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有企業(yè)是“養(yǎng)育在花房里的盆花”那么民營企業(yè)就是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小草。當這顆種子播撒在改革的春泥里時,沒有人想到它會長成參天大樹。
(三)東方風來滿眼春:南方談話
保持穩(wěn)定,首先要保持人們在思想上的統(tǒng)一。最關鍵的,還是那個一直困擾著中國的問題,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不是在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
“傻子”雇工,人們要問姓“社”姓“資”:經營逐漸壯大的個體戶,會不會成為資本家?
中國建立資本市場,人們自然更要問姓“社”姓“資”:股票上市如何區(qū)別公有制和私有制企業(yè)?公有制企業(yè)上市會不會改變性質?資本市場到底該不該建?中國是否會因此而變成資本主義?最后,人們不得不用“集體股份制”的新名詞再次繞過這個問題。
1987年,中共十三大指出“計劃調節(jié)”與“市場調節(jié)”是調節(jié)經濟的“兩種形式的手段”,但是到底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什么關系,成為改革繼續(xù)推進必須面對的問題。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計劃工作要重視價值規(guī)律”。但是,對于建立什么樣的經濟體制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還是商品經濟,應當按照商品經濟的運行規(guī)律來改革經濟體制;另一種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著商品生產的計劃經濟,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多發(fā)揮市場調節(jié)的作用,但必須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里進行。
實踐是真理的淬金石。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領導人對于“計劃還是市場”的思考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林猹主編的《交鋒后的交鋒》一書中,按照時間順序考證了鄧小平思考這個問題的脈絡。
從1979年到1990年,鄧小平先后10次在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
鄧小平的意見極富創(chuàng)新性,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然而,在人類歷史上,創(chuàng)新成果往往不能馬上形成共識,總要有幾番思想交鋒,再以實踐印證,才能水落石出。
中國的歷史也不例外。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圍繞著市場、計劃,姓“社”、姓“資”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爭論從黃浦江畔發(fā)端。
在《視察上海時的談話》中,鄧小平說:“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编囆∑皆谥v話中針對當時“左”的思潮抬頭阻礙經濟發(fā)展的情況,要求上海市“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1991年2月15日,上?!督夥湃請蟆钒l(fā)表了一篇署名“皇甫平”的評論文章,題為《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
這一篇幅不長的評論沖破了一段時間以來沉悶壓抑的氣氛,提出解放思想,大膽改革,不要再糾纏于姓“社”姓“資”之爭。輿論一時大嘩,一些文章稱:不問姓“社”姓“資”,必然把改革開放引向資本主義道路而葬送社會主義事業(yè)。
3月2日、12日,4月12日,上?!督夥湃請蟆酚衷谝话骖^條位置,以“皇甫平”的署名,連續(xù)發(fā)表了3篇評論:《改革要有新思路》、《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改革需要大批德才兼?zhèn)涞母刹俊贰?
這幾篇評論文章表達的觀點在當時很有沖擊力,概括起來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