匿跡,然而這些制度成本很高,效果有限,同時也產(chǎn)生了新的羞恥/羞辱。
具體來看,從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羞恥在歐美社會確實有著日漸衰弱的變化趨勢。十八世紀末開始,歐美對于羞恥和羞辱的定義和接受度開始發(fā)生改變,尤其是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美國人的羞恥/羞辱感日漸減少,比如“shame”一詞的使用頻率日漸衰退,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到達低谷。美國人甚至將羞恥/羞辱視為“禁忌”,越來越不愿意直接談論羞辱,這進而導致對其進行辨識和評估的困難。在這一時期,西方羞辱史的主要趨勢是反對和批評羞辱,甚至可以說構(gòu)成了某種反羞辱運動。比如,廢除戴枷示眾等公開羞辱、建立監(jiān)獄體制的刑罰體制改革,廢除批評、責罵、體罰等羞辱式教育方式、建立溫柔和鼓勵的教育方式的教育改革,都是反羞辱運動的一部分。二戰(zhàn)后,學校對羞辱的敏感度有了很大提高,課堂上點名批評的老師很可能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制裁,甚至失去工作??傮w上,歐美之間的趨勢基本相似,最多存在細微差別。羞恥/羞辱減弱的原因,除了工業(yè)化、城市化、民主化等因素之外,作者著重強調(diào)了文化價值變遷的影響。也即,社會越來越強調(diào)個體自主高于集體規(guī)范,更為重視個體主義、個體尊嚴和隱私意識,比如兒童在家庭和學校中的地位,這一變化意味著對羞恥/羞辱等情感的重新界定。
但上述轉(zhuǎn)變只是羞恥/羞辱史的態(tài)勢之一,“羞辱確實衰落了,但是并不均衡,也不一致?!迸c此同時,羞恥/羞辱也在很多方面得到保留和延續(xù)。第一,對榮譽和體面的關注沒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公開或私下的羞辱,而且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禮儀規(guī)范和情感控制方式,對羞辱的反對和廢除并未在所有群體中得到實現(xiàn)。第二,如果說在家庭中相對徹底地消除了羞辱的話,那么在學校中,因為存在面對大量學生、承受考核壓力、防止學生暴力等問題,仍然會使用羞辱手段,只不過有時是隱蔽地運用,比如定期檢查學生身上的虱子,并將結(jié)果予以公布,而學生之間的相互羞辱也仍然比較嚴重。第三,即使在對羞恥/羞辱的認可度比較低的個體主義時代,羞恥/羞辱的作用仍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有了新的用途。在現(xiàn)代體育運動中形成一種新的男孩文化,強調(diào)擺脫父母的監(jiān)督,勇于面對各種羞辱考驗,一方面是教練往往用咆哮、辱罵等羞辱方式來教育和懲罰運動員,另一方面是觀眾和社會甚至運動員自己對于運動員的羞辱,比如指責某個運動員娘娘腔,將其運動方式描述為“像女孩子一樣”。此外,貧窮和商業(yè)失敗也逐漸被視為羞恥/羞辱,美國政府也會通過羞辱不愿當兵者(稱之為“懶蟲”)來解決征兵問題。因此,西方社會的反羞恥/羞辱運動似乎并未完全獲得成功。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后,羞恥/羞辱在美國社會似乎產(chǎn)生了復興趨勢,比如“shame”一詞的使用頻率顯著增加。在此,斯特恩斯指出,跟歐洲更為嚴格地反對和限制羞恥/羞辱、東亞社會仍然高度依賴羞恥/羞辱的趨勢不同的是,羞恥/羞辱在當代美國社會盡管有復興之勢,但仍然同時存在很多相互補充或相互矛盾的不同態(tài)勢。