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鑿琢了一窟窟佛像,曰“鹿野佛圖”和鹿野苑石窟。鹿苑內(nèi)又建鴻雁池、魚池、虎圈和宮殿,游樂、閑居、狩獵,眾聲交響,多彩匯織。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若逢鷹隼之秋,羽獵之日,皇帝便率文武大臣浩浩蕩蕩奔圍場抒情揚志,金戈鐵騎,挽弓射雕,夢回馬背歲月,盡展拓跋雄風(fēng)。
北苑毗鄰的方山永固嶺,“南面舊京,北背方嶺,左右山原,亭觀繡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水倒下”。方山思遠寺勁松傲柏,蒼云翠霧,晨鐘暮鼓,經(jīng)聲梵韻,與西邊的靈巖石窟寺遙相呼應(yīng)。嶺下有“靈泉宮池,皎若圓鏡”。有黃甲紫鱗,出沒于蘩藻;有青鳧白雁,沉浮于綠水。若遇外事活動,馮太后便與孝文帝邀約外賓泛舟于湖面,吟詩唱和,風(fēng)雅揚飛,儼然游興于江南水鄉(xiāng)。
南有明堂、大道壇廟、三級石浮圖,及大片春夏之日云蒸霞蔚、噴彩吐艷的藥圃。又分別從城北和城西引入渾水、武川水入城,蔚然一派“云山云嶺帶將云水繞春城”之靈美圣境。
“言人君為政常事,必先告于宗廟,議之于明堂也。”明堂既是一組建筑群的總稱,也為其中一堂之名。其特征是圓頂方體,寓“天人合一”之意,所謂“天道之堂”。《人間訓(xùn)》有釋:“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回望半信史時代,就有周公在明堂接見各路諸侯的記載。明堂里面大有“名堂”。蔡邕《明堂月令章句》寫道:“周人之明堂,饗功、養(yǎng)老、教學(xué)、選士,見在其中……明堂者,天子太廟……九室十二堂。”北魏平城時代,天子孝文帝在明堂召見凱旋的花木蘭,即為“饗功”之舉。
圓形穹頂?shù)慕ㄖ?,在世界各個文明古國不為鮮見,如羅馬萬神廟、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救世主教堂……而鮮卑人對圓形建筑有一種刻骨銘心的眷戀,那白蓮花一般的氈房,是他們草原時代溫暖流動的家園。
依據(jù)歷法學(xué)家和天文學(xué)家考證,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所記月蝕預(yù)報,乃迄今中國最早月蝕預(yù)報史料。北魏明堂就涵蓋有“天文館”的功能和意義,其在象征天宇的圓穹頂壁,裱貼有淡青色的絲麻布,壁布鑲嵌著一顆顆表示星座的碧玉。——出匣金月若有聲,花樣銀星亦芬芳。
1974年2月,在洛陽發(fā)現(xiàn)的北魏古墓,其穹窿密織著三百多枚星辰,一條藍光閃閃的銀河橫貫?zāi)媳?,是北魏明堂星象圖的“下載”“拷貝”。“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顿Y治通鑒》:孝文帝就在明堂占遷都洛陽之卜,并肅然頒布《遷都議》。
建筑規(guī)模之大、數(shù)目之繁多、布局之奇巧、規(guī)劃之嚴整,北魏平城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后人有賦鋪陳:“靈臺山立,壁水池圓,雙闕萬仞,九衢四達,羽旄林森,堂殿膠葛。”
“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百年苦心經(jīng)營,精雕細琢,平城人丁興旺,盆滿缽滿,世象繁華,煌煌然鑄成一座百萬人口世界都城。
經(jīng)濟學(xué)和社會學(xué)理論共識:特定時期國家人口高密度,是社會繁榮的一個跡象或詮釋。“6世紀初年,北魏全國人口比西晉太康南北合計還要多出一倍。”北魏版圖范圍內(nèi),一掃東晉以來千村凋敝、萬戶蕭疏的悲涼景象,而處處躍動著“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明媚與繁忙。《齊民要術(shù)》筆調(diào)歡悅地載記:幾乎絕跡的西晉水碾、水碨、水碓,欣欣然得以復(fù)生,在鄉(xiāng)間飄出歌謠般動聽的聲音。
北魏平城花蕾般一層一疊的拓展綻放,就是北魏王朝一步一步向中原王朝的靠近;北魏平城的巍峨建成,即是北魏漢化的堅實基礎(chǔ)與力量象征。
從游牧流動、綠野萍蹤,到柱石都城、安穩(wěn)生息,鮮卑人的生活方式實現(xiàn)了歷史性轉(zhuǎn)折與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