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兆忠的日本體驗
文:董炳月(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所研究員,北京大學(xué)文學(xué)碩士,日本東京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
關(guān)于日本,李兆忠曾經(jīng)寫過二十多萬言的《曖昧的日本人》(2010年,九州出版社再版)?,F(xiàn)在他的第二本專著又修訂再版了,這就是《東瀛過客》。
“東瀛過客”這個書名表明了李兆忠面對日本時的自我定位,意味著進入與疏離兩種關(guān)系。拒絕進入則不成其為“過客”,全部融入亦不是“過客”。進入而又在進入之后保持距離,故成其為“過客”。“過客”也是一種心態(tài),意味著幾分旁觀者的清醒與超然。人一旦成為過客,世界就變?yōu)轱L(fēng)景并展示出新的意義。
李兆忠是一位研究者,大量閱讀了有關(guān)日本的研究著作。他是帶著豐富的理性知識成為“東瀛過客”的。到東京之后深入到日本的平民百姓之中,他又用那種男性少有的精細與敏銳感覺了活著的日本。面對日本,比起對既成觀念的認同,李兆忠更忠實于自己感覺。這可以舉他對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齊的名畫《神奈川沖浪里》的解釋為例。他認為這幅畫體現(xiàn)了日本人對“不平衡之美”的迷戀。這解釋與素來的正統(tǒng)解釋相去甚遠,我本不以為然,但將那幅畫再看幾遍之后,覺得他的理解也頗有道理?!安黄胶庵馈敝辽倏梢宰鳛檫@幅畫的一種解釋。畫面上強烈的動感確實來自于波濤的不平衡。掌握了豐富的理性知識而又忠實于自己的感覺,研究日本而又體驗日本,因此,在第一本書中李兆忠才能夠從日語、民間傳說、櫻花、溫泉、料理、相撲等文化問題,戰(zhàn)犯、廣島被炸、謝罪等歷史問題一直談到日本人的名片與狗。前一本書中最有創(chuàng)見的部分是第五章“語言——文化的壁壘”。該章能夠從日語這種最具特異性的語言入手解析日本人的文化心理,顯然是取決于李兆忠這位學(xué)者型“過客”所具有的日語、漢語和英語三種語言能力的綜合。
李兆忠并非那種把日本研究作為文化獻媚手段的“假洋鬼子”。相反,總體上他對日本持批判態(tài)度,目光中帶著些冷嘲。其批判不止于歷史認識問題,而且深入到國民性層面。比如他從一次住飯店的經(jīng)歷看出日本人的“小”(《再見,小日本》),從日本青年大野的英語病與欺軟怕硬看出日本人的“賤”(《東京男子漢》),從成田機場日本老人的孤獨背影看出某種“日中友好”的淺?。ā冻商餀C場的孤獨身影》)。不過,類似的批判由于具有“過客之眼”的超然,因此少了些劍拔弩張,多了些調(diào)侃。
本來,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留日反日”(旅日反日)是一種必然。這不僅是因為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受害者記憶已經(jīng)成為“集體無意識”,大部分中國人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國民在日本的生存狀態(tài)也并不那么理想。日本有所謂“三K工作”(指危險、臟、辛苦的工作,這三個詞的日語讀音用英文拼寫第一個字母都是K,故稱)?!叭齂工作”正是不少中國人從事的。同時,他們還要承受某些日本人的“三K態(tài)度”——厭惡、蔑視、戒備(きらぅ、けいべつ、けいかい,這三個詞的日語讀音用英文拼寫第一個字母恰巧也都是K)。三K+三K=六K?!傲鵎體驗”自然會強化那種“集體無意識”。
“過客”李兆忠在島國的“旅途生活”也曾有過辛苦的一段。掃樓梯于百貨店,端盤子于餐館,當(dāng)侍者于酒吧。關(guān)于這些,《東瀛過客》作了不少自嘲式的描寫。我是在國內(nèi)認識李兆忠并與他見面的,那時他已結(jié)束“過客”生活回國重做主人公。一位白面書生,身材不高,戴著眼鏡,有些弱不禁風(fēng),卻常常提著一個大包,走起路來昂首挺胸,看上去有些悲壯。讀《東瀛過客》時想象著他在東京打工的情景,便有些“異樣的感覺”。日本對于這位中國“過客”未免有些殘酷。他本人一定深切感受到了這種殘酷,好在他置身“殘酷”依然能保持“過客”的超然,而不是像電視紀錄片《我們的留學(xué)生活》的有些主人公那要悲悲切切。所以,在《太歲頭上動土》一文中他才能把自己的挫折寫成喜劇,寫得讓人意識不到那是挫折。
尤其可貴的是,李兆忠把自己的“過客”生涯變成了精神財富,在“殘酷”中升華了自己。因此他才能寫出《東瀛過客》中《來自第三世界的老外》這種文章。在該文開頭部分他這樣說:“剛到日本時,發(fā)現(xiàn)日本人只把歐美人當(dāng)作‘外人’(外國人的意思),中國不入此列,便忿忿不平:這不是明擺著瞧不起我們中國人么?小日本真勢利呀,想當(dāng)年,一切還不是從我們這兒批發(fā)來的么?”“然而回過頭來想想,便也心平氣和了,我們中國人自己也不是這樣嗎?我們又何曾把第三世界窮國家的人們真正當(dāng)成‘老外’對待過?”結(jié)論是:“趨炎附勢,是人類共的劣根性,小至個人,大到國家,莫不如此”。然后講述了兩位越南學(xué)者來北京進行學(xué)術(shù)交流時的際遇,調(diào)侃了中國人的勢利。調(diào)侃中包含著李兆忠作為中國人的自我反省,而反省的心理背景,顯然是在日本的“過客”體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于是為兩位越南“過客”鳴不平。李兆忠的日本論有深度、有廣度且有可讀性,但其中的良知更可貴。
人生是“旅途”,人不過是“過客”。從北京到東京的人是“過客”,從河內(nèi)到北京的人是“過客”,從鄉(xiāng)村到北京或上海的人同樣是“過客”。以“過客之目”看人,世界才能充滿陽光,人間才能多些溫情。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種簡單的認知方法中包含著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如果北京人、上海人或者名流學(xué)者們?nèi)狈@種人道主義精神,小看進城打工的民工,小看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那只能證明日本人小看中國人的合理性。
用“過客之目”看日本又用“過客之目”看中國、看自我,這“過客”當(dāng)?shù)煤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