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時候,我曾經買過一張裝卸靈活的小木桌。平時家里吃飯、美棠做針線、孩子們做功課都會用它。轉眼近二十年過去,孩子們大了,小木桌早就超齡服役。但他們對它修修補補,有的地方釘上鐵釘,有的地方用鐵絲纏緊,它還是搖搖晃晃,油漆斑駁。
我在安徽的頭十年,都是在治理淮河的工地上。勞動方式簡單而原始,完全不費腦子。為了給腦袋找點事做做,我把美棠寄來的英語書上一些詞句抄寫在小紙條上。冬天放在口袋里,夏天就放在草帽里。勞動間隙就拿出來讀誦,可算是繁忙勞作中的小樂趣。
過年仍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事。每年一次的春節(jié)回家探親都是我最興奮忙碌的時候,總是大半個月前就要開始準備。先請好假,再借錢,一般總要借30元左右,好多買些東西回家。因上海有些東西不好買,或者貴,每回都和美棠商量盡量多帶些,有糯米、花生米、芝麻、黃豆、瓜子、菜油、麻油、雞蛋、咸鵝等等。出發(fā)那天,我黎明即起,先挑擔去五六公里外的六安汽車站,坐車到合肥乘火車,出上海站后,沿河南路疾步回家——這兩小時的路,就是回家的最后沖刺了。
到了家總得要晚上,全家人都高興非常。岳母忙著在屋外的鍋里蒸著咸鵝;美棠和小紅在屋里加一只煤球爐,炒著瓜子和花生,炒得滿室生香;孩子們一面吃著花生瓜子,一面就高聲歌唱起來,我也拿出口琴給他們伴奏。鄰居有位吳老太太,從我們家房門口經過時嘆道:“這家人真好?。 ?/p>
半個月的春節(jié)假期過得極快?;疖嚻币奄I好,次日清晨就要離家了。我只同意長子希曾和次子申曾送我去火車站。幾個小的爭著也要送,我沒同意。爭了一會兒,最小的小紅忽然笑著說:“好!我有辦法的。”
到了天亮時分,準備動身。我到里間去取那只大旅行包,卻只覺有什么東西絆住了。細看之下,原來旅行包上綁了好幾個鈴鐺,鈴鐺上又用一根繩子系在了小紅的右腳上。我把鈴鐺和繩子輕輕解開放好,而小紅還在酣睡。拎起包的時候,我再看了女兒一眼就和希曾、申曾走出房門,美棠也只讓她送到家門口。
一九七三年開始,廠里開始流傳起一些小道消息。比如原先戶口在上海的人,只要家庭成員同意接收,便可以把戶口遷回上海。但這樣要冒風險:當時我們這些人在廠里已屬正式工人,享有勞保和退休待遇,我每月寄回家的工資也是維持家計的主要來源。假使回了上海卻不能落實政策,反而會讓一家人的生活更陷入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