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論死亡
人皆畏死,一如孩童怕黑;孩童的怕黑本能會因誕妄傳說而加劇,畏死之心亦然。思索死亡無疑是虔誠的圣潔之舉,因為死亡是罪孽的報應和前往彼世的通道,畏死之心卻可謂悖于事理,因為死亡是我們理應向自然繳納的貢品。然而,關于死亡的虔誠冥想時或摻有虛妄與迷信。你會在一些修士苦行錄當中讀到這樣的觀點:只需想想指尖受壓或受創(chuàng)的疼痛,便可想見死亡造成的諸般痛苦,原因是死亡意味著整個身體的腐壞崩解。但在很多時候,死亡到來的痛苦比肢體受創(chuàng)還要小,因為最要緊的人體器官并不具備最敏銳的感覺。那位只以哲人及本色凡人身份立言的先輩說得好:相較于死亡本身,死亡的道具更讓我們膽戰(zhàn)心驚。16呻吟與痙攣、失色的面孔與哀哭的友朋、喪服與葬儀,樁樁件件都會使死亡顯得分外可怖。
值得留意的是,無論是哪一種人類激情,都不會孱弱得無法克制并壓倒畏死之心;足可戰(zhàn)勝死亡的人類仆從既然如此眾多,死亡也就算不上什么特別可怕的敵人。復仇之心挫敗死亡,愛戀之心蔑視死亡,榮譽之心渴求死亡,哀痛之心飛赴死亡,恐懼之心則先發(fā)制人地迎迓死亡。不僅如此,史傳有載,羅馬皇帝奧索自戕之后,憐憫之心(盡管它是人類最為柔弱的情感)竟然促使許多人從他而死。這些人的死完全是出于對君上的同情,表明了他們的莫大忠心。17除此而外,塞涅卡指出,苛求之心和厭倦之心也會讓人不懼死亡:想想吧,同樣的事情你已經(jīng)做了多么長的時間;除了勇敢者和窮厄者之外,厭倦無聊的人也會萌發(fā)輕生之念。18翻來覆去地做著同樣的一些事情,單是由此而來的厭倦便足以讓人甘心赴死,哪怕此人既不勇敢也不窮厄。
同樣值得留意的是,死到臨頭的處境對英雄豪杰的影響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因為他們到最后一刻依然不失本色。奧古斯都·愷撒的遺言是一句恭維:別了,莉維亞,別忘了我倆的美滿婚姻。19臺伯留到死也不忘掩飾,正如塔西陀所記:到最后,臺伯留的體力與活力皆已衰竭,掩飾的本領卻依然如故。20大限來臨之際,維斯帕先照樣坐在馬桶上開玩笑:依我看,我就要成神了哩。21加爾巴引頸受戮,如是豪言:動手吧,如果這有益于羅馬民眾。22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臨死都在火急火燎地處理政務,還有事情需要我辦的話,那就快點拿來。23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毋庸置疑,斯多葛派的哲人把死亡看得太重,他們大費周章地為迎接死亡做準備,結果是使死亡顯得更為可怕。24還是另一個人說得好,生命的終結是自然賜予人類的一種恩惠。25死亡與出生一樣自然,對于幼小的嬰孩來說,兩者或許同樣痛苦。在執(zhí)著追求之中死去的人,好比在激戰(zhàn)正酣之時受傷的戰(zhàn)士,一時間根本不覺痛苦。由此可見,專意為善的心靈必能擺脫死亡的哀痛。不過,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壯志已酬之時,最美妙的圣歌莫過于讓你的仆役安然離去吧。26死亡還有一種妙用,那便是開啟美譽之門、撲滅嫉妒之火:人死為大。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