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跟一位美國教育家合作。這位美國教育家剛到上海的時候,想了解一下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人文狀況。因為從事的是教育培訓這個行業(yè),所以先要了解中國人是啥樣子?上海人是啥樣子?
于是,她就在一個周末的傍晚,去南京東路步行街觀察。她看到步行街上,樓房、廣告、櫥窗,所有硬件都跟巴黎、倫敦、紐約、東京相差無幾;人們穿的衣服、用的手機,也相差無幾。
她走在步行街上,觀察人,觀察人們的表情,觀察人們的關系,觀察人們互動的方式。
她看見,迎面走過來一對情侶,他們互相挎著,看上去親密得不得了。突然間,不知道因為發(fā)生什么,這個女孩子突然不高興了,她把手上拿著的東西,看上去像書、雜志一類的東西,往地上一扔,轉(zhuǎn)身就走了,頭也不回。
男孩子一臉的無辜和茫然,撿起東西就追,追上就百般求饒,可那位女孩還是不理,頭也不回地走了。
美國教育家看到這一幕,寫了篇文章發(fā)表在報紙上,文章名字叫《上海女人》。她對上海表達的看法是:上海絕對屬于世界一流的國際大都市,但僅僅限于硬件設施,比如黃浦江兩岸的絕世風景,上海人用的手機已經(jīng)直接進入第四代,用的電腦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但是,上海人的思想、意識、平等的意識,跟一流的國際大都市還是有差距的。換句話說,上海的“軟件”還不夠國際一流。
她的理論是:那天傍晚,上海女孩子面對那個男孩的態(tài)度,是值得商榷的。不管你面對的這個人是誰,不論是你的男朋友,還是你的同事,或你的下級,或是你的孩子,哪怕是一個陌生人,他首先是一個人。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人,所以你必須給他以人的最起碼的尊重。
面對自己的男朋友,面對一個人,你怎么可以如此無理和蠻橫呢?
她的這番評論,話說得很重。一般而言,我們想發(fā)火的時候,還管對方是誰?想怎么說就怎樣說,想怎樣吵就怎樣吵。吵架的時候,只嫌自己的語文沒學好,說得不夠狠;越狠的詞語,說出來越覺得爽,而且解恨。一句句狠話,如子彈出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