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圣相傳的心法
中國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強(qiáng)調(diào)每個人從修身做起,然后由小及大,推而廣之,可以放諸四海。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绻腥硕寄苊靼状烁裱缘膬?nèi)涵。大家都不難為別人做自己都不情愿的事情。天下還有什么矛盾?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公平處世,待人無厚薄差別。天下還會有什么矛盾?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所有人都充滿仁愛之心。這天下還會有矛盾嗎?問題是人性的弱點就是自私。人性都有貪嗔癡愛這類情感。佛教將這四種情感比如為毒蛇。因為此四種情感可以擾亂和諧的秩序。人類為了戰(zhàn)勝人性的這些弱點,想了許多辦法消除。佛家主張斷欲。即從根子上切斷。人若能運用戒定慧三種法門截斷欲望,自然就沒有因它而起的種種后患。中國古代的古圣先賢則比較現(xiàn)實,他們主張節(jié)欲。就是要把個人的欲望控制在理性的法度里。這理性包括仁愛、禮儀和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等內(nèi)容。
儒家深知人欲的可怕。所以想盡辦法來防止。中國古代歷圣相傳的心法,只有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保ā渡袝罚?/p>
用今天的話說,這幾句箴言的意思就是:人的欲望如果不加控制,是很危險的東西。因為意念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能左右人的行動。一念為惡便為魔,一念為善便為佛。做人之難,在于難于克制欲望。而尤其是長期的向上向善。一個人終生努力精進(jìn),即使是凡夫也可以修成圣哲;而一個人如果不上進(jìn),墮落,就算具有圣哲的資質(zhì),也會變成凡夫甚至是人渣。曾國藩為此撰聯(lián)警告子弟讀書向上,云:“不為圣賢,便為禽獸;只問耕耘,莫問收獲?!边@是說人心惟危的一面。而客觀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在人心中的反映(古人稱其為天理)又是十分的隱秘,難于發(fā)現(xiàn)。即使發(fā)現(xiàn)了,人欲一沖擊,剛剛認(rèn)識的客觀規(guī)律又被拋到九霄云外。例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因果報應(yīng),如影隨形?!苯^對是真理的寫照。許多人雖然懂得這個道理,但為物欲所迷,執(zhí)迷不悟飛蛾撲火者仍比比皆是。因為報應(yīng)是需要時間檢驗的。在事情剛剛開始時一般人很難見微知著。預(yù)測未來,從而趨吉避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道或者說真理實在是不容易參透并堅信不疑的。所以用一個微妙的“微”字加以概括。
崇禎皇帝跟黃道周討論圣賢之道的一段對話很簡潔,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崇禎皇帝說:“凡圣賢千言萬語不過天理、人欲兩端而已。無所為而為之謂之天理,有所為而為之謂之人欲。多一分人欲,便損一分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黃道周在對話中說:“若論天、人,只是義、利之別。為利者以功名爵祿私之于已,事事要為己之私。此是人欲;為義者以天下國家為心事,事在天下國家上做,便是天理”(《黃石齋召對》)
“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敝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厚薄也。”這句話點明了儒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開始的道理,從我做起的道理。因為即使在一個小的家庭里,也有一個當(dāng)家人是否公正無私的問題。一有私心,便有厚薄。厚薄一分,矛盾即生。和諧的局面即被打破。唐朝鄆州壽張地方有個張姓人家。九世同居,北齊、隋、唐四個朝代的皇帝皆旌表其門。唐麟德中,高宗封泰山,過壽張,幸其宅,召見當(dāng)時的當(dāng)家人張公藝,問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余以進(jìn)?!捌湟庖詾樽谧逅圆粎f(xié),由尊長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禮節(jié)或有不備。更相責(zé)望,遂成乖爭。茍能相與忍之,則常睦雍矣。”(《家范》)
家庭中的父子關(guān)系與單位的上下級關(guān)系很類似。平素的教育應(yīng)該全面,而不宜偏廢。如果一個家庭的家長平素教育子弟只知道強(qiáng)調(diào)利,不知道重視義。那后果會十分嚴(yán)重。因為子女長大后也會利字當(dāng)頭,而把義字丟到一邊。宋朝司馬光講過一個故事:“頃嘗有士大夫其先亦國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嗇。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納,鎖而封之。晝則佩鑰于身,夜則置鑰于枕下。病甚困絕不知人,子孫竊其鑰,開藏室,發(fā)篋笥,取其財。其人后蘇,即捫枕下,求鑰不得,憤怒。遂卒。其子孫不哭,相與爭匿其財。遂致斗訟。其處女亦科首執(zhí)牒,自訐於府庭,以爭嫁資。為鄉(xiāng)黨笑。蓋由子孫自幼及長惟知有利不知有義故也”(同前)
治家片面強(qiáng)調(diào)利,危害如此;治國片面強(qiáng)調(diào)利,危害更大。征諸歷史,屢見不鮮。
(2014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