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动漫,91亚洲午夜一区,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丶,久久九九国产精品自在现拍

正文

卷四

傷寒指掌 作者:


  [卷四] 傷寒類癥
  內(nèi)經(jīng)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蓋六氣為病。皆能發(fā)熱。故善治傷寒者。必能窮究六淫之氣。凡溫熱暑濕疫癘之類傷寒者。無不一一辨晰明白。而施治各當。要知能治類癥。即是能治傷寒。以類癥實居傷寒之八九也。今將類癥治法列于后。庶幾溫熱暑濕之癥。不致混入傷寒正病之治。其于傷寒。思過半矣。

  邵評∶傷寒癥。邪從肌表而入。先表后里。從六經(jīng)辨癥。用足經(jīng)藥辛溫表散。溫熱暑疫。邪由口鼻吸受。宗三焦認癥。從手經(jīng)用藥。忌用足經(jīng)辛溫藥。如此。溫暑與傷寒。方不相混。

  [卷四\傷寒類癥] 風溫(參葉案)

  凡天時晴燥。溫風過暖。感其氣者。即是風溫之邪。陽氣熏灼。先傷上焦。其為病也。

  身熱汗出。頭脹咳嗽。喉痛聲濁。治宜辛涼輕劑解之。大忌辛溫汗散。古人治風溫。

  有葳蕤湯、知母葛根湯。內(nèi)有麻黃、羌活等藥。皆不可用。

  風溫吸入。先傷太陰肺分。右寸脈獨大。肺氣不舒。身痛胸悶。頭脹咳嗽。發(fā)熱口渴。

  或發(fā)痧疹。主治在太陰氣分。梔豉、桑杏、蔞皮、牛蒡、連翹、薄荷、枯芩、桔梗、桑葉之類。

  清之解之。痰嗽加貝母。聲濁不揚加兜鈴?;鹗⒚}洪加石膏。咽痛加射干。飽悶加川郁金、枳殼。干咳喉燥。加花粉、蔗漿、梨汁。咽喉鎖痛。加萊菔汁。

  邵評∶溫邪由肺而入于胃。熱傷肺胃之津。病在上中二焦。故用大清肺胃熱邪。

  生津潤燥為主。治上中二焦之良法。

  如發(fā)熱口糜氣穢者。此溫邪劫傷肺胃之津也。宜生地、石膏、知母、麥冬、花粉、釵斛、梨皮之類主之。

  如肺脹喘急。胸痛氣穢者。此溫邪傷肺。欲釀內(nèi)癰也。急用活水蘆根、桃仁、苡仁、栝蔞皮、冬瓜子、空沙參、黑元參、連翹之類清之。

  邵評∶熱邪蘊于肺。郁結(jié)不宣。氣痰滯血瘀。欲釀肺癰。故見胸疼喘急。痰氣穢臭之癥。用千金葦莖湯。宣肺痹而行血降氣。加味以清化肺熱為治。

  此手太陰輕癥也。若手少陰厥陰二經(jīng)。當于溫熱癥內(nèi)合參之。

  邵評∶以上邪初在肺。其勢尚輕。若肺邪不解。傳入心營及心包絡經(jīng)。則入里而病重矣。后溫熱癥內(nèi)所列各條。治法相通。當合參之。

  [卷四\傷寒類癥] 溫熱

 ?。ù簻囟瑴責岵⊥螀⑷~案)煩勞多欲之人。陰精久耗。適遇冬月非時之暖。感而即病者。冬溫也。春時木火司令。天道溫暖。新邪引動。溫從內(nèi)發(fā)者。春溫也。夏令炎熱。感之即病。壯熱煩渴。

  而不惡寒者。熱病也。大抵溫熱之癥。陰精內(nèi)耗。強陽無制。新邪一觸。則燎原之勢。直從里發(fā)。故初起即見壯熱煩渴??诟缮嘣锏劝Y。而主治以存津液為要旨。

  凡遇傷寒過經(jīng)不解?;虬l(fā)汗不徹。反致昏劇者。皆溫熱誤治之證也。前陽明少陽條內(nèi)。已見大意。而茲專以手三陰立言。治宜互參。

  邵評∶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陰虧是溫病之原。故治溫熱病。以保陰存津為首務。

  若春溫夏熱二癥。亦俱有之。冬月受邪。伏藏不發(fā)。至春時天暖。外感時邪。引動伏邪而發(fā)病者。名為伏氣春溫。若其人內(nèi)無伏邪。春天感受溫邪而即病者。此即發(fā)之春溫也。夏令受熱而即病者。此即發(fā)之熱病也。內(nèi)有伏邪。春令不發(fā)。至夏至后壯熱而病者。此伏氣所發(fā)之熱病也。如此辨癥。方可明晰。內(nèi)經(jīng)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熱。溫病發(fā)出之途自少陽。熱病發(fā)出之病由陽明。溫病主以黃芩湯。熱病主以白虎湯。至于傷寒延久。邪已化熱。與溫熱治法相通。所謂傷寒與溫熱。始異而終同也。

  又評∶伏氣所發(fā)之溫熱病。與感而即發(fā)之溫熱病。見癥稍異。伏氣之病。其邪從里而達于外。表上無邪。故初起即熱。無一毫惡寒之象。即發(fā)之溫病。邪由肺受。肺主皮毛。故初起微寒。繼即純熱不已。

  如此辨認。庶無錯誤。

  手太陰氣分凡溫邪入肺。癥見頭疼。惡寒發(fā)熱。口燥舌干。脈數(shù)。胸滿氣喘。治宜辛涼輕劑。梔豉、橘紅、桑杏、連翹、薄荷、枳桔、黃芩之類。嗽加前胡、蘇子、象貝、羚羊角之類。

  邵評∶此受而即發(fā)之溫熱病。首先入肺。肺主皮毛而在表。故見表癥。宜辛涼輕清。以宣泄上焦肺衛(wèi)之邪。

  手少陰營分溫邪吸入。由衛(wèi)及營者。其舌先白后絳也?;蚓谷霠I分。則舌必絳赤。或紅中兼微白。夜煩不寐。神呆譫語。宜犀角尖、鮮生地、淡竹葉、麥冬、連翹、石菖蒲、川斛、丹皮之類。兼痰者。加川貝母、天竺黃之類。

  邵評∶此承上條由衛(wèi)而入營。亦受而即病之溫癥也。白苔邪在肺衛(wèi)。絳苔邪入心營。自衛(wèi)入營。故舌先白后絳。絳。深紅色也。紅中兼微白。氣分之邪未盡也。若熱擾心營。則神蒙不能自主。上條邪在肺衛(wèi)。其病尚淺。此條由衛(wèi)及營。邪氣自外入內(nèi)。其病較深。下條溫邪傳入心包絡中。痰潮內(nèi)閉。其病尤深。此皆受而即病之溫熱癥。宗心營肺衛(wèi)主治。故以宣營清熱達邪一法。

  手厥陰內(nèi)閉如溫邪傳于膻中。即干心包絡。痰潮內(nèi)閉。則神昏譫語。舌苔純紅起刺。此重癥也。

  急宜清心開閉。用犀角、連翹、川貝、天竺黃、川郁金、石菖蒲、凈銀花、鉤藤鉤、西黃之類主之。

  邵評∶膻中為心之宮城。邪入于此。干犯心包。熱逼心中。挾痰濁互結(jié)。致神昏譫語。而邪陷內(nèi)閉。內(nèi)閉則外脫。正不勝邪之候也。宜清心化痰。開閉達邪之法。再加芳香宣竅之品。如紫雪、至寶丹之類尤妙。

  以上三條。感而即發(fā)之溫熱。病邪由口鼻吸受。先入肺衛(wèi)。由肺傳入心營。甚至逆?zhèn)魅胄陌?。自外入?nèi)。一層遞深一層。三條當合參之。

  溫邪劫液如發(fā)熱不退。爍干胃中津液。以致口糜氣穢。當用甘露飲、玉女煎之類。

  邵評∶熱久陰傷。灼干胃液。不拘伏氣溫熱。與受而即發(fā)之溫熱。俱有此候??诿託夥x。陰虛火旺也。二方滋陰液以清胃火為治。

  熱久煩渴少氣。竹葉石膏湯效。兼脘中痞悶不饑。加半夏。

  邵評∶中虛胃熱而作虛煩。用養(yǎng)正清胃除煩降火為治。

  足厥陰液涸若溫邪誤治。邪必深入厥陰。神昏音澀。舌絳裂紋。欲寐不寐。午間煩躁。形象畏冷。心中如焚。此正氣久虛。陰液已涸。宜復脈湯加減。如生地、麥冬、炙草、白芍、阿膠、丹皮、梨汁之類。

  邵評∶溫熱誤治。邪入極深。陷于肝經(jīng)。肝屬木而有火。木火內(nèi)燔。陰液枯涸。液涸風動。故見癥如此。故用滋陰以清肝火為治。

  邪氣血分風溫之邪。入于營分不解。以致舌赤音低。神呆潮熱。脈數(shù)左甚。或發(fā)丹疹。此邪過營。已及血分也。夫心主血。邪干血分。漸成內(nèi)閉。風藥燥血。固宜大禁。

  即苦寒直走腸胃。亦非溫邪逆入膻中心主所宜。須犀角、元參、鮮生地、川郁金、菖蒲、丹皮、銀花、西黃之類主之。

  邵評∶邪初入肺則在衛(wèi)。不解。則入氣分。氣分不解。則傳心營。營不解。則入下焦血分矣。邪在血分。入里極深。中焦俱病。陰液受戕。每多液涸內(nèi)閉之候。宜救陰達邪清營涼血治之。至于膻中。是包絡所居。在于上焦。用藥宜清輕而忌重濁。

  此種藥味。治邪入心包之劑。若入血分。當用地黃、阿膠、復脈湯。方是血分治法。

  氣血兩傷若感溫邪。治不中。熱毒內(nèi)燔。必至氣血兩傷。如脈左數(shù)右大。煩渴口糜。舌赤唇焦。是也。宜玉女煎。

  邵評∶溫邪誤治。熱入陽明。灼傷少陰陰液。此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病在中下二焦也。宜滋腎陰。以清胃火。

  邪結(jié)上焦溫邪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先受。氣血與熱邪混處膠固。必致清竅不利。凡寒熱后。頤頷腫脹。咽喉疼痛。牙關緊閉。脈左小右搏指者。皆邪結(jié)上焦所致也。當照疫癥施治。宜連翹、牛蒡、射干、馬勃、滑石、銀花、赤芍、薄荷、夏枯草、人中黃之類選用。

  邵評∶溫熱疫毒??诒俏堋LN結(jié)上焦。不得宣散。發(fā)為大頭風毒、頤腫、咽痛等癥。

  此溫邪兼風毒而成。治宜清熱解毒之法。

  胃中不和若熱退后。不饑不納者。此胃氣不和也。宜香豉、山梔、半夏、枳實、陳皮等和之。

  邵評∶熱退而余邪不凈。胃氣不和。故不饑不納。當清化余邪。以和胃氣為治。

  [卷四\傷寒類癥] 瘟疫(合參)

  按儺為古禮。疫之由來尚矣。奈何仲景傷寒。書非全璧。止言溫病熱病。并無片言及疫。是以后人無善治之法。惟近世喻嘉言、吳又可、張景岳輩??芍^論切治詳。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但景岳宜于汗。又可宜于下。嘉言又宜于芳香逐穢。夫三子皆名家。何治法之懸絕若此。要知三子之治法皆當。顧其所治之疫。各有不同耳。景岳所論之疫。即六淫之邪。非時之氣。其感同于傷寒。故每以傷寒并提。而以汗為主。欲盡汗法之妙。景岳書。精切無遺。又可所論之疫。是熱淫之氣。從口鼻吸入。伏于膜原。膜原為半表半里之界。其邪非汗所能達。故有不可強汗峻汗之戒。附胃最近。入里尤速。故有急下屢下之法。欲究疫邪傳變之情。惟又可論最為詳盡。然又可所論之疫。是四時之常疫。即俗名時氣癥也。若嘉言所論之疫。乃由于兵荒之后。因病致死。病氣尸氣混合天地不正之氣。更兼春夏溫熱暑濕之邪交結(jié)互蒸。人在氣交中。無隙可避。由是沿門闔境。傳染無休。而為兩間之大疫。其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表非里。汗之不解。

