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动漫,91亚洲午夜一区,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丶,久久九九国产精品自在现拍

正文

第二章 曾國藩的做人絕學

曾國藩智慧全集 作者:陳 浩 著


第二章 曾國藩的做人絕學

立業(yè)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人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而曾國藩是一位在做人方面非常有智慧的人,所以他能夠在戰(zhàn)場上躲過明槍暗箭,在官場上步步為營、節(jié)節(jié)走高,在社交場上如魚得水。因此,曾國藩的做人絕學和為人之道對后世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堅卓之志,金丹換骨

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

譯文:人如果能自己立志,則做圣賢、做豪杰,有什么事不能做到呢?還何必要借助于別人的力量呢?

做人從哪里開始呢?從立志開始。志向,是使人緊張起來、站立起來的東西,好比一棵樹的軀干。人生的價值、意義和境界全是被志向所照亮的。沒有志向也就沒有人生的方向。

曾國藩從自己一生的成敗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所決定的。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現(xiàn)狀,囿于世俗的偏見,必然會越來越卑劣;而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賢的輝煌事業(yè),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潔。這就像遠行一樣:如果奮勇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那么即使走得再遠也不覺得累;如果稀里糊涂,沒有追求,近處也是可以度日的,又何必遠行百里之外呢?他認為,只要立志,那么圣賢豪杰的境界人人都可以達到。

曾國藩曾給自己定下了座右銘:“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他堅信終有一天,自己會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引來九州的震動;他相信自己會像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樹一般,有朝一日必將成為國家的棟梁。

在寫給好友劉蓉的信中,曾國藩更為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宏圖大志:“此間有太常唐先生,博聞而約守,矜嚴而樂易,近著《國朝學案》一書,崇二陸二張之歸,辟陽儒陰釋之說,可謂深切著明,狂瀾砥柱。又有比部六安吳君廷棟、蒙古倭君,皆實求朱子之渚而力踐之。國藩既從數(shù)君子后,與聞末論,而淺鄙視之資,兼嗜華藻,篤好司馬遷、班固、杜甫、韓愈、王安石之文章,日夜以誦之不厭也。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若蓋欲行仁義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則欲寡過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鄉(xiāng)黨。其有所成與,以此畢吾生焉。其無所成與,以此畢吾生焉。辱知最厚,輒一吐不怍之言,非敢執(zhí)途人而齪齪不休如此也?!?/p>

曾國藩說“志之不立,本之拔矣”。曾國藩的同僚胡林翼曾經(jīng)說過:“人生絕不該隨俗浮沉,生無益于當時,死無聞于后世。其如此,我們應自立自強,努力做眾人不敢為、不能為的事情,上以報國,下以振家,不負此昂藏七尺之軀。”他之所以說得好,是因為他說得全面、樸實,說得現(xiàn)實,我們可以做得到。當然說的和曾國藩最為接近的是王陽明。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夫?qū)W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蓖蹶柮髡f的“根”和曾國藩提到的“本”就是一個意思。因此,要成就任何事情,首先必須要確立志向。

換句話說,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也就是要使自己振作起來、抖擻精神,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人無志向,則柔弱無剛。王陽明說得好:“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敝鞠虿淮_立,就像沒有舵的船、沒有嚼子的馬。沒有方向,隨波逐流,又怎么能有所成就呢?

古代有個寓言故事講:“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固不如蜀鄙之僧哉?”可見,只要確立了志向,不管條件如何艱苦,也一定能實現(xiàn)目標;反之,盡管條件優(yōu)越,如果一味貪圖安逸,沒有志向,反而一事無成。

曾國藩認為,凡做事,都要有志向。人生當有人生之志,為學當有為學之志,修身當有修身之志。關于人生之志,曾國藩有從“雉卵變蛟龍”到“國之藩籬”的自信。關于為學之志,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關于修身之志,曾國藩一生著力效法標準人物。即使后來和太平軍決戰(zhàn)時,他仍將中國幾千年來的名家重新估計,命兒子曾紀澤畫其圖像,懸于壁間。他還做《圣哲畫像記》一文,作為終身效法的標準人物,以使自己的人格更臻于完善。他于文中寫道:“古之君子,蓋五日不憂,五日不樂。道之不明,己之不免為鄉(xiāng)人,一息之或懈,憂也;居易以俟命,下學而上達,仰不愧而俯不怍,樂也。自文王、周、孔三圣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憂以終身,樂以終身,無所于祈,何所為報?”

