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1868~1940)字鶴卿,又字孑民等,浙江紹興山陰縣人。20世紀中國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義革命家。曾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要職。在執(zhí)掌北京大學期間,參照德國大學的理念,對北大進行了全面改革,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師承: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博覽群書;在德國,接受著名歷史學家蘭普萊西指導。
高徒:蔣夢麟、羅家倫、楊振聲等。
核心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教育實績:奠定中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中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富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革新北大,使之成為以學術自由而著稱的現(xiàn)代大學。
時事問題因緣復雜,今日見一問題以為重要,進而又會看到比此更重要的問題,以此往復于政治問題,則無法盡萃學術。
—蔡元培,《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
1919年7月23日
國事漸平,教育宜急
每當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于激越的政壇紛爭而無法力保高潔時,他都會選擇辭職,退出江湖,游學歐洲。這幾乎成為蔡元培人生的周期性行為。
1913年9月1日南京失陷,二次革命宣告失敗。陷入低谷的國民黨人紛紛流亡國外。辭職出走的第一任民國教育部部長蔡元培出現(xiàn)在法國巴黎的街頭。出行前他和商務印書館約定,每天以半日撰譯書稿,該館將致以每月200元作為稿費。
三年后,新任民國教育部長范源濂的一份急電,驚破了蔡元培在法國的寧靜時光。
此時,北京城又在一場亂局中更迭了政權。在一片唾罵聲中,做了83天皇帝夢的袁世凱病逝,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
范源濂盛情邀請蔡元培歸國出任北大校長,電文用詞極其殷切:“國事漸平,教育宜急?,F(xiàn)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師表群倫。海內(nèi)人士,咸探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回國,以慰瞻望。啟行在即,先祈電告?!?/p>
1916年10月2日,蔡元培同吳玉章一道由馬賽乘船回國。實際上這時北京還傳來另一個好消息,雖然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基石未深,但在吵吵鬧鬧的較量中,國會的民主勢力卻占了上風,明令恢復民國初年的《臨時約法》。蔡元培的戰(zhàn)友孫中山、黃興等也正在歸國途中。
對于是否接受北大校長的任命,蔡元培內(nèi)心曾有過猶豫。他與吳稚暉商量此事時,吳說了一句:“中國事,云不可辦,則幾無一事可辦;云可辦,則其實亦無不可辦。”他又想到,要使中國轉(zhuǎn)危為安,只有從教育入手。他在給汪精衛(wèi)的一封信里講到,當年普魯士受拿破侖蹂躪,哲學家、教育家費希特改良大學教育,對于挽救普魯士貢獻很大。普魯士之所以戰(zhàn)勝法國,人們都歸功于小學教師,之所以有那一代小學教師,得力于高等教育。在國外從事文化教育活動,不如在國內(nèi)切實。他自己就說得很清楚:我的興趣就在大學。他認為大學能夠培養(yǎng)出國家的精英人才,中國如果有一批杰出的尖端、高端人才,中國就有希望,中國才能走向富強。
他雖然早有此心,但還是有朋友勸他不要回去,認為當時的北大以腐敗聞名,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反于他自己的聲名有礙,還有的認為那是在為北洋政府服務。但他本身卻抱著救國的理念和改革舊教育體制的愿望,下決心要走一條救國之路。
事實上,他以后出任北大校長,走的正是這條教育救國的道路。而他教育救國的信念,也與他之前的經(jīng)歷有關。
1898年維新變法被強行中止,悲憤交加的蔡元培出走翰林院,回鄉(xiāng)辦教育。在范源濂請他就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之前,蔡元培歷經(jīng)亂世,屢經(jīng)失敗,卻不曾喪失教育救國的信念。
對于戊戌變法,蔡元培認為,改變中國,光靠皇帝和幾個政治家是不行的,需要新的國民,而新的國民要通過辦教育來培養(yǎng)。蔡元培后來在《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中也說:“我國輸入歐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繼而練軍,繼而變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