  下之仍留。故以芳香逐穢為主。而以解毒兼之。是三子之治。各合其宜。不得執(zhí)此而議彼也。茲于是癥。

  亦參三法為治。而分為兩途。蓋汗與下。即同傷寒表里之治。而逐穢解毒一法。乃疫邪匿伏三焦。非表非里之治也。分列于左。治疫之大法得矣。

  邵評∶景岳所論疫癥。是三時感冒。非其時而有其氣。名為三時寒疫。邪由肌毒而入。故同傷寒治而先用汗法。若又可所論疫癥。是濕溫痧暑熱邪。從口鼻吸受。伏于膜原。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lián)。

  為脾胃半表半里之界。邪伏于此。入胃最速。邪既在胃。故以下法為治。此是溫熱濕濁之邪襲入六經(jīng)。而傳陽明胃腑是四時之常疫。即濕溫嵐瘴時氣之癥。與毒癘天行瘟疫之病自是兩種。截然不同。景岳所言。是即受溫熱。邪已入胃。故景岳主汗。而又可主下也。此二者可從足經(jīng)。同傷寒論治。分為一途。至嘉言所論。是真瘟疫大病。乃天地不正之氣。惡毒瘴癘。合病氣口氣。交結(jié)互蒸。人受其氣。由口鼻吸入。

  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最多閉結(jié)。故用芳香逐穢。解毒開化之法。此毒厲疫邪。與前二癥各殊。不同傷寒治法。分逐穢解毒。合行一途。為兩大法門也。瘟疫大病。別有一種厲毒之氣。極易傳染。故每病一家長幼相似。甚則沿門闔境。傳染不休也。三子論治不同。

  各有其癥。當隨癥審察。合宜而用。不可拘執(zhí)一說也。

  長幼傳染。眾人一般。此疫氣流行。俗名時氣是也。乃天地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然有兼六淫者。

  有不兼六淫者。有入足經(jīng)而為表里者。有入手經(jīng)而忌汗下者。當分途而治。其辨在舌。

  邵評∶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此四時之常氣也。大疫發(fā)時。或挾寒。或挾暑。所謂兼六淫也??傊<兪前O疫為病。當分邪從肌表而受。則入足經(jīng)??捎孟潞狗?。邪由口鼻而受。則入手經(jīng)。宜宗三焦立法。從心營肺衛(wèi)施治。忌用汗下。

  凡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疫邪由表達里也。宜汗下法。

  邵評∶邪在表則舌白。入里則舌黃。入腑熱深則舌黑。邪在足經(jīng)。分表里而用汗下之法。

  舌苔由白而變鮮紅者。疫邪由衛(wèi)及營。不入足經(jīng)而入手經(jīng)也。忌汗下。宜逐穢解毒。清泄營分。(新法)邵評∶邪在肺衛(wèi)則舌白。入心營則舌紅。傳入心包。則鮮紅起刺。邪在手經(jīng)。宗心衛(wèi)。辨明上中下三焦而施治。忌用足經(jīng)汗下之法。

  [卷四\傷寒類癥] 疫邪兼六氣入足經(jīng)從表里汗下

  初起頭疼發(fā)熱惡寒。舌苔白而薄者。邪在表也。敗毒散散之。微汗而解。如未解。鼻干口渴。耳聾脅痛。舌苔白中帶黃。此陽明少陽見癥。須解肌法。柴葛、連翹、防風、薄荷、牛蒡、黃芩、木通之類。如再不解。須看有無疹。或見心煩膈悶。足冷耳聾。身痛如束?;蚩然驀I。寸關沉伏。或躁動。便是發(fā)之候。須提透之。以盡為度。脈伏心煩。謂之欲。煩止人靜。肌膚中無隱隱之點。始為盡。已出而口干。脈洪滑者。宜化解毒為主。當以疹門參看。

  邵評∶邪入于里。則發(fā)疹。疹出于肺。發(fā)于胃。將發(fā)疹。尚未外透。欲出不出之際。故見癥如此。若毒滯氣。則脈沉伏。伏邪外出。則脈躁動。亦一定之脈理。已汗而熱不解。氣口脈弦滑。

  飽悶惡心。必是胃中宿食為患。消導為主。如生楂肉、麥芽、枳實、連翹、青皮、萊菔子等涼疏之。若脈弦滑。潮熱。譫語。臍腹脹痛。舌苔漸漸黃濃燥刺者。乃燥矢在腸胃中也。大柴、承氣??次⑸跸轮8律酀櫈橛?。

  邵評∶食停胃中。未化糟粕。尚在胃之上脘。宜消化其食滯。切忌早用攻下。食滯已化。而成燥屎。

  故用攻下。與前半條停食未化者。治法不同。大宜著眼。如表已解。尚身熱脈浮。小便不利者。是熱結(jié)膀胱也。五苓去術。合六一利之。

  邵評∶身熱脈浮。其脈仍在太陽經(jīng)。表解而小便不利。邪入太陽之府。而熱結(jié)膀胱也。宜宣化膀胱熱結(jié)而利水。如表已解。余熱未凈。其人如狂不甚。小腹堅痛。而小便自利者。乃血蓄膀胱也。桃仁承氣加減。

  邵評∶上條熱與水結(jié)。此條血蓄膀胱。如狂。而小腹硬痛。血蓄下焦之征。辨熱結(jié)與蓄血。在小便之利與不利。熱結(jié)膀胱。小便不利。血蓄膀胱。小便自利。用桃仁承氣破其蓄血。正治也。

  若無表里癥。但熱而瀉?;蚝疅岫鵀a者。此濕邪在于氣分也。小柴合五苓主之。渴者去桂留芩。

  不渴去芩留桂。疫邪必兼濕者。以當濕熱司令之時也。(以上諸條同傷寒施治)邵評∶但熱而瀉。濕熱在里。寒熱而瀉。里濕而表有微邪也。用小柴胡以和解其表里之寒熱。以五苓滲其里濕??蕿橛袩?。故去桂留芩。不渴為無熱。故去芩留桂。至疫病每發(fā)于四五六七月。正在夏天濕熱當權之令。故多挾濕。

  疫癘熱毒郁極。則發(fā)黃。二便俱秘。若投茵陳五苓。小水必不能利。須茵陳蒿湯。加黃柏。則小便利而黃退矣。

  邵評∶熱郁發(fā)黃。二便俱秘。陽分實熱發(fā)黃也。用茵陳五苓以利膀胱。無益也。當用茵陳蒿湯。以瀉陽明之實熱。二便通利。黃自退矣。

  亦有發(fā)黃兼發(fā)者。無非熱毒郁結(jié)所致。宜犀角、連翹、赤芍、梔子、茵陳、黃柏、牛蒡、薄荷、銀花之類主之。

  瘟疫發(fā)于春夏之間。必熱癥為多。如初起即大熱大渴。目赤唇焦。煩躁不寧。六脈洪滑。舌苔燥黃焦刺。急用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汗之。取汗在于速。一服無汗。即再進之。得汗熱退為愈。若延至四五日。毒遍三焦。表里俱病。用三黃石膏湯。加連翹、銀花。

  表里兼解之。其妙在麻黃石膏二味。不可去一。此方通解三焦表里。治疫最妙。

  邵評∶疫必兼濕。故致發(fā)黃。熱毒郁結(jié)。則黃而發(fā)矣。用清熱滲濕。宣透毒為治。若外受瘟疫。

  表里俱病?;馃岽笫⒅畷r。身雖大熱。而無汗泄。此表氣外郁。內(nèi)熱不得發(fā)泄。故目赤唇焦而煩渴。

  表里熱盛。則六脈洪滑?;鹗⒆平?。則舌苔燥黃焦刺。此皆熱郁不宣之象。此方清內(nèi)火而宣散表熱。表有汗出。則內(nèi)之火熱亦隨汗而外泄矣。此表里熱甚兩清之法也。倘遷延不治。上中下三焦俱受毒邪。表里三焦均病。必用此大劑以兩解之。

  如見目赤唇焦。舌黃燥刺。大熱煩渴。汗出津津。此陽明血熱火盛。切忌風藥升散。宜涼膈散加石膏。

  邵評∶見癥里熱極盛之候。與上條似同。上條無汗。是表郁內(nèi)火。汗出津津。是邪入陽明而熱盛。故用涼膈散。加石膏以解陽明。

  大都疫癘初起。宜辛涼解散。次則和解解毒。必里癥全具。脈實口燥。心下堅滿。方可攻下。若胃中飲食未化。雖芩連、栝蔞。尚宜緩進。況硝黃乎。如用寒涼。食為寒凝結(jié)而不散。必變結(jié)胸。(以上諸條照溫熱施治)邵評∶初起邪在肺衛(wèi)。故宜辛涼解散。若肺邪入陽明之府。則里癥發(fā)現(xiàn)。脈實堅滿。口燥。均是里實之癥。故可攻下。倘飲食停滯。未化糟粕。早用寒涼。寒藥與食互結(jié)。防成結(jié)胸。況攻下乎。必待其食化糟粕。結(jié)于腸中。方可用下耳。寒涼切忌早用??制淠Y(jié)不化。

  疫病當分天時寒暄燥濕。病者虛實勞逸。因事制宜。不可執(zhí)泥。如久旱天時多燥。

  熱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劑。天久霪雨。濕令大行。脾土受傷。民多寒疫?;蚣鏋a痢。宜滲濕和脾。忌用潤劑。

  邵評∶天時寒濕。病多寒疫寒濕。天時暄燥。病多溫疫濕熱。須分別治之。蓋天時旱燥。陽亢熱盛。

  故多熱疫。熱則宜清火而忌溫燥。天久陰雨。寒濕流行。脾土受傷。故多寒疫寒濕。宜溫燥而忌清潤。二者治法大異。最當分辨。春當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感此非時之寒為寒疫。宜太無神術散。加羌活、紫蘇、溫散之。或藿香正氣散加減亦可。從正傷寒治。此條寒疫。

  邵評∶應暖熱而反寒涼。是非時不正之氣。人受其氣而病者。為時行寒疫。治以溫散為主。忌用寒涼潤藥。

  秋應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感此非時之暖為溫疫。宜犀角、連翹、黃芩、薄荷、銀花、牛蒡之類清解之。宜從溫熱癥治。

  邵評∶應寒涼而反溫熱。是非時之溫氣。人受之而為冬溫秋燥之癥。即為瘟疫。治宜辛涼清解。大忌溫燥。

  疫癥先從頤頷腫起者。陽明熱邪也。腫于耳之前后者。少陽風熱也。并宜辛涼散之。二活、荊防、連翹、黃芩、薄荷、元參、牛蒡、桔梗、犀角水汗之。陽明加升麻。少陽加柴胡、鉤藤。解散后。加清火解毒之品。凈銀花、人中黃之類。

  邵評∶風火熱毒之邪。故宜辛涼清散。風邪解而火毒未清。故宜清化火毒。此從表里法施治。

  時毒從頤腫者。名鸕瘟。耳下項與咽中腫脹。聲不出者。名蝦蟆瘟。皆風熱不正之氣干于上焦所致。治宜散邪清熱。不可一味寒涼。

  邵評∶頤與耳下項咽中。俱是上焦部位。邪從口鼻吸受。先入肺胃。宗三焦立法。從手經(jīng)施治。

  必先清解宣散。以泄其邪。如一味寒涼。則郁遏邪熱??制鋫骼飪?nèi)陷。不可不慎。

  疫癥有兼咽喉腫痛者。必辛散為主。不可驟用寒涼。反閉其邪。宜荊防敗毒散。加桔梗、射干、馬勃、牛蒡之類。

  邵評∶咽喉亦屬上焦。邪入肺中。先宜辛散。早用寒涼。防其逼邪內(nèi)陷。最當謹慎。冬應寒而反溫。

  感之多咽喉腫痛。寸關脈浮洪而數(shù)。舌燥唇干。宜甘桔湯。加牛蒡、薄荷、防風、射干、連翹、黃芩、銀花、犀角水之類涼解之。以升陰消陽。

  邵評∶冬時不正之氣。人受之而即發(fā)者。為冬溫。溫邪入肺。則咽喉腫痛。溫邪在上焦。則寸關脈洪數(shù)。陽邪傷陰。則唇舌干燥。法宜提透辛散。清解上焦邪熱。

  夏應熱而反涼。感之。邪伏于少陰之經(jīng)。每多咽痛?;蚣嫘篂a。舌潤不渴。寸口脈沉而小。宜甘桔湯。加半夏、天蟲、陳皮、桂枝、射干、防風、姜皮之類溫散之。以助陽消陰。