曾國藩正是抱著“不為圣賢,便為禽獸”的志向,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基本人生信條,才從“朝為田舍郎”到“暮登天子堂”,成為一位“中興依賴,幾人而已”的封疆大吏。有志者,事竟成。志向是對人的一種召喚、一種誘惑、一種刺激。但愿它能喚起你潛在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

古圣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則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養(yǎng)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

譯文:古時的圣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與人為善。用言語教化人,這是用善教人;用德行感化人,這是用善養(yǎng)人。這些全是與人為善的事情。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源自《孟子》。曾國藩繼承這個思想并為之做了詳盡的解釋:“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養(yǎng)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然徒與人則我之善有限,故又貴取諸人以為善。人有善,則取以益我;我有善,則與以益人。連環(huán)相生,故善端無窮;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師儒之道,亦莫大乎此?!泵献幼⒅氐氖翘撔穆犎「鞣N意見;那么在曾國藩那里,取予兩件事成了相互推動、永不停止的一個過程。

同時,曾國藩還把這確定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根本原則之一。他在日記中寫道:“九弟來久談,與之言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倍以谒麢嗔λ爸?,他還力圖將這個原則化為必須遵守的制度。“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是曾國藩做人的一個準則。因此,曾國藩的周圍人才濟濟,他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

曾國藩與人為善的事俯拾皆是。因此他的幕僚多把曾國藩尊為老師,極為崇拜,紛紛效法,奉為楷模。所以,才有他的幕府如水渠之說。這些幕僚皆深受曾國藩的影響,或效其堅忍,或師其勇毅,或明其大道,或法其坦誠。

曾國藩取人為善的事例也屢見不解,如聽人之諫、采納僚屬意見婉辭皇帝意旨,等等。大事如此,小事亦能如此。如免“進場飯”一事,更能說明曾國藩的取人為善。

曾國藩遵循父親的教誨,天不亮就起床,隨后即用早餐。在東流大營時,歐陽兆熊及李肅、程尚齊、李申甫等人認為晚睡早起實在太辛苦了。曾國藩知道后,戲稱早飯為“進場飯”。在湘軍克復安慶后,歐陽兆熊置酒為餞。在席間,歐陽兆熊婉言說出自己的意見:“早晨起得太早,也太辛苦了,不如‘進場飯’就免了吧。”曾國藩笑著答應之。

免“進場飯”這件事盡管小,但可見曾同藩取人為善的姿態(tài)。他最初在京師時,也對他人橫挑鼻子、豎挑眼,倚才傲物,所以得罪了一些人,后來他躬自檢悔,覺得“與人為善”是不樹敵的第一妙招,而“取人為善”是完善自己的絕好藥方。

按照儒家的思想,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任何有德的行為,任何與人為善、取人為善的行為必然會得到人們的歡迎。如果你真是一個有德之人,就不會孤獨無助,一定會有與你同行的人,擁有朋友,有很多擁護你的人。

不得不說,德性是具有磁性的。隨著時間的歷練,有德之人就會聚足人氣,而且芳名遠播,形成一種無形而又無價的品牌。這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它指引著人生的方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把握準了,那么他就等于把人生的道路走對了。而路走對了,想不成功都難。

勇于擔當,挺身入世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譯文:君子立志,有為大眾謀求幸福的器量,有內(nèi)圣外王的事業(yè),而后方不愧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愧為天地間一完美無缺的圣人。

曾國藩一直主張積極入世,心中充滿著對國家、對人民的使命感。

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時刻等候著國家的召喚和委任。曾國藩辦事妥當與否,姑且不問,但他勇于承擔,挺身入世,這種精神,卻是值得借鑒的。

造物主對每一個物種的職責都有安排,如蜜蜂的天職是采花造蜜,貓的天職是抓捕老鼠,蜘蛛的天職是張網(wǎng)捕蟲……而我們?nèi)俗鳛槿f物的靈長、天地的精英,同樣有與生俱來的職責。

每一個人從出生那一天起,就擁有了作為社會和國家的一員應當擁有的權利,它不需要什么前提條件。但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權利因為責任而存在。上天在賦予我們權利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相應的責任,這也是沒有任何前提條件的。只有在履行責任的前提下,才可能充分享受權利。承擔責任是人的天職。

生于人世即行人道,立于天地間就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是理學倡導的觀點。如宋代理學家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似乎就是曾國藩平生縮影。

曾國藩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說“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輩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在談到自己為什么能夠有所作為時,曾國藩自己也說真正的圣人君子的行為準則在于責任,并且以此訓導天下人。世道之所以變亂,是因為上上下下的心中充滿了物欲,每個人都為自己考慮,自私成風,給社會帶來危害。當災難來臨,他們四處逃避,甚至都不肯出哪怕一絲一毫的力氣來為拯救天下做點兒事情。于是,那些有責任感的人站出來改變這些壞的現(xiàn)象,克制自己的欲望去關心他人,提倡社會責任感,反對自私自利,挺身承擔各種困難。于是,人人都仿效他們的行為。

正因為如此,曾國藩的責任感和良好的品性深受眾人認可。薛福成認為曾國藩有建樹的原因不光因為有強烈的責任感,更是由于宏毅的個性。

正是因為這種以國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感和胸懷,使曾國藩出類拔萃、堅強謙謹,志向上堅貞脫俗,處理公務、待人接物都鮮有差池,寫過的書籍卷稿人人看來皆有獲益。這所有的一切都因為他心中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把自己應做的所有事情都當作責任來對待。

李群曾經(jīng)做過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經(jīng)理。他并不是每天坐在辦公室等著各銷售組長來報告情況,而是每天一定抽出兩到三個小時去店中轉(zhuǎn)轉(zhuǎn)??吹截浳锶鄙倩蚴菙[放不整齊時,他都親自動手整理,而不是叫來員工整理。他的助理問他為什么非得自己親自動手。他說:“我是經(jīng)理,在行使權力的同時,也要履行責任。超市內(nèi)的事情都是我的責任?!?/p>

