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再次伴隨經濟的繁榮起飛了。1922~1929年(1923年是個例外),道瓊斯指數每一個季度都比前一年同期高。在此前的經濟繁榮期,例如1896~1907年,美國經濟和華爾街上的股價都大致翻了一番,也就是說,華爾街和美國經濟基本上是同步增長的。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華爾街的步伐明顯快于美國經濟:在這個時期,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不到50%,而道瓊斯指數卻上漲了3倍。
當然,對于美國經濟增長和華爾街股價上漲之間的差異,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也有其合理之處。這10年中,電力的廣泛運用使得勞動生產率大踏步地提升了40%;同時,一輪又一輪的并購浪潮使得美國工業(yè)更好地實現了規(guī)模效應。
另外,在20世紀20年代,廣告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信用卡的廣泛應用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了需求的增加。到20年代中期,許多普通人開始利用信用卡購買一些大件商品,而在20年代之前,信用是富人的專利,盡管那時也有一些有先見之明的商家,如紐約最大百貨商店梅西公司(Macy’s)的老板施特勞斯家族已經開始為客戶提供“先付訂金,暫不取貨,待余款付清再交貨”的服務。信用卡的普及大大增強了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和購買量,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在一戰(zhàn)“自由債券”的發(fā)行中第一次嘗到了資本主義的味道。沒過多久,他們就發(fā)現可以運用“信用支付”手段來購買債券和股票,也就是說,他們可以用保證金的方式從經紀人那里借錢來購買證券。
在一個股價不斷飆升的股市中,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隨處可見。只需支付10%的保證金,余額由經紀人墊支,這種投資方式也是快速致富的捷徑。例如,每股100美元的股票,如果以保證金的形式購買,只需要支付10%,也就是10美元。當你以每股120美元的價格賣出,獲得的利潤是20美元,利潤率是200%,但是如果你支付全額購買的話,利潤率只有20%。與此同時,華爾街的很多上市公司本身也是高度杠桿化的①,只要公司的利潤不斷增加,超過當前債務的利息,每股收益就會以飛快的速度增加,這會進一步刺激投資者對這只股票的熱情。但是如果經濟開始下滑,很多這樣高度杠桿化的公司就會很快破產。
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這些做法助推了股市的繁榮,但當時市場也還不是完全非理性的。隨后,很多無知的投資者一時頭腦發(fā)熱,也沖進來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當林德伯格①成功飛越大西洋后,華爾街上航空類股票立刻暴漲,而在當時,很多航空公司還沒有運送過一位乘客。
所有的經濟繁榮,不管它曾如何輝煌,都會逐漸衰退并結束。到1928年,美國經濟體內潛伏的經濟危機開始顯現。在這個時點,華爾街開始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jié),盡管股市運行有自己的規(guī)律,但不管怎樣,它也必須是實體經濟的一個映射—1929年的股市災難終于開場了。
華爾街歷史上最具諷刺意味的事件是,如果當時美聯(lián)儲主席本杰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一個老練的華爾街人——能夠再多活幾個月的話,這場著名的大災難或許可以得以幸免。
本杰明·斯特朗生于1872年,具有新英格蘭血統(tǒng)。18歲的時候,他加入杰瑟普-帕頓銀行(Jessup, Paton & Company)—紐約一家頗受尊重的銀行,隨后在華爾街平步青云。他于1895年結婚,有4個孩子,但家庭幸福卻似乎總是與他無緣:他的妻子在1905年自殺,他的鄰居摩根銀行的合伙人亨利·戴維森(Henry Davison)收養(yǎng)了他的孩子;他的第二次婚姻也是失敗的,他的妻子于1916年離開了他,在這一年,他得了肺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