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986年,其他的數碼攝像公司如松下、COPAL(科寶)、富士、佳能、尼康等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制工作,并陸續(xù)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數碼革命就此點燃。這些不需要膠片和暗盒也能采集和記錄影像的攝像產品顛覆了對攝影的傳統(tǒng)認知。當然,早期這些還停留在實驗室里的產品造價昂貴,體積龐大,還無法普及和推廣。
1995年2月,卡西歐公司發(fā)布了當時給全球數碼相機領域造成轟動的一款數碼相機QV-10。這款相機具有25萬像素,分辨率為320×240,無內置閃光燈。這樣的配置在當時已經是非常主流的了,然而其售價卻在當時刷新了歷史新低,上市價格只有6.5萬日元。它的出現讓很多消費者開始意識到,原來數碼相機可以那么平民化,同樣也引發(fā)了第一場數碼相機市場的熱銷風暴。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為卡西歐 QV-10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首款商用數碼相機。
此后數碼相機的發(fā)展一日千里。1995年上市銷售的數碼相機像素僅僅為41萬,僅僅過去一年,到了1996年,數碼相機的像素就達到了81萬,幾乎是1995年的兩倍。而1996年數碼相機的出貨量也創(chuàng)歷史紀錄,達到了50萬臺。數碼相機從這一年開始,全面進入消費者的視線,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流行時尚的代言人之一。1996年也成為數碼相機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從此,數碼相機進入了以數量級發(fā)展的新時代。
柯達并沒有缺席這股數碼化的浪潮。事實上,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恰是由柯達率先發(fā)明并制造出來的。1974 年,時任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的史蒂文·薩松,肩負起了發(fā)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1975,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世界上首部數碼原型機問世。這臺機器重 8.5磅,由16節(jié)AA電池(一種電池型號,即5號電池)驅動,將照片記錄在磁帶內。歷史上首張數碼相片由這臺機器記錄。數碼相機時代從此誕生。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作為數碼相機的最先締造者,柯達卻沒有看到數碼化的影像采集方式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就在各大相機生產廠商將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確定在數碼領域的時候,柯達卻依然沉溺于傳統(tǒng)膠片。當全球膠卷消費市場每年以超過10%的速度急速萎縮時,柯達卻沒有通過這一現象識別到行業(yè)環(huán)境的變化,并像其他相機廠商一樣全力進行數碼化轉型,而是錯誤地將發(fā)展方向放在了現在看來僅僅是過渡產品的“一次性膠卷相機”上。2004年,柯達投資4 000萬美元在中國廈門建造了全球一次性相機生產基地。然而,僅僅在4年過后,該工廠便宣告停產——因為在數碼相機的沖擊下,單薄的一次性膠片市場需求根本不足以支撐工廠的運營成本。
事實上,不僅是一次性膠片市場如履薄冰,整個膠片產業(yè)都在急劇跌入冰河世紀。數碼技術的驚人發(fā)展打開了一道鮮亮的門,卻也關上了一扇沉重的窗。
由于需求快速下降,柯達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急劇萎縮,財務危機頻頻。2012年1月3日,柯達宣布,由于公司股價連續(xù)30日跌破1美元,它收到了來自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警告。受這一消息的影響,柯達股價在1月3日繼續(xù)下跌3.7%,報收于63美分。而最近的一則消息稱,柯達公司已經與債主達成7.93億美元的貸款協議,這或許有可能幫助柯達擺脫破產保護的尷尬狀態(tài),但看上去更像是茍延殘喘的財務救援。元氣大傷的百年老店此刻正如履薄冰,而當年錯誤的決策導致良機錯失,讓人們不禁對黃色巨人的倒下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