一個人的價值并不取決于他的權力有多大,而取決于他承擔了多大的責任。為富不仁者之所以被人唾棄,位高權重卻昏庸無能者之所以被人趕下臺,都是因為他們?nèi)狈ω熑胃小?/p>

人活著不僅是為了錢、為了生存。工作還是人的一種需要、一種選擇,是人承擔的一份社會責任。既然有了責任,就要將它承擔起來。推卸責任就意味著失去了基本需求,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大學》中記載這樣一段話“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边@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身為國君,要做到仁;身為臣子,要做到敬;身為子女,要做到孝;身為父親,要做到慈;和國人交往,要做到信。

自己是誰?該負什么責任?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什么事情該做?哪些利益不該得到?這一切問題歸結(jié)起來就是要能夠“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應該停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談得上“止于至善”。人是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生存的。古人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睂τ谄椒驳奈覀儊碚f,我們扮演著諸多的角色,在任何一個方面,我們都必須做到最好。我們沒有理由回避應該承擔的責任。

人以機巧,我以誠愚

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圣賢之德業(yè)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譯文:天地之所以長久,國家之所以能夠建立,圣賢的德業(yè)之所以能廣大長久地施行于天下,都在于一個“誠”字??梢哉f,誠影響著世間萬物的生死存亡;不誠,就沒有一切。

曾國藩把人心誠偽作為人的基本品格來認識,認為只有誠實的人才能和他交往,才能有信譽可言。此為其一生必備的做人絕學。

曾國藩認為,天地之所以運行不息,國家之所以存在建立,圣貴的德業(yè)之所以可大可久,都是因為一個“誠”字。若世上人人欺人,人人被人所欺,世必亂。

人必須虛懷若谷,心地坦蕩,毫無私心,然后才能真實無妄。所謂誠,就是不欺騙。人之所以欺騙他人,必定是心中懷著私物。心中別有私心,不敢告人,必然編造謊言騙人;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騙人呢?

誠,就是不欺騙;不欺騙,就是心中無私;心中無私,就是至虛(虛懷若谷)。因此,天下之至誠,就是天下無私,天下才稱之為天下?,F(xiàn)實中,與人交往之初若未能得人心,不要著急,盡可以繼續(xù)以誠待人,多做交流。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能了解你的心意。真話不妨多說,但是不可以攻擊他人的隱私,尤其不能背后詆毀他人的短處。言多必失,是指在沒有思維過濾下做出了錯誤舉動。

曾國藩說,我們應該永遠誠心待人,虛心處世。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變初衷,終有順理成章的那一天。一個人虛心、踏實,終有為大家所理解的那一天。真正有誠之人必是心懷坦蕩之人,是不會因為流言而改變自己初衷的人。

“誠”是儒家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被認為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jù),同時也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罢\”是曾國藩修身、求才、治軍、治政的一條重要原則,是他借以團結(jié)一批封建文人、鞏固官位的精神力量,也是他企圖“復禮”、實行“禮治”的重要保證和理想途徑。這正是魏征所說的“君子所保,唯在于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的意思。

人無誠則不立。一個人存在于社會之中,不能沒有誠信。誠信是一種智慧。一個誠信不欺、一諾千金的人往往容易得到認可,獲得幫助。從某種意義上說,誠信就是一個人的生存資本。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p>

島村芳雄是日本赫赫有名的富商,他僅在幾年時間內(nèi)便迅速富了起來。人們問他:“您在短時間內(nèi)成為富商的秘訣是什么?”

島村芳雄說:“誠信。我是從一毛錢的誠信起家的?!?/p>

當年,島村芳雄籌集資金,設立丸芳商會,開始繩索販賣業(yè)務。

他先從一家生產(chǎn)麻繩的廠家進麻繩。由于每根麻繩的進價是五毛,加上運輸費、保管費、搬運費,每根麻繩賣出去的價格應該要高于五毛??墒菎u村因為事先答應了買家以五毛的價格出售,所以不得不以原定的價格賣給了東京一帶的工廠和零售商。他不但一分沒賺,還賠了一大筆錢。一年以后,訂貨單像雪片一樣飛到島村的手中??墒?,按照成本,他不能再以五毛的價格出售了。于是聰明的島村找到生產(chǎn)麻繩的廠家,說:“過去的一年里,我從你們廠購買了大量的麻繩,而且銷路一直不錯??晌叶际前催M價賣出去的,賠了不少錢。如果我繼續(xù)這樣做的話,沒幾天我就要破產(chǎn)了?!?/p>

廠商看到他給客戶開的收據(jù)發(fā)票,大吃一驚,頭一次遇到這種甘愿不賺錢的生意人。廠商感動不已,于是一口答應以后每條繩索以四角五的價格供應。

島村又來到他的客戶那里,很誠實地說:“我以前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原價出售麻繩。到現(xiàn)在為止,我是一分錢也沒賺你們的。但若長此下去,我只有破產(chǎn)了?!彼恼\實感動了客戶,客戶心甘情愿地把貨價提高到了五角五分錢。

