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是中國傳統(tǒng)中秋節(jié),就在國人“共賞中秋月,神游廣寒宮”的同時,中國科學家聯(lián)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發(fā)表了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首篇研究論文,清晰闡述了返回樣品的物理、礦物和地球化學特征。今年的6月28日,嫦娥六號剛從月球背面采集并成功運回地球近2千克月壤,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樣本。
嫦娥四號探測器搭載的棉種在月球背面發(fā)芽
時值金秋,上海先棉故里黃道婆紀念公園里的棉田也迎來了收獲季。這些不同品種的棉花由黃道婆紀念公園學術(shù)顧問方云與非遺傳承人、中小學生們一同在春天播種,其中就有中棉所C41月球棉種。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著陸后,搭載的棉花種子順利萌發(fā),長出了“月球第一片嫩葉”,實現(xiàn)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生物生長培育實驗。這一片嫩葉背后的棉花種子,蘊含著中國眾多農(nóng)業(yè)科研人員近十年的心血,代表著中國棉花育種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加拿大姑娘Julie Beaulie體驗采棉花
第一波棉花采摘正值傳統(tǒng)中秋佳節(jié),一群來自紐約大學的洋學生走進了紀念公園,體驗采摘棉花,了解紡織歷史。來自紐約大學阿布扎比校區(qū)的加拿大姑娘Julie Beaulie對自己能在上海親手采摘棉花感到欣喜不已。專業(yè)為社會科學的她覺得這次特殊的節(jié)日之旅非常有趣,不僅讓她了解了從棉花到棉布的全手工紡織過程,對先棉“衣被天下”的歷史貢獻,以及中華紡織科技與紡織文明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拉近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距離。
《朤朤中秋月,綿綿華夏情》文化講座
在《朤朤中秋月,綿綿華夏情》文化講座中,方云向紐約大學的學生們解釋了中秋節(jié)的歷史演進:中國拜月習俗古已有之,從感念大自然的饋贈與恩賜,到在“春祈秋報”中逐步完善的儀式、規(guī)制、禁忌等,再到演化出特定的舞蹈、游藝、食品等節(jié)俗,最終,形成了中秋獨有的祭月、拜月、玩月、踏月等豐富的月文化體系。從最初的日月崇拜到千百年來對月球不竭的探索精神,在中國人心中,月亮一直有獨特的意義。到如今,中國人用科技探索月球,成就了中國偉大探月工程的累累碩果。
洋學生們認真地聆聽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認識了嫦娥、后羿、玉兔、廣寒宮、金蟾、桂樹等節(jié)日文化符號;在品鑒中國桂花烏龍茶和植物扎染中秋兔的過程中,更是對中國非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傳統(tǒng)技藝迷戀不已,紛紛豎起大拇指表示“Amazing”。
方云帶洋學生體驗手工扎染玉兔
“從月球棉到月球壤,距離華夏先民‘舉頭問月’已過去了千年,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不斷升級,中國人‘飛天攬月’的夢想正在實現(xiàn),而‘逐月精神’更內(nèi)化為民族精神,成為中國人亙古寰宇永不停歇的探索象征。隨著文化、經(jīng)濟、科技、教育等的長足進步與發(fā)展,我們相信中秋節(jié)日文化精神可通過廣泛的社會傳播以及代際傳承而被更好地賡續(xù),而中秋節(jié)日文化符號在國際舞臺的廣泛傳播與認同,將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民眾‘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典范?!狈皆票硎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