  邵評∶不正之氣。乃夏令陰邪。人感其邪。伏于少陰腎中。陰火上升。則咽痛。寒濕之邪內(nèi)入。則泄瀉。陰邪傷陽。則舌潤不渴。邪郁其陽。則脈沉小。宜清腎中陰火而透邪。以辛溫藥散之。

  大頭天行初起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大腫。目不能開。或咽喉不利。俗名大頭傷寒是也。

  東垣謂陽明邪熱太甚。挾少陽木火而生。陽明濕熱甚為腫。少陽木火盛則痛。陽明之邪。首大腫。

  少陽之邪。腫于耳之前后也。治法不宜藥峻。峻則藥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其死尤速。

  當少與。時時呷之。方用酒制芩連、人中黃以解毒。荊防、薄荷以去風。連翹、天蟲、桔梗、牛蒡以散結(jié)。頭痛惡寒無汗。加二活以散寒。陽明引經(jīng)。加升麻、犀角水。少陽引經(jīng)。加柴胡、花粉、普濟消毒飲妙。十余日表癥仍在者。亦用荊防、薄荷微散之。

  邵評∶風溫時毒。中于頭部清空之所。故名大頭瘟。病因風火濕痰。邪熱由表而入于少陽陽明二經(jīng)。以陽明行身前而循首面。少陽行身側(cè)。出于耳之前后。邪在最上。藥宜輕清宣解上焦。若用重濁之味。則入中下。而過病所矣。但天行時毒。必以解毒為先。風溫之邪。故必去風。邪結(jié)則腫痛。

  故當散結(jié)。寒郁于表。則無汗頭痛而惡寒。當疏表散寒。此方治大頭天行極妙。若日數(shù)雖多。尚有表癥。仍宜表散。

  胃氣虛者。于春夏初晴。感山谷蒸氣。面腫發(fā)寒熱者。先用平胃散。加羌活、荊防、桔梗、藿香之類以散之。次加芩連清熱。蓋山嵐、瘴氣、濁霧。皆濕熱也。嶺南人中之即死者。緣內(nèi)多毒蛇所吐之氣故耳。

  邵評∶胃虛而邪入中焦。感瘴氣濕熱之邪。入于陽明。法宜運中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

  歲荒普患者。不宜峻劑。宜扶正祛邪。調(diào)理脾胃為主。

  有已汗而熱不解。身漬漬汗出。右關脈大無力。舌苔白嫩。四肢倦怠者。此中氣素弱。汗后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汗止身涼而愈。升柴須蜜炙。(以上參治法匯)邵評∶忍饑而脾胃中虛。邪乘虛入。宜調(diào)中散邪。亦中焦病也。若汗出而余熱不退。是虛熱也。脈舌見癥。俱是虛象。法宜扶正散邪。此正虛挾邪之治法。

  疫邪傳里。毒攻腸胃。臍腹大痛。下利鮮血?;蚝诔羲?。小便不利。身熱大渴。六脈洪數(shù)。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當急治之。宜鮮生地二兩。生大黃五錢。凈銀花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丹皮、赤芍各錢半。生甘草五分。清之下之。

  邵評∶此火毒熱邪。直入腸胃而傷血絡之正法。

  疫邪傳里。目赤面紅。六脈洪大。舌黃燥刺。此熱毒傳遍三焦。經(jīng)絡閉塞。榮衛(wèi)不通。

  以致汗不得出。不得透。大熱煩渴不解。宜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銀花、牛蒡子。表里兼解之。俾汗并透而解。妙在麻黃、石膏。

  邵評∶疫邪自表入里。先在陽明氣分。若上中下三焦表里俱有熱邪。氣血經(jīng)絡不通。表間抑遏。

  與汗均不外達。熱伏于里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里。宣通上中下三焦熱邪。汗出透而愈。

  若遇天時亢旱。熱疫流行。毒蘊三焦。目赤舌絳。疹丹赤。汗出津津。陽明血熱便閉。宜涼膈散。去芒硝。加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清之。

  邵評∶天旱熱毒而成疫。三焦均受。邪熱入營。而陽明熱實也。宜清膈間邪熱。此條邪在中上二焦。熱侵營分。而陽明熱實。上條表里同治。此宗心營肺衛(wèi)。分三焦治法。

  疫邪發(fā)于歲荒之后。凡流離饑民。無不一病即死者。由于勞役饑寒。脾胃早傷。雖感微邪。亦不禁也。故治此者。須調(diào)補脾胃為主。補中益氣、六君子之類。微加表藥治之。

  邵評∶中虛受邪。正氣不能勝邪。每多邪陷正脫。故必補正以托邪。正氣充復。邪自外達耳。

  凡遇疫癥。診得右關脈虛大或軟弱者。即中氣虛也。當補以汗之。補中益氣加羌活、紫蘇。如診得寸軟尺遲者。此營衛(wèi)兩虛之癥也。當以歸建中湯加防風汗之。

  邵評∶此條營衛(wèi)虛而受邪。

  凡治虛癥。宜外邪輕可治。若外見重癥。而脈虛細無神者死。

  邵評∶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則死。

  凡治虛癥。詳于景岳瘟疫門汗、補、溫、清、吐、下六法中。須閱之。(以上諸條系新法前三條實癥后三條虛癥)邵評∶景岳論治虛癥。最為詳細。宜參考之。

  [卷四\傷寒類癥] 疫邪吸穢濁入手經(jīng)宜逐穢解毒

  六氣之外。另有一種癘氣。乃天地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

  非比傷寒六經(jīng)??珊箍上乱?。嘉言先生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并以解毒兼之。營衛(wèi)既通。乘勢追拔。勿使?jié)撟獭4擞魇闲姆ㄒ?。葉天士先生謂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如喉啞喉痛口糜舌燥者。先入于肺也。漸至神昏舌絳者。邪由肺系干于心包絡也。故初病喉痛舌燥。最怕竅閉神昏。先生立法。清解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如犀角、銀花、菖蒲、郁金之類。兼服至寶丹。以有靈之物內(nèi)通心竅。搜剔幽微。又謂吸入疫邪。三焦均受。由衛(wèi)及營。久則血分漸瘀。邪與三焦相溷。愈熱愈結(jié)。理宜咸苦大制之法。然恐性速。直走下焦。仍用輕揚理上。加金汁、銀花露之類。此又先生法中之妙法也。

  邵評∶邪由口鼻吸受。其氣先入肺衛(wèi)。次者遞傳心營。甚至逆?zhèn)餍陌?。從上焦而及中下二焦?br />
  當從心營肺衛(wèi)。宗三焦立法。從手經(jīng)施治。若自肺而入陽明胃中經(jīng)腑者。可同傷寒用足經(jīng)藥施治。凡溫熱暑疫等癥。皆當如是。所謂與傷寒治法始異而終同也。惟治疫之法。當厘清上中下三焦。用芳香逐穢解毒開泄之劑。是第一要旨。

  又評∶凡病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邪入心營肺衛(wèi)。尚在上焦。至入于血分。則邪干下焦矣。故曰三焦相溷。若直走下焦。與包絡中結(jié)邪不相干涉。故仍主輕揚清上。而佐以咸苦之味。兩相兼顧。此疫邪入手經(jīng)。與前列之癥不同也。

  疫邪入上焦如口糜、丹疹、喉啞、咽痛。舌苔紅中間白?;虬字屑婕t。此邪在肺與包絡也。宜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川郁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之類。

  邵評∶此邪由肺衛(wèi)而入心營。尚未傳入包絡。包絡有邪。必神昏譫語。如下條之見象也。此是營衛(wèi)交病。用泄衛(wèi)透營兩解之劑。

  疫邪入膻中如見舌苔鮮紅。神昏譫語?;虬l(fā)丹疹。或兼喉痛。疫邪逆?zhèn)麟幸病?br />
  非比傷寒客邪。無庸發(fā)散。亦非停滯里癥。無庸消導。治當清血絡以防內(nèi)閉。大宜解毒逐穢。宣竅開閉。如犀角、連翹、元參、生地、銀花、人中黃、川郁金、石菖蒲、西黃、琥珀之類。兼用至寶丹。

  邵評∶此與傷寒表里之邪大相懸絕。治法大異。此清血絡而開閉宣竅逐穢之法。治溫熱暑疫邪入包絡之要旨。不獨疫癥然也。

  疫邪遍三焦疫癘穢邪。從口鼻吸入。分布三焦。久則血分漸瘀。其邪愈深。其熱愈結(jié)。當以苦咸之制。仍是輕揚理上為治。加犀角水、銀花露、白金汁、西瓜翠衣、栝蔞皮、黑元參之類。(以上參葉案)邵評∶邪從上受。先肺衛(wèi)。次心營。此邪在上焦。至入于血。則邪干下焦矣。故曰邪遍三焦。邪愈深入。則熱結(jié)而不能外泄。用咸苦以清下焦血熱。仍佐輕揚清上之劑。則三焦同治矣。此咸苦清血之味。余俱輕清上熱。為治疫遍三焦之良法。

  [卷四\傷寒類癥] 吳又可法(摘要)

  凡瘟疫如見舌苔白如粉者。其邪已入膜原。汗之必不解。當用達原飲。以透膜原之邪。看兼何經(jīng)。加入引經(jīng)表藥。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苔薄而不濃。脈不甚數(shù)者。感之輕也??蓮暮菇狻H绺兄卣?。舌苔必濃。脈必數(shù)??v服藥。邪必內(nèi)陷。但看舌苔漸漸黃燥。此邪漸入于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若脈洪長而數(shù)。汗大出。此邪適離膜原。初入陽明。白虎證也。舌上純黃燥刺。又兼里癥。此邪已入胃腑。承氣湯選用。

  邵評∶邪從口鼻而入。直行中道。而入膜原。故舌苔白如敷粉。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lián)。乃脾胃之半表半里。附近于胃。疫邪先入膜原。最易陷入于胃。如從表達。亦從三陽經(jīng)外出。故加三陽引經(jīng)藥。

  疫癥有兩三日即離膜原者。有一旬半月不傳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厭厭聶聶。至五六日。陡然勢張者。

  疫邪為病。有從戰(zhàn)汗解者。有從自汗盜汗不解者。有無汗竟歸于胃者。有胃氣壅抑。必從下后而得戰(zhàn)汗解者。有汗解未盡。越三四日復熱者。有發(fā)黃因下而復熱發(fā)者。有竟從發(fā)而愈者。有里癥急。雖得。不愈者。

  疫毒甚者。日有三變。初起一二日。舌苔白如粉。早服達原飲一服。午后舌變黃色。

  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毒邪傳里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躁稍減。傍晚復加煩躁大熱。通舌變黑刺。鼻生煙煤。此毒邪最重。復合聚于胃。急用承氣湯下之。至夜半熱退。次早苔刺如失。此數(shù)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盛變速。故用藥不得不緊。設用緩藥。必無救矣。每見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類也。

  邵評∶下后稍緩。至夜復熱。其勢更甚。熱而成實。灼傷肺胃津液。故舌黑刺而鼻煙煤。邪毒甚也。熱實胃腑。故用承氣急下之。使邪毒從下而解。若一日數(shù)變。用藥亦一日行數(shù)日之法。蓋病變極速。治法亦急。所謂急病急攻也。失治則液涸邪秘而死。

  疫病失下。自利純臭水。晝夜十數(shù)行??谠铩⒋礁?、舌裂。腹?jié)M硬痛。此熱結(jié)旁流也。急以承氣下之。以去宿垢。其利自止。若胃熱失下。郁而為黃。熱更不減。搏血為瘀。故經(jīng)氣不為熱瘀郁。不致發(fā)黃。熱邪不干血分。不致蓄血。若同受其邪。則發(fā)黃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發(fā)黃也。但蓄血一行。熱隨血走。黃隨熱泄。故治黃茵陳蒿湯。治蓄血桃仁承氣湯。去桂枝、甘草。加丹皮、歸尾、赤芍。

  邵評∶胃中熱郁不得泄越。則發(fā)黃。熱甚血瘀。則蓄血。此邪熱入于中下兩焦所致。至辨發(fā)黃與蓄血。當察其小便。若小便不利。則熱郁膀胱而發(fā)黃。若小便自利。則熱瘀血分而蓄血。如此辨治。萬無一失。治黃、滲濕清熱而通下。治蓄血、消瘀清熱而破血。