這樣,一條繩索就賺了一角錢。他當時一年有1000份訂貨單,利潤相當可觀。九年后,島村從一個窮光蛋搖身一變,成為日本繩索大王。

可見,誠實才能取信于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誠實是信用的基礎;信用出于誠;不誠則無信。

人無信則不立。在工作中做到誠實守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所從事的職業(yè)會嚴格地考驗你能否誠實守信、自我控制、公正坦誠。唯其難為,所以可貴。那些經(jīng)受了考驗,能保持誠實與守信品格的人才會得到人們的信任,并將被賦予更重大的責任,而且有機會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寬以待人,可服眾人

在蓋寬饒、諸葛豐之勁節(jié),必兼有山巨源、謝安石之雅量。于是乎言足以興,默足以容。否則嘵嘵易缺,適足以取禍也。雅量雖由于性生,然亦恃學力以養(yǎng)之,唯以圣賢律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度量閎深矣。

譯文:有了蓋寬饒、諸葛豐的節(jié)操,就一定擁有山巨源、謝安石的雅量。所以說話足以振奮,沉默足以包容。否則居位太高容易缺損,恰恰是自取其禍。雅量盡管是天生的,但通過努力學習也可以獲得,只要以圣賢之道要求自己就行。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其度量自然而然就淵深了。

一個每天以敵視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人,只會陷入孤獨和痛苦之中;相反的人卻能在廣泛的交際中獲得最大的相融度。正所謂“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寬以待人是靈魂內(nèi)在的修養(yǎng)。

處世之道,以和為貴。曾國藩認為,欲成大事,首先要有寬廣的胸襟,平淡的心境;凡人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他的這種觀點是教育后世之人要放開胸襟,面對每人每事皆能自制,做到寬容忍讓。這樣的人也是真正能讓人從心里佩服的人。

要寬以待人,不可求全責備。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們的尊敬與擁戴,被寬容的人才會以德報德。寬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而尖刻待人則會氣至傷身,惹禍上身。

寬容不僅體現(xiàn)在人際交往中,也體現(xiàn)在公事里。在初辦團練時,曾國藩手中無一勇一卒,但是他能夠突破深厚的宗族觀念、地域觀念,敢于重用有識之士,使得好多人愿意為他忠心效勞。這些都得益于他坦蕩的襟懷。知人善用,事分巨細,不苛責于人,是他對“待人以誠,寬人以恕”的最好詮釋。

俗話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币粋€人的胸懷會影響他的事業(yè)發(fā)展。凡是成大事者,都有著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不因為小事而耿耿于懷。

曾國藩主張嚴格要求自己,寬于對待朋友。在交友方面,他提倡交友要有雅量。如果朋友間出現(xiàn)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雙方應該寬宏大量,這樣才不傷和氣。

曾國藩為人拙誠,語言遲訥;而左宗棠恃才傲物,語言尖銳。因此左宗棠時常有得罪曾國藩的地方。

咸豐四年四月,曾國藩初次出兵,敗于靖港,投水自盡未遂,回到省城,垂頭喪氣。左宗棠就責備曾國藩:“事情還未到不能辦的時候,自尋短見是不當?shù)男袨?,何必出此下策?!边@使得曾國藩無言以對。

還有一次,曾國藩幽默地對左宗棠說:“季子才高,與吾意見常相左。”他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進去。左宗棠也不示弱,立即這樣回敬道:“藩侯當國,問他經(jīng)濟又何曾。”也把“曾國藩”三字喻在其中,并嘲笑曾國藩不懂經(jīng)濟學問。這只是其一。

咸豐七年二月,曾國藩父親病逝,他聞訊立即返鄉(xiāng)。左宗棠認為,曾國藩在江西瑞州營中不待君命,舍軍奔喪的做法是很不應該的。于是,湖南官紳也都附和這一說法,這使曾國藩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這是其二。

盡管左宗棠時常刁難曾國藩,但曾國藩認為左宗棠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仍是不遺余力地向清廷舉薦左宗棠,這也顯示出他大度待人的精神,曾國藩對左宗棠始終有贊揚、無貶詞,甚至說:“橫覽七十二州,更無才出其右者?!本驮谶@樣的力保之下,左宗棠有了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機會。

除了左宗棠之外,曾國藩對自己的弟子和僚友也很寬容。

咸豐十年,曾國藩決心參劾李元度失徽州之罪,以申軍紀。但文武參佐卻群起反對,指責曾國藩忘恩負義。李鴻章聲稱“果必奏劾,門生不敢擬稿”。曾國藩說:“我自屬稿。”李鴻章表示:“若此,則門生亦將告辭,不能留侍矣?!痹鴩劥?,非常氣憤地對他說:“聽君之便?!崩铠櫿卤阖摎怆x開了祁門。

后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波折,李鴻章又想回到曾國藩的門下。曾國藩不計前嫌,大度能容,并且寫信懇請李鴻章回營相助。

在曾國藩的眼里,沒有永遠的敵對,也沒有解不開的難題。當有人指出他的錯誤時,他深深自責,并且會立即改過。因為他雅量大度的為人,使其縱橫官場幾十年,聲名大噪,被譽為“完人”。胸襟坦蕩、大度寬容,這不僅是一種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可以獲得他人的支持和真誠相助。

