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的流露是在大腦的支配下,通過一個人的主觀意識后才注入他的眼睛,然后雙方用眼睛交流相互的態(tài)度,這兩種功能結合在一起后,就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眼神溝通了。
眼神的彼此相交是形成互相溝通和交流的基礎。在我們和別人交談時,有的人會帶給我們舒服愉快的感覺,有的人則會令我們局促不安,甚至還有一些人會讓我們覺得不可信賴。這些感覺的產生都是從眼神開始的,而且往往取決于對方注視我們的時間有多長或者面對我們注視的目光,對方有著怎樣的反應。
FBI指出,當你與人交談時,注視說話者的眼睛既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窺探對方內心世界的技巧。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卻經常在刻意躲避別人的眼神,他們經常會被別人的目光打敗,同時他們也喪失了從別人眼神中獲取信息的大好機會。
FBI稱,正常交流中的注視,絕不是把瞳孔的焦距收束,緊盯住對方的眼睛不放,這會讓對方感到十分尷尬。你應該做的就是自然地注視。在與對方道別時,尤其是在握手時,你更應該用目光注視對方的眼睛,這樣對方會感覺到自己在你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這并不是說,讓你死死地盯住對方不放。因為眼睛長時間地盯視對方往往含有挑釁的意味,一定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這種情形就好比在電視中看到的,被激怒的公牛在即將進行角斗之前,把眼睛瞪圓了相互打量著對方。在生活中,你也可能遇到過兩個人吵架的場面,兩個人摩拳擦掌,怒目相對,目光透出挑釁的意味,隨著兩人距離的縮短,激烈的“戰(zhàn)斗”就開始了。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都不會對那些自己并不熟悉的人進行直視,否則就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甚至被人看作一種故意挑釁的行為。
此外,FBI還指出,眼睛長時間地盯視對話者還有一種威脅的功能。FBI在審訊犯罪者的時候通常會對犯罪者怒目而視,這種目光對于拒不交代罪行的犯罪者來說是一種無聲的壓力和威脅。有經驗的FBI探員就經常利用目光盯視手段迫使犯罪分子自白……
被人死盯住之后,心里會產生一種威脅與不安全感。為了證實這一點,美國某著名大學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
他們讓參加實驗的男女學生站在十字路口,目不轉睛地盯著那些等待著信號燈變綠的行人。結果,當出現綠燈信號時,行人為了逃避那些死死盯住自己的目光,都加快了自己的步伐,迅速穿過馬路。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都不喜歡別人用眼睛緊緊盯住自己。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的角色是多樣的,有時可能是一個講話人,有時也聽別人講話,但無論你是在說話或者是在聽人說話,你都不應該向對方投以長久直視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