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12 月北平被圍困的時候,梅貽琦是搭乘最后一班飛機離開的。他走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清華基金。梅貽琦去了美國后,生活非常艱難,年過花甲的梅夫人不得不再次出去打工。后來,梅夫人在一次座談會上說,梅先生晚年病重的時候,胡適想勸他寫遺囑,好對公事私事有個交待。但是梅先生不愛聽,直到去世也沒有寫。不過在他的病床下有一個皮包,皮包里放著什么,連梅夫人也不知道。梅先生去世后,秘書先把這個皮包封存好,然后在一個公開場合打開,大家一看,里面全是清華基金的賬目,一筆一筆,絲毫不差。(《梅貽琦先生紀念集》第318—319 頁)
對于這件事情,孫漢觀談得更透徹。孫先生說,當年他從美國回到臺灣,曾與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教務長(后任校長)的陳可忠閑談,陳盛贊梅先生的偉大。陳說這些年來,“清華龐大的美金收入,全由梅先生一人管理和支用,無人監(jiān)督,而到今梅先生還是‘兩袖清風’,真是了不起可欽可佩的廉潔!之后梅先生病故,一無遺產(chǎn)留下,更證實此語之不虛也!”
許多人聽了這些故事,也許會認為梅先生確實偉大。但是孫先生卻有另外一番感慨。他寫道:“不過憑良心說,在當時作者聽到這句話時,心中非常難過。因為那時剛從美國久住回臺,在美國從來沒有聽到過一位大學校長可把校款私用,公款公用是一位校長的本分,如果一位校長做到了,他只是守公守法,沒有什么可特別褒揚的……現(xiàn)在看來……梅先生能在長時期無人監(jiān)督的情形下不隨污逐流,真是黑暗中的一顆明星。陳可忠先生認為梅先生的‘兩袖清風’,是最高的美德,誠有極深刻的意義!也影射著我們社會美德的墮落也!”
孫先生認為:“與節(jié)儉一樣重要,但一樣被人忽略的是廉潔。”什么是廉潔?“廉潔就是不貪污。”什么是貪污?貪污“就是偷竊或搶劫公家的財物和權力,作為私用”。他還說:“大家都知道偷竊或搶劫別人的財物和權力,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公家的財物和權力,似乎是另一回事,人們可任意偷搶,而不認為是在偷搶,因此貪污幾乎已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同上,第382—384 頁)
這些話講得太好了,但是對最后一句我卻不敢茍同。因為在我看來,貪污腐敗不應該歸罪于傳統(tǒng)文化,而應該依靠高尚的人格和完善的制度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