阿里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和朋友吉柏、馬沙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處山谷處,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柏拼命拉他,才將他救起。于是,馬沙在附近大石頭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馬沙一命?!比死^續(xù)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柏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記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馬沙一耳光”。當他們旅游回來后,阿里終于忍不住好奇地問馬沙為什么要把吉柏救他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吉柏打他的事寫在沙灘上。馬沙回答:“我永遠感激吉柏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凈?!?/p>

生活中對別人多一些寬容,其實就是善待了我們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我們的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有朋友的生活,才會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

人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只想到別人曾經(jīng)對自己的傷害,而應多想想別人對你曾經(jīng)有過的幫助和善行,以便“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能夠記住別人善行的人,心是寬廣的,并充滿了愛;常記住別人對自己傷害的人,只能體現(xiàn)自身的狹隘和刻薄。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要切記,不要總是抓著別人曾經(jīng)對你造成的傷害不放,要時刻把別人對自己的善行放在心上。能記住別人對自己善行的人,就學會了愛。如果你能接受曾經(jīng)傷害過你的人,你不僅擁有愛,也將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皆恕也,仁也。

譯文:孔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講的“取人為善,與人為善”,都是寬恕、仁義的體現(xiàn)。

為人處世的道理有很多,有一個簡潔明了,終生都可以照此標準去做,那就是孔子所講的“恕”?!八 笔且环N推己及人的情懷。一個內(nèi)心懷有仁德的人,即使不能成全別人,起碼遇事不會給他人下套子;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會推到別人頭上,把麻煩和痛苦轉(zhuǎn)嫁給別人;在替自己打算的同時,也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下。

孔子的忠恕之道顯然對曾國藩深有影響。他不僅用這待人處事的原則來警喻自己,還要求自己的兄弟子侄也學習這一思想,并要求他們把這作為立身處世的原則。他在日記中寫道:“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皆恕也,仁也?!痹谠娢闹校鴩蔡嵝炎约阂萍杭叭耍骸胺灿醒獨?,必有急心。人之好勝,誰不如我?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強恕之事也。一日強恕,日日強恕,一事強恕,事事強恕。久之則漸進自然。以之修身則順而安,以之涉世則諧而祥?!北砻饕獙⒅宜≈雷鳛樾奚眇B(yǎng)性、涉世待人的標準。

在給家人的信中,曾國藩也一再要求家人謹守忠恕之道,要敬愛鄉(xiāng)人,自修求強。如他給弟弟的信中寫到如何處理與宗親、姻親關系時,就說“無論他與我家有隙無隙,在弟輩只一概愛之敬之??鬃釉弧簮郾姸H仁’……”在給曾紀澤的信中,曾國藩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至于做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俟瓎柸省徽?,言敬恕最為親切”,稱只有“以仁存心”,才會“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因此必須以此作為立德之基,不可不慎。由于曾國藩平時就信守孔子的“忠恕之道”,這為他贏得了極好的人緣。當他被清廷擱置不理時,湘軍將帥并沒有棄他于不顧,而是一再提出啟用曾國藩,最終打動了皇帝,使曾國藩得以統(tǒng)率湘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并且能夠堅持,就可以算得上仁義了。這能讓你在任何人面前都問心無愧,活得光明正大,活得舒心坦然。

戰(zhàn)國時期,楚梁兩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空余土地里種了瓜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喜人;而楚國的亭卒懶惰,不務農(nóng)事,瓜秧瘦弱,與梁亭瓜田的長勢有天壤之別。楚國的亭卒心生妒忌,于是,乘著夜色,偷跑過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瓜秧全被人扯斷了,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請示將楚亭的瓜秧扭斷。宋就說:“這樣做當然很解氣??墒牵覀兠髅鞑辉杆麄兂稊辔覀兊墓涎恚敲礊槭裁催€反過去扯斷別人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從今天起,你們每天晚上悄悄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绷和さ娜苏辙k了。

漸漸地,楚亭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過一天,每天早上給瓜秧澆水時發(fā)現(xiàn)瓜田都被人澆過了,經(jīng)過暗查發(fā)現(xiàn)原來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后,感到十分慚愧和敬佩,于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

楚王聽說這件事后,感于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以示自責,也以此表示酬謝。最后兩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人性往往是自私的,自己不愿意做的,總想推給別人。身在社會,更多的時候是需要克服這個弱點而不是滋生這種想法。社會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人們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權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tài)度,將會使你最終“自食其果”。因為別人也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應該以“恕”字規(guī)范自己、要求自己。與人為善,人也會與“我”為善。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天地之道,剛?cè)峄ビ茫豢善珡U。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譯文:天地間的規(guī)則,在于剛?cè)岵?,不可以偏廢任何一方。太柔軟則沒有力量,太剛硬則容易折斷。

曾國藩覺得天地之道,應剛?cè)岵⒂?,不可有所偏廢。剛,并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強;柔,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謙遜退讓。在曾同藩的處世之道中,非常推崇剛?cè)嵯酀?/p>

