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制度為什么能夠維持如此長久?
因為雖然制度阻斷了賤民們的出路,卻給他們開了一扇虛無縹緲的窗,作出了虛假的承諾。
印度種姓制度的成功之處在于,人們把這種制度融入普遍的大眾宗教之中,并成為其核心內(nèi)容,這個宗教在早期我們可以稱為原始的婆羅門教,到了后期,發(fā)展成了印度教。
掌管婆羅門教的,往往是婆羅門階層,他們與國王們的剎帝利階層共同組成了統(tǒng)治集團。婆羅門教的核心教義是為了避免賤民們的反抗而制定的,教義強調(diào),人們的靈魂是輪回的,這一世為人,下一世可能成為動物,也有可能升為更高種姓的人類。比如,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賤民在下一次輪回中可能升為剎帝利,成為統(tǒng)治者的一員,而一位不守規(guī)矩、充滿了野心的賤民則會降格成為動物。
通過把循規(guī)蹈矩納入到信仰體系中,使得人們遵從于現(xiàn)世的社會制度而不加反抗。于是,龐大的賤民階層為了尋求來世的幸福,放棄了自己的今世和血緣上的子孫,他們更看重的是靈魂。
我們可以把印度教和中國的儒教做一個對比。
當一個社會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時,必須把那些所得最少的人納入秩序之中,如果他們游離在外,就太危險了。中國的儒教也是為了維持持久的社會秩序而建立的,它強調(diào)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樣是為了讓人們各安其位,不要隨便反抗社會。
不同之處則是,儒教強調(diào)的是今世的循規(guī)蹈矩和為子孫修得福分,通過血緣關(guān)系完成社會進階,而印度教強調(diào)的則是靈魂。兩者雖然路線不同,但從實踐看,都是成功的。甚至原始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更加成功,印度社會非攻的特征比中國社會還要明顯。同時,印度人善待動物、尊重任何生命體的性格,也可以從他們六道輪回的教義中找到根源,畢竟人的下一世可能就是動物,誰能保證,那些動物中沒有自己的親戚朋友呢?
然而,為什么印度教在印度如此成功,卻走不出國門,在國外的影響極小呢?
這也和儒教在中國如此成功,卻無法向外擴散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