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动漫,91亚洲午夜一区,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丶,久久九九国产精品自在现拍

正文

三 莊子與自己抬杠嗎(1)

莊子的享受 作者:王蒙


  人們指出,莊子不是沒有自相矛盾的悖論:他一方面主張不辯不爭,一方面又不停地既辯且爭。他一方面主張形若槁木,心如死灰,叫做坐忘--坐在那兒就把世界把外物也把自己忘光了;一方面汪洋恣肆、華美俏麗、巧辯雄辭(我?guī)缀跻f他是巧言令色了),張揚個性,宣揚自我,滔滔不絕。
  
  這樣的文字不可能是在槁木死灰的狀態(tài)下寫出來的,而只可能是在興奮自得、擺平萬物,越說越對、高昂激揚、甚至是巔峰狀態(tài)下講說與論述的。
  
  他一方面主張鄙名薄利,一方面著書立說,洋洋灑灑,堪稱得意忘形,包括得意忘形的原意(非貶義)--得其“意”而忘其“形”,正如我們說的得意忘言、神似而非形似、領(lǐng)會精神而不是拘泥條文一樣,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狀態(tài),同時也包括貶義,即得意而有所失態(tài),其實這樣說也貶不到哪里去,一個人不論多么偉大,總有得意而手舞足蹈、如醉如癡、乃至略顯猖狂之時;一方面大講齊物,一方面又猛批成心(偏見、定勢等),如果物真齊了,齊物與聚訟紛紜之間,逍遙與不逍遙、成心與無成心、偏見與無偏見、虛靜與浮躁之間,又有什么不可齊而一之、大而化之的?
  
  就以我們前面講的莊子的拒絕世俗、超越了再超越來說,許由、藐姑射山仙人、 楚狂接輿(李白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都極端嘲笑修齊治平的理想,否定入世入仕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但莊子為什么又寫《應(yīng)帝王》一章,討論他的帝王烏托邦之大道呢?是不是更應(yīng)該寫一章非帝王、無帝王、至少是忘帝王呢?
  
  李白若真是楚狂接輿之精神上的朋友,就不該有那些“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吶喊與“章臺走馬著金鞭”之牛皮追憶啦!
  
  其實這樣的悖論不僅莊子有,一切全稱肯定、全稱否定的命題,都是有悖論的。你什么都肯定,那么對于否定你肯定不肯定?你什么都否定,那么對您的否定本身否定不否定?你用正數(shù)去乘負數(shù),得出來的數(shù)能不是負數(shù)即非正數(shù)嗎?你用負數(shù)去乘負數(shù),得出來的數(shù)能不是正數(shù)即非負數(shù)嗎?負負得正,負正得負,這本身就是悖論啊。你宣稱不相信一切已有的知識結(jié)論,那么你自己的這個不相信,能不能被相信呢?叔本華說,讀書就是讓別人將你的頭腦變成他的運動場,魯迅便說,你聽了他的話,就是讓叔本華將你的頭腦變成了他的運動場。再如我們說任何理論都可能過時,那么“可能過時”這一判斷本身何時會過時呢?當這個判斷過時以后,是不是“都會過時的判斷”、應(yīng)該被某種判斷將永恒不變、永不過時、認識終結(jié)、真理停止的判斷所替代呢?這不是很可怖嗎?其實數(shù)學家對于悖論的研究更認真也更精確。例如羅素悖論:一個理發(fā)師宣稱他只給“不給自己理發(fā)的人”理發(fā),那么他該不該給自己理發(fā)?給自己理的話,自己就不符合自己設(shè)定的理發(fā)條件;不給自己理的話,自己就符合給自己理的條件。羅素的這個悖論發(fā)現(xiàn)甚至動搖了康托爾的關(guān)于無窮大的實有性的理論:過去人們認為無窮大是一個趨勢而非實存,但康托爾認為一切數(shù)的集合就是無窮大。羅素問,這樣的集合本身是否也要求無窮大這個實有數(shù)本身參加呢?
  
  再比如說謊悖論,這是很有名的說法:當一個人宣稱自己說的一切都是謊言的時候,“我言皆謊”四字是謊言還是真實的話呢?壹·偉大的展翅與逍遙的寢臥-逍遙游
  
  我早就讀過關(guān)于聰明人戰(zhàn)勝暴君的故事:一位暴君規(guī)定,任何外鄉(xiāng)人到他這里都要回答“他來做什么”的提問,如果回答的是實話,他會被燒死,如果回答謊話,他會被淹死。這天來了一個智者,他答說我是來被淹死的,暴君將無法處置他。你燒死他,證明他是在說謊,你本應(yīng)淹死他的。你淹死他,證明他說的是實話,你本應(yīng)燒死他的。
  
  這是認識的一個難題,也正是認識、思維、辯論的一個巨大魅力。你不可能絕對化,絕對化包括將相對主義絕對化,其結(jié)果是破綻百出。你不能默不作聲,默不作聲與其說是代表智慧不如說是代表你壓根不存在,包括你的沉默也不存在。你不能滔滔不絕,滔滔不絕只能使你的議論與文字貶值。你不能絕對地脫離世俗,精英意識發(fā)展到吹噓膨脹、識普通人為草芥的地步,你就是十足的討嫌可笑,如果不說你是大言欺世的騙子的話,同樣,你不能絕對地與世俗同流合污,等等。
  
  老子已經(jīng)有這樣的悖論,他一會兒講“失道而后德”,認為道德規(guī)范是丟掉了自然而然的大道后的人為的代用品,一代用就可能假冒偽劣。另一方面他又時而從正面的意義上講德。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等等。當然你可以說,老子認可的德與他要否定的德是兩種不同的德,但是老子又如何有根據(jù)認定旁人說的德不是應(yīng)該認同的德,而只有他說的德才德得不得了呢。
  
  再往下: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br>  
  惠子即惠施,常常在《莊子》一書中被樹為對立面,可能事出有因,也可能只是行文的需要,莊子常常虛構(gòu)各種實有的人物包括仲尼(孔子)、顏回……的并不存在的故事、事跡以及一些其實并不存在的人物。這里的惠子也很善于辭令。他說魏王給了他一粒大葫蘆種子,種出來,結(jié)了一個大葫蘆,容積達到五石。(按,經(jīng)查網(wǎng)絡(luò),先秦至唐,一石等于一斛,折合六千毫升,或謂可容水一百二十斤。)五石,容量是三萬毫升。嚇死人了。
  
  故而惠子說,這樣的大瓠,用它來盛水,它的堅韌與承受力根本舉不起這么多水(六百斤嘛)。把它分成兩瓣作瓢,沒有什么東西需要用這么大的瓢來裝來盛。這樣的大葫蘆實無用處,我只好把它打碎拋棄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gspecialtie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