在曾國藩很小的時候,他的祖父就以“做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來教導他。從此,曾國藩堅持認為,“剛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是必不可少的,“功業(yè)文章”都必須有這兩個字做保障,否則就會一事無成。其實,曾國藩的“剛”除了受祖父的影響外,還深受其母親的影響。曾國藩的母親江氏精明強干,把家事料理得有條有理,對丈夫照顧周到,體貼備至。正是由于曾國藩的母親江氏最樂“勞于內(nèi)”,其丈夫和諸子才都善“勞于外”,曾家才更趨興旺發(fā)達,也才有作為長子的曾國藩長大后的剛強。

曾國藩早年在京城做官時,與那些名氣大、地位高的人爭斗,所以他處處受排擠,經(jīng)常成為輿論諷喻的重心,遭遇了諸多曲折磨難。

在受盡磨難、白眼之后,曾國藩這才意識到過剛易折,易折則無法達到自強的目的。他在承秉祖訓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jié)出了:“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cè)峄ビ?,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比崾鞘侄?,剛是目的,只有剛?cè)嵯酀?,才能達到自立自強的目的。

曾國藩從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終于讀懂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微言大義,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的真諦。能克剛之柔,比剛更剛。他悟出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即孔孟和老莊并不對立,互為補充。這樣既可以建功立業(yè),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又可以讓自己保持寧靜謙遜的心境。

曾國藩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剛只可對己,不可對人。他根據(jù)自己的切身體會得出結(jié)論:人不能只具備“骨架”,還要具備“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而“柔”就是一個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東西。

咸豐八年(1858年)六月初七,再次出山的曾國藩一改昔日過剛的性格,首先去見了駱秉章和左宗棠,以期取得湘湖實力派人物的理解與支持。曾國藩來長沙幾天,遍拜各衙門,就連小小的長沙、善化縣衙他也親自造訪。堂堂湘軍大帥,如此謙恭有禮的舉動,使長沙官場人人都感到再次出山的曾國藩像換了一個人。既然曾大帥如此謙恭,他們怎能不以禮相待,紛紛表示全力支持湘軍,要兵給兵,要勇給勇,要餉供餉。

曾國藩歷經(jīng)艱難,在困境中崛起,苦心經(jīng)營,于“柔”中練就了剛的意志,終于壯志得酬,成就一番大“功業(yè)”。從恃強之敗到以柔克剛,曾國藩從此意識到,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又要避免被環(huán)境所吞噬,就要用到“柔”的智慧?!叭帷边€代表著一種活力。人活著表現(xiàn)為“柔”,死了則僵;草木活著“柔”,死了則枯。外表的“柔”能夠幫助自己達到“剛”的目的,因為這種“柔”并不是骨子里的柔弱?!叭帷辈⒎桥橙?;一味的“剛”也不是處世的原則。做人只有剛?cè)嵯酀?,身處逆境才能自強,得意之時才能自省。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那么,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可以剛,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可以柔呢?曾國藩自有見解:只要遇到的事是公事,應當剛強;而為了追逐名利,就應謙遜退讓;開創(chuàng)家業(yè),應當自屈剛毅;而守家業(yè)則應以安樂為上,懂得謙退;為人在外處事待物,應當剛強;在家與妻兒享受時則應以和睦謙讓為主。

曾國藩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薄叭帷敝酗@“剛”,可進可退。曾國藩一生為人處事以這種思想為準則,終于讓他在天地之間自由翱翔。這種思想更是曾國藩處世修身哲學的自然流露。

交人交心,擇人而從

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

譯文:凡事都必須專心。求師不專,即使獲益也不會深入;求友不專,就會朋友很多但并不親近。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笔聦嵣洗_實如此。茫茫人海中,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友屈指可數(shù)。因此交友要專一,要真心實意、坦誠無私。

曾國藩主張交友貴在專一,交友要交心。“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边@確實是交友的至理名言。曾國藩主張不論交友還是拜師都要專一,見異思遷最不可取。雖然交友可能會使自己獲利,但是這并不是目的。若以此為目的,那就不是交友而是做生意了。古人最不贊成以利相親的交友原則,認為僅僅為了利益而結(jié)交朋友,勢必影響生活的質(zhì)量和人品。

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顯然,孟子交朋友,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學問,而不是有利可圖才和他相交。這種為利相交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少見。如果他有求于你,就會對你體貼入微、多方照顧;如果用不到你了,就會對你不理不睬,甚至老死不相往來。正所謂“知音難求”。其實真正知心的朋友是很少的。只有知心的朋友才能相知、相親、相敬、同甘共苦。曾國藩就十分稱贊管仲和鮑叔牙這樣的朋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鮑叔牙擔任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和管仲是親密的朋友。在鮑叔牙病逝的時候,管仲十分悲痛,淚如雨下。有人不禁問道:“你與鮑叔牙既非君臣,又非父子,為什么傷心到這種程度?”管仲說:“你有所不知,鮑叔牙是我最崇敬的朋友。我曾與鮑叔牙同去南陽做買賣。南陽的無賴在街上三次羞辱我,鮑叔牙并不認為我怯懦怕死,知道我為了干一番事業(yè)才忍辱負重。他曾和我一起向先王提出諫言,先王不聽。鮑叔牙認為我生不逢時。鮑叔牙曾與我一起分一筆錢財。我分得的財物比他的多三倍,但他并不認為我貪婪自私,知我家境貧寒。鮑叔牙確實是我的知己和好朋友。我悲哀失去了他,再也找不到如此關系密切的朋友了?!?/p>

