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9日,激憤的清華大學學生在校內體育館舉行“國恥紀念會”,會后,在大操場上焚燒了校內的日貨,這也是五四運動中見諸史料最早的焚燒日貨行為。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抵制日貨運動就此拉開序幕。
不曾料到,世事洞明的鄭觀應呼吁的“兵站之外的商戰(zhàn)”,幾十年后瘋狂上演。而這種“商戰(zhàn)”并不是簡單的民族企業(yè)與外資企業(yè)的“商戰(zhàn)”,而是舉國民之力與外企全面斗爭。
這次抵制日貨運動的導火索,是正在圖謀復辟登基的袁世凱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這一賣國行為迅速激起了中國各界的普遍反抗,半個多世紀以來,面對軟弱無能的政府,國民無望無助之下選擇抵制日貨以抗爭。
抵制國貨已經大大突破了市場競爭的經濟范疇,是民族主義情緒的宣泄和反對侵略者的無奈抗爭。5月9日被定為“國恥紀念日”,實際上當時每年“國恥紀念日”,就是抵制日貨日。
1905年為反對美國華工禁約,國民發(fā)動了第一次抵制洋貨運動,這次運動也被稱之為“我四百兆同胞干預外交之第一起點”。從那以后,每當中國遭受列強凌辱,國民都會舉國之力以這種方式來反抗。
1908年,中國水師在澳門附近扣留走私武器的日本船“ 二辰丸”,但是軟弱的清政府卻迫于日方壓力釋放日船。清政府這無能舉動激起了粵商自治會發(fā)起中國近代第一次抵制日貨運動。
1915年,因日本提出對華的“二十一條”, 舉國上下發(fā)動了一次規(guī)模最大的抵制日貨運動;1919年,列強在巴黎和會上侵犯分隔中國山東主權,國民爆發(fā)抵制日貨運動;191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仍然是圍繞山東問題的解決,抵制日貨運動再起;1923年,因收回旅順、大連問題,抵制日貨運動再起;1925年,因日本在上海制造“五卅慘案”,抵制日貨運動再起;1927年,因日本出兵山東,抵制日貨運動再起;1928年,因日本在山東制造的濟南慘案,抵制日貨運動再起;1931年,日本發(fā)動“9·18”事變,抵制日貨運動再起。
我們發(fā)現(xiàn),20世紀的前半段,抵制洋貨運動的對象主要是日本,乃至今日抵制日貨運動也時有發(fā)生,其中緣由道來憤慨、說出無奈。
中日鄰邦,恩怨交加,糾纏千年,糾結至今。
自隋唐,中日開始邦交,盛唐時期最為密切,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學習政治、經濟、文化。唐末至清初,中日偶有沖突,以明代日本發(fā)動慶長-文祿之役最為嚴重,但和平仍是主流。
然而,甲午一戰(zhàn),日本血腥入侵,將中國推向災難深淵,中日仇恨因此而起。后來,日本伙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搶占中國山東,提出“二十一條”,制造“九·一八”事變,還得寸進尺,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制造“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日本罪行,十惡不赦,罄竹難書;中華民族,受盡屈辱,沒齒難忘。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中日斷交長達幾十年。今日,雖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邦交幾十年,但每遇釣魚島事件,國仇家恨刺痛國人心。
與日本人一樣,率先侵華的西方列強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同樣擢發(fā)難數(shù),國人同樣咬牙切齒。但是,此時西方列強被一戰(zhàn)和戰(zhàn)后重建搞得焦頭爛額,以致對華侵略的勢力有所減弱。遠離歐洲戰(zhàn)火的日本乘機大興實業(yè)、奮起直追,產品大量輸入中國,搶占列強在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