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沒了頭部還可以生存9天?
這一點,約瑟夫·孔克爾也做出了解釋:不光蟑螂,其他很多昆蟲去除頭部后都能活很長時間。他把蟑螂和人類做了比較:
1.如果人類被砍掉頭顱,會大出血而死,但昆蟲的循環(huán)系統和人類不同,是開管式循環(huán),當頭被砍掉后,它們的傷口會在囊血細胞或者足細胞的作用下很快就被堵?。ㄅc人類血小板作用相似),不至于血流不止。
2.人類呼吸依靠嘴或者鼻子,這些功能由大腦來控制,因此砍掉頭,呼吸就會停止。而昆蟲通過腹部的氣門呼吸,不需要通過大腦控制,而且血液也不用運輸氧。它們只需要通過氣門管道就可以直接用導管呼吸空氣。
3.蟑螂屬于變溫動物,不需要消耗能量來維持體溫,這意味著它們需要的食物比人類少得多。它們吃上一餐,能生存數周。而且沒有了頭部,蟑螂會老實待著,不會亂跑,這可以減少體力消耗。在實驗室條件下,只要沒有遇上掠食者,傷口又沒有被細菌或病毒感染,它們甚至能繼續(xù)活1個月,直到餓死。
不過這種看似很牛的能力在人們的生活中卻沒什么意義。因為蟑螂的頭部很小,又隱藏在前胸背板下面,還有靈敏的觸角探測危險,所以就算意外受傷,也幾乎不可能全身完好而僅僅頭掉了。就算真的掉了,以其平時生活的骯臟環(huán)境,傷口也會迅速感染而死。但是,如果一只攜帶卵囊的雌蟑螂頭掉了,它的卵還是會孵化。因為卵一經產出就已經成熟,不用再從母體獲取營養(yǎng)。就算你把抱卵雌蟲車裂,只要卵囊沒破,里面的卵就能正常孵化。
有些蟑螂受到驚嚇,可以跳躍數米之遠?
已知現存的蟑螂是沒有跳躍能力的,除了下面這一種。2010年,南非科學家邁克·皮克爾(Mike Picker)和喬納森·科爾維爾(Jonathan Colville)在開普敦的桌山國家公園發(fā)現了一種能跳的“小強”——Saltoblattella montistabularis。他們開始以為捉到的是蟋蟀,但后來發(fā)現它竟然是只蟑螂。在此之前,人們只知道侏羅紀晚期有過會跳的蟑螂。現在它已經被美國的國際物種勘測協會(IISE,隸屬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每年都會評出上一年的十大新物種)列為2010年十大新物種之一。
但流言中所說的“跳躍數米之遠”肯定指的不是這種蟑螂,因為它去年才被發(fā)現,而這則流言至少在2007年就出現在網上了。流言所指的跳躍,其實應該是蟑螂受驚后常有的短距離飛行。
蟑螂暴露在大于人體有害劑量12倍的環(huán)境之下仍可安然無恙?
這句話本身不嚴謹,因為它沒有說明到底是什么毒物的有害劑量。經過查詢,謠言粉碎機調查員認為有可能是指核輻射。因為有資料顯示,1963年,兩位科學家發(fā)現,蟑螂的輻射致死量比人類高6~15倍。但別忙著贊嘆小強,先看看別的昆蟲:在廣島核爆后人們發(fā)現,某些蛀蟲和它們的卵在48000~68000拉德(輻射吸收劑量單位)下還能正常生長;1959年,另外兩名科學家發(fā)現,64000拉德的輻射才能殺死實驗室最常見的果蠅,一種柔繭蜂甚至要180000拉德才能殺死。而我們無敵的小強呢?科學家的只用1000拉德就干擾了它們的生育能力,6400拉德就殺死了93%的蟑螂??梢钥闯觯肟馆椛淠芰Υ_實比人強十幾倍,但跟別的昆蟲一比,你就知道它充其量也就是個“2級變種人”。
一般家庭若發(fā)現一只蟑螂,其總數可能超過兩萬只?
這個謠言和上一條一樣十分經不起推敲。首先,描述就很模糊,一般家庭是什么樣的家庭呢?還有,“發(fā)現一只”是在哪里發(fā)現?是蟑螂最容易聚集的廚房,還是在臥室?在白天,還是夜里發(fā)現?是一天發(fā)現一只,還是十年發(fā)現一只?最后,竟然出現了“可能”兩字。這不跟沒說一樣嗎?還可能就這一只呢!一切皆有可能??!最重要的是,沒有任何學術文獻證實此觀點,這個謠言純粹是嚇唬人的。不過,如果你家經常在白天看見蟑螂出來爬(注意,是經常),那就說明你家的蟑螂確實已經很多了。因為家中常見的幾種蟑螂都是夜行性的,白天只是躲在縫隙里。如果蟑螂多得所有縫隙都滿了,多余的蟑螂就只好白天在外面晃蕩了。
最后免費送給大家一個滅蟑秘方,謠言粉碎機調查員親身試驗過的。把硼酸粉(藥店有售)、兩勺糖和等重量的蒸熟的土豆泥混合在一起,放在蟑螂必經的角落縫隙里,不出一周所有蟑螂必定死走逃亡,消失無蹤。其實,硼酸作為非有機磷類及非除蟲菊酯類藥物用于蟑螂的防治早有報道,一些滅蟑藥也含有硼酸。使用時注意避免硼酸進入眼睛,避免誤食,放在兒童、寵物夠不到的地方。這個方法滅蟑有奇效,大家不妨一試。
結論:部分證實。蟑螂確實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之一,不服不行。不過它的一些行為本是昆蟲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因為它和人類朝夕相處,所以人們才以為只有它才這么強。其實每個物種為了適應環(huán)境,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本領。哼哼,世界如此險惡,沒有兩把刷子怎么出來混。
參考資料:
[1]林啟彬.中國的蜚蠊目昆蟲化石.昆蟲學報,1978,21(3)
[2]齊欣,孫耘芹.德國小蠊生物學特性及綜合治理.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4,15(1)
[3]吳朝暉.蟑螂化學防治和膠餌的應用研究.中華衛(wèi)生殺蟲藥械,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