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點票、就餐券
糕點票券是居民購買糕點、餅干的憑證。1960 年開始,由糧食局印發(fā),月內(nèi)使用。三年困難時期,糕點票券按人發(fā)放。
上海還于同期印發(fā)一種購買餅干專用糕點券。居民中只有老人、孩子才能享用一點營養(yǎng)品即糕點餅干。
起初居民每人每月憑本供應糕點0.5 斤。后來改收糕點票并加收3 兩糧票。糕點票分漢民、回民兩種。華僑特供高級糕點票,半年4 兩。此外每人每月供應半斤餅干票,中秋節(jié)才發(fā)放半斤月餅票,變得越來越稀罕。①在北京,市民每人每月憑本供應糕點0.25 公斤,后來改收糕點票并加收0.15 公斤的糧票。此外每人每月半斤餅干票,中秋節(jié)半斤月餅票,跟上海市一樣待遇。
這點奢侈品,算是對老幼的特別照顧。
“大躍進”帶來財政危機,人民幣投放量大幅度增加。通貨膨脹、商品緊缺。老百姓手里的錢買不到東西,物資匱乏,供求壓力非常大。政府千方百計回籠貨幣,嚴防社會動亂。
1960 年8 月,我國城鎮(zhèn)飲食業(yè)(中西餐廳、飯館、點心鋪、小吃店)實行收糧票或就餐券供應。就餐券是居民到飯店進餐購買主食所交付的憑證,于困難時期由糧食局印發(fā),一般是市區(qū)通用,當月有效。同時又保留一些高級飯館不收糧票,高價銷售。
1960 年,天津也發(fā)放過高級飯館就餐證。按票面指定,這些高級飯館指天津包子鋪(狗不理)、登瀛樓、玉華臺、周家食堂、正陽春、燕春樓、起士林和塘沽渤海餐廳。這八家不僅是天津老字號,在全國也小有名氣。當時能在這些飯館就餐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