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一章中,老子指出:大的國家有如江河下游地區(qū)的聚集地,如萬物之母般,天下萬物都會自然而然聚集于此處,交流互動、滋養(yǎng)生息、相生兼容。通常“雌”都是以柔靜的低下姿態(tài)而勝過“雄”。
所以,當大的國家有足夠的包容能力時,小國都愿意歸附大國;當小國能夠配合大國運作時,就能與大國相結(jié)合。不論大包容小或小配合大,大國的功能不過是多照顧一些人;小國不過就是多配合大國一點,讓大國的政策更有效率;這樣,雙方就能夠互蒙其利了!所以,站在愈是大的、強的一方應該更加居下謙虛,才是有德者的治世之道。
老子表面上雖然闡述的是國家如何發(fā)展壯大的智慧,實則闡述的是一種人生智慧。若想發(fā)展自己,唯有將自己放低才行。
放低自己,就是通常所說的低調(diào)做人。這是一個心態(tài)問題,也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估量問題。自覺非同一般、高人一等,便會放不下架子,也夾不住尾巴,只能頤指氣使、俯視于人。只有把自己當成一個平凡人、不與人比較別人在某方面強,才會與人平等、看人平視、待人平和。
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倍鸥φf:“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guī)??!敝T葛亮懂得放低自己,雖躬耕于山林不也同樣修得滿腹韜略,成就了日后蜀國的霸業(yè)?亞伯拉罕·林肯懂得放低自己,雖鞋匠出身不也成為受人景仰的美國總統(tǒng)嗎?所謂智慧,并不是把自己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讓自己飄飄然,而是來到低處以一種謙卑的心去仰視蕓蕓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