首先,19世紀開始的反羞辱運動和自尊運動仍在繼續(xù),各種專家和治療師都強調(diào)羞辱的危害,強烈反對這種情感,并提出新的替代措施或治療方案,以便改善學生、運動員等群體的羞辱狀況,這些改革雖然未必徹底成功,甚至僅僅觸及羞辱的皮毛而已,但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人們對于羞辱的敏感性。其次,在法律上,有人在抵制羞辱的同時,也有一些保守派法官認為監(jiān)獄本身也是羞辱場所,而且成本太高,要求用公開羞辱來替代監(jiān)禁等懲罰措施,以應對美國社會的道德滑坡問題,比如懲罰戀童癖、醉駕司機在報紙上公開其罪行。第三,在政治斗爭中,每個派別都喜歡利用羞辱來攻擊對方,以完成民主立法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只不過各自對“政治正確”有著不同的理解,于是人們無意中對“政治正確”的任何“微冒犯”(microaggression)都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羞辱,政治官員、娛樂明星、新聞從業(yè)者、學者等人群最易于因此而遭到羞辱。第四,在身份政治方面,各個群體,尤其是女性主義、黑人、同性戀、殘疾人、肥胖人群等邊緣群體,一方面強調(diào)克服羞恥感、尋求正義,另一方面又試圖利用羞辱感作為武器,來界定和強化身份認同,改變可恥地位。其中蕩婦羞辱、肥胖羞辱尤其顯著,美國人甚至將穿著、肥胖跟道德缺陷、心理缺陷聯(lián)系起來。第四,傳播和媒介技術的發(fā)展,為羞辱提供了便利,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匿名的、惡毒的羞辱行為。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的真人秀節(jié)目,主要就依賴于暴露隱私、公開羞辱來吸引關注?;ヂ?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使網(wǎng)絡社會猶如一個相互羞辱的平臺,或可稱之為“羞辱機器”。甚至有父母將小孩子的“丑事”發(fā)布到網(wǎng)絡上,以起到羞辱式教育的目的。盡管不同人的網(wǎng)絡羞辱行為動機各不相同,有人是報復他人,有人是為了獲取關注,有人是發(fā)泄憤怒,更多的人是出于從眾心理,但總體上卻造成一種羞辱氛圍。為此,猶如早期的廢除足枷運動一樣,有人提出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被遺忘權問題,比如加州的“橡皮擦法案”,允許未成年人在成年后刪除以前的網(wǎng)絡帖子。
該書的基本思路是主要敘述美國羞恥/羞辱史的同時,偶爾與東亞社會進行比較。然而,對于美國羞辱的歷史和現(xiàn)狀,斯特恩斯看到了復雜多元甚至相互矛盾的趨勢,對于東亞社會的論述則似乎過于簡單,僅僅看到羞恥/羞辱在東亞社會的延續(xù),而未看到其他趨勢以及不同趨勢之間的互補或矛盾關系。而且,對于中國或東亞儒家文化的羞恥/羞辱似乎也存在一定誤解,比如儒家的羞恥心或羞惡之心很難完全納入到以社會性羞辱為主的歐美羞恥觀念之中。而且,即使對于美國羞恥/羞辱史,在敘述美國羞恥/羞辱發(fā)展趨勢在各個時期的多元性、復雜性甚至矛盾性的同時,或許可以進一步將其置于總體上的美國社會文化史和世界歷史之中,分析不同群體在其身份認同和社會關系中如何圍繞羞辱標準、羞辱對象、羞辱方式而展開互動和斗爭的過程。
這本書對于我們認識羞恥/羞辱在社會中的用途和濫用,無疑是很有價值的。作為一本綜述性和普及性讀物,卻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一是強調(diào)羞辱的社會性,將羞辱與家庭、性別、社群、司法、政治等議題結(jié)合起來討論。二是凸顯美國羞辱史的復雜性,反對現(xiàn)代性導致羞辱日趨衰落這一簡單結(jié)論??傊?,雖然存在社會文化差異,不管在歐美還是中國,羞恥/羞辱都是無所不在,牽連深遠,自尊/仁義之追求始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