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悟”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zhí)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管理學家》雜志主編
席酉民博士
管理的神奇,在于其永無休止的變化!管理者的無奈來自于這些變化所帶來的無窮無盡的挑戰(zhàn)!于是,如何做一位好的管理者就成了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永恒話題!在管理中,盡管已有大量的理論研究成果,有眾多大師的智慧和妙語,也有無數(shù)實踐家的感言,但在豐富多彩的管理實踐中,人們也還不得不繼續(xù)在摸索中前行!
人們普遍認為,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但往往很難正確地處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著名管理學家亨利·明茲伯格教授認為“管理是科學、藝術和手藝”,從而有了著名的三角形理論??茖W可以學,藝術需要悟,手藝則在練。我的研究和實踐使我堅信,管理除了亨利·明茲伯格教授的科學、藝術和手藝屬性外,還有哲學和技術兩個方面。哲學產(chǎn)生智慧,科學積累知識,藝術誕生技巧,手藝習得經(jīng)驗,技術引致工具,能否將這五個方面融會貫通,則依賴于領導者或管理者自己的能力。這實際上就構成了我對管理的理解,也是我喜歡的管理知識五角星模型:領導者或管理者位于中心,哲學與智慧處于導引的最上角,科學與知識、藝術與技巧分別位于上面兩翼的兩個角,手藝與經(jīng)驗、技術與工具分別位于支撐地位下面的兩個角。哲學在思,科學在學,藝術在悟,手藝在練,技術在用,領導者或管理者如果能不斷地提升自我,則可融合這五個方面,大大提高駕馭能力。但凡優(yōu)秀的管理者,都能在管理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管理知識,積累管理經(jīng)驗,探索管理新途,思考管理之妙,感悟管理真諦,提升管理能力。這本著作實際上就是一位管理實踐者在這一提升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的寫照。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先生精辟地認識到:“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檢驗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他還深深地感悟到:“智力、想象力及知識,都是我們重要的資源。但是,資源本身所能達成的是有限的,唯有‘有效性’才能將這些資源轉換為成果?!边@些見解對我們理解管理和管理實踐都有重要啟迪作用。
德魯克先生非常重視管理的有效性,他曾經(jīng)告誡經(jīng)理人,“一定要知道你自己是如何利用時間的。”他自己就是時間管理的典范,當他接受邀請時,他會坦誠地回復不做下列事項:撰寫前言,替手稿或新書寫書評,參與專題討論會,參加委員會或任何形式的會議,回答問卷調(diào)查,接受訪問,以及上電視臺或廣播電臺。我也竭力做一位有效的管理者,力爭不做自己認為無意義的事情,包括為新書作序或寫書評。但遺憾的是我沒有德魯克的堅持,也缺乏德魯克的無畏,更沒有他的才氣和智慧,經(jīng)常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但還得努力去做的事情。
之所以不愿為新書作序,是因為首先要讀懂、要理解書的內(nèi)容,如果該書不是自己目前的興趣所在或精力所能,豈不誤己誤人。另外,序一般并不為書增色,也對書無大益,所以不寫為好。雖不主張為新書作序,但今年先后應邀為三本書寫序:一是為紀念德魯克誕辰100周年,為《德魯克管理思想解讀》一書作序,題為《與大師同行》;二是為一位企業(yè)家,也是我們EMBA學員對管理學習以及實踐中的心得和感悟所著的一本書作序,題為《管理之“師”》;再就是為本書作序。
在反思為什么會違背自己的意志為新書作序時,突然發(fā)現(xiàn)這幾本書之間的共同之處,就是它們都緊貼實踐,而且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不斷螺旋提升,這才體悟到自己接受的真實原因。由于我對管理知識和實踐的認知,非常重視有實踐的理論和有理論的實踐,但凡碰到在實踐中不斷感悟和提高的管理者就會備感親切,看到理論與實踐互動提升的研究成果也會特別欣悅。之所以痛快地接受邀請,除了被作者這種精神及文中散發(fā)出來的責任和思索所感動,還因為我日常也有這樣的習慣,就是注意觀察和思考,并將自己的理論思考與這些有趣的生活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并撰寫成管理短文,以《管理之道》系列出版,目的是讓讀者對生活、工作和社會有更清晰的認識,有更智慧的選擇。
本書作者是我們EMBA的學員,而且在畢業(yè)后還積極參與同學間、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如幫助學校面試EMBA新學員等;另外,他善讀好思,勤于將學到的新知識用于實踐,且不是簡單拷貝,而是經(jīng)過了自身的加工和提煉。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成功駕馭著年銷售額幾十億元的上市公司,還能在工作之余將自己的所思、所悟以及實踐心得撰寫成一篇篇有趣的管理短文。分享這些短文,猶如走進了一部管理連續(xù)劇,體驗著一幕幕管理情景和主人公的心路歷程。
我決然提筆為其寫下這段文字,不是因為師生系,而是贊賞他這種生活和工作方式,尊敬他的探索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至于文章的觀點和內(nèi)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能由讀者與作者進行思想碰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