曾國藩很欣賞管鮑之交,主張交友貴在專一,要寧缺勿濫。他還經(jīng)常把這種交友的思想教導給自己的侄輩。

一個人如果交到賢明的朋友,志同道合,共同促進,那當然越多越好;如果交到志趣低下、見利忘義的朋友,那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慎交友,學會擇友是很多人的共識。宋代的理學大師朱熹對他的兒子說:“交游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痹谌穗H交往中,同學關系最為常見。同學間相處短的二載,長的五六載,若說沒有一點兒感情,那是不正常的。然而并非所有的同學都可以成為朋友;即使同學成了朋友也并非終身都是朋友。

朋友都是人生過客,在相伴的時候能夠互相幫助就很難得了。有很多人在同學時并不是很好的朋友,可是走到社會上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的同學和自己志同道合,于是也成了好朋友。這多是一種成長的表現(xiàn),因為成長提高了自己與別人的相融度。

《史記·樂毅列傳》中說:“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彼杂行摒B(yǎng)、有涵養(yǎng)的人,在絕交的時候不用惡言惡語攻擊對方。這既體現(xiàn)了絕交者本人的風度,同時也為自己留了條后路。人在處理感情方面的事情時多可以以此為限。

在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結(jié)交到促進自己事業(yè)發(fā)展的朋友就更加重要了,這樣的朋友稱為“貴人”。貴人是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導者,從一定程度上說,貴人的水平影響著自己事業(yè)的成敗,因此,能否遇到貴人也是一種運氣。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交際的重要性已經(jīng)無需多言。但如何結(jié)交朋友,尤其是當自己事業(yè)未起步之時如何結(jié)交朋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曾國藩在京師的起步得力于師友穆彰阿的大力提攜。

穆彰阿,姓郭佳氏。進士出身,深得道光皇帝器重。歷任兵部、戶部尚書,后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爾后任協(xié)辦大學士,太子太保。1836年,穆彰阿負責管理工部,并擔任上書房總師傅、武英殿大學士,兩年后,晉升為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的門生舊吏遍布朝野上下,知名之士大多受到他的援引和提攜,在文官中有很大的勢力。

曾國藩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主考官是穆彰阿,二人一直保持著師生的交情。由于曾國藩勤奮好學,又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干,穆彰阿對曾國藩非常器重和賞識,處處予以關照。

由此可見,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所以我們更應該加倍珍惜。

倔強之氣,自立之本

故男人自立,必有倔強之氣。譯文:所以男人自立,必須要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的個性,就意志方面來講,是很堅強、倔強的。曾國藩的個性就其發(fā)展來看,與其年齡的增長也大有關系。

早年時期,曾國藩的舉止行為非?;顫?,而且態(tài)度樂觀,但也不免有點輕浮。此時的他更像一個文人、才子。

到了京城以后,他學習宋時理學,言行舉止都規(guī)規(guī)矩矩,感情上雖然沉靜沒有變化,但理智異常豐富。此時的他傾向于一個學者。

統(tǒng)率軍隊之后,他的意志變得堅強起來,態(tài)度沉著冷靜,雖然屢次遭到挫敗,仍能本著“屢敗屢戰(zhàn)”的精神,始終如一地戰(zhàn)斗。這一時期的他就是一位豪杰英雄。

到了晚年,他經(jīng)歷了許多憂患挫折,對世上的事情也看得很清楚,因而一舉一動都權衡利害、深思熟慮,即使因為過于謹慎小心而受人非難,也在所不惜。

曾國藩的個性發(fā)展,都是靠勤奮、踏實、觀察、學習而實現(xiàn)的。

曾國藩曾經(jīng)豪邁地說過:“故男兒自立,必有倔強之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曾國藩的詩文和軍事生涯中都可以看出他意志堅強,并非懦弱之輩。他的詩文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壯語,雄奇之氣溢于筆端,堅強的性格躍然紙上。如他30多歲做京官時做的一首詩: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二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競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就是在寫字這件小事上,也可看出曾氏的性格特點。他不喜歡纖弱陰柔的字,而喜歡強勁陽剛的字。他說:“杜陵言‘書貴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論?!弊煮w硬而瘦,正是陽剛風格的一種表現(xiàn)。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字雖是小事,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有些善于識才的人憑一個人的字,就可將其人品、性格看出一個大概。

咸豐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51年5月26日),曾國藩在連上四篇奏折,備受皇上嘉許之后,又上《敬呈圣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這是一篇錚錚直言、擲地有聲的好文章。文章在對咸豐帝歌功頌德一番之后,十分尖銳地指出了咸豐帝可能出現(xiàn)的自矜才智、拒諫飾非的卑劣心態(tài),以及朝廷可能面臨的嚴峻政治形勢。

在“伴君如伴虎”的時代,上這樣的奏折,實在是耿直得可以,堅強得可以。以“求言”裝飾門面的咸豐帝披覽后,龍顏震怒,“摔其折于地”,并且“召見軍機大臣,欲罪之”。幸有曾氏的恩師季芝昌等人求情。季說:“此臣門生,素愚戇,唯皇上寬而宥之。”咸豐帝才稍稍息怒。

