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孔子、荀子相比,孟子顯得較為圓滑。這部分解釋了何以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絕大多數(shù)統(tǒng)治者都喜歡孟子。孟子的語氣較為溫和,也較不會讓他們的良知感受到壓力,而且統(tǒng)治者知道他們可以依自身所需扭曲孟子的觀念。孟子一定想不到自己的哲學竟成為統(tǒng)治者的護符,因為就其思想來源觀之——包括孔子與子思的教誨,孟子的學說似乎不可能與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串通。畢竟子思曾質問自己的國君:“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孟子·萬章下》第七章)
孟子晚年逐漸厭倦于人類事務的不可挽救與不可調解,于是尋求隱退之途——退回到家庭、教學與修養(yǎng)心性之中。24然而這不表示孟子能毅然決然地與政治及當權者一刀兩斷。孟子無法像子思那樣對上位者說話,他也無法對國君或卿相說:“癘人憐王。”孟子不是沒有判斷力,他只是易受情感左右。在情感的影響下,孟子永遠無法達到孔子的高度,也無法像孔子那樣豪邁地慷慨陳詞:“予欲無言”,因為“天何言哉?”
孟子生前與君主的關系不甚融洽,死后兩者的關系反而變得愜意而愉快。孟子的學說為他在國家設立的孔廟中贏得永久性的位置:配享孔子。更重要的是,他的學說也確保他在國家教條中居于優(yōu)越地位,也使他在中國皇帝(無論是漢、蒙或滿族)心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此外,孟子學說不僅深受皇帝與國家喜愛,連保守派與改革派、?;庶h與異議分子、學者與商人也都主張孟子表達出他們的心聲。他們支持孟子人性本善的說法,因為這給予他們樂觀的信心與理由。儒學大師錢穆曾說:“性善論終究是儒學正論,則可無疑。”25
性善論與孟子其他的學說面向在宋朝儒學復興時期(尤其11世紀與12世紀)獲得額外助力。儒學復興運動的主要人物特別醉心孟子的初始假定以及孟子對自我省察(借此養(yǎng)成個人的道德潛質)的重視。宋儒運用孟子的觀念以及從《論語》和早期經(jīng)典中攝取的思想,創(chuàng)造出充滿活力的理學。宋代理學不僅強大到足以對抗佛學的挑戰(zhàn),也禁得起人心與政局動蕩的變遷與變革。宋代理學可說是宋儒自身的產(chǎn)物,但與孔子一樣,宋儒堅稱自己述而不作——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傳承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的文化傳統(tǒng)。由于孟子的觀點與宋儒的哲學立場不謀而合,因此使孟子對孔子與經(jīng)典(孔子的作品與思想)的解讀在學院中居于思想領導地位,同時也成為課程傳授的重點。
宋代思想家的后繼者進一步使《孟子》成為科舉考試的固定科目,這讓孟子與國家的關系更為緊密。奇怪的是,當19世紀末變法派出現(xiàn)時,這些改革者一方面批評絕對君權,另一方面卻聲稱受到孟子的深刻啟發(fā)。他們因孟子同情貧者而認為他是“民權”提倡者,并且視孟子學說為民主精神的先驅。他們似乎忘了孟子從未質疑過帝制的正當性。事實上,在孟子的世界里,若無獨夫,則無法顯出君子的德行。若無狠心的父親,舜將如何?若無專制帝王,大臣能否成為良相?變法者不思索這些問題,反將心力放在孟子對貧者苦況的描述以及孟子認為君主該如何改善貧者生活上面。他們從來不問:何以兩千年來孟子一直是君主的最愛?何以歷代君主從未懷疑孟子學說的顛覆性?在中國帝制時期,何以煽動民眾起事者從不認為孟子是他們的先知?即便在1898年,慈禧太后與變法派的斗爭臻至白熱化的時刻,孟子還是能兩面討好。
荀子死后命運多舛。他起初從祀孔廟,到了宋朝儒學復興時期,卻逐漸受到貶抑。程頤認為荀子“以性為惡,不見圣賢”,又直斥其“性已不識,更說甚道?”26宋儒當然了解一旦接受荀子的性惡論,將會動搖他們的道德哲學根基。
到了宋朝末年(13世紀),甚至有人建議將荀子逐出孔廟,“黜況之祀”27,此舉等于奪去荀子的死后聲名,同時也將他排除于儒家道統(tǒng)之外。罷祀行動在宋朝并未實現(xiàn),直到16世紀初,才由明世宗下旨罷祀荀子。到了18世紀,清儒又重新抬高荀子的地位。清朝學風重視知識與理解,清儒的研究范圍不限于孟子,而旁及其他戰(zhàn)國諸子,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與他們志趣相投的荀子:他對學習的重視、對智性的信任以及對六藝的愛好,特別是禮制;清儒也喜愛荀子論證的嚴密。28然而,到了19世紀末,政治議題再次左右學者對荀子的觀感。當時一些最聰明也最具進步觀的心靈指控荀子是君權的捍衛(wèi)者;他們再次指出他的性惡論缺乏道德指引;而他們也將荀子當成他們最愛的儒者孟子的陪襯。
