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路上 路在筆下 筆在心中(代序)
人物再小也是條性命。忙忙碌碌的,一抬頭,發(fā)現(xiàn)生命已混去大半,事業(yè)也基本結(jié)束,心里有點空。青蔥少年,時光吹老。遙想當年辭掉行政公務(wù),背上挎包就上路,只身來到大江邊,那種胸懷朝陽、浮想聯(lián)翩的意氣風發(fā),而今安在哉!不過,總得給空空的心里塞點啥才好,于是私下里嘀咕:出本書吧。
我是向來反對濫出書、出濫書的,占據(jù)空間,浪費資源,說不準還會帶來病毒。一般出書無非“名”“利”而已,什么“黃金屋”“顏如玉”之謂也。而我為了什么?說“名”吧,寫過不少稿子,拿了不少獎項,自以為好歹也是個“名記”了吧,就算不是,靠出本小書在當?shù)爻蔀楫敿t明星,怕是天方夜譚,想想都難;說“利”吧,這本書沒有企業(yè)大款贊助,估計也賣不出去幾本,還得瑟瑟地自掏腰包刊印,得不償失那是板上釘釘?shù)氖?;為了評職稱?這倒熱門,搞得丑書假論文滿天飛,但我已經(jīng)獲評新聞系列最高職稱,不需要“著作”這個硬件了。說了半天還得繞回去,我出書的宗旨大抵是:在無害他人的前提下騙騙自己,或者為了證明:我曾在路上,我仍在路上。
出什么書呢?時評言論集,通訊特稿集,時政報道集,企業(yè)策劃集,論文集,散文集……想了許多,也想了許久,難以定奪。歸根到底還是怕,怕才疏學淺,誤人子弟,怕自損尊嚴,貽笑大方。思來想去,最后決定先出這本獲獎新聞選,并決定只選取相當于省年度好新聞二等獎及以上的。理由有三:其一,是我對這些稿件的采寫真的發(fā)過力、動過情,深悟個中酸甜苦辣咸,也算是“代表作”吧;其二,如果這不是本“濫書”,那么我愿把痛苦、快樂和我一直堅持的“以散文筆法寫通訊、以雜文筆法寫言論”的嘗試,以及我的一些新聞觀點,與新聞界同仁、高校文科學子、機關(guān)文員、企業(yè)文案乃至中小學生及家長們分享;其三,如果這就是本“濫書”,給讀者帶來不適,那說明社會的新聞價值取向出了問題,說明評委們設(shè)定的評獎標準出了問題,不全是我的事,各打三十大板差不多。于是如釋重負,想著都開心。
選稿難,分類更難,難于爬格子、敲鍵盤、上青天,分來分去,還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割舍不下。那就再來個“需要說明的是”吧:第一,小書所收文章均首發(fā)《揚子晚報》,分四部分,“系列報道”往往參與者眾,每個系列只選取本人撰寫的代表性文字,如有另獲單篇獎的就拎入“通訊特稿”部分,如果是言論則歸入“時評言論”部分,可互讀。第二,文后標注獲獎類型和等級,以及獲獎信息、相關(guān)文圖等,以示真實;因時間久遠,有兩三份獲獎證書一時難尋,信不信由你。第三,由于時間跨度較大,評論部分有些觀點難免不合時宜,比如“抵制有償家教”,姑妄收之姑讀之。第四,“市民茶座”是沙龍式群眾評論欄目,由我主持、篩選、編輯,只收錄獲獎年度由我出題并碼字的話題預(yù)告及相關(guān)資料。第五,有的文章見報時署有合作者,但如果文字全部出自吾手,就不標其名了,深表歉意;另有《汗水滴滴重千鈞》《心心相印情似?!穬善?,由于分頭多地采訪,我只能原創(chuàng)其中的部分,本不打算收錄,又怕“上氣不接下氣”,影響“互讀”,就勉為其難了,在此對合作者深表謝意,同時請求:親們收集出書時亦無須署我陋名,千萬別客氣。第六,發(fā)表過幾篇論文,一并有針對性收入,對讀者或有裨益。
至于那些未參加評獎竊以為不比獲獎稿件遜色甚至更佳的作品,本擬收入“附錄”部分,太多,怕喧賓奪主,就先忍痛割愛吧,來年山花爛漫時,或許再出一本“未獲獎作品選”,亦未可知。
以上就算是序吧。
2016年11月草寫于南京
2017年7月修改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