  [卷四\瘟疫九傳] 但表不里

  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間而已。但表不里者。其證頭疼身痛發(fā)熱。而復凜凜。內(nèi)無胸滿等證。谷食如常。此邪傳外。由肌表而出?;虬呦??;蚝菇鉃轫?。輕劑可愈。有汗出不徹。

  而熱不退者。宜白虎湯?;虬叱霾煌?。而熱不退者。宜舉斑湯。有斑汗并行。而并不透。合用煎湯。

  [卷四\瘟疫九傳]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悶。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吐之。若邪傳里之中下二焦。則心腹脹滿。不吐不嘔。或燥結(jié)便閉?;驘峤Y(jié)旁流。或熱結(jié)下利?;虼竽c膠閉。

  并宜承氣輩。有里而再里?;蛑劣谌?。皆根據(jù)前法。

  邵評∶吐下未凈。復聚于中。故曰里而再里。至三里之癥。少有也。

  [卷四\瘟疫九傳]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者。所發(fā)未盡。膜原尚有隱伏之邪。故三四日后。根據(jù)前發(fā)熱。脈洪而數(shù)。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于三表者。亦稀有也。

  邵評∶瘟疫之邪。由膜原達表?;蚧蚝怪怼1硇盎ぴ杏形幢M之邪。復出于表。故曰表而再表。此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治迥別。須使出表之邪。仍從汗而解。至三表之癥。實罕見焉。

  [卷四\瘟疫九傳] 表里分傳

  表里分傳。始則邪氣伏于膜原。尚在半表半里。二證俱見。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

  自能達表。或斑或汗。隨其性而升泄之。病退而熱未除者。膜原尚有未盡之邪也。

  宜三消飲調(diào)之。若分傳至再至三。未之頻見。照前同治。

  邵評∶疫邪自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伏于膜原。為半表半里之界。邪在于此?;虮砝锓謧?。

  表里二癥同見者。治宜先通其里。里通則表達。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法大異。從表解者。或或汗兩門。

  隨癥治之。膜原之邪。未能盡傳。表里癥并見者。用三消飲內(nèi)外并解之。若分傳再三之癥。亦屬稀少。治法同前。

  [卷四\瘟疫九傳] 再表再里

  有再表再里?;蛟俦砝锓謧髡?。醫(yī)家不解。反責病患不善調(diào)養(yǎng)。以致反復。病家不解。反咎醫(yī)師疏于救治。彼此歸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勢之當然。其氣性如此。

  邵評∶疫癥是穢濁之邪。不正之氣。伏膜原而布三焦。其邪之或結(jié)或開?;虮砘蚶铩1緹o一定。故多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傳再見之癥。此病情之傳變不常。邪氣之聚散無定。乃病勢之當然。非關調(diào)治之失宜。然必病者元氣不虛。方可隨癥施治。若虛弱之體??治茨墚敶死p擾耳。疫癥之外。若風寒溫暑濕熱諸病。則鮮如此見癥也。

  [卷四\瘟疫九傳] 先表后里

  先表后里者。始則但有表證。而無里癥。宜達原飲。有三陽經(jīng)癥者。加三陽經(jīng)藥。繼而脈大而數(shù)。

  自汗而渴。邪離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湯辛涼解散。邪從汗解。脈靜身涼而愈。二三日后?;蛩奈迦蘸?。依然發(fā)熱尚宜達原飲。至后反加胸滿腹脹、不思谷食、煩渴等證。加大黃下之。

  邵評∶邪從口鼻吸受。先由肺入。肺主皮毛。則先見表癥。有頭疼身痛發(fā)熱凜寒之象。用達原飲以宣其邪。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故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也。

  [卷四\瘟疫九傳] 先里后表

  先里后表者。始則發(fā)熱。漸蓋理證。下之便愈。后復發(fā)熱。反加煩疼。身重脈浮者。宜白虎湯主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參。覆杯即愈。

  邵評∶瘟疫自口鼻而入。直行中道。伏于膜原。膜原為半表半里。其邪自內(nèi)出外。故有先見里癥。可先下之。下后里通。邪漸出外。在陽明之經(jīng)。故見煩熱脈浮身疼重之癥。再用白虎湯以清之。不得汗者。正虛液竭。白虎加人參。以扶正達邪。若大汗大下后。表里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脈沉細者。此汗出太過。

  陽氣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證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后陽回自愈。

  邵評∶汗下之后。表里之癥雖去。而津虧氣弱。不能營養(yǎng)筋骨脈絡。故痛如被杖。用藥宜養(yǎng)營和陽之劑。

  又評∶瘟疫與傷寒大異。傷寒不可早下。瘟疫有先里后表之癥。故可先下。下之里通而表達。蓋瘟疫之邪自內(nèi)達外。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治不同法。此瘟疫傷寒分涇渭處也。

  [卷四\瘟疫九傳] 表證偏勝

  表證偏勝者。膜原之伏邪發(fā)時。傳表之邪多。傳里之邪少。當治其表。里證兼之。

  邵評∶膜原附近于胃。為表里之分界。邪伏膜原。出表者多。入里者少。則表證偏勝。乃七表三里之候。當先治表。而略兼治里。

  [卷四\瘟疫九傳] 里證偏勝

  若里證多而表證少。但當治其里。而表證自愈。

  邵評∶膜原之邪。入里者多。出表者少。則里癥偏勝。乃七里三表之候。但治其里。里通。則邪外出而愈。

  [卷四\瘟疫九傳] 大頭瘟

  即大頭天行。宜普濟消毒飲。

  邵評∶風熱濕濁。擾亂清陽之境。故傷高巔之上。從上越者生。下行者死。初起寒熱體重。頭面腫痛?;蚣t或紫。或青或黃。目不能開。咽喉不利。不速治。十死八九。甚者砭針刺之。如大便硬。

  加酒蒸大黃三錢緩下之。若額上面部腫赤者屬陽明。本方加石膏。耳之上下前后并額旁紅腫者屬少陽。

  本方加柴胡、花粉。項下耳后赤腫者屬太陽。本方加荊防、羌活。蓋大頭瘟腫赤之處。分三陽經(jīng)部位。

  故藥亦分三陽經(jīng)加法。但邪在上焦。藥宜輕清。頻進而緩服。急則過其病所矣。

  [卷四\瘟疫九傳] 捻頸瘟

  頭與咽中腫脹。喉痛。聲不出。即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散。

  邵評∶邪傷上焦。蘊于肺胃。喉痹失音等象。較大頭瘟之腫在肌表者。更深一層矣。此癥邪干肺胃。當用射干以發(fā)肺邪。石膏以瀉肺熱。犀角以解胃毒。大黃以疏胃壅。方為正治。此方先用羌活、獨活、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燥烈而專達表。與穢邪之在上焦肺胃者。似不相值。須斟酌用為妥。

  [卷四\瘟疫九傳] 瓜瓤瘟

  胸高而起。嘔血如汁是也。生犀飲。

  邵評∶此邪在中焦而血熱受傷。疫毒深重。故以清營解毒為治。

  [卷四\瘟疫九傳] 楊梅瘟

  遍身紫塊。忽然發(fā)出。霉瘡是也。刺塊出血。宜清熱解毒。人中黃丸。

  邵評∶此癥毒瘀血分。人中黃丸用蒼術之燥烈。專走氣分。防風之辛散。專走肝經(jīng)者。似為未合。當加銀花等解毒之品。并當宣通血分為妥。若清熱解毒湯用羌葛、升麻。皆是軀殼之藥。不能疏通三焦。瘟疫諸癥。俱當從上中下三焦治。不當以表里為界也。人中黃丸之蒼術。雖芳香逐穢。未免燥烈太甚。宜酌用之。

  [卷四\瘟疫九傳] 疙瘩瘟

  發(fā)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fā)夕死者是。用三棱針刺入委中三分。出血。服人中黃散。

  邵評∶疙瘩一癥。崇禎十六年京城大盛?;颊哂许暱碳此?。其治法與此同。載見說鈴。同時有羊毛瘟。起病必有紅點在背。挑破。中有羊毛一縷。無得活者。死有數(shù)百萬。當博求千金方、外臺秘要、圣濟總錄等書?;蛴兄畏?。

  [卷四\瘟疫九傳] 絞腸瘟

  腸鳴。腹痛。干嘔。水泄不通者。是也。探吐之。宜雙解散。

  邵評∶此癥上下格拒。閉結(jié)不通。急急探吐。吐則氣通?;蛴猩鷻C。然此濕毒多郁于下焦。與干霍亂相近。金匱備急丸亦可用。

  [卷四\瘟疫九傳] 軟腳瘟

  便清泄白。足腫難移者。是也。即濕溫癥。宜蒼術白虎湯。

  邵評∶濕熱伏于下焦。脾不營運。用蒼術白虎以清濕熱。此與上條同是邪在下焦。上條是寒濕。帶中焦癥。此條溫熱。純是下焦癥矣。

  [卷四\瘟疫九傳] 瘟疫脈候(附錄)

  凡瘟疫脈洪大滑數(shù)。而數(shù)中兼緩者可治。緊數(shù)甚者難治。

  邵評∶瘟疫是陽癥。洪大滑數(shù)是陽脈。更兼緩。是有胃氣。故可治。緊則無胃氣。故難治。

  身大熱。而脈沉澀細小。足冷者危。

  邵評∶大熱是陽邪。沉澀細小為陰脈。陽病見陰脈。故危。足冷者。邪盛而陽衰也。

  瘟病四五日。身熱腹?jié)M而吐。脈細而弦強者。十二日死。

  邵評∶瘟病四五日。邪已入里。腹?jié)M而吐。病在脾胃。身熱脈細。陽癥見陰脈。弦強是邪盛而無胃氣。故死。

  瘟病二三日。頭痛腹?jié)M。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邵評∶病起二三日。表里癥俱見。脈見直而疾。是邪盛而正衰。故死。

  瘟病八九日。頭身不痛。色不變而利不止。心下堅而脈大者。十七日死。

  邵評∶病至八九日。邪去表而入里矣。利不止而心下堅。是虛邪結(jié)。其脈反大。久病脈大。則為病進。正虛邪盛。遷延必死。

  又評∶此種瘟疫。是天行之癘氣從口鼻而入。風熱與濕濁熏蒸。其氣流布三焦。

  在上焦者。為大頭瘟、捻頸瘟。在中焦者。為瓜瓤瘟。楊梅瘟、疙瘩瘟。在下焦者。為絞腸瘟、軟腳瘟等癥。治法當宗河間三焦立論。分心營肺衛(wèi)。用手經(jīng)辛涼之藥。清熱解毒。是為正治。不可用傷寒表里分界。而用足經(jīng)辛溫發(fā)散之劑也。所列諸方。學人以意參之可也。

  [卷四\瘟疫九傳] 暑證(中同合參)

  按暑與。皆日氣也。不必分屬。動而得之為中。靜而得之為中暑。其說出自潔古。后人因之。

  未可據(jù)為確論也。蓋動靜不過勞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遠。至于陰暑。尤宜速辨。夫當盛暑之時。

  炎火若炙。靜處深堂大廈。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來。即膏粱深處。亦有中暑之癥者。蓋不能無冒暑應接。正在動中得之耳。此靜中之動。即潔古所稱靜得之暑也。若乃納涼于水閣山房?;蚋忻拔L?;蜢o夜著涼。此外受陰寒。遏其周身陽氣。以致頭痛惡寒。膚熱無汗等癥者。當以辛溫之劑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傷胃中之陽。又當溫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癥。不得以陰暑名之。然以辛溫治陰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溫熱之品治中。則貽害不淺矣。竊假為辨正。以免后學之惑。

  邵評∶暑與二者。皆炎天熱日之氣也。夏月火土當令。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濕與熱蒸。

  或成暑氣。暑者。熱之兼濕者也。故曰暑必挾濕。至于。單是炎天火熱之氣。不夾濕氣在內(nèi)。乃夏天令火之邪為。故奔走于赤日之中而中也。治只用白虎黃連。清其火熱。與治暑之兼用濃樸、滑石。