在軍事上,與太平天國作戰(zhàn)的初期,他屢戰(zhàn)屢敗,多次瀕臨絕境,用曾氏自己的話說是“屢敗屢戰(zhàn)”,他以其堅強的意志,頑強的作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險灘,頑強地纏住對手不放,最后竟然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蔡鍔說,曾國藩“出身詞林,于兵事一端,素未夢見。而其所供之役,所畢之功,比之古今名將,毫不遜色”,做到了“武功燦爛,澤被海內(nèi)?!痹弦砸粫鷰П〉幂x煌的成就,其剛強的性格、堅強的意志,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道酬勤,勤能補拙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謙。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

譯文:古人修身治國的方法,不外乎“勤于政事、胸懷廣大、謙虛謹慎”幾點。勤于政事如同文王那樣,胸懷寬大如同舜禹那樣,謙虛謹慎如同漢文帝那樣。而勤于政事、謙虛謹慎兩點,更要自始至終地貫徹到底,一刻也不能背離。

只有勤勞才是登上成功殿堂的階梯,才是戰(zhàn)勝苦悶、無聊和懶惰的最好方法。勤勞的人總是能很快地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之中,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自己成功的人生。

俗話說,勤必有成。這是排除其他外界條件的說法,在天賦、特長一概不論的前提下,只以勤勞論天下。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勤勞的成功者。

曾國藩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資質(zhì)一般的人,只有通過勤奮努力的學習和積累,才能成大事。為此,他強調(diào)了勤奮的重要性,并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則妄矣?!币馑际钦f,天下的事情下足功夫去做才會有效果,功夫沒下到就想有好效果是不切實際的。

“勤”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勤也確實會給人帶來理想的回報。勤會使人增長知識,廣博見識,積累經(jīng)驗,會使人的事業(yè)之禾得到充分的浸灌,從而獲得茁壯的生長和豐碩的收成。因此,曾國藩說“千古之圣賢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勤即是不懈怠、兢兢業(yè)業(yè)。因此,由勤必生“敬”,即對所勤的對象的敬重、鄭重之態(tài);“敬”則必生“謙”,即小心恭敬之意。所以常見曾國藩把“勤、敬、謙”相提并論。如他說“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吾將守此勤敬二字以終身。倘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在人生的競賽場上,天資一般的人靠什么與天資好的人相抗衡,甚至取勝于對方?靠的就是一種勤奮的積累。當初同在一個起跑線上的時候,人家也許還不如你,但是你卻自恃聰明,以此為傲,認為天賦聰明即是萬能,輕視別人的努力。你認為無論何時,只要你想去做的時候,你就能做到,甚至比他們做得更好。殊不知天賦一般的人用日積月累的勤奮,不知不覺地就和你拉開了距離。這就是“笨鳥先飛”的道理。而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愚笨的人,只有懶惰的人。

曾國藩反復告誡他的子弟,為學必須靠平時的積累。他說,讀書的道理,就像大江大海一樣長時地浸漫,像濛濛細雨時時滋潤一樣。這就好比父輩教育子女時做的樸素的比喻:夢想的達成就好比用小火熬湯,這樣味道才鮮美。因此,君子是不能因微末之道而將自我限制在一個地方的。知識在于積累,夢想和努力也在于積累。積累多了,自然能融會貫通。

曾國藩由此推及到做文章詩詞。他說,大凡寫作文章賦詩,應當在真摯的感情達到了極點,不能不一吐為快的時候。

寫文章的時候,沒有刻意揣摩字句的苦惱;文章寫完后,沒有不能表達心里所想的情況,這都是平時日積月累的功效。文章好壞、學問高低不在于雕詞飾句的表面功夫,義理深意才是文章的靈魂。很多作者為文時講求靈感。實質(zhì)上,所謂的靈感也還是受到自身水平的局限的。要先看胸中所掌握義理程度怎樣,如果能像取攜帶在身邊的東西那么方便,頃刻而來,脫口而出,就可以了;不然,還必須臨時尋求辦法,那還不如不去做。強求自己去做就只能以巧言偽情取媚于人。這是真心做學問的人最忌諱的東西。

曾國藩對為學的要求十分嚴格,平時決不能敷衍了事,淺嘗輒止;而是要善于積累,用時不必苦思冥想就能左右逢源。知識積累多了,就有可能融會貫通,以一推萬,根據(jù)已知去發(fā)現(xiàn)未知的內(nèi)容,想象與發(fā)揮的空間就大,思維便可信馬由韁,自由馳騁。

在治家教子上,曾國藩更是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勤”字。他在信中經(jīng)常教導兒子要繼承先人的家風,勤快謹慎。

曾國藩對于一個人的勤并不主張立時做到,主張慢慢養(yǎng)成習慣。曾國藩的一生貫徹一個勤字。當直隸總督時,他將積壓的上萬件案子一個月就處理完了;晚年幾乎雙目失明,仍手不輟書。當他已經(jīng)成就大事后,仍期望自己成為“立言之人”,并為此而努力,直到病逝。

由此可見,“勤”是人一生的財富,我們都應該去珍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gspecialtie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