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人都能自由地感受自己的喜悅、興趣或驚奇,這些都是湯姆金斯所稱的“正面情感”,也就是“好的”情感。當恐懼、悲傷和憤怒受到壓抑時,我們感受喜悅、興趣和好奇的能力同時也被封鎖起來。我們的父母有這樣的遭遇,所以他們無法讓我們有這些感受。孩子表現(xiàn)得太興奮、好奇或是盤根究底,會被父母當成丟臉的行為。
哈維·杰金斯的治療模式,即重估輔導,與原痛處理療法類似。他提出,一旦某次創(chuàng)傷經(jīng)歷帶來的情感受到阻滯,心靈就無法評價或接受這一經(jīng)歷。當情感能量阻礙了創(chuàng)傷的釋放,頭腦本身的運作能力就會衰減。漸漸地,心靈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因為每遭受一次類似的情況,情感能量的阻滯就加深一層。每次新的經(jīng)歷,只要與原始創(chuàng)傷類似,都被放大到遠遠超過實際情況的程度,令人不堪忍受。前文中,我把這種情況稱為“突發(fā)性年齡退化”。這就像巴甫洛夫用狗做的著名實驗一樣:每次給狗喂食時都讓它聽到鈴聲,假以時日,即使沒有食物出現(xiàn),鈴聲也會讓狗分泌大量唾液。同樣,每次聽到圣誕頌歌,都會勾起我的回憶,醉醺醺的父親毀掉圣誕節(jié)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受傷的內(nèi)在小孩充滿了童年創(chuàng)傷所致的傷痛及其蓄積未發(fā)的能量。我們感到傷心的原因之一,就是要體驗過去的痛苦經(jīng)歷,以便能量能為當下所用。如果我們不能表達出悲傷之情,這份能量就會凍結(jié)。
不正常家庭的眾多規(guī)則之一,是“不允許去感覺”,甚至禁止你的內(nèi)在小孩知道他在感覺。不正常家庭的另一條規(guī)則,是“不準說”,也就是禁止表達情感。在某些情況下,它的意思可能就是,你只能表達某些特定的情感。不同的家庭有不同形式的“不準說”規(guī)則。
在我們家,除了內(nèi)疚感,所有其他情感都是被禁止的。情感被視為軟弱的象征。我一再地被告誡:“不要這么情緒化。”我的家庭與千千萬萬的西方家庭一樣,是扛著“理性主義”副產(chǎn)品的家庭。理性主義堅信理性的至高地位。作為人,必然要理性;太情感化,就缺乏人性。一直以來,壓抑和貶輕情感是大多數(shù)家庭的通病。
被壓抑的情感
情感既然是能量,就需要通過表達釋放出來。不正常家庭的孩子通常沒有同伴,也沒人聽他們傾訴,他們只好用自己知道的方式來表達,也就是“向外實現(xiàn)”或“向內(nèi)實現(xiàn)”。情感壓抑發(fā)生得越早,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就越大。這些沒有得到解決、沒有得到表達的情感就是我所說的“原痛”。原痛處理涉及重新體驗這些早期的傷痛,表達這些被壓抑的情感。一旦做到這一點,人就無需再向內(nèi)或向外實現(xiàn)他被壓抑的情感了。迄今為止,原痛處理仍沒有多少科學依據(jù)。弗洛伊德對壓抑、分裂和錯位曾有過廣泛論述,并把錯位當成首要的自我防御方式。他認為,這些防御機制一旦形成,它們就會自動地、無意識地運行。然而,弗洛伊德并不能確切解釋這些機制是如何運作的。例如,大腦中發(fā)生了什么,使得我們能停止體會痛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