  辛香滲泄之法不同。如此分別。未知是否。若陰暑二字。尤屬不通。夏天炎火之令。爍石流金。何陰之有。即使陽氣素虛之人。每處夏月。陽氣盡浮于肌表。其人中陽虛弱?;蛲馐軟鲲L。內(nèi)傷生冷而病者。

  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陰暑為病也。暑為陽邪。從無陰暑之名。故特辨之。至暑同是熱氣。豈可以動得靜得而分屬耶。推其意。豈以為陽而暑為陰。故以動靜之陰陽而分屬之耶。陰暑之名一立。貽誤后人。實非淺鮮。惟納涼而外受風邪。夜間著涼。此是夏月之風寒。人感受之。

  著于肌表。遏其表之陽氣。以致惡寒頭痛。身熱無汗之表癥發(fā)現(xiàn)。此是夏月感冒風寒。非暑癥也。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辛溫散邪之藥。以疏通其表間之陽氣。與治暑無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內(nèi)傷脾胃中陽。以致吐瀉霍亂肢冷汗泄等見癥。因夏月陽氣外浮。中陽虛弱。寒冷傷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溫中散寒。以扶脾胃之陽。與治暑亦無涉也。古人大順散等方。是治夏月著寒之癥。非治陰暑之方。至于以溫熱治中。真是抱薪救火也。

  暑傷氣分凡吸入致病。上焦氣分先受。舌白邊紅。嘔惡煩渴??人源薄6悴凰?。脈右大者。此暑邪阻于上焦氣分也。宜杏仁、石膏、半夏、濃樸、梔皮、豆豉、郁金、竹茹之類。如熱邪內(nèi)迫。肺氣郁閉。而致胸中脹悶者。宜梔子豉湯。加枳實、川郁金、杏仁、半夏、白蔻、滑石、連翹、蔞皮、黃芩之類。

  邵評∶暑熱由口鼻吸受。先傷上焦氣分。邪留肺胃。邪在肺則舌白邊紅者。熱也。

  胃熱則嘔惡心煩。肺火盛則咳。氣不降則喘急。大小便不利也。

  暑襲肺衛(wèi)如身熱頭脹脘悶??葐懿灰颜?。此暑邪外襲。干肺衛(wèi)也。宜清上焦。甜杏仁、滑石粉各三錢。香薷七分。白蔻五分。通草一錢五分。絲瓜葉三錢。如暑風外襲肺衛(wèi)。氣阻發(fā)熱。畏風頭脹咳嗆。防作肺瘧。宜香薷、杏仁、桔梗、連翹、六一散、絲瓜葉。

  邵評∶邪郁上焦。肺不宣降。則頭脹咳嗆。身熱脘悶。此邪在衛(wèi)分也。衛(wèi)分不解。則入氣分。氣分不解。則邪傳中焦。而入營分。營分不解。則邪傳下焦。而入血分矣。

  三焦俱受。營衛(wèi)均病。甚至逆?zhèn)靼j。邪入膻中。而邪閉正脫之癥見矣。故邪初在衛(wèi)。先用辛香以開泄上焦為主。如暑邪挾風。襲入于肺。肺主皮毛。故亦為之表。邪在于衛(wèi)。表氣不宣。暑風郁蒸發(fā)熱。衛(wèi)氣被邪抑遏。則微惡寒。寒熱似瘧。而畏風咳嗆。此是暑瘧。與少陽足經(jīng)之瘧大異。當從手經(jīng)施治。宣泄肺衛(wèi)之暑邪。

  肺傷痰喘暑風熱氣傷肺。身熱痰嗽而喘。宜桑杏、連翹、石膏、淡竹葉、橘紅、栝蔞皮、苡仁、蘆根之類。喉痛。加射干、牛蒡。小水不利。加六一散。頭脹。加鮮荷葉。

  邵評∶此條暑風入肺。肺有痰濁。痰熱傷肺。肺升不降而喘嗽。治宜宣泄上焦。清化痰熱。

  如暑濕傷氣。午后痰喘更加者。肺先受病也。亦宜清理上焦。為無形氣分之治。如蘆根杏仁、蔞霜、苡仁、橘紅、川貝、西瓜、翠衣、通草、茯苓皮之類。

  邵評∶暑必挾濕。暑先入上焦。與痰熱先傷肺氣。故痰喘加于午。而化痰滲濕。用輕藥以開泄上焦無形之肺氣也。

  暑濕傷胃凡身熱。中焦痞滿。不饑不納。二便不爽。此暑熱傷于中焦氣分。熱痰聚胃所致。宜苦辛泄降。半夏瀉心。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實。

  邵評∶邪自上焦而至中焦。由衛(wèi)分而入氣分。上焦主肺。中焦主胃。病則痞滿。不饑不納。是暑熱濕痰伏于中焦氣分。胃氣不得宣行也。宜苦辛開痞。宣泄中焦氣分治之。

  暑入營分凡身熱。心煩面赤。舌絳神呆。夜寐不安。此暑邪入心也。辰砂、六一散、加川郁金、川連之類?;蛳羌?、鮮生地、石菖蒲、川郁金、連翹、銀花之類。

  邵評∶邪由肺衛(wèi)而入心營。邪入漸深矣。心主血而藏神。營熱則傷神。神呆而寐不安也。當清熱以開泄其邪。使邪從肺達為妥。否則熱灼陰傷。邪入下焦血分。有陰涸邪陷之危。亦有逆?zhèn)餍陌?。邪熱?nèi)閉。為內(nèi)閉外脫之癥耳。

  暑入膻中如暑邪初傷氣分。發(fā)熱口渴。失治則邪傳膻中。舌形絳縮。小便赤澀。鼻煤裂血。耳聾神昏。此邪由氣分蔓延及血分。最怕內(nèi)閉外脫。急用犀角尖、石菖蒲、川郁金、鮮生地、銀花、連翹、元參、西黃之類。

  邵評∶暑邪由口鼻吸入。先傷上焦肺衛(wèi)。肺內(nèi)膜與心包絡膜相連。心在肺下。其道最近。故極易傳入心包。且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暑為相火行令之邪。同氣相求。其入心包尤易。即陳無擇所謂暑喜歸心是也。邪入營分。而至逆?zhèn)餍陌?。則元神傷耗。陰血涸竭。邪熱深入宮城。每多內(nèi)閉外脫。急用清心達邪芳香開閉一法。如用牛黃清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然亦十不救一矣。

  暑入陽明凡大熱大渴。干嘔唇燥。舌苔黃濃。六脈洪數(shù)。此暑邪入于陽明也。黃連香薷飲及益元散。大熱大渴大汗者。白虎湯。

  邵評∶暑邪在上焦肺衛(wèi)。不傳心營。而傳入陽明之經(jīng)。見癥熱渴干嘔。脈洪數(shù)而舌苔黃濃。此邪在中焦陽明胃經(jīng)癥也。汗少者。用黃連香薷飲。熱渴而大汗者。白虎湯。蓋邪入陽明。

  無所復傳。以陽明為中土萬物所歸也。然邪入陽明。有在經(jīng)在腑之分。在經(jīng)宜清。在腑當下。皆以救液逐邪為務。蓋陽明主津液所生病。病在陽明。津液涸竭。則邪陷氣脫而死。或可遷延二候四候。非若邪入心包。直犯宮城。元神無所歸束。外散而亡。每在一候二候。邪內(nèi)閉而正外脫也。

  暑入膜原暑穢從口鼻吸入。結(jié)于膜原。則必脘悶寒熱。治宜清疏募原。如廣藿梗、川郁金、檳榔、濃樸、草蔻、青皮、滑石、連翹、紫蘇、黃芩之類。

  邵評∶暑濕穢邪從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結(jié)于膜原。膜原附近于胃。為半表半里之界。

  故見癥寒熱如瘧。實非瘧也。與少陽之半表半里大為不同。故仿達原飲意。用辛香溫化之藥。以達膜原暑穢之邪。

  暑入厥陰凡四肢不熱。中心如焚。舌灰黑。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似瘧者。此暑邪陷于厥陰也。病勢最危。治宜酸苦泄熱。扶正祛邪。須人參、枳實、川連、干姜、黃芩、白芍、椒梅。

  邵評∶此暑熱乘虛而陷入于足厥陰肝經(jīng)也。厥者。盡也。陰盡則陽生。木中有相火。故外不熱而內(nèi)如焚?;鹱平騻?。故渴而且消。蟲為風木所化。熱盛生風。木邪犯胃。則嘔而吐蛔也。邪結(jié)不開。則心下板實。肝與膽為表里。故寒熱如瘧。邪陷至陰。癥勢危險。厥陰見癥。多寒熱錯雜之邪。故藥亦須寒熱并用耳。

  暑毒入腸如冒暑飲酒。引暑毒入于腸內(nèi)。酒與暑并。大熱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五苓去桂。加川連、銀花、滑石。

  邵評∶暑為陽熱之邪。酒性大熱而有濕。冒暑飲酒。兩熱相并。入于小腸?;鸶恍?。故大熱大渴。而小便赤如血也。此熱結(jié)下焦。而小水不利。用利水清熱之劑以治之。

  伏暑內(nèi)發(fā)凡潮熱。汗出不解。煩渴嘔惡。胸痞。舌苔白。帶灰黑。小溺赤澀。或自利。此伏暑內(nèi)發(fā)。

  三焦并受。治宜清理上中為要。如滑石、杏仁、通草、橘紅、半夏、濃樸、川連、郁金、黃芩之類。

  邵評∶人受暑熱。棲伏三焦腸胃之間。久久而發(fā)者。為伏暑。夏不即發(fā)。有至秋而發(fā)者。亦有至霜降后發(fā)者。其發(fā)愈遲。則邪伏愈深。而病愈重也。惟伏暑見癥。三焦俱有?;蛲聻a霍亂。似瘧非瘧?;蚓钩莎懤劝Y。蓋暑必挾濕。為粘膩之邪。留伏于里。最為淹牽。治宜宣泄肺胃。清暑滲濕。理分三焦為主。

  暑邪成瘧頭痛脘悶。舌白而干。四肢麻痹。脈左勁右濡。寒熱不止。此暑邪入里。

  蒙閉清竅而瘧作也。治宜清理上焦。如連翹、滑石、杏仁、川郁金、淡竹葉、半夏、蔞皮、貝母之類。

  邵評∶暑從口鼻吸受。先入于肺。挾內(nèi)有之痰濕。而成瘧疾。雖有頭痛寒熱見癥。

  左脈見勁。此非表邪發(fā)瘧。乃是邪蘊于肺胃。痰熱上蒸。蒙閉清氣而作瘧也。與少陽之風寒發(fā)瘧者不同。治宜清理肺胃暑熱?;禎B濕之劑。

  傷暑兼感寒小暑后。先觸暑邪。復感寒邪。而病身熱頭痛。惡寒煩渴。無汗?;蜃院?。脈虛數(shù)。舌苔白者。此屬傷暑后復感寒。邪在肺胃間也。宜紫蘇、薄荷、香薷、青蒿、滑石、濃樸、通草之類。腹脹加枳實、腹皮。挾食加楂肉、青皮。舌黃干嘔。加姜制川連。

  邵評∶先受暑邪。后感秋寒。抑遏肌表。其癥身熱煩渴自汗。暑邪也。頭痛惡寒無汗。表寒也。是肺胃先受暑熱。表復外感寒邪。表里俱病。當內(nèi)清暑邪。外散表寒為治。

  勞役辛苦之人。日間冒暑。夜間乘涼。而病頭痛寒熱如瘧者。六和湯加減和之。

  邵評∶中氣虛弱。內(nèi)暑熱而外寒涼。表里均病。故有寒熱頭痛等見癥。體虛挾邪。以扶正清暑散寒為治。

  冒暑兼停飲有因暑熱而飲涼水太多。以致水停心下。遏伏暑邪。證見大熱煩渴。胸膈痞悶。

  或兼喘急。小水不利。或身重疼痛。右脈微弱。仲景用一物瓜蒂散吐之。如用五苓去術。加紫蘇、濃樸、通草、散而利之。亦解。舌黃燥者。加入制川連。

  邵評∶此水邪郁令火。而為中之癥。由夏令火熱。以水灌洗而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仲景用一物瓜蒂散。以去上焦之水。飲水太多。停于心下。遏伏暑邪。則熱渴煩痞?;饸馍夏嬗诜巍t喘急而小水不利也。冷水閉汗?jié)穸鴾枤?。故身重疼痛。暑傷元氣。則右脈微弱。以飲冷水灌冷水。俱郁遏陽氣。

