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圣經(jīng)馬太福音》
葬禮
2010年10月11日,梁莊的梁賢生在南陽去世。
火化之后,賢生十三歲的兒子抱著骨灰盒回到梁莊。賢生的兩個弟弟已經(jīng)先回到梁莊,在村南頭的自留地挖好墓坑,棺材就停放在墓坑旁邊。沒有自家的宅基地,沒有屋子,沒有可以停放棺材的地方,賢生是孤魂野鬼了。賢生肥胖的母親—我的二嬸,趴在棺材旁哭得死去活來。按說應該是賢生的老婆哭成那樣子的,可是既然二嬸哭成那樣子,賢生的老婆和賢生那一大群弟弟妹妹侄輩們反而顯得不夠傷心了。
梁莊所有人都明白二嬸為什么哭得那么傷心,因此也并不去拉她。2004年的春天,二嬸從南陽回來,住了十幾天,辦了一件事情:把老宅的房子賣了。賣完二嬸就后悔。那幾年,二嬸提起這件事就抹眼淚,埋怨自己沒材料[ 沒材料:沒有主見,沒有長遠見識。
],把房子賣了,回家連個歇腳的地兒都沒了,將來死了棺材往哪兒放呀?當時,她還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會先她而去?,F(xiàn)在,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已經(jīng)夠傷心了,而因為自己的愚蠢,讓兒子最后連個家都不能回,停在了野地。嘴拙內(nèi)向的二嬸,怎能不哭呢?
周邊村莊已經(jīng)有過好幾個這樣的例子。王村的老太,八十八歲去世。最后那一年,天天以淚洗面。她的兒子在安徽上班,常年不回來,兩個女兒在穰縣上班,她輪流在兒女家生活。村里房子多年閑置。有一年,她就把房子賣了。老太太死后,是在野地找的地方。兒子、村人把野蒿砍砍,扎個木樁,搭個靈棚,棺材放在里面。人們說,那場面非常凄涼,走在野蒿茬子上,把有些人的鞋都戳爛了。一群來吊唁的人站在野外,無處落腳。她的兒子對村里人說,早知道是這樣,說啥也要在村莊再買塊地,蓋個房子,不為住,就為老太太百年之時能夠把棺材安置在屋里。
幫忙的村人在賢生的墓坑旁邊打木樁,扎頂棚,把大塊的塑料布蒙在上面,臨時搭起一個靈棚,棺材放在里面。又從村里拉出長長的電線,掛上一百瓦的大燈泡。按照傳統(tǒng)的規(guī)矩,賢生的兒子、女兒跪在旁邊,來人鞠躬,兒子、女兒哭著答謝。賢生的兒子對眼前這繁瑣的程序一點兒都不了解,顯得很不耐煩,倒是他二十歲的女兒乖巧懂事,一一周到地跪謝、哭泣。因為年紀尚輕,也因為常年不在家,親戚疏離,再加上二嬸他們還要連夜趕回南陽,賢生的葬禮,沒有響器,沒有報小廟大廟[ 小廟大廟:北方農(nóng)村葬禮習俗。第一天晚上報小廟,孝子舉著草耙,草耙上夾一張草紙,紙上寫著去世親人的名字,沿著村莊,在村頭各個路口燒紙,最后,到土地廟或觀音廟,什么廟都行,向各路神報到,有一人要去了?,F(xiàn)在廟沒了,就找一個通往墳地的十字路口,在那兒燒紙,把草耙留下。第二天晚上報大廟,規(guī)模更大,響器跟隨,燒紙錢、親戚跪哭,從家里一直到十字路口,再把草耙拿回來。夜里五更天時,直系親屬拿著草耙到十字路口燒掉,親人正式送走,叫“送路”。第三天早晨下葬,全體親人都在場。
],沒有身穿麻衣白布的孝子和親屬,凄涼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