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玩的是,迪倫本身作為一個浸潤在這個時代中的人,卻是個邊緣清晰的自我主義者。一個人在青春和熱血之中,最大角度地切入時代,又在被壓縮成一個文化符號之后,重新把自己撕扯下來。在這本十七萬字的傳記中,溫文克己的迪倫只說了一句臟話“我操他”,就是在被別人稱做“六十年代人的良心”的時候。他算是個政治性敏感,閱世心活躍,與時共振的人,他連寫歌都是在報紙上找題材。他并不是個對時事冷淡的人,可是他又時時與之保持距離?!暗日业秸婺啦幌晗嗪螅揖鸵黄ü勺谏厦?把它壓垮。”
《像一塊滾石》之后,國內又引進了《放任自流的時光》,蘇西·羅托洛寫的。蘇西是迪倫二十歲時的女友,在十七歲的她眼中,鮑勃已然是魅力四射的?!安还芪艺驹谀睦?,環(huán)顧四周,總能看到鮑勃就在不遠處。雖然頑皮、隨和,但舉手投足間散發(fā)出強烈的氣場,讓人想不注意都難?!碧K西本人也是個藝術家,但是和《尼金斯基手記》那種思路跳接過多的書相比,這本書線索清晰,信息落點準確,不蔓不枝,不偏不倚,淡定沉著。蘇西的回憶錄,讓我想起塞林格女友的那本,看似是事關名人的八卦書,其實涵蓋面不止。塞林格女友那本是個猶太少女的心靈成長史,而鮑勃·迪倫女友的可以遠觀格林威治村成為搖滾基地的發(fā)展史以及六十年代的美蘇冷戰(zhàn)氛圍??磿鴷r要深呼吸,兩個叛逆年輕人戀愛中荷爾蒙滿溢的青春體味,以及狂飆的時代氣息。蘇西是個安靜愛思考的女孩,鮑勃則活躍多變,他們最后的分手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女方更喜歡沉浸于獨自工作的喜悅之中,而男方天生就是做明星的料子,在舞臺上閃閃發(fā)光的角色。女方會被尖叫的粉絲嚇壞,而男方則很清楚怎么在追捧中劃出邊界,得到支持又不失自我。
他更喜歡做回他自己,他是個頑強的自我主義者,這就是我愛迪倫的地方,也只有一個自我主義者,才會這樣行文。我喜歡他文字中那種不軟不硬的交流欲。他既不是站在理論和道德至高點上,帶著真理在握的悍然表情,硬要撬開別人的小腦袋,把道理塞進去的那種粗暴,也不是《亨利與瓊》那樣一味喃喃自語,完全不顧讀者閱讀節(jié)奏的自私寫法,也不是步步煽情,意在滲透。他就是淡淡地表達他自己,簡筆畫似的,解釋是件太無聊的事,我才不屑把自己交代得那么清楚。你懂多少,那是你的事,反正我就這么大耐心了。
他讓我想起契訶夫,后者是地攤雜志作者出身。彼時地攤雜志約稿時都要規(guī)定行數,一百二十行,一百行,也就是說,在動筆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倒記數,這種倒計時訓練,練就了契訶夫的短時爆發(fā)力,讓他可以在十句話里處理完一個人的全貌。而迪倫呢?可能是他長期寫民謠的緣故,所以他的文字壓縮力很強,能在幾句話之內就交代完一件事。“這是一個書的洞穴,而到目前為止我都是在另外一個文化譜系里成長:白蘭度、迪恩、夢露……而這些名字在這些書面前都成了笑話?!敝挥腥齻€層次,卻把一個小鎮(zhèn)孩子,到了紐約,初見壓頂書海的駭人陣勢時,所受到的震撼描述得非常到位。非常漂亮的跳接動作,文字的連接縫口都找不到,讓我想起說故事時的費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