  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也。用瓜蒂以去上焦水飲。則肺氣通行而水自散矣。后人用五苓散加減。亦通陽利水之治耳。舌黃燥。其邪已入中焦。陽明胃熱。故加川連。

  冒暑兼?zhèn)溆幸騻羁诳?。恣食生冷瓜果。以致寒包暑邪。宜六和湯。去人參、扁豆。加楂肉?br />
  凡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氣口脈微弱。而身大熱者。此即寒包暑之暴癥也。若緩發(fā)。非瘧即痢矣。

  邵評∶暑為陽邪。熱灼津虧。則多口渴。渴則飲冷。恣食瓜果生冷。傷脾胃中陽。郁遏陽氣。

  以致暑不能外出。此因暑而自致之病。非暑傷也。蓋冷物滯于中宮。陽氣不得伸越。故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者。寒抑熱邪也。中虛邪滯。則脈微弱。身大熱者。暑也。寒郁暑邪。用六和湯和中消邪。加楂肉以化冷物之積。

  暑挾濕凡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乃熏蒸之氣。熱處濕中。濕熱相蒸。阻于氣分。當治在手太陰。若治不中。其邪無處發(fā)泄。則漸走營分。侵入血中。其癥神昏譫語。舌色絳赤。

  或咯痰帶血。若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則胸腹板悶。二便不利。即為濕溫重癥。

  治當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銀花、竹茹、枳實、通草、金汁之類。嗣用犀角、連翹、銀花、鮮地、元參、川貝、知母、淡竹葉、綠豆皮之類。清營分以養(yǎng)胃陰。

  邵評∶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騰。則蒸而成暑。故暑必挾濕。郁蒸化熱。先入上焦。肺衛(wèi)。故治在手太陰肺經(jīng)為先。治不合法。衛(wèi)分之邪不解。則入于氣分。氣分暑邪不解。則漸入營分。營分不解。則入下焦血分。所謂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也。若邪入營不解。亦有逆?zhèn)靼j。神昏耳聾。機竅被蒙。而內(nèi)閉外脫者。治宜清營達邪。芳香開閉為主??傊顫駵責?。先由上焦而遞傳中下焦。首在肺衛(wèi)上焦。病屬氣分及營分。若傳中下焦。則入血分。而灼耗陰精。則為重癥。故溫暑宗三焦立法主治。

  暑挾痧暑兼穢氣。從口鼻吸入。亦頭疼。惡寒。發(fā)熱。或手足指冷。脈沉伏。飽悶嘔惡。或腹痛泄瀉。治宜清暑兼逐穢。如廣藿梗、川郁金、紫蘇、青蒿、濃樸、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之類清之。有食加青皮、楂肉、枳實。

  邵評∶夏令暑天。熱氣濕濁。蒸成穢惡瘴毒。謂之痧穢。人中其邪。先從口鼻吸入。

  適更受暑。留伏膜原。故有頭疼寒熱見癥。邪阻氣機。陽不宣運。則有肢冷脈伏嘔瀉痛悶見象矣。治宜辛香逐穢。輕淡清暑。使其暑穢兩分。則邪解散而愈。如食滯中宮。加消食化滯之品。

  有觸暑穢。腹痛。誤飲姜糖湯而成霍亂。吐瀉不得。六脈俱伏。絞腸痛欲死者。此內(nèi)閉也。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法。內(nèi)急以川郁金、石菖蒲、西黃(另沖)川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投之。以開閉逐穢。

  邵評∶姜與暑犯。糖與痧犯。誤飲姜糖湯。則邪壅滯中宮。上下格拒。揮霍撩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中絞痛。脈伏不起。邪內(nèi)閉而為絞腸痧癥。急用針刺提刮之法。以開泄其血絡機竅之氣為外治。內(nèi)服芳香辛散之劑。以開閉逐穢。而散邪通氣也。如邪重不應??煞飩浼蓖铚亻_之法。

  暑挾食凡頭痛背寒。發(fā)熱自汗。脈左虛右滑。畏食胸悶者。傷暑兼?zhèn)骋?。宜藿香、濃樸、青皮、香薷、神曲、楂肉、枳實、麥芽、紫蘇、滑石之類。疏之清之。

  邵評∶此清暑熱而消食滯之正法。

  邪結(jié)下焦暑濕合邪。郁結(jié)下焦氣分。以致小腹硬滿。大便不下。舌苔白兼微黃。

  此下焦氣分結(jié)邪。勿以傷寒液涸便秘治之。宜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砂、皂莢子之類。以解下焦氣分之結(jié)。二便自通矣。

  邵評∶暑濕合邪。暑輕濕重。注于下焦。而結(jié)在氣分。則少腹硬滿。氣不宣運。故大便不下。然小水亦未必流利。舌苔白而微兼黃色。濕多暑少之征也。濕阻氣機。二便不利。與傷寒液涸便結(jié)者大異。治以滲濕開氣之法。下焦郁結(jié)之邪開化。則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動暑行人農(nóng)夫。于日中勞役得之。為中。即暑也。其證頭痛發(fā)躁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亦動。乃天熱外傷元氣。宜益氣清暑為治。按仲景云。太陽中熱。

  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之。夫元氣為熱邪所傷。以致大熱大渴。汗出不已。故以人參益氣。石膏清暑。乃至精至當之法。何后人以東垣清暑益氣湯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

  術之閉。寧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脈散加石膏??梢源?。然形氣壯實者。只服六一散亦解。東垣此湯。

  乃治暑月濕熱傷氣。脾胃受病之緩癥也。若以之治中暑。則謬矣。

  靜暑靜處高堂大廈之中。雖無暑氣。然偶或冒暑應接。亦能中暑。如迎賓送客。觀荷曝書之類。

  偶觸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樓。熱氣外逼。即靜處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當以正暑治之。

  陰暑按方書以大順散治陰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陰寒也。然大順散藥經(jīng)炒熟。重用甘草。雖有杏仁下氣。皆主甘溫守中。并無散寒破結(jié)之能。即內(nèi)傷生冷。

  外受陰寒。亦非所宜。至若無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閣。過于貪涼。感冒微風。以致寒熱無汗。或頭疼惡寒發(fā)熱。是周身陽氣為寒所遏也。當從傷寒治。輕輕溫散可也。

  蘇薄、藿樸之類。如恣食瓜果。內(nèi)傷生冷。以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者。此即太陰中寒也。理中加藿香、濃樸主之。

  陽暑此即動暑。見前。(以上合參治法匯葉案暑癥全書)暑風暑月病患忽然手足搐攣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室阻槭V。瀉不止加蒼術。轉(zhuǎn)筋加木瓜。

  勢重者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亦有先病熱。服表藥后。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亦暑氣也。以寒涼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暑瘵盛暑之月?;鹉軤q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甚。勞熱躁擾?;饎有钠ⅰA钊丝人詺獯?。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膈中煩擾不寧。即童稚老夫。間有此病。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清暑涼血。如荷葉汁、鮮生地、元參、知母、石膏、郁金、連翹、杏仁、象貝之類。

  暑瘍凡癰疽毒瘡。發(fā)熱有時。晡熱旦止。若夏月間。有患頭面外項赤腫。或腿足腫。長至數(shù)寸。不能步履。人皆疑為瘡毒。但頭痛內(nèi)躁。晝夜發(fā)熱不止。自與瘡毒異。宜清暑解毒。如川連、石膏之類。暑毒一解。其腫自消。亦無膿血也。

  暑瘡盛暑之時。有遍身發(fā)泡。如碗如杯。如李如桃。晶瑩脆薄。中含臭水。此濕熱之水。泛于肌表也。黃連香薷解毒湯之類。若口疳臭穢。涼膈散效。外用鮮蓮花辨貼瘡上。一周時平復。(以上四條出暑癥全書)

  [卷四\瘟疫九傳] 濕癥(合參)

  張司農(nóng)謂。暑邪之害甚于寒。因作暑癥全書濟世。竊以為濕邪之害。更有甚于暑者。蓋盛暑之時必兼濕。而濕盛之時不兼暑。暑邪止從外入。而濕邪兼乎內(nèi)外。暑邪為病。驟而易見。濕邪為病。緩而難知。凡處澤國水鄉(xiāng)者。于濕癥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濕。著于肌表者?;驈挠觎F中而得?;驈牡貧獬睗裰卸谩;蛏鲜?。或下受?;虮轶w均受。皆當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風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外受濕邪之治也。如內(nèi)生之濕。留于臟腑者。乃從飲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膩濃味。及嗜茶湯瓜果之類。皆致內(nèi)濕。治法不外上開肺氣。下通膀胱。中理脾陽為治。然陽體多成濕火。而陰體多患寒濕。又當察其體質(zhì)陰陽為治。用藥之法。當以苦辛寒治濕熱??嘈翜刂魏疂?。概以淡滲佐之。甘酸膩濁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陰新法內(nèi)。已陳濕邪之概。茲特參濕邪之兼癥。而以表里三焦分治焉。若夫濕邪變幻之態(tài)。為病非一。當以雜癥各門求之可也。

  脾虛多中濕。一身盡痛為濕。有表有里。有濕熱。有寒濕。有風濕。

  濕痹痹者。痹著不去也。論曰。太陽病。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

  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發(fā)黃加茵陳。

  風濕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膳c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頭中寒濕濕家病。身疼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用香瓜蒂一味為末。吹鼻中。黃水立下則愈。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以上述金匱)表濕關節(jié)疼痛。脈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濕邪在表也。小便利者。桂枝湯加川羌、白術等。微汗之。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減。

  中濕若關節(jié)重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脈沉而緩。或沉而細。此名中濕。宜升陽除濕湯?;虬仔g酒。

  破傷濕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術酒。

  濕熱脈濡細而數(shù)。發(fā)熱身痛。小水短澀?;蛏砟烤泓S。屬濕熱。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寒濕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蚴肿隳[痛者。

  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按論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

  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風濕脈浮身重。不能轉(zhuǎn)側(cè)。自汗?;蝾~上多汗。此乃先傷于濕。又冒風所致。宜微汗之。漬漬然似欲汗者。風濕俱去矣。大羌活湯。

  濕痰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蝽棻硰?。恒見于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術、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術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nèi)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fā)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以上諸條參治法匯)濕著肌表如發(fā)熱身痛。脘悶不渴。舌苔白膩?;蚝钩霾唤?。此濕邪著于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濃樸、姜皮、茯苓皮之類。

  濕留氣分凡發(fā)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苔白膩。此濕邪阻于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太陰濕伏凡身體沉重。不能轉(zhuǎn)側(cè)。四肢乍冷。目黃脘痞。自利。語言欲蹇者。此濕邪伏于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術、濃樸、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如口內(nèi)生白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于中。氣蒸于上也。治在氣分。茅術、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如痞結(jié)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濃樸、茅術、通草。

  濕熱內(nèi)結(jié)如寒熱腹?jié)M。小便不利。此濕熱內(nèi)結(jié)也。宜走濕清熱。茅術、赤小豆、茵陳、茯苓皮、濃樸、黃柏、澤瀉之類。

  酒濕傷胃脘中食阻。痛而嘔吐?;蚰可瘘S。此酒濕傷胃所致。宜以苦辛寒為治。半夏、枳實、姜汁、黃連、豆豉、茵陳之類。

  濕兼痧穢穢濕從口鼻吸入。則膜原先受。分布營衛(wèi)。先嘔逆。次寒熱。頭脹身痛。

  小便不通。舌苔白膩??什欢囡?。當以芳香淡滲兼施。俾穢濕濁邪可以分消。宜廣皮、藿梗、郁金、茅術、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

  濕熱兼穢暑濕兼穢氣。都從口鼻觸入。必由膜原以走中道。踞募原。則寒熱交作。走中道。則不食不饑??诳噬帱S。胸痞腹脹。治宜清熱開郁。兼芳香逐穢。梔豉湯。

  加藿香、川郁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之類。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類。腹脹甚。加濃樸、大腹皮。

  濕熱為痹外受濕熱之邪。內(nèi)進甜膩之物。則濕聚熱蒸。蘊于經(jīng)絡。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苔灰膩。面目痿黃。此濕熱入于經(jīng)絡為痹也。濕家忌汗。宜苦味辛通為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之類。更有暑濕風邪混雜。阻于氣分。氣不主宣。右肢若廢。頭脹胸痞。法當通陽驅(qū)邪。

