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開口就已經(jīng)不容易了,開口之后遭到拒絕就更讓人難以忍受了。旁邊的人都在看我,好像我是麻風病晚期。被拒絕雖然難受,但還可以接受,雖然此時我已經(jīng)很渴望有人跟我說話了,但真有人上來跟我說話時,我卻感到更痛苦。我事后總結(jié)了一下,此時別人跟我說的話可以分為三種:禮貌拒絕(“沒興趣”或者簡單嘟囔一句“對不起”),直接拒絕(“別跟我說話!”),勃然大怒(“滾開!”)。有的話還可以接受,有的差點兒沒讓我當場掉淚。就這么過了大概一個小時,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犯了個大錯。要是所有美國人都這樣,我這個計劃就完蛋了。
我找個地方坐了下來,地面很臟(用“臟”這個詞完全是因為我一時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了,實際上,這個詞遠遠不足以形容當時的情況)。我反思了一下前幾個小時的情況,開始產(chǎn)生一種真切的感受——極度孤單!
這種感覺并不陌生。多年來,孤獨一直是我最忠實的伙伴。為什么到了美國就要不一樣呢?從我身旁經(jīng)過的每一個人都在提醒我這個世界是怎樣的現(xiàn)實,提醒我未來的道路還很漫長,我所能依賴的東西其實微不足道。為什么要做這一切?有什么意義嗎?我真的以為這一切都會很輕松嗎?迄今為止,我所遇到的所有同類都拒絕向我提供任何幫助——現(xiàn)實狠狠地給了我一記耳光。
可問題是,這不正是我想要的嗎?我不正是想要去思考我是誰,我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界嗎?這是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可不是在度假。
慢慢地,我開始想明白了:別人的拒絕其實是上天給我的禮物。它讓我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是相互隔離的。唯一的區(qū)別在于之前我遇到的隔離是相互的:我隔離別人,別人也隔離我,而現(xiàn)在是單方面的:雖然我想走近別人,但別人卻仍然在隔離我。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在倫敦時,我可以有很多辦法去逃避這種力量,比如玩電子游戲,上網(wǎng),或者在商場里瞎逛。但到了這里,我卻必須設(shè)法跟人建立聯(lián)系,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生存下去。
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的計劃開始發(fā)揮作用了。現(xiàn)在我必須跟別人建立連接了,這就是我要找的東西。
很快就有一個聲音傳來。
“嘿,光頭!”
我轉(zhuǎn)過身去,看到兩個黑人站在那里,一男一女,看樣子像是要揍人,或者剛剛痛扁過某個倒霉蛋——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猜的沒錯。換種場合,我肯定會停下腳步,往后退幾步,然后立刻逃離。但這是我第一次跟紐約發(fā)生關(guān)系,絕對不能浪費這次機會。沒錯,他們看上去是不太友善,管它呢!其中一個家伙眼神冰冷,但好像還透著一絲快樂,甚至是開心。他戴著一頂常見的鴨舌帽,渾身透著一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