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燦爛的耒陽之秋
走進秋天,走進耒陽之秋,滿目金黃,遍地稻香,秋葉紅了,山野爛漫,碧水藍天,村落明亮,一片絢麗風光,一派秋天的收獲。
驅車去小水鎮(zhèn)的小圩,站在山巔,俯瞰那一片淺草依依、稻穗飄飄的田野,看遠處山巒如黛,碧水潺潺,天高云低,不禁想起唐代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只是小圩之秋,有些羞澀,沒有太多的凋意。
稻谷正在禾坪晾曬,村民正在忙碌,灣門口的池塘,有幾只鴨子,浮著水,劃一層波光,不時鳴叫一聲,給恬靜的田垌,平添幾分生氣。不遠處,畫棟雕梁的古老房屋,在夕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小圩之古老,厚重而又沉淀,據(jù)說已有上千年歷史,這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我曾聽人講過,耒陽土著姓氏不多,而小圩附近的李姓、龍姓人家,就是扎根這片土地的古老族群。只是歷史在前進,今天我們已經(jīng)無法考證耒陽土著姓氏的真正來源,就像無法考證究竟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樣。
我總在思考耒陽遠古以來的遷徙和變遷。沒錯,湖南曾號稱南蠻之地,而作為湖南腹地的耒陽,又瀕臨更蠻荒的嶺南,那么,耒陽的文明進程應該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qū)。但是,按照史學界的論證,隨著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侵襲,漢人被迫往南遷徙,真正純正中原文化已在今天的福建、廣東、贛南這些地方,那么,和這些地方相關聯(lián)的耒陽,難道不是承襲承載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了嗎?
耒陽文化的內涵,既有包容性,又有獨創(chuàng)性,既傳承了中原文明,又助推了嶺南文明,可以說如一個中軸,承襲了遠古文明的精華,因此說,耒陽歷史的厚重感,可媲美任何古老縣治。
中國人崇尚歷史,更崇尚推進文明進程的古代先人。耒陽人何嘗不是如此?從神農(nóng)創(chuàng)耒溯源,再到蔡倫、羅含等古代名人,如果沒有歷代耒陽先賢的呵護宣揚,后人又如何知曉這些名人的掌故和傳說?
同理,在耒陽,一個地域,一個灣村,正因為有一代又一代人所尊崇的先賢,能夠從傳說,從族譜,從口頭故事上流傳下來,從斑斑建筑雕刻印痕中流傳下來,就證明耒陽人對文化及其文明極為尊重,極為推陳出新,極為古為今用。
其實,漫步秋葉飄紅的耒陽山野,拾一片落花,撿一塊殘磚斷瓦,就能勾起你對歷史的敬畏,對文明的崇尚。一條小溪,清冽流淌,如一線跳動的音符,連接山上山下,連接鄉(xiāng)村田野,連接屋前屋后的村落。站在溪流旁,掬一口山泉,遙望遠方衰落的古村落,看著一棟棟嶄新的房屋,油然而生的,是對古老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的贊嘆。這種贊嘆,在秋風瑟瑟、秋葉飄零的季節(jié),特別惆悵,特別耐人尋味。
如今的鄉(xiāng)村,早已褪去原始的風韻,一條條水泥路,一座座水泥橋,一棟棟鋼筋水泥屋,早已把那些青石板路,那些彎彎石板,那些青磚瓦屋,擠到不顯眼的角落,擠到亮堂的山嶺背后了。
時代的步伐,匆匆而又匆匆,就像秋天山野的楓葉,不經(jīng)意間,由綠而翠,由翠而紅,由紅而深紅。就如同自然規(guī)律,春夏秋冬,季節(jié)更迭,四季分明。
眼下的鄉(xiāng)村,新房遍布,舊房躲進了角落,一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新房,或典雅,或新潮,全然沒了古老青磚瓦屋的翻版,以前的江南秋雨掛檐頭,早變成了綿綿秋雨繞洋樓。
季節(jié)如期而至,鄉(xiāng)村,卻變得瀟灑,變得令人陌生和興奮。只是,對一些懷舊的人來說,惆悵如縷縷炊煙,掛在眼眸,掛在遠去的記憶中。
古韻漸漸遠去,卻有些讓人依依不舍。迎著深秋的陽光,我走進余慶辦事處同仁村梓江灣村,這里山巒重疊,石嶺連綿。禾坪上,76歲的李楚英老人,面對著自己那間有些破敗的老屋,喃喃自語。整個梓江灣,原來有四個組,七百多號人,都住在沿襲了幾百年的老房里。
而今,短短一二十年時間,老房飄搖欲墜,一棟棟新房早已取代老房,成了另一道風景,隨著村民潮水般地涌進城,眼下灣里只有幾十號人。人少了,新房稀稀落落住著一些老人,而那些延續(xù)幾百年的老房,則極少有人居住。由于沒有拆除,老房仍聳立灣的四周,形成一道極不協(xié)調的畫面。
類似梓江灣這樣如秋風般飄零的鄉(xiāng)村舊房,耒陽還隨處可見。新房聳立,舊房沒有拆除,這種格局,相信還會延續(xù)一些年月。這種延續(xù),實際上是一種割舍不盡的情愫,上升一層,則是文化進程的一種連接。古老灣村,給我們留下的,是先輩的辛酸和期望,是民風民俗的傳承和印痕。假如鄉(xiāng)村沒有了畫棟雕梁的舊樓,沒有了一格格樹木窗臺,那么,我們耒陽方言中最貼近古韻的“箭眼”,今后怎么去描述和解釋?
文化的傳承,有時候是需要原始東西做輔助的,就如同現(xiàn)代化進程中,總要營造一些先進東西去引領一樣。舊貌換新顏,那是一種時代的進步,然而,在飛速的時代變更中,我們是不是在某些方面要做些停滯,或者輕緩一下腳步。面對那些幾百上千年的傳承,如小圩那樣的古老建筑,如梓園那樣的舊房,可不可以發(fā)動有識之士,如裝扮鋼筋水泥樓宇一樣,去加以修繕,舊中出新,那么,文化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會如磁鐵一樣,屹立于耒陽大地,就會如秋天的清風一樣,溢芳流彩,滲透到耒陽的東西南北,造福于后代。
時代越發(fā)展,歷史越向前,文化傳承顯得越重要。扎根沃土的傳統(tǒng)文化,其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讓中華文明車輪滾滾向前。毫無疑問,對耒陽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是需要多方努力的,不僅需要保護一些古建筑古村落,更要保護由古民居而繁衍的本土民風民俗、民間文藝、民間故事、民間工藝、民間俚語,等等。只有多管齊下,發(fā)揮政府主導民眾自發(fā)參與的原則,才能將土著文化傳承傳襲,發(fā)揚光大。
深秋,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jié),楓葉飄紅,山野爛漫,碧水潺潺,藍天白云,收獲的田野上,一派溢光流彩,把恬靜的氛圍,把古老村舍和現(xiàn)代建筑交相輝的鄉(xiāng)村,裝點得絢麗多姿,妖嬈迷人。
宋代大文學家朱熹有詩云: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秋聲伴著秋葉,方顯秋的遼闊,滿滿收獲的秋日,彰顯無邊的魅力。
日新月異的變遷,讓城市和鄉(xiāng)村變得更美更靚麗。走進秋天,走進耒陽之秋,在斑斕的色彩中,去領略大美耒陽,去參悟耒陽的文化底蕰,會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自豪感,會產(chǎn)生一種為傳統(tǒng)文化傳承做一份努力的沖動。
(此文在多家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