  杏仁(三錢)生米仁(三錢)桂枝(五分)濃樸(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漢防己(一錢五分)白蒺藜(二錢)片姜黃(一錢)三焦?jié)裼舭l(fā)熱后。神識漸昏。小腹硬滿。大便不下。此暑濕氣蒸。彌漫三焦。乃諸竅阻塞之兆。氣分結(jié)邪。忌用滋膩。須桂苓甘露飲法。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砂、皂莢子去皮。(以上參葉案)

  [卷四\瘟疫九傳] 濕溫

  夏月頭疼妄言。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多汗而滿。其人先傷于濕。因而中暑。其脈陽澀或弱。陰小而急。不可發(fā)汗。汗之名重。必死。汗多者。白虎湯加桂枝。汗少者。白虎湯加蒼術?;蚋庞蒙n術白虎湯。(述古)按濕溫癥。因長夏每多陰雨。得日氣煦照。則潮濕上蒸。襲人肌表。著于經(jīng)絡。則發(fā)熱頭脹。身痛。足脛痛。舌苔膩白等癥。重者。兼感時邪不正之氣。即為濕溫疫癥。

  邪入氣分暑濕之邪。阻于肺。必咽痛、發(fā)熱、身痛。舌苔黃濃粘膩。煩渴不解。當清上焦。如連翹、桔梗、滑石、射干、米仁、馬勃、通草、淡竹葉、銀花、蘆根之類。如見身發(fā)疹。舌黃燥濃。當涼膈疏。如連翹、薄荷、生梔、石膏、牛蒡、杏仁、枳實、黃芩之類。

  邪乘包絡濕溫之邪。乘于包絡。則神識昏呆。發(fā)熱身痛。四肢不暖。舌苔鮮紅燥刺者。宜解手厥陰之邪。如犀角尖、連翹、石菖蒲、川郁金、元參、赤小豆、西黃之屬主之。

  邪入營分如濕溫之邪。入于血絡。舌苔中黃邊赤。發(fā)為赤丹疹。神昏譫語。宜清疏血分以透。佐芳香逐穢以開閉。犀角、連翹、赤芍、銀花、牛蒡、菖蒲、郁金、元參、薄荷、人中黃之類。

  邪阻上焦病起發(fā)熱頭脹。漸至耳聾。喉痛欲閉。鼻中衄血。此邪混氣之象。邪在上焦空虛之所。非苦寒直達胃中之藥可以治。病不能即解。即有昏痙之變。宜輕清理上為治。如連翹、馬勃、牛蒡、銀花、射干、白金汁。如見呃忒。加枇杷葉、竹茹。(以上參葉案)

  [卷四\瘟疫九傳] 附暑濕穢合邪論

  凡暑月霪雨之后。日氣煦照。濕濁上騰。人在濕熱蒸淫中感之。則暑濕交受。兼溷穢濁之氣。人中之。即痧毒也。夫人之正氣一虛。暑濕穢濁之邪。俱從口鼻吸入。流布三焦。上乘于心。為中痧。中入于胃。為霍亂。踞于膜原。為寒熱。歸于腸胃。為泄瀉。

  蓋暑濕之邪。驟發(fā)而重者。為濕溫。為傷寒。遲發(fā)而輕者。為寒熱。為晚發(fā)。觸邪隨時即發(fā)者。為寒熱。為泄瀉。伏邪遇秋始發(fā)者。則為瘧為痢矣。一邪之染。為病非一。臨癥者可不探本窮源為治哉。

  [卷四\瘟疫九傳] 霍亂(新法)

  論云?;魜y頭痛發(fā)熱。身疼痛。又云。嘔吐而利。名霍亂。又云。頭痛身疼。惡寒吐利。名曰霍亂。合觀之。則霍亂之癥始備。蓋亦傷寒之類耳。其治法則云。熱多欲飲水者。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按此皆由陰陽不和。上下拒格不通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其陽氣。皆中焦治法也。(參類方注)凡霍亂腹痛吐瀉。脈見結(jié)促代?;螂[伏?;蚝榇?。皆不可斷為死。果脈來微細欲絕。

  少氣不語。舌卷囊縮者。不治。

  內(nèi)經(jīng)云。陰陽易位曰霍。升降失常曰亂。按此癥四時俱有。夏秋尤多。大抵中宮必有飲食停滯。外犯暑濕痧穢之邪。阻塞中焦。以致清不得升。濁不得降。陰陽錯亂。

  得而成斯癥?;蛲聻a并作?;蛲露粸a?;蚶煌?。或先吐后瀉。總屬中焦之病。

  邪上越則吐。下泄則瀉。不必分屬三焦。

  感寒六脈沉遲??诓豢?。小便清利。吐瀉并作?;蚣娓雇?。此名濕霍亂。寒邪重也。

  宜藿香正氣散出入。若大吐大瀉。六脈俱伏。手足厥冷。舌苔黑滑者。太陰中寒也。

  作陰霍亂治。理中湯加附子。

  吸暑面赤口渴?;蚋蓢I?;蛲聻a。舌苔微黃而燥?;虬字屑婕t。胸悶腹痛。此口鼻吸入穢暑而成也。宜辰砂六一散。加枳實、濃樸、川連、郁金之類。

  暑濕兼穢如觸暑濕痧穢而成霍亂。腹中絞痛。嘔惡吐瀉。宜清暑濕。兼芳香逐穢。如廣藿梗、川郁金、濃樸、枳實、菖蒲、檳榔、赤苓、滑石、腹皮、通草之類。

  濕熱嗜酒之人。濕熱內(nèi)著。中宮阻塞而成霍亂。吐瀉不得。二便俱秘。嘔惡不止。

  宜瀉心法。如半夏、橘紅、川連、枳實、梔子、豆豉、滑石粉、茯苓皮、茵陳、澤瀉之類。須戒其斷米飲甜膩物。以待中宮清肅。否。雖藥弗效也。

  食挾暑穢如胃中已停飲食。更兼吸入暑穢。其勢必劇。腹痛飽悶。吐瀉不得。絞腸大痛。舌黃燥濃。煩渴便閉。急宜清疏中宮。如藿梗、濃樸、川連、枳實、楂肉、麥芽、郁金、青皮、草蔻、滑石之類主之。如未效。腹中板實。大痛難忍。二便不通。舌苔濃黃燥刺。脈弦滑有力。此邪結(jié)于腸胃中也。大承氣湯下之。如年高氣弱。須用枳實、檳榔、生大黃、生梨、鮮生地等。以養(yǎng)腸胃之陰。緩下之可也。便通之后。仍戒其勿進米飲甜膩之物。只用蘆稷湯養(yǎng)之和之??钟嘈拔辞骞室病?br />
  胃傷生冷如過食生冷。以致心腹脹滿。痛瀉不已。宜理中加青陳、濃樸、木香。必舌潤??诓豢?。右脈沉遲是也。

  凡霍亂癥。無非暑濕痧穢飲食凝結(jié)而成。忌一切甘膩之物。更忌熱油氣。犯之必復?;颊唔氝h庖廚坑廁等處。使不犯油氣穢氣。方可調(diào)治。

  凡霍亂癥。大忌飲食。即米飲下咽亦死。熱湯亦忌。并忌一切甜膩滋補。及辛辣之物。惟清爽松利之物可食。如花紅、枇杷、生梨、嫩藕之類。

  霍亂因傷暑熱痧穢者。當以蕎麥炒熟作湯服。最妙。既能通利。以去暑穢。又能和中。環(huán)頭蘆稷湯。能去穢痧。止嘔吐。尤能養(yǎng)胃和中。

  [卷四\瘟疫九傳] 三陰寒痧辨

  凡三陰癥。吐瀉并作后即轉(zhuǎn)筋。未瀉時腹不痛。瀉后腹微痛。惟顙中與鼻尖。有冷汗如珠。又指尖羅頂有直縫。羅頂?shù)桶颊?。邪即下陷。不可救藥。初起時。宜飲以姜汁。切忌茶湯甜物。

  下咽即死。再進附子回陽湯。外治用挑痧法??s腳法。灸臍用雷公散。俱有救死回生之妙。

  凡治霍亂。宜戒谷食以清胃。惟宜蕎麥、蘆稷炒熟作湯。用以代茶。既有去邪逐穢之能。又有養(yǎng)胃和中之妙。但蕎麥性涼通利。熱實之癥為宜。蘆稷性溫和中。中氣虛者尤宜。

  傷津嘔逆凡霍亂大吐后。暑濕穢邪已去。胸中通泰。而干嘔大渴。舌中心絳燥無苔者。此津液消耗也。急宜鮮生地、釵石斛、麥冬、花粉、北沙參、綠豆皮之類養(yǎng)之。

  霍亂轉(zhuǎn)筋不拘因寒因暑??偧幽竟嫌谒巸?nèi)。邪去。轉(zhuǎn)筋自止。若吐瀉已停。而筋尚轉(zhuǎn)。是耗其津液而然也。宜養(yǎng)液舒筋。如鮮生地、花粉、鉤藤、米仁、木瓜之類。

  陰霍亂凡霍亂。實熱癥。皆中焦胃病。寒癥。即胃傷生冷。太陰感寒是也。治法俱見前。陰霍亂者。乃少陰癥。初起吐利。脈沉伏。手足冷。其舌形胖嫩。淡紅不渴者。是也。四逆湯、理陰煎之類。察其宜剛宜柔。投之。如見舌苔紫色而干。口渴干嘔者。

  當以金水六君煎和之。如見舌形胖嫩而色黑滑者。是太陰中寒。理中癥也。不可認作少陰。凡治太陰。

  藥宜剛燥。治少陰。藥宜溫潤。

  有少陰傷寒。先從吐瀉而起。但看舌形紫色無苔?;蛏嘀形?。而四畔色絳。六脈沉細。似寐非寐者。即是少陰傷寒。治當益陰和中。不可作霍亂治。凡病起吐瀉。

  而舌上有苔?;螯S或白者。方是霍亂。否則疹未透也。緣二癥中有濕熱之邪。故生苔。少陰乃虛癥所發(fā)。故舌但紫絳或淡紅而無苔。臨癥者辨之。

  凡霍亂吐瀉。發(fā)于夏秋之間。固宜察其暑濕穢食之邪為治。若治之不效?;蚣鎳I吐煩悶。脈伏足冷之癥者。又當察其是否疹痰飲。不可草率也。

  干霍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痛欲死。俗名絞腸痧是也。急用淡鹽湯?;蚴[礬水。用鵝羽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吐后方用理氣和中清疏之劑。隨癥治之。

  如已成閉癥。神昏不語。放痧、刮痧等法。俱不效者。急以鹽填滿臍孔灸之。不計壯數(shù)。

  干霍亂。神昏不語。形脫者不治。如開聲神清。但吐瀉不得。絞腸痛欲死者。急用探吐法。并放痧、刮痧之法。毒瓦斯以下行為順。景岳刮痧法妙。

  如見痞滿燥實。臍旁硬痛不可忍者。下癥也。急以承氣湯下之。此以提吐為逆。達下為順也。

  凡干霍亂。神昏不語。而形脈不脫者可治。脈伏而形神不失者。亦可治?;虬囱ǚ硼?。或背心刮痧。再以川郁金、石菖蒲、廣藿梗、滑石粉、通草等煎湯。沖入西黃二分。投之。

  干霍亂?;枭癫徽Z。六脈沉伏。是否兼火當清者。是否兼寒當溫者。但察其唇齒舌苔之燥潤以別之。

  干霍亂。大痛難忍。大汗大渴。舌黃燥刺。用黃連絞水服之。汗止者生。汗不止者死。

  霍亂發(fā)燥地漿水冷服之。

  絞腸痛蕎麥湯冷服之。

  嘔吐不休。環(huán)頭蘆稷湯冷服之。

  霍亂腹痛。行氣逐穢藥不效者。飛鹽點湯冷服之。

  探吐法以陰陽水對沖。先以刀燒紅。置鹽一撮于刀上。即以熱鹽沖水中。和勻。

  令病患飲之。居密室中。以布袱拴緊其腹。將鵝羽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如醒時切不可與粥飲。與之立死。不可與熱湯。與之則心閉而死。

  [卷四\瘟疫九傳] 晚發(fā)(參葉案)

  晚發(fā)者。夏受暑濕之邪。留伏于里。至秋新邪引動而發(fā)也。其癥與瘧疾相似。但寒熱模糊。脈象沉滯。舌苔粘膩。脘痞煩悶。午后更熱。天明汗解?;驘o汗。清晨稍解。此暑濕之邪。留著于里。最難驟愈。治法不外三焦主治。在上焦。則舌苔白膩。頭脹身痛。肢疼胸悶。咽干溺澀等癥。當泄氣分之熱。宜連翹、杏仁、滑石、薄荷、橘紅、通草、半夏、桔梗。熱邪重。加黃芩、蘆根。濕邪重。加白蔻、濃樸。在中焦。則舌苔微黃粘膩。

  痞悶胸滿。或目黃舌白??诳誓绯?。宜濕熱兼治。用瀉心法。半夏、陳皮、赤苓、枳實、川連、通草之類。若濕邪重。則脾陽受傷。目黃腹脹。小溲不利?;虼蟊悴粚?。又宜溫中去濕。如茅術、濃樸、二苓、澤瀉、木香、木瓜之類。濕甚。加干姜。濕熱結(jié)于下焦氣分。

  必兼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宜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砂、茵陳、澤瀉之類。桂苓甘露飲亦可。若暑濕之邪。入于營分。則口渴。心煩。舌赤。宜清營分之邪。犀角、鮮地、菖蒲、元參、連翹、銀花之類。若舌苔中黃邊絳。齒燥唇焦。脈左數(shù)右大。此暑邪內(nèi)燔。氣血兩傷也。玉女煎。

  [卷四\瘟疫九傳] 香港腳(述古)

  初起發(fā)寒熱。殊類傷寒。第腳膝痛?;蚰[。與傷寒異。屬濕熱。雖由坐臥濕地。與濕水而得。久之必濕化為熱。初宜發(fā)散。后兼分利。與濕癥同法。

  主治大法用茅術、紫蘇、二活、秦艽、米仁等。以去風濕。兼利關節(jié)。黃柏、黃芩、以清熱。防己、木瓜、萆以達下。消腫利濕。檳榔、陳皮以行氣。后佐以血分藥調(diào)之。川斷、芎歸、丹參之類。

  攻胃。嘔逆。二陳、平胃加木瓜。小水不利。五苓散。

  攻心。則恍惚謬妄。嘔吐不食。眠臥不安。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不治。

  邪客三陽。屬表。見寒熱拘急。宜汗。邪客三陰。屬里。見二便阻澀。宜滲利。

  雞鳴散治香港腳腫痛。寒濕流注。筋脈浮腫。最驗。

  檳榔(為君重用)陳皮(鹽水炒)吳茱萸(少許鹽水炒)木瓜紫蘇桔梗生姜雞鳴時服。天明。大便見黑色糞。是濕毒已下也。

  [卷四\瘟疫九傳] 虛煩(述古)

  虛煩者。因虛而煩躁發(fā)熱也。但不惡寒。頭身不痛。與傷寒異耳。雖有熱。不可攻熱。

  熱去則寒起。誠格言也。如勞役虛煩。身熱頭痛。氣口脈虛大者。即勞倦內(nèi)傷癥也。

  補中益氣湯主之。蓋以甘溫之品。補其中氣。升其陽氣。其熱自止?;蛏偌狱S柏。以滋腎陰。其效如神。如勞役虛煩。身熱骨疼。腿膝軟無力。或兼自汗舌潤不渴者。當以歸建中湯。加川斷、杜仲主之。

  若傷寒。煩躁發(fā)熱。舌燥口渴。妄言日常之事。俗名勞倦。實非也。乃心包絡之火。宜清之。溫膽湯。加川連、鉤藤、淡竹葉。兼痰者。加天竺黃、川貝母、如心氣虛而躁煩。

  不寧不寐者。左寸脈必虛小。當以茯神、遠志、棗仁、丹參之類以補心氣。甚者。加辰砂、金箔之類。以鎮(zhèn)心神。虛甚。加人參。(新法)

  [卷四\瘟疫九傳] 痰癥(新法)

  肺風寒痰如見憎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胸滿氣急?;蚩然虼?。右寸浮滑?;虺练?。

  此風痰在肺也。如舌白而潤??诓豢收摺L涤珊吧?。宜二陳湯加桑杏、前胡、羌活、蘇薄之類微散之。喘加焦麻黃、葶藶子以瀉肺。如舌苔白燥。口渴者。肺家津液少也。宜瀉白散。加前胡、杏仁、橘紅、茯苓、象貝、川斛、薄荷、枯芩之類。

  肺風熱痰如微寒發(fā)熱。胸悶氣逆??人约娲?。舌苔黃燥。或白刺。口渴脈數(shù)者。此風熱客肺生痰也。宜羚羊角、前胡、桑杏、蔞霜、貝母、枯芩、橘紅、薄荷、旋復花、淡竹葉之類。以去風熱。痰自平矣。如痰閉氣逆。加竹瀝、姜汁潤之。

  包絡熱痰如傷寒神昏譫語。目睛微定。或舌蹇語澀。舌苔尖赤。中白而燥者。此熱痰乘于包絡也。宜犀角尖、川郁金、石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鉤藤鉤、淡竹葉、栝蔞霜之類主之。如舌絳神呆。痰潮語蹇者。內(nèi)閉也。加西黃。

  痰挾痧疹凡時感傷寒。初起即胸中煩悶。氣急痰喘。先用豁痰利氣藥。痰已行而喘減。但煩悶身熱不除。反加耳聾足冷者。此必痰挾痧疹也。急宜透之提之。如羚羊角、連翹、牛蒡、防風、干葛、薄荷、枳殼、桔梗、蟬蛻之類。

  痧疹挾痰凡時感初起。煩悶嘔惡。手足指冷。寸口脈滯。先用解表透疹之藥。疹痧雖透。而病勢不減。滿悶喘急仍在者。此必痧疹兼挾伏痰也。當豁痰以透疹。前胡、杏仁、象貝、栝蔞、橘紅、海石、羚羊、牛蒡、薄荷、桔梗、竹瀝、姜汁之類主之。痰行結(jié)解。

  痧疹外達。而諸癥自平。

  絡中濕痰如發(fā)熱脘悶。胸脅肩背皆痛。此濕痰竊踞肺胃之絡。痰氣交阻。故痛。

  宜六安煎去甘草。加桂枝、鉤丁、蒺藜、栝蔞皮、片姜黃、白僵蠶、木香汁之類。通之行之。

  痰入肝絡傷寒有解表之后。肢體不能轉(zhuǎn)動者。此痰入于肝絡也。當以金星礞石、半夏、栝蔞、茯苓、陳皮、天蟲、全蝎、姜汁炒蒺藜、川桂枝、旋復花之類。以搜入絡之痰。肢自遂矣。如未應。即以養(yǎng)血藥兼之。

  解后伏痰傷寒解表之后。熱勢稍退。但覺目鈍神呆。身重或痛。胸滿不暢者。此胃中有伏痰也。右關脈必沉伏?;虺粱?。宜二陳湯加枳實、栝蔞、姜汁、竹茹之類?;碇兄?。

  中宮濕痰如傷寒胸悶。寒熱模糊。惡心不渴者。中宮有濕痰也。二陳湯加枳實、濃樸、紫蘇、茅術之類和之。

  積痰如發(fā)熱胸悶。咳嗽氣急。痰多濃濃者。中宮積痰也。宜燥潤并用。如南星、半夏、栝蔞、海石、枳實、陳皮、茯苓之類。或?qū)禍嗫伞?br />
  解后余痰凡傷寒汗解后。疹已透后。尚覺余熱未除。目睛微定者。痰也。眼下黑色者。亦痰也。其證必中脘痞悶。少納不饑。宜二陳湯加枳實、麥芽和之。

  [卷四\瘟疫九傳] 痰飲(參葉案)

  痰飲證治。詳于金匱。今述其要語冠諸首。

  脈沉弦為飲。面色鮮明為飲。治飲當以溫藥和之。飲家咳嗽。當治飲。不當治咳。外飲治脾。內(nèi)飲治腎。(述仲景法)寒邪犯肺飲發(fā)凡外感寒邪。引動宿飲。上逆咳嗽。畏冷發(fā)熱。當以溫藥和之。桂枝、淡干姜、半夏、茯苓、杏仁、炙草。

  溫邪犯肺飲發(fā)如溫邪上犯氣分。以致伏飲內(nèi)發(fā)。上擾乘肺。肺氣不降。喘不得臥。發(fā)熱無休。或見咳紅。亦屬絡熱。宜桂枝合越脾法。以開太陽。使?jié)犸嬒纶叀G夜鹬Φ檬嘈翛?。仍不礙于溫邪之治。石膏、桂枝、半夏、茯苓、澤瀉、杏仁、米仁、白芍、甘草。

  痰飲挾燥火凡咳嗽。喉中燥痛或癢。仍不渴飲者。此痰飲挾燥火也。夫脾家有飲故不渴。而肺家有火。故喉間燥癢也。宜理氣分之熱。兼逐脾家之飲。勿以喉間燥痛。而妄用滋清。半夏、茯苓、(重用)橘紅、杏仁、川郁金、栝蔞皮、白通草、冰糖炒石膏。

 ?。ù藯l新法)陽虛飲泛如年高脾腎陽虛。氣不收納。痰飲上泛。以致嘔咳。或著枕就嗆。乃痰飲伏于下焦腎絡之中。至陰之界。陽氣衰微。則形寒畏冷。下氣上逆。則著枕就嗆。

  治法當以溫藥和之。宜桂苓術甘湯以和脾。都氣飲加熟附、胡桃、以治腎。

  絡中伏飲如胸脅刺痛。時吐酸飲。脈沉弦而口不渴者。此伏飲在絡也。宜桂枝、茯苓加姜汁、炒蒺藜、半夏、旋復花主之。

  咳嗽嘔出涎沫。面色鮮明。不得飲食者。非中虛也。作飲邪治。宜小半夏湯。加茯苓、桂枝、杏仁。

  [卷四\瘟疫九傳] 傷食

  傷食亦頭痛惡寒發(fā)熱。但身不痛。右關脈短滑?;蛳一Ec傷寒異。胸膈飽悶。惡食噯氣。此食滯中脘也。宜辛溫消導。紫蘇、濃樸、枳實、楂肉、神曲、麥芽之類。兼風寒者。

  身體拘痛也。加羌防散之。舌黃口渴者。兼內(nèi)火也。加連翹、黃芩、萊菔子涼疏之。若兼脹痛甚者。挾痧穢也。加廣藿梗、川郁金逐之。按食與痰。乃傷寒兼有之癥。臨癥者必須兼參可也。

  凡停食脹痛。在大腹臍以上者。尚在小腸之間。宜消導。不可下。其痛滿在臍及少腹。方是燥屎在于大腸。下之可也。

  [卷四\瘟疫九傳] 蓄血

  蓄血傷寒者。非因傷寒熱瘀蓄血。乃平時勞傷所蓄之血也。病不從太陽入。故無惡寒頭痛之癥。但發(fā)熱口渴。語言無倫。小便利。大便黑。或胸脅間有痛處。或因血郁心脾。如見鬼狀。藥不宜涼。亦不可熱。當用川郁金、參三七、生楂肉、紅花、全歸、桃仁、延胡、香附、丹參、澤蘭之類。和之行之。如舌潤不渴者。加肉桂溫之。舌燥便秘。加酒制大黃行之。

  [卷四\瘟疫九傳] 痧穢

  凡痧穢。從口鼻吸入。即從膜原流布三焦。便見頭痛惡寒發(fā)熱。骨節(jié)酸疼。與傷寒相似。但脈沉細?;蚴肿阒咐?。腹?jié)M嘔惡。與傷寒異。刺少商穴。其血紫滯者是也。須用川郁金、石菖蒲、廣藿香、檳榔、濃樸、青皮、紫蘇等以逐穢邪。則膜原清肅。三焦通利而愈矣。亦當兼察食痰暑濕為治。

  邵評∶外經(jīng)絡。五內(nèi)腑。膜原在內(nèi)外交界之地。章虛谷薛氏濕熱條辨。釋膜原外通肌肉。不獨口鼻所入之邪歸之。肌肉濕熱之邪。亦必歸之。其為三焦之門戶而近胃口。故膜原之邪。必由三焦而歸脾胃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gspecialtie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