最近我到中國旅行,參觀了山東孟廟。這座廟宇建于12世紀,由宋徽宗下令在孟子故鄉(xiāng)鄒城營造。孟廟旁邊是孟子后代子孫居住的孟府。宋代初建時,孟廟的規(guī)模尚小,五百年后清朝皇帝予以擴大增修,因而才有今日的宏偉氣象:精致的園廡與高雅的院落,堂皇的正殿與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以及八十余間殿宇,占地廣達60畝。就連孟子后裔也雨露均沾。
荀廟也在山東,位于鄒城東南方130公里處。朋友向我展示她最近到荀廟參訪的照片?;臎龆s亂,建筑物孤獨矗立著,完全不見小販與不請自來的導游。雖然如此,荀子昂然不屈的精神卻躍然紙上,與我對他的想象相去不遠。
如果孔子再世,他不會認為孟子目前受到的禮遇有何錯誤,也不會對荀子的命運感到難過。事實上,孔子將從孟荀二人死后的際遇看到自己遺留的影響。但他會指出兩人之中誰才了解真正道德的需求。與荀子一樣,孔子認為人世充滿了不安,在暴君的威脅下,每個人的生命與尊嚴隨時都會遭到踐踏。因此,只以勸說的方式要求暴君改善自己是不夠的??鬃訒f,哲學家必須做得更多。他必須更強硬地與暴君周旋。然而,該做到什么程度?這個問題,孔子留給哲學家自己去面對,但他會要求哲學家在冒險前進的同時必須步伐穩(wěn)健,而孔子會告訴他:“不要忘記內(nèi)心深處初萌的生命氣息與知識。”
注 釋
1 《論語》中有關有若的篇章都出在起始部分,說明有若可能是《論語》的編纂者,在孔子學說的傳承上具有重要地位。見《論語·學而》第二、十二、十三章。也可見孟子對有若的說法,《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孟子正義》,頁231至232),以及錢穆《孔子傳》的討論,頁85至91。
2 見《荀子集解·非十二子》,頁59至66;《韓非子集解·顯學》,頁351。最近出土的文書也有助于理解這個問題,見梁濤《子思〈緇衣〉、〈表記〉、〈坊記〉思想試探》。
3 見《孟子正義》,頁4至5;《孟子譯注》,頁1至2。近150年來,已有一些學者認為子思的老師是子游,而非曾子。見梁濤《戰(zhàn)國時期的禪讓思潮與“大同”、“小康”說》。
4 《孟子·萬章下》第四章。見《孟子正義》注解,頁413至414。
5 見《列子·楊朱》。也可見《莊子·天下》對墨子相當具洞察力的批判。
6 《孟子·告子上》第七、十章。
7 《孟子·公孫丑下》第十章。為將上古時代的“鐘”換算成近代的“石”,我參考焦循的注解(見《孟子正義》,頁298至299)。然后再將“石”轉換成噸。
8 見《孟子·公孫丑下》第八章,《孟子·梁惠王下》第十、 十一章,《孟子·公孫丑下》第九、 十二章。在《孟子·萬章下》第六章中,孟子解釋為什么三代采用世襲是正確的做法。也可見梁濤具啟發(fā)性的論文,里面討論了戰(zhàn)國時代的禪讓觀念。想了解孟子與齊宣王的關系,見金安平《士貴或是王貴?》。
9 見《荀子集解·非十二子》,頁59。
10 見《荀子集解·非十二子》各家注解,頁59。
11《荀子集解·儒效》,頁73至74。
12 前引書,頁75至77。
13《荀子集解·不茍》,頁28至30。
14《荀子集解·儒效》,頁73至76。
15《荀子集解·儒效》,頁76至77。這個觀念也表現(xiàn)在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
16《荀子集解·王制》,頁96。
17《荀子集解·正名》,頁283。
18 前引書,頁284。
19《荀子集解·修身》,頁21至22。
20 見《史記》卷七十三,頁2334至2337;卷五,頁231。在《史記》中,司馬遷說有40萬以上的趙卒死于這場戰(zhàn)役。他顯然夸大數(shù)字以強調戰(zhàn)事的殘暴。
21《荀子集解·強國》,頁204。
22 同注21。
23《戰(zhàn)國策·楚策四》。
24 見《孟子·盡心上》第二十章。
25 見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二冊,頁241,轉引自黃進興《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頁16。
26 黃進興《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頁6至7。
27 前引書,頁9